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试题范文
时间:2023-03-23 02:2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通用技术试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通用技术课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从2007年开设课程至今,已经经过了10次通用技术高考,作为一名通用技术教师,通过对历次高考试题的研读,谈谈自己对高考技术试验题的一些感受。
一、历年高考技术试验题分析表
对通用技术高考技术试验题的对象、目的以及回答的问题总结如下表:
年月 对象 目的 回答的问题
2008-9 花盆架 稳定性 试验名称、目的、过程。提高稳定性的方法
2009-3 拉手和墙体 强度 强度试验的示意图。提高强度的方法
2009-9 晒衣架 强度和稳定性 强度和稳定性的示意图。强度不够损坏的部位。提高稳定性的方法
2010-3 起重机模型 稳定性 稳定性试验的示意图。提高稳定性的方法
2010-9 秋千 强度和稳定性 强度和稳定性的示意图。提高强度和稳定性的方法
2011-3 桥梁模型 强度和稳定性 强度和稳定性的示意图。提高强度和稳定性的方法
2011-9 跨栏架 稳定性 稳定性试验的示意图。提高和降低稳定性的方法
2012-3 显示器支架 强度和稳定性 强度和稳定性的示意图。提高强度和稳定性的方法
2013-3 购物车 强度 强度试验的示意图。提高强度的方法
就上表可以得出三个方面的分析结果:
1.就试验对象来看,历年高考技术试验题的对象都是产品,除了拉手和桥梁外,都是架式结构。这些结构比较简单,题目中也会给出图形,所以学生都能比较容易的看懂试验对象,从而方便在做题时可以很好的理解题目的意思。
2.就试验目的来看,就只有两个目的:强度和稳定性。其中,09年9月、10年9月、11年3月、12年3月四次考试中更是同时考察了强度和稳定性,其他几次都是单独考察强度或者稳定性,从技术试验方法来看,都是属于模拟试验法。
3.就回答的问题来看,每次考试的不同就在于所问的题目不一样,这也是技术试验教学、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分析如下:
(1)要求画出试验示意图,用文字说明主要步骤。这一类型的题目不仅是学生最头疼的,也是技术试验题中占的分值最大的题目。历年高考中,09年9月、10年9月、11年3月、12年3月四次是画强度和稳定性的示意图,10年3月和11年9月两次是稳定性示意图,09年3月和13年3月两次是强度示意图。示意图一般测试稳定性时把重物只挂(放)在一侧的最外端,测试强度时把重物两侧最外端(中间)都挂(放),若要求水平拉时,可借助定滑轮改变方向。
(2)对于试验方案的文字说明,测试稳定性时可按这样的模式说明:“在模型的一端逐渐加重物(钩码),直至模型发生翻倒,记录模型翻倒前重物(钩码)质量”;测试强度时课按这样的模式说明:“在模型的两端逐渐加载重物(钩码),直至模型发生变形或损坏,记录模型破坏前的重物(钩码)质量”。如下图为2011年9月高考第26题中第(2)小题测试结构稳定性的示意图,文字说明为:“用绳子一端固定在跨栏架上,另一端跨过定滑轮挂上钩码,依次增加钩码到2kg,观察并记录跨栏架是否翻倒。”
(3)回答提高或者增强稳定性和强度的措施。其实这种问题难度并不大,因为题目中,6次高考都提供了选项。如13-3的第17题,第(2)步中题目为“若测试发现盛物框严重变形,可以采取的改进措施是:(在①提高盛物框的安装高度,②加大盛物框制作材料的直径,③增大盛物框的底面积中选择一项,将序号填写在“”处)”。如果学生理解和掌握“影响结构稳定性和强度的因素”,一般是不会做错的,因为这样的命题形式,给出选项只能局限在影响结构稳定性和强度的因素内。
4、预计以后高考也将以考察根据所提供的新技术产品的特点,让我们选择体现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和合理人机关系的实现,以及产品结构设计方面的分析,根据最近高考中出现评价的对象和坐标图等的填空题,考察的内容和形式还是比较丰富的,为此复习时候也要多关注“设计的评价”。当然技术试验肯定逃不过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内容,所以必须深刻理解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二、对教学的引导
1、必须明确和落实技术试验题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教学中,主要介绍了技术试验概念,技术试验的种类(性能试验、优化试验、预测试验、信息试验),技术试验方法(优选试验法、模拟试验法、虚拟试验法、强化试验法、移植试验法),技术试验的实施和报告。对“技术试验”的教学,一定要为学生实际开展技术试验服务,应该试验前要设计技术试验方案;试验后写一份技术试验报告。
对于设计技术试验方案的表达,从高考题目来看,把题目中“进行XX的XX试验”用示意图表示,并文字说明主要步骤,高考的难点就在这里了,在于画示意图,画什么?怎么画?然后怎么用文字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掌握的不是很好。
说完了技术试验,来说下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关于这块知识点的教学,一是要讲清楚强度和稳定性的概念;二是影响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是如何影响的?三是针对一个具体的技术产品,如何提高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四是如何检测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2、必须归纳历年来高考技术试验题,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对学生对该题解答的困难,有所了解,并进行具体的分析,在方法上给予学生指导。
3、用示意图表达技术试验过程或方法是学生得分高低的关键。
高考技术试验题后面两小题往往都是选择题,只要学生对影响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因素理解和掌握到位的话,是比较容易的题目。因此,此题分数的高低就取决于考生能否正确的使用示意图表示技术试验过程或方法。
参考文献
[1]席晓峰.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J].考试与评价,2013年02期
篇2
关键词:通用技术;三视图;教学
在高中课程改革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成为这次改革的一大亮点。通用技术课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通用技术课程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课程,而是一门立足于实践、高度综合、注意创造、教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对个人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三视图》在《技术与设计1》的教学内容中,是比较抽象并且难以理解的,但它的技能性和操作性却也是最强的,需学生要有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原因就在于三视图在工业设计中是表达与交流设计构思、设计方案的一种常用的工程技术语言,学生不但要学会识读三视图,而且还要学会绘制简单的三视图,并且在今后的设计实践中,能够运用三视图来表达自己的设计构思,与他人交流设计方案,从而获得全面的评价,优化设计方案。本文针对此教学内容,就如何进行有效地教学做了探讨。
一、树立空间概念,丰富表象储备
熟练地掌握三视图的投影规律是学好三视图内容的基础。笔者在讲三视图的形成这节课之前先让学生准备一些硬纸盒,上课时,教学生做成一个三面投影体系,并在相应的三面上标出V(正立投影面)、H(水平投影面)、w(侧立投影面)和相应的坐标轴:OX轴、OY轴、OZ轴(如图1所示)。让学生把长方体的橡皮正放在三投影面体系中,分别向三个投影面投影,得到橡皮的三个视图。但机械图样上的三视图都是画在同一张图纸上,因而必须把三个投影面展开,使其成为一个平面,于是笔者就让学生们沿着OY轴处拆开后,H面绕系OX轴向下旋转90度,w面绕OZ轴向右旋转90度,把它们和V面展开成为一个平面,这样就得到了橡皮的三视图。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很好地掌握了三视图的形成,并且还使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三视图之间的对应关系和空间六个方位在三视图中的反映情况。
这样的一节课,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在自己的动手操作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也是提高其能力的最佳途径。通过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把学生思维带进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后续教学中,让学生多看一些简单的基本几何体模型,如长方体、棱柱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等,通过观察实物建立空间概念。有条件的,还让学生用纸板,花泥做一些简单组合形体。此外,还可以结合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如灯管、铅笔、球、螺母、桶、桌子等,让学生感到三视图所学的知识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以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
