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会考范文
时间:2023-04-07 19:13: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会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存在的问题
1.重进度轻反馈
因为课时比较紧,部分老师担心复习不完,急于赶进度,导致单课时内知识密度过大,但深度不够,“走马观花”,反馈练习又不及时,既影响基础知识的掌握,也难以让学生在能力上有所提高,虽然表面上在正式会考之前完成了复习任务,但质量不高,效果不好,导致出现“知识点都复习了,可学生成绩就是不高”这种状况。
2.大量使用教辅资料,复习针对性不强
部分教师大量使用教辅资料,导致自命题减少,试题陈旧,缺乏新意,使得复习过程被教辅资料牵着鼻子走,而不是针对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合理选题、编题,导致复习过程学生陷入题海战术,负担加重,能力却得不到提高。
3.复习重点不够突出
会考试题虽然知识覆盖面较广,但重点内容依然是考点,分值较高,且对相关知识点具有支撑作用,复习时如果不能重点突破,重点练习,不仅重点内容不能落实,还导致相关知识点缺少支撑,学生的知识结构缺少重点内容的支撑和引领,零散无序,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在应试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气候专题、山脉与地形区、工业与矿产分布等知识点。
二、复习建议
针对会考的选拔性特点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供参考。
1.多引导学生讨论典型试题。精讲精练,摒弃题海战术。选一些代表性的题目与学生分析并讨论。
2.将知识归类并系统化,通过面的突破,带动点的复习。不求面面俱到,将零散的陈述性知识点提前整理,由学生自主掌握,教师在反馈阶段进行检查,不再占用宝贵复习时间。如:气温,降水,气候类型等知识。
3.将知识梳理清晰,不仅可以提高复习效率,更能构建知识网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整体把握,还原地理学科本质,达到“螺旋式上升”的复习效果。例如:世界各地理区域的人种、宗教和语言。七年级上册的知识基础性、理论性强,对后续学习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应重点突破。经纬网、等高线、天气与气候、地球运动等相关知识不仅是重要的基础性知识,更是每年考试的重点内容,应加以重点巩固落实。
4.重能力同时勿轻基础知识的识记和情感、价值观方面知识考查。虽然地理会考越来越重视考查地理基本能力,但基本的地理知识每年也是考查必不可少的内容,如世界之最、地形分布、交通运输网等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而生态保护、地区发展差异、世界局势等方面的内容往往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密切,在复习时应适当强调,使学生能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类似问题。
5.加强地图教学。各个大洲、地区、国家和重点省级行政单位的轮廓图,重点经纬线、海港、海峡、首都务必牢记。指导学生能从地图上读出基本地理规律的同时,能解释特殊地区的特殊地理现象。如赤道附近为热带雨林气候,但赤道附近非洲东部地区却为热带草原气候。中国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但青藏高原却是全国最凉爽的地方。
6.重视区域地理的复习。不同的大洲比较(如南美洲、非洲的比较)、不同的分区比较(如北非与中东的比较)、不同的国家比较(如俄罗斯、日本的比较)、不同的省区(广东与黑龙江的比较)。
7.应重视自命题考查、变式训练,适当使用教辅资料可以提高复习效率,但如果过分依赖则不妥。教师应该加强自命题考查,这样才能适应本地区的考试特点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命题时应先了解本地区的命题特点,科学、规范命题,也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考查复习效果和学生的掌握情况,更能避免学生已经陷入题海之中,教师却依然把握不住正确的复习方向。命题时减少内容重复和形式重复,多进行变式训练是提高复习效果和学生应考能力的有效手段,希望各位老师加以重视。在地理会考命题“不出旧题、不用成题、全部命制新题”的前提下,这一点尤为重要。
8.规范学生答题习惯。每年会考阅卷中都发现许多学生因为答题习惯不好被扣分。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易错字问题。重点地名写错,如哈尔滨、霍尔木兹海峡、珠穆朗玛峰、渤海、湄公河等重点地名应让学生切实掌握,不能重记忆,轻书写。
(2)语言不规范问题。地理规律或地理现象的解释、描述应该使用规范的语言、专业的术语,平时教学和检测中应加以强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气候特征的描述、地理现象的解释、等高线的识读、河流流向、山脉走向的描述等。强调单位,如摄氏度、人口密度、比例尺的计算时,要注意数据单位。
(3)卷面整洁问题。特别是错误改正时,切忌乱画。填图位置准确。
(4)作图细节问题。如指向标的画法、气温变化曲线是否平滑等。作图时的距离计算问题等。
(5)避免漏做。有些题目需要在图上做标记的切忌漏做,教师要反复强调。
篇2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要点:气候成因
气候成因的影响因素有:太阳辐射、大气运动、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具体的某种气候的形成并不一定全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所以,审题时要注意判断主导因素是什么。
(1)太阳辐射:①使得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热量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温度带,如热带、*带、温带、亚寒带、寒带(极地);②是同纬度地区的季节差异,加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形成季风气候。
(2)下垫面: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②地面植被和地表性质的局部差异,其实质是热量和水分的差异,因为下垫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和水源。
(3)大气环流:①本身的低压带、高压带可以作为一种天气系统,长期影响一个地区的气候,如赤道低压带终年高温多雨;②通过盛行风带、季风环流影响水汽输送,进而影响气候,如季风环流下,冬季气流由陆到海,降水少,夏季气流由海到陆,降水充沛;③通过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影响一些地区的气候,如地中海气候。
(4)人类活动:通过生产活动及改变下垫面的物理、生物学特性,改变大气中水汽、C02的含量,影响气候。如工业生产导致C02增多、增加森林覆盖率或修建水库,改变局部气候。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要点: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可持续发展内涵——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4)清洁生产: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传统方法只把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1)庞大的人口压力。
(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口压力大、经济迅速发展和资源利用率低。
(3)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从城市迅速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仍在扩大。生态极危机区分布于东部地区,这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人类活动频繁。
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1994年3月,国务院了《中国21世纪议程》。
3、生态农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留民营村建设生态农业的措施:
(1)调整农业结构:由单一的种植业调整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篇3
关键词:知识整合;会考复习;新课程
前些天,台州市地理教研室组织了一次全市高一地理会考研讨会,会议中安排了两节会考复习观摩课。其中黄岩二中严老师的复习课颇具新意,为与会教师提供了另外一种复习的模式,该课就“美国”这一专题对有关美国的知识进行整合,从而达到构建知识体系的教学目标,也带来了我意想不到的收获和反思。
教学过程:
(1)教师将课前布置学生完成好的有关美国的知识点大纲展示给全体学生,并对有代表性的作业进行点评。
(2)分别请学生对展示的知识大纲进行补充。
(3)教师自行归纳与美国有关的会考考点,构建体系如下:
(4)对美国专业化农业和美国田纳西河流域治理进行复习和练习。
此堂课与传统复习课相比较,无疑是创新的,这种大胆的尝试在某种意义上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网络,也符合会考复习的大背景。
一、新课程改革的会考中面临的问题
1.内容散
教过新教材的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新教材必修的三本书内容杂,形式散,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把握,另一方面也让教师对知识体系的梳理颇为头疼。知识不能理清楚,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只能浪费学生更多的时间。
2.时间短
会考复习的时间非常紧,一般都是不到一个月的复习时间,新课改后,高一会考任务很重,各科需要抢时间。有限的时间里面要对三本书进行地毯式的复习,效率就显得尤为可贵。如何让学生尽快地在脑袋里建构知识网络,形成树枝形的知识体系成为复习的关键所在。
3.结构乱
为体现课程改革的基础性、选择性和发展性原则,新课标教材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每一节课都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活动”。其中,必修一共有108项教学活动和4处双语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应由教师完成还是由学生完成?应该完成哪些?完成活动与实现教学目标产生的时间冲突怎么解决?这些我们都无法回避!
