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学唐诗范文

时间:2023-04-06 01:46: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学唐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学唐诗

篇1

一、关注经验——儿童最现实的学习起点

野中的事物带有鲜明的成人色彩,从儿童的视角观察周边的物体,即便是再平常的事物,也会有意外的发现。还记得有一次参加招聘面试,课题是《长方体的认识》。教室里除了黑板与粉笔,再也没有其他教具。情急之中,我拿着数学课本走上讲台,新课就从手中的这本书缓缓展开。首先带领学生认识书的封面是一个长方形,再随便翻开其中一页,引导学生发现这是一个与封面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再任意翻一页,亦是如此。合上课本,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无数个这样的长方形叠在起,还是长方形吗?“是长方体。”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课本是学生最熟悉的事物,随意翻动课本也是最平常不过的动作,其中所蕴含的“面动成体”的转化思想,竟成为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引入长方体的有效载体。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寻找恰当的数学原型,挖掘其中的数学因子,并进行数学化的处理,架构生活与数学之间的桥梁,能为学生开展数学学习、经历数学的魅力之旅提供最现实的学习起点,这样的课堂引入既散发着浓郁的儿童情趣又弥漫着数学的理性暗香。

二、丰富体验——儿童生命化的学习方式

数学教材中的某些学习素材离儿童的生活太远,儿童缺乏相关体验,无法调动儿童积极的认知情感,同时也对学生正确解读数学思想方法造成一定的障碍。例如,教学《正比例意义》时,教材呈现的是关于汽车行驶的时间与路程的一组数据,从儿童的视角来看,这一素材过于陌生。虽然汽车已逐渐普及,但生活中接近匀速的现象只有在定速巡航状态下才会出现。对于司机或许这已司空见惯,可儿童没有亲身经历和体验,相应的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就显得较为抽象,不便于学生去体会数量之间变与不变的规律,函数思想的渗透也就落空了。于是,我就设计了一组操作实验,在相同量杯中倒入不同数量的水,依次为50毫升、100毫升、150毫升、200毫升,分别量出水柱的高度依次为2厘米、4厘米、6厘米、8厘米。引导学生观察两组数据的变化规律后,再隐去数据,显示生成的正比例图像(如下图)。

体积

实验操作是让每个孩子都能为之兴奋的学习活动,在操作中孩子的多种感官协同作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多样的认知体验,数学思想也伴随着儿童的丰富体验润物无声地滋养着儿童的生命。

三,快乐游戏——儿童所坚守的精神家园

拼图是五岁的女儿最钟爱的益智游戏,每次看见她将一堆杂乱无章的画片快速地拼成一幅美图时,我不禁惊讶于她的能耐,正所谓儿童的智慧在指尖上。适逢学校正为参赛课《图形的密铺》进行磨课,设计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小组活动,探索下面哪些图形能够密铺。提供的图形包括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圆。通过操作,学生发现只有正五边形和圆不能密铺,究其原因,却不能从数学的角度给予合理的解释。怎样引导学生从图形边与角的关系来探究,让课堂洋溢着数学的理性思考呢?我从孩子们常玩的拼图游戏中受到启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预案。首先组织学生进一步探索任意三角形和梯形能不能无限密铺?学生发现它们都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而平行四边形是可以无限密铺的,其间渗透了转化和类推的思想方法。接着组织学生尝试任意四边形是否能无限密铺,学生对这样的拼图游戏很感兴趣,很快就拼出了下面的图形:

观察同一点周围的四个角,学生发现它们来自四边形的四个内角,总和恰好是360度(如图1),而正五边形中三个内角的和比360度少一些(如图2),学生对图形的密铺规律认识就更深刻、更有数学味了。

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A-0073-01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儿童本身,真正走进儿童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用平等、欣赏的心态去接纳儿童,积极主动地与儿童交流,在与儿童的互动中追寻适合儿童成长的数学课堂。

一、创设情境――营造童趣课堂的有效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想办法营造充满童趣的数学课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而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就是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在预设课堂情境时要特别关注那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同时又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问题、事实,把这样的问题、事实运用适当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便能构建出充满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的问题情境。例如《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一课的导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让班级里最高的男生和最矮的女生进行一次拔河比赛。猜猜结果会怎样?为什么都猜男生赢?怎么做才是合理的呢?在数学学习中是否也会遇到这种情况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一抛出,立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对新知的探究就在学生高涨的兴趣中开始了。

二、走进生活――架设数学与生活间桥梁的有效措施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践表明,越是联系学生生活的内容,学生就越乐于参与。因此,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一切与生活有联系的内容,精心设计有生活意味的教学。如学习时间单位后,可引导学生设计自己一天的学习方案;学习人民币单位后,可让学生设计钱币兑换方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家的状况,设计理财方案等。方案设计好后让学生互相讨论修改,选出最好的付诸于行动。这既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还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自主建构――唤起儿童智慧的有效途径

儿童天性好奇,总是用好奇的眼光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对学习也总是充满着探究的热情。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一系列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教学《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时,我首先开展了师生摸球比赛,并根据游戏结果的情况进行合理的猜测,初步体验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不公平,建立了“公平”意识。然后让学生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并进行了第二次摸球游戏。在第二次摸球之前,让大家猜一猜:当红球和黄球的个数一样多时,摸到的结果会是什么样的?猜想后,再进行验证,让孩子们进一步从游戏中体验了可能性和公平性。接着让孩子们亲自参与转转盘、划拳头、抛硬币、掷骰子等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经历观察、猜测、操作、验证、推理与交流的过程,最终得出“可能性不相等,游戏规则不公平;可能性相等,游戏规则公平”的结论,初步构建了自己的认知体系。

四、积极评价――呵护童心的有效手段

篇3

关键词 高校 第二课堂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2.038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quality education, to cultivat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bility as the key. But it is not enough to rely on the first clas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s training, the second class construc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of the concept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econd class second class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a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promot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words college; the second class; teaching methods

1 第二课堂的概念及意义

1.1 第二课堂的概念

“第二课堂”在教学中被广泛使用,但是至今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的概念界定。1983年,我国教育家朱九思等在《高等学校管理》中首次引出了“第二课堂”的概念,书中指出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之外的,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这个课堂的活动包括:政治性的、学术性的、知识性的、健身性的、娱乐性的、公益性的(或叫服务性的)、有酬性的活动等等。