二、画好轴测图,打好基础
轴测图不仅是一种有实用价值的图示方法,而且在空间与平面互相转化的过程中,还扮演着一个“桥梁”的角色,看懂它,能够画出正确的三视图;会画它,可以帮助学生想象物体的形状。有些教师认为轴测图不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一带而过,而实际上,轴测图是学生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辅助手段,它和发展空间想象力是相辅相成的。随着计算机绘图软件功能的进一步完善,轴测图的绘制更加方便、快捷。另外,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用三角板、圆规画轴测图,还要训练其徒手画轴测图的能力。当学生会徒手画轴测图以后,就会越来越热衷于作图训练。
三、抓住基础知识,理解透彻
在教学中要对基本的概念、基本的规律,讲解清楚,使学生理解透彻。比如点、线、面的投影规律,三视图的形成、视图位置、尺寸、方位(上下、左右、前后)关系等,三视图的投影规律:主、俯视图长对正;主、左视图高平齐;俯、左视图宽相等,前后对应。这些知识是识图的基础,只要有一个环节没有弄清,都会影响准确地识图,甚至无法识图。
四、作图方法探究,掌握学习方法
在三视图教学中有两个根本任务:一是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通过图样表达出形体的形状。对此,笔者从以下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1.Flas演示,直观地表达形体
刚开始接触视图作图时,学生对于形体观察不是很到位,此时可以做一些常见形体的动画,从各个角度呈现形体,让学生观察到形体主视方向,侧视方向和俯视方向,从直观中了解形体的各个视图形成,然后慢慢地转化成从一个角度观察形体的三个视图形成方向。借助于媒体的播放让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到简单形体的三视图。
2.采用化整为零战略,先画简单形体三视图,再深入至复杂组合体
初画三视图,为了不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笔者采取化整为零的策略。先让学生接触简单形体,比如说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圆柱体、圆台等等,根据所学知识画出其三视图。作图的一般步骤如下:选主视方向、定图位、画出主视图、画出左视图和俯视图、描深物体轮廓线。在这过程中,老师一定要认真详细的点评,就出现的问题一一解释,消除同学们在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全面掌握投影的方法和规律。
一些简单形体,以线画线以面画面,直接完成。
接下来再让学生将简单形体组合成较复杂的组合体(前面笔者说过,学生用纸盒和花泥做了一些简单的组合体,这里我们可以用花泥直接来加工复杂组合体),由于是学生亲自组合的,在确定它们的组合形式,判断形体间邻接表面是否处于共面、相切和相交的特殊位置时就特别容易。然后逐个画出形体的三视图,最后对组合体中的垂直面、一般位置面、邻接表面处于共面、相切或相交位置的面、线进行投影分析。由于在形体组合时,不同的组合方式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作模型,多画多练,同时多多培养自身的空间思维能力。
这些复杂形体的表达,通过用模型的体现,降低了难度。如果出现了较复杂的,学生不易做成模型的形体,在此还可以采用找点法:在形体的关键点上标号,通过找点连线把三视图画出来。
3.结合高考题型,变换考查方式,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目前,高考中对三视图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照立体图选择正确三视图;三视图补线(如根据已有的正等轴测图和主视图补全左视图和俯视图);绘制简单三视图等等。其中尤以第二个方面考的最为频繁。其实这是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知识应用的能力,学生必须能够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补全视图的过程中,对于在哪里补,补什么,怎么补,学生必须要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思路,对各个视图之间的联系要很清楚,否则非常容易出错。特别要注意的是补完后要按形体逐个仔细检查,对形体中的垂直面、一般位置面、形体间邻接表面处于相切、共面或相交特殊位置的面、线,用面、线投影规律重点校核,纠正错误和补充遗漏。其中可见部分用粗实线画出,不可见部分用虚线画出。
五、通过有效练习,巩固学习
在三视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图示表达能力、查阅有关资料手册的能力、独立制图工作能力、读图能力等,单凭教师的讲解是达不到要求的,只有通过练习的反复实践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
在练习中要布置好作业,使学生认识、理解,才能更好地巩固知识,因此要注意这一环节。选择的练习内容要明确、鲜明、准确。相对本课程的练习内容笔者选用了:(1)根据立体图找出对应三视图;(2)根据三视图找出对应立体图;(3)根据立体图补齐三视图中的漏线并填空回答问题。
总之,要学好三视图这一节内容,前提是学生必须要明确其重大意义,在思想上要重视它;其次教师对教学的深广度要有一个精确的把握,不可模棱两可;当然,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高德华.职业学校机械制图教学的几点思考[J].西北职教,2007,(12).
篇3
关键词:通用技术;技术素养;来源 在执教通用技术6年多来,自己也在不断地摸索、学习和反思,感觉以下几个渠道还是收益颇多。
一、从生活中发掘技术
事实上,通用技术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它是与我们的生活融于一体的,我们本来就生活在一个充满技术的世界里,技术远离生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同样,我们教师的目光也不能离开生活,要善于从生活实践起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起步,从生活中发掘技术,在生活中提高自己的技术素养。
例如,太阳能技术的应用,从专业技术的角度来讲,种类繁多,过程复杂,但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太阳能技术应用的事例。如太阳能发电、汽车、路灯、手表、手电筒、手机以及太阳能热水器等。只要我们注意观察,我们就会在生活中处处看到技术处理的现象。同时,我们也会发现许多不明白的技术现象。例如,海底隧道的底面往往比城市的排水管还要低,那么下雨的时候是怎么排水的?城市里高楼林立,在建楼的时候会看到吊车,它是怎么随楼的建高而升高的?提及“互联网”,人们总是容易想到尖端的高科技,觉得它离我们的生活还很遥远。其实“互联网”的应用,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勤于动手,提高制作水平
技术离不开设计,也离不开制作,我们的课程需要学生的参与,更需要教师的率先垂范。几年来,凡是遇到教材中需要亲自动手制作的教学内容,我都和学生共同制作、共同修改、共同探讨。学生制作一个方案,我们教师就要做上两个以上的方案。我的作品也是学生的样本,只有发现制作中的问题,才能对学生有更具体的指导。我觉得和学生共同制作,既是提高自己动手能力的途径,也是对自己采取的最好的专业督促。
三、注重自身知识的拓展
1.借助网络、媒体资源
网络上具有各方面丰富的内容,也有丰富的图片、视频等学习资料,以此来获得很多与技术相关联的知识。如,“学生科技网”有最新的学生科技活动、科技设计作品,“中国设计之窗”有当今国际顶级设计师设计的各类作品,“中国科技网”有各种技术试验图片、视频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
2.广泛学习理论知识
浏览通用技术教材,觉得书中的内容很广泛,似乎都是一些常识,没什么深奥之处,然而,仔细阅读尤其是在备课中会感到书中的知识涉及很多的专业。这就是通用技术教材内容的特点――既有诸多学科的综合性,又有专业性。也正因为这样,教材对不同领域的理论知识的描述只能停留在表层,没有提升到专业的高度。教师如果不深入学习相关的知识,很难讲清问题,甚至还会把自己的误解传授给学生。比如,《技术与设计2》第三单元系统与设计中的整体性、相关性、动态性较难区分,因系统各要素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关系。因此,发现在较多的试卷里总会把它们错开,以避免混淆,从而增加难度。
3.利用社会资源
篇4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情境创设;新课改
古人所谓“感之于物,受之于心”,即强调用心去感悟。同样新课改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中亦指出,技术课程应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而这些要求与美国体验式学师大卫・库伯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体验式教学不谋而合。库伯认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在体验式学习的循环过程中,要求学习者必须亲身经历,通过感觉器官或自己身体行为直接感知客观现象,并开动思维机器认识现象本质,自动地完成反馈与调整。我根据库伯的理念,设计整理了体验式学习形成图。由图中可知,学生在活动中可以得到充分参与,并获得个人体验,提升认识。
