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克隆范文
时间:2023-04-12 08:48: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神奇的克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垄断企业;亏损
一、成因
完全垄断是垄断中的一种特殊情况,指市场上只有一个卖者和众多的买者,它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但是对它的理论研究却是相当的基础与重要。完全垄断形成的原因有法律限制、专利权、对某种稀缺资源或投入的控制、故意设置进入障碍、巨额的沉没成本、技术优势和规模经济,它的存在有严格的条件和固有的特征:第一:整个市场只有唯一的供给者,企业就是行业;第二,企业是价格的制定者,可以自己决定价格:可以以较高的价格出售较少的数量,以及以较低的价格出售较多的数量;第三,完全垄断企业没有替代产品,替代弹性为0;第四,完全垄断市场存在严格的进出障碍。
经过经济研究与分析,能够得出结论,如果纯经济分析,答案很简单:企业的短期平均收益小于短期的平均成本,短期的总收益小于短期的总成本。为了更加形象的说明问题的根源,绘制如下图形,它们的具体图形如下:
图(一)总成本――总收益分析图(二)边际分析法
图(一)采用总收益――总成本分析,在正常情况下,完全垄断企业存在正常利润,但在某些情况下,企业的经营不当或者某些其它因素使得总成本曲线上移或总收益曲线下移或者它们同时发生直至它们没有交点,此时,垄断企业便出现短期经营亏损;图(二)以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为基础进行生产,一般来说,企业的短期成本曲线是固定的,当平均成本曲线下移,直到a点和b点重合甚至a点降到更低时,企业便出现短期经营亏损。
对以上理解加以总结:在短期内,企业的生产成本曲线既定,当市场的需求较小时,最终销售的平均收益可能小于平均成本,总收益效益总成本,即出现亏损。但是,很多非经济学专业甚至经济学专业的同学仍然不知道其中真正的原因。
其实,宏观来说,具体可能有以下作用:
第一,生产技术约束。生产技术约束在很多程度上决定生产成本和产品的质量,其中生产成本可以完全影响垄断企业的利润,而产品质量可以通过影响销售量来间接影响利润。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促进产品更新,能够巩固完全垄断企业的垄断地位;但是,如果别的企业依靠高新科技推出新产品进入市场,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那么完全垄断企业的产品会被新产品替代,垄断企业的垄断地位的地位则会受到威胁。
第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消费者喜欢一种产品,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就会去购买这种产品,即消费者向该产品投票。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决定垄断企业的直接因素,在垄断企业选择高价格低产量的策略下,由于价格较高,消费者完全可以选择以其他产品替代该产品的消费,实现对产品的少消费甚至不消费;但是,对企业来说,企业一旦投入生产,则必有固定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完全垄断企业完全有可能是没有利润甚至是出现亏损状态。所以,顾客就是上帝,一切经济活动的中心是消费等等,都论述了这个道理:必须尊重消费者。
第三,国家政策规范。国家政策规范是决定垄断企业的重要因素。国家的法规可以让垄断企业实行长期垄断,获得高额利润;但是,同样的,国家的政策法规也可以让企业实现亏损,甚至使其消失:对某些产品,国家可以制定法律法规来征税,或者限制某些产品的产量,或者对该企业带来的环境问题进行必要的经济惩罚或者舆论惩罚等等,这些行为都为完全垄断企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收益,致使完全垄断企业出现亏损甚至摧毁完全垄断的地位。
二、解决方案
总所周知,垄断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但是生活中却存在着很多垄断现象,虽然不是完全垄断,但是不完全竞争还是普便存在的:如2000年俞兆林的导湿保暖复合绒,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寡头垄断,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通信垄断,以及铁路运输业、供电供水供暖等等行业。虽然它们不是完全垄断,但是解决方案类似,在这些行业中,有的是自然垄断,有的则受到政府的保护,因此,我认为这些行业现象、风气不是大家所谓的“不正之风”,也不是因为有关机构管理不严,或营业人员缺乏职业道德。而是出于经济最基本、最原始的“经济人”假设。
要解决完全垄断问题,从理论上讲,只要破坏不完全垄断的四个特征之一即可:第一:整个市场只有唯一的供给者,企业就是行业;第二,企业是价格的制定者,可以自己决定价格:可以以较高的价格出售较少的数量,以及以较低的价格出售较多的数量;第三,完全垄断企业没有替代产品,替代弹性为0;第四,完全垄断市场存在严格的进出障碍。从实际上说,必须依靠政府行使权力,进行强制干预,增加市场同种行业竞争者,打破垄断局面,因为在这个竞争社会,道德教育是行不通的。但是,如果只依靠政府政策,是完全行不通的,因为很多行业,例如铁道,通信,银行等等,是政府大力支持的行业,政府不但不会采取措施消除其垄断,反而会采取各种措施,制定各种政策,使其长期稳定存在,当然这对我国的社会稳定发展是有利的。同时,私人企业如果有能力,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兴办相关企业,实现对其的竞争,最终使广大消费者受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健康发展,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斌.垄断的基本模型[M].微观经济学批判,2004(04):162-166.
