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梦江南范文

时间:2023-04-11 21:37: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温庭筠梦江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前言】

《梦江南·千万恨》出自《花间集》唐代诗人、词人温庭筠,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这首词以意境取胜,词里描绘的人也许就是诗人自己孤单地在夜里思念,天上的月亮无法了解这寂寞,凉风仿佛吹了花朵,明明暗暗的影子飘落。

【翻译】

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千帆过尽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苹洲上。

篇2

然而现状是: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千奇百怪。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本实现个性化解读,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种阅读方式和精神固然可贵,但是这一切解读结果的生成必须立足文本、源于文本。否则,再个性、再创新的解读,都是无意义、无价值的。

文本是一个整体,它包括标题、作者、正文、注释、时间和出处等。任何元素被割裂、被忽视都会影响到整个文本的解读。然而现实的考试就是那么无情,它用分数指挥着教学。很多教师在文本阅读教学时,往往重视解题能力的培养,教学生审题,帮学生总结答题模式,每张教案都有解题方法指导和规律总结,却忽视了文本才是根才是源的实质。在2012年南通暑期高三骨干教师培训会议上,与会的专家大声疾呼:“语文教育必须去模式化,实现立足文本的自主创新阅读。”近年来的考试也反馈给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一个严峻的问题:学生的答案符合答题模式却与文本风马牛不相及。轻文本重解题的教学现状只会将文本阅读板块推入深渊。

我认为,在读者与文本、作者及创作背景等要素之间搭建有效桥梁,做好对话,才能有深刻的体悟,有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才能正确解读文本。

1. 正确解读,源于对文体的正确认知。在高考中涉及的文体大体上有诗歌、散文、小说、论述类(议论文、杂文、时评)、实用类(人物传记、新闻通讯、调查报告)等,而每种文体中它的材料的真实性不同,它的功用性也不同。例如散文、诗歌强调真实的情感体验和经历,而小说则可以虚构;小说中材料的选择要能服务于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达,而论述类文本中材料则为突出作者的观点。例如2012年高考江苏卷诗歌鉴赏《梦江南》(温庭筠)的解读令人啼笑皆非,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它是一首羁旅行役词,他们忽视了词的发展历程。中晚唐词的题材是相当狭隘的,抒情主人公也大部分是闺阁中的怨妇。正因为对“词”的不了解,才为错误解读埋下祸根。因而,笔者认为对文体特征有正确的认知以及对相关知识的储备是相当必要的。

2. 精确解读,立足于对时代背景的了解。特定的年代有特定的理想愿景和情感诉求,任何人的思维都摆脱不了时代的印迹。将文本放入时代背景或者创作背景中才会有较为精确的解读。例如2011年高考江苏卷的《这是你的战争》,很多学生忽视了的大背景,忽视了此背景下的人物形象的区分,忽视了自然环境其实是和社会环境相呼应的,甚至带有特定的社会内涵。因而,解读时不可忽视时代背景或者说创作背景。

3. 深入解读,与作者进行对话。曾跟学生开玩笑说,只要是辛弃疾、岳飞、陆游的诗词,不用读文本,我就可以解题(当然只是笑谈)。我想强调的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有着特殊经历的人,他的理想愿景与情感诉求不会太复杂或者低俗,尤其是选入课本和试卷的。同样,一些人在特定的领域是有卓越成就的,他们的诗词主题可能是比较固定的。例如2012年高考江苏卷诗歌鉴赏《梦江南》(温庭筠),很多同学忽视了作者,从而失去了一个正确解读该词的途径。温庭筠是花间派的鼻祖,花间派代表作品《花间集》是以描写男女之间的恋情为主的,作者多以女性的口吻来写作,风格特征呈现为婉约缠绵、妩丽香艳。既然是写爱情的,那么可以想见该词中的主人公应是一位思念心上人的女子,那么文本的正确解读、问题的正确解答就可以水到渠成了。因此,我们必须对作者有足够的认识,做到知人论事,才能有充足的准备来解读文本。

4. 快速解读,重视阅读技巧的获得。考场如战场,学生需要学习快速获取文本信息的方法。例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议论句、抒情句、标题等暗示的情感走向、主题的传达等等。

篇3

古诗歌中的形象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思想情感或生活理想等的艺术形象。其主要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在鉴赏古诗词时,只有了解诗词中所塑造的形象,才能正确评价其内容深入领会其情感。

下面结合2012年语文高考具体试题,浅析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鉴赏。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诗人的形象(或称为抒情主人公)和诗人意外的特定人物形象。鉴赏人物形象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需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例如,2012年江苏卷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第(2)小题: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解析】考生如果掌握了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的温庭筠,其一生坎坷,屡试不第,客游淮间,终身潦倒的相关知识背景,那么“主人公形象”的就呼之欲出了。

2. 需要抓住形象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和心理等

例如,2012年安徽卷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二绝句》中的一 首。

第(1)小题: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答案示例】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诗人形象。

【解析】只要抓住本诗中“最爱”、“只知”、“只爱”这几个词鲜明表现诗人心理的词语和“逐胜”、“忽忘”等体现诗人动作的词语,就不难理解诗人的形象了。

3. 需要注意与形象相关的景、事、物等

例如,2012年湖北卷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第(1)小题: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篇4

