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句子或一段话范文

时间:2023-04-02 20:32: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感恩的句子或一段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感恩的句子或一段话

篇1

教材简析:《轮椅上的霍金》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六上第三单元中的第10课。本单元的三篇课文皆为人物介绍,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了三个人物面对命运的挑战,表现出了惊人的毅力,给予了我们这些普通的读者极大的震撼和感动。而本文以感人的笔触介绍被称为“宇宙之王”的著名科学家史蒂芬·霍金在自己完全瘫痪,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仍然孜孜不倦地探索宇宙的未知世界,勇敢顽强地挑战命运,为科学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故事,充分表现了他勇敢顽强的生命力量,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以及乐观、感恩的人生态度,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感人肺腑。

设计理念: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让学生在自主、自由的学习场景里走进霍金的生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深刻体会描写霍金的每一段话,既感受文本的内容,又领悟文本的表现形式,在梯度训练中提升言语技能。

设计思路:

前置预习,浪漫感知,精确领悟,综合运用。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4.能按自学提示的内容来理解课文。

重点、难点:

1.读悟文本,感受霍金勇敢顽强、乐观开朗的人格力量和所拥有的一颗感恩的心,并积极向霍金学习,做一个勇敢顽强、乐观开朗的人。

2.认知文本的表达形式,学习使用过渡句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前置预习

1.查找有关霍金的资料读一读,了解霍金的人生经历。

2. 借助拼音认读生字,注意“撰、牌、匠”的写法,并在书上描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3. 自读课文三遍以上。读第一遍时,思考:霍金是一个怎样的人?用“ ”划出表现霍金特点的句子。读第三遍时,用“”线在文中划出感受深刻的句子,在旁边写出自己的理解。

【设计意图:清朝学者颜元说过:教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己。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必须让学生学会预习,并积极进行预习实践。只有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才能掌握学习之道,通过自主学习,深入人类文明的世界,感受人类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浪漫感知

1.故事激趣,初识霍金

A.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个人,但老师先不告诉大家他的名字,通过读一读有关他的小故事,你能感受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①他21岁得知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后,也消沉过一段时间,极度失望时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努力去帮助一些人们。医生当时预测他最多只能活2年,但2年过后情况并不是非常糟糕。后来他又想到了以前曾和自己一个病房的男孩,那个男孩第二天就死去了。他似乎明白了什么,他觉得自己还不算倒霉,不应该就这样放弃,自己17岁就考上剑桥大学,拥有异乎常人的头脑。

②有一次,他坐轮椅回柏林公寓,过马路时被小汽车撞倒,左臂骨折,头被划破,缝了13针,大约48小时后,他又回到了办公室投入工作。

③他虽然身体的残疾日益严重,却力图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泼好动的——这听起来有点好笑,在他已经完全无法移动之后,他仍然坚持用唯一可以活动的手指驱动着轮椅在前往办公室的路上“横冲直撞”;当他与查尔斯王子会晤时,旋转自己的轮椅来炫耀,结果轧到了查尔斯王子的脚趾头。当然,他也尝到过“自由”行动的恶果,这位量子引力的大师级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下,跃入轮椅,幸运的是,每一次他都顽强地重新“站”起来。

B.从这几件小事情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人?

C.他是谁?(板书课题并拼读:轮椅上的霍huò金)通过预习,你对他还有哪些了解?

D.课文中哪一句话对霍金进行了总体评价?请大家再读课文。

2.检查预习,再识霍金

A.听写词语:撰写、每一页、逐页、木牌、打扰、巨匠、顶礼膜拜。

B.对照老师的PPT显示,自我批改并订正。全对的同学在听写本下面写上“我真棒!”,有错误的同学写上“加油噢!”

C.你能将上述词语填入下面的一段话中吗?

21岁的霍金患上了卢伽雷氏症,导致肌肉萎wěi缩,但依然勤奋工作。读文献时,让助手将____平摊在大办公桌上____阅读。他喜欢静静地思考,所以在他的办公室门口常挂着一块____,提醒别人不要____他。霍金凭着坚强的毅力,______了《时间简史》,成为了一代____,受到众多人_____。

【设计意图:课文只是学生了解霍金的凭借,要想让学生全面立体的认知霍金,教师应该为学生准备相关的资料,得引导学生自主收集资料。通过交流,霍金形象才会在学生的心中活起来。用陌生化的方式呈现,学生才会兴趣盎然地主动阅读文本。生字词的教学,在高年级已经让位于对文本表现形式的学习,但是并不是不要生字词教学,将生字词教学与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相结合,既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又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运用词语,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三、 精读感悟

1.这一段话对霍金作了简要介绍。会读书的同学,能将长句读成短句,一段话读成一句话。谁来尝试一下?实在想不出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用课文中的一句话也行。

2. 出示: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

a.齐读,思考并交流:这一句从哪两个方面对霍金进行介绍?

b.课文中哪些语句表明霍金是物理天才?哪些语句表明霍金是生活强者呢?

①小组交流,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

②结合预习,用“——”划出感受深刻的句子,学生自主将重点语句写在处于漫游程序的白板上。

③学生依次自主站到白板前,交流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有补充或不同理解的同学文明插话。

3.课堂小结,再读“霍金魅力……生活强者”。

【设计意图:将句子读短,这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学生的能力是有差距的,唯有进行差异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教学才算成功。因此,对于概括能力相对较弱一点的学生用文中的语句进行交流,学生会从文中提取信息,也是一种成长。学生自主地在白板漫游程序上写下感受深刻的句子,并进行主动交流,这就是基于儿童的语文学习方式。在交流的时候,学生对霍金的形象认识更为丰满,由课始的形象认识上升为理性归纳。】

四、 综合运用

1. 课文中哪几自然段表现霍金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的呢?哪几自然段描写霍金是生活强者呢?

2.这样的语句在课文中有一个名称,叫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下面两段话,你能依据自己的理解,增添一句过渡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吗?

①妈妈是方圆五百里之内的大美人,直到四十岁都还保持着少女一般的玲珑身材,白皙的面孔,精致的五官,淡棕色的及腰长发被风一吹,就像画上的西施。

②我每次带同学回家,她都会热情款待,同学们都说我妈妈菜烧得特别好吃。所以我的那些好朋友一有空就往我家跑。我为自己有这样一位妈妈感到骄傲!

4. 小练笔:用两三段话介绍一名自己熟悉的人,其中学会合理使用过渡句。

5.小练笔交流,集体评价。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文本内容的探究不是语文学习的重点,语文表达形式的深入理解将促使学生表达能力的进步。本文的写作形式有两点值得教学。一是开头的人物介绍方式,设疑激趣;一是过渡句的运用。第一课时教学,在结合对文本内容全面感知的基础上,进行过渡句的练笔,是落实将“写”挤进课堂的实际行动。】

篇2

师:上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九色鹿这篇课文,知道了这篇课文是根据画而改编的――民间故事。(板书:民间故事)

师:为什么叫“九色鹿”呢?

生:有一只鹿,它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漂亮极了,人们都称它九色鹿。

师:如果用上“因为……所以……”关联词语怎么说?

生:因为它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所以人们都称它九色鹿。

生:因为它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漂亮极了,所以人们都称他九色鹿。

师:这不仅是一只“外形美”的九色鹿,还是一只怎样的九色鹿?

生:它还是一只聪明善良的九色鹿;乐于助人的九色鹿;智慧勇敢的九色鹿;见义勇为的九色鹿。

师:它不仅外形美,内心也美,想着它的样子,读读它的名字。

生:九色鹿。(齐读)

师:看到九色鹿,我们会想到另外一个人谁?

生:调达。(齐)(板书:调达)

师: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他是一个见利忘义的人。他是一个恩将仇报、背信弃义的人。他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他是一个灵魂肮脏的人。

(板书:“恩将仇报、背信弃义、见利忘义”。指导写好“义”字,口诀是“先点后撇有呼应,交点落在竖中线”,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练习。)

师:让我们一起来斥责调达。(指着板书)

生:(齐)调达是一个见利忘义、恩将仇报、背信弃义的人。

师:同学们,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两个人,一个善良、智慧、善良,另外一个见利忘义、恩将仇报、背信弃义,对此,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他们有好人和坏人之分。他们有不一样的性格。他们有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

师:这是你们的发现,同学们,民间故事中往往有鲜明的人物。(板书:鲜明的人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概括主要人物性格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在教师巧妙引导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课文中或记忆仓库中的词语,语言表达不断走向顺畅、规范,课伊始,就彰显了“重表达”的理念。

二、读读文本,融入情景还原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1至5自然段,故事讲得精彩,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讲故事,要想故事讲得好,就要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人物,谁来读读第六节开头。

(出示:有一天,这个国家的王妃做了一个梦……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

(一生读第一句。)

师:民间故事的开头往往用“有一天”,或者用“有一次”,或者用“在很久很久以前”开头,这里不是故事的开头,但又好像是故事开头,为什么呢?课文学完后你们就知道了。

师:谁能把九色鹿的外形之“美”和王妃心里之“美”读出来?

师:“缠”读得好,“只好”读得妙。(齐读)这段话你们会讲了吗?(自由练习讲这段话。)谁来讲呢?

(一生讲这这段话,同学们鼓掌。)

师:你是讲故事高手,讲得绘声绘色。下面这节是情节最紧张、出现人物最多的一个自然段,谁来读读前三句。

(出示:山林之中……调达正站在国王身边。)

(一生读,“突然”读得很突然。)

师:你抓住了“突然”一词,把我们带到了当时的情景之中,谁再来试一试。

生:(一生读出了叫喊的语气。)

师:你关注了“高声叫喊”这个提示语,这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像他这样一起读。(齐读)面对这样的险境,九色鹿说了这样一段话,谁来读?

(出示:九色鹿非常气愤……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自由练读,指名一生读这一段话。)

师:要想读得好,必须想象当时的情景,谁再来读。(生读)

师:你有点气愤了,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气愤呢?请把用笔划下来。

生:“指着”这个地方;正是这个人;灵魂肮脏;竟然。

师:你关注了“竟然”这个词。(板书:竟然)

师:我们再读的时候,关注这些词语,就能读出九色鹿的气愤了,谁来读?

(指名一生读。)

师:你读得很气愤了,气愤不但可以通过语言表现,而且可以通过动作表现,可以在什么地方加什么动作?

生:加上“指着”这个动作,我认为在“正是这个人”处。我认为在“竟然”处。我认为在“灵魂肮脏”处加上指着。

师:站起来,我们一齐读,要加上动作哦!(齐读)

师:好玩吗?(好玩。)谁愿意当调达?谁愿意做九色鹿?来读演一下。

(一生做调达,一生做九色鹿,“九色鹿”演得非常气愤,“调达”低着头,孩子们情不自禁鼓起掌来。)

师:读得好,演得很专业,我们都来当“九色鹿”,黑板做调达吧!(全班同学加动作读演。)

师:这个人指谁?(调达。)如果将这句话中“这个人”换成“他”或者“调达”可以吗?

