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村范文

时间:2023-04-03 02:14: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文明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文明村

篇1

王汉建

(机电工程学院,08级,机械0809班,2008072153)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三农”问题的不断深化,农村改革迫在眉睫,自从2000年,海南省首倡文明生态村建设,全国上下掀起了建设生态文明村的热潮。山东省滕州市紧跟社会潮流,应广大农民朋友对生活环境质量的需求,加快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步伐,取得了广大农民朋友的一致好评。

在调查期间,通过和该村党支部书记的谈话中我了解到,该村已经建立了生态文明户80余家,种植绿化植物一千余株,购置垃圾桶二百余个,基本上每一个胡同能够平均四个,该村计划在2010年上半年普及沼气池,现阶段该村建有自己的沼气池配件厂,包括沼气池主池体和沼气池盖,也建成了自己的彩砖厂,生产各种彩砖,用来内销和外销,还有自己的农产品购销服务部,方便了农产品的销售。该村街道建不设别具风格,除了道路两旁间隔栽种了不同种类的绿化树,还在两棵树之间栽种了各种花草,各户门前也建成了自家的“花池”用来栽种一些蔬菜之类的东西,各个胡同安排了具体的生态文明负责人,具体负责该胡同的卫生以及治安问题。

通过调查访问,该村的生态文明村的资金除了广大村名的集资外还有好多关注村庄发展的热心民众的捐款,和政府的一部分支持。通过这一村庄建设可以发现,一个人,当他功成名就的时候,他就会用各种办法回报生他养他的家乡,也可看出一个人奋斗的重要性,为了自己的亲人,为了家乡……

虽然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是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就在一开始,村干部就面临了各方面的压力,一是资金问题的紧迫,二是好多村民的反对,他们的思想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没有远见卓识,只能看到当前利益,无法正确的衡量生态文明村的利与弊,得与失。村干部在村民的思想动员上做了很多的工作,这为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排除了一部分障碍。除此之外,我个人认为,不管什么地方,哪一个社会阶段,建设生态文明村都要充分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

1、建设生态文明村就是为了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所以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真正成为文明生态村创建和收益的主体,切实增强创建工作的责任感让他们从思想上到行动上支持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工作。

2、建设生态文明村还要树立和增强科学发展的观念,坚持文明、生态一起抓,软件、硬件一起上。避免一些地方的“光说不干”的现状,三番几次的将农民朋友对生态文明村的建设热情凉到了最低点。除此之外,最主要的是还要充分发挥农村文体中心或活动场所的宣传、教育、娱乐等功能和作用,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农民朋友不仅在物质上有一种富有感,还要在精神上有一种充实感,例如: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和文化科技知识讲座等,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传播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倡导文明新风。要通过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改造,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进而全面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最终达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

    3、要坚持建管并重,建立健全长效建设管理机制。不能像有的地方那样,建而不管,修而不治,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周而复始的就会影响生态文明村在广大群众心中的地位。首先,作为村干部要将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当作一件长久的事情来做,不管到什么时候,都要将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情来做,时刻想着为老百姓谋利益,谋发展,只要能为百姓办实事,就会得到百姓支持。

4、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切实增强创建后劲。就像上面提到的,要把生态文明村当作一件长远的事情来抓,要根据自己村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更加促进整个村庄的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譬如上面提到的根据村庄需要建立自己的厂房,既能促进村庄的经济发展,还能为村民提供一些相应的就业岗位,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5、形成边建设、边治理的建设模式。农村不比城市,虽然中国的城镇化速度挺快,可是农村的经济发展还是跟不上社会的脚步,在各个方面都存在一些落差和不足,譬如农村的环境问题,包括村道的卫生,生活垃圾的存放,村庄河流的治理,农作物秸秆的存放问题等等,应该尝试建立一套生态链,使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6、要坚持因地制宜,制定完善创建规划。可以根据当地的土地情况制定相应的种植方案,尽最大的努力提高经济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农村向城镇化过度奠定一定的基础。

在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中除了要注意以上的问题以外,还要正确处理文明生态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其一,文明生态村建设是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要求的。其二,滕州市文明生态村建设是立足滕州实际的战略选择,符合滕州市情,符合滕州的经济发展状况。其三,既然是模式,就应该有多种,而不是一种,要允许各个地方领会中央精神而因地制宜,有所创新。三层含义归结起来,就是要求我们正确处理文明生态村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盖新房子、修水泥路、建沼气池,种花种草,等等,这些确实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措施,因为他们可以使“村容整洁”;同样,在农村搞多种经营也可以适当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但这些并不必然建成文明生态村

