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容若诗词范文

时间:2023-03-27 00:32: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纳兰容若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纳兰容若诗词

篇1

谁道飘零不可怜,旧游时节好花天,断肠人去自经年。

一片晕红才著雨,几丝柔绿乍和烟。倩魂销尽夕阳前。

2、《蝶恋花·今古河山无定据》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3、《长相思·山一程》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4、《采桑子·明月多情应笑我》

明月多情应笑我,

笑我如今,

孤负春心,

独自闲行独自吟。

近来怕说当时事,

结编兰襟。

月浅灯深,

梦里云归何处寻?

5、《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

谁翻乐府凄凉曲?

风也萧萧,

雨也萧萧,

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

醒也无聊,

醉也无聊,

梦也何曾到谢桥。

6、《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篇2

一、纳兰性德生平

纳兰性德,(1654一1685)字容若,是满清正黄旗人,其父一度为当朝宰相,可谓荣华富贵。纳兰天资英绝,聪明颖悟,满腹经纶,又善骑射,可谓文武全才。纳兰容若的一生是短暂的,只有31岁。但他的文学成就,尤其是他词的创作成就确是十分辉煌的。时人和今人,对他都有很高评价。清人说他“尤工于词,所作《饮水・侧帽词》当时传写,遍于村校邮壁”(《清史列传》)。他的词集数度被翻刻。可见在当时纳兰词的影响是很大的。近世况周颐、王国维、唐圭璋等名家也都给纳兰词以极高评价。他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出,著称于世。因此,研究纳兰容若的词还是有一定的文学价值的。

二、情感的坎坷波折加深了其诗词的“哀感顽艳”

从纳兰性德生平的诗词中足可看出他情感的丰富,正是由于他情场的失意,才使得他的感情更加细腻,因为深受汉族文化的熏陶,所以他厌苦鞍马扈从,鄙视宦海倾轧,转而“甚慕魏公子之饮醇酒近妇人”的轻狂脱俗生涯。史载纳兰性德妻卢氏,妾颜氏,康熙十六年(1677年)卢氏病亡,复娶官氏。除原配夫人外,与纳兰性德有婚恋关系的还有一位扑朔迷离的早期恋人和一位婚外恋人沈宛。他们与纳兰性德的关系影影绰绰,若明若暗,但很明显,他们对纳兰性德的创作的影响不可小觑。

关于纳兰性德那位青梅竹马的恋人的传说,始于无名氏的《赁庑笔记》,“纳兰容若眷一女,绝色也,有婚姻之约,旋此女入宫,顿成陌路,容若愁思郁结,誓必一见,了此宿因,会遭国丧,喇嘛每日应入宫唪经,容若贿通喇嘛,披袈裟,居然入宫,果得一见彼姝,而宫禁森严,竟如汉武帝见李夫人故事,始终无由通一词,怅然而去。”讲的便是所谓的纳兰性德混入宫里会见恋人之事,只是宫禁森严无法语言交流,只得以玉钗相叩来传递情意,在纳兰词中隐约可以找到此事的痕迹,如《减字木兰花》中写道“相逢不语,一片晕红疑著雨。小晕潮红,斜溜鬟心只凤翘。待将低唤,直为疑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廊叩玉钗。”等,似乎真如《赁庑笔记》中所记载相符。

与入宫说不同的另一种说法源于刘鸿先生的《清初学人第一――纳兰性德研究》一书,“不赞成纳兰性德所恋女子入宫之说,但并不否认性德生前有过恋人,恰恰相反,从性德对异性情意绸缪、一往情深的性格特征和他所写的爱情诗词来看,他是个自由婚恋的热烈追求者,可以肯定他生前有过甜蜜的初恋,并且这个恋人不是后来的发妻卢氏,而是纳兰家一个后来出家的侍女,使他饱尝了失恋的痛苦”。不过,这种说法也是从纳兰词中归纳而来。当然,由于关于纳兰性德的史料记载并不全面,所以我们要了解他的家世、他的感情就只有从他的诗词中去管窥蠡测。

