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写景文章范文

时间:2023-03-31 07:31: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优美写景文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优美写景文章

篇1

一、创设优美环境,呵护幼小心灵

通过反复学习、研讨、实践,使我的观念不断更新,改变过去单纯的为美化活动室而布置环境的观点,而是努力将近期的教育目标与环境相结合,以幼儿的身心发展为依据,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让幼儿主动地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通过与物的交互作用,发展各大智能,培养能力,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1.优美环境要与幼儿身心特点相适应

幼儿年龄的差异不仅仅是生理现象,也表现在心理上,5岁的孩子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富有一定的童话色彩。因此,形象、生动、活泼的环境,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和兴趣。夏天,我在窗户上挂上翠绿的柳叶,整个活动室看上去像座神秘的森林,孩子们高兴地取名“快乐林”。他们在充满童话色彩的“森林”里学习、游戏,增添了不少愉悦的情绪体验;秋天,当花草树木稍有变化,我又将柳叶换成枫叶,与自然物变化同步伐的调协设置环境,既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让幼儿充分感知季节的变化,又达到了美化教室的效果,真正发挥了环境的作用。

2.优美环境要与幼儿成长相适应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是否有意识地积极引导幼儿与环境的创设。创设符合幼儿发展需要的与教育任务、教育要求相适应的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环境,以此激发幼儿内在的创造冲动和意欲,激发幼儿求知欲好奇心,使幼儿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促进其发展。创设环境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我们努力让幼儿参与创设环境,并最大限度发挥环境的作用。

“快乐林”的创设,给与了幼儿极大的想象空间,既然是森林,孩子们首先想到的是森林里一定有座神秘的城堡,那是我们大家的家。于是,我与孩子们共同创设了城堡的背景,幼儿将自己与家人的照片贴进自己中意的房间,有了城堡,孩子们突发奇想:设计一颗神奇许愿树,过生日的孩子只要在许愿树下许愿就一定能实现愿望。就这样,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活动室另一面墙上“许愿树”诞生了。树下还有两座可操作的神奇小屋,“晴雨屋”和“星期屋”。我感到,凡是孩子设置的地方,就是他们最感兴趣,乐意参加活动的地方。在这里幼儿动手、动脑能力得到了提高,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发挥,幼儿真正成为了环境的主人。

3.优美环境要与幼儿智力发展相适应

随着知识的积累,墙饰不再是挂在墙上静止不动的装饰品,而是成为幼儿进行多种活动的教具。大班的孩子刚接触计算,对计算则非常感兴趣。在活动室的后墙上,我创设了花丛,草地、蓝天、小河等,还有许多房子,这是森林里动物们的家。房子上的数字代表门牌号。而各种动物身上则挂着写有算式的卡片,需幼儿动脑计算出答案,找相应门牌号,帮动物找家。每隔段时间交换不同算式。在这小小的天地里,幼儿情绪愉快,学中玩,玩中学,我便巧妙地利用墙饰检验了幼儿对计算的掌握情况。

二、营造人文环境,滋润幼儿童心

孔子在回答他的学生子路、颜渊关于志向的含义时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他的意思是:孔子的志向是“老者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年轻人使他怀念我。”我想,这个志向充满了人文主义的情愫,它不仅是伟大教育家孔子的志向,也堪称是今天我们幼教工作者的志向。

说到人文环境,你设想一下吧,阳春三月,万紫千红,沫水涟涟,若水漪漪,和孩子们在阳台上吹吹风,望望。再一路唱歌,一路欢笑,一路交流,一路祝福,这是何等美好的人文环境啊!在这个环境中,人文情愫滋润幼儿童心。

1.人文环境是幼儿全面发展的环境

教师必须注意环境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人文环境要有利于幼儿在体、智、美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物质材料的提供应多样化,满足其各种兴趣。我设置了各类活动角:(1)在游戏区,提供大量游戏材料。如医具、厨具、积木变形玩具、手绢、画板、胶泥等,在做做玩玩操作实践中提高幼儿能力;(2)体育活动区,在地上用粉笔画出各种图案供幼儿走走跳跳,还提供各类球、绳、哑铃等大量器械满足幼儿的需要,锻炼幼儿肌体;(3)再次,在自然角让幼儿充分享受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情趣;(4)美的环境陶冶人的情操,在音乐角、美工角里幼儿的个性得以健康发展;(5)提供大量书籍在阅读区供幼儿阅读;(6)室外的《家园桥》、《家园共育》两个栏目向家长宣传教育要求、育儿知识和交流家园教育情况。

