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祖国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0:40: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关祖国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有关祖国的作文

篇1

当孩子如雏鸟般破壳出世了,去精心地爱他吧,只要别忘了——孩子的哭和倔也是一种表达和宣泄,他们所要的或许只是理解和抚慰。短暂的疼痛和失落不过是他们将来一定还会遇到的对手之一,只要告诉孩子,用勇气去面对,用信心去飞越,就象小鸟要飞越一座高山,去感受飞越的勇敢。

当孩子开始试着飞翔,扑棱着还不丰满的羽翼,你不必一直紧张着托举,让他永远不能感受飞的重心。一定要做些什么的话,那就亮翅吧,用最完美的精彩亮翅,在孩子眼前翱翔,令他领略飞翔的壮丽,让他在你的起飞与降落中学习飞的姿态。

当孩子振翅飞起时,一定不要做牵着风筝的那根随时可能意外断裂的线。也不要因为寒冷就给鸟儿穿上袄甲,被冻坏的总是那些飞不动的弱者。不妨就做一缕风吧,用温柔的芬芳的气息引导着飞行的航向;做一缕阳光吧,尤其是穿透阴霾的那一缕,让小鸟飞行时不会迷失方向的那一缕。不要因为沙尘暴就把小鸟不快乐地锁在洁净的笼舍,要做就做那片防护林吧,用延绵的绿色营造小鸟飞累时可以栖息的枝头。如果一定要跟随,那么告诉孩子:飞吧,无论飞得有多么的遥远,那跟随一路不曾离开须臾的,不是羁绊的脚步,而是你的,永远的,爱的目光!

篇2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承载着环境教育的重任。当下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更是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资源。语文新课程和高考作文着力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社会、人生、自我、成长等,其中关注自然排在了第一位!纵观近年来江苏高考作文题,曾几次对全省广大学子进行过有关自然的考察。笔者也想以此为契机,直面自然环境问题,研究其与高中语文教学和高考作文的关系,供广大师生在语文教学中参考。

一、环境教育与语文教材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有相当多的篇幅和内容跟环境教育密切相关。必修一里有半数的文章跟自然有关。“漂泊的旅人”选了三篇文章:老舍的《想北平》、韩少功的《我心归去》、柯灵的《乡土情结》。俗话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间。羁旅客子对故乡自然与人文环境的那份浓浓的情思溢满了字里行间。“乡关何处”里选入的两篇文章《前方》和《今生今世的证据》更是把乡思、乡愁渲染得淋漓尽致。“像山那样思考”选了古今中外的几篇美文,诗意地诠释了对自然的尊重、敬畏,以及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诗意美。“谛听天籁”选了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高建群《西地平线上》,继续让我们领略江南之优美和新疆的壮美。“感悟自然”带我们追随苏轼赤壁泛舟,体味“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旷达;再跟着柳宗元登临西山,宴游忘归,尽享自然山水之快乐和陶然!“湖山沉思”中,美国作家梭罗引领我们去感受瓦尔登湖最美的姿容,同样,美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则让我们从狼的嗥叫中去解读已被群山和荒野解读过的内涵。

在必修二中,“珍爱生命”让我们珍惜、敬畏生命。无论是《我与地坛》还是《最后的常春藤叶》,都彰显着自然中的一花一草、一叶一木,可能就是人们活下去的精神支点。英国作家劳伦斯的《鸟啼》贯穿着作者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和平的祈祷”更是以战争对人类文明和环境的严重破坏,提醒人们反对战争、热爱和平。“历史的回声”中,《阿房宫赋》同样反映了统治者的骄奢逸和战争对文明的践踏。“慢慢走,欣赏啊”则让我们感受到荷塘月色之美妙。跟随余光中先生去《听听那冷雨》,感受一花一世界的精彩。走进沈从文的《边城》,去品味湘西那山、那水、那人的独特之美。

在必修三中,第一板块“祖国土”,通过对《长江三峡》《北方》《发现》《祖国土》《祖国三川颂》等组诗的学习,进一步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和诗情画意,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第三板块“文明的对话”则引导我们尊重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共同进步。

必修四中,有李白笔下蜀道的奇险,有王勃笔下滕王阁的胜景。直接写人与自然的篇幅不多。必修五中,“科学之光”让我们跟随达尔文去探索、发现物种的起源,随同贾祖璋和周晓枫,去领略荔枝、斑纹等奇异的自然。在“直面人生”和“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两个板块中,让我们追随那些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对宇宙、人生、生存、苦难、情思等有更真切的认识。

