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范文

时间:2023-04-02 05:34: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声声慢;注释;憔悴损;商榷

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4第41页注释11对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憔悴损”一句的注解为:“枯萎,凋零殆尽。损,这里相当于‘煞’,‘憔悴损’就是‘憔悴煞’的意思。”据此理解,“憔悴损”的主体当为黄花,意即枯萎,凋零殆尽。此注释无论从“事理”还是从“情理”来讲皆有待商榷。

先说不合“事理”的理由。

“凋零”的意思是凋谢零落,然而一般只会枯死枝头,不会零落满地。宋末诗人郑思肖《寒菊》诗云:“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虽然《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故事证明黄州的是会落英缤纷的,但反过来也证明,那时的杭州是不会花瓣零落的。苏轼在被贬黄州前曾在杭州做过四年(公元1071-1074年)通判,风流潇洒的他不可能不注意到杭州的开败情况,正因为,包括杭州之菊,枯而不落的印象,才使得苏轼后来敢于在王宰相的诗稿上挥毫:“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听。”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恰好是在临安所写,也就是现在的杭州,所以,用“凋零”来形容词中的是不妥当的。此为理由一。

有人说,《声声慢・寻寻觅觅》所状写的是春景,春天的时候,枯死枝头的也该因为枯枝朽断而零落满地了,其依据是诗中“乍暖还寒”一句。《声声慢・寻寻觅觅》所写之景到底是春景还是秋景?因作品的具体写作时间不详,我们只好从诗的意境来判断。首先,“乍暖还寒”不一定是初春特有的气候特征,秋天也有忽暖忽冷的现象,吴小如的解读可作参考:“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侯。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1]其次,词中有两个意象能说明是秋景,一是“雁过也”中的大雁,大雁南飞的时间是秋天,至于其北还时间,则要等到次年的春末天气转暖之时,且词中有“却是旧时相识”一句,说明大雁应该是北来之雁;二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的梧桐,应是叶未落尽的梧桐,因为既然是细雨,就不会下得点点滴滴,只有在梧桐叶上不断汇集,才会有“点点滴滴”的景致,若说是来年春天新发之叶,则与全词“冷冷清清”的环境明显不合了。所以,《声声慢・寻寻觅觅》所写之景应该是秋景,黄花应该是秋日里的黄花,是不会零落的。此为理由二。

理由三,教材注解认为“憔悴损”是写黄花的看法不太符合李清照的写作习惯。其实,“憔悴”“憔悴损”在李清照的词作中,尤其是在其南渡后的词作中,并不少见。比如,《永遇乐・元宵》中有“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夜间出去”,李清照变成了面容憔悴,蓬头霜鬓的老妇,对外面中州盛日的热闹繁华没有兴趣,懒得夜间出去;《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中也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的词句。两个例子中的“憔悴”都是写词人自己面色黄瘦、精神萎顿。且这三首词的写作时间均为南渡后,李清照的写作心境大同小异,如果唯独《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憔悴”指的是黄花,未免牵强。

至于“损,这里相当于‘煞’,‘憔悴损’就是‘憔悴煞’的意思”这个解释,则明显没有考虑学情。多数学生在不借助工具书的情况下是难以理解“憔悴煞”的意思的。若将“损”解释作“词人瘦损”,学生就会好理解得多。

因此,从“事理”角度讲,“憔悴损”应该是形容李清照。当然,确定这个结论需要说明一下语法问题。前句的主语是“满地黄花”,按照承前省略的语法规则,“憔悴损”的主语似乎应为“满地黄花”。但这是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古诗词的鉴赏不应硬套现代汉语的语法,而应该以诗词的情意表达需要为准。

李清照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境况,词人憔悴瘦损的形象有助于情意的表达,更合“情理”。查阅李清照的相关资料可知,南渡后的李清照在亡国之愁、沦落之苦和丧夫之痛的打击下,的确已是令人心痛的憔悴瘦损形象。

先说亡国之愁。李清照的亡国之愁比当时许多士大夫来得更深沉,更厚重。一方面对南宋朝廷屈辱投降、苟且偷安的时局表现出愤激谴责之情,在其《夏日绝句》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借项羽来讽刺宋高宗的不以失地丧国为耻,更以“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2]直接谴责宋高宗背亲忘祖的软弱无能和屈辱卑怯。李清照也深切关心在失地的百姓的生活斗争,在《尚书韩吴二公诗》中写道:“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消息”“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虽然自己饱受生活磨难,但始终无法忘怀故乡。然而,她一个弱女子终究无法改变现状,只有和着血泪和苦酒在凄苦中独饮亡国之愁,直到风鬟霜鬓,老死他乡。