不同的学者对第二课堂的界定有所不同,本文的第二课堂主要是指在第一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所设计组织的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切课外活动。其中“在第一课堂教学基础上”指出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内在联系性;“设计”突出了其目的性,“组织”突出了其规范性和秩序性;“全面发展”主要指促M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实践创新能力以及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1.2 第二课堂的意义

第一课堂教学目的单一,即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主要为学生的升学做准备,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基本处于休眠状态。然而在素质教育畅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宏观背景下,社会对人才需求也随之更加苛刻和严格,此时的第一课堂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知识和技能需求。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载体,在保证第一课堂有效实施的情况下,第二课堂的作用日益彰显。

在课堂之内,由于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实践创新能力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并且学生的素质、智力、理解能力存在差异,其接受、领会知识的程度和数量也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第二课堂恰巧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因材施教,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与辅导。课外课堂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复习、预习、实践。同时课外也是课内知识的深化和延伸,课外教学是在课内教学的基础上,围绕着课内教学的内容开展,并且服务于课内课堂的教学。课外教学通过测验、讨论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和巩固;通过实践方式将理论应用到实际中,进一步巩固知识。一言以蔽之,课外教学是深化知识理解和巩固知识的有效手段,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教学响应了素质教育的口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实践创新能力,因材施教,塑造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避免了人才培养规格的同质化。

2 第二课堂存在的问题及优点分析

毋庸置疑,传统的第二课堂由于缺乏引导和重视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完美。“思想认识不到位,指导思想不明确。高校没有把第二课堂融入人才培养之中,使之成为人才培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活动的组织、管理还是学生的参与度都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北京邮电大学课题“基于第二课堂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大学生第二课堂开展情况调查》一文中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得知:师生对第二课堂的了解普遍不足;多数的学生对于第二课堂都有或多或少的参与行为,但也有部分同学参与热情不高;而教师的态度似乎和学生的相反,教师大都乐于指导,参与度较高,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制约,教师指导学生的时间非常少。

2.1 第二课堂存在的问题

(1)学生课业负担重,参与第二课堂的时间有限。彭巧胤、谢相勋在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阶段性成果《再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中就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46.5%的学生很少参加或不关心第二课堂活动的原因是因为课业负担过重,没有时间;15.6%的被调查者担心第二课堂活动会分散自己的精力,影响第一课堂的学习成绩。学生为了能够在第一课堂跟上老师的教学节奏,学生在课下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和书写,较之前的学业负担陡增,在出现了一些喜人的变化之后也伴随着学生的抱怨。学生在课余时间不仅要为第一课堂做准备,同时为了达到要求还必须参加第二课堂的活动。精力所限,学生将大部分时间用于第一课堂的学习,而忽视第二课堂的参与。

(2)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新背景下的第二课堂完全以学生为主,高校老师大多忙于第一课堂的教学和自身的科研活动,从而导致参与机会较少。学生思想虽自由而开放,但由于缺乏专业教师正确而恰当的引导,使致一些错误的观点或思想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若是在这种群体中滋生蔓延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组织管理不当,也会使第二课堂的正常秩序遭到破坏,对活动目标的实现产生负面影响。

(3)缺乏制度保障。第二课堂没有受到它本该应有的重视,学生大多将其视为一项娱乐活动,空闲时去参加,忙时就丢弃。更可悲的是随便走访一个社团,我们发现基本都是大一新生,大二大三学生很少或者没有。这首先是学生态度的问题,认为活动无足轻重。如果没有良好的制度保障,这种情况会一直蔓延下去,久而久之,第二课堂的生命力将不复存在。对此,高校必须严格制定保障制度,明文规定所有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保证第二课堂能够顺利实施。

2.2 优点

(1)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新背景下的第二课堂完全以学生为中心,打破了以往唯师独尊的传统。学生从被动压抑的环境中解放出来而成为活动的主体,增强了自我意识和责任感,有助于发散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学生不必被拘囿于传统的知识体系内,在第二课堂中,由于活动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各种奇思妙在脑中奔涌而出,每个人无所顾忌地发表观点,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现代西方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让人跌破眼镜的成果是:对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思想及其他方面的发展影响最大的不是学校,不是教授,而是他们的同学。”这为生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提供了一个强大的理论支撑。

(2)培养新型人才。传统的第二课堂存在诸多弊端,由于目标含糊或目标单一、组织力度不够,使得活动性质趋于娱乐性,学生从中受益甚少。而转动课堂背景下的第二课堂有明确的目标和原则,它要求组织者在活动中要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安排、管理。第一课堂所授内容有限,并且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培养活动不能全面开展。第二课堂为学生的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弥补了第一课堂的缺陷,使得两个课堂形成一个整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充分发挥教育的优势,促进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实践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与社会接轨的适用型新型人才。

(3)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新的第二课堂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倡导“头脑风暴法”。比如辩论赛,每个学生在发表见解时,其他的学生可以就此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或赞成或反对。这样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学生的思维被彻底打开。另外由于教学目标还包括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和各院系应积极举办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进一步激发创新思维,使得培B出来的人才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

3 第二课堂教学顺利实施的措施

(1)制定规划,统筹安排两个课堂时间。转动课堂的实施,面对学生的课业负担增大,无暇顾及第二课堂活动这一现状,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明白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学校相关部门要加强宣传力度,使学生能够真正认同它肯定它,这样实施起来才有意义和价值。之后学生会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针对性选择相关社团活动,使自己的时间得到充分利用。院系在安排第一课堂课程时,为避免给学生造成超乎年龄的负担,要坚持量度适中原则,并且使第二课堂内容能够有效和第一课堂衔接起来,学生在新情境中不仅能学到新知识,而且还能够巩固加强第一课堂的知识,同时防止两个课堂的时间冲突。

(2)制定合理的教学方式。第二课堂较第一课堂的开展具有灵活易组织的优势,对此可以制定合理多样的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虽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并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是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发展中的人,所以教学方式的制定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根据活动任务的性质,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活动的目的等,教师可以随着情境的变化制定合理的教学模式,比如自主学习模式、情境教学模式、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等等。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不仅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文化修养。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够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系统而富有逻辑的知识,防止知识的碎片化和零散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由于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文化修养,在无形中将隐性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也是实现赫尔巴特“教育的教育性”原则体现。另外,所需的第二课堂教师可以向社会挖掘人才,比如某公司的技术人员、管理者,或者校友、学生家长等,充分综合利用一切优秀人才资源。

