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其妙的名范文

时间:2023-03-31 01:13: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莫名其妙的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护士看了小孩一眼,发现他右胳膊藏在袖管里,随着身体的移动,被动地晃来晃去,情形有点恐怖。她迅速呼来了值班的黄医生。

黄医生向孩子和母亲询问发病情况。原来孩子的胳膊一直都很好,前一段时间他的右胳膊突然不会动了。妈妈迅速带孩子到当地的县医院看病,医院给孩子做了化验和X线检查,没有找到疾病的原因,遂建议他们到省城的医院去。省城的大医也没有找到疾病的原因。住院期间,一位骨科的专家曾怀疑孩子胳膊的神经受压或长了瘤子,给孩子做了肩部的臂丛神经造影,也没有发现异常表现。

黄医生反复查看病人带来的X光片,又给小男孩做了详细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一切都正常。

经验丰富的赵主任却向孩子母亲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得知小男孩平素学习成绩很差,前段时间不想继续上学,并不停地逃学。在外打工的父亲回家期间听说儿子这种情况,打了孩子两巴掌。几天以后,小男孩就得了“胳膊不会动”的病。

赵主任又问孩子平时喜欢用哪只手,孩子说喜欢用右手做事。

赵主任开始和孩子亲热起来,拉起了家常,嘘寒问暖,问与哪些小朋友玩耍,喜欢吃什么?喜欢喝什么?

原来一脸苦相的孩子,竟慢慢高兴起来,并告诉赵主任特别喜欢喝可乐,但妈妈嫌贵很少给他买。赵主任遂转向黄医生,“帮忙去买一瓶可乐来。”

当赵主任把可乐递到孩子的右手边时,孩子很自然地用右手接过可乐,左手抓住瓶子下半部分,用右手开始拧开瓶盖,随后将可乐一饮而尽。

“右胳膊能动了!”孩子妈妈破涕为笑,疑惑地看向赵主任。

“你的右胳膊好了,你的右胳膊没问题!”赵主任告诉孩子。

孩子挥了挥胳膊,也惊疑自己的表现。

原来,赵主任详细问了孩子的表现,孩子妈妈回忆起孩子睡觉时胳膊有时能动。赵主任说,她孩子患的是癔症性瘫痪,没有器质性疾病,进行心理治疗就行了。

专家点评

癔症性瘫痪是癔症的多种表现之一,此病的发生往往存在有癔症特殊性格基础,由精神刺激、不良的环境暗示和自我暗示的作用而发病。临床表现可为截瘫、偏瘫和单瘫。体格检查时腱反射正常或增强,无病理反射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无肌肉萎缩。在无人注意时或患者注意力转移时,可出现瘫痪肢体的活动。瘫痪肢体可伴有感觉障碍,但不符合神经解剖分布规律。症状可因暗示而加重或减轻。

是否发病与心理素质关系密切

精神因素,特别是精神紧张、恐惧是引发癔症的重要因素。而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如遭受精神虐待,躯体或性的摧残,则是成年后发生转换性和分离性癔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精神因素是否引起病症,或引发何种类型癔症与患者的生理心理素质有关。具有情绪不稳定、易接受暗示、常自我催眠、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青春期或更年期的女性等特点的人,较一般人更易发生癔症。具有情感反应强烈、表情夸张,寻求别人经常注意和以自我为中心等人格特征的人在受到挫折、出现心理冲突或接受暗示后容易产生癔症。这类人常在某些心理-社会因素的刺激下或暗示下,突然出现短暂性精神异常或运动、感觉、植物神经、内脏方面的紊乱。这些症状可由暗示而产生,亦可通过暗示而使之消失。

看几个典型的病例

曾有一例10岁的小女孩突然莫名其妙下肢截瘫,没有了知觉和痛感,被送到了医院,经过全面体检,没有大的疾病。刚开始专家们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终于认识到她得的是癔症性瘫痪,病因来源于她的家庭。平素她身体一直很健康,但就是有个毛病,只要她一不舒服,人就胸闷、气紧,送她到医院后,病马上就好了。在发病前不久,这小女孩在学校被老师说了几句,回到家后,她找到妈妈倾诉,但忙于工作的妈妈没有给孩子好脸色。12岁的小女孩刚读初中,由于父母平时工作忙,很少和她沟通交流,且父母经常吵架,还当着她的面吵。她见自己的父母不是忙,就是吵架,有时还要“闹离婚”,她背上了思想包袱,她认为“这都是她的原因才让父母不和的。”她害怕父母分离,就想讨好父母,却没有引起父母的重视。结果就发现自己下肢没有感觉了,而且父母说她病情重,她马上就觉得自己病情危急。医生开始暗示她,她的身体没病,瘫痪是和她自己的思想有关;并在其父母的配合下,她的疾病很快得到了康复。