再看沦落之苦。先是青州陷落后,李清照挚爱的十几间房子的书册化为灰烬,李清照和丈夫带着十五车书,经过千难万险,辗转运到建康,后金兵再度南侵,李清照又逃难到金华,一年后才得以回到临安。其实,从《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和《声声慢・寻寻觅觅》两首词的意象对比中,我们也可看到李清照的潦倒,在《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李清照的生活是富裕的,瑞脑香,金兽铜香炉,玉枕纱橱,东篱把酒,暗香盈袖,所叙之愁不过是贵妇人的闲愁而已,但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却只剩下杯盏、窗儿,以及窗外梧桐了。据程千帆、徐有富所著《李清照》中记叙,晚年的李清照生病时都只能靠弟弟照料。一位大家闺秀沦落凄惨至此,词人怎能不发出“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叹。

最令李清照“憔悴损”的是亡夫之痛。她与赵明诚是一对让人羡慕的神仙眷侣,夫妻二人志趣相投,伉俪情深,白日相携淘买书画金石,夜晚读书猜谜、饮酒作诗,虽然因赵明诚公务繁忙不得不短暂相别,但是彼此的相思挂念反而使得生活平添乐趣,《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里的愁,表面观之是李清照备受相思之苦,仔细品读,我们不难发现,所谓“人比黄花瘦”的愁背后,是妻子对丈夫的。然而,赵明诚不幸病亡,李清照痛不欲生,大病一场。后来因身体多病需人照顾,与贪图她钱财的张汝舟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这段婚姻使李清照遭受了九天的牢狱之苦。这使得李清照对丈夫赵明诚更加的怀念。这种怀念,贯穿了她晚年绝大多数作品。这种情思使得李清照愈加憔悴瘦损,“试灯没意思,踏雪没心情”,似乎已了无生趣了。品读《声声慢・寻寻觅觅》,我们会发现,词中连发四问,语气中,仿佛是李清照对亡夫的絮叨。

综上所述,无论从“事理”还是从“情理”分析,“憔悴损”的都该是词人李清照。

参考文献:

篇2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 一作:守著窗儿)

2、《武陵春·春晚》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3、《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篇3

1、这首歌的名字叫做《声声慢》,这首歌的原唱是崔开潮。

2、《声声慢》这首歌是中国内地男歌手崔开潮演唱的一首歌,该歌曲收录在2017年3月26日发行的专辑《急驶的马车》中。《声声慢》这首歌的歌词采用了著名的词牌名,歌词摘用了两句李清照的经典句子,那就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关键词:李清照;词;意境;美

在中国浩浩荡荡的古代文学史上,尤其是在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准则中,女性作家更是寥寥无几,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出现,,给中国古典文坛带来一抹美丽的风情,我们常说“诗言志,词言情”,她更是凭借她“何须浅碧深红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的独特艺术风格在宋代词坛独树一帜,比如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提到李清照“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她的“易安体”自古受到文人们的高度赞扬,被誉为“婉约词之宗”。

一、表现手法之美

李清照的词,善于使用白描的写作手法,寥寥几笔,自然流淌,天然浑成充满了悠扬的意境美。易安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环境和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她的内心世界。比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上阙:“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作者简单勾画了几个意象:残荷,消香,冷席,凉秋,罗裙,兰舟,大雁,亭楼。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作者一开头就用白描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彩。

在修辞手法方面,李清照还善于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比如她在《鹧鸪天・桂花》里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赞扬桂花“梅定妒,菊应羞”。在《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里用比喻手法夸赞梅花像人一样娇美可人“香脸半开娇旖旎”,更似一位出浴美人“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情感表达的方式含蓄委婉,曲折幽深,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

二、声律语言之美

李清照的词论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她认为词是和诗完全不同的抒情文体,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词不但要像诗一样分平仄,还要“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以便“协律”,“可歌”。否则,词就成了“句读不葺之诗”。[1]李清照的词音律婉转,最有名的就是在《声声慢》中对叠字的运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其平仄格律为: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仄相间,两字一拍,先扬后抑。“寻”、“清”、“凄”、“惨”、“戚”等多齿音相连也是绝无仅有的。除此之外,“寻寻觅觅”突出自己的精神世界孤苦无依,没有寄托,“冷冷清清”,烘托环境凄清悲凉,“凄凄惨惨戚戚”测中描写自己内心的凄冷寂寞。将环境和内心交织在一起,寄情于景,奠定了整首词哀婉悲凉的基调。还有比如《行香子・天与秋光》中“凄凄惶惶”,《武陵春》中“物是人非事事休”等,这些叠字的使用,情景交融,显得一气呵成,别开生面。

