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冬天的诗范文

时间:2023-03-16 20:59: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关冬天的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____柳宗元《江雪》

3、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____王冕《白梅》

4、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____崔道融《梅花》

5、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____柳宗元《江雪》

6、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____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7、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____王安石《梅花 / 梅》

8、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____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9、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____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篇2

市人民政府同意市劳动局拟订的《天津市实施〈全民所有制企业临时工管理暂行规定〉细则》,现转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天津市实施《全民所有制企业临时工管理暂行规定》细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我市城乡劳动力的统筹管理,扩大城镇待业人员就业门路,促进生产发展,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临时工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全民所有制企业临时工管理暂行规定》,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条  凡本市企业、事业、机关、团体和驻津单位(以下统称单位)因临时性、季节性生产、工作需要,以临时工、农民工、劳务工、季节工等各种名义使用的一年以内的人员,统一称为临时工。招收临时工要在上级下达的劳动工资计划内,向单位所在区、县劳动局申报。

第三条  单位需要临时工时,应首先从内部富余人员中调剂解决;确需从社会招征的,原则上应在城镇待业人员中招收,一般不得招用农村劳动力;城镇待业人员不能满足的个别工种,经劳动部门审查批准,方可从农村招用,但必须坚持先本地后外地的原则,严格控制使用外省农村劳动力。

第四条  单位确需从农村招用临时工时,区、县劳动局可以先从本地区的农村劳动力中解决,本市农村劳动力如不能满足单位临时用工需要,确需从外省区招用农村劳动力的,须报经市劳动局批准后方可招收。

第五条  各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市劳动局《关于清理压缩计划外用工和加强临时性用工管理工作的通知》(津劳计〔1989〕467号)的规定,凡使用外省市成建制的农民建筑承包队,必须经市建委审查批准;凡使用本市郊县成建制的农民建筑承包队,必须经市建委和农委审查批准。

第六条  单位招用的临时工,属城镇待业人员的,实行《临时工劳动手册》制度;属农村劳动力(包括外省区)的,实行《农民临时务工许可证》制度。

《临时工劳动手册》,由区、县劳动局在单位办理招用临时工时发放;《农民临时务工许可证》,在市劳动局统一安排下,由用工单位所在区、县劳动局凭审定批准的劳动合同发放。

《临时工劳动手册》和《农民临时务工许可证》,由市劳动局统一印制。

第七条  市、区、县,街、镇三级劳动行政部门,应切实加强城乡劳动力统筹协调管理。

市劳动局负责对全市城乡劳动力的宏观调控和统筹指导;区、县劳动局负责单位临时用工的组织实施,掌握劳动力的供求信息,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劳务市场,保证用工单位需要;街、镇劳动服务公司负责掌握本地区劳动力资源情况,办理临时用工手续。

第八条  劳动行政部门组织的临时工招收工作,要按照市人民政府《批转市劳动局〈关于天津市各级劳动服务公司有关问题的意见〉的通知》(津政发〔1983〕62号)的规定,实行有偿服务。单位从城镇待业人员中招用临时工,应缴纳临时工报酬5?8%的手续费;从农村劳动力中招用临时工,应缴纳临时工报酬10?15%的管理费。收取的费用由劳动行政部门实行统一管理,单独核算,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抽调和挪作它用。

第九条  单位招用临时工,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合同式样另发)。劳动合同应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签订,劳动合同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经区、县劳动局审查核准后,双方必须严格执行。劳动合同终止或续订都必须报审批部门,否则无效。

第十条  临时工工资待遇可采取承包、计件或计时多种形式解决。工资报酬水平参照本单位同工种、同等条件的固定工或合同制工人,具体标准由用人企业与临时工本人协商确定。

第十一条  单位支付给临时工的工资,应纳入工资总额计划,列入《工资基金管理手册》,由开户银行凭劳动行政部门审定的劳动合同监督支付。

第十二条  临时工在单位工作期间因工死亡和因工负伤的,其待遇依照国务院《全民所有制企业临时工管理暂行规定》执行。临时工因工负伤,医疗终结后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在合同期满后,视其伤残程度,单位可一次性付给相当于临时工本人六至十二个月标准工资的因工致残抚恤费。

第十三条  临时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停工医疗期限按其在本单位工作时间确定,最长不超过三个月。在医疗期内,其医疗待遇与合同制工人相同。伤病假期间不发工资,单位可酌情发给生活补助费。伤病痊愈,但不能继续从事原工作,或医疗期满尚未痊愈的,应予解除劳动合同。对使用期限在半年以上,医疗期满尚未痊愈被解除劳动合同的,单位一次发给二至四个月本人标准工资的医疗补助费。对因病或非因工死亡的,由单位发给丧葬补助费,标准为劳动合同制工人的90%,其供养直系亲属救济费标准为:供养一人者,为死者生前三个月的标准工资;供养二人者,为死者生前四个半月的标准工资。供养三人及三人以上者,为死者生前六个月的标准工资。并按有关规定一次性分别增发一个半月、二个半月、三个月的副食品价格补贴。

第十四条  单位从城镇招用的临时工,实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基金的缴纳标准与合同制工人相同。具体办法由市劳动局另行制定。

第十五条  城镇待业人员做临时工,凡经劳动行政部门办理用工手续,并按规定标准缴纳养老保险基金的,其缴纳养老保险基金年限可合并计算。

第十六条  临时工必须经过安全教育后方可上岗。对从事起重工、电工、焊工、司炉工等特种工种作业的,还需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取得专业证后方可使用。有毒、有害和危险性较大的作业场所使用临时工,必须根据岗位特点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单位招用临时工,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劳动保护的规定。

第十七条  区、县劳动行政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对未经批准擅自使用临时工的单位,区、县劳动局有权制止和处罚,视其情节轻重可处以单位擅自使用临时工工资总额50?100%的罚款,罚款的50%上缴同级财政,余额作为劳动部门就业管理经费。

第十八条  本市集体所有制单位(包括街办、校办企业等)招用临时工,参照本细则执行。乡镇企业招用外省农村劳动力的,也必须按本细则第四条有关规定办理。

篇3

在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把文章的结构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他们从中发现文章的立意之美,寻踪文章的语言美点———美在用词,如“”贬义褒用,极富动感、情趣;美在比喻———以最简洁的文字传达出最丰富的信息;美在开头,起笔突兀,出人意料;美在主旨———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能产生震撼心灵的力量。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美,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从而以美的心灵去领悟美,以美的眼睛去发现美,以美的行动去创造美。

二、丰富情感———品味美

作为美的载体,中学语文教材编选的课文蕴含了人类文化传统中各个领域的美,凝聚着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独特而深刻的人生体验。“缀文者情动而辞大,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为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善于“再现”作者的思想情感,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的艺术美,产生情感的共鸣,震撼自己的心灵。中学语文教材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诸多的审美教育资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他们细细品味文章的意韵美。老舍的散文大雅若俗,只要如实地闲扯下来,便成就了妙笔佳文。他深厚扎实的生活积累让个性的灵气渗透进每一个字眼儿,炉火纯青的语言使老舍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文章本是有情物,要让读者感动,首先要作者情真意挚。老舍对济南冬天的一往情深,处处流于笔端,溢于言表。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这样的句式,既写出了个人的独特感受,又显得语意恳切,“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这是作者的真情流露,他唯恐读者不信。“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作者以情动人,令人身临其境。通篇都是娓娓道来,情恳辞切,犹如与不见面的读者促膝谈心,不时在进行着情感上的交流。这样亲切的文笔,使人们对济南的冬天倍感亲切。《济南的冬天》在老舍充满爱意的笔下,是那么明媚那么绚烂,短短的千字之文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温暖如春的济南的冬天。

