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母亲范文
时间:2023-03-26 04:02: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悼念母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首先感谢大家来参加宋母的哀悼会。
王老太太,于1921年农历3月15日,出生于湖南常德市安乡县安福乡,在2012年5月29日7时30分病逝深圳市龙华新区,享年92岁。老人家高寿仙逝,功德圆满。她的一生是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她勤劳善良,默默无闻、含辛茹苦把子女抚养成人、乃至成家立业!是她教给了子女做人的真谛、生活的哲理;是她用毕生的精力和辛勤的汗水营造了他们美满的家庭;是她留给子女们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和幸福回忆。如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王老太太已驾鹤西去!回首往事,我们泪如雨下,千言万语也难诉思念之情!
王老太太出身于大户之家,从小温文尔雅,体仪大方,贤淑聪慧,心灵手巧,是纺纱织布,丹青刺绣的能手。成家后,勤劳朴实是她最大的美德。在国家和家庭经济困难时期,她不辞辛苦,日夜纺纱织布,儿女们在她的放线和织布声中长大。您是闲不住的人。即使在您八、九十高龄时,眼睛都看不见了,您还在为你疼爱的儿子洗衣服,做鞋垫。来到民治中学后,您总是对学校领导老师给予的关心和帮助表示感谢,总是教育儿子说:“你要努力工作,不要辜负学校对的好。”您多次拒绝请保姆,你一直生活自理,为了不影响儿子工作,眼睛看不见就坚持摸着洗衣做饭,不知吃过多少苦头,直到病危的前一天。如今想来,真叫您的儿子痛心不已!
宋老先生做为宋家长子,善良宽厚慈爱,深受家族众人的爱戴。王老太太做为宋家长媳,敦厚纯朴,仁慈善良,责任心强,具有长媳风范。她与婆媳、姑嫂、妯娌和睦相处、相敬如宾,几十年亲密无间,从没红过脸。她视子侄、外甥如自己的子女,每每谈起她们,总是和颜悦色,充满喜爱。对子女来说,你的爱有天高,你的恩深似海,大女儿宋光秀身体不好,老人家处处为她着想,就是在临危的时候,心里明明想着她,但为了不让她受累,而不让她来看一眼。二女儿宋光珍勤快能干,老人家逢人就夸。大儿子宋光武,患病期间,老人家不离不弃,百般照顾;孙子宋云,从小失去母爱,老人家对他疼爱不已,悉心照料,使得他健康成长,如今孙子宋云已成家立业,孙媳妇温顺孝顺,重孙女漂亮可爱,老人家可以放心了。慈爱的老人家大部分时间和儿子宋光清儿媳刘爱华,孙子宋淦生活在一起,多少次外出回来,是老人家在门口欢喜的等待,多少次弄脏的衣服,是老人家洗好、叠好放在床头,多少次热腾腾的菜饭是老母亲做好呼唤儿子吃饭。慈爱的老人家,子孙们因为有了您而幸福,那曾想到您能离去?您的离去他们又怎能舍得,又怎能不叫他们痛断肝肠!
王老太太,操劳一生,节俭一生。您的一件用了多年的衣兜和绣花用的钩子,现在都被您的子孙收藏,它是您勤劳的象征,它是您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您永远是儿女们生活上的楷模。
王老太太一生很平凡,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劳动妇女,但她那纯真的母爱情感,朴实的为人境界,平凡之中显现出她人格的伟大和质朴的情操,使儿女们为之骄傲。儿女们都要学习母亲的恩德。儿女们虽然想尽力让母亲多活几年,想让母亲能多享几年福,遗憾的是他们没有能做到,现在只能祝福、祈祷她走好。
王老太太,您走好,您这辈子,任劳任怨,对上尊而有余,对下爱之有加。待人宽厚诚朴,为人正直清白,与邻无怨。不过,天意难测,今生的苦,应该正是来世的福。上天有信,不昧因果。今天各位亲友,济济一堂,泣立于此,为您送行。愿您一路走好!
安息吧,王老大人!
愿您的在天之灵能如自己所愿,从此没了世上的痛苦和折磨。只有平安和喜乐!也愿您的在天之灵,心与子孙们同在,保佑他们免于苦难。您的伟大和深爱将永远根植于他们的心中!您一路走好!我们在此长注您!直到您迈入天堂之门!————
各位领导、各位长辈、各位亲朋好友:
首先谨让我代表我们全家向今天参加追悼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亲友表示诚挚的谢意!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来到这里和我们一起向我的慈爱的母亲作最后的告别。我特别感谢我的二婶和幺叔,两位老人家不顾年高和体弱,坐十几小时的汽车从老家赶来。一路辛苦了,你们亲如姐妹、姐弟的情意让我终身感动!
