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课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08:4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鸟的天堂课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鸟的天堂课文

篇1

大约过了十分钟,轻纱终于掀开了万绿湖的真面目:

湖是硬的,从远处看,就像一块无瑕的翡翠闪烁着美丽的光泽。

湖是静的,从近处看,宛如巨大的明镜一般,清晰地映出蓝的天,白的云,红的花,绿的树。

导游说这里是“鱼儿的乐园” ,有成千上万条鱼在这里安居,管理员不许人去捉它们。我仿佛看见一条鱼露出了水面,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条鱼的影儿。只有一个小圈儿向水中心扩散开去,渐渐地,湖面恢复了平静。“鱼儿的乐园”竟没有一条鱼,我不禁这样想。在回去的路上,我不断地回头,但仍然没有否定我的想法。

第二年的春天,为了让远道而来的姑姑领略我们家乡的文化,我又来到了万绿湖,再次鉴定那“鱼儿的乐园” 。

一滴水碰到了我的脸颊,下雨了!我连忙撑开雨伞,就在那一瞬间,奇迹发生了!雨水落在湖面上,激起了一个个小圈儿。湖里的鱼儿有的在快活地游来游去,似乎很高兴这场春雨的到来;有的露出水面,呆呆地望着天空;有的一动不动,不知在思索着什么……

篇2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要求的目标,强调自主探究学习,强调学生主体发展,倡导研究性学习。而要很好地完成课标提出的新任务,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原来教学中教与学的方式。那么如何选择教学方法也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1 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方法选用得当就能提高课堂效率。如果以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教学目的,则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让学生默读课文,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

2 根据教学对象选择教学方法

任何教学活动总是与教学对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对象,教学方法也就不同。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法。

3 根据师生的需要因势利导

每个教师的个性、专长不同,在教学中表现出的风格就不同。所以,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法。

二、指导学法,体现主体

当然,在探究教法的同时,也要重视学法。学法,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所运用的方法。一个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在这方面一定会夯实基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可见,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把知识教给学生,而且是教学生会学知识。教师对学生有意识地指导、传授学习方法时,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所教内容或特定情况灵活、客观地进行,才会提高学习效率。

1 指导学生学会思考

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他在学习中形成的思考问题的方式,这是知识的加工过程。而这个过程恰恰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学会思考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只有在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当学生回答遇到困难时,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在讨论回答中鼓励学生追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有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勤于思考,自求得之的读书习惯,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对《鸟的天堂》的教学,我在讲读课文时提出:“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鸟的天堂?”话音刚落就有几只小手举了起来。我没有就此让他们回答,因为在这么仓促的时间内作答学生的回答十有八九是不完整的,而且这时回答会影响其他同学的思维。于是,我用手势示意这几位学生把手放下,亲切地说:“你们反应可真快,我想你们如果能认真读读课文,思考周到些,回答一定会更精彩。”这样,既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又调动了他们思考的积极性。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都进入了细致阅读和认真思考之中。不一会儿,学生陆陆续续举起了小手。这时我喊了一名中等程度的学生起来回答,他回答道:“这里之所以能成为鸟的天堂是因为大榕树是鸟生活的乐园。”另一位学生补充道:“我认为这里成为鸟的天堂主要的原因是:人们保护榕树、爱护鸟的自觉行为。”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经历了一个阅读、思考、归纳的思维过程。

2 指导学生大胆猜想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有了想象力一切不可能都有机会成为可能。想象是大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开启思维之窗,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注意启发学生大胆进行创造想象。可经常问问:假如你遇到类似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呢?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7这就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在原来的基础上大胆构建未知领域,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3 优化练习,发展学生思维

篇3

一、以读为本,文本对话

阅读教学中最多的活动无疑应是学生自己的读,因为阅读技能只有在阅读实践中才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体验、感悟也只有在阅读中才能实现。但是,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着教师分析讲解和谈话讨论过多的想象,一节课中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的时间很少。阅读教学要求真务实,必须坚持以读为本,课堂上不仅要保证学生读的时间,还要有一定的质量。首先,保证学生有足够读的时间,教师要少分析,少提问,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在课堂上形成一种读的氛围,让学生细细地读,静静地思考,让学生在读、思中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其次,要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提高读的水平。小学生年龄较小,对反复阅读难免产生厌倦情绪。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形式引起学生读的兴趣,朗读、默读、诵读相互穿插;自由读、个人读、集体读相互交替;引读、听读、品读、表演读、分角色读和补充读相互变换。通过教师示范、同学评议、必要的阅读技能指点等方法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再次,就是读思结合。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读、画、批注同步进行。提倡学生在读中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阅读的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初读阶段了解大意,发现问题;精读阶段体验感悟,赏析评价;熟读阶段积累背诵等。

二、朗读感悟,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内容,是落实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的中心环节,我们教师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但是,课堂上仍然表现出大量的费时低效、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我认为要指导好学生“朗读感悟”,应遵循这样的思路:“整体感受,抓住核心――辐射重点语句,指导朗读,生成语感。”

