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习经历范文

时间:2023-03-17 07:13: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业学习经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专业学习经历

篇1

2、您好!今向贵单位推荐我系毕业生XX同学。

3、该生是xx大学医护学院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她学习勤奋刻苦,目标明确,学业成绩优秀,专业理论扎实,大学英语水平已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并拿到英语四级证书,同时拥有检索、查阅英文资料的技能。经过在XX人民医院的临床实习阶段、专业学习阶段,现已具备扎实的基础医学、护理学基础的理论知识、护理操作等技能,已初步具备从事临床护理的工作能力。

4、在专业技能方面,该生已具备扎实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基础知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掌握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专科的护理理论及操作;具备较强的护理技术操作能力;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拥有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调查研究能力;已取得护士资格证书。

5、专业学习之余,该生也善于把握每个实践锻炼的机会,注重计算机技能的发展,能够较好地应用word、excel等office系列办公软件;在校期间,曾任XX大学医护学院英语俱乐部外联部部长、学院话剧团成员等,吸收管理经验,锻炼自己的组织、管理、和团队合作能力;这些经验将成为她以后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宝贵财富。课外还喜欢唱歌跳舞、表演、看书、上网、尤其热爱运动。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了她的管理、组织、领导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不断地完善自己。希望您能给该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您就会发现她的与众不同!

6、经过在XX大学医护学院三年的学习。如今的她,面对学习,自信、沉着、稳重;面对工作,能干、肯干、敢干;面对生活,热情、大方、诚恳。时值告别校园之际,谨呈求职材料,毛遂自荐,期盼能加盟贵医院,获得一个让XX同学发挥白衣天使才能的机会!

篇2

 

一、研究背景

 

MOOC是英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的首字母缩写,中文全称即“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焦建利将其形象音译为“慕课”。这是一种针对大众的免费在线教学方式、一种大规模线上虚拟公开课程。慕课具有大规模、开放性和在线性等特点,体现着技术和文化的融合正围绕着数字化学习创造出新的能量,它既代表着一种新型技术系统,也蕴含着一种新型的教学范式。

 

慕课一方面使学习资源更加优质,具有内容的规模性、资源的开放性、视频的精制化和应用的多样化等特点,另一方面也可使课程参与者更加受益,包括授课者水平提升,师生交流快捷高效。2013年,“慕课”开始全面进入中国相关教育研究与改革领域。广东省教育厅指导意见:未来高校将探索对幕课等互联网学习平台的学分互认,同时探索校外选课,鼓励区域内高校联合开课,推进师资、课程的共享与学分互认。因此,慕课对高校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

 

总体上看,慕课引发了教学理念与方法的重大变革,给我国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应得到教育界的足够重视。慕课也不是万能的,对学生的成长而言,更重要的是各种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累积,这是在线学习所无法或很难实现的,必须依靠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因此,需要将两者结合。

 

二、研究现状

 

当前各国对慕课的建设主要表现在积极加入国际化慕课平台、进行课程开设的同时,结合本国实际,进行本地化慕课平台建设。具体而言,国外慕课学术研究的侧重点表现在:一是研究慕课对现代教育产生的影响;二是研究慕课的运行方式;三是研究慕课的教育模式与实践方式。国内的慕课研究则侧重于:一是研究它教学模式与实践方式,如基于翻转课堂、基于混合学习模式研究与实践、教与学方式的转变等;二是研究平台建设,如慕课平台建设、慕课课程的维护和更新等方面;三是研究我国慕课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与应对策略等。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课程研究(包括课程组件、课程完成率)、学习者研究(包括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者行为分析、学习者绩效分析)、应用模式研究、评价研究以及平台研究。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焦点小组访谈法、数据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

 

总体而言,慕课是一个实践先行的研究领域,相关的慕课建设项目越来越多,参与其中的大学也不断增加。现有的报道和文献,绝大多数只是停留在描述和介绍的层面上,基于具体课程的慕课研究开始逐渐增多尤其是基于具体课程的实证研究才刚刚开始。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笔者在分析国内外关于MOOC课程研究报告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在线学习经历,确定了“MOOC学习环境下学习绩效的研究调查问卷”。

 

本研究从以下几方面保证问卷质量:首先,在主要变量的测量上,使用成熟量表;其次,问卷初稿形成后,充分征求相关领域学术界和实践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广泛听取意见,对问卷可能存在的措辞问题和意思含糊等问题进行了修正;最后,在正式的问卷发放之前,笔者对15位受访者进行了预调研,在试填过程中,及时发现了在表述上易产生误解的方面,并根据他们的意见进一步调整。

 

(二)问卷结构

 

笔者根据确定的问卷目标体系内容编写问卷,调查问卷总共52题,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1)基本信息调查表。主要调查被调查学生的性别、年级、所选课程性质、最喜欢的学习内容呈现方式、学习体验满意度等;(2)MOOC学习情况调查表。该部分用于衡量学生感知的MOOC平台的自主性、多样性以及互动性,是受访者的主观感受和评价;(3)学生参与度量表。该部分主要了解学生在特定课程中的行为和情感强度,具体分为行为、情感和认知三个维度;(4)学习绩效量表,该部分设置了16个题项用以了解被调查者参与MOOC后的学习效果。

 

(三)调查对象

 

自2013年起,山东财经大学为进一步落实“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丰富学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共享校外优质课程资源,每学期引入10门尔雅网络课程作为学校通识教育层面课程。学生在选课前可登陆教务管理系统进行试听并选择自身感兴趣的课程,在线观看玩课程视频、参与在线讨论、提交作业并完成结课考试后,由尔雅平台给出综合成绩。学校提供的课程主要为自然科学类,包括了天文、地理、物理、考古等多学科多领域,开课老师均为国内知名院校的教授或副教授。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工商管理专业网络课程推进情况以及研究学习者进行MOOC课程学习后的学习效果,因此采取目的性抽样的方法,通过问卷星调查问卷平台,针对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展开,共回收问卷110份,其中有效问卷10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82%。

 

四、调查数据分析

 

(一)调查样本结构分析

 

1.性别结构。男生32人,占总样本数的31.68%;女生69人,占总样本数的68.32%。

 

2.年级结构。涵盖了大一到大四各年级段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其中大一15人,占样本总数的14.85%;大二55人,占样本总数的54.46%;大三30人,占样本总数的29.7%;大四1人,占样本总数的0.99%。

 

(二)MOOC课程学习基本情况

 

1.MOOC的学习经历。参与调查的学生中,绝大部分学生有MOOC学习经历,人数为90人,占样本总数的89.11%;剩下的11名、占比10.89%的被调查者没有MOOC学习经历,但在对MOOC有所了解后继续回答了后续问题。

 

2.MOOC的了解途径。调查发现大学生MOOC学习者接触了解MOOC的主要途径是他人推荐,他人推荐占总人数的62.38%,即63人,主要包括师长、亲友、同学等的介绍。另一种MOOC的重要了解途径是网易公开课、优酷公开课等,30.69%的被调查者从这些学习社区得到了MOOC的相关信息。还有少部分的被调查者从社交论坛、媒体的新闻、咨询中得知MOOC。由此可见,他人推荐是工商专业本科生了解MOOC的最主要渠道。