我要感谢民治中学的陆校长,黄校长,各位行政同仁,各位教职工,在我慈母生前,给予了许多的关照,给我的母亲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作为儿子、作为家属我们心存感激。
五年前,我失去了善良仁慈的父亲,一夜之间失去慈父的伤痛还没有抚平呀,前天,我最亲爱的母亲又走了,从此,我成了一个无父无母的人!可是直到现在我还不能相信我的母亲,世界上最疼爱我的人永远地离开我而去了。
亲爱的妈妈,慈爱的母亲,您睡着了吧,我们知道您太累了,您需要休息了,为了我,为了您的子孙,你操劳了一生,吃了好多苦啊,我的母亲!
在爸爸眼里,您是最好的妻子和老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您给了爸爸最幸福的生活,与他共同走过了坷坎人生路。在子女的眼里,您是世上最好的妈妈,您赐予了我生命,一步步扶着我长大,教会了我乐观、坚强的生活,可是对不起妈妈,请您原谅,今天,儿子怎么也坚强不起来呀,就是想大哭一场,我的老娘!过了今天,儿的生活里就没有娘了!娘只存在于儿的记忆中,联想中,在梦里,在心里……
但我最终会坚强!因为我知道,这是我妈妈最希望看到的。我知道我最亲爱的妈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并没有与我们分离,她仍会在那个遥远的地方,看着我们,关心着我们,爱着我们,快乐与我们快乐,忧伤与我们忧伤。所以,不要伤心,而是更多的思念与怀念!
妈妈,您就放心吧,我知道您最担心的是我的肩膀能不能扛起生活的重担,妈妈,没有您我会学会自强自立,我会给我的妻子儿子带来幸福,我知道您最担心我的两个姐姐和侄儿宋云,请放心,我会用心去爱他们!我知道,这才是对您在天之灵最大的安慰!
妈妈,我的叔叔、婶婶,还有那么多的兄弟姐妹们都在爱着我们,我单位的领导同事专程来看望你了,还有那么多的亲友特地赶来为您送行,都在关爱着我们,我们会一路前行!
在此,我只愿您一路走好!愿您在那个遥远的天国一切安好!如果有来生,我们再做母子,再续母子情!
最后,我再一次代表我们全家由衷地向大家表示最诚挚的谢意!谢谢!
各位领导、各位亲朋好友:
首先我代表我的父亲,代表我们全家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抽空前来参加我母亲大人的追悼会,感谢大家在我母亲生前给予的关心和爱护,我谨代表全家向大家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2010年2月19日上午9:30分,我最挚爱的母亲身患肾衰在上海市东医院经抢救无效离开了我们,享年84岁。今天,我们全家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在这里沉痛悼念我的母亲――袁美娟女士。
母亲生于1926年6月23日,祖籍宁波,在上海三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她长期从事计划调度,工作认真勤恳,任劳任怨。她待人诚恳,和蔼可亲。妈妈在厂里的好人缘是有口皆碑的。
妈妈是个最善良温柔的女性,说话总是轻声细语,她从来不会呵斥数落我和妹妹,在生活上,妈妈对自己克勤克俭,对亲友乐善好施,她倾其所有来照顾有困难的亲友,帮助他们度过生活难关。
在我的印象中爸爸妈妈是最恩爱的夫妻,年轻时没见他们有过争吵,年老了更是相互搀扶体贴,他们相濡以沬走过了近60年,再过二年就是爸爸妈妈的钻石婚纪念日,我们正在憧憬着计划着,可是妈妈却没有等到那一天。
妈妈的突然离去给我们带来太多的遗憾,我们带给妈妈的回报太少了。妈妈始终爱着我们,患病期间,她甚至强忍病痛克制,为的是要减轻我们的担心,临终前妈妈都不曾对我们有任何抱怨。我一直以为妈妈的离去是那样的遥不可及,可是当一切发生的时候,我们已经错过了太多。妈妈走了,走的那么突然,它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念,妈妈把良好的品质,坚韧的性格和做人的理念留给我们,这是留给我们一生最大的财富。
妈妈,我们会记住天道酬勤的家训,我们会记住你教给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会努力培养子女成才,我们会将对您的爱和怀念化为加倍的孝心,奉献给爸爸,照顾好爸爸的!妈妈,您放心吧。