二、环境教育与高考作文

纵观2004、2007、2010、2013四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可以看出每隔三年就会对全省50万学子进行一次环境教育的大检阅。2004年江苏首次高考便用一首散文诗作为写作素材,用三句话分别从审美感受、人生启迪和哲理意蕴三个角度引出了一个非常诗意大气的作文话题“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这是写作的出发点,考生只要扣住“沉稳”或“灵动”去写作都是切题的。2007年江苏高考作文仍用了三句提示语引出文题。第一句“人人头顶一方天”,强调了“天空”的人人共有,又强调其独特和个性,实指蓝天白云,虚指心灵、精神、思想、艺术的天空,泛指的比喻的象征的天空都可以;第二句“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天空相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天空”,既强调天空与人的关系,天空对人的影响,从自然到物质,从自然到心灵,又强调了人对自然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句话“明净的天空,辽阔的天空,深邃的天空”用三个词语点出了天空的特质,引人遐思,令人神往。以“怀想天空”为题,让广大考生尽情释放,神游万仞。

2010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绿色生活”,如何审清题意?“绿色生活”是已被公众约定的专用词汇。主要是指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凡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多次使用、救助物种、保护自然之类的环保生活均属此列;大凡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不追求过度的时尚、拒绝过分包装、支持可循环使用的产品、随手关闭水龙头、尽量乘坐公共汽车之类的低碳生活方式均属此列。而精神层面的生活,则要扣住“道法自然”或“天人合一”的核心意蕴去找准契合点;人们的情智、态度、灵魂、禀赋诸方面都要紧扣“顺乎自然”这一核心意蕴去选择。总之,在解读时,必须抓住绿色生活的三个重要内涵:1.热爱自然;2.护卫自然;3.顺乎自然。注意“自然”这个关键词。在涉及“精神层面”时,要特别注意“顺乎自然”这四个字,切不可将爱国主义、母爱、坚忍不拔、奋斗不息、宽容、谅解、科学、创造等许多类似话题的材料直接套入“绿色生活”,必须机智地“挂靠”,否则不能及格。

我们再来看2013年的江苏高考作文如何审题。这是一个“材料作文”。与前些年的“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有一定的区别。呈现给考生的200多字的材料,是经命题人改编而来的生活故事,也是一则价值取向明显且存在“先天缺陷”的多义作文材料。这就给“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的“材料作文”,提供了“角度自选”“立意自定”的多种可能性。考生只要能从材料中的人、事、景、物、情、理等角度入手,抓住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平衡、和谐、美丽、关系、影响、大与小等关键词,提炼形成“不脱离材料内容和含义范围”的多元立意,都应该是允许的、切题的。但是任何材料的存在,都有语境义和聚焦性,所以考生在自选和自定时不能越出材料所指、能指的“固有范围”和隐含要求,不能任意发挥,漫无边际。我们在评分时主要从考生基本的写作能力和综合语文素养等维度去评判学生究竟写得如何,是否扣住材料去生发,文章是否顺畅、自然、和谐。

篇3

国庆节见闻作文600字范文一十月一日是的日子,全国各族人民欢聚一堂,共庆祖国生日,国庆节对每个中国人来说是个充满喜气的日子。在这国泰民安的今天,节日的商城郑州被装扮得妩媚动人,绚丽多彩,到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全城的人们在同一片蓝天下休闲、旅游、购物……,尽情地享受着金秋的阳光和欢乐。

你瞧,大街小巷人流如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公园里、大路旁摆上了无数盆鲜花,组成了一个个美丽的花坛,把郑州装点得犹如五彩缤纷的大花园。

公园里平时很少显露身姿的喷泉,在这举国同庆的日子里,也一显身手,远远望去泉水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蓝的天空中飘浮着五颜六色、形态各异、千奇百怪的风筝,有的像喝醉了酒的醉汉打着旋儿;有的犹如展翅高飞的雄鹰,用它敏锐的眼睛寻找着猎物;有的好似花仙子——蝴蝶,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人们在这里放飞希望和理想!

二七广场、银基商贸城一带,作为市区的商业中心人山人海,每个商店门口都插上了鲜艳的五星红旗,随风飘荡。各大商场门前“擂台”高筑,歌声此起彼伏。尤其是德化商业步行街上更加热闹非凡,那种叫卖声、欢笑声更能让人体会到节日的快乐气氛。陇海路中原书城内熙熙攘攘,人们利用国庆长假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节日的郑州城如此美丽,让人留恋忘返。同时我也为我们的祖国、我们的郑州繁荣富强、发展壮大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国庆节见闻作文600字范文二今天是国庆节,真令人兴奋又快乐。

