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与质量范文

时间:2023-04-03 18:28: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安全与质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安全与质量

篇1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在2010~2013年四年间,先后两次通过了JCI认证,经历两次医院等级评审。医院采取以赛代练的方式,在不断的激励中,迅速促进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并让新理念从肤浅到深入,从形式到实处。在迎接评审的过程中,医院切实感受到了评审带来的改变。

三年整改迎JCI初审

人总是容易因为长期安稳舒适的环境而滋生惰性,评审恰是一把割掉惰性的刀。

医院与JCI评审的缘分应从2007年算起,时任院长徐建光看到医院面临的内外压力――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对有限的医疗资源构成的严峻挑战,医院既要满足不断增长的就医需求,又要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就必须进行自我整改、提高,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007年11月底,医院接受了为期5天的JCI基线调查,利用追踪法全面调查医院的质量和安全问题。调查结果给了医院当头一棒,在认证专家眼里,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安全竟不如一所乡镇卫生院。

在如此不利的环境下,医院要达到JCI标准,必须从理念上进行改变。针对医院员工不按章办事的不良习惯,医院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科学地补充制度和工作流程,并将按章办事作为明确的要求和规范,督促员工养成习惯。

2007~2010年的三年,是医院大整改的关键年份;2008年,医院积极建立科室层面的管理文档,根据颜色对文档进行分类;2009年,医院第一次修订了全院245个制度,并开创了用以确保患者安全的有创操作“确认时刻”(timeout)。

患者安全是JCI评审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降低医疗失误,保证患者安全,医院采用两种以上的患者识别方式,对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和内容进行标记和确认;建立严格的医嘱执行制度,尤其对口头医嘱拟定了严格的操作流程规范;改进高危药物的安全管理。

硬件设备安全是保证医疗安全的必备条件。2007~2010年,医院通过逐步改造,提升了医院硬件设备安全。通过建设静脉配置中心、生活垃圾打包处理站,改造手术室和消毒供应室的空调排风系统、放射科的DSA药房,完善高层窗户限位器、消防报警标识等,提升医院安全。

在积极迎接JCI检查的过程中,医院管理理念转变也非常明显,从事后惩罚式管理转变为从系统中找原因、以教育督导为主的管理模式,医院还成立了RCA工作组,鼓励不安全事件上报。

2010年4月,医院以斗志昂扬的状态通过了JCI初审。当时,JCI认证人员认为医院还需要重点改进六大问题,即规范急诊留观标准、急诊同质化管理、保障患者治疗的连续性、护理人力资源、规范住院患者评估和再评估制度,以及加强对未成年患者的关注。

在随后全国大型公立医院巡查患者满意度调查中,医院位列第一,这无疑得益于JCI评审。

乘着JCI评审的势头,2011年5月,医院顺利通过了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的复评审。

风平浪静的复评审

医院管理人员在评审结束后也有担心,因为每一次评审都会给医疗质量带来一个高峰,但是评审结束后必然会有滑坡。而医疗质量的维持,需要不断地激励和整改。

三年后,JCI复审如期而至,医院对此很担心。复审比初审更加严苛,不仅需要医院彻底整改遗留的六大问题,而且对科研、教学、门诊治疗的连续性和医疗信息化,都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相较于初审,面对复审,医院里风平浪静。

医院建立了门诊电子病历,可以查询患者住院病史和住院护理文档,保障治疗连续性;建立了临床5本台账电子化管理,提高临床医生工作效率和灵活性;利用辅助检查电子申请单优化工作流程;设立未成年人警示标志,保障未成年患者的医疗安全。拥有良好的心态,加上充足的准备,2013年,医院顺利通过了JCI复评审。

但是,评审后医疗质量滑坡仍令人担忧,所以医院也期待能够建立一套更加本土化、更适合公立医院改革和医院评审的评价体系。

篇2

关键词:食品 食品质量安全 食品监管 政府

一、食品安全

提到食品安全,人们心中是异常关心、关注的。因为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人们饮食文化多样化,食品质量与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苏丹红事件”、“注水肉”还有 “三鹿奶粉事件”,无一不牵动着广大民众的心。随着食品的多样化发展,各种添加剂不断翻新、涌现,不断被加入食物中。肉松中有添加剂,奶粉中有三聚氰胺。虽然现社会食品的安全的信息不对称,但可能都是消费者心中所默认的,考虑到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想想我们身边的人,他们也大都认同“眼不见为净的”观点,是的,在你吃食物的时候,你不会想食品的生产过程是怎样的,你也不去想是否真的通过了国家卫生检查,你只是考虑到口感的好坏,但有时吃的是“问题食品”,你却不知道,等到出现问题时,你可能也发现不出是食品原因,当然也拿不出任何证据来证明了。生产商这样生产“问题食品”,我认为这不但影响到人民的生命安全,亦严重威胁到国家的声誉。这样做无疑是一种羞耻,一种无能,一种人性泯灭的表现。

二、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

1、农业生产环境受到污染

工业的发展让农村环境受到污染,工业三废、城市废弃物的大量排放,造成许多有毒、有害物质渗入土壤中,饮用水中含菌量高、重金属含量高。由于污染,很多地方的粮食、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畜产品和水产品等农产品的质量受到影响。而农民喷洒化学农药等被认为现代农业必不可少的手段也大大降低了农产品消费安全性。如今,既使是家禽家畜排泄的“有机肥”,与我们先辈时代的有机肥营养成分相比也早已大相径庭。有数据显示,每万头猪每年排泄物中就含有机砷类残留物3 吨,这些有毒的“有机肥”常常是未经任何处理,就被用以施肥或排入溪流,造成污染。

2、加工工艺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的农业生产工艺落后,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农业还是小农经济的模式,农业设备极其落后,生产工艺非常粗糙。许多农民不能科学使用先进设备进行种植、加工,只能是在现有条件下,生产出他们自认为没有问题的农产品,忽视了质量安全,甚至根本没有质量安全的概念。主要表现在:一是食品加工企业未能按照工艺要求操作。二是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使用非法添加物而引起食品安全问题。三是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原料带来的问题。如转基因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益生菌和酶制剂等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等。

3、政府部门监管不力

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在农产品质量出了大问题或造成事故之后,政府主管部门才介入调查。这种“亡羊补牢”的方式根本不可能消除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隐患。而负责食品安全的部门包括有工商、质检、卫生、农业、林业等" 多个部门,各部门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执法力度不到位,个别机关中长期存在的推诿扯皮作风,使食品监管工作缺乏有效沟通和协作,监管能力薄弱。一些地方政府存在打假不力、假打、暗地里默许甚至公开支持制假售假,这些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一大隐患。

4、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带来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食品法规存在许多盲区,尚未出台系统的食品安全管理法规,现有法规分散、零乱,且标准过少。如农药残留问题,我国只规定了62种农药在食品中的最高残留量,而美国规定了115种,日本、加拿大分别有96种。由于法规不完善,对于农产品农药残留造成的人体伤害,尚无法追究法律责任。

5、企业由于利益驱使带来的信用缺失问题。

生产和销售企业的信用缺失是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最直接原因。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个别人把勤劳和智慧发挥到了不该发挥的地方,惟利是图的人层出不穷,尽干伤天害理的缺德事。他们何以敢冒险呢?根本原因就在于制假、造假、售假的风险成本太低,往往是遇到问题交点罚款就可以平安无事。有时我们的监管部门与生产企业之间好象是处于猫鼠同眠的状况,监管部门需要生产企业交罚款以完成任务指标;生产企业交了罚款就可以继续生产谋取暴利。在这种情况下,食品问题自然屡禁不止

三、食品的监管

1、建立健全食品监管法。

为了有效保证监管部门以及人员能够很好履行自己的职责,应当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健全规范执法行为的食品监管法。 从我国的法律体系看,针对规范生产、流通和销售环节的法律法规正在不断完善,而明确监管部门的职责,监管人员的素质及适岗条件,跨地区、部门之间的协调,规范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处理的程序,包括信息披露和商品召回制度等只在相应的法律法规有规定,而没有详尽地规范要求,特别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造成一定后果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规定得简单、过轻。

这也是造成监管部门和人员行政监管缺位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我国应该建立完善食品监管法。 通过法律规定监管体系中各监管部门的职责, 促使监管部门在保证食品安全方面真正履行自己的职责, 加强每一个环节的执法监管。 形成对被监管者强大的监管力量及强有力的监督机制。

