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本目录范文
时间:2023-03-18 14:05: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课本目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中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课外阅读,同时对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目标要求进行了明确,但对课外阅读的的方式和手段并没有提出具体建议,这给学校课外阅读教学实践提供了很大的拓展空间。农村中学由于地域、师资、家庭环境、阅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活动很难有效开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笔者在农村中学任教近二十年,对学生渴望获得更多的课外阅读机会的心情和家长、教师对课外阅读的限制颇有感触,故以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为主题进行探讨。
一、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结合多年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笔者简单介绍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条件差,阅读量有限
农村初中学生大部分因家庭条件限制,而没有足够的钱去购买自己想看的课外书;家长也几乎认识不到课外阅读的意义,所以不支持学生购买和阅读课外书。从学校的角度看,有的初中根本没有图书馆,有图书馆的中学主要依靠社会爱心人士捐赠,而由于人手、制度等管理问题,图书馆也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许多语文教师受升学考试的压力,过于强调课本精读的重要性,他们宁愿让学生多背课文、多做练习,也不愿预留给学生足够的课外阅读时间。所以,农村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条件很差,一些学生依靠同学间的相互借阅来满足课外阅读需求,这显然是不够的。
农村初中学生在周末和假期有许多的作业,学生的负担较重;此外农村学生还要承担一定的家务,部分学生还需要从事强体力劳动,很少有时间去进行课外阅读。因此,农村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时间非常有限,阅读量与城市中学生相比严重不足。
(二)缺乏有效的阅读指导
从教师的角度看,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低是学校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语文教学侧重课内训练,重视课本基础知识的传授,而淡化了课外阅读、忽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从笔者和学生的交谈可以看出,有的学生还是想主动阅读的,但由于如何阅读、阅读什么。教师缺乏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首先会使学生更加不喜欢课外阅读,对语文课外阅读的兴趣日渐淡薄;其次,会逐渐使语文课外阅读处于无序低效状态,削弱学生阅读综合能力;最后,助长学生阅读流于形式、浅尝辄止的学习习惯。
从家长的角度看,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或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大部分家长是高中及以下学历,还有一部分甚至仅有小学1-2年的学习经历,有大学学历的学生家长可谓凤毛麟角。近年来,很多农村劳动力转移至沿海城市,青壮年均不愿意在家务农,所以农村初中生的监护人多半是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不仅对晚辈的学习指导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还因过分溺爱导致学生懒惰、任性。所以,农村初中生的家庭环境根本不可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从家长或监护人那里也几乎得不到有关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方向引导。
(三)阅读方向偏离,方法缺失
有一定阅读条件的农村学生,他们阅读的内容很少是名著或国学精粹。据笔者了解,农村初中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主要是按照个人爱好和心理需要,例如男生喜欢看武侠、暴力、侦破方面的小说,女生喜欢看言情小说。当然,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方向偏离课程目标的主要原因,还是引导不力的。如果学校和教师能抽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学校、家庭和社会能更多地关心中学生的成长环境,那么农村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就会走上正常道路。
尽管部分教师和学生能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也在努力拓展阅读范围和空间,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缺失,事倍功半。例如,一些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基本只能做到“眼到”,而做不到“心到、口到、手到、眼到”,阅读从来不做笔记,读了也就完了,不会思考和总结,因而谈不上应用。众所周知,边读边思、边写边记、边记边用是课外阅读的好习惯,精彩段落、词汇如果能摘抄下来并熟记,是能运用到作文中和阅读中的。由于阅读方法不当,使课外阅读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二、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不断提高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一)努力创造课外阅读条件
1.借助多方力量多渠道解决阅读资源问题
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对农村中学教育的投入,为学校配备相应的读书馆,配置尽量丰富的书籍或者加大图书管理的经费。学校也可以主动向社会寻求帮助,让各界爱心人士加入到为农村中学捐赠书籍的慈善活动中;也可以通过加强和家长的交流,鼓励他们为学生购买课外书籍,在家为学生营造适合阅读的环境。此外,学校应充分发挥网络等外界资源平台,让学生学会通过网络进行课外阅读活动。
2.鼓励班级图书角建设
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和鼓励所带班级学生建设班级图书角,让学生尽可能把拥有的有益书刊带到班级,供同学们相互阅读。学生提供的书籍由班委负责登记和管理,可以制定《班级图书借阅制度》、《班级图书奖励制度》等,明确图书借阅、遗失或损坏、归还等办法。班级图书角的建设、规范图书管理能充分发挥图书的价值,从而实现课外阅读资源共享。
