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19 09:18: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长相思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尝试教学 尝试题设计

尝试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积极开展研究和运用尝试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如何上好一堂尝试教学课?精心设计好尝试题是关键。教师通过尝试题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进入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从而有效地、有创意地解决尝试问题。这样,尝试题的设计就成为思品德课尝试教学的一个关键。尝试题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本文就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设计尝试题谈一些浅见。

一、尝试题的提出要立足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一条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新课程理念更是强调课堂教学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也为我们思想品德教学提供了翔实的素材。从现实社会生活出发提出问题,一方面是“依据生活而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又为学生创设了具体的思维情境,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现实空间,学生因此觉得理论其实离自己并不遥远,会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尝试题的提出要立足实际,这“实际”除了社会生活实际之外,还包括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实际。如,学生已掌握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我们提出尝试题,应在学生“现有水平”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如果我们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仅止于“对不对”“是不是”等表层设问,无助于提高学生能力,反而会养成学生的思维惰性。问题太难,超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又会使学生无从下手。我们应当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为平台,在新旧知识、不同知识点间的相互关联及其疑难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向“最近发展区”推移,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

如当前的食品、药品质量问题可在电视、报纸上看到。我们可以及时将这一背景材料引入课堂,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结合消费者享有的权利这一知识点,设计尝试题(1)在“三鹿奶粉事件”中,消费者的哪些合法权益受到了不法侵害?

二、尝试题的设问指向要明确

尝试题的设问指向要明确是指,应该为学生的思考方向提供信息,不可将问题设计得过于宽泛,一般是“大背景、小切口”。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假设我们设计问题(2)你是如何看待“三鹿奶粉事件”的?可以推断,会有学生从“诚信”角度作答;也会有学生选择从“法律”角度阐述;还会有学生站在“消费者”角度思考……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能够联想到与材料相关的若干知识点,可仅仅将与材料相关的知识点简单罗列而已,思维深度不够。我们设计尝试题时,在追求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同时,可以而且应该为学生的思考方向提供一些信息。若将问题设计(2)修改为:请从道德和法律的角度谈谈政府相关部门应如何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能引导学生从道德和法律两个角度深入思考,对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作出了检测。

三、尝试题的思考要追求开放

尝试题的思考要追求开放,意即问题设计在为学生指明思考方向的同时,又要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能够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分析、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如有些学校和家长以影响学习为由,限制或不让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生活中。为指导学生正确分析、认识这一现象,我们可以设计尝试题:请你依据所学心理健康、道德教育与法律知识说服他们(不少于三点)。这一问题设计,首先要求学生对心理健康、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三个板块的基础知识都比较熟悉。其次能够依据材料对基础知识点进行筛选,剔除一些无关知识点,确定磨砺坚强意志、关爱他人的生命与健康、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生命健康权)为相关知识点。最后按“不少于三点”的答题要求组织答案,形成完整的文字表述。

开放性题目,对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辩证地分析、认识社会生活是非常有效的。

四、尝试题的组合要呈现梯度

篇2

关键词: 教学设计 合作学习 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给语文教学提供更好的帮助,使得教学相长,相得益彰,互相进步。

一、学情分析

《长相思》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作品中的第五篇诗歌,这首诗歌在内容上没有多大难点,其表层意思比较容易理解,但其中作者通过环境的渲染,以及寥寥数语背后反映出的征程的艰辛,以此表达出内心的深切感受,是学生比较难体会的。高中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已经有较系统的感知,但如何有效地激发他们内心对诗歌情感的共鸣是学习这首诗歌的关键。除此之外,《长相思》既不是必修课文,又不是选修课文中的重点,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将学习的自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对这首诗歌的解析和体悟。同时,教师可借此机会检验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目标

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切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课前准备

(一)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6-8人。

(二)要求学生提前搜集关于《长相思》的图片(图片打印出来备用)和感伤低沉的纯音乐,准备一张四开的白纸。

(三)提前了解诗人写这首诗时的背景(包括诗人的生平事迹、诗人写此诗时的经历,以及整个社会大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融情于声,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

活动一:三读诗歌,为诗歌配备合适的背景音乐。

1.一读诗歌,读通读顺。在小组成员合作的基础上,解决基本的字词和断句问题(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要一字不错、正确断句。)。

2.二读诗歌,初步感受作者的感情,小组讨论,确定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

3.三读诗歌,小组之间交换事前准备好的纯音乐,并从中选取最适合的一首作为本诗的背景音乐。

4.分享交流,各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诗配音乐作品,全班选出最适合的背景音乐。

