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入侵者范文

时间:2023-03-28 18:03: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入侵者,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入侵者

篇1

生物入侵者,即外来生物入侵,它指因为人类的活动有意或无意的将产于外地的生物引到本地,这些生物快速地进行生长繁衍,危害本地的生产和生活,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危害。生物入侵者的定义为:

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为活动被引进到自然分布范围以外的非原产地区;在当地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可自我维持的种群;造成自然生态系统或景观的明显变化,或给当地的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造成损害。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北京的福寿螺、伶仃岛的微甘菊、闽江的水葫芦、西双版纳的飞机草、正在毁掉海岸滩涂的大米草……从森林到水域,从湿地到草地,从乡村到城市,几乎随处可见这些生物“入侵者”。

中国已成为遭受外来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日前,旨在阻击生物入侵的第一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在福州召开,全国127个研究院所的472名专家与会。专家们认为,外来生物入侵现象日益增多,由此造成的生物安全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日益严重的外来物种入侵

近年来,见诸报端的外来生物入侵事件日益频繁,“紫茎泽兰”、“松材线虫”、“加拿大一枝黄花”、“克氏螯虾”、“美国白蛾”等等举不胜举。与会专家的研究证实了这一判断。

农业部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农科院研究员万方浩说:“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经过8年到10年的时间才会发现一种生物入侵,但是这几年,每年都会出现一两个新面孔。”

“从海关截获的情况看,外来入侵物种的批次和数量也在迅速增加,大约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检疫部门时常会截获一些‘高危分子’。”万方浩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郭予元在研讨会上说:“近10年来,新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至少有20多种,平均每年新增大约两种。”

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人王福祥也认为外来物种入侵日益严峻。他说,从农业植物检疫方面看,仅2005年以来我国广东、辽宁、海南等地就先后发现红火蚁、黄瓜绿斑驳病毒、三叶斑潜蝇的疫情。

此次研讨会的主办单位包括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中国林科院、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国昆虫学会等我国研究外来生物入侵最权威的机构。

与会专家认为,当前我国外来生物入侵正呈现出传入数量增多、频率加快、蔓延范围扩大、发生危害加剧、经济损失加重的趋势。

中国是遭受外来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郭予元说:“入侵中国的外来物种目前有400多种,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生物中,中国有50余种,占了一半左右。”

据介绍,危害严重的外来物种主要包括:紫茎泽兰、薇甘菊、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互花米草、飞机草、凤眼莲、蔗扁蛾、湿地松粉蚧、美国白蛾、非洲大蜗牛、福寿螺、牛蛙等。

万方浩说,爆发性的已入侵物种肆意蔓延、扩散成灾;毁灭性的新入侵物种急剧扩张、疫情不断突发;危险性的潜在入侵物种兵临国门,形势异常严峻。

郭予元说,在国际贸易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生物入侵造成原有生物群衰退、生物多样性被破坏,农林牧渔业损失严重,全球的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民众健康受到威胁。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联辉认为,生物入侵不仅动摇农业基础,削弱粮食安全,而且破坏生态环境,威胁人类健康,乃至引发社会恐慌与人类灾难。外来生物入侵的现象日益增多,由此造成的生物安全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外来生物入侵的通道

专家认为,人为因素是造成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主因。一个外来物种引入有可能因不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也有可能因生态系统中没有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而成为入侵者,从而在新的环境中大肆繁殖、扩散并造成危害,改变或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功能。

盲目引种可能造成的危害不可忽视,最典型的例子是水葫芦。上世纪70年代,我国将产于南美洲的水葫芦作为猪饲料引进,如今水葫芦已遍布华北、华中、华南的河湖水塘,使著名的滇池变成臭水塘,我国每年要花费上千万元用于打捞水葫芦。

“外来物种的大量入侵,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都是人为活动造成的。”万方浩说。

海关是许多有害生物进入中国的另一通道,原产美国的红脂大小蠹在中国的大爆发就是如此。上世纪80年代,山西为发展煤业,买了一批美国加州的带皮原木做坑木,由于入境时没有经过处理,红脂大小蠹藏在树皮内“偷渡”而来。因没有天敌、气候干旱等原因,上个世纪90年代末在山西大爆发,并迅速传播。还有进口物品的木质包装箱,也常常成为有害生物的另一“偷渡”通道。

专家建议,我国应建立起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根据某一物种的生物特性、繁殖特性作出评价,分析引进利弊后再做决定。

打响外来生物入侵阻击战

我国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森林、草地、水域、湿地、农田、城区等都因为生物入侵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万方浩说,外来入侵物种不仅直接危害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损害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环境,部分外来入侵物种还对人畜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

2006年3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组织发表报告说,美国、印度、南非等三个国家受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1370亿美元、1200亿美元和980亿美元。