三、陶冶情操———创造美

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发现美、品味美的最终导向是实现创造美。在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获得的审美教育运用到写作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陶冶情操,让他们在写作中去创造美、表达美。如今的作文教学,都要求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可在生活中发现美并且在文章中表现美、创造美,对一个中学生来说,是非常不易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意识地要求学生练就敏锐的观察力———平淡的生活孕育着丰富的生活美,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得到生活的真谛,在生活的感悟和磨练中发现美、鉴赏美。

我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启迪他们在作文中创造美,“我手写我口”,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很放松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文字记录下来。正值深秋季节,教师可安排学生去观察秋天的景色,寻找秋天的心灵感受和思考秋天给他们的启发;收集整理一些古今中外写的与秋天有关的诗文及优美语句,从中激起他们的灵感顿悟;让学生展开以“秋”为话题谈谈自己的收获———交流有关秋的诗文名句体味作者的情感、拟题训练,拟出自己欣赏的题目、交流展示题目,借以打开写作思路。这样,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审美感受,可以把握住审美对象的特征,把对美的创造融入自己的作文中。

四、结语

篇4

关键词:晨诗要求;诗海采撷

一、现状点击

打开现行的人教版语文实验教科书,你会欣喜地发现,儿童诗已开始在字里行间轻盈地舞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湿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可见大家越来越相信儿童诗在孩子成长中、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了。

农村许多的年轻父母都出去打工,大多数孩子有爷爷、奶奶来照顾,而这些祖辈大多数是文盲,对孩子各方面的教育都力不从心,要么过分的宠爱,要么就是打骂。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对孩子的评价比较单一,成绩好就是好孩子,成绩不好就是坏孩子。这使不少孩子缺乏自信,自暴自弃的现象比较严重。另外,外在很多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也正在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作为教师应该给予他们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健全的心智,让他们能够从容地应对一切生活的诱惑与压力,平安地度过危机重重的童年,而晨诵童诗、儿歌、童谣等是给予孩子积极生活方式的途径之一。

农村中有些家长虽然有文化,但对孩子的教育比较盲目,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更出色,就让他们背论语,背道德经或生涩难懂的古诗,这些内容孩子以后真的可以用上吗?这些内容不仅不能丰富孩子当前的生命体验,而那些遥不可及的文字、枯燥机械的记忆更会让孩子痛苦不堪,而机械的牢记又是想象的大敌。那么怎样的诗才是农村孩子最需要的呢?我们应该怎样去搜集那些符合孩子生命需求的诗呢?

二、晨诗要求

晨诵能为孩子开启美好生活的旅程,但只有让每一首诗与儿童当下的生命相关联,才能唤醒孩子们的心灵,使他们获得生命的成长,所以一定要把最美好、最适宜的诗句奉献给孩子。

(一)晨诗与年龄――吻合

低年级的孩子天真质朴,富有幻想,思维敏捷,好奇多问,喜爱游戏。所以我们要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来为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童诗和儿歌。

1.活泼快乐,富有童趣

低段儿童活泼可爱又天真浪漫。这就要求诗歌的情感必须从儿童心灵深处抒发出来,逼真地传达出孩子们那种美好的感情、善良的愿望和有趣的情致,以激起小读者感情上的共鸣。如:《为啥我没能得第一》“小鞋带,真调皮,跑三步,系一系;小裤子,真淘气,跑两步,提一提;现在你该明白了?为啥我没跑第一。”这首诗童趣盎然,孩子们读着读着,一下子被诗中的稚气可掬的小调皮逗笑了。诗人把儿童独有的内心世界和情绪活动宣泄出来,使人感到这就是活泼快乐的儿童所应具有的,盎然的儿童情趣溢于言表。在进行诵读中,孩子们享受到诗歌带给他们的快乐,在不知不觉中就带去了孩子们成长所需要的营养。

2.节奏鲜明,富有想象

儿童最富于想象和联想,他们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诠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通过想象而诗化的世界里,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因此,儿童诗必须以符合儿童心理的丰富想象来创造优美的意境,抒发儿童的童真童趣,让儿童在奇妙多姿的世界里,展开想象的翅膀,感悟诗的题旨。童诗中鲜明的节奏和韵律也是不能缺少的,因为它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引起共鸣。诗歌的这种鲜明节奏和丰富的想象,对低段儿童有更强烈的吸引力。如:《摇篮》(黄庆云)“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孩子们读着想着,有的孩子闭上了眼睛仿佛妈妈正推着摇篮摇着自己,那么舒服,那么快乐。另外还有诗《咕噜》《粗心的小画家》《打呼噜的爸爸》等这些童诗既注意了语言的韵律和节奏,也更有利于孩子们展开丰富的联想。

3.构思巧妙,富有灵气

儿童诗所抒发的情感不论在丰富性上,还是在深刻性上,都远不如成人诗歌,这是儿童的情感特点所决定的。如何才能在不甚宽阔的情感层面上表达情趣并创造独特的表达效果呢?这主要依赖于构思的新颖巧妙。这种依赖于生活积累和儿童式的想象的构思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诗的艺术水平。如舒兰的《虫和鸟》:“我把妈妈洗好的袜子,一只一只夹在绳子上,绳子就变成了一只多足虫,在阳光中爬来爬去。我把姐姐洗好的小手帕,一条一条夹在绳子上,绳子就变成一群白鹭鸶,在微风中飞舞,飞舞。”又如钱万成的《会飞的叶子》:“说都怕冬天/说冬天冷/小麻雀却说不/在光秃秃的树丫上/朗诵小诗/谁都说冬天难看/孤孤单单没有绿意/小麻雀站在枝头/给寂寞的老树/添上一片/会飞的叶子。这些构思巧妙、富于灵气的小诗如一股股清澈的小溪流入孩子们思想的深处,它纯净了心灵,陶冶了情操,使平凡的生活现象具有了一种儿童式的神奇和余味无穷的美丽。

(二)晨诗与教材――结合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课程改革的目标,这个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对优秀的文学作品的阅读。人教版(其实也包括其他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更多地关注文学性,把晨诵的童诗、儿歌和教材结合起来阅读,并籍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已成为小学语文课改的共识。

1.与教材精神相通

《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如: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生学习这一组课文后感悟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温馨,从而产生爱自己的家、爱父母、爱家里每一个人的情感,我们可以结合这一单元的思想为学生选择晨诵的童诗或儿歌。如:《拖鞋》(马云超)、《摇篮》(黄庆云)、《小酒窝》(王清秀)等一些描写家庭之爱的童诗,孩子们晨诵时就会觉得特别自然、亲切,这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爱的教育。

2.与教材内容链接

我们在选择晨诵作品时,可以与教材的内容链接。如:教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多彩的春天”来编排的,这一组课文写的是春天的景、春天的人、春天的事,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组的内容精选一些有关春天的童诗。如:《初春》(殷常青)、《春天》(冯辉岳)、《春天在哪里》(陈伯吹)《花籽》(马云超)等。让孩子们在晨诵中享受到春天的美好,从而开阔了他们的文学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生命。

