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女孩电影范文
时间:2023-04-06 07:50: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质女孩电影,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时尚女魔头》;《爱出色》;时尚;异同
2006年根据同名小说拍摄的电影《时尚女魔头》一经放映,就创下了极高的票房和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时尚的反思。这部由大卫•弗兰科导演,老戏骨梅丽尔•斯特里普和新星安妮•海瑟薇主演的电影还荣获第64届金球奖最佳音乐、最佳喜剧片女主角奖及2007年第79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而这部香港导演陈奕利,编剧宁财神,主演则是中国一线明星姚晨和刘烨及陈冲的《爱出色》击败电影《杜拉拉升职记》获得了2010年度《第一时尚》颁奖礼的年度第一时尚电影奖。作为中国时尚电影的《爱出色》也极受时尚人士推崇和观众的好评。
这两部各具特色的时尚电影均引起电影界乃至普通人的关注,从这一层面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们对时尚的关注度。那么,什么是时尚?2009年新版的《辞海》将时尚解释为“一种外表行为模式的流传现象。如在服饰、语言、文艺、宗教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往往迅速被人们采用、模仿和推广。表达人们对美的爱好和欣赏或借此发泄个人内心被压抑的情绪,属于人类行为的文化模式的范畴。时尚可看作习俗的变动形态,习俗可看作时尚的固定形态”[1]。
本文就两部电影的故事情节、表现内容、刻画人物性格、演员表现以及电影所蕴含时尚的观点和内涵等方面进行比较,旨在探讨时尚和电影以及时尚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对时尚电影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两部电影在故事情节、
表现形式、创作意图上同出一辙《时尚女魔头》讲的是安迪幸运地得到了一份时尚杂志的职位,对时尚一窍不通的安迪受到同事艾米莉的讽刺和上司女魔头米兰达的挑剔。后来,安迪凭借自己的善良和真诚以及对工作的热情出色地完成了工作,最终得到同事的理解和上司的提拔。但在事业成功的同时,因为过度追求时尚和对老板言听计从,使她失去自我。她最终觉醒了,经过反思,安迪终于离开了时尚圈,离开了米兰达,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工作,收获了浪漫的爱情。
《爱出色》则描写一个北漂女孩汪晓菲来到时尚杂志工作,在时尚圈见识了以女主编Zoe为代表的上流社会,与先锋画家亦鸿相知相恋。然而亦鸿前女友的出现使两人感情陷入危机,亦鸿不辞而别去了美国,从此失去灵感。在回国的个人画展上亦鸿宣布不再作画,并且向汪晓菲求婚,相爱的人终于又在一起了。
这两部电影在故事情节、人物安排甚至音乐等元素都极其相似。两部电影都是讲述一个职场女孩从“菜鸟”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变为“时尚达人”的故事。女主角都是经过一些设定的故事情节经历从生涩迷茫热爱低谷释怀这样一个主线来讲述其奋斗过程。剧中女主角身穿各式奢侈品,展示了时尚和人物的关系。更加巧合的是女孩都收获了浪漫的爱情,并且都有一个女魔头的上司;上司都是挑剔、冷漠、不近人情的;都是在时尚圈说一不二、呼风唤雨的人物;并且上司都是身着华服背后却有着一颗孤独的心。
再就是两部电影所用演员都是超一流,画面极尽奢华,世界顶尖品牌纷纷亮相,眼花缭乱的T台秀,浪漫幽默的台词,甚至不时有些夸张的求爱方式,使观众沉醉在故事情节的起伏中,沉醉在衣香鬓影的华服中的同时,也透过两部影片的表现形式,彰显现代人对时尚的理解,也让观众对于时尚文化有了深刻和感性的认识。
二、两部电影人物性格和表演方面各有精彩,
表演方面前者略胜一筹《时尚女魔头》里安迪是诚实、善良的,她对工作充满热情并兢兢业业,对朋友以情为重。她刚开始由于自己对时尚一无所知,因此受到同事艾米莉的嘲讽,这时她主动调整自己,努力适应时尚圈,各方面表现优秀,有了后来居上的气势。艾米莉自身感到了危机,对安迪冷嘲热讽横眉冷对,此时安迪采取的是宽容的态度。还有就是她为了上司的满意,做自己不爱做的事,为了工作忽略男友和朋友,一步步被时尚的虚荣所迷惑,那时的她心理是矛盾的,挣扎的,这才有了后来痛定思痛的醒悟,决定离开米兰达,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做真正的自己。这时,安迪的个性魅力大放光彩。安迪就是这样一位真诚、善良、宽容、以情为重有见解的女孩。
在刻画安迪性格方面,女星安妮•海瑟薇无论从相貌到身材乃至表演都很到位,那一颦一笑牵动观众的心,她把安迪的性格诠释得很出色,安妮•海瑟薇已从《安妮公主》的青涩蜕变为演技纯熟的女演员。
《时尚女魔头》里女魔头米兰达是时尚界说一不二的人物,那优雅的姿态,加上无表情的面容和无间歇的低沉的指令,都标志着米兰达是时尚界的绝对权威。米兰达生硬的动作表明她的冷傲和严厉。助理的频繁更换和对安迪服装的侧目,说话永远都是以“That is all”结束,表明她又是一个挑剔的人。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而牺牲忠心耿耿的奈秋,她又是一个自私和不择手段的人。笔者认为,她之所以是冷漠、无情、严厉、不近人情的人,也许有她自己的苦衷吧,因为这是在那个浮华的圈子所决定的,是在那个主编的位置所决定的,是时尚“物质主义”所决定的。
而演绎米兰达的梅丽尔•斯特里普这一次也没让人失望,这位十几次获奥斯卡提名和二次获奖的女演员又一次以她精湛的演技征服了观众,把这个刻薄的女魔头演得丝丝入扣,浑然天成。
《爱出色》里汪晓菲是一个独立的北漂女孩,她的性格直爽而快乐,做了时尚杂志助理后第一件事就是穿上各式时装自己上演时装秀,这时的汪晓菲是新鲜、快乐、耍宝的;学过舞蹈的她陶醉在自我世界时,偷袭偷窥的亦鸿,这时她成了时尚野蛮女孩;她主动与上司有自闭症的男孩下棋,这时的晓菲是善良可爱的女孩;陷入爱情的晓菲又是执著的;失去亦鸿的她又是迷茫伤感的;那段穿着华丽的礼服在隧道奔跑追亦鸿的场面给人印象十分深刻,重拾爱情的她得知亦鸿弃画从农时,她跳上台大声宣布找到了自己的真爱,这时的她是个敢爱敢恨的女孩。
扮演汪晓菲的姚晨较出色地演绎了这个角色,姚晨的表演真实、自然生动,极具亲民,并且她那标志性感的大嘴更是让人过目难忘,这也是时尚的象征。
《爱出色》里的上司Zoe是一个事业成功、婚姻不幸的女性,刚开始与前夫那段英文粗口让人很是不能适应,骂完之后转而又对同事挤出一脸假笑,恰恰在掩饰自己的懦弱,面对同事认为她自己送自己的鲜花她一脸的茫然,对同事有一些热情和关心,对汪晓菲有善意的忠告,自己生病倒下,前夫来探望时表现的软弱,重新得到爱情滋润的女人一脸的幸福……她的性格有些多变。
说实在的,陈冲的演绎除了英文粗口和在时尚晚宴中与洪晃的调侃让人印象深刻外,她的演技似乎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表演有些浮于表面,缺乏对人物的揣摩和思考,表演似乎有那么一点点过,相比好莱坞大腕陈冲的此次表现有些故作优雅,捉襟见肘。
在这里不得不提洪晃的客串,她在与陈冲的对手戏中,台词犀利中带着揶揄讽刺,充满戏剧张力,这一段成为片中一大亮点,洪晃的本色表演也是轻松自然。
三、因为主题的不同,