 

3.MOOC的完成情况。被调查者中有78人已完成了自己所选的MOOC课程,占比77.23%;23人尚未完成所选课程。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调查开展时处于学期末,部分学生选修的课程尚未进入结课阶段,所以对此题项的调查产生了一定影响。

 

4.所选MOOC的课程性质。调查发现,学习者们学习的MOOC课程具有多样性,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通识课等均有涉及。59.41%的学生选择了通识课,25.74%的学生选择了专业选修课,3.96%的学生选择了专业必修课,剩余10.89%的学生选择了其余一些课程。

 

5.MOOC学习中喜欢的学习内容呈现方式。在此项调查中,94.06%的学生选择视频为自己最喜欢的MOOC学习方式,相比之下,选择文本、音频、PPT课件的学生则非常少。由此可见,视频这种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MOOC学习热情。

 

6.理想的视频及作业时长。61.39%的学生认为,视频时间长度维持在10-20分钟内比较合适,这与MOOC所提倡的短视频的学习方式比较符合。但也有近20.79%的被调查者认为视频长度大于20分钟更合适,因为较短的时长内,可学到的知识深度比较有限。

 

每周的作业时长调查方面,65.35%的学生认为作业时长不超过30分钟比较合适,27.72%的学生选择30-60分钟的作业时间。由此可见,传统的题海战术、大量的作业不再适用于现在的学习状态。

 

(三)MOOC学习体

 

表1显示了被调查者的MOOC的学习体验,主要从自主性、多样性、互动性三个维度体现。自主性是指在课程中,参与者能够使用自己的目标、标准和评价的程度。多样性不仅指语言、民族和文化,也被应用到时空区域、技术选择、教育方法、学习方式等。互动性不仅指网络中参与者连接起来并发生互动,而是新学习和新知识在连通和互动中产生。互动性是MOOC的独有特质,也是区别于网络公开课、课件共享以及网络课程的重要原因。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MOOC使得学习者可以自己寻找所需要的东西,同时还提供了满足学习者自己做决定的环境。与传统教育模式对比,MOOC更能充实实现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

 

(四)MOOC环境下学生参与度分析

 

表2显示了被调查者在MOOC环境下的学习参与度情况,主要从行为、情感、认知三个维度体现。调查数据表明,MOOC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并不低,尤其是在完成课程作业以及相信学习的价值这两方面,选择非常同意的比例均很高,这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对MOOC的认同感较高。与此同时,在“你提前预习课程内容”这个题项,仅有4.95%的学生选择的非常同意,绝大部分学习者不会在课前提前预习课程,这说明学习者的自学能力并不强。

 

(五)MOOC学习环境下学习绩效调查

 

这部分设置了16个题项来调查MOOC学习环境下的学习绩效,题项包括可以完善你现有的知识结构、对你的专业能力有提升、对你的素质有全面提高、对你认识事物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增强了你实现目标的愿望、让你更注重实现目标的过程、增强了你适应环境的能力、对你的未来发展非常有作用等等。

 

调查结果显示,该部分的平均得分为3.64。这表明绝大部分的学习者对自己的MOOC学习绩效表示满意,通过MOOC的学习获得了优秀的成绩、提高了个人素质。

 

五、建议与对策

 

1.高校层面。普及化、国际化和信息化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三大发展趋势,MOOC将这三大趋势融于一身,因此,高校应紧跟这一国际趋势,在自己的大学积极推动和发展MOOC紧跟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高校要将推动和发展MOOC纳入到大学的整体发展战略之中,紧密地结合本校的实际,整体规划。

 

2.学习者层面。MOOC不同于传统课堂有种种约束力,它是一种免费、公开的资源,一切学习活动的规划与展开都是靠学习者自己设定,因此学习者必须明确学习目标,自我调节,自我激励。同时,MOOC时空分离的网络教学环境,容易带来学生参与感不强的问题,因此,学习者也要多利用MOOC的交流平台以及其他线下交流途径,多与老师和同学沟通,在答疑解惑的同时,增强参与感。

篇3

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具有如下4个方面的特点:

1.全面性与真实性

传统的教学案例普遍存在不真实、不生动、背景材料少、案例过时片面等不足之处。而基于实习基地的教学案例是在学生充分了解、直观感受下形成的,具有全面、直观、真实等优点。学生可参观实习基地,跟进案例全过程,自主学习。

2.实践性与实验性

高校借助企业先进的理念、设备、技术,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完成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的转化,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校企共建实习基地是一种通过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任务,企业人员参与教学,为学生提供实习项目、教学案例等,实现互利多赢的校企合作模式。因此,基于实习基地的教学案例开发和建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相对于传统的案例教学,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对教学效果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挑战,能否取得预期效果亦是一个实验性的过程。

3.动态性和系统性

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包含着若干阶段和环节。各阶段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整合。实习基地企业的各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和对同一问题的应对方式有所不同。与传统教学案例相比较,伴随实习基地企业的发展,教学案例面临着动态更新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基于实习基地的教学案例的某一个阶段的输出成为下一个阶段的输入,环环相扣,校企合作的过程就是这些阶段或环节的系统的嵌套体系。基于实习基地的教学案例可以制作成系列化,彼此相关联,以此反映实习基地企业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全貌,如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化思维和逻辑思维。

4.互动性强与收益性高

案例教学以校外实习基地为依托,因此必须与实习基地企业建立密切的互动性的的伙伴关系。无论从实习基地企业教学案例资料的收集、讨论、撰写、授权使用等,还是课堂或企业现场上教学案例研讨和分享,都需要实习基地企业人员的支持以及师生的亲身参与,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实习基地企业也可能从参与教学案例研讨和分享,获得相应的收益(如厘清认识,促进思考和行动)。

二、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实施步骤

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主要包括如下4个实施步骤:

1.建立实习基地

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各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强化教学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部分高校建立了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的机制,与企业共建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利用企业的技术与设备完成实践教学。这种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共赢,企业获得了紧缺人才和先进的理论指导,学校实现了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和社会需求的特色人才培养。

2.撰写教学案例

在实习基地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合作撰写教学案例。撰写教学案例要注意几点:1.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案例。案例撰写要针对经管类学生现有的能力、知识结构和专业要求进行设计,使学生在得到乐趣和肯定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提高专业素养。2.教学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它可能反映实习基地企业的典型和关键事件、成功经验、优秀的管理实践。3.教学案例要及时更新。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过程,经管类专业与现实经济生活联系密切,因此,案例应跟上时代要求,根据实习基地的发展及时更新,反映当前实际。

3.实施教学

有条件的情况下,学生先期参观和了解案例企业。基于实习基地的教学案例的使用,最好的办法是高校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互配合,企业兼职教师或主要当事人分享案例,引导案例讨论,高校教师参与讨论。假如企业兼职教师或当事人无法到场,可采用录音、视频资料丰富和充实案例,增加其直观的感受。