万方浩说,我国农业部门根据入侵生物每年造成的农林作物减产以及防治这些入侵生物所需的费用等测算,仅11种外来入侵物种给农业、林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570多亿元,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000亿元以上。

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刘旭表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过程中,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在农业转型及生产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已对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外来生物入侵已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科学院院士谢联辉说,生物入侵关系到人类的人口、食物、健康、资源、能源和环境六大问题。历史教训已有不少,目前又面临着新形势、新情况,特别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新变化、新行为,给生物入侵赋予了新的特征,生物入侵的态势、频率和数量更加深化。

农业部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万方浩研究员说,外来生物入侵的生态代价是造成本地物种多样性不可弥补的消失以及种类的灭绝,构成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及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威胁因素,其经济代价是农林牧渔业产量与质量的惨重损失与高额的防治费用。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入侵外来生物造成的巨大危害。据万方浩介绍,国家科技部组织开展的研究课题包括973计划“农林危险生物入侵机理与控制基础研究”课题研究、“十一五”支撑计划“农林外来入侵物种的预防与控制技术”、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及其安全性考察”等,全国组建了近20个全国性的生物入侵工作组,受外来生物入侵危害严重的省份也开展了重大课题研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郭予元表示,关于外来生物入侵防控策略的科研和管理机制的研究已成为我国科研的重大国家需求。尽管我国对外来生物入侵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外来生物入侵问题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目前在外来生物的入侵机制和防控策略方面已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生物入侵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政府和科学家的努力下,我国生物入侵防控研究已经形成了与国际平等对话交流的能力,步入了国际生物入侵研究的前列。”万方浩说。

我国生物入侵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取得了一批突破性的成果。据介绍,我国科学家在生物入侵机制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包括:阐明了B型烟粉虱的非对称型互作理论,揭示了粉虱共存系统中的生殖干涉行为和互利共生机制等,其中,科学家们在对烟粉虱、紫茎泽兰、松材线虫等的入侵机制与特征方面的研究尤其值得一提。据万方浩介绍,加强外来危险生物的入侵机理、灾变机理及控制技术的基础研究,开展早期预警与预防、检测与控制的理论与技术,是解决外来生物入侵问题的根本途径。

篇3

1 趣味导入,激发兴趣。说明文相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内容枯燥,即使是文艺性说明文,它也没有小说那样有动人的情节,没有散文那样优美的意境,没有诗歌那样有和谐的韵律,因此学生对说明文大多没有多大的学习热情,因此课堂导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者可在这方面狠下一番功夫,可以运用图片,可以运用故事,也可以运用音乐,要在开课之时就能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教师在导课时,要尽可能紧扣文本内容,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一开课就对文本产生兴趣,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被视为经典的钱梦龙老师执教的《中国石拱桥》课例:钱教师首先出示“中国石拱桥”教学挂图,让学生不看课文,说明大拱和小拱的位置关系,学生一下子热闹起来,有说“大拱两边的顶部有四个小拱”的,有说“大拱两边各有两个小拱”的,有说“桥身的左右两边有两个小拱”的,同学们心有所思,口不能言,急欲看书,这时教师才让他们打开课本,体会“各有”与“肩”字使用的准确性。这一做法,立即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起来,学生也有一种新鲜感,对课文的学习也处于兴奋状态之中,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2 抓住对象,学习方法。说明方法是说明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如何进行说明文教学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在平时的说明文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让学生找出文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但是如何分析其作用呢?我们往往没有作深入的思考。首先要弄清说明方法与说明对象之间的关系,并思考为什么要使用这种说明方法?有时候一个地方综合使用几种说明方法时,还要考虑为什么要综合使用几种说明方法?还能不能用别的说明方法?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了。如《生物入侵者》一文中“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这句话,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其说明对象,单就这句话,我们只能看到此句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我们也就只能看到这个句子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但是只要我们深入分析一下这句话的说明对象,我们就不难看出,这里还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并且知道了使用这两种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生物入侵者的危害,进而让学生理解了说明方法的作用。

3 依据文本,学习语言。任何文体的阅读教学,都离不开语言教学。孟苓荃老师曾经这样说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只是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半,还要继续下一半的理解过程,即对文章的形式和语言形式的理解过程。阅读教学,只有把理解课文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与理解课文和语言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中的阅读。”说明文语言教学应如何进行?说明文语言教学,要依据文本自身的特点,决定语言教学的侧重点。可以抓住文中关键词语进行删改比较,让学生体会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可以让学生反复揣摩文中所引用的诗词文句,并展开想象,从而体味本文语言的诗意美及说明对象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善于根据文本自身的特点,从而决定语言教学的重点,而不是笼统的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4 灵动机智,生成课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学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是灵动机智的,这样才能在“教学预设”的基础上生成灵动的课堂。此次大赛各位选手充分显示了各自的教学机智,从而使每节课显得灵气而生动。如教学《生物入侵者》时,有学生说到“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这句话让他读出了美国人对天牛和红蚂蚁的不喜欢时,教师可以不强硬的指出作者的意图,而可以让学生再读一读,读出这种不喜欢,再逐步将课堂引向深入。

5 读写结合,促进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学的目的归根结底是要能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努力探求一些促进学生发展的方法与途径,读写结合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顾振彪先生认为:“写作与阅读结合,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这句话道出了读写结合训练的目的所在。

篇4

一、语言准确

选用恰当的语言,准确地解说事物的事理是说明文的基本要求。写作说明文时,怎样做到使说明文语言准确呢?