生:不可以,“这个人”语气更重,调达语气有点轻。

师:请你读给同学们听。

生:(读两句话,语气一轻一重。)

师:这是你的发现,发现语气不一样,还有吗?

生:不可以,“这个人”更表现了九色鹿极其气愤的心情。(学生读两句话。)

生:文中第二自然段的“一个人”到此处的“这个人”,看似轻描淡写,其实表现了人物情感的变化。

师:请同学们找出第二自然写调达的一段话,读出来。

师:前文是“一个人”,到这里是“这个人”,你们会发现,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看似普通的字眼,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我们读书就是读出了文字背后的东西,再来读。

师:当时如果九色鹿不是这样说的,而是换一种说法,行吗?

(出示:九色鹿非常气愤地说:“昏君,你是非不明,好坏不分,残害无辜,你和调达一样,都是灵魂肮脏的小人。”)

生:不行,国王只是一时糊涂,与调达不同。

生:如果这样说,则是对国王大不敬,国王一气之下可能会杀了它。

师:九色鹿首先要保全性命,它对调达和国王态度是不一样的,九色鹿说话很有分寸、有智慧,让我们一齐读。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没有在文本“写什么”层面徘徊,而是发掘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抓住重点段落重点句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情趣盎然地读,生动活泼地演,独具慧眼地置换对比,从而走向语言文字的深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师幽默风趣,课堂氛围轻松愉悦,笑声不断,于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提升,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

三、写写内心,感悟文体特点

师:听了九色鹿的话,国王恍然大悟说,会说什么呢?说起来难,就请你们写一段话,能用上黑板上的四个词语就更好了。

(学生自由写话。)

师:(教师巡视,提醒坐姿,指导。)你们在写的时候,都注意用上黑板上的词语,这叫学以致用,谁来把自己写的读给大家听。

生:国王恍然大悟说:“我真糊涂呀!听了调达的谗言,调达这个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人,我一定会好好惩罚你,让臣民不去伤害你。”

师:很好,你用上了黑板上的两个词语。

生:我真糊涂呀,一时头脑发热,竟然听了调达这个家伙的谗言,现在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背信弃义”,什么是“忘恩负义”,放心吧,我会下令臣民保护你的。

师:你用上了三个词语,恰当贴切,真是知错就改的国王。

生:对不起,九色鹿,我一时糊涂,听了调达这个家伙的话,我没想到调达竟然是个见利忘义、恩将仇报的人,我一定要下令全国臣民不准伤害九色鹿。

师:你是一个很有礼貌的国王。

生:哎,我一心只顾赢得妻子的欢心,竟然做出这样愚蠢的事来,哎,还有这个调达,没想到他竟然这样的恩将仇报,没想到他竟然背信弃义。

师:两个语气词、两个“竟然”、两个“没想到”写出国王的内心世界。

生:读了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做人要学会感恩,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做忘恩负义之人。”

师:读民间故事,还能悟出做人的道理,可见,民间故事中还蕴含丰富的哲理。(板书:丰富的哲理)

师:听了九色鹿的话,国王到底怎么做的呢?一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如果让你将这个故事分成两个部分,那么你打算怎么分?

生:我认为1至5自然段为一部分,6至9自然段为一部分。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1至5自然段写了九色鹿救了调达,6至9自然段主要写国王军队来捕捉九色鹿。

师:如果故事到第五自然段就结束了,好玩吗?(不好玩。)有意思吗?(没意思。)于是就有了后边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不是平铺直叙,情节常常扣人心弦。(板书:曲折的情节)

师:我们学习了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常常有――鲜明的人物,丰富的哲理,曲折的情节。(齐读)

师:所以课文第六自然段是怎么开头的?

生:有一天……

师:虽然不是故事的开头,但好像是故事开头,因为是故事中一件新事的开始。

设计意图:将“写”挤进课堂,也成为共识。老师发现文本的空白处,抓住练笔契机,给足学生时间,让学生尽情地写,通过写加深了对人物的感知,活化了文中的词语,深化了对课文主旨的领悟,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同时,教师关注文体,巧妙地引导学生感知“民间故事”的特点,轻轻一点,水到渠成,把握了“度”,体现教者的智慧。

四、讲讲故事,内化文本语言

师:课文学完了,我们来分自然段讲故事,讲6至9自然段,先自己练练,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与创造。

师:请四个同学到黑板前展示,可以加上动作,其他同学认真听讲,评价打分。

生:一生讲第六自然段。(生评价:你是讲故事高手,九十八分。)

生:一生讲第七自然段。(生评价:九十五分,开始动作非常好,后边有点紧张。)

生:一生讲第八自然段。(掌声。生评价:满分。)

生:一生讲第九自然段。(生评价:九十九。有点结巴,多讲就可以了。)

篇3

一、筛选文中的信息

筛选文言文中的信息,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意理解的程度。对信息筛选的考查,最常见的方式是挑选若干文句(一般是六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找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而2012年江西卷考《元史·彻里》,文本内容涉及中心人物性格、品质有别的两个方面,筛选信息的题型也随之改变为“两两编组”(“分别能表现彻里‘爱护百姓’和‘廉洁无私’的一组是”);至于2012年辽宁卷的“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够体现周顗性格同一侧面的一组是”,则在题目命制上颇见新意。

解答信息筛选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必须对信息点有个清楚透彻的理解。如果没有弄清信息点的含义,下面的筛选就毫无头绪,也就根本谈不上选出正确答案了。(二)要能够以信息点为准绳,以此去衡量各个文句,排除与信息点不相合的语句。(三)要注意到陈述对象是否与题干吻合(是否说的是无关的其他人的言或行)。(四)要注意题干中有没有“直接”或“具体”一词。比如2012年广东卷第7题为“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能具体表现”,那么句①“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说的是蒋攸铦赏识陶澍,不算“具体表现”;句⑤“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评价陶澍的品性特点,也不合要求。(五)当你不能顺利地作出判断时,不妨仔细看看下面供选择的四个选项,或许就会获得某种提示。

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考查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综合能力。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或推理,要求考生答出某一论点立论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

试题的选项通常是“三对一错”,设问角度基本是选误,四个选项大多依原文的先后顺序对文意作概括性的转述和分析;那个错误项中的大部分叙述一般还是符合文意的,往往只设置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综观2012年高考试题,命题者设置干扰的方法主要有:

(一)曲解词义

指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对文言材料中某一词语错误地加以解释,从而导致叙述出错。如全国大纲卷第10题C项(选文出自《宋史·郭浩传》):

郭浩、吴玠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二人联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

本项错在“郭不同意这一做法”,原文写“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其中“利所鞫不同”指“利州方面的审讯结果与此不同”,“不同”并非“不同意”的意思。考生如果不注意把选项与原文严格地对应起来,此题较易误选。

(二)夸大其词

命题者在构拟这类选项时,常常在大体准确的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故意夸大的地方作为干扰。如湖北卷第11题A项(选文出自《世说新语》):

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

“从不看望叔父”夸大其词,相关原文为“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其中“略”是“几乎”的意思。

(三)张冠李戴

命题人故意把发生在甲身上的情况说成发生在乙身上,这就属于典型的张冠李戴。如广东卷第8题C项(选文出自《清史稿·陶澍传》):

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

与选项相关的原文为“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毅然以身任”,说的是英和“陈海运策”、陶澍“以身任”,可见“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说法有误。

(四)颠倒事实

即命题人故意颠倒事实,造成选项错误。如北京卷第9题C项(选文为宋濂的《李疑传》):

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

本项错在“此人却不知感恩”,这属于颠倒事实以设误,相关原文为“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逾月,始辞去,不取其报”,李疑“不取其报”,意味着对方想要“感恩报答”而李疑拒绝了。

(五)无中生有

这种陷阱的设置,在高考中是常见的——干扰项在文段中找不到根据,是命题人臆造出来混淆视听的。如四川卷第10题D项(选文出自《镇海县志》卷二十一《人物传二·明一》):

贺钦晚年好《易》不愿做官,因年轻时曾隐居学医,大家称他医闾先生。

“隐居学医”之说,在文中找不到依据。实际上,原文为“少尝隐居医无闾山,因以医闾自号,人遂称为医闾先生”,其大意是:年轻时曾隐居在医无闾山,所以用医闾自称,人们于是称他为医闾先生。

(六)偷梁换柱

命题者通过偷换某个概念来设置陷阱,这在高考中也很常见。如浙江卷第11题C项(选文为欧阳修的《与荆南乐秀才书》):

作者因写时文而遭毁誉,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

此项中“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有误,比照原文“辱书既多且切”等,应是“多次未回信”。

此外,命题人还可能“综合设误”,即在同一个选项中,综合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设误法。

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这一考点与前一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不同的是,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含蓄而曲折,这就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准确筛选出作者的看法,进而恰当地进行分析或概括,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相应会大一些。

考查对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是《考试大纲》中多年延续下来的内容,但由于阅读材料的限制,常常较难对此设题。在2003年全国卷中,曾经涉及这一问题。请看当年的第15题:

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了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

B.强调“表动则景随”,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本题答案为B项。试题的A项是司马光对阅读材料中内容的总结,认为唐太宗能够纳谏,隋炀帝则爱好逢迎。C项说司马光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当起表率作用。D项以《资治通鉴》的作用作为切入口,说明司马光的话意在启示后世君王,注意吸引经验教训。这三项均符合司马光一段话的本意和含意,没有问题。只有B项,讲裴矩自隋入唐后,品性由卑下而趋于高尚,正与司马光所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相违背,因而是错误的。

【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傅弈,相州邺人也。尤晓天文历数。隋开皇中,以仪曹事汉王谅,及谅举兵,谓弈曰:“今兹荧惑[注]入井,是何祥也?”弈对曰:“不为怪异。”谅不悦。及谅败,由是免诛,徙扶风。高祖为扶风太守,深礼之。及践祚,召拜太史丞。太史令庾俭,以其父质在隋言占候,忤炀帝意,入狱,竟死狱中,遂惩其事;又耻以数术进,乃荐弈自代,遂迁太史令。弈既与俭同列,数举俭之过,而俭不之恨。时人多俭仁厚,而称弈之率直。弈所奏天文密状,屡会上旨。

武德七年,弈上疏请除去释教曰:佛在西域,言妖路远,汉译胡书,恣其假托。故使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今之僧尼,请令匹配,即成十万余户,产育男女,自然益国,可以足兵。四海免蚕食之殃,百姓知威福所在。又上疏十一首,词甚切直。高祖付群官详议。中书令萧瑀与之争曰:“佛,圣人也。弈为此议——‘非圣人者无法’,请置严刑。”弈曰:“礼本于事亲,终于奉上。而佛逾城出家,逃背其父;以匹夫而抗天子,以继体而悖所亲。萧瑀乃遵无父之教,臣闻‘非孝者无亲’,其瑀之谓矣!”瑀不能答,但合掌曰:“地狱所设,正为是人!”高祖将从弈言,会传位而止。

贞观十三年卒,年八十五。临终诫其子曰:“释教乱华,举世皆惑,唯独窃叹,众不从我,悲夫!汝等勿学也。”弈生平遇患,未尝请医服药,虽究阴阳数术之书,而并不之信。又常醉卧,蹶然起曰:“我其死矣!”因自为墓志曰:“傅弈,青山白云人也,因酒醉死,呜呼哀哉!”其纵达皆此类。

(节选自《旧唐书·傅弈传》,有删改)

【注】荧惑:火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高祖为扶风太守,深礼之

礼:礼遇

B.忤炀帝意,入狱忤:违背

C.时人多俭仁厚多:称赞

D.蹶然起曰:“我其死矣!”