2、完善行政权力运行监管体系。

为进一步优化政风行风,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廉政效能,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需要建立起行政权力运行监管体系。 通过该体系建设,明确各部门各岗位权力监管事项, 找到在具体监管工作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切入点,真正做到“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 并对权力运行的廉政风险监管提出具体要求。

3、加强对监管人员的宣传教育。

通过组织学习有关对规范监管人员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 使监管人员明确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通过对警示教育材料、案例的学习培训,提高其遵纪守法、依法执政的水平。

4、要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和队伍建设。

以公众放心和满意作为监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职能定位,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监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对监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使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能够依法行政,增强监管工作有效性;提高办事效率;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服务态度,加强作风建设,完善监管制度,做到勤政廉政。

5、整顿和规范检测机构和行为,制定全面的检测标准。

检测工作整顿应作为食品安全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加强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拥有大量各个方面的高级科技人才和先进仪器设备、手段日趋完善、覆盖全国的实验室体系。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及时、适时、动态地调整食品检测标准和项目,规范检验标准与行为。 加强组织对有资质检验机构的认定,对监管机构的质检中心进行监督检查,针对查找的问题,制定或修订相关的管理制度。 以有效堵塞以往的监管漏洞,提高工作水平。

6、完善责任追究体制。

针对一些地方和监管部门制度形同虚设, 食品安全事故和干部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状况, 监管系统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查处力度,重点查处一批案件,依据法律法规严肃追究相关领导和责任人员的责任。 对食品监管中的失职渎职行为,不仅要从上至下问责,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还要视案件影响的程度,追究其刑事责任,真正落实“在其位,谋其政”管理理念,杜绝监督管理缺位的情况。

篇3

关键词:质量  安全

        0 引言

        200QJ32-70/5潜水泵主要参数为:流量Q=32m3/s,扬程H=70m,转速n=2850/min,配套功率P=9.2KW,电泵运行总重1433Kg(含电机82Kg),最大外径185mm。

        整台设备分6大部分,其中除轴、叶轮及轴承等内部构件外,还输水管、吐出管、电机支座、轴承支座、电机等,总长度约为1749毫米。因潜水泵通常安装在室内,结合以上参数,可采用逐级起吊组对安装,即将各分段边吊上基础边逐级组对。

        逐级起吊组对安装即将长达1749mm的水泵外接管准确放进基础孔内,这样既减小了吊装高度,也使每次起吊的重量大大降低。

        1 质量

        1.1 质量方针:

        精心安装,保证质量,科学管理,优质服务。

        1.2 质量目标:

        1.2.1 严控施工过程,确保每一个工序均达到规范及设备技术文件要求。

        1.2.2 质量验收一次合格。

        1.3 质量措施

        1.3.1 认真做好各项施工准备:施工前组织有关人员认真熟悉图纸,领会设计意图,编制详细、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并严格监督执行,施工前对有关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并填写技术交底记录。

        1.3.2 进货检验:进场的设备、材料及仪表,均应有出厂合格证或质量证明书等文件,杜绝不合格的产品、材料用于工程中。

        1.3.3 严格执行工程质量“三检”制,责任工程师随时进行技术指导,确保每个工序都达到技术要求。

        1.3.4 建立完善的质量责任制,落实质量责任,制定奖罚制度,使施工质量与各级管理、施工人员的薪金挂钩准确保证工程质量。

        2 安全

        2.1 安全组织管理措施

        2.1.1 建立安全保证体系 建立安全保证体系的作用是明确责任,层层负责,协调配合,并在施工全过程贯彻执行《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按《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分标准》的规定,实行安全施工现场达标,创建安全文明的施工环境。

        2.1.2 安全生产责任制 实施安全生产责任制,各部门、各施工队(组)与项目经理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并严格考核。

        2.1.3 安全教育 认真贯彻国家有关安全法规,提高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坚持对进入现场的施工工人进行入场安全教育,坚持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定期召开安全会议,向职工通报前期施工安全情况,提出今后要求,讲解安全知识,落实安全隐患整改措施。

   2.1.4 安全检查制度 实施各级安全检查制度;项目部每周进行一次安全检查。发现隐患,责令小组限期整改;建立安全例会制度,总结上一阶段施工情况并做出下阶段可能出现的隐患,并作好记录。

        2.2 安全生产措施

        2.2.1 安全技术交底制度:开工前,项目部工程技术人员和专职安全员应向施工班组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填写安全技术交底记录。施工中,专兼职安全员应按交底内容进行逐项检查、落实。

        2.2.2 持安全“三保”使用,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安全帽,高空作业必须拴好安全带,做好“四口、五临边”的防护。

        2.2.3 施工现场的坑、井、沟及各种孔洞必须设置可靠的围栏、盖板、警示标识等安全设施。

        2.2.4 作业面高差较大的施工场所,上下要搭设牢固的脚手架,深坑、池底作业要搭设操作平台或扶梯。

        2.2.5 设备出库和安装中,重点做好运输、吊装作业过程中的防护。泵体和电机在吊装过程中要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划分隔离区,严禁非施工人员随意进入吊装区域。

        2.2.6 施工机具要定期维护,起重设备、仪器仪表等使用前必须经过检查,确认安全可靠后方能使用。

篇4

关键词: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风险分析;风险控制;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4-0176-03

0 引言

产品质量关乎国计民生,由于各种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使其成为强烈关注的焦点。风险管理是在实现未来目标的过程中将不确定性所产生的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本文将通过质检数据分析产品质量风险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控制建议,降低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提高产品质量。

1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状况

由质检总局的《2013年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

质检总局对各省的日用品、建材、食品、工业品及农产品等5大领域的139种产品(含56种日用品、22种建材、4种食品、41种工业品、16种农产品)进行了监督抽查。制造业产品的批次合格率为88.9%;进出口商品批次合格率98.58%;进出口食品方面批次合格率99.78%。全年共抽查了1.6万家企业生产的1.7万余批次产品,合格率为88.9%。抽查的大、中、小型企业的产品合格率为95.3%、92.0%、86.3%。

2013年某省共监督检验样品6万余批次(含国抽、省抽、市抽和工商部门委托抽查),其总体不合格率约为7%,纺织皮革类产品和电子电器类产品的不合格率最高,分别约达20%和12%。

2 产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

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六个方面:人、机器设备、材料、工艺方法、测量、环境,也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技术、人员、管理和环境[1]。

2.1 技术因素的影响

技术因素主要包括机器、材料、工艺和测量等方面。机器设备及相关工具的维护和保养情况及其准确性、精确性情况影响着产品质量;原材料的质量及其保管情况也影响产品质量;选择的工艺参数和工艺装备等正确性、合理性及工艺方法的执行情况也会影响产品质量;测量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也直接影响着产品质量。

2.2 人员因素的影响

由于人员知识储备、技术经验和能力素养等方面的不同,以及企业培训力度的不同,技术能力仍有欠缺,违规使用生产原料,掺杂使假,逃避检验检疫等等都将导致产品质量问题。操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差、粗心大意、不遵守操作规程、操作技术不熟练、厌烦情绪以及人为控制难度大等造成操作误差也会导致产品质量问题。此外,领导的质量意识是关键人为因素,督促各级领导加强质量管理,促进全体员工提高质量意识才能保证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

2.3 管理因素的影响

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监管部门的协调监管力度和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等管理因素都影响产品质量。如安全用药意识比较薄弱,无监管或监管薄弱状态,监督执法工作薄弱,缺少统一的协调手段等。

2.4 环境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方面存在质量安全市场秩序不规范、企业社会责任感较低、追求低投入高回报、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威胁着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环境方面,生产现场的温度、湿度、噪音、振动、照明、气体成分、污染程度等都对产品质量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尤其是那些对环境条件有特殊要求的产品加工过程中。

3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

3.1 传统产品产业链质量出现短板的风险

传统优势产业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但由于产业链的个别环节出现短板,导致整个产业不合格率偏高。原辅材料、标准件和非标外协零部件等成为供应链质量风险,如纺织皮革类产品产业链中的染料、面料及染整工艺,电子电器产业链中的低端电子元器件和电器附件、家具产业链中的人造板、胶黏剂等。由于恶性价格竞争,部分中小企业,为了获得生存空间,盲目追求制造成本,选取低价格供应链,导致产品安全性能不合格。

3.2 高新技术产品面临技术和标准的风险

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催生高新技术产品,但由于高端技术产品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片面追求和保留产品使用新颖性,缺乏产品安全标准化设计。且产品在初期缺少标准进行监管,往往会导致高新技术产品整体质量水平不高。高端产品均处于技术发展积累期,个别技术尚待突破,产品成熟还有待时日。