篇2

一是充分发动群众,多方筹集资金。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我们挑选了群众热情高,各方面工作基础较好的水来村作为示范点。该村在创建实践中,精心做好规划方案,确定建设规模,制订分步实施建设计划和大概资金预算,召开了村民大会,给大家讲明当前的形势、政策、做法、要求和建设好生态文明村给群众生活以及身体健康带来的好处,并把建设蓝图和资金来源方案交给群众讨论。由于宣传发动工作做得比较细,在村干部的积极带动下,在会上当场就收到群众自愿捐资6700多元。另外,向本村外出经商和打工的乡亲寄发募捐信进行筹资。水来村在生态文明村建设已经投入36万多元,建起了文化室、凉亭、舞台、小公园、篮球场和禽畜饲养栏,完成了环村道路拓宽改造。其中村集体投入3万多元,政府和部门扶持实物11万元,群众集资和社会各界捐助22万元。松根村在挂点扶持单位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大力支持下,在该村举办了一台“送戏下乡暨生态文明村建设募捐活动”的文艺晚会,邀请了在县城和外地工作、经商的乡亲回来,并邀请了在该村承包山场种果的10多位老板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晚会穿插安排募捐活动得当有序,迭起。晚会募捐活动本意是在本村范围内进行,当第一轮本村乡亲父老募捐得款1.3万多元时,参加演出的演员们被松根村群众为建设美好家园而踊跃捐款的场面深深感动,他们纷纷上台捐款。四邻八寨赶来观看演出的乡亲也被募捐活动的热烈气氛感染,也纷纷捐款以表心意。承包该村山塘养鸭的老板梁梅广慷慨解囊捐资1800元,一贯关心社会公益事业的民营企业家李灼荣先生刚从外地出差回到××,得知松根村搞募捐活动,风尘仆仆地赶到现场,捐资3800元,并祝愿松根村民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当晚的募捐活动共筹得捐资4.7万元。

二是盘活村集体资产。松根村、杜村在办理好老龄残次林的砍伐手续后,把山地公开招标,收到租金8万多元,还通过集体山场采脂发包、鱼塘出租,预收租金3万多元,有效地解决了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是积极争取挂点共建单位的扶持。各创建村的干部定期向县直挂钩共建单位汇报建设进展情况,县直单位领导也经常到挂钩共建村了解情况,指导创建,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在财力、物力上给予支持。县教育局采购水泥70吨和1.5万元资金支持水来村生态文明村建设;县国土资源局和体育局帮助杜村建设篮球场,赠送了价值1.38万元的篮球架。

篇3

关键词:贫困地区 生态文明村 旅游扶贫 对策

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载体,以旅游扶贫为手段,将优美的自然环境、绿色生态经济、生态旅游、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导入广大乡村区域,使美化环境与发展生态经济、旅游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让农民过上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和享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是我国生态文明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向。尤其在旅游资源丰富或比较丰富的贫困地区,在进行生态文明村建设过程中,加大对旅游资源保护性的开发利用,发展乡村旅游业,增加农民收入,并以此带动和促进乡村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强贫困乡村自我发展能力,以此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实现贫困乡村“输血”功能与“造血”功能的有机结合,促进乡村居民思想观念的变化,最终促进乡村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的全面发展,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农”问题是事关国家稳定与繁荣的重大问题,在具备开办乡村旅游的贫困地区,加强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开发意义重大。

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一)乡村特色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

乡村旅游资源是人与自然长期作用而形成的乡村景观,它由自然环境、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性、广泛性、多样性、地域性、系统性、季节性、民族性、时代性、保护性等多种特点。乡村旅游资源一般具有农业景观、聚落景观和民俗文化景观等类型,是长期以来人们与自然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形成的一种独特乡村文化景观。此外,由于乡村居民世代不断的努力,创造了许多各具特色乡村景观,其中不少可以作为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存在地域差异性,乡村旅游资源具有明显地域性特点,其组合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和类型多样,农村、牧村、渔村、林区村落等形成不同特点的聚落景观。独特的乡村民俗文化也是重要的乡村旅游吸引物,不同区域乡村具有不同的民族风情。由于政治、宗教、民族、文化、人口、经济、历史等要素组成的社会环境差异性又形成了如民族服饰、信仰、礼仪、节日庆典等不同的乡村民俗文化。在广大乡村,由于地理区位、交通和信息等条件的限制,传统的民族文化较少发生变异,能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加大,作为乡村旅游资源的吸引物在城市几乎消失殆尽,对城里人有很强的吸引力,加大和加强乡村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广阔。

(二)乡村旅游市场现实需求的推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问题的出现,回归自然、追求绿色、休闲度假已成为人们的向往。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内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使人们有了更多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节庆长假和带薪休假的兴起,为乡村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契机。受城市工作压力大,环境污染严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到城市就近和生态环境良好的乡村旅游和度假就成了城里人缓解压力的一种有效手段,由于对生活环境差异性追求,城市人们自然对乡村生活向往与憧憬,对乡村旅游产生了较大的市场需求,现实的市场需求将有力地推动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中,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动两者的联动发展,是实施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生态文明村建设为旅游扶贫提供了开发基础

生态文明村是实现农村可持续新农村的生活方式,生态文明村建设以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提出以“改路、改水、改厕、改灶、改房和文明进村、科技进村、法律进村、卫生进村、文明风尚进村”的“五改五进”为突破口。它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上,以生态农业为主导,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并做到保护自然、保护居住地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共处,这为乡村旅游开发创造了条件或提供了可能。

我国许多乡村区域,尤其是贫困地区具有较好的旅游资源和较优良的生态环境,尤其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旅游扶贫具有其他产业所不具备的优势。在生态文明村开发与建设过程中,要紧紧抓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做到生态文明村建设与道路建设、村庄绿化美化、文体活动场所建设、生态家园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有机结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村和旅游扶贫联动发展之路。实际上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为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提供了基本条件,基本满足了旅游需求的“六要素”。与农林牧等传统产业相比,旅游业本身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因此,利用有资源条件的乡村发展旅游业,尤其是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乡村生态旅游,不仅有利于提高乡村的经济收入,而且对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进一步地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条件提供了可能,为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扶贫实施良性互动提供了条件。