(4)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保障学生能够正常有序地参加第二课堂,院系要积极制定《第二课堂规章制度》,明确规定活动的必要性和强制性。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于无故旷课者必须予以惩罚,取消评优评奖资格。同时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奖励,以起到标榜和示范的作用。奖励则通过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精神层次上的,另一方面则要落实到物质。只有将精神和物质融合起来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信心。

参考文献

[1] 朱九思,蔡克勇,姚启和.高等学校管理[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

篇4

一、知识积累,唤醒经验

生本课堂要求教师加大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预设教学流程,对于学生所学的知识中可能遇到的障碍进行有效分析,进而使自己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课前的知识积累,一是要着眼于旧知的回顾,着眼于新旧知识的链接。在教学五年级“小数乘法”时,我设计了如下的知识积累:(1)整数乘法练习。计算下列各题:235×3,476×12。(2)小数所表示的意义。说出下列小数所表示的意义:0.8、2.35、4.76、2.8。(3)小数的性质等内容。目的是便于学生比较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异同,便于学生自主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二是要着眼于学生学习新知的有效迁移,尤其是结构性的学习方法。如教学乘法口诀,教师“以4的乘法口诀”为教学结构,让学生探索“4的乘法口诀”,形成看一看、算一算、比一比、编一编的方法结构。在教学其他数字的乘法口诀之前,回顾一下这样的方法结构,便于进行有效的迁移,这是一个放的过程,要让学生自主探究,体现学生的立场。三是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前置渗透。生活经验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重要支撑,儿童生活经验比较少,对很多事物缺乏丰富的体验。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学情,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学习障碍分析,深入理解教材并能有效处理教材,不断调整教学行为,以顺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如,教学三年级“吨的认识”,学生缺乏对大宗物品认识的生活经验,这是学生学习新知的障碍所在。因此我决定将实践活动融合在具体的认识教学中。新课前,我带领学生去校医室测量一下并记录自己的体重,算一算全班40名学生的体重,带两袋大米(分别是20千克和100千克),让学生拎一拎,感受一下它们的重量,形成基本的生活经验,最后算一算每袋20千克的大米,一共有这样的大米五十袋的重量。这样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感受“吨”、建构“吨”、应用“吨”,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建构,这种建构,完全出于学生自主,出于学生感悟,学生能够在自主的建构中实践,在实践中内化和提升。

二、情境导入,激发需求

创设必要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去努力创设简单的、生动有趣的、显示数学背景的生活情境,在合理的情景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例如“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等,便于学生主动探究。对一些概念的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去体验概念、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经常纠结的问题,创设具有显示数学背景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经验建构并迁移是十分有效的方法。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负数时应讲清楚负数产生的背景,以温度的变化、海拔的高低、效益的盈亏等生活现象为现实背景,说明实际生活当中存在着大量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而研究如何用数来表示它们。首先,如果仍旧用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就必须用语言来指明方向(如零上5℃,零下5℃)。显然,这种表达方式不够简洁,也不便于统计,所以要建立一个新的数来解决上述问题,引发学生创造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创造,教师不失时机地捕捉学生的创造资源,进行比较,进而介绍表示相反关系的一对符号“+”和“-”。接着,师生共同归纳负数的意义,即用以前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上“-”号或“+”号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从而引出负数和正数。

通过上述教学情境的引导,学生不仅了解了负数产生的背景和意义,同时为以后数的概念进一步扩充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这才是学习负数真正的落脚点。仅仅从海拔和天气报告中温度的表示见到带“-”号的数来让学生认识负数,学生得到的仅仅是一个符号而已,没有真正地感悟到负数所蕴涵的数学思想,也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需求。

三、核心推进,自主建构

核心推进,是教学中新知的探究过程。课程标准倡导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重要方式,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并有所体验,而探究又需要有一定的方法结构,即研究的路径。因此形成良好的方法结构,是教学核心推进过程中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

概念教学,要让学生发现概念本质属性并自主建构概念,需要充分的感性材料。教学活动以生活中常见的实物为素材,努力为学生提供感性活动材料,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在活动中,通过资源的捕捉与处理,不断完善活动过程,达到提升思维,自主建构的目的。

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我选取了生活当中的一些含有角和非角的实物图片,抽象出一些平面图形,让学生对这些平面图形进行分类,并说一说分类的标准。

在这个过程中,我在课堂上巡视,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准确及时地把握学生的学情,进行有效调控,并能够敏锐地捕捉学生的原始资源,进行有效地处理。由于有了对图形本质属性的揭示,因而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角的基本特征。这种教学结构,在图形概念教学中,对于图形概念本质属性的揭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学生自主建构的重要方法。

在前面所说的关于乘法口诀的教学亦是如此。由于有了4的乘法口诀的结构教学,学生很容易用看一看、算一算、比一比、编一编的方法结构迁移到其他数的乘法口诀的探究中,由于是自主建构,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自主建构,还需要克服以前教学中小步子的现象:把问题碎片化,问题没有了思考的价值,更没有合作的意义。

例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有一道题目“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某教师这样处理:(1)题目提供了怎样的信息?(2)18根1米长的栅栏,表示什么意思?(3)周长知道了,我们可以求什么?(4)长与宽的和是9米,想一想,长、宽各是几米?(5)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这种碎片化问题,割裂了学生的思维,降低了思维的难度,没有了思考的价值。因此,提升学生的思维,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要有大问题的意识,敢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例如教师应为学生准备一些材料,如小棒,方格纸等,大胆地让学生尝试,通过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教师捕捉到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信息,及时进行处理,适时展示学生资源,引发学生积极讨论。在学生表述讨论的结果中,引导学生:“怎样表达,才能让人一目了然?”自然而然地,表格就呈现出来了,有精彩的生成,自然就有良好的自主建构。

四、应用发展,提升思维

新知的掌握,能力的培养,需要及时的巩固。学习是为了应用新知,解决问题,为了思维的有效提升。因此习题的设计,应有目的性、针对性。多样化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各要素之间的新关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学以致用,让学生看到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课外实践活动,体现“小课堂、大社会”,使学生具有观察事物、发现问题的数学眼光,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一种数学化的思维习惯。

在“认识周长”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描一描(描出下面各图形的周长)

4.在教室内外找一些平面,想办法算出它们的周长,思考怎样才能快速地得出平面图形的周长。

五、拓展延伸,授之以渔

总结阶段,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梳理回忆所学内容,从知识的层面,探究方法的层面进行总结,力求全面,并对以后学习相关知识施加影响,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如学习了规律探究的知识后,我让学生进行总结,学生说出了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基本形态,更重要的是总结了探究的方法——观察、猜测、验证、结论、应用。我适时地提问:“用这样的方法,你还想研究什么内容?”学生回答:“减法、乘法、除法可能也有类似的规律,在研究的时候,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多好的猜想,多好的迁移!