篇2
天堂,如此神圣光明的地方,射进我心里,我眼里的那道白光,让我看到了另一个美好的世界,我缓缓地缓缓地随着这道光线飘向天国,隐隐约约,有一个熟悉的轮廓站在天空的彼端,越来越近,越来越近,高挑温暖的身躯,散发着金色的光芒,那一袭白衣,光洁透亮,这高大的身影,是那样的熟悉,在我还是婴儿的时候,她就日夜颠倒抱着日夜颠倒的我,哼着呢喃的歌曲,促我安然入睡,在我跌倒的时候匆匆将我抱起,在我伤心难过的时候拥我入怀,在我们争执的时候仅仅的搂着我,轻声细语如涓涓细流甘之如饴,顿时怒气全消,笑容再次浮现在我的脸上。
难道是你吗?我的亲人,我最最亲爱的人,她的面容渐渐清晰,满脸的皱纹,慈爱的笑容,两只眼皮耷拉下来,只有一丝的缝隙,依然感觉温暖慈爱,看得我全身的细胞都膨胀起来,暖流遍布全身。她整个身躯散发着金光,无比耀眼,无比温存,是的,是你呀,我亲爱的母亲,是你呀,我亲爱的母亲,是你呀,我亲爱的母亲,是你呀,我高兴呀,你离世时安然地到达了天堂,因为你的绝世之爱,旷世之爱,无私之爱,感动了上帝,你日日夜夜守候在天堂之门,收紧你那美丽宽大的翅膀,就是为了等待我的出现。我想你应是在天堂之门默默地注视着我,关切着我,你舍不得我呀,你看着我,看着我,看看我在人间的生活好不好,幸福不幸福,能不能好好的照顾自己,母亲,你是在天上看着的,我一直这样相信。
几十年之后,我们母女终于可以团聚了,母亲,你来迎接我了,没有什么人能如此的爱我,也没有什么人能如此地让我想念,自你离去,思念如一条通向天堂的绳索,你拉着那头,我拉着这头,彼此的温度,彼此的爱意相传万里高空,我知道你在那边想念着我,担忧着我,你离去之前,弥留之际,我答应你的,会好好的勇敢地生活下去,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忍着泪,往肚子里吞,无论遇到什么疾病,都要按时看病吃药,好好想念着你,想着你曾经为我付出的一切,我也要忍住寂寞,想着你给予我的温暖好好活下去。
几十年来,我孤身一人,我一直遵守着你临终的嘱咐,不敢有半点的违背,因为我知道只要我按你的嘱咐去做,那么我今后的漫长人生就会受尽孤苦无依之痛,受尽病痛折磨之苦,尝尽悲欢离合之伤。如果我没有那做,我的懦弱退缩胆小就会使自己尝遍尽亲不在而女无能凄惨境地。我那么做了,我做到了,没令你失望吧,母亲,思念,一直一直使我挺到了白头,思念,一直一直使我坚强的活下去,思念,一直伴我到永远,一直到我升上天堂,一直到我升上天堂遇到你的这一刻,我遇到了你,我知道的,你在天堂的这几十年从未忘记过我,看着我从中年一直到老年,我也每时每刻感觉到你始终在我身边。。。
我们终于团聚了,母亲,我们会在天堂一起飞,一起尽情的欢乐,一起默默的祝福天下所有分离的人们都在思念中体味着亲情的可贵,永远缅怀。
篇3
【关 键 词】悼亡题材 悼亡词 董以宁
一、悼亡题材的发展
从文学体裁的发展史角度而言,对于死者的追述与怀念并非一直以“悼亡”二字见世,亦并非以词之形式抒发。追根溯源,不难发现最早的悼亡之作是略无个人真情实感之投入的,哀辞皆是以文采著称,悼亡也是从宏观的伤逝文学到个人情感表达逐步转化的。刘勰《文心雕龙·哀悼》将《诗经·秦风·黄鸟》归为“赋哀”,并将汉武帝哀霍嬗之辞、崔瑗哀刘畅之辞以及苏顺、张升所作哀文皆属“未及心实”也,至潘岳才达到文辞多变的基础上感情深厚而悲痛,但他所有哀辞之“哀”的本意皆出自《逸周书·谥法》“短折曰哀”,即对幼年死者的哀悼。其行文由于死者年幼,品德未形成且并未对国家有功业,因此主要是赞美他的聪慧和悼念他的容貌。另从悼亡之形式而言,南北朝之前除《诗经》外多为文、赋,而诗歌是直到南北朝才有略显突出的地位。后世悼亡妻子之作最为人称道的莫过潘岳之《悼亡诗》、江淹之《悼室人》、元稹《三遣悲怀》、李商隐《房中曲》等,唐以后悼亡的形式就不在停留于诗歌文赋而朝着词的方向发展,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贺铸的《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后来元代的傅若金,明代的于谦、李贽,清代的纳兰性德、王士祯、王夫之等都有悼亡之作。