但不论哪种说法都无法否认初恋情人对纳兰性德的影响,以至于他在诗词中才会时时有“十一年前梦一场”这样的佳句,就是因为这一份牵挂化在了词中才更显得韵味十足。“深禁好春谁惜,薄暮瑶阶伫立。别院管弦声,不分明。又是梨花欲谢,绣被春寒今夜。寂寂锁朱门,梦承恩。”即使恋人入宫,容若对其依旧念念不忘,虽终不得见但也期望恋人可以异于其他宫女,不求承欢。

在初恋情人入宫不久,容若娶了第一任妻子卢氏,卢氏才貌双全,配与容若可谓是才子佳人。容若与卢氏婚后琴瑟和谐,夫妻恩爱。在与卢氏婚恋期间容若为康熙御前侍卫,不能与卢氏长时间相守,于是在离别的日子,容若由思念的感情牵引创作了大量的恨别词,[相见欢]微云一抹遥峰,冷溶溶,恰与个人清晓画眉同。 红烛泪,青绫被,水沉沉,却与黄茅野店听西风。 这首词上阕变现了出征之人遥望山峰,那俊秀的山色好似妻子眉间的青黛,由此来表现征人对妻子的思念,下阕妻子晚间盖着青绫被在红烛的映衬下仿佛与丈夫一起听西北的风声,表达妻子对丈夫的无尽思念之情。若不是有这种相思的切身体会,也不会写出这种情真意切、深受深知的相思词。但好景不长,卢氏在结婚后三年便离开了容若,容若悲痛欲绝,写下了一系列悼亡词。“《青衫湿遍・悼亡》: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共银。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斜阳。判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词的上阕字字含泪,回忆亡妻病中情形,伤心欲绝,又想起妻子胆小不敢守空房,如今只有梨花影伴,愿意为妻子的亡魂知名回家的路。而下阕最能感受到词人对妻子的深情的则是“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薄命宜将息”这一句,想到妻子在九泉之下还在为自己伤神,悲泣之感顿生。

在清朝男子三妻四妾自然是常有之事,纳兰性德也不例外,在妻子卢氏去世后,他又娶了官氏为妻,似乎是因为经历过与卢氏的生离死别,容若对官氏的感情并不入深。而让容若再次陷入情感的则是江南的艺妓沈宛,容若曾纳她为侍妾。但因种种原因两人被迫分离,这使得容若倍感歉疚,直到生命垂危,他说 “近来怕说当年事,结遍兰襟,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依旧对沈宛念念不忘。

篇3

高处的是学问家引经据典的著作。等按数字顺序把各条注解都参考钻研一遍,品诗的兴致也淡了一半。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

低处的是“唐宋诗词三百首”一类,家家都有,从小即读,摇头晃脑,滚瓜烂熟。但时间一长,几乎能忘个干净。

当然,这也是一种借口,掩饰和诗歌的无缘。

安意如算是诗词歌赋的知音,那些古诗词在她笔下有了字字珠玑的容颜。三本书,这个小女子几乎横跨整个诗歌史迹,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清代独步一方的纳兰容若。她所拥有的洞穿能力是惊人的。

当然,写出这些旖旎文字之前,是非得耗费大大的工夫埋头钻研那些高低学问的。但在她这样的“小小”年纪,苦功之外,必有独特性情才能出挑。

《人生若只如初见》里有一段隐约提到:翁美玲1984年自杀,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遗言。感慨美人清嘉的同时,安意如顺便说出那年自己还没出生。算下来,今年她也不过二十出头。而她所背靠的成长年代,正和古典文学渐行渐远。所以,她也算是个异数,和那些古灵魂有那么点通灵的意思。

凭一颗诗心,喂养了一双慧眼,能看到发生在那些古诗词背后的故事,这才是安意如的本事。

这颗诗心,安意如自己已经做了注解:因为懂得可以循借着文字,慢慢找到内心需索的光亮,很多事情就可以从容不迫地理解。

安意如放下了钻研的态度,松弛地平伏在诗词的海面上,任它荡漾,心向往之,而游弋之。

因为先有内心的定数和索求,她才没有沉迷字词本身,而总能保持静观的姿态,在用情倾吐之外客观地评判。比如她评价纳兰容若情思虽美,却是作茧自缚之人。可见她的冷冽平静。

平静的人,懂得平易所以动人的道理。平易动人,恰恰是安意如解读古诗词的最大法宝。那些只言片语的短句注解往往只告知一段形态干枯的历史,仿若纸人。安意如对他们吹口气,纸人就有了魂,成为温润的影像,动起来。