4.难把握
会考不同于高考,难易度的把握对节约复习时间、把握复习效率至关重要,教师如何准确地把握考试难易度,如何准确把握会考大纲,并准确地传达给学生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综合上述情况,如果仅仅按照教材的安排进行复习,毫无疑问,会大大加重学生复习的负担,就如同往电脑里一股脑儿地塞进各式文件,没有经过系统地分类整理,致使在要用东西的短时间内就调不出来。所以在会考的复习中,采用合理的技巧和策略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这一切的工作,知识的整合能够为会考提供较大的帮助。
二、知识整合应用于复习中的好处
通过调整组合,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点突出,找出了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体系,排除了不少知识的界限障碍,知识掌握得更准确、系统、牢固,学到的知识更灵活。
通过知识的组合,可使学生掌握更加完整的、准确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通过调整组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现在的考试单靠死记硬背,虽然也记住了不少知识,但只是表面的、肤浅的,一旦遇到有一定难度或较大灵活性的试题,学生就会束手无策。
案例中的“美国”,基本上做到了这样一种整合,把与美国相关的气候、地形、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板块、洋流等知识都归纳到一起,便于学生联系的复习与掌握。知识整合最大的优点就是化零为整,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简单和清晰的脉络,从而保证学生学习的效率,但是会考复习中是否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整合?是否整合的方式就可以完全的应用到会考复习中呢?
三、知识整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透过以上案例我们也不难看出,这样一种整合,很难做到每堂课都使用,也很难达到复习的目的,知识整合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如:
1.知识整合的容量把握不当
地理知识的空间联系相当紧密,整合的知识都是密切相关的,整合不当,会使得课堂容量加大,反而加重学生的学习复习负担。
2.知识整合的方法不当
对于区域地理的复习中,我们可以选择这样的整合方法,有利于知识梳理,但对于自然地理部分以及人文地理方面也采取同样的方法复习,就很容易造成知识点的遗漏或重复。如,案例中的美国,美国的自然状况、洋流、区域发展等等问题就很难全面的复习,对于学生查漏补缺非常不利。
3.知识整合的复习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很高
对于知识点的概括要求学生首先能全面地认识,复习教材与考纲。但是对于大部分学习能力较差、学习时间又相对紧缺的学生而言,整合知识很难实施。
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学生对区域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相应的人的矛盾等都有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认识,既掌握了与该地区相关的地理主干知识,又培养和训练了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思路和方法。
篇4
一、 毕业会考的必要性、可行性
1 毕业会考作为毕业资格的考试,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地理课是我国初中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但由于地理教育价值未能被正确认识,导致学生对地理课程产生歧视,认为地理是“副科”“豆芽科”,对地理教育造成许多不良后果。关于地理教育价值,《地理教育国际》指出:地理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须。这是因为,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地理课程引导我们去认识环境、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当今世界三大问题,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迫使我们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人们应树立这种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而这正是中学地理教育的神圣使命。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个人不是由部分因素拼凑培养起来的,而是由他所受过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综合地造就成功的”,可见,学生所受到的教育应是立体的,多方面的。学校也将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作为主要方向。学校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加以培养教育。如果在保证学生的文化知识达到毕业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发掘他们的智力潜能和综合实践能力,使之达到更为优秀,以适应未来的需要,似乎更符合素质教育的原则。
2 毕业会考作为毕业资格的考试,其基本标准是教学的最低标准,内容为必修课的内容。应该说凡是具备了必要的办学条件,教师思想业务素质符合要求,教学管理工作正常的学校,学生们通过努力就能够达到合格的水平,尤其是那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学思想端正,学校管理严格,教育教学管理规范,质量较高,素质教育成效显著的学校,文化知识的覆盖面已超过了会考的要求。
3 毕业会考,无论怎样也没有脱离开考试。受多种因素制约,我国的教育事业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着许多矛盾。升学的激励机制仍不可避免地成为教和学的主要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会考不但没能将学生从紧张的学习气氛中解脱出来,反而使他们的考试又平添了许多。如果是为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而设立的初中毕业会考制度,其实施的结果对于素质较全面的学生来讲未必符合这个初衷。而现在社会又是一个功利社会,如果不考,开设的小学科可能成为一种摆设,或者上课要么学生不听要么教师应付了事。而从日常的教育中学生们懂得,只要考,就要认真对待,不能敷衍了事,做事认真也是一个人应具备的素质之一。
二、 毕业会考复习的几点建议
复习课非常重要,它是帮助学生全面地、系统地巩固所学地理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使每节复习课不仅
具有综合性、针对性,而且富有新颖性,把复习课变成一种“活动”从而不断提高
复习课的效率。地理复习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读、划、圈――“预习预热法”:认真学习、研究《2009年初中毕业会考地理考试标准》,并发放给学生。其会考内容应分为以下五个板块:地球、地图的基本知识包括经纬线、经纬度和地球的运动;世界海陆分布大势;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中国的四大分区地理;黄土高原和珠江三角洲的区域特征。上课之前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知识点或自已编写复习资料。要求学生对教材的内容要求做到读、划、圈并行,以加深印象。