压马路是我的喜好之一。我喜欢看人,特别是欣赏陌生人,完全不需语言沟通,无须知道对方的学历和银行存款,而是只用第一眼判断对方的来龙去脉,是件非常有趣的事。

一天,我又在街上玩起这种偷瞄人的游戏时,突然被一声“崔教授”给叫住了,我立刻收起调皮的心。

我是该严肃一点,没错,因为叫住我的人正是我平日景仰的朋友P君。人除了有几张代表职业的名片之外,有些人还有一张隐性的名片──“社会名流”。这位朋友就属名流绅士。

久未见面,我很自然地要求互留名片,但随后却陷入了尴尬和负疚感。最简单不过的掏名片这件事,大大为难了他——只见他的手颤抖不已,时间似乎在此刻被无限期地静止了,他艰难地和名片夹缠斗,花了半响时间才掏出来。一时间我不敢抬头看他,不是怕看对方尴尬,而是怕从对方的眼神里看见自己的懦弱和伪装。

他的勇气与我的懦弱

“他得病了。”这是我第一个想法。

从他颤抖的手中缓缓递过名片后,我吸了一口气,鼓起勇气抬头看他。透过镜片,他那极“真”的眼神触动了我,那百分百的纯真让我的伪装无处遁形。幸好,首先打破坚冰的人是他。

他说:“我得了帕金森病,这病还没有解药。服药两年了,手抖得筷子都拿不住了,只怕身体越来越糟了。”

我注意到他眼神里闪过一丝忧伤,正令我心疼之际,他换了一种口吻对我说:“我吃这药有副作用,就是我的性能力完全丧失了。现在的我可谓‘社会无公害动物’。”

听到这话,我情绪一下子平稳了些,安慰他说:“既然你无公害,现在喜欢你的女性应该比以前更多了吧。”

我们这场街头对话最后在温暖、幽默的氛围中结束,开启了日后关怀的友谊。他让我见识到通常“成功男士”身上难得一见的纯真、勇敢和幽默。

是的,疾病足以击倒一个人、影响一个人、几个家庭,甚至周围的朋友圈。但刚提到的这位朋友即使得病了,仍不失其幽默风趣的能力。

比如,他说:“如果自己长得不好看,没关系,起码做到不令人讨厌;如果不确定自己是否令人讨厌,就必须让自己有才气;如果才气也没有,那就不能常常生气。”

疾病使然,P君的幽默听起来更显豁达,他让我想起唐朝温庭筠的《梦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虽然这作品描述的是女子的心情,从望江的期待到过尽千帆的惆怅;肠断魂销的思念,连无情的夕阳和江水都为之动容。患帕金森病对于一位正值壮年、事业巅峰的男人而言,比肠断魂销打击更大。不过,P君平日是位不失孩童之心的男人,他幽默风趣不显幼稚,身上总是汇集巨大的能量。

他身体如江河日下,人气却高居不下。

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我发现大家眼中幽默指数最高,也最受欢迎的P君,具有如下特质;

1.与别人有良好关系;

2.有信任人的能力;

3.自我认同的程度高;

4.个性成熟度够;

5.不过度防卫自己。

篇5

一、明确考点要求

最新的《考试说明》对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主要指鉴赏诗歌所描写的人、事、物的特征和意义,诗歌中的形象可以理解为诗歌的意象。“语言”通常指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含蓄性和凝炼性,以及语言的总体风格及艺术魅力,重点在于对精彩词句的品味。

“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作品表现的具体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生观,作品反映的时代特征、社会习俗、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等。把握作品内容,特别要注意传统文化底蕴,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要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二、命题趋势

从2002年采用主观题形式以来,命题时往往是选择诗句中的一两个关键意象切入,从形象、语言、技巧或思想内容的角度进行鉴赏。如2002年全国卷考查“折柳”这一文化意象的寓意及其在诗中的地位;2003年全国卷从诗眼的角度切入,考查炼字的妙处;2004年全国卷从诗中的细节着手,考查作者的情感;2005年江苏卷(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着重考查诗歌的炼句及“景”与“情”的关系;2007年江苏卷(辛弃疾《鹧鸪天·送人》)考查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2011年江苏卷(杜甫《春日忆李白》考查了思想感情与表现手法;2012年江苏卷(温庭筠《梦江南》)考查了人物形象与借景抒情的手法。

三、复习策略

1.积累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

诗歌鉴赏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庞杂,再加上相当多的考生对一些诗词的风格和表达技巧方面的术语没有清楚的认识,复习起来倍感艰难,所以最好的方法还是对其进行归类。如

①语言风格:平淡、清新、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

②思想内容: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怀古咏史等。思想感情有: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等。

③表达技巧: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其中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粗笔勾勒和工笔细描。表现方法有渲染、烘托、映衬、反衬等。一些常用的辞格有比喻、讽刺、起兴、借代、拟人、对偶、夸张、互文、用典、叠用等。

④诗歌的个人风格: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但各个诗人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例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等。

⑤文化意象常识。古典诗歌有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有些事物成了古代诗人常用的意象,这些意象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审美情趣,了解这些意象往往是我们解读有关诗歌的关键。例如:柳与送别,菊与高洁、傲视,落叶与悲秋、失意,柳絮与愁绪或飘零等等。

⑥篇章结构:常用的术语有层层深入、首尾呼应、详略得当、有总有分、巧妙过渡、伏笔照应、铺垫、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等。