1.在具体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恰如其分是准确性的一种表现,即用词要斟酌,注意分寸。如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一文中有四个句子:(1)“掐丝是一种非常精细(工艺精密细致)的工作。”(2)“咱们的手工艺品往往费大工夫,刺绣、刻丝、象牙雕刻,全都在细密(精细致密)上显能耐。”(3)“且不说自在画怎么生动美妙,图案画怎么工整细致(精巧周密)……”(4)“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细微(细小、微小)……”这些用词准确而富于变化。由此可见,只有使用准确的词语来说明事物的事理,才能保证写出来的内容科学、真实。

2.重视具有修饰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恰当地使用表程度、范围的副词和表多少的数量词,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更全面,能增强语言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如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其中黑体词都很好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因此,选用准确的修饰语,是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一个标志。

二、说明生动

说明文应当讲究趣味性,力求克服说明文枯燥、死板的弱点,从而给人以愉悦的感受。那写作说明文时,如何才能做到说明生动呢?

1.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描摹事物状貌,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如朱活力的《神秘的精灵――极光》一文在说“极光多种多样,五彩缤纷,形状不一时”时,这样写道:“有的结构单一,状如一弯弧光,呈现淡绿、微红的色调;有的犹如彩绸或缎带抛向天空,上下飞舞、翻动;有的软如纱巾,随风飘动……”这几句话语言生动,活泼有趣,引人入胜。由此可见,写作说明文时,描写可以将事物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或通俗或深刻的议论,令人深思,启人智慧。如法布尔的《蝉》一文的结尾:“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这句话表明了法布尔对蝉的喜爱之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议论可以使说明文在思想上有所提示,或揭示生活道理,或发人深省。

而在写作说明文时,叙述一个故事或传说,可以使说明文更加生动,富有趣味。

2.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在写作说明文时,一些对于读者较为陌生,难于理解和比较抽象的说明内容,可以巧妙地运用比喻、引用、拟人等修辞手法,这样既可以使文章生动形象,又能帮助读者理解文章内容。比如梅涛的《生物入侵者》一文把“生物入侵者”比喻为“偷渡者”“移民”,这种比喻手法的运用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篇5

【关键词】营林;病虫害;防治措施

我国植保工作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指明了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方向。植保方针的意义:坚持以预防为主,以营林技术为基础,发展森林生物圈中不利于病虫发展而有利于林木健康成长的因素与条件,因地制宜地运用各种因素相辅相成的办法,控制有害生物数量在不存在威胁的水平上,进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林业丰产的终极目标。

1.林业有害生物的概念

(1)林业有害生物的概念对森林、林木、林木种子的正常生长发育有严重影响并造成严重损失的林业病、虫、杂草及其他有害生物被称为林业有害生物。林业有害生物并不都是产自国内或本地,也有部分品种是源自境外或国外。原产于国(境)外的有害生物,传入我国后,由于缺乏天敌,大量繁衍繁殖,对我国林业造成严重损失。它们被称为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国家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是指在仅在我国境内局部地区发生,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并能随植物及其他林业产品传播,被国家林业局禁止传播的林业有害生物。

(2)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我国是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有有害生物一百多万种。近年来,我国每年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的林业面积都达到了8100万平方公顷,损失900亿元左右。

林业有害生物是破坏森林生态平衡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当然这里面也有人为因素,部分林业有害生物系人为传播。

我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有200多种,各省份的林业生物也不尽一样。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进口业务量不断增加,各地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林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至少有380种入侵植物,40种入侵动物和23种入侵生物。入侵者,来到缺乏天敌、适宜生存的环境,大量繁殖衍生,有十分大的破坏力与危害力。有害生物入侵犹如无形的战争,却有着惊人的破坏力与危害力。

2.营林技术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控制措施

(1)确立全新的防治策略防治林业有害生物需要坚持“健康森林”的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实施三个转变,由重处理向重预防转变,由治标为主的防治策略向治标兼治本的防治策略转变,由化学防治向生物防治转变。营林技术以重预防为主,可以有效地将林业生态情况控制在安全范围内。防治策略的转变利于从根本上改变林业生物危害林业的情况。防治方法的转变利于保护自然环境与生态平衡。