2.人文环境是与现阶段主题活动相适应的环境

大班幼儿由于知识、经验、语言和抽象概括水平的提高,逻辑思维开始有所发展,好奇心强,爱思考。我通过环境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如开展“减少垃圾”主题活动时,师生共同创设“环保专栏”以及图片、资料等展示,大大提高幼儿环保意识;当开展《奇形妙叶》主题活动时,又灵活地将“环保专栏”变为“观察区”师生共同收集,制作叶贴画,树木标本等,通过观察、制作,寻找异同,提出疑问,使幼儿活动具有探索性。

三、构建和谐环境,培养慈善童心

幼儿成长的和谐环境就是幼儿生活中人际关系因素生存的时空。在这个时空中,有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幼儿与幼儿以及与集体的关系,幼儿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关系用爱心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络,犹如青枝绿叶的藤架下的舞台,这个舞台上的主角是孩子们,让孩子们在这个舞台上淋漓尽致地发挥,生龙活虎地玩耍,绘声绘色地模仿。但在这中间要有个度,这个度就是不能为了幼儿忘了一切,切莫将孩子宠成小皇帝、小公主。而要用爱心、慈善心、感恩心这些情愫来滋润他们,使他们从小就萌生爱朋友、爱老师、爱父母、爱周围的一草一木,把“爱祖国”诠释的真真切切。

篇2

人类生活在五光十色的自然之中。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等气候现象;春种秋收、日出日落等节令时序;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动物植物,还有那数不胜数的名山大川,富饶的沃野、草原,浩瀚的沙漠、海洋,构成了这个丰富的大千世界。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必须要接触它,并了解、观察、感受它,以至加以描绘。把这些再现于字里行间,就是景物描写。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这样的作文呢?

一、立足于观察

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尤其对于写景作文,离开了细致准确的观察,是绝对写不好的。

观察必须确立好立足点。立足点可以是固定的 ( 空间方位 ) ,也可以是变换的 ( 移步换景 ) 。但无论怎样必须层次清楚,文章的思路也就清楚了。

二、抓住特征

写景物,要善于抓住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时间里的景物颜色、形态、声响、变化等方面的特征,不能生搬硬套,春天就是春光明媚,秋天就是秋高气爽。这样,你笔下的景象就会生动起来。

三、要层次分明

层次就是文章的内容顺序,也即表达顺序。一般来说,写景文章有如下几种顺序。

1 .空间方位顺序。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等等。

2 .时间顺序。可按季节时令和一日的时间变化 ( 春夏秋冬早午晚 ) 。

3 .地点转换顺序。也称移步换景,或参观、游览顺序。

四、要动静结合

所谓动静结合,就是指描写景色时,不仅要写出景色的静态,而且要写出它的动态,使他们很和谐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只有这样、你笔下的景色才能活起来,才能使读者的印象更深刻。

五、要抒发感情

任何景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但这种客观存在的景物却能给人不同的感受。我们写景要写自己热爱的景色,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要表达出对自然的热爱,这就是借景抒情。

六、要文辞优美

自然景色是美丽的,令人陶醉的。因此,我们在写景色时,一定要文辞优美,语气生动形象,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方法。这样,文章才会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写景作文范文:

美丽的雪景

今天,下了一场鹅毛大雪,一片片雪花在天空中飞舞。

雪花落在树姑娘的身上,树姑娘好像披上了雪白雪的的婚纱。雪花落在屋顶上,屋顶好像带上了雪白雪的帽子。雪花落在大地上,大地好像盖上了雪白雪白的羊毛毯。

我双手接过晶莹的雪花,想数一数它有几朵花瓣,谁知它到手上就不见了,变成了小水珠。

小朋友们可高兴了!