[2]黄晓林.垄断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M].微观经济学陷阱,2011(02):148-150.
[3]钟茂初.不完全竞争[M].微观经济学解析,2000(06):143-145.
[4]牧之,赵凡禹.中国人叫漫游费的原因[M].经济经典名言的智慧,2011(04):155-158.
作者简介:
篇2
一、在学习写法中体现语文味
关于说明文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给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曾说的:“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教学说明文,首先要把握文体特点,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明白文章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说明介绍的。如《神奇的克隆》一文,作者按照什么是克隆、克隆的作用以及克隆的诱人前景这一顺序安排材料,让读者逐步地、深入地了解克隆这一生物技术。在初读课文后,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这种有顺序的表达方式,上出语文味。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神奇的克隆》由《西游记》中“孙大圣”“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气,毫毛立刻变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 开头,一方面巧妙地说明了克隆是怎么一回事情,另一方面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还初步体现了克隆的神奇,一举三得。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讨论作者这样开头的作用,感受作者写作手法的高明,体现语文味。
说明文中往往会运用很多说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方法,体会其妙处,也能上出浓浓的语文味。《埃及的金字塔》一文,在说明金字塔很高时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运用说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感受说明方法在说明文中的重要作用,这样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课堂就能充满情趣。
二、在品味词语中体现语文味
说明文的遣词造句虽比较朴实,但朴实中也蕴涵着语文味。因为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所以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包括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的词句,都要准确无误。说明文的教学就是要抓住这些词进行咀嚼、对比,让学生充分感受说明文用词之艺术。《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中作者就多处使用了“也许”“可能”等表示推测的词语,充分体现了作者用词的严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细细体会。《神奇的克隆》一文在介绍克隆的作用时,作者用了“可以”“也可以”“还可以”“能够”等词语,体现了克隆技术的作用巨大。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扣住这些词语充分与文本对话,使学生体会到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在介绍克隆技术在医学上的重大意义时,作者用了“制造”“配件”“装配”等学生易懂的词语来描述器官移植这一复形的医学现象,有趣、形象,而且非常生动,这也体现出浓浓的语文味。
三、在体会情感中体现语文味
说明文的教学也需要着力挖掘情感因子,带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并引领学生通过深层阅读,展开想象,挖掘文中深藏的意蕴,学生内心被触动的情感转化为语言表达出来,就能引起情感上的激荡。《埃及的金字塔》一文,作者除了介绍埃及金字塔的外形宏伟、结构精巧之外,还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建造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对话,想象金字塔的建造过程,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学生经历了情感和智慧的旅程,朗读起来就会朗朗上口。再如《麋鹿》一文,在教学过程中仅仅让学生知道关于麋鹿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让学生读出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这样一来,说明文的教学就非常富有感染力,就能体现出浓浓的语文味。
四、在迁移运用中体现语文味
篇3
我来到克隆所,一个机器人走出来:“请问,你是来克隆的吗?”
“是的”
“请问,你想克隆谁呢?”