若将《诗经·邶风·绿衣》看作是古代悼念妻子题材之开篇,那《诗经·小雅·蓼莪》则应视为悼念父母题材的鼻祖。其曰:“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1]本诗渲染的乃是一副孤子思亲、无可挽回的悲惨图,除披露行役劳苦外,则更叹未能赡养父母终老晚年之悔恨。
提及《诗经》中悼念母亲与妻子的作品,提及汉代哀文以及悼、诔、碑的发展,提及晋朝潘岳、唐元稹以及李商隐等此类人悼亡诗,不得不观察其背景与产生的条件。首先,就内容而言,为何唐以前的悼亡作品甚少?在此我们不得不考虑儒家礼教对丧制的种种规定已经限制了悼亡文学的发展,尤其是汉代进入了全盛时期的礼教又对丧葬词汇有了严格的规定,如在父母居丧期间不得赋诗。先秦儒家所提倡的“礼”已经经过后世统治者的利用改造成为钳制民众思想的工具,已经不再是《荀子·礼制》中所说的“凡礼,始乎脱,成乎文,终乎悦恔。故至备,情文俱尽;其次情文代胜;其下,复情以归大一也”。[2]而是演化成繁文缛节的礼教传统。所以严格的丧葬和文化礼俗束缚了人们对悼亡伤逝文学表达,《礼记·杂记》中说:“父有服,宫中子不与于乐;母有服,事闻焉,不举乐;妻有服,不举乐于其侧。”可见对于悼亡情怀的书法始终要坚持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方式出现而不能直抒其意。
其次,就体裁形式而言,为何悼亡一直以诗歌与文赋的形式出现?词的最开始出现就不是文人士大夫所肯定的形式,而是聊佐清欢、闲暇娱乐的工具,宋代以后也同时随着人性自我的慢慢觉醒,词才渐渐开始成为文人表情达意、抒发悲喜的媒介之一。因此,从文学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悼亡诗到悼亡词的转化,这中间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日本学者村上哲见就曾在《唐五代北宋词研究》中写道:“这种所谓‘悼亡’主题,在诗中,从晋朝潘岳以来是一直保持着的传统,但是在词的方面,在东坡《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词作以前都找不出同样旨趣的作品。”[3]
二、悼亡词意义的突破——董以宁
在论及董以宁对悼亡词的突破意义之前,需略对此词人稍作介绍。《清代七百名人传》曰:“(董以宁)性慷慨豪迈,不可一世,喜交游,重然诺,缠绵婉笃,比与胶漆”。从此段介绍不难发现他首先是一位至性至情的人,纵观其《蓉渡词》二百余篇,词之数十之八九,王士祯称他为“绘风手”可谓名副其实。然而他最有价值的词却是为悼念自己母亲所作《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这十二首词之抒情烈度强劲,胸中悲痛沉至,让人读之无不潸然泪下,感激涕零。乙巳即康熙四年,董以宁的母亲因足部跌伤不治而逝去,而这十二首悼母词的命名也与众不同,分别为“元日”、“人日”、“元夕”、“清明”、“四月八日”、“午日”、“七夕”、“七月十五日”、“中秋”、“九日”、“冬至逢忌日”以及“除夕”,从这些题目中我们可得董以宁对悼亡词之第一个突破之处便是体裁上,从先秦至晚清,悼亡诗、文、赋、词都是集中时间所作,或者是隔了些年之后的某个忌日再创作,或者是游览某地储物伤怀临时落笔而作,像董以宁这样大着笔墨并且让时间跨度维持了一年之久的悼亡作品可堪古今独创。而这样的体裁之异更让我们体会悲痛的绵延与不可排遣。
若悼亡词之旨以及内容可以沿用南北朝颜延年所撰宋文帝元皇后哀策文中云“抚存悼亡,感今怀昔”这八字的话,我们不可苟同说他囊括了悼亡词的全部情感内容。因为在董以宁的悼母词中除了“感今怀昔”,更有对母亲已入黄泉之后的生活的遐想,这是超越前人的地方。纵观潘岳及其当时的悼亡妻子之词作,其创作的范式亦大同小异,未能脱出窠臼,即对于书写主体的重点乃是悼亡者在经历死别之后个人的悲痛的情感状态和生活状况,而非对亡者的爱与歌颂。首先,悼亡意象的选择带有一种极普遍的特征,多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性意象,即多是柴米油盐的生活小事,平淡无奇的家庭琐事,用景存人亡,人去楼空,朝思慕想这些细节来表现自己的悲痛与难以自持。如潘岳《悼亡诗三首》:“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当然,董以宁的悼母词与他们是当然亦有共同点,例如《九日》:“每到重阳,扶老母登高楼上,便拟就,三冬日暖,初移帷帐。此际楼空浑不见,凄凉索奠黄花壤”,这些无不表示人已逝但与亡者同在、同行、同欢笑的场景却历历在目。