3.与教材插图对应

低年级的一些教材中,配有许多彩色的插图,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在课余孩子们总喜欢静静地欣赏或模仿这些插图,并将其画在自己的本子上,根据这一现象,我开始指导学生搜集一些与这些插图有关的诗来作为晨诵诗。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中,有一幅雪花图。我就根据这幅图,让学生晨诵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地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又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复习四中有一幅小白兔和小猴子过桥的插图,我根据这幅图让学生晨诵高帆的《小河与小桥》:“草地是一块,漂亮的绿绸缎。可惜被小河,剪成两半,小桥,紧扯住两半绸缎,要把它们,重新缝在一起。便让小鱼儿,做它的银针。一闪一闪,从这岸连到那岸……”吟诵这样的晨诵诗孩子们感觉特别亲切,晨诵的时候也特别有兴趣。

(三)晨诗与生活――共舞

让晨诵的童诗与孩子们现实的生活结合起来,这样能使他们平凡的生活变得具有儿童式的神奇和余味无穷的美丽。这些“童趣”可以与孩子的心灵世界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拓展他们本身的“童趣”。

1.与农村田园融合

田园让农村孩子成为自然的宠儿。自然完全向他们开放,他们悠闲地躺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亲近鸟兽虫鱼,亲近花草树木,亲近山川河流,紧紧牵着大自然母亲的手。他们嬉游的触角抚摸到大自然的每个角落,他们可以采莲江畔,荡舟水上,沉静垂钓,尽享水趣。于是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与他们田园生活相符的诗来晨诵。如:白居易《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又如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等等。自然的深深处,嬉戏的深深处,晨诵着属于孩子们身边自然的诗,使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在幸福的深深处。

2.与课外游戏配合

我们发现农村低段年级的孩子们游戏一般就是跳皮筋、老鹰捉小鸡、丢手绢、踢键子、跳房子等,于是我们选择了许多适合课间做游戏的儿歌来晨诵,让孩子们能边玩边唱。比如:在课间的“跳皮筋”活动中,孩子们可以一边跳一边唱“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在“编花篮”活动中,孩子们可以边做着动作边唱“荷花荷花几月开……”孩子们边玩边唱,玩中有乐,乐中有学,玩中有得,玩中有创,这更好地促进了儿童的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是,儿童在边玩边唱中情绪积极,始终处于欢乐之中。

3.与节日氛围合拍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在农村里节日氛围特别浓烈,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家家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于是我们可以选择与元宵有关的诗来晨诵,如:《元宵节》《看花灯》等。又如: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正是春光明媚、桃红柳绿之时,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有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于是我们可以结合这个节日选择有关的诗歌来晨诵,如:唐代杜牧的《清明》、张继的《闾门即事》、宋代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等。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中秋之夜,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之外,此夜人们还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我们可以晨诵《中秋夜》:中秋夜/亮光光/家家户户赏月忙/摆果饼/烧线香/大家一起拜月亮……结合节日精选一些适合于低年级孩子的诗文来进行晨诵,孩子们都特别感兴趣。

三、诗海采撷

根据以上的一些要求我们开始采集诗歌,这是我们晨诵最基础的一环。就像是你要当一回小厨师,那就必须先买菜回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必须有“诗歌材料”才能让你发挥水平进行“再加工”。

(一)扩充力量,采集诗歌

一开始采集诗歌的时候,我们只有在参与晨诵实践研究的三个教师,诗歌都是以我们成人的眼光去寻找的,但当孩子们实际晨诵时,我们才发现有些我们认为优美的晨诵诗并不是孩子们所喜欢的,后来我们经过讨论干脆就让孩子们及有兴趣的家长都参与进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提升了晨诵诗的质量。大家通过阅读报刊、杂志和书籍,上网搜集,访问他人等途径,把采集到的诗歌或当地流传的民歌、童谣,都记录在下面的“搜集诗歌情况记录表”中,一个月为一个阶段。

搜集诗歌情况记录表

时间 搜集的诗歌(民歌、童谣、诗歌故事等) 获得材料的渠道

记录人: _____

(二)相互交流,整理诗歌

我们再把采集到的诗歌进行分类整理,整理诗歌的方法:可以按诗人分,可以按内容分,可以按形式分……。我设计了以下的分类表。

我的诗歌分类表

类别 诗人 作品 名句

诗歌分类表整理人:_____

小组学生在组内将自己采集的诗歌进行分类整理,分类整理好后小组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每一小组选一个代表汇报小组的整理情况。看看哪方面内容少的,按类别再采集补充一些。(课外进行)最后由教师指导并全面整理,然后把全班分类的页面装订成“册”。

(三)欣赏评比,推荐诗歌

学生经过整理资料的过程,对自己采集的诗歌又多了一份了解,也了解了同学们采集的诗歌,通过相互补充,拓展了视野。这时再利用课余时间把大家采集整理的诗歌进行展示,开展诗歌欣赏评比活动。最后大家推荐自己最喜欢的诗歌。如:在采到的诗中,我最喜欢( )首,你喜欢吗?把你喜欢的诗歌推荐给大家吧!

“我最喜欢的诗歌”推荐表

诗题 作者 诗歌 推荐理由

推荐人:_____

通过这样的采集、整理与推荐的晨诵诗比以前只有教师采集的诗歌更丰富了,更有趣了。孩子们晨诵着自己采集来的童诗特别有成就感,也特别自豪。在他们稚嫩的声音里,在他们自信的明眸里、在他们可爱的笑脸中,处处洋溢着属于他们的生命快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

2.朱永新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

篇5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生字鹂鹭,能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门泊、万里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3、借助贴图,难词质疑,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的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4、通过本课学习,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力,同时引发学生萌动诗情,动手尝试写一写关于春天的诗。

二、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通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愉悦之情。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及相关诗句的意思。

2、品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引导学生体会语感。

四、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贴图,配乐磁带。

学生:查找诗人资料和已学过的作品,查找的定义。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题解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当严寒的冬天过去的时候,什么季节来临了?春天是什么样的?

2、是呀,春天万物复苏、繁华似锦,到处都充满了生机!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这就是(揭题齐读)

3、引导学生解题,介绍与杜甫的资料。

4、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二、初读诗句,读准字音、学会生字。

过渡: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们想读一读杜甫的这首即兴之作吗?

1、学生按要求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会生字)

2、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生字:鹂鹭。指名读,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描红。

(2)

指名读诗正音。

三、精读诗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借助贴图,理解诗意。

1、学生默读,用笔画出诗中写到的景物。

2、汇报交流,教师出示景物图。

3、指名学生贴图,说说理由,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意。

4、出示整图,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那么,谁能读出诗人这种欢快的心情?谁再来读读看?

(二)引导质疑,突破难点。

1、引导质疑:读到这儿,古诗中还有那些地方,你们弄不懂的?

2、交流释疑。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窗含、千秋雪、万里船。

窗含:窗?诗人透过什么看到翠柳、黄鹂等这些景物?(教师贴出窗框图)你们看,西岭上的雪就好像是镶嵌在窗户里的

万里船:为什么说是万里?

3、理解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指名说。

4、教师小结:诗人正是透过窗户看到了近处的,远处的(相机板书:近景、远景)

(三)诵读诗句,体会语感。

1、既然是古诗,就要读出古诗的韵味。谁能说说怎样才能读出韵味?

2、同桌诵读诗句,体会语感,尝试用斜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

3、指名同桌汇报:一生读,一生板演。其他学生点评。

4、男女生按标记赛读、背诵。

5、配乐齐背古诗。

四、拓展练习,尝试作诗。

1、引导学生背诵其他春天的古诗,并试着说说古诗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

2、引导诗歌写法:这些春天的诗告诉我们只要善于抓住最能突出春天特色的景物,比如春雨、春潮、春柳,就能写出春天的蓬勃生机。

3、出示有关春景图二幅。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春天,你们看(贴图)

这是这是这些都是春姑娘的使者,看看图,想想还有哪些景物也是春姑娘的使者呢?让我们拿起笔来当名小诗人,写一写我们身边的春天,好吗?可以写儿歌这类现代诗,也可以模仿写一写古体诗,题目自定。

小诗人们准备好了吗?好!开始!