两部电影对时尚的观点及其内涵有差异电影是文化的产物,更是文化的载体,在这一点上没有其他的文化载体像电影的影响那么深远,而电影中所呈现的时尚文化传达给我们的是丰富多彩的人间百态,是时尚文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散发出独有的魅力。时尚文化在美国发展较早,而时尚文化在20世纪的中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青年一代的生活、生存方式的改变是我们不能不承认的。[2]在《时尚女魔头》中表达了一系列对时尚的观点。首先,时尚控制生活。这从米兰达是选择红色还是蓝色腰带时对不屑于此的安迪的一席话可知:“不要以为普通人和时尚无关,其实普通人对于服装的每一个选择都是时尚的产物,你认为自我随心所欲的选择,其实都是在别人提供的选择的基础上选择的。”时尚还是4码的。安迪刚来时,被称为胖女孩,“Fit”瘦,似乎就是时尚的代名词。时尚是靠挑剔生存的,时尚要的是完美,时尚又是残酷的,也是永远年轻的,有时时尚只是流行一时,很快又被更新的东西所代替,时尚的一次又一次重生,笔者想也是人们不断追求向前的动力,时尚是精致敏锐的艺术。这部电影对于当代服饰文化的承载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对当今流行品牌的展示上,而是通过故事、人物对话对其进行深刻的演绎。实现了一种对时尚、物质主义的深刻反思,使观众对时尚文化有了深刻和理性的认识。因为时尚只是制造了让人变得美丽优雅的一种虚幻景观,但实质上,它却是一种束缚,是禁锢人的反面力量,影片通过安迪觉醒后辞职,对于时尚有一种反省意识,安迪最终选择了自己想要的人生,而不是别人给她的人生。这种几经犹豫,几近煎熬,最后还是决定归顺内心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时尚。
因为《爱出色》的主题表现的是青年人的爱情故事,表现两个人相知、相识、相恋、分手、重逢等一系列的浪漫故事,因此对时尚的阐释不够深刻而全面,只停留在主人公服装从简单到华服的表现上,既没有表现她对时尚的态度,也没有展示在职场上的辛酸,相反倒是表现出对华服的极度向住。这种未经反思的价值盼望和时尚追求,似乎表现了当今时尚圈乃至整个社会对“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的炽热欲望,展示了人们躁动不安的心灵,而当下主流意识似乎只是表现一种对时尚过度狂热,而没有反映应保有的正确态度和对时尚的反思,不仅令人扼腕。
不可否认,当今世界是一个物化的世界,我们的生活离物质很近,离精神却越来越远。日常生活中人们越来越讲究品味,似乎只有穿奢侈品才能显示出身份和地位,才能是时尚人士。麦克卢汉说:“衣服作为皮肤的延伸,既可以被视为一种热量控制机制,又可以被看作是社会生活中自我界定的手段。” [3]我们自我界定,也被时尚框定。面对纷繁的世界,面对浮躁的世界,面对时尚诱惑的世界,我们应怎样应对?笔者认为,在这个物化的世界里,物质极大地丰富,情感极度稀少,我们一方面想摆脱物质的控制,一方面又对物质的渲染沉迷和向往,这种矛盾的态度就是大众对物质世界的态度。我们都被时尚推着往前走。但我们可以在纷繁之中认清自己,同样也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在浮华的世界中保持自己,一定要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保持理性的头脑。我想这应是我们对时尚的基本态度。
中国的时尚电影起步较晚,但毕竟还有很多潜力可挖,拍出故事情节与时尚内涵结合完美的电影是大家的愿望,这也对以后的时尚电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时尚电影正在茁壮成长,相比质疑,它们更需要鼓励。
[参考文献]
[1] 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2058.
[2] 周蜀秦,徐琴.全球化的创意产业与城市空间再造[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02).
篇2
[关键词] 《山楂树之恋》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爱情 纯真 动人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0.017
爱情是文学和电影表达的永恒主题,当今世界物欲横流,当一切都以“快餐”形式“短、平、快”地流行时,神圣、庄严的爱情也难逃噩运,被挟裹进了泥沙俱下的洪流中。于是,许多人缅怀那些纯真的纯朴的爱情,那些在物质匮乏时期人们食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却以生命相守的爱情在这个讲究吃山珍野味讲究奢华名牌的时代,成了许多人可望却永远不可及的目标。于是有了艾米的《山楂树之恋》,有了九把刀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成了一代人群体的记忆和向往。电影和文学是密不可分的一对姊妹,借助于直观的电影表现形式往往更容易把文学推向广为人知的程度。上面所提的两部改编同名小说的电影皆是如此。两部电影的票房收入皆破亿,非常可观,虽然都只是小投入。那么,在当今中国电影市场竞争激烈,片方不惜一切手段炒作电影制造声势争夺票房的竞争中,为何他们能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独享观众的厚爱和青睐呢?我以为:
首先是剧本选准了角度,切中人们的心理期望。现代社会流行的是“爱情买卖”,房、车、存折成了衡量爱情的砝码,许多电视相亲节目速配式的“牵手”更让人对这种交易产生畏惧和怀疑。老年人或年纪较长的一辈怀念他们曾经拥有的纯真年代;年青一代生存压力空前沉重,他们挣扎在以金钱物质为根本和最终的选择标准的情感交易中,也渴望有一份纯真的爱情,有一份裸婚爱情,于是,当《山楂树之恋》为我们讲述一个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的有些久远的爱情时,几乎所有的读者、观众都为之落泪动容。就小说来说,其实如果从文学评论的角度分析,一定会有不少的专家嗤之以鼻,的确,与经典作品比,从作者的写作技巧、情节结构甚至语言风格等等以技术指标考量的项目看,它都不算是一部好作品;就电影改编来看,如果不是籍借着张艺谋的浩大身名,如果不是制片方凌厉煽情的宣传攻势,客观地说,即便被冠以“史上最纯洁的爱情”电影,然而从考评电影的一系列因素出发看,它的确算不上一部好作品。
一部不算好的小说、一部不算好的影片何以让源源不断的读者、观众愿意前往掏钱,准备好纸巾擦拭对有些疲于奔命人来说已经久违的眼泪?究其原因就是作品内容切中了观众对于现实爱情无奈的反抗、想往美好纯真爱情的心理需求,或者可以理解为是人们集体怀旧心理的共鸣。怀旧的英文单词叫做nostalgia,原是由两个拉丁词组成:nostos,回家,或引申说是重建家园;algia,一种渴望;波茵对于nostalgia现代定义是:“渴望回归一个早已不存在或从未存在过的家园。”为什么“家”不存在?因为在“现在”这个时间的坐标上,我们无由知道过去是什么,最多也只靠个人的回忆或从史料中去找寻,所以“过去”也是从这些史料中重新组织“再创造”出来的。关键的问题不是“旧”,而是“怀”(渴望)。为什么怀?为何到现在越发怀得厉害?不少理论家对此发表了不少见解,基本的着眼点皆是“现时”的不稳定:安德里亚斯.胡塞认为“时间过得越快,越没有稳定感,越想在这个极有限的现在时空中找寻一种较稳定的过去,来丰富现在的生活。”波茵更认为:我们所怀念的不是一种理想的过去,而是因为对现在的诸多不满,或对将来的发展潜能有所怀疑,这一切皆可引发“怀旧”的情绪。杰姆逊则说“所谓怀旧并不是真的对过去有兴趣,而是想模拟表现现代人的某种心态,因而采用了怀旧的方式来满足这种心态,所以说怀旧也是一种商品。”把怀旧当商品,张艺谋毋庸置疑是一位眼光独到的好商人。他把那段泛黄的旧时光的爱情以直观而唯美的形式卖给了充满现代焦虑的男男女女,一方面他赢取了丰厚的利润,另一面观众获得了极大的心理满足。片中的老三该是我们现代高富帅之列的,但是他爱的桂芝则是出身不好,家境贫寒,对男女之事一无所知的“傻”女孩,王子爱上灰姑娘的爱情剧屡演不衰,温情而美好,对比那公然叫嚣“宁坐在宝马车里哭不坐在自行车上笑”的过分急功近利的情钱交易的犀利冷酷,没有人不愿选择前者。
篇3
这些电影难免有些怀旧,有些过时,但重要的是COMPASSION永远都不会过时。愿大家挑出自己喜欢的,以丰富我们的生活,进行二刷单词!我们的口号是什么?生命不息,刷词不止!无住不刷词无时不刷词!