30岁出头的刘主妇坐在轮椅上由家人推着来到医院看病,家里人说,她突然瘫痪了。据了解,刘主妇突然瘫痪的原因是前一周她无意中发现丈夫竟然有了外遇。惊怒之下,刘主妇和丈夫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双方并因此动了手,当下,刘主妇就瘫痪了,不能独立行走。

青年小李外出打工。“5・12大地震”发生后,噩耗传来,妻子、孩子全部遇难!小李整个人瘫倒在地,人事不省,苏醒过来的他双下肢无法动弹,“瘫痪”了!后医院的心理专家为小李找来一位当地非常有名的老中医。一针扎下去,小李双膝立即能弯曲了!连扎了3天,小李的双腿“痊愈”了!

紧张情绪是疾病的温床

心理治疗十分重要,但治疗前医护人员对病人应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有时出现这种情况,病人被送到医院后,某些医生认为癔症算不得什么严重疾病,因此不予重视,不做任何解释,草草把病人和家属打发走了事,以至于使一些病人的病情拖延或反复发作,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影响。但也有另一种情况,某些医生分辨不出病人究竟患的是癔症还是躯体疾病,比如把癔症性的抽搐误认为是抽羊角疯,把癔症性失明、失音、耳聋怀疑为是不是长了肿瘤,把癔症性瘫痪误作脑血管病等等,以至于过分重视病人,让病人查来查去,并难免交待一些不适当的话,其结果是病人受到一再的暗示,症状被加强甚至固定下来。一些癔症性瘫痪的病人,就可以因医生的不正确态度和处理,变得长久不愈,并最终导致关节挛缩、肌肉萎缩。另外,在病人出现癔症发作时,应注意不要让过多人围观,家属也不要表现过分的关注,以避免环境中的不良暗示,这些对减少和终止癔症发作都是很重要的。

病人出现癔症性瘫痪时,要为病人讲清这种病症的性质,减轻病人的恐惧、焦虑情绪。癔病是神经症而非精神病,癔症患者并无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一旦诱因消失,患者会霍然而愈。告诉病人只要配合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以坚定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赢得病人的合作。所以要注意缓解紧张情绪,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轻松的环境,因为紧张情绪是酝酿癔症的温床。

还要设法消除患者的心理创伤,以“要言妙道”的方式加以开导,指导患者正确对待人生,并帮助病人定期训练肢体的功能活动。鼓励病人下床走动,防止肌肉萎缩。可采用暗示疗法,“假药”妙用,当癔症患者突然出现种种丧失功能的症状时,可请有权威的医生开点安慰剂,却告诉患者是可以药到病除的灵丹妙药,以达到使症状减轻和消失的效果。

强刺激人中、合谷简便易行

物理治疗比如针灸、按摩、电兴奋等对各种癔症都有效,对病人还应进行有计划的体育训练和针对瘫痪肢体的功能练习。

篇2

而总是无缘无故质疑两个人感情的他,更是让她濒临崩溃。

为何你总是质疑我们的感情

一天晚上,我正准备休息时,接到了李萌打来的电话。李萌的声音带着哭腔,一上来就向我求救:“兰心老师,我们明天见一面可以吗?我真的受不了了,您帮帮我吧!”

第二天,当李萌和她的丈夫陈征来到我办公室时,李萌的脸上仍有泪痕,眼睛又红又肿,显然在咨询前,夫妻俩还在闹矛盾。李萌不好意思地对我说:“老师,让您见笑了。”我递给李萌一包纸巾,想先安抚她的情绪,没想到李萌却更加难以自持,又大哭起来。我用眼睛示意陈征,让他安慰李萌,可是陈征面无表情地扭过头,对我的暗示不予理会。

陈征的冷漠刺激到了李萌,她一边抽泣,一边倾吐她的委屈:“他总是莫名其妙地闹情绪。拿这次来说,我们事先没有因为任何事争吵,早上出门还好好的,正上班就收到他发来的短信,问我,我们真的合适吗?我们之间还有爱情吗?”