4、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可播放一段古典音乐)

五、布置作业,让学生自选两项。

1、背诵并默写《》。

2、收集杜甫的其他作品,准备在早晨会的古诗园地向全班同学介绍。

3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春天的诗作,准备参加春之声赛诗会。

4、把你已经创作好的春天的诗,向本班春之声诗刊投稿。

板书设计: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篇6

双鱼座是冬天和黄道带的最后一个星座。冬天在它即将离去的时候,把相对意识留给了双鱼座的人。这一星座的人有自己独特的缄默方式,他们对世界上发生的一切,乃至虚无缥缈的事物都有浓厚的兴趣。这种琢磨不透的思想使双鱼变成一轮神秘的光晕,吸引着许许多多的人。

星座对对碰

双鱼座的人温情,灵活而且神秘。诗一般的思想意境,内在的敏感,神秘色彩和某些女性的性格特征,常唤起人们的遐想。双鱼座的人自己也喜欢幻想,并力图用幻想来逃避生活中的困难和烦恼。这是一种“心理”型的敏感而脆弱的性格。在人生旅途中,双鱼有时会因为怯懦、漫不经心、自由放任和模糊不清的思想而无所适从,也会因为自己的缄默和缺乏奔放的热情而悲观失望。粗暴的言行会使他们的精神受到强烈的刺激,鱼儿希望自己的周围充满和谐友爱的气氛。一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人的支持和帮助。和蔼可亲的秉性会得到所有人的好感,但过分的真诚和善良有时会使自己陷入“奴隶”的地位。实际上,双鱼座的人经常处在需要献身或作出牺牲的情况下,很容易受别人的蛊惑和影响。

双鱼座的人有可能终生都充满着幻想,所以最好选择需要幻想或想象的职业,海洋环境或与水有关的职业对鱼儿来说也是十分有利的。双鱼座的人的经济条件常常处于不稳定状态,有时生活很宽裕有时候经济拮据,这种不稳定常常给他们带来烦恼。每当这个时候,双鱼总想用回避和逃脱来。双鱼座的人的财产观念相当淡漠!

双鱼座和处女座的人都有温柔纤细、敏感和爱梦想的天性,但是这两星座所表现的方式和逻辑却是完全相反的:这种差异往往可令彼此眼睛一亮,只是随着时间越久、交往越深,这种差异也会造成双方的对立。

双鱼座和天秤座基本上都属于非安定的星座,使得在先天上他们便有天南地北的差距。哎,两条鱼儿自个儿都拉扯不完了,还得上秤子称来称去,真够麻烦的。

神秘,有些不可思议,人们无法知道双鱼座的人在想什么或希望什么。这一星座的人有点乌托邦的思想倾向,生活上也经常得过且过。在困难或矛盾面前不喜欢让步,总渴望有奇迹般的解决办法,而当需要他们做出抉择时,却又常常束手无策。

双鱼座和巨蟹座同属水象星座,在个性及思考模式方面都很类似。螃蟹重视安稳与实际的生活,鱼儿要求全心全意的爱与照顾,双方都缺乏安全感:所以若两者的情感展开以后,定能够成为一对如胶似漆的恩爱组合。

双鱼座名人

白居易

公元772年2月28日(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日)生于新郑(今河南)。29岁成进士。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因直谏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任杭州刺史、刑部尚书。

他的诗作讥切时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著有《白氏长庆集》。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是双鱼被别人欺负也不反抗,或没有反抗能力的体现。他们没办法正确表达自己的心灵世界,在心灵上非常依赖外力,心里痛苦却不能舒解。关键问题都在这些双鱼沉溺在痛苦的人生里,虽然不是难以自拔,却一点也没有自拔的动力,他们的心中很难燃起任何希望,总是认为世界遗弃了他们。

爱因斯坦

一提到科学家,人们就会想到爱因斯坦,他的伟大几乎可以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来形容,他是一个具有巨大幻想力的天才的双鱼座。同时,双鱼座的他也是一位和平主义者,他从来就对政治军事兴味索然,只喜欢在自己的头脑里畅想这个世界的真理。

篇7

一、注重导语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常言道:“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可见,导语对一节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平淡无奇的导语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会起抑制作用,语文教师应格外重视开场白的设计,它既是语文教师基本素质的体现,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指导。每当上课开始时,学生若能首先听到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的开场白,定能精神为之一振,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就呼之欲出。激发学生兴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切入点,也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育思想。

例如在教《济南的冬天》时,要求学生在课前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描写冬天的诗,上课时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地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使学生充满遐想关于冬天的场景,这就极大地提高了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导入中除了诗词导入,我们还可以运用故事、问题、实验等导入,好的导入可以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脑海中逐渐扩大,并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因此要特别注重导语设计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注重课堂教学艺术,善于设问,让学生勤思考、勤总结,多积累、多练习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过程的主要形式。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特别要注意课堂教学的艺术,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例如老师讲话要高、低、快、慢适中,讲究抑扬顿挫。要善于设问,有的老师猛然提出一个问题,立即就叫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结果这个学生很紧张,其他同学也等着看笑话;老师如果对这个学生和发笑的同学进行批评,这样就扰乱了教学计划,又怎么能培养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更不能谈学习知识了。所以教师要善于设问,注意提问艺术。学生学习兴趣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对于有一定难度,但又不是太难的问题愿意自己想一想,亲手做一做。当他一旦想出来或者做对的时候,就会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喜悦,这种情感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因此,要让学生多想想、多总结。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差,关于想什么、练什么,教师要帮助学生设问,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积累是一个过程,比如“一日一句”,要求学生备一个笔记本,将每天读到的文章或作品中优美的句子记录下来。这样注重积累,就解决了作文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了。所谓多练,即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练兵,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农村初中,孩子们是比较单纯的,尤其是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的家庭教育几乎为零,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得他们在成长中出现了许多性格上的缺陷,农村初中教师只有与孩子们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的互动,能激发学生对学生的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教学,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之一。

篇8

其实我走得并不远,乘上车,几个小时就能回到那里。初冬,我赶到那里讲课,夜里我在一个幽静恬淡的镇子里穿过,浮躁的内心一下子便沉淀下来。离开的时候,车子缓缓穿越一片丘陵,不时有几簇杂树闪现出来。后来,闪出了一轮夕阳。它淡白、清朗,静静地挂在田埂的上头,看上去更像一轮明月。在其中,有一两头牛安静地嚼着干草。小时候,这样的情景常常出现在我的面前。我带着两个弟弟,走在冬阳下的乡间,一路上饿着肚子,一边背诵课堂上学来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冬阳的暖意是很容易被风抄走的,实在冷了,我会带着弟弟面对阳光,在草垛下面安稳一会儿,等脸上和胸脯被晒热了再赶路。有一次我试探着把手抚在牛身上,发现那上面是很热的。牛的嘴巴嚼着干草,身子一动不动,它焐热了我那双冰凉的手。

这是哪年冬天的事情,已经记不得了。我只记得,那时候弟弟们很小,奶奶还活着,妈妈做老师,爸爸经营着一个不大的小旅社。我呢,读着《水浒》,惆怅地看着冬日灰白的天空,预想着自己的将来。

