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芳秋天范文

时间:2023-04-06 11:44: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何其芳秋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何其芳秋天

篇1

神秘、危险而又性感,这是珍妮特・李的代言词。但是,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那个看上去不怎么好惹的“黑寡妇”已近40岁。镁光灯下始终都优雅无比的“黑寡妇”,在前不久进行的圣地亚哥经典赛前公开对媒体爆料,已经怀有几个月的身孕。今年十月,已经拥有五个小孩的珍妮特家庭将再添一员。

珍妮特・李与乔治・布雷德拉夫,是台球界人人都羡慕的一对伉俪,就在前几年,他们迎了来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克洛伊,而先前他们领养了两个小孩――夏恩与约翰,加上乔治前一段婚姻带来的两个孩子――摩根与奥利弗,这次将迎来的是他们的第六个小孩。

“真的没有想到,对于乔治与我都是一个极大的惊喜,”对于即将到来的新家庭成员,珍妮特的欣喜溢于言表,“没有什么比怀上小孩能让一个女人更兴奋了。”尽管“黑寡妇”因为脊椎方面的问题而必须接受一连串的手术,受着背伤的困扰,但对于养育自己的孩子,她义无返顾。对于赛事的安排,珍妮特表示将在六月中旬退出WPBA职业赛,安心在家休养直至孩子出世。

台球改变了这个女人的一生

“我第一次看到珍妮特・李打台球的时候,就一下想起‘黑寡妇’这个名字。她看上去那么甜,但是一旦上了台球桌,她就成了致命的杀手。当她弯着腰在台球桌上,一头黑色长发散开来,眼神会把她的对手引诱到台球桌前,然后把他们生吞活吃了。”一个纽约球迷这样形容他心中的女神。

虽然只是一句玩笑话,但“黑寡妇”日后却真成了珍妮特・李的绰号,而且很快得到了公众的认可,被认为是最佳的运动员绰号。一直到现在,人们总也记不清她的名字,但只要一见到她趴上球台,端起架势,眼睛射出两道令人窒息的犀利目光,都会忍不住惊呼一句:黑寡妇!

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区,珍妮特・李是第一代美籍韩国人的后裔。她从小生长在一个双重语言的家庭环境下,同时受到韩国人传统价值观和美国人开拓精神的熏陶。她的家境很好,接受的是贵族学校教育,品学兼优,但是疾病让她只能辍学。她4岁时得了肿瘤,11岁腿上生脓肿,12岁发现得了脊柱侧弯。13岁时,医生在她的背部安装了一个金属的支架,通过埋植在脊椎里的两根钢条,让她能够重新站起来。之后她又因颈部椎间盘突出、肩膀二头肌肌腱炎等经历了多次手术。在情窦初开的年龄,她只能穿XXXL的裤子以容纳背上的支架,更不能让人碰一下。

1989年,18岁的珍妮特・李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台球,自那以后便迷上了这项高雅的运动,并从此改变了她的一生。仅仅用了3年时间她便成为职业台球手,转入职业选手之后,艰辛的努力和超乎常人的坚毅信念终于换来了惊人的成就。

“任何人想找我都只能去台球室。”珍妮特・李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爱台球的女人。她曾经连续37小时打球!实际上,她经常打到30小时以上,每次训练都不会少于10个小时。“我成功的原因很简单,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在球台上,我在台球上付出的努力比我今生遇到的任何人都要多。”珍妮特・李说。

“我在1994年到1995年成为世界第一的时候,其实之前一直非常恼火。我刚开始职业生涯时,完全没有被接受的感觉。我的人缘似乎很差,但是,你要知道,最终人们之所以喜欢采访我是因为我像旋风一样上升!”珍妮特・李说。当时,库尼科娃还没有开始改变网球和女子体育,台球世界里对于珍妮特・李这样的“性感球手”不知所措。

诠释性感台球却拒绝《花花公子》

“黑寡妇”总是穿着黑色衣服,很冷艳。珍妮特・李是一名真正的职业选手,一次比赛,很多选手抱怨台布的颜色,她却说:“身为职业选手,适应比赛环境是天职。”一次她的球杆碰到母球,但是裁判并没有看到,她主动向裁判承认自己的问题,但是裁判因为确实没有看到维持了原判。有时候工作人员忘记为她拿矿泉水,她适时提醒后,当工作人员拿来时,她会先递给同样也没水喝的对手。

“我喜欢和丈夫去牙买加,喜欢做饭,喜欢油画和塑胶彩画,喜欢听音乐、读书,喜欢几乎所有的艺术品和工艺品,喜欢逛街买东西,喜欢健身,喜欢打台球。我也愿意花一点功夫,打高尔夫。”