3.鼓励学生开展互换阅读活动
班级图书角局限于班级内,如果能在整个中学内实现师生之间的图书互借、互阅,那么农村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材料将更丰富。语文组的教师可以统一思想,共同组织图书互换阅读活动,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借阅课外书,让课外读物在全校师生中流动起来。借阅的图书,学生将会更加重视和珍惜,毕竟借书有时限规定,如果不及时看就可能没有机会,从而可以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热情。
(二)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和帮助
语文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让学生掌握课外读物选取原则和应重点阅读的内容。
1.课外读物选取原则
第一,引导为主原则。语文教师首先要尊重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自主选择课外阅读的材料,不能禁止阅读或限定阅读范围。巧妙引导原则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主动去阅读自己喜欢的读物。只有学生自身认为有些书不可以阅读,才会主动思考语文教师的引导,自然就会自主参考教师的推荐。
第二,倡导经典与流行作品并存的原则。在遵循引导为主的原则前提下,教师也不能完全放任自流,要在篇目选择上遵循经典与流行作品并存、各取所长的原则。农村中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的教育和熏陶。优秀篇章的思想精髓和精神内涵能帮助农村初中学生摆脱落后的思想观念,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辨能力。例如,除了倡导学生阅读四大名著等经典作品外,网络当红小说、科幻小说、动漫图书等也可以让学生适当涉猎。
2.适当推荐阅读书目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推荐好书,具有深刻思想和教育意义的古今中外经典著作或者是具有时代精神、迎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新世纪佳作,都能使农村初中学生培养优良的品德修养以及高雅的审美情趣。笔者认为,从类别上看,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中外名著,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人与海》、《鲁滨逊漂流记》、《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可以推荐教材延伸阅读书目,例如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介绍《水浒传》,学习《在烈日和暴雨下》介绍《骆驼祥子》,由《阿Q正传》介绍《呐喊》,由《皇帝的新装》介绍《安徒生童话选》;还可以推荐时尚读物,例如由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推荐徐志摩和林徽因诗集,由韩寒现象推荐《三重门》等,还可推荐《读者》、《小小说选刊》、《中学生阅读》、《青年文摘》等杂志。总之,推荐书目供学生参考,可以让学生对课外阅读方向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和把握。
(三)纠正阅读方向,强化阅读方法指导
1.教师要及时开展阅读督查工作
为了避免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偏离正确的方向,语文教师要及时了解和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首先,教师要督促学生勤写读书笔记。语文教师应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本摘抄本,专门摘抄学生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优美片段,并每周写一个阅读心得体会,教师每周检查一次,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次,及时、客观地评价学生的阅读情况。及时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分层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可以为不同语文基础的学生提出课外阅读发展目标并指明努力方向。
2.传授良好的阅读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教会学生有效开展课外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能力。笔者经过教学实践,总结出综合运以下方法比较适合农村初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1)精读、跳读与略读法。这是学生应掌握的最基本的阅读方法。精读法中,教会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并辨别使用朗读涵泳法、疑问思辨法和比较阅读法;略读法更适合学生的课外阅读,因此要教会学生掌握浏览默读法、提纲挈领法、搜寻猎读法等,使学生能轻松阅读;跳读法适合阅读浅显的简短报刊、杂志等,让学生掌握大概信息就行。(2)基本功培养法。快速查字(词)典:对于不懂的字词,学生要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在字词典中查出;目录查阅:通过书籍目录快速搜寻需要或感兴趣的内容,使学生能依据个人的需要快速选读;注释查看:在阅读的过程中及时查看书下注释或者是书后注释,让学生及时了解不懂的内容。(3)勤记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中,书写能强化对所写内容的记忆,帮助学生促进思维发展。例如,笔者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要及时圈出不懂的生字词,划出不懂的句子和段落,抄写好词好句并朗诵,写出读后感。(4)勤思法。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外阅读之前就对阅读内容进行设想,让学生边读边思、边思边学,这样就能在阅读中抓住关键事件和主题思想。
三、结语
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开展好语文课外阅读在农村中学有一定的困难。然而,针对阅读条件差、阅读量有限,缺乏有效的阅读指导,阅读方向偏离、方法缺失等问题,只要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条件,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和帮助,相信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各种问题将能得到很好解决。