篇3

放给学生自己学习,并不是说文言文知识点不重要,也不是弱化基础知识,而是在处理方法上有所不同。文言文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语法知识等都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可以采取语法开路的方式,也就是先给学生上一次系统的文言文语法课,在具体课文的学习中,再将系统方法与具体指示相结合,这样容易帮助学生形成一种系统的文言文语法,便于记忆和整合。对于文言文基础知识点,多加练习以便巩固,这样比单纯的讲解效果会好很多。毕竟文言文浩如烟海,老师再强大也不可能一一点到,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勤学勤练,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套记忆方法,学习重要的是“熟能生巧”,教师做到“授之以渔”,会让学生受用一生。

二、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教师充分利用起《语文读本》上的文章,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向学生介绍与之相关的文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更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以达到学以致用。比如,在学习《鸿门宴》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自由扩展楚汉之争的故事,讲解垓下之围、乌江自刎等段落,让学生充分了解刘邦和项羽的性格,加深对课文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还可以为学生讲解有关主人公耳熟能详的成语,如:破釜沉舟、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故事,并且布置几个成语让学生课下整理,课上与同学们讨论交流,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筛选手机信息的能力,更能增加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以课本中的文章为点,以完整的故事为面,点面结合,对故事的来龙去脉有个整体的把握,对人物形象作全面的分析。

三、优化课堂教学形式

高中生面对升学压力,作业繁多,时常给他们安排一场视听盛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以屠洪纲优美动听的歌曲导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到《荆轲刺秦王》和《鸿门宴》时,安排几名同学进行分角色表演,不但能把课文流利的背下来,而且能加入自己的性格元素,真正的体会人物形象,真没想到他们刚刚接触长篇深奥的文言文,竟会如此顺利,这便是优越的课堂模式的魅力所在。在学习《鸿门宴》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再现鸿门宴会的场景。在谈到“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一段时,请他们入座。学生不知道该怎么正确入座,这时教师趁机讲解鸿门宴上座位体现出来的地位尊卑,这种教学会比让学生死记硬背过座次好得多。

四、让学生改写文言文

篇4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形式新颖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教师必须注意课堂导入的艺术性和科学性,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设计课堂导入方式,渲染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

课堂导入有很多,比如歌曲导入、故事导入,等等。比如在教学《木兰诗》时,我采取歌曲导入的方法,先给学生放了一段豫剧《花木兰》选段中的“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唱段,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不失时机地问学生们:“歌中所唱的‘有多少女英雄,都把功劳建,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大家都知道哪些巾帼英雄呢?”学生们七嘴八舌争先恐后:“花木兰,穆桂英,杨排风,杨八妹,妇好……”群情激昂。我接着对学生说:“我们今天要说的便是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疆场、杀敌建功的传奇女子花木兰。”这样在音乐和故事引导下,学生们带着强烈的兴趣随我一起进入了课文的解读。

二、重视朗读,在读中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是语文教学之根本。古文音韵和谐,朗朗上口,颇具美感,所以更应多读,朗读它能够触发读者的情绪,进而体会古文之意境,是一种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学生可以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我以读贯穿整个课堂,首先范读诗文――弄清字音,然后我让学生自读诗文――整体感知,再细读诗文――理解文意,最后深读诗歌――欣赏品评。在一遍遍的朗读之中,学生随着铿锵和谐的音韵,感受故之美,并且对文意的理解也逐步得到了深化。

三、合作探究,理解文句

以前许多学生上古文课总捧着文言翻译书,老师问时,照着书一读就算完事,其实真正理解文句的人为数甚少,更谈不上理解其中关键字词的词意各用法和句子的句式了。文言翻译应是文言文的重点内容,岂可草率应付?我在教文言翻译时,为了让学生对文言字词句段能够准确理解掌握,让学生放弃对翻译书的依赖,自己对照注释自行翻译,若遇难点词句就用合作讨论的方法,每四人为一组,将自己遇到的难题一一列举,你帮我助,几分钟就将难题解决了,仍有疑问的提出来在班上群策群力,集体讨论解决,让文言翻译变成展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环节,学生在课上都表现得积极踊跃。这个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克服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四、质疑问惑,解疑答难。

在疏通了文言文的文义之后,下一个环节就是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了,为了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故事性的文章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生动复述故事,再精简情节,最后概括故事大意;对于写景文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进行概括。的归纳就更容易了,叙事文章必借事说理或塑造人物形象,写景文必写景抒情,我让学生们分析文章的布局谋篇,语言运用修辞写作特色,修辞方法,等等,让学生们自己从读中去体味,对于这几块问题,我常常使用设置关键性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去思考讨论然后再抽签答疑解惑,比如在教《仿仲永》一文时,为总结主要内容,我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方仲永由天资聪颖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在解决了这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再提出一问:“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这样顺水推舟也就解决了文章的主旨问题:本文以方仲永幼年时的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于成才的重要性。还有在教《花木兰》时,我问:“大家喜欢花木兰吗?为什么?”学生道:“喜欢,木兰孝敬父母、机智勇敢、热爱国家、勤劳善良……”学生们在对问题的分析思考中已把这位传奇女英雄的形象深入心中。