我安慰李萌:“别着急,慢慢说。你是怎么回答他的呢?”

李萌拿纸巾擤了擤鼻子,说:“我没理会,就当没看见这条短信,照常过日子。”

这时,一直沉默、面无表情的陈征终于有了一点反应,不自觉地皱了皱眉头。

我接着问:“他经常发同样内容的短信给你吗?”

李萌点点头,说:“不是第一次了,从结婚后开始,过段儿时间就会发一次这样的短信给我。”

“他之前发这样的短信给你,你是怎么回复的呢?”我问。

李萌想了想,说:“第一次收到短信,我很快就回复他,我们很合适,我很爱他,可是并没有效果,他两天没和我说话。第二次,我问他为什么这么问呢,是对我有什么不满吗?结果他好几天没理睬我。之后有几次,我打电话给他,他不接;回家后努力讨好他,他没反应;冲他发火,他还像木头人一样没回应。我怎么做都不对!”李萌特别沮丧,她实在搞不懂,陈征究竟抽了什么风,时不时要闹这么一出!

我问李萌:“陈征平时对你如何?”

“他平时对我挺好的,很顾家,让我很安心。家里的大事,都是他拿主意,我还是很依赖他的。”李萌又说了一些陈征的好处。“平时,就算是遇到小事吵吵闹闹,看在他体贴、对我挺好的份儿上,我也能忍。可是,我受不了他对我冷暴力,好像我们没有任何关系一样,太折磨人了!”

看来,李萌诊不出哪里出了毛病,无法对症下药,已经十分忐忑不安,陈征再对她视而不见,让李萌更加束手无策了。

性格互补,究竟相斥还是相吸

我问陈征:“对于李萌说的情况,你有什么想说的,或者想补充的吗?”

陈征沉默了一会儿,说:“没有。”

看来,想让陈征主动分享还有点儿困难,我稍稍转移了话题,继续问李萌:“你平常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如果用3个词来概括自己,你会怎么形容?”

李萌回答得很快,说:“做事没条理、没规划,大大咧咧、乐观、没心没肺!”李萌的回答让陈征的嘴角有了一个细微的弧度,我赶紧问陈征:“同样的问题,你会用哪3个词形容自己?”

陈征想了一下,说:“冷静、有责任心、刻苦努力!”

听了丈夫的回答,李萌不太满意,说:“这只是他的一面,我觉得他敏感、自尊心强、悲观、不愿意信任他人!”李萌就是被丈夫的这一面,伤得很深。

听到这段对话,我忍不住笑道:“这么说,你们的性格还挺互补的啊!他努力,你没有规划;他爱猜忌很敏感,你偏偏是大咧咧的!”

李萌气呼呼地说:“对呀,问题是,我性格一直这样,为什么结婚前他能接受,结婚后反倒不断质疑我俩合不合适?还是这个问题在结婚前就有了,只是我心太大,没察觉?”

我说:“心大和心小,也是一种互补啊!”我第二次强调互补的问题,李萌的领悟力稍好,她用试探的语气说:“听您这么一说,好像真是这样,他的强处,都是我的弱点!我……好像在他的质疑中,变得越来越差、越来越依赖他了!”

妻子真的“一无是处”吗

为了让我更理解她的困境,李萌说:“有时候,我自己都不知道做错了什么,他就冲过来横加指责,用的词也很刻薄伤人。”

一次,李萌衣服的领口开得有些大,陈征毫不客气地指责她“卖弄”“风尘”“没底线”,气得李萌再也不肯穿那件衣服。还有,李萌做事遇到困难,小小抱怨两声,陈征就一边骂她“这点儿事都做不好,你还是女人吗?”但又一边帮忙,搞得李萌心烦意乱,事情更加处理不好,干脆甩手不干。“要是看不上我,当初就别追我啊!弄得我好像一无是处似的,这样你就满意了是吗?”

对于李萌的这些“指控”,陈征都承认了:“我都是为你好,不说点儿狠话,你就不当回事,不长记性。其实在某些方面,你做得还是不错的。”

我问陈征:“你看,你心里想的,和表现出来的,是两回事。你心里觉得她不错,但表现出来的,尽是让她觉得你厌恶她的一面,为什么会这样呢?”

陈征攥着拳头解释道:“我当然不是真的讨厌她!我欣赏她乐观、风趣的一面,能给我带来很多快乐,只是,在我心里不舒服的时候,她和我性格相反的那面在我眼中就成了缺点,完全不能忍受!”