其:难道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傅弈为人率直的一组是(3分)( )

①弈对曰:“不为怪异。”

②又耻以数术进

③弈既与俭同列,数举俭之过

④弈所奏天文密状,屡会上旨

⑤又上疏十一首,词甚切直

⑥虽究阴阳数术之书,而并不之信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傅弈侍奉汉王杨谅时,杨谅希望傅弈把“荧惑入井”这一自然现象解释为自己的起兵符合天象,而傅弈的回答让杨谅很不高兴。

B.高祖做扶风太守时,对被免于杀头而调到扶风的傅弈非常敬重,等到高祖登基做了皇上后,就召见傅弈并任命他为太史令。

C.傅弈上书请求废除佛教时说,翻译佛经时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肆意地加以附会,使百姓不忠不孝,游手好闲。

D.傅弈平日遇到生病,从来不请医吃药。但他喜欢喝酒,常在醉卧时突然惊起,生前曾为自己写下墓志铭,这足见他的放纵旷达。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弈既与俭同列,数举俭之过,而俭不之恨。(3分)

译文:

(2)臣闻“非孝者无亲”,其瑀之谓矣!(3分)

译文:

(3)释教乱华,举世皆惑,唯独窃叹,众不从我,悲夫!(4分)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守仁至,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疏言权轻,无以令将士,请给旗牌,提督军务,得便宜从事。其年七月进兵大庾。凡破巢八十有四,俘斩六千有奇。还至赣州,议讨浰头贼,独仲容未下。横水破,仲容始遣弟仲安来归,而严为战守备。守仁岁首大张灯乐,仲容信且疑。守仁赐以节物,诱入谢。仲容率九十三人营教场,而自以数人入谒。守仁呵之曰:“若皆吾民,屯于外,疑我乎?”悉引入祥符宫,厚饮食之。贼大喜过望,益自安。守仁留仲容观灯乐。正月三日大享,伏甲士于门,诸贼入,以次悉擒戮之。余贼奔九连山。山横亘数百里,陡绝不可攻。乃简壮士七百人衣贼衣,奔崖下,贼招之上。官军进攻,内外合击,擒斩无遗。当是时,谗邪构煽,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世宗深知之。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而大学士杨廷和与王琼不相能。守仁前后平贼,率归功琼,廷和不喜,大臣亦多忌其功,因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已,论功封特进光禄大夫,岁禄一千石。时已丁父忧,屡疏辞爵,乞录诸臣功,咸报寝。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姿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1.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佯退师,出不意捣之

佯:假装。

B.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

甫:刚刚。

C.守仁不赴,请归省

省:探亲。

D.与论朱子格物大指

指:指示。

2.下列全都能表现王守仁“善于用兵”的一组是(3分)( )

①弱冠举乡试,学大进

②守仁至,亲率锐卒屯上杭

③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

④正月三日大享,伏甲士于门,诸贼入,以次悉擒戮之

⑤守仁赐以节物,诱入谢

⑥守仁前后平贼,率归功琼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①⑤⑥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王守仁被兵部尚书王琼赏识擢拔,镇抚南、赣一带;进兵大庾、大破贼兵之后,上疏要求增加兵权,以方便进一步的行动。

B.王守仁在赣州征讨浰头盗贼的时候,没有正面进攻,而是用计诱敌入城,一一擒戮;最终擒获余贼,也同样是设计成功。

C.守仁回到朝廷以后,因为归功于王琼而为杨廷和所不喜,同时又因为功高而遭到其他大臣的嫉妒。

D.守仁十七岁那年即与娄谅讨论朱子的格物致知之学;贬谪龙场后,悟到格物致知之学应从内心而非外物而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皆吾民,屯于外,疑我乎?(3分)

译文:

(2)乃简壮士七百人衣贼衣,奔崖下,贼招之上。(3分)

译文:

(3)当是时,谗邪构煽,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4分)

译文: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题。(29分)

齐有妇人,极丑无双,号曰“无盐女”。其为人也,臼头深目,长壮大节,昂鼻结喉,肥项少发,折腰出胸,皮肤若漆。行年三十,无所容入,流弃莫执。于是乃拂拭短褐,自诣宣王,愿一见。谓谒者曰:“妾,齐之不售女也。闻君王之圣德,愿备后宫之扫除,顿首司马门外,唯王幸许之。”谒者以闻。宣王方置酒于渐台,左右闻之,莫不掩口而大笑,曰:“此天下强颜女子也。”于是宣王乃召而见之,谓曰:“昔先王为寡人取妃匹,皆已备有列位矣。寡人今日听郑卫之声,讴吟感伤,扬《激楚》之遗风。今夫人不容乡里布衣,而欲干①万乘之主,亦有奇能乎?”无盐女对曰:“无有,直窃慕大王之美义耳。”王曰:“虽然,何喜?”良久曰:“窃尝喜隐。”王曰:“隐,固寡人之所愿也,试一行之。”言未卒,忽然不见矣。宣王大惊,退而惟之,又不能得。明日,复更召而问之,又不以隐对,但扬目衔齿,举手拊肘曰:“殆哉!殆哉!”如此者四。宣王曰:“愿遂闻命。”

无盐女对曰:“今大王之君国也,西有衡秦之患,南有强楚之仇,外有二国之难,内聚奸臣,众人不附。春秋四十,壮男不立,不矜众子而矜众妇,尊所好而忽所恃。一旦山陵崩弛,社稷不定,此一殆也。渐台五重,黄金白玉,琅玕龙疏,翡翠珠玑,莫落连饰,万民罢极,此二殆也。贤者伏匿于山林,谄谀强进于左右,邪伪立于本朝,谏者不得通入,此三殆也。酒浆沉湎,以夜续朝,女乐俳优,从横大笑,外不修诸侯之礼,内不秉国家之治,此四殆也。故曰:‘殆哉!殆哉!’”于是宣王掩然无声,意入黄泉。忽然而昂,喟然而叹曰:“痛乎无盐君之言!吾今乃一闻寡人之殆,寡人之殆几不全②。”于是立停渐台,罢女乐,退谄谀,去雕琢,选兵马,实府库,四辟公门,招进直言;择吉日,立太子,进慈母,显隐女,拜无盐君为王后。而国大安者,丑女之力也。

(节选自刘向《新序·杂事二》)

【注】①干:求取福禄。②不全:指不能保全国家。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肥项少发,折腰出胸

项:脖子。

B.唯王幸许之唯:希望。

C.退而惟之,又不能得

惟:思考、考虑。

D.今大王之君国也君:君主。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选兵马,实府库

A.素善留侯张良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惟王幸许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谒者以闻/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C.邪伪立于本朝/得复见将军于此

D.忽然而昂,喟然而叹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无盐女才智过人的一组是(3分)( )

①行年三十,无所容入,流弃莫执

②乃拂拭短褐,自诣宣王,愿一见

③言未卒,忽然不见矣

④又不以隐对,但扬目衔齿,举手拊肘曰:“殆哉!殆哉!”

⑤外不修诸侯之礼,内不秉国家之治,此四殆也

⑥择吉日,立太子,拜无盐为王后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无盐女容貌极其丑陋,三十岁了还没有嫁出去,她却自己去拜见齐王,意在劝谏宣王,表现出非凡的胆识。

B.听到无盐女谒见的消息,正在宴饮的宣王和左右侍从都嗤笑不已,无盐女的隐身术令齐宣王十分惊奇,并由此产生了改正错误的决心。

C.见到宣王后,无盐女并未贸然直谏,而是借“隐”术使齐王惊服,然后抓住时机,历数齐王治国之失,收到了很好的劝谏效果。

D.齐宣王从善如流,听取了无盐女的意见,停止享乐,富国强兵,广开言路,齐国大治;无盐女也因此被封为王后,留下了一段历史佳话。

6.无盐女为齐宣王陈述了国家存在的“四殆”,请你用自己的话作简要概括。(4分)

答:

7.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夫人不容乡里布衣,而欲干万乘之主,亦有奇能乎?(4分)

译文:

(2)无有,直窃慕大王之美义耳。(3分)

译文:

(3)一旦山陵崩弛,社稷不定,此一殆也。(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一、

1.D (“其”并不表反问语气,在这里有“一定”的意思。)

2.B (句②说的是庾俭;句④是说傅弈懂得猜测皇帝的心意;句⑥是不相信阴阳数术之书,是傅弈“纵达”的表现。)

3.B (错在“并任命他为太史令”,应为“太史丞”。)

4.(1)傅弈和庾俭职位相同后,多次举报庾俭的过失,但是庾俭不恨他。(得分点:“同列”、“举”、宾语前置。)(2)我听说“非议孝道的人,他眼中没有父母”,说的就是你萧瑀吧!(得分点:“非”、“亲”、“其……之谓”。)(3)佛教扰乱国家,所有的人都被迷惑了,(我)只能独自偷偷地叹息,大家不听从我的建议,可悲啊!(得分点:“惑”、“窃”、“从”、省略句式。)

二、

1.D (指:意思、意图。)

2.C (句①是少年时候的学习情况,句②是陈述驻军事实,句⑥是平贼以后回京——这三句应排除。)

3.A (错在“进兵大庾、大破贼兵之后,上疏要求增加兵权”,进兵大庾是在要求增加兵权之后。)

4.(1)你们都是我(管辖)的百姓,在外面聚集,难道是怀疑我吗?(“若”、“屯”、反问语气各1分。)(2)王守仁就挑选了七百个壮士穿上强盗的衣服,跑到山崖下,强盗招呼他们上山。(“简”、“衣”、“上”各1分。)(3)当时,谗佞奸邪的人在朝中构陷忠良、煽风点火,灾祸变化难以预料,如果没有王守仁的话,东南平贼之事就危险了。(“谗邪”、“构”、“微”、“殆”各1分。)

三、

1.D (君:动词,统治。)

2.A (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B项,名词活用作动词;C项,名词活用作状语;D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C (都是介词,在。A项,代词,我/助词,凑音节,不译;B项,介词,把、拿/介词,因、由于;D项,连词,表修饰/代词,你的。)

4.C (句①是承无盐女极其丑陋而言的,句②也与“才智过人”无关,句⑥陈述的是宣王的做法——这三句应排除。)

5.B (错在“宣王和左右侍从都嗤笑不已”,原文只说“左右闻之,莫不掩口而大笑”;另外,“由此产生了改正错误的决心”也属无中生有。)