篇4

这一支《越人歌》是这么唱的:“山木有兮木有枝,心悦君心君不知。”相传鄂君子??泛舟河中,打桨的越女爱慕他,便唱了这一首歌,这鄂君寻人翻译出来,了解了越女的心,便将她带了回去。

这离我遥远的故事,令我心动不已。这越女表达情谊的方式,令我羡慕,叹一声:“心悦君心呵,君心不知,君不知……”可不是吗?爱慕一个人,无法说出口,也只能叹息了。而古人们连叹息都如此缠绵。

沉醉在古典文学不为人知的往事里,自得其乐。

回味那苏轼十年后写下的悼妻之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回味那纳兰容若将凄凉之意深深蔓延的:“背灯和影就花阴,十年踪迹十年心。”

他们那让我惊艳,痴迷“即使别离,而我依旧爱你”的心情,的悲壮,怎叫人不为此哀叹呢?

在历史的游园中,各类奇珍异宝,不得不让我为此拍案叫好。

篇5

关键词:《长相思》;教学内容;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长相思》是纳兰性德的代表之作,其人其词评价极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这样评价:“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沈轶刘、富寿荪在《清词菁华》这样评价:“(性德)小令为清一代冠冕,奇情壮采,一无往前。”《长相思》上片描写的是词人白天在跋山涉水,目的是是山海关。下片承接上片的“夜深千帐灯”,描写的是夜晚风雪交加,嘈杂难耐,恶劣聒噪的环境勾起了词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长相思》在小学思乡的作品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表达方式,它是通过“聒”来刻画外面恶劣聒噪的环境,外面的环境不给词人想家的机会,所以词人内心对家乡思念的深度更加深刻、对家乡思念的时间更加长久。在教学这篇词时,应该紧扣这个特点来展开教学。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就词而言,这是继四年级《忆江南》学的第二首词,对于词的特点有一点点的了解,所以在教学时应该提及一二。就思乡的题材来说,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陌生的,再加上前面学了《泊船瓜洲》和《秋思》,学生对于思乡的感情基调的把握以及词的节奏和韵律是没有问题的,学生比较难懂的就是,如何理解“不给词人机会想反而让思念更长久”这样的表达方式,正是这样的表达方式才让纳兰性德的思乡作品在众多思乡题材中与众不同。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并且能够熟读成诵

2.理解词人思乡之苦、思乡之深、思乡之久的感情

3.理解词人表达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词人思乡之苦、思乡之深、思乡之久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词人表达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王安石借吹绿了岸边的江南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思念家乡的感情,张籍借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来表达自己的思念家乡的感情,那么在纳兰性德眼里,他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感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二)介绍词人和词的特点

1.介绍词人

纳兰性德,纳兰氏,字容若,号饮水。清朝宰相之子,是满洲贵族子弟,也是皇帝的贴身侍卫。跟贵族子弟不同的是,他性情细腻、多愁善感,他的词也大多抒发凄凉哀愁的感情。 他被称为“清词第一人”,不过天妒才华,31岁英年早逝,代表作有《饮水词》《纳兰词》。

2.词的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来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

(2)词牌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3)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三)诵读全词,整体感知

1.按照要求,自由读词(第一遍:读准字音,注意字正腔圆 ;第二遍:读准节奏,注意内如停顿 ;第三遍:读出韵味,注意轻重缓急 。)

2.指名朗读,老师相机指导

(明确:“更”和“聒”的读音,“身向榆关”和“聒碎乡心”的后面停顿,“夜深”和“故园”的后面停顿)

3.播放名家配乐朗读,深化感受

(四)结合注释和插图,读懂词意

1.思考:词人白天在做什么? 晚上在想什么?

2.词人白天在做什么?