篇5

关键词:数学课堂;儿童发展;有效对话

在教学改革和新课标的要求下,数学教学课堂不再是老师单独地讲解,而是注重学生之间、学生与课本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对话,在沟通中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活动。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对话开展的现状

1.单向提问

提问是在教学活动中被广泛运用的教学手段之一,数学课堂的提问,大多是集中在数学概念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上。目前,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提问大多是由老师向学生发出,学生被动地接受,回答老师的问题,很少的提问是由学生向老师提出的,没有双向的交流。

2.问题设置没有对话性

问题的设置大多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而进行的,作为对所学知识的复习、检查,没有在新知识的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开放式的提问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回答问题的形式以集体回答和抽查为主,有的老师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效率,只抽查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来回答问题,所得到的回答和检查结果没能正确地反馈教学信息,在师生之间没有有效对话。

真正的“有效对话”,是指在师生平等和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以探讨性问题为对话内容,通过师生和同学之间意见的交流的方式,互相感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对自己进行解题方法上的总结和结果的检查,以在对话中让学生自主构建起新的知识体系为目标而进行的教学对话。

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构建适合于儿童发展的有效对话组织的措施

1.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

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是实现有效对话教学的前提,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的意识和培养其敢于表达的个性。要建立有效对话学习,教师应该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从管理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生活的好朋友,有了这样一个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探究性学习才能继续开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发表各自的不同想法,甚至可以包括与老师所要的答案相差很远的意见,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的答案,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特别注意改变以往教学过于沉闷严肃的形象,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发表意见和讨论,在民主、平等、宽松的氛围里,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2.创设有效问题,实现师生对话

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在情境中实现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要想实现有效的对话,老师要结合实际生活的场景,从学生易于接受的角度去创设问题,通过问题的讨论来发挥学生的课堂中心的作用,激活思维。新的数学教材在编排上也十分注意将数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老师在教学中要增加对教材中事例的运用,让其成为学生和师生之间的对话内容,多角度、多层面地实现数学课堂的有效对话。

3.尊重学生的天性和相信学生的潜力,是实现有效对话的原则

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特别是低年级的教学,学生的年龄较小,老师往往会潜意识地在课堂上大包大揽,不尊重学生自身的天性和不相信其学习的潜力,课堂成为老师的独角戏。在发展适合于儿童的有效对话教学模式中,就要首先遵守把学生看作一个独立自主个体的原则。用积极的态度来欣赏儿童的天性,承认每个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从每一个个体出发,发现其个性、分析其个性,在教学中更好地利用不同学生的个性来进行教学,为其发挥自我的个性和学习潜力提供有利的条件,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每个学生都体会到对话中的乐趣。

4.运用有效的提问方式,明确有效对话的师生角色

逆向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较为常用的提问方式,即老师提出问题后,对学生的回答进一步的提问,如还有其他的答案吗?还有更好的算法吗?这样的逆向提问能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和更深入地了解。通过这样的不断追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百分数意义理解中常会存在的误区进行讨论,在师生对话的活跃气氛中让学生完成对本节知识的学习。

5.教师要做好对话教学的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表现和课堂教学的效果评价要从多方面来考虑。在学生进行问题对话时,老师要对学生的对话进行及时的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对话中可以适当地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锻炼学生敢于对挑战性的问题发表观点。低年级儿童的数学教学,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认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为主要的任务,老师在对学生做出评价时不要只看重数学知识,还要看学生在对话中对数学的认识。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肯定,可以促进有效对话教学模式的开展。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展适用于儿童发展的有效对话组织,是将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尊重学生的课堂中心作用的体现。老师需要通过观念的转变、有效的问题设置和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等策略来建立有效对话的课程,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和儿童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青霞.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J].学周刊,2011.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味 实际应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对学生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质量与效率也提高了要求。在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式也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手段逐渐多样化。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儿童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唤醒儿童的童趣与童真,使儿童在全新的并适合其身心发展的课堂教学环境下进行语文学习。所以,为了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有“语文味”。

一、小学语文课“语文味”的特点

(一)朗朗读书声

“语文味”大多表现在对课本内容的大声朗读过程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使儿童身临其境,深切感受语文环境带来的乐趣。在朗读过程中,要求字正腔圆,语句通顺,带有真实情感。这种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对儿童的语文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有效性。让儿童在朗读过程中,开口诵读,投入真实感情,彰显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文味”。

(二)细细品味

“语文味”还体现在对课本内容的细细品味中。儿童大声朗读是对课本内容的了解过程,而细细品味则是通过对课本内容的静静思考,从而感悟课本内容的深刻含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起到对儿童的引导作用,积极引导儿童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品味其中的不寻常之处。随着儿童年级的不断升高,教师也应给予儿童更多的思考时间,拓展其思维空间,提升儿童的语言品味,这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味”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三)师生互动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师生之间已摆脱从前教与学的传统教学关系,建立了新型师生关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在与儿童的共同学习中传授儿童正确的学习方法。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儿童的学习状态也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使儿童在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有利于儿童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同时在与教师的交流沟通中也培养了儿童的综合素质,使教师与儿童成为学习过程中的朋友,增进两者间的感情交流。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在沟通中使语文教学融入到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更加人性化,同时也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具有“语文味”。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语文味”的应用

(一)读出“语文味”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儿童通过大声朗读对所学内容进行学习。例如:《咏鹅》这首唐诗,对儿童的记忆能力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挑战。语言是古语形式,不便于儿童的全面理解。教师可以让儿童在课堂学习期间,大声朗读古诗,并对诗词进行生动的讲解,让儿童在朗读的过程中感悟到诗中所写,诗中所表,想象出诗中所描写的情景,理解诗词语言的优美简练,从而巩固语文知识,积累语言素材,提高儿童的语文素养。