金秋十月的今天,我们莆田城也披上了节日的盛装,来喜迎祖国生日的到来。

清晨,当太阳冉冉升起的那一刹那,市人大前的广场上,彩旗飞扬,热气球在微风中跳着欢快的舞蹈:时而,前后晃动;时而,左右摆动……广场上聚集了20xx多人,在那儿等待那庄严的时刻。伴随着“歌唱祖国”那优美动人的旋律,解放军双手拿着那鲜红的五星红旗,迈着那矫健的步伐向旗杆走出。在庄严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那庄严的时刻,便使我回想起曾经所学过的课文(开国大典)时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以及当时的热闹时的情景。

国庆的到来,打破了莆田城往日的宁静。市区的中间有一条笔直宽敞而又洁净的街道,从东通西,与横贯东西的街——步行街连接成一条直线,成一个“一”字形。街道和公路两旁耸立的楼房——商场、服装店、水果店……商店门口装着霓虹灯:赤、橙、黄、绿、青、蓝、紫……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街上和公路上的汽车在奔驰,像长江里的浪花一样。步行街上,人山人海,各色各样的人们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莆田的图书城也不例外,在那儿有许多少年儿童在家长的带领下静静的端坐在地毯上,聚精会神的观看着图书。那场面,倘若那时的我有照相机的话,一定会将这动人的场面照下来。

亲爱的朋友们,我们是21世纪祖国初升的太阳,祖国大地上一颗耀眼的星辰,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骄傲,为了祖国的明天会更好,我们更应该努力奋斗,将来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祝大家国庆节快乐!

国庆节见闻作文600字范文三在这秋风送爽的十月,在这喜悦收获的季节,在这二十一世纪的第十个秋天,我们又一次迎来了一个盛大的节日——建国62周年国庆,中国大地普天同庆,华夏神洲欢呼雀跃。

而在这个美满的国庆节,我去了千奇百怪的沙雕馆;游览了集世界名建筑为一体的世界之窗;观看了奇形怪状的奇石……可让我最回味无穷的是看沙雕展。

沙雕是一项集雕塑、绘画、体育、娱乐于一体的边缘艺术,其真正魅力在于以纯粹的沙和水为材料,通过艺术家的创作呈现迷人的视觉奇观,体现自然美 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所以又被人俗称为“大地艺术”。平时,我只在电视上、书刊上看到有关沙雕的一些小知识和图片,可这次国庆节,我能有机会亲眼目睹沙雕 的风采,真是十分兴奋与幸运呀!

一进展览大门,那一座宏大的沙雕吸引着我。我们来到第一座沙雕展区,这座沙雕叫“法老雄风”。只见一 座古代埃及法老的沙雕人头像,左右两边立着 两座小沙雕,一座是狮身人面,法老头像做头,身躯是威严的雄狮,蹲在那里。雕刻得栩栩如生,看着,想着,我仿佛来到埃及金字塔的身旁,领略它雄伟的风采。

篇4

置换法:如果给的话题或标题的中心词比较虚,这时不妨用较具体的词语来替换。这种打开思路的方法叫置换法。如江苏高考作文题“怀想天空”、“天空”可够虚的,这不要紧,根据对所给材料的把握置换一下即可。

“天空”可以是父母无边的爱,可以是老师博大的胸怀,可以是同学长久的帮助,还可以是远大的理想,等等。总而言之,其特点是明净、辽阔、深邃,引人遐思,令人神往。通过置换,“天空”也就具体了,自然也就能够以此为点继续扩展开去联想,寻找到更丰富的内容,以便于行文时所用。

再如上海高考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坎”是什么?显然,这里是比喻,喻指障碍、困难、逆境、不幸、考验等。比如高考,对有的学生来说是一道不得不过的坎。高考是带有个性的坎,带有个性的坎也不少,比如遭遇疾病、遭遇他人的诬陷,等等,也都可以写,只要真正体验过,有深刻的感悟。一句话,用本体置换了喻体,也就打开了思路,这样,自然也就能够写出富有个性的感情充沛的好文章来了。

补充法:有时,命题人有意识地将标题或话题中相关词语的定语或宾语给省略了,其目的是为了给考生留下发挥的空间,这时,可以把其省略的定语或宾语给补出来。只要补出了定语或宾语,作文思路也就打开了。这种打开思路的方法,叫补充法。如山东高考作文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细心一些,就会发现命题人把“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中“时间”、“记忆”的定语给省略了。

考生可以试着补出来。先给“记忆”补定语。是什么样的记忆呢?应该是能给人以启迪的,或给人以鞭策的,或给人以警醒的,一句话,就是有助于个人或民族、国家走向进步的记忆。比如2007年是祖国十周年,关于十年前的记忆;比如自己多年前身处逆境时老师、同学或朋友、家人给自己的帮助,可能是一句话,也可能是一个眼神,等等。