爸爸的小旅社时好时坏,妈妈也把精力牵扯进来。一年冬天,妈妈陪爸爸去四平,购买什么东西记不得了,大概是与生意或翻修围墙有关吧。早上出去的,说下午回来。我们三兄弟度过了快乐的上午。冬阳一偏西,他们还没回来,我们便不安起来。我想到几天前的车祸,心里焦虑起来。熬了很长时间,我几乎确定他们出了意外,不过还是安慰两个弟弟,说他们在路上了,一定翻过东边公路的陡坡了,再有十分钟就到家了。最小的弟弟几次出去张望,都垂头丧气地回来。两个十分钟过去以后,我们兄弟三个同时跑出屋子,站在院子里,准备一直等下去了。我返身回去,给两个弟弟取来帽子和手套。冬阳惨淡,再也无法温暖我们冰冷的预感。我开始设想着如何带大两个弟弟,把最小的弟弟送给姥姥家寄养更好些……我的计划刚刚成形,爸爸妈妈蹬着自行车在公路上露头了。刷地,我撕烂了那张完美却悲惨的“图纸”,冬阳也灿烂起来,烘烤着全家人冰凉的脸。

还有一个冬天,奶奶大概跟妈妈不愉快了,执意要去伯父家过年。我扑开门追出去,在一片林子外面追上了奶奶。我站在奶奶面前哭了,不让她走。奶奶也哭了,让我过几天去伯父家吃猪肉。记不住为什么了,那年我好像没有去伯父家吃肉。春天的时候爸爸妈妈去伯父家接奶奶,奶奶回来了,脸红扑扑的,胖了。我的两个弟弟高兴得脸上也红扑扑的。我呢,一个劲问她为什么才回来。奶奶说想这三个孙子啦。全家都高兴起来。

后来,小旅社经营惨淡,爸爸关闭了它。营口的两个伯父帮我们搬到了辽南,奶奶一直跟我们生活在一起。前天晚上我梦见奶奶的耳朵聋了,醒了的时候我才知道是做梦,心里还是阴郁着:在梦里,奶奶耳朵聋了,可毕竟是活着的。奶奶离开我们已经六年了,她被埋在故乡的一片林子外面,在那里,她天天能看见淡白清朗的冬阳。

篇9

关键词:隐喻;修辞;相似性;互动;认知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6)09-0090-06

美国语言学家莱考夫等人认为,“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从一般的意义看,隐喻是偏离本义的表达方式,即用某个语词暗示某种意义并实现交流的语言现象。隐喻虽然在诗歌里应用最为普遍,但在小说、散文、戏剧、故事、寓言、神话等中也很常见。甚至也存在于演说、政论和科学著作中。可以说,隐喻不仅是重要的修辞手段和文学手法,也是重要的美学、文化和人类思维现象。

一、隐喻的修辞学

“隐喻”(metaphor)这个词源自希腊文“meta-pherein”,意思是“转移”或“传送”,“它指一套特殊的语言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一物的若干方面被‘带到’或转移到另一物之上,以至第二物被说得仿佛就是第一物”。也就是说,在隐喻中,字面上表示某个事物的一个词或表达。可以不需要进行比较而应用于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事物。如《诗经・桃夭》中的诗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盛开的桃花与新嫁娘之间有某种相似性,以桃花表示新嫁娘,就是隐喻。在《修辞学》(一译《修辞术》)中,亚里士多德把隐喻视为语言转义的一种方式,隐喻是通过引入两个事物的比较,脱离了字面意义而充当了一个相似物的替代品。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关于隐喻的两个原则,其一,“隐喻关系不应太远,在使用隐喻来称谓那些没有名称的事物时,应当从切近的、属于同一种类的词汇中选字”,这就是隐喻理论史上著名的相似性原则;其二,“隐喻还取材于美好的事物”,即隐喻作为转义应当产生令人愉快、耳目一新的效果。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又说,“隐喻就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名词借来运用”,“运用好隐喻,依赖于认识事物的相似之处”。这种研究方式可称为相似性思路,该思路假定了用于比较事物的特征先在于隐喻,隐喻的使用既可以借此物来指代与认识彼物,还可以加强语言的修辞力量与风格的生动性。这样,隐喻便与类比、转移、借用、替代联系在一起。《荀子・非相》也说:“谈说之术……分别以喻之,譬称以明之。”也是强调比喻、隐喻的解说功能,说明中西方最早关于比喻、隐喻的研究有相似的修辞学背景。

在古典修辞学中,隐喻尤其借助于相似性。隐喻作为比喻的一种,包含了把两个事物进行关联、比较和替代的精神过程,形成了不同的表现形态,这一点在诗歌中尤为明显。如《诗经・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用雎鸠求鱼来暗示男子追求女子。青青河畔的雎鸠在静静守候小鱼的到来和男子向心仪的女子表白,具有相似性。而对于这首诗的解读,就要破解这相似性。中国古典诗词中对比兴手法的应用就利用了相似性原理,以彼物言此物,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所以常常包含了隐喻。然而,虽然类比是中西方隐喻共同的作用原理,但具体的导向却不尽相同。加拿大学者高辛勇认为:“西方偏好隐喻是因为它的思维作用和它的导向超越的作用。中国的比则侧重于它的解说功用。”西方的隐喻强调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距离,重视在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中国受到天人合一等宇宙有机论的影响,隐喻的建构致力于拉近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距离,走向了“比”的“类同”。无论是道家的“物化”,还是儒家的“比德”,都有这个倾向。正如汉代的王符所说,“夫譬喻也者,生于直告之不明,故假物之然否以彰之”(《潜夫论・释难》)。而西方学者尽管承认隐喻是“依靠‘内部’和‘外部’特征之间的一定程度的一致性的修辞手段”,却主张隐喻自身的独立价值,“隐喻忽略了带有它意味着的实体的虚构的、文本的成分。隐喻假设了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内在于和外在于文本的事件、语言的字面形式和比喻形式可以区别开来。字面形式和比喻形式是可以分离的特性,因而可以互相转换和替代”。

到了20世纪,隐喻研究出现了另一种路径,即英国学者瑞恰兹提出和倡导的互动论。在1936年出版的《修辞哲学》中,瑞恰兹认为隐喻是通过喻体或媒介(vehicle)与喻旨(tenor)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其中喻体就是“形象”,喻旨则是“喻体或形象所表示的根本的观念或基本的主题”。隐喻的形成并不取决于本体和喻体两个要素的相似,而是保持了在语词或简单表达式中同时起作用的不同事物的两种观念。在瑞恰兹那里,喻旨是隐含的观念,喻体是通过其符号理解第一种观念的观念,隐喻是给我们提供了表示一个东西的两个观念的语词。“当我们运用隐喻的时候,我们已经用一个词或短语将两个不同事物的思想有效地结合并支撑起来的,其意义是它们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此基础上,瑞恰兹给隐喻下了个定义,“隐喻看起来是一种语言的存在,一种语词的转换与错位,从根本上说,隐喻是一种不同思想交流中间发生的挪用,一种语境之间的交易”。瑞恰兹认为,喻体和喻旨之所以能够互动,在于二者有“共同点”(ground)。他举的例子是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说的一句话:“这些家伙会像我做的那样在天地之间爬行吗?”(Hamlet:“Whatwould such fellows as I do crawling between earthand heaven?”)在这里,爬行是喻体,喻旨是哈姆雷特挽乾坤于既倒的艰难使命,爬行和哈姆雷特的当下处境有共同点。