体验式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如何在技术课中进行体验式教学,在目前的资料中却鲜有见到。因此,笔者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让学生在体验中质疑,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体验中创造,以期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展开技术体验
人对知识的获取,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利用好情境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去感悟,可以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能力,最终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在技术课体验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中,我借助多媒体技术直观形象的特点,利用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入情入境的表现方式,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案例一:《模拟试验法》的教学
情境设计:中央电视台《我爱发明》栏目曾经介绍过娱乐风洞的设计,这段视频形象直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技术的热情,也增加了对技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反思:课堂情境创设,就是要给学生营造真实的技术应用场景。学生学习技术的目的在于应用,所以技术课堂教学所选择的案例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历。本来与学生生活经历毫不相关的风洞试验,我却通过娱乐风洞的设计来引入,学生就容易接受。
案例二:《虚拟试验法》的教学
在介绍虚拟试验法时,教材只是展示了一张“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的图片,我从网上下载了“勇气号”“好奇号”火星探测器的虚拟视频,全程模拟登录及探测的场景。由此引出关于技术的原理、技能、技术方法、技术思想等,让学生明白技术课不是纸上谈兵,是生动的,有活力的。
总之,创设良好的情境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对技术的求知欲,使“理”通过“情”渗入学生的心灵。学生在情境的体验中提升了技术素养,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技术的设计。
二、组织课堂活动,参与技术体验
课堂活动的体验是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环境中的具体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和感受,并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去反思、总结提升为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而产生体验。
案例一:《技术的专利性》
活动设计:知识产权的保护、专利的申请等这些真实的场景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容易见到的。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编演,模拟一个经济法庭,审一审知识产权纠纷,演示申请专利的过程等。这样一堂课,教师不用讲什么,在专利申请的实践中学生就掌握了、增强了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同时又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案例二:《控制系统的设计》
活动设计: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街头红绿灯,寻找需要布置设计或改建的地方,并形成反馈的意见。上课时再让他们分组探讨,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我根据学生的特点,分成六人一个小组,要求每组都拿出一个设计方案,然后结合所掌握的设计基本原则,进行组间交流评价并分析设计得是否合理,学生看到自己也能参与学校的事情,学习热情得到升华,同时还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
体验有时可能是薄弱的、片面的,随时都可能消逝。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让他们及时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强化他们的这种体验。教师要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技术,体验技术设计与实践的过程,引发学生对技术进行深入探究的内在冲动,并通过设计与制作来解决生活中的技术问题,不断拓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技术素养。
三、以“动手试验”去体验
技术课程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做中学”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试验就是不断地尝试和验证,亲身试验对于体验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意义。
案例一:《流程与设计》
试验设计:我们设计了一个试验项目――纸质手提袋的设计和制作。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会设计的过程,形成良好的技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掌握技术思想和方法的能力。如果照本宣科地讲述流程的概念、设计和优化等内容,学生对流程的理解难以深入,更难以有直观的体会。
案例二:《结构与设计》
试验设计:纸的结构样式不同,其承重力大小也不同。我们分别准备了若干木块、砝码以及A4纸,验证平铺、拱形、双拱以及瓦楞形这几种不同的结构及其承受力的大小。在试验过程中,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手去做,用大脑去思考,用心灵去感悟。在真枪实弹的演练中,学生施展着自己的才华,并在运用中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主体化、学习主动化。
总之,在实施教学时,通过引领学生发现问题──应用技术──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过程,最终使学生学会带着问题来,又带着问题走;理解技术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到生活的本质。
俗话说,久病成良医,体验式教学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创新等精神为目标,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特点,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力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以学生为中心、需求为驱动、体验为舞台的体验学习不仅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且它使我们的学习进入了崭新的状态。
参考文献:
[1]大卫・库伯.体验学习:体验――学习发展的源泉.中学报,1984.
篇5
关键词:无痛分娩;舒适护理
分娩时产生的疼痛感疼痛等级最高,在过去每位产妇都必须忍受这种疼痛,随着社会的进步,世界医疗水平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痛分娩技术应运而生,但是应用该技术的远期并发症远高于阴道自然分娩,其中优质的护理服务能够很好地控制产后并发症的发生[1]。为研究舒适护理对于应用无痛分娩技术所起的功效,本文以60例产妇为例实施舒适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本院要求应用无痛分娩技术的产妇12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年龄21~46岁,平均年龄(27.4±4.5)岁;对照组60例,年龄22~46岁,平均年龄(27.8±3.9)岁。所有患者均符合足月、单胎、无妊娠并发症、胎儿无异常情况的入选标准。两组在年龄、孕周、孕次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当孕妇进入活跃期,即宫颈口开至2~3cm时,即可进入无痛分娩。针对实验组,给予舒适护理,助产护士予以全程陪护;针对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产程、适当给予健康指导等。
