梅花魂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22 23:26: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梅花魂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引言
“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指出了阅读教学的核心。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传统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三少一多”的现象,课堂上学生阅读的时间少,课堂上思考问题少,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自主地阅读更少,教师讲得多,满堂灌的现象比较普遍[1]。究其本质,“三少一多”的内在根源是传统教师将学生的时间过多用于讲解分析课文,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阅读。
本文在分析前人对任务型课堂教学研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任务型教学的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方法,引入课堂案例,对理论研究进行实际任务设计,旨在改善阅读教学课堂效果,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研究均建立在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基础上,包括课堂案例和实验数据。
二、任务型教学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海量查找有关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文献,发现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在关于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研究中涉及的主要范围有:任务型语言教学应用于英语阅读教学,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应用于英语口语教学,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应用于汉语口语交际教学等。尽管国际语言学界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发展经历了30年,但国内研究者和教师广泛关注任务型语言教学还是近十年的事,它的发展经历了实践总结和理论论证的过程,研究成果还不是很成熟。
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倡导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于是自2001年以来从事英语教育的研究者以及一线中小学英语教师掀起了学习、研究和尝试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热潮[2]。其中具代表性的人物有:袁昌寰、鲁子问、罗少茜和龚亚夫、程晓堂。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袁昌寰《任务型学习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4],探索了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中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效果,他倡导大学英语教师采用任务型进行语言教学。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鲁子问教授调查了任务型教学程序,在初中进行了英语任务型教学实验,总结出了课堂任务教学的三种程序,著有《中小学英语真实任务教学实践论》、《小学英语真实任务教学软件》等著作[5]。罗少茜和龚亚夫解释了任务的定义、任务的基本环节和过程,引进“任务链”等概念[6]。程晓堂《任务型语言教学》对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来源、理论基础、定义、特征、教材大纲、任务设计和实施进行了阐述,从理论到实践为中小学英语老师、教研员、任务型教学的专本提供了实用参考[7]。此外还有余泽标、施嘉平、方文礼、刘福生等人在任务型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从国内已有研究看,关于任务型预言家学的研究主要采用了经验总结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用以探索该方法的有效性,但这些研究是不足的,也没有达到成熟的结果,特别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更显稚嫩。国外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有些方法已经得到了实用,那么就可以借鉴国外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结合阅读教学自身的特点,研究阅读教学中任务设计的方法。
三、任务型阅读教学理论研究
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任务的设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设计的主要思路是从五个方面来设计阅读教学课堂任务。第一,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语文阅读课是学生提高阅读技能技巧的关键,学生对阅读课的兴趣是影响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对语文阅读课兴趣越浓厚,对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越有帮助。因此,阅读教学课堂任务设计要求真实、生动有趣能够提高学生对阅读课的兴趣。第二,阅读方法也是影响学生阅读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正确的阅读方法能够使阅读达到立竿见影的成效,不正确的阅读方法则是阅读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设置的任务对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促进作用。第三,学生阅读能力c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具有正相关关系,即阅读能力越高,思维能力越强,语言表达能力也越强。因此,阅读教学设计中要带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都得到锻炼,从而促进这些能力的提高。第四,小组合作学习,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语文学习中的阅读教学很有帮助。在阅读教学课堂设计中,可以设置众多任务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共同探究中完成。协作中,小组各个成员通过讨论、汇报、交流,共享了阅读教学的成果,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第五,课外阅读面的大小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影响是显著的。课外阅读越量大,阅读能力越高,课外阅读量越小,阅读能力越低。因此,笔者不仅对课本的内容进行阅读课堂任务设计,同时还结合课外阅读的有关素材进行任务设计。