1、魔法灰姑娘〔超级推荐〕
2、贱女孩〔超级推荐〕
3、灰姑娘的玻璃手机〔推荐〕
4、美人鱼〔超级推荐〕
5、舞出我人生〔超级推荐,已经出了系列啦〕
6、录取通知书 (这个还好,以内容情节感人致胜)
7、水瓶座女孩 (一般;资源不太好搜索)
8、倒霉爱神 (90后就不要尝试了;一部非常老的片子,所有资源里画面质感都不好)
9、儿女一箩筐 (推荐给80,70,60...也是一部系列电影,搞笑,但偏老)
10、冰雪公主〔超级推荐〕
11、我的朋友是明星〔超级推荐〕
12、辣妈辣妹〔超级推荐,这个非常帅气,尤其是里面的女主角,很能打动当代的90后〕
13、物质女孩〔超级推荐;富家女励志的故事;如果你是时尚之女,这一定是部好的选择〕
14、疯狂金龟车 (一般推荐;老片子)
15、平民天后〔超级推荐;必须推荐;希拉里达夫呀;
里面的主题曲堪称一绝。她又卖片,又卖歌曲~〕
16、公主日记〔超级推荐〕
17、歌舞青春〔超级推荐〕[这个是我的强烈推荐,里面的方言也不重,非常标准的美式发音;流行的俚语,标准的美国高中生活时代缩影]
18、律政俏佳人 (好看!不过90后未免喜欢)
19、麻辣宝贝〔超级推荐;太美了,女主角虽然由于10年吸毒、减肥至死,但她在影片里的形象告诉你她为事业所做出的牺牲是值得的......〕
20、恋爱刺客
21、美少女啦啦队〔一般推荐;里面的语言写得不是特别好〕
22、12月男孩〔超级推荐〕
23、足球尤物 (天啊,这个是顶极推荐,尤其是对我这种铁杆女球迷来说;看十年球不如踢一年球;这个必须看)
24、魔法双星
25、超完美男人〔超级推荐〕
25、劲歌飞扬〔超级推荐〕
26、纽约时刻
27、奶牛美女 (一般推荐)
28、穿PRADA的恶魔〔超级推荐〕
29、天生一对 30、高校天后〔超级推荐,我爱希拉里达夫呀~里面的歌曲更是动感十足.〕
31、像乔丹一样
32、牛仔裤的夏天〔超级推荐超感人~〕
33、初恋的回忆〔超级推荐欣慰~〕
34、甜心辣舞〔超级推荐〕
35、花豹美眉
36、女兵报道
37、女生向前翻〔超级推荐很立志!〕
38、小姐好辣
39、欧洲任我行
40、留级之王
41、风云才女(希尔顿酒店继承人之一尼克•希尔顿首部主打影片!这是一部有关大学女生校园生活的喜剧,影片描述大学校园里一群正处于青春叛逆期、蠢蠢欲动的特权阶层少男少女平日里生活的点点滴滴……有点点SEX)〔超级推荐I LOVE HILTON SISTERS〕
42、谁领〔超级推荐女生的可怕和可爱〕
43、SAVED
44、疯狂有理
45、初露锋芒
46、美丽坏宝贝〔超级推荐(很有教育意义)〕
47、新欢乐满堂
48、几乎正常
49、总统千金欧游记
50、辣妹保镖
51、我爱猫头鹰
52、朋友一场
53、偶像有约
54、彻夜狂欢
55、窈窕美眉
56、第1女儿〔超级推荐〕
57、被拯救者
58、对此承诺〔超级推荐〕
59、魔法保姆
60.对面恶女看过来 61、变装拍档〔超级推荐〕
62、虚拟偶像
63、新丁驾到
64、怪女孩出列〔超级推荐〕
65、一吻定江山
66.篮球兄弟
67、流行教母
68、妹力四射
篇4
摘要:《小公主》是一部极具童话色彩的电影,故事中萨拉从一位养尊处优的公主沦落为卑贱低下女仆,然而萨拉是坚强勇敢的她并未因为外界物质生活的变化而变得愤世嫉俗亦或是自甘堕落。相反,萨拉坚信着每个女孩都是公主,正因为如此整部电影充斥着浓浓的人文主义精神,是追求个性解放,平等幸福的杰出代表。
关键词:人文主义平等自由个性解放追求幸福个人尊严《小公主》
一、人文主义及其核心观点
人文主义指追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以及个人幸福,反对宗教束缚,一切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人文主义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对人文主义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容忍、无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原则。它否定了以神为本,转而肯定了人的价值,鼓励追求现实的欢愉,个性解放以及自由平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它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二、从人文主义分析新版电影《小公主》
《小公主》作为一部电影无疑是成功的,它兼具梦幻的童话色彩与淡淡的诙谐幽默。萨拉作为电影的主人公坚强勇敢,她身处高位却不颐使气指,她坠落低谷却不自怨自艾。萨拉用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公主。真正的公主热爱自由,崇尚平等,并且勇敢的追求自己的幸福。不论贫富贵贱,人人生而平等,每一个女孩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每一个女孩都是小公主。而“每个女孩都是公主”这句话恰恰是人文主义的最佳体现。
1.人人生而平等――平等至上
萨拉作为一个富家小姐,她拥有奢华的房间,美丽的衣服和数不清的玩具,却异常难得的拥有一颗热爱平等的心。萨拉对每个人绽放灿烂的微笑,就连对黑人女佣贝琪也不例外。尽管校长不让孩子们和贝琪说话,萨拉却还是对这个黑人小女孩充满好奇,她甚至偷偷送了一双漂亮的鞋给贝琪。而萨拉的一视同仁也给她带来了极好的人缘,孩子们都喜欢这个开朗热情的小公主。
即使在父亲失去消息,自己沦为女仆后,萨拉依然坚信着人人生而平等。在米切恩讽刺的说“你以为你还是公主吗?”时,萨拉大声反驳道“每个女孩都是公主!哪怕她身处破旧的阁楼,哪怕她衣衫褴褛,哪怕她不漂亮不聪明不再年轻,她依然是公主!”萨拉之地有声的话语是她的心声,也极好地表现了她对平等的向往与追求。人人平等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歧视无处不在,但萨拉的宣言却在观众心里燃起了一把熊熊大火,照亮了通往平等的前行之路。
2.渴望自由――自由无罪
萨拉从小与父亲在一起,深受父亲感染对自由充满了无限的热爱与向往之情。而萨拉就读的米切恩女子学校是一个充满规矩与束缚的世界,尽管如此,萨拉却并不妥协,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自己以及身边的小伙伴们争取自由。
米切恩校长不允许学生佩戴首饰,但萨拉却无法舍弃自己母亲的项链。这也是萨拉与米切恩校长的第一个冲突,萨拉勇敢的说出了自己的愿望,最终米切恩校长妥协了。这是萨拉的胜利,同时也是自由的胜利。
非但如此,萨拉也打破了学校一成不变的故事内容,她将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与在印度的所见所闻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秘美好的冒险故事。这些故事解放了孩子们的内心,让米切恩学校的学生首次踏上了通往自由的大道。