第二步,书理、指图讲解――“思维描图法”对学生前一天勾画的知识点书理出知识结构。并针对学生容易妄记的问题以问答式过一遍;针对概念不清,不易理解的地理原理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解、点拔。这一阶段要充分利用挂图、板图。设及地理名词的分布要落实在图上,对地理原理的理解分析要绘出板图或制作课件――进行“思维描图”的练习,以树立正确的地理空间概念、地理分布规律以及地理事物具体的空间轮廓。这样使地理概念和地理空间分布规律更清楚、更明白,使地图知识更牢固。
第三步,填、写结合――“地理事物定位法”: 通过前两步的复习,在掌握教材上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和相关的地图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事物都占有一定
空间、都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这一特点,对地理事物及规律进行定位。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水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起到深化和巩固地理知识的作用。
篇5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不选或选错均不得分。
1. 在天体系统的层次划分中,太阳系属于:( )
A. 一级天体系统 B. 最低一级天体系统 C. 仅次于银河系的天体系统 D. 高于河外星系的天体系统 2. 当地球运行到九月二十三日时: ( ) A. 夜弧和昼弧不等长 B. 北极圈内产生极夜 C. 晨昏线于北极圈相切 D. 南半球为春季 3. 人们总是在夜间看到北斗七星绕着北极星在运动: ( ) A. 西升东落 B. 东升西落 C. 顺时针方向 D. 逆时针方向
4. 不属于地球外部圈层的是: ( ) A. 岩石圈 B. 大气圈 C. 水圈 D. 生物圈
5.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高压 B. 在没有摩擦力的情况下,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向平行 C. 水平气压梯度力愈大,风速就愈大 D. 摩擦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相反,大小相等
6. 与大气逆辐射有关的现象是: ( ) A. 雨后天空格外蓝 B. 城市上空多雾 C. 夏至日漠河市几乎是不夜城 D. 深秋阴天的夜晚无霜冻
7. 关于海洋表面盐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盐度最低的海区纬度 B. 同纬度海区, 暖流比寒流盐度偏高
C. 有大量河水汇集的海区, 盐度较 D. 盐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8. 河流径流季节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 河床的渗流 B. 气候反常
C. 农田灌溉用水 D. 水源补给的变化
9. 承压水与潜水的根本区别是: ( )
A. 补给方式不同 B. 地质条件不同
C. 排泄条件不同 D. 水位深浅不同
10. 目前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
A. 岩浆的比重不同 B. 各层的厚度不同
C.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 D. 岩浆组成物质的不同
11. 关于地球六大板块划分的正确叙述是: ( )
A. 把整个地球分为六大板块 B. 把地壳分为六大板块
C. 把陆地分为六大板块 D. 把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12. 在野外识别地层先后顺序的正确方法是: ( )
A. 观察地质构造 B. 鉴别地层中的化石
C. 根据地层上下排列顺序 D. 鉴别组成岩层的物质性质
13. 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是: ( )
A. 没有无机环境、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分 B. 城市环境不是生态系统
C. 工业发达,生产者充足 D. 分解者不足,无法自净
14. 在温带森林食物网中,有“果实鼠鼬狼”食物链,为避免鼠灾,应采取的措施是: ( )
A. 人工围捕 B.对生产者进行保护而建立正常的能量流动
C. 对次级消费者进行适当保护而建立正常的生态平衡
D. 对三级消费者进行适当保护而建立正常的生态金字塔
15. 赤道地区水资源比副热带地区水资源丰富,说明了自然资源: ( )
A. 分布的规律性和不均衡性 B. 自然资源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C. 数量是有限的 D. 生产潜力可不断扩大和提高
16. 关于我国矿产资源分布的正确叙述是: ( )
A.磷矿主要集中在湖南、云南、四川、贵州、湖北等省
B.铁矿主要集中于辽宁、冀东和西北
C. 煤主要分布于华北、东北和华中地区
D.石油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
17. 图中阴影处所代表的能源,可能是: ( )
A.沼气
B.核电
C.水电
D.煤气
18. 秸秆、柴草的燃烧过程是: ( )
A.化学能转化为光能 B.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C.机械能转化为光能 D. 太阳能转化为热能
19.下列地区农业生产与影响其发展的主要条件正确叙述的是: ( )
A.西亚两河流域的小麦、棉花取决于土壤条件
B.大庆油田附近的农副食品生产取决于市场条件
C.太湖流域的淡水渔业取决于气候条件
D.新疆的瓜果、长绒棉取决于灌溉条件
20. 拉丁美洲地区粮食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
A.土壤沙漠化太快 B. 城市化速度太快
C.工矿业发展过快 D. 人口增长过快
21. 有关发展中国家之间农业生产差异的正确叙述是: ( )
A.阿根廷和巴西等新垦区农畜产品出口较多
B.东亚和东南亚稻米产区劳动生产率较高
C.热带地区一些国家经济作物进口率较高
D.北极地区渔产品的商品率较高
22. 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世界上形成的两大工业地带是: ( )
A. 西欧和美国 B. 日本和美国
C. 英国和美国 D. 澳大利亚和巴西
23. 下列工业部门受自然条件制约最明显的是: ( )
A. 航天工业 B. 食品工业
C. 水能发电 D. 石油化工
24. 关于我国工业地区和工业地带的叙述, 正确的是: ( )
A. 沪宁杭工业基地是我国的工业基地
B.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的能源、水源供应充足
C. 沿海工业地带矿产资源丰富
D. 陇海、兰新工业地带以钢铁工业为最重要
25. 下列关于世界人口增长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
A.许多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迅速
B.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C.有些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呈现负增长