参考文献:
[1]张良田.初中语文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篇2
一、得道于课内——传授阅读技能,掌握阅读要领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从最基本的语文课堂学习开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渗透阅读教学的新观念。课堂学习不应成为知识的容器,而应成为知识的熔炉,学生一般是通过课堂教学掌握主动学习的技艺与方法。阅读教学也是这样,因此课堂教学要改变 “重讲授,轻技能”的教学模式,要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阅读技能,让学生掌握阅读要领。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朗读,培养意读。朗读是一种把脑、眼、耳、口等各种生理器官都调动起来的学习方法,它“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能把无声的书面文字变成有声的口头语言,把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和情感体验有机结合。通过有声的朗读,学生不仅能丰富语言积累,更能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感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素质。朱自清先生提出的朗读方法是:“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自己练习着读,有时还得背诵。”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朱自清先生的教学方法,教师范读,然后让学生轻声读或默读,而且要能跟上教师的节奏、要领,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解决有关问题。教师范读,也可主读全篇或课文中的某一部分,甚至一个自然段。其余的要学生根据范读自己去读,去体会文章的思想。如教学课文《草原》时,老师不必多讲,只要通过初读、细读、精读等反复朗读,便能理解课文,与作者产生共鸣。
什么是意读?意读就是通过阅读来体验、感悟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所谓“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注重积累、感悟和熏陶”的要求,朗读和意读契合了这一要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不可本末倒置,以讲代读。而是要让学生加强朗读,课文讲解以后,还要鼓励学生再朗读,这是理解基础上的诵读,这对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式有很大帮助。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朗读与意读中辨析、品味,加深体验与领悟,不断增强自己的感悟理解能力。
其次,在课本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以问导读”的意识。学生阅读课文预习时要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自己生发出疑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也可以巧设问题来达到激起兴趣的目的。同时在课本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以读导问”的意识。“读”是“问”的基础,只有充分阅读了材料,才能逐步推敲,层层深入,从而达到理解全文,感悟思想,获得审美体验的目的。“读”,不能读得肤浅,更不能怕花时间,而应该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不阻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正当的体验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脑海中逐渐形成高质量的问题。
二、得益于课外——指导课外阅读,享受阅读快乐
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不是最终目的,课内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激发阅读兴趣、获取课外阅读方法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指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
课外阅读较之于课内阅读,它有更大的自主性。初中《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并且给出了推荐篇目,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初学生阅读的寓言、故事、诗歌、散文、小说等的文学作品,也包括当代的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那么,怎样避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呢?
首先,学生面对浩瀚的书海,精力是有限的,谁也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更不可能对每本书每篇文章都去精读,所以,必须掌握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读书技巧。泛读就是将每本书的内容提要、前言、章节、目录等很快地从头到尾看一遍,这样就能大致了解每本书的梗概、特点和应用范围,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什么是精读呢?精读就是在泛读的基础上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认真研读,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特别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泛读与精读相结合这种读书方法既是课外阅读的技巧,又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既能扩大学生的阅读空间,又能增加阅读的深度,理解前人的思想精髓。此外,除了泛读与精读,还要注重写读。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读书笔记是很多人的读书经验,伟人就极力推崇“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方法。特别是处在长知识阶段的初中生,仅有课堂笔记是远远不够的,课外阅读也要有做笔记的良好习惯。