自由无疑是可贵的,它不仅是指身体的自由更是指心灵与思想的自由。对自由的推崇也是人文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萨拉对自由的渴望以及不断追求也是《小公主》这部电影的最大亮点之一,让人眼前一亮。
3.追求幸福――幸福可求
萨拉在父亲消失之前是幸福的,她拥有极佳的物质生活,大人们的宠爱以及同伴的喜爱与羡慕。然而这一切随着父亲的消失而消逝了,萨拉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公主,她跌落谷底成了一文不名的女仆。但是她却从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正是对幸福的渴望让萨拉不断努力,努力的工作努力的寻找父亲。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追求幸福生活的最佳体现。
非但如此,萨拉还尽己所能鼓励他人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不是被世俗规则所束缚。米切恩学校的一名教师与送牛奶的人相爱了,但因为社会地位的差异她却羞于承认这段关系。最终在萨拉的鼓励下,她勇敢地抛却了世俗的偏见与所爱的人私奔了。女教师获得了渴望的幸福不仅让萨拉欣慰不已,也让电影屏幕前的我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力量。
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力,人人都有享受现世欢愉的资格。而这也是人文主义中至关重要的一点,世俗的眼光在真正的幸福面前都是苍白而无力的。我们人人都应该勇敢的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享受应有的欢乐。
4.维护尊严――尊严无价
萨拉在这部电影中至始至终都致力于维护自己的尊严,同时她也维护那些饱受歧视的人的尊严。萨拉一无所有后仍然高喊“每个女孩都是公主”这是她对自己尊严的最终维护。她不在乎别人怎么奴役欺负她,但她深知自己的尊严不容践踏,因为失去尊严她将真正一无所有。
萨拉将一朵红玫瑰插在邻居门上,这是她对邻居无言的安慰与祝福,也是她表达自己尊重的一种方式。萨拉没有因为自己衣衫褴褛,饥寒交迫就放弃帮助机会。与此相反,她竭尽所能帮助别人,而通过帮助他人萨拉获得了内心的满足及他人的尊重。萨拉的尊严就像是那朵冬天的红玫瑰,即使天寒地冻依然灿烂动人。
尊严无价,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也是无法被轻易剥夺的。对尊严的维护是人文主义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没有尊严又何来自由何来平等。《小公主》中萨拉的一举一动都在无形中展现了她对尊严的维护,而她的努力又让人唏嘘感叹。一个小女孩尚能不遗余力的维护自己的尊严,更何况现实生活中的我们。
5.个性解放――摆脱陈规冗则,追随本心
个性解放并不代表着离经叛道或是标新立异,个性解放意味着尊重个性,个性自由,从而使个体创造力达到最大的发挥与保障。从这个角度来说,个性解放也在《小公主》这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个性解放是建立在崇尚自由的基础之上,没有对自由的热爱,就没有对自身个性的尊重,自然也就没有个性解放这一说。
在上文中提到萨拉通过讲述一个又一个自编的冒险小故事,把米切恩学校的孩子们带离了充斥着规矩与束缚的学院,让孩子们的思想在梦幻而神秘的国度里自由翱翔。这不仅仅让孩子们重拾了久违的天真与快乐,也让孩子们正式踏上了追寻自由之路。毫无疑问有了对自由的追寻,孩子们学会了尊重自我以及他人的个性,而不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这无疑也为米切恩学院的孩子们打开了通往个性解放的大门。
孩子们的个性解放就极为清晰的体现在孩子们对萨拉持之以恒的喜爱上。萨拉在失去一切后成了一名卑贱低下的女仆,然而身份的差异并未让孩子们远离萨拉。与此相反,女孩们依旧喜爱萨拉,并且还想尽一切方法帮助萨拉。她们见到失去项链后痛苦无比的萨拉,就立刻下定决心为萨拉夺回项链。为此女孩们制定了一份详细的作战计划,并且成功的骗过了米切恩校长拿回了项链。
孩子们的成功无疑是个性解放的最佳表现。正是由于个性的解放,孩子们的本心才没有被束缚。他们没有依照社会规则原理身份低贱的萨拉,而是遵从本心帮助她。不仅如此,个性的解放也让孩子们更好地发挥了聪明才智即上文所说是个体的创造力得到最大的发挥。正是这种个性的解放吸引了无数的观众,让他们会心一笑,让他们感触良多。
篇5
皮肤白皙,笑容甜美,一双大眼睛清澈明亮。在北京三里屯一家咖啡馆初见赵雪,就感到一种青春气息扑面而来。今年27岁的小赵来自安徽黄山市,2006年,大学毕业后,学美术设计的她,在位于朝阳区光华路汉威大厦的一家装潢公司做室内设计。虽然薪水不错,可赵雪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因为单位的同事基本是竞争关系,互相猜疑、妒忌,说的都是言不由衷的客套话,很难交到真心朋友。
在装潢公司干了一年,女孩越来越感到身心疲惫,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后来她干脆辞掉工作,成了“自由族”。每天一觉睡到自然醒,迎着阳光在公园跑完步,再冲上一杯香浓的咖啡,她觉得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很惬意。
虽然蜗居小屋,但并非无事可做,平时通过互联网小赵可以揽些为商家搞产品包装设计的活,更多的时候为几家杂志做些小插图,甚至给出版社搞图书封面设计。钱虽没过去赚的多,小日子却过得美滋滋的,最令人高兴的是有大把时间可以自由支配。
现在每天干完手里的活,终于可以好好看电影了。比如她最喜欢的外国大片《特洛伊》,一连看了好几遍仍因觉得不过瘾。有一次赵雪在“复习”中发现一件趣事:在古希腊战场上,双方正在激烈拼杀,忽然天空中出现一架波音747飞机。从远处呼啸而来,潇洒飞过。女孩觉得很有趣,索性拿到网上公布自己的发现。并在《特洛伊》的截图上幸灾乐祸地调侃:欧洲文明的起源的确领先世界,至少在两千多年前,飞机这一现代文明的产物就已经呱呱坠地了!没想到这个穿帮镜头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大家一时讨论得热火朝天。
由于看影视剧是赵雪打发业余时间的主要方式,后来不经意间她把注意力放在了这方面。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女孩发现国产电影和电视剧里有不少令人捧腹的穿帮镜头。就连一些号称精品的大片里也经常出现一些低级失误,比如大唐将军披甲执锐,在马上与敌厮杀时,下身竟露出美国苹果牌牛仔裤。倒下的士兵身旁,一饮料瓶让人马上就能看出它是王老吉凉茶!而网友看到此类漏洞百出的情景,更是乐翻了天。从此,赵雪从看电影中找到另一种乐趣――纠错!