1.3效果评定 产妇舒适度评定标准:舒适:精神状态良好,心情放松,表情愉悦,无腹痛感,饮食正常,睡眠质量良好;比较舒适:精神和神情状态略显不适,宫缩时可现轻度腹痛,饮食和睡眠质量受到一定影响;不舒适:神情痛苦,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并发症,无法正常饮食和休息。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
2结果
针对应用无痛分娩的孕妇进行精心的护理,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为96.7%,对照组为86.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不良的情绪会致使产妇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功能性紊乱情况,拖延产程的进展,导致胎儿宫内窘迫、产后大出血等并发症;产妇在分娩时难免会紧张,对手术的适应度较差,分娩后可能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状;孕妇分娩后,体型在一定时间内不会回复理想状态,在院外的社会生活中,会产生心理阴影、无法转换社会角色等一系列问题[2,3]。针对以上问题,应用集心理舒适护理、生理舒适护理和社会环境舒适护理为一体的舒适护理,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现对舒适护理进行详细说明:
3.1心理舒适护理 心理暗示能够对人体的疼痛感受产生一定的效应[4],针对孕妇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安抚护理,能够有效改善产妇生产过程中的疼痛感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尽管已经采取了无痛的措施,但是孕妇仍然会对即将面临的分娩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助产护士应当根据产妇的心理需求,用亲切柔和的语气和态度告知产妇无痛分娩的麻醉、手术流程等,让产妇有一定的了解,放松不安的情绪,减轻产妇心理负担。产妇的心理舒适度提升后,便会积极配合手术,缩短产程,降低自身和胎儿并发相关疾病的几率。
3.2生理舒适护理 在分娩期间,助产护士在消毒、递送医疗器械的过程中动作应尽量轻柔,避免对产妇造成刺激,同时通过聊天等方式分散产妇注意力。在分娩结束后,协助产妇更衣、擦脸等,保持床单被褥的整洁卫生;给予产妇营养支持,应尽量提供色香味俱全的食物,供给高热量、高蛋白的流质食物,使产妇在感受到医院关爱的同时在生理上也能感到舒适。
3.3社会环境舒适护理 由于产妇对医院的环境比较陌生,所以护理人员更要使室内环境适宜居住,如将室温调整至26℃,将室内湿度调节为40%~60%,保证墙壁的干净,可以贴上小宝宝的壁画等。此外,产妇在出院以后,会因为体型、社会角色一时无法转换过来等问题而对社会产生不适应感,就此,应当给予充分的社会支持,帮助产妇尽快适应社会。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应用舒适护理的观察组产妇的舒适度为96.7%,远高于应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的86.7%(P
综上所述,针对产妇应用无痛分娩技术舒适护理能够提高产妇的舒适度,提高母婴的生命质量,值得在临床上针对产妇应用。
参考文献:
[1]曾美凤,曾宏.无痛分娩中的舒适护理实践[J].中国医疗前沿,2009(11):114-115
[2]宋丽君.腰硬联合麻醉无痛分娩86例临床护理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3(03):1266-1277
篇6
【关键词】 短波通信 干扰技术 运用 措施
本文主要探究短波通信干扰技术的运用及具体措施,从而保证短波通信的保密性与真实性以及可靠性,促进短波通信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一、短波通信中的抗干扰问题
1、邻道干扰问题。邻道干扰就是临近的两个频道间的干扰,由于短波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使得短波通信系统的应用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进行通信沟通的基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如:VHF、UHF电台等在实际的运用中,两个电台的有效距离为25KHZ。但是,实际的应用中,短波通信中的调频信号具有大量的边频量,从本质上看,较宽的频谱可能会在信号传输的过程中使得部分边频信号发生错位,进入到邻近的频道中,从而形成邻道干扰问题。造成邻道干扰的主要的原因有两个,分别为:①接收机的选择性不佳,进而影响周边信道。②受到邻道发射机频带较宽,对周边造成不利影响,进而造成邻道干扰问题的出现。
2、同频干扰问题。在短波信号进行传输的过程中,一个频段中会有多个用户编码同时进行传输。在这个区域内,若用户编码的波形稳定性比较低,会容易受到其他波形较强的用户编码信号所干扰。紧邻的信号接收基站会在信号接收的边界处出现部分信号的重叠。或者是基站在发射信号的位置的时候由于与另一个基站相对比较近,信号会在接收电磁波时失真或是频率不稳定,从而导致信号频率波动比较大。同时,如果另一个基站的发射信号很强,那么接收信号的基站会同时接收到两个频道的信息。通俗的理解可以理解为两个相同频率之间的距离控制不够理想,并没有达到通信距离的4~5倍,导致最小距离过小的情况出现,引起同频干扰问题的发生。这干扰问题给技术上造成了困难,也是影响短波通信抗干扰问题的重要因素。
3、互调干扰的问题。互调干扰就是由于传输通道中非线性传输所形成的。短波通信中的互调干扰问题主要的诱发因素是接收机和发射机的互调干扰,还有电缆或者是电线的接地不良而引起的互调干扰问题。在信号传输的过程中,各个不同频率的信号中存在相同非性传输线路,不仅会产生通信信号的频率组合模式,还会形成频率间的互调干扰问题,从而大大降低了短波通信的稳定性。通常情况下,对互调干扰问题的理解,可以分为如下三种情况:①发射机互调;②接收机互调;③天线电缆接地效果不佳,导致互调感染的产生。这三个问题的任意一个发生,均可能会导致互调干扰的产生。
二、增强短波通信抗干扰能力的有效措施
1、直接序列扩频。扩频技术对增强短波通信的抗干扰能力来说具有和重要的作用,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抗干扰手段之一,在数字通信系统和CD-MA通信系统中广泛应用。直接序列扩频是将传输通信信号的频带扩大几十倍到几万倍不等,再进行传输。首先扩频干扰对窄带E弦干扰具有明显的干扰效果,如果是窄带干扰,在干扰信号进入信号带宽的时候,扩频干扰技术会进行扩大信号频带,将干扰能量发送到具有很大空间的带宽内,从而降低了干扰所产生的影响。当干扰信号进入信号带宽以外的空间范围后,一般不会对信号造成干扰。但是扩频发生扩撒作用时,就会使得一部分的干扰信号能量进入带宽内,从而形成信息传输的干扰问题,因此,为了使得直接序列扩频的抗干扰作用能够有效发挥出来,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要先安装干扰检测电路,在检测电路感应出带内干扰之后进行扩频处理。
2、自适应霉位天线技术。自适应天线主要是指利用普通的主反射器天线来为信号传输获得基本天线增益,再选取多种辅助单元来进行天线方向的调整,使得基本天线的增益保持最小状态。在多个天线落入接收机信号通路的过程中,利用可变相位与移相器来掌握移相器对通路中每个信号的加权限制,使得合成器输出端通信信号和干扰的比例保持最大状态,从而使得天线信号可以干扰降低到30一55db左右。
3、前向纠错技术。在数字化移动通信系统的GSM公用蜂窝通信网络中,多径衰落效应所产生的干扰可以导致误码的现象产生。这种干扰具有很强的时变性,可以利用前向纠错(FEC)技术来是解决多径衰落的效应而产生的信号干扰。向前纠错技术(FEC)主要是利用固定码率排列中的纠错码,在发送码字时,收端译码器会在信息码的纠错范围中进行自动纠正,并且传输中产生的错误也不需要进行重传。因此,为了发挥出前向纠错技术的抗干扰性能,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要根据最恶劣的信号通道条件来设置码字,换句话说,在设计产品中要引人大量的冗余度,从而提高码的纠错能力使其能够对付强干扰。相对于其它抗干扰手段而言,前向纠错技术(FEC)具有很强的优越性。具体可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FEC除了抗干扰能力还可以在无干扰的情况下强化系统的信号传输能力。二是,纠错编解码的抗干扰处理要以数字电路为前提,并在操作上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便捷性。
结束语:本文通过对短波通信抗干扰技术的运用以具体措施的分析,让我们知道了移动通讯的快速发展和壮大使得移动通讯的用户日益增多,造成了空间频语的拥挤,逐渐形成了无线通信用户与频谱资源间的冲突与矛盾,这种矛盾使得短波通信很容易互相干扰。本文主要利用直接序列扩频技术、自适应霉位天线技术和前向纠错技术来提升短波通信抗干扰能力,从而保证短波通信的保密性与真实性以及可靠性。
参 考 文 献
篇7
【关键词】大体积砼;温度控制;裂缝控制
前言
混凝土是由水泥、粗骨料、细骨料、水及外加剂几种原材料通过水泥的水化反应形成的具有一定强度的无机胶凝材料。在水泥水化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形成较大的温度内部约束应力,而混凝土内部温度又不均衡致使结构膨胀而发生张拉应力,如果温差过大就会产生巨大拉应力使混凝土产生裂缝与破坏[1]。