再给“时间”补定语。可以把“时间”置换为“日子”、再补。这样,就有了在歌舞升平的日子里,在艰苦奋斗的日子里,在寂寞难耐的日子里,在春风得意的日子里,等等。试着给“时间”、“记忆”补定语,就会知道命题人确实给考生留下了广阔的发挥空间。

再如福建高考作文题“季节”,写什么呢?可以写春夏秋冬四季,与这四季有关的故事该有多少啊!如果感觉这么写太俗了,那么也可空灵一些,这就是把季节看成一个比喻的喻体,如此,考生知道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春季,还有人正处在丰收的秋季,还有人已经步入人生的冬季。明白了这些,再构思与季节有关的故事,或者是确定一个中心论点展开议论,都可以。

“季节”就两个字,且是一个名词。可以尝试着给其添补定语,比如丰收的季节、希望的季节、美好的季节、痛苦的季节、悲哀的季节,等等。有了定语,也就具体了许多,写什么自然也就一目了然了。

扩展法:有时,命题人在材料中用了省略号,或在标题或话题中使用了具有多义的词语,这时,就可以将省略的内容在材料的提示下通过扩展加以补充,将多义的词语在其本义的基础上扩展补出其比喻义、引申义等,从而打开作文思路,这种方法叫扩展法。如广东高考作文题“传递”,“传递”是一动词,考生可以把其所带的宾语补出来。看所给材料,知道“传递”的宾语可以是技艺、经验、思想感情等。“传递”有了宾语,题目也就具体了,再写也就容易了。只要考生在写作时把重点放在“传递”上即可。

在所给材料中,命题人用了省略号,可以沿着命题人的思路展开联想,通过扩展的方法将省略的内容补出来,以进一步打开思路。一补,就知道可以是理想、信念、传统,等等。瞬间,“传递”就有了这么多的宾语,考生总该有熟悉的、能够把握的,这样,写好“传递”这个话题又有何难?

篇5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可这个重头戏在实际的教学中却使学生厌烦。长期以来,很多学生一听说要写作文,就产生惧怕心理。这是因为学生在作文时“无米下锅”。

小学生作文无从下笔,犹如一道鸿沟横亘在他们面前。那么,如何跨越这道鸿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获得的材料。”也就是说,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事物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感受,以获取写作素材。鉴于学生的这个特点,在指导作文时,电教媒体派上了用场。它的直观性、形象性、灵活性,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鲜明生动的生活素材。在习作指导中,教师运用得好,就能让学生跨越鸿沟,体验到作文的乐趣。

一、 积累材料,丰富写作内容

1.制作课件,积累写作素材。叶圣陶先生说过:“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这是很自然的。”学生不爱写作文,最大的原因是不知写什么。这说明,学生的积蓄不多。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内外兼修,鼓励学生走向社会,走入生活,用自己的眼睛捕捉身边有价值的素材,积累习作素材。这样,学生就能做到信手拈来,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了。

如在指导学生写《灯》的作文时,我先开展“我眼中的灯”的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或用照相机,或用手机将自己所见到的形形的灯拍下来。在实践的同时,我组织学生查找和图片有关的资料,让他们去调查、采访,了解更多的灯的知识。然后,我再运用电教手段,将其中一些与习作关联较大的内容制成课件。这样,有了之前的活动,再加上课件的气氛渲染,学生有话可说了。

2.借助课件,丰富写作内容。想象是作文这个生命体的血液,是作文世界里明亮的太阳,它可以突破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填补文章的空白,从而产生更多新见解。习作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时空条件和思维环境。如在《聪明的小兔子》的作文训练中,我充分利用课件,事先给学生展示了两幅图:第一幅图上有焦急的小兔、蘑菇、豆大的雨点;第二幅图是小兔扛着一朵大蘑菇在雨中高高兴兴地走回家。作文前,我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弄清画面的内容,感受雨势和兔子的着急心情以及兔子想到办法后的喜悦心情。接着,我根据习作的要求,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想象,想到画面之外的情景,听到画面之外的声音。然后,我让学生把所见及所想结合起来说一说,从而打开作文的思路。这样,借助多媒体课件,想象有了依托,学生就能自觉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进行写作了。

二、积累情感,激发真情表达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文章之所以动人在于其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如何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真情流露呢?