D.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迅猛增长
26.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
A.人口密度差异 B. 国家政策
C.自然资源的丰歉程度 D. 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
27. 在一些城市出现的光化学烟雾等大气污染事件是由于 ( )
A.工业废气造成 B. 工业废水造成
C.汽车尾气 D. 城市垃圾造成
28. 建国初期,我国各类城市增长最快的是: ( )
A.大中城市 B. 中小城市
C.大中小城市 D. 大城市和小城市
29. 以下属于环境反馈作用的是: ( )
A.太阳耀斑增多 B. 两极极光减少
C.地球可能因CO3增多而日趋变暖
D. 森林因被砍伐而不断减少
30. 协调人类和环境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 )
A.搞好国土整治 B. 预防自然灾害
C.控制人口增长 D. 参加国际协作
二、双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计30分)每小题只有两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不选或选错均不得分。
31. 地球的“左邻右舍”是: ( )
A.木星 B. 金星
C.海王星 D. 火星
32. 右图中的数字为甲、乙、丙、丁四地7月7日各地方时正午的太阳高度,就纬度而言: ( )
A.甲地可能在北半球也可能在南半球
B. 丙地纬度肯定高于乙地
C.乙地自转线速度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甲地
D. 丁地肯定在寒带范围内
33.当地球运行经过远日点以后几天内: ( )
A.我国长江流域开始出现梅雨天气
B. 我国华北地区出现春旱现象
C.巴西圣保罗处在少雨季节 D. 开罗的正午太阳高度日趋降低
34. 有关矿物、岩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石英、云母、长石是最常见造岩矿物之一
B.大理岩是石灰岩变质而形成的变质岩
C.金刚石和石墨是两种不同元素组成的矿物
D.玄武岩、花岗岩都是侵入岩
35. 由于河流补给不同,河流的汛期不同: ( )
A.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在夏秋
B.流域内有季节积雪的河流,常常形成春汛
C.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的河流汛期在夏季
D.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量很不稳定
36. 世界上石油和水能两种常规能源都较丰富的国家或地区是: ( )
A.巴西 B. 中东 C. 俄罗斯 D. 北美
37. 有关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说法正确的是: ( )
A.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以循环流动
C.生态平衡是绝对静态平衡 D.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生态系统
38. 我国改造中地产田取得良好效果的地区是: ( )
A.黄淮海平原 B. 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 D. 云贵高原
39. 工业布局方式、工业中心、布局的主导因素,三者结合正确的是:( )
A.“临空型”——鲁尔区——接近原料基地
B.“煤铁复合体型”——英格兰中部地区——接近原料、能源基地
C.“临海型”——日本福山——超级油轮和巨型运输船舶
D.“临空型”——中国大庆——接近原料基地
40. 依据农业地域性特点,我国应在: ( )
A.黑龙江省种植甜菜 B. 冀中南种植棉花
C.半干旱草原地区垦荒种粮 D. 江南山区发展水稻生产
41. 关于人工制取沼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主要成分是甲烷 B. 投资大,技术要求低
C.原料可以就地取材 D. 不利于保护植被
42. 关于我国人口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我国人口形势十分严峻 B. 由于实行计划生育
C.我国人口如不严加控制,将会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自然增长率不可能会下降
43. 关于世界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发展中国家不存在环境问题
B. 大气、海洋、生物圈遭到污染,人类生存环境就要恶化
C.世界环境问题的解决要依赖发达国家
D.解决世界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协作
44. 下列属于人类与环境相统一的人类活动有: ( )
A.在秦岭北坡营造梯田 B. 建设“草、水、林、机”配套的人工草场
C.洞庭湖畔围湖造田 D. 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
45. 平均每公顷草场养羊的头数,新西兰高于蒙古18倍多,造成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A.农业科学技术水平不同 B. 人口多少不同
C.市场需求量不同 D. 气候不同使草场产草量及牧草质量不同
第Ⅱ卷(共40 分)
注意事项:
1. 第Ⅱ卷共3页,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 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三、填空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10分)
46. 不论冷锋还是暧锋,其锋面都是向 气团一侧倾斜。暖锋形成的降雨主要在 气团一侧。
47.自流水盆地补给区的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属于 。在 以下的地面打穿隔水层,才会形成自流井。
48.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经济发展既能满足人类 ,
又对 的生活环境不构成危害。
49. *广场上的五星红旗与旭日同升,3月21日的升旗时刻应是 。一年中升旗时刻最早的日期应是 。
50. 为了使人类同环境能够协调发展,就是要解决人类同环境 的矛盾,促进人类与环境的 。
四、读图、填图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51. 读下图,回答:
⑴人站在极点,面向0°经线,他的前方应是 方(向)。
⑵A点的线速度(大于、小于或等于) B点的线速度。
⑶如果这一天是北半球的冬至日,那么C 点:昼长 小时,太阳高度
⑷随着地球的自转,当B点转过的角度恰好是360°时,这一日被叫做 日(太阳日或恒星日)。
52. 读下面“我国北部地区自然带分布略图”,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回答下述各个问题:
⑴图中ABC自然带的分布,显示了 的分布规律,其产生受 条件影响较大。
⑵B自然带的名称是 。C自然带中分布的绿洲,属于地带性或非地带性中的 现象。
⑶在图中的A自然带内,有我国全国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
。
53. 读下面英国工业分布图,填空回答:
⑴图中字母 第一次技术革命中形成的 工业基地伯明翰。
⑵图中字母 代表新兴 工业基地苏格兰地区。
⑶图中字母 代表在新的原料、燃料基地形成的 工业城市阿伯丁。
⑷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生在英国,它以 发明为标志,使工业布局由 。
