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本纪翻译范文
时间:2023-03-26 17:51: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祖本纪翻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祖仁厚爱人,喜欢施舍,性情豁达。他平时就有远大的抱负,不愿做一般老百姓所从事的谋生职业。
2、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高祖做亭长,平素就看不起这帮官吏,于是在进见的名帖上诈称“贺钱一万”,实际上他一个钱也没带。
3、公始常欲奇此女,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你起初总是想让这个女儿出人头地,把他许配给个贵人。沛县县令跟你要好,想娶这个女儿你不同意,今天你为什么随随便便地就把她许给刘季了呢?
4、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篇2
民间传说唯一真实的就是额头,《明史》说朱“奇骨贯顶”。当然,正史所记载的皇帝外貌也不足信。为利于统治,皇上长相异于常人才有神秘性和说服力。于是史官想方设法编造神话迷惑和欺骗大众。24史的帝王在他们笔下都怪模怪样。
始皇帝之前的大统领相貌就怪得离谱,汉朝王充在《论衡・骨相》做过盘点:黄帝龙颜,颛顼戴干,帝喾骈齿,尧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汤臂再肘,文王四乳,武王望阳。
翻译过来:黄帝眉骨突出活像猿人,籍贯山顶洞;颛顼前额平整如盾牌,像汽车牌照;帝喾两套牙齿,是高露洁VIP;尧的眉毛有八种颜色,一盒彩色蜡笔;舜每个眼睛都有两个瞳仁,连一起是奥迪;大禹耳朵三窟窿,六耳猕猴原型;商汤的胳膊有两个肘关节,肉质三节棍;周文王四个,打麻将自摸四筒;周武王的造型最时尚,墨镜总推到头顶。因为眼睛长在脑门上……
进入信史阶段也好不到哪里,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也喜欢胡说八道,《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嬴政,“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郭沫若在《十批判书》解释说,“挚鸟膺”是鸡胸,“蜂准”是鼻梁凹陷,“豺声”大概有气管炎,“长目”是眼睛细长能看见自己耳朵。按这说法,嬴政就是头四不像。
中国帝王的面貌描述,史官惯用手法有两个――拟物化和贴牌化。源于原始图腾崇拜所形成的思维模式促使的拟物化手法,惯例是将帝王身躯的某个部位比拟为神秘或凶猛的动物,以体现其“壮貌”本色。“龙虎豹”是最爱,日角龙颜、剑眉虎目、蜂目豺声……始皇帝就是这种手法,此后的汉光武帝和辽兴宗也是“大口,隆准,日角”与“体貌魁梧,龙颜日角”;贴牌化则是将现世帝王比拟为远古的贤君大圣,唐尧虞舜。《论衡・骨相》主角的体貌特征不断在史籍出现,黄帝、颛顼、尧舜禹一直都在你身边从未走远。这手法让人觉得中国帝王千人一面,只是买了不同QQ秀。
拟物和贴牌勉强能看,我们来看一下天赋异禀的例外。
汉朝开国皇帝长得不太怪,《史记・高祖本纪》说刘邦“隆准而龙颜,美须髯”。稍特殊的是他的左腿,可能被沙枪崩过,“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刘邦不太怪,到他的玄玄玄玄孙玄德,开始基因突变。《三国志・先主传》说刘玄德“手长过膝,目能自顾其耳”。关于刘备的手长过膝盖,有一说是因为他腿短加驼背。还说就因为这驼背又长手的造型,丫混进了《植物大战僵尸》剧组。
手长过膝的刘备是基因突变,刘家就他一个。而南北朝陈朝,整个家族批量生产这种怪物。
《陈书》说武帝陈霸先“日角龙颜,垂手过膝”。他的侄子,宣帝陈顼也是“手垂过膝”。到这儿,始皇帝家隔壁老刘的身份确定了,这个老刘就是动物园猴山饲养员刘备,搬家到陈家隔壁了。刘备喜欢搬家,随后又搬到陈顼老丈人家隔壁。于是陈顼老婆柳敬言生下来也特么手长过膝了。《陈书・卷七・列传第一》说柳敬言“后美姿容,手垂过膝”。陈柳俩人两口子在一起是奇观,接吻更加奇观,诞生了成语“惺惺相惜”。
《晋书・卷122》说西凉王吕光长相古怪,像舜一样有两个瞳孔“目重瞳子”。重瞳的医学解释是瞳孔发生了粘连畸变,从O变成∞,有点蜻蜓复眼的意思。这种人史料记载很多,项羽、王莽、吕光、李煜、颜回、沈约、鱼俱罗、朱友孜……都是重瞳。吕光古怪之处在于“左肘有肉印”。这块肉印神奇,“及征南城,印内隐起文字曰巨霸”。在他攻打西域时,忽然鼓了起来,变成了两个肉字:巨霸。种种迹象表明这是要发达,正好前秦完蛋,吕光直接在西凉当了王……