(二)品出“语文味”

语文的学习方法就是通过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从字里行间中体会真正的语文味道。以小学语文二年级课本中的《找春天》为例,课文中写到:“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这句话中出现了脱、冲、奔、寻找四个动词,这一连串的动词表现出了一幅连贯的画面。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重点抓住这四个动词进行详细分析,细细品味语文词句中的韵味。对于儿童来说,这种品味句子的能力是需要慢慢培养的,而教师则是培养儿童这方面能力的主要参与者。儿童通过细细品味,发挥思维想象,这句话就变成了一幅动态的画面,这对儿童的语文学习来说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想出“语文味”

语文是一门充分发挥主观想象的学科,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对一词一句进行深入地分析,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想象力,这种思维想象能力是儿童学习语文的一种非常实用的理解工具。以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为例: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看似是一首普通的古诗,但诗人描述的却是一幅美妙的乡野生活情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引导儿童发挥思维想象力,想象出一个可爱的小孩儿在篱笆附近嬉戏玩耍的情景。因为小孩儿的顽皮,不停地追逐黄碟,使黄碟不得已飞入菜花中。这是一幅生动的逐蝶图,儿童通过教师的引导发挥想象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中所描述的场景。这种通过联想激发儿童学习兴趣的语文教学方式,使儿童真正体会到语文语言的真味,从而提高儿童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结束语:

“语文味”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对“语文”一词的全面概括。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也是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现代小学语文教育的不断改革,就是为了让儿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对中国文化也熟悉掌握。语文是汉语言文学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人们对中国文化的重视越来越少,所以语文学习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保证。而小学语文教育是语文的基础教育阶段,是儿童在初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为了让儿童更好地接受中国文化,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彰显浓浓的“语文味”。这种“语文味”是中国文化传承的基础与保障,也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味”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李袁媛.如何让小学语文课洋溢浓浓的语文味[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24).

[2]章小娜.浅谈小学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J].未来英才,2014(5).

[3]张彦霞.小学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J].新一代(下半月),2012(9).

篇7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是清代的蘅塘退士。他的序言说:

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种,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编验之。

这里最主要的意思是,要选得精,不要“随手掇拾,工拙莫辨”。本来,“全唐诗”所收,共有四万多首,现在选出来的还不到千分之一,势逼着也非极力求精不可。他这个目标,大致是达到了的。可以这样说:他没有选的,好诗还多;他选了的,坏诗几乎没有。要增补,尽有可增;要删削,简直无从下手。今后倘再选唐诗,便会发现,“唐诗三百首”里面的,差不多每篇都是迥避不了,抛撇不掉的。“唐诗三百首”成功的原因,首先是在这里。

其所以能选得这样精,因为他的方法是“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是以社会的承认、历史的考验、公众的批准为标准;不像那些名家名选,主要是以自己的文艺观点和趣味为标准。他这样选出来的许多名篇名句,原已渗入社会文化生活当中,成为广泛的、习用的成语、典故、格言等类,人们一度了解了,运用了,便永远不会忘记。所以他自信,能“俾童而习之,自首亦莫能废”。我们的确看过,一些白发老诗人,一生读了不少诗,可是闲常吟咏的,依然是儿时从“唐诗三百首”里面读熟了的。

可是,远宗李白,而更瑰奇,近绍韩愈,而更雅丽,以其独创的境界下开晚唐的李贺,竟一首也没有入选,这却是难解的事情。谁也不会相信,这样一个大诗人,竟一首“脍炙人口之作”之“尤要者”也选不出来。不问可知,是他的诗风太不合编选者的意了。足见前面所说,以社会、历史、公众为标准,不以自己的观点和趣味为标准,也只是在相对的意义上这么说的罢了。

另一个好处是,选录的比例,大致符合诗人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入选诗人77人,所选诗294题,310首,后来四藤舍本又补了3首。被选了30首以上的,杜南一人;20首以上的,王维、李白、李商隐3人;10首以上的,孟浩然、章应物、刘长卿、杜牧4人;5首以上的,王昌龄、岑参、李颀、自居易、卢纶、柳宗元、张祜7人;3首以上的,韩愈、刘禹锡、温庭筠、元稹、强九龄、高适等11人;两首以下的,常建、元结、孟郊、沈期等51人。

看来编选者很注意全面,要尽量反映出每个诗人一切方面的成就;也很严格,不管哪个诗人,哪一方面没有独特成就的,这一方面就一首不选。越是大的诗人,有成就的方面越多,就要多选几首来代表它们。所以,入选诗篇的多少,自然成了诗人在文学史上地位高低的标识。例如温庭筠,主要成就本不在诗,而是在词。但专就诗而论,他的七律中纯然晚唐风格的,同李商隐的合起来看,固足以见这一派之全,分开来看,代表性却不大。倒是他的五律,和七律中的偶然几首,有盛唐气象,于晚唐别开生面。还有他的七绝,与李商隐的七绝虽同为晚唐风格,可是以清丽芊绵胜,与李商隐的郁顿挫,异曲同工,各有千秋。因此,就选了他的一首五律,两首七律,都是盛唐风格的,一首七绝,晚唐风格的;而那些晚唐风格的七律,则一首未选。又如韩愈,虽是鼎鼎大名,一生作的诗不少,而且开了一派,可是他的成就,主要在于诗的散文化,特别表现在七古方面。因此,就只选了他的四首七古,

全是典型的散文化的诗,其他一首未选。这些地方,都非常有眼光。

当然也还有不妥之处。显明的例子是自居易,他入选的是一首“长恨歌”,一首“琵琶行”,五七律绝各一首,总共六首。这六首是好的。可是,历来论者都很看重的“新乐府”和“秦中吟”,却一首未选。又如,素以“效寒岛瘦”著称的孟郊和贾岛,入选的两首五言古乐府和一首五绝,虽然也都是名篇,却既不甚瘦,也不甚寒,很不典型。把这些例子同李贺竟一首没有的例子联想一下,又可以悟出,编选者所重视的大致是“盛世元音”一类;“新乐府”、“秦中吟”的忿切,效、岛的寒瘦,李贺的奇丽,所以都在所不取了。便是杜甫的三十多首中,“北征”、“村”、“同谷七歌”、“三吏”、“三别”这些惊心动魄之作,也一首都不在内。有人说,“唐诗三百首”是以沈德潜的“唐诗别裁”为底本的。我看,至少可以说,蘅塘退士的诗学见解是属于沈德潜一派的。沈派诗学好处在“稳”,坏处在“庸”,这也是读“三百首”时可以注意一下的。