篇4

江平先生主编的《汉语言教学方法》指出:作文训练序列指对小学作文训练作一个全面的、合理的安排,提出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前后联系、循环上升的安排。作文教学序列可分为“大序列”和“小序列”两个方面。所谓“大序列”,是指整个小学作文教学训练序列的研究。所谓“小序列”,是指一堂作文课或一次作文训练的教学结构序列。

我们借助于校本课程――《点子作文》进行训练序列的探索已有十余载,试图建构一种有效的习作教学模式。所谓“点子作文”教学,就是融习作教学于主题策划活动中,藏文前构思指导于策划指导,以策划目标引发学生的思维和言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策划效益唤醒学生的表达意图和读者意识,因此学生出点子、用点子的策划过程亦是其思维和言语合流的生命过程。我们的训练序列分统整低、中、高三个年段的“大序列”、便于课堂教学操作的“小序列”。它关注学生的年段特征,以策划活动驱动思维和语言的积极互动为主线,在策划动机指向策划效益的活动过程中牵引出副线,引出从句到段、由段到篇、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训练序列,实施有序训练。

一、目标序列

作为设计者、执行者、评价者的教师,考虑学生的成长需求,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强化教学的操作性,推出富有年段特征的教学序列,通过创设思维和言语积极互动的策划情境,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言语能力在言语实践中有序发展。

(一)总体目标

以“借助策划,发展思维,激活言语”为课程目标,“点子作文”教学借助策划语境开展听、说、读、写、思的言语教学活动,巧借策划练笔,达成立人和立言双赢的教学目的。

1.参与策划的过程中,学生了解生活,捕捉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作出决策,解决问题,学会自我策划和他人策划,从而体验策划的重要性,形成喜欢策划、追求完美的生活意识,形成策划的意识、技能和习惯。

2.参与策划的过程中,学生积极思维,主动策划,体验生活,储存源自策划活动的各种生活表象,广泛阅读相关的图文资料,展开丰富的想象,为习作奠定情思和内容基础。

3.在策划语境中,学生获得言语经验,产生强烈的言语表达动机,在听、读、说、写中与人交流和分享,主动写话和习作,有创意地习作,个性化地思考和习作,达成策划的有效性,实现策划的现实价值。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1.策划与思维

通过阅读和观察形成策划意识。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为主,通过回想、想象、联想、分析和比较,尝试策划,为自己和他人服务。在策划实践活动中,体验策划的乐趣,形成主动策划的意识和习惯,规范日常生活习惯。

2.言语发展

借助策划语境,从练习说好一句话开始,学会用6种基本句式说话:①谁怎么样;②谁是什么;③谁做什么;④什么怎么样;⑤什么是什么;⑥什么做什么。继而进行综合练习,如:“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到二年级后,侧重句式训练,学会说感叹句、疑问句、描写句、拟人句、简单的排比句;学会写“我”字句,表达“我”会干什么、正在做什么和“我”的心情、观点,写好二素句或三素句,能在一句话中表述人物、活动地点、活动时间等信息;学会写图文结合的说明书,仿写句子、诗节、简短的段落,编写有故事人物解决自己或他人困难的简短童话故事,字数在100~200字左右。

第二学段(3~4年级)

1.思维和策划

学会假设法、列举法、优选法、尝试法等策划方法。注重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增强策划的对象意识,学会策划,优化日常生活习惯,进一步体验策划的重要性,养成济世利人的公民意识。

2.言语发展

在策划需要的驱动下,学会阅读较长篇幅的童话、记叙文、书信、说明书等语言作品和图片资料,丰富语言积累,强化问题意识,萌生读者意识、观点意识和表现意识。编写人物特征比较鲜明、有策划环节、故事情节有波折的童话故事,字数在200~400字之间。学会写活动方案(计划)、诊断书、策划书、建议书、倡议书、劝说信、广告等实用文体。初步形成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文采)的写作意识,写出意图明确、内容充实、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的记叙文体的常见段式。

第三学段(5~6年级)

1.思维和策划

发展抽象思维,推动辩证思维,在讨论或辩论中优化策划思路,提高策划的相对科学性和可行性。通过优劣对比、因果分析等方式认识策划的综合价值,在策划实践中学会策划,初步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学会生存和发展。

2.言语发展

学会阅读商品说明书等说明性文章和科幻小说,学会从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媒体中获取信息,为策划和表达服务。顺应故事情节的发展需要,选择最佳的思路续写故事。学会写评论文章,探讨策划方案的优劣,或者有无策划的差异。学会使用常见的说明方法,介绍商品及其使用方法,推销自己认可的物品。学会写提案、活动总结(评估)、演讲稿、简单的调查报告、简单的研究报告、剧本,所写的建议书更有针对性、可行性,所写的倡议书和劝说信更有说服力,所写的活动计划步骤清楚、安排缜密。凭借策划语境,强化构思环节,敏化文体意识和结构意识,积累言语智慧,加强形式感,选择适合的文体,走向个性化习作。

二、操作序列

教学操作使目标序列走向实践环节。在教学实践之前,我们重视教学之前的教学内容、思维、言语、活动等方面的具体设计,使得我们的教学减少低水平的重复和徘徊,从而实现我们教学有效甚至高效的梦想。

(一)内容序列

内容序列主要解决训练序列的内容来源,使教学双方拥有共享的平台,成为教学共同体,教学相长,互相唤醒,彼此激活,为教学创造条件,使其成为可能事件。

1.连环式

一个学生热衷参与的主题策划项目,往往由于引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现实环境的刺激,使一个主题生发出多个主题,策划的方向随之发生变化,丰富原先的主题。各个教学内容之间互相串联,互相生发,由一而二,由二而三,形成一种教学序列。比如:“巧手”主题,可以借“巧”生发,多向辐射,展开多个角度,推出多个话题,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手势语言,让学生能注意场合注意礼貌,用手说话;感恩的巧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感谢父母或他人施与的恩惠;节约的双手,用自己的手做节约的事情;光荣的巧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为自己、班级、家庭、社区争光。紧扣一双手,派生出各种策划主题,环环相扣,形成一个立体多元的“巧手”系列,让学生在连环策划中既取得很好的策划效果,又练出了妙手文章。

2.台阶式

同一话题,因强调阶段性而在教学目标的预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呈现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分散式,分散于各年段,每个年段安排一次,每次都有一个从属于核心话题的子话题。比如:一年级的主题五《过新年,送祝福》,二年级的主题四《小鬼当家,寻找年味》,三年级的主题四《小鬼当家,制造年味》,四年级的主题四《小鬼当家,用好压岁钱》,五年级的主题四《我家春节消费调查》,六年级的主题四《创意中国年》;第二类是连续式,持续推进某种能力的有序训练,比如:二年级的主题六《与童话作家比想象力之一:给老虎拔牙》、主题七《与童话作家比想象力之二:给鳄鱼数牙齿》、主题八《与童话作家比想象力之三:新版〈小猪变形记〉》,三年级的主题七《快下糖果雨吧(故事新编)》和主题八《教育人的糖果(故事新编)》,前后组合成一个教学单元,思路层层递进,难度递增,有助于学生在有序训练中循序渐进。

当然,内容序列绝不限于上述两种形式,其形式丰富多样,比如:动态生成式,根据教学需要而即兴生成,临时增加生成的策划主题,使学生的灵感思维变得发达起来,发散思维为他们找到了多种思维路径,在多维度的思维角度进行多元思维,有利于策划内容的丰富性和言语的灵活多样。

(二)思维序列

在儿童生命发展过程中有一条重要的规律,就是思维系统的发展先于语言系统的发展。要实现个性化表达,先得促进学生个性化思考。故而,“点子作文”教学非常注重以活跃的思维激活学生的言语生命。

1.思维层次由浅入深

一、二、三年级是辩证思维萌芽期,四年级是辩证思维发展的转折期,五、六年级为辩证思维稳步发展时期。小学生的思维过程基本上是分析――综合,由此派生出抽象、概括、比较、分类、具体化和系统化,都离不开分析――综合过程。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逐步掌握字词、句子,并能造句、写作文。在整个小学期间,儿童思维规则的发展分为三个层次:一年级、三年级和六年级。

因此,策划难度的设置上,要注意策划思维和习作思维发展的梯度设计:低段以形象思维为主,重视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发展;中段突出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重视信息能力的发展,以概念、判断和推理适度发展其抽象思维,学会把握事物特征和事物间的联系;高段重视抽象思维的培养,适度进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从事物的形状、性质、功用和成因等方面概括本质特征,用逻辑推理揭示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使其逐步感受策划由易变难带来的成就感。

2.思维空间从小变大

立足于学生由形象思维发展到初步逻辑思维的趋势和学生由“小我”逐渐演变成“大我”的成长步伐,在策划事件的选择上,我们应当有整体观照,可以有以下安排:

低段: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自身成长,从学生身上捕捉策划事件,比如:过马路、整理书包、保护牙齿等,使学生有熟悉的话题,获取相关信息,思考如何养成良好的日常习惯,容易打开思路,有话可说。

中段: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世界,扩大其关注面,将关注面扩大到同学、伙伴、老师、家长、班集体等处,让学生开始扩大视野,在“小我”的基础上学做“大我”,为他人着想,为他人策划,以此扩大自己的思维空间,在思维实践中进一步地训练观察、整理、联想、幻想等思维能力。

高段: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扩大其关注面,将关注面再次扩大到网络、旅行、经济、环保、能源等,适度放手,让学生去策划。在策划实践中,凭借策划语境,学生有机会成为各种社会角色――“小人民代表”“小政协委员”“小旅行社经理”等。角色意识赋予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们尝试通过社会调查、查询资料、同伴辩论等途径来捕捉、思考、解决问题。学生不再以自我为中心,思维空间不断向社会开放,逻辑思维中分析、辩证、演绎等成分日益增加。

小学时期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交错发展的时期,主要是发展抽象逻辑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我们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动向,从思维层次的跃升和空间的拓展上推动其有序发展。

(三)言语序列

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一样,学生的言语能力的发展同样存在着显著的阶段性。只有认识这些特征,我们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1.遵循学生言语发展的规律

口头语言在入学后逐步得到提高。一年级新生以对话言语占主导地位,二、三年级独白言语开始发展起来,四、五年级口头言语表达能力初步完善,儿童初步学会说完整的话,并合乎一定的语法规则,使人能听明白他所表达的意思。

儿童真正掌握书面语言,是从入学以后才开始的。最初,书面语言远远落后于口头言语,但在正确、良好的教育下,书面语言很快便会得到发展和加强。小学一年级学生的书面叙述中,词的数量只有口头叙述的词的数量的一半(20∶40);二年级是42∶46;三年级是73∶75;至四年级,书面语言和口头叙述的词的比例是106∶76,书面语言已占了优势,并显示出充分的优越性。

在整个小学阶段,内部言语的发展大体经过三个过程:一是出声思维时期;二是过渡时期;三是无声思维时期。初入学的小学生,在读课文时或演算时,往往是“唱读”或边自言自语边演算,而且出声言语内容、演算内容、书写内容与眼看字、词、句的内容基本上同步。通过老师的培养与训练,低年级学生开始在运算中短时间的无声言语。三、四年级以后,随着学习能力的发展,学生在演算时或在阅读课文时无声言语逐步开始占主导地位,但是阅读或演算遇到困难时,仍会用有声言语来“帮忙”,即使在高年级也是如此。