五、启发想象,模仿创新

篇5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我在教学中不断思考,得到以下结论: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明白学习内容

学习说明文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说明性文字的听说读写能力。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文章,新课程标准教材中入选的一些说明文,多是精美的科学小品,不少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得饶有趣味。教师只要根据说明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如果学生的说明能力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对学生明确说明需要注意的问题,如: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有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学好说明文,树立明确的目标,今后就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教师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根据说明文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中学生又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点,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就一定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旅鼠之谜》时,我就讲了几个有关旅鼠的故事,学生们都竖起耳朵,认真的听着。这样,就把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三、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

说明文的说明性强(即实用性强)。教学中,教师若能把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把学生的课内外生活结合起来,多让学生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显示说明文学习的指导作用,同样能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浓厚兴趣。如:学生在学习《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时,我就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调查一下自己生活的区域过去和现在的变化。学生可以去询问家长,让家长说一下过去村里池塘河流的情况;然后结合现在的情形进行思维,仔细观察自己所在地区某河流的特点;最后摹仿课文的写法,写一则几百字左右的短文。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

四、展示说明文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兴趣

说明文的语言有的客观性很强,就是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和周密。有的说明文(尤其是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活泼,教学中,教师只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分寸,就可以激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如:《看云识天气》的语言就很生动活泼,尤其是开头部分,一组组排比句,一个个比喻句和拟人句,使文章读起来就像是优美的写景文章;还有《敬畏自然》,学生学习起来也很有兴趣,尤其是里面的一些词语(像“狂妄”、“窃笑”、“无知的孩子”、“喜形于色”等)赋予自然以人的感情,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对自然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篇6

所谓“移景对比法”是指在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中,假设性4改变审美主体对象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在不同背景材料的对比中,明了美的主题和背景之间的特定关系,领会作者所创造的美的意蕴。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通的。我们平常所说“红花要用绿叶衬”,正是说明了审美的主体对象和背景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红花”与“绿叶”之间是一种姊妹式的映衬关系;而“染缸里倒不出白布”的“染缸”和“布”则是一种母子间的相生关系。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关系并从中把握事物的整体美,正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其方法颇多“移景对比法”是最简捷和富有成效的一种。

二、实列分析

朱自清先生的游记散文《绿》中,有一节是作者对游览时天气情况的描写:

“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湿润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

笔者在讲解中将这一部分当做审美主体对象梅雨潭之绿的背景材料之一,其作用为

1.渲染了一种柔和、静谧的色调,为下文梅雨潭和梅雨瀑提供了声与色的映衬(见课本)。

2.暗示了作者寻求美和体察美时从容不迫、恬淡宁静的心境。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那么没有恬淡宁静的心境也就很难发现美的所在。”这“薄阴的天气”和“微微流动的云”不正是作者某种心境的写照吗?

3.表明是独特的气候决定了梅雨潭有“奇异的绿”。古人说“春来江水绿如蓝”,我们不可以说“秋到潭边水更绿”吗?

由第一方面来说,天气情况(背景)和梅雨潭的绿(全体)之间是映衬关系;而由第二种与第三方面来说则是一种相生关系。为了让学生体会出这些,笔者设置了三种场景,来实施“已经对比法”。

1.烈日炎炎似火烧,野种禾苗半枯焦。(《水浒》)――毒热的太阳灼人的眼睛,使人焦躁不安。

2.惊风乱芙蓉水,密雨斜浸薛荔墙。(【唐】)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天外黑风吹海立。(【宋】)苏轼《有美堂暴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同上《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状美,但疾风暴雨,使人凄惶恐怖。所以引导学生思考。

以上两种能孕育和产生梅雨潭那“离合的神光”和作者恰淡宁静的审美心境吗?