除了叠字的出现,李清照还擅长用口语化的语言精确表达复杂微妙的心理。比如《一剪梅》里“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短短八个字,写出了自己内心曲折的心理变化。又《声声慢》里“最难将息”,“将息”就是当时的口语,指休息调养。《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里面“夹衫乍著心情好”一个轻快好心情的易安居士跃然纸上,隔着近千年也令人读起来亲切不已。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口语化句子莫过于《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最后两句“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从以前最雀跃热闹的元宵节到和丈夫经常踏雪寻诗的浪漫,现在都是“无意思”、“没心情”,憔悴、倦怠的心情,心灰意冷的凄凉都在这平平淡淡的口语化句子里体现出来了。

三、意象经营之美

中国的文人最喜欢用花来比作女性,这种用花自比在《红楼梦》中“黛玉葬花”达到了巅峰。对“花”的意象经营其实从易安居士笔下就有了。她几乎大部分的词作都提到花,其中有十一首专门的咏花词。跟大多数文人墨客一样,她喜爱的花大多色彩淡素,气味幽香,体现高贵的品格,主要有梅花、、桂花、荷花、海棠花梨花等。她夸赞红梅高洁之美:“红酥肯放琼苞碎”(《玉楼春》)、更说梅花:“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她很推崇陶渊明归隐山水的淡然,自勉道,“莫负东篱菊蕊黄”(《鹧鸪天》)黄菊的萧瑟更是让她见影自怜,“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一个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女词人形象令人见之忘俗。她Φ墓鸹ǜ是爱到极致,她用了一整首词来赞美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鹧鸪天・桂花》),色雅香幽的桂花正是她她抱朴守拙、淡泊明志的个人形象。

除了爱花,性情中人的李清照也爱酒,在《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她兴致来了从“沉醉不知归路”到“惊起一滩鸥鹭”,描写了夕阳西下,一个活泼真性情的少女在荷花深处划船惊起鸥鹭的诗情画意,酒也给这个诗意的邂逅提供了可能。《渔家傲》里“共赏金尊沈绿蚁”,月亮、新酒、梅花一起构成了一幅如梦如幻的夜里赏梅图。

在词的发展史上,“易安体”的出现,促进了词的变革。杨慎在《词品》提到李清照“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2]。李清照的“闺阁词”,结合自己细腻的触角、雅致的审美,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独特的女性视角下的艺术美。

参考文献:

篇5

咋寒还暖实际指的是乍暖还寒。乍暖还寒形容冬末春初气候忽冷忽热,冷热不定。该名词出自李清照《声声慢》词。详细内容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另外,还有另一个出处,是宋·刘清夫《玉楼春》的词:“柳梢绿小眉如印。乍暖还寒犹未定。”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关键词:比较;易安;背景;意象;意境;情感

在讲授人教版第四册《李清照词两首》的时候,我在思考,如何上,才能让学生更好学清照这两首词。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学习有选取一点比、选择典型比、选取不同类型的比、将特例与同一类型的全面比。然而这两首词是李易安前后不同时期的代表作,表现了她在先后不同时期的境遇、情感以及词风。所以在赏析《李清照词两首》这一课的时候,我主要采用比较教学法来解读这课的两首词。

一、 比较写作背景,结合词人不同境遇赏读词。

《醉花阴》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早年,李清照过的是美满的爱情生活与家庭生活。作为闺阁中的妇女,由于遭受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她们的活动范围有限,生活阅历也受到重重约束,即使象李清照这样上层知识妇女,也毫无例外。因此,相对说来,他们对爱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体验也更细腻一些。所以,当作者与丈夫分别之后,面对单调的生活,禁不住要借惜春悲秋来抒写自己的离愁别恨了。这首词,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主要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声声慢》写于1151年,这时的李清照经历了人生中悲苦的境遇。李清照四十六岁时,丈夫赵明诚因病去世。金兵入侵后,就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流离颠沛之苦。避难奔走,所有金石藏品丧失殆尽。绍兴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清照再嫁张汝舟,却旋即离异,晚年孑然一人孀居。这首词《声声慢》词,就是李清照遭遇国破、家亡、夫死等不幸后,抒发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所交织的死别之愁。(《醉花阴》后简称《醉》,《声声慢》后简称《声》)

二、比较词中意象,品读词中意境美

(一) 相同意象蕴含着不同的意境

《醉》《声》相同的意象有风、黄花、酒、黄昏,我们可以比较这些意象所在的诗句。《醉》中“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试着再现这些诗句的意境: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比黄花更加消瘦。而《声》是这几句: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以读到易安当时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早春的冷风寒意;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细细品味,我们会发现,《醉》只是承载了一个贵族女子的闲愁,有一种夫君不在家,独自一人那种百无聊赖之闲愁,它所抒发的愁并没有《声声慢》的强度和厚度。