(四)联动开发是实现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生态文明村建设中开发乡村旅游业不仅可以改变现有的农林牧业生产方式,而且能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前提下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村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是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生态文明村建设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文明村使绝大部分农户走上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道路,随着生态意识的提高及沼气综合利用的推进,农业系统的生态逐渐步入良性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得到加强。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保护了森林资源,保护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塑造了农村新形象,又为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载体。例如建沼气池的农户每年可节省薪柴或作物秸杆2.5-3 吨,相当于5-6亩薪柴林的年产薪柴量。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互为依托,相互支撑,生态文明村建设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又为生态文明村建设提供经济支撑,又会反过来促进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因此将资源与市场条件较好的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开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借助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生态文明村的东风,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为有条件的地区迅速消除贫困,促进农村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开发对策

(一)完善生态文明村规划,建设增加其旅游休闲功能

在生态文明村的规划与建设中,不仅要完成和完善村级道路、供水、通电的规划与建设,实现乡村园林绿化、环境美化和卫生达标建设等公共资源。在具备发展乡村旅游条件的地方,还要科学规划,精心布置,循序渐进开展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的联动建设,在规划与建设中增加乡村旅游休闲功能,配套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和增加旅游项目建设。但是,农村情况错综复杂,基础条件差异大,在制定乡村发展规划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与旅游扶贫开发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

(二)创新机制,将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经济建设有效结合

生态文明村建设过程就是对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过程,把农村潜在资源转化成实用资源的过程,因而也可将资源转化成为旅游资源,促进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因此在建设生态文明村时要更新观念,引入市场机制,在引导农民发展庭院经济、建设生态家园的同时,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尤其是乡村旅游资源,要广开思路,克服“等、靠、要”思想,依靠市场运作筹措资金,把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农民是直接受益者,也是建设的主体,只有他们充分认识了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经济联动发展的重要意义,才能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因此,在有条件的地方,政府部门除积极引导和宣传外,还要通过文艺演出、墙报、标语、培训、组织参观、印发资料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引导,使广大农民真正了解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联动开发好处,激发农村居民参与“两个建设”的热情。

(三)利用乡村资源优势,增加旅游吸引力

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开发要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重点要突出地方特色。对落后乡村进行生态文明村与旅游扶贫联动开发时,一定要强调创新,走自己的路,开发突出乡村个性与特色的旅游产品,改变狭隘旅游资源观,旅游资源不能仅限定在风景优美、有古迹历史的区域,有特色和独特的景观和特有的民俗都是旅游资源。要充分认识到特色就是旅游资源,它体现在食、住、行、游、购、娱方方面面,吃的方面,当地农家的家常饭;住的方面,整洁又有本地乡村风格;行的方面,传统的交通工具,如马车、木筏、溜索、藤桥、索桥;游的方面,各种乡村景观;购的方面,土特产、民族服饰、民间工艺品;娱的方面,农事活动、农事参与、民族歌舞、婚丧、宗教等活动,均是乡村特色旅游资源。文明村建设和旅游扶贫开发要做到有活力、有魅力和吸引力,要讲究风格、气质、品位和特长,要让参观学习,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人们感到特别、特殊和一见钟情,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人新我变,以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四)突破单一致富观念,与其它开发实施联动

在有条件的地方,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开发可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但旅游扶贫不应仅仅只依靠旅游业来扶贫,更不能仅因扶贫需要而盲目发展旅游业,或就旅游而论旅游,而忽视旅游业与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及其他第三产业的协作。在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建设中,如果仅让旅游业单兵作战,孤军伸入,旅游业不可能长远发展,也会阻碍乡村发展其它优势产业,也无法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在乡村实施旅游扶贫战略时,在突出旅游业地位的同时,要注意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做到“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旅则旅”,通过联运开发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实现乡村经济再上新台阶,不仅要突破传统致富观念的局限,还要突破单一的致富观念,要树立依靠多种手段致富的观念。贫困乡村要根据各村实际,审时度势,有效地发挥本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即使具备旅游开发条件的乡村,在实施生态文明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联动的同时,也要注重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其它第三产业协同发展。此外,在良好的乡村人居环境下还要形成先进的生态文化氛围,提升贫困农村整体文明程度,要在经济和精神上使农民变得富有,为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五)加大环境保护,为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近十年来,我国旅游扶贫战略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贫困地区的人们脱贫心切,在利益的驱使下,急功近利,目光短浅,不考虑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如在规划中数量指标、利润最大化等经营性设计思想充斥其中,在开发中“竭泽而渔,毁林而猎”的现象屡见不鲜,对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将环保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使许多原本环境优美的乡村环境恶化,污染加重。因此,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贫困的治理并不是一项随意的短期行为,否则就会使一些贫困地区在暂时脱离贫困之后又出现“返贫”现象,扶贫不会持久,文明村不会持久,旅游扶贫达不到目的。在实施旅游扶贫和生态文明村建设中,不仅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更应从整体出发,从长远的角度考虑旅游开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旅游扶贫开发必须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在开发中强化保护,做到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强化管理,不能以牺牲资源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繁荣”,为实施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六)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积极引导农民参与