2.明确诗歌复习的重点

古典诗歌的内容非常广泛,但由于高中生古典诗歌的学习并不很多,掌握的相关知识有限,因此考试难度不会太大,因而复习中必须明确重点,古典诗歌复习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形象特点及其意义的把握。诗歌的形象也就是诗歌的意象,形象是诗歌主旨、情感的寄托处,是解读诗歌的关键。把握形象,主要把握诗人所关注的形象特点和表现这一特点的意义。

②情与景的关系。古典诗歌的最基本问题就是情与景或曰意与象的关系,这是诗歌鉴赏最主要的突破口。

③常见的古典诗歌表现手法、技巧及诗歌语言的品味。

3.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篇6

1.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_______,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

3.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州,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4.诚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宜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塞忠谏之路也。

5.俱怀逸兴壮思飞,______________。

6.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

7.夫战,勇气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彼竭我盈,故克之。

8.诸生学于太学,县官______________,父母_______,无冻馁之患矣。

9_______,恨别鸟惊心。

10.参差荇菜,______________。窈窕淑女,_______。参差荇菜,左右之。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

11.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_______,_______。

12.蒹葭苍苍,_______。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13.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16.______________则忧其民,______________则忧其君。

17.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可怜白发生!

18._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  1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0.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一水护田将绿绕,______________。

22.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

23.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为,______________。

24・――,带月荷锄归。

二、根据要求默写。

25.曾巩的《墨池记》一文,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6.《木兰诗》中写木兰为出征做紧张准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

27.在曹操的《观沧海》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8.写出《三峡》中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

29.曹操的《龟虽寿》中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情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0.请写出《记承天寺夜游》中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五柳先生传》中引用前人之言,赞扬五柳先生的高洁人格并且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作者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3.《岳阳楼记》总写在岳阳楼上所看到的雄伟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4.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并为天下百姓发出了强烈的呼号:_____________________。

35.李贺的一生怀才不遇,但仍思弃文习武,为国立功。在他的《南园》一诗中,流露出他崇武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温庭筠的词《梦江南》绮丽清新,描摹出江南女儿的相思之梦。其中表达女主人公深切思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陶渊明的《饮酒》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优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李清照的《醉花阴》抒发了离别的极度悲苦感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君子于役》中描绘乡村晚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40.《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1.李白的《行路难》中最能表现他面对挫折积极向上,对理想执著追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运用所学的诗文填充。

43.当我们重新审视历史,发现每一个封建王朝,无论它是兴盛还是衰落,享受荣华富贵的永远是帝王将相,而普通老百姓却受苦受难,饱尝人间辛酸,对此,我们很容易想起张养浩写的两句散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青年朋友们,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当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把它当成是对我们意志的磨炼,只有经过这样的磨炼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

45.在我们的人生路途中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我们不妨用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借“鱼”和“熊掌”所作的巧妙比喻来指导自己,那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46.如果你想赞美一个人的优秀品格,可

以用《爱莲说》中的名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根据要求列举。

47.古代诗词中,有许多描写山的诗句,请写出两个有关“山”的诗句。________。48.古代诗词中,有许多描写鸟的诗句,请写出两个有关“鸟”的诗句。

49.《论语》给我们介绍了许多优良的学习方法,请列举几例出来。

附参考答案:

一、1.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2。直挂云帆济沧海

3.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4.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5.欲上青天揽明月

6.似曾相识燕归采

7.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8.日有廪稍之供岁有裘葛之遗

9.感时花溅泪

10.左右采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11.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缃绮为下裙,紫绮 为上襦

12.白露为霜道阻且长

1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4.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5.会当凌绝顶

16.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17.弓如霹雳弦惊赢得生前身后名

18.瀚海阑干百丈冰

19.剪不断,理还乱

20.清风半夜鸣蝉

21.两山排闼送青来

22.潮平两岸阔

23.则难者亦易矣则易者亦难矣

24.晨兴理荒秽

二、25.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26.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 买长鞭

27.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 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8.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 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9.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0.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3.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 阴,气象万千

3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5.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36.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 洲

3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8.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9.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斗下括

40.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41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4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三、4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4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4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四、4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48.于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篇7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把拓展分为五个类型。

一是主题理解上的拓展。这类拓展主要是依据教学内容,寻找同一类主题思想的题材内容。通过比较,达到既让学生深化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又能在同一个平面获得知识的延伸。比如说郑愁予的《错误》一诗。我们通过对古代闺怨诗和宫怨诗的概括介绍,通过一些作品的分析,能够让我们对《错误》一诗的内涵理解更丰富,更好的去体会诗歌的文化底蕴和美感。同时,还能从古典诗歌的意境意象角度去认识《错误》一诗,达到一箭双雕乃至三雕的效果。

二是主题内容上的延伸拓展。我们知道,《诗经》中经典诗歌很多,而人们最常称道的是其中的爱情诗。但如果我们能够在课堂上以举例赏析的方式讲讲其他,诸如战争诗,象《王风・君子于役》、《豳风・东山》等;诸如怨刺诗,象《{风・相鼠》、《魏风・硕鼠》等;诸如农事诗,象《豳风・七月》、《周南・]苡》等。如此,既能丰富我们的视野,也能让我们能以一个客观真实的态度去认识《诗经》。

