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名人名言范文
时间:2023-03-13 21:07: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孔子的名人名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礼之用,和为贵。
3、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4、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5、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8、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9、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10、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1、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1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3、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4、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5、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
16、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1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1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1、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2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3、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2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25、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6、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27、过,则匆惮改。
2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9、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30、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31、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3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3、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34、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35、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36、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37、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38、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40、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41、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42、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43、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44、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45、不迁怒,不二过。
4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4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8、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49、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50、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51、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5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5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55、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56、刚、毅、木、讷近仁。
57、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58、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60、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6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2、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63、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64、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65、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6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7、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68、不学礼,无以立。
69、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70、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71、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72、放于利而行,多怨。
73、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7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75、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7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7、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78、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79、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80、听其言而观其行。
81、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8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83、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8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85、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86、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篇2
五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
2.借助文言文中学过的生字,推想相关词语的意思。
3.体会引用名人名言的好处。
4.从整体布局、运笔风格、结构安排等方面欣赏书法家赵孟的楷书作品。
5.积累有关革新、发展的古语名言,大致了解这些古语名言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交流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借助文言文推想成语的意思。
▶教学策略
1.交流平台
围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话题,以孔子的名言谈话导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总结,强调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运用这些好习惯来提高学习效率。
2.词句段运用
引导学生借助文言文中学过的生字,推想相关词语的意思,学会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以谈话引入的方式引导学生说一说他们知道的名人名言,让学生通过比较引用名人名言的句子和去掉名人名言的句子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再联系课文内容和例句深入体会引用的好处。
3.书写提示
通过展示书法作品,让学生拓展交流他们所了解的其他有名的书法家,引入书写提示。引导学生从整体布局、运笔风格、结构安排等方面来欣赏赵孟的楷书作品,并谈谈对自己今后写字的启发,达到提高学生的书法鉴赏能力和指导学生写字实践的目的。
4.日积月累
课件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古语名言,通过自由朗读、练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初步理解古语名言的意思。学生交流自己对名言的理解,教师引导总结四句话的相通之处,学生尝试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最后拓展交流这四句名言对自己的启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
2.借助文言文中学过的生字,推想相关词语的意思。
3.体会引用名人名言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
交流平台
1.谈话,导入“交流平台”。
课件出示: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
——《汉书·贾谊传》
谈话:孔子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今天我们来围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话题进行交流。(板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读一读,结合实际交流。
(1)启发引导:同学们,如果在学习中遇到问题,你们会怎么办?
预设:遇到问题,随时向人请教,或者读书、查资料,琢磨解决问题的办法。
小结:对啊,勤问勤查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它能让我们学到不少知识,也能让我们获得好的学习方法。(板书:勤问勤查的习惯)
(2)自读交流。
①同学们默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教师提出自读要求:
课件出示:
l
一边读一边思考:除了“勤问勤查”,还提到了哪些学习方法?
l
重点的句子做标记。
②学生交流学习方法,读出相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
l
勤问勤查的习惯
l
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l
坚持课外阅读的习惯
l
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
3.联系实际,拓展交流。
(1)引导交流:在学习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四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你们还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请大家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谈一谈。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课前预习的习惯、举手发言的习惯、写日记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等。
(3)小结:同学们,希望大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习效率。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的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怎样通过“交流平台”的教学,让学生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有更深的认识呢?首先,谈话导入,引入交流主题;接着,在老师的启发与引导下,谈到勤问勤查的习惯,以及其他三种学习习惯;最后,让学生联系实际交流自己的好习惯。
二、
词句段运用
1.推想词语的意思。
(1)设问引入。
师:同学们,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运用的。理解成语意思的方法有哪些呢?
预设: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抓重点字等方法。
引导:今天我们来学习联系文言文中学过的生字推想成语意思的方法。
(2)举例说明。
①出示成语:赴汤蹈火。
②引导:请联系文言文学过的生字,说说成语“赴汤蹈火”的意思。(指名说)
③回顾:《两小儿辩日》中“及其日中如探汤”的“汤”是什么意思呢?(热水)
④学生试着解释成语。
⑤教师小结:跳进热水之中,踏着烈火,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
(3)完成练习。
①学生根据刚才的方法,借助文言文中学过的生字,推想成语的意思,完成课本第91页的第一题。
课件出示:
你能借助文言文中学过的生字,推想下面成语的意思吗?