另外还有一点即同样表达所悼之人亡后自己的凄苦悲凉之生活状况,如潘岳所道“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益积”,苏轼所道“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纳兰所道“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月,触绪还伤”,董以宁的词中也有此类因母亲逝去而郁郁寡欢的句子,如《清明》云“存亡事,伤怀抱。婚嫁事,催衰老。积劬劳悲痛,父魂应晓”,又如《冬至逢忌日》“杯卷在,空思嗜,楮敝设,空流泪”,都是写自己的悲之深厚。
但除却这些和以往悼亡词的相同处,董以宁的悼母词仍有更相异之地,即对母亲这位悼亡主题本身生活还原的设想,而不是作者生活的现状描写,这是其他词人所不具备的。如《人日》曰:“便占晴占雨,任他凶吉,捧得宜春煎饼在,行行欲奉高堂食,猛思量,顾我已无人,呼天泣。”此处作者所想奉饼与高堂之心,即是从当下母亲的饮食角度出发,诚然有物是人亡的成分但感人之处是作者非写自己茶不思饭不想,而是要将食物侍奉高堂,已经从自我的感觉里出来去设想母亲现在是否会饥饿;再如《元夕》曰:“双条烛,烧将短。香一缕,行消篆。想兹亲若在,此时应倦。”这一首中借用燃烧将尽的烛火这样一个很小的意向表达了双层含义,一者为夜虽深,自己却因想念母亲而无法入睡;二者从这个时间角度出发,设想若母亲还在应定当觉得困意连连,又是对母亲生活习惯的一个再设想再造景。
其二,董以宁在表达不能尽孝于母亲的愧疚之意时已经不再将自己作为唯一感怀伤逝的人物,而是为了阐释对母亲仙逝过早所产生的悔恨与悲痛,从自己年幼的儿子无法孝敬其祖母的角度来抒发郁结。如《四月八日》曰:“念报刘无日,此儿方幼,泣绕灵筵呼祖母,幽魂若听眉还皱”,设想如果已亡故的母亲的灵魂若是听到这孩童撕心裂肺的哭喊一定皱眉怅然。这种时时刻刻都在从母亲角度设想她在这种情景下,在这个时间段里所具有的感受的描写,让笔者深刻体会到悼念母亲之词作已经完全超越了前代和当代悼念妻子的词作。
若前两者之证明略显单薄,那么阅至董以宁《九日》篇之“漫把茱萸灵几插,未知母今去何傍。想幽魂,也向夜台登,将儿望”就更让笔者深觉此乃突破悼亡词普遍意义之绝佳作品。前面笔者提到的二点是介绍董以宁在还原母亲如果还活着的话对当下此情此景的反应和感受,而这一首词已经彻底抛开对自我生活的诠释去为亡后母亲的无所依附、无可依傍的孤苦而黯然,作者言道不知母亲现在离开之后“何傍”,即有两层含义,一是不愿接受母亲死亡的事实而只是理解为母亲去往另一个世界,二是设想母亲在另一个世界是否会居无着落,是否会挂念儿子,翘首以望。不用着墨写自己的痛即可从此句让读者感受其对母亲的怀念、不舍、担心、歉疚。
笔者认为董以宁之悼母词之所以能在悼亡词中有如此大的体裁与内容上的突破意义,其归根到底的原因还是因为其悼亡对象与作者关系。失去丈夫和妻子是失去一位生活上的伴侣,失去朋友是失去一位可以对话的灵魂至交,那么失去母亲的意味就不能用一句诸如此类的概括写就,董以宁的十二首悼母词时间跨度为漫长的一年,这一年的写作中从自己年幼时得到母亲的爱开始写起,回忆母亲对自己的庇护与关心,母亲病后的,乃至母亲死后对自己忙于功名无暇侍奉终老的内疚与自责,以及不断地在设想母亲如果还活着的情景再造,设想母亲离开人世间去往黄泉之后是否会饥饿,是否会因儿孙的哭泣而皱眉苦恼,是否会也想念儿孙登台相望,这些结构与内容的创作不同于其他悼亡词的时令性、当下性,董以宁的悼亡情绪已经在一年的季节交替、物换星移中恒久绵延,正如蒋寅在《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对生命的意识使人们的心灵普遍沉浸在浓厚的感伤中,同时对时间的流逝变得格外敏感,在自然面前总是流露出抑制不住的绝望与哀伤。在这浓重的悲哀心境中,时间的具体表现——季节交替更成为人们感觉生命衰变的媒介。”[4]
参考文献:
[1]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中华书局,1991:625.
[2]王先谦撰,.荀子集解[M].中华书局,1988:355.