3.3 小型微型企业质量失控的风险

小型微型企业众多,三五人就能凭借一两台简陋的设备开始生产,加之其对质量和标准认识不足,难以保障其产品质量。如商用电器产品的对触及带电部件的防护、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和固体绝缘等基本电气安全项目的不合格;电源适配器的抗电强度等多项不合格;食品中添加剂和色素等超标;机械压力机的安全防护措施等多项安全措施缺失。

3.4 企业诚信缺失的风险

部分经营者缺乏诚信、假冒伪劣、违法添加、以次充好等。如食品中非法添加物;钢筋、不锈钢管材的直径/厚度不达标;汽车用制动器衬片使用低劣原材料;加油机非法改造加油机硬件进行计量作弊;石材产品的以次充好;纸制品添加荧光增白剂;液化石油气添加二甲醚等。

4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

针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食品等部分关键领域的国家质检中心建立了快速反应机制,能积极快速向上级部门反馈产品质量问题并尽快处置。各质检中心在监测过程中对非食用物质和致病菌等高风险项目,食品添加剂超范围或超限量、品质指标不达标等风险项目以及其他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项目,采用不同措施。此外还通过召开产品质量分析会、标准宣贯会等,深入分析产品质量问题,解读和宣贯标准,加大对生产企业的帮扶力度,开展质量提升分析培训活动,提升企业产品自检能力,引导企业强化质量责任意识,督促企业履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有效降低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4.1 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措施

①建立风险管理小组,加强风险管控。建立由生产和管理各环节人员参加的风险管理小组,负责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具体包括对风险的度量、评估和决策,员工安全知识的宣贯,生产过程风险监督排查,风险防控措施的制订,安全风险信息搜集整理等。

②监控生产过程达到规程要求。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制定相应的生产过程监控规程和检查员操作规范,监督制度规定的实施和检查员检查工作,要求检查员按相关规定对生产过程、包装过程进行全过程的监控。不符合规定要求或标准时,应立即整改,直到达到要求。

③加强研判实现前期预警。质量管理部门及生产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应根据原料和产品的相关检测、检疫、检查数据,及质监部门的预警信息,对本单位生产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行研判和预警。有条件的,可建立相应的预警制度和预警平台,及时将预警信息告知相关工作人员,以便提高生产要求,加强检测检查力度,排除问题产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④加强员工培训,减少人为差错。通过技术培训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和胜任能力,加强管理,完善规章,改善运行环境等措施,可以最经济地最有效的减少人为差错,生产企业应用好该方法加强员工培训减少人为差错。因此需要明确各类人员的素质要求,正确考察员工技能,合理安排工作岗位,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方能有效降低人员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⑤严控原材料质量。产品质量控制的好坏与原材料质量是分不开的,因此进场的原材料必须严格检验检查并符合要求。原材料的外在质量缺陷和内在质量缺陷最终都会降低产品性能,甚至产品安全性。找出哪些原材料特性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安全,并重点监控原材料的这些特性。

⑥技术创新增加产品安全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品安全性能认识的增强,利用技术手段研发安全性更高的产品也是一条重要途径,同时还能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例如,汽车行业的混合动力系统、起动/停止系统、汽车安全系统等都有效的提高的汽车的安全性能。

⑦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的交换和共享。由于行业、工艺过程、管理方式、掌握信息、认识经验及安全意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不同用户对产品质量安全的侧重点不同,因此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及关注点不同,因此有必要保证企业间、员工间、供应商与用户之间及时沟通,实现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对不同产品不同用途分别建立安全风险知识库,尽可能降低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4.2 质量监管部门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措施

①成立风险监控管理领导小组。为加强全省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风险预测能力,可在质监局成立局领导负责,巡视员、相关机关和事业单位负责人参与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建立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收集全省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分析整理监督抽查信息、标准变化信息、产品质量曝光信息;开展风险预测并预警;制定专项抽查计划;构建风险监控体系。

②加强对风险控制的研究和应用。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研判、评估等安全风险研究工作,建立质量安全风险研判机制,对倾向性、苗头性、疑问性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及时预警和处置,避免系统性、全面性重大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出现,减轻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造成的危害。

目前质监系统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意识不强,安全风险管理理念不清晰,相关研究仍停留在理论层面,实际应用较少,因此要加强风险控制的研究和应用。

③加强对部分高风险产品的综合风险评估。产品的使用风险不仅与产品自身的质量有关,还与安装情况、周围环境、使用人员等因素有关。如电热水器触电事故多发生于用电环境达不到要求(无接地保护,布线不规范等)的农村,电梯安全事故发生在小孩的情况较多。因此,对于这些产品应进行综合性的风险评估,联合相关管理部门,建立风险评估机构[2][3],完善制度规范,加强监管,保证产品使用安全。

④建设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平台。根据文件[4]要求做到对质量安全问题早发现、早沟通、早报告、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尽可能避免出现重大事故,或尽可能减轻危害。风险信息研判采取分级研判和专门研判相结合的原则。各级质检机构都应当对收到的信息认真组织研判,通过科学研判确定风险性质和采取处置措施。建设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风险监测信息的报送、分类、研判、处置、统计、预警和。通过加强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的搜集、分析、研判和统计,有利于对倾向性、苗头性、疑问性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掌握,以便及时预警和处置。通过该平台还能相关信息,以便质量监管部门和企业之间的产品质量风险信息的交换和共享。

⑤加快标准体系建设,规范工作流程。质量监管部门应引导产品生产企业和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积极推进标准体系建设,特别是加强对因标准缺失导致高危风险产品的行业标准体系建设。鼓励相关企业和检验机构积极跟踪研究国外标准和技术法规的新动向新变化,结合需求推进标准规范的制订和修改。如严格执行“抽检”分离制度,规范“抽样”“检验”工作流程,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⑥加强技术储备,提升技术能力,建立速效科技攻关机制。在科技研发过程中,积极开展相关产品(特别是高风险产品)的检测技术研究工作,开拓检测范围,提升检测能力,并注重技术储备。为应对突发事件,应建科技攻关快速反应机制,确保在突发事件时,有科研力量迅速开展工作,短时间内找出解决办法,为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信息支撑或技术支撑,控制事件蔓延。此外,检验监管模式也需要技术提升来支撑,如进口机电产品的检验周期较长,且由于技术含量高构造复杂,需多专业人员协作,有必要提高检验技术水平,改进检验监管工作措施,提高检验有效性[5]。

⑦完善产品召回制度,健全产品召回体系。对于高风险产品,如食品、纺织品、电源、灯具、数字医疗器械、汽车、电子产品、机械产品、家电等,应加强监督抽查,对监督抽查不合格的产品和企业依法实施公告、曝光、整改复查、行政处罚,甚至召回相关问题产品等措施。目前仅汽车、进口乳品、食品三类建立了召回制度,质量监管部门应考虑对其它高风险产品也建立召回制度。只有通过召回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处置不合格产品,才能使使用中的产品都是合格的,从而形成生产、销售、使用、召回的闭环产品质量控制模式。此外,质量监督部门应鼓励生产商经销商主动召回问题产品,而对高安全风险的问题产品应强制召回,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⑧借鉴国外产品监管的先进做法。

制定较高的产品质量标准,即规定了较高的产品质量特性技术要求。国外很多产品的质量标准比国内高,如油漆类产品中有害物质VOC释放量,欧洲标准比中国标准高很多。另外还可借助于民间检验体系,定期采购市场上的消费品进行严格检验并公布结果,指导消费。类似民间机构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广泛存在。政府和民间两套监督系统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近些年美国和欧盟的许多产品瑕疵,都是被民间检测机构率先发现,政府随后跟进。中国应效仿这些经验建立一套民间检测体系[6],还可以借鉴美国的食品召回制度[7],如果食品被发现不合格,要求生产厂家和销售部门主动召回已售商品,并退还消费款项。

5 总结

产品质量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乎国家安全,关乎人类安全,随着生产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产品质量也越来越高,特别是直接关乎人们生活的产品安全。因此,本文结合国家质检中心的检测数据,统计分析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现状和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控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张玉美.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分析与管理[J].中国检验检疫,2012(7).

[2]孙君茂.区域食物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

[3]何猛.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管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博士论文,2013.

[4]国质检法函〔2009〕29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2009,5,24.

[5]柯家骥,郑淼茜,黄海龙等.进口机电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防范[J].机电技术,2013(03).