(2)积极加强预防工作,抓好植物检疫林业有害生物的预防是建立在有害生物和森林生态环境之间辩证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参考现代生态学理论,坚持基本林业防治措施,坚持森林植物检疫为重要措施,研究林业有害生物的繁殖衍生特点,从而发展可抑制有害生物的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最终促进林木健康成长。对发现植物检疫对象的地区,应实行封锁,并划为疫区。加强林木繁殖材料的运输及木材的调运,严格遵循检疫措施,确保非疫区林业的安全,将有害生物的发生范围控制在最低范围内。

(3)营造混交林,避免形成单一生物链人工造林必须进行一定的混交。混交林的枯枝落叶层易形成腐殖层。其拥有较复杂的生物种群。有些昆虫虽对林业有一定的危害,但是却是一些寄生天敌的补充寄生,可在主要有害生物数量少的时候,使有害生物天敌不因寄主数量的减少而凋落,从而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混交林的存在,腐殖层的存在利于形成较为复杂的生物链。单一的生物链极其脆弱,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遭到破坏。混交林的存在,腐殖层的存在利于形成较为复杂的生物链,从而利于加强林业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4)选用抗病虫树种不同的树种对同一有害生物有不同的抵抗力。同一树种的不同品种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等也都存在着差异,对同一有害生物的抵抗力也不同。人工造林需要选用抗病虫能力强的树种,发展适合当地环境的树种。通常情况下,我们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采取针叶与阔叶、乔木与灌木、灌木与灌木等的混交方式,混交方法可采用带状和块状为主的混交方法。

(5)保护有害生物的天敌我们要保护好以林木害虫为食的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鸟类等。因为它们对抑制林业害虫的发生和繁殖衍生有重要意义。

3.总结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是一项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建立在森林生态学原理基础之上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营林技术措施是科学可行、有效的治本措施,在林业建设中应积极应用。

【参考文献】

[1]程朝阳.国有林场营林技术措施的探讨[J].福建林业科技,2011,S1.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审美体验 对话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理念呢?在教学实际中,笔者作了一下尝试。

一、更新阅读教学观念

传统语文教学观把传授学科知识作为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目标,而新课改则更关注学生现实的、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在学生现实经验的基础上,强调经验与知识的整合,使学科知识成为学习者的发展资源,使文本为教学对话提供话题及创设情景。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自身观念,树立全新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探索符合初中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同时,还要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初中生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流向,并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

二、教给学生多种阅读方法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应提倡多角度阅读、比较阅读、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能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教师应该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并掌握阅读的技能和方法。如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等。

三、引导学生质疑并大胆提问

学生在充分的阅读中一旦形成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后,自然会提出很多问题。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毫无疑问地是问号”。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当一个人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激起求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将改掉以解决阅读卷上关于文本的几个问题或老师提的问题为主的教学过程,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同时注意引导他们由提一些不着边际、鸡毛蒜皮的问题过渡到围绕文章主要内容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在教学《致女儿的信》一文中 ,我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作者写作目的、写法、重难句子、早恋现象、现代人的爱情观等方面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学完那篇文章,我还推荐他们阅读鲁迅的《伤逝》。学生感觉收获很大,围绕“爱情”这一主题还自创了很多佳作。

四、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宋代朱熹指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忠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在于居敬而持志。”阅读训练的对象是学生,只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收到实效。因此,我们不论训练什么,都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表达的空间。正如叶圣陶所说的,教师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的部分。比如教学《蛇与庄稼》一课,讲到“猫与苜蓿”的联系时,学生对于猫与田鼠、蜜蜂与苜蓿以及猫与苜蓿的关系,都理解得很好。但是,“田鼠为什么影响蜜蜂给苜蓿传粉呢”?问题一提出,同学们的主动性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有的说,田鼠在田里跑,蜜蜂可能害怕就飞走了;还有的说,田鼠的病毒可能会影响蜜蜂;最后还是见多识广的一位同学揭开了这一谜底:原来这种蜜蜂是一种土蜂,土蜂在地里做巢产卵,田鼠不光破坏土蜂的巢,还吃它的卵,进而影响了蜜蜂给苜蓿传粉。由此可见,发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语言,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成为阅读训练的主人。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积三十年的经验,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喜欢阅读,尤其应让阅读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我着重从培养学生朗读和默读的习惯;培养精读和略读的习惯;培养爱读和多读的习惯;培养写读书笔记和心得的习惯入手。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通过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们爱上读书,养成自己找书读,多读书的习惯。在教学《生物入侵者》一文前,我大肆宣传“生物污染“的危害及部分人的麻木不仁,在学生的情绪高涨时戛然而止,让他们自己去查相关资料。结果,学生搜集的资料比较齐全,涉及到的书之多,出乎意料。如《我国加大防治生物入侵力度》、《中国外来入侵生物现状》、《入侵生物,朋友还是敌人》等。因大量的阅读,学生自然见多识广,再加上学生敢于大胆质疑,合作探究,因而上课的效果相当不错。