(一)整体感受,抓住核心

所谓整体感受,就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它符合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抓住核心,即抓住文章的核心内容。汉语言文学的特点,语篇上,信息冗余度大,意义灵活;语用上,贴合情景,意趣悠远。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学生的整体感悟。从一堂课的角度讲,如何正确快速地整体把握课文,抓住课文的核心,是阅读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和基础。整体把握得好,核心内容找得准,等于打开了深入感悟理解课文内容走向课堂教学成功的大门。比如在教学《鸟的天堂》,先在板书课题后首先解释“天堂”,然后请学生自读课文,说一说读后的感受。一般学生较容易说出鸟的天堂“很美”、“鸟很多”。这就基本抓住了课文的核心部分。继而可以依此辐射重点段落及重点语句,指导朗读:哪段写了鸟的天堂的美呀?你认为哪句话、哪个词最能表现天堂的美呀?你能把它的美读出来吗?本文只讲了大榕树的美吗?还写了它的什么特点?意在指导学生找出大榕树的第二个特点“大”,进而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感悟到鸟的天堂“大而美”。再如《瑞雪图》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板书课题,请学生自读课文,看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南方的学生会有困难,可以直接一点:你认为这第一场雪下得怎样?学生自然不难找出这第一场雪的“雪大”、“雪美”、“及时”。若学生还有困难,可让其再读课文、小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的方法进一步引导,进而抓住有关段落中的重点语句进行深入朗读指导。

(二)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生成语感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探索能力是阅读教学精读阶段的重要目标。而找出重点语句,指导学生把它读好、读深入生成语感,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我认为应抓好两点:一是抓好本句的理解;二是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如:指导学生朗读《鸟的天堂》的第二个特点――鸟多,可启发学生寻找哪个成语的描述体现了“鸟多”?引导学生抓住成语“应接不暇”,读好句子……“我注意的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继而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我的眼睛为何会“应接不暇”呢?使学生找到并读好句子:“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有的……,有的……。”再返回头读刚才的句子,使学生切实体验到“应接不暇”的含义。

老师在精读阶段要以读为主线,充分发挥朗读对感悟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老师充分地让学生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到“应接不暇”一词表达的准确,在重点词语的研读中提升感悟,让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让学生体验到了学语文非常有意思、有味道。

三、积累语言,提高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如北师大版第九册《语文天地2》中阅读短文《海市》,可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摘录到摘抄本上,然后让学生反复默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课文中的语言组织在一起,向同学介绍沙漠中的海市蜃楼。说话前让学生把说的内容列成提纲,介绍时尽量用上自己摘录到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使学生在说中积累。另外,复述是将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以故事描述、导游介绍、即兴表演等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在说话中沉淀积累。

此外,摘好词佳句,诵读经典诗文,也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一)做好读书笔记,首先,可以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其次,体现阅读中的感悟和体验;再次,可以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在引导学生读课外阅读时,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是关键。可着重指导学生用以下几种方式:①摘录式,摘录阅读材料中的好词、优美句子、佳段和名人名言;②剪贴式,把自己读的书报中的一些自己喜欢的文章、图片剪下来,分门别类地粘贴成册;③提纲式,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选择的材料、详略的安排;④体会式,记录阅读时的感受、体会和看法;⑤质疑式,记录阅读过程中的疑难问题;⑥仿写式,学习所读材料的描写方法,如写人、物、事、景等。中低年级主要是摘录式和剪贴式。不仅要求学生写好课外的读书笔记,还要求学生做好课内的读书笔记,充分利用教材例子的作用。北师大版在四年级开始,很注重对课文语言的积累,每个单元后的“语文天地”都有“我的摘录笔记”,要求摘录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二)诵读古诗文,提高语文素养。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尤其是推荐的80首背诵篇目,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语句优美,韵律和谐,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

四、运用积累的语言,提高写作能力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各学段目标中也提到:“在写话习作中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学生有意识地在习作中运用到已有的积累语言,是深化积累的最佳方法。如拓展阅读课文《海市》一课,文中由四个字组成的词语很多,抄写这些词语,并选择其中的两个造句。进行这类训练,可让学生抄写词语,理解词语,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灵活运用。学生写句子时,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摘录的词语,表达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学生在不断的、反复的语言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引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了自身语言,到达语言的再积累,进而提高了写作能力。

篇4

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 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是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树立这样一个理念:那就是课堂是动的、是活的、是情景化的、是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语文课的导入设计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儿童的兴趣,能使儿童情绪高涨,脑细胞活动迅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因而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感知力、理解力和创新力都处于最佳发挥状态。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就能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我预先在课前将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里到处贴着五颜六色的鸟,有的展翅飞翔,有的玩耍嬉戏,有的在跳着优美的舞蹈……课一开始,我出示自制的课件,播放出清脆的鸟叫声和课文画面。悦耳的鸟鸣声,色彩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趁热打铁,我说:“同学们你们想和这些美丽可爱的小鸟做好朋友吗?让我们一起到鸟的天堂去看看吧!”然后,我接着让学生观看课件,感受鸟的天堂的神奇。这样,学生就会入情入境,与课文产生共鸣,兴趣非常浓厚,语文课堂就会充满活力。