(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明确:跋山涉水)

(2)体味“山一程,水一程”

(明确:跋山涉水的艰难漫长)

(3)指导朗读上片

(明确:两个“一”字要读得长一点缓一点,“夜深”读得轻一点缓一点。)

3.师:白天的跋山涉水,如此得艰难漫长,本该搭起帐篷好好睡一觉,可是夜深了,词人却……?(夜深不寐)?那么他在想什么呢?(思念家乡)

(五)品味关键字词, 了解表达方式

1.过渡:师:是啊,夜深了,词人的内心本该可以安安静静的享受他自己的小世界,本该可以静下心来好好思念自己的家乡,可是外面的环境给词人提供了一个安安静静想家的机会吗?(没有)外面的环境又是怎么样的呢?

2.风一更,雪一更。 (聒)

(1)风雪交加的声音非常嘈杂

(2)狂风暴雪让词人非常烦躁、厌恶

(3)指导朗读下片

(明确:两个“一”字要读得长一点缓一点,“风”读得急些,“雪”读得轻些,“无此声”读得轻缓些。)

3.明确表达方式

(1)师:词人内心是思念故乡的,但是狂风暴雪让词人非常烦躁,以致于词人想思念家乡,可是却不给他这样的机会。

(2)问:不给词人机会去想念家乡,难道词人就不思念家乡了吗?(不是)反而让词人思乡的程度更加深刻、思乡的时间更加长久,也增添了词人思乡的苦楚。

(六)课堂总结

1.结合板书自己说一说你对整首词的理解

2.结合板书跟着老师一起总结整首词

3.带着词人思想之深刻、思乡之长久的感情诵读全词,并尝试将全词背诵。

(七)布置作业

收集纳兰性德的《饮水词》或《纳兰词》的部分诗词来读一读,抄一抄。

板书设计:

长相思

白天:跋山涉水――艰难漫长

聒(不给机会想)

晚上:夜深不寐―

篇6

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喜悦的雨

《诗经・小雅・信南山》里说雨“生我百谷”,《释名・释天》谓“甘雨时降,万物以嘉”,因此古代先民已经开始了亿万次的祈雨焦灼和欣喜,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心理模式,即“喜雨”。我国最早的喜雨诗应该是甲骨卜辞里的那首“癸卯卜,今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从中可以看出生动盎然的喜悦和盼望之情。

雨应时而降,滋润万物,带给人们一种生机焕发的心理。久旱逢甘霖,雨水滋润土壤、冲洗世界,构成一种生机勃勃、清新美好的境界,给予人信心和希望。尤其是春雨,春雨贵如油,早春的雨尤为历来诗人所喜爱。韦应物的“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苏轼的“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每首诗都是对早春雨的极尽赞美,怜爱欣喜之情可掬可捧。写喜雨的名作莫过于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此诗细腻幽微地描绘出一幅美好迷人的春夜雨图,细雨密密麻麻、悄无声息,滋润大地。它适时,适度,知人意、体人心,随风入夜,润物无声,作者的万般喜悦J溢而出、鲜活微妙。诸如此类的还有“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和《乡村四月》里的“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等。

二、“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愁苦的雨

雨可造福,也可为祸,原始先民的祈雨和止雨就说明了这一点。适时适度的雨水带给人们的是生机和希望,是甘雨、甘霖,但如果雨水久下不止,那便成了灾难噩梦,带给我们的只有绝望和幻灭。因雨而生的愁苦,或是游子漂泊,乡愁羁绊,或是命途坎坷,理想幻灭,或是忆怀旧人,叹惋流光等,可谓雨丝绵密,愁情浸染。

雨的愁苦象征,是雨意象里最为诗家吟咏不尽的一种。从屈原的“雷填填兮雨冥冥,j啾啾兮夜鸣”到南朝何逊的“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雨意象的细腻意味开始被发掘,此后,作为自然现象的雨在诗词中几乎固定用于渲染凄清的氛围,表现寂寞的情感,经常与“离别”、“漂泊”、“孤独”之类的主题联系在一起,伤怀无限,凄哀不已。以纳兰容若为例,他一生以雨写尽了人生悲欢、爱恨聚散,或感叹兴亡,或追忆旧踪残梦,都是悲戚伤感、幽怨多苦。“更夜深,细听空阶雨,梦回无据”、“孤客单衾谁念我,晓来凉雨飕飕”,“行人莫问前朝事,风雨诸陵,寂寞鱼灯。天寿山头冷月横”,“夜雨几番消瘦了,繁华如梦总无凭”,在纳兰容若的词中,与别家不同的是,他的雨意象最多关扯到他的爱情生活,爱妻早逝,独自伤怀,“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这一句既悲伤妻子的风华早逝,又感叹自己这一生的茫茫然飘零孤苦,悲怨渺伤,情味动人。