陈征举例说:“我心烦的时候,希望她能注意到我,陪我聊聊天。可她只知道看综艺节目傻笑,完全不理会我为什么烦心。”

李萌“辩解”说:“我没看出你情绪不对啊,你又不跟我说。”

陈征又补充说:“不只这样,生活中好多事她都不管,一股脑儿丢给我解决,事事要心,时间长了,我觉得心很累。”

“所以你觉得你们两人不合适?”我问陈征。

陈征点了点头:“我不知道,我不想和她分开,但我需要时间想清楚。”

陈征对于妻子与其互补的性格,表现出亲近和排斥两种极端状态。其实,当他排斥妻子、贬低对方的时候,是因为内心感受到强烈的不安和焦虑,而他不愿意承认,因此以控制妻子、折磨妻子的方式,转移负面情绪,让自我感觉好些。于是,妻子成了他情绪上的替罪羊。但问题在于,这种内心的不安,真的能够通过亲密关系寻找到满意的答案吗?李萌的实践证明了,给出怎样的答案,陈征都不满意。因为要找到真正的答案,陈征必须面对自己的内心。

整合心灵,给妻子一个应有的位置

其实,人人都有两面性,我们都可以是一个既温柔可人又爆发出惊人的破坏力的人。想要解决冲突,关键是将注意力从外界、别人的行为转移到自己的内部来。陈征的内心改变了,才会留出更多的空间,自然地和李萌相处。

看陈征做好了改变的准备,我问他:“你仔细分辨一下,每一次你心里不舒服,是突然爆发的,还是会有一些信号?”

陈征细细地回想了一番,说:“还是有信号的,我的后背会发紧,喉咙仿佛堵了一个东西。”

我引导陈征,想一次最近发生的和李萌之间的不愉快,直到身体出现了信号为止,然后问他:“你想到什么了吗?”

陈征说:“一天晚上,我说不清哪里不对劲,找个茬儿和她吵了起来。其实,那天的我,有些倦怠,一份报告拖了很久没写,这种焦虑感,我现在回想起来很清晰……也许,我应该试着加加班,写点儿东西,而不是找茬儿和她吵架。”

至此,陈征整个心理变化过程已经很明朗,我引导他在内心中建立起符合积极意图的行为:“好的,假设你能通过努力,把工作搞定了。然后,你的感觉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呢?”

陈征又考虑了一会儿,然后说:“嗯,我心里好受多了。”

我带领陈征重新回顾了他整个感觉变化的过程,然后问他:“这样,李萌当时做了什么,你还那么在意吗?”

陈征很郑重地说:“我知道,这和她的性格以及她做了什么没有关系……如果用这样的方法,注意自己心里不舒服时候的身体信号,就能克服不安吗?”

我用鼓励的语气说:“是的,慢慢会好的!每一个清晰的情绪后面都有积极的意图,如果我们识别了它,就能做出更有建设性的行为。”

“我能不能说一句?”李萌突然插了一句,“我现在终于明白,他突然闹脾气的原因了,可是,我能继续做自己吗?”

我示意陈征来回应这个问题,陈征拉起李萌的手,让我们看到了他温柔的一面:“只要我做出改变,咱们的关系会更好的。亲爱的,相信我!”李萌使劲儿地点点头,不好意思地笑了。

篇3

傍晚的第四节课,政治小测完后.老师要让我们把前次做的试卷的选择题自己再测一遍,可我和小A都忘记带试卷了,我于是便到前一桌和赤赤一起看试卷.可是,没想到的是我同桌小A居然与我生气起来.我感到非常的莫名其妙,心想:她常说自己有时心灵扭曲,见不的别人好,嫉妒他人......所以我便没理采她,继续和赤赤看卷子.

"我给你5次机会,你给我回到座位,要不然就永远不要下来.五,四,三,二,一"她威胁着对我说.我想我若回去,两人都看不成,于是便叫她下来.

她不肯,还说"你到底要不要回来?不回来你自己看着办."当时我有些生气了,就没理她了.

"你很‘厉害'.哼!"她的口气带有一种寒意.

我不耐烦了,转身对她说"你想干嘛?"

"哼!我想干嘛.哼!哼!~老师,我要掉位子,我不和你坐......"她召唤着老师要掉位子.