走马观花
自愧弗如
声泪俱下
不以为然
过犹不及
②学生交流。可以运用泡泡提示语中的句式交流。
走马观花:走,奔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自愧弗如:弗,不。自感不如别人而内心惭愧。
声泪俱下:俱,一起。边诉说,边哭泣,形容极其悲恸。
不以为然:然,对。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过犹不及:及,达到。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2.引用名人名言。
(1)谈话引入:请说一说你们知道的名人名言。(可指名回答,也可小组内互相交流)
过渡:同学们知道的名人名言真不少。在文章中引用名人名言,往往能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2)体会引用名人名言的好处。
①读下面的语段,体会引用的好处。
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法体会引用名人名言的好处:一是联系上下文,二是比较引用名人名言和去掉名人名言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课件出示:
l
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l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少年,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
②教师归纳总结。
开头引用名人名言具有提纲挈领、总领全篇、引人入胜、为整篇文章奠定基调等作用。文中引用名人名言可以在说明问题、阐明观点时增强说服力,具有突出中心、富有启发性、使语言精练等作用。而在文章末尾引用名人名言则可以起到画龙点睛、启迪读者的作用。
(3)联系实际谈体会。
教师提问:你在习作中引用过名人名言吗?通过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举例说明,谈体会。教师予以肯定和鼓励,并提出要求。
【设计意图】如何让学生体会引用名人名言的好处呢?一是联系上下文,二是作比较。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引用名人名言的好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习作中恰当地引用名人名言。因此,设计了“联系实际谈体会”的教学环节。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从整体布局、运笔风格、结构安排等方面欣赏书法家赵孟的楷书作品。
2.积累有关革新、发展的古语名言,大致了解这些古语名言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
书法欣赏
1.图片导入。
课件出示:
师:这是谁的作品?你还知道哪些有名的书法家?
学生:这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还知道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苏轼、米芾、黄庭坚等书法家。
师:书法史上的“楷书四大家”是指唐代欧阳询(欧体)、唐代颜真卿(颜体)、唐代柳公权(柳体)、元代赵孟(赵体)。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元代书法家赵孟的书法作品。
2.书法欣赏。
(1)指导欣赏的方法。
可以从运笔特点、结构特点、整体感觉等方面欣赏书法作品。
(2)欣赏元代书法家赵孟的楷书作品《三门记》。
①课件出示作品:
课件出示:
②学生说自己的感受。
教师提示: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具有行书的笔意;结构严谨端庄,平正宽绰;整体上显得秀丽柔美,稳健大方。
③师:欣赏完《三门记》,你对今后的写字有什么想法?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由“楷书四大家”引入,不仅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文化常识,还对书法家赵孟的成就心生敬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提高学生的书法鉴赏能力?关键是要让学生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而本环节突出了方法指导。最后,引导学生从书法欣赏中受到启发,指导自己的写字实践。
二、
积累古语名言
1.读一读,了解大意。
(1)考考大家:比喻学生的成就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可以用哪一句古语名言来形容?(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读一读下面的古语名言。
课件出示:
l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
l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
l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
l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淮南子》
自由朗读,教师教读,练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3)试着说一说每句话的大致意思。
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会发生变化,只有发生变化,事物的发展才不受阻碍,事物才能不断地发展。
说明在面临不断发展的局面时,必须要改变现状,进行变革。
②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持之以恒,不停地革新。这句话从勤于省身和动态的角度来强调要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创新不已。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靛青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常用以比喻学生的成就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④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如果对人民有好处,
就不必效法古人的制度;
如果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旧的规矩。
(4)这四句话的共同意思是什么呢?(改革创新,发展超越)
2.背一背,畅谈体会。
(1)引导背诵。