二.搭设舞台,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新课标》指出:课堂的舞台上,主角将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就不可能产生高效率。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要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最佳学习状态中。积极为学生展示才华搭设舞台:包括听、看、说、读、思、写,唱、跳、演,画、做、玩。既可以搞同类词语联想,也可以对对子、猜谜语;既可以搞书法比赛、朗诵比赛,也可以搞演讲比赛、辩论赛;既可以点评推荐佳作、概要介绍名家,也可以进行作文竞赛、改编课本剧、模拟表演;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应有不同的“动”法,使课堂“活”起来。如我在教学《夕照》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复习前一课《海上日出》,然后让学生找“日出”的反义词,再引入新课,让学生自读课文后,找出描写日落的段落,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劲上来了,提出了不少问题: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日落的过程的?除了写太阳外,还写了什么……我把这些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一读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共同解决碰到的难题。通过这样训练学生,能促使学生尽量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真正动起来,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三、创设情景,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篇5

关键词:语文课堂;课外知识;补充;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3.2

一、在语文课堂中,越到高段,课文越有深意,在这样的情况下补充相关的课外知识是有很多好处的,在这里我就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有利于文本的解读

文本解读是为学生服务的。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我们的教学还是应该让学生去理解、去把握文本所蕴涵的内容。因此在研读文本的时候不能忘记学生的需要。而学生的好奇心是很大的,所以一些课外知识的补充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解读文本。

(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亚里士多德曾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在解读文本的同时其实也会产生很多的疑惑,而这些孩子们自己产生的疑惑可以自己去了解,自己去体会更能激发起他们的积极性。比如学习《将相和》,在展开课文解读之前先了解历史背景。学生既感兴趣又了解了发生文中三个故事的最主要原因——秦国最强,齐国次之,赵国第三。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继续探讨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3—6年级学生有这样的要求: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的要求。我所在的是一所农村小学,在查找资料这些方面的资源提供都不是很完善,而且学生的操作能力也相对薄弱。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听老师说,老师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听,老师说多少他们就听到多少,听了能记得的就更少了。而且老师对课堂课外知识的补充,也不可能非常全面,所以我就借用学校电脑室,图书馆给学生提供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在课前如果有需要可以自己先去了解背景,在课后还有疑问可补充。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又补充了课外知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收集到资料之后,当然要与同学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已经在自主学习怎么整理资料,又怎么将自己知道的说出来,既加深了对资料的理解又进行了口语交际的练习。

但是在课外知识的补充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困惑。前不久去听了《圆明园的毁灭》这整节课,学生以及老师的表现无可挑剔,特别是那位老师对课外知识的补充讲解和课件演示更是引人入胜,老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个个身临其境。可是当整节课上完之后,我们听课老师都愕然发现,本节课如果归类为历史课可能更成功。因为课外知识的大量补充,导致挤压解读文本的时间,导致整节课的语文味儿不够浓重。苏维平老师也提出过这样的观点:语文本体的淡化和缺失是语文教学最大的悲哀。

二、那么该怎样在防止悲哀发生的同时更好的帮助学生解读文本呢?

那就要使语文教学回归本真,我们需要为它固本扶正。那么什么是语文的“本”呢?很简单,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都只有一个宗旨,那就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偏离了这一轨道,语文课也就失去了语文的味道。就是还原语文的原汁原味,恢复语文的本性,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沃土。这就是我们语文课的目标。那么在面对这种文章,特别是一些历史性文章的时候,我们怎样操作比较好呢?

(一)整体引导

在前一天布置预习任务时,老师可先适当引导学生补充资料的方向。比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之前,让学生做以下几件事1、收集周主席的生平事迹,指导学生整理周主席身平年事大纲。2、用一个词或是一句话概括主席给你的印象。3、熟读课文,了解字词。课上用五分钟交流“我看到的主席”。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动再去体会文中人物的感动,那么学生的感动就不只是停留在表面了。文本解读之后再观看资料影片,加深体会,最后再安排学生在文本的引领下做一首诗送给主席,将情感升华。在这篇课文的展开研读中,老师在资料的补充中起主导作用,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去收集,去感悟使整个文本的解读更加的深刻,对学生来说也是铭记于心的。

(二)分散体会

有很多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文章,所牵扯到的历史背景是十分复杂的,要每个学生都将资料收集完整并且去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先利用资料袋简单了解相关知识,再一起解读文本,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再以小组为单位由课文为中心点,展开收集自己小组感兴趣的资料,加以整理,开一个主题班会,大家一起交流,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三)有效运用

比如在巴金《鸟的天堂》的教学时,对于巴金个人应该有大概了解代表作也应该提一提,而对其他作品讲太多对教学并没什么帮助。如果到此课外补充结束,那么学生很难体会到巴金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用意。在补充资料的时候应该应到学生了解这篇文章写自战争时期,巴金通过描写鸟的天堂主要就是想表现自己对美好事物(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因此就可确定这篇文章的主线,就是通过体会榕树的无限生机、群鸟欢腾的喜悦,从而赞美鸟的天堂的神奇和大自然的神奇。所以课外资料的有效补充,有利于正确的体会文本的深意。

新课程给了我们教师一个展示特色的舞台,其实也是给每个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所以我们应该注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每节语文课都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为了他们的学习给予一切帮助,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学生的发展。而课外知识的有效补充能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的发展。

篇6

现在的语文教学,强调的关注的总是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上。然而,在关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了,学习者、受教育者的自我感受。教给孩子们知识这是无可非议的,但他们愿不愿意去接受却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这就是许多的一线小学语文教师经常抱怨“我已经讲课讲得大汗淋漓了,可他们却一点也没记住……”的原因。

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更具吸引力呢?