结合以上五个方面的因素,笔者把阅读教学任务设计分为读前活动、读中活动和读后活动[8]。在读前活动中,教师运用提问、讨论、图像等多种方法和手段,把任务呈现给学生,引入阅读文章话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对阅读产生兴趣,充分做好阅读准备,熟悉阅读任务。学生的兴趣被激起,内部动机得以驱动,他们根据已有知识和自身的经验,纷纷发表看法,兴趣盎然,这时,教师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完成阅读。经过阅读前活动,学生无论在心理、情感还是在认知结构上,都得到了预热,整个状态已开始进入读中活动的阅读中,学生将检测并校正自己的预测,教师提出若干阅读任务,对阅读中出现的语言难点进行讲解,并向学生介绍阅读方法,发现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并予以矫正,帮助学生完成阅读任务。以阅读来理解课文,并获得一定的知识信息或培养阅读技能和阅读习惯,都只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在任务型教学中,阅读课文还是语言知识输入的重要途径。所以,小学教师还需要设计一些任务帮助学生发现语言规律、认识语言现象。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地理解,掌握更多的信息,学生常常不得不进行诸如参考字典、阅读书刊、网上查找资料的课外阅读的能力。
四、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任务设计
下面是笔者利用上节理论研究内容,针对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梅花魂》课程内容进行阅读教学任务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魂、幽”等12个生字,会写“魂、缕”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缕缕、幽芳、漂泊、唯独、顿时、稀罕、离别、大抵、精神、品格、灵魂、骨气、民族、气节、磨难、欺凌、境遇、毕竟、梳理、衰老、珍藏、华侨、能书善画、风欺雪压、顶天立地、低头折节”等词语。读读记记“颇负盛名、玷污、秉性、凉飕飕、眷念”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感受外祖父的思乡之情,领悟梅花不畏“L欺雪压”的品格。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语句。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梅花的品性,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
2.体会外祖父深沉的眷恋祖国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步骤
1.读前任务
任务一:用一分钟的时间查字典,说说“魂”字的解释。
任务二:用两分钟的时间观察屏幕上的墨梅图后读课题思考:梅花是一种植物,它何来之魂?它代表的是什么样的魂,或者说品格?
2、读中任务
(1)读前准备,任务是:用三分钟的时间扫除生字词障碍,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在这三分中内,学生可以就不懂的字词问题向老师提问。在老师指导下,全体学生正确朗读字词,准确地朗读课文。
(2)略读课文,任务是:用五分钟的时间自主略读全文,同桌交流。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结构脉络,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精读课文,任务是:用五分钟的时间细读课文,同桌讨论交流。课文围绕梅花写那几件事?
(课文中一共讲了五件事,分别是:第一件事: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第二件事:特别爱惜“墨梅图”;第三件事:因年老不能回国而难过;第四件事:离别前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第五件事:临别又把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外孙女。)
(4)研读课文,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评析。
任务是:用五分钟时间根据老师出示的课文中的一系列句子,选择其中自己认为难易程度合适的一项进行优劣比较。学生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语句。
任务一: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罩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比较句子:“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珍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很珍惜。”
小组讨论,说说这两个句子的异同,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
(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任务二:“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稠子慢慢抹净。”
理解:“清白”、“玷污”两个词的含义。
讨论:从外祖父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外祖父的动作中你看出了什么?你能读好它吗?
(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墨梅图的珍爱。)
任务三:“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讨论:梅花的秉性像什么?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的是什么?
(体会比喻象征的写作手法。)
任务四:“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一句,找出唐诗宋词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体会:老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任务五:学生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并写下自己对语句独特的感受。
3.读后任务