(2)拓展说话:学习了以上四句古语名言之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对于这四句名言,重点是让学生读读背背,了解大意。这四句名言都是文言古语,有些拗口。老师要教读几遍,让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读熟了,“其义自见”。学生说一说每句话的大概意思,老师只适当点拨指导。最后,力争让绝大部分同学把这四句古语名言背下来。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语文的核心素养。本次语文园地教学,注意到了以下三个方面:
1.巧妙导入。
成功的课堂导入,会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更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次“语文园地”设计了设问导入、谈话导入、图片导入等,效果不错。
2.方法指导。
千金在手不如掌握“点金之术”。例如,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而是以此为例教给学生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即借助文言文中学过的生字,理解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并解释成语。后面的“书法欣赏”也是从鉴赏方法的角度设计教学环节的。
篇3
1、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法朗士
2、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3、我的成就,当归功于精力的思索。--牛顿
4、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高尔基
5、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巴斯德
6、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7、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8、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们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培根
9、好动与不满足是进步的第一必需品。--爱迪生
10、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巴尔扎克
11、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波尔克
12、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13、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当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爱迪生
14、知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宝贵。人缺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知识,头脑就要枯竭。--高士其
15、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尔
16、作家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写作,但是他决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写作。--马克思
篇4
一、 以趣引题,定好基调
常言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开头为何那么重要?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首因效应”、“第一印象”的作用。成功的开头,有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又像打开了殿堂的大门,引导学生竞相登堂入室。在哲学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恰到好处地用趣例引题,导入新课,就会一扫课堂的沉闷气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拨动其思维之弦,为新课的讲解定下基调。
如:在讲“联系”这个概念时,先讲述哲学寓言故事“唇亡齿寒”的故事。说明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如唇齿相依,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即“联系”。那么,什么是“联系”呢?同学们就会抱着极大的兴趣去阅读、去探讨。又如在讲“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时,先叫一个学生讲“自相矛盾”的成语典故,进而引导学生分清“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然后引入正题。再如,在讲量变引起质变的第二种情形――事物的结构和排列次序的调整也能引起质变的时候,就可以让同学们叙述“田忌赛马”的故事,在同学们生动的叙述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率,又使同学们很容易地理解了这一基本而又重要的哲学原理。
二、以趣言理,深入浅出
哲学反映的是万事万物的共同性质和共同规律,它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理性认识。但从认识过程看,感性认识才是认识的起点,人们的认识总是从对具体、生动的个别事物的认识开始的。因此,教学应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带有哲理性认识,使教学过程和认识过程相一致。运用趣例组织哲学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化抽象为具体,变呆板为生动,深入浅出地阐述原理,从而使哲学理论变得通俗易懂。
在讲“必须按规律办事”时引了寓言“挤牛奶的故事”,说的是:有一户人家,养了一头母牛。这家主人因事要请客,准备挤些牛奶下来,供招待客人之用。但他转念一想――现在离请客还有一个月,如果预先把牛奶挤下来,积存多了,牛奶容易变质发酸,也不便于保藏,不如就利用牛肚皮暂时储藏一下,临到请客时一次挤出,到时牛奶既多又鲜,岂不妙哉?于是,主人就把母牛和那头小牛隔离开来,停止了挤奶。转眼间,请客的日子到了,客人们纷纷光临。主人把母牛从牛棚里牵出来派用场,却什么也挤不出来。讲完故事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母牛的奶不给小牛吃,也不去挤它,就会自然没了呢?通过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母牛的造奶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要每天挤,才能促其新陈代谢,也才有源源不断的新奶产生出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起作用。而挤奶人违背了规律,就必然使母牛造奶系统的生理机能紊乱,造成奶的枯竭。这样,“规律的不可违抗”这一难点内容就容易理解了。