4.总结改进

为了保证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的效果良好,在实施教学之后,还应进行后期的总结,对教学成果有利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继续发扬,有悖于教学目的的内容与形式就需要改进,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案例资料的充实和更新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三、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的实施存在如下3个主要问题:

1.缺乏明确的法律约束和操作规范,专业集群效应很难体现出来

当前的校企合作案例教学还处于一种自发、散漫的初级阶段,大多数都是依靠个人关系来联系企业,没有形成一种长期、稳定、成熟的机制。当前,我国虽有相关文件明确了校企合作的地位,但并没有专门的法规来进行约束,也没有对其具体操作提出指导性办法。校企合作案例教学是许多经管类专业课程中都会用到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但现实中,许多高校和实习基地企业并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专业群案例资源共享体系,目前的情况通常仍是一个院系、专业与实习基地企业对接。

2.缺乏有效的案例教学组织与运作体系

完整的案例教学需要一个有效的案例教学体系,包括案例教学的主导者、主体以及组织运作。首先,从案例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来看,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经历和案例教学组织能力。然而,现实中大部分教师仍缺乏真正的企业管理经历,因此案例教学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其次,从案例教学的主体来看,高校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较难形成师生的互动。再次,从案例的组织运作来看,完整的案例教学要求教师要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帮助学生学习、研究案例,针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最终提出方案或建议。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完整的案例教学过程很难完成:1.完整的案例教学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精力,而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设计使得教师缺乏足够的激励;2.完整的案例教学需要花费较长的教学时间,而正常的教学时间难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3.案例资料要真实全面,但现实中企业会因为某些原因隐藏部分资料。4.企业兼职教师和当事人因为工作任务和业务很难安排时间参与案例教学,时间经常冲突,难以配合案例教学。

3.实习基地建设经费缺乏

高校通过组织、实施实习基地有效运行的实践研究,来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实习基地建设、案例教学、聘请企业兼职教师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同时,与作为实习基地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保证双方有效合作亦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对实践教学经费的拨出不足以维持基地建设项目的开展,教师撰写案例、带学生参观、企业兼职教师来访等,均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

四、总结

篇4

关键词:管理学;课堂教学;互动教学

管理学在所有管理相关课程中属于入门的课程,其中所包含的管理学知识与内容对后续管理学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起到指引性和推动性作用。因此,进行管理学教学改革十分必要且迫在眉睫,我们不仅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更要实现实践教学与互动教学的统一。

1管理学课堂教学现状

管理学学科属于文科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传授枯燥的理论知识令学生产生枯燥、厌倦、抗拒的心理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将理论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忽视了实践对于学生的思维启发与引导作用。

1.1教学方式与手段单一化

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进行方式方法的创新,教学提纲设计通常是将教学内容理论进行口授与板书的形式呈现,教师在最初自身学习过程中就是以被动学习为主,最终同样会以这种方式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只能以有限的刻板记忆、上课笔记进行记录,长此以往学生就容易形成思维惰性,很难培养出独立思考能力。

1.2重理论轻实践

管理学本身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但通常教师因为职业限制得到的实践经验较少,即使通过其他渠道获取了教学案例也无法完全融会贯通地穿插到理论教学中去。缺乏实际分析及实践考察的纯理论知识更难将其运用至现实生活与工作中,学生仅凭理论知识的学习也难以培养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成果考核机制单一

中国的教育方式弊端众所周知,“高考热”现象也由来已久,通过卷面考试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情况成为了考核的必要手段,暂且不论卷面考核对知识面考察的局限性,单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言,卷面考核能否做到真正“公平”,证明考生日常的学习态度还是一个未知数。社会上各种考试培训机构由此诞生,为考生总结传授考试“经验”,让其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卷面考核。

2互动式教学方式的必要性

在普遍意识到传统式教学短板后,互动式教学方法开始兴起,最初的互动式教学只是教师的个人行为,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适性,但随着对教学模式系统性研究的深入,建立在社会学、心理学基础之上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开始普及。

2.1教学模式的主体转换

互动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其教学模式的主体由教师转换为了学生。互动教学旨在通过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自主性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将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举一反三”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在“接受—思考—反馈”的学习机制中,这一过程的结果并不是终结,学生作为活动主体让教学过程呈现出了可持续性、可建构性、可发展性的特点,完全打破以往传统教学中教师向学生简单灌输的模式。

2.2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传统教学模式下信息基本呈单向、线型传播,而互动教学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实现了信息的互动传播,传播主体双方以教学过程为平台建立了一个可进行知识、情感、精神实时交流和互动的活动机制。

2.3理论与实践并重

篇5

通过毕业实习,能使我们将课堂学过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联系,加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的有利条件培育我们分析工程实例的能力,强化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的综合能力。

随着经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对市政自来水水质以及水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传统的自来水处理工艺以不能完全满足需要,传统的自来水工艺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要求有更高的过滤速度以及更高的过滤精度来满足当前的需求。

给水厂工艺流程一: 微絮凝过滤

工艺流程:

工艺特点:

此工艺由高效混合器、863过滤技术组成。各组成工艺特点

2.1 高效混合器具有水头损失小、混合效果好、设备简单、不需土建构筑物、不需外加动力设备等优点,在设计流量范围内具有较好的混合效果;

2.2 863过滤技术具有过滤速度快、精度高、反冲洗耗水率低、抗冲击负荷,采用气水反洗和表面水扫洗,冲洗效果好等特点,在同水量条件下,可有效减少占地面积,节省土建投资,提高出水质量;

2.3絮凝剂自动加药系统采用游动电位原理,可在线测量水中加入絮凝剂后的净电荷强度,可实时改变投加量以获得最佳絮凝效果,节约药剂,提高絮凝效果。

因此本工艺具有投资省、效率高的特点。一般适用于水质较好的水库水、地下水和溪水等。

给水厂工艺流程二:混凝沉淀+过滤

工艺流程:

工艺特点:

此工艺由高效混合器、絮凝池、沉淀池和DA863过滤技术组成。各组成工艺特点

(1.)高效混合器和絮凝剂自动加药系统的特点(见前述);

(2.)絮凝池:①网格絮凝池:网格絮凝池具有絮凝时间短、絮凝效果较好等优点,适用于原水水温4.0-34℃,浊度为25-2500NTU,单池水量以1.0万-2.5万m3/d为宜;②折板絮凝池:折板絮凝池具有絮凝时间短、絮凝效果较好等优点,适用于水量变化较小的水厂,单池水量可达10104 m3/d,但其结构较为复杂,施工较不便;

(3.)沉淀池:①斜管沉淀池:斜管沉淀池具有沉淀效率高、池体小占地少等特点,进水浊度一般为500-1000NTU,单池水量不宜过大;②平流沉淀池:其造价较低,具有操作管理方便、施工简单,对原水浊度适应性强,潜力大,处理效果稳定的特点,一般进水浊度小于5000NTU,但其占地面积较大;

(4.) DA863过滤技术特点(见前述).