在涉及到的所有建筑产品工程质量问题中,住宅中出现的各类裂缝现象,经常为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广大居民业主所关注,直接影响到建筑业的整体形象。有关裂缝及裂缝引起的渗漏问题已成为消费者投诉的热点[2]。实际工程中,为处理裂缝问题所付出的费用与工作量在迅速增长。因此,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温度控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技术经济意义[3]。
1 工程概况
某综合生产楼1#楼工程采用CFG桩复合地基,基础类型均为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结构类型均为全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本工程主楼筏板基础为1800mm厚,筏板基础底标高为-7.100m,局部下翻,主楼外其余地下车库基础为条形基础加350厚的防水板,混凝土均采用C45抗渗混凝土,抗渗等级为P6,总量约为3000余方,属于大体积混凝土。同时施工技术含量大,此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环节施工时将作为重点控制,确保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2 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施工
根据本工程特点,地下室砼浇筑受支模、施工设备条件限制,无法连续施工一次浇筑完毕,地下室需分二次施工,必须在地下室侧墙内距底板上面500mm处留设施工缝,施工缝防水处理采用20×30遇水膨胀止水条。在继续浇筑混凝土前应将施工缝凿毛,并将外露钢筋铁锈和粘着的污垢等清除干净,洒水湿润,新旧混凝土接触面要求用与混凝土同水灰比的水泥砂浆接浆。地下室防水等级为二级,防水混凝土设计抗渗等级为S6,必须加强与商品砼技术人员沟通,及时调整好混凝土配合比,做好此部分砼的浇筑工作,确保达到设计要求。
整个砼施工过程应持续进行,避免施工冷缝的出现。当出现特殊情况使砼浇注无法持续时,砼面应立即覆盖塑料薄膜保水,并立即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施工中设专人看护模板,严防漏浆现象发生。
为防止砼输送管堵塞,除常规提高和易性措施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应进行管道路线设计,尽量减少弯头数量;每个接头的皮圈应套牢套严,如有破损应及时更换;在开始泵送时,应先用与砼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输送管内壁,然后在送砼;第一次泵送时再弯头处用榔头敲打振动,以利于砼的流动。
3 温度和收缩裂缝控制措施
3.1 大体积混凝土采用C45;S6混凝土,基础砼用量大,砼的配制和运输方式的选择是影响施工进度和经济效益的关键,本工程采用商品砼,混凝土由输送泵与溜槽相结合达到浇筑部位。本工程筏板基础面积较大,分布整个基础工程,属于大体积砼,需要分层浇灌完成。由于水泥水化热在砼中造成内外温差过大,以及升、降温过程中产生的温差、收缩可能导致底板开裂。为避免开裂、降低温差可减少温度应力,砼内外温差必须小于25℃的规定,该工程须进行温度控制。
3.2 为确保混凝土强度,选用水化热低、初凝时间较长的矿渣水泥,在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前提下,增加粉煤灰的用量,减少水泥的用量,以降低混凝土中的水化热。细骨料采用中砂,细度模数2.5~3.0,含泥量不大于3%,粗骨料采用10~30mm连续级配的碎石,含泥量不大于1%,碎石最大粒径与输送管内径之比,小于或等于1:3。骨料施工前三天彩条布覆盖,防止骨料被雨水浸透,保持相应的温度。掺合料选用Ι级粉煤灰,以保证砼抗渗性能达到设计要求,降低混凝土水热化,并且能改善混凝土泵送性能和节约水泥。,保证拌合用水温度小于10℃,最后砼拌合温度应小于25℃。砼坍落度按160mm砼配合比设计,砼初凝时间按不小于5小时控制。
3.3 保证砼入模温度
选择适宜的天气浇注大体积砼,避开雨水天气浇注混凝土。考虑春季施工,天气较冷,采用加热水或温水搅拌砼,对骨料进行护盖或设置雨淋。运输工具如具备条件也应采取保温设施,以保证砼拌和物的入模温度。在砼入模时,采取措施和加强入模的温度,砼入模的温度不超过10℃,加速模内热量的适量散发。
3.4 加强施工中的温度控制
3.4.1 在砼浇注之后,做好砼的保温保湿养护,缓缓降温,充分发挥砼徐变特性,降低温度压力。冬季应注意避免雨雪,注意保温;冬季应采取措施保温覆盖,以免发生急剧的温度梯度变化。
3.4.2 采取长时间的养护,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延缓降温时间和速度,充分发挥砼的“应力松弛效应”。
3.4.3 加强测温和温度监测与管理,实行信息化控制,随时掌握砼内的温度变化,内外温差控制在25℃以内,及时调整保温及养护措施,使砼的温度梯度和湿度不至于过大,以有效控制有害裂缝的出现。
3.4.4 合理安排施工程序,控制砼在浇注过程中均匀上升,避免砼拌合物堆积过大高差。
3.5 提高砼的极限拉伸强度
3.5.1 选择良好级配的粗骨料,严格控制其含泥量,加强砼的振捣,提高砼密实度和抗拉强度,减少收缩变形,保证施工质量。
3.5.2 采取二次投料法、二次振捣法,浇注后及时排除表面积水,加强早期养护,提高砼早期或相应龄期的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
4 养护
砼的养护应在初凝后立即进行。砼表面覆盖塑料薄膜,上在覆厚麻袋,专人浇水养护。注意随时观察表面,使砼表面始终保持有水,避免干缩裂缝的产生。由于考虑到大体积砼的特点,早拆模板不仅使梁表面容易出现干缩裂缝,砼表面与外界温度温差也不易于控制,模板拆除在14天后进行。
当砼内外温差超过25℃时,采用蓄水养护法。砼水化热的释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大约在第3天砼内部温度达到最大。再其水化热释放初期如果在砼表面蓄水养护,利用水的良好导热性减少砼表面温度。由于此时外界温度实际上是水温,温度差值可降低到一个可控制范围内。当由于种种原因内外温差过大时,甚至可通过升高水温调节内外温差。砼终凝后即可进行蓄水养护。用双面胶粘贴砼面和塑料布,塑料布外垫一至二皮粘土砖,使中间形成一个密闭整体。注意粘贴要紧密,防止蓄水时漏水。工作完成后中间即可蓄水,水高20mm。
5 温度监测
筏板基础测温孔剖面图1所示。温度监测方案如下:
5.1 每组测点为3个,分别可测量梁体上表面、中心、下表面温度。测点的设置以能正确反映砼温度变化为依据。测点用铁管埋入梁内,测量用玻璃温度计进行。
5.2 温度测量从砼浇注后开始进行,每2h测一次,120小时后,每4h小时一次,5天后每天测量两次,第8~14天每天测量一次。测量结果记入测量温度统计表。测量内容为砼上、下表面和内部温度,外界温度。
5.3 根据测量结果,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避免有害裂缝的产生,确保砼质量。
6 结论
本文针对某综合生产楼主楼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详细阐述施工过程温度以及裂缝控制方面的工作,通过施工操作过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6.1 本工程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与养护是成功的,确保了基坑在地下室施工过程中的稳定;
6.2 本工程方案设计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舒鼎龙.大体积砼浇筑温控要点[J].铁道勘测与设计,2005,(1):28~30
篇8
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专家 袁达人
广东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
一、广州市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的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根据我市的调查,目前由于种种的原因,广州市高中学校能以积极负责的态度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学校极少。表现在:课时不足,绝大部分学校每周只上一节课。课时紧张,只能挑重点内容讲,有的部分不讲,有的部分一带而过;师资不保证、不稳定。有部分学校不让参加了培训的教师教通用技术课,而让一些没有参加培训、教学能力较差的教师任教。
很多学校没有通用技术课程的专用教室,更谈不上建设实验室,教师讲课没有技术试验演示,学生也没有动手试验的机会,教师只能展示一些图片、视频资料,没有实验室,无法开展实践活动,而学生几乎没有丝毫技术制作的基础,空谈设计,如同空中楼阁、纸上谈兵。学生只能在课外制作作品;
自从广东省高考方案出台后,不少学校砍课甚至停课,有些校长说,什么时候通用技术高考,什么时候投入;………………。
大量事实说明,通用技术课程已经处于边缘课程的状态,必须从上而下地建立开设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保障条件与机制,才能保证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实现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
为此我建议:
1.从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从依法施教的角度,国家教育部要制定高中课程改革和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和措施,保证教师编制、教学设备的投资到位,使学校具备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条件。