2.言语序列的安排

就整个小学阶段而言,低段写好一句话,中段写好一段话、一个片段,高段写好篇章,从识字写字开始,逐步做到积字成句、集句成段、集段成篇。“点子作文”教学采取从说到写、先说后写、由句到段、从段成篇的递进式发展的教学策略,重视策划语境之下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得到螺旋式发展。

序列一:句式训练,初步掌握观察、想象、概括等基本能力,写好一件简单的事情。

①用6种基本句式写话。

②写感叹句、疑问句、描写句、拟人句、简单的排比句。

③写“我”字句,学会准确、完整、通顺、具体地写好二素句或三素句,能在一句话中表述人物、活动地点、活动时间等重要信息。

序列二:在策划情境中,由仿写句子、诗节过渡到写一段话(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连贯式、衬托式、呼应式、交叉式、概括式、比较式),初步掌握取材、炼材、组材等能力,写好一个片段。

序列三:编写故事,掌握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等常用修辞方法和记叙、说明、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写好篇章。

①编写有故事人物解决自己或他人困难的简短童话故事。

②编写人物特征比较鲜明、有策划环节、故事情节有波折的童话故事。

③续写故事,预见未来世界。

序列四:根据策划需要,写图文结合的说明书。写活动方案(计划)、评估书、诊断书、策划书、建议书、倡议书、劝说信、广告等实用文体,掌握得体的言语智慧,享受个性化表达带来的积极言语体验,推动学生爱生活、爱策划、爱习作、爱语文。

(四)教学序列

教学序列的成型有助于优质课程资源进入课堂,使课程理想真正转化为发展学生思维和言语的实践环节。它切实解决了我们如何教、学生怎么学的实践问题。

1.编排模式

统整教材内外的各种优质课程素材,我们量身定制有系统、有梯度的内容序列,以“主题――情境”的编排模式设计语文实践活动。

“主题”由防患未然型(用预防的眼光来策划,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问题解决型(针对问题,“对症下药”,进行事后补救或改进性的矫治)、“产品”设计型(用新思路、新方式更换旧思路、旧方式,使设计符合心愿,臻于理想)、延伸升华型(衔接教材,增加教学环节,扩大教材资源的教学价值)、放飞想象型(释放想象力,进行猜想、假想,创作新故事,寻找新思路)、动态生成型(根据教学现状,将教学灵感即兴生成教学环节)等课程模块派生而出,使抽象的课程内容变成操作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具体话题,引发全体学生的共鸣,产生思维的兴奋点,以策划撬起丰富的母语课程资源,使母语的学习拥有源头活水。

“情境”,通过名家名篇、策划故事、社会现状等文本阅读资源的呈现,既呈现语言材料、言语规律等,体现母语学习与学生紧密结合的本真状态和母语学习与生活一体的理念,又呈现引发学生策划欲求的策划情境,保证学生参与其中,摄取新的语言信息,整合生活信息,释放出潜在的创造力,将内部语言外化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策划欲求及其具体方案。在这种多向展开的策划情境中,学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言语实践活动把语言材料、文体句法、篇章结构、人生体验、高尚情操等逐渐积淀下来。

2.活动序列

根据不同的策划类型,我们总结出不同的课型,使教学操作更有可行性和实效性。

(1)记实类课型

预防、保护类课型。预防、保护类策划是防止未来问题发生的策划,目的是防患于未然,比如预防近视、交通事故等。这类“点子作文”教学的课堂结构往往是“讲述案例(呈现问题)捕捉问题策划预防性对策(解决未来问题)习作教学”。

保护类策划与预防类策划有很大的相似性,如《一起来保护道行树》《保护龙德寺塔》等,它们都是为保护自己的安全、身边的社会财产、历史文物等而出谋划策,策划目的明显,表达意图明确,有助于快速形成学生的对话场,很容易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观察、策划、言说、写作。

改进类课型。改进类策划是用于改进已有问题的策划,目的是解决眼前的各种不良现象或行为习惯。这类“点子作文”教学的课堂结构往往是“调查问题(捕捉问题)问题描述(提出问题)问题分析策划改进性对策(解决已有问题)习作教学”。因为问题的大小不同,可以用如下两种方式针对性地开展“点子作文”教学活动。

补救类课型。针对小问题,进行补救性策划活动,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身边小事也成为“点子作文”教学的优质课程资源。如在谈论中策划减少塑料袋使用量的方法。接着,承接课前每天家庭塑料袋使用量的调查记录,继续介绍少用塑料袋的好办法。

再如矫治类课型。相对于第一类,此类要解决的问题更大,难度也更大。像《跟大人闹别扭,怎么办》《如何挡住不良诱惑》《今年压岁钱怎么花好》等策划性主题活动都属此类,将学生带进相关的问题情境,以策划人兼当事人的身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将相关事件记叙下来,并阐述自己的解决方案。

(2)想象类课型

预见类课型。学生是天生的想象专家,都喜欢当预言家,预言未来。利用这种童心资源,我们尝试让他们预见自己异常关注的事件,让学生在预测中既能满足自己的心愿,又能开心一回。学生的思维随着自由想象而打开,语言随着自由想象而左右逢源,一个个滔滔不绝,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设计类课型。学生总喜欢天马行空般的遐想,最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自己最喜欢的节日,或者把自己假想成最喜欢的一个故事人物,重新演绎一个新的故事。

(3)综合类课型

记实型和想象型的融合。集中记实型和想象型的优势,使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捕捉问题,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策划事件,为之策划,为之付出,又由现实世界跳进想象世界,自由出入,尽情施展全身解数,在满足和实现中提升自身的生命激情,全力释放自身的生命潜能,为言语表达创造一个全新空间,营造一个高效的“教学场”。

“点子作文”教学与传统习作教学的融合。“点子作文”教学并非就是单纯出点子、说点子、写点子、用点子,而是要面对整个习作教学体系,甚至整个语文课程,它统整众多优质课程资源,将学生引进言语世界,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与用之间发展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

为了便于操作和评价,对于“点子作文”教学的课型设计我们注重优化教学时间与空间配置、教与学的联系、教学环节与环节顺序,借助策划事件设计课堂结构,建设师生共同体,完成低耗高效的教学设计。

三、实践反思

1.正确处理好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的关系

有序、循序的训练序列体现以一贯之的总体目标,“点子作文”训练序列的主线是思维和言语的互动促成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贯穿训练全程。具体到每个年段的子序列上的阶段目标,以各自的切入点承担一定知识点和具体技能的训练任务,前后串联,层层递进,以期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益。

2.训练序列要重阶段性,弃模式化

古人云:“大体须有,定体则无。”序列应是灵活的教学安排,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许多时候,教师要重视学情,以学谋教,以学定教,比如:与童话作家比想象力,要先去了解学生最近喜欢阅读哪位童话作家的作品,这样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要学会不停地做“二度创作”,甚至“反复创作”,根据教学实际修改已有的规划方案,使之更有利于教学。

3.训练序列的主线和副线需要呼应和衔接

“点子作文”教学中,因策划活动常常产生涟漪效应,由策划效益产生精彩而难忘的生活事件,往往由一个点子带来一场辩论、一次调查、一次操作、一个游戏……如果这些实践活动能回归原初的点子,即策划主题,学生的生活情趣、思维动力必将得到激发和强化,有助于学生思维力和言语表现力的发展。“点子作文”侧重于实用文体的教学居多,这是其主线。如果能借此辐射或覆盖学生的生活世界,就与传统的习作教学相衔接,就让学生能学会写各种文体,岂不是巧借策划之力,四两拨千斤,解决了当下习作教学中学生习作难写、教师习作难教的痼疾?

4.教学评价有序列、分梯度

篇5

中考语言创作题包括仿写、对联、广告标语以及编写短信、活动设计、拟开场白、跟帖回帖、写倡议书、图文转换、筛选整合信息等考点内容。下面就中考命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仿写、对联、广告标语这三种语言创作题的考点类型、解题要领以及相关知识进行梳理,以供同学们备考之用。

【考点归纳】

考点一、仿写

1.续写式仿写题

(2013山东临沂卷)请你仿照画波浪线的例句,在横线上补写三个句子。要求内容相近,句式相同。

读书是一个奇妙的过程,可以使软弱的性格变得坚强, , , 。

【解析】这道题属于续写式仿写题。解答这类题要结合语境,兼顾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特点。既要注意句式结构和语意的限定,又要同时兼顾修辞手法、前后连贯及整体的语言风格。原句中出现“可以使……变得……”的句式和“软弱”与“坚强”的反义词语,这就要求学生按照“排比”和“对比”的修辞格进行仿写,并能突出“读书的作用”这一思想内涵。

【示例】可以使卑微的生命变得高尚;可以使单调的生活变得多彩;可以使浮躁的心态变得平和。

2.开放式仿写题

(2013四川乐山卷)仿照例句写一句话。

例句: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

【解析】这道题属于开放式仿写题。这种题一般只提供一个句子或一段话,不限定仿写的内容,或是不提供语言材料,只有内容或形式的要求。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仿写句在句式和修辞上的要求,不必顾及仿写的对象和内容,但要兼顾整体的语义关联。例句中出现“无论……还是……都是……”的条件句式和“高深莫测”与“不值一提”的对举词语以及比喻辞格,这就要求学生按照“条件复句”“对比”以及“比喻”的修辞格进行仿写,并做到前后的语意相关。

【示例】无论是烟波浩渺的太湖,还是清澈见底的漓江,都是大自然慷慨大方的馈赠品;无论是济世兴邦的梦想,还是瑰丽无比的幻想,都是青年人勇往直前的助推剂;无论是振奋人心的成功,还是灰心丧气的失败,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必修课。

3.补充式仿写题

(2013福建莆田卷)仿照下列语段中的画线句写一个有关传统习俗的句子,使前后语意连贯。

莆田习俗文化底蕴深厚,寄托着兴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辞旧岁挂灯笼,寓意红红火火、吉祥如意;( );冬至暝(前夜)搓汤圆,寓意团团圆圆、好运发财……这些代代相传的习俗如香茗般散发着清香,久久缭绕。

【解析】这道题属于补充式仿写题。这种题中的仿写句,往往嵌于所提供的语言环境之中。补写的要求有的明显,有的隐含在语境之中。该题隐含的要求是必须结合本地有关的传统节日习俗,并揭示出它的寓意;明确的要求是句式要与语境中的句子一致,并且与之构成排比句。

【示例】元宵节游龙灯,寓意人丁兴旺、迎祥纳福。

4.话题式仿写题

(2013天津卷)下面是某同学摘抄的读书名言,请你依照这句名言的形式,仿写一个句子。

名言: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

仿写:一本书像 。

【解析】这道题属于话题式仿写题。即命题人提供一个语言环境和可供模仿的例句,给一个关键词作为写作对象,要求学生以这个关键词为话题进行仿写。该题的隐性要求是仿写句应为比喻句,并能突显读书的作用;明确要求是围绕“读书”话题来写,仿句与例句的句式要一致。