政府在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积极引导、政策与资金支持,政府主要是做好规划、服务工作,投资公益性的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部门在财政补贴、建设资金、银行信贷、税收、企业管理等方面给予支持与优惠,引导和吸引投资资金与社会资金投向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开发,建立起多渠道的投资机制。政府职能部门要在生态文明村建设过程中对旅游扶贫开发给予引导和支持,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有意识地发展乡村旅游业,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更要对贫困乡村发展旅游业给予专业指导与管理,如乡村旅游环境监测与评价,监督旅游业发展对环境与文化的影响,组织公共教育活动,提高当地居民与旅游者对实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支持,在旅游开发和经营中,加强对土地、森林、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管理,减少废气、废水、废物对环境的污染破坏,杜绝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倡导与环境和谐的旅游活动。并积极引导农民参与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开发,采取动员、启发、开导和典型带动等方式,鼓励广大村民积极参与生态文明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

(七)加大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

将生态文明村建设和旅游扶贫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乡村社区居民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到项目中,如以资源入股、劳动力入股、集资入股等方式参与其中,此外,与乡村旅游配套各种服务性项目建设也是加大社区参与的一种有效方式,如开发农家旅馆、农家餐馆、农家观光果园、农家采摘菜园、农家鱼塘、农家作坊、农家茶馆等。加大对乡村的资金扶持力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以确保广大农村的利益能落到实处,为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与旅游扶贫开发提供良好的资金保障,提高广大农村的积极性。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尤其是对于缺乏劳力、资金,缺乏参与能力的弱势群体,要做好相应的保障,建立建全帮扶体系和受益资金的分配体系,

(八)加大科技投入,注重高校参与

针对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开发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强科学研究与增加科研投入,系统研究前乡村旅游扶贫开发中“贫血”和“返贫”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重点解决乡村旅游扶贫开发中出现的缺乏规划、盲目开发、知识贫乏、缺乏主见或创业动机模糊,指导不足,资金筹措困难、跟风模仿,恶性无序竞争,居民参与意识淡泊与民主保障机制缺失、乡村特色文化受到威胁、以及缺乏良好的可实施的旅游参与项目等现实问题,增强乡村旅游“造血”功能。目前,对我国许多学校关于校-企“结对子”的科技扶贫多停留在形式上,对于科技文化比较落后的广大乡村,“校-村”科技帮扶显得意义非常重大,通过高校与乡村之间对口乡村旅游扶贫模式与实践研究,探索出一种“校-村”对口旅游扶贫帮扶的模式,不仅可以开创一条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路子,提高的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维护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稳定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乡村的科技帮扶又反哺高校大学生,形成高校-乡村良好的“哺育”、“互哺”与“反哺”机制,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增强大学生与农民的感情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科技能更好地服务“三农”奠定基础。

(九)立足乡情,创新加大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的模式

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型模式、市场化运作模式、对口帮扶和联合开发等模式。政府主导型联动模式运用于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开发,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对于经济落后,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多石山,生态环境脆弱,联动开发应以“政府主导型”的模式和乡村旅游综合开发模式并举。对于具备较好的资源条件和市场条件的乡村,可以进行市场化操作,对外进行招商引资,将旅游扶贫开发与生态文明村建设同步进行,共同发展。政府对应各部门的对口扶贫工作与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联合行动,共同开发,协同帮扶,共同探索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的新模式。达到政府规划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社会资金参与、村民参与、企业建设与银行贷款的协同扶贫的模式体系,达到政府增税,企业获利,村民致富和社会发展的目的。总之,要立足乡情,敢于创新,探索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的多种模式。

参考文献:

1.高曾伟,高晖.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分类及开发利用[j].金陵职业大学学报,2002,17(3)

2.严慧荣.村庄环境趋美, 经济发展加快, 景宁创建生态文明村带来新变化[n].浙江日报,2003-06-19

篇4

关键词:村庄建设;建设规划;生态;问题

Abstract: the village construction planning is the basis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he current village construction planning, layout, supporting weak chaos exists, the waste of resources and other problem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must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ptimizing the planning content, improve the planning mechanism,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complete from villages to zoology civilization village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village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planning; ecological problems;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村庄的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原有发展模式和发展阶段不尽相同,应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生态文明村庄。村庄规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

1.当前村庄建设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

1.1村庄建设无规划,或规划时间滞后,或不按规划建设,或规划层次不高,或规划朝令夕改,造成村庄建设布局混乱

农民建房主要是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地址,只要取得邻居认可,办理土地使用许可等相关手续就可建房。农民由于长期的小农思想的束缚,建房主要考虑自己使用的方便(如离自家耕地近等),根本没有考虑到与左邻右舍及前后院的关系。而且农民各家各户喜欢把自己的居住用地圈起来,搭建院墙。由于无规划,往往所建房屋不能成排成行,甚至朝向都不一致,院墙更是里出外进,不整齐,而且材料各异。

1.2基础设施不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短缺,加上管理不善和农民旧观念等原因,环境卫生、村容村貌差

农村的坝、库、渠等水利设施,基本上处于瘫痪,导致农忙时节经常发生“争水”事件,有碍生产,极不利农村的稳定。大多数农村只有村中心一条水泥硬化路面,其他村内道路多为土路,一遇雨水,常泥泞不堪。健身器材、老年活动场所缺乏。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质量仍然较低,房前屋后土堆、粪堆、草堆等“三大堆”堆积,村民牲畜院外栓养,再加上私搭乱建、乱堆乱放,“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