“我自己。”“请躺在克隆床上。”
我躺在床上,心里美滋滋的:哈哈终于如愿以偿了。
“叮,叮叮,叮叮叮”机器越来越快,突然,我眼前一黑,再睁开眼时发现自己已在研究所门外了,只听机器人说:“输入错误,克隆失败。”说完,机器人就爆炸了,研究所也倒塌了。
过了几天,报纸和电视几乎全部做了报道:“克隆人摧毁了城市数座建筑,警察和军队联手,无人生还。”
我跑到研究所,我找啊,找啊,拼命的找啊。终于找到了一个晶片,上面有一行小字“DXDX2828ROBERT”。经过电脑分析,我终于发现了克隆人的弱点。
我立即带着这块晶片跑到了克隆人面前,他大笑道:“小鬼,别逞强,不管是什么武器我都不怕。我现在给你10秒采取行动,如果不能打败我,你就不能留在这个世界上了。我会克隆无数个我统治世界了。
10秒,我从未像现在这样感觉时间的宝贵。我没想就飞速地来到克隆人面前,在他的脚掌底找到一个小槽,将那块晶片插了进去,然后跑开,用遥控器输入3个号码。4秒,3秒,2秒,只听“隆”的一声,克隆人到下了,瓦解了。
我呆呆地望着这一切,眼泪夺眶而出。第二天,报纸和电视又做了如下报道“克隆人被消灭”,“克隆人的下场”“小鬼做大事”……
篇4
转眼间,已经过了20年了。世界的科技水平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新月异。
先说说“克隆”吧!记得这个词在大约20年前可是一个刚刚出现的新名词,但是现在可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技术。例如:我的奶奶早已去世,但是我把她的细胞带到科学馆那儿然后按照一个月15元来计算,我给了服务员120元。只要过一两天就可以去把“奶奶”接回来了,相当于奶奶复活了。你说克隆技术神不神奇?
再来说说现在的汽车,不,应该叫“飞车”,是因为现在的车可以飞了。就是因为有了“飞车”,再也不用建大桥了。只要按下绿色的键就可以在空中飞了。车之所以可以“飞”,是因为在车尾多安装了一个“产风房”和像飞机翅的“机翅”。产风房一开启就可以“产”出适量的风,然后再利用机翅随“风”漂浮在空中,这样既快速又经济.
你们看,20年后的科技水平多么发达,20年后的社会多么另人向往呀!
篇5
随着我们科技的发展,在以前我们看来不可能的事情,但现在看来也是有一些希望的了,就比如说我们现在这个世界上面的克隆结束,我还记得我在小时候,大概小学的时候就学过克隆羊多莉的故事。那个时候就对克隆技术充满了好奇心,因为我觉得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件特别神奇的事情,但是现在随着我们科技的发展,克隆技术也会越来越先进,但是我觉得在克隆这方面就像科技一样,它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理性的多面的去看看,克隆技术他有好处也有坏处,我们需要理性的分析。
克隆技术是一定是有好处的,特别是运用在我们的医学方面,因为现在有很多生病了之后需要其他人给他捐赠器官,如果克隆技术得到了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在医学方面,就可以克隆出奇观来,就不需要别人去弄自己的器官,这确实可以增强我们医学的便利性,在很多方面都可以用上克隆技术,可以提高我们整个世界的生产效率和生产力。
但是如果很泛滥得使用,并且每个人都可以使用克隆的话,我们这个世界就会乱套了。我们可以设想有一些逃犯,特别是死刑犯。他们甚至可以用克隆技术复制一个自己,然后让克隆的那个人去替他接受一些惩罚,然后自己仍然逍遥法外,如果每一个犯罪的人都这样做,那么我们这个社会的秩序就难以维持了。我们还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走在路上的时候突然看见了另一个自己,那么一定是一件非常惊恐的事情吧,如果克隆技术被这样无节制泛滥的使用我们也会造成社会恐慌和一些不必要的心理障碍。
所以我们要理性的看待克隆,克隆作为一种非常先进的科学技术,如果不妥善的对待他,那么我觉得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灾难。
篇6
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个性的人才,“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是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新课程标准规定:要充分关注学生生命的自由和个性的张扬。那么我们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应如何有效地对小学生开展个性化教育呢。对此,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班主任工作实践,谈一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任何一名学生都希望从教师那得到真诚的关爱。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作到公正,真诚地对待每一名学生。教师对学生的这种理解和关爱,会让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满足,并激发出学生对学校生活、对课堂教学产生无限的激情。例如我教学《神奇的克隆》一课后,就“你认为神奇的克隆技术可以在哪些方面造福人类?”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同组学生先进行了讨论交流,然后选代表发言汇报本组学生讨论成果。汇报完之后,已准备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突然有学生举手发言,他说:“老师,我看到过一部电影,那里面克隆怪物统治了人类,并残害了人类,那么克隆技术的发展不是很危险吗?”他这一提问立即引发了全班学生的哄堂大笑。我马上制止了学生的笑声,并对他的这一提问表示肯定,表扬了他想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问题,带头全班同学对他这一提问鼓掌,并就他的这一提问,再次展开了小组讨论交流。全班同学都用羡慕的目光看着这位学生,让这位学生感到不已,并促使他奋发向上。