3.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唐】王维《山中》)――蜿蜒曲折的山路上,本来没有落雨,但松荫浓翠,似流欲滴,穿行其间,颇觉凉爽,宛若湿衣,这“似流欲滴”的“浓郁松荫”和课文“岩面与草丛”的“油油绿意”何其相似,恐怕还会以为梅雨潭那一潭绿水是这山的汁液染成的呢!在此等环境中,你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心境呢!难道不会像作者那样按捺不住胸中的激情去讴歌那秋的神韵吗?

三、“移景对比法”的应用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中“移景对比法”的运用有着以下几点好处:

1.避免了教学的简单化,背景的建设在审美对象的创造中虽必不可少,但由于它在文中只占极少的篇幅容易忽视。而通过“移景对比法”则可以将它放在醒目的位置上,详细的加以分析。

2.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举一反三的教和学,开拓了学生的视野;移花接木式的移景与对比体现了教师匠心独运的教学艺术

3.移景对比的过程是引导学生跳出课文的过程,而对比之后的归纳总结的过程,则是引导学生又回归课文的过程。一出一进,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的灵活性。

4.解释美的来源,将学生带入美的意境。

然而,“移景对比法”的运用,也并不是无条件的,须遵循以下原则:

1.联系性原则,用来移植的材料与被移植的材料之间,应当有一定的相关因素,他们的性质或者相反(状美与优美)或者相近,但必须有利于进行对比和分析。

篇7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文言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学生学习文言文,普遍感觉翻译是个难题。教师在讲授文言文时,对如何指导翻译也颇感困难。这主要是因为文言文在时空距离、表达形式以及隐含的意义等方面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距,从而增加了学生认知理解的难度,并限制了教师授课方法。大多数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采用的是串讲课文的方法,除了教读就是让学生抄记译文,上课气氛不好,学生自然就产生了排斥心理。那么,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落实预习要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文言文教学中,对文言字词的理解、对文章内容整体的把握是教学重点,那么,在预习环节,教师需要将预习工作精细化,针对这两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教师可让学生在预习时,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然后先不看注解,大致浏览全文,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尽可能多地读懂文意,大致了解到底写了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选取了哪些材料,怎样写的。这样的预习作业,一是可以增强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信心,不至于一开始就对烦琐的翻译产生厌烦情绪;二是知道了文章的大致内容后,在课堂上的翻译就有了方向,不至于偏离文意太远;三是预习文章时,哪些地方自己看不懂可做标记,在课堂翻译时可举手提问,重点对待。

二、课堂教学要重视文言字词的教学

文言字词是构建文言大厦的基石,对文言基础相对薄弱的高中生来讲,文言字词教学就更为重要。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基础的做法有可取之处,但是,每节课“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讲得多了,教学内容势必枯燥,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基础的提高也有限。从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展开文言字词教学就成为广大教师的任务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落实字词教学。

(一)把握文言实词、虚词的规律

文言词汇和现代词汇有较大区别,但我们知道事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文言文字词教学也是如此。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摸索、寻找规律性的东西,并掌握这些规律,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例如“幸”字,是一个多义字,它的解释有七种之多,还不包括作为姓氏的解释,可是,这七种解释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汉字源流词典》中解释说:〔本义〕《说文・夭部》“幸,吉而免凶也,从逆,从夭。夭死之事,故死谓之不幸。”“幸”本义指意外得到的好处或免去灾祸。得到好处或免去灾祸,让人高兴,所以引申为“高兴”,而高兴时,自然感到“幸福”让别人幸福,则是“宠爱”,如果皇帝宠爱某个地方,驾临此地,就有了“巡幸”之意了。如此讲解文言字词,学生掌握了“幸”的五个词义的内在规律,学习起来自然轻松。

(二)适当拓展、延伸,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言字词的含义

文言文的许多基本词汇及基本语法特点,至今仍在支撑着现代汉语的大厦,许多有生命力的东西,仍然活跃在现代汉语中,若在讲解中予以延伸、拓展,学生必然感兴趣、记忆也牢固。比如说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常常成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障碍。教师需要利用新旧知识的关联适当地拓展延伸,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现象,从而更好地掌握文言文字词。例如,《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军霸上”高中语文第二册注:“军,驻军,动词。”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延伸来帮助学生理解。《说文》:“军,围也。四千人为军。从车,从包省。车,兵车也。”由此可见,“军”原来是动词,本义是“包围”。将兵车围成一圈时,当然表示军队驻扎下来准备宿营,因此,“军”引申有“驻扎;驻军”义,那么是谁将兵车围成一圈呢?当然是军队,因此,“军”又引申有“军队”义。由此可见,军的“驻军”义和“军队”义都是由本义“包围”引申出来的。成语中的语素有许多保留了古汉语的意义,联系成语释义能增强说服力,加深学生印象,便于学生记忆。

三、课后作业布置有创意,读写结合,提高鉴赏能力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作业往往以翻译文章、归纳文言句式、背诵相关语段为主。诚然,这些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学生文言文的“言”的基础,那么,教师是否可以再有一些创意,用形式新颖的作业来巩固学生“文”的学习呢?