一、语言,是教师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的有力武器

很多时候,我们都能轻易地发现,当教师在一堂课中运用高昂、激情、幽默、优美、通俗的语言讲解课文的时候,学生们总会自然地进入主动学习的境界中来,并且整堂课表现得注意力异常的集中。

(1)激情的语言,总能够带来激情的课堂,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激情。比如,我在讲《火烧云》的时候,开头的导入,我用了一段非常富有激情的艾青的《炉中煤》,展现了燃烧的激情。从而迅速地让学生感受到燃烧的感觉。于是一场激情的表演就从这里开始了。

(2)优美的语言,是让学生感悟语文文字美的金钥匙。著名的教育家夏卫星老师,提出诗意的语言,诗意的课堂,诗意的语文美。就是要我们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让学生感悟到课文中的文字展现出的一幅幅美丽画面。从而吸引学生喜欢上语文课中看似十分枯燥的语言文字。

(3)通俗的语言,让教师和学生迅速拉近距离,让语文课堂变得不再高不可攀。很多时候,学生不敢在语文课堂上大胆的回答,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意见,因为在他们看来,课堂是一个神圣的,甚至可怕的,高不可攀的场合。如果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能够巧妙地运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我们那些“高雅”的语文知识,那么孩子们将会更加有兴趣地参与到课堂当中来。比如,我在讲到《幸福是什么》的时候,开场就说一个网络用语“同学们,你们的幸福是什么呢,是奥特曼打小怪兽呢,还是吃饱了撑着睡觉?”结果大家都乐了,自然而然就喜欢上了语文课堂。

二、设置趣味的课堂情境,让语文课堂更具趣味性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抱怨学生注意力太不集中了,总是上课走神。这时候如果你稍微注意一下,学生走神的时候,你正在讲些什么,你就会发现,其实学生们的学习,选择性是非常强的,他们总是选择自己喜欢听的知识来听。那么我们要怎样让自己讲解的知识成为学生愿意选择的呢?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去设置课堂的情境。

(1)趣味的课堂音乐,能很好地调动学生想象能力。比如,我在讲《观潮》这篇文章的时候,选用了班得瑞的钢琴曲《初雪》配音,一边让学生们朗读课文,一边引导他们去感悟潮水来时的感觉,然后问:同学们,作者在现场看到了这些,你们看到了什么呢?这样一来既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又锻炼了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让语文课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进行着。

(2)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能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随着科学的进步,计算机进入教学是大势所趋,怎样才能更好地让它发挥调动学生的作用呢?通过动画的制作,图片的欣赏,音乐的插入等等,无疑是一个调动学生的好方法。如我在讲到《飞船上的特殊乘客》的时候,便制作了一段简单的飞船动画,让学生们迅速地进入了课文的角色,也让他们喜欢上了语文课。动画是孩子们喜欢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学习上也投其所好呢?

三、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地学习语文,是语文课堂更具吸引力的保证

任何学科,学生都要从中学到东西,学会知识,了解世界。如果只是有趣,却不能从其中学到东西,那学生的兴趣只能是短暂的,我们必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成为其主人,这样的兴趣将会是永恒的。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语文呢?

(1)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小学的语文课堂,不是为了让学生最终去发明什么,而是让学生去发现什么。在课堂的开始,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教师必须在提问上下一番苦工夫,用巧妙的问题,连串的问题,有个性的问题,来把课文串联起来,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最终让他们自己寻找到问题的答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不再感觉自己是被逼着学习,不再感觉语文课堂是“驯兽式”的机械活动。

(2)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探究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是一种自学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学是很典型的阅读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方法就变得很有必要了,小学阶段的思考方法通常较多地是分析、归纳、总结、概括、推理等等。比如讲到《鸟的天堂》的时候,通过对大树的思考,鸟的聚集,从而得出为什么这是鸟的天堂。

四、语文作业的多样性,是语文课堂趣味的延伸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结束后,总是要布置作业的,然而作业无非就是抄抄写写,让原本就很枯燥的语文课堂不仅在课内出现,并且延伸到了课外。

让学生们更加失去了对语文的兴趣。那么怎样的作业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呢?我们不妨放开思路,不要让语文作业总是在传统的思路上转悠。为什么语文作业不可以少一些理论的东西,多一些实践上的操作呢?比如,我们在讲完《爬山虎的脚》后,布置学生课后观察我们身边有没有爬山虎,或者像爬山虎的植物,把它出现的地点,外表特征写下来。于是原本枯燥的作文,突然间变得非常的轻松有趣了。