但是,按照历来将唐代诗歌发展分为初、盛、中、晚四期的说法,则盛唐气象无论如何是唐诗最高的境界,因此,沈派诗学表彰盛唐的功劳,是不可没的。“三百首”的编选,突出盛唐,也应该承认是一个优点。

卷一,五言古诗(附乐府)当中,以诗人论,盛唐占71%强,以诗篇输,占70%弱。卷二、三、四,七言古诗及七言东府当中,以诗人论,盛唐占58%弱,以诗篇论,占76%强。卷五,五言律诗当中,以诗人论,盛唐 占22%强,以诗篇论,占46%强。卷六,七言律诗(附乐府)当中,以诗人论,盛唐占37%强,以诗篇论,占46%强。卷七,五言绝句(附乐府)当中,以诗人论,盛唐占33%强,以诗篇论,占43%强。卷八,七言绝句(附乐府)当中,以诗人论,盛唐占30%,以诗篇论,占32%弱。

上述盛唐在各卷中所占的百分比,本来是实际情况的反映,并非编选者有意加多一些。值得注意的是,他选录中、晚唐,也特别多选他们有盛唐余风的篇什,如前举温庭筠的例子即是。关于李白与“盛唐气象”的问题,目前正有争论。有些青年同志不知道“盛唐气象”是怎么一回事。我想,空说是说不清的,倒不如找一本“唐诗三百首”来,先从李白、杜南、王维、孟浩然、王昌龄、岑参、高超、崔灏……这些盛唐诗人的诗篇中,进一步从整个选诗标准中,实际地去领会。

初、中、晚三期诗人和诗篇在各卷中所占的百分比,为了节省篇幅,不列举了。但可以说,所有这些百分比,表明“三百首”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对各个时期实事求是地估价,而不是平均地照顾。

例如初唐,是唐代诗歌发展的序幕或前奏,本身的成就本来远逊于以后三期。但四杰和沈、宋在五律形式的完成方面,有着不可抹煞的贡献。因此,就只有五律一卷里面,初唐诗人占有14%弱,诗篇占有7%强;而其他各卷当中,有的只有一人一首,有的一人一首也没有。

又如中、晚唐,一般来说,成就是赶不上盛唐,但在绝旬方面,却有独到之处。因此,中唐诗人在五绝一卷里面,占到46%弱,诗篇占到43%强。晚唐诗人在七绝一卷里面,占到37%弱,诗篇占到43%强。这些百分比,都比同卷里面盛唐所占的高,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唐诗三百首”是供教人作诗之用的,所以体例是分体,而不是编年。既分体,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这样,不能机械地、平均地照顾各个时期。所以,把这办法说成优点,是在分体的前提之下来说的。但如果射论到体例的问题,那么,分体的体例,肯定是不好的,这个办法从而又成了缺点了。好的体例是编年,可以知人论世,可以看出文学本身的历史发展,可以不至于把不同时期同一体裁的文学放在一起来忱,结果总会题低了较前时期的文学的成绩。即如所谓初唐,约自高祖武德至容宗先天,包括了七世纪初至八世纪初的约一百年。这么长的时期,在“三百首”里面竟只有不到十首诗,显得多么贫乏可怜!其实这是冤枉的。就因为分体编排,人们总不免拿着盛唐的标准来衡量初唐的缘故。倘把梁、陈、隋以至初唐的诗,不分期而分体地编辑起来,初唐的标准又何尝不可以把梁、陈抹煞得一片空白呢?

篇8

关键词 : 培养审美、情趣、提升学生观察、创造能力

小学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美术教育不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近年来我国也非常重视美术教育,许多学校在硬件和软件上狠下功夫,取得了不少教学成果,但也存在问题。有一则这样的事例:一位中国小学生到美国,上第一节美术课,教师要求他们画一颗圣诞树,中国小学生的画技让美国教师和同学都很惊叹,因为他画得太像了。可当教师要求他自己创作一幅时,这位小朋友却无从下笔。人家评价我们“中国小朋友临摹能力强,但创造能力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如下几个因素。一、社会因素:人们习惯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一幅画的好坏,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们画得“像”,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也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二、教学问题:许多教师上美术课,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一、了解儿童,转变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由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儿童美术是儿童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征,因而只是一种“阶段性”的成果。我们教儿童学美术并不是把他们培养成美术家,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多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思维表现特点。儿童画有如下几个特点:(1)用色、用线大胆、果断、单纯。(2)不受对象约束,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带有很多印象成份。(3)随意性大、对比强烈,夸张,无拘无束。在无意中创造奇特的令人惊奇的效果,这正是儿童画的魅力所在。因此在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时,不能以像不像为准则来评价。而是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儿童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儿童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和成人不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也只有了解儿童,尊重儿童认知规律,才能正确评判孩子们的作品。

二、充分利用电教设备,搞好课堂教学

孩子临摹能力强, 基本功扎实, 但创作能力比较差,解决问题的关键,仍是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完成教学目标的主要环节,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美术课是一种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它首先要求学会欣赏美,学会发现美。小学美术课主要分为四大类:(1)欣赏课;(2)绘画课; (3)制作课;(4)工艺课。如何来上好这些课呢?