当上“纠客”,令导演心惊胆战
赵雪说小时候她看过《福尔摩斯全集》,对书中那位英国侦探的观察力十分敬佩,后来自己也养成了关注细节、追求完美的习惯。所以给影视剧“挑刺”她不仅有足够的耐心,更觉得像警察捉小偷似的很刺激,这种游戏让她越玩越上瘾。
由于镜头都是一晃而过,所以要找出十分明显的毛病来并不容易。赵雪却摸索出了一套“绝活”,比如电影要先正常看一遍,熟悉其中的内容和情节。然后打开慢放功能,一点点寻找片中出现的不合拍的画面和异物。每一处穿帮都能这样一点点地被“抠”出来。
有一种穿帮最被观众瞧不起,那就是导演犯下的常识性错误。比如号称央视年度大戏的《李小龙传奇》,片中多次出现空调室外机,要知道在上世纪70年代香港贫民区中,是不可能有这种21世纪的新鲜玩意儿的。而片中龙套的脖子上竟挂着新潮手机,下身穿着时尚牛仔裤,也明显与时代脱节。有趣的是,赵雪的这些娱乐性“挑刺”和调侃,在网上引起很大反响,时间不长,不少人都加入了“纠错”行列。其中有医生、司机、律师、记者等等,大家不为钱不为名,就是在一起分享这些穿帮镜头觉得很有趣。
后来一家知名网站还举办了一个为影视剧纠错的评奖活动。赵雪参赛的“作品”很逗,在电视剧《水浒传》中,李逵怀揣一包牛肉大步走在路上,忽然包肉的纸被风吹开一角,四个大字赫然醒目――《法制日报》!这是赵雪获得生平第一个纠错奖,不仅有800元奖金,还有红彤彤的荣誉证书。正是在这种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下,使女孩的“挑刺”技法越来越熟练。
2008年初,赵雪在网上了解到,她无意中从事的这种活动在美国叫做“纠客”,是一种非常时尚的职业。就如同报社有校对,工厂有质检员,纠客就是影视圈里的批评家。他们专门寻找影视作品中的BUG镜头,把这些被导演制片忽略了的错误和漏洞,毫不留情地通过网络及报刊等公之于众。
赵雪说,欧美国家的导演每当一部影视作品推上市场,除关心票房收入外,对纠客的“找茬”相当重视。如果你认为自己的东西是精品,而对方却轻易挑出一堆BUG镜头,这就像一锅香喷喷的肉汤里发现几只苍蝇。不仅尴尬,甚至会影响到导演个人的前途。
其间也有一些人不解,说纠客每天盯着影视作品挑毛病,是不是故意找茬?赵雪却解释说,纠客是一种“自觉的社会监督”。有了他们的挑刺,影视质量才能不断提高。美国电影为何能走到世界前列?因为他们非常重视细节的真实性,并将之视为电影的生命。所以多年来好莱坞一直保持着良性的自纠自查的严谨态度。尽管他们拍的大片多如牛毛,但几乎个个都是精品,很难找到“硬伤”。
2008年5月,一家赵雪经常厮混的网站论坛版主忽然找到了她,说有部国产军事片刚刚杀青,电影的导演注意到了最近网络上火热的电影穿帮镜头的帖子,想找人给自己的这部电影挑刺,避免正式公映的时候,出现什么差错。
小赵去了,她觉得这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同时到场的,还有活跃在其他论坛上的“找茬派”。
真正到了现场,和导演和明星们在一起,很多人反倒失去了平素在家里对着电脑的沉稳,有人着急拿着笔找明星签字,有的是和明星一起合影。大概是情绪过于亢奋,电影开始播放后,竟然集体出现了“锐利”的眼睛死机的迹象。
唯一例外的是赵雪,她到场后,就坐在角落里摆弄自己的手机。一直到电影开场,才算进入了状态。一部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播放完毕之后,中间竟然没有一个人叫停。电影的主创得意非凡,导演说:“看来我们这部电影的制作还是认真严谨的。所谓的穿帮场景并没有出现,我们是过度谨慎了……”
他的话被赵雪打断了,她的声音冷冷的:“倒带,28分10秒和43分21秒。”80年代的女“作战专家”穿的军靴是意大利名牌;绝密文件的内容是《真的好想你》的歌词;小战士骑的一匹白马走到半路却变成了枣红色……
网站的版主尴尬地看着侃侃而谈的赵雪,他站起来想缓和气氛。女孩却毫不留情地继续说了下去:“一部电影,草草让人一看,就找到了四五处BUG,我看你们没有谨慎过度,而是实在放松过度了。“
挑起刺来过瘾,说出口来刺激。活动结束后,赵雪心情不错,看着整个创作组的人都黑着脸,她起身哼着歌向外走去。
结果,她被版主叫了回来,电影导演想私下跟赵雪谈谈。这次他的态度很诚恳,没有了刚才的张狂,他说,我想请你认真地给我的电影把把关!
与多家影视公司签约,把“挑刺”做成事业
好莱坞批评中国的一些电视剧质量粗糙,其实很多都是由于导演的不认真造成的,觉得出现几个穿帮无伤大雅。这种态度导致影视作品“硬伤不断”,给人留下“粗制滥造”、“虚假”甚至“愚弄观众”的印象。
赵雪举例说,有位大明星戴着瑞士手表拍摄古装武打片;抗日英雄牺牲在街头,背后的墙上写着“此处禁止倒垃圾!违者城管罚款!”更雷人的是,在某连续剧第25集中,汉武帝在大将卫青的神箭相助下击败匈奴伏兵,来到长城脚下的一户人家,好客的主人叫媳妇为他们做了一锅油泼辣子面。有观众忽然大叫:“你们快看,汉武帝和大臣吃的是方便面!”还有关于杨贵妃的一部电视剧,皇宫外墙竟然有火车呼啸而过,难道唐朝就有了火车?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在央视版的《笑傲江湖》中,仪琳小师妹叫住令狐冲说:“令狐大哥,你贵姓?”