【示例】一本书像一盏灯,指引我们走入别样绚丽的认识旅途。

5.套用式仿写题

(2013重庆卷)仿照下面划线句,补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中国梦”催生“重庆梦”,激发“我的梦”。梦想给予拥有者强大的力量,中华民族因为梦想而在世界之林中跃马扬鞭,日新月异;重庆会因为梦想 ;我会因为梦想 。

【解析】这道题属于套用式仿写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明确题意,辨明例句的写法,然后直接套用。例句从总体上看,是一个因果句,从内容上看,写“梦想给予拥有者强大的力量”。因此,仿句也应套用因果句式,凸显怀揣梦想便能拥有巨大力量的中心意旨。

【示例】重庆会因为梦想而在两江环绕中起航,傲视群雄;我会因为梦想而在人生旅途中披荆斩棘,执着前行。

考点二、对联

1.拟写对联题

(2013内蒙古包头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对联题。

(1)上联:为人要勤,勤能筑起通天路;下联: 。

(2)小明去广州旅游,恰逢广州旅游局征集广州各景区的宣传对联。其中,一句“黄花岗前看黄花,花开报秋至”的上联引起了小明的兴趣,但他一时并没有想出合适的下联。次日清晨,小明来到了白云观游玩,他望着白色的云雾渐渐散去,太阳徐徐升起,立刻对出了下联: 。

【解析】解答这道题,首先要明确对联的写作要求,并且认真分析上联的字数、结构、词性、节奏等特点,然后根据题目提供的答题要求或材料,选取与上联具有意义相关的对应词语。如(1)小题,上联陈述的对象是“为人”,那么下联可以选择“做事”“处世”等,还要注意后句与前句用了顶针的修辞方法。解答(2)小题,就要从题目所提供的情境中提炼意思,注意抓住地点、行为、情景等要素,拟出与上联相对的下联。

【示例】(1)做事戒懒,懒会关闭成功门。(2)白云观里望白云,云散见日升。

2.组合对联题

(2013甘肃兰州卷)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的题目。

古典名著的回目多对仗工整、内容丰富,且不同名著之间也可对仗。如:以《西游记》中的“黄狮精虚设钉钯宴”为上联,可用《红楼梦》中的“白玉钏亲尝莲叶羹”作下联。

现有一个上联:猛张飞智取瓦口隘。说的是张飞饮酒,假作贪杯轻敌,引张来战,又暗派兵将断张后路,并反劫三寨的故事。

请你从下列词语中选择相关内容,对出下联。并简述其故事情节。

花和尚 唐三藏 野猪林 火焰山 路阻 败走 大闹

下联: 故事情节:

【解析】组合对联题以变相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比拟写对联题要简单多了。只要根据对联的规则选择与上联对应位置词语意思相对的词语就行了,但解答该题还有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一定要熟悉与备选词语相关的古典名著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以免弄出“张冠李戴”的笑话。

【答案】1:花和尚大闹野猪林故事情节:林冲被高俅陷害,发配沧州,途经野猪林。两位押解差役受高俅指示,欲害林冲性命。鲁智深一路暗中保护林冲至野猪林,在关键时刻救下林冲。2:唐三藏路阻火焰山故事情节:唐僧师徒西去取经,来到火焰山前,酷热难当,无法前行。孙悟空借来芭蕉扇,扇灭大火,才得以顺利西行。

3.链接对联题

(2013四川雅安卷)下列对联与文化名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①为古今中外君民立允极,合诗书礼易春秋集大成。②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③翁去千余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④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A.①孟子 ②诸葛亮 ③欧阳修 ④“三苏”

B.①孔子 ②诸葛亮 ③欧阳修 ④“三苏”

C.①孟子 ②诸葛亮 ③范仲淹 ④“三苏”

D.①庄子 ②刘备 ③王安石 ④“三苏”

【解析】链接对联题即是把对联与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语法知识或名句默写、口语交际等结合起来加以考查。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积累知识的能力,解答时,应注意抓住所提供的对联与备选文化名人相对应的历史事件、诗文名句和著作成就等信息,就能正确选择。

【答案】B

考点三、广告标语

1.创作设计题

(2013黑龙江绥化卷)“伞”“拐杖”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请你任选其一,为它拟写一则广告语。要求:字数不得超过20个字。

【解析】拟写广告词,一要注意广告词的语言形式,必须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二要注意广告词的内容及主题。解答该题时,应抓住“伞”“拐杖”这两种物品的特点和功用,巧妙地运用对偶、比喻或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拟写,还要符合字数要求。

【示例】伞:烈日显呵护,风雨见真情。拐杖:当我步履蹒跚时,你是我值得依赖的朋友。

2.赏析评价题

(2013浙江湖州卷)学校在餐厅内张贴了以下三句宣传语,你最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A.“盘中餐,皆辛苦”,请珍惜粮食吧!

B. 做“光盘一族”,成“节约达人”。

C. 拒绝“餐桌剩宴”,回归“文明饮食”。

我喜欢( )句,理由是

【解析】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明确宣传语的特点:宣传标语是语言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运用,它一般要求语言简洁,具有宣传性和鼓动性。其次,要看宣传标语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来突出上述特点,譬如句式的选择、词语的选用、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逻辑事理的表达等,是否能起到宣传鼓动的效果。

【答案】A项文白夹杂,以直白呼告的口吻感染人,既打动人心又引人深思。B项用词新颖,同学喜闻乐见,易懂易记。说明“光盘行动”的本质是提倡节约。C项“剩”与“盛”谐音,意为因为“丰盛”所以“剩余”。同时也强调了开展“光盘行动”是提倡文明的行为。

【知识梳理】

一、仿写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仿写题并不是单纯地仿造句,它有着需要遵循的规则和解题技巧。从解题步骤上看:首先要审清题型,明确答题方向;其次要认真研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领会所给语言材料蕴含的思想内容;再次是仔细分析例句特点,分析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句子的结构特点,所用的修辞手法等。落实到组织语言进行仿写时,要展开合理想象,让仿写句与例句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锤炼语句,使其与例句达到和谐、照应。

从解题技巧上看,解答仿写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内容上的统一性,要顺应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做到文脉相通。②结构上的一致性,仿句要与例句的短语类型、单句成分、复句关系等,句式一致,字数相近。③修辞上的一致性,要求与例句中的修辞手法相同,符合句子的语境。④语意上的协调性,要求与例句前后语意连贯,语体色彩、感彩和风格协调一致。⑤联想想象的创造性,要求仿写的句子除了做到前面的四点,还应做到创新、有个性,而不是人云亦云。

二、对联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从中考对联的命题情况来看,不论是撰写、补写,还是组合、链接,其考查的重点实质上是对联的拟写。对联拟写的考查,与句子仿写相类似,我们根据句子仿写的有关解题技巧和对联的一些特殊要求即可答题。解答对联题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掌握对联的相关知识,主要是把握对联的六大特征: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节奏相合、平仄相谐、意义相关。符合以上特点的对联叫“严对”,而在结构、词性或平仄等方面不够严格的叫“宽对”,中考一般只做“宽对”的要求。

解答对联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明确对联题的命题指向。近年来,对联命题材料开始由课内走向以课外阅读为主,尤其是指向当地的人文资源,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家乡的了解。②拟写对联时要注意审题,不要忽视题目或明或暗的提示信息而偏离题意。③拟写对联时应力求达到“宽对”的基本要求:一是上下两联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二是上下两联意思相关,上下衔接;三是上下两联结构对称,词性相同;另外,上下两联的字眼最好不要重复。

三、广告标语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广告、标语题是一种贴近生活、贴近大众的全新题型。这种题型来源于生活,不仅是语文适应社会的需要,更是语文走进生活的需要。它能够考查学生的辨析理解、归纳表达以及鉴赏评价的能力。广告、标语的拟写要求直传信息、客观准确;要有冲击力和感染力,易读、易记、易于传播;讲究语言文采,语言多使用对偶、双关、比喻等修辞方法。

广告、标语题的拟写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内容具体,指向明确。所宣传的内容、表述必须具体明确。②语言简洁,朗朗上口。一定要做到言简意明,还应该适当运用修辞,力求语句生动活泼,易记易诵。③构思新颖,富有创意。创意是标语、广告等宣传语的生命力,富有创意的广告或标语是在用艺术的语言传播一种理念。④语气亲切温馨,充满人文关怀。现代社会强调对个体生命的高度尊重,因此,好的广告词都尽可能用“美”和“善”进行人格诱导,激起人们的崇高情感。

【真题精选】

1.(2013辽宁营口卷)结合语境补写句子,使其与前面语句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因为天空广阔,鸟儿才可以自由飞翔;因为草原广袤,牛羊才可以闲庭信步; ,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无私的包容。

2.(2013湖北仙桃卷)请在横线上续写句子,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聆听自然,万物皆有情。小雨淅沥,泉水叮咚,诉说着心中的喜悦;夜莺歌唱,喜鹊报春,讲述着人间的欢乐; ,

, 。让我们心存感恩,为它们赞美,为它们歌唱:赞美这成长路上风霜雨雪的奇观,歌唱这前行途中鸟语花香的陪伴。

3.(2013江苏盐城卷)大自然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根据示例,选择恰当的事物,仿写一个句子。

示例: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

仿句:

4.(2013四川德阳卷)请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传承文明,营造书香社会。

下联: , 。

5.(2013四川泸州卷)近段时间,随处可听见“光盘”一词。所谓“光盘”,就是吃光餐桌上的饭菜。阳光中学为配合“光盘”行动,准备在校内开展相关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围绕“光盘”行动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语言生动,必须出现“光盘”一词,16字以内。

宣传语:

6.(2013福建福州卷)下面是人们就餐桌上讲排场的现象编的顺口溜,有人反其意,另写了一则反对餐桌浪费的顺口溜,请你把它补充完整。

奢华高档,才够诚意;多多点菜,才够热情;吃饱还剩,才算阔气。

经济实惠,就显真情; , ; ,

7.(2013湖北黄冈卷)读下面消息,用简洁的语言拟写标题。

根据国家海洋局网站消息,4月23日晨,正在中国海域正常巡航的中国海监船51、23、46船编队发现多艘日本船只在我海域活动。国家海洋局立即组织正在执行东海定期维权巡航执法任务的中国海监50、15、49、66、137船编队转赴海域,与中国海监51、23、46船会合,从不同方向对日侵权行为进行监视取证、维权执法。