而且,雨经常与其他一些物象并置,如夜、灯、植物(梧桐、芭蕉、残荷、丁香等),楼台、江船等,形成一种更具凝聚意义的凄苦情境,如“夜雨孤灯”、“滴雨梧桐”、“雨打芭蕉”、“雨锁楼台”、“千江烟雨”等已经成为种种经典的意象组合。夜雨孤灯,夜和雨把人和外界形成双重阻隔,已够邈远,偏偏又是可照范围狭小的孤灯,更使得人无法远观,仅局限在一灯如豆的光影里,这是何等孤独寂寞。“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再看王维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细微敏感的交相呼应,李商隐的“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迷离怅茫,意境悠远,最惊人耳目的是那句“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夜雨的冷扑得灭孤灯的暖,黄叶和白头是一样的衰颓,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滴雨梧桐,古人爱梧桐,因为“梧桐一叶而知天下秋”,梧桐往往代表着秋,所以梧桐经常和秋雨相连,成为一种离情渲染,“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此句极富审美感味,历来为人称道。雨打芭蕉,如“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听夜雨冷滴芭蕉,惊断细窗好梦”,除此之外,雨打残荷,雨落丁香等皆诗意醇厚,富有滋味,愁情弥漫。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芭蕉和梧桐叶子都十分宽大、舒展、柔软,承接雨水多、重量足,声响自然大,而且清脆无比,令人难以不入耳,更难以不入心,结果就会难以入眠,愁肠百结。由上可知,愁苦的雨往往与悲、怨联系,季节以春、秋为多,时间则以黄昏、夜晚、凌晨为主,景情交汇,愁情弥散。白居易的“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苏轼的“萧萧暮雨子规啼”,莫不如是,而雨象征着缥缈愁绪的“自在飞花轻若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已是经典。

三、“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虚静的雨

所谓虚静的雨则远离功利性,要求诗人心境虚静平和、言简意远地对雨进行审美观照。诗人的主观情感渗透程度应保持在适当的审美距离之内,要用拉远些的心理视角,这样就使雨获了超脱于尘俗的惬意、闲远与启思。

篇7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导入】

必修四诗词单元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这两首词。苏轼身为豪放派代表,命运坎坷,一生不能展眉一笑。而最终他以豁达与洒脱,不仅赢得了朋友们的敬重,就连他的政敌,也对他由衷生出敬佩。今天,老师补充介绍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与同学们一起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其文。

【一读】生齐读全词

【二品】

(一)梳理全词结构

1.诗词一般赏析步骤:标题——作者——注释——序言——诗词主体(题材)——诗词眼——意象——重点语句——意境。

2.“标题——作者——注释——序言”提取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二)知人论世

1.问:苏轼诗文名篇名句有哪些?

答:《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惠崇春江晚景》《赤壁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等。

插入板书:

苏轼其文:豪放、豁达、豪迈、开阔、真挚、哲理、婉约

苏轼其人:乐观、旷达、积极、爽朗、达观、坚韧、幽默、智慧、仁厚、儒雅、至情至性、痴情

2.介绍悼亡主题:

①始于《诗经》,《诗经·邶风·绿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悼亡诗(《诗经唐风葛生》写妻子思念丈夫)。

②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悼亡诗》(潘岳,“才比宋玉,貌似潘安”古代美男子不仅有貌,而且有才。在历史上,他是与陆机齐名的文豪。在感情上,他更是一生只爱杨氏。由此,悼亡诗词专指丈夫悼念妻子);中唐的元稹《遣悲怀三首》(“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晚唐的李商隐(《正月崇让宅》)(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③苏轼首创将悼亡内容写进词中——《江城子》。

④清代纳兰容若的悼亡词《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附《木兰辞·拟古决绝词柬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三)品读全词

问:序言中写“记梦”,真正写梦的是那几句?其余是写什么?