篇6

在我国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已经融入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教学中已逐步实现教育手段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如多媒体教学、网上答疑、电子作业、网络课程等,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5]。但是,通过对我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不乐观,主要表现为:

(一)学生信息意识淡薄

据调查,我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聊天、玩游戏、看电影等娱乐活动的占了上网人数的六成左右,利用网络的便捷性来阅读自己感兴趣信息的占了三成左右,仅有一成左右的学生会利用网络及时了解学习信息,通过下载学习资料和网络学习来积累知识。目前不少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还不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除了为了完成作业或某个专业任务,在获取信息上还不能主动、有效的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收集各种学习资料,显得较为盲从。

(二)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较弱

信息加工和创造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随着校园网的开通,通过网络获取的信息越来越多,许多高职经管专业学生在获取信息方面表现出强烈的欲望,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不能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准确的概述、综合、改造,把信息从了解变成理解;在信息加工和使用过程中,不能根据所掌握的各种信息对其进行创造,产生新信息。在提倡创造性学习、主动性学习的社会背景下,没有较强的信息加工和创造性使用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

(三)学生信息化技能与企业无法实现对接

企业信息化是一种带有一定行业或专业特色的信息技术运用。它建立在一般信息技术基础之上,但同时兼有专业特性。因此,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必须补上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这一课,然后再在内容和方法上突出专业特征,将信息素质融入专业素质之中。

(四)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淡化

有的学生在利用网络时缺乏必要地网络道德,在收集、处理、传播信息时我行我素,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很弱,有的甚至利用网络进行诈骗和其他违法犯罪活动。据对高职学生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对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内容,诸如“计算机犯罪”“知识产权侵犯”“个人隐私权侵犯”的识理解上,只有少数学生了解“知识产权侵犯”“个人隐私权侵”等也是违法或不道德的范畴,有的学生不清楚或不遵守网络交安全规则,以致网络欺诈以及进入网恋误区等网络社交不全的情况屡屡出现。这表明高职学生信息道德水平还处在一较低的层次,迫切需要对他们进行信息道德素养教育。

二、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问题与不足

(一)高职院校不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许多高职院校仍以就业为导向,课程体系也是本科压缩饼干的模式,忽视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许多高职院校尚未将信息素养教育提到议事日程,其归根到底是没有认识到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这不利于学生自我提升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不明确

许多学校在一年级设置“计算机基础”、“信息技术”等必修课程,而把一些软件应用类、实用性较强的相关课程和与本专业相结合的信息类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程,分布在此后的不同学期由学生自主决定是否选修。学校在设置信息类相关课程和确定教学内容时,并不清楚要培养大学生什么样的信息素养,形成什么样的信息能力。在实际“教”与“学”中更是大打折扣,一些学生在选修课程时主要目的是完成学业,拿到学分,课程设置的最初目标完全不能够实现,致使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设置表现出随意性,无目的性。

(三)信息素养的培养与专业知识整合相分离

目前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主要以单独设置为主,并且大都集中在第一学年,后几年较少涉及信息素养培养方面的课程,致使许多学生不能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服务。实际上,信息素养的培养目的不仅是为大学生当前的专业学习提供支持,更主要的是为他们今后开展工作、进行专业研究做准备,所以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在第二学年之后,一定要与专业学习整合起来进行。

(四)信息素养的培养不系统

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由于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目的不清楚,致使没有一个科学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表现为培养过程不连贯,课程设置混乱,同一知识内容在不同的课程中重复等现象,而另一些信息素养所必需的内容(课程)却未设置,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课程体系群,不同学校设置的同一名称的课程,其内容也相差甚远。

(五)高职院校的网络资源建设相对滞后

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专业及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也越来越深入,但是很多的高职院校还没有足够重视教学网络资源的建设,而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多的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工具获取知识,经济管理专业的网络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相对滞后给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带来了障碍。

(六)信息素养的应用能力没有得到加强与重视

通过调研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信息素养类课程开设情况,我们发现较多高职院校开设《计算机基础》、《管理信息系统》、《网站建设与运营》、《网络技术基础》、《常用工具软件》等课程。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普遍存在重视数字信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获取信息的策略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忽视了应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进行专业学习、进行实践活动和实践创新这一重要环节,这就是导致高职生信息素养不能有效提高的根本原因。

三、加强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如今,我们要适应建设信息化社会的要求,要走“智力型”经济管理发展的道路,就必须要培育一大批精通经济管理理论、经济管理科学并掌握了现代信息技术的高技能经济管理专业人才,这也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一)这是教高16号文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006年,教高16号文中明确提出:“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强调高职教育要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信息素养作为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对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

(二)这是行业及用人单位对信息素养的要求

对于经管类专业而言,社会需要什么人,用人单位看重什么?是毕业生就业竞争的关键。通过借鉴《国家技能振兴战略》和相关研究部门的研究成果,通过高校毕业生上千份企业招聘资料的招聘条件进行的分项统计分析表明,除了学历和专业等硬性条件外,用人单位更注重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要求。根据用人单位提出的要求次数多少,其顺序分别为:沟通表达、信息处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等,可见,信息素养对于企业用人需求非常重要。此外,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是人员信息化,企业员工的专业技术与信息素质日渐融为一体,信息素养较低的员工将难以适应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潮流。

(三)信息素养是实现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现代科技的发展明显呈现综合性、整体化趋势,各种学科互渗透,新的职业岗位层出不穷,职业内涵和工作技术也在不地变化。生产劳动中的创造性成分越来越多,劳动力出现了跨行业、跨区域甚至跨国界的自由流动,传统的守业观、终身职观被打破。这种新的形势要求从业者不仅要按照岗位规范去完成岗位工作,而且要具备处理非常规问题的能力,要能主动地现问题并提出建议。这就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培养学生具备更加宽广的知识基础、职业能力基础,具备一定的创能力、创新能力,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7]。信息素养正是迎合了这种需要,不仅使学生能够及时、准确的获取信息,而且能够使学生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终生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保持就业竞争力。

四、培养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

信息素养的途径和方法面对信息化社会步伐的加快,经济管理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探索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应该是高职院校、教师、学生面临的重要课题。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可通过构建信息化辅助教学平台、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整合平台及信息化综合实践平台“三平台”来具体实施(如图1所示)。

(一)构建信息化辅助教学平台

信息化辅助教学平台实质是信息技术作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辅助工具和学生自主学习工具。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构建信息化辅助教学平台:

1.校园信息化硬件环境

通过创设满足教师“教”的需求的硬件环境———多媒体教室、创设满足教师“教”、学生“学”的需求的硬件环境———计算机网络教室、创设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的硬件环境———学校局域网、互联网,着于开发校园网教学交互平台,实施教学活动的环节,实现网络传递教学系统,逐步使整合过程科学、规范、完型,达到规定要求。

2.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是将经济管理类各个专业作为教学资源库的基本单位,建设内容包括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精品课程体系、网络课程、多媒体素材库、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要素,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高技能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