1.3村庄建设土地浪费现象严重

农户长期习惯于以自然院落的形式分散居住,形成了村民住宅“满天星”式的分布格局,无规划的盲目建设,占了大量土地,造成土地资源浪费。有的农民建了新房,没按规定拆除旧房,浪费了有限的土地资源。村庄外延扩张,农村集体土地无偿使用,使建房户不但想多占地,而且要占好地。于是纷纷向村庄外扩张。一是“线性”扩张。农民建新房“沿路爬”,公路通到哪里,新房就建到哪里。二是“块状”扩张。新建住宅不断向村庄延伸,村庄四周新楼林立,村庄内部破破烂烂,形成“空心村”。村庄扩张过度,造成了土地粗放利用,土地资源浪费严重,不仅给耕地保护工作带来较大的压力,而且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文明村庄的建设规划

2.1生态文明的概念

生态文明的概念是上个世纪60年代由少数生态学家提出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准确的定义。就目前我国来看,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自身发展规律,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是尊重自然,维护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平衡;其实现途径是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其最终目标是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秩序。

2.2生态文明村庄的建立

2.2.1产业建立

建立发展休闲旅游、康复疗养等绿色服务产业。开发主体可以是独立经营的农户,也可是集体或私营企业。独立经营农户,以农家乐、采摘、垂钓园、民俗大院等方式,直接为游客提供服务,形成家庭收入。企业提供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休闲、拓展训练、疗养、养老等绿色服务。

2.2.2政策建立

2.2.2.1土地制度

建立起“股份+合作”的土地流转模式和“底金+分红+劳务收入”的分配方式。按照“群众自愿、土地入股、集约经营、收益分红、利益保障”的原则,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共同组建合作社,合作社按照民主原则对土地统一管理租赁,不再由农民分散经营。

2.2.2.2社会保障

逐步建立完善覆盖全部农村居民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2.2.3教育制度

除保障中小学幼儿义务教育外,还应加强村民职业技术培训教育。

2.2.2.4户籍制度

按照自愿原则,农民可保留农业户口,也可转为城镇户口。转户农民不退地,仍然享受附着在土地上的各项政策,如种粮直补、农机具补贴等;承包地也可以耕种。不论是否退地,只要转户就可享受到城市社会保障,愿意退地的,对退出的承包地和宅基地可得到相应的补偿,如宅基地征地补偿。

2.2.3实施保障制度

2.2.3.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由市委市政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镇村政府牵头成立农庄工作协调小组,负责协调处理发展“农家乐”“养生谷”等乡村休闲产业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

2.2.3.2由镇村政府及市旅游局、卫生局等相关部门牵头搭建“农家乐”“养生谷”旅游疗养产品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各种媒介载体做好宣传工作,提高休闲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2.2.3.3建立政府专项资金为支撑,多元筹措资金为补充的财力保障体系。财政安排一定数额的乡村休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重点项目的补助和星级经营户的以奖代补、从业人员培训、宣传推介等;信用社、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要积极为经营单位、个人提供优惠的信贷支持,解决乡村休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鼓励农民自主创业,自我发展。

2.3生态文明村庄的建设规划建立

2.3.1住宅设计建立

住宅建设应贯彻“一户一宅”政策,宅基地审批报告需由村民委员会协商同意后,报请市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出具建设开发控制条件。根据主导产业特点选择,发展“农家乐”旅游观光产业,以低层独院式联排住宅为主的建筑类型,发展“养生谷”休闲疗养产业以多层住宅为主的建筑类型。生活、娱乐、疗养功能分区明确,加强屋面、墙体保温节能措施,有效利用朝向及合理安排窗墙比,推广应用节水型设备、节能型灯具,积极利用太阳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各类型建设选址必须在规划确定的新村建设用地范围内进行,且必须由市规划主管部门出具规划建设条件。

2.3.2设施配套控制

公共设施:确定村庄基层组织活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集贸设施、养老设施等公共建筑的规模、位置及空间组合形式。除小学、幼儿园、集贸市场外,宜将村委会、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卫生室、健身场所、信息服务站、露天剧场和农村超市等进行集中布置,形成村民活动中心。

市政设施:确定村庄内道路、给排水管道、电力电信线路、供热燃气管道、有线电视、垃圾收集转运、公共厕所、锅炉房、燃气站、集中沼气池等设施的规模、位置。安全设施:建立综合防灾减灾防疫系统。明确应急避难场所规模、位置。配置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装备,保持消防通道畅通。

2.3.3村庄设计

空间形态:小规模团状,在沿河多有条状形态,村庄为沿河道、道路呈一字排开。

建筑形态:满足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使人、建筑、自然共生,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技术措施减轻人们给大自然带来的环境压力,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提取不同地区特有的建筑语言符号,剖析地域建筑形态、使用功能和建造技术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当地确立好建筑的典型。

2.3.4“绿色”建立

倡导建设节能环保新民居。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广农用沼气;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建设生态庭院;推广节能、节地措施。

篇5

关键词生态文明;规划与建设;村镇

引言

村镇的规划与建设是现阶段法阵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对村镇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进行较好的规划,加强我国未来村镇建设。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我国村镇人口数量相对较多,村镇密集度较大,在生态文明时展前提下,对于村镇的规划与建设必须要放在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生态文明时代是我国发展必经的一个阶段,只有保证村镇规划与建设能够符合生态文明发展的要去,才能使我国经济发展更为迅速。