(设计意图:首先,设计这个活动是基于对学生基础语文学习能力的充分信任,对于高中生,不必过分关注字词断句的能力,因为他们基本能够理解课文材料的内容,也基本知道通过各种途径,如借助注释、查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解决这些简单问题,因此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信任完成这个任务,对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其次,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使个人优势最大化,也可以使学生学会主动合作交流和接受合作分享,这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也是很有益处的。再次,对于一首诗歌的情感基调的正确把握是学习和理解它的基础,而“读”是理解诗歌最好的方法,因此让学生通过一读再读的方式,一步步体会诗歌的情感,从而确定诗歌的感情基调。除此之外,音乐同样是传递情感的方式之一,让学生自由选择配乐是为了考验他们对诗歌的理解程度。总之,整个活动是围绕“通过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这一阶段目标设计的。)

(二)融情于景,时空变换间感受诗人的愁思。

活动二:利用搜集的图片拼贴出符合诗歌意境的贴图。

1.小组分工合作,将诗中所提到的景物一一列举出来,并进行归纳总结。

2.小组成员之间分享自己准备的有关《长相思》的图片,将图中的景物一一剪裁下来作为贴图素材。

3.小组成员合作,将剪裁下来的贴图按照诗中所写及自己的理解安排好位置贴好,没有的素材可以自行画上,贴图为此诗配图。

4.分享交流,各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配图并说明搭配理由,全班根据诗歌内容选出最合适的背景图。

(设计意图:首先,这首诗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用朴素自然的语言表达出真切的情感,读者在读此诗时可以很轻易地根据诗中内容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画面,但这个画面是抽象地存在于每个人的脑海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将它具象成一幅画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分享自己想象中的画面。其次,研究表明,好的课文插图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和教师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自己为诗歌配插图其实是为了锻炼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这样的方式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程度,同时让学生评价,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需要从旁协助。)

(三)融情于心,角色扮演间体悟思乡的真切。

活动三:假设你是纳兰性德,这首诗正是你写给(父亲、母亲、妻子、孩子、朋友、故乡……)的一封信,而你的同组成员扮演的角色正是你在想念的人,请你用你所理解的情感对他(她)念出这封信,看看你在想念的人会对你说什么。

1.小组成员分好角色,一个纳兰性德,其他人可选择活动要求中的角色,也可有符合情境的新角色。

2.扮演纳兰性德的学生对不同角色的同组成员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听者给“纳兰性德”回信。

3.将自己的角色体验感悟记录下来,作为课后作业。

(设计意图:角色体验是一种帮助学生更进一步感受诗歌内容的方法,通过扮演诗人或者诗中角色,学生更容易感同身受,从而体会诗歌更深层次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张刚阳.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及案例研究[D].河南大学,2011.

[2]主玉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J].读与写杂志,2014,(11).

[3]王芙蓉,刘悦.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合作学习理念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J].科普教育,2015,(11).

篇3

一、调动感官,初步感知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运用感官可以让学生直接地对所要了解的知识有一个初步且直观的认识。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王崧舟运用了多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来感知“诗意”。

看过他课堂实录的人一定都忘不了他那抑扬顿挫、饱含深情的男低音,让附在纸张上的文字一下子活跃在了整个课堂。他得天独厚的嗓音和那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让课堂自然地处在一种浑厚又深情的磁场当中,他每句话都近乎是在将他心底的文字娓娓地朗诵给学生听。独特的嗓音、标准的咬字以及深情的朗诵使得他的声音一出来就“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就像是在宣纸上晕开了一层水墨,给课堂奠定了最初的基调,“诗意”最先从他的声音中流露出来。

音乐是他在营造教学情境的时候常用的手段之一。他曾说:“我觉得使用妥帖、真切的音乐是最好的创设情境的手段。”音乐是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音乐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不是单纯的听觉感受,而是整体的感受,加上通感的作用,音乐往往能够引起视觉意象,产生丰富生动的联想和想象,进而引起强烈的感情反应。将音乐恰到好处地运用到教学情境的营造中,能够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通过音乐转化成视觉意象,展开联想,升华情感。他运用音乐的时机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在前面进行了长长的情感铺垫后,再恰当地运用音乐,来升华学生情感。例如他在执教《荷花》的时候就这样来运用音乐:

师:想不想看一看这样冒出来的荷花?

生:(齐答)想!