(二)构建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整合平台

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原来只掌握在少数信息技术专业人员手中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被社会经济专业人员所掌握,信息化已经从“技术层面”上升到了“社会经济层面”,信息技术与社会经济的融合越来越自然,越来越普遍。因此,经济管理人才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单纯依靠少量几门信息技术课程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把信息技术广泛地融入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来。

1.提高经济管理专业教师信息素养

教师是教育资源中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教师的信息素养是通过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整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专业教师要在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整合过程中,掌握现代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尤其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从而在教学设计、实施及评价过程中收集、组织、管理和运用信息,并帮助学生进行信息化学习,教会学生查找信息,发现知识,尤其是要在学生面对众多信息不知所措的时候.帮助他们选择和甄别信息,在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直接生动地教授学生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技术,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2.提高教学手段的信息化水平

要逐步实现教学环境手段的信息化,在教学中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推进网络教学,探索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途径和方法,注重对学生包含信息素养在内的综合素质考查,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此外,在课程整合中,应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将信息技术作为获取学科知识信息、探索及解决有关问题的认知工具;同时也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有关宏微观经济信息的专业技能。同时,结合经济管理理论应用性强的主要特点,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熟练掌握学科理论并在一定虚拟环境中加以练习和应用的重要辅助手段。在教学设计中,通过适当的网上资源搜索、信息聚类整理和展示、模拟及练习等教学系统的设计方式,一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另一方面掌握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和技能,为解决复杂或综合性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3.信息技术融入到“任务驱动式”教学设计中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内容,要切实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在运用信息技术整合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学设计中,要强调以学为中心,应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培养特点、教学媒体及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运用系统的设计过程将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课程的进行充分整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信息技术融入到“任务驱动式”教学设计的步骤:①首先教师要对课程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确定学生通过此教学应该获得的专业技能或达到的知识水平;②根据上述单元目标,设计真实的任务和有针对性的教学任务;③根据任务和问题及学生的学习水平,确定由教师提供资源还是由学生自己按照目标进行查找;④进行教学过程设计。这是教学设计的中心部分,通过教学过程设计,把教学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和状态等加以发挥和呈现,达到实现“新型教学结构”的目的,这个过程应该落实成文字呈现的信息化教案;⑤如果提出的任务或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以电子作品的形式来完成,有必要的话,教师可以先做出电子作品的范例,以供学生参考;⑥科学制定信息化学习的评价方法,对课程整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该评价方法应该设计良好从而具有可操作性和较高的准确性;⑦在教学设计中,评价修改是随时进行的,伴随整个设计过程的始终。

4.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多媒体环境和网络环境,构建了多种学习平台,提供了大量教学资源。在整合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所需要的教学情境,利用各种教学与学习平台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并开展基于技术的评价活动。除此之外,要进一步发掘信息技术与本学科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之问的联系,发现新的增长点,促进学科课程的发展。积极收集、整理、制作本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采用视频、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改进教学模式。完善教师个人的、学科的教学资源库,有条件的学校和教师可以开发网络课程和专题学习网站,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改革教学的组织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构建信息化综合实践平台

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将实操实训活动与信息技术相整合的过程,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在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条件下熟练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1.仿真企业环境

通过建立经济管理综合实验中心提供真实仿真企业的业务处理环境的功能,对环境的设计和各个实验流程的设计都可以使学生有一个接近或仿佛置身于企业的实际环境中的感觉,这种环境可使学生自觉调整自身不同于课堂上课的状态,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规划自己的实训过程和实训步骤,主动加入群体活动中去完成实验。环境模拟的越像真实的工作环境,实训教学的效果就越高,环境模拟不仅包括一个单位内部的工作环境,还包括该企业与外部关联单位之间的工作关系。

2.模拟职能岗位

通过软件操作,譬如货运人员操作软件、国际结算信息化实训平台以及针对各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等,由学生模拟企业不同部门,不同的工作岗位,独立完成业务处理,目的是熟悉系统的功能,明晰不同类型业务的处理流程。

篇7

一、高度重视,统一认识,专业教师全员参与是前提

高度重视,统一认识,专业教师全员参与是组织好顶岗实训教学的前提。顶岗实训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几乎已经到了“不言自明、人尽皆知”的程度。学院及系(部)都高度重视这一工作,在办学思想的提炼与贯彻中、教研活动中、教学文件中、教师教学规范中、各级教学会议中、历次教师培训中,都在强化和统一这一认识。经济管理系在落实这一工作时,首先认识到:先有适应社会实际的教师,后才有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教研科研的方向不在教科书上,不在实验室里,甚至也不在某一技术发展的最前沿,而在实际部门生产经营管理第一线。所有专业教师要与实际部门、企事业单位多联系、多了解、多接触、多深入。所有专业教师都有责任积极参与学生顶岗实训教学活动的联系、指导与管理工作。这一工作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将检验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以就业为导向”。事实上,恩施职院经济管理系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正是以此为突破口的。

二、注重全过程管理是关键

顶岗实训不应该是到学生毕业离校前才想起的一件事,而应该是在学生进校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时就要考虑的工作。要早作计划、科学设计,然后分阶段、分学期组织实施,其间还需多次根据执行情况反馈进行修改和调整,直到一届学生毕业后为更合理地编制下届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重要参考。经济管理系在顶岗实训教学工作组织过程中无论是每门课程的顶岗实训,还是整个专业的综合顶岗实训都注重了“方案设计——组织实施——反馈调整”的全过程管理。从“方案设计”到“组织实施”,再到“反馈调整”,注重全过程管理是完成好顶岗实训教学的关键。

三、不断丰富顶岗实训的有效实现形式

在近几年的顶岗实训实施过程中,我系根据经济管理类各高职专业的特点和实际条件,走出了顶岗实训的“六条路”。

(一)校内仿真顶岗实训

会计专业因为财务信息的秘密性和财会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在毕业实习前很难有机会进入实训单位财会岗位的核心业务进行实质训练。财会教研室便把该专业的实训重点放到建立财会手工模拟实训室和电算化实训室两项工作上。通过编写实训教程、编制财会业务及“证账表”资料库、安装常用财务软件、模拟分岗轮训,建立起技术仿真度极高的财会实训中心,解决了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前的实训问题。

(二)毕业前的学期顶岗实习

属实践性教学的最常规形式,在实习单位完成。实习单位既可由学生自己联系,亦可由系部或学院统一联系。这一形式适用于学生结束所有专业课程学习之后,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之前。我系一般安排学生用13周时间完成这一工作。因其时间较长,实践训练的综合性强,且安排在学生就业之前,所以至关重要。教研室负责拟定专业实习方案并指定校内实习指导教师,一般分组指导,每组1至2名教师。另聘请校外实习指导教师,每个学生一名。实习结束后返校时交实结及实习单位鉴定。实习鉴定表装入学生个人档案。学生顶岗实习成绩单列计入成绩档案,未合格者延长实习时间,推迟毕业。