其次,作为老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交流。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例如,我们可以每堂语文课用五分钟的时间进行朗诵展示,《每周一诗》或者五分钟演讲,也可以经常在班里开展一些朗诵会、故事会、名人名言交流会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例如学校开展的“古诗文朗诵比赛”活动,学生们为了能参加此次活动,都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搜集相关读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朗读、背诵,校园里玩耍的少了,到处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理解 方式 培养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096-01
随着教育难度的加深,初中语文的阅读理解也是越来越难,很多初中生都普遍反映阅读理解是考试中的老难题――考卷上洋洋洒洒几百字,就是很难得高分!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解决好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学生奠定文学素养的基础,是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试金石。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水平需要协调好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需要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掌握阅读教学的训练策略,因为初中语文阅读是一门需要在实践阅读中感受、理解、赏析和评价的课程。不仅要明确“读什么”,更应掌握“怎么读”。因此,需要进行阅读教学的策略训练,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本文主要从语文阅读方法的学习作了探讨。
1 阅读变悦读,培养阅读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兴趣也是学习任何学科的原动力,有了动力才能在阅读理解方法的学习上有进步,所以新的阅读模式应该首先完成从阅读到悦读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积极营造一种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语文课本身是思维形象化的过程,然而与理科知识的结合使得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不断融合,调动了学生的浓厚兴趣,从而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变任务式学习为自主式学习,提高阅读质量和学习效率。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学生完全没有对阅读理解的厌恶和害怕,自然会慢慢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
2 发散阅读,边阅读边积累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文明博大精深,用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教文数不胜数,如果只是单纯的把考卷上的阅读内容应付下来是远远不够的,而且阅读理解的能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种长期的具有积累性质的能力。然而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若想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中阅读篇目的数量和深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结合教材提供的综合性学习和名著导读,提供给学生大量优秀丰富的课外读物。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课外阅读的时间,并对课外阅读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督,使学生不至于盲目的阅读。如何帮助学生做好课外阅读,我通常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的:
2.1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学生有书可读,并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针对学生缺乏阅读的书籍这一问题 ,我们必须和家长多交流,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的重要意义,让家长从经济上对学生课外阅读提供必要的支持。
2.2做好检查督促工作
父母的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家长也是陪伴孩子时间最长的长辈,他们拥有较多年的认生阅历,知晓好与坏的区分,所以在此培养中还要要求家长监督好孩子,让孩子在家少接触通俗读物、电视、游戏,利用好有限的课余时间多看些有意义的书籍,从而保证学生有良好的阅读环境。
2.3学会选择好的书本
选择好的书本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外阅读中,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图书。书是人类知识财富的宝库,是获得知识的源泉,但是读书又需选择,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从方法上来讲,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必读书,还可以教学生通过自己看前言、看目录、翻后记和抽样阅读的方法来选择图书。为了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多读有价值的书,我们可以在每学期开始,推荐适合或急需的书本,使学生不至于感到盲目,寒、暑假前也可以帮他们列好必读书、选读书的名单。
2.4做好课外阅读的读书笔记
阅读时,要学会欣赏美,学会其中感情的表达和意义的书写,然而感觉是一瞬而过的,学生应该养成边读边记的好习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将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质的突变。所以要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将文章中文章诗人感动的文句摘抄下来做一些积累,或讲明白的道理、或将联想到的场景都要写下来。
3 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篇4
【关键词】中考 语文 复习
回顾近几年中考语文试题,十分注重实用性、延伸性、开放性、人文性和创新性。面对中考改革趋势,作为语文教师应如何更好的适应考试思想和考试方式的改革,进行有计划、有条理、有针对性的中考总复习呢?