篇4
公民有权参加亲属葬礼 张老先生和王女士是一对再婚夫妻。婚后8年来,老两口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生活虽不富裕却十分和谐。然而张老先生的儿女一直不接受王女士。去年冬天,张老先生一人去北京探望小女儿,不想却在北京突发脑溢血不幸病故。几个儿女在并未通知王女士的情况下就将张老的遗体在京火化,并将其骨灰与张老先生前妻的骨灰安葬在一起。王女士得知噩耗后十分悲伤,但更让她痛苦的是张先生的子女死活不告诉她张先生骨灰的安葬地点。今年初,王女士以自己的“祭奠权”被剥夺为由将张老先生的子女告上法庭。法院经审理,认为张老先生几个儿女的行为有违公序良俗,经法院调解,被告自愿赔偿王女士精神损失费10000元。
“祭奠权”又称“悼念权”,指的是公民基于配偶关系、父母子女关系或是其他亲属之间的身份关系而产生的一种祭奠、悼念的权利。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祭奠权”实质上是基于传统社会公德而产生的一种权利,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亲人死亡情况的知情权、悼念权、安葬权、墓碑署名权、保持墓碑及坟墓完整权等。公民有权参加直系亲属的葬礼,有权对已去世的亲属表示祭奠,这体现了我国社会生活中基本的伦理道德观念,是一种优良的社会公德和民间习俗,理应得到法律的认可与保护。
祭奠受阻拦,有权要求排除妨碍 小英与弟弟王强素有积怨,各自结婚成家后几乎不相往来。2013年清明节,小英带女儿赶回老家为去世的母亲扫墓。谁料想,王强以“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为由,想尽办法阻止姐姐扫墓。当小英携女儿准备前往母亲墓地时,遭到弟弟的强行阻挠,并将小英带来的祭品毁弃。气愤之余,小英把弟弟推上了被告席。
虽然目前我国法律对于“祭奠权”并未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还不能成为一项独立的法定权利,但由于它是基于亲属的身份关系而产生,故应属于身份权的范畴,完全可以成为身份权的权利内容。这种权利对外具有绝对性,即表明亲属之间辈份、身份、地位,他人对此不得侵害和篡改;对内具有相对性,即各权利主体相互享有权利、承担义务,不得彼此干涉。小英祭奠母亲正是其行使身份权的体现,王强无权基于个人恩怨而横加阻挠。结合本案的情况,小英有权要求排除被告对母亲祭奠的妨碍。
墓碑署名被剥夺,有权要求恢复原状 2013年春节前夕,当贾大妈来到前老伴的坟前祭扫时,发现墓碑上原来署有的自己的名字已被消去。原来,在丈夫去世5年后,贾大妈再次找到了与自己共度余生的另一半。可儿子认为她是老不正经,是对九泉之下的父亲不忠。贾大妈不顾儿子的反对,毅然再婚。之后不久,儿子磨去了她在父亲的墓碑上的名字,为的是“让她永远在父亲面前消失”。贾大妈后,法院判令原告将父亲墓地的墓碑重立,重立的墓碑上应当镌刻贾大妈的姓名为立碑人之一。
篇5
你好!
你在这个世界上再也见不到自己的母亲,这是何等的不幸,!我为你感到伤心。现在你正处在悲哀之中 。悲哀中有着一些会使我们的灵魂陷于软弱和低下的东西,这是你应当也必须战胜的 。
人世间,母亲的位置是神圣不可代替的,无论在悲伤还是在安乐之中,你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母亲。但你必须以一种崇高的方式来爱她和悼念她。
死是不可避免的 ,你应当百般爱惜生命,生命是可以理解的,它有着自己的法则----追求,奋斗,前进!
昨天你有一个尘世间的母亲,而今天你有了另一个世界的天使。请记住:美好的东西是不灭的,而且它的生命力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渐强大。不仅母亲如此,母亲生前一切优秀的东西都是如此,它们都不会死。她现在比以前更爱你 ,所以你的行为对她所负的责任也就更加重大。你能否在另一个世界见到她,就取决于你自己的行为了。
你的母亲虽然离去了,但她早已安排了一个天使在时刻守护着你,你的所作所为她都一直看在眼里。
要坚强,要勇敢,不要让绝望和无休止的苦恼压倒了你,因为如果是这样,守护你的天使也不会答应。要保持生命在经受苦难时的豁达与冷静,因为这是你母亲所希望的。
祝你:
健康快乐!
篇6
可中午,回老家才几天的妈妈被爸爸接了回来,并传来了一个噩耗:我的姥爷,离开了人世!这个消息可谓是晴天霹雳,但我在心里很奇怪:“姥爷?我的记忆中可没有他的身影呀!”妈妈见我一脸的茫然,便拿出了一张碟,低声的说:“这是你老爷下葬时拍的,你去看一下吧。”
我轻轻的捧过这张光碟 ,把它放进了电脑的光驱里。眼睛紧紧地看着它所播放出的内容。
起初,是一些悼念词,我并没有专心的看,总认为这不过是一些花言巧语,这些词语呀,句子呀就好比一首催眠曲,让我昏昏欲睡。
“爸呀!”