三、以趣明理,耐人寻味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是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的。政治课要利用其独特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而哲学课给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展示了一个很好的大舞台。哲学课可以利用哲学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生活中的故事、哲理诗、名人名言、俗语、对联等渗透思想教育。例如,在讲到整体与部分的联系时,就可以引用俗语“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既可以通俗易懂地解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又可以由此教育同学们树立国家意识、集体意识。
四、以趣结尾,余音缭绕
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在哲学课的结语中,选取一些趣例作为结尾,往往令人萦怀难忘。
篇5
一、妙用词语,使语言生动形象
要使文章内容表达得丰富、生动,使读者产生联想和具体的感受,选词是关键,选词恰到好处,能使“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1.妙用动词
动词是表示人与事物行为动作和变化的词,运用得好,能使文章语言准确,形象,生动。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泻”“浮”“洗”“笼”四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荷上月朦胧迷人的特点。“泻”字写出了月光像流水一样由上而下一大片地流到荷塘的叶子和花上的情景,使月光也有了动感,成了有形的东西,从而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一个“浮”字描绘出了深夜月光下雾气由下而上轻轻地升腾,慢慢地扩散,弥漫的情景,非常逼真地写出了雾的轻飘特点。可见妙用动词可使语言更形象,从而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妙用形容词
形容词运用得准确,能使事物的性质、状态具体形象地呈献于读者面前。“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的静,来得悲凉。”郁达夫《故都的秋》这段话中“清”“静”“悲凉”三个形容词就准确地概括出了北方秋天的特点。
3.妙用口语、俗语
俗语虽然不像名人名言或古诗文佳句有明确的出处,但它们流传甚广,用得好,使文章通俗易懂且活泼生动。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就用“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象”形象地揭示了主观主义者不注重调查研究的盲目的工作态度。
4.妙用叠字
“然而,那幽暗的峡谷,却依然如故,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翡菊郁郁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荷塘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朱自清《荷塘月色》叠字词的使用,传神地描摹出了景物的特点,不仅使文章文气舒展,而且读起来,节奏感强,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
二、灵活运用句式,使语言优美生动
现代汉语的句式丰富多采,有长句、短句、整句、散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反问句、设问句、对偶句、排比句等,要使语言优美,就要注意各种句式的交错使用,从整齐中求变化,从和谐中求灵活。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中有这样一段话“山路和山坡不便于行车,然而便于我行走。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快乐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坡被我唤作空中走廊”,这段文字巧妙地将对偶句、反问句、主动句、被动句融于一体,句式灵活多变。
三、巧妙使用修辞,使语言活泼生动
修辞是语言艺术的花朵,比喻、拟人可使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排比、拟人可使语占富有气势和节奏,设问、反问可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烘托、对比可使事物的特点更鲜明、突出。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但大多数同学的作文往往“质”有余而“文”不足,平平淡淡。例如,什么是生活,不善用修辞的学生只是这样写:“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对待生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但善用修辞的学生,他会这样写:“生活是镜子,你哭他也哭,你笑他也笑,生活是美酒,会喝的说他甜,不会喝的就说他苦;生活是一首诗,有抑扬顿挫,也有平平仄仄;生活是一首歌,有低沉忧伤,也有激昂快乐。”几个比喻,几组排比,使文章顿生光彩,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意思,由于表达方式不同,给读者的感受也就大不相同。
四、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佳句,使语言充满诗情画意
篇6
关健词:作文素材 细看 精读 拓展
一.抬头细看,铭记在心
看什么――看“墙”:文化墙、标语墙、板报墙等。那上面有古今中外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展现了世界各国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崇高的人格修养和深邃的人文精神,发人深思,给人启迪。而且,这些内容大多处于校园显眼的位置,你无须“众里寻他千百度”,只须稍加留心便可“得来全不费工夫”。若能分门别类归纳整理,那更是“锦上添花”。如:
(1)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别林斯基
(2)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培根
(3)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以上名言警句可服务于“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的话题作文,亦可服务于2014年福建高考“空谷・悬崖峭壁・栈道桥梁”的材料作文。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2)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3)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莎士比亚
以上名言警句可服务于“诚信”的话题作文,亦可服务于2014年全国大纲卷“契约精神”的材料作文。
(1)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2)我惟一的希望是能够多做奉献。――白求恩
以上名言警句可用于写“时间与人生价值”的话题作文,亦可服务于2014年江苏高考“青春与永恒”的材料作文。
二.埋头精读,借鉴在手
写作的很多“优美的原料”来源于我们所学过的高中教材。教材是专家们精心选编的最好的文学读本,那里面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石”:成语典故、格言警句、名人事迹……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材料,点石为金,才是问题的关键。会运用,朽木也会化作栋梁;不会运用,即便是楠木梓树,也是一堆废料。
譬如《劝学》(人教版必修3)一文中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可以用来阐释“捕捉机遇”、“善假于物,成功的捷径”等话题,也可服务于2013年广东高考“接受捐助帮助自己走出困境”的材料作文,还可服务于2013年湖北高考“大豆因盐卤而改变命运”的材料作文。
《老人与海》(人教版必修3),课文节选了老渔夫桑迪亚哥捕到了一条1500多磅的大马林鱼,在归航途中,与鲨鱼殊死搏斗。五个回合过去,老人未能占上风,抵挡不住鲨鱼的进攻,最终带回的是大马林鱼的一副骨架。这段素材可以用来阐释“不懈追求”、“人生之美”、“人是不会被打败”等话题,也可服务于2014年四川高考“站起来”的材料作文。
又如《陈情表》(人教版必修5),文章讲述了李密在蜀国灭亡后,被晋武帝征为太子冼马。他上书恳请晋武帝准许他暂不就职,在家供养祖母。直至祖母死后,他才出仕,官拜汉中太守。这段素材可以用来阐释“感恩”、“孝道”、“进与退”等话题,也可服务于2013年湖南高考“守护”的材料作文。
三.拓展阅读,记录在册
积累丰富、新鲜的议论文素材,离不开课外阅读。我们课外阅读搜集素材的触角可以伸向语文测试或练习作业中关于“人物传记”的阅读文本。
在现代文(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作文素材也是唾手可得。如:2009年福建高考语文阅读文本《寂静钱钟书》,文中讲述了钱钟书因《围城》、《管锥篇》等著作而闻名于世,折服世人。之后,采访和拜访的人如过江之鲫,他却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寂静地坐在书斋里,两耳不闻喧嚣事,照旧埋头苦读,“心在焉”做他的学问。钱钟书成名后,守住了自己的阵地,坚守内心深处的灵魂,没有因名利浮华而改变自己,于是被世人称颂为“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这段素材可以服务于2013年福建高考“漂浮与坚守”的材料作文。
篇7
②孔子又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连用孔子名言,显得呆滞,且第一句句意与中心论点不很吻合。)
③大教育家孔子训诫弟子要虚心求教,博学广闻,丰富人生;要攻读自己所喜爱的课程,精于一门。先贤圣人的教诲让我们明白:既要博识,又要专攻,“博识”与“专攻”是一株双生花。
④博识家博览群书,见多识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政治、军事无所不晓,而且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胸藏万汇凭吞吐,是生活的“杂家”、“百科全书”;专门家则寻一处安静的去处,默默地研究那些鲜为人知或者神秘莫测的未知领域,如钻探机深挖细究,寻得珍宝,自成一家。
⑤不禁让人想起徐霞客,那个走遍万水千山、勇于探险的旅行家。他到天地间舒展胸怀,广增见识,著成描绘华夏风景的旅游巨篇《徐霞客游记》,向世人尽现大江南北的锦绣河山。徐霞客是一位博闻多识的智者,他那广阔的视野,广博的学识,让他的人生充满诗意。
⑥一味的博识也不可取,倘若只追求一个“博”字,而不思索,不萃取,也可能迷失自我。为了不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我们还应有自己的专攻。
⑦我也曾惊叹于《大鱼海棠》的唯美画面,赞美梁旋将它制作得如此精彩。《大鱼海棠》融入了诸多中国元素,如客家土楼、龙文化、漂亮的中国红;在美术、音效、剪裁等方面大胆借鉴,博采百家之长,让人饱了眼福。然而,静下心来想想,正像网友吐槽的那样,《大鱼海棠》的败笔也正在于只知“博取”而没有自己的风格,没有自己专攻的“亮点”――其内容借鉴了古代神话传说和道家思想,表现手法多有抄袭的痕迹,最终毁誉参半。如果不为“博识”所累,《大鱼海棠》或许会口碑与票房齐飞的!(此段从反面论述一味“博取”的危害性,应紧承“徐霞客”一段,这样表意连贯,又巧妙转入下文。)
⑧当然,不仅仅是影视作品需要有专攻,有亮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振兴与繁荣更需要有自己的主攻目标,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专攻,并不是“十八般武艺”样样拿得起,而是把一种武艺锤炼得炉火纯青,要有自己的“王牌”和“杀手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高,更远;我们才能日渐强盛,傲视群雄。(此段缺乏事实依据作支撑,内容显得有些单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论证力度。)
(此段之后草草收尾,过于急促。应在此添加一段,论述“博识”与“专攻”的辩证关系,既照应标题,又使结构更加完整。)
⑨无数事实证明:无涉猎则不能通,无专精则不能成。博识与专攻,既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勇气和胸襟,又要牢记“人之学力有限,术业贵乎专攻”的遗训,正确处理好博识与专攻的关系,让我们的人生如烟花般多姿多彩、绚丽绽放,又一响冲天,万人瞩目。
【病文诊断】
这篇议论性散文引用名人名言提出中心论点,开篇文学色彩较浓,论点形象生动。作者能从“博识”与“专攻”的关系入手进行论述,切合题意。但文章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结构不够完整。在分别论述完“博识”与“专攻”的利弊之后,没有对二者的辩证关系作进一步辩证综合论证,以保证结构的完整性和论述的深刻性,也以此充实文章的内容。