三是艺术形式上的同类拓展。我们知道,一切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然而对形式的判断、理解和迁移又是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所在。学生在此处好似懂了,但一碰到新的作品就会不知所措。为此,我们在对形式上,特别是艺术手法的讲解上应多做同类拓展,冀求能以量变促动质变。比如我们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就可以略引孟浩然,做同类题材上的延伸,但从对形式上的要求而言,就应该引王维的其他山水田园诗和唐代其他诗人的山水田园诗。了解这一类诗歌的主题思想,了解这类诗歌在抒情达意上常用的艺术手法,从而在迁移中实现突破。

四是字词理解的形象化拓展。鉴于汉字的特点,有时有意识的抓住一些关键字词作为学习的切入点,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我们在学习《诗经・氓》这首诗时,如果能探讨“氓”字的含义那就更易理解这首诗了。我们可以把“氓”字分解为“亡”字和“民”字。再画出这两个字的甲骨文图像来,那就是一个逃亡者(亡)的形象和左眼被刺瞎的奴隶(民)形象,如果我们认真看一看《说文解字》(段玉裁注):“自他归来之民谓之氓,故字从民亡”,可推测“氓”不是本地人;《秦策》“不爱民氓”高诱注“野民曰氓”则有鄙视之意了,如此不妨把它释作“那个坏男人”不更妙?试想一下,这样下来再让学生去探究学习这首诗歌,兴趣当然会不一样了。

五是生成性的互动拓展。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生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总会产生一些生成性的问题。对此,我们可根据问题价值或视学生的要求进行拓展。这样的拓展往往更切合学生的理解接受水平,能在学生求知的心理前提下获得更满意的教学效果。当然,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在拓展时还要视具体或作简单拓展,或作专题演讲。比如,笔者在教《孔雀东南飞》一诗时,就有学生对“两家求合葬”产生了疑惑,认为这当中太守家怎么没有表态,因为刘兰芝已经嫁到太守家。对此问题我虽然未曾考虑,但此问又确有解答必要。于是我从婚俗、社会舆论、社会心理等方面做了解答,以利于学生对“两家求合葬”的理解。对于这种生成性拓展,它既可深化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能形成一种知识性的积累,价值多多。

那么,是不是只要有拓展就一定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呢?这之中有没有什么要求呢?我们先来看一个拓展的教学案例。

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错误》一课时,在谈及《错误》一诗“深受我国古典诗词的影响,继承的是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传统”时,引出温庭筠的《更漏子・玉炉香》、《梦江南・梳洗罢》,这些是闺怨诗中的名篇,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去体会《错误》,这样的拓展是很好的。但这位老师接着在介绍作者是却大谈温氏“放浪不羁”的生活,接着又谈叶嘉莹先生对温氏《菩萨蛮》系列作品的赏析,毫不考虑学生的心理接受和理解接受能力。这样的拓展既让学生不知何从下手,自己也失去了调动学生比较赏析的机会。

因此,对于课堂知识的拓展应该把握三个原则:一是放得出去收得回来。应该明确,拓展只是在某个教学点上的发散,是为了在内容上获得更充分的理解,开拓视野,而非是教师炫耀个人知识的“舞台”。同时鉴于中学生的特点,老师在拓展后应有明晰的语言唤回学生的思维倾向点,回归课堂、教材本体上来;二是在内容的拓展上应有充分的准备,要有重点,不能随意性压倒一切,想到哪里是哪里。一切拓展都应紧扣教材,紧握课堂教学需要。同时也要注意拓展的接受对象,要根据其特征,如生理、心理、知识文化发展程度和构成进行选择;三是对于生成性拓展要注意的是,不能确定或不知道的不讲,即便讲也要给学生讲清楚,应在哪些地方存疑,待解,然后及时解决。同时在拓展的内容中切勿另生枝节,以免主题不明,让学生无所适从。

篇8

关键词:古代文学;花间词;接受

晚唐五代是我国历史上动荡不安的时代,却是词体创作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观念和审美标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我国第一部文人词集《花间集》,它收录了晚唐五代时期十八位词人的500首作品,集中反映了我国早期词史上文人创作的主题取向、审美情趣、体貌风格及艺术成就,奠定了词作为一种新兴诗歌形态的体式规范,展现了词“别是一家”的独特美学价值,对后期文学观念和审美标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花间集》编定后其中所收作品的题材、内容、数量虽已定型,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并不意味着整个文学活动的结束,另外还有读者阅读和接受阶段。不同的人或不同的时代对花间词的接受各不相同,对花间词持肯定态度的人认为“宇宙之精英,人情之机巧,包括殆尽”;持反对态度的说“《花间》、《草堂》、《尊前》诸选,背谬不可言矣”。花间词在词的发展史上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不容忽略的历史影响地位。宋、金、元、明、清时期的词人、词作都透露着花间的气息,对花间词的接受也不相同。宋代的高峰与金元的低谷不同;同为接受,宋代与明代也有差异。宋代是学《花间》自成风貌,同时又用于批判《花间》,而明代只是狂热的赞美;清代对花间词的接受趋于理性化。但花间词本身所蕴含的还是一种客观、静态的存在,因为不同的读者和所处不同的时代,以及解读作品是所处的立场不同,期待视野也不同,这也就使得对花间作品的接受千差万别,这也彰显了花间的独特魅力。