篇5

关键词:材料控制;工程质量控制;安全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对现场施工质量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但目前很多开发商对工程进度要求较高,因此施工进度、质量、安全存在一定的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现场施工质量与安全进行有效的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能控制现场的质量与安全,还能促进建筑企业的发展。

1 目前我国的工程质量与安全措施

工程质量的好坏,不仅仅是指施工单位施工过程中质量的好坏,有一部分责任取决于设计,因为设计质量也是决定工程质量优劣的首要因素,只有杜绝设计中的错误,才可能建造出优质工程;同时工程质量的好坏大多是取决施工单位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这是因为目前大多数工程质量问题都发生在施工阶段,正确分析与处理问题,不仅为了确保质量,而且为施工顺利进行创造条件,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 工程质量控制

2.1材料控制:一般建筑工程中,材料费约占60%~70%,因此材料质量的优劣对工程质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一般材料的供应有三种形式:甲方组织采购简称“甲供材”;甲方选定品牌、档次、价格,在施工总承包合同中约定简称“甲控乙供”;乙方根据合同自己采购简称“乙供”,针对不同的工程形式,这三种形式都存在于工程中。小型工程一般会采用“乙供材”的形式,中型工程项目一般对材料的采购有一定的要求一般采用“甲控乙供”,而一些大型工程对材料要求比较高,建设单位往往会选择“甲供材”。要想真正监管好材料的质量,就要对工程所用材料有深入的了解,并提出可行的控制要求,把握质量控制的关键点。不管是“甲供材”还是“乙供材”都要送至有检测资格的单位进行检测。建筑工程要重点抓住工程结构安全的钢筋、水泥、混凝土等;消防安全材料、给排水管配件与设备、装修用材如:人造板、油漆、涂料等都要进行连续不断的监督检查,对其他材料可采取不定期的随机抽查的方法。在工程材料送至工地现场时,首先由甲方验收(组织本单位的采购、甲方现场质检员、报关员等共同验收)、监理复验(监理人员根据材料进场报验单及质保资料和进场材料进行核对)、乙方自验(施工单位根据采购的要求、国家规范等核对进场材料的质量和数量)的方法。然后工程质量见证取样的程序,取样人员一般是由施工单位经培训合格的技术人员进行取样,由监理人员需现场进行见证取样(监理人员必须具备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经培训合格取得“见证人员证书”),并由见证人员亲自封样,对试样进行监护,送样时必须由见证人员和施工人员一起将试样送至有检测资格的单位进行检测,产品必须经检测单位检测合格后才可使用。但是对于砂浆和混凝土来说,现在一般工程都使用商品混凝土而砂浆一般还是采用自拌,混凝土进场一般监理需检查质保资料,并进行塌落度的检测,在浇筑混凝土时,施工单位取样人员进行取样,并做试块,监理见证人员需旁站,试块做好后由见证取样人员对试块进行养护,直到养护期结束送至检测单位对试块进行检测。

2.2质量控制:“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是工程质量的前提条件。施工现场管理就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对施工现场的各种生产要素,如人(操作者、管理者)、机(各种施工设备)、料(原材料)、法(工艺、检测)、环境、资金等,进行合理的配置和优化组合,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激励等管理方法,保证现场能按预定的目标,顺利完成生产工作。

2.2.1施工准备工作:(1)熟悉施工图纸、施工工艺标准、理解设计要求及西部、节点做法(2)熟悉施工组织设计及有关技术经济文件对施工顺序、方法、进度、技术措施及现场施工总平面布置的要求(3)熟悉有关合同,经济核算资料并制定施工预算与现场工资分配制度。现场准备工作:(1)对现场“三通一平”进行验收(2)完成并检验现场抄平、测量放线工作(3)现场临时设施的搭设(4)施工设备的进场(5)按照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施工进度安排合理组织操作人员、材料、构配件陆续进场(6)全面规划、统一布置好现场的消防、安全设施。

2.2.2施工中质量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质量控制是整个施工阶段的中心环节,必须要抓好以下几点:(1)施工操作质量检查,确保操作符合规范要求(2)工序质量交接检查,通过“三检制度”即:自检、互检、交接检查,确保工程质量(3)隐蔽工程的检查。此项检查是重要环节,避免质量事故的重要措施,必须要做好质量隐蔽验收的手续,在隐蔽施工的质量检查中发现问题要及时认真处理,处理后经监理工程师复核验收后,才可进入下道工序施工(4)成品保护的检查,对以完成的工程成品,要采取保护、包裹、覆盖、局部封闭等措施,防止后续施工对成品的污染和破坏。单位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应自行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检查评定,并向建设单位、监理提交工程验收报告,由建设单位负责人组织施工单位、监理等进行单位验收。

2.3积极推行各岗位的培训制度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施工现场从事一线的操作人员基本由民工替代了,由于民工多为农民出身,专业素质普遍偏低,为了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应该积极推行各岗位培训及交底工作,使工人在接受培训交底后能清楚自己所要操作的项目内容、细节要求、不至于盲目妄干,造成质量失控。专业的管理人员的培训业必不可少,管理岗位的培训可以采取委托培训与社会化办学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分为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两种,提高人员的专业素质才能保障建筑产品的优质。

3 安全控制

3.1 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现场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缺乏系统的培训,对安全观念薄弱,是安全隐患产生的最大根源,现场从业大多为民工缺乏安全知识、自我保护能力低下,侥幸心理严重,易出现群体违章现象,是安全生产中最大隐患。安全教育培训在施工企业中应该是必修课,而且应该具有系统性和长期性,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增强安全生产知识,有效地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减少人为失误。安全教育培训要形成制度,适时适地、内容丰富、方式多样、讲求实效。参加施工作业的一切人员,必须接受法律与法规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年度安全生产培训教育。

3.2 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参加施工作业的一切人员,必须遵守安全生产纪律,必须佩带工作证并佩戴好安全帽进入施工现场,在作业中严格遵守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有关规定,安全上岗,不违章作业,不擅自离岗,不乱串工作岗位,严谨酒后作业,并按规定穿衣着鞋,正确使用个人安全防护用品。在施工现场应注意:(1)脚手架需按规范搭设(2)模板工程及基坑支护需重视管理(3)“三宝四口五临边”需重视防护管理(4)现场施工用电需按规范进行(5)井字架需按规范搭设(6)塔吊和外用电梯需定期进行检查、维护且按规范使用(7)用火审批制度需严格(8)施工安全资料需真实有效。

4 结论

目前我国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现场管理制度也越来越严格,有了这个要求才能使建筑工程的质量水平稳步提高。在工程建设中,加强质量管理、质量控制、人员素质的提高及安全管理,才能取得良好的工程质量,提升企业品牌、提高企业竞争力,使我国建设成为世界建筑业大国。

参考文献:

[1] 高国民.高校建筑工程材料质量的监管与思考.工程质量.2011年第12期

篇6

关键词:质量成本工期安全平衡关系

中图分类号: F234 文献标识码: A

质量、成本、安全与工期四项指标是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切不可孤立地对待;通过对网络计划进行不断改进,以寻求满意方案的过程。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满足工程质量安全的情况下,工程总成本最低时的工期安排为最优工期。在这四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关系,是建筑施工中时刻需要关注的科学和管理的艺术。

施工进度计划安排合理,就能降低周转材料耗用成本,施工质量抓的好,就能降低返修成本;安全防范工作做得好,不出安全事故,就能减低安全成本;材料采购,质优价廉,就能降低材料成本。

一、质量、成本、安全与工期的关系如下:

1.施工质量成本与项目成本的关系

质量成本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即控制成本和故障成本。项目成本与其产品质量水平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控制成本属于质量保证费用,和质量水平成正比,即工程质量越高,控制成本就越大;故障成本属于损失性费用,和质量水平成反比,即工程质量越高,故障成本就越低。

2.施工进度与项目成本的关系

在保证要求工期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施工成本;在项目目标成本控制下尽量加快施工进度。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切不可孤立地对待。加快施工进度,缩短工期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资金和机械设备,从而导致工程项目直接成本的增加;工期延长导致了工程项目间接成本的增加。因此,合理工期的确定必须考虑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支出。

3.安全施工与工程项目成本关系

安全工作越好,处理安全事故支出的费用就越少,施工所受的干扰也就越小,因而费用支出也越少。否则,如出现重大安全事故,不但给国家、集体和职工个人都带来重大的损失,也影响工人的施工情绪,导致劳动生产率下降,施工进度势必受到影响,从而会加大施工费用的支出。施工安全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成本,因此,加强安全工作与项目成本有着密切的关系,施工安全制约着项目成本,项目成本依赖着施工安全,二者是统一的。