比较品读,从这些相同意象中我们可以品读到不一样的意境。如“酒”,“东篱把酒黄昏后”,只是因无聊,一个人喝酒一直喝到黄昏,把酒来作为倾诉相思的载体。而“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想借酒暖身, 抵御突来的急风,同时也在借酒浇愁;但酒力和心愁相比, 酒太淡,心愁太重了;“怎敌他”酒消解不了词人的凄凉和愁苦。同样再比较“风”,可以注意到词人的用词是有差异的,一个“西风”,一个则是“晚来风急”,一个是悠悠的凉风,在秋意初凉时候的西风;一个却是在秋天中急风,这个“急”,我们可以理解为是风势很大,对于一个在外颠沛流离、暮年丧夫的中年女子来说,这风可能在心里的体验会比客观的风来得更大更寒。再看“黄昏”,《醉》里对这一时段并没有展开描摹,而在《声》中却如此写道“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样的“黄昏”,可不是一般的凄冷啊。在《醉》中“黄花”,易安将它与自己比,比出一个因相思苦,“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清瘦,而在《声》中,易安则借满地零落的黄花,直接道出“如今有谁堪摘”,现实中可以共赏秋花的人儿已不在,悲更重。

(二) 不同意象展现不同意蕴

两首词同样的是从室内转到室外,但所见之景尽有不同。先比较室内所见,如《醉》写的对象是闺帷里的景象:“瑞脑销金兽”“ 玉枕纱厨”,可以推测得到易安由于彻夜未眠,孤眠独寝,触景生情。“瑞脑销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无聊之际,环视着四周,原是与丈夫共赏的,现只剩一人独看,凉从心起。又正是“佳节又重阳”,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易安对丈夫的思念又更深。我们可以结合背景来看,这种相思是可以实现重逢的,所以,不管多重,它是可以期待和实现的。而在《声》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虽没有直接指出具体的景物,但从文辞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易安在环视家中环境,什么都没有,没有熟悉的物,没有熟悉的人,“冷冷清清”这四字言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

再比较室外所见之景,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上文已提到的那些意象之外,在《声》中,多了“雁”“梧桐”“细雨” 寄托了凄清意味的意象。“雁”春秋迁徙,它在高空飞翔的情景总会勾起文人的愁思。易安在这个“乍暖还寒”的早春,看到这“旧时相识”过往的大雁,乡愁从中而来,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又偏偏在词人最“伤心”时出现,那睹物思亲,亲不在;睹物思乡,乡在远方,这个乡愁怎能说得完。又如同在黄昏的相同时段,但在《声》有增添了梧桐细雨,这愁绪更耐人寻味,雨点点滴滴落在梧桐叶子,也似落在词人的心上,那愁思也如细雨那样缠绵,雨怎么也下不完,那愁情怎么也不会完结。这愁在《醉》中就没有悠远。

三 、比较抒情句,体味词不同的愁绪

(一)首句比较,比出愁绪程度的差异。

“薄雾浓云愁永昼”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相比较,一个是夜以继日的愁,用环境描写渲染出词人寂寞的愁苦;一个是凄凄惨惨戚戚的愁,叠词反复,使人仿佛看到了年老的李清照精神恍惚,内心孤独寂寞,处境凄凉。“凄凄掺掺戚戚”比直接写“愁”字更为具体。

(二) 未句比较,比出不一样的愁情。

篇7

对于李清照早期作品如《如梦令》《一剪梅》等,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并且也接触了相关抒发“愁绪”的作品,由此可以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李清照词的精妙。

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的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围绕着“愁”展开,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熏染愁绪。这首词虽然比较低沉,但是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

【内容分析】本课放在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宋词。宋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赏析这首词要理解作品内容,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众多意象构成的意境,同时反复吟咏,体会声律之美。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历程对词风的影响,理解其前后期不同的词风。

过程与方法:掌握李清照写愁的方法,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李清照家破夫死、饱经忧患离乱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孤高坚韧的灵魂。

【学习重点、难点】掌握李清照深沉复杂的凄愁的感情,掌握解读诗歌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识记字音

将息(jiāng) 两盏(zhǎn) 乍暖还寒(zhà huán)

戚戚(qī)

2.词语解释

最难将息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憔悴损

3.了解有关常识

(1)作者简介及背景回放:

李清照,婉约派代表,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名门出身,自小聪慧过人,文学造诣极高。其丈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专家,夫妻恩爱,家庭幸福美满。1127年金灭北宋,导致词人生活彻底改变:首先夫妻二人收集的几屋书画金石在战火中毁灭殆尽;然后,丈夫赵明诚病重身亡,李清照独自飘零江南,颠沛流离,尝尽人世艰辛;最后1132年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不久离婚并被判刑两年;1156年孑然一身悲苦离世。词人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的词作内容多是少女的闺怨离愁,词风清丽婉转;南渡后,词作内容多是怀旧悼亡,思国思乡思夫,词风哀怨凄婉。李清照词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创制了雅而不涩、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评清照词:“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声声慢》作于李清照晚年,这时的李清照已经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打击,独自一人生活在杭州。