篇4

01 最近听到最有趣的一个观点是什么?最荒谬的呢?人生中第一次意识到荒谬是因为什么?

从一本书里看到一句话,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最荒谬的一句话也是这句。第一次意识到荒谬是我唱了近十年的歌,想要在这条路上有所发展,收获却寥寥无几;但后来只是去拍了十多天的数字电影,就拿了许多电影奖项,这件事儿对我来说还是挺荒谬的。

02 你的性格和你所扮演的喜剧角色有哪些相近之处?最低谷时期给你最多宽慰的东西是什么?

最相近的是社会阶层。事业上,我没认为有低谷期,因为我一直都觉得现在比以前好一些。如果说产量低的时候是低谷期,那我倒还挺喜欢的,因为没那么忙。情绪上的话,我也没有低谷期,我属于比较二的那一种,不会想太多,健忘是个好事儿。

03 来自他人的建议里,你觉得最有价值的一样是什么?

有人告诉我一句话,“你忘了最初选择自己目前事业以及其他带来烦扰的东西的初衷是什么—是快乐,其实只要能记住这一点就好”。也就是说你饶有兴趣地去做一件事情,比你心事重重、瞻前顾后地去做的效果要好得多。

04《疯狂的石头》大红之后,这几年,你最重要的得失是什么?

得到一些莫名其妙的尊重,失去一些平常可以常常联系的普通的朋友。

05 做演员前的各种经历里,付出最多的一个工种是什么?“觉得自己最终还是可以脱颖而出的”,这种念头在你生活里多吗?

在中国各地闯荡江湖的演唱生涯,哈哈。这个对我帮助和印象都是最深的。脱颖而出倒没想过,但我一直坚信自己是还不错的。因为我一直尽兴地在做自己喜欢的事业,也做得还不错。

06 你最爱说的一句胶东方言是什么?

最喜欢的一句不是胶东方言,是山东方言。就是“哈酒”(喝酒)!

07 伍迪·艾伦在《赛末点》里说“我需要运气多过实力”,人们往往以为可以掌握命运,因为害怕承认真正的掌控者是机缘和运气。你对此怎么看?

曾经我不认为运气机缘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但现在慢慢也有些相信了。因为见到了周围有很多优秀的演员,状况可能不太如意。我觉得宿命或运气会把你本身的实力、你的努力、你的能力夸大或缩小。这也是成比例的,如果你本身想要做的事情小,那就不会那么明显,但如果你想做到更大,那可能机遇的作用就更大了。

08 做过最叛逆的事情是什么?

就是家人为我安排了一个看似美满的人生,但我抛弃掉了,开始和一帮哥们儿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现在想起来是叛逆的,也是美好的。

09 推荐一个你觉得不错的人给现在的年轻人,会选谁?

我选赵又廷。他作为一个出身不错的年轻人,具备了谦虚、努力和对自己事业的敏感度,还保持了冷静,这是挺难得的。

篇5

知道那些滴滴答答的细小声音,其实从来都不会被人忽视掉。因为他们在看着别人的时候,自己的眼神也在发生变化,只是他们自己也还未曾察觉到。

好像我们一直都觉得所有事情都应该做到尽善尽美,可是世界上的事情哪有那么完美的事情呢?

我们总是会觉得原来所有的故事都在这样的过程当中看的一清二楚,没钱他们也是一直在忽视这些问题,可是渐渐地他们会发现原来一直以来的躲闪,其实都没有任何的价值吧。

那些看起来啥里傻气的人,他们其实只是情商有点低而已,他们努力想把事情做好,可是最后却发现事情是越搞越糟。

就好像我们,

据我们总是会觉得那些事情来的莫名其妙,可是却在他们真正发生的时候看清楚了问题的来龙去脉,那些声音的提示,那些所有的感慨其实都从未看到你的声音。

如果你真的在生活当中多一点耐心的话,也许就不会给自己留下那么多的后悔。

篇6

类似这样的中老年人在我们周围并不鲜见。有些中老年人与年轻时比,那脾气似乎长了不少,在家里,子女们穿戴时髦一点儿,看不顺眼发火,穿得不新潮看着土气也发火;人多了热热闹闹,嫌烦发火,人少了觉得受冷落也发火。在外边,无论是走路乘车还是逛市场,稍不遂意就发火。其实,中老年人一时心里不痛快,偶尔以发火的形式宣泄一番,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总是动不动就发“无名火”,恐怕就不是正常现象了。