ESPN的Page2节目经常编造各种有趣的采访、新闻,明星们也从来不介意。有一名记者好像不清楚状况或者故意地在采访珍妮特・李时,问她“你回答ESPN那些‘你的性偏好’这种问题时不难受吗?”珍妮特・李义正词严地表示:“我不能说因此感到难受,我根本没回答过那些问题。我想你谈到的这个采访跟什么‘最性感的运动员’有关,不过他们好像没做什么采访。”

“我知道人们喜欢什么,不过我对于自己扮演的角色非常享受,我就是一个台球运动员。我永远不会给《花花公子》拍照片。美丽和性感都不能让球进洞。我听到过人们议论我,‘她穿这个黑衣服好像有十年了’,这是对我不满。但是同时,又有人说我‘你怎么穿得这么性感?’我感觉他们是想让我看起来像个男人。”

“有一次我在Indy 500的名人邀请赛上碰到了拳王阿里,他晃着我的肩膀跟我说‘你是打台球的对吧?真是太酷了!你打球时很聪明。’我动弹不得,也没说出话,他就已经放开我走掉了。”

很多人说珍妮特・李像演《霹雳娇娃》的刘玉玲,她非常不喜欢这个类比,“如果我演电影,我就演我自己。”在她1995年前后最厉害的时候,她曾说过自己希望能够拍电影、主持电视节目,但是结婚后她就改变了想法,除了比赛,她好像失去了离开家的任何冲动。

三天闪婚造就幸福婚姻 年近四十意外得子

“如果不打台球,我想会跟孩子们在一起或者在超市里工作,这两个都是我喜欢的事情。”珍妮特・李曾经说,“人生总有终结的一天,我的目标就是有几个健康快乐的孩子和爱我的丈夫。”那时候,珍妮特・李很年轻,如日中天,还没有遇到她的爱人。记者们经常问到她对未来丈夫的要求,在珍妮特・李看来,她并不希望丈夫凡事都顺着自己,她希望自己做饭、收拾家里,等着丈夫下班回家。

1995年,24岁的珍妮特・李排名女子台球世界第一,在一次台球协会的官方酒会上,男子球手们都围着她转,那时她年轻,处于职业生涯的顶峰。但是她却注意到了一个站在一边并不时看过来的球手,那个球手直到酒会结束,别人走开了,才走上前来结结巴巴跟她介绍自己……他们一见钟情。三天后,那个叫乔治・拉德罗夫的人成了他的丈夫。

她一直希望有个孩子,但是却一直未能怀孕。她和丈夫尝试了医学现有的所有手段,都没有成功,他们开始怀疑上帝不打算给他们孩子。将近十年过去了,2004年,珍妮特已经33岁,不能再等下去了,他们一边在教堂向上帝祈祷,一边开始申请领养孩子。

篇2

一、品味音乐,顿悟课文的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修养的要点,没有这种修养,人的感情对生活中一切美好和高尚的东西会无动于衷。”适当地运用音乐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一开始我就播放了《爱拼才会赢》的歌曲,让同学们从歌词中得到启示:我们的人生道路总是从坎坷中走过来的,“试一试就能行,拼一拼就会赢”是对待一切艰难险阻的积极心态。优美的旋律,激昂的情感让学生非常自然而又兴奋地转入到了课文内容的学习。

选择孩子们感兴趣、熟悉的歌曲,能为学生主动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充满创造性的感受与表现过程,能够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激情。在教学的《我的母亲》一文时,学完课文后,我播放了阎维文的《母亲》,这是一首感人肺腑、至真至情的歌曲,能激活学生潜藏的情感并进行感恩教育。“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母亲点点滴滴的付出,生病时的焦急,平时默默无闻的关心、叮咛……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在听这首歌曲的时候,我让同学们边听边想平时爸爸妈妈是怎么关心自己照顾自己的。同学们听完后,有的眼圈红了,有的感动得抽泣起来……抓住这一契机,我问他们应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同学们畅所欲言,“爸爸妈妈下班时给他们倒开水”,“给爸爸妈妈捶背”,“在他们生日的时候送上我们亲手做的生日礼物”……

二、欣赏音乐,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音乐是通过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情感,从审美的角度唤起学生共鸣感受的艺术。针对学生的可塑性特点,借助音乐的感召力,有目的和针对性地让学生听些优美的音乐,可以激发学生联想,从而真正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学何其芳的《秋天》,我让学生跟老师一起唱《在希望的田野上》,让他们自然联想到硕果挂枝,粮仓满溢,农人欣慰的笑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秋天用收成证明播种者的品质。现代诗人何其芳以他敏锐的诗心捕捉,绘写出秋天的风采。音乐的欣赏,使得整个课堂洋溢着欢乐和谐的气氛,学生随着音乐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思想世界。