一、宋代是花间词接受的第一个

第一,宋人对花间词内容的借鉴和模仿。《花间集》被宋代人视为词体之祖宗,李之仪《姑溪居士文集》卷十四《跋吴师道小词》曰:“唐人但以诗句而用和声,抑扬以就之,若今之歌《阳关》词是也。至唐末遂因其声之长短而以意填之,始一变以成音律,大抵以《花间集》中所载为宗……”林景熙《胡汲古乐府序》云:“唐人《花间集》,不过香奁组织之辞,词家争相慕之。”道出了“词家争相慕之”的实际情况。很多词人模仿和引用花间集中的句子,如《金粟词话》曰:“柳耆卿‘却傍金笼教鹦鹉,念粉郎言语,’《花间》之丽句也。”《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就是学习温庭筠《梦江南・梳洗罢》。周密:《四字令》“眉消睡黄”,自注“拟《花间》”;韩词《菩萨蛮》“小园红入春无际”自注云《花间》意。而辛弃疾冶游模仿花间词的作品,如:《唐河传》“春水”注云“校《花间集》;《河渎神》“芳草绿萋萋”注云“女诫词,校《花间》体”。这些词人将花间词作为典范而效仿和摹仿,可见花间词的魅力之大。

除了对花间词的描摹和效仿以外,直接引用和化用花间词里的句子这也是宋人学习花间词的一种形式。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其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是引用花间词人毛文锡《应天长・平江伯暖鸳鸯语》中“渔灯明远清。兰棹今宵何处”;温庭筠《更漏子・星斗稀》有“帘外晓莺残月”,魏承班《渔歌子・柳如眉》也有“窗外晓莺残月”句,可以看出宋代词人对花间词的喜爱。

北宋的的《尊前集》可以说是花间集的补编,《金奁集》可以说是《花间集》的在选本。

《尊前集》是唐五代词选集,此书选录唐五代39家词261首,以供宴席歌唱,故集名“尊前”,所录词在时代和地域较《花间集》为广。《花间集》中作者如温庭筠、皇甫松、韦庄、欧阳炯等12人之词,此集亦有选录,但无一首与《花间集》重复,可知编者曾见到《花间集》,而《花间集》所未收的许多词作,依赖此集得以保存。《尊前集》第一部分所选是《花间集》中所无,时间上从盛、中、晚唐,下至南唐,弥补了《花间集》多为蜀国词人的限制。第三部分为十二家花间词人,编排也是按照《花间集》的编排顺序,但所收的词作与《花间集》不同,是《花间集》中所没有的,因此可以看出,《尊前集》的第一部分是《花间集》在时间上的补充,第三部分是在词作上的补充。《金奁集》为宋时坊间本,共收词一百四十七首。曹元忠《钞本

第二,花间词在宋代词坛的地位。从整体上说,《花间集》因其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而在宋代备受推崇,词人以其为楷模,论者以其为标尺,虽然在南宋时,因社会形势的重大变化,《花间集》受到了一些否定,但其在词坛上的地位并未因此受到影响。宋初,词人心追手摹,内容多为离思柔情,风格专注委婉,将五代词的风格继续发扬。自苏轼崛起于词坛,雄词高唱,别是一家,宋代词坛分为婉约和豪放两大派别,这两大词派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婉约词人直接继承了花间词的艺术成就,就连苏轼、辛弃疾一类的豪放词人也从花间词中汲取营养,创作了大量的风流蕴藉的婉约词。花间词首开婉约词风,奠定了宋词的主体风格,以情入景,语已尽而意无穷,孕育了宋词婉深的特点。寇准、宋祁等作小词,皆具《花间》风致;张先、晏殊、欧阳修等也创作了许多流连风月、感伤时序的逸情闲愁,没能超出《花间》词的侧艳藩篱。如张先《相思令・满溪》、《三字令・春欲尽》等。南渡后,由于时代的巨变,词人们逐渐摆脱了《花间》词描写相思怨别和闺情淡愁的狭窄圈子,开始用词抒写深沉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宋末虽对花间词有所批评,但依旧不影响花间词在整个宋代的地位。

宋代《花间集》被作为词论的标准和尺度,说明花间词在宋代词坛具有很高的地位,备受文人推崇。以《花间集》为准绳所作的点评之语:

耆卿词铺叙展衍,备足无余,较之花间所集,韵终不胜。

――沈雄《古今词话》引李之仪语

叔原词在诸名胜中,独可追逼《花间》,高处或过之。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杨辅之)所制梅词《柳梢青》,不减《花间》、《香奁》及小晏、秦郎得意之作。

――刘克庄《跋杨辅之词画》

二、金、元时期对花间词的接受

金元时代,曲代词兴。词本不受重视,在词选的编辑和整理上,金元词人虽与宋代词人不同,但逊色于南宋词人,显得颇为萧条冷落。整个金元时期,只刊刻了《中州乐府》、《名儒草堂诗余》等寥寥几种词的总集或选集,从中很难看到花间作品的影子,也见不到任何关于金元本《花间集》的公私著录。可以说,这是《花间集》接受史上的一个低谷。《花间集》难以受到上层文人的欣赏,这是由金元词人的审美理想与词风好尚所决定的。北人豪爽慷慨的性情,使得金人崇尚清刚劲直的风貌,而对纤艳绮靡的词风深恶痛绝,这样花间词香婉柔丽的风格自然也在排斥之列。虽然花间词在金元时期备受排斥和争议,但还是流入到金元统治的中原地区,并与当地的文化相互渗透对北方文学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元好问受花间词的影响较大。除了对元好问和张翥两位词人影响较深,其他的词人大都是对晚唐五代词集持贬斥态度,也可以说花间词在金元处于接受低谷时期。