赵雪说,如果拍摄完成后找几位纠客把把关,像这种“愚弄上帝”的低级穿帮完全可以避免。
赵雪的挑刺和刻薄在网上是出了名的,这也促使了一个新行业的出现。自从对那部军事片当面挑刺后,在那位导演介绍下,不断地开始有业务――一些电影和电视剧邀请她进行把关和找茬,避免最终闹出笑话,影响口碑。
最初,小赵一个人还应付得过来,可是后来随着闻名而来的邀请越来越多,女孩发现自己身心俱疲。
她是一旦投入,就必须认真的那种性格。最多的时候,赵雪两天内不间断地看了两部二十多集的电视剧,以及两部电影。看到最后头昏脑胀,两眼发酸,眼泪忍不住哗啦哗啦地往下流。做完了对于发现的BUG的记录后,赵雪觉得眼前飞舞的都是斑斑点点,看不到斑驳的斑点外任何东西。
纠客堪称穿帮镜头的“职业杀手”,仅有吃苦精神、较强的记忆力和好眼力还不够,“找茬属于高技术含量的活,需要丰富的知识积累。有一次赵雪为一部生活片把关。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因刚装的电话没声音,女主人马上让工人师傅来修,只见对方把电话机里的干电池换了两节,电话就好了。她马上指出“这不可能”。因为电话机里的电池是用来支持液晶屏的显示和免提功能的,而电话是否能通话是由电话线决定的,和干电池一点关系也没有。
还有女主人的父亲,穿的军装上有军衔,事实上我国从1965年开始取消军衔制,第二次实行军衔制是在1988年,而片中当时是1985年。这些错误一般人很难发现。
篇6
前一个时期,娇惯、任性的富家女欧阳兰兰几乎给袁立的脑门上贴了个标签,当初看剧本时袁立也有顾虑,一些想竞争演欧阳兰兰的女演员极力希望表现她野性的一面,但袁立却把她塑造成单纯可爱、敢爱敢恨的女孩子,即使做了错事,别人都会在痛恨中原谅她。果然,袁立的真诚表演征服了挑剔的观众。袁立承认,自己在感情方面是认同欧阳兰兰才会去演她,而且要把她不合人情的地方演绎的让别人能接受,因为她在欧阳兰兰这个角色身上看到了自己对感情追求的影子。袁立感叹:"一个人的生命是如此短暂,也许五十年后我们都不复存在,所以要认真对待自己的感情。我希望一生中有那么一次轰轰烈烈的爱,爱了就什么也不考虑,这样到老了以后什么都不后悔!"至于什么样的男人会值得袁立芳心萌动?她明澈的眼眸满是柔媚的神采:"他要有处世魅力,非常大度、宽容、实干、智慧、有责任感。我欣赏有特殊魅力的男人,浪漫更好,他拿浪漫对我,我的心会酥的。"
袁立属于那种比较顺的演员,在北京电影学院上二年级时,她拍了第一部电影《女人花》,毕业前夕又拍了电视剧《英雄无悔》,给"大众情人"濮存昕当恋人,后来她又与几位名导合作拍了电影《飞虎队》、《非常爱情》以及电视剧《汉宫飞艳》、《法门寺猜想》、《雷雨》,当然还有轰动全国的《永不瞑目》。从古装爱情戏到都市言情剧,短短几年里袁立塑造的不同性格的女性形象都有一段异常浓烈丰富的爱情故事。
袁立说像她这个年纪的女孩正是遭遇爱情的最好年华,不可能拒绝爱情,不管物质如何丰富,她始终认为爱情生活应该是朴素的,不能因为物质的变化而变化;同样,选择婚姻也应该慎重,一旦跨入,就要担负起很多的责任。袁立会把自己的爱情观带到戏里去,但戏里的爱情绝不会影响她的生活:"我可能有一个星期还沉浸在戏中,但不会太久就醒过味喽!"
小时侯袁立走在杭州的石板路上,一些来西湖游玩的外国人会回过头来说,哦,这个女孩的皮肤像(丝绸)。记得在《永不瞑目》中,袁立最经常的装束是吊带裙,打扮得青春时尚,也很性感,让人眼睛一亮,但袁立并不在意别人说自己性感:"女人应该性感一些,性感和那种恶心的东西不一样,一个女人有性感很难得的,性感表示她健康、身体好,如果有人认为不好,那是他的眼光和道德标准有偏见。看到我演的欧阳兰兰,别人会说,你这是假的吧,我回答,这都是--原版,身材、手臂、酒窝完全遗传我妈妈,我蛮庆幸自己有这样的身材,但我的牙不好,太黄。拍写真集?没考虑,但未尝不可,只要角色要求的那种性感很健康就可以接受。"
袁立的衣服也多是收腰款式的小衣服小裙子,这样可以突显自己婀娜有致的身材,她十分钟情法国的服装,娇小精致、颜色鲜艳、设计想象力丰富,穿起来又比较浪漫!曾看过袁立的许多靓照,大红与蓝色居多,但生活中她更加喜欢所有颜色的浅色调,因为怎么穿都能体现自己肤色的白皙,"皮肤的好坏跟水土有关,现在化妆师也仍然觉得我的皮肤比较好。有很大可能是杭州的水土蛮好,另外我小时侯每天都吃猪蹄,很管用的。还有就是睡觉太重要了,一觉醒来,比抹任何化妆品都要好。"
篇7
关键词:都市电影;婚恋观;大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5-0077-03
一、引 言
电影与都市的关系密不可分,电影从巴黎的一家咖啡馆诞生,随着现代文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都市的发展,电影也日渐成熟。与西方电影一样,中国电影也是从都市中孕育出来的,并在都市中成长。都市题材的电影又是见证都市发展的重要影像形式。都市题材电影是以都市为故事发生背景、以展现都市中生活的人群以及他们的活动为具体表现内容的电影。都市题材的电影是对都市生活的一种记录、一种反映。
电影《失恋33天》是一部典型的都市题材的电影,其上映后(11月8日),接连击败同期“重口味”好莱坞大片,自11月8日至11月30日以来票房收入超过3.3亿,创造了国产小成本电影的新神话,相对于动辄几亿元的大片投资,这部电影不足900万的制作成本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失恋33天》传播了正确的都市婚恋观,电影中鲜有直接表述“都市男女应该怎样”而是以其剧情和语言,将3段恋情所传播的婚恋观表达的恰到好处,很容易让观众产生是非判断。其中主人公黄小仙的爱情经历了:昔日的闺蜜成为自己爱情的第三者,与自己的男朋友长时间进行地下恋情,最终被发现;而后,和男朋友分手,与闺蜜断交后的黄小仙与曾经的死对头婚庆公司的同事王小贱互生情愫;与此同时和黄专一、忠贞的爱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黄小仙公司的客户陆然和李可,以物质为基础的恋爱;影片最后,以陈老师和玉兰阿姨的爱情经历揭示了婚姻的真谛:既然做出了选择,有了问题就要修补而不是抛弃。这也是现代都市的青年男女所欠缺。
二、《失恋33天》对都市婚恋观主题的传播策略
《失恋33天》的上映后,突出的业绩表现不禁让人费解,影片是以何种传播策略为支撑从而获得如此佳绩。其实,分析下来不难看出,影片的多个环节,无不体现了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本文将就从:剧本文本、影片人物的语言特征和大众文化相关性标准,几个方面进行传播策略分析。
(一)剧本文本对受众本位的阐释