2.开展面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和校长的通用技术课程的培训,提高对通用技术课程的认识和依法施教的意识。要把学校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和教学情况纳入正常的教学督导工作,作为考核校长工作实绩的依据,对不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种种错误做法要有管理措施。
3.建设一支数量足够、具有专业素质和教育能力、稳定的通用技术教师队伍是成功实施通用技术课程的关键。因此要有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的机制。包括人事和评职称的制度、教师专业学习培训、教学研究的制度和教学管理、评价的措施。
4.国家课标组要制定通用技术专用教室建设(包括实验器材的配备)和实验教学的指导意见。
5.在进行了一个循环的必修教学以后,出版社应听取第一线教师的意见并对必修课程和教材进行修订,使之更符合课标的要求和教学规律。
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思考与对策
(一)通用技术课教学误区
1、通用技术课的教学采用传统的“劳动技术课”的教学方式。
------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教学往往成了单纯的技能训练活动。
2、通用技术课的教学采用创新教育的课外活动方式。
-------偏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教师自定主题,大量举例,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让学生做作品……….。
3、照本宣科,课本有什么就讲什么。
4、有的教师态度不端正,只是为了应付教学水平评估,………….
(二)正确理解通用技术课程标准
1、通用技术课程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以基础的、宽泛的、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为载体,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
2、通用技术课程基本理念
(1)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3、技术课程与劳技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劳技课程
通用技术课程
课程基点
以劳动为思想基点
以技术素养为思想基点
目标结构
关注劳动观点、劳动技能、劳动品质、劳动习惯
关注技术理解、技术使用、技术选择与管理
对技术的理解
技术主要是技能
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方式
主要是技能训练
技术习得、技术探究、技术设计
内容特征
相对的技术系统性
注意结构的完整性,追求某个技术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三)广东省高中教学水平评估
通用技术学科听课、评课的要求
注
1.优秀:总分达到85分以上,并且五项指标得分均不低于优秀列得分下限。
2.良好:总分达到75~84分,并且五项指标得分均不低于良好列得分下限。
3.合格:总分达到60~74分,并且五项指标得分均不低于合格列得分下限。
4.不合格:总分低于60分。
3、广州市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堂教学评价表可供评课参考
教学目标
1、目标明确、具体
2、目标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
教学内容
1、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和难点
2、教学容量与教学资源恰当
3、技术案例的广度和深度切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
教与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开阔视野
2、教学基本功扎实
3、正确把握课型特征,教学策略恰当
4、方法灵活,深入浅出,理论与实践结合
5、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互动
6、合理使用教学媒体,能根据教材要求开展技术试验活动
7、教学思路清晰,课堂调控能力强
教学效果
1、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
2、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
3、学生能对知识运用、迁移
听课后要依据《广东省高中教学水平评估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评分,并写出评价意见,但不用向任课教师反馈。在科组会议上才综合反馈全科组的教学水平评价意见。
(四)通用技术课的教学要体现课标要求
1、通用技术课“以提高技术素养,掌握技术的思想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发创造设计潜能为主线,按照技术设计的过程来呈现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亲历的设计过程
在技术教学活动中,学生要亲历产生需求、构思方案、表达交流、制作、試验、评价以及相应的分析、权衡、选择、优化、综合等组成的一系列技术过程。在技术教学活动中要特别強调学生的全员性和全程性参与,即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学习技术课程,每个学生都要参与技术活动,每个学生都要经历技术活动的全过程。
(1)引导学生生成多个设计方案,在形成多个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参与試验、比较、权衡、选择、优化等过程 。
(2)加强设计中的过程评价 。促进手脑互动的发展,鼓励学生注重对技术的探究,形成规范的操作技能行为,实现情感价值观的体验。
3、重视技术思想和方法学习的指导。
强调学习中学生技能的形成、思想方法的掌握和文化的领悟三者之间的统一。
4、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技术和思想方法。
技术思想和方法教学重在实践中应用,通过实践去领悟技术思想和方法,要防止从理论到理论的做法。
5、重视技术试验的教学
试验是属于技术设计过程中一种重要技术方法,是把科学知识和技术原理物化为技术成果的一条基本途径。
下面是几种常用的试验方法及其作用
(1)对比试验法
通过两组或多组試验的研究,比较它们之间的优劣差异,权衡利弊,选择一种最优方案,它是一种为决策提供依据的試验。
(2)析因试验法
它是一种由已知结果去寻找原因的试验,以便发现问题的症结,寻找正确的方法,使之得到完满解决。
(3)性能试验法
它是为了定性或定量地认识对象的种种性能所安排的试验,是工程技术研究中最基本的试验类型,主要用于检验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所要求的性能,以及如何运用技术措施去提高它们的性能。 性能试验的范围很广,例如:材料的强度、刚度、塑性、韧性和抗腐性试验等。
6、倡导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
(五)改进通用技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建议
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术,钻研教材和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及时反思、总结、提升。
1、正确设置、把握三维教学目标
(1)正确设置知识与技能目标
(2)重视、准确把握过程与方法
(3)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于教学过程
2、研究比较不同版本的教材,根据课标和教材的教学要求,结合学校与学生的实际组织教学内容
(1)认真选择适当的技术案例
1)典型
2)可以贯穿于教学过程起主线作用
3)贴近生产、生活实际
(2)认真设计学生的技术实践活动
1)思辨:如对慨念和技术知识的讨论、领会、理解
2)技术试验活动:教师演示、学生实验
如:对比;验证;测试
3)技术设计与制作活动
让学生经历作品设计与制作的全过程,学会评价和优化设计,改进作品,提高技术素养。
3、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1)合理使用多媒体演示:图片、视频资料、模拟试验
2)讲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在小组长的主持下,有分工负责又有合作。
4、做好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的点评、小结
5、因地制宜建立、改善通用技术专用教室
篇9
关键词:多媒体;促进;化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3-0096- 02
我校是一所普通完中,化学实验条件不太完善,对教师化学实验教学的开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我校多媒体教学技术发展较为迅速,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大大提高了我校化学实验教学效率、质量,本文就应用多媒体技术促进传统化学实验教学谈以下一些看法。