(2)婉约词派

宋代的一个词派。代表作家有秦观、贺铸、李清照、宴殊、晏几道、柳永等,由五代的“花间词派”逐步发展形成。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等。题材比较狭窄,多数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4.整体感知

(1)初味愁情――这首词传递出了怎样的情感?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全词的感情?(诗歌鉴赏方法之一:抓诗<词>眼)

明确:由最后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得出:愁,这是本词的词眼。

(2)本词选用了哪些意象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深愁巨痛?请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酒、雁、风、黄花、梧桐、细雨。

二、合作探究

借何写愁――你感慨最深的是哪个意象?用第一人称“我”描述,描绘所选意象的画面,请动笔写一写。然后小组内交流各自描述画面。最后结合所积累诗文说说你对这个意象的理解。要求:小组合作制作PPT展示。

明确:先描述所选择意象的画面,然后抓住“酒”“雁”“花”等意象一起探讨如何表现愁情,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诵,教师对语音、语调等进行指导朗诵,全班轻声齐诵。

(诗歌鉴赏方法之二:抓意象)

三、引领探究

综观全词,一字一泪,满是悲愁,但全词写来没有一个“泪”字,只在结尾点出一个“愁”字。作者是如何传达这渗透血泪的深愁巨痛的呢?

1.如何入愁――找出作者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并且加以品读。

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动作――寻而不得,冷冷清清――环境――肃杀凄清,凄凄惨惨戚戚――心境――凄凉悲苦。

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等一系列打击之后,内心极度哀愁,再加之晚年一人孤处、无依无靠,更是百无聊赖、失落迷茫。为了排遣这种哀愁,作者就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她在寻觅些什么呢?是少女时代快乐的生活吗,还是当日夫妻二人甜蜜的爱情?……寻觅的结果是寻而不得,这样的寻觅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和惨淡。处境的冷清衬托出词人心境的清冷,“凄凄惨惨戚戚”寻觅的结果只有无尽的凄凉悲愁。这三句奠定了全词哀婉凄凉、悲苦愁绝的基调。

(诗歌鉴赏方法之三:抓感情基调)

2.缘何生愁――结合词人的人生际遇,你认为李清照是因何而生愁?

明确:《声声慢》作为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凝聚了她一生的艰辛,一世的情愁。

藕花深处,那争渡的笑声,已如梦如烟;雨疏风骤,那绿肥红瘦的海棠,又几番花开花落?金戈铁马击碎她宁静的生活,国已不国,爱人永逝,何以为家?词人缘何生愁:孀居之悲、思念之痛、飘零之苦、亡国之恨。

(诗歌鉴赏方法之四:知人论世)

四、拓展练习

拓展愁情――李清照国亡南渡、夫死孀居阶段的词,愁肠百结。

悼亡凄惨的《临江仙》?摇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

感时伤身的《永遇乐》?摇如今憔悴,风鬓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思乡借醉的《菩萨蛮》?摇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五、课堂总结

国家不幸诗家幸,苦难不断地擦拭着李清照的灵魂,李清照的词却成为了苦难时代的最动人的灵魂绝唱。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鉴赏诗词的方法:1.抓诗(词)眼;2.抓意象;3.抓感情基调;4.知人论世。

篇8

我认为课文类研究作业就是一种很好的个性化作业。它是指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课文,选择最感兴趣、最有心得或最有疑问的内容去查找资料或讨论交流,并将研究成果以表达自我的形式呈现出来。例如我在执教《声声慢》时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课上分组交流李清照的多种愁,现选取其中的精彩片段,作为课文类研究作业案例的剖析,浅谈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我引用梁衡先生的《乱世中的美神》导入,“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让学生为李清照的命运深深打动,进入课文分析。

接着我(教师)问道《声声慢》被称为千古第一悲情之词,写愁写悲写得最深,从哪些地方能传达出来她如此深重,浓得化不开的愁呢?(分组交流10分钟后,鼓励学生表达自我的个性化看法)

赵月(自己站起来):我觉得是第一句,首先是她是用叠词,可以让愁使人感觉更加丰富。她的寻觅、冷清、凄惨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师插话:有层次感。)

赵月:对。(教师插话:怎么讲?)因为她写《声声慢》的时候她的丈夫已经去世,所以说她一个人感到很孤独,开始寻觅。寻觅过后没有结果,或者说她寻觅的结果就是冷清。感觉到冷清之后,她自己内心的感受,就是非常凄惨。

教师:我没有办法讲了,但是我有问题。我们抛开文本,从生活常识来看,人在什么情况下才寻觅?

赵恒:内心有所失落。

学生(小声):东西丢了。

教师:有两种情况,一是我们的东西丢了,寻觅,但一般不说“寻寻觅觅”;心中失落的时候,怅然若失就“寻寻觅觅”,仿佛一直在找在什么。那么李清照她在寻觅什么呢?