1.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如在指导《我的家乡》时,我播放了一组家乡的特写镜头,再播放《谁不说俺家乡好》、《我的家乡并不美》等歌曲,让优美的旋律拨动学生的情感心弦,激发他们的爱乡情怀。写《我的妈妈》时,我让学生看看妈妈粗糙的手、疲惫的身影,然后饱含深情地唱《烛光里的妈妈》、《游子吟》等曲子。借助这些图像、声音,学生触景生情,心中涌起感恩之情,这种情感流溢于笔端,使妈妈的形象更丰满、感人。

2.激发欲望,挖掘潜能。多媒体可再现、模拟真实的场景,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习作情感,唤起学生内在的情感。在指导《我爱秋天》时,我精心准备一些能反映季节特点的课件,帮助学生恢复对自然景观的记忆。如山坡上似火的枫叶、果园里飘香的瓜果、公园里盛开的等图片。学生如同置身于秋天,让他们说说对秋天的感受时,他们就有话可说了。

三、积累语言,促进个性化表达

篇6

关键词: 情感作文 本质 具体要求

语文《新课标》对学生作文提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套话、空话,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以情动人,让作文洋溢情感。

一、情感作文的本质

“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学生写作的源泉,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写出富有生命和活力的文章来。如学生刚学过《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想写西沙群岛,但又不知如何下手,于是我对学生说:“请你把眼睛闭上,设身处地地想,现在你就站在海滩上面对的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迎面吹来的是凉爽的海风,其中夹杂着海水的咸味和海鲜味,而岛上的椰子树高大茂盛,一个个椰子圆溜溜地挂在枝头……”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打开了思路,真正地用心体会、感觉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写出来的文章才会让人如临其境,真正表达出真情实感。

可见,学生的写作兴趣正是通过学生心灵的体验而激发出来的。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心,因为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学会做人,关注社会和生活,学会同情和爱。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来自于他美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从那些是非、真假和善恶中找到自己所要的东西,从而表达出自己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受。由此可见,只有情感真挚的文章,才能让人刻骨铭心,如临其境。有些作品之所以能创作出流传百世而经久不衰的作品,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情感在写作中起了重要作用。

二、学生书写情感作文的具体要求

1.情感要真实。

真实就是不能搞虚情假意、空话、套话连篇,即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要反映真实的生活,表达真实的情感,只有这样文章才感人。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爸爸去世后妈妈更辛苦了,她白天辛苦地操劳家务,关心我们姐弟三人的学习,晚上经常愁眉不展思念着爸爸。我常劝导妈妈要注意身体,不要难过,这样会把身体搞坏。……看到妈妈低头抹泪的样子,听着妈妈伤心的抽泣,我难过极了,可怜的妈妈如果有爸爸在,她也不会这样。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孝敬我这可爱的妈妈。这篇作文催人泪下,有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感人肺腑,动人心弦。我想,只有学生写出真情,才能感人至深。

2.情感要丰富。

要使学生情感丰富,就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而教材就是很好的材料之一,因为每篇文章都是专家经过仔细斟酌、推敲确定的,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反映生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感情越丰富,越能打动人心。

3.情感要有独特性。

情感的独特性不能人云亦云,或是钻牛角尖,而是要有自己的特色和新意。写作者应对周围的人、事、景、物有独特的感受,这样才能使文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如果一味地钻牛角尖,走极端,就会令人索然无味。因此,学生要注意培养自己独特的情感,善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如果作文情感真实、丰富与独特,作文就会灵气闪现,显示强烈的个性。

三、如何使学生的作文洋溢情感

那么,如何使作文洋溢情感呢?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从如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情感。

1.在社会生活中体验生活,积累情感。

社会这本丰厚的无字大书充满鲜活的语言,需要学生自己阅读,走进书中体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我通过让学生搜集民间俗语、谚语、传说、成语,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体验社会生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而激发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通过这种活动,学生在作文中能把自己搜集到的民间俗语、谚语、神话传说运用到写作中去。另外,还要具备大语文教学观念,将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到社会中观察、感悟、享受大自然的乐趣。学生通过调查和访问了解社会,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发现社会的变化、社会面貌的日新月异,从而加深对祖国热爱的情感。教学之余,我还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社会活动。特别是组织题为“纪念胜利”的专题活动,通过了解、观看图片,利用远程教育学习让学生了解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要发扬精神,从而更好地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2.从作品中陶冶情操,培养感情。

阅读多方面、不同层次的书籍,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写作能力,提高水平。如在一次作文比赛中,有位参赛选手写了《生活告诉我》这篇文章,记叙内容较单纯,但给人的启示却非常深刻。文章构思巧妙,浓墨重彩地写被巨浪抛到沙滩上的小鱼在绝境中“百折不挠”、“执着”地努力,一刻也不停止,最终投入大海的怀抱。“我的烦恼”与“小鱼”面临死亡相比,简直不值一提,而“小鱼”奋斗的精神却使我心灵震撼,给了我一个深刻有力的回答。在描写“小鱼”的过程中,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主、客观变换角度,很好地突出了主题。这篇文章获得了一等奖。我把它读给同学们听,让学生谈听后的体会和启发。此外,我在讲每部作品前都把作者及有关背景讲述给学生听,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作品,了解作者本人,使他们与作品的主人公心心相印,更好地培养感情。总之,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用心体味、精心揣摩作家的写作技巧,写出新奇的佳作来。