(一)改写

文言文具有“言简而意丰”的特点,文言经典中有许多写景抒情的优美片段,语言简洁,意境优美,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课堂上,教师完全可以在学生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类似优美的写景文段,加上个人的想象,把这些文段改写成现代文,让学生将自己用现代文改写的文段与原文段进行比较,更能够体会到文言文“言简而义丰”的特点。如《项脊轩志》中有一段精美的环境描写:“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教师教学用书》这样翻译:“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了半截墙壁下,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将两者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译文虽然也可以体现出十五的夜晚时分景色的优美,但是少了很多韵味。归有光笔下的项脊轩充满了诗意美,原文仅仅20字,却更能准确简洁地描摹出清幽的意境,激发读者更多的想象,也更能够体现作者“室仅方丈”却能够“乐以忘忧”的精神追求。

(二)写分析评论

篇8

关键词 自读 引导 阅读 尝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rilogy of Chinese Learning

ZHENG Lijuan

(Nine Lake Center Elementary School, Longhai, Fujian 363118)

Abstract Apperception, accumulation, and application are important contents of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This paper from three aspects, elaborated how to make the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by self-reading, accumulation, to use their own rich language accumulation in the authentic language practice.

Key words self-reading; guide; reading; try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要求呢?

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需要用好几个乐章才能完美演绎,语文教学与音乐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处,也需要专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再通过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共同演绎,逐步实现教学目标。课堂上笔者常常与学生共同谱写着“语文学习三步曲”。

1 自读感悟

“自读感悟”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自主地阅读、体会,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反复阅读,获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如果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一味地把自己的认识结果强加于学生,替代学生的认知过程,必将打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上课也“累人累己”。因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尝试性地进行阅读、理解,逐步感悟语文学习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认识。

在小学语文第五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教学中,教学一开始,我就开门见山地问:“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是怎样的,有什么不同?”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思考后回答。这样自然地把学生引向了自主阅读的学习活动中,并且有效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接着又要求学生默读全文,找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在小组内自由读一读。读完后,再谈一谈你为什么印象深刻?最后,结合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再读一读这些句子。在整个环节中,教师没有进行过多的分析和讲解,只是引导学生读课文,并随着阅读的深入,逐步提出要求,在学生偶尔“卡壳”处进行适当的启发和提示。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很快就抓住了文章要表达的中心: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美丽,物产丰富。对此学生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课堂上“高见”此起彼伏,学生的阅读热情空前高涨。教学后反思这个教学环节,感受颇深:(1)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来“感悟”,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也由此初步构建起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尽可能自我感悟,自行解决问题。(2)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给予学生足够的“自读”时间,保证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才能让学生确有所悟;还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促使学生积极思维。(3)“自读感悟”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校目标,完成学习任务,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但教师在其中的引导作用也不容忽视。课文的重、难点,教师要适时点拨,处理好“引路”和“矫正”的关系:当学生在“自读感悟”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当好“引路人”,为他们释疑解惑,引导他们拾级而上;当学生理解不全面、出现部分偏差时,教师应及时加以纠正和补充,指引学生的思维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 阅读积累

感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并进一步感悟学习内容,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否则,思维无定向,茫茫然地,思亦无所得。因此,学生的“感悟”是建立在扩大课内外阅读,增加语言积累的基础上。阅读积累的语言越丰富,“感悟”的能力就越强,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地诵读。自己大声朗读,小组诵读,同桌轮流读,互相评议后再3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妙所在,感受到课文语言表达的生动。这是课堂教学中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积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读”与“悟”的关系。当然,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仅靠课内朗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适当增加阅读量。