篇6

一、尼采的性别观

尼采到底是不是一个厌恶女性的“大男子主义”,或者说,他是否表现为一个“正常的”异性恋者或者同性恋者?从尼采的一生来看,尼采幼年丧父,在一群女人中间长大,母亲是一个“矜持”的人,使他具有一种女性般的敏感,但是,尼采对此十分不满,他希望自己充满男子气。因此,战争来临之际,他毫无犹豫地选择当一名军人。尼采的一生发生过好几次恋情,求过几次婚。而且他和她的妹妹伊莉莎白关系尤好。这些经历表明,尼采与我们大多数男人没什么两样,他并非一个怪物。但是,另一个问题冒出来了:尼采是否因为感情生活的失败而心理扭曲呢?我们来看一段非常重要的话“:我的母亲过分矜持,已经污染了我生命的泉源。由于童年早期丧父,所以我的生命之水一直受到污染,没有一个必要的男性元素来纯化我生命的本源。因此,我在内心中对女人的娇弱与矜持大为生气。一旦萝•莎乐美以她那充分的本性冲击我,我就屈服于她,感到无比解脱——以及喜悦。”这段话告诉我们:尼采认为,女性不必太过矜持和娇弱。换句话说,女性应该活得更加自由和强大。尼采曾经渴望丧夫的母亲另找一个单身的男子。然而,尼采家庭的宗教气息很浓厚,母亲更是一个基督教虔信者。这很有可能是尼采最终成长为一个敌视基督者的最初动力。因为基督教义的禁欲,让生命个体(无论男女)活得“矜持”和“娇弱”。而我们知道,无论天主教、基督教、佛教、还是儒教,对于女性的压制均甚于男性,甚至将其视为罪恶的渊薮。因此,女性身上的弱小具有宗教渊源。尼采对女性的弱小和妥协,有一种“哀其不幸”的心理。一旦出现较为“自由”和“强大”的女性,尼采异常激动,不吝笔墨地赞扬。他称她们为“可爱的对手”“:可爱的对手——女人天生喜欢平静、稳定、和谐的生活和交往,能像油一样平息生活之海上的怒涛。这种本性在无意识地与自由人内心涌动的英雄气概分庭抗礼。”譬如上文中出现的莎乐美。他说:“我不曾珍视我的自傲与孤独;我渴求女人的热情之爱,她能把我从目睹上帝之死的恐怖世界中救赎出来。我写信给伊莉莎白说:一个深沉的男人必须有朋友,除非他有一个上帝。但是,我没有一个上帝,连一个朋友也没有!萝•莎乐美以所谓的‘爱’的暴风雨,把所有的云,所有的乌云都吹走,让上帝的鳏夫接受同袍之谊与共享交流的阳光。”

尼采在这里勾画了一个异常理想的画面——男女平等。(笔者实在找不出合适的词语形容尼采那些关于乌云和阳光的句子,而选取了一个被长期误解的概念)。他们可以真正做到“共享与交流”。这并不意味着男性和女性可以做同样的事情,男女的区别已经从生理上先验地决定了。因此,以争取男女平等为由,提倡让男女做同样的事情,是违反自然和极度可笑而肤浅的。男人是战士,在屠戮上帝之后恐怖的战场上,无法自我救赎。此时,女性如暴风雨般扫荡乌云,重现阳光。虽然分工不同,但是——男女同样强大。莎乐美最终并没能和他平等地坐在一起“分享和交流”,而且至死也没有一个女人达到尼采所说的这种平等,足见尼采对女性期望之高。在美学上,尼采认为,有一种女性具有男性美:“世界上某些地方存在着具有崇高的、英雄和帝王式的心灵的女人,她们具有能力作并准备作义正词严的反驳,宏伟的抉择和壮丽的自我牺牲;有能力统治并准备统治男人,因为在他们心中,男人最好的东西已超越性别界限而变成她们本身的愿望了。”对于男性,尼采寄予厚望,因为他们更具力量感和破坏性,更容易从弱小中突破出来。然而,有些男性也让尼采十分失望“:圣伯夫:毫无男人味;充满一种对一切男子气的虚假仇恨;他到处闲荡、胆怯、好奇、无聊、造谣中伤。”尼采论述瓦格纳夫妇的一段话,将他的性别观表述得更加尖锐“:科西玛•瓦格纳女士是我认识的唯一一位伟大女性;但按照我的看法,她也毁掉了瓦格纳。何以至此呢?瓦格纳‘得不到’这样一位女性,他出于感恩而迷恋她。——瓦(格纳)的歌剧《帕西法尔》自始就是瓦格纳审美趣味的下降,变成了他的女人(即李斯特的女儿)的天主教本能;那是一种感恩和谦卑,一位软弱、复杂和病态的家伙,对一位懂得保护和激励他的女人的感恩和谦卑——说到底就是那种男人对‘永恒女性’永远的怯懦行为。”瓦格纳之所以被其夫人“毁掉”,是瓦格纳自身的原因:他面对一位“伟大的”女性,表现出了“感恩和谦卑”。因此,他们之间当然无法平等地“共享与交流”。从这个层面来说,倘若尼采对于女性的那种“哀其不幸”是一种旁观式的提醒,那么对于男性的“怒其不争”就是一种彻底的自我剖析式的批评。他与瓦格纳的决裂,与萝•莎乐美的分手,同样是一种偶像坍塌后的必然结果。他们都不够自由和强大,他们都不能真正地与他们所面对的异性平起平坐。

因此,尼采的性别观很明显:男女由于他们的身体而导致分工不同(譬如男人打仗,女人生孩子),这正是男性之所以为男性,女性之所以为女性的根本区别。但男女在地位上应该真正的平等(不是一方压倒一方,更不是表面上的“和解”),而做到这样的平等,男女都必须克服“矜持”和“娇弱”,“感恩”和“谦卑”,展现出真正的自由和强大。如同舒婷《致橡树》中描绘的那样“: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作为一个哲学家,特别是作为一个“男性的”哲学家,尼采的哲学是从男性特有的视角出发的,他的哲学充满雄性色彩。换句话说,尼采从一个男性的视角进行哲学的思考,这个视角要求他站在男性立场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为他是一个男性哲学家。他骂某人是个“蠢妇人”的时候,千万不可以为他真的在骂一个女人。这种情形如同一个穿着皮靴的粗犷男人,骂他的身着粉红长裤的哥们儿:“你真是一个娘娘腔!”一样。尼采认为,女性出于安全的本能,总是希望男性能够收敛起古老的男子气概,变得精致文雅无害。但事实往往是一个悖论,匍匐于女性脚下的“娘娘腔”男性,往往不能引起女性丝毫的兴趣。男子失去了血性,生活就失去了激情,前进也就失去了动力。尼采极端地挥起了他的鞭子——野蛮时代的男性象征,以期达到古老的和谐。“鞭子标志着扎拉图斯特拉自己渐长的男子气概,标志着男人扎拉图斯特拉与生活这个女人之间发生的事情。男子气概的扎拉图斯特拉,后来被描绘为生活这个女人的爱人,但是直到第三卷,当他走近生活这个女人,记起他的鞭子时,他们的爱情才得以完满。生活可能会反对——她几乎不可能再有其他做法——但是她爱他的意志和激越,一旦听到他的意志的声音,她便会臣服。”然而,对“仇视女性者”,尼采的态度很鲜明“:‘女人是我们的敌人’,一个对其他男人这样说的男人,表现了一种毫无节制的冲动,这种冲动不仅痛恨自身,而且还痛恨其满足手段。”痛恨女性就是痛恨自身,因为女性是我们身上的另一面,是伟大的母爱,是坚定的立场,无所不在的包容,无声无息的坚韧。对于“总是在受苦,却总是有勇气,而且总是保持着她的美好和善意”的佛罗琳•冯•梅森柏格女士,尼采崇敬有加。在一封写给她的信中尼采说“:我常常这样问自己:如果一个男人再将他的生活与你的生活做过比较以后,而又不愿意被指责为没有男儿气概,那么他该怎么做呢?他应当做你做过的一切,这就够了。但是,毫无疑问,他办不到,他没有确信的向导,没有时刻准备奉献自己爱的本能。”因此,尼采所说的“女人”,既有性别内涵,更是一个美学范畴,这个范畴曾经笼罩在整个西方美学史的上空。“她”曾创造了辉煌,但同时也存在很多先天疾病。尼采极力充当一名医者,而他的良药就是:男性美学。

二、男性美学的处境——女性美学的包围

尼采对西方哲学和美学的性别有清醒的认识:从柏拉图以来,西方的哲学(至少是美学)基本都是女性化的,期间鲜有真正的男性哲学。他说:“迄今为止,我们的美学都是一种女性美学(Weibs-Aesthetik),因为只有艺术受众表达了他们关于‘什么是美?’的经验。”海德格尔的说法更加肯定:“对尼采来说,艺术哲学也就是美学;但美学在尼采看来却是男性美学,而非女性美学。”他的话语始终是围绕男性话题展开的,他的哲学是“一半哲学”——男性的一半。至于女性那一半哲学。尼采认为,那是另外一个系统,具有另外一种美——“女性美”,它与身体的动物性和习俗有关。“习俗的价值在于,一个人越从小就发自内心地屈服于它,他的攻击和防卫器官——无论身体上还是精神上的——就越退化,他也就越美!因为使一个人成为丑的和益发丑的不是别的,正是这些器官的活动及其伴随性情。因此我们看到,猩猩妈妈比小猩猩丑,而小雌猩猩便最像人:也就看上去最美。——由此可知女性美之由来。”因此,人身上那些原始而进攻性的器官,和以这些器官为主要工具的行为,被定义为丑。而这些器官和行为的退化,则被定义为美。比如体毛的退化,产生“光滑”的美学概念,肌肉的退化,产生“优美”的美学概念;炫耀的终止,产生“朴素”的美学概念……显然,这些美学概念的名单可以开很长。它们无一不是与人的某种退化联系在一起。而对于退化的默认,造就了女性美的心理机制——“屈服”。柔弱的“小雌猩猩”是其美学模型——更加柔软、无害、天真、安静。而男性因其生理构造(他们有)和社会分工(他们不用哺育孩子)异于女性,使他们对力量有着无穷尽的渴望“:伟大的男人如同伟大的时代,是爆炸性的材料,其中聚集着一种巨大的力量;其历史和生理的前提始终是,他们身上长久地搜集、累积、储存和保持的力量。”然而,男性美学虽然看似强大,却在历史上一直被女性美学所包围。尼采说,柏拉图主义是女性主义,而耶稣纯粹就是个“妇人”。女性主义——看似柔弱的哲学——并没有在历史上处于下风。在思想史上,占据统治地位的是:理性主义、基督教思想以及现代民主思想。这些哲学都是以控制力量、削弱力量为基点的,践行的正是女性主义。其中,最典型的应该是尼采竭力批判的基督教思想。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女人总是与颓废类型、教士们一起密谋,反对‘权势’、‘强者’、男子汉。”