费斯克认为:大众文化是由资本主义制度中居于从属地位或被剥夺了权力的人群,为了自己的利益在抵制社会体系对它们的规训的过程中所创造的,体现的是他们自己的关于自我及其社会关系的意义。“大众文化是从内部和底层创造出来的” 而不是向法兰克福学派所认定的那样的是从外部和上层意识形态强加的。因而都市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典型代表,都市电影的文本多起源于都市,表现的就是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变化。如果一个文化资源不能提供大众的切入点,使日常生活的体验得以与之共鸣,那么,它就不是大众文化。也就是说大众文化是要有观众的参与的,文本应来源于观众,真实反映观众曾经的经历。因而,真正“接地气”的电影,才能贴合主流观众的价值观,引起共鸣。这与现行传播模式的改变也是吻合的,由“传者本位”向“受众本位”发展,媒介传播的内容趋向于采集受众日常生活的信息,媒介传播的内容多是受众需要的信息。《失恋33天》正是一部“接地气”的电影。《失恋33天》本是豆瓣的一个直播帖,名叫《小说,或是指南》,作者鲍鲸鲸。可以说,从豆瓣开始,《失恋33天》就已经有了扎实的观众基础,同时,影片的演员阵容算是强大,这些演员基本上是主流观众所喜爱的。不仅如此剧组历时三个多月,走遍全国的重要城市,以一种类似旅行的形式去搜集“失恋故事”。并将这些故事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处表现出来。因此《小说,或是指南》的意义在于反映出读者对于都市婚恋观题材作品的需求和兴趣,受众需要什么,影片就拍什么,正是受众本位的核心内容。观众生活中有什么,影片就真实演什么,影片基于受众需求和受众生活的文本选择策略,是费斯克认为的大众文化的典型代表。另外,费斯克的大众文化观还指出,大众文化始终处于运动的过程中,其意义在一个文本中永远不能确定,因为文本只有在社会关系和互文关系中才能被激活,才有意义。而文本只有进入了读者的日常生活而被阅读时才能产生社会关系。电影《失恋33天》正是基于读者对原作的精神需求而改编的,影片的意义也随着观影者社会关系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比如,对于正处于失恋状态的人和热恋中的人来说,文本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因为不同环境、心境的人其社会关系不相同:对于处于失恋中的来讲,影片是对曾经记忆的揭示,触碰到了与“失去”有关的记忆,影片有勾起伤感,引起共鸣的作用;而对于热恋中的人来说,影片文本是与美好憧憬相关的,影片文本的作用是善意的提醒年轻人怎样能获得更多的幸福。
(二)从人物语言看婚恋观表达的生产性特点
费斯克指出,大众文化始终是关于冲突的文化,它总是牵涉到生产社会意义的斗争,这些意义是有利于从属者的,而非支配性意识形态所喜欢的那种,这场斗争的胜利,无论将如何的转瞬即逝或受到限制,总能创造大众快乐。所以“大众文化是由大众不是文化工业促成的。文化工业所能创造的一切,乃是为形形的大众制造出文本库存或者文化资源,以便大众在生产自身的大众文化的持续过程之中,对之加以使用或者拒绝。” 就是说都市电影是大众在文化工业的产品与日常都市生活的界面上创造出来的。它权且应付着体制所提供的东西。并借此寻找到了反抗和规避这些宰制性力量的机会。所谓的反抗机会其实是指,都市电影用其浅显、甚至粗俗的语言剖视都市现象(这是不为高雅文化所接受的),使人在愉悦身心之时进行反思。大部分的都市电影以轻松的语言,甚至是无厘头、怪诞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也许观众根本不会对其中的内容深思,这样的电影的作用只能是放松疲惫的身心,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但是《失恋33天》这部都市电影成功不仅在于其独特的语言特点,而且取胜于影片内容对都市婚恋观的表达。费斯克称大众文化文本为“生产性文本”。这个概念是在罗兰・巴特对于“读者性文本”和“作者性文本”区别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读者性文本”往往是读者被动性单纯的接受式阅读,其使读者单向听从并接受意义。“作者性文本”则不同,它要求读者积极介入,向作者一样,或者和作者一起构建文本意义。费斯克所说的,“生产性文本”是指一种大众性的作者性文本,其阅读并不难懂、晦涩,其阅读和实际生活的关联度很大,并且具有“作者性文本”的开放性。对于大众文化分析来说,关键在于如何确认和阐释那些使大众有可能成为开放的策略和手段,因为并不是所有大众文本都能激发多元阅读的开放文本。例如,大众文化文本有“挖苦”、“讽刺”和“浅显”的特点。费斯克认为,“这几种特征提供了创造大众文化的丰富和肥沃的资源”。
《失恋33天》的影片中除了有耐人寻味的道理,而且还有风趣,经典的语言,这样的语言特点不仅让观众发笑,也能让影片中传播的婚恋观以一种讽刺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让观众参与进来,解读语言文本的意义。纵观影片的语言风格,不难发现影片的“浅显”特点。“浅显”是对“有深度的”真理的拒绝,真理是一种控制性的话语,而“浅显”并不提供有真知灼见的解释,而是以简单的处理方式解决事情。
影片开头黄小仙在和男友分手后一度陷入“绝境”,她对自己的状态描述为“我看看镜子里的自己,都不单单只是蓬头垢面,温和点形容,镜子里的人是个姿色不佳的吸毒妇女,全身上下,只剩下眼袋还算丰满。我彻底颓了,真是,变幻的人生避无可避,想掩耳盗铃都有人拿着相机围观你。”当她以这样直白的方式讽刺自己所面临的状态时,传递出的信息给多数观众并不是黄小仙失恋之后的可怜,而是因失恋变得颓废是可笑的。语气轻松,并未给观众带来沉痛的感觉。其他人确实是在围观,而且是以一种看“荒唐的人”的态度围观。当然对于这样的描述,观众的解读也是有不同侧重的,有的读者也会将解读的重点侧重到黄小仙前男朋友的背叛上,从而对黄小仙的前男友这样的人产生厌恶之感。黄小仙的情绪引起了老板大老王的不满,“回家去洗个澡,好好睡一觉,把自己好好整理整理,别搞得一适龄少女跟库存甩货似的。”这是大老王对于颓废中的黄小仙最好的规劝,这样的规劝看似戏谑、挖苦,但却鲜明的指出旁观者眼中黄小仙的形象。失恋只不过是对过去的整理,不至于变得如此不堪。
在责怪男友出轨的同时,黄小仙也在不停的反思自己,她也找到了自己问题,毕竟感情是双方的付出,前男友和自己的闺蜜在一起,说明自己在处理感情上还是有问题的,“尤瑟纳尔说过一句我一直觉得无比刻薄但又无比精准的话:世上最肮脏的,莫过于自尊心。此刻我突然意识到,即便肮脏,余下的一生,我也需要这自尊心的如影相随。”她曾经过强硬的态度和咄咄逼人的语气,让他的前男友不堪重负。影片在此将都市年轻女孩的弊病一展无余,由于自尊心过强,强到不得不伤害男友,最终的结果就是失去男友,失去所谓的自尊。“我要追上那辆车,我有话要跟他说。我要问他,我知道我做错了什么,你可不可以在下面,再等我片刻?我令你没有尊严的一步步走了下去,为了惩罚我,我甚至愿意一路滚到你脚边,从此和你平起平坐,你能不能再等等我,前路太险恶,世上这么多人,唯有你是令我有安全感的伴侣,请不要就这么放弃我,请你别放弃我。我一定要对他说。我不再要那一击即碎的自尊,我的自信也全部是空穴来风,我能让你看到我现在又多卑微,你能不能原谅我?求你原谅我。”也是黄小仙关于这段爱情的最后独白,她幡然醒悟了,可是已经为时过晚了,影片旨在提醒有同样问题的女孩。语言浅显,但其中蕴含着都市青年对待婚恋时出现的问题。由于观众的社会关系不同,对这个场景的解读也不尽相同,大男子主义的男人看到的不是影片中的警示,而很可能是对这种女孩自作自受的结果表示嘲笑。当然每种解读都是受众在参与影片的生产,没有优劣之分。