(三)与专业认知相结合的岗位见习

一般安排在五年制高职生由中专段转入高职段时或三年制高职新生入校结束军训后。目的重在加强专业感性认识,为后阶段专业学习奠定基础。我系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051016班五年制学生通过这一环节训练后进一步明确了学习方向,加深了对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认知,对后期学习起到的良性推动作用。这一形式在运用过程中切忌缺乏针对性的泛泛而看、跑马观花,应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岗位(群)进行岗位见习。

(四)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的课程综合实训

专业核心课程学习过程中或结业后安排到实训基地顶岗实训。一般一次安排1至3周。例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客房服务管理》《前厅服务管理》《餐饮服务管理》《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等课程学习中都成功运用了这一方式到星级酒店客房部、前厅、餐饮部,旅游景点(区)、旅行社进行了实训。基地分布于州内主要旅游景点和大型酒店宾馆。

(五)寒、暑假学生自由式专业社会实践

利用寒、暑假期时间由学生自由联系单位顶岗参与工作,进行专业社会实践。我系从2004年开始实行《学生社会实践证书》制度,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社会实践活动集中记录在一本专项手册上,每学期开学后第三周由学生科检查登记并加盖公章。以此形式,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充分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达到辅助顶岗实践训练的作用。到目前为止,收到一定效果。但坚持下来,收效显著者还不是很多。且学生自由式实践与专业结合度尚不满意。

(六)工学交替

前五种形式都是适用于全体学生的顶岗实训方式,另有一种工学交替的特殊形式适用于少数学生。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少数学生因家庭困难,学费及生活费都很紧张,却品学兼优。为了避免经济原因导致此类学生流失,在弹性学制尚未启动的情况下,允许其一边坚持校内学习,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际工作岗位打短工、打零工。二是少数用人单位急需用人,提前到校择优选拔少数在校生,且用人单位只要求其利用部分时间到位工作,另用部分时间继续完成学业。事实证明,上述两种情况若辅以适当管理,完全可能培养出技能突出且品德优秀的学生。第三种情况通过组建校内的实体吸纳部分学生以工学交替形式参与其中。如:通过组建“恩施职院大学生礼仪队”,择优选用少数学生在指导教师有针对性的训练后,在直接对社会提供专业服务过程中强化技能训练。还可通过组建学院或系部的广告公司、商务公司、旅行社等实体吸纳相应专业学生以此为依托,以工学交替方式实现顶岗实训。

四、不遗余力为学生寻求和搭建顶岗实训的舞台

为组织好上述多种形式的顶岗实训,必须寻求各行业、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以搭建起各种舞台。实际工作中经济管理系主要从四个结合上做文章。一是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客座教授等外聘专家的知名度、影响力,寻求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支持配合,与外聘专家工作相结合。二是抓好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作,发挥其在顶岗实训中的主导作用,与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旅游管理专业通过与恩施天艺酒店管理公司、龙麟宫旅游有限公司、利川腾龙旅游有限公司、梭布石林旅游公司、锦锈河山大酒店等基地的合作,多次成功组织了多个班级多门课程顶岗实训教学。三是通过有一定社会接触度的本专业名师带动少数优秀学生参与项岗实训,与“名师”“名生”工程相结合。例如,由李光富老师联系并指导会计专业031011班5名学生三次到恩施州、市国税局、地税局完成税票归档整理,工作成绩受到有关单位好评。且参加实训的学生也感到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无法完全掌握的专业技能。市场营销专业胡永忠老师指导1102班朱方亮等同学为企业所作的营销策划也受到实训单位好评。四是与勤工俭学工作及学生自由式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引导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寻找顶岗实训机会。实际上仅仅是找实训单位这件事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煅炼。

篇8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困境;对策

近年来,随着企业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程度日益提高和“用工荒”的频频出现,人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与此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开始由支持性部门上升为战略性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已慢慢进入职业化时代。尽管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但是人才培养在数量和质量上滞后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其中关键在于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跟不上企业和市场需求。因此,改革现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走出一条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校与市场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的现实困境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很强的专业,尤其是其实践性,与市场上企业的管理需求密切相关。但囿于种种限制,在目前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是一种常态,结果就是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企业管理的实际需求不匹配。为此,有必要对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环节进行再设计,首先要做的就是检视过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的不足与困境。

(一)教学理念滞后于时展

从1986年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始,现如今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理念上,虽然有不少高校进行了实践性教学的探讨,但是大多数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严重滞后于时代的要求。所谓“教学模式是构成专业、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式”[1]。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材为基础,以教师讲授为核心进行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模式,它关注的是教师讲授的内容和讲授的方式。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理论部分教学和学生关于静态知识和内容的掌握,但这种传统的“填鸭式”的单向传授,单一的教学方法和落后教学手段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导致高校培养的学生和市场需求出现脱节。而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性在于其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与市场发展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联系紧密,学生更希望获得的是贴近于现实、贴近于实战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我国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是不相适应的。

(二)教学内容不符合时代的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最早是在西方国家发展起来的,在我国的发展不过20多年的时间。在教材编写和教学内容上有着浓厚的西方痕迹,这和日新月异的人力资管理实践相比,有一定的滞后性和水土不服,难以指导或者贴近现实的人力资源管理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引进教材的滞后性,我们选用的未必是西方国家最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果,这样就造成教学内容的陈旧;另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本土化出现偏差,西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背景和我国的背景相去甚远,因此在教学内容的本土化、地方化、特色化方面我们还落后于时代和市场现实的需求。这样一来,就很容易造成人才培养不适应市场的需求。

(三)教学方法单一化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大多数采用的单向传递的教学方式,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专业,学生被动的去接受。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上有着其合理的因素如便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但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和学生自身的需要。首先,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专业,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无法提高理论教学效果,也无法教会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管理实践,提高其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和管理水平。其次,学生自身的变化要要求放弃单一的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现在的学生知识更加丰富、获取知识的来源更多、更加具有个性和参与性,那种“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已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只有改革单一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四)考核方式不健全

选择何种考核方式关系到能否科学地测度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也是关乎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尺度。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考核方式比较的单一,不足以反映学生知识掌握和实际运用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一是重闭卷考试,轻实际操作。前文所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色就是实践性强,但是现有的考核方式无法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通过一张试卷就测定学生成绩的考核方式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性价值取向和现实管理能力的培养;二是重知识考核,轻创新能力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标准答案的限定不能反映出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管理中灵活、创新能力。三是重结果考核、轻过程考核。一锤定音的考核方法促成了学生投机的心理,只要考前抱佛脚,就能获得好成绩。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管理能力意义不大。

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为了适应时代和企业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需求,高等学校也在积极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的探索,随着各高校的实践,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出现新的趋向。“大学教育不应该像中学教育那样,仅仅涉及已有的和整理过的知识……大学学生需要独立地去从事“研究”,至于教授的工作则是诱导学生“研究”的兴[2]。这种研究性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以单向性知识传授为主的接受型教学模式提出的,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

随着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发展,国外大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上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例如,通过开设“独立研究”模块专业、进行“基于问题”的学习、开展“本科生科研计划”和推广“项目教学法”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3]此外,近些年,国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美国大学要求一般都有600―1300小时不等的社会实践要求,在人员测评与甄选、面试、培训等环节上均有模拟演练与实习。