胳膊长字不算霸道,身上长鳞才是王道。隋文帝杨坚生下来就长,不但长鳞,脑袋上还冒出一根龙角出来,把他母亲吓得失手将其摔倒了地上。
比他俩牛逼的是北齐文宣帝高洋:黑皮,宽脸尖下巴。身上有鳞甲,八个脚踝。制造这个怪物的是北齐高祖高欢,高欢长得不怪,“目有精光,长头高颧,齿白如玉”――双目炯炯,最漂亮的是牙齿,洁白如玉没有蛀牙。所以高欢,字:露洁。
南北朝怪物之最、集大成的是梁武帝萧衍。萧衍生下来就有一道异常的光,相貌超级怪,额骨隆起个大包,面部如龙,回头有如虎望重山,舌纹为八字形,脖子冒光,脖颈上部隆起。身体对着太阳却没有影子,两髋骨是双骨并生,右手有文为“武”字。《南史・梁本纪》:“帝生而有异光,状貌殊特,日角龙,重岳虎顾,舌文八字,项有浮光,身映日无影,两骈骨,项上隆起,有文在右手曰‘武’。”一直在琢磨,萧衍去照哈哈镜,会是什么效果?此人人才,被窝放屁能文能武。最厉害的是身体,乃一匹悬浮式隐形空调,他住的房子常年有云气,别人见他身上会觉得十分清凉。之所以说悬浮式空调,是因为他可以飞“能蹈空而行”。这神奇技艺并没有保持多久,萧衍长大后喜欢吃地瓜了,也就飘不起来了,很遗憾。
最后登场的是辽太祖阿保机。除了北思密达的三胖,没人能像阿保机这么霸道。阿保机生下来就像三岁小孩大,下地就能爬。三个月就能跑,过百日,张口就能说话。自称左右有神人护卫,然后谈论国家大事,凡事未卜先知。当时他大爷处理部落事物,有疑难事就去找这小子咨询。《辽史・本纪第一》说“及生,室有神光异香,体如三岁儿,即能匍匐。三月能行;而能言,知未然事。自谓左右若有神人翼卫。虽龆龀,言必及世务。时伯父当国,疑辄咨焉”。阿保机目光,脸型是葫芦兄弟不敢碰的时尚锥子脸“额宽颊瘦”。成年后身高九尺,能开三百斤大弓。箭靶子是谁?后汉高祖刘知远!《五代史》说刘知远“目多白睛”就是说他的眼睛外面一大圈,中间一小黑点,其余全白。像只有10环和1环的射击靶……
篇3
比较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白话文和文言文有很多由于发展变化而产生了不同之处,我们学习时只要注意比较异同,仔细揣摩,就可以掌握规律,触类旁通,较快地提高阅读能力。例如,文言文的词多是单音词:"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当中的"卑鄙",就是两个词,"卑"是地位低,"鄙"是粗野,不是今天所说的品质恶劣的"卑鄙";象"地方"、"妻子"等,在文言文中,基本上是两个词。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是很普遍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秦贪,负其强"、"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四句中的"负"分别是"凭借"、"违背"、"辜负"、"背着"的意思。另外,文言文中常常出现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等。比较还能防止古今混淆、似是而非、囫囵吞枣、食古不化等毛病。例如,"是"字在文言中,大多充当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的"这",而不相当于现代的判断词"是",了解了这一点,象"是吾剑之所从坠"(《刻舟求剑》)、"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鸿门宴》)等例句中的"是"的意义,就迎刃而解了。
二、归类法
语言是有继承性的。白话文和文言文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虽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更多的是继承下来的相同之处,并且有它自身的规律性。同学们学习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篇目后,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常见的文言基础知识进行适当归类,逐步摸索出其中的基本规律。这里就语法方面略举几例加以说明。