我们知道,古典隐喻理论把主语或第一成分视为本义(本体),喻义是用来做比喻的第二个成分(喻体)。瑞恰兹的互动论其实是把喻体当作本义。发生意义变化的是喻旨。可见,互动论的最大特点是建立了隐喻本体、喻体及喻旨的三角关系。在这个三角关系中淡化了本体及其与喻体的相似性,强调语境对语词本义的优先性,内容(喻旨)与表达手段(喻体)同时出现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凸显了语境在隐喻中的地位,是对古典隐喻理论的突破。利科认为,瑞恰兹隐喻理论的贡献就“在于排除(隐喻)对本义有所暗示,排除所有求助于观念的非语境理论的作法”。

但是先前的隐喻理论无论是相似论还是互动论,都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把隐喻局限于语词,至多是语境,把隐喻视为日常语言的变形。相似论把隐喻理解为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忽视了喻旨以及喻体和喻旨的共同点;互动论看到了喻体和喻旨的共同点,又淡化了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关系,因而它们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修辞学的藩篱。难以对文学中的隐喻进行有效的分析。研究文学中的隐喻,需要对隐喻的三角关系进行新的界定。

二、文学隐喻的表意三角

毫无疑问,文学中的隐喻是隐喻的高级形态,它建立了以本体为外壳、以喻体为中心、以喻旨为指归的新型三角关系。因为不遵循通常语义编码和解码的畅通规则,文学隐喻在本体、喻体关系的建立方面具有个体性、多样性和独创性。并在这个过程中发掘和重构喻体和喻旨的共同点,进而在本体和喻体之间构筑并造就了新的相似性,因而隐喻成为文学,特别是诗歌最重要的美学原则。瑞恰兹说,“隐喻是一种明暗参半的方法,可以借此把更大的多样性充分编织于经验的结构之中”。维姆萨特干脆称隐喻为“广义上是所有诗学的原则”。

第一。文学隐喻超越了修辞的语词选择甚至语境范畴,在文本中和其他多种文学手段、修辞方式并用,成为一种带有全局性和整体性的美学现象,并且作家对喻体的选择更富有个性化和独创性,常常包含了大胆的想象、意象的跳跃。即使是隐喻意象的使用在整个作品中是局部的,但由于它构筑了新的意义层次,提升了作品的境界。所带来的审美效果仍然是整体性的。例如苏轼的诗《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结尾两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把自己想象成小舟遨游江海,表达苏轼谪居黄州时向往自由的心情,这种旷达的襟怀是以隐喻的形式表达的。再比如苏轼的诗《和子由渑池怀旧》中的句子:“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用雪泥、鸿爪作譬,比喻人生的飘忽不定,命运无常。其中有隐喻,有拟人、借代,还有对偶。

在隐喻的形成过程中,联想关系比组合关系更重要。索绪尔认为语言要素是按照句段关系(横组合)和联想关系(纵聚合)运行的。句段关系是语言的线性关系,它是由一个个语言要素连续排列构成的链条,每个语言要素的价值取决于它跟前后要素的关系。联想关系则是话语之外各个有某种共同点的词在人们的记忆里联合起来,在说话者头脑里构成各种关系的集合,“句段关系是在现场的:它以两个或几个在现实的系列中出现的要素为基础。相反,联想关系却把不在现场的要素联合成潜在的记忆系列”。这实际上是把语言区分为处于显性层面的句段组合状态和与之形成联想性比较的隐性选择层面。受到索绪尔说法的启发,雅克布逊通过对失语症的研究。探讨语言横组合段与纵聚合段的性质及其与隐喻构造的关系。1956年,雅克布逊发表《语言的两个方面与失语症的两个方面》,指出横组合段的各个部分的关系是“邻近性”。雅氏称为“组合轴”(axis of combination),而纵组合段的各个部分的关系是“相似性”。雅氏称为“选择轴”(axis of selection)。因为邻近只有一种,而相似可以表现在不同方面。因此可以有一系列的纵聚合段。他发现两种主要的语言错乱(“相似性错乱”与“邻近性错乱”)和两种基本修辞即隐喻与换喻有关,“在前者当中相似性占主宰地位,而在后者当中邻近性居压倒优势”。即在相似性错乱的病人身上,语言的句段或组合关系依然保持着,他们不会处理隐喻性素材如下定义、命名等。但却会大量使用换喻,如以叉代刀,以烟代火等。而在邻近性错乱的病人身上,情况则相反,患者主要是以隐喻性的词语进行言语活动,如以绿代蓝等。雅克布逊由此得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隐喻似乎和相似性错乱不相容,而换喻则和邻近性错乱不相容”。我们以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中关于地坛公园一年四季的隐喻来说明这一点,“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飘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以园中的景物对应四季,春天是一径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时而明朗时而阴晦的天上摇荡着串串杨花:夏天是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阴凉而爬满了青苔的石阶,阶下有果皮,阶上有半张被坐皱的报纸;秋天是一座青铜的大钟,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曾丢弃着一座很大的铜钟,铜钟与这园子一般年纪,浑身挂满绿锈,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以心绪对应四季呢?春天是卧病的季节,否则人们不易发掘春天的残忍与渴望;夏天,情人们应该在这个季节里失恋,不然就似乎对不起爱情;秋天是外面买一颗盆花回家的时候,把花搁在阔别了的家中,并且打开窗户把阳光也放进屋里,慢慢回忆慢慢整理一些发过霉的东西;冬天伴着火炉和书,一遍遍坚定不死的决心,写一些并不发出的信。还可以用艺术形式对应四季。这样春天就是一幅画,夏天是一部长篇小说,秋天是一首短歌或诗,冬天是一群雕塑。以梦呢?以梦对应四季呢?春天是树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细雨,秋天是细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烟斗”。在这里,关于四季的隐喻非常个性化,融入了作者的个人观察和体悟,而且多种多样,说明隐喻的相似可以表现在不同方面。显然,史铁生把地坛公园的万事万物和自己的人生遭遇以及对生命和大地的沉思联系在一起。

第二,文学中的隐喻有时候并不像常规隐喻那样鲜明突出、直截了当,而是和写实性意象、典故等结合在一起,具有隐蔽性,判断是否隐喻主要看它是否表达了深一层的意涵。有时候写实和隐喻没有明显的界限,表面上看起来写实的意象或场景也可能是隐喻。如秦观被贬郴州后创作的词《踏莎行・郴州旅舍》后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明写江景,实是由实而虚的隐喻,慨叹命运的作弄:你秦观一介书生,为何要卷入政治争斗的漩涡中去呢?