二、网络计划的优化

网络计划的优化目标应按计划任务的需要和条件选定,包括工期目标、费用目标、和资源目标。根据优化目标的不同,网络计划的优化可分为工期优、费用优化和资源优化三种。

1.工期优化

工期优化是指网络计划的计算工期不满足要求工期时,通过压缩关键工作的持续时间以满足要求工期目标的过程。

工期优化的基本方法是在不改变网络计划中各项工作之间逻辑关系的前提下,通过压缩关键工作的持续时间来达到优化目标。在工期优化过程中,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不能将关键工作压缩成非关键工作。此外,当工期优化过程中出现多条关键线路时,必须将各条关键线路的总持续时间压缩相同数值,否则,不能有效地缩短工期。

2.费用优化

费用优化是指寻求工程总成本最低时的工期安排,或按要求工期寻求最低成本的计划安排的过程。费用优化的基本方法是不断地在网络计划中找出直接费用率或组合直接费用率最小的关键工作,缩短其持续时间,同时考虑间接费随工期缩短而减小的数值,最后求得工程总成本最低时的最优工期安排或按要求工期求得最低成本的计划安排。

3.资源优化

资源优化是通过改变工作的开始时间和完成时间,使工程所需资源按照时间的分布符合优化目标。网络计划的资源优化分为两种,即“资源有限,工期最短”的优化和“工期固定,资源均衡”的优化。前者是通过调整计划安排,在满足资源限制条件下,使工期延长最小的过程;而后者是通过调整计划安排,在工期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使资源需用量尽可能均衡的过程。

总之,工期优化、费用优化、和资源优化是由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的优化过程中得出来的。它是通过对网络计划进行不断改进,以寻求满意方案的过程。

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成本、安全和工期四者之间的关系

上文所述,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成本、安全和工期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四者是互相制约与影响,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和施工技术水平是处理好四者的关系关键所在。建筑施工企业保证工程质量符合设计标准和行业、国家质量验评标准,保证工程施工工期按时完工,就必须采用科学管理方法、科学组织和分配施工任务、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

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工期、成本中,工程的质量是生命,工程成本是基础,工程的工期是体现。质量最重要,质量起着主导、支配工期和成本的作用。在签订工程施工合同时,首先要对审核施工单位资质等级,明确施工的质量标准,达到国家的IS9000质量体系要求。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要不断对施工单位及工人进行质量意识教育,从每道工序严格把关。如钢筋隐蔽、基础验槽、结构验收。对建筑原材料的把关,不合格建筑材料不许进入施工现场,在施工过程中,采用优奖劣罚的政策。对于建筑工程要进行预验收,对暴露出的施工质量问题形成文件并限期整改。在建筑工程交付使用后,施工单位认真组织回访和保修工作。当质量与成本、工期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质量。

结束语

正确处理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工期、成本与安全之间的关系,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资源配置、成本分析和工期优化,制定切实、可行、经济的项目施工目标。建设工程项目的控制是为了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而服务的。所以项目的成本、工期、安全和质量的控制就不能理解为单纯的控制而控制,而是项目建设全过程中的组织控制,通过对施工全过程的连续性、协调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的管理,科学、有序、合理地安排施工作业顺序及时间,才能实现质量、成本、安全与工期四项目标;进一步提高建设项目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程旭阳.成本会计与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01):13~14

[2]蓝炜明. 浅谈如何加强工程项目管理,提高施工质量[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10)

篇7

四、养殖过程管理

(一)苗种放养

1. 选择体格健壮,发育整齐,体表干净,活力强,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的苗种进行放养。

2. 苗种下塘前要对苗种进行严格的消毒,以防将病原苗带入养殖池塘。消毒的药物主要有高锰酸钾、漂白粉等,一般通过数分钟的水中浸泡进行消毒。

3. 不同种类的混养,搭配要合理。混养不仅具有提高单位养殖水体效益和促进生态平衡的功能,而且具有保持养殖水体中正常菌群调节微生态平衡、预防传染病爆发流行的作用。

4. 对于一些海水养殖品种,要调节好适宜苗种放养的盐度。当池塘的盐度不适宜时,可在池塘一角用竹杆、尼龙薄膜等围成一个适宜苗种放养的小区,并在尼龙薄膜上刺一些小孔,先将苗种放入围栏的小区里,使其慢慢过渡适应池塘的盐度,以提高苗种放养的成活率。

5. 要根据不同的养殖品种,选择适宜的放养时间,特别是在春季,一般池塘水温偏低,放苗时间选择不当,可能造成大量苗种死亡。另外,在一些地方可能还要考虑到容易发病的季节和台风等因素。

6. 放养苗种前要对池塘水质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检测,确保达到苗种的适宜要求。

7. 苗种的放养密度要根据不同养殖品种、池塘环境及养殖技术等确定。放养密度适当,个体发育整齐,增重倍数大;放养密度过大,个体发育慢,增重倍数小。池塘增氧机械配套齐全,养殖密度可增加,一般情况下:无增氧机械,则亩产量控制在300公斤以内;亩0.3千瓦增氧机械,产量控制在700公斤以内;亩0.6千瓦增氧机械,产量控制在700~1000公斤;亩1千瓦增氧机械,产量控制在1000~1500公斤;亩1.5千瓦增氧机械,产量控制在2000~2500公斤。

(二)饲养管理

1. 调节好水质

平时要随着养殖对象的增长,搞好水质调节工作,适时向养殖池塘加注新水,逐步加深水位。一般每隔10~15天注水一次,每次加深5~10厘米。3月份以前,因水温较低,鱼体尚小,池水不必太深,水深保持 1米左右为宜,这样有利于提高水温和培肥水质。以后随着水温逐步回升,池水也需逐步加深。从 7月份起,直到年底,水深应加深至 2米以上,保持最深水位,这样有利于防止水温过高,扩大鱼类活动范围。

在养成期,应维持养殖池塘的环境稳定,确保水质符合无公害养殖水质条件。通常情况下养殖水质应维持在一定水平,当水质状况如水色、理化指标等发生较大变化时,可采取换水的方式或使用化学药剂,调节水体的pH值、氨氮、硫化物、COD(化学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溶解氧等指标,以维持养殖环境稳定。当温度发生较大变化时,可适当进行加减水,调节水温。通过水色观察,可粗略判断单胞藻的种类和数量,适量的单胞藻不但能调节水环境,也是较好的开口饵料。水不够肥时,可通过在养殖池塘加入适量营养盐或肥料的方式,促进单胞藻的生长。在气压较低的天气或阴天时,可适当打开增氧机,增大水中的溶解氧,防止发生浮头现象,以免养殖对象的抵抗力和抗逆能力下降。

2. 科学投喂

本着促进养殖对象快速生长、节约饲料成本、保护环境的目的,确定投喂次数。不同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日投喂次数和每次投喂的饲料量有所不同,应根据具体的养殖品种、养殖模式来确定饲料的投喂数量。

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全年饲料的用量。计算公式: Q=PrKA,式中:Q为某种饲料全年的用量(公斤);P为池塘的投饵鱼产量(公斤/亩);r为该种饲料的搭配比数(%);K为该种饲料的饲料系数;A为鱼池总面积(亩)。 一年中各月的投饵计划,主要根据各月份的水温、鱼类生长情况和饲料供应情况来制定。因为鱼类是变温动物,摄食量显著地受水温变动的影响。同样体重的鱼,在适温范围内,水温越高,摄食量越大,因此,投饵率是随水温升高而增加;而在同样的水温下,一种鱼的适宜投饵率又有随着个体的增长而减少的趋势。一年之中的投饵工作应掌握“早开食,晚停食,抓中间,带两头”的投喂规律,即将全年的各种饲料主要集中在6―9月鱼类摄食旺盛、生长最快的季节投喂,6月份以前9月份以后投喂饲料的比例则较小。每日的实际投饵量,主要根据季节、水色、天气和鱼类摄食情况而定,具体做法可根据以下实际情况灵活掌握,适当增减。

每次饲料的投喂量,颗粒饲料以投饵后15~20 分钟内吃完为适度;糊状饲料以每次投饵后1小时内吃完为适度;青饲料以当天吃完为适度;贝类饲料以下次投饵前吃完为适度。通常天气晴朗,水中溶氧量高,鱼群摄食旺盛,应适当多投;反之,天气闷热,水中溶氧量低,鱼群食欲不振,而且残饵腐败快,容易使水质变坏,应少投或不投。池塘水质清爽,鱼群摄食旺盛,应多投;水质不好,过肥、过浓,鱼群食欲不振,应少投;水质很坏,鱼群已浮头时,应禁止投喂。