篇7

一、探求简准的文本核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然而,在实践演绎中却出现了一些偏差,如教《落花生》一文,一教师在分析课文的主题时,启发说:“读了这篇短文,你体会到了什么?能说给大家听听吗?”其中,有一个女学生答道:“苹果、桃子、石榴五颜六色,高挂枝头,真漂亮。像苹果、桃子、石榴一样引人注目,多好呀!”老师听了,愣了一下,说道:“你从苹果、桃子、石榴身上说开,也是一种理解。”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但是并非每种反应都能准确指向文本的核心,显然,这个女学生的理解是偏离了文本的召唤结构,偏离了文本的审美取向,教师的不作为(不引导或不知如何引导),是对多元解读理念的误读与曲解,也是语文教师的失职。尽管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批判固守一隅的教学方式,反对将学生的思维禁锢在一个条条框框上,但我们同样不能混淆是非,指鹿为马,不能为了尊重而尊重,为了激励而激励,为了创造而创造,这样做的结果必然适得其反。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和帮助者,教师始终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有效地甄别、调控和引导,帮助学生不断克服自身认识的局限,让学生将理解的个性化、独特性与理解的普遍规律相统一,从而让每一条独立的思想之河在宽阔的入海口汇合奔流。

二、选用简当的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堂教学资源的开掘必须考虑几个因素:一是必须明确课堂教学资源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运用资源要掌握时机,增强使用的目的性;二是必须用足用好文本,不能无限制不加选择地运用资源,应该把必须且有用的资源引入课堂,服务于文本,与文本教学结成浑然天成、水融的课堂结构。然而,在今天的课堂上,很多教师有意无意地堆砌了过多的教学资源,可谓八方联系,兼收并蓄,以致占用了太多的课堂时间,给孩子带来“信息过剩”的困惑。例如,学习《鸟的天堂》,让孩子们查找很多资料来讨论鸟的天堂究竟有多少种类的鸟;学习《詹天佑》,让孩子们深入讨论“之”字行铁路的修建方法,甚至让孩子们画各种各样的示意图;如此开发教学资源,必然大量占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学生能真正用于解读课文、品赏或实践训练的时间变得少之又少。

三、架设简约的课堂结构

在时下一些公开课教学中,有不少语文老师把大量的精力过分地用来关注环节预设和教学细节,把整篇课文用理性技术的眼光肢解分割。其实,汉文化是一个寓神于形、意会整合的文化,讲究的是批文入境,始于境亲,知书识人,怡情养性,情思共振,旨趣自得。语文教学不能游离这一基点。语文的根深扎在汉文化的母体中,如同中国画里的“布白”、琵琶曲中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俭约到极致,便是读者主体参与最活跃、最充分的时候。如:在全国阅读教学中获奖的《陶罐和铁罐》,在教学开始,执教者就引导学生紧扣“奚落”二字切入课文的学习,在理解其意后,围绕“怎样奚落”和“怎样对待奚落”学习铁罐与陶罐的对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一步体会“奚落”的含义,体悟陶罐的谦虚、友善和铁罐的傲慢、无礼。至于课文10至17自然段,内容简单易懂,老师只让学生在自读课文中了解两个罐子各自不同的结局,其余的不做深入。既抓住重点,直奔主题,又化繁为易,事半功倍。

四、选择简朴的教学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崭新的教学手段,然而,过多地使用直观教学手段,把有待学生阅读品味的语言用图片、录像、多媒体课件一一“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阅读课成了观看电影、动画课。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上课伊始,教师播放圆明园四十景位置图,当学生把课文读了一遍后,教师又播放根据书中文字制作的各处风景名胜和西洋景观,接下来播放电影《》的片断。结果,把实实在在的语文课上成了录像游览课,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丧失殆尽。学生虽然通过课件感受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被烧后的惨状,但留给学生的只是视觉上的冲击而非语言文字的熏陶、感染。其实,真正优秀堪称经典的课用的往往是最常见最平常的教学手段,于永正老师用其和蔼可亲的言语,娓娓道来,营造了宽松和谐、富有情趣的课堂情境;李吉林老师用其擅长的简笔画,寥寥几笔,就勾画出空灵隽永的课堂意境。究其本质,他们的课都紧紧扣住语文教学的魂灵,或情感熏陶,或迁移运用,或积累感悟,上的是有形有质的语文课。一堂课的好坏,并不取决于教学手段的先进与否。

五、倡导简要的教学指导

篇8

1. 因势利导

因势利导在课堂上就是要求教师善于抓住有价值的生成,并顺着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地实现生成的价值提升。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虽然要预想学生课堂中会出现的各种可能,但学生是一个个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经历和想法,备课再仔细,预设再充分,也不可能预想到课堂生成的全部内容。因此,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内容,虽然教师课前未能预设,然只要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教师就要及时地补充,机智地生成,因为关注课堂生成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

如一次我上《鸟的天堂》一课,有一句“我仿佛听到了鸟扑翅膀的声音,注意看时,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我原本只想让学生由“仿佛”明白:对于鸟扑翅膀的声音“我”可能听到了,也可能没有听到。可阅读中一个学生举手问:“老师,课文写‘我’仿佛听到了鸟扑翅膀的声音,注意看时,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那么到底有没有听到呢?如果听到了,怎么会一只鸟的影儿也看不见?如果没有听到,又为什么要说仿佛听到呢?”这一问让课堂顿时热闹起来。有学生说:“我认为当时没有鸟在扑翅膀,只是作者听了朋友的介绍急切想见到鸟,以至于耳边好像传来了鸟扑翅膀的声音。”也有学生附和:“是呀,是作者的幻觉。”可有的说:“可能是当时真有鸟在扑翅膀,然而当作者注意去看时却没有看到,所以才用‘仿佛’。”一时间,教室里乱成一团。