⑸图中字母 代表的大城市,每天有一百多万人作“钟摆式”移动,形成这种人口移动的因素是 及高速公路、地铁等交通事业的发展。
54.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写出图中字母的含义:
A ,B ,C ,
D ,E ,F 。
⑵将下列选项的代号分别填入A F(与图中含义相同)的空格内:
①石油、铜 ②烧油产生的烟尘 ③工业废液、固体废弃物 ④稻米、西红柿
⑤森林 ⑥工人、农民 ⑦酸雨腐蚀 ⑧水利工程
A: B: C: D: E: F:
55. 下图是36°N附近 的某地1950年(A)和1990年(B)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分析回答:
⑴图中的耕地类型 是 。
⑵B图与A图相比,在土地利用方面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① ② 。
⑶B图与A图相比,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判断的理由是 。
⑷该地在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方面的核心问题是 ,应遵循的原则是 。
56. 读“上海及附近地区简图”,回答:
⑴自来水厂的取水口将移到黄浦江上游的A处,因为该处: ( )
① 距市中心近
②交通方便
③水质较好
④接近旅游区
⑵B地是宝山钢铁总厂,它的工业布局属 格局。
⑶C是金山石化总厂,它远离市区,从环境因素考虑,因为它属于: ( )
①基本无污染工业 ②轻度污染工业 ③严重污染工业
⑷D地正在建设 核电站(位于浙江省)
⑸E地是近郊区,应是什么农业基地: ( )
①粮食 ②棉花 ③出口作物 ④蔬菜和副食品
高中地理会考模拟测试题
参考答与平分标准
第Ⅰ卷(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计30分)
1.C 2.D 3.D 4.A 5.C 6.D 7.B 8.D 9.B 10.C 11.D 12.B 13.D 14.C 15.A 16.A 17.A 18.B 19.B 20.D 21.A 22.A 23.C 24.A 25.D 26.D 27.C 28.A 29.C 30.C
二、双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31.BD 32.BC 33.CD 34.AB 35.BC 36.CD 37.AD 38.AB 39.BC 40.AB 41.AC 42.AC 43.BD 44.BD 45.AD
第Ⅱ卷(共40分)
三、填空题:(共5小题,每空1分,计10分)
46.冷 冷 47.潜水 承压水位 48.当前的需要 子孙后代
49.6时 6月22日 50.对立 统一
四、读题、填图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计30分)
51.⑴北 (1分) ⑵大于 (1分) ⑶24 (0.5分) 46°53′(1分) ⑷恒星 (1分)
52.⑴经度地带性 (1分) 水分 (1分) ⑵温带草原带 (1分) 非地带性现象(1分) ⑶松嫩平原 (0.5分) 三江平原 (0.5分)
53.⑴C (0.5分) 钢铁 (0.5分) ⑵B (0.5分) 电子 (0.5分)
⑶A (0.5分) 石油 (0.5分) ⑷蒸汽机 (0.5分) 分散趋向集中 (0.5分)⑸D (0.5分) 地价上涨和环境恶化 (0.5分)
54.⑴A物质和能量 (0.5分) B废弃物 (0.5分) C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0.5分)D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作用 (0.5分)E人类社会 (0.5分) F环境 (0.5分)
⑵A①④ (0.5分)B③② (0.5分)C⑦ (0.25分)D⑧ (0.25分)
E⑥ (0.25分) F⑤ (0.25分)
55.⑴旱地 (0.5分) ⑵①林地减少 (0.5分) ②公交、居民住宅用地、沿海滩涂面积扩大 (1分) ⑶水土流失加剧 (0.5分)森林减少,河流含沙量增多,沿海滩涂面积扩大 (1分)⑷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 (0.5分)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工农业生产(1分)
56.⑴③ (1分) ⑵临海型 (1分)⑶③ (1分)⑷秦山 (1分)
篇6
1、光线:表示光传播路线的直线;
2、光束: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c=3.0×108m/s;
3、光的折射定律:光从一介质进入另一介质时,传播路线要发生改变,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从光密质进入光疏质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1)入射角:图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加角;(2)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2)折射率n=c/v=sini/sinr(大的除以小的);
4、光密质:折射率大的介质;
5、光疏质:折射率较大的介质;
二、全反射:光从光密质进入光疏质时,当入射角大于零界角时,只有反射光线没有折射光线的现象;
1、发生全反射的条件:(1)光从光密质进入光疏质;(2)入射角大于临界角;
2、临界角:当折射角等于90°时的入射角;sinaC=1/n;
3、特例:海市蜃楼、光导纤维;
三、光的色散:当白光经过三棱镜后能形成彩色个光带,这个现象叫色散;
1、发生色散后在光屏上从上至下,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2、从红到紫光的频率由小到大;波长由大到小;
篇7
重庆高考满分作文400字一:等待
生命这一程长路,不能指望孩子一天长大,也很难让生活中的所有误解马上消除,从冲动到冷静,从狭隘到宽容,缓一缓,等一等,冷却原因不明的是非计较,让所有的误会成见都成为对自己胸怀的一种提醒,客观已经那么简单的存在,人生更需要长养的是等一等的智慧和从容。
岁月匆匆,行路也匆匆,人生活的不是一场劳碌,风风火火赶过去,辛辛苦苦一场历练,冷落了美景,闲置了好心情,有些事情等一等,又何妨?让人生的思考有机会沉淀,也减震急于事功的浮躁,面对着生活的如意不如意,不忘当年的素心初衷,生活的脚步慢一点,学会欣赏,学会平常,闲一段流光读清风明月,留一方背影给瓜豆田园。
这茫茫的人海,宽宽的世界,每个人都在学会理解,这世界是大家的存在,而不在于诉说着自己的委屈,忽略了别人的无奈,更不要因为自己的奢望,而拉远了和生活本身的距离,这朴朴素素的生活,把握住内心的厚重与温度,才是生命的价值,生活从来也不是一种简单的表达方式和存在形式,每个人走过人海都需要秉持一种善意友好的态度,咀嚼着自己的辛苦,也体谅着别人的不易,自己的艰辛需要自己毫无畏惧的承担,但内心世界也要明明了了,别人的不幸和苦难也并非言过其实,就像这人生,每个人都想活出自己张扬丰富的个性,但迎面走来的、身边同行的也同样是鲜亮温暖的生命。
大事小情一箩筐总是生活的家常便饭,需要用一种态度去面对。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做酝酿效应,给鸡飞狗跳落地的时间,让选择变得更理性,凡事学会放一放,冷一冷。不和闲事较劲,不跟心窄费时间,生活的艺术就是候着尘埃落地的耐性,在决定向左走向右走之前停一停,不急躁,不固执,让选择的理智有机会醒一醒,既然无法陪这个世界到地久天长,那就选择一份豁达与真诚。
人生在旅途,虽然是急匆匆地向前赶,且慢在慌张中做什么决定,对着挫折常懊恼,且慢抱怨多逆缘,相信一切都是的选择,相信生活总有峰回路转,?那些人生的温暖总蕴藏在生活的那些不经意间,怎么样的生活才叫幸福,怎么样的生活才叫充实,也就在于这且行且珍惜。
贵州高考满分作文400字二:大爱无言
爱,是无助心灵中缓缓注入的一股甘甜的清泉;爱,是黑暗灵魂里细细洒入的一束温暖的阳光;爱,是荒凉沙漠上破土而出的一株希望的幼苗……
爱滋养万物,爱需要行动,因为大爱无言!