赵月:她和丈夫在一起时候的那段时光。

教师:那段幸福的日子。还有吗?

赵月:还有国家的命运非常凄惨,她想找些出路。

教师:好像在寻找一切,寻找她以前那段所有的美好时光,美好的日子。但最后找的结果只是冷冷清清。

同学们看课本,刚才赵月讲的那个意思其实和文学大家唐圭璋讲的意思是一样的。我找个同学读一下。

教师:我想问问赵月,你刚才看这段话没有?

赵月:没有。

教师:所以同学们应该自信,相信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

教师:那么寻觅的结果是冷冷清清。这里的冷清是描写什么的?

郝志源(小声):环境。

王涵:其实这里的冷清的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周围的环境的确是冷清,冷清还反应出内心的冷清。如果说冷清只是暗示出内心的环境,那么最后的“凄凄惨惨戚戚”纯粹是写心情或者说心理。

教师:理解得很深刻!(学生们为之鼓掌)

教师:我们接着来找,其中的哪些诗句还反映出李清照的愁情。

张磊:“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可以联想到一个女子,倚靠在窗前,等待着一个永远回不来的人。

教师:这个想象很好,等待一个永远回不来的人。

张磊:而且还是独自,一个人怎样才能挨到天黑。

教师:这说明时间过的慢,说明自己心中――

张磊:非常凄凉,也是空虚。

教师;凄凉、空虚、悲愁,所以才感觉到时光难挨。时间漫长恰恰是内心悲苦、凄凉、寂寞的一种写照。还有吗?

张倩:是这一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与上一首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个形成对比,上一首词写的是她思念自己的丈夫。下首词丈夫已经去世,而且国破家亡,然后作者的心情就变得更加的惆怅,“满地黄花堆积”,就让人看到一幅更凄凉的画面。

教师:更凄凉的画面。如果说上面的黄花是飘零、消瘦,但毕竟还是盛开的,还是绽放的,还能让人有一丝怜爱之心,而这里的黄花是“黄花堆积”,已经惹不起任何人的怜爱,所以作者说,“如今有谁堪摘”?更写出了自己的悲情。

其他地方还有,哪位同学来说?找到自己站起来。写李清照的悲愁的地方。

李萍华:“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相识,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大雁还在,而她的丈夫已经不在了,所以很伤心。

教师:我们知道古代有鱼雁传书的故事,这只旧时相识的大雁,也许过去曾经给丈夫传过书信。如今呢?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

学生(异口同声):物是人非。

教师;还有没有?还有最精彩的地方没有人分析。

刘晋阳:有一个疑问。“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是秋天开的……

教师:怎么讲?

刘晋阳:憔悴损,有可能是因为凉风把这些的花瓣吹的一地,可能感觉很凄凉。但是我觉得“憔悴损”还有一层意思,是写到自己。“如今有谁堪摘”也是的,不一定只是说凋零一地,没有人怜爱,也有可能是说到自己,丈夫去世之后,自己也人老珠黄,没有人来怜爱。(教师插话:就是这样)满地黄花堆积,是开得很茂盛,而不是堆积到一起。 转贴于

教师:他的疑问,更加深了我们的理解,这里的堆积可以是绽放的花朵的堆积,也可能花飘零之后的堆积。秋风正急,也有可能是被吹落的花瓣的堆积。

其实这里写,也是暗示自己,以花来写人。

教师:还有一个写的最精彩的地方。我之所以没有说,是因为我没有理解透,不知道她是怎样写愁情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里是写景的,这景中我怎么看也没有看出愁情来,同学们看这春天如果是黄昏,下点小雨多么美好而浪漫,她怎么能和愁情联系起来的,哪位同学能帮助我一下吗?

贾珍:春天的小雨缠缠绵绵,暗示词人内心的缠绵,很郁闷那种。

刘晋阳:我认为是这样的,到黄昏点点滴滴,说明她坐了很长时间,看了很久,愁了很久。

贾珍:这里的雨下得很短,而她内心的愁,不会随着雨停而停,就形成了一个反差。

教师:你以为这是什么季节,秋天的秋雨怎么样。

贾珍:很缠绵。

王杰:秋谨有诗云“秋风秋雨愁煞人”。除了李清照的诗,我很快的就联想到《红楼梦》里的《红豆曲》,感觉那个词写的,整个一段词都可以用来描述李清照后期家破人亡那种情感:“展不开的眉头,挨不完的更漏。”“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感觉“点点滴滴”的愁情,和李清照后期灵魂的那种愁苦或者很多情感,总是缠缠绵绵环绕着自己。

教师:我的理解,秋风秋雨本身就给人以哀愁的象征,而且王杰刚才讲“点点滴滴”一种愁情反反复复地缠绕自己。我问一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它不是滂沱大雨,而是点点滴滴的细雨,你能听到吗?什么时候才能听到。那么李清照听到这种雨打梧桐的声音到底怎样的感觉?