“无名火”是一个人情绪不好的直接或间接的表现,是一种心理病态。心理学上把这种对某事不满意通过另一件小事来发泄,或把内心的苦闷发泄到别人身上的情况称为“替罪羊”现象,它属于“情感障碍”的一种。当事人常因为微小的精神刺激而突然暴发强烈的情绪反应,自己完全不能克制;事后常为自己所为感到懊恼,但又不能防止再发。

心理学家认为“无名火”的由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负面情绪转移。有的人在家中受了气,由于老人在身边不便发泄,于是在单位稍不如意就大动干戈,将满腹怒气向他人发泄。

二、受挫后不良情绪的积累。人们在生活中,挫折总是难免的,当负面情绪超过心理承受限度时,常会产生“无名之火”。如工作不顺、失恋、遭人误会等都容易发“无名火”。

三、异常生理因素。人在身体不好时,如慢性病反复治疗无效、甲状腺功能亢进、神经衰弱、肝性脑病等情况下都可能导致莫名其妙地发火,女性在月经期、更年期因体内激素分泌的异常也爱发脾气。

四、病态人格。如癔症型人格障碍,也称寻求注意的病态人格,这类人往往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忽而发怒,忽而又转怒为喜,直到引起别人的注意为止。

经常莫名其妙发火是一种轻度的“情感障碍”,如任其发展下去,极易发生“歇斯底里”症,不仅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家庭和睦及社会安定。因此,对这种心理症状切不可小视。为了您的健康,要及时自我“灭火”。

首先,要培养健康的心态,以健康愉快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百态。正确认识不良心理对健康的危害,尽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心理冲突。

其次,要学会自省,准确找出发无名火的原因。冷静下来后,应认真进行自我剖析,重点是找出和解决让自己心烦意乱的事,以减少发火或避免发火。当我们有时莫名其妙想发火时,就应有意识地查找原因,如果是身体有疾患,就要及时到医院治疗;如果是因为心情郁闷,就要进行必要的疏导。如果你自己找不出原因,又无法自控,应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

第三,要加强意志锻炼,克制“迁怒”。当“无名火”快点燃时,尽量提醒自己控制一下情绪,哪怕是推迟几分钟,对削弱火的强度均有一定作用,并随自我控制时间的延长,“无名火”可自灭。一个人在生活中不论遇到什么难处和不愉快的事儿,都不能通过对家庭和社会上的对象进行“发泄”来得到缓解,否则,到最后只有寂寞、孤独和痛苦与自己相伴了。

篇7

在回家的路上,正准备过马路的我差点被一辆斜蹿出来的单车撞到,我慌忙向旁边一闪,一不小心撞到了一位也在等信号过马路的年轻女孩。在我一连串的道歉中,女孩不满地皱了皱眉,撩拨了―下长长的卷发,将头扭向另一边。一刹那,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又弥漫开来:那个毛躁的骑车人、年轻的女孩,还有她扭头生气的一幕……这是怎么回亭?这是每天回家的路,周围的环境是我熟悉的。可是眼前的陌生人我确定不认识,更别说差点被车撞到又紧接着撞到别人的这个经历。红灯已经变成了绿灯,骑车人和年轻女孩早已离开,只留下我还站在路边,仔细回想着那莫名其妙熟悉感的由来。思来想去也没有个所以然,可是心情却变得有些奠名的惴惴不安。我决定先不回家,而去周围随便逛逛。

经过熟悉的蛋糕店、洗衣店,就在我准备回家时,路边的一间小咖啡店吸引了我的全部注意:这儿什么时候开了间咖啡店?以前不是花店吗?念头一出,我又有些诧异了,因为这条路我几乎每天走,我熟悉这条路的变化。原本的花店早在一年多前就换成了咖啡店,这我早就知道,怎么今天会莫名其妙地有那种诧异感呢?仿佛这个诧异感并不属于现在,而是很久以前的感觉又突然出现了。按理说,我对这个咖啡店并不陌生。尽管咖啡店开了一年多,我都不曾光顾过,可经常路过时,我也会不时地留意―下咖啡店摆出的那个粉笔书刚小招牌,因为那个小招牌很别致,很有设计感。