篇3

秋意浓

送走九月充满恶意的秋老虎,十月的一场场秋雨令这个季节逐渐变得深邃,地大,也有了另一番色彩。

深秋时节的地大,变得湿润、朦胧,就像是一段浸过水的金丝楠木,无端地令人感到一种别样的厚重。操场东路和北二路上的落叶,也像是为进入地大隧道而铺的一层地毯,柔软而又细腻。

别样地大别样秋

也不知是深秋赋予了地大别样的色彩,还是地大赋予了深秋独属于它的特点。反正,就我看到的而言,深秋的地大是与众不同的,地大的深秋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种美,从清晨我们做操时就可以感受到,从我们背着书包上课时就可以感受到,从我们结伴漫步校园时就可以感受到,这种美,无处不在!

纵览古今描写秋风秋雨的诗词,大抵都有一种悲凉的意境,但地大的秋天好像并没有沉浸于此种意境,因为,地大的秋风是舒缓的,抚在脸颊像是少女纤纤如嫩荑般的手指,滑过脖颈像丝滑高贵的绸缎;地大的秋雨是美妙的,掠过眼前像美人遮挡闭月羞花之颜的薄纱,淋在身上像约旦河水圣洁的洗礼。

品味秋天

当你漫步在地大校园的林荫小路上时,你是否会在某一刹的不经意间,感受到秋的意味?是否会在某一次的回眸中,看到秋的颜色?又是否会在某一棵大树前,灵光乍现般地领悟到秋的内涵?

在何其芳笔下,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游戏在渔船上、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那么,在你看来,秋天又在哪里等待着,发现它的眼睛?

美丽邂逅

篇4

关键词:美读;体验教学;综合能力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从这层意思上说,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要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美读”的良好习惯。

美读是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之后,对课文所作的欣赏性朗读,是朗读的情感化处理。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读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上学期本校教研活动,听了七年级老师上了何其芳的《秋天》。发现这位老师在阅读教学设计的手法上重了分析轻了朗读。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在评议过程中许多听课的老师都涉及这方面的问题。作为教研组长在听了一轮课后,就阅读教学中如何结合课文指导朗读作了深层思考。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阅读课文是描写自然景物的古今诗文,基本上都是名家名篇,内容健康高尚,风格清新优美,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依据新课标的精神也结合本单元课文的特点,在教学时应该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为: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语言,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吟诵涵咏,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审美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为达成这一目标,这一单元的篇篇课文都指导学生“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象,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单元提示说“要反复朗读课文”,《秋天》(作者何其芳)的提示说“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古代诗歌五首》的提示说“朗读古代诗歌,讲究抑扬顿挫”,由此可见诵读教学在本单元中的重要性,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对“美读”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美读可以引领学生感知课文的美情美意

文字阅读在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认识世界和自我、发展情感和思维、得到审美体验和享受方面的功能,是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诵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的最直接、最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有效途径。例如,《秋天》诗中那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反复诵读,沉浸到诗的意境中,你仿佛能听到诗人在深情絮语,仿佛能看见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指导学生美读此文,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美读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强化语感

许多课文的妙,是在美读中体会到的。只要反复朗读就能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就能让学生真正从感性上、直觉上、整体上占有体验语音的材料。如,诵读《春》的“偷偷地”要轻读,这样才能表现出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美文,如《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等名篇佳作,这些佳作只有通过反复诵读、美读,直到背诵烂熟于心,语言的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美感,才能更好地奔涌而来,学生才能更好地形成语感。

三、美读可以让学生增强对课文的理解,注重感受和体验

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语文教师必须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示范、引导学生在美读中掌控好情感状态,在美读中“进入”情境,将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对文章的理解感受就会增加一层。

四、美读能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提高审美的情趣

在学习诗歌时,要培养学生感悟诗歌内容的能力,要进行美读,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进行美读仔细品味语言,才能体会作者用词的妙处,才能感悟诗歌的意境美。鼓励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诗句,探究诗中的情趣、意趣和理趣。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又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刘禹锡《陋室铭》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多美的语言,多美的画面,只有通过美读,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得到。