一、传统的课堂演示实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演示实验占有重要位置,它具有两方面的作用:其一,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过程和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得出自然科学的概念和规律。其二,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对于学生学习实验操作方法,还具有示范作用,演示实验的这一功能是其他形式的实验所无法体现的。
二、多媒体教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功能
媒体的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作用于学习者,可以同时调动视、听、说等多种感官,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体系,使学习者在最佳的学习环境中学习,使之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对于化学中运动而复杂的微观世界,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无法表现出来,而借助计算机的模拟手段,可以使学生比较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从而对化学变化的本质能一目了然。 以动态地、对比地演示一些化学现象,可以有效地控制变化的速度,调节快慢,从而便于学习者观察和思维。有些化学反应瞬间完成,对其过程很难分步观察与判断,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控制反应变化的速度,在教师与计算机的共同启发下,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投影对化学实验教学的帮助
化学课的演示实验,其目的是通过实验让全体学生观察到物质变化的全过程,有理性上有一定的认识,从而提出疑问,获得结论。演示实验可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体现实验过程的真实性、科学性,让学生信服,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也为引出课题、问题,进行讨论、探索,发现创造条件。投影技术主要是对实验现象进行放大,克服演示实验可见度小的缺陷,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特别是一些细小的、不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投影技术使实验的科学性得到提高,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条件。投影实验是在投影仪(或幻灯机)上进行化学实验。化学实验经过投影可以得到形象放大、清晰、真实的实验现象,因此可以大大通过化学实验的演示效果。
投影实验作为现代化电教设备在化学教学是的一个重要应用,有其传统实验不可比拟的特点:
(一)放大实验现象。实验现象经过投影可以放大几倍,使教室中远离演示台的学生也能清楚地看到。有些实验只有细微的变化或变化现象可见度不高,如果通过投影放大,可以清晰地反映在银幕上。
(二)观察实验现象可以从侧视到俯视。教师一般进行演示实验,学生都是从仪器的侧面观察实验现象,而有些实验,则需从上往下俯视仪器内部才能较全面地看到化学变化中的各种现象。竖直投影时,银幕上的影象是侧视仪器所观察到的现象,而水平投影,则是俯视仪器时所观察到的现象。
(三)可缩短实验时间。有些实验变化速度很慢,但由于投影可放大实验中的细微变化,因此可以使普通实验方法需几时分钟才能看清的现象缩短到几分钟就可在银幕上明显地看出。
(四)节省药品。由于投影能将实物和现象放大,因此,可以在较小容器中用少量药品来进行演示实验。
四、摄像、放像技术对化学实验教学的帮助
(一)运用摄录象教学培养学生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二)运用暂停镜头引导学生观察不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三)利用录象演示不易做成功的实验;
(四)利用录象指导学生做有危险性的实验;
(五)利用录象将同类型实验进行对比;
(六)联播录象片段全面完整地再现实验过程:
演示实验的全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且伴随着一些无关紧要的现象,干扰学生正确观察实验现象,影响实验的效果。由于学生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要让学生的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得信息,给予学生信息要有选择,使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对所学得的知识有价值。因此,采用摄像、剪辑技术,对实验全过程进行加工,既为学生提供实验全过程,又突出重要的实验现象,同时也不失实验的真实性。
演示实验教学中,有些实验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和危险性,在课堂上无法实施演示,借助于录相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录像技术还可以对实验中的错误操作引起的危害进行真实再现,引起学生的重视,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能。
演示实验是帮助学生学会实验基本技能的最有效途径。对一些操作较复杂的实验,通过录像对学生进行正确、规范的指导,避免了因教师实时演示需较长时间的缺陷。
利用录像技术中的功能效应,促使演示实验真实性。
摄像、录像技术还可以显示较复杂的化工生产过程,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便于学生对这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价格昂贵的实验、危险性大的实验,定性的实验,要求较多的操作技术,或装置复杂的实验也可以借助教学录相来完成保障演示实验的安全性、正确性、有效性、规范性。
五、模拟实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一)可以重复观看。有些反应速率快,有些学生还没有观察清楚,反应就已经结束,这时可通过观看实验课件重温实验。
(二)可以改变观看时间。有的实验进行速度过快,学生不易观察,可以慢放,如氢气于氧气混合爆炸实验的原理。有的实验进行速度过慢,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和教学进度,可将某些次要的过程压缩而快放。
(三)有些规模较大的实验。如硫酸工业制法生产流程;可利用CAI进行模拟演示。
(四)一些安全性不好的实验。如有毒、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易爆、易燃、危险性大等实验,如果操作不当,就有可能发生意外事故如。:硫化氢气体制取、性质实验等。
(五)反证实验:实验操作中,教师经常强调一些操作规范,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学生往往印象不深,常常“屡教不改”,可利用CAI,将这些错误的操作及其破坏性的后果一起通过模拟实验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的印象就深刻了。
许多化学实验有毒,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操作不当,就有可能发生意外事故。化学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操作,只能靠教师讲其错误的原因以及错误操作可能带来的危害,不能为了加深学生印象,用实验证明,否则会造成危险。用计算机动画模拟这些错误操作,它可将错误分解,放慢动作,不仅把错误的原因演示清楚,而且可以渲染气氛,学生看后印象深刻。下列错误操纵都可用动画来模拟: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液体沸腾飞溅;点燃没有检验纯度的氢气导致氢气发生装置的爆炸;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先停止加热,后将导管移出水面,水倒吸试管炸裂;加热装有液体超过容积1/3的试管时,液体冲出管外等。学生看到错误操纵的无限性,加深了对错误原因的理解,印象深刻。
六、微观实验展示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大多数化学实验的重点及难点在于实验的操作及实验现象的观察,但有些实验则相反,操作及现象较为简单,其难点、重点在于揭示微观的原理。如强、弱电解质的导电性,原电池、电解池的工作原理,饱和食盐水的电解等,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模拟微观动态演示,作为真实实验的辅助工具,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这些抽象的理论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理解。
七、多媒体在实验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用多媒体模拟的实验代替演示实验。