三、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的路径分析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透过国外大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实践,结合国内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兴起,可以构建出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的路线图。

(一)转变教育理念

转变教育理念是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只有真正转变了教育理念,才能在专业学科定位、教学体系设计、课程课时安排、教学教法、考核方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的革新。因此,必须抛弃过去传统的单向传递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要树立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指导思想 ,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实现由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由注重共性教育向强调个性教育、由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向倡导应用的综合性转变。从而真正实现学校、企业和社会的无缝对接。

(二)更新教学内容

教材的选择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环节,选择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专业的接受程度和教学效果。一般而言,提供给学生的教材应做到出版时间新、内容全面、权威性与适用性强。从国内已出版的教材而言,大部分都是采用国外比较著名的教材编写体例和内容安排,呈现出趋同的现象。虽然在全面性、基础性和权威性方面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在其适应性和特色化方面与学校特色、学生接受程度、地方经济发展等现实需求有所削弱。比如,国内教材往往就国外非常受重视而在国内关注较少的领域,如公平就业法律和劳资集体谈判方面的内容做了简化或者取舍。此外,国内外的社会现实、专业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一味的移植并不适合我们的国情。所以,如果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贯彻现代教学方式,一个必要条件是建设与完善本土化、有吸引力和高质量的专业教材。

(三)改进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是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考虑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和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性教学方法。一是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4]案例教学通过预设的情景模拟现实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可以使学生在经验和活动中获得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应对复杂多变的管理能力。二是基于问题的学习。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形成假设、验证假设、修正假设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提高解决复杂的、实际的问题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的内部动机和终生学习的能力。三是参与性学习。在人力资源技能模块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参与进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四是开放式学习。增加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性教学,通过实习、调研、科研等手段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既锻炼学生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又大大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四)健全考核方式

如何衡量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的效果,这就需要制定出一套完善的考核体系。首先是要摒弃过去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成绩和教学质量的唯一目标,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和实践能力开发心的评估考核体系。其次是注重考核手段的多元化,避免考核方式的极化和简单化。根据专业特点,可以开发出案例解决方案、情景模拟、论文写作、小组探讨和实践操作等手段衡量学生的专业素质、创新思维和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Weaver,W. T.Anatomy of a Creative Problemsolving meeting[J].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rior ,1993.

[2]冯增俊.现代研究生教育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篇9

【关键词】新疆;农业经济管理;民族班;教学体系

一、引言

农业一直是新疆的基础产业与支柱产业,农业产值比重也一直高于全国6-8个百分点,新疆“大农业”的产业结构特征客观上需要较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局面更加凸显了培养少数民族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因而与全国各高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生源总体处于萎缩状态相反,新疆各高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规模较大,其中少数民族学生比重相对较高。新疆高校设置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备系统的农业基础知识与经济管理基础理论,同时掌握农业经济管理基本方法与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用于满足各类农业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政策研究等工作的需要。但目前多数高校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没有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特点设置差异化的教学体系,民族班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设置与汉族班基本趋同,导致民族班教学效果普遍较差,影响了少数民族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因而亟待改革与创新。

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民族班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

根据对新疆多所高校的调查,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基本上是借鉴内地高校的经验,没有体现新疆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多数高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名义上存在少数民族与汉族之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太大区别,一些对少数民族来说学习难度很大的课程如计量经济学、数理统计学等依然保留在课程体系中。这种局面不仅增加了民族学生的负担,而且影响了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不利于少数民族农业经济管理适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缺乏专业师资队伍

各高校虽然分别制订了民族班与汉族班的教学大纲,也对民族班的教学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但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严格贯彻执行。多数教师既担任民族班教学任务,又担任汉族班同一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同一课件与同一教学大纲。担任民族班教学任务的教师对民族学生的学习特点与理解能力缺乏足够了解,对授课内容与讲课速度也没有做相应调整,严重影响了民族班教学效果。大多数教师也不懂民族语言,一些重要术语与关键问题很难准确向学生传达。

3、缺乏民族班专用教材

尊重差异、,是社会主义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教材建设的重要原则,但目前市场上鲜有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编写的教材。以塔里木大学农业经济学课程为例,不管是民族学生还是汉族学生,采用的教材都是华中农业大学王雅鹏教授编写的《现代农业经济学》教材,其它高校也大多采用钟甫宁、孔祥智、李秉龙等知名学者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一是内容上对少数民族学生偏难,二是未能体现新疆农业这一区域特色,让民族学生很难理解与吸收。多数高校的《西方经济学》也统一采用人大版教材,对绝大部分民族学生来说同样太难。

4、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民族班的教学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活动仍以课堂教学为主,缺少实体背景材料,学生走向田间或企业从事观察、试验的机会较少,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二是在民族班课堂教学中强调现代教学的共性较多,关注文化差异性较少,这是导致民族班课堂教学效果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PPT,PPT虽然有利于增加信息量,开拓学生视野,但对民族学生来说,由于其汉语言水平相对较低,无疑增加了学习难度,经常出现观看PPT与听老师讲课顾此失彼的现象。

三、改革思路

1、加快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计划中的集中表现,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民族班的课程设置首先需要考虑少数民族学生语言差异、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结合新疆社会对少数民族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根据“加强基础,突出重点,提高能力”的原则进行。具体思路一是适当减少课程数量,压缩课内总学分,降低民族学生学习压力。同时适当删减一些纯理论性且难度较大的学科,或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民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汉语水平与学习能力进行选修;二是以农业经济学作为主线,借鉴经济学专业与管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经验,增设一些具有地方特色且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同时有必要增加各学科实践课的课时比例,提高民族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

2、重视专业师资力量培养

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是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对民族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学习需求的了解与把握则是增强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因此,高校有必要根据本校民族学生的数量有计划地引进或培养一定比例教师,要求这些教师既具有丰富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同时具有长期从事民族教学与管理的实践经验,用于专门负责民族班的教学与管理,从而避免忽视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差异、教学与管理方式民族班与汉族班趋同现象。由于新疆高校民族学生中大多数是维吾尔族,因而有条件的高校应该引进或培养一批既懂汉语又懂维语的教师,开展双语教学。

3、编写适用于民族班的专用教材

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民族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适用于民族班的专用教材,尊重不同文化,承认相对差异,是当前国际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理念,也是我国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思想,因而编写适用于民族班的专用教材是实行差异化教育的前提。农业经济管理是涵盖农业、管理与经济三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包含的课程相对较多,加上民族学生相对较少,教材适用范围受限,因而民族班专用教材的建设存在明显的成本过高问题,需要政府给予适当的财政支持。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根据民族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和普遍缺乏中国传统文化共识的特征,应重视基础知识与中国文化背景的介绍,同时在汉族班的基础上降低难度,形式上尽量做到图文并茂,以便于民族学生自学。

4、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结合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民族学生的培养目标,选择适合民族学生发展的科学教学模式,是提高民族班教学质量,培养合格少数民族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当务之急。民族班课堂教学的改革要充分考虑各民族文化的特点、师生的心理与行为方式特点,并以此作为提升其教学质量的一大基础。根据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以下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较好,值得推广。一是PPT教学与和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事实上,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更加适合民族学生特点,对一些难度较大,逻辑性较强的理论推导改用板书形式更好,因此在以PPT教学为主的前提下,有必要适当穿插一定课时的板书教学。二是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式教学,一方面要求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让教师成为与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伙伴。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参与课程教学,从课程内容中抽取部分相对容易的章节让学生自学自讲或相互讨论,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征.民族院校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5:13-16.