板书:“思”“梦”“叹”

问:词眼是什么?

板书:“凄凉”

(四)合作探讨

1.分析上片词

①思:“十年生死两茫茫”

②问:“不思量,自难忘”是否矛盾?

③品:“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④赏:“纵使相逢应不识”

⑤“尘满面,鬓如霜”如何理解?(结合资料,谈谈怎样的十年岁月风尘?)

⑥小结上片:写梦前,几经分合转折,抒发了作者对亡妻思念不已的一片真情。

2.分析下片词

①读“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②感“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③味“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④小结上片:上篇写尽了相思之苦,下篇即转入写梦。因“思”而成“梦”,先写所“思”后写所“梦”,自然成章。“思”是“梦”的基础,“梦”是“思”的幻化。

(五)出示课件总结全词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金庸先生共鸣:《神雕侠侣》第三十八回:《生死茫茫》

总结:词中感情的表现,在梦前和梦中,前后一致;而随着入梦和梦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别相思苦;相思不见,无处话凄凉苦;积思成梦,幽梦话凄凉亦苦;梦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冈,则更苦。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真可说是一字一泪!面对这样的深情,解读都似乎是一种伤害,无数的人毫不吝惜地把“绝唱”这个词赠与了这首词。

【三记】

背诵全词——老师示范朗读,学生当堂背诵。

【四写】

苏轼全词如何“以情动人”?

1.直接抒情——作者用最平常的语言,作了最真实动人的描绘。

2.虚实映情——夜来幽梦忽还乡,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3.细节传情——“小轩窗,正梳妆”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情景。

篇8

那么,应该怎么教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拉近他们与古典诗词的距离呢?

一、每日一诗,见多不陌生

古典诗词的教学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才能对诗词有那么一点点的感觉。

比如,我在课堂上坚持每节课介绍一首古诗词,可从名句名篇开始,“寂寞沙洲冷”“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让学生去找出这些篇章,自己去理解诗词的意思,并制作成幻灯片,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也可以让学生来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或者一句诗,讲清楚诗歌的意思即可,以此增加学生对诗词的了解,让学生对古典诗词不再陌生,也让学生觉得古典诗词不一定都是那么晦涩难懂,并逐步产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比如,有学生制作了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一词的PPT来和大家一起分享,配上背景音乐安文演唱的《月满西楼》,古香古色,在讲解完诗词之后,学生又重点讲解了对最喜欢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的理解。又比如,有学生制作了关于陆游的《钗头凤》一词,并顺便介绍了背景——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还介绍了另一首唐婉的《钗头凤》,还有学生介绍唐寅的《桃花庵歌》,重点向大家介绍历史上真实的唐寅,与大家通过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所认识的唐寅是完全不同的。还有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元好问的《雁丘词》,杜甫的“三吏”“三别”等等,只有广泛地涉猎,增加对古典诗词的了解,才能激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

第二学期,我增加了难度,学生幻灯片的内容只能显示他要讲解的诗歌,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为大家解读这首诗,按照题目—作者—背景—诗歌大意—情感—表现手法的顺序来为大家解读。增加了对学生自我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的训练。在学生解读完之后,教师再适当点拨、提醒,或者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来思考、回答。

通过这样的每课一首诗,学生见识了许多古典诗词,并且也在古典诗词的解读过程中,慢慢了解了诗歌的许多特征,比如,理解诗歌大意时要注意语序的调整,诗歌中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如借代、比喻、用典、借景抒情等等,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含义等等,长期的耳濡目染之后,在高三的诗歌专题复习中学生或许就不会对古典诗词的鉴赏感到陌生了。

二、增加积累,厚积才能薄发

除了广泛地涉猎,增加了解之外,应该让学生有适当的积累,这要通过背诵。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诗词,课外的一些学生喜欢的、觉得好的诗词,也应该背下来,或者单纯背名句,意思不了解也没关系,先背,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且诗歌本来就是情感性的东西,靠的更多的是心灵的意会,特别讲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当然,积累得多了,接触多了,学生就会经常运用到古典诗词,并不自觉地运用到作文中去。