这一问真的让我始料不及,我脑子飞速地转着:如果此时我说些诸如“下课后再讨论”之类的话,必将使学生的探究欲受挫,学习热情也会因此而消沉;若尊重学生的独特发现,顺势而为,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得到激发。于是我抛开预先的教学设计,把学生的思维聚焦到这一问题上来,对提问的学生夸奖道:“你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真有一双慧眼!”然后又说:“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相关段落,由‘仿佛’想象开去……”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开始读书,认真思考。之后再交流碰撞时,一个学生满有信心地说:“一种可能是当时真的有鸟在扑翅膀,但当作者注意去看时却没有看到,不敢确定是否真有鸟在扑翅膀;另一种可能是当时鸟都在巢里栖息,作者听朋友介绍后渴望见到鸟,以至于耳边传来鸟扑翅膀的声音……”对上述说法,我没有分辨其对还是不对,而是这样引导:“这位同学分析得很有道理,到底是什么原因,恐怕只有作者才真正明白。但是有一点大家清楚地看到了,就是作者用一个‘仿佛’,好像把我们带到了大榕树下,使我们也产生了作者那样的感觉,感受到了‘鸟的天堂’的意境,令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此外,我们还感受到了巴金爷爷用词的准确。”

这样合理点化、模糊处理,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鸟的天堂”的神奇魅力和作者语言的无穷魅力。 案例中我始终抓住“仿佛”这个似有还无的问题,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层层深入探究,自我寻求答案,使鸟的天堂的形象和精妙的语言文字在学生心中渐趋丰满,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装“痴”卖“傻”

装“痴”卖“傻”是指课堂教学中学生产生错误生成时,教师有时不急于彰显“智者”的魅力,而是尽可能“傻”一点,来句“我就不懂了”、“我也不知道 ”、“我也没办法,你再试试”等,故意向学生示“困惑”,以此打破学生的依赖感,进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战胜挫折的欲望。如一位教师执教《惊弓之鸟》一课时问学生:“更羸只拉弓不射箭就把大雁射了下来,你佩服不佩服更羸?”本想赢得学生对更羸的佩服声,谁知一位学生大声嚷道:“这有什么稀奇的,如果当时我在魏王身边,我也照样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一石激起千层浪,本来佩服更羸的学生开始对自己的想法产生怀疑。如果默认他们的话,无疑会降低更羸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而如果否认他们,故意岔开话题,那学生今后质疑问难的信心就会受挫伤。于是,那位教师装傻说:“哎,照这样说来,大家都有可能成为魏国的名射箭能手喽,不过只是生不逢时啊!”这么一说,学生们都咯咯咯地笑起来。教师趁热打铁继续问:“更羸的本领真的就在于他不用箭只拉弓就把大雁射下来吗?”这个问题,把大家的注意力再次引到课本之中,大家又默默地读起书来。几分钟后,教室陆陆续续地举起了小手。有的说:“我以为更羸的本领显示在他能仔细观察,从一只在常人看来极普通的大雁身上看出它飞得慢,叫声很悲惨。”有的说:“更羸的本事还显示在他能根据观察到的情况,经过严密的推测,最终得知这不仅是一只受过箭伤、伤口尚未愈合的大雁,而且是一只离开同伴、孤单失群的大雁。”还有的说:“更羸的本领更显示在他熟知大雁的心理,知道它听到弦响定会十分害怕,会拼命往高处飞。这样一用力,伤口被拉开,便从高空掉了下来。”

课上到这里,教师便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书本上。自由朗读了几分钟后,教师顺势回到了刚才的话题:“你们现在还佩服不佩服更羸?”沉默片刻,大家纷纷发言。有的说:“我佩服更羸,佩服他仔细观察的能力。我平时就缺少这种能力,对一些常见的事物熟视无睹,发现不了新的东西,所以写文章写出的东西很平淡。以后我要向更羸学习。”有的说:“我佩服更羸,佩服他能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有规律的东西,并进行科学推测。如果是我,即使看到了这只大雁,也不能知道它受过箭伤,孤单失群。”有的说:“我佩服更羸,佩服他的谦虚与实事求是。如文中的‘我可以试一下’、‘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这些地方都反映出更羸很谦虚,并不把自己吹得十分地神奇或了不起。”……

本案例中,教师正是巧妙地运用“装痴卖傻”之计,才变被动为主动,取得了“绝处逢生”的效果。所以作为教师,要有坦然面对生成的勇气,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特感受,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让课堂成为“生长”学生个性的最好土壤。

3. 补偏救弊

课堂生成难免会出现偏差甚至是游离目标,这时,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引领学生从错误中求知,从错误中探究,让学生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有时甚至可以果断地放弃课前的预设,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行创造性地生成。如一位教师上《草船借箭》时,一个学生提出:“《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不准确。因为‘借’首先要经过主人同意,而故事中是诸葛亮设计了一个‘局’,从曹操那里骗来了箭,所以我认为题目应改为‘草船骗箭’。”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我也这样想。”“老师,我不同意。”教室里热闹起来。此时,教师没有敷衍了事,也没有按预设强行施教,而是顺水推舟:“究竟是‘借’准确,还是‘骗’准确,我们先把课文仔细读一读,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呆会我们来个现场辩论。”整堂课,教师将所有的问题进行整合,以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经过激烈的辩论,明白了诸葛亮在之后的作战中又把这些箭如数“奉还”给曹操,有借有还,所以用了“借”。