金元词粗犷豪放,花间词的传入使金元词体有了和婉幽美的格调和韵致。元好问的作品明显的继承了花间词。主要表现:第一,元好问的作品在内容上继承了花间词,如《水调歌头》:“歌遇巫云,舞回邹莞,金钗扶醉。”《感皇恩》“金粉拂霓裳,凌波微步。”等,在他的词中频繁使用的“金钗”、“金粉”、“眉黛”在花间词中经常出现。第二,在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也与花间词相似。如《江城子・效花间体咏海棠》:“蜀禽啼血染冰蕤。趁花期。占芳菲。翠袖盈盈,凝笑弄晴晖。比尽世间谁似得,飞燕瘦,玉环肥。一番风雨未应稀。怨春迟。怕春归。恨不高张,红锦百重围。多载酒来连夜看,嫌化作,彩云飞。”词咏海棠,婉丽隽永,都有《花间》风格。除了元好问之外,金元时期的其他词作也受花间词的影响,张翥的词《洞仙歌》(辛巳岁燕城初度),《鹊桥仙》(丙子岁予年五十),这些词寓人世炎凉于豪放之中,清人颇为推崇。二位词人都引《花间词》幽婉传统融入自身词作。元遗山《新轩乐府引》云:“予既以此论新轩,因说向屋梁子。屋梁子不悦曰:‘《麟角》,《蓝畹》,《尊前》,《花间》等集,传播里巷,子妇母女,交口教授。言媒语,深入骨髓,牢不可去,久而与之俱化……”可以看出花间词在金元事情的流传情况。

三、明代是花间词接受的第二个

明人有许多词人以《花间集》为典范,他们模仿花间词并对花间集做出评点,如:汤显祖的评点本,杨慎的评点本,都说明明人对花间词的重视。

王世贞云:“《花间词》以小语致巧,世说靡也。《草堂》以丽字则妍,六朝也。即词号称诗余,然而诗人不为也。何者?其婉娈而尽情也。足以移情而夺嗜,其柔靡而近俗也。”在他看来,正宗词风的典范,还是《花间》、《草堂》词。在词的风格上,明人偏好香艳婉丽,继承了花间词“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在题材上重男女情思,词风也多浮艳绮靡。

第一,明人对花间词内容和风格的效法。花间词在明代,尤其是正德之后,备受喜爱,广为流传。不仅刊刻极为盛行,而其成为词人创作的法宝。如杨慎的词幽秀柔婉,清俊雅丽。他还对《花间集》二卷进行校订,由于杨慎对《花间集》的校订,引起了文家和书商的关注,《花间集》因此而流行于明世。明人作词多以《花间集》为典范,如彭孙贻:“诗馀则侧艳芬芳……至短调则学《花间》,虽工力或有未逮,而新词丽句,终乎可传也。”又如杨慎:“成都杨慎做长短句,有沐兰浴芳、吐云含雪之妙,其流丽辉映,足雄一代,较于《花间》、《草堂》,可谓俱撮其长矣。”如果说这二人是一般意义上学习花间词,则明人还要可以模拟《花间集》的,如范文光曾作《续花间集》,张杞也曾和《花间集》达四百八十七首,可见明人对花间词的喜爱和重视。

词选《花草新编》与《花草粹编》是对《花间集》内容的再选。吴承恩《射阳先生存稿》卷二《花草新编序》:“选词众矣,唐则称《花间集》,宋则《草堂诗余》。……然近代流传,《草堂》大行,而《花间》不显”由于《草堂》盛行,而《花间》不显,所以吴承恩以《花》《草》二选为基础,加以增删,成了这一部新的词选。

第二,明代花间评点本促进了花间词的传播。明代《花间》词的评点有两种:一为汤显祖评点本,四卷。原题“唐赵崇祚集,明汤显祖评”;二是杨慎评点本,二卷。原题“新都杨慎品定,钱塘钟人杰笺校。”二位都是明代词坛上的重要人物,他们对《花间词》加以点评,说明当时《花间词》的流行及在人们心中地位,促进了《花间词》的传播、普及和流行,有助于大众对花间词的接受。

汤、杨二氏所作评点着重于对词作的艺术手法、思想内容作简明扼要的阐发。这种评语细致入微。若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较为零散而系统性不强,理论色彩不够浓厚,为其不足。不过汤、杨对《花间集》进行评点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架构理论框架,而是为了阐释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以引导普通读者更好地欣赏花间词,同时对士人作词起一定的指导作用。他们对《花间集》加以评点表明了《花间集》在当时士人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二人对《花间集》的这种接受有一定的“名人效应”,从而有利于《花间集》的传播,有助于大众对《花间集》的接受。

四、花间词对清代词坛及近代的影响

清代词人们一改明人对《花间集》的盲目崇拜,转而以理性的态度解读花间词,尽管清代词坛始终不乏崇奉花间词者,但都不再将其奉为一尊,而是给与其合理的定位。更重要的是,这些词学大家有着严密而系统的词学理论。所以他们对《花间集》的认识都与其词学主张有紧密的联系。清代词学家常常以词选的形式开宗立派,彰显自己的词学理论。如浙西词派的《词综》、常州词派的《词选》、王士祯和邹祗漠的《倚声初集》、黄苏的《蓼园词选》、周济的《宋四家词选》和《词辨》等,而很少借用或翻刻前人成本。随着清词创作和理论的进一步成熟,至咸丰、同治之后,清词进入总结时期。人们对词的起源、词的体性以及词的发展进程等问题进行理性的推源与总结,于是作为词选之祖的《花间集》的重要性再一次显现出来,开始被不断地刊行。