篇5

谁都无法忽视桂花那小小的花朵释放出的巨大能量,每到秋天,整个科大就会笼罩在桂花之中。教室旁、寝室楼下、小路边,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踪影。甚至某个晴朗的下午,可以感觉到桂花香顺着风,一直飘到五楼的寝室里,满寝室都是那股醉人的香味。小时候经常盼着桂花开,自己可以采下一些,闷在茶叶里,便是桂花茶,放在白糖里,就能做出糖渍桂花,可以美美地吃很久。长大了,读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诗句,深深为自己生长在杭州而自豪。而如今,来合肥求学已是第四年,每年还是盼着那桂花开,带来故乡熟悉的味道。

每年夏天全科大同学仰首期盼的是什么?枇杷成熟!学校志愿者会在一天内爬上分布全校的枇杷树,将成熟的枇杷摘下分拣送给全校同学,这是科大年年必有的传统。而很少有人知道,夏天才成熟的枇杷,在秋天就要开花了。这些花朵将熬过数九寒冬,等到来年给同学们带来甘甜和美味。

不少花朵都只会在初秋露个脸,但木芙蓉却会在学校西湖的湖心亭边陪我们度过整个秋天。一面是湖水映着教学楼,一面是小亭中传出书声琅琅,似乎连一株树,在科大也可以变得很学术。

栾树,花开在初秋,但大家却对于它结果的样子更为熟悉。在西区芳华湖边、东区大礼堂前,都可以看到栾树红通通的果实,远看就像一盏盏小灯笼,甚是招人喜欢。

葱兰,因为叶子像葱叶一样碧绿中空而得名。葱兰的分布非常广,往往在校园小路旁和小乔木、小灌木搭配在一起,高低有致,形成一种多层次的景观。自习累了,看看窗外错落开放的葱兰,也是一种别样的放松与享受。

凤尾兰,花朵虽然如铃兰一般清新动人,但它底部又硬又尖的叶子却让人望而却步。拍凤尾兰的时候要注意穿厚点,以免相机挨得太近,自己就得受皮肉之苦啦。但因为它如此特点,凤尾兰在科大经常出现的地方就是围墙脚下,尖尖的刺估计对小偷也有威慑作用哦!

彼岸花,初秋时分可以在学校图书馆、芳华湖边还有教学楼旁看到。彼岸花学名石蒜,其见花不见叶,见叶不见花的奇妙现象,使得古人认为它们是在阴阳分割之间,长在彼岸的花朵,由此得名。

乌桕,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是何其芳对它的描述:“青鳊鱼般的乌桕叶”。如今看来,树叶呈菱形,还真像一条条鳊鱼。乌桕树在东区食堂前、西区西湖边都能觅到。到了秋天,乌桕树就会呈现出丰富的颜色变化,绿,黄,橙,红,褐……

酢浆草是很多人熟悉的身边小植物,茎叶酸酸的,小时候可没少遭我们这群顽童摧残。但科大的小路边,松树下还广泛种植的是一种紫色叶子的酢浆草,紫叶酢浆草。紫色的叶片如翻飞的蝴蝶,有时候连猫咪都忍不住流连其中,享受一下秋日的阳光与美景。

篇6

旌阳区袁家学校  

何其芳的《秋天》是一首绚丽多彩,充满浓郁乡村风情的现代诗。它虽是诗,但更是画。三个小节分别描绘出三个不同场面而又富共同神韵——秋的鲜活画面: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去感悟、想像、描摹那清新淡雅的意境外,还得引导学生转换视角,跳跃篱墙去品味、咀嚼、鉴赏诗歌。

我在教学此诗时,前二十五分钟主要让学生通过“读”达到感性认识,而利用后二十分种激发学生发散思维,从各角度赏析诗歌。对于后者,教师并没有明确提出从哪几个方面切入,只是点拨学生从朦胧感触出发,大胆表达对该诗的理解与感情,喜欢与否并无重要,充分的理由才是学习所得的最大亮点。顿时,有的同学沉寂回味,有的学生热烈讨论,课堂亦成为思维碰撞的源地。敏捷的学生很快举起了手,“这首诗写得特美,清纯、洁净,没有世俗的喧嚣,远离了污浊,宁静自然,容易使人联想到真、善、美。”“诗中强烈的画面感引人入胜,像电影片段一样不断在脑中浮现。”“‘栖息’、‘游戏’、‘梦寐’三个词语运用精巧,极富概括力,而且增强了诗歌的情意。”……学生的每一次精彩表述都预示着我的一次重大收获。