课堂中学生往往不顺着教师的预设走,甚至出现与预设的价值取向迥然不同的想法。面对这些“偏离的生成”,是把学生强拉到预设的轨道上,还是顺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大大方方地挖掘,实在能挑战教师的理念与智慧。跟着学生走,势必打乱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冲击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牵着学生走,无疑是置“生成”于不顾,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案例中的老师,面对学生偏离目标的生成不急于表态,而是把“球”踢回给学生,是非曲直由学生去说,并采取正确的引导,从而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只要我们把握住生成,补偏救弊,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智慧的抉择,让课堂生成更有价值,教师就能成为课堂智慧的引领者。

篇9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到师生双方信息感情的交流,以至整个教学效果。良好的气氛是教学的基础,也是进行创造性教学的必要条件。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其主要标志应当是严肃认真、宽松和谐、生动活泼乐教乐学。如何营造这种教学气氛呢、我认为,创造这种气氛关键在于老师的主导作用。

1.把创造气氛的工作做在前

一种气氛的形成总是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教室环境,师生关系,教师的修养,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与课前情绪等。为了避免这些因素对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产生不利的影响,教师平时就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1 指导学生将教室,好好布置一番,使其成为既适于教学,又能启发激励学生成长的环境,另外,还要为学生创设大胆提问的课堂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应向学生灌输"在课堂上没有一个问题是不可以提的"思想。学生有了一个"安全"的环境,不害怕提问,思维自然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就活跃了。

1.2 多与学生接触,培养师生之间的情谊,密切彼此的关系。宽松和生动活泼的气氛,有利于创造潜能的发挥。教师应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信任带入课堂。如在教《秋天》这篇课文时,为了创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氛围,课前带领学生去秋游,回到课堂上,播放《郊游》的歌曲,组织学生绘画秋天景色,画完后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说说自己画的是怎样的秋天。课堂上的气氛非常热烈,思维一下子处于自由活跃的状态,创造潜能达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在这里,学生的眼睛、头脑、双手、嘴巴均得到了解放。

1.3 注意自身思想情操和知识技能的修养。明确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并且对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要由仔细的思考,精心的设计,做到切合学生年龄,性格的特点,使他们觉得学有益和乐于学。教师自身思想情操和知识技能的修养,犹如清澈的流水,贮存越多就越聪慧,就能稳操教学的主动权,才能适应21世纪学生的需要。抱着几本教科书,凭着几本参考书,是难以担当教学重任的。《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之反也……"教师终生在传授知识中度,过终生在摄取知识中进取,必须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拿出钻探宝藏的劲头钻研业务知识。在真情上下功夫,才能使知识的流水越存越多。

2.用自己美的形象和热诚去创造气氛

学生喜欢见到教师,欢迎他来上课,表明他平时同他们的关系融洽,他在他们心目中有威望,这样即有利于课堂气氛创造。不过这仅是一个有利条件,而并不能完全决定一堂课的气氛。要借此条件去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还得看你上课时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什么样的形象。如果把不愉快的情绪带到课堂上来,就会使整个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了,这种气氛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他。所以,教师要用自己美好的形象和满腔的热情,诚恳的态度,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去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要耐心细致,遇到不顺心的事不应该在学生面前表露,这样就会出现和谐的课堂气氛。

3.用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去营造教学气氛

教学语言,不仅是教学信息的载体,也是传导情感的媒介。生动的教学语言会引起"不是密,但可以粘住一切"的效果,把学生紧紧地吸引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方向,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创造工具。"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去营造浓郁的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讲究语法,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使教学语言形象化,增强其艺术性和感染力。如课文《鸟的天堂》写得如诗如画,美不胜收。但是有一个句子把学生难住了:"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为了让学生理解教材,借助鲜明的具体形象,我先让学生观察教室外树叶在微风中的各种姿态,然后设计了这样的一段话:"大树的叶子绿得发亮,他把生命力全部展现给我们,有的在轻轻的摇摆,好像在翩翩起舞;有的左右旋转,好像在翻动着美丽的衣裙;有的发出沙沙的响声,好像在说悄悄话;有的互相簇拥,层层叠叠,好像要把这'天堂'的每一寸土地都要铺上绿阴。"我有声有色地把这段话讲给学生听,学生听得入神,不仅很顺利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调动了教学气氛和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的积极性。

4.用巧妙的教学方法设计来创造气氛

新奇的刺激物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据此,教师可以利用巧妙的教学方法设计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将各种教学方法进行筛选,优化组合,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与学法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案。教师要适时利用现代化教育媒体,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如教学《翠鸟》时,我让学生用身边的东西表演翠鸟叼鱼过程,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创新,用两只手指当作翠鸟的爪子,用两只手指当作嘴,用铅笔当做小鱼表演翠鸟叼鱼的一系列动作。整个教学过程联系文句说得有理有据。同学们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课堂气氛十分轻松和谐。