二.培养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应积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个性的平台,让学生积极创造、大胆展示自我的个性风采。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教师应相信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可估量的创新潜力,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班级活动,为他们创设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创造,大胆展示自我的个性风采。教师在活动中,注意引导培养学生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积极的进取心,不畏教师和课本的权威,旧观念的束缚,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新观点,具有创造解决,有独特的创新能力的人。我在任班主任期间曾多次组织本班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班队活动。如教师的墙报设置。我们班学生开辟了一组墙报为“手与手的合作,心与心的交流”。学生在此栏目中可以自由地展示自己的各种作品,也可以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展开心声公开交流。这一活动既让学生充分展示了自我个性,又促进了师生互动。师生关系的民主和和谐发展。再比如,今年秋天,我组织了本班学生展开了一次“同一片叶子,不同的精彩”班对活动。学生走近自然,采集五彩多姿的树叶,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叶画”、“树叶手工作品”。学生活动的积极性高涨,创新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也充分展示了学生的独特个性。其实组织学生展示自我的活动形式非常多,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抓住各种契机,充分相信没一位学生,努力创设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索世界,学生就会在自主求索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独特的才能,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
三.教师应积极探索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模式,给学生思想驰骋的充分自由。
教师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首先要加强自我学习,积极探索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模式。比如:成功教育模式、愉快教育模式、创造性教育模式等。无论采用何种教育模式,组织学生进行教育活动时,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要学会赏识,赏识学生的“胡思乱想”和“异想天开”;学会放手,给学生思想以充足的自由驰骋的空间。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当学生的思想感觉到充分自由时,他们才会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学会宽容,允许孩子们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做事,找自己喜欢的朋友进行合作,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一课时,允许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找自己喜欢的朋友,结合成队,互相评改作文。课堂中学生表现非常积极活跃,在一种平等、自主、和谐、自由、互助的教学氛围中,孩子们自由的想象,积极的思维,友好的合作,亲密的交流,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见解。课堂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培养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应营造班级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运用激励多元的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
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个性的主渠道,而民主和谐的班级学习氛围的营造则功在平时。课堂上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确立,才能使学生愿意表现、敢于表现。教师应从自身做起,使师生关系变的民主、平等,使学习氛围显得宽松和谐,使学生觉得教师平易近人、和谐可亲,从而消除展现自我的思想顾虑。好的班级学习氛围主要体现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上,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关注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尊重教师,把教师看作父母更看作知心朋友,愿意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健康发展。