就在我为自己的引导与课堂设计欣心陶醉时,又一只手举了起来。“老师,这首诗的第三节没写对,”“嗖-”全班的目光都聚向了他,我也震撼了,回想先前学生用优美词句串连成的对文本的赞语,我似乎已认识到诱导学生的片面性:把学生的思维禁锢于对诗歌“美”的剖析中,而未引导学生思考对“美”的升华。“‘枯涸’使用不当!”“为什么呢?”“‘枯涸’就是没有水的意思,而后边又写水‘更清洌了’,这不显然矛盾吗?”是啊,这是个疑点呀!我立即因势利导,“李冲的发言有道理吗?”“有!”学生齐声一应。“对,他细致地观察和思考说明他已经容纳课文,更迈近作者了,我们学习课文就应像他这样,走进课文,亲近作者,超越情境,我对李冲今天所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水到渠成,全班不由地响起热烈掌声。

“那同学们再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修改或者说选用哪个词,会使诗歌表意更准确且饱蓄诗情呢?”良久,无一人举手。下课的铃声在学生的冥思中响起了。其实我心里清楚,在不影响诗歌效果的情况下,择个词语谈何易?如同香菱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中的“白”、“青”的困惑一样,寻个词来换却寻不出,反觉原文更恰当了。然而香菱就是凭借这种质疑,这种“魔”劲,终获成功了。学生不也一样吗?通过思维的内化过程,他们不仅能积累语文素材,而且能增强对语文的审美认识,提高语文综合能力。但让我们惋惜的是课堂教学中并未留给“疑”一席之地,敢疑、会疑的学生寥寥无几。

篇7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学生在小学阶段,除了需掌握课本上的语文基础知识之外,还应大量阅读课外书。在小学阶段,第一学段(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00万字。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提高语文素养。

那么如何让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进行高效阅读呢?我想,让主题阅读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方法。

一、以主题大单元活动为依托,将课外阅读引入小学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201 1版)中还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如何让学生从内心主动感受文本,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在开展主题阅读活动前需要先进行构思,以主题大单元活动为依托先行开展阅读活动,即以同一个主题开展相关系列活动,构建学生丰盈的语文世界,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

如秋天到了,老师可以带着学生“相约金秋”,让学生画画五彩缤纷的秋色,听听诗情画意的秋歌,拍拍令人心旷神怡的秋景……这样的主题大单元活动,让学生多方位、多视角、多情感去领略秋之静美,体验秋之绚烂,此时,再将主题阅读引入课堂教学中来,则是水到渠成之事,学生有了情感的积淀,文本感悟更加高效。

二、以同主题阅读文本为基点,将课外阅读引入小学语文课堂

1.主题的统一性

选择文本时,如果杂乱无章,则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与在课外随便找些作品来读并无差异,这就不能达到教师预设的目标。因此,引入小学语文课堂的课外文本应该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选择。

我在以“秋天”这一主题进行二年级主题阅读教学时,先大量收集关于秋天的文章,最后选定三篇:诗歌——《秋天的颜色》、小短文——《秋天的图画》《秋天的田野》。首先,让学生自由诵读童诗《秋天的颜色》,带领学生抓住色彩,感知秋天的五彩斑斓之美。接着,赏读美文《秋天的图画》,带领学生欣赏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抓住形容动作、颜色等的词语,体会积累秋果的丰硕之美,再借助仿写让学生展开想象,丰富诏言,提高表达能力;中间穿插的《秋天的田野》节选的片段,进一步让学生感受丰收带来的喜悦。

2.选材的把握性

在选择文本时,除了主题要一致之外,还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段进行选材,要适合所教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描写秋天的诗歌有很多,王宜振的《秋风娃娃》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收入人教版教材的诗歌《秋天的雨》适合中年级学生阅读,何其芳的《秋天》则更适合高年级学生阅读,如果将这三篇现代诗歌放进同一个年级同一堂语文课进行主题阅读教学,就会出现一些学生“吃不饱”而一些学生“不消化”的现象。

3.文本的延展性

主题性阅读引入小学语文课堂,很好的一个方面就是能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里,通过教师引导,开拓文本,活跃思维,让学生进行高效阅读。因此,在选择主题时,还要关注所选文本的拓展性。阅读,有时不单单只是文字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引入其他相关元素:同一主题的音乐、同一主题的书画作品等,这样,让学生在进行主题阅读的同时,又从文学之美走向艺术之美、科技之美,开阔了视野,增大了阅读的思维空间,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三、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将课外阅读引入小学语文课堂