5.利用学生的信息反馈调整教学气氛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模式认为,任何事物的进步和发展都依赖于改革和创新,只有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才能使事物在原有的水平上逐步提高,没有改革就没有进步,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四有”人才,同样离不开对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教学实践,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开放性和优效性。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和促进。

总之,伴随着新课改轰轰烈烈的登场,笔者深深体会到以前那种“一本书教到底,一张嘴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方式再也行不通了。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尤其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活力,学生的个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彰显。对于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因此,笔者从以下几点分析: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基本素质,更新教学观念

当前,处于一个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教育事业将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得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显而易见,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那么要想使课程改革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目标,需要一些基本条件做保证,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条件是教师的高素质。

课程改革主要是思想理念和教材教法的改革。有了好的教材以后,就要精心地钻研教材,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要通过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建立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使得我们的教育质量尽可能地提高。走进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将由传授者转化为促导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独奏者转向伴奏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的首席”。[1]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学策略也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而对于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应具备以下方面的基本素质。

首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

现今,教师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立志在为课程改革作出贡献的同时,把自己锻造成新世纪优秀的语文教师。其次,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应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再次,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真正做到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

今天,已不是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时代了,信息时代的快节奏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的理论修养,不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且要有与时俱进、创一流业绩的不懈追求,永操教育者的青春,要不断提高专业水。

二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创设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学习,是一项繁重的脑力劳动,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并不是一件轻松事。[2]因此,要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应该带上甜美的微笑走进教室,让微笑感染每一个学生,带给他们一个好心情。课堂上,学生大多怕老师,对老师存在胆怯的心理,因而不敢大胆发言,畅所欲言。因此,老师应该把话语说得亲切些,和蔼些,富有感染力,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让学生乐于亲近你。这样,学生就能克服胆怯心理,敢于大胆发言了,令课堂更富生气。如果学生发言不正确,教师千万不能指责他,否则,课堂上也许再也听不到他发言的声音了。如果学生上课违纪,教师最好能用眼神制止他,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最好课后找他单独谈,问清原因。如果学生回答问题虽然不是很准确全面,但不乏独到之处,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果学生稍有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另外,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最忌讳的就是教师把坏心情带进教室,动不动就对学生发脾气,没有耐心。这样的课堂,只会令学生讨厌,更谈不上什么趣味了。

三巧用教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推行好些年,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在不断的改变着,但有一部分教师的转变力度不大。课堂依然存在着以“教师主宰课堂”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以分析讲解为主要形式,采取灌输式,课程改革流于形式。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很难发挥,只是被动的听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一部分学生还有厌学的心理。课堂教学效率可想而知。面对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农村教师要彻底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在眼花缭乱的教法改革成果中,有选择地引进和吸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小学语文教师多数较为朴实。他们非常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他们了解、熟悉教材、学生。在选择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从自身特点出发,结合学生具体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一切从实际,从学的本质,从学的精神上出发,把着眼点放在教法的实效性和学法的指导上来。朴实的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朴实的方法结出扎实的硕果

在小学的课堂上,大多数教师只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完成所有课文的教学。这样单一的教学手段,如果每节课在再面对同样的教学程序,同样的学习方法,那就会更觉得单调,甚至会觉得枯燥。学习兴趣难以激发,课堂效率难以提高。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还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现代教育技术。用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最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感官,充分展示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展开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激发起浓厚的兴趣,获得对语文知识的整体感知,培养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精练课堂教学的语言

在教学实践中,越是简洁的教学语言,越有利于保持学生听课的兴趣,课堂效率也相应较高。

1精心预设提问语。相同的一个问题,如果提问的方法不够恰当,一方面他会影响学生答题的质量,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学生答题的速度,从而影响整节课的有效教学时间。例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我提问:“鸟的天堂好在哪里?”由于疑域太宽,学生一片茫然,不知如何回答。于是我又换了一种问法:“鸟的天堂在文中出现了四次,为什么有的地方加引号,有的地方不加引号?”这样的质疑,思维的焦点就在“有没有加引号”的差异上,指向比较明确。思考的目标相对集中,探究的过程有具体的支点,自然提高了探究的积极性和有效性。由此可见,课前精心预设好问题,可以使课堂教学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压缩锤炼讲授语。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等于不要传统的教师讲授,讲授法在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仍占有重要的位置,问题是作为老师该如何让讲授的语言发挥最大的作用,做到精讲,少讲,挤出时间让学生讲。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加强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力争使教学语言简洁、不罗嗦,能课前设计的先设计好;其次,要转变教学思想,尽量压缩讲授时间,能不讲的坚决不讲。

3点拨巧用评价语。特级教师上课时,对于学生的发言,总会与之交流。一、两句简洁的话总能激发学生无穷的学习兴趣,其作用或激励,或赏识,或尊重,或期待,如:“听了同学们的读书,非常好。我想起古人的话: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动笔墨不读书。拿起笔,不理解的做个记号,打个问号。看谁提的问题大,看谁提的问题响,看谁提的问题多?”类似这样的经典名句,在特级教师的课上是屡见不鲜,不胜枚举的,正因为特级教师们能巧用这些评价语,才有了课堂上的精彩,这些课堂用语才是有效的课堂语言。

五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颖、关文信、赵晶红.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