饲料的投喂方法,投喂饲料实行“定时、定点、定量、定质”的原则。“定时”,即每天定时投喂饵料,一般要求每天上午8―9时投喂一次,下午3―4时再投喂一次;“定点”,即每天在固定的场所投喂饵料;“定量”即每天的投饵量要相对稳定,不可忽多忽少,每天投饵量为池中吃食鱼总体重的5%左右;“定质”,即要求投喂的青饲料及动物性饵料不腐败不变质,精料无霉变。投喂饵料时,应遵循“先粗后精”的原则,即先投喂青饲料,让草鱼、鳊鱼等草食性鱼类先吃饱,然后再投喂精料,投喂量以投喂后2小时内吃完为宜。

禁止使用无产品质量标准、无质量检验合格证、无生产许可证和批准文号的饲料、饲料添加剂。禁止使用过期饲料、饲料添加剂。饲料中使用的促生长剂、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抗氧化剂或防腐剂等添加剂应当符合国家法规和标准规定;饲料中不得添加国家禁止的药物来防治疾病或促进生产。不得在饲料中添加未经农业部批准的用于饲料添加剂的兽药。养殖无公害水产品使用的饲料卫生指标及限量参照NY5072―2002《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执行。

专用于投喂加药饲料的投喂器具、运输工具和包装用品等在使用后,须经严格清洗,否则不能再直接使用;使用添加有药物添加剂的饲料时,需严格遵守饲料标签所注明的休药期;不能直接使用鲜鱼、冻鱼和动物内脏作饲料,如必须使用时,应保证新鲜、无腐败。动物屠宰场的废弃料在使用前应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消毒处理。

3. 加强巡查,注意应对

每天要坚持早、中、晚巡塘3次,黎明时要注意观察池鱼有无浮头现象,日间要注意观察池鱼活动和吃食情况,傍晚要注意检查全天吃食情况,看看有无浮头预兆。到了夏、秋高温季节或天气突变时,还应在半夜前后巡塘,以便及时防止严重浮头现象。巡查中,如发现养殖对象有异常情况,极有可能是不良征兆,应及时进行水质监测、疾病诊断,并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治疗措施。每日观察养殖对象的摄食和饲料利用情况,有助于及时调整投喂方式和增加投喂量,使饲料利用达到最大化。根据其生产特性定期测量和观察养殖对象的生长速度、生活习性,加强养殖管理。定期估测池内养殖对象数量,有助于调节投喂的饲料量,减少饲料浪费。

4. 做好管理工作

要加强对水质常规指标的日常监测,应根据养殖场实际情况确定日常检测指标、方法、频率、人员、记录等,并进行日常检测。池塘的清洁卫生工作容易被忽视,而许多鱼病都是因为池塘环境卫生不好,恶化了水质而引起的。因此,在平日巡塘中应随时捞除残草、剩饵、死鱼和其他杂物,以免污染水质;每隔10~15 天就要对食场和饲料台清理消毒一次,并采用漂白粉挂篓和结合泼洒生石灰的方法预防鱼病。实践证明,在鱼病流行季节,精养塘每隔半个月按每亩水面平均水深1米,用 20公斤生石灰兑水后全池泼洒,对预防草鱼的出血病和烂鳃病效果很好。

(三)病害预警与安全用药

1. 病害的预警预防

病害防治是水产养殖过程中的关键。对于病害防治,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由于水产养殖的对象生活在水中,不易观察到水生生物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而一旦发现已经是死亡的水生生物,有可能病害已经处于比较严重的状况。因此,平时要对水产养殖病害高度重视和警觉。在养殖过程中,生产单位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防止养殖水产品发生病害:①必要时,彻底清池;②维持良好生态环境;③投优质饲料;④采取隔离、消毒措施,对病死养殖对象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交叉感染;⑤适当进行药物预防。

2. 安全使用药物

当水生生物疾病已经发生,必须使用渔药、其他化学剂和生物制剂时,应请渔医诊断开具处方,开具处方人员应具有国家法定的执业资格证书。生产单位用药应由经过培训的专人负责,严格按照处方或产品说明书操作。生产单位发现养殖对象发生疫病或疑似疫病时,应及时向当地水生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并采取隔离、消毒、紧急免疫接种、销毁、限制养殖水产品及有关物品出入等控制、扑灭措施。

为了加强养殖用药管理,避免使用违禁药物和其他化学剂,必须保持病害防治相关记录,记录内容应至少包括发病时间、症状、处方、处方出具人签名、治疗效果等。另外,为了加强渔药与其他化学剂和生物制剂购买、贮存和使用方面的管理,在购买、贮存和使用过程中应保持以下记录:①购买和进出库记录,包括每一批购买物品的名称、供应商和生产商名称、批号、收货数量、购买日期、入库日期、产品有效期、贮存要求、用尽或废弃处理日期及相关的经手人签名等;②供应商名录,包括名称、联系方式、产品质量标准、生产许可证编号和产品标准文号等;③使用记录,包括施用渔药或化学剂的编号、用药剂量和浓度、给药方式、疗程、停药日期等;④饲料添加药物记录,包括药物名称、掺药周期、投喂日期和休药期等。相关文件记录必须保存至该批水产品销售后2年以上。

渔药的使用应严格按农业部《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和《兽药管理条例》的规定,具体要求,一是水产养殖用药应当符合农业部《无公害食品渔药使用准则》。二是规定使用药物的养殖水产品在休药期内不得上市,原料药不得直接用于水产养殖。三是水产养殖单位和个人按照水产养殖用药使用说明书的要求,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员的指导下科学用药。四是水产养殖单位和个人应当填写《水产养殖用药记录》,并保存至该批水产品全部销售后2年以上。五是明确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养殖水产品药物残留的监控工作。使用的渔药应“三证”(渔药登记证、渔药生产批准证、执行标准号)齐全。

五、建立养殖日志和产品产地标签制度

养殖记录是养殖场质量管理的重要文档资料,必须保存好,不能凭个人记忆来取代数据和现象的记录。

通过建立养殖生产和用药记录制度,不仅有利于养殖者掌握生产动态和投入产出情况,进行生产效益核算,而且有利于养殖者掌握水质变化、病害发生情况、渔药和饲料等投入品的使用情况,一旦发生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便于及时查找原因,提出有效对策。同时,有利于加强对产地环境的管理,有效保护生产者的权益,有利于推动创品牌活动,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

六、收获和运输

养殖场应于捕捞前按照产品相应的行业标准要求,结合生产单位养殖环境和养殖过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部或部分指标的检测,对检测结果不符合要求的产品,采取隔离、净化或延长休药期等措施,产品检测结果符合要求后方可捕捞和销售。

捕捞前,生产单位应保持对捕捞用具、盛装用具、净化和水过滤系统、运输工具等与养殖产品接触表面进行清洁,包装材料应符合相应的卫生标准。还应对冷藏设施、供水系统、制冰设备等进行检修和清洁。另外,捕捞前还应确保所有产品满足休药期要求。在捕捞过程中,宜选择合适的气候和时间,小心操作,防止收获的产品受伤。

篇8

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与监测体系

食品质量安全及问题。现阶段我们国家主要表现出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分为三种类型:①在食品生产的过程当中所使用的添加剂过量超标,生产厂家的目的在于使食品在保质期方面能够得到延长,并且还能够使食品的色香味方面更加的诱人提升销售量,进而过量的在食品当中添加各种外加剂;②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各类大型化工厂被人们建设起来,但同时工厂生产的过程当中排出大量的含有重金属的污水,并且由于化工厂基本都建设在远离城市的边缘开阔地区和河流附近,这就直接的对农田和水体资源产生了污染,导致了生产食品的原材料受到污染;③在食品M行加工和运输当中所出现的生物毒菌污染问题,这个问题是因为食品加工的技术水平较低及在储藏和运输当中所采取的措施不当所导致的。

食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质量安全标准是为了确保食品安全性所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准则;主要内容包括六大部分:①对食品当中能够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元素的数量进行严格的限制;②对食品当中所使用的添加剂种类,使用范围及数量进行规定和限制;③对食品进入市场的质量标准进行严格的限制;④对食品进行检测的方式方法进行限制;⑤对食品的有关标识和说明书进行限制;⑥对所生产的食品适用于哪类人群和成分进行规定和限制。