(见学生没有醒悟,教师引导学生看课件上关于“梧桐细雨”的诗句。)

教师:梧桐细雨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经典的意象,我们来看一些诗词你就会明白了。结合这几首诗,我找同学谈一谈,梧桐秋雨给你怎样的感受?看你口中念念有词,。

:秋天梧桐叶子落了,打在上面,给你一种凄冷的感觉。还有黄昏。

教师:对,黄昏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意象。

赵星:应该和“满地黄花堆积”对比一下,也就是说,黄花是风可以吹走的,黄花的愁是可以带走的。而后文的愁即使雨停了,也带不走。也就是说她愁非常深。

刘代磊:我是从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去感受的。“春风桃李花开日”是一种万物盛开的景象。“秋雨梧桐叶落”秋天的绵绵细雨打在这已经发黄梧桐叶上,梧桐叶随风慢慢地落下来。显得十分的凄凉,一种深秋的孤独与寂寞。而且是到了黄昏,雨停后,雨在树上点点滴滴落下来,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寂寞与孤独,觉得自己生命是一种悲凉。

教师:我们班学生的水平的确非常高,只是有时同学们不自信。

教师:在这里我们知道秋夜漫长,雨声敲打在已经败落的荷叶之上,那种声音,只有夜深人静,难以入眠的时候,只有心中极端苦痛的时候才会听得如此真切,那一滴滴的雨声,敲打在荷叶上,也敲打在梧桐叶上,更敲打在词人的心里。李清照最后一句诗喷薄而出,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就是李清照无法言说,也说不尽的愁情。

布置课文类研究性作业是要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强化解题方法”,更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引导学生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篇9

李清照出生时,父亲还在为一首诗苦思冥想,她第一声啼哭,成了父亲最好的韵律。她的母亲也能文善词,李清照满月的礼物,是母亲与父亲合写的一首诗。她十一岁便能写出诗来,她十八岁便脱离了她的处女时代,和赵明诚结为连理,这算是她一生中最美满的时代,“绛绡薄,水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帱枕簟凉”等等的自述性描写,深深地烘托出少女的情致和心绪,这样的生活,总算是人生最美满的了。据说,李清照非常喜欢月光,每次与夫君久别重逢,多是在月光下泡一壶好茶渡过,尽管她的词里没有写茶,月色溶溶的意境总还是多的。

青春的年华容易消逝,甜蜜的生涯,已成为过往的回忆了。当李清照四十六岁时,赵明诚为其母奔丧到金陵,独剩她一个渡过孤寂的生活。后来赵明诚病死他乡,从此李清照便变成了以悲痛聊渡余生的老妇人了。她仍然喜欢到月光下的院庭小歇,但是每次望月后的低首,又都会泪流满面,“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是他悲伤生活的真实序言。很多人喜欢李清照是冲着她的词,因为在文学史上,宋朝的词有李清照重重的一笔,可是我却忘却她的那桩爱情,为她的坚贞感到痛心。据说,赵明诚享受完新婚的柔情蜜意,就把忧柔的李清照留在家乡的闺房,这时有许多次机会是比赵明诚优秀的男人冒着被世俗唾弃的危险送来的,可是李清照直到赵明诚死后多年,都没有迈出过婚姻的家门半步。

李清照的词与她自己身世一样,前半为喜,后半为悲,像一条分水岭被划得清晰如月。她前期人生得意,其词里的人物多有浪漫之情,且乐观向上,热烈。多是写在少女的闺阁及爱情生活。后半期失意,其词里人物也多半是带着沉重的乡愁与破败之感。多抒写对国陷家亡的伤感之情及个人与社会的水火不容。

每次读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自然想起主人一些生活片断。这一夜没有月色,只有不断入耳的风声,雨声,李清照夜不能寐,并不是害怕天上的滚雷,而是想着远出的夫君。想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晚餐时喝了点小酒,没有夫君一起就餐,李清照一般是不喝酒的,可是这一天晚上,一个喜欢自己但又不可能谈到一块的佩剑男人跪到地上,求她一吻,可是李清照回绝了他,而那男子却长跪不起。所以,本来就多愁善感的李清照怎么能就睡个安稳呢。看来,再坚贞的女人,一旦尝尽夫妻别离的折腾,也会动一念的私欲,也会面对异性的跪求不能入睡。

在一夜的辗转中,她有着太多的梦想,但李清照没有诉说的地方,只有把它交给词,如果直说不仅词中包容不下,而且也会冲淡心灵活动的浓度。很多史书上都只记载李清照如何面对远去的夫君的孤苦伶仃,但她也是女人,也想捧读远方的来信重温新婚的誓愿,也想独上高楼,与自己喜欢的男人品尝月光下酒。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头顶的月亮,多情温柔,是泡透她想往与憧憬的催化济,月光下的李清照出落得如水灵灵的荷花,而这朵别样清灵的荷花最终交能交到赵明诚手上。赵明诚离去之后,李清照还常常出现在有月色的庭院,可是这时的月色只能泊着浓浓的离情别绪了。