[2]王妍莉,马明辉,严瑾.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民族高校混合式教学行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09:77-82+120.

篇10

关键词:专业优势;创业竞争力;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2-0229-02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高职教育已经将创业教育作为自己改革的方向。教育部门对于推进高等教育创业教育与高校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也曾经提出,要在高等院校中大力推进学生创业教育,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职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我国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摇篮,建立起符合高职办学规律和专业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是高职创业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艺术类学生为例,主要对艺术类高职院校如何依托专业优势提高高职学生创业竞争力做出探讨。

一、创业教育和专业课程紧密结合。

首先,要深化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改革,在讲授创业知识和创业实践的同时把专业教育渗透到教学体系中。

1、在创业课程中针对各艺术设计专业加入相关行业领域的市场分析,组织学生根据自身专业做行业和市场的调研报告,以掌握行业发展现状以及此领域的创业环境。如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行业市场调研了解目前装饰装修行业的市场容量、竞争格局、区域市场特点、公司经营状况等,在此基础上做创业环境的分析,引导学生在装饰装修行业领域内确立创业方向。如2013年我校艺术学院的VR(虚拟现实)房产视创公司的创业项目是在专业的基础上,结合创业的环境及当前虚拟现实行业的相关调查得出的此项目,此项目在省级黄炎培创业大赛上获得一等奖,事实证明通过行业市场调研来指导我们的创业切实可行。

2、在创业教育中加大对专业技能的培养,把创业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紧密结合起来。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创业课程都与专业教育脱节,在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使用上也与专业教育的关联度不大。要让学生依托专业优势进行创业,必须要把专业能力的训练纳入创业课程中,在创业实践和实训环节,为学生设置艺术设计行业的虚拟项目,学生在虚拟企业操作过程中增强对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提升设计能力和专业岗位技能。

其次,要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要素,为系统化的创业教育提供支持和保障。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不是简单的创业培训,不能通过短期教学一蹴而就。在创业技能之外,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创业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应设置在低年级的课程中,尽早使学生建立创业观念,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创业教育的教师素质与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系部的创业教师主要为外请的老师,我们要加强专业教师师资力量的建设,应当以创业教育的专业教育教师为主要力量,以其他专业教师与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为重要组成部分,组建与培养出一支高校内外相结合的“多师型”的创业教育师资力量。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措施,在职称评定与教师引入等方面逐渐偏向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鼓励让教师积极开展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在另一方面要不断拓展专业教师的来源,发挥本土成功创业企业家的作用。因此,在专业教学中,一是要融入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素质的培养,针对艺术设计专业涉及的行业领域对创业者在意志品质、心理素质的切实要求设置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创办企业的企业家精神;二是要在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在艺术设计行业创业所必需的能力,如较强的设计思维能力、艺术创新能力和设计团队的组建管理能力等。

二、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搭建平台。

首先,拓展校企合作渠道,充分挖掘地区艺术设计行业企业的现有资源,与企业建立参观调研、校企经验交流、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企业项目引入等多种合作方式,为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广泛的沃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不同形式的企业参与掌握创业基本知识,培养创业精神,提升创业能力。其次,在艺术设计行业企业中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企业作为创业实践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公司运营环境,学生通过参与公司项目的设计生产和经营管理等工作环节,容易产生出好的创意或创业的好点子,同时能掌握设计公司的运营规律和企业生存法则,为未来独立自主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实践过程中树立起来的勤奋、执著、勇于开拓创新等精神和品格也会成为学生未来创业的有力保障。再次,得到设计行业企业为学生创业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往往在设计方案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中,技术的应用存在不足。同时,对于大部分创业者来说,拥有足够的创业起步资金是较大的困难。因此,校企合作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还要力争让企业为学生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重点是要寻找企业与学生创业项目合作的契合点,如设计公司为学生提供大型设计项目中的部分设计任务,或让学生承揽企业外包项目,学生在帮助公司完成设计任务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维持公司的运营和发展,最终实现企业与学生创业的双赢。

三、通过校园活动融入创业教育。

首先,建立起创业社团或创业协会等校园创业团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创业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艺术类高职院校本身就具浓厚的艺术气息,每年都会开展多种多样的艺术文化活动,如大学生艺术节、环艺协会活动、专业课程展览、黄炎培创业大赛等,其中大部分都包含了具有原创性的设计活动环节。因此,可以把创业活动与艺术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开展模拟设计行业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促进校园创业文化的形成。其次,充分利用学校和地区的创业资源,请学校和地区有过设计行业成功创业经历的创业者或者创业成功的校友定期来校进行企业家讲座,交流创业心得和创业经验,为创业团队提供创业技术支持和帮助。再次,建立校园创业孵化基地,将校内面向社会出租获取利润的服务窗口开辟成生创业项目孵化工作室,免费提供给利用专业优势进行创业的在校大学生。如我校的各专业工作室等,环艺专业的室内设计协会、景观设计协会,视传专业的“吉利图文”工作室,通过创业孵化基地的为学生增强实践经验,为成功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构建高职特色的“能力”本位。创业教育的高职特色是高职创业教育的特色,在“学科本位”上我们占不了优势,我们在创业当中要体现自己的“能力本位”,首当其冲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行业、建设行业等等有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当作首要任务,体现高职院校的特色,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与一般专业不同,高职艺术类大学生可以利用专业特长开办工作室,创业的门槛不必太高,便于从小做起。事实上,其他院校已经有不少在校生开始投身创业。如陶器、书画、玩具、手工艺品等等。

五、别让技巧胜过品德。别让技巧胜过品德是耶鲁法学院院长寄语学生的名言,他提醒人们:“教育不是为了将孩子造成工作机器,而是鲜活的道德信仰者,不是赚钱的工具,而要成为公民理念的倡导者,不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给社会和事业带来发展的愉悦。”这种教育理念应该成为培养高职创业学生的重要原则。当前社会环境复杂,各种思潮涌入,学生的心态浮躁,功利性强,所有我们要引导学生诚实守信,注重品格的培养,使创业教育能够持续发展。

总之,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不能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要依托专业优势开展创业教育。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要充分利用地区艺术设计行业的大环境和设计公司的资源,在课程整合、校企合作、创业活动等方面深化改革,注重品德的培养,使创业教育取得更大成效。

本文为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特色成长辅导室建设项目,湘教工委通【2013】57号。

参考文献:

[1]杜兰晓,高永良.国外创业教育的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1):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