在清代花间词对扬州词人的影响比较大,王士祯《花草蒙拾》及与人合作编选《倚声初集》都受花间集的影响。王士祯在词作内容上继承了花间词的内容题材,他从北国来到秀丽的南方,南方自古以来就是笙歌艳舞的繁华之地,受这种文酒弦歌之风的影响,于是他用具有南方绵软柔婉风味的词体歌咏恋情羁愁,吟唱风花雪月,吞吐个人情愫,在浅斟低唱自己的心灵。他的词集有《阮亭诗余》和《衍波词》,《衍波词》多是描写男女爱情的词,是对晚唐五代《花间》《草堂》词之正宗的复归,是对“词为艳科”传统的肯定。另一方面,王士祯不仅效仿花间词,连选词和评词也以《花间》为准。他评王士禄《蕃女怨・次温飞卿韵》说“字字生动,《花间》之神”;陈维崧《阮郎归》(碧窗凉思染平芜)“其年,今之温八叉”;任绳隗《鹧鸪天》(纤手难扶半整鬟)“丽情绮骨,疑是金荃后身”;计南阳《蝶恋花》(画阁初回灯路早)“《草堂》而兼《花间》之妙”;贺裳《菩萨蛮》(片帆忽向沙头落)“此境亦非温尉不能”,可见王士祯对花间词轻柔妩媚的欣赏态度。

另一位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说“仆少操觚,即爱《花间》致语,以其言情入微,且音调铿锵,自然协律”。一般认为,纳兰性德词具“跌宕流连”之致,有“清新俊秀,自然超逸”之风。对于其词风的形成原因,王国维是这样评述的:“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人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我们认为他的香艳婉丽便是由“花间”词风而来,他的清新俊逸则出于南唐后主、北宋小山。纳兰性德标榜言情,重视情致,其词的最大特色是自然、真纯而花间词亦是用清新自然的语言来表达深细幽微的情思意趣。《花间》词就是用清新自然的语言来传达一种深细幽微不易言传又耐人寻味的情思意趣,纳兰性德以其“言情入微”和“自然协律”作为模仿的对象,如:《临江仙・长记碧纱窗外语》中“画窗人似月,细雨落杨花”、虞美人》中“银笺别梦当时句,密绾同心苣”。即从牛峤《菩萨蛮・绿云鬓上飞金雀》的“窗寒天欲曙,犹结同心苣”而出。从以上词可以看出,纳兰性德善于以客观环境的熏染和人物外部细微情态的刻画去表现词中主人公深细的情愫和内心世界,有《花间》的意蕴。夏承焘先生说:“纳兰性德的《花间》风格词,正是他‘甚慕魏公子饮醇酒近妇人’的心情”。

(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文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八,词话丛编[M].中华书局,1986年,第398页.

[2]彭孙.金粟词话,词话丛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37年,第722页.

[3]萧鹏.群体的选择――唐宋人选词与词选通论第二章[M].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2年,90-94页.

[4]岳继东.花间词对“词为艳科”观念的影响及意义, [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4卷第六期.

[5]唐圭璋.全金元词[M].北京:中华书局, 1979年.

[6]王世贞著,陆洁栋,周明初批注.艺苑卮言,词话丛编[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第85页.

[7]施蛰存.词籍序跋粹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年,511.

篇9

关键字:诗无达诂 诗歌教学

诗无达诂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鉴赏命题之一,有着很强的生命力。“达”就是通达、明白、晓畅的意思,“诂”就是训诂,用今言释古义,“达诂”就是通达的解释。诗无达诂的意思就是,诗歌是不能用语言来解释的,是要靠意会而不是言传的,诗歌没有确切的解释。这些与我们诗歌是靠意象来传情有着亲密的联系。这个鉴赏命题给我们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很大启示: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在精研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多元解读,避免对文本的“误读”等等,值得借鉴和深入学习。

一、 诗无达诂

诗无达诂作为古典文学的阐释活动有着长久的源流,我们追根溯源,探求它的本真,并且能合理的对待,认识到这一命题并不是放之各地皆准的真理,有些诗歌是“诗有达诂”的,形成诗无达诂的诸多原因我们须进行进一步探讨。

(一)追根溯源

“诗无达诂”最早见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精华》,“《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这里的“《诗》无达诂”是源于汉代的对于《诗经》的解释,是针对时人“断章取义”而提出的,因为时代的发展,对于《诗经》的阐释也可以多元化,最初是一个经学命题。后来“《诗》无达诂”发展成为“诗无达诂”,应用范围扩大,泛化为一种文学鉴赏的命题。因为诗歌的用意象达情的特点,因为诗歌所具有的审美张力,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所以在解读中允许多解。