篇8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而彼时的广东,又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这一届全运会,便也有了很多开拓性的创举。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应邀出席了开幕式。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任主席团主席,并致开幕词。一共有37个代表团12400名运动员参赛。本届运动会有10人2队17次破15项世界纪录,3人3次平3项世界纪录,2人2次超2项世界纪界;创造85项全国纪录和最好成绩。
这届全运会上,庄泳、钱红、杨文意、林莉四朵“金花”如出水芙蓉,“跳水女皇”高敏独孤求败……
首次引入吉祥物
但所有的运动员,似乎都比不上它——一只名叫阳阳的可爱小羊。从这届开始,全运会有了吉祥物,跨进了“文化经济盛会”的行列。
这个可爱的小山羊由羊城晚报美术编辑、漫画家陈树斌(笔名方唐)创作。广州有“羊城”之称,以山羊作为吉祥物顺理成章。这是全运会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吉祥物,推出吉祥物是组织者受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启发。为了学习承办大型运动会的经验,广东省筹备第六届全运会领导小组还曾派团考察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众所周知,那届奥运会实现了奥运会历史上的首次盈利,奥运会很多“抓钱”的措施深刻影响了第六届全运会的资金筹集方式。
第六届全运会会徽由“6”和“羊”组成的火炬和跑道首次将信息通过象形的物体表达出来,以火炬的一朵火焰变型为数字“6”,意味着第六届全运会,以“羊”字的三横引伸为跑道,表示全运会在广州(羊城)举行。当时在广州的市面上出售的会徽纪念章很漂亮,样式繁多,卖得很好,在做运动的各种小羊吉祥物,人们甚至排队买。
在项目设置上,本届全运会也进行了大胆尝试,一口气设置了包括奥运项目和非奥运项目的44个竞赛项目,为迄今为止全运会项目设置的数量之最,同时还设置了桥牌、高尔夫球和保龄球三个表演项目。这三个表演项目的设置可谓意义非凡,桥牌是备受关注的智力运动,那个时候桥牌在大学校园以及机关单位非常流行。高尔夫球运动被称为“贵族运动”,因其亲近自然、环境优雅、不易被旁人打扰,是企业界进行商务沟通的理想场所。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在全运会上引入高尔夫,是向外商特别是港澳地区摆出了开放引资的姿态。至于保龄球,1985年5月中国保龄球协会成立,我国的保龄球运动日益活跃,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引入保龄球项目的时候,保龄球运动在中国已经开始显示出赚钱的前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国的保龄球道超过一万条,而每条球道仅需要几个月就可以收回成本,保龄球成为最赚钱的体育消费项目之一,以至于大批保龄球场馆纷纷开张营业,过于饱和的市场引发了恶性竞争,到本世纪初期,保龄球运动才渐渐降温。与其说这是三个表演项目,倒不如说是广东人对萌动的市场经济的智慧表演。
挖掘运动会周边和商机
第六届全运会被公认为开创了依靠社会力量办全运会之先河。自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至1983年第五届全运会所需的举办经费基本上依靠国家财政支出,第六届全运会,开始想办法自筹资金。自筹资金的举措之一是开售全运会体育彩票。1985年2月,当第六届全运会体育彩票第一期上市的时候,引起了轰动。1985年,一个普通人的月收入也就几十元,“万元户”在大多数人看来还是一个梦想。当时,购买这样一张彩票的两元钱大致相当于现在的100元,虽然一等奖奖金4万元是直接成就“万元户”的诱惑,但一般老百姓还是得仔细掂量下钱包。
在总结了第一期体育基金奖券的销售经验后,从第二期开始,奖券改为每个月发行一期,到第二十二期结束。每张面额由两元降为五角,一等奖由4万元提高到5万元,不愿领现金的还可以由银行兑换成当时非常受欢迎的黄金,也可选择房屋。发行银行由省工商银行变成省农业银行,遍及城乡的各级农行和信用社使奖券的销售更加贴近老百姓。
这个变化很快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再加上拉来广东电视台、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作为协办单位进行了广泛宣传,销售情况有了明显改观。通过体育基金奖券的发行,第六届全运会共募集了3000万元资金。从本届全运会以后的各届全运会纷纷效仿了这种资金募集方式。
篇9
关键词 地膜;使用;回收利用;意义;经济效益;黑龙江鹤岗
中图分类号 X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215-01
地膜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条件下需要200~400年时间才能完全被降解。随着使用量和使用年限的不断增加,大量残留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残留的农用地膜破坏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结构,抑制土壤微生物生长,降低耕地质量。残膜在土壤中积累,阻碍了水分及养分运输,并缠绕作物根部,导致作物营养不良,最终导致作物难以发芽出苗生长,造成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农民收入受到极大影响。大量残留地膜还直接影响机械作业,降低整地质量和效率。农户就地燃烧残膜,释放出氯化氢等多种有害气体,造成大气污染。因此,随着地膜的使用和普及,地膜回收和再生产尤为重要。现就鹤岗市地膜使用、回收利用状况及发展趋势等问题介绍如下。
1 鹤岗市基本情况
鹤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属煤炭资源型城市。市区南部以阿凌达河与汤原县为界,西部与伊春市接壤,北部与俄罗斯的比罗比詹州毗邻,东部以梧桐河与所属的萝北县为界。市区面积4 551 km2,由6个行政区组成,其中农业区为东山区和兴安区。市区人口7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万人。
鹤岗市处于中高纬度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3.6 ℃,年内以7—8月最热,最高气温37.7 ℃;1—2月最冷,最低气温-38.8 ℃;年日照时间为2 300~2 700 h,由南向北递减;多年平均无霜期为135 d;结冻天数为190 d左右,冻层深度在1.4~2.0 m;活动积温为1 900~2 500 ℃;多年平均降水量599 mm;年蒸发量(E601)为600~730 mm;全年盛行西风或西北风。
鹤岗市区域辽阔,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耕地平坦,集中连片,土质肥沃,是黑龙江省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盛产大豆、水稻、玉米、小麦以及马铃薯、蔬菜、烟草等粮食、经济作物。市区现有耕地3.6万hm2,粮食总产20万t,蔬菜年产16万t。主要种植玉米、水稻、大豆、蔬菜、西甜瓜等作物,其中玉米2万hm2,水稻7 333 hm2,大豆3 667 hm2,蔬菜西甜瓜5 000 hm2 [1-2]。