1.了解中考动态,掌握信息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与其盲目复习,高耗低效,不如明确复习目标,有的放矢,少走弯路,做到低耗高效。近几年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受到社会普遍关注的是语文教学改革。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的是语文教学改革;参与人数最多的是语文教学改革;改革力度最大,步子迈得最大的是语文教学改革。面对这样日趋发展的语文改革,要如何去明确复习目标?国家教育部下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语文考试应着重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阅读应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注重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写作不得设置审题障碍,要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这一改革意见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也为我们今后的语文教学和中考语文复习提供正确方向和思路。
2.制定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
复习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综合的过程。科学合理的计划能使复习有条不紊地进行,提高复习效率。在复习的过程中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纵向复习。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们不可能跟其他学科一样对初中三年所学内容分册复习,但可以对初三年所学知识做简单梳理,使学生有一个较为整体的印象。
第二步,横向复习。引导学生对六册书的侧重点、知识点分类整理,作横向归纳。例如引导学生掌握初中阶段学过的8种常用修辞手法,有关记叙文的知识等等。这样做可使学生有一个较深刻的印象。
第三步,综合复习。在对有关知识点进行纵向、横向的复习之后,结合考试信息,让学生做些相关试题,以检验学生的复习效果,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
3.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听说能力的重要性一步步地显现出来。综观近几年的试卷,听说部分题型有客观性的答题和主观性的表达,其中客观题主要考查“听”,而主观题则用于考查“说”。明确题型,并能针对不同题型设计相关的试题,根据答题的规则,分类进行集中训练,做到“对症下药”。
4.进行针对性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从近几年来的中考阅读命题分析,可以清楚了解到:阅读的分值的比重逐渐加大,阅读文体的选择兼顾各类体裁。现代文阅读以课外材料为主,题型主要是主观题。着重考查对现代文整体感知、理解、领悟的能力;考查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对阅读能力进行针对性训练。如何进行训练呢?我们应在明确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相关知识后,选择近几年中考试题中比较好的、有代表性的语段或文章进行测试,然后进行讲评。在讲评过程中可按以下步骤进行:先引导学生从整体去感知文章,让学生明白“写了什么”;接着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思路,揣摩作者“怎么写的”;最后再引导学生综合领悟思想深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来写”。
对于文言文阅读首先要做到打好文言文阅读的扎实基本功和重视文言文的扩展阅读。找准课内文言文的重难点,使课内知识得以巩固。
5.教会学生自主复习
5.1 梳理字词
第一,学会筛选重点字词。这类型的考点多是常用常见的易读错、易写错的字词以及多音字、形近字等。可以根据这一点对六册课本中的生字词与常用字词进行筛选,归类识记。第二,养成纠错的习惯。对出错的字词要用红笔去改正。
5.2 综合性学习
六册书中每单元后都有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但中考试题中很少直接考察,复习中主要让学生注意方法的积累。从课本中筛选出操作性强的综合性学习题进行练习,积累有关知识和方法。
5.3 名著知识
主要是对每册教材附录部分的“名著导读”进行考点整理。主要整理作品名称、作者简介、主题思想、内容概括、主要人物、性格分析、读后感想等。可建立合作小组,几个同学分工合作,每人整理一部分,然后汇总交流。
6.运用适当、高效的复习方法
中考选拔的是能力比较强而不是仅会死记硬背的学生。例如复习基础知识,可以利用目录进行回忆,先通过目录一部分一部分地回忆,回忆起来的东西就让它过去,回忆不起来的或有困难的就重点看课本,当全部回忆完某部分后就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每一部分按此方法复习完后,搞清楚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使基础知识系统化,再加以定时、定量的模拟练习。要经常性地进行归纳,特别是每次练习和考试的失误,要认真总结,防止今后再出现同样的问题。
此外,要教会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越往后复习,学生自身的作用就越来越大,同一个老师教的班级,学生的成绩差别很大。老师讲的题、与同学讨论的题易忘,自己做的题、特别是做错后改正过来的题便不易忘记。
教师在进行针对性训练的时候不要只追求做题数量,而要追求做题的质量。糊糊涂涂做三套,不如明明白白做一套,要讲质量,讲效果。对于老师精心组合的题、学生平时害怕的题、容易出错的题要精做,用多种方法做,其余题目一般化地做;有把握的题目、做过多遍的可以不做。
篇5
关键词:阅读;阅读方法;阅读习惯;课外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培养学生自主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增加阅读量……”学生养成主动的阅读习惯,就会在潜移默化中积累知识,提高阅读能力,陶冶情操,塑造优秀的人格。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代伟人不管是和平年代还是战争时期都不曾中断过读书。可见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意义重大。
学生通过阅读书籍,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穿梭古今,漫游于人类所创造的精神空间,不仅能极大地扩展学生的精神生活面,而且也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精神生活的质量,在阅读好书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补充。通过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使之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可以进一步补充营养,写作和阅读能力都会有明显的突破。