用五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展示,小结“梅花魂”的含义。全班交流朗读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从他人的发言中汲取有价值的观点。
用两分钟的时间对本堂课进行小结。
用两分钟的时间布置课后任务:小组合作,找出一首与课文内涵相关的一首诗或散文的视频、录音带。先模仿,按照吟诵的要求派代表来在下节课展示。
五、结语
篇2
一、深情朗读,形象自生
语文教材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文中的人物心境、优美场景,一幅幅美的画面跃然眼前。如《黄河的主人》一文中,当朗读到“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时,学生眼前就会浮现出黄河滚滚的形象,这种感官上的兴奋,随着文中内容的深入,学生就会惊赞。“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面对着险恶的风浪……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骇浪,成为黄河的主人。”读了之后,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对艄公的肃然起敬之情油然而生,感情为之升华,领悟到了崇高的形象之美。
二、定准基调,情感自生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山中访友》,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充满了对大自然无限向往与热爱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轻松、喜爱的心情去读,语调应轻快、活泼,读出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而《怀念母亲》一文则通过日记和散文的形式,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爱意和对生身母亲无限愧疚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语速缓慢、语调低沉。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三、示范引领,创设情感
新课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强调“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教师在朗读指导中应该利用各种教学媒体手段,特别是教师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感朗读的情境以助学生理解课文。在《梅花魂》教学设计上我做了尝试。课堂伊始,我问:“同学们,在初读课文以后,文章中的外祖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孩子们回答很踊跃,第一个孩子的回答就直接把我们带入了课文的重点段“外公谈梅花”。于是,我用课件出示了段落内容。请一个孩子朗读,其他孩子评议。孩子们对他的朗读不是很满意,并说出了自己的原因。作为教师,我尊重孩子独特的阅读体验。我表扬了有争议的学生,并指出他们说得都有道理。并及时用上了我事先准备好的“情境创设”——在激昂的音乐中,我激情澎湃地讲起傲雪斗霜的梅花,在严冬里开得那么鲜艳……而我们中国又出了哪些具有梅花精神的人呢……学生读出了“老人说梅”的热情洋溢、激情澎湃。在舒缓的音乐中,我讲起了一个华侨老人对祖国的眷恋。并为学生范读送别的那一段,让学生描述听读时脑海里所浮现的画面。孩子们立即泪眼婆娑,纷纷站起来描述临别的画面,说得动情,自然读得悲悲戚戚、催人泪下。我觉得自己在这一课上,利用媒体和教师语言为学生创设朗读情境做得比较好。
四、朗读技巧,锦上添花
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教师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
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詹天佑》一文时,其中描写詹天佑心理活动的句子,我着重进行重音的指导——“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学生读后,我示范朗读,我们在朗读这句话的时候可以把这些词读得重一些,强调一些,如果能把这些词读好,那你们一定能把这句话读得很不错!
经过一番指导后,学生把“总是”、“第一条”、“一定”、“不但……还会……”等词读得强调了,詹天佑的爱国之情自然就读出来了。
学生在深入体会句子的含义后,教师再作朗读技巧上的指导,无疑对学生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学生能用朗读更好地表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篇3
关键词: 古诗教学 教学活动 活动设计
一、诗歌概述
建设的速度快了,情感的交流少了,追赶的脚步快了,望月的目光少了,于是有人叹道:现代社会,“诗歌国度”那圈诱人的光环退色了,诗歌缩成了一弯孤独的月,被光怪陆离的霓虹灯挤到了浮云的阴暗里……
诗歌是生活的浓缩,是生活的结晶,是生活中灵魂的闪现,情感的迸发。千百年来,她合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脉搏,无时不刻不在撞击着国人的灵魂,一代代仁人志士“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丹心一片,映照汗青,多少呐喊发自肺腑,多少志士响彻云霄,多少深情洒向山山水水,多少酸泪沾湿青青衣襟……
在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诗歌是一种主要体裁,因为诗能启发我们的灵性,激发本真的自我,纵观选编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基本上氛围儿童诗和古诗两大类。
儿童诗是专门为儿童创作,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歌,有些虽然不是一定为孩子们写的,但容易被儿童接受,适宜于儿童阅读。这些儿童诗有的以抒情为主,也有的偏于叙事,其中主要的有童话诗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寓言诗如《蚕和蜘蛛》,谜语诗如《画》,儿歌如《小小的船》,等等。
古诗一般而言则是指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大瑰宝――中国的古典诗词,这是祖先们把沉重的生活凝聚成的灵动的诗:遥看“西岭千秋雪”,注目“万里送秋雁”,听得“十里蛙鸣”,闻得“十里荷香”,江南草长莺飞,塞北金戈铁马――山川美景尽收眼底,国运盛衰流泻笔端;陈子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幽思,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迈,李白的潇洒与傲慢,杜甫的心系天下寒士的博大情怀,极尽想象夸张之能,道不能道之景,抒无法抒之情,种种高洁的人格,种种优雅的情愫,种种洗炼的表达,汇成了一泓清幽的泉水,在心中汩汩流淌。