食品检测。食品检测就是以食品质量安全相关标准为依据,对食品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进行检测,一般情况下对会用相关的食品检测设备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对食品进行安全检测;食品检测的操作方式和方法应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和规范,对食品进行质量安全检测是食品进入市场销售的基本前提,对食品进行检测的制度有出场检测制度,生产许可证检测制度及委托检测制度和随机抽样检测制度等。

对食品质量进行安全检测的目的。对食品厂家所生产的食品质量进行安全检测的目的是:能够对食品的总体安全质量状况进行了解,内容包括食品当中是否含有污染物质和潜行病菌、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质量的相关标准规定,有助于推动和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另外还能够及时的掌握目前市场当中食品安全的整体状况,获得重要的食品检测信息和数据;最后做为食品安全监测机构的责任就是向社会的全体消费者公布食品安全的有关参数,让消费者放心;其最根本的目的在于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现阶段我国的食品安全监测与监督管理工作的状况

现阶段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已比较完善。我们国家在经过多年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的过程当中,对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直到目前,我们国家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体体现在食品质量检测机构的数量逐渐的涨,食品质量检测设备和检测技术不断提升,质检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和组织结构体系逐渐被完善,总之,现阶段我国已具备确保食品安全的基本条件和环境。

目前我国的食品质量检测与监督工作得到了有序的开展。我国在具备了较为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的基础上,食品监督工作也得到了切实有序的展开;政府设立了众多对食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督的机构和部门,同时也对各部门的具体责任给予了明确的划分。

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与监测体系当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食品的出厂检测制度得不到切实的落实。出厂检测是食品从生产厂家进入市场之前必须执行的一种产品合格性检测;但是,据有关资料表示,部分生产厂家尤其是那些中小型的生产厂家当中30%都不具备自行检测的技术能力;因此往往就忽略了这一必要的食品检测程序。

篇9

关键词蔬菜;农药残留检测;质量安全;对策建议;重庆市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今天,在满足人民生活所需的物质供给日益丰富多样的同时,粮食蔬菜等农产品早已不再采用传统农业低效的生产模式,但是化肥、农药、农作物新品种和机械化等现代科技成果的大量应用也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为了保障广大市民舌尖上安全,加强重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学指导生产和正确引导消费,2014—2016年,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利用立项支持先后对重庆市(基地和市场)的蔬菜进行了定期的质量安全抽样检测和质量安全评价,以期客观、真实地掌握本地生产和销售的蔬菜质量安全状况,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也是切实贯彻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的现实需要。

1现状

笔者从2014年2月至2016年10月开展了3年的调查工作,共14次调查与抽样检测,范围涵盖重庆市的17个区(县)的蔬菜基地和蔬菜市场,包括具有代表性的244个生产基地、3个批发市场、6家连锁超市和10个农贸市场;样品涉及白菜类、甘蓝类、茄果类、瓜类、绿叶菜类、豆类、葱蒜类、薯芋类、根菜类、芽苗菜类和芥菜类共11个主要菜类;包括当地生产和消费的56个主要蔬菜种类。本着“源头控制和兼顾流通”的原则,抽样以基地为主,市场为辅,也充分考虑当地当季的具体生产实际情况与蔬菜实际流通消费情况,3年共计抽样2308个蔬菜样品,结合《蔬菜农药使用条例》和近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问题较多的农药及生产调查结果,确定每一种样品检测58种农药,其中包括:禁用农药甲胺磷等4种,限用农药甲拌磷等7种,一般农药乐果等47种。对室内分析检测结果进行安全性评价。

1.1年度蔬菜质量安全情况

参照国家标准GB2763—2014等判定,2014年、2015年、2016年的抽样合格率分别为97.14%、97.30%、98.04%,监测的样品合格率逐年有小幅的上升,3年平均为97.57%,略高于同期全国蔬菜质量安全合格率的平均水平(97.00%)。

1.2不同季节的蔬菜质量安全情况

2014—2016年共计抽样检测14次,由于兼顾抽样季节、地点和生产消费的需要,每一次抽样数量和品种不尽相同,但是季节基本吻合并重复,其中3次出现合格率100.00%,合格率最低是2015年的7月,仅为92.61%。总的趋势是,10月至3月的每年冬季、深秋和早春蔬菜样品合格率较高,4月至9月的每年晚春、夏季和秋季的蔬菜样品合格率较低,这与高温高湿的气候和病虫害发生周期吻合。详见表1

1.3生产环节与流通环节蔬菜质量安全状况

对样品的来源统计表明,超市、农贸市场、批发市场、生产基地的样品合格率分别为96.25%、93.18%、92.00%、98.58%,即生产基地的样品合格率较高,超市和农贸市场的合格率居中,批发市场的合格率最低。

1.4不同区域蔬菜质量安全状况

由于蔬菜的种植技术、种植环境等的差异,各区县蔬菜基地种植水平、行政监管、连作障碍等致使各地病虫害发生情况差异较大,导致蔬菜的质量安全也存在差异。如果依照与主城距离远近划分为市区、近郊、远郊和其他区县四大区域,3年内市区超标的41个样品中,来自于九龙坡和沙坪坝(市区),巴南、渝北、北碚、璧山、江津和铜梁(近郊),潼南、荣昌、大足、南川、綦江和万盛经开区(远郊),酉阳、秀山和黔江(其他区县)的分别为12个、26个、2个、1个。

1.5不同类型的蔬菜质量安全状况

所抽取的11大类蔬菜中,绿叶菜类、白菜类、豆类、茄果类、甘蓝类和葱蒜类6类蔬菜出现农药残留超标,其超标样品数依次为28个、17个、7个、2个、1个和1个。

1.6不同种类的蔬菜质量安全状况

56个蔬菜种类出现超标的有大白菜、普通白菜、蕹菜、芹菜、莴笋、豇豆、木耳菜、菜豆、菠菜、苋菜、菜心、油麦菜、辣椒、生菜、葱和芥蓝16种;其中,不合格的超标蔬菜又主要集中在绿叶菜类、白菜类和豆类中。各类蔬菜的超标情况和对应的超标率详见图1、图2(仅超标1个的葱和芥蓝由于样本较小,其超标率未做统计)。本文的“大白菜”含本地速生栽培的半结球品种(俗名水白菜或茭白)。

1.7农药的使用情况

1.7.1蔬菜中禁用农药的使用情况在抽取的蔬菜样品中,禁用的4种农药(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六六六)仅检出甲胺磷、对硫磷2种,各检出1次,其中甲胺磷超标1次。1.7.2蔬菜中限用农药的使用情况在蔬菜限制使用的7种农药中,除甲基异柳磷外,甲拌磷、氧乐果、水胺硫磷、克百威、涕灭威和氟虫腈6种均有检出,其中克百威、氟虫腈各检出8次,克百威超标4次,氧乐果检出3次且超标3次(见表2)。1.7.3蔬菜中常规农药的使用情况47种常规农药检出33种,其中检出次数最多的10种农药为烯酰吗啉、腐霉利、吡虫啉、哒螨灵、苯醚甲环唑、多菌灵、嘧霉胺、氯氰菊酯、氯氟氰菊酯和嘧菌酯,对应检出频次数依次为433次、185次、181次、134次、117次、106次、101次、85次、63次和63次;检出的33种农药中有12种农药的检出值超过GB2763—2014国家标准安全限量值,其中毒死蜱和阿维菌素各有9个批次的产品超标。1.7.4蔬菜中农药的多残留检出情况以2016年的5次检测结果为例,样品多残留检出率17.78%以上,4月最高(45.56%),最多1个蔬菜样品检出7种农药,且极个别样品还同时有2种以上农药残留超标,产品安全性堪忧,详见表3。

2抽样检测结果分析

2.1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有明显提高

3年的抽样检测结果表明:重庆市2014—2016年的样品平均合格率为97.57%,处于较高的合格水平,略高于全国蔬菜样品同期平均水平(97.00%);且合格率有逐年小幅的上升,表明监管等的效果有所显现。

2.2季节性气候和连作障碍与蔬菜质量安全高度相关

春季大棚、夏秋的高温高湿和蔬菜基地的连作障碍是加重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因素,致使农户施药频繁,蔬菜合格率下降;由于市区和近郊菜地多年采用高复种指数种植,致使土传病害等连作障碍加剧病虫害高发,提高农户施药频率,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