课外阅读积累的一种方式是阅读新课标推荐的优秀诗文和课外读物等,另一种方式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各种课外书籍。比如:学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后,喜欢写景文章的同学,可以再找一找其他优秀写景作品来阅读;喜欢小说的同学,可以读一读童话故事及神话小说等。教师作为指导者、参与者,要加入学生阅读的行列,正如新课标指出:“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还可要求学生对精彩片段进行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3 尝试运用

在学生阅读理解了课文的后,我注意适当地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夏天的野花、雾、草地秋天的树叶、特产,冬天的雪花、动物……这些都是富有特点而又十分生动的事物,所以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比如问问学生夏天的浓雾和野花使你想象到了什么景色?秋天林间的落叶使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冬天笨重的黑熊在舔着自己的脚掌时愿意为它配音吗?替它说说心中的想法。总之,让学生充分体会文章中词语的同时展开自己的想象走出文本,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想不被束缚,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后,要及时鼓励他们有感而发,说一说,写一写,进行尝试性的运用、实践。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情境,营造轻松的氛围,让学生乐于进行语言实践。

篇9

关键词:备课 讲课 质疑 新巧的课堂练习 自主学习

素质教育是21世纪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自主学习是应素质教育而生,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奠定基础的教学新思路。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应该面对社会的需要,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环节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其实这种教育的民主、教育平等的思想,早已有之,源远流长。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这本西方最古老、最系统的政治与教育的专著中,明确提出自由的思想。

语文学习狭义是指课堂上书本知识的学习,从广义讲包括课余、家庭、社会语文知识的学习及能力的培养。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自主学习就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主动地去摘取果实,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就是通过学生广泛和深入的参与与教师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实现语文教学的民主化。自主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采用一定方法来激发学生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的强烈欲望。

作为语文教师,我积极地进行了“自主学习”的课题研究,把教研的重点放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上。教师教读课文,引导多了,就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但是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对于重点、难点知识则挖得不透。如何在课堂上渗透新课标的新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我带着新理念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学生备课、讲课

由学生备课、讲课,并不是减轻了教师的负担。相反,教师除了自身要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确立自读课文的训练重点外,更重要的是要当好“小老师”的顾问,宏观把握课堂结构。学生教课不仅仅可以锻炼其口才、思维、胆量,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他们创造思维,创造性地提出问题且解决课堂上的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超出了我们的预想。同样一个问题,老师以成人的眼光来看,揣摩学生的思维,而“小老师”就能从学生的心理着手,这样更容易找到切入点,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例如讲《挖荠菜》一课时,文章的中心在于教育青年人热爱生活,珍视幸福,多与长辈沟通,尽力消除“代沟”。作为老师,我们只能从学生的言、行方面,“规劝”年轻一代,却忽视了21世纪年轻人思想的多元化,课堂上不仅没能说服学生,反而造成学生被动,甚至逆反的消极心理。如果让“小老师”讲课,放手让他围绕重点组织教学。“小老师”与学生之间很快地建起了桥梁,学生们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讨论在“小老师”的引导下,得出辩证结论:青年一代应珍视幸福生活,尽力消除代沟,可代沟的产生并不全是因为孩子不理解父母,而是现代生活节奏快,父母为了生存而奔波,他们只是一味地满足孩子们吃、穿物质方面的需求,对于子女们的思想无暇顾及,了解甚少。思想的隔阂产生了代沟。这堂课涉及的不仅仅是学科问题,而是社会问题了,文章的主题被深刻地挖掘出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课堂质疑不可少

课堂质疑是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在课文旁边作批注,就自读课文提出内容、修辞、写法等方面的疑点,老师与同学共同探讨答复,这样就培养了学生敢于怀疑的精神,因为敢于质疑是创新精神的前提。有这样一个故事:维特根斯坦是剑桥大学著名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著名哲学家罗素问穆尔:“你最好的学生是谁?”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所有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课时总是露出一副茫然的神色,而且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会落伍?”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所以课堂质疑这个自主学习的环节,如能长期坚持下去,一定能让学生大有收获。

三、新巧的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对课文训练重点的实践和巩固,课堂练习本着新巧性、趣味性、可操作性、可检测性来设计。如《海滨仲夏夜》一课,学生在“小老师”授完课后,已经掌握了两个教学重点:一是抓住景物特征写景,二是贴切的比喻能再现景物。然后就将前几天郊游的录像带拿出,让学生细心观察,学生们“旧地重游”兴趣盎然,抓住夕阳西下的不同时间段的光线和色彩的变化,来观察周围景物的特征,然后口头作文,鼓励学生尽力用优美的比喻句和拟人句表述,老师给予评价、指正,最后连缀成篇,书面作文也变得轻而易举了。一堂自读课结束后,学生已经学会了写景文的写法。