一声高喊,惊醒了快要睡着的我,我连忙打起了十二分精神,开始专心致志的看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是我的三姨妈在发表悼念词。从她的话中我明白,我的姥爷很小很小的时候就不幸失去了父亲,由母亲含辛茹苦的把他养大,而姥爷又是家里唯一的儿子,所以他不得不过早的承担起一部分家务,因此,它拥有一个苦难的童年。姥爷长大后,仍然很努力,最终他有了许多的儿女,如今,他年过古稀,应该是享福的日子了,可就在这时他患上了一种奇怪的病。仁慈的他为了不使家人担心,竟向大家隐瞒了病情。当我们发现姥爷生病时却早已晚了。无奈,他还是带着人生的遗憾走了……
看完了光碟,妈妈又对我说在我很小的时候,姥爷是非常疼我的。一次,我在奶奶家住着,那时候家里还没有暖气,把我冷得全身直发抖。可姥爷却穿着单薄的衣服,踩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千里迢迢从离奶奶家很远的地方给我们送来了暖和的棉衣棉裤,我们是不冷了,可姥爷却冷得直发抖,比我没穿这些棉衣棉袄之前更冷……
什么?姥爷曾经这么的呵护我,这么的爱惜我。而我却对他一点印象都没有,我是该骂我记性不好还是该骂我不孝呢?我真是……
篇7
第一个说法:
1909年,华盛顿一位叫布鲁斯·多德的夫人,在庆贺母亲节的时候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既然有母亲节,为什么不能有个父亲节呢?
多德夫人和他的5个弟弟早年丧母,他们由慈爱的父亲一手抚养大的。许多年过去了,姐弟6人每逢父亲的生辰忌日,总会回想起父亲含辛茹苦养家的情景。在拉斯马斯博士的支持下,她提笔给州政府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呼吁建立父亲节,并建议将节日定在6月5日她父亲生日这天。州政府采纳了她的建议,仓促间将父亲节定为19日,即1909年6月第3个星期日。翌年,多德夫人所在的斯坡堪市正式庆祝这一节日,市长宣布了父亲节的文告,定这天为全州纪念日。以后,其他州也庆贺父亲节。在父亲节这天,人们选择特定的鲜花来表示对父亲的敬意。人们采纳了多德夫人伯建议,佩戴红玫瑰向健在的父亲们表示爱戴,佩戴白玫瑰对故去的父亲表示悼念。后来在温哥华,人们选择了佩戴白丁香,宾夕法尼亚人用蒲公英向父亲表示致意。
第二个说法:
父亲节在全美国作为节日确定下来,比母亲节经过的时间要长一些。因为建立父亲节的想法很得人心,所以商人和制造商开始看到商机。他们不仅鼓励做儿女的给父亲寄贺卡,而且鼓动他们买领带、袜子之类的小礼品送给父亲,以表达对父亲的敬重。
篇8
她从不上街,也没照过相,直到办理第一次身份证时,才有了她人生的第一张照片。母亲话不多,很少批评和指责我们,不管什么时候,她总是用祥和的目光温柔地看着我们。
母亲皮肤白净,眼睛透亮。勤劳质朴温和善良,我记得小时候有次夜里被尿憋醒,我说:“妈我要尿尿”。母亲放下手里的针线我把尿尿,当我回到被窝时抬头看看钟,时针已指向凌晨四点。
她从未出过远门,旅游这个概念对她来说非常陌生,如今想想,成为我这个做儿子一生不能原谅的痛!母亲不知道什么是爱情,她最大的心愿只有照顾好自己的男人和她的孩子。母亲为了我们姊妹六个,没黑没夜的操劳,熬干了她的精神,耗尽了她的生命,用尽了她的爱心;她用身心哺育着我们,为我们操劳辛苦了一生。
我记得十六岁那年,我跟叔伯大哥第一次去黑龙江,那天夜里她没有合眼,拉着我的手说:“儿子,家里不穷,比以前好多了。你要走,妈不拦你,男人出去闯闯也好,可别忘了家。你像娘的风筝,飞得再高,再远,也是娘的儿,想着家啊。在外面不容易,会遇上很多不如意的事,你要自己多加小心,照顾好自己。就像行路看天气,种地按时节,妈可管不了了;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外面不行就早点回家,妈能养着你们!”这就是我的母亲!
我十八岁参军,又一次远离母亲的爱,但我感觉自己永远没有脱离母亲那期盼的视线和时时的牵挂。
二十岁回家探亲,我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次爱情,可母亲极力反对我们的相爱。我终于说服了母亲,母亲还对我说:“既然你愿意,就要好好对待人家,女人一生不容易,需要有个靠得住的男人。”
母亲的爱情观是朴素的看得见的!
她七十岁那年,大哥死于一场意外。第二年三姐得了癌症去逝,白发人送黑发人,老人是多么悲痛难过和莫大的打击!这样更加重了母亲对我的日夜思念和牵挂,渐渐地她的身体越来越虚弱。当我回家看望病重的母亲时,她已躺在床上,有气无力地用那满是褶皱和老茧的手颤微微地攥着我的手说:“儿子,回来了,我的风筝!”