三、诗词歌曲,交相辉映

可通过研究性学习或者选修课等活动让学生自行探讨中国古典诗词在现代流行歌曲中的运用。在现代流行歌曲特别是中国风的歌曲中经常会出现许多古典诗词,比如,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一句,运用了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比如,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许嵩的《如果当时》“与你若只如初见,何须感伤离别”化用了纳兰容若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四、学以致用,厚积才能薄发

现在,很多高考优秀作文中常有古典诗词的影子,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一点,当然,前提是对诗歌本意的透彻了解,运用得恰到好处,而不是乱用、滥用。

作文中如果能运用上一两句恰到好处的诗词是可以加分不少的。比如,“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何等无私的情怀,是何等纯洁的品质,有如此胸怀的人,能不走向生命之满的那一刻吗?鲁迅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何等分明的爱憎观,是何等伟大崇高的人格?有如此胸怀的人,能不走向生命之满的那一刻吗?生命之满,在于你人格的伟大,在于你执著的追求,在于你艰苦的奋斗,在于你无私的奉献。”能在文章中恰当运用一两句诗词,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诗意,也增加了文章的深度。

篇9

第一次遇见是惊喜,第二次遇见是怀念,第三次遇见是感动。幸好我路过了你,幸好你感动了我,微妙的感受在这小庆幸带来的柔软中此起彼伏。

感动于你的宁静。

立锥乌篷细摇着橹,像黑衣急行的侠客,在晨光中摇曳。锥尾划过水面,撞击带来的清灵水声在这静谧的时空中泠泠作响。河岸边,杨枝垂落,杏红满枝。风过无痕,残红离梢,如美人绛唇上的一抹鲜红落入水中,飘零无所去。纵使村头那十里桃林开得绚烂夺目,也无碍于你婉约的气质,如莲般清澈宁静地绽放。尘世外,只有你口中梵音般的喃喃细语。

感动于你的朦胧。

江南最美是雨天。有人说,江南是易碎的瓷器。在我看来,它却是一汪无与伦比的绿水。瓷器易碎,只能小心呵护,小心宠溺,由着它的性子,因为它实在太容易受伤害。江南不是瓷器,她虽然柔弱,虽然多愁善感,虽然千百年来一直惆惆怅怅,但她不易落泪。纵然利剑划过水面,划出一道深沉的波痕,但转瞬之间,一切又会归于平静,归于安宁,清水还是清水,宁静还是宁静,惆怅依旧惆怅。看,雨气的氤氲中升腾而起的朦胧,弥散着人世间最纯净的美好。

又是一场朦胧的雨落在这里。灰瓦、白墙、青石桥,哦,还有那一汪深情的江南水,都笼罩在这雨的世界中。搬一把藤椅,坐在廊前,品着清茶,嗅着空气中泥土的芳香,听雨滴落在石板桥上,如珠玑散落在高低不等的音阶上,一阵一阵,清泠脆响。

感动于你的传奇。

“江南好,虎阜晚秋天。山水总归诗格秀,笙箫恰称语音圆。谁在木兰船。”算得上皇亲国戚的贵公子纳兰容若,不重权位,偏爱诗词歌赋,偏向往尘世中的宁静。他与江南才女沈宛的缘分,虽然仅历一个春秋,却仍然留下一段传奇。沈宛痛失爱人,苦吟着“添段新愁和感旧,拚却红颜瘦”,一如江南般纯净美好,遗世独立。

“妾本钱塘住……”歌喉一转,琴台轻抚,暗香盈袖,不知醉了多少人的魂。她是江南美女苏小小,虽身处乱世,却向往着自己的幸福。直到青骢马路过锦兰香车,那颗静如止水的心却抑制不住地跳动。月如水,空里流霜,苔门静锁。幽兰眼望穿驿道,梦里一袭白衣如水的少年却迟迟没有出现。钱塘江边,你红衣独立,嫣然回眸,纵身一跃便是千年的美丽。

不止一次地问自己,为何对江南如此执着?呵,大概是因为那份感动吧,舍不得忘记。

历史在时光的长廊中不止一次地投下斑驳的影,可你依旧在那里,带给我初见的惊喜,再见的怀念,三遇的感动。

(指导老师:刘朝成)