2 鹤岗市地膜使用概况
鹤岗市从1984年开始大面积推广使用地膜覆盖技术。由于其具有蓄水保墒、提高地温、延长作物生长期、促进作物生长、增加产量,同时可降低冰雹、干旱、风沙及低温等自然灾害给作物生长带来的不利影响等显著特点,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为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该市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覆盖面积已达到7 000 hm2,按现有地膜生产应用面积计算,每年使用地膜达300余t。目前,鹤岗市区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主要应用于蔬菜、西甜瓜类、玉米等作物,目前地膜已经与种子、化肥、农药一起成为不可缺少的农资。
3 地膜回收再生产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随着地膜生产农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及残留地膜的增加,今后由于地膜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会逐年增大,因而有必要开展废旧地膜的回收和清理工作,逐步减少废旧地膜污染。目前,地膜田间残留量较大,没有回收残膜机械和残膜回收加工企业,主要依靠人工进行回收,回收难度大。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率还没有达到要求,废旧地膜回收后主要是烧毁或者送到垃圾收购站。收购后的的残膜含土量大,一般非专业收购点没有清洗设备,不收购农用残膜,影响了地膜残膜的回收再利用[3-4]。因此,建设具有专业清洗设备的收购点,可以有效提高地膜回收率。建设残膜回收点,引进残膜回收机械,推广应用0.008 mm地膜,建立示范区,制订地膜残膜回收补贴政策,鼓励农户自觉进行残膜回收再利用。同时,随着农用残留地膜回收工作的开展,悬挂在枝头,散落在田间地头的残膜将被送到回收加工网点回收再利用,残膜回收率可达到80%以上。
4 地膜回收再生产的意义
一是通过地膜回收再生产项目实施,清除了土壤中残留地膜,提高了土壤畜水保墒能力,增强了耕层的通透性,消除了烂种烂芽现象的发生,作物根系生长健壮,减少了农药使用量,提升了肥料利用率,机械化作业标准大幅提升,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二是净化了农业生态环境,从源头上降低了农业污染,对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和生态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该项目示范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地膜,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的目标,从地膜的使用、回收和再利用等环节入手,建立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为牵动,企业为依托,农户积极参与,市场化推进,财政补助扶持,市、区、乡政府监管的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机制,总结一整套综合治理措施,地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逐步形成地膜污染防治长效机制,促进废旧地膜的回收和再生利用,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从根本上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发展循环生态农业。三是由于机器收膜的生产率是人工收膜的10倍以上,可极大地缓解残膜回收期劳动力紧张局面,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解放劳动力使其从事其他经济作物的田间管理工作。地膜回收再生产项目建设围绕推广地膜科学使用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清除土壤中残留地膜,并回收加工再利用,改善土壤结构和生态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以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将带动鹤岗市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动市区残膜回收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该市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5 地膜回收再生产的效益
地膜回收再生产项目建设实施后,清除了残膜,避免了由残膜污染引起的的作物减产,使作物增产750 kg/hm2,增产10%以上,增收1 500元/hm2,总增收1 000万元。残膜回收后,企业进行加工处理,加工残膜300 t,产值6 000元/t,企业增收30万元。
6 参考文献
[1] 贾守运.五种延长地膜使用寿命的收藏法[J].中国花卉盆景,2006(3):33.
[2] 郑叶辉.除草地膜使用技术[J].河北农业,2004(2):16.
篇10
学科特点 思维逻辑 核心素养 综合能力
新课标高考地理全国卷非选择题,其信息量大,附加值高,是测试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题型。其中,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大类。2016年新课标高考地理全国卷非选择题有以考查区域要素和人类活动为侧重点的题目两则(36、37均为必做)、以考查综合分析与事实评价为侧重点的题目三则(42、43、44任选其一),它们承载着地理学科的核心能力与价值要素,应该成为高三地理教学的思考重点与行为指南。本文试以现行教材和2016年新课标高考地理全国卷为例,从四个方面进行实证分析与探究。
一、建构学科逻辑体系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思考点,也是学科复习的重要信息源。考纲设定了学科知识的价值追求,规范了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方向明确,考点清晰,需要学生在变化的地理时空和陌生的试题情境中联络文脉,活络事理,解惑答疑。所以,整个教学过程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考试大纲为准绳,以能力测评为导向,以基本考点为抓手,重构知识体系,形成地理学科“再学”与“重习”的新生态(见图1)。