3.以身作则,做学生情感的领路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不会作文,原因在于教师本身不会写作文。由于学生从来没有听过教师自己谈论写作文的切身体会,因此教师要先写,写完后与学生的作文对比,指出其中的不足,帮助他们改进。例如:我让学生写雪景,题目是《第一场雪》,而学生只写了雪下得很大,至于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的情景如何,他们就写不出来,于是我把峻青的《第一场雪》读给他们听了,让他们自己说说不同之处。然后,我又让他们重写一遍。由此可见,学生是大有潜力可挖的。这样的训练不仅能使学生感悟到新知,而且能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

总之,作文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把自己鲜明而独特的个性表达出来,写出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让每篇作文都洋溢着真实、丰富、独特的情感,从而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课外活动 教学成效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情感丰富的特点,教师可以运用语文课外活动拓展教学空间,将课堂教学中无法完成的活动放到语文课外活动中来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教学成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结合教学进度安排,开展竞赛活动

语文课外活动的组织原则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服务课堂教学。活动组织的出发点应该与语文教学相配套,为课堂教学发挥补充与完善的作用,深化课堂教学成效。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与教学进度同步,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学科竞赛活动,如写字竞赛、朗读竞赛、作文竞赛等,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效提升。如针对学生识字学习基础不牢固、错别字偏多的现象,我在每一单元教学活动结束之后,都组织1—2次的默字竞赛,要求学生将本单元的生字正确书写出来,采取这种竞赛的形式,克服以往单纯强化记忆的枯燥性,激发学生的竞争欲望,为学生营造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在学生的眼里,这些生僻字不再是那么难写,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激发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竞赛促进教学的成效。针对小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唱读”、感情不丰富的现象,我在课堂教学中强化朗读技巧的基础上,定期举办朗读竞赛活动,对学生开展分组竞赛,将朗读基础与水平基本上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编成一个学习竞赛小组,开展竞赛活动。在竞赛激励机制的引导下,学生相互之间卯足了劲练习朗读技巧,通过一段时期的强化巩固,整体朗读水平明显提升。为了克服学生对作文学习的畏难情绪,我通过开展口头作文竞赛、作文片段现场命题竞赛等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为深入开展作文教学营造积极的学习情感。

二、结合内容理解需求,开展主题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能仅靠课堂教学40分钟的时间和课堂空间,在一些教学内容的教学与组织环节,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空间来实施整个教育教学理念、方法,难以取得较为满意的成效。针对这种情况,我主要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外组织相应的主题活动,创设浓厚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内容后,为了深化教学成效,加强学生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我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同学”主题活动,要求学生仔细回忆、认真思考与父母、朋友、同学在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寻找感恩的闪光点,在班级主题活动中进行交流,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在与生活紧密结合的生活感知中提升思想教育成效。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内容后,为了强化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我要求学生课后自行搜集有关描写祖国各地美丽景色的语段、图片,带到班级进行交流汇报。学生的积极性被有效调动起来,有的学生找到了丰富的图片资料,有的从网上下载了祖国各地的名山大川资料带到课堂教学中进行交流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活动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使学生受到了一次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结合作文教学活动,开展实践活动

小学生大多在三年级接触作文教学活动,对作文写作活动存在着畏难情绪,作文教学成效低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模式陈旧的方面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生活感知体会少,缺乏足够的作文写作素材。有些学生为了完成作文写作,生搬硬套文章内容,虚构生活事实,这样的途径写出来的文章,严重缺乏真情实感。针对这一现象,我利用各种机会来增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机会,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广阔的社会,在实践活动之中积累写作素材,增强真情实感。我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主题实践活动,如要求学生参加小记者报社与学校记者站联合举办的“感动中国—发生在身边的故事”采访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圈子,寻找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采访活动。有的学生采访的是一些老党员、老,听他们讲那过去的故事,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有的学生采访了社区老同志,听老人讲述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发生的前后变化,让学生增强对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理解,激发自豪之情;有的学生采访了清洁工、白衣天使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敬业奉献楷模,从他们的身上汲取了优秀的品质。通过这样的丰富活动,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充满真情实感。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团队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多了解社会,多增加生活积累,为作文教学积淀深厚底蕴。