六、改革阅读教学评价方式

新课标中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考查和评价,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和自身的全面发展。教师对学生阅读的评价应随时进行,及时评价。阅读教学不能搞标准化,因为学生有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所以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性格特点及学习基础来制定不同的要求,实施多角度评价。

参考文献:

[1]刘旭新;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自主学习[J];学语文;2007年01期

[2]杨国富;语文阅读对话教学实践问题探讨[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5年Z5期

篇7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语文;有效性

一、新课程改革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给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教师的教育不再停留在教教材上,而是向用教材转变。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与学生的特点,灵活地使用教材,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这正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其次,“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重要的环节”[1]。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致力于自主、互动、探究的教学方式。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逐渐养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此外,课堂气氛发生了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几乎听不到学生质疑的声音,课堂气氛沉闷。而新课程改革之后,课堂教学气氛民主、和谐、平等,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争论不休,这样整个课堂是互动的,气氛是活跃的。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教师怠于教学。一般来说,语文教师从走上教学岗位到退休大概有三十多年的时间,而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具有稳定性。因此,在教师的个人教学生涯中,语文教学内容很少改变。虽然教学对象有所不同,但是教师仍然不可避免产生职业倦怠。②学生疲于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厌学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教学手段陈旧、单调,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内容落后,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学习效果不尽人意,远远没有理科学习那种立竿见影的效果。③师生之间缺少互动与交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是为了学生能够成才。然而学生对此无法理解甚至不能接受时,师生之间容易出现沟通障碍,严重者会导致师生之间相互敌视。④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效果不理想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的体现,也是教师怠于教学、学生疲于学习、师生缺少互动直接导致的结果,形成恶性循环。”[2]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策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有效备课

《礼记・中庸》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初中语文教师来说,备好了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不备课,一定上不好课。因此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首先,教师要精心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好重难点,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如诗歌阅读教学不能过多采用讲授法,说明文阅读教学不宜过多运用朗读法。同时有效备课还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选好切入点。同时要求教师广泛阅读、积累相关资料,只有这样才能为教材作适当的补充与拓展,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在《生物入侵者》的备课过程中,必须收集大量的生物入侵者方面的资料,如西欧当地的虾被北美病虾侵袭着;南美水葫芦使昆明滇池的面积大大减少;深圳西南海面上的“植物杀手”正在迅速蔓延等。这样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物入侵者”这一概念,可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营造和谐气氛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3]由此可知,要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自由的学习空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威尼斯的商人》一文是戏剧的题材,而“话剧是说的艺术”[4]。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请不同的学生分角色朗读,扮演夏洛克、安东尼奥、鲍西亚等人,体会不同的人物关系与戏剧冲突。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引发了对真善美的思考。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多说鼓励的话、给予赞赏的眼神。这样课堂氛围越民主,学生的学习热情越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越好。

(三)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倘若教师能够创设恰当、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思考。如《老王》中的主人公老王离学生生活的年代久远,在学习该课文时,学生会感到有隔阂,难以理解。教师可以考虑通过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设计问题:老王的生活状况很差,如果老王的家是你的家,你会让外人知道吗?有人问你,你会怎样回答?有的学生回答:“是的,这是我的家。”另一位学生反驳:“老王应该不是这样回答的,他十分自卑,他不想让外人知道自己的落魄,在他眼里他没有家,只有安身之所。”……在学生的激烈讨论中,同学们走进了老王的生活,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样,他们对身边平凡的小人物也不再仅仅是同情,而是对社会、人生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获得了深层次的体验,实现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小组合作学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学生来到学校,与同龄的伙伴一起学习,共同探讨,公平竞争,共同进步,这是其它学习方式无可比拟的,这种学习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教《论语》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有的学生表演,有的学生朗读。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句可以尝试一个学生朗读,另两个学生拥抱来加深理解。当然,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建立小组合作竞争,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与过去的一张嘴、一根粉笔、一张黑板的教学模式不同,它集声音、图片、视频于一体,带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把抽象、枯燥的知识生动、形象化,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处于好奇、探索等心理凸显的时期,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集中、可提高学习兴趣,这就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都德的《最后一课》,由于国家背景和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口头讲述,学生很难理解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巨大影响力。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制作成PPT放映出来,打破了时代与国家的界限,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得到明显提高。

四、结语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是一项长期的过程。本文只是肤浅的尝试。它不仅需要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还需要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更需要借助现代教学技术。作为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不懈的追求。通过不断探索,相信学生一定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更有效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袁吉春.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三纲五常”[J].学校管理,2012(04).

[2]郭迎春.浅议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教导刊,2013(06).