1我国现阶段生态文明时代的村镇规划与建设概况

1.1生态文明村镇规划建设的背景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就正式的开展村镇建设,发展国民经济,但是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和经济上的相对落后,导致我国存在村镇发展的速度较为缓慢,所以,在我国正式发展的前期阶段,村镇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村民普遍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较差,村镇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不够明确,在此基础之上,国家提出,要进行生态文明村镇规划与建设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对村镇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1.2生态文明时代的村镇规划与建设的必要性

村镇作为当前我国人口分布密集度相对较大的地区,其发展和建设的改善对于提高我国国民经济和整体实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虽然已经位于世界前沿,但是发展领域涉及地区有限,国家资源和国民经济形成鲜明的地区差异,导致从整体上我国还与很多西方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进行生态文明时代下的村镇规划和建设是当期提高国民经济和国家实力的重要保障和基础,同时,加强我国生态文明新村的建设,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对于国家未来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1]。

2我国现阶段生态文明时代的村镇规划与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基础建设内容较为缺乏

在现阶段中,我国发展生态文明村镇规划与建设过程中主要的问题就是基础建设内容较为缺乏,基础建设内容即为对村镇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做出明确的规划和引导,为村镇日后的发展方向提供指导性作用,能够保持村镇的发展符合国家当前对于经济发展的要求和规定。但是当前我国还有很多地区村镇的基础建设内容较为空洞,村镇发展方向盲目,发展目标不明确,不能有效的根据村镇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建设,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生态文明村镇建设发展的速度,所以在下一个阶段中,对于村镇基础建设内容的规定和要求一定要做到位,这对于发展村镇经济以及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2.2生态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

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村镇生态环境相对于城市来说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其生态环境的面积和规模要明显大于城市,但是随着近些年的不断发展和利用,村镇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随着国家的发展,生态环境也在面临着极大的威胁,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将会对居民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国还有一部分村镇在规划和建设的同时,总是单一的将村镇的经济发展放在首要位置,而忽略的村镇的生态建设,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没有做到位,这种以牺牲生存环境来换取经济提高的方式是非常极端的,是不可取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会对人们的身体潜移默化的产生着影响,最终会引发各种人类疾病,导致人均寿命的降低[2]。

2.3居民普遍生活质量较差

当前我国很多村镇还存在一项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居民普遍生活质量较差,由于村镇居民大部分都没有接受过较高的文化教育,导致居民的知识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只能进行相应的体力劳动来得到经济收入,以此来维持基本的生活要求,生活较为艰苦,所以和城镇相比较,村镇居民在生活质量上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在村镇进行生态文明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还要投入一定的经济来作为建设项目的投入资金,并且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进行工作来保持经济的收入,这就使得村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较低。

3我国现阶段生态文明时代的村镇规划与建设发展的策略

在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进程中,生态文明时代的村镇规划与建设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就当前发展的情况来看,和前几年相比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和进步,这就说明我国相关部门一直在对村镇发展和假设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和重视度。

3.1加强村镇基础建设

要想加强村镇基础建设,首先,要先对不同地区不同村镇进行了解,对其发展情况和经济基础进行初步的核算,并根据村镇发展的特点结合周边的环境对其发展的方向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规划。根据不同村镇所具备的不同特点,要有不一样的发展策略,在我国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下个阶段应该明确的对其进行分析和规划,这对于提高我国村镇未来发展结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2重视村镇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生态环境方面也要进行合理的安排,在建设前期,要对村镇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有效的研究和考察,找出当前村镇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我国早期的经济发展中基本上没有被提及过,所以导致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受破坏程度相对较大,重视村镇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之上,村镇的规划与建设发展尽可能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建立合理有效的制度和政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提高我国村镇生态环境水平[3]。

3.3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村镇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是当前我国村镇规划与建设的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难点,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首先要从现阶段我国村镇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来着手进行考虑和分析,在村镇发展的过程中加入一些符合生态文明发展的内容,在村镇发展的前提下,保证居民生活质量不会受到村镇發展的影响,并通过发展过程,尽可能的应用当地的工人,使其自己为自己打工,最大化的减少资金向外流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村镇经济水平的发展,提高村镇居民生活质量。合理的选择存着未来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才能使村镇在未来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能够不断发展和完善,进而让村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

4结论

篇6

关键词: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生态型政府

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发展之后,为克服人类进一步发展瓶颈所提出来的一种新型发展理念。我国的十报告中也写道:“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对生态文明的宣传与建设,特别是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发展源泉的资源型乡镇,更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一、资源型乡镇的经济发展模式及影响

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自然慷慨赋予的丰富的资源,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资源型乡镇发展的“源头活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来临,资源型乡镇也利用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创办了了许多民营的乡镇企业。这些高污染的乡镇企业对于地方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然而,这些乡镇企业由于装备差、技术含量低、资源和能源消耗高,且绝大部分企业没有防治污染设施,使污染危害变得非常突出。

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只注重发展速度,而忽视了发展质量。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深度开采和挖掘,以及资源开发过程中造成了的生态环境破坏,使这些乡镇不可避免的要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经济发展后劲与潜力严重不足的困扰。时至今日,这些资源型乡镇的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迫在眉睫。

二、生态型乡镇政府的建设途径

所谓生态型政府,是指致力服务追求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自然性和谐的政府。它是不仅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也是充分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政府。这种政府重塑的新理念,将会对政府的自身定位、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有效的保护产生深远的影响。