另外,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教师应改变陈旧的、单一的课堂评价标准,采用多元的、激励式的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如《滥竽充数》一课,组织学生总结文章的寓意时,既肯定学生总结出的“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的人,是迟早要原形毕露的”。这一观点,同时也肯定学生总结出的“像齐宣王这样对自己的下属不能明察秋毫的君主,是没有作为的”。这一观点。这样看似抵触却不矛盾的多元评价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总之,在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中,应如我校、校训中所言: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够成功;帮助每个孩子体验成功;鼓励每个孩子尝试成功;支持每个孩子自主成功。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不断提供能让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才能培养好学生的良好个性,塑造好他们健全的人格,才能让每个孩子都充满生机和活力,让他们的生命演绎出不同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山西教育》2004年第19期26页荆竹玲老师的论文《中小学生个性发展与素质教育》。2.《神奇的克隆》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7
晚上,我戴着“氧气供应面罩”,穿着“防有害射线睡衣”,正准备钻进高级睡袋中睡觉。光脑忽然在我眼前闪个不停。我打开光脑,看到一条重要信息:在原喜马拉雅山的地质层深处,挖掘到了一颗不明生物的种子,至今未发芽,保存完好,具备再生能力。
什么?怎么会?我既惊讶又欣喜,赶紧换上工作服,坐在“空间转换器”中,赶到研究院。
作为一名古生物专家,对这方面内容我情有独钟,大概是由于对那本古书上所记载的美好景色以及神奇自然的向往吧!我总是一个不太切合实际的人。
一颗古生物体遗留下来的种子,这样难得的事当然不可缺了我。
研究院中早已聚集了世界各地的古生物专家,甚至一些移居到外星球的人也在最短时间内赶到这里。种子被保存在一个“特殊自然条件模仿箱”中。我们分别观察并鉴别这颗种子,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很严肃、凝重而认真,气氛异常紧张、压抑。
观察完种子后,我和其他人一起进入会议室,里面人声鼎沸。
不出所料,最终的研究一致认为这是一颗雪莲的种子,这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经灭绝了的生物。这个结果使我很开心。但接下来该怎么做呢?
经过反复论证,超过一半的人认为应该让这颗种子继续生长、发芽、开花,并以克隆的方式使这一古老的珍稀物种延续下去。
研究院采纳了专家们的意见,下达行动命令,并要求我们不能有任何的闪失。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研究方向和要去攻克的难题,作为这项课题的总指挥,我备感肩上的担子的沉重。
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可以开始让种子成长了。
“特殊自然条件模仿箱”中的雪莲种子在接受到“无害阳光传感器”中的光照后开始生长。每一秒的状态,我们都有详尽的记录。什么时候该转换什么样的自然气候状况……一个细小的差错都不能有。
漫长的等待之后,种子终于在我们的精心呵护下绽放出一朵洁白的雪莲花!精致的花瓣上还沾着些许小水滴,晶莹剔透,比想象中还要令人震撼!
光脑早已将这朵雪莲花的信息发送至全球各地,所有的人类都感到万分振奋和骄傲。
我们又投入到克隆雪莲的紧张工作中,每一秒的时间都很宝贵,我们深知植物生命的短暂,雪莲花不久就会凋谢。
克隆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顺利,雪莲花的细胞非常难提取,而且目前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其他生物的细胞去培育、克隆。
雪莲花谢了。克隆失败了。
每个人都万分沮丧,甚至还有人流下了眼泪。
(指导老师:吴贤友)
篇8
进去后,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偌大的大厅里人来人往,拿着各种文件的人们步履匆匆,电脑键盘卡卡做响,还有各种模样古怪的机器人穿梭往来,打扫卫生。
正当我眼花缭乱的时候,一位迎宾小姐走到我面前:“您好!欢迎光临COCT同步克隆公司,恭喜你成为我光临我公司的第一百万位客人,您有权向我公司提出三个心愿。”“真的吗?”我有些喜出望外,“是的”小姐把我引到经理室,一位文质彬彬的中年人就是这个公司的总经理,见到总经理,我迫不急待地问:“同步克隆是什么意思?”“同步克隆就是克隆出来的生物和他的本体一样大,而且样子随着原生物体的变化而变化。”“哦,这样啊”我心有所动。“带我参观一下你们公司好吗?”“好吧,这是您第一个愿望,我会安排的。”在总经理的陪同下,我参观了公司的实验室,操作间和生产线。一切都那么神奇,从细胞的裂变到发育成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一切都那么的不可思议。
参观结束了,“小伙子,说说你第二个愿望吧。”“克隆一个我!”我不假思索的说。
“没问题,跟我来。”总经理带我来到一个实验室,让我把手放进一个通体发亮的小箱子里,只听“咔嚓”“咔嚓”几声,经理对我说“好了,请您再等半个小时,克隆您就完成了。”走出实验室,我在走廊里默默的踱着步,听着时钟卡卡的响声,
焦急的等待着......