篇8

不知从何时起,树下少了孩子们的欢笑声,取而代之的则是一声声被毛毛虫吓到的叫声。

不知从何时起,园林工人的脸上少了笑容,取而代之的则是一条条加深的皱纹。

是什么让它们变成这样,就是一群来自美洲大陆的生物入侵者,一群可恶的“不速之客”。

它们就是美国白蛾。

美国白蛾,属于鳞翅目,灯蛾科,又称秋慕毛虫;成虫为白色,体长12.5mm,翅展25-28mm;雄虫触角双栉节状,前翅上有几个褐色斑点;雌虫触角成锯齿状,前翅纯白色,卵成球形,初期为浅绿色,孵化前为褐色;卵通常成不规则块状产在叶面,每卵块有300余粒卵;幼虫体色变化很大,根据头部色泽分为红头型和黑头型;蛹长纺锤形,暗红褐色,茧褐色或暗红色,由稀疏的丝混杂幼虫的体毛组成美国白蛾以蛹的方式在树皮或地面上的枯枝落叶处过冬,幼虫孵化后吐丝结网,群集网中取食叶片,叶片取食尽后,幼虫移至枝柱和嫩枝的另一部分结网。1-4龄幼虫多结网危害,网幕为乳黄色,可达10厘米;5龄后的幼虫开始脱离网幕,分散危害,达到暴食阶段。

看了上面的介绍,相信大家已经了解美国白蛾这种害虫。美国白蛾的食性非常杂,几乎是什么叶子都吃。目前已知美国白蛾危害的树木种类已达100多种;美国白蛾的扩散已严重威胁到林业,农业,养蚕业等。下面,我就介绍一下防治美国白蛾的方法。

一喷药防治:1.8%阿维菌素12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800倍液;40%辛硫磷800倍液等。

二绑草把:绑草把引诱下树化蛹的美国白蛾老熟幼虫入内化蛹。在疫情发生树靠近基部(距地面50-80cm)处绑伞状草把,诱使美国白蛾幼虫在草把内化蛹,要求每隔5-7天更换一次草把,并将解下的草把集中烧毁。

三打孔注药:在树干基部按不同方向利用打孔机打孔,每孔注5-7毫升内吸性1.8%阿维菌素1-3倍液。

篇9

一、说明文教学内容应体现简约化

说明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落实好文本所提供的科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获得科学知识,这一教学目标落实起来还是有诸多制约因素的。以下我们来了解一下初中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实际情况。

(一)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最难以接受的是说明文文本的知识性极强,有些知识还过于深奥,阅读时体验不到快乐。如何简化说明文文本中的知识性教学内容,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问题。

(二)教学内容选择

教学是简约的艺术,要把复杂的简单化,把深奥的具体化。从学情出发,我们可以从两个途径来选择说明文的教学内容。

1.用“填写表格”的方法来落实知识

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时,教师一般会提出一些问题。如在教学《说“屏”》时,教师就可以提出以下几个思考问题:①通读全文,说说本文介绍了哪些“屏”的知识;②用一句话概括相关“屏”的知识;③说说文章介绍“屏”时分别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同时,不妨设计一张表格(如表1)来帮助学生梳理教学内容。这样,知识梳理就会更集中,学生的思考也会更具针对性。

2.用“写说明书”的方法来落实知识

说明书是比较常见的介绍信息的资料,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写说明书”的方法来启发学生梳理信息。这样,学生会有新鲜感,对学习说明文也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了。如教学《生物入侵者》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说明书(如表2):

二、说明文教学内容应渗透PISA理念

说明文教学的最高目标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知识,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当前的说明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方面可以说是非常欠缺的。这也成了学生对说明文学习兴趣不高的一个原因。

(一)学情分析

学生普遍认为说明文学习太过机械化,只要记住说明文的一些知识要点就可以解决学习中的一些问题了。学生对说明文内容的解释和分析的能力严重不足,在中考说明文阅读探究题的答题时失分较高。这说明我们的课堂教学对学生在思维上的训练是严重滞后的。

(二)教学内容选择

教学中我们不妨引进PISA阅读理念,转变我们以往重知识轻能力的片面做法,进而在说明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PISA是当下所流行的一种阅读评价策略,所评价内容之一是学生的阅读能力。PISA阅读理念对“阅读素养”的界定是:“为了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增长知识、发挥潜力并参与社会活动而理解、使用、反思书面文本并参与阅读活动的能力。”当今教育正在逐渐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从强调记忆背诵转变成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学生需要学会从外在世界取得信息、解决问题,并且将问题与课本里的基础知识相结合,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在说明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从文本中寻找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将自己需要寻找的信息与阅读文本中的原始信息相联系,以快速得到所需要的结果。文本中学生所需要的信息往往处于一个句子(或段落)中,或隐藏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或段落)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信息的特征、时间、背景等基本元素,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比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1)确定疑惑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里这样问学生:“阅读这篇课文,你最想提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再汇集学生的疑惑,总结其中有代表性的问题。

(2)指导寻找信息。学生明确问题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从文本中寻找信息。同时,教师可以讲一些寻找信息的方法,比如圈点勾画法、中心句概括法、关键词提炼法等。

(3)交流信息。学生通过快速阅读后,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找到的有用信息概括而简洁地表达出来。

让学生快速而又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种能力的培养也要结合学生的学情。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信息查找目标可以高些;反之要求可以放低。

2.培养学生解释文本的能力

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利用文本信息解释文本的能力。教师应要求学生对文本信息加深并扩展自己的理解,再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得出文本中没有明确陈述的内容。如教学《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

(1)导入课文。用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来引导学生探究:“大林寺的桃花为什么四月才开花?”