1.重视语言积累性阅读

主题阅读课虽不同于常态下的语文教学,但是品读好阋佳句、丰富语言积累,在主题阅读教学中也必不可少。

我在进行主题阅读教学《秋天的画》一课时,选择了《秋天的图画》这一小短文,教学文中“梨树挂起了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浪翻起金色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的段落时,紧紧围绕“作者是怎样写好这些景物的?”这一问题,先让学生读出秋天的美,接着提高要求,体会比喻修辞的精妙,再让学生在反复吟咏中品味秋天颜色之美,然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展开想象仿写秋天的图画,这种有梯度的学习方式,关注了全体学生的需求,在品词、品句的过程中,学生学习了语言的表达方式,丰富了文化底蕴。

2.重视创设情境阅读

主题阅读教学需关注到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融人情境,学生成了情境中的一部分,学习热情自然高涨。在情境的创设方面,老师可以从学生的心理出发,选择一些精美的图片、动听的音乐、设置巧妙的引导语等,充分调动学生读的兴趣。

教学《秋天的画》一课时,我给五彩缤纷的秋景配上清新的音乐,给成熟的庄稼伴上明快的音乐,给农民丰收时的画面配上喜庆的音乐;关于秋天的书画作品伴着优美的音乐呈现,激发学生创作诗画的灵感。于是,秋天的画深深植入学生的内心。再配以个别读、轻声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带领学生在愉快的读书活动中走进文本,从学生们惊喜的表情中,从学生们发出的阵阵惊呼中,从学生们富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人情入境。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不知不觉地习得了听说读写的能力。

3.重视阅读的拓展性训练

阅读的更高一层面是将文本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写了什么,还要启发学生思维,为学生提供由说到写、由思到创的平台,让学生从心里流淌出来的语言,更加充满童趣。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句子的练说,阅读的拓展性训练自然扎实而高效,学生语文素养当然得到提升。

篇8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要求、课文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文体的类型和作家的风格等因素灵活的设计课堂的导入语。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导入;良好效果;学习氛围

俗话说 “好的开始就成功了一半”,如果语文教师一走上讲台,就能像拉开一场大戏的序幕,就能像说书人用惊堂木快速安定听众的情绪一样,让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转移到老师身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立刻就会被你调动了起来,那么,你的这节课定会有不同凡响的效果。所以说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应该被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要求、课文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文体的类型和作家的风格等因素灵活地设计课堂的导入语,使学生一开始就像神奇的魔棒点了一下头脑一样,那么,你的课堂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那么如何设计好一堂语文课的导入呢?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场白,首先,语文课的导入要新颖。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他的每一堂课都应该有不同的开场白,要出奇制胜地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其他地方转移过来,最终要让对你的开场白有一个期待,期待你能带给他日日常新的享受。其次,语文课的导入要简洁。毕竟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场白不是课堂的全部,不能喧宾夺主,一开始绕了多大一个圈子还回不到正文的学习上,这不仅没有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相反,会让学生的思维误入歧途。最后,教师的导入语要有情感投入、要有语感。我们知道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是人与人心灵的沟通,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的生活,教师在这里作为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学习主体。

应该说,初中语文课堂的导入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当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导入方式。为此,教师在课堂导入上一定要先做好准备的功夫,一般的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式来准备自己的课堂导入。

一、解析标题导入

解析标题导入法,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导入方式,运用广泛,也很有效,往往能起到开门见山的效果。从分析标题入手,可以引导学生一下子就接触教材的中心内容,绝不旁逸斜出。在解析标题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发掘标题以外的意味,读出自己对课题的独特理解和感悟。譬如,在教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时,我们就可以从题目入手:我国古代知识分子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他们的理想信条,反映出他们什么样的思想品质呢?著名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为什么要对我们中国学生提出这个要求呢?他所提倡的这种格物致知的精神对于我们现在的初中学生有何作用呢?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寻求我们自己的答案!从解析标题入手,可以迅速抓住文章的主线,把握文章的纲领,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文章内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设疑问难导入

北宋哲学家张载曾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而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布鲁纳也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用设疑问难来导入,语文教师通过巧设疑问,学生的思维马上激活,课堂就成了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就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就被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出来。譬如,在《最后一课》的导入时,我们让学生观察书上的关于韩麦尔先生的那幅插图,让学生从他的衣着、手势、表情甚至头发式样来体味当时韩麦尔先生为学生上最后一课时的伤心痛苦、依依难舍和坚强的信念,最后告诉学生:“这幅画虽然将韩麦尔先生的内心表现了出来,但其实这幅画是有问题的。什么问题?那就需要我们仔仔细细地阅读,从课文中去探索发现!”