终于,经理带着一个身高、长相,发型,肤色和我一模一样的“我”出来了,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我还是被惊的说不出话来。
“您还满意吗?”“满意满意。”“那么您最后一个愿望是什么呢?”“呃,我还没想好呢。下次再说好吗?”“好吧,下次再见。”
回家路上,克隆“我”和我一路无话,好像影子一样随我回到家,幸好家里没人。我对克隆“我”说:“喂,以后你就叫小二吧。”他点点头,“还有,在我需要的时候,你要替我做任何事情。”“当然。”哈!搞定,明天可以不用亲自上学了!
第二天,我出去玩了一天,真是爽啊。
后来,我发现小二不但能替我上学、考试,而且成绩还不错,就放心的出去好好玩了好几天,等我兴冲冲地推开家门的时候,小二正在和爸爸妈妈一起说说笑笑,我的出现好象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爸爸妈妈怒不可竭,对我俩骗人的把戏恨之入骨,同时对我自欺欺人的错误作法表示非常伤心。
怎么会这样?我无颜面对伤心的父母,转身冲出家门......怨谁呢?都是因为我为了偷懒才造成这种局面,我好悔呀!
小二也泪流满面地跟着我,一路上小心安慰我,我俩一路行来,一直走到COCT同步克隆公司门口,小二冲进大厅:“总经理!实现我的第三个愿望吧!我要一切恢复原样!”“不——”在我绝望的叫声中,一切都消失了。仿佛是一场梦境,华丽的办公大楼、总经理、小二一起消失的干干净净。
篇9
一、教师精心设计问题
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是有针对性、有启发性、富有技巧,经过精心设计的问题。
(一)问题要有针对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也要对准中心点。教师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的学生实际,突破难点,问到关键之处。在教学《神奇的克隆》一文时,我先抓住“神奇”一词向学生提问: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克隆的“神奇”的?以此引导学生抓住“神奇”这个重点,有效地与文本对话,把握文本意图,这样,学习的针对性就比较强了。
(二)问题要有启发性
一个问题的启发性不仅指问题的解答中包含重要的知识点,对于这些问题,或者能启发学生寻找解答的模式,或者通过基本技巧的某种运用很快地得到解决。同时,问题的解决还能够促进学生对于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如《清平乐・村居》一课中,如何让学生理解小儿的“无赖”,如果直接提问“无赖”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必定索然无味,不如绕道迂回,设问:小儿子是个“无赖”,怎么还会讨人喜欢呢?通过讨论,学生便理解了在这里“无赖”不是“游手好闲,品德不好”,而是“顽皮”的意思。又如,在教学《翠鸟》时提出问题:“小巧玲珑”是什么意思?老师可以启发“鸟比较小,身长1.5厘米左右,和大人的拳头差不多。小巧是说翠鸟身体小而且灵巧。玲珑有两个意思:一个指物体精巧细致,一个指灵活敏捷。这里应当怎么讲?”教师的提问含蓄而富于启发,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学得灵活,学得扎实,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最佳的学习心态,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在自发、主动中学习知识,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三)问题的提出要有技巧
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自己去探究的欲望,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加快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如,在教学《雾凇》时,如果直接提问:雾凇是怎样形成的?那么很多学生就是照课本中的句子读一遍算是回答,但他们究竟理解如何就不得而知了。如果把问题改成:雾凇形成过程中三种不同时段的状态是什么呢?回答这样的问题完全照课本读出来,显然就不行了,学生必须根据课本上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才能把问题答出来。这样设置疑问的话,那么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四)问题的提出要适当
课堂教学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掌握侍嵛实哪岩壮潭取<炔荒苋醚生答不出来,也不能是简单地回答“对”或“不对”,要取向明确、具体,由易及难,使学生“跳一跳才摸得着”,这样才能真正开发学生的智力。在教学《九寨沟》一课时,可以设计几个不同程度的问题:最易――为什么称为“九寨沟”?较难的――为什么说九寨沟是一个童话世界?更难的――为什么会像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画?说出你最欣赏的地方?问题层层递进,诱发学生深入探究,深化对文章内容的认知和理解,并使学生产生自豪感,增强信心,产生快乐,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是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还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究的对话者及学生学习活动的激励者。所以,教师不仅自己要精心设计问题,还要鼓励学生学会提问,并且要对有创见者大加赞赏。