再者,从行文看,第⑦段与第⑤段之间是并列关系,第⑥段是概括性结,这几个段落的排布不合乎逻辑顺序,表意有些混乱。
二是素材不够充足,内容不够充实。如第⑧段的论证因为缺乏必要的事实依据作支撑,显得有些空洞苍白。另外,开篇引用同一人物的言论,既显得单一古板,又与论点不十分贴切,也是一个瑕疵。
【升格策略】
篇8
第一、开门见山
这种方法比较简便易行,也更有力,即开门见山不说废话,直接一句话引出演讲主题。比如请你以平凡凝聚伟大为题发表演讲,那么我们开头就可以说伟大的人物自是光芒万丈,平凡的人却是默默无闻,然而我却认为正是这平凡中凝聚着伟大再如请你以把痛苦踩在脚下为题发表演讲,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人生之中会经历很多的痛苦,要么痛苦把我们踩在脚下,要么我们把痛苦踩在脚下,就是这样用一句话引出主题。
第二、引用名言
引用名人名言是较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最能够展示出自己的知识积淀,同时也能够增加文采,吸引考官。比如以诚信为题发表演讲,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古语有云,人无信不立,孔子也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由此可见,诚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再比如请你以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为题发表演讲,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古人云,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古之成大事者,有很多都是从基层做起,最终有了一番成就的。当然,引用名言须恰当,切不可为了引用而引用。
第三、故事阐述
可以在演讲开头讲一个故事引出主题。比如请你以改变自己为题发表演讲,那么我们就可以在演讲开头讲述一个故事,即英国西斯敏斯特大教堂无名墓碑的故事来说明很多人都想改变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变自己。改变世界应该从改变自己做起。这样的开头方式能够更加引人入胜。当然它有要求,就是这个故事要很精彩,最好是别人没有听过的,并且一定要和演讲主题高度吻合。
第四、设计悬念
在演讲开头设置悬念引起听众注意。比如以责任为主题的演讲,即可在开头发问什么是责任?,然后自问自答我觉得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看法不同,而我的看法就是责任是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横眉冷对千夫指,是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就是责任。设置悬念就是在开头设置一个悬念以引起猜想和注意。比如著名的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即在开头设置了悬念,即大家都晓得,最近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
篇9
《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③。”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④?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⑤,且在邦域之中矣⑥,是社稷之臣也⑦,何以伐为⑧?”
冉有曰:“夫子欲之⑨,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⑩:‘陈力就列,不能者止1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12?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13,龟玉毁于椟中14,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15,固而近于费16,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17。丘也闻有国有家者18,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19。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21。夫如是2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22;既来之,则安之23。
①季氏:季孙氏,当时鲁国的贵族,这里指季康子。季康子,名肥,鲁国的大夫。颛臾(zhuān yú):春秋小国名,附属于鲁国,现山东省费县西北八十里有颛臾村,当是古颛臾之地。
②冉有、季路:均为孔子学生,当时为季康子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也称冉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
③有事:指军事行动。
④无乃:岂不,恐怕。是:复指前置宾语“尔”。过:名词用作动词,责备之意。与:语助词,通“欤”。
⑤先王:指已故的国君。东蒙:蒙山,因在鲁国国都曲阜的东面,故称东蒙。主:主持祭祀的人。
⑥邦域之中:国境之内。
⑦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后来代指国家,这里指鲁国。
⑧何以:为什么,凭什么。即介宾结构“以何”的倒序,是古汉语中表示疑问的一种习惯用法。为:语助词,可译为“呢”。
⑨夫子:指季康子。古代对老师、长辈都可尊称“夫子”。
⑩周任:古代的一位史官。
11“陈力”二句:如果能施展自己才力,就接受职位;如果不能,就该辞职。陈:陈列,施展。就:居,担任。列:职位。
12相(xiàng):这里指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13兕(si):泛指犀牛。柙(xiá):关野兽的笼子。
14龟:占卜吉凶的龟甲。玉:用于祭祀的宝玉。椟:匣子。
15夫:句首语气词,表示下边要对某事发表议论或提出看法。
16固:指城墙坚固。费(古读bì):季氏的领地,今山东费县西南。
17“君子”句:君子最痛恨嘴上不说“我想得到它”,却一定为了得到它去寻找借口。疾:痛恨,厌恶。舍曰:不说。辞:托词,寻找借口。
18有国有家者:指有封地的诸侯和有采邑的卿大夫。
19“不患寡”二句: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当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20盖:语气助词,表议论的开始,常用在句首或段落的前面。安无倾:国家安定了,就不致被*。
21夫如是:要是这样做。如是:像这样。