第三,由于多种表现手段并用,文学隐喻有时候具有多层次的累积性和累创性,形成语义表达的叠加效应。比如就诗歌来说,不仅含蓄性的意象可以形成隐喻,典故、象征、寓言等,都可以形成隐喻,文学的言外之意和语义张力常常和这类隐喻有关。陈子昂的诗《登幽州台歌》运用了燕昭王设幽州台招纳贤才的典故,因而这首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句中“古人”、“来者”便成了隐喻,分别表示“燕昭王”、“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的伯乐”。而柳宗元的诗《江雪》表面是写实的,实际是象征的,因为不在春秋的阴雨天而在冬天的大雪天钓鱼不符合常理。它表达了柳宗元参加王叔文改革失败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不屈服的心态。高尔基的散文《海燕》则明显是象征的,通过对海燕的书写表达了对革命者的赞颂与敬意。因此,象征包括寓言可以说是整体的隐喻。隐喻的本体不出现,以喻体来表达喻旨。

第四,文学隐喻不仅会形成语义张力,还会形成独特的美学风格,如寓意、哲理、反讽等。这是因为。文学隐喻常常需要通过特别的时空压缩或延展、意象的跳跃或翻转,来表达情感,感悟人生。白居易诗歌《长恨歌》中的句子“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把空间距离与人间情感相对比,以“比翼鸟”“连理枝”表达忠贞不渝的爱情承诺。与之相反的是顾城的诗歌《远和近》:

你。

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诗歌用空间的远和近表明人和大自然之间亲近融洽,人和人之间却难以沟通,通过心理距离和物理距离的不和谐暗示人们之间的心理隔阂。

文学隐喻还可以把某种相反相成的情境并置,形成语义对比或张力,构成反讽。例如,当代诗人伊沙的诗《车过黄河》,把母亲河黄河与小便对照,小便成了黄河的隐喻,颠覆了人们眼中黄河的崇高形象。再来看艾略特描写现代人精神空虚的诗作《空心人》中的句子,世界在这里不体面地告终:

世界就是这样告终

不是嘭的一声,而是嘘的一声。

鲁迅的小说《幸福的家庭》也是如此。这篇小说实际上有两层,超叙述层是一个作家正在创作一个名为《幸福的家庭》的文本,想象中的小家庭温馨、幸福,具有小资情调。主叙述层则是作家妻子和孩子不断用生活琐事、衣食之忧来打扰作家,这就使作家的遐想成为对超叙述本身的反讽,生活自身的艰辛瓦解了“幸福的家庭”这个空中楼阁。这样,作家的构想就成为了隐喻。可以看出,反讽性的隐喻尽管也借助于类比,但更多地依赖于语境作用。

三、隐喻的文化与美学功能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或语词选择现象,也是一种重要的话语现象、认知现象和美学现象。利科认为,隐喻是对语义的不断更新活动,涉及到“所有层次的语言策略:单词、句子、话语、文本、风格”。不仅在语词,更在句子和话语及认知的层面上带来新质。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的越来越多,即把隐喻视为一种与心脑科学、神经系统、思维过程有关的认知现象,重视隐喻本体与喻体相关经验的匹配与重组。如美国的莱考夫、卡勒等人对隐喻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把隐喻上升为概念构筑方式、人类思维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一部分。莱考夫认为,隐喻植根于人类的概念结构。在语言中普遍存在,是以一种经验来部分建构另一种经验的方式,“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事情,也就是说,不单是语词的事。相反,我们认为人类的思维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喻性的。我们所说的人类的概念系统是通过隐喻来构成和界定的,就是这个意思”,“不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思想和行动中,日常生活中隐喻无所不在,我们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的”。大脑的神经结构网络决定了人类的概念和推理的类型,感觉器官、行为能力、文化以及与环境的关系共同决定了对世界的理解。概念和理性思维依赖于隐喻、意象、原型等,推理具有体验性和想象性,因而概念常常由隐喻来引导或界定。按照莱考夫的说法,隐喻的原理来自康德的图式理论,即如何将概念表达与作为感知及经验基础的框架相联系。其中隐喻的本体为目标域(或称靶域),喻体为源域,目标域较为抽象,源域较为具体,我们对世界的体验构筑了思想的认知图式,形成了隐喻的基础或前提。隐喻的本体或者目标域通过源域在隐含着某种经验的图式中呈现出来。卡勒则从认知和风格两个层面看待隐喻,“字面意义与比喻意义不稳定性的区分,根本性的与偶然性的相似之间无法掌握的至关重要的区别。存在于思想与语言的系统及使用的作用过程之间的张力,这些被无法掌握的区分所揭示出来的多种多样的概念的压力和作用力创造出的空间,我们称为隐喻”。从认知的角度看,人类思维活动具有隐喻性,隐喻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人类认识和思考事物的方式。隐喻的使用实际上是一个认识性的精神过程,是一种投射或者说对概念领域的图绘,概念的来源领域的结构部分投射到概念的目标领域的结构部分,通过这样一种转换改变和重组了我们感知或思考事物的方式。

以莱考夫为代表的认知论的隐喻理论打破了先前的隐喻理论把隐喻视为对语词日常用法的偏离的说法。主张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概念构筑方式,是理性和想象的结合,或者说想象的理性化。这凸显了隐喻的普遍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隐喻与语言的起源,与人类思维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维柯用“诗性智慧”来描述语言和诗歌的起源,而诗性智慧就与想象力、与隐喻有关,“这些原始人没有推理的能力,却浑身是强旺的感觉力和生动的想象力……因为能凭想象来创造,他们就叫做‘诗人’”。在卢梭看来,早期的语言就是隐喻性的,“古老的语言不是系统性的或理性的,而是生动的、象征性的”,他认为人类语言的早期形态是诗性的,然后才是理性的,“正如激情是使人开口说话的始因,比喻则是人的最初的表述方式。……最初人们说的只是诗;只是在相当长时间之后,人们才学会推理”。

但是这些说法又受到其他一些人的质疑,因为这等于说概念的引申义先于本义,而这在逻辑上又是说不通的。概念的本义和引申义也许是共同发生的。语言乃至思维离不开修辞的作用。“思考只要涉及‘概念’便涉及‘比喻’的运作――‘概念’其实都是‘比喻’――所以语言的思考难以分别‘直言’表义与‘比喻’表义”。

无论如何看待隐喻的起源及发展,隐喻显然与人类以类比说明道理的修辞方式和思维方式有关。中国古人就非常重视援引相类似的例证来说明事理。《庄子・天下》篇所说的“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其中“寓言”表面是假托别人的话去推广,其实在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里寄托了对人生的种种思考,体现了人类思维的隐喻性,庖丁解牛、佝偻者承蜩等就是著名的例证。汉代刘向《列女传・辩通传题序》云:“惟若辩通,文辞可从,连类引譬,以投祸凶。”“连类引譬”表明比喻和隐喻的使用不仅会产生美学效果,还与人类思维进行类比、转换和引申的能力有关。

另一方面,隐喻与交流、隐喻与文化传统也有密切的关系。符号学把隐喻视为不按通常代码来交流的符号现象。符号学家莫里斯认为,“如果一个符号,在它出现的特殊场合,是用来指示这样一个对象,这个对象不是符号真正地凭它的意味来指示的,而却具有符号的所指示所具有的某些性质,那么,这个符号就是隐喻的(metaphorical)。把汽车叫作甲虫,或者把一个人的照片叫作一个人,这就是隐喻地应用了‘甲虫’和‘人’这两个词”。柯亨认为:“隐喻是一种不依照字面意义进行交流的语言使用的变体,因此可以说,它是一种言在彼而意在此的表达方式。”隐喻的这一特点特别适合文学。文学隐喻追求含蓄蕴藉,形成了意义增生,对于增强文学的表达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诗歌、寓言、童话故事及象征类写作中居于核心地位。在文学隐喻本体、喻体和喻旨的三角关系中,喻体是中心,也是作家才情和文思的集中展现。文学隐喻致力于开掘喻体与本体多种多样的复杂关系,如“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鲁迅:《而已集・革命文学》),本体和喻体为并列关系;“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本体和喻体是解释关系;“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等。尽管如此,隐喻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是显性的,外露的,而喻体和喻旨关系常常是隐匿的、含蓄的。尤其在一些诗歌中,由于使用典故营造了另一个隐喻性的意义层级,表层的意象为第一层含义,同时也是隐喻的喻体。典故作为喻体的一部分,是联接喻体和喻旨的中介,只有破译了典故的读者才能把握喻旨,进入第二层含义。例如王粲的《七哀诗》第一首表面写实,表达自己离开战火纷飞、饥妇弃子的都城长安的心情。但该诗结尾四句“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由于典故的运用暗含了隐喻,“灞陵岸”并非普通的景观,因为“灞陵”为一代明君汉文帝的墓地,“下泉人”表面说的是九泉之下的人,实际是指《诗经》中的《下泉》诗的作者,他写了一首怀念明君的诗《下泉》,因而这首诗隐含着历史与现实、太平与离乱、昏君与明君的对比,体现了对现实的感慨和忧愤。喻体的重要性在寓言、童话故事、象征类写作中更为突出。这类文本可以没有本体。却不能没有喻体。