那就是母亲最后对我说的话,她老人家走了,不再睁眼看我了。当我带着新婚妻子回家时,只能在母亲的坟前默默悼念了:“妈,儿子回来了,带着您没见过面的儿媳妇来看您,我泪如雨下,痛哭失声!”也许母亲在九泉之下能听到我们的哭泣。
篇9
童年的我,无法理解五月的深度,母亲也无法说出五月的韵味。五月,对母亲来说,是个更加忙碌的月份。麦子在南风的微熏中垂下了头,掩藏着已经成熟的心事。南风过处,金浪翻腾,大地呈给人间是内心的黄金。那辽阔的样子,不就是小村祖辈心中的图腾么?四季寒雨冷风,最后守望的就是这艰难的收获。五月的天,是惊慌失措的,偶尔的一阵雨,都将会浇凉农人内心的火焰。
五月,母亲扑在田野里,疯狂地劳作着,把丰收一车车搬运回家。一把镰刀、一根扁担和一双手,完成了一季大地的重托。
天刚亮,母亲灶前灶后忙碌着,我也起了身,洗漱、吃饭、晨读和上学。母亲从锅里捞出两个鸡蛋,嘱咐我把它吃掉,“今天是端午节呢!”母亲说。
我从学堂放学回来,母亲也从地里回来了,浑身湿透,她顾不得抹去脸上的汗水,匆匆做饭。趁着做饭的空隙,母亲拿着镰刀到菜园里走了一遭,回来手中多了一把鲜嫩的艾草和菖蒲。据说,这艾草和菖蒲还有蒜,称之为端午三友,在江淮一带,端午期间,家家户户均有插艾草和菖蒲的习俗,正午之前,把它们插在门楣的两边,或者茅草屋檐上,仿佛两门神守护着农家的日子。我以为这民间的习俗,只是一种蒙昧的表达节日的方式,特别是对母亲来说,我认为是简单生活的复制,不屑一顾。母亲说:“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这艾草和菖蒲是我在菜园和沟畔精心保留的呢。有些节气可以马虎,可端午不能啊,这些草可以用来辟邪去病的。”
我诧异,不信。长大后我再翻阅资料,原来,确如母亲所言,菖蒲和艾草,在盛夏时日散发出特有的气体,可以除去异味,插在门楣上,代表着招引百福,预示着身体健康。而菖蒲为五端之首,叶片似剑形,又称蒲剑,象征着除去不祥的宝剑,插于门楣,代表辟邪驱魔。固有对联“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猜想,母亲把乡间的节日看得如此庄重,或许不是迷信,而是母亲对儿女的一种祈祷与祝愿吧。
篇10
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一位和蔼可亲的邻居,一位乐善好施的慈祥老人__,因病医治无效,于公元二零一四年八月二十五日凌晨四时一十三分与世长辞,享年82岁。她停止了在世间的艰难跋涉,长久地闭上了慈爱的双眼,舍下她的亲人,静静地走了,走的是那样的从容,走的是那样的平静,走的是那样的匆忙。其实您的亲人知道,您不想走,因为您有太多的牵挂和期盼,因为您眷恋着四世同堂、其乐融融的美好时光,总想着您的子孙后代更加兴旺发达,幸福长久,可是无情的病魔夺走了您的一切,永远地离开了大家。从此,儿女们再也得不到您无私的母爱,再也牵不到您温暖的双手,亲友们再也看不到您慈祥的笑脸!
高山垂泪,树木低头。
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悼念这位老人,追忆她的生平事迹,寄托我们深切的哀思,表达我们崇高的敬意。
我们无法忘记她作为妇女队长的神采;在田间默默劳作苦苦支撑这个家时的情景;在家同时照顾久病在床的丈夫和抚育年幼子女时的艰辛。这一切,都还宛如昨天。烟雨凄寒,石碑横岭凝血泪;音容寂寞,金鸡河水是哀声。松涛啜泣,哀乐低回,亲朋落泪,村民伤怀。我们怎能忘记她的一颦一笑,怎能忘记她的举手投足,怎能忘记她的忙碌疲惫的身影,而今,她带着一切的美好愿望,带着一切的美好憧憬离开了我们,就要融入到她深爱着的这片>!
敬爱的__老人,您真的要走了,在亲人们的搀扶下,走出熟悉的、留下无数身影的院子,走过让您无限眷恋的观音塘村,走过您一往情深的热土,故土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倾注了您的一片深情,告别前来悼念的乡邻和亲友,留下一路纯净的阳光,留下启迪后人的精神财富,留下让后人永无尽期的缅怀和思念,走向天堂,走向自由,走向极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