婚姻是一道命题,答案却不是绝对的,有许多种解答。李清照于年少时曾有过美满的爱情及婚姻,进入婚姻的圣殿后,她满足得睡不着觉。赵明诚有修养有学识是她这个写词的高手无法企及的,也正是因为赵明诚的君临,让她多少改变了些忧郁的气质,从寻寻觅觅状态中调整过来,过了一段热烈的爱情生活。她的许多词也有许多描写爱情,其中有描摹少女初恋和生活的,也有撰写自己与丈夫离别的相思。如《溪沙》这首写少女恋情的过程,“眼波才动被人猜”将少女眉目传情,又恐被人识破的矜持心理表现得惟妙惟肖。“月移花影约重来”则表现少女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地与情人约会的过程。“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生动地描写了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见到生人,感到害羞。那“倚门”及“却青梅嗅”等一系列的动作,使一个天真娇憨,活泼妩媚,好奇而又含情脉脉的少女形象活现在读者眼前。又如此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句之所以超绝,是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其中“瘦”字是“词眼”为全篇画龙点睛之笔。又如《一剪梅》中词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就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无法消除的。皱着的眉头才舒展,而万端的思绪又涌上心头啊。

篇10

【关键词】李清照 诗词艺术 赏析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她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她从优裕美满的闺阁生活走向了苦难深重的社会现实。在文艺上,李清照是诗、词、散文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的还是词。李清照的词不以辞采取胜,也不以奇峭取胜,而往往“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声声慢》这首词就是李清照身经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以及颠沛流离、孤苦无告的反映。全词透过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以表现作者离乱的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通篇纯用白描,层层铺写,满纸呜咽。本文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艺术成就。

一、 叠字运用,创意出奇

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所写的名篇之一。首句连下七对叠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把一位心神不宁、若有所失的妇人的神态刻画了出来。这十四个字,字字有力,字字传神,字字有情。这十四个字里没有泪却胜于泪,字字反映出作者的孤苦与凄清,沉痛和辛酸。这种沉痛并不是心灵脆弱的表现,而是一颗坚强的心灵的忧郁,它对读者具有一种魅力,在读者的心底起着强烈的回响!是的,当人到了极度哀痛之时,绝不是泪湿衣襟所能表达的,相反的往往会激发出一种不屈的精神。

李清照这首词叠字运用的成功处在于创意出奇。它在声情、辞情方面都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在声音、节奏、情调、气氛方面都与内容相吻合。短促、轻细、凄清、顿挫的语音声调,帮助创造了浓郁凄凉的意境。后面以“点点滴滴”四个字谐音,这四个舌尖字读起来短促而跳宕,如闻雨点敲打梧桐叶的滴答之声,会令人联想到女词人流不尽的伤心泪。这正与抒情主人公动荡不安的心绪相一致。它写尽了黄昏梧桐雨声中的如怨如怒、如泣如诉的天涯沦落之感。由此可见这些叠字真正做到了结合内容而变化万态,用力锻炼而不露痕迹,非常值得我们吟咏欣赏。

二、借助景象描述,展现悲戚愁情

“乍暖还寒时候”是这首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乍暖还寒”通常是用来形容早春气候特点的,是说天气忽然暖和起来,一会儿又转寒。这是用来形容深秋气候的变化无端。所以这首词是写一日之晨,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从全词意境来看,应该是“晓”字。说“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这句是说借酒无法消愁“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这一句是虚写,以寄寓作者的怀乡之情。

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守著窗儿”一句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过之而无不及。这一句从反面说,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雨点落在梧桐叶上,在愁人的耳中是不堪听的。本来梧桐叶在风雨中的声音,对愁人来说已是很难受了,再加上一层“更兼”细雨,点点滴滴在叶子上,更觉不堪一听。但在往年生活比较安定时,心绪比较欢快时,词人是不是也有这种感受呢?而今人事全非,感受就全然两样了。她只觉得这淅淅沥沥的敲打在梧桐叶上的秋雨,好像冰凉地流淌在自己饱受创伤的心里。这里又用“点点滴滴”四叠字,短促而又跳宕,如闻秋雨滴叶之声,如见涟涟伤心之泪。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收尾,这一个“愁”字收束了前面贯注下来的全部的情感。这首词在极度凄苦的上作结。这一切都凝结在一个“愁”字上,而又非一个“愁”字所能包容。这既扩大了思想感情的容量,又为读者留下了联想的余地。这里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

三、口语入词,情韵缠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