A. 利用各种电教设备,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现在上美术课的一大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因此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非常有必要。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如找一些画册、光盘、光碟、网上下载资料等途径,来制作课件,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通过大量材料,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见多才能识广,才能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让学生欣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欣赏到美的内涵。

B. 利用各种电教设备,解决课堂难点。

多媒体电教手段能为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提供大量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十分有利。使学生在明确、自信、愉快地理解创作过程中,学会怎样去表现美。如通过多媒体示范,每一个同学都能够看得很清楚,学生的奇妙构思,也可以及时反馈出来。

三、加强四个能力培养

篇9

[关键词]国学经典 诵读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30

国学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天人合一”的唯物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气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开放理想,“和而不同,推己及人”的处世原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品德修行,“见贤思齐,无欲则刚”的人生境界等,处处闪烁着中华文化的思想光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观。这些凝聚在国学中的思想、精神,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固本培元的奠基作用。我们的基础教育,应该以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来实现“幼儿养性,蒙童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的目标。梁启超先生曾在《少年中国说》中说过:“少年人如朝阳,如春前之草,如长江之初发源。”十三岁以前是儿童学习、记忆的黄金时期,也是儿童语言文字学习的最佳时期,更是儿童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开展经典诵读,重视传统文化的积淀与传承,是一件功在当下、意泽千秋的大事。

一、培养兴趣,使之爱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的开篇,就强调学习和交流重在“悦”和“乐”。阅读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何来兴趣?兴趣应从喜欢开始,喜欢不喜欢,绝不是天生具有的。“你喜欢《三字经》吗?”对于连《三字经》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孩子来说,问这样的问题多么可笑。开始喜欢诵读经典,只是表层的、感性的、最初的刺激,不能决定他能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等国学文化经典。为此,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诵读水平,结合《三字经》的韵律和节奏,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使学生在教师的诵读中感受到诵读的魅力。只有在教师的诵读中分享到诵读的愉悦,学生才会产生诵读的强烈动机,进而去尝试诵读。等到有了一定的诵读积累,得到别人的认可,他们对诵读的兴趣就会大增。当然,兴趣需要表扬、鼓励,更需要鞭策、督促。作为教师,要善于培养兴趣,维持兴趣,提高兴趣。这样,在教师的感染下,学生对背《三字经》等国学经典一定会产生较强的长久的兴趣,从而养成习惯,终身受益就可能从此开始。

二、培养方法,使之会诵

背诵经典的方法很多,没有定式,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每个学生的年龄、经验、智力、家庭环境虽不尽相同,只要让学生读了、背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自己就会有自己的一套背诵技巧,而且还会变化运用。总之,学生会愈背愈顺、越背越快,无论怎么背都顺,到最后就能一大段一大段地背,过目不忘。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经典诵读训练呢?不妨先看看朗读的三个基本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第一是对读音的基本要求;第二是对文字的感悟,即对字词句篇的感悟;第三是对文字理解的程度。对国学经典的诵读需要经过“三步六正”的逐步训练,即正音正读、正字正义、正心正行,相对应的具体步骤是:识字、朗读、直译理解、文化感悟、联系实际、知识积累。教有方,亦无法。国学课堂教学重在读。读的形式是多样的,齐读、独读、轮读、赛读,教师范读、引读,借助拼音读、去掉拼音读等。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经典的字音,将它读正确、读流利。“读”字前面加一个“诵”字,意义肯定与单独一个“读”有着不同的意义。诵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熟读;背诵;述说”。经典的诵读,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清代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也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要不断变化形式,调动学生诵读经典的积极性。诵读的形式虽然很多,但最终目的是正心正行。比如,配乐读、配动画读、配视频读,摇头晃脑读、手舞足蹈读等,都是对经典的进一步认知、感悟,是导行的基础。诵读经典,关键在于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品味,最终是为了强记博闻、厚积薄发、开阔视野、丰富底蕴。

三、不求甚解,使之多诵

经典诵读兴趣有了,方法掌握了,还要坚持,让学生多诵。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说明学生语言思维的基点靠的是大量的阅读。“月映万川,一理万殊。”回顾中国的私塾教育,蒙童自进入私塾的第一天起,“子曰诗云”就不离口。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反复吟诵之后,他们能豁然开朗,最后能出口成章,写出文章也不会出现什么文法错误。

小学生精力充沛,这时是他们记忆的黄金时代。如果能系统地引导他们诵读一些国学经典,积累一定的语文基础,必然有助于将来对语文的融会贯通。也许有人会问,小小的年纪,脑袋能装得下那么多东西吗?答案是肯定的。脑科学家研究告诉我们,儿童的大脑就像一座空的数据库,而且十三岁前正是这个数据库开放的时间,就看身为教师的我们,往数据库中输入什么样的信息。如果是经典的、有价值、经久不衰的东西,他们肯定一辈子受用不尽。要知道一个孩子能够在头脑里面存放像《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声律启蒙》《论语》《孟子》《老子》,加上《唐诗宋词》等国学经典几十篇。这样一个知识模块,熟记于心,对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很难估计的。日后,它们就会像长江黄河那样滔滔不绝,滋润孩子的一生,使他们的生命力蓬勃向上。教育就是这样简单,就是这样轻松愉快。

“孔孟之音日日熏,一笔一画学做人。梅兰竹菊真君子,琴棋书画养精神。”这是经典诵读的实质。作为教师要反复思考,如何教学才能使经典诵读深入持久。经典现在背下来,将来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终身受益,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经典诵读的目的。

篇10

关键词关键词:自闭症;训练游戏;3dsMax;Unity

DOIDOI:10.11907/rjdk.162276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7)001006902

引言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多发于儿童的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障碍、行为呆板、兴趣狭隘及人际交往障碍,对家庭造成巨大心理伤害[1]。2014年《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数据显示,我国0-14岁患儿可能超过200万[2]。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治疗,目前较为认可的方法之一是游戏。以游戏为媒介,让儿童通过游戏自然表达情感、暴露问题,以消除或缓解症状。儿童在游戏中学会自我控制、自我指导、自由表达、接纳自我[3]。

研究表明,轻松的游戏活动可以帮助自闭症儿童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团结合作,进而使孩子社交、语言及感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美国心理学家Brooke Ingersoll和Anna Dvortcsak博士是自闭症儿童社交训练项目的发起者,将游戏的方法应用在自闭症儿童身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获得了很多家长认可,他们编著了《自闭症儿童社交游戏训练指南》,指导家长进行训练。随着游戏引擎技术发展,3D游戏等新型游戏发展很快,本研究依据《自闭症儿童社交游戏训练指南》的游戏疗法理论,为自闭症儿童开发了3D训练游戏,丰富了游戏训练方案。