22修:讲究,完善。文德:文教德化。来之:使他们归顺。来:归服,归顺。
23安之:使归附的远人安居下来。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①,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②。”
学习提示:
【题解】
本文选自《论语·季氏》。《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记言为主。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季氏将伐颛臾”这一事件发生在春秋末期的鲁国。当时鲁哀公在位,而实际上是卿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专权。其中季氏封于费,颛臾是紧挨着季氏私邑费地的一个小小附属国。季氏为了扩充实力,欲吞并颛臾。孔子的弟子冉有、季路为季氏家臣,在季氏发兵前,冉有、季路将此事向老师做了通报。孔子严厉谴责了季氏的侵略行为和弟子的失职。
【思想内容】
孔子针对“季氏将伐颛臾”一事,申述了反对季氏武力吞并颛臾的理由,批评了作为季氏家臣冉有、季路的失职,反映出孔子反对贪欲,反对战争,认为人臣应恪尽职守,提倡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等一系列政治主张。
【结构层次】
本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冉有向孔子通报事实,孔子先批评冉有的失职,进而谴责季氏将伐颛臾的错误决策。孔子以礼为标准申述反对“季氏将伐颛臾”的理由是:第一,从历看,颛臾是先王任命的东蒙山的主祭者,若伐颛臾便是违背先王旨意,违背先王旨意便是不孝,伐颛臾不合礼制。第二,从地理位置上看,颛臾在鲁国疆域之中,对鲁国构不成任何威胁,因而不应伐。第三,从等级制及颛臾的现实表现看,颛臾是安分守己的“社稷之臣”,攻打没有过错的臣属国颛臾,非礼也。
第二段,冉有推卸责任,声称攻打颛臾是“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对这种不负责的托词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指出冉有、季路对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孑L子首先引用名人名言作为批评的理论依据,“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说明为人臣者要恪尽职守,要职、能相称。冉有、季路作为家臣,对季氏的过失理应竭力规劝,没有尽到职责,就应辞职。接着,孔子用搀扶盲人的“扶相”做比喻,指出冉有、季路的责任是扶持季氏走正道,如果不搀不扶任其摔倒,即不能阻止季氏的错误行动,就是失职。最后,孑L子把季氏比作虎兕,把冉有、季路比作守柙护椟之人,说明不论是季氏行凶,还是颛臾被毁,冉有、季路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第三段,冉有在孔子的责难下,进而为季氏辩护,申述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孔子先以“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一语驳斥。然后正面申述了自己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季氏的侵略行径,并警告季氏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指出伐颛臾的危害,季氏贪欲膨胀,势力扩张,会更加激化与鲁君的矛盾;发动不义之战,便是授人以柄。
① 邦:国家。分崩离析:四分五裂,指当时鲁国被季孙、叔孙、孟孙三家贵族分割的局面。
② 萧墙之内:宫廷之内,这里借指鲁君。萧墙:是宫门内当门的照壁。萧:古通“肃”,肃敬的意思。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至此照壁便会肃然起敬,故称“萧墙”。
【艺术特点】
1.论点鲜明。本文是以对话形式展开的驳论文。孔子以治国以礼驳“季氏将伐颛臾”;以家臣应尽职责驳“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以为政以德驳“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并正面提出治国以礼、为政以德,“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政治主张。
2.论据充分。论据一般分为事实论据、理论论据两大类。本文在论辩中采用了事实论据中的历史材料、现实事例和理论论据中的名人名言等论据,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3.论证谨严。驳论中暗含着演绎论证法,如“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其中暗含的大前提就是:伐先王封建属国非礼;小前提:颛臾是先王封建属国;结论:伐颛臾非礼。“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等也暗含演绎论证法。“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从修辞上说是比喻,从逻辑论证法上说是类比论证法。
本文以驳论为主,破中有立。文中阐述的文教德化的治国主张,就是立论,是通过立论驳斥季氏的非礼行为。
4.语言形象犀利。本文采用了比喻、排比、反诘、呼告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论辩力和感染力。本文多用反诘句,如:“求!无乃尔是过与?”意思是:冉有,难道不该责备你们吗?(或:大概要责备你们了吧?)作用:强调对方是应该受指责的。如“何以伐为?”意思是:为什么要攻伐呢?作用:强调的是不该攻伐。又如“焉用彼相矣?”意思是:那还用搀扶(盲人)的人做什么呢?作用:强调对方身在其位,不尽其职,要之无用。
“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以及由本文引申出来的“祸起萧墙…‘开柙出虎…‘季孙之忧”等,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
【课文翻译】
季氏准备攻打颛臾。冉有、季路谒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动武。” 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要责备你们吗?颛臾,先王曾经授权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又在鲁国最初被封的疆域之中,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 兴趣 培养
爱因斯坦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那么,怎样培养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呢?