在文言文中,词性活用的情况相当普遍,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中的"市"作"买"讲,"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美"、"私"分别作"赞美"、"偏爱"讲;二是形容词、动词和数词的名物化用法,"夫星之坠,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天论》)中的"坠"、"鸣"分别作"殒落的变动"、"发出的声响"讲,"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中的"坚"、"锐"分别作"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讲,"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捕蛇者说》)中的"二"作"两次(蛇)讲;三是名词作状语,"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中的"人"作"象人一样"讲,"不然,将杖杀汝"(同前)中的"杖"作"用手杖"讲;四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高祖本纪》)中的"活"即"使(张良)活"的意思,"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中的"生"、"肉"分别作"使(死者)复生"、"使(白骨)生肉"讲,"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奇"、"宾客",分别作"以(之)为奇","以(其父)为宾客"讲,等等。文言文的句法也是有规律的,同学们在学习时应逐步掌握。这里以几种常见的句式为例:-是判断句式,常用"……者,……也"、"……者"、"……也"、"……乃(即、则、非)……"等表示,有的则不用任何词语。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二是被动句式,常用"于"、"见"、"为"、"被"等词表被动,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蔺列传》),"饥死道路,为群兽食"(《中山狼传》)。三是倒装句式,有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包括介词结构的宾语前置)等形式,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沛公安在"(《鸿门宴》),"何以战"(《曹刿论战》)。四是省略句式,有省略主语、宾语(含兼语和介词结构的宾语)、介词等形式,例如:"桓侯体痛,(桓侯)使人索扁鹊,(扁鹊)已逃秦矣"(《扁鹊见蔡桓公》)一句中省主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一句中省谓语,"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印)令(印)坚"(《活板》)一句中省宾语,"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一句中省介词,等等。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虽然相当灵活,甚至相当复杂,但是通过学习和钻研,也是可以摸索出它的-般规律,这里不再一一举例。
三、直译法
直译就是用现代汉语按原文语句字字落实,直接翻译,不可任意增减内容,改变语气。翻译时,要做到六个字:对、换、留、删、补、调。"对"即对译,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换"即替换,用现代词语去替换巳不再使用的古代词语,"留"即保留不译,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年号、典章制度名称等专门名词不用翻译,"删"即删略,文言句子中的发语词、音节助词等无实在意义的词,不必译出,"补"即补充译出文言中省略了而现代文不能省略的成分,"调"即调换语序。请看一个直译的例子: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日:"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巳徙矣,而法不徒。以此为治,岂不难哉!(选自《察今》)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上刻下((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从他所刻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走了,而剑没有走,象这样寻找剑,不也糊涂吗?用旧的法令制度来治理他的国家与此相同。时代已经改变,而法却不改变。用这作为治国(的办法),哪有不困难的呢!