营造一种课堂民主气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提问和反问机会,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主动性,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一)创设良好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营造发现问题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提问题的欲望,从而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教《大江保卫战》时,老师先用多媒体展现了官兵们扛沙包筑大堤、勇救群众的场景,配上声情并茂的朗诵,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当中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学生自然而然地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场大江保卫战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这场战斗的意义何在?究竟有多少人参与了这场战斗?人民子弟兵们在这场战斗中付出了多大的代价?是什么让子弟兵们这样无怨无悔地付出,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教师再根据这一系列的问题,带领学生去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寻求答案,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对如何发问自然心领神会。
(二)给予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追问习惯
一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必然会是多种多样的,有些可能是比较幼稚的,有些可能偏离了文本,教师不可一味地批评或是无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因为小学生心理还是较稚嫩、欠成熟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比较弱,所以在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激励为主,适当指出不足,这样能激发学生发问的积极性,使学生敢于发问,乐于发问,养成追问质疑的好习惯。
篇10
关键词 儿童成长 建构 体系 语文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掌握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要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指导学生获取新知、分析并解决问题的策略。”或许是《新课标》的倡导,或许是人们意识上的觉醒,于是关注学生的“语文成长”“能力生成”就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不二选择。
一、角色——舍“权威地位”建“引路心态”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一个具有非常教育哲理的名言:它告诫我们与其不厌其烦地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还不如引导他们掌握思考、学习的方法。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不应只做一名“教书”先生,不能过分地关注学科的教学成绩,更不能把自己扮演成知识传授的权威,把学生变成盛放知识的容器,而应该从“权威的地位”中解脱出来,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引路者”。
《爱如茉莉》的教学。课文以父母之间平淡无奇却又真真切切相亲相爱的细节描写为内容,表达了“爱”的另一种新的认识与感悟。如果我们用传统的教学视角进行教学时,就会将“淡雅清新的爱”弄得支离破碎,让学生十分疲惫。此时我们不妨与学生一起沉入文本之中,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嗅嗅那簇茉莉花所散发的“缕缕幽香”,品品夫妻间那些不经意的细节,悟悟人世间的真情与厚爱。这样,学生定会在这样世界里闻到自由的芬芳。
二、内容——去“泛语文化”求“真我语文”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用了二千七百多课时,结果却大部分学生不过关!”这种高耗低效的语文教学模式,累了一大批教师,也苦了一大批学生。为何出现如此局面?我想,语文承载的东西太多:“思想性”“革命性”“工具性”“人文性”……数不清的东西统统加于“语文”的身上,以至于语文素有“模模糊糊一大片”的说辞。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为了学生的幸福人生,我们必须去除语文教学中的“泛语文”概念,用“求真”的态度研读文本,让语文中的“语”真正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神奇的克隆》的教学。如果我们从教材内容编排的角度来解读教材时,课文是以“克隆的介绍、克隆的实验、克隆的前景”等几方面依次的展开,然而当我们“语文”的角度进行研习时,就会发现这只是“语言”载体,至于“语言”的本身则常常被遗弃,此时,我们完全可以进行“语言”的重组,依照语言习得的规律进行展开:从“如何介绍克隆?如何进行克隆实验的表述?如何展望克隆的前景?”着手,让学生真切地习得到属于“语言”的知识、技能;当我们从这样一个视角来组织教学,学生定会因语文的本位清晰更加愉悦。
三、方法——弃“被动接受”取“主动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尤其在儿童的时期,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本能的、发自内心深处的求知冲动。”从他们的言论中,我们能充分地感受到:学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求知需要。因此,我们的教学应摒弃“被动接受”的教学思路,创设“主动探究”的教学策略:首先要围绕“学什么”问题,让学生的学习有“目的性”;其次要抓住“怎样学”,指导学生建构“学习策略”;再次要反问“学得怎么样”,让学生的学习有衡量的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