学生备课、讲课,教师宏观把握,是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尽管教师具有一定业务水平,知识面较学生而言也比较全面,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教材的把握方面“小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普遍水平有所取舍、挖掘,能较敏感地捕捉到教材的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教学;“小老师”虽然平时是被施教者。可是他耳濡目染,也能按照老师讲课的程序来设计自己的课。“小老师”讲课时,直奔教学重点,重点以外的知识点则不予处理,这样就避免了老师们讲课,怕把知识点遗漏而面面俱到的缺点。“小老师”在课堂上是双重角色,作为“老师”要及时处理课堂上的问题,关注、引导同学们的思路,作为学生,他的思想认识、知识水平与其他同学相仿,这样他就在引导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参与讨论与同学们融为一体,能很快掌握其他同学的思路,便于下一步引导,这一点是教师平时授课时忽略的。“高屋建瓴”的讲解远远比不上情感相容的理解所能达到的效果。

篇10

一、在阅读范文中充分感受美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课文内容则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阅读范文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激发美的情趣。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接受机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比如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在初步介绍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反复吟读,恰如一个富有激情的导游,把学生带到一幅美丽和画卷面前,将桂林的水的“静、清、绿”,山的“奇、秀、险”的特点次第展示出来,把学生引入人在画中游的情景之中,而教师的朗读就是由课堂到达桂林的“游船”。实践证明:朗读课文是激趣的关键。通过朗读,课文中的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的揭示,美学价值得到了相应的挖掘。

树立美的意识。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潜移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教师要分外珍惜,精心呵护。要在阅读范文上下功夫,花气力。阅读范文既有教师富有魅力的范读,更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如前者是导径的灯,后者则是寻路的杖。学生在寻路之时则能把教材中优美的诗歌、动人的故事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体味出作品的美感,从而进入作品定的意境,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发现美、感受美。

增强美的感受。范读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境,更要能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只有真正体会到课文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小学生正值人生成长阶段,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因势利导,使其从作品中吸取营养,产生爱心,生发美感。比如课文《七月的天山》,教师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了天山山脚的活泼溪流、山腰幽静的森林、山上缤纷的野花等形象,使学生感受到天山七月神奇的美景。再如《父亲的菜园》,教师通过平和温情的朗读,使学生从平实的叙述,深情的思念之中感受到坚忍不拔的父亲形象。

二、在课文分析中正确鉴赏美

小学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如桂林的清秀、双龙洞的神奇等等。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抓住美的语言。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讲读课文时首先要抓住文章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在《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注意分析“句眼”来体现语言的美感效应。“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水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水真秀啊,像……桂林的山水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岣……”对这样写景文章,让学生明白语言的准确使用本身就是美。我们曾指导学生做这样的尝试,把描写水“静、清、绿”,山“奇、秀、险”的语言任意换成同意词试试表达效果会有何变化,从而感知“静、清、绿”,“奇、秀、险”表达得准确、鲜明、具体。

抓住美的形象。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格力量。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如、、、雷锋、张思德……无一不是学生学习的楷模。英雄为国捐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对学生情感的触动、心灵的震撼会深刻地印在脑子里的。这时候的教育会影响他们一生,也正是理想教育、奉献教育、爱国教育的大好时机。

抓住美的意境。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如教《朝发白帝城》,这是李白在唐朝元二年春天遇赦,离别白帝城,乘舟东下时所作。全诗叙述与描写相结合,创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画面:“清晨诗人辞别朝霞满天的白帝城,乘着一叶扁舟,沿着滚滚长江,顺流而下;两岸猿声不绝于耳,山峦叠嶂,夹道相迎……好一幅三峡行舟图啊!”通过倾听有感情的配乐导读后,给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的分析点拨,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不仅会感受到诗人遇赦东归时轻松、喜悦的心情,而与作者思想感情交融,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三、在说写训练中创造美

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决不能光用教师的范读和讲解去代替学生的朗读和理解,用教师的鉴赏代替学生的鉴赏。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