1、坚持生态优先的价值取向

在乡镇政府多元的价值取向中,应始终将生态价值观放在首位。政府作为整个社会的“掌舵人”,它的价值取向,将指引着其他经济团体、社会组织的活动方向。只有坚持生态优先的政府,才能使得其他的社会单元也重视对生态与环境的保护,使他们的活动在生态文明的机制中良性运作。

2、强化乡镇政府的生态管理基本职能

乡镇政府,作为地方的基层政府,其职能的发挥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随着20世界80年代初以来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强调政府要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有限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政府应将工作重点放在生态管理和公共服务之上。一方面,要减少直接干预经济的活动,对于企业的监管要做到有的放矢,严格查处高污染企业,合理地域规划,积极引导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另一方面,加大环保的资金投入,实施一系列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面对已经被污染的环境,乡镇政府要实施绿化工程,提高当地的绿化覆盖率;对于烟尘的控制,可向企业提供除尘设备,并建立一整套监测,督查和执法制度。

3、引入生态效益考核机制

政府官员作为国家政治权利的代表,特别是基层的干部,是国家政策和方针的直接落实者,在对其考核机制中引入生态效益的的指标,而非单一的唯GDP数字至上的指标。这种多维度的评价机制,能够对政府生态管理方面的工作实行可量化的监督。这样就有利于官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做出决策时能着眼于大局,更多的考虑生态环境效益,因地制宜地做出科学的决策。

4、加强社会监督力度与外界经验交流

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仅凭政府这一单一主体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更多的鼓励大众传媒、NGO组织和社会群众的参与。人人都参与到日常生活的环保行动中,各种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监督的功能,在多方面的合力更有利于实现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此外,还要加强与外界的经验交流,定期向上级政府及主管部门汇报,获得相关的支持,汲取可利用的经验与教训,以便在具体的工作中因地制宜的推广与应用。

5、增强法制观念,依法治理

对于基层政府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必须要依法治理。要根据具体量化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对于环境污染进行数字化的操作,包括污染的排放标准、税收的标准以及违法应接受的处罚标准等等。

篇7

这次到保定参观学习,对我们产生了强烈的震憾。不仅实地察看到了涿洲、易县等县市文明生态村的创建成果,学到了他们好的经验和做法,更折射出我们在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中存在问题、差距和不足。参观结束之后,我镇立即召开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研讨会,围绕建设省会文明生态圈,就如何开展创建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讨论和研究,重新确定了搞好今年创建活动的几项重点工作:原创:

一是对创建活动进行再发动、再动员、再安排、再部署。创建活动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执政工程,广大农民群众是创建活动最大的受益者,是开展这场活动的主体和主角。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引导,调动起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真正发挥好主人翁和主力军的作用。

二是对创建活动规划进行补充、完善和调整。按照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依据连线成片创建的工作思路,今年全镇要有个村达到示范创建标准,在个村开展示范一条街创建工作,并力争达到普及型创建标准,为年建成示范型创建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因村制宜抓好重点工程建设。按照“镇抓重点村、村抓重点工程”的总体要求,各村根据各自实际,围绕“特、新、亮、绿”,确定创建重点,搞好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街道和庭院净化、改水改厕、文化广场建设等重点工程,做到村村有新招,村村有特色。

四是充分发挥样板村的示范带动作用。按照“全面铺开、先易后难、重点突破”的总体要求,在全面安排部署的基础上,把个村建设为文明生态创建示范样板村,并注意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的作用。

五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继续采取以村集体和农民投资为主,市镇财政补贴一点、部门帮扶一点、社会捐助一点的办法,多方筹集创建资金,确保创建活动落到实处。同时,积极引导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出工出力,用自己的双手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原创:

六是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坚持创建与巩固并重、建设同管理同行的原则,把创建活动和农村各项制度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巩固农村道路、街院净化、村庄绿化等创建成果的长效管理制度。

篇8

1、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真正成为文明生态村创建和收益的主体,切实增强创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对照“五个好”标准,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措施,以治理“五乱”、改水改厕、建沼气池为突破口,确保按期保质完成年度创建任务。

2、要树立和增强统筹发展的观念,坚持文明、生态一起抓,软件、硬件一起上。切实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落到实处,大力协调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农村文体中心或活动场所的宣传、教育、娱乐等功能和作用,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和文化科技知识讲座等,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传播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倡导文明新风。要通过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改造,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进而全面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最终达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

3、要坚持因地制宜,制定完善创建规划,指导工作全局。要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由县建设局指导,各乡镇负责,从实际出发,突出适用原则和村街特色,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因地制宜帮助村街制定规划,合理确定具体目标,使创建工作近有方案、中有目标、远有蓝图,保证创建工作的连续性、长期化。

篇9

[关键词]农村;林业产业化;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F205;F32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6-0257-01

1、引言

党的十正式将生态文明建设归入我国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有利于促进世界文明发展。林业发展有利于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保持生态整体环境健康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林业产业化经营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且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在开展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林业产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而近些年的大开发、大改造使得大量的自然资源被消耗,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恶化问题,使得环境承载力下降,生态平衡被打破,严重危害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健康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2、农村林业产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关系

2.1 农村林业产业化含义

农村林业产业化是基于森林资源,通过市场的导向作用,科学化的林业布局下采取集约化生产模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并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即不仅有效地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且实现生态保护。林业产业化主要通过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先进的技术方法,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培育和利用,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效益,使林业资源在之后的发展中得到持续经营,从而保持社会、环境、人口和资源之间的协调发展。