此时,看着咖啡店外的遮阳伞,我突然有一种强烈想进去的渴望,心底好像隐隐地觉着,似乎进去了,就能发现或想起点什么。一进咖啡店,我惊呆了,眼前的一切都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熟悉感:那淡蓝色的桌布、墙上的装饰画、似有若无的轻音乐和淡淡的咖啡香……我一定来过这里?!心情忐忑地坐下,一个笑眯眯的单服皮男侍者热情地跟我打招呼:“您好,好久没见了。真高兴您没忘了我们这里。”真见鬼,连眼前的这个陌生侍者我都看着眼熟,还有他这阳光的招呼方式。

“你见过我吗?我好像是第一次来你们店里哦!”我半认真半开玩笑地回应。,侍者歪着头。认真地打量我:“可是我看着您很眼熟,一定是在哪里见过吧……没事,以后您常来的话,咱们就真熟了。”

我笑了笑,没再说什么,只把他的话当做寻常招揽生意的客套,点了一杯香草奶茶,开始琢磨自己的心事。一杯奶茶足足喝了一个多小时,心情也渐渐平复下来,对于今天屡屡出现的、那莫名其妙的熟悉感还是毫无头绪。“说不定是我做梦梦见过类似的场景呢,为这些小事在这里胡思乱想,真无聊!”我自我解嘲地笑笑,招呼侍者买单。

“小姐,这是我们老板自己设计的留言便签,送给您,您可以随便写点留言建议什么的。”侍者将账单递给我时,顺便给了我一张餐厅特制的便簦纸。我头皮一阵发紧。这张纸我见过,绝对!

篇8

初三成绩一下子就掉下去了。到了300名以外。

感觉自己好像没救了,这时我只能这样沮丧地说。

我不想哭,这样的日子,似乎习惯了。

数学竟然全年级788名,可是曾经我甚至不满意188名的成绩,希望自己能进前100。

诶呀,好渣的样子。

在走廊上,背后听到几个别的班的女生在叽叽喳喳

“哟,那不是一班的小A吗?她不是成绩很好么?”

“哈哈哈这次考了788名就骄傲不起来了?”

“恐怕下次就要考1288名了吧?”(年级一共1300余人)

诸如此类......不感兴趣。

莫名其妙,从不认得这些人。

随他们说去吧,怎么,难道我还要因此而生气吗?

篇9

鸣阳村地处四川资中县东南约六十公里处的一个偏僻山村,村里平均身高不足1米的村民,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神秘感、困惑感。时至今日,伴随着有关“矮人村”的种种传闻,使这个小小的村子更多了几分神秘,许多欲前往探个明白的好奇之人,也因其莫名的神秘、恐惧而望而却步,不敢越“雷池”一步,担心自己去后也落个“身材矮小”,“矮人村”愈发显得扑朔迷离。为了破解笼罩在“矮人村”的神秘疑团,我走进了令人望而却步的“矮人村”DD鸣阳村。

矮人之谜

村里的矮人大多已是50至70岁的老人。

据说早在五十多年前,附近几个村子里都相继发生了怪事,村里仅有的一百多户人家就有五十余户家的小孩在3至8岁间突然发病。他们双膝疼痛、手脚无力、不能行动,就连日常的大小便都要父母抱上抱下,焦急的父母们四处求医问药,也找不出生病的原因。直到数年后,孩子们的身体骨骼慢慢萎缩,再也长不高了。经过一场大难之后,村里的人们引出了许多传说,有人说是当年在此修建了炮楼、搞了些实验。也有人说这里的水质需要改造……

人们百思不得其解。都同住在一个村,同饮一口井里的水,同吃田里种下的五谷杂粮,世代父母都并非近亲婚配,可是有的人能健康成长,有的就成为“袖珍小矮人”。这使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老人们感到茫然,也给沿江两岸的群山秀水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他们矮得令人吃惊,矮得令人不可思议。更让人感到疑惑的是,仅在一山之隔的邻村,却无一矮人,个中原因,无人知晓。

矮人元凶

据有关资料显示,“矮人村”以前几代人几乎找不出一个矮子,但自30年代以来就莫名其妙地“矮人辈出”了,尽管有极个别人身高接近正常人,却不同程度地患有痴呆、腿脚麻痛等疑难怪症。为什幺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有的村民将此归为迷信之说,但也有少数的村民认为水土在作怪。各种说法不一而足。