1游戏模块设计

面向自闭症儿童的训练游戏设计,旨在引导自闭症儿童参与语言、沟通、社交模仿等训练环节,提高儿童的社交、语言及感知能力。自闭症训练强调交互式教导技术与直接教导技术,这与游戏媒体的人机交互强反馈存在共通之处。基于此设计游戏结构如图1所示,设置语言训练游戏、感知游戏、交往游戏等游戏主模块,训练相应能力。

1.1语言训练游戏模块

语言训练主要涉及表达性语言、接受性语言、示范扩展语言的教导技术,本文设计了咏鹅、拔萝卜、填词造句等小游戏进行针对性训练,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咏鹅游戏以唐诗咏鹅作为内容题材,设计色彩鲜艳的古诗意境动画吸引儿童注意力并复读诗词,以行为主义方式训练其表达性语言;拔萝卜游戏设计了小猫小狗等动物呼朋唤友一起拔萝卜的故事情境,设计引导性对话内容,以站起来、举起手、用力拉等指令引导儿童作出正确的行为应答,训练接受性语言;填词造句游戏以儿童较为熟悉的常识设计断句提示,比如我站在西湖边,看到( )的荷花,还有( )的鸭子,要求儿童将句子填充完整,拓展语言能力。

1.2感知游戏模块

感知游戏模块主要涉及有趣的障碍物等教导技术,设计了摸大象、芝麻开门、跑酷等小游戏进行训练,提升其感知能力。摸大象游戏要求儿童依据提示去接触大象正确的身体部位,设计方法是以点带面,从局部发散到整体认知;芝麻开门游戏要求儿童从蔬果堆里选择正确的对象作为钥匙开启大门,设计方法是形状识别;跑酷游戏要求儿童感知空间障碍物的大小与位置,判断需要绕开的障碍物,设计方法是应用空间智力感知。这3个小游戏都强调设计障碍物的趣味化,引导儿童判断不同形式的障碍物特征,从而提升感知能力。

1.3交往游戏模块

交往游戏模块主要涉及均衡轮换、社交模仿等教导技术,设计了过家家、换玩具游戏以锻炼儿童的社交能力。过家家游戏通过模拟人生的虚拟情境,要求儿童扮演各种家庭角色,作为主人或客人与小朋友进行沟通与玩耍,从社交模仿方面提升儿童的社交适应能力;换玩具游戏设计物物交换规则,引导孩子每隔一段时间与其它角色交换玩具,从均衡轮换方面锻炼孩子轮换做事的社交能力[4]。

1.4其它功能模块

其它模块包含设置、帮助、登录等功能。设置模块主要用于游戏轨迹、分数等数据记录与显示;帮助模块主要为家长与儿童提供视频教学,帮其快速了解软件定位与操作方法;登录模块主要用于儿童与家长等不同用户登录,查看游戏记录等。

2游戏元素设计

本研究的练游戏对象为特殊群体儿童,因此在游戏元素设计方面,需要考虑到该年龄层的喜好与适应问题。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低龄儿童喜爱较为艳丽明快的色彩,因此在游戏UI、场景设计及角色设计时偏向较为鲜艳的色彩,以黄、篮、红等代表性颜色为主色调[5]。自闭症儿童较为敏感脆弱,因此在背景音乐与语音提示等交互音效设计方面强调声调的柔和,营造轻松的感知氛围,以保护用户心理。鉴于儿童对背景意义的关注度有限,在游戏进程控制方面采用直线型的发展脉络以及弱剧情故事,用以简化故事的表达形式,帮助儿童快速理解故事含义;在工具提示等重要反馈机制上,采用位置明显、颜色突出、反馈步骤极少的提示信息用以指导操作,降低用户的操作难度及熟悉时间。

3游戏程序开发

游戏程序采用Unity引擎开发, 3D模型通过3dsMax构建,UI以及贴图等图片素材采用CorelDRAW与Photoshop绘制。

3.1dsMax建模

游戏所需的角色、场景模型均由3dsMax建模完成。场景模型基本采用内置模型建模,角色模型以及部分找不到合适组件的场景模型则采用网格建模。建模基本以简模为主,采用合理分布模型密度、多用面片表现复杂造型以及保持面与面之间距离的形式,以提高模型的渲染效率。模型经过漫反射贴图与UV贴图设置,再由默认的Scanline渲染器实时渲染效果,对物体进行烘焙增强光影效果,突出模型真实感,然后将模型导入到Unity素材库。

3.2Unity引擎开发

创建场景文件,与工程保存在同一目录中。除了少数特殊地形外貌需要借助模型导入,Unity的大部分地形采用内置的Terrain(地形)对象进行绘制,其优点是可以直接用鼠标拖拽绘制删改。使用Terrain依次绘制草地、山峰等基本地形,并进行纹理贴图进行地形仿真。导入树木、花草模型至游戏地图内,设置材质贴图为3D Texture(质地),对树木进行贴图。观察光照效果,通过Light组件的Intensity(亮度)属性调节地图明暗,既不能太暗也不能太刺眼,以明亮柔和为原则。将地图设为可重复调用的预设对象,为后期优化做好备份 [6]。

在地图中导入游戏角色,调整好摄像机视角,将其与角色坐标绑定,并将摄像机设为角色子对象,编写第一人称视角的C#脚本控制角色移动。为树木、建筑、道具等对象设置最为节约资源的矩形碰撞盒,以此编写角色与物w的交互操作脚本。使用内置Start函数设置各个对象的初始化状态,使用内置Update函数编写重复性事件,设置Destroy方法销毁一次性物品对象以回收内存。为NPC(NonPlayer Character,非玩家角色)设置圆形碰撞盒,设为Is Trigger(可触发对象)并扩大触发半径。利用Invoke延迟函数设置NPC的定时交互事件。为游戏内的同类型道具设置标签,在脚本中统一设置各类交互事件,减少代码重复量。创建2D UI(User Interface)对象,在对象属性内设置Anchor Presets(锚点)实现UI在不同分辨率下的自适应性,并通过编写C#脚本将角色的个人信息、反馈数据等信息反映到2D UI,通过LoadScene方法控制登录、设置、游戏等各个场景的切换。

创建动画控制器,通过关键帧的设计在时间轴上为各类角色、NPC设置基本动作。导入对应的音效,让角色形象更为丰满。为道具添加粒子特效与动画效果,令其更为醒目。此外,为场景添加天空盒,令场景的全景效果更为逼真。最后,选择Windows PC等主流平台导出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