师:(播放课件,随着音乐和画面旁白)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那么急切,那么激动,那么争先恐后,那么心花怒放。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白荷花们仿佛想说什么?仿佛又想做什么?(生欣赏摇曳多姿的荷花)

师:同学们,尽情地展开你想象的翅膀。你就是一朵白荷花,白荷花就是你自己。现在,你最想说些什么?最想做些什么?请写在练习纸上。(音乐响起,生独立写话)

在这个教学片段当中,他伴随着音乐念着从文本引申开来的文字,图画、音乐再加上其近乎朗诵的旁白,这样的场景怎能不“诗意”?在这样“诗意”的场景下,学生通过想象写出的话怎能不“诗意”?他课堂中音乐的运用并不是随意为之,而是在进行了充足的情感铺垫之后再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联想,写出自己想要说的话,既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又在课堂中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样的安排在他的课堂上并不少见。

就像我们听到《春江花月夜》就会想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听到《二泉映月》就会想到那个在泉水边双目失明却演奏出动人旋律的阿炳一样,音乐总是能让我们想起某种画面,某句诗词,某种情感。在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上,音乐并不是激发学生联想的手段,而是在给学生的情感一个基调,这个基调再结合之前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中,由“所学”产生“所感”。音乐的运用,让漂浮在空中的“诗意”落到课堂中来。

二、反复诵读,潜心感受

拼音文字的字母只有形和音,没有意义;汉字不但有形和音,而且有意义,是形音义的统一体。由于汉字的每个字都有读音,所以在句式整齐划一的时候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汉字还有“阴阳上去”四个音调,使得汉字读来更有音乐美。所以跟其他的文字相比,汉字蕴含着丰富的节奏韵律和语气声调,能够以声传情。要使学生理解这些写在书本上的无声的文字,就必须靠“读”来实现。我国历来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说法,可见诵读是我国几千年来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只有在情感诵读中才能入情,要适时地教给学生一些诵读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和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真切的内心体验。王崧舟老师在他执教生涯的代表作《长相思》中,就让学生反复诵读。《长相思》的诵读有三层:第一层,字正腔圆,读准字音;第二层,有板有眼,读出句子的停顿与节奏;第三层,附着情感,读出自己的感觉与味道。三层朗读之后,学生对词意已经有了大概的认识,这正是让学生进入文本感情的好时机。反复的诵读,加上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很容易就能够把握文本的层次和节奏,将自己投进文本的思想和情感当中去。

几乎在他执教的所有课堂上,他都喜欢让学生诵读,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朗读、默读、自读、齐读、轮读、听读、接读等等。他让学生充分地读,反复地读,将文本中无声的文字转换成有声的语言,在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探求语言文字的声气、节奏和韵味。“读”能够让学生更容易、更快速地深刻感知文本的思想情感。同样的句子,根据诵读状态、诵读方法、诵读质量、诵读内容、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现场氛围、思想认知、文化背景、学习要求、动态变化等等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诵读。这样反复的诵读,让课堂呈现出复沓的形式,有一唱三叹的“诗意”的美感。

三、张弛有度,深入感知

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之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追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课堂上对文本的内容驾驭熟练,可收可放,使教学节奏恰当,而不拖沓,如弓之开合,不平淡不夸张,恰到好处。他的课堂总是能够让人感觉到这样的张力,例如在执教《一夜的工作》时,他抓住了“极其简单”这一词语展开教学:

首先依据前面的学生回答中引出的“宫殿式的房子”,告诉猜测这是“有钱的外国人”、“皇上”、“太上皇”居所的学生们,这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的摄政王载沣住的,再让学生们根据以前@位居住人的身份联想这间“宫殿式的房子”里应该有些什么,在学生联想了“陈设很好”、“有很多奇珍异宝”“有一种用金子做的床”、“有很多装饰用的钻石”等等之后,再让学生回到文本看“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的极其简单。运用学生们的想象还原场景,营造“曾经的奢华”和“如今的简单”之间的落差,形成一种张力,帮助学生们走进文本中去。

接下来,继续引导学生想象“作为一国的总理,手中握有如此大的权力,肩上挑着如此沉重的担子,他的屋子里应该有些什么”。学生们在想象了认知中一些可以让生活变得略微舒适的普通物件“留声机”、“碟片”、“沙发”、“地毯”、“文件柜”之后,再让学生回到文本看“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的极其简单。依旧运用学生们的想象来还原场景,营造“总理应该有”和“总理实际有”之间的落差,进一步强化前面的落差所带来的张力,学生们终于读懂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东西。

整个过程中由古及今,张弛有度,通过想象、还原、对比,让学生穿越了辽阔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之后,更能体会“极其简单”的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极不简单”的伟人人格。“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地方,训练学生去感知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于是,平淡的文字渐渐现出奇崛的韵味来。

用落差来营造张力的手法在他的课堂上并不少见,《圆明园的毁灭》中也是用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和如今的灰烬,曾经的“有”和现在的“无”给学生的心理造成落差,让普通的课堂都有了一种悲剧的美。

正是他很好地把握了课堂的节奏,张弛有度,才使得他的课堂时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时而“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课堂极致的“诗意”莫过于此了吧。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2](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王崧舟,林志芳.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陈雨薇.王崧舟“诗意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