因该村极为封闭,外界直到近些时候方才发现中国竟有如此一座“世界奇庄”。

导致身材矮小的元凶是否就是水源呢?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谜。

长期以来,导致矮人村村民长不高的原因是什幺,一直众说纷纭,那么,究竟谁是真凶呢?我来到这里后,被村民们常常提及的,是在村子中央的一口古井……

按医学常规解释,人体生长快慢,主要是由脑垂体分泌的生长素决定。由于各种生理或病理上的原因,导致生长素分泌不足,从而导至生长迟缓或停滞,造成身体矮小,但据矮人村的村民反映,他们小的时候发育完全正常,奇怪的是,就在五、六岁间却永久地停止了生长,因此,从医学常规上讲也无法解释。

后来,有人惊奇地发现,在村子中央,一些生长在田间地头的农作物也莫名其妙的长不高。虽说农作物长不高,但村民们每年仍有收成。可是,在远离村庄中央几百米的田间,却树木茂盛,一派丰收景象。

在村子的中央,我看到了那口打自20年代的古井,村民们几十年来就是靠着这口井水做饮用水。为此,有人提出了“真凶”会不会是饮用水源的质疑。

省、市县有关水文、地矿检验部门专程多次对矮人村饮用水源的水质作了深入的检查化验,证实水质中钙、磷等名种微量元素奇缺,对人体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这口井的井水极有可能就是导致村民长不高的“罪魁祸首”。

人矮志高

多年来,为了生存,矮人们凭着坚强的毅力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谋生。用他们勤劳的双手、灵活的头脑,靠一些加工、养殖、修理、捕捞等收入来维持生计。他们中间也曾产生了数位能人巧匠。

74岁的刘新普虽然身高只有1.15米,凭他早年在私塾学得的文化知识,在村小学里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乡里邻居们的后代,为山区的教育事业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98厘米高的陈子德,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精湛的医术为乡亲们解除病痛,获得远近闻名的“袖珍医生”的雅号。还有从事钟表、电器修理,在乡里威信颇高的村委会主任张家本,编织篾货能手陈子贵……他们为矮人村平添了几分豪气。

“矮人村”村民大多因身材矮小而无法成家,因此,孤寡、单身之人在该村极为普遍,稍微上了年纪、无后代的村民都只好住进了村敬老院。目前,各村矮小的孤寡老人都办理了五保户或领了残疾证,每年能领养老金。进入敬老院的矮老人除养老金外还能领到卫生、节日、生日等费用。

相关链接:

篇10

客观地说,影片在叙事上几乎一无是处。黑帮戏节奏温吞凌乱、欲言又止,主线故事没有张力,也没有。一些关键人物苍白、单薄、符号化,甚至有些莫名其妙,而且主要人物性格跳跃太大,只是有些制造笑料的噱头。90分钟的观影过程,观众既没看明白以陈奕迅为首的黑帮到底如何为非作歹,也没看懂黑帮之间和内部有什么恩怨,甚至张国立饰演的内地警察为妻儿复仇的关键主线,竟也是在最后才通过刻意的对白告诉观众的。

有人说,电影是一个有缺口的圆,必须要给观众留出想象的空间。但是,这部电影的缺口却未免太大了一些。毕竟观众进电影院是来听故事的,不是来编故事的。例如,警方是如何锁定那两名疑犯的?来自绑匪的电话到底是谁打的?内地警察里的卧底到底是谁?所有这些,一概语焉不详。影片最后,一个通过各种手法做了足够铺陈的绑架案主谋,却是一个给男友报仇的幼儿园老师。随着她轻而易举地被抓获,观众也只能带着一种卯足了劲轮空的失望感离开影院。

由此看来,前面种种虚张声势的黑帮之间勾心斗角和暴力火拼的情节,都成了无关紧要的噱头。陈奕迅饰演的黑帮教父形象也非常模糊,虽然他的演技日臻完美,但是观众从头到尾,都不知道他到底做了些什么。至于徐半山,就更加令人莫名其妙了。如此重要的一个线索式的人物,在影片前一小时,只是通过传真的方式露了一面。主要人物省略了这么多,节省下来的大部分笔墨,都用在了董勇扮演的内地警察身上。他和郑秀文饰演的女主角没有感情纠葛,与男主角也没有直接矛盾冲突。他只是一个形象,一个代表内地警方的符号。罗伯特・麦基曾经一再强调人物和故事结构的关系,对于这样一个与大部分人都没有什么矛盾冲突的过场人物,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加戏,以至于影响了正常的叙事。除了迎合,似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解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