高中地理教材给师生提供的空间是很大的。课标与考纲中涉及的主要内容有规定板块(相互联系)和自选模块(彼此独立),即所谓“3+3”的课程设计形式。其中,必修包括三大板块――自然地理(自然地理要素的分析)、人文地理(主要区位因素的评价)和区域发展(自然人文差异的比较),主要是基本“原理和规律”的论证与应用,据此形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地理思维;选修包括三大模块――旅游地理(体现生命质量)、自然灾害(改善生存环境)和环境保护(保证生态安全)等,主要是学科“问题与措施”的典例分析与应对,进而形成具有科学发展理念的地理意识。教材是重要的知识载体,也是重要的教学工具,备考过程中要充分认识教材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因为教材中“正文”需要学生主动拓展,内引外联;“案例”需要学生积极思考,举一反三;“阅读”需要学生合理想象,助解本义;“活动”需要学生努力实践,应用迁移。四个部分既独立存在,彰显个性,又合为一体,和谐共生。备考中应该将四个部分联系起来,形成合理而完整的“试题模式”,进而成为学生学习的模板与范式。
高考地理试题给师生提供的学科思想是新颖的。非选择题占据试题的主要部分,是学科能力的综合体现。备考过程中,首先,要充分认识试题的学科特征。(1)彰显文化引领。全国卷I 36题,广西横县的茉莉花(精神享受)和花茶厂(物质占有),演绎了“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的西南行。(2)重视生活实践。全国卷I 42题,莫干山民宿的农家游(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原因),诠释着乡景、乡愁、乡情和乡村发展的地域优势和经济特色。(3)突出因果关系。全国卷II 36题,罗纳河流域整治开发中指出(干支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列出(不同阶段)整治措施、说明(整治开发设公园)原因和(恢复河道河汊)作用,证明了人类由利用与改造自然到尊重和保护自然的文明发展趋势。(4)强化思辨过程。同一知识点在不同情境中会有异化的情况,不同知识点在相同情境中也有同化的可能。
其次,要充分认识试题的选拔功能。其关注的对象是学生,试题重视引导学生学习理念,优化学生学习行为;落脚的地方是基础,时空概念、因果逻辑、人地关系和环保意识都是试题“内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衍生的产品是情感,试题把专注与欣赏、体验和表达有机地融汇到试题系统之中;最终的质量是能力,发现有效信息、提出个性化观点、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一以贯之。从教学“议题”到考试“试题”,都要超脱课本登高望远,如此,才能体现教学的创新意识和试题的杠杆作用。
二、透析主体认知目标
就备考而言,教材是知识之源,学材是求知之本,题材是辨识之需。如何把学者编写的教材转化为学生可以操作的学材,进而把学生操作的学材演绎为考试可以模仿和创新的题材,成为备考过程中师生关注的焦点。因此,要重视教学的“知识导向”、复习的“问题导向”和考试的“能力与素养导向”。学生须明白,高考前视野所及多为“原生态问题”,而考试时遇到的多是“新生态问题”。教师应该知道,知识只是备考的基础,方法才是通达问题本质的桥梁,以此考查学生的基本能力,也就是思维能力和发展潜力。而命题者必须参透教育的全过程,因为知识蕴含在情境中,方法体现在议题中,能力形成于答案中。
教材与学材相互变通。就教学内容而言,备考过程是一个打破常态、建立新常态的过程;就教学对象而言,也是一个不断置疑、勇于质疑的过程。现行教材有四个版本,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比照整合,发现不同编著者的知识结构式、内容着眼点和学习思维线,在拓展知识面的同时,熟练掌握和综合使用学习工具,实现地理备考的低消耗与高效率。为使学材更加丰满,更有价值,要适时添加媒体信息。信息来源可以是教师积累的,也可以是学生偶遇的;可以是古代自然演化的典型案例和人类活动的经典范式,也可以是现实世界地理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和产业发展的创新个案,诸如此类,成为备考过程必须容纳、融合、荣获的教学珍品和高考试题已经尝试、常新、长效的经典范例。同时,在备考过程中要重师生互动,强化教学相长,促成备考过程的良性循环。教师要不断地设置问题,摒弃照本宣科、罗列要点;学生要及时地提出质疑,以批判思维取代接受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避免机械记忆,按部就班。师生同志趣、同质疑、同旨归,才能使备考更有效率,应考更有底气。
议题与问题各司其职。议题与问题之间有三个重要面向:第一,属性不同。议题是宏观的、形象的,议题孕育主题含义、承载背景情境、彰显问题指向;问题是微观的、具体的,问题需要知识铺陈,需要方法支撑,需要价值体现。当议题和问题相互映衬、彼此融通的时候,试题的魅力才得以凸显。第二,效能不同。严格意义上说,议题是学生认识试题的客体,问题是学生解读试题的主体,前者给学生提供了思考问题的信息源,包括思维的线索链和表达的参照系,后者给学生提供了解答问题的关注点,即问题焦点(原因、影响、措施等)和行为限定(简述、分析、说明等)。第三,作用不同。议题可以无限开放,只要是有因果、可关联、能比较、可共融的事实信息和理论信息,皆有拓展性和再生性,学生可以合理想象。而问题视野相对较窄,内涵相对集中,虽然有些问题是开放的,但数量较少,一般也只有二元表达,学生只能在规范中发挥。
三、活化学习思维脉络
教学信息有主次之分,试题信息有繁简之别,主试问题有因果之序,但总会主次分明、简繁有度、因果相彰,形成一定的认知顺序和思维逻辑,为问题解析和要点表达提供参考依据和表达模式。地理试题一般有两种思维逻辑:即知因求果和执果索因。前者试题提供信息,要求学生做出结论;后者试题给定结论,需要学生分析原因。试题中因果关系是绝对的,教学中因果关系是相对的;学习中因果转换合乎情理,应答中思维脉络才会清晰。因果推理是理性思维的基础,就新课标高考全国卷地理试题的逻辑关系而言,“索因”多为自然因素的分析,“求果”多是人文要素的表达,由此可以看出因果关系题的问题呈现形式和逻辑思维线索。前因后果相互承转,构成了问题的直观情境和现实结果。但是,师生必须清楚,依据信息,适从题意,求取结果,会有“奇葩”;依据结果,追踪题意,索取原因,也会有“歧义”。
因果关系题“思维逻辑”有以下四种方式:一是明确起点,直推答案(线性思维)。有由此及彼的单向式,也有通前及后的递进式,解题时要确认原点(问题),再认节点(关联),最后通达终点(答案)。二是找准视点,广开思路(发散思维)。有以一析N的分散式,也有以一求X的拓展式,其中,N是平行的、可比对的,而X是未知的、可理顺的。三是凝聚要点,合成答案(聚合思维)。有合二为一的捆绑式,也有九九归一的推论式,前者答案是相对固定的,后者答案是可以变通的。四是整体观点,全景研判(综合思维)。试题反映地域性,主要是涵盖原理、渗透方法和择取态度;问题确保有效性,主要是反映趋势、设计有趣兼具实用价值;解题要有针对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参透因果才有意义。
高考地理试题设计多表现为探究“因果关系”为主的思维逻辑,反映着地理学科的价值取向。知因求果,目标在前,追击落点,因为答案可以是唯一的,也可以是多元的;执果索因,起点在后,追溯相关,因为答案可以是内涵,也可以是外延。所以,地理备考过程中应该重视上述地理逻辑思维的训练。
四、助推综合能力提升
新课标全国卷地理非选择题,图像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命题风格非常显著。其以“识读信息・选取角度・整理关系・分析要素・解决问题”为思维主线,试题图表清新、切入点小,重视对思维理性、逻辑过程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利用区域地图作为信息载体,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尤其是空间定位能力、信息提取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