一、活动激趣
语文是生活中的一种必要工具,引导学生由单一的语文教学步入广阔的语文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在长智力的同时养成习惯,在练就终身受用的语文本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作为现代人的社会交际素质,从而促进自我人格的全面完善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以语文能力训练为核心,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编课本剧、背诵比赛、参观学习、歌咏比赛、作文大赛等,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我也更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的优点与缺陷,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依据学生现状更好地因材施教。
二、采用先进的教学工具,激发学生兴趣
科学的发展给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工具,有条件的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历史电影或一些关于相关学习内容的多媒体资料。用银幕和其他艺术形象去撞击学生的心灵,从而使学生从思想上与之产生共鸣。我在给大家讲《木兰诗》时,给同学们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电影中一些片断,大家看完后共同讨论,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其实也许很多同学也许在家里或许早就已经看到了,但是为什么在课堂上看电影的反响那么大,而在家则没有那么多感想?因为大家在家看《花木兰》是为了娱乐消遣,而在这里却是为了获取知识,这就是一种新的教学工具由于正确运用产生的效果。
三、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内教学内容的延续和补充。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课内外兼顾,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十分重要。这些活动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如:诗歌朗诵、演讲、征文比赛等都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训练内容,而“课前演讲”“分角色朗读课文”等又可以在课内进行,这样课内外兼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广泛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以教材为本改变教法
现在初中新人教版教材,无论时文或经典,都是精挑细选。用好他们,发掘其中的有利因素。是保持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坚实基础。学生学语文,最首要的是知道这些知识的重要作用,知道这是他一生所必需的知识。对此,叶圣陶先生曾形象地指出:“孩子看见人步行,非常艳羡,于是本着他的足的本能,努力学步,后来竟自己能走了。”新人教版的教材,在课本的扉页上都有“写在前面”的话。它是对语文内涵最权威的阐述,用好它,就成为我们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敲门砖。学生学语文,对不同的教与学方式的反应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与时俱进。叶圣陶先生早就主张在学生自学基础上,课上提出问题开展讨论,教师相机诱导。“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新课程的实践也证明,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不能直接运用已有的知识处理,但可以间接地用已有知识处理的情境。教学中的启发式就是给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情境,问题的难度是形成问题情境的重要因素之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的研究表明,当感性输入的信息与人现有的认识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因此,教师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智力水平之间尽可能的创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教学问题相关的情境之中,形成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的过程,从而提高其求知兴趣,引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六、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挖苦
盖杰和伯令纳曾在他们合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最有效,但也是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动机的方法,表扬起加强行为的作用,能给学生以“好”、“对”、“应该这样做”等信息。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运用表扬与批评时,都不能过分,要把握分寸,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否则会适的其反,奖励具有推动学习的作用,如若用得过分或过多,则可能失去效力,甚至产生消极的结果。但是批评或惩罚往往产生与教育者的愿望相违背的效果,特别是过分的或不恰当的惩罚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如对学校教师和学习的厌恶,怀疑甚至拒绝和憎恨。
七、重视榜样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