肖尧留言

非到不可得

篇10

我一路问小年课上讲了些什么——遗忘与记忆同步,两小时内学到的知识就忘掉70%,为了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必须立刻复习。我听完一堆“八分音符”(其实我也不知道那是什么),叮嘱她:“要好好学钢琴呀。”

她点头:“嗯,我长大了要当钢琴老师。”又说,“我也要好好学英语。要不然我去美国,大家听不懂我讲话怎么办。”——很抱歉,她五岁,已经很自然地有了美国梦。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就这么直接地以儿童体现。

我老怀大慰,又加一句:“围棋也要好好学哦。”我们学围棋也快一年了。

她扭头问我:“为什么?”

这应对出乎我意料,我一愣:“当然了,学就要学好嘛。”

她居然认真起来:“我又不想当围棋老师,去美国要下围棋吗?为什么要学好围棋?”

一次被问类似的问题,是在新东方附近的茶餐厅,熙来攘往,隔邻多有洋人,外文单词单句混在中文的洪流里,像甜点上嵌的杏仁。与我同桌的是个十五岁的女孩子,托福刚考了113。我问:“听得懂?”她眉睫一拍像是微风下的檐雨,笑容里全是自负。

我一时多事,说了句:“其实你英文已经很好了,有时间可以看看古文,背背古诗词什么的。”

女孩诧异地看我,满脸都是那种“这人老糊涂了”的不解:“为什么呀?英语、数理化、游泳,都是工具,将来用得着,古文……”她撇撇嘴,“有什么用”四个字不曾出口,用身体语言体现。

如果她是成年人,我可以理解这是粗俗的挑衅,但女孩一脸的认真,我于是想了又想,说:“说一个你可能知道的诗人吧,纳兰容若——清朝宫斗片对普及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有不可磨灭作用的。他有一句诗:“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你也许会在无意中听到,因为它的浅显,随意记下来,然后很快的忘掉。你现在初三,马上面临分离,这么要好的、视为姐妹、以为是一辈子的好同学好朋友,会渐渐淡掉,总有一天,你会惊骇地发现他们都变了。而他们说:不,是你变了。也许你心里会五味杂陈,感觉孤单,仿佛一刹那被朋友和时间同时抛弃。你有那么多感受,却不知从何说起,向谁,怎么说。你疑心只有你一个人,经历过这一切。这时,你想起这句‘却道故人心易变’。于是,你明白了……文学的意义就在这里,说出你的心声,抚慰你的哀伤。我们脱离人猿已经数百万年,我们所需的,不止是工具。

女孩应该是听懂了,但,她听进去了吗?

如果技能与谋生无关,如果知识不用来生存,如果它不是通往美丽新世界的桥梁,那么,它有什么用?我尽量用小年能听懂的语言说:“围棋可以锻炼头脑,让你有逻辑能力和推理能力,这是所有学问和智慧的基础。”——这是一个先天不足的答案,因为她可以追问:学问和智慧,有什么用?

连上了年纪的人都会这样抱怨:光电效应有什么用?三角函数有什么用?立定跳远好干嘛?为什么要学这些没用的东西。有时他们是焦灼的父母,在质疑教育制度,而我,只觉啼笑皆非。

天文有什么用?它让我们知道,我们的一生像微尘一样轻;美有什么用?刺绣或者音乐,带给我们的美感与惊喜,是擦过皮肤的战栗;那些你一生用不到的冷知识有什么用?你了解雪兔一冬一冬的变色,即使你不想当猎人(我估计雪兔也是保护动物吧),你是否会感到既轻微也巨大的悲哀:原来随机应变不过是与生俱来的智慧……甚至,眼泪有什么用?除了滋润眼部、让眼睛不会太干涩之外,它还可以洗净我们的灵魂。

所有无用的东西,都是有用的。

就像这一个美好的春夜,也许它真正的、唯一的用途,就是让万籁俱寂,它是宁静的布幕板,让小年有机会问出她的“大哉问”:有什么用。

她会用一生,慢慢地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而在我自己的人生谱系里:知识最高,智慧最宝贵。美,就是美。正如爱情就是爱情。我爱这所有的无用之物。

送你一杯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