四、意译法
篇4
一、宏观调控教材,加大概括训练
文言文选读教材涵盖面大,涉及人物众多。例如,《史记》选读体大思精,包罗万象,通过描写起伏跌宕的事件情节,展示波澜壮阔的社会画卷,同时涉及历史、传记、小说、戏剧等体裁,涉及人物四千多人,塑造手法多样,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如果精讲精练必然耗时费力,也与选读教材的要求不相符合,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加大对教材的宏观控制,引导学生从概括课文的情节、层次入手,梳理课文的结构层次和人物的主次关系。此类概括有很大的难度,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结合分析栏的分析和课后的要求,强化对材料的概括训练。
材料的概括训练还要结合历史背景和人物的复杂关系。根据《史记》特点,从材料的叙述特点如互见法切入,全面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思想动态。人物的历史活动详略有序,而概括材料应该反映重大事件和重大历史观点,回避琐碎的小材料,这样宏观把握,有利于快速有效的理清重难点。
二、梳理课文细节,点燃思维火花
在塑造人物性格的各种手法中,细节描写和传神的场面描写显得特别突出。教师若能抓住这样的切入点,会比较有效地悟透选材,并全面地掌握主题。例如,讲授《刺客列传》一文,可从诗句“燕丹善养士”一句引导学生,可以问“文中哪些细节可以作为论据证明燕太子丹确实善于收养门客呢”,学生可以找出本文的田光、荆轲等四位养士的名字。例如在“荆轲刺秦王”一节中,可以重点赏读荆轲的两次“笑”,一是“顾笑武阳”可看出安慰、镇定的本色,一是“倚柱而笑” 蔑视的神态,从这些细节入手,可以盘活人物的性格,很好地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根据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抓住细节才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道而拂牵,强而勿抑,开而拂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巧妙设置一些“障碍”,激发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的欲望,进而激发团队的学习热情。语文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有趣的竞赛活动,比如“《史记》成语知多少”、“我说《史记》成语典故”、“句子翻译比赛”、“手册使用评比”等,学生都会乐于参加,效果自然会很好。当然,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备课环节上应该注重“预设”环节,把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问考虑周到,并做好反馈和总结,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持续性,点燃思维的火花。
三、夯实文言知识基础,注重思想积淀
在必修教材教学中,语文教师习惯逐段对译,注重讲练。学生到了高二,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已经比较扎实,加之选读教材面广量大,要求教师放开手脚,解放学生的思维和空间,鼓励学生努力动手实践,采取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夯实学生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一股脑儿把古文知识全投给学生,而是给学生足够的预习时间,激发他们探究字、词、句的含义。同时提示学生练习归类,对相似、相关的重点实词、虚词进行整理,把文言句式和固定结构加以梳理,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也符合新课标的精神。
新课标指出,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在选读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古代的文化礼仪、价值取向、民族文化思想以及英雄人物的形象性格等都要加以积累,以期形成学生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和以忠孝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例如,引导学生积累古圣先贤的典范事迹,如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周公吐哺、廉颇负荆请罪、孔子四教、胡服骑射等;引导学生积累典型的历史人物。如屈原、项羽、孔子、管仲、蔺相如等,学习司马迁摹形传神、栩栩如生的刻画艺术,了解这些人物的生平、思想、人格精神等,以便在写作中运用。
四、放手学生自学,不要包办课堂
很多时候,我们把学生看成容器,总喜欢盲目往里面装东西,或者学生稍有错误,就马上加以纠正,导致学生没有解决问题的时间,或者不讲方法,用一些不好操作的方式把问题塞给学生,这些都是不可取的。例如讲授《高祖本纪》一文,不要把作者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应从一些细节引导学生,把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组推荐一名发言人,让学生集思广益,可以从出身、少时活动、人心向背等方面客观评价刘邦这个人物,对发言偏激的学生要用辩证的思想帮助他进行梳理,讨论不清的可以放在课后处理。总之,不能包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发展,让学生的身心在熏陶中发展。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能非常活跃,他的个性化想法就会与师生分享,好的可以鼓励,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激发他的下一次成功。不好的可以让他认识到自己想问题的角度是否合理、周全,在同学或老师补充梳理的时候还可以加深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最终使每个个体都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指出,阅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的文化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在整体了解著作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要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这决定了教师努力的方向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而不是一味的灌输和传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