四、结合学生学习爱好,开展兴趣活动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382-01

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孩子们识字写字、用词造句、选材构思、思维逻辑等的综合训练,它最能集中地反映出孩子们的语文水平。小学作文教学主要承担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指导他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培养其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一、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小学写作教学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写作既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又是学生弘扬个性,彰显品德修养的直接途径。写作发挥着育人的重大作用,搞好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能为学生的将来奠定结实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写作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写作反映着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通过写作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所以,小学语文中写作能力和水平作为语文素养的表现就更加具有教育意义。写作是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表现,是学生思想的一种表达,能够直接反映出学生的价值观,通过写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写作又是学生智力的集中表现,写作可以促使学生主动联系其他学科,并反作用于其他学生的学习。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规定:“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小学语文教学肩负着“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任务。教学中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意义,并采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给学生未来全方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小学写作教学策略

1、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写作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写作最重要的内驱力,作文教学中,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一旦学生有了强烈的兴趣后,就能始终以兴奋的状态去完成写作任务,愿意表达内心真实的情感,从“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让学生在写作中感受到快乐。为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首先,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创设各种写作情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诱发其思维力,给他们在选材、构思、谋篇、布局等一系列过程中“实现自我”的机会,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我手抒我情”,进而形成写作的主动性品质。其次,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爱表现等特点,教学中我们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活动,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如开展课前读报活动,让学生到讲台宣读自己的优秀习作,或是宣读从作文选上看到的好文章,精彩片断等等,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为了表现自己,在课外时间他们就会趣味盎然地寻找或写出自己满意的作文。这样不但可以调节以往习作所形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让学生的写作质量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2、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弘扬个性,自主创作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也各不相同,所以就有了“一千个读者心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发现素材,教学生合理运用生活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宝库。《语文课程标准》贯彻了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怒哀乐的内心世界,他们与同伴交往中,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在家庭中,总会产生各种心理变化,这种变化就是心灵体验的一种类型。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细微观察的同时还要开放学生的思路,抓住学生这种变化,引导学生关注并体悟这种变化的种种感受,让学生从说到写,真情流露,追求个性化,让学生自由行文,让学生真切地反映自己的见闻,写出自己独特的文章。

3、积极开展与作文有关的课外活动

课堂的教学是基础,课外延伸是补充,教学中教师在紧抓学生的课内作文练习外还要积极的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带领给学生积累更多的作文素材。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社会中体验,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亲自感受,才能扩大视野,开拓思路,流露真情。如:买菜、买书买报,自己去看医生,自己坐车回老家等等,学生从中获得的感受是真实难忘的,同时也学会了对周围事物进行认真地观察和理性的思考,让学生自己去接触社会生活,这些形形真真切切的体验就成了学生写作之源的活水。另外,还可开展各种校内外活动,如跳绳、拔河、踢毽、球类、背书比赛,从而学会如何写比赛作文;开展校内外义务劳动,学会如何写劳动场面;举行诗歌朗诵、讲演会,学会如何写会议场面及会议上的见闻;通过参观访问,浏览名胜古迹,学会如何写参观访问记、游记等等。让学生的作文融入生活,从实际出发,他们在这样的体验作文过程中既练了笔,又丰富了知识面,学生的全方面都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小学作文教学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很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希望广大教师能不断的总结交流,积极探索创新,开辟一条真正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篇9

一、结合汉字本身的结构特点进行德育教育

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在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几乎每堂课上都要周而复始地识字、写字。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汉字本身的笔画、结构和形体等特点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所学汉字的特点,再让其在讨论交流中分析这些汉字与做人处事之间的关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笔画、结构等,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团结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教育。比如:在教学“婆”这个生字时,我故意将“婆”字下半部的“女”那一横写得很短,让人一看上去下面的“女”像被什么压得喘不过气来一样。再让学生跟写得规范的“婆”相比较,看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哪种写法好看。通过一番比较学生知道了:要写好“婆”这个字,写好下面的“女”是关键,一横要长,要将上面的“波”托住,这个 “婆”字才站得稳,立得正。由此,我进一步点拨:汉字也和我们人一样,他们由两个字或三个字组成一个新字,就像我们的家庭一样,要相互团结、合作,互相谦让,互相帮助,这样的家庭才会和谐而美好。再如在教学“人”字时,我让学生明白,这个字虽然是一撇一捺两笔组成,但要写好这个字却不易,因为它的结构是相互支撑的,互相依靠的,只有这两笔相互合作,共同支撑,才能让这个“人”字稳稳当当地站立。