男性哲学实际上一直处在女性主义的围攻之下,我们可以把雕塑《拉奥孔》看作这场围攻的模型:强壮的男性以及他的后代(儿子——男性气质逐渐衰减的无奈现实)被海蛇紧紧缠住,似乎发出深沉而痛苦的哀号。这哀号到了尼采的时期,变成了第一次反抗。到女人那儿去,要拿上鞭子——向女性主义宣战。同时,它展示了尼采的男性视角——战斗的男性、力量充盈的男性。而柏拉图和基督教,一个是西方传统哲学的支柱,一个是西方主流宗教的支柱,都只是女性哲学。理性主义用精神来剥离人肉体存在的价值,基督教用彼岸世界来诽谤此岸世界。二者都是用虚无压抑排斥实在,让虚弱者打压强健者;它们都无视生存奋斗的快乐,抬高病弱者,让人类历史变成强者被弱者包围、打压、消灭的历史。在这一点上,尼采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所谓人类进步,是一个虚幻的事实,仅仅是弱者的胜利。弱者的胜利并不能带来人类的进化,只带来强者被淘汰的事实,这正是达尔文主义的“反方向运动”“:物种并不在完善中生长:弱者总是不断地控制强者,——原因为,他们是多数,他们更聪明……”弱者借助精神、理性、宗教、道德等手段,对强者进行围攻。他们认为强者那种积聚力量和释放力量的方式,具有极强的破坏性,会伤及弱者辛苦构建的平静和平衡,对弱者的生存造成威胁。只有对其围而攻之,才能解除这种威胁。历史证明,弱者的围攻有效而精细,强者一个个倒下,剩下的是获得“幸福”的弱者,尼采称其为“末人”,或者“群畜”。尼采将弱者的胜利视作人类的“惰性”,他称其为——传统。维护传统是一种“弱者行为”。传统的卫道士们力图在强弱之间维持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在很多人看来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万古不变的清规。但在尼采看来,弱者是为惰性争取权利,想让懒惰和进取获得同样的权利,以图安宁“:权利首先得追溯到传统,这种传统来自于一个独一无二的协议。签订协议的双方曾在某个时候都对协议的结果表示满意,但又惰于对协议进行形式上的更新。于是人们的生活继续下去,似乎协议也一直得到了更新。当源头渐渐被遗忘的迷雾所笼罩时,人们便误认为拥有了一个神圣的,不可改变的状态,世世代代都必须以它为基础。传统变成了强迫,即便它不再带来当初签订协议时人们追求的好处。——弱者在这里找到了他们永世坚固的堡垒:他们倾向于让这种一次性签订的协议,让这种恩典的表示万古长存。”和自然界一样,弱者是多数,强者是少数。问题是,在现代文明的打压下,强者已经成为珍稀品种,如果强者最终消失,那么,人类就再也没有进化的可能。人,真的结束了自己的历史,成为“最后之人”。因此,尼采强调,男性美学属于少数人,是强者的美学“:所有美好的事物,从来不是公共财产:美属于少数人。”

三、有性别的美学

尼采十分关注性别问题。性别是一种区别,一种差异。尼采关注差异,这是他和很多同时代哲学家不同的地方。基于身体区别,男女在力的使用、分配,以及对力量的看法、标榜、评价都不同。在尼采看来,女性是控制力量、限制力量、惧怕力量的象征,代表了纤细、柔弱、安静、精致的美学观;而男性则是培植力量、爆发力量、崇拜力量的象征,代表了崇高、强悍、剧烈、粗犷的美学观。历史上多次给“美”定义的失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未考虑到区别性。如果考虑区别,要想给美下一个唯一的定义,就会增加许多难度,甚至会主动放弃这种追求。历史上那些想要通过唯一定义来一统江湖的美学观,要么持女性观,将美视为纤小、柔滑、漂亮;要么持男性观,将美视为战斗、崇高、恐怖;要么寻找两者的交集。无论如何定义,都不能同时满足两种不同性别的审美意向和审美理想。因此,尼采讲区别,讲审美主体性别的差异性与特殊性,从一种性别立场——男性立场出发,建构自己的男性审美观,型构自己独特的男性美的定义,从男性角度进行审美透视,对不符合此透视立场的审美观进行价值重估。

(一)男性美学的基石——“只有人是美的”尼采说“: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全部的美学都建立在这样一种简单的事实上,它是美学的第一真理。让我们立刻添上它的第二条真理:没有什么比蜕化的人更丑,——审美判断的领域由此被限定。”这一论断首先是人本主义的,它把一切的论述,都拉回到人自身。进而将人分为两种:进化的人和蜕化的人。进化的人健康有力,因而是美的;蜕化的人病态虚弱,因而是丑的。尼采认为,人只有通过权力意志才能达到进化,从人进化到超人。在这个过程中,进化的人自身是美的,以这种人为中心,辐射到外物,并形成与人类进化方向一致的评价标准:事物中含着健康的成分,具有进化的生命力量,或者具有这种力量的象征意义,就是美的,反之就是丑的。因此,区分美丑的关键在于人的生命力的强弱。他说“:从生理上核算,一切的丑使人虚弱和悲哀。它令人想起颓败,危险,软弱无力;人在此时的确会丧失力量。丑的作用能以测力计测出。只要人在哪里确实受到压抑,他就能嗅出某种‘丑陋’就在近前。他的权力感,他的权力意志,他的骄傲——与丑同降,与美同升……”如果承认有“美”存在,首先就要把审美的眼光聚焦到人的身上,人是美的形象,其余一切都是这一形象的背景,都只能烘托此形象,而不能喧宾夺主。脱离开人的存在,既失去审美主体,又失去了审美对象,从而使美丧失了赖以存在的根基。尼采只承认人的美,不承认人之外有美存在。因此,尼采美学是关注和研究人自身及其活动的学问。一切与人无关,或者妄图脱离“人”这个前提的美学,在他眼中都是有问题的。其次,美和丑是相伴而生的,人既可以是美的,也可能是丑的。美的人在人生中,生生不息,奋进不已,丑的人在人生中,颓废萎靡,止步不前甚至倒行逆施。进而言之,人的活动,以及人的活动所联结的“尘世”,都是尼采审美眼光关注的对象。人用活动向外部世界及他人展示自身的存在,向内传递存在的信息,强化“此在”的感觉。“此在”的感觉越强烈,生命越有活力,人就越美。人生历程是用行动塑造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的过程。人的一切活动都有美学上的价值和意义,美存在于存在者及其活动之中。存在者用身体和心灵,展示美的形象,用各种活动进行美的创造。美不是虚无缥缈的彼岸之花,也不是千年不变的黄金法则,他与人的现实存在及其活动紧密相连,人自身既是审美主体,又是审美对象,人更用自己的活动进行美的创造。

(二)男性美学的标准——“英勇即好”尼采说“:‘什么是好?’英勇即好。让小女子去说吧:‘好就是漂亮动人。’”所谓英勇,就是勇敢地面对、斗争和超越存在之苦难的精神。敢于直面尘世的各种艰难险阻,不用任何精神麻醉品让自己昏昏欲睡;随时准备与种种苦难殊死搏斗,绝不被动接受苦难;在斗争中不断超越自我,在超越中获得快乐。这就是尼采的人生观,美学观。他为我们展示了一条力的射线,由一点发出,指向无限的未来,没有停顿,没有倒退,没有尽头。即使个体生命结束,这条力的射线仍能通过整体的进化,继续发挥作用。尼采把英勇的人融入人类历史前进的洪流中,为我们演奏了一曲伟大的英雄交响曲,英雄们在轰轰烈烈中享受超越带来的,享受力量带来的刺激。每个人都是向死而生的,造物不会因某一个体生命力强大而网开一面,也不会因为某一个体生命力羸弱而给予怜惜。关键在于生的状态与质量,在于对特定生存状态与质量所持的审美态度,这种态度直接决定了个体所持的美丑观念。漂亮、柔软、光滑、细腻……这些历来被美学史家所肯定,被鉴赏家所欣赏的美的元素,在尼采眼中,都是女性化的,它们以其美丽的外表麻醉人,让人暂时忘记死亡的恐怖。一朵鲜艳的小花、一首柔和的夜曲、一匹华贵的绸缎、一川飘渺的烟云,一处寂静的茅屋……,这些美妙的事物,为人们织造了一片美妙绝伦的幻象云彩,人们仰望这片云彩,不知死之将至。尼采对这种美学观极为不满,因为,在这美妙的云彩下面,人生活所要面对的种种现实苦难,并没有丝毫减弱,即使暂时逃避,苦难也会通过有感觉的肉体,不断地提醒这些迷幻中的人们:死亡确实存在!美,不应该仅仅是迷幻剂,而应该是存在之终极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美就不能仅仅是漂亮。苦难、病痛、恐惧、孤独、迷乱、死亡,这些被既往美学系统排除在外的概念,必须重新回归。生命正因为有苦难,快乐才弥足珍贵。正因为有死亡,生存奋斗的过程才显得格外精彩。要感受精彩、体验珍贵,人就必须与苦难和死亡进行殊死搏斗,唯有通过战斗得来的和平,才能让人感受到大快乐。人生的痛苦不会停止,悬挂在人头顶上的死亡之剑仍然锋利,但是,人能够通过积聚力量不断与痛苦斗争,不断超越自身而获得快乐。尼采说“:我不劝你们工作,而要斗争。我不劝你们和平,而要你们的工作是一种斗争,你们的和平是一次胜利。”

尼采终生都在追慕希腊的狄俄尼索斯精神。他认为,具有酒神精神的人是真正健康的人。因为用酒神精神创造的希腊悲剧哲学,是“在幸福之时,在成熟的成年期,从勇敢常胜的男子气概的兴高采烈中迸发出来的。”它是生命活力的挥洒,勇气和力量的展示,不是弱者的救赎,不是爱智慧,而是爱美。从这种哲学观所透视和建构的美,也应该具有“男子气概”,展现“生命的完满”。对希腊人来说,男子气概就是两个字:英勇!荷马是男子气概忠实的记录者。在他的史诗中,充斥着大量肌肉强健、英勇无比的男性英雄,他们有名有姓,有血脉系谱,有独特的个性,有各自的经历。而其他人则作为背景,烘托着这些形象的存在价值。荷马把希腊人对男子气概的追求描写到极致。在《伊利亚特》中,最英勇,最具有男子气概的人最为突出,是其生活世界的主角,其他人物,也以其男子气概的强弱来排座次。至于那些毫无男子气概的乌合之众,根本就不配拥有姓名和形象。“在荷马的《伊利亚特》中,希腊人的强健男子比一般人更为高贵,后者由于无法做出伟大的行动而缺乏个体性。人性这个词,看起来是一个没有单数形式的集体名词。如果想成为一个个体,你必须成就伟大的人,这样的强健者凤毛麟角,他们就是英雄。所有的强健者都是男性,但是多数男性和女人、小孩没什么差别。如果你称他们为女人,那么就是对这些人的侮辱,就像我们对一个成年人说,‘别像个孩子似的。’当特洛伊英雄赫克托尔向希腊人发出决斗的挑战却无人应战的时候,墨涅拉俄斯斥责希腊人是女人——用阴性的复数形式称呼他们。”其实,直到今天,一个普通的美国男人在对另一个男人表示蔑视的时候,也常常用“pussy”(小妞、猫、)这个词。而在中国女性作家池莉的小说中,一个女孩子对不肯付车票钱的男性说“:赖儿叭叽的,亏了裆里还长了一坨肉。”那个男子“面红耳赤,赶紧掏了钱。”看来,男性气概,一直都是一个强势、正面的名词。拥有它就高大威猛,失去他就矮小猥琐。这是男性和女性达成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