但农村初中的阅读现状却令人担忧。究其原因主要有缺少阅读时间、缺少阅读书籍、缺乏阅读兴趣、缺乏阅读指导。因此,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两部分要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任何一方。
正确引导学生课内外阅读是语文教师应尽的义务和重要职责。我们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帮助学生挖掘课外阅读资源。同时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确定阅读目标,引领学生实施阅读策略。
一、提倡自主阅读,注重课内方法指导
阅读活动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这种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的活动,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越俎代庖。要实现让学生“学会阅读”这一目标,必须要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
“得法于课内”说的便是课内要严格进行阅读训练,让学生学会阅读。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我们要通过教材这个例子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能,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读书方法。
1.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以便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这就犹如掌握了打开书的大门的钥匙。
2.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略读全书,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精彩部分和难点,则需要像读课文那样精读。两者结合,收获更多。
3.做读书笔记。可以抄名言,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写心得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4.平时积极阅读新课标推荐的长篇文学名著,在此基础上,由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也要积极收看,借此掌握书名、人物、情节等内容,以做到记忆清晰,积累丰富。
5.读一本书,就要有一本书的积累,不要因走马观花而张冠李戴。
6.平时多读赏析类的文章,吸取一些精辟见解充实自己的大脑。也可以试着写一些短小的评论性文章,以训练自己的思辩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
7.在阅读过程中还要注意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以加深理解、拓展视野。
二、课外拓展空间,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受各方面条件限制,农村学校图书馆普遍存在藏书数量有限、质量较差、借阅困难等问题。农村里拥有藏书的家庭也寥寥无几,农村学生的阅读条件令人担忧。根据实际情况,要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多渠道保证阅读资料的来源。
1.开放学校图书馆。为充分利用图书馆现有的资源,在午休时间图书馆向学生开发,学生既可在阅览室看书,也可将书籍借走。
2.建立班级图书角。途径有两条:一是请学生自己捐献一本或几本书,书籍要有一定的质量,避免捐献一些小人书、作文书、课本参考书等,捐献书籍者即可成为图书角的会员,享受向图书角借阅图书的权利,形成资源共享;二是老师也要向读书角捐献一些有质量的书籍,图书角由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并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保证活动正常开展。
3.开设电子阅览室。在学校拥有计算机教室的条件下开设电子阅览室是一种投资少、效益高的方法。从网上下载国内外名著,分批组织学生去阅读,是传统文本阅读的有益补充。
4.充分利用旧报纸。学校各科室、各班级的报纸种类较多,有《沧州日报》《沧州晚报》《中国教育报》《初中生周报》《河北工人报》等。语文老师有意识地把这些报纸搜集起来,定时定量地发放给学生,让学生进一步贴近生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
三、注重激励评价,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赞美犹如阳光,初中生的学习需要有人赏识、激励,有了老师恰当的激励和评价,才有可能让学生保持阅读兴趣,产生自觉的阅读行动,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的意义是重大的。它不仅可以使人获取信息,汲取知识,还可以给人带来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机会,并且可以怡情养性。
总之,阅读对一个人一生成长至关重要,一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蔡少军.初中语文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3]谢象贤.语文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篇6
作为初中生,仅有课堂上的阅读,是完全不够的,读课外书尤其读名著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7~9年级的学生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虽然在7~9年级的语文课本上增加了名著导读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接近名著,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但这样的名著导读效果真的达到了吗?作为一名基层的初中语文教师,我不以为然。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在我校初中生名著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阅读名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家庭环境的影响
学生的家庭环境直接影响了他们对名著阅读的重视程度,家庭条件好父母重视教育的学生家里拥有名著书籍的量要大大超过其他家庭,有些留守学生家里甚至连一本名著都没有。
2.学生对名著不感兴趣
大凡称得上经典的中外文学名著,多出自某个时代的语言和思想非常成熟的“大家”之手,这些名著主要反映的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代表的是那个作家的思想观念。由于受时代的间隔、阅历的限制,学生会对名著缺乏认识和了解。他们喜欢看《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这样简单的名著,不喜欢太沉重、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名著。许多名著由于包含的信息量太大、篇幅太长、内容太难,确实很难读懂,而且阅读起来需要很长的时间,多数学生觉得阅读名著是一件苦差事。我校大多数学生只粗略读过《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有的学生读得还是简体版或卡通版,阅读量严重不足。