二、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进行德育教育

语文教材思想内容丰富,插图直观新颖,对儿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如:第三册语文教材中《识字学词学句(一)》第一课,书中有八幅关于祖国的首都——北京建筑物的插图,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观察插图,认识这些建筑物,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天安门、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建筑物的资料,并进行适当的讲解,引起学生对首都北京的向往,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的思想感情。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涉及爱国题材的内容,如《我爱祖国》《北京》《看雪》《北京亮起来了》等,这些篇章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因此,我在讲授这些课文时,除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外,还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我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文时,结合文章内容,播放介绍北京夜景的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北京的亮丽、辉煌,课后许多学生产生向往北京、热爱祖国的热切理念。

三、在作文教学中的渗透德育

作文是思维创作的高级表现形式,它能综合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作文所涉及的面非常广,人、事、景、物,要求学生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在习作过程中,教师只要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起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便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例如,低年级看图写话作文,根据看图“一位少先队员扶一位老奶奶过马路”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教师可指导学生看图明意,教育他们关心帮助老人是一种美德。又如教学第四册“小熊真可爱”这一看图编故事作文时,我在学生编出了小熊拉着爸爸的胳膊不让他去砍树的基础上,给学生讲述了我国的环保现状,教育他们要保护树木资源,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在练习写简单记叙文时我还注意在选材中渗透德育,如“写班上发生的一件事,”指导学生可以写“劝架”“成立图书角”“评选班干部”……从而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努力为集体作贡献,积极锻炼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等。在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书信等作文教学中也应渗透德育。

四、利用课文故事进行德育教育

篇10

一、 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一个民族的历史,以及这一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既属于知识和学问的范畴,更属于道德和价值的范畴,它凝结着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的情感与理想,是标识民族身份、维系民族认同感的最终依据。要发挥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师必须首先悉心学习古典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学史的经典文化著作《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应成为每个语文教师枕头、案边常备必读之书。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点点滴滴的积累,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精神得到贯注,思想随之净化,行为获得矫正,文化得以熏陶,人文素养才能提高。

二、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

从识字课、阅读课、综合性学习课等几方面,采用适合的方法,弘扬传统文化。

1.在低年级识字过程中,弘扬传统文化最合时宜。根据科学家研究,人的记忆力在1-13岁最强,在1-13岁是开发儿童记忆力的最好时期。而新课标对识字教学的要求是多认少写。只有在提前认读,扩大识字量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谈阅读理解与写作。传统文化中的启蒙教育的经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是提前认读的最好教材。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把传统经典制作成视频动画,让学生反复诵读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我对一年级新生实施《三字经》的经典多媒体诵读,每周读两次,每次10分钟。一个月后,多数学生能背诵《三 字经》的前四课,学生在背诵表现得特别认真,特别有兴趣。最重要的是在诵读过程中,据研究可以开发学生的右脑。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许多字从外形上看可以知道它的大概意思。比如“日”形状像太阳,“月”形状像月牙。日和月都有光,两个合在一起更亮,这就是“明”。汉字的这个特点使它很容易受到人们主观意识的影响,因此,从汉字可以了解到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2.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一方面许多课文体现了中华的优秀文化,例如古代诗词、寓言、传说、神话、古典名著;另一方面有许多课文负载了中华的传统文化。如世界遗产。因此,它本来就内含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如何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

②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

③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

④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

⑤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3.利用传统节日进行教化。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但如今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却在中国大行其道,它们其实是西方文化乘着商业载体的扩散。我们可以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比如九月开学不久就是中秋节。每届学生我都会让他们课外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接受一次优美诗文的熏陶;并让每位学生寄一张贺卡给父母,让他们懂得感恩,理解象征合家团聚与和美时刻的中秋节的内涵。

三、在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

1.搜集文化名人故事,定期进行讲故事交流比赛。

2.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并定期进行诵读比赛。

3.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语文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四、重视课外文化阅读,强调大语文教育

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喧哗浮躁的时代,他们面临着太多的诱惑。但是,不管生活怎样地热闹,一个纯净的心灵世界,一种对书香气息的天然热爱,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一个生命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不管社会怎样变迁,不管科技怎样进步,不管教育怎样改革,我们都必须让学生们在人生记忆力最佳的时期,诵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让文化经典占据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的阅读从一起步,就直抵经典。要注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提高阅读能力。

五、利用阅读积淀语言文化

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诗文之后,在运用时会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写到时间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写到学习会深有感触地想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写到春雨会情不自禁地想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到白雪会触景生情地想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对民族经典,特别是传统文化作品的重视,已经成为语文教育专家们的共识,每个学子应该从小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语文的外延就是进入更广阔的文化空间,汲取更丰富的营养,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做好文化传承的桥梁,为发扬中国的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