多媒体可以生动的模拟和演示一些实验。但我们不能曲解它的目的和意义,多媒体演示实验主要应用于那些有毒有害物质参与的反应,那些难于观察实验本质的过程中,起到了化解难点的作用,而不能以点盖面,所有的实验都用多媒体模拟演示,把做实验变成了看实验。有些实验现象是多媒体技术不能体现的,如浓硫酸稀释时放热,着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有些物质的气味,如氨、苯酚等需要学生亲自闻一闻,还有些实验如过滤操作需要学生亲自作一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需要接触实物才能增强感性认识。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二)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现在不少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效率。的确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教学内容的密度加大,节约课堂时间。但是在课堂的45分钟的时间里,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此多的知识,学生只能跟着课件大致的浏览一遍,往往课上听的明白,课下却用的糊涂。学生接受新知识是有一个过程的,如果内容过多,学生往往疲于接受,找不到重点,来不及消化。
(三)必须灵活处理教师、学生、计算机三者关系。
要正确理解信息技术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计算机是辅助手段,这是客观规律。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目的就是借助其交互优势和视听效果,将抽象的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概念和理论,以形象易于接受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信息技术决不能代替教师,而只能辅助教师,帮助学生充分挖掘知识的内涵,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把现代教学技术与实验相结合必将丰富实验的内涵,增强实验功能,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字]:建筑施工;钢筋砼;外保温
中图分类号: 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建筑墙体进行传热系数研究,再结合当地的气候变化特点与太阳辐射强度等多方面因素,选择不同性能的墙体材料进行墙体处理。钢筋砼由于其材料的与众不同,具有布局的灵活性、结构可行性以及刚度和延展度高等优点,使得其在建筑施工中被广泛运用。
一、墙体外保温技术的优缺点分析
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技术具有多方面的优点,能够延长建筑的使用年限,一般的建筑会在天气寒冷时外壁受冷结露,但是外保温墙体就可以避免这样的问题。除此之外墙外保温技术能够减少温度给墙体带来的压力,并且减少墙壁的冷热差值。墙外保温技术虽然有很多优点,但其缺点也不容忽视。目前的墙外保温材料虽然大多采用自熄型乙烯板,但是在面对火灾问题时,乙烯板无法起到很好的防火作用,保温内层的聚苯乙烯会被燃烧,从而导致火势的严重化。在建筑应用中,沿海或者高层建筑由于所受的风力较大,因此需要承受很大的外力,容易出现因负压产生的吸引力而导致保温板掉落的现象。保温板在室内湿度较大的建筑中使用,水汽外渗会在保温板与墙体之间结露,降低了保温效果,并且对墙体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墙体外保温技术在使用中虽然有较多优点,但是缺点带来的危害也不容小觑,因此,在技术使用上还需要不断进行更新和改进。
二、钢筋砼墙体外保温的选材要求
材料的选用直接影响到该技术操作的质量,因此,材料的选用一定要按照相应的要求来进行。保温层的聚合物是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技术中主要的材料,在目前可用于施工的材料主要有三种,这三种分别具有不同的形态,也适合于不同的施工操作。首先是粉末状的聚合物,该类材料在施工时只需要按照比例加水调和就可以使用,是使用操作较为简单的材料。其次是由粉末和液态胶体混合组成的材料,在使用时将水泥、粉末以及液态胶体按照比例进行配比,再进行充分的搅拌使其均匀混合即可。最后一种由水泥、石英砂、悬浊液三种材料组成,使用的悬浊液是供应商提供的专门用于墙体外保温的材料,将这三者进行搅拌使其融合均匀即可。该类聚合物的选材和配制都较为简单,因此在施工使用过程中都较为便利。除了聚合物以外,还需要进行网状编织物的选材,在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中使用的网状编织物有其自身的特点,能够增强墙体的外保温强度,并且还能够增强墙体的抗裂能力。最后还有一种重要的材料就是锚固件,锚固件主要用于保温板的固定,在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保温板的固定是否牢固直接决定着保温效果的优劣。在锚固件的选用中,通常选用有防腐涂层的金属钉或者有塑胶钉,防腐材料能够保证保温板的长久固定,防止因锚固件的生锈腐蚀导致保温板固定不牢或脱落的现象出现。
三、钢筋砼墙体外保温的操作要求
在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操作之前,要先对墙外保温进行防火设计,从而保障建筑的防火安全。在设计中,在十层以下的建筑可以使用黏贴式聚苯板,并且无需防火设计;但是在十层以上的建筑就需要对聚苯板进行防火设计,通过添加防火浆料等手法使得聚苯板的防火效能提高。在建筑的外墙一般使用防火涂料,通过吸水性和不透水性较好的涂料的保护,从而将防火效果进行提升。防火涂料的使用寿命有限,因此必须要在失效前进行再次的涂刷,从而保证其效果。
在进行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时,需要注意温度风力、外件检查、墙体状况、粘贴技术这四个方面,对各个方面的干扰因素进行排除,确保施工处理效果最佳。
温度风力: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之前,需要进行气温和风力的测量,气温在大于或等于5摄氏度时、风力小于5级的情况下才能够进行施工操作。如果温度和风力的要求未能满足就进行施工,会造成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材料产生裂缝,从而影响保温效能。因此在施工时要要充分注意温度和风力,避免在高温或雨季进行施工。
外件检查:在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之前,需要对建筑物外壁的消防系统、电线、管道、墙体预埋件、门窗等进行严密的检查,对钢筋墙体外保温材料的取用量进行估算。
墙体状况:要进行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的墙体需要表面光滑,无任何凹凸,否则会使得保温材料与墙体契合不佳。在施工前还要对墙体的湿度进行检验,检验达标才能够进行施工,否则湿度过高会使得保温材料无法与墙体贴合。光滑平整、表面干燥的墙面能够保证保温材料粘贴牢固,并且不会出现“空鼓”以及“脱层”的现象。
粘贴技术:保温材料的粘贴技术直接影响到施工效果,在施工前要进行聚合物胶的调配,将聚合物进行充分的搅拌,保证聚合物的质量。黏贴施工一般采用点粘施工法,在保温材料上均匀涂抹6到10点,以保证材料能够牢固粘贴于墙面,这种粘贴方法对墙面的平整要求较低,因此适用范围较广。
四、钢筋砼墙体外保温的技术方法
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主要是在钢筋砼骨架完成后在外侧再覆盖一层保温板,并且在骨架模内浇注混凝土,从而使得钢筋砼以及保温板能够完整的融合,提高墙体的保温效果。
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四点的操作:第一,根据建筑的设计要求进行外墙钢筋的选用,并且将钢筋按照建筑的所需进行加工。除此以外还要根据实际的要求进行保温板的加工,对墙面的窗口等进行准确的测量,以便在保温板上预留相应的空间。在需要进行对接的地方要进行企口加工,以便在对接时能够完整契合。第二,要根据外墙墙体的模板来安装保温板。保温板的对接口需要进行粘胶处理,将接口处粘合密实,以确保没有缝隙。在进行保温板的拼接时,要使用锚固件进行加固,并且要保证锚固件事先进行过防腐处理,否则不能用于保温板的固定。第三,在保温板装好以后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并且在浇筑时需要注意层次。混凝土的浇筑需要分期,并且每一次的浇筑量要基本一致,浇筑环节需要做到均匀、连续,以确保浇筑层的良好凝固。浇筑达到所需高度时,需要对上表面进行平齐处理。第四,在所有的工序完成以后还需要对湿度进行监测,并且对质量进行检测,从而保证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的质量。浇筑模拆除以后,要对外墙表面进行湿度的监测,保证湿度的稳定,如果遇到湿度过低的情况,则需要进行喷水处理。在进行质量检测时要侧重观察墙体表面是否平实光滑,如果出现凹凸不平、掉渣、露筋等情况,则说明质量不合格,要及时进行修整处理。
总之,钢筋砼墙体外保温的技术对于室内保温而言效果可见一斑,该技术的应用是建筑行业的一项技术突破。但就目前而言,钢筋砼墙体外保温的技术还处于初始阶段,技术还未发展成熟,因此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进行优化和创新,从而实现该技术的完美运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