(2)整体感知。启发学生快速通读全文,并用文本中的知识来解释这种现象。

(3)探究学习。从文本中找出几种物候现象,并要求学生分析原因。

(4)学以致用。让学生充当气象学家为农业生产提建议。

这样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文,自然就能明白物候学的相关科学知识。这比侧重于科学知识传授的教学要好得多。

3.培养学生反思评价的能力

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文本内容开展反思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把在文本中找到的信息与其他知识相联系,并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想法和经验作出综合判断,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教学《落日的幻觉》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引导学生评价诗人的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诗人王维描写的落日是圆的,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吗?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的探究发现。”学生通过细读课文后,也就可以自然地知道王维所描写的落日形状是一种幻觉,是光折射的缘故。

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客观地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如在教学《说“屏”》一课时,教师可以抓住作者的写作意图来设计教学:“作者说:‘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要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很自然地就能明白作者在宣扬“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功能,知道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能明白《说“屏”》这篇课文要学的是屏风所蕴含的文化功能,唤醒继承和保护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意识,而不是学习有关屏风的一些知识。

三、说明文教学内容应凸显文学性

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视文本所具有的文学性,而这些富有文学色彩的内容恰恰是学生乐意接受的。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品味文字背后所蕴含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最能体现说明文文本语言美和情感美的教学点是那些文学性较强的内容。

(一)学情分析

相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来说,学生阅读说明文时缺少个性化的感性体验。所以,说明文教学中,教师也应充分考虑到选一些文学性强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选择

说明文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文本中所引用的材料,比如引用一些古诗、名言、典故、谚语、文言等。这些内容会使说明文增色不少,教师可以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亮点来处理,这样就可以改变以往说明文教学的单调性,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说明文阅读。

1.用“资料”来丰富文学性

说明文往往会引用一些诗句和典故来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教师可以把这些内容进行拓展,丰富说明文教学内容。比如《说“屏”》一文中出现了有关“屏”的诗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教师就可以利用文中的注解和对这首诗的解读等资料来辅助教学,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屏”在古代所具有的文化功能。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利用“资料”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厚实资料内容。文中的注解可能比较简单,教师应在备课时多阅读些资料,丰富注解中的内容。

(2)选择适宜的内容。补充资料时教师应有所选择,选择跟注解内容联系最紧密的资料,联系不大的应舍去。

(3)巧用资料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巧用所补充的资料,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用“情感”来感悟文学性

说明文和其他的文学作品一样,也寄托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情感往往是教学的生长点。如教学《说“屏”》时,教师可以围绕作者的情感来设计:①作者对“屏风”寄托着哪种情感?②这种情感在文中具体是怎样体现的?在学生思考这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屏风’已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作者的情感中体会写作意图。说明文教学不可以教得太呆板,也应上出课堂的灵气,而这“灵气”不妨试着从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中去寻找。

3.用“语言”来品读文学性

好些说明文是说明中结合描写的,描写的出现使文章更加生动,更富有说服力。品味说明文中的描写点是说明文教学的重点。围绕文本中的教学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运用描写的用途。课文《桥之美》中有许多描写,具体出现在文章的第二段和第四段中。围绕第二段中的描写,教师可以这样问学生:“桥的诗境美、形式美、对比美、结构美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围绕第四段的描写内容,教师又可以这样问学生:“文章是如何体现乌镇的桥和河中芦苇搭配之美的?”

说明文的语言美还体现在文本中处处使用到的修辞手法。在教学中赏析“修辞”,也应是我们教学中的重点。说明文中的修辞格教学,我们要落实两个方面的知识点:一是了解修辞格的特点和内容;二是体会运用修辞格的作用。课文《旅鼠之谜》中有这么一句话:“这与自杀没有什么区别,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敢死队差不多。”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①文中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②文中把什么说成了敢死队?这样写有何用处?③“敢死队”的特点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的提出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旅鼠的自杀行为是出于自愿的,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文字的背后有着很深刻的内容,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触摸和体验这些美丽的东西。

四、说明文教学内容应突出趣味性

说明文教学中教师也要关注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说明文教学的枯燥乏味,不仅让教师提不起兴致,更让学生叫苦不迭。其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确定时忽视了说明文文本的趣味性。

(一)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对未知世界往往充满好奇,求知欲相对也比较强。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力。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悉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选择