(二)诗有达诂

但并不是所有的诗歌都能进行“诗无达诂”这一阐释活动,对于那些主题鲜明的作品,我们不能主观的肆意进行揣测,过度的解释,而应该是适度的阐发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和表达的情感。我们举例来体会:骆宾王的《鹅》就是一首单纯的咏物诗,并没有深远的寄托需要我们去发掘。再比如《天净沙•秋思》表达的就是作者对于羁旅之人的一个写照。《七步诗》中曹植对于兄弟相残的一种感慨与深深的悲伤。《游子吟》里慈母的爱和游子的报答之心跃然纸上。李白的《赠汪伦》更是直接的情感的抒写。以上这些都是我们古代诗歌圣坛里的佳作,但是主题明确,并不需要我们过度的进行主观的揣测与研究,因为一切都显现于文本中。

但“诗有达诂”与“诗无达诂”并不矛盾。他们都建立在对于文本的精心研读的基础上,面对不同的对象,应该有所选择。对于那些豪迈的直抒胸臆的诗作,多以“诗有达诂”为主,而对于婉约绵邈,诗意模糊含蓄的作品,则多以“诗无达诂”为出发点,进行深入的文本研读,对作者、时作背景进行了解,从字面出发,深入的探讨诗歌的情感走向以及作者的心绪波动,从文字里触摸诗人的心脏跳动。

(三)“诗无达诂”产生的原因探究

有些诗歌意象朦胧,主题模糊。我们就不能拘泥于字面的解释,固守原有的成见。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进行联想和想象,填补格式留下的“空白”,读出文中并未言明,但却能给你最大艺术享受的部分。《诗经•秦风•蒹葭》一诗写的烟雾朦胧,意象模糊,文中痴情主人公和他追寻的“伊人”的长相、身份都未告知,只是写了伊人的方位变化一会儿在“水一方”,一会儿又“宛在水中央”。诗歌主题更是难以捉摸。也许是在写一位男子对于意中人的热烈追求的实况记录,也许是一位男子在梦中对于意中人看得见却追不到的一种困境,又或许是诗人写的仅仅就是自己对于喜爱食物的苦苦追寻。我们没法通过字面得到准确诗意,但是这也给了我们很大的空间供我们去想象,去做分析。最终,每一位读者都会有所得,有属于自己的主题的理解。

有些诗歌意味深长,言在此意在彼。这种诗歌往往初读觉得写的浅显易理解,但是细读,总会有深刻的认识,不能停留于字面的意思。周敦颐《爱莲说》,通过将莲与和牡丹的对比描写,表达自己对于莲的喜爱,但我们深究莲的品质,就可知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这一切都是在写这样一种人格品质。而且作者强调“予独爱”,这种清高,不与世俗为伍的气节跃然纸上,赞扬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赞扬品质高洁的仁人志士,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志向。最后还发出了“同予者何人”的呼喊,世间有我这样的品质追求的人还有谁呢,那种不可一世的高傲与独立于世的孤独同时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者的背景和阅读心境不同。客观上诗歌的模糊意象,意在言外等都促成了诗歌的多样解读的可能,而在主观上,不同的读者面对相同的诗歌往往也会有不一样的理解与收获。这是由读者的成长背景、受教育程度、阅读状态等所决定的。温庭筠的《梦江南》在幸福的人眼里只是一幅女子等待归人的图景,美在这一份执着,在那些正经历着等待的读者来说,产生的情感共鸣是无法言语的,“过尽千帆皆不是”的那种苦楚,“斜晖脉脉”的深情,“水悠悠”的寡情,岂是一个没有情感经验的人所能感受到的复杂心情。

二、 诗无达诂与读者中心论

20世纪60年代西方掀起了接受美学,读者反映批评论。文学理论的研究重心转向“读者中心论”,这是继“作者中心论”转移到“文本中心论”后,西方文艺理论研究重心的又一次转移。把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加以强化,其实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具有能动的再创造作用,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西方谚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就颇生动、深刻的揭示了读者阅读文本的主观再创造性。一个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必将走向死亡,文学必然打破作者―作品的封闭圆圈,建立一种新的以读者为中心的理论模式。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和伊瑟尔,提出了期待视野,认为任何一位读者,在其阅读任何一部具体文学作品之前,都已处在一种先在理解和先在知识的状态。

这与我们中国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想不谋而合,更是与我们的“诗无达诂”的诗歌鉴赏理念有着极大地契合点。都没有将作品僵死在字面,而是鼓励读者更进一步的挖掘。这是与人性的解放结合起来的,越来越注重读者个人在文学的再创造中的作用,把读者的阅读作为作品创作的一部分。在中国“诗无达诂”和西方读者接受理论中我们都看到了伟大的人性光辉。

三、 诗无达诂对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启示

作为重要的鉴赏命题,对于中学的诗歌教学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并且“诗无达诂”的理念与我们《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主体性”“多元解读”都达到了契合。

(一) 主体性和多元解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诗歌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理解,发挥学生的文本学习的主体性,真正的让学生和文本进行亲密接触,结合自己的感受与背景,读出深层的意蕴,有所领悟。

不能把教师的讲解、教参的答案作为“圣旨”,我们要相信学生的实力,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相信年轻人的敏感与机智,学生一定能从文本中读出新意,看出新的“空白”。

(二) “诗无达诂”与误读

我们讲了这么多诗歌解读的多元性,但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任意妄为,撇开文本,对创作背景、诗人境遇不管不顾。这样做,必然会造成一种浅薄的“误读”,毁坏了诗歌原有的深刻意境。这个“无达诂”一定是在有了充分的了解和知识准备的情况下做出来的断定,而不是一种主观的臆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