就广泛意义上来说,隐喻不仅仅是个语言问题,它还体现了不同文化传统的特点。美国学者古德曼说:“在隐喻中,一个术语其外延是根据习惯而定的,因此也就随时在习惯的影响之下来运用的:在这里,既有对先前东西相脱离的成分,也有对先前东西的维护。”例如中国人用梅、兰、竹、菊四君子比喻傲、幽、坚、淡就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也体现了中国人的认知方式,由此形成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隐喻模式。在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中,常常以夫妻关系表示君臣关系,折柳表示送别等;同样,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中,常常用蛇表示堕落,羔羊表示信徒等。这些特定的隐喻模式,体现了某一文化传统的继承性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

篇10

关键词: 激发兴趣 群文阅读 营造氛围 美读感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经典古诗文词句优美、韵律和谐、意蕴深远,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也是民族传统的重要载体。小学生正处在记忆黄金时期,让他们多背诵一些古诗文,不仅丰富其语言积累,而且陶冶情趣,锻炼思维、想象、记忆等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热爱祖国语文”。“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

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开展了“小学低年级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堂教学中从教材第一册开始,经过一年多实践,着重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训练的内容、途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使班级语文学习和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初步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

一、弘扬文化,激发兴趣

1.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古诗文学习的兴趣。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的价值在于不仅能给人以艺术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因此,古诗文启蒙教育对小学生学识与做人起到重要作用。我国诗歌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小学语文教材注意选择一些浅显易懂、短小精悍的名篇教授给学生,目的就是通过“一枝红杏”,让学生感受古文化的“满园春色”。因此教学中,笔者认为决不能为应付考试,把眼光仅限于教材所定的诗歌,而应该开展大量古诗文导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2.吸取古诗文有益精髓,促进语文和品德素养的提高。

古诗词不仅体现诗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智慧结晶,能让学生明辨是非、珍惜生活,或者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及思乡惜友之情,或者阐事明理,教给学生为人处世之道,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古诗文除了蕴含丰富的思想意义外,还是音乐、绘画、意境等多种形式在内的综合艺术,有着巨大的美学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同时,古诗文语言凝练、手法生动,对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加强语文基本功有着重要作用。系统的、生动的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群文阅读,合理安排

1.选择通俗易懂的古诗文。

一年级第一学期,学生识字量少,以通俗易懂的古诗文为主,并注上拼音,重在激发兴趣。例如,《长歌行》(汉乐府)、《敕勒歌》、曹植的《七步诗》、骆宾王的《咏鹅》、王维的《鹿砦》、《竹里馆》,杜甫的《绝句》、李绅的《悯农》、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白居易的《草》,李白的《静夜诗》、《古朗月行》、《秋浦歌》等。

2.根据季节选择相应的内容。

春天选择描写春天景色的诗文。例如,杜牧的《江南春》,白居易的《忆江南》,贺知章的《咏柳》,孟浩然的《春晓》,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绝句》、《春夜喜雨》,张志和的《鱼歌子》,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刘禹锡的《竹枝词》,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

夏天选择描写夏天景色的诗文。例如,苏轼的《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的《小池》、《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等。

秋天选择描写秋天景色的诗文。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刘禹锡的《望洞庭》,杜牧的《山行》、《秋夕》,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冬天选择描写冬天景色的诗文。例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柳宗元的《江雪》,王安石的《梅花》,王冕的《墨梅》,高适的《别董大》等。

3.结合节日选择相应的内容。

例如,结合过春节背诵王安石的《元日》;妇女节背诵孟郊的《游子吟》;清明节背诵杜牧的《清明》,韩的《寒食》等;重阳节背诵有关思念家乡亲友的诗文。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李白的《赠汪伦》等。

国庆节背诵爱国诗篇,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等。

4.根据教材补充相应的内容

例如,教《铁棒磨成针》后让学生背诵李白的诗;教白居易的《草》后让学生背诵白居易的诗;教李绅的《锄禾》后让学生自己背诵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教张俞的《蚕妇》后让学生背诵梅尧臣的《陶者》;教陆游的《示儿》后让学生背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营造氛围,美读感悟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效果与认知内驱力和学习环境有直接联系。为此,给学生创造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氛围,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训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觉、自主、自乐地徜徉于诗海。

1.营造氛围――诗上墙。教室墙上贴上抄好的古诗,挂着《儿童古诗读本》、《唐诗三百首》、《唐宋诗选讲》等,使学生进入教室抬头可见古诗,起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作用。

2.日积月累――天天背。小学生的特点是坚持性不够,实践当中我采取让学生每天背诵的形式。如写在黑板报上,每天课前背一背,放学前再练一练。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头脑中的古诗文就多了。

3.家长配合――留作业。每天学生作业中都有古诗文诵读内容,通过各种途径使家长知道教师的要求及意义,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一年级就背下不少古诗文,感到高兴,不少家长乐于配合,相得益彰。

4.形式多――诗配画。由于一、二年级学生识字不多,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给诗配画,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读古诗文的兴趣,而且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5.寓教于乐――制卡片。将小卡片的正面写上诗的题目,背面写上答案,下棋似的,答对了,向前走一步,答错了,原地不动。先走完的为优胜,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背了古诗。

6.主动发展――点将台。利用班队课,设立诗词背诵点将台,如做游戏开火车背诵,分组背诵,男女生背诵。也可以不点将,让学生自由到讲台前背诵,背得好的奖给小红花,学生兴趣盎然。

7.荷角初露――擂台赛。先选出一个人当擂主,谁背的古诗首数超过了擂主,就成为新的擂主。通过循环式交流评比,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班级背诵氛围好。

8.多方激励――群英会。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诗人的诗,如李白的诗收集得最多的、且能背下来的就是“小李白”,杜甫的诗收集得多、且能背下来的就称他为“小杜甫”,王维的诗收集得多且能背下来的就是“小王维”……然后,定期举办诗会,让这些“小李白”、“小杜甫”、“小王维”等背一背他们的诗,通过这些方法激励学生主动收集、背诵古诗文。

诵读经典古诗文,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在审美愉悦中培养语感,在轻松惬意中拓展知识。新课标将经典古诗文诵读作为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及培养学生语言积累、理解、运用能力的重要抓手。由于背诵形式灵活且富有变化,极大调动学生背诵积极性。通过一年多训练,学生收获很大。二年级学生大多能背诵七、八十首古诗文,最多的背了百余首,低年级学生背诵了大量古诗文,储存了丰富的语言材料。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给炎黄子孙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传统文化精髓。那些流传了几千年的言论著作、诗词曲赋如灿烂的星辰,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文化积累和语文功底是一个人整体素质水平的重要标志。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化精品,是真正的语文基本功。通过广泛古诗文群文阅读,充分美读感悟,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建平.聚焦新课程[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08.

[2]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01.

[3]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