2.3禁限用农药有使用但逐年减少

2014年检出过禁用农药甲胺磷和对硫磷,2015年和2016年未检出。2014年和2015年多批次检出限用农药甲拌磷等,2016年仅检出克百威和氟虫腈,表明禁限用农药存在但逐年减少。且结合调查发现,在常用农药中隐性添加是限用农药克百威和氟虫腈等检出与含量超标的重要原因之一。

2.4白菜类、绿叶菜类和豆类的合格率较低

由于种植季节的高温高湿和种植区域连作障碍,以及白菜类、绿叶菜类和豆类的病虫害特点,导致这3类蔬菜的合格率较低,农药超标风险大。

2.5蔬菜种植存在不规范施药或滥用农药

样品存在较高的多残留检出率,表明蔬菜生产普遍存在不规范使用农药或滥用农药。尤其是部分绿叶蔬菜由于生产季节的原因,病害和虫害同时发生,农户盲目施药,造成多种农药残留,最多单一样品检出农药7种,甚至出现多种农药同时超标,极大影响蔬菜质量安全。

2.6基地蔬菜与超市蔬菜的安全质量优于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

在重庆市蔬菜整体合格率水平较高的前提下,基地和市场各个环节的质量仍然有较大的差异,基地质量安全水平最高,其次是超市,这主要是涉及的抽样基地都是当地规模化基地和当地大型连锁超市,一般当地具有代表性的示范基地的管控工作相对规范到位,大型超市在当地食药监局的监管之下加强了进货台账的管理和食品安全溯源管理等措施,因而样品合格率水平较高;批发市场的商品来源广泛且监管力度相对较弱;农贸市场的监管力度最弱,产品超标比例较高和问题最多。

3威胁蔬菜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分析

3.1气候与连作障碍

春季气温回升,大棚内呈现高温高湿,夏秋季节是重庆的高温季节,而且市区和近郊菜地由于多年种植,造成了土壤酸化和病虫害等连作障碍严重,因此,每年的4—9月也是主要病虫害高发期,大量和高频地使用杀虫剂和杀菌剂等容易造成农药在蔬菜中残留,降低蔬菜质量安全。

3.2病虫害防治体系不健全

基地病虫害缺乏预防预报体系,更别说统防统治,农民都是采用被动防治,预防少;防治措施单一,以化学防治为主;生产者缺乏农技技能,没有经过较为系统的培训,就连生产企业的农技人员也大多是当地未经系统培训的农民;农技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员配置不到位,不能满足当地蔬菜生产种植的技术需要;农户凭经验用药,不能准确识别病虫害,滥用农药普遍存在;类似腐霉利和烯酰吗啉等高限量(MRL)的农药也出现超标,没有严格遵照农药使用的安全间隔期就提前采收蔬菜。

3.3农林区域交替布局

重庆市的市区、近郊、远郊和其他区县的蔬菜基地都是与粮食作物基地或林业基地交替混杂,几乎不存在完全独立的蔬菜生产区域,其生产所使用的农药销售无法彻底分开,农户可以随意在市场购买蔬菜生产的禁限用高毒农药。潼南等个别区县虽然实施了农药专营,但是尚处于形式上的摸索实施阶段,也存在操作的不足和明显漏洞,亟待加强和完善。

3.4监管不完善造成蔬菜禁限用农药超标

由于监管不完善等因素造成市场上个别假冒伪劣农药依然存在,尤其是隐性添加农业生产禁止使用和蔬菜生产上限制使用的农药组分,造成基地农户购买及使用的农药仍然可能含有禁限用成分。因此,蔬菜中禁限用农药残留被检出的情况依然时有发生,这些高毒农药严重威胁蔬菜的质量安全。

4对策建议

篇10

关键词:妇产科;安全管理;护理质量;控制措施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进步,在问医求诊时对于护理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它代表了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态度,是患者衡量医疗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1]。妇产科护士需要长期接触孕产妇,在护理工作中必须根据女性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了解产妇的内心思想和诉求,制定有针对性地护理方案,及时发现护理过程中潜在的安全问题,加强安全管理,提高护理质量。

1妇产科护理中的潜在问题

1.1护理人员的问题 护理人员的问题共包括两方面。①是其缺乏风险意识和责任心。妇产科的护理人员需要程度非常繁重的护理工作,工作压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长期工作,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没有仔细、认真、严谨地进行护理操作。比如,因为疲劳过度,夜间值班的护士没有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或者没有注意到细微的症状,导致产妇最终在病床上直接分娩,家属不满意,造成护患纠纷。同时,部分护理人员并不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风险意识不强,所以对于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潜在危险没有提前预估到,没有正确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使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不断扩大。②是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导致妇产科护理中存在质量及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护理人员的操作能力与技术水平没有达到专业水平。部分护理人员没有熟练掌握妇产科中常用的医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在护理工作中经常引起安全问题或者医疗纠纷。例如,护理人员在监测产妇的血压时操作是无效的,或者对产妇的病症判断不准确,这样很可能导致产妇出现子痫,引起护患纠纷事件[2]。

1.2产妇本身的问题 与其他临床科室相比,妇产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每个管理细节都可能导致严重的意外,比如,部分产妇与其家属不了解妊娠和分娩的有关知识,在日常护理中没有和护理人员积极交流,当出现的实际情况没有达到其期望值时,自然会滋生不满心理与负面情绪,不仅容易引起护患纠纷,还可能由于心理状况不佳而引发安全事故。此外,部分产妇不重视医嘱,自行外出,很可能导致胎膜早破、胎盘早剥等事故。

1.3医院方面的问题 医院在检查和考核护理质量时大多只是流于形式,无法真正了解护理人员的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难以做出有效改进。此外,保障顺利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物质条件就是医院设备,这项条件是必不可少的。设备老化与性能差等问题都会使护理人员的工作受到影响。另外,如果护理人员不了解新引入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掌握不熟练,很可能发生错误操作的现象,使护理质量受到影响。

2妇产科护理中的安全管理和质量控制措施

2.1加强培训护理人员 为了有效的控制妇产科护理的质量,加强安全管理措施,还需要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护理质量的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强化对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只有具备很好的专业护理技术,才能够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做得更好。如今,人们越来越关注妇产科护理的质量,并且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方面的因素就注定了妇产科护理人员必须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护理技术,不断的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妇产科应该定期的组织相关的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的护理培训,通过培训来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技术水平和风险意识。可以为开展培训班与学习班,并且应该加大培训力度,使培训范围更大,让每一位护理人员都能够得到培训,提升护理水平。

2.2给予患者心理疏导 患者自从走进医院并且等候生产时,就已经将自己托付给了医院,并且对医院充满了信任。但是,在等候生产的过程中,患者也可能会出现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一旦在患者情绪不稳定时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存在问题,就会严重的影响患者的情绪,对生产产生一定的担忧,同时还会降低患者对医院工作的信心。在这个时候,护理人员就应该耐心的对患者进行产前的心理辅导,帮助患者适当的降低压力,减少患者的担忧,让患者对医院恢复信心。同时护理人员还要不断的鼓励产妇,让产妇能够认可护理人员的护理技术,并且给产妇讲清楚分娩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意外,让患者了解解决的措施,对医院和护理人员充满信心。

2.3构建安全制度,维护更新医疗设备 为了提高妇产科护理服务的质量,就必须构建一个安全护理制度,这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在妇产科中,要想保证孕产妇及其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就需要对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进行严格的控制,不断的对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为了更好的对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可以从改进交接班制度、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和完善护理应急程序等几方面进行。为了确保医护工作者在护理过程中能够严格的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对护理的安全进行保障,就必须构建一个比较健全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详细的规定医护人员的职责。同时还需要定期检查医疗设备,及时维护和更新老化设备,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3]。

3讨论

如今,我国的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产妇及其家属对于医院妇产科的护理服务也有了更高的质量要求,该科室护理工作的操作性、实践性和专业性均较强,而且具有一定的风险,产妇完成分娩后,生理与心理方面都会承受不同程度的损失,还可能发生产后大出血等并发症,威胁产妇的生命安全。所以护理人员需要增强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护理水平,使护理质量提高,缩短产妇的恢复进程,使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得以消除,降低发生医疗纠纷的几率。由于工作性质与护理操作的独特性,与其他临床科室相比,妇产科中发生的医疗纠纷明显较多,而且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严重损害了医院树立的社会形象。医院必须采用有效途径提升妇产科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使其风险意识与责任心增强,并且加强考核护理质量,促使护理人员认真、熟练地完成护理工作,重视护理安全,提升医院的安全管理水平以及妇产科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