三、创设情境导入

据传刘文典教授有一次才上了半小时的课就结束了上一讲的内容。学生以为他要讲新课。这时,他却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下个星期三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语文教师应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情绪迅速进入状态,学生一旦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就会形成身临其境的感受,并在情感上的引起共鸣。又如,在学习何其芳的《秋天》一诗时,课堂一开始,我们就给学生来一曲理查德・克来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私语》,让学生随着音乐在头脑中慢慢地搜寻记忆中的画面,再将何其芳的诗歌《秋天》配乐朗诵给学生听。相信学生一下子就会进入我们为他精心营造的情境之中,学生情感的波澜随着音乐的起伏,学生的思维被诗中那种勾人心魄的东西所吸引,也就能快速地进入到课文的学习和品味之中。

创设情境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能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去创设一个情境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波澜,以求对所学习的内容有共鸣感,以收到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用一个故事来导入。在一个曲折生动的故事所构建的情境氛围中,语文教学充满了趣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活跃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我们也可以用一首诗、一支歌来导入。譬如,在学习《邓稼先》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文章中提到的一首歌《中国男儿》作为开场白,让学生在慷慨激昂的歌声中升腾起强烈的爱国情感和作为中华后代的自豪感。

四、用多媒体导入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多媒体已更多地进入了课堂,并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方便。语文教师当然应该借助这个高科技的手段,使自己的课堂变得形象化、情景化。譬如,在学习《给巴特勒的信》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以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介绍圆明园,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与深刻的感性认识,从而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性目标。我曾见过一个案例:陈从周的《说“屏”》,这一课运用多媒体来展示学生平时很少接触到的屏风,从古到今、从皇宫到日常家居的各种材质、各种样式的美仑美奂的屏风,一下子就能将学生带入屏风的世界,学生对屏风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最后画面定格在一架用绿色蔬菜构成的屏风上,旁边是清代沈复《浮生六记》中的一段文字配乐朗诵:“乡居院旷,夏人,劳教其家,作活花屏法甚妙……多编数屏,随意遮拦,恍如绿阴满窗,透风蔽日,纡回曲折,随时可更,故曰活花屏,有此一法,即一切藤本香草随地可用。此真乡居之良法也。”我相信,学生一定会被这奇妙的屏风文化所吸引,一定会激发起阅读课文的浓厚兴趣。

五、抓住契机导入

语文教师特别要有教育的机智,要及时果断地抓住转瞬即逝的教育契机,将课堂导入的设计与上课前临时出现的情况联系起来,像是信手拈来又不着痕迹,让学生从眼前关注的现象自然而然地转到课文的学习上来。譬如,周一第一节语文课,一开始学生还处在周末丰富多彩的玩耍的兴奋点上,他们纷纷在教室里小声地交流自己的周末,鉴于此,我们索性就让几个学生来介绍他们的周末见闻,然后告诉学生:尽管你的星期天过得非常充实有趣,但比起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来,你就逊色得多了!这样就把学生一下子吸引到我们要学习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上来。

总之,语文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形式。一个成功的导入设计如同一把开启学生语文学门的钥匙,一个成功的导入设计能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当中。

参考文献:

[1]陈成龙 让探究性学习与初中生相伴而行《语文建设》2006年12期。

[2]刘永康《中西合璧的语文教育观》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2月版。

篇9

关键词:素质教育;生命价值;语文教育

一、认知生命:文本解读

中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中,有很多作品都再现了“人”生命的积淀。古今中外人类知识体系、理念体系、行为体系是生命教育的资源库,是生命价值的丰富素材。人类的生命随处可见,但是人类生命又是自然界独一无二的存在。因此,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要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命价值教育文本,凸显生命价值教育,汲取教材文本中生命价值教育的“营养”,正确认识生命价值,增强中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引导他们珍惜生命,树立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观以及正确的生命观,以自己有限的生命,为社会做出最大贡献。如,王家新《在山的那边》、曹文轩《孤独之旅》、黄蓓佳《心声》、鲁迅《故乡》、勃兰兑斯《人生》等,给予了人生深刻的启示;鲁迅《风筝》、莫怀戚《散步》、泰戈尔《金色花》、张之路《羚羊木雕》、朱自清《背影》、冰心《荷叶母亲》等,表现出亲情、友情;冰心《谈生命》直接阐述生命的价值;席慕容《贝壳》、小思《蝉》等,引人思考生命价值;何其芳《秋天》、宗璞《紫藤萝瀑布》、王鼎钧《那树》、朱自清《春》、梁衡《夏感》、老舍《济南的冬天》、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展示多彩生命,呼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杨降《老王》、鲁迅《阿长与<山海经>》、余秋雨《信客》、李森祥《台阶》等,以普通的人和事,呼唤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和关怀。