2.2 生态文明建设含义

生态,广义上指的是人与生物系统共同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空间,狭义上指的是人的生存和发展所处的自然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保护环境并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建设内容包括增长森林覆盖率、保护湿地、保护野生动物等,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避免对环境造成伤害,维持生态平衡的一系列措施。

2.3 发展现状

(1)对林业产业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农村对林业的重视程度不够,时有发生随意砍伐和侵占林地现象,使得林业覆盖率大幅下降,造成树木种类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当农村用地开发建设与林业产业化发展相矛盾时,往往选取开发建设而牺牲林业,进一步恶化了生态。

(2)生态文明建设浮于表面。一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还浮于表面,有的只是作为地方官员政绩,有的只是一种新鲜说法,有的却由于缺乏经验、资金等因素而阻碍了生态文明工程的进行,使得很多的工程建设演变为烂尾工程,不仅没有优化生态环境,反而加重了环境负担。

(3)林权制度改革缺乏深入基层。林权制度改革缺乏深入基层,阻碍了农村对林业产业化的积极性,无法实现林业分类经营,又制约了经营机制的转换,让林业产业化缺乏生机与活力。在之后的发展需要不断对林权制度进行改革,并深入到基层,让群众普及接受。

(4)林业生产方式改革存在问题。对农村林业产业化发展和林业生产方式改革存在问题,不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落后的生产方式让农民对林业发展缺乏信心,也没有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感,科学发展观没有落实到每个农民的心理,林业生产与农民收益关联不大。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调整林业生产方式,明确发展战略和目标。

2.4 农村林业产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

林业产业化主要是对森林进行管理,而森林包括各种树木、植物、哺乳动物、鸟类、昆虫等,可以说90%的生态系统生物都在森林中,构成了生态系统的主体,可见森林在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对森林的发展也是对林业的发展,对林业的发展也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部份。农村在我国占据了大部分土地面积,林业产业化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也是实现林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发展方式,从而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生态健康发展。

3、加强农村林业产业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1)对人民进行生态教育,提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对人民进行生态教育,并增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并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鼓励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加速林业产业化发展。如采取电视播放、报纸展示、电台传播等形式,广泛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作用进行宣传,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普及率,从而形成人人参与建设生态文明,创建美好家园。定时全国性的举办关注森林活动,建设森林论坛让人们参与森林发展活动、森林建设活动等,鼓励全民参与,让人们提高森林保护意识,懂得爱林和护林,并鼓励全民植树,维持森林投入与产出平衡,共同建造和谐的生态家园。

(2)建设林业生态工程,加大力度保护和治理生态

建设林业生态工程,主要是建立天然防护林、防沙治沙、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等工程。从我国实际情况和需求出发,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绿化面积,做好防风防沙,减少土地沙漠化面积,扩大绿地覆盖面,加大力度保护和治理生态,促进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在建设过程中,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生态建设是一个长期建设过程,效果显示也需要时间,因此,投入过程要有耐心和信心,更加科学化的进行生态工程的建设。

(3)改革林权制度,改变林业生产方式

改革林权制度,建立的投入体系更加多元化,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重视全社会参与,增加林业产业化投资渠道,加大林业产业化效益路径,从而逐步建立由国家、集体、农民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地区林业生态建设应该进行总体布局,纵观当地经济政策和社会发展,坚持全民绿化,推进建设林业产业化建设,形成绿色健康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并在林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加大农民经济收入,开展林业特色产业,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发挥地区、地域优势,让农民更有热情去建设林业。特别是特色经济林的建设规模要不断扩大,不仅实现林中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而且能开发一系列的药材种植、果品等增加农民收入。

(4)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和法律体系

依法治林才能让林业产业化发展更加长久和完善,才能更好的构建林业生态体系,才能促进林业产业发展,才能改善生态环境和繁荣生态文化体系,而这需要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和法律体系。在之后的发展中,要根据法律、法规和政策,有条理的进行植树造林、管理林业和林业开发工作,并规范化和制度化各项林业工作。设置各项林业灾害应急预防策略,增强林业预防灾害能力,并有应急突发事件能力,同时加大治林力度,严厉打击一切破坏林业资源行为,保护林业资源,促进构建和谐生态。

4、结语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森林,生态文明建设也离不开森林,且随着不断的发展,森林与人们的生活、生存、生态的联系更加紧密。我国必须全面布局生态文明建设,这也是全世界要进行的建设活动。现如今,面对如此多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加快林业产业化发展,保护自然,增强生态功能,共同建设良好的生态文明局面。

参考文献

[1] 罗贤宇;郑珠仙;曾丽萍.论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2] 谭书岭.林业产业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因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30期.

篇10

1、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真正成为文明生态村创建和收益的主体,切实增强创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对照“五个好”标准,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措施,以治理“五乱”、改水改厕、建沼气池为突破口,确保按期保质完成年度创建任务。

2、要树立和增强统筹发展的观念,坚持文明、生态一起抓,软件、硬件一起上。切实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落到实处,大力协调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农村文体中心或活动场所的宣传、教育、娱乐等功能和作用,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和文化科技知识讲座等,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传播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倡导文明新风。要通过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改造,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进而全面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最终达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

3、要坚持因地制宜,制定完善创建规划,指导工作全局。要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由县建设局指导,各乡镇负责,从实际出发,突出适用原则和村街特色,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因地制宜帮助村街制定规划,合理确定具体目标,使创建工作近有方案、中有目标、远有蓝图,保证创建工作的连续性、长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