3.受新兴易读传媒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电视、电脑、MP3、MP4、游戏机等现代娱乐和信息传播方式正在全方位地占领学生的生活空间,许多学生往往热衷的是那些简单刺激的“文化快餐”,而不是像对单一枯燥的文学名著。
轻松化、兴趣化、情绪化成为青少年的阅读心理;通俗小说、漫画卡通等迎合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求,成了校园流行的主打。初中生年龄的特点,使他们喜欢充满青春活力的读物。
4.教师引导不够
尽管每本语文课文后面增加了两篇名著导读,但仍有很多语文教师只重视教科书,而忽视对学生课外名著阅读教育,甚至有些教师根本就没给学生上过名著阅读课。教师还是把测试作为督促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在教师这种错误引导下,学生也就依旧把应付考试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
二、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策略
针对学生阅读名著当中存在的以上几点问题,有的放矢,制定策略,才能真正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1.与家长取得共识
每接手一届学生,语文教师都应该给所有的家长写一封信,告诉他们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告诉他们,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当然学不好语文。同时也可附上教育部推荐的一些中外名著的目录。从而与家长取得共识,家庭、学校双管齐下,形成合力,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意识。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由于时代的隔阂,学生普遍对名著缺乏了解,缺乏亲近感。当今文化信息来源渠道多且快捷,多数学生沉迷于网络、电视,倾向于文化快餐,即便为了考试,他们也乐于接受各类”名著速读本”,对原著没胃口,因此,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热情,是促使学生搞好阅读的关键。为把学生引进文学名著的殿堂,我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
(1)课内向课外延伸。这是采用比较多的一种形式,上课时,教师要有意识进行拓展,吊起学生的胃口,让学生自己去看。比如上《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里面的人物描写非常细致,于是教师就可告知学生,《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将,也是个个性情不同,人人描写传神。学生自然就会自己在课外找书看。
七年级下册有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想知道英子最后的结局吗?那么就看一下《城南旧事》;八年级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个高傲的法国人,为何对落后、愚昧的旧中国抱有极大的同情?那就看一下《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吧;这一环节的要点就是:浅读即可,了解大概,从书中找到问题答案,先让学生能打开书。
(2)播放一些有关名著的片子。可以讲名著中的故事,可以论名著中的人物。如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等节目,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都可以用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易中天讲三国,将曹操说成是可爱的奸雄,就能引起了学生的热议,可以借此引导学生到《三国演义》中为自己的观点找根据。这样,学生怀着积极的心态到作品中去,阅读的效果可想而知。
(3)要善于营造阅读名著的氛围。可以开展语文课前三分钟“推荐活动”,每堂语文课前,由一名同学向全班推荐名著的经典片段或一位名作家,并写出百字左右的推荐语参与评比,每周组织学生选出一名优胜者的文章,贴在班级宣传栏供全班阅读。时间长了,名著成了大家关注、交流的话题,成了大家心灵的需求,学生觉得,不读点名著,似乎挺没品味。这样,从交流的需要出发,学生从名著中就能读出乐趣,读出成就感。
3.传授学生阅读方法
文学名著,顾名思义是中外文学史上有定评的,在语言运用方面具有示范性特征的重要作品,是经过读者反复筛选,严格检验的艺海明珠。读名著不同于浏览浅显易懂的通俗读物,要读出成效来,就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如默读、朗读、浏览、赏析、圈点、摘录、批注、比较等。我在上名著导读课时,常常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读、写、抄、评,评介鉴赏,让学生逐渐掌握阅读名著的门道。“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法,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当学生习惯用某种正确的方法解读文本时,学生就拥有一把打开名著大门的钥匙,能够自由地进进出出,将里面的风景看个究竟。
(2)还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勤动笔的习惯,对所读内容进行评价,寻找、筛选相关的信息。如阅读高尔基的《童年》时,指导学生细致研读人物的性格特征,揣摩优美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在小说中,那个人物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在艰难困苦、令人窒息的环境里,阿廖沙为什么没有被压垮或变坏,反而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善良的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使学生得到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生成深厚的文学底蕴。
(3)自主阅读。在完成了大纲规定的必读篇目后,我们要鼓励学生自主确定读书思路,明确读书方向,选择阅读篇目。学生按自己的眼光去判断,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不管选择什么名著,只要乐于阅读,善于阅读,都能从中摄取丰富的精神营养。
对名人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名人传》《凡高传》《童年》等作品。喜欢探究动物的学生,可以读《昆虫记》《自然史》等作品;喜欢旅游的学生,可以读《八十天环游地球》《格列佛游记》等作品。总之,要给学生自,要引导学生结合个体的实际情况,分阶段地制定读书计划。作为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自己在其中只是起辅助引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