二、感悟生命:情感迁移

中学语文教材中,涵括很多生命意象,引领学生感受生命,欣赏生命形态,认识生命旺盛顽强的活力和价值,让学生通过欣赏生命,实现情感迁移,达成对生命的感悟,最终热爱生命。一个人只有学会热爱生命,从自我欣赏出发,在面对人生挫折时,保持自信,不失热情,才能在跌倒后,再次爬起。当然,生命欣赏还在于发现他人的美,学会欣赏他人。中学生通过感悟生命,实现情感迁移,继而丰富自我生命的内涵、真谛。如,在《第一次真好》一课教学中,作者写到“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这样的三句话,让学生细细品味人生诸多第一次的体会,感受“我”的第一次体验和经历。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说一说自己第一次的感觉,和课文的第一次进行对比,并总结和升华自己对第一次的感悟。通过课堂教学感悟生命,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认识自我,认识生命,实现情感转移,全新感悟生命。

三、体验生命:实践活动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通过文本解读和情感迁移,让中学生认知生命,感悟生命,学习文本作品中蕴含的人性,认识真情的可贵和生命的重要性,继而关注生命,重视生命。然而,中学语文的生命价值教育,不仅仅是认知生命、感悟生命,更在于体验生命、提升生命,从而帮助中学生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生命价值的教育是对语文实践活动的体验。中学生要将挫折、困难看作是生命价值提升的“人生老师”,当作是自我锻炼成长的机会,积极面对,勇敢克服,不断战胜自我,提升自我。如,在《散步》一文中,写了一家四口散步在春天的田野里,沉浸在“和美”的亲情世界里,感悟作者及家人美丽的心灵。笔者创设生命教育情境,让中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经历,和大家一起分享,引导学生关爱亲人,理解生活,体会责任与爱的关系。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和分享活动,让学生在分享、感受、传递爱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爱,使学生的精神世界获得发展。

四、结语

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中学语文生命价值教育中的生命认知、感悟、体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生命认知是基础,生命感悟是延伸,生命体验是完善。教师要将生命教育作为语文教育最高的价值追求,贯穿于素质教育之中。笔者在中学语文教育中,以生命认知为出发点,指导学生感悟和体验生命,绽放中学语文课堂生命之花。

作者:崔旭春 单位:沂水第二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下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属于学习主置。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自主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因此,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出发,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预习、质疑等具体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1、指导预习。自主学习的预习,贵在独立性,是学生独立获取基本知识的重要一环。指导预习按“扶――放”原则,起先可设置“导学提纲”以设计一系列问题的形式,在“学什么”、“怎样学”两方面加以引导。如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我设计以下导学提纲:⑴“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有什么异同点?⑵“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商的小数怎样确定?⑶除到被除数末尾仍有余数怎么办?这样坚持训练并将预习要求,读书方法适时渗透,当学生对如何预习有一定的实践后,提纲逐步精简,最终让学生丢掉“导学提纲”的拐杖,走上自学的道路。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问难。有的学生由于受知识年龄等限制;有的胆小不敢质疑问难;有的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愿质疑问难,所以我们要创设条件,努力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善于灵活地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只有激活了学生与生俱来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就论及“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呢?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而应通过适当的启迪,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将学生的思维焦点,引向知识的明处。如教《藤野先生》一文,可提出以下问题:⑴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何开头却写“清国留学生”?⑵写清国留学生用“标致”一词怎样理解?⑶作者写“弃医从文”跟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⑷藤野先生听到“我”将不从医,为什么流露出悲哀的神情?⑸“我”既然“太不用功”,怎么会得到藤野先生的特别关照?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也在讨论中明白:这些问题涉及到人物性格、文章选材及主题思想几个方面。此时教师可将这样一个问题留给学生:如果要你写自己的老师,你要怎样安排、组织材料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样更能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写作,形成自己对阅读与写作之间关系的独立理解。

四、激发学生内在需要,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语文教学既要求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又要求学生适应未来的需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与方法。由学生的“学会”变为学生“会学”,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例如,在教何其芳的现代诗《秋天》时,如果所教学生是农村孩子,学生对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如果一直生活在城市的学生,他们可能对课文内容理解起来就有一些困难了。教学这首诗歌,重点是引领学生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教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激发学生表达美好感受的欲望。课堂上采用诵读法和品味法,让学生在朗读与品味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在这个基础上拓展延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开展“走近秋天,亲近自然”的活动。学生返校后,创作了很多以赞美秋天为题材的作品,包括摄影作品、散文、诗歌等。然后将学生的作品整理归类,举办一次“走近秋天,亲近自然”成果展。这样,既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又满足了学生心理需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五、改革教学评价机制,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