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保持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1.巧用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说明文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是被动地参与,大都缺乏学习兴趣,师生间也缺乏交流。对此,围绕说明对象引进多媒体资源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多媒体的直观性可以帮助学生去认识事物和那些抽象的概念。多媒体的使用需要教师精心选择和编排,整堂课选择多媒体资源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针对性原则。所用的多媒体资料是为突破说明文教学重、难点服务的,不是以课堂形式的多样化为出发点的,所选的多媒体资料应紧扣住说明对象和具体的事物。比如教学《故宫博物馆》时,教师可以围绕“三大殿、后三宫”讲讲用途、位置以及相关故事,可以播放一些相关内容的视频,让学生对故宫博物馆建筑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适宜性原则。所选的多媒体资料是为了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而准备的,应来自于学生所了解的生活实际。比如教学《生物入侵者》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学生了解的“水葫芦、加拿大一枝黄花等生物入侵者”视频资料,增加说明文的可读性。

(3)精选性原则。多媒体资料名目繁多,举不胜举。教师在备课时应把握“精选”这个度,删去那些可有可无的资料,用上那些非用不可的多媒体资料。

2.参与讨论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提倡开展交流讨论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说明文文本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有争议性的话题,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和课文的学习积极地参与到话题的讨论中来。如教学《奇妙的克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探讨“克隆人的利与弊”。讨论时教师要明确讨论步骤:

(1)明确观点。要求学生围绕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把学生分成两派进行辩论前的准备。

(2)陈述理由。要求学生利用文本的相关信息和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来阐述观点。

(3)针锋相对。辩论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讨论激起智慧的火花,教师要做到审时度势,努力营造热烈而紧张的讨论氛围。

3.讲述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在现代文教学中,学生比较喜欢阅读小说。究其原因,小说有极强的故事性可能是学生喜欢的主要原因。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故事”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教学生长点。教师可以寻找文中的“故事点”进行相应的拓展,使课堂充满趣味性。如何挖掘“故事点”呢?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精心选择故事点。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细读文本,从说明文文本中选择和说明内容相关的趣闻轶事。如教学《说“屏”》时,教师可以抓住“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能借助屏风了”具体展开,让学生喜欢上屏风。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5-0141-01

说明文教学,不少老师出人意料的认为是最好上的,因为说明文这种文体的教学几乎都有固定的模式,只要记住文体知识,每篇文章就只需像套公式一样去套就是了。这种现象,都有悖于新课改的精神,结果都只会把学生培养成按程序执行任务的“机器人”,毫无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可言。作为一位教学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我曾经最头痛的就是说明文教学,学生没有兴趣,老师也觉得无从下手,课堂枯燥无味,连自己都觉得汗颜。为此,我试着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在几年的教学中,总结出几种方法。

1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文学来自生活,很多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其实就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却没有认真思索过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借助生活中的现象来理解文章,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文中所说明的很多现象其实就是学生常见的。如高低差异影响物候现象的早迟这一现象,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忆高、低山农作物成熟的时间,低山地区玉米成熟,已收进粮仓后,高山地区的玉米还可以烧了、煮了吃;“人间四月芬芳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也恰好证实了这个道理。类似的文章如《生物入侵者》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教学。

2 适度利用多媒体教学

对于以学生比较生疏的事物为说明对象的说明文,学生理解起来确实比较困难,教师就要善于运用多媒体,多方位,多角度的为学生展示,让学生对说明对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如《桥之美》这篇文章,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对外面的世界了解较少,见到桥的类型不多,也就无从去感受“桥”的美,教师如果在课前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下从古到今各种各样的桥,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甚至可以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的去观察身边细小的事物。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都可利用这种方法。

3 将实验、操作引入说明文课堂

有些事理说明文,说明的是某种现象的成因,这些抽象的东西,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如果光由教师灌输式的讲解,结果只会费力不讨好,不但老师讲的累,学生听的累,而且效果不佳。笔者在教《死海不死》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死海不死”的原因,让学生准备了水杯、水、盐、鸡蛋,先让学生读课文前半部分,了解死海淹不死人的现象,然后让学生做实验,分别把鸡蛋放进淡水、盐水中,观察后得出结论:水中含盐量越大,鸡蛋就越往上浮。有了这样的结论,再看文章对死海含盐量的介绍,就轻而易举的理解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当然,这需要教师对课堂的有机把握,不要把语文课上成了物理课,化学课。

4 查找充实相关资料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说明文教学中应加入相关材料,如教学《奇妙的克隆》一文,可让学生上网,去书店,图书室搜集相关资料,课前交流;课中,教师再链接拓展一些有关克隆的最新内容。这样一来,能引起学生对学习对象的兴趣,二来为解读文本重点难点服务。《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都可以这样教学。当然,运用这种方法也要注意把握,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科普知识课。

5 利用修饰、限制性词语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