诗歌教学在小学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与诗歌本身的特点不能分开: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内涵,语言精炼,节奏明快,韵律和谐,从而形成特有的音乐美。特别是古诗,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抒情真挚,感人肺腑;写景自然,怡人耳目,这对陶冶学生的品德情操,发展语言,丰富想象,增进知识,培养创造力和审美力都有很大的作用。语文教师应该是这诗歌园地中的导航者,用鲜活的、富有激情的语言去引导小水手们起锚远航,品味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意境,并且试着去创造诗一般的生活。
二、诗歌教学的活动设计
好诗如歌,如诗如画,跌宕起伏的旋律,韵律优美的节奏,层次分明的色彩,摇曳多姿的情态,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细细咀嚼,齿颊留香。在翻阅了大量教学文献的基础上,借鉴并吸取了自主教学活动的有关原则方法,我提出了“读”、“议”、“演”、“画”、“品”的诗歌五步教学设计法。
1.读:反复读,读通读懂。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是说,拿到一首诗后,我们应该要求学生自己先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理解个别重要字词,了解全诗的大意,直到熟读成诵,首先从整体上去感受它的语言美、音律美。
在这一环节中,可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法,但都要遵循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教学常规,如可以分男女生或小组竞读,不拘形式的自由读,也可像古人背书那样摇头晃脑地读,集体朗读,等等。总之,就是要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鼓励读出特色,不可追求同一,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诗句的“味”、“美”、“趣”。
2.议:小组合作,体现自主。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所以,学生也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应用于诗歌教学,就是说学生在自主感悟之后,可留下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谈体会谈感受,互相交流,各抒己见。
例如我在教学王安石的《梅花》时,与同学讨论这首诗赞美梅花的什么品质,许多同学纷纷发言,有的从诗“凌寒独自开”中体会到不畏严寒、清高的品质,有的从诗“为有暗香来”中谈了梅花为人们送来芬芳喜悦,有的则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这是表明王安石不害怕恶劣的环境,表示自己要将变法坚持到底的决心,还有的则说是王安石心系百姓的表现,等等。思维的匣门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瞬息万变。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了课堂资源的优势互补,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3.演:再现诗句,感悟情感。
演即在“读”和“议”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将在读诗歌时的所感所悟用语言、动作、神态等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进一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如在教学《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一诗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又是一年重阳节,诗人王维远在京城,他在思念远方的亲人,而远在山东老家的亲人们也在思念王维,想象当时的情境,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来表演。学生发言很积极,有的直接再现情境,学苏轼“把酒问青天”:有的采用书信形式,表达“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欣慰和牵挂;有的则穿过时空隧道,大胆地想象,把二十世纪的新发明移到了几千年前,找合作伙伴用打电话的形式表演,体现发扬“千里一线牵”的现代文明……通过表演,学生将体态语言再现出来了,也将诗中隐藏的对话凸显出来了,这样既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表象和由此产生的新形象,又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4.画:画出内容,再创意境。
绘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是反映儿童想象的一面镜子。在诗歌教学过程中,不但应该要求学生领会诗句的内容,而且应该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然后让学生把想象到的情境用手中的彩笔画出来,把诗歌与绘画相结合,真正感悟到“诗情画意”。
例如在教学杜牧的《山行》时,要求学生提笔画一画: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土黄茅舍,红艳似火的满山枫叶,远近衬托,错落有致,诗人置身其中,停车观赏,流连忘返,朝气勃勃,热爱生活的神情,呼之欲出。写情中之情,鲜艳夺目,抒景中之情,耐人寻味,极尽情景融合之妙。
5.品:品读诗句,品出韵味。
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感悟了诗句的感情,把读诗后的情感体验与诗文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将诗的外在语言表现形式内化为自己的内心体验,此时就迫切需要将自己内心体验通过一种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品读,即反复地读,带着对诗句的理解有感情地读,读出不同的感受,读出不同的韵味。
例如许多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发现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因果关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假设关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所蕴涵的新生力量不可阻挡的哲理,等等,品出了诗句的哲理美。
以上五个环节,教师要点拨得当,学生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声韵美、意境美、哲理美、心灵美要同步进行,统一而不可分。教师要密切注意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结构水平出发,进行引导,切忌不顾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去作泛泛的抽象分析,将信息传输给学生,要深入浅出,不违背诗的原意,不泯灭诗的光泽,更不能扼杀诗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