黄小仙失恋的期间工作还是要继续的,但王小贱和黄小仙却经了李可对于婚礼的种种无理要求,王小贱忍无可忍的对李可说“临结婚之前两口子谈崩的情况,我也没少见,男的被女方那些二百五的要求逼得反了悔,女的悔不当初,拼命在人屁股后头追,这种结果一点也不梦幻,说这个没别的意思,前车之鉴,跟您分享一下。”王小贱非常直接的点出,像李可这样的女孩将婚姻建立在物质和炫耀基础上的多数结局,李可和黄小仙不同,黄小仙要的是完美的爱情,这份爱一定要要建立在真诚非物质的基础上,而李可的婚恋观是驻足在金钱上的,李可爱的更多是魏依然的钱,这样的婚姻同样不稳固。当然就这个问题,在豆瓣上也有过争论,多数男性认为,王小贱说的很正确,但是有女孩反对认为,结婚是一辈子就一次的事,要求多一点说明了对婚姻的重视,认为王小贱说的过头了。这也是由于社会身份的不同导致的认知差异,虽然有观点与影片想传播的婚恋观有偏差,但是也不是原则问题。影片接近最后,玉兰阿姨在讲述他和陈老师的爱情也一度出现问题时说的一段话,这也是影片通过几段爱情的对比最终得出的结论,但是这样的结论并没有直接的告诉观众,而是通过一个真实的、每段婚姻都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解释,使观众更能接受。
(三)大众文化的相关性标准
因上文提到了的都市电影剧本文本以受众为本位和其语言具有生产性文本的特点,所以都市电影符合大众文化的相关性标准。相关性标准是指作品的内容和大众密切相关,不仅是指文本要来源于大众生活、反映大众实际需求,还指大众的参与度。 大众文化是大众能够高度参与的文化。都市电影和其他形式的电影一样是大众能够亲身参与的。从《失恋33天》超过3.3亿的票房不难看出,大众的参与度非常高。到电影院观影是最直接的形式上参与的方式。更高层次的参与是根据语言文本的生产性特点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大众文化的相关性标准着眼于读者的社会情境。它是寄寓在文本中的一种潜力,而非固定的特质。其是由每一个特殊的解读时刻所决定和激发的特质,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因为我们以相似性作为标准因而无法说一种解读比另一种解读好。《失恋33天》的大众文化相关性高,观众喜爱看或者不喜爱看都是根据自己的解读而选择的,即便是同是赞同此剧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因为社会地位、观影地点、陪同观影人员等不同。这正是由大众文化的相关性标准所导致。此电影运用大众文化传递给受众的都市婚恋观亦是通过大众对文本缺位而产生的。
三、小 结
影片《失恋33天》的成功不是仅靠其明星阵容吸引观众的,其根本原因是创造出了真正的大众文化,无论其剧本文本来源、改编形式,都是和观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并且有意在影片文本上创造了文本的缺位,这种文本缺位给读者留出了大量的思考和反思的空间,这样观众能更好的吸收影片传递的观念。另外,影片的情节和人物语言也都富有大众文化浅显、幽默等策略和手法,观众在观影时,不仅是形式上的参与(在电影院观影)而且是在解读中不自觉的深挖其中的涵义,将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影片的中传播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了生产性解读,最终形成自己对影片的全面理解,达到影片传播都市婚恋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约翰・费斯克著.王晓珏,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篇8
2、应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3、父母、祖父母步调应一致,不要娇惯孩子。
4、老师强调学生要从事家务劳动时,家长应积极配合;孩子认真进行了家务劳动,不仅及时表扬,还可反映给老师,在班上也给予表扬。
5、孩子参加公益劳动,应加以支持和鼓励。
6、快乐性格培养法
7、培养女孩的快乐性格,有利于女孩健康成长。
8、丰富感情世界:要在同儿童的交流中加深感情,并鼓励其与同龄人一起玩耍,学会建立愉快融洽的人际关系。
9、指导调整心态:人生快乐的秘诀常在于有适应性很强的心理状态,因而要培养儿童形成调整心理状态的能力,在恢复快乐心情中寻到慰藉。
10、赋予决策权力:让儿童从小就懂得怎样使用自己的决策权。
11、限制物质占有欲:使儿童认识到人生的快乐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物质财富的占有。
12、培养广泛兴趣:为儿童提供各种兴趣的选择,爱好广泛者容易拥有快乐的性格。
13、保持家庭和谐:在和睦幸福家庭气氛中成长的儿童,成年后较多能获得幸福生活。
14、女孩审美教育法
15、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应为孩子创造清洁、幽雅、静谧的家庭环境,成员间和睦相处,互相尊重,养成孩子的美好心境和独立意志。
16、服饰打扮美观大方,不将小孩打扮成小大人,常让小孩听音乐,看优秀电影、电视,引导小孩唱歌、跳舞、绘画,培养高尚情趣。
篇9
【论文摘要】作为后大师时代“作者电影”代表之一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在20世纪后20年为波兰电影打开通向世界的大门添上了不可磨灭的一笔。他以独有的悲悯情怀,注视着生活碎片中挣扎困顿的人类,在内在的自由中体验神秘莫测的偶然、悖论、以及不可企及的自省救赎。他用光影声画的文学式笔触和玄思通达的哲学性叙事,成功构造了现代人在政治生活的背面,作为个体存在的种种匮乏与失衡。
一、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深紫世界
作为后大师时代的艺术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在20世纪80、90年代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作为一个在东欧出生的导演,他的电影无法在初始就保持着纯思考意味而无须观照社会现实。所以起初,基氏以纪录片起家,以关注现实来参与社会的改革与进程。当他逐渐发现那些无济于事后,他开始观注这其中的每一个个体的命运与生活。他对于道德的审视、人性的挖掘、困境的描述自始至终都不曾停止。在逐渐认清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精神、真实与虚拟这些关系之后,他真正开始了某种唯一的艺术创作。
基耶斯洛夫斯基从某种程度上说,更像一个文学家或哲学家。他自认为文学作品可以关照人的内心到达某种极致,对内在世界进行充分描述,而电影却显得捉襟见肘。因为它不够模棱两可,太清晰反而显得太模糊。可以说,文学作品中的戏剧性冲突、存在主义思索共同反映在了他的作品中。他的作品从早期的道德焦虑到后期的自由焦虑,都弥漫着一股沉重的道德感。这种挥之不去的厚重,既是导演本身思想的载体,也是作品的一个主旨。在他的作品中,有着如此鲜明、难于仿效、亦难于企及的个人风格,丰富、绵密到几乎令人窒息的人文/反人文主题,哲学的玄思演化为极富原创性的视听语言。①尽管基氏作品前后期风格变化很大,并且严格意义上他并没有做到集编、导于一身,但是他的作品内在有着强烈的关联性,很多作品之间都可以互为参照。基氏曾经在电视访谈中直言自己一直在拍同一部电影。从艺术创作、主题风格来说,基氏作品有着浓厚的个人色彩,维系着一种连贯与统一性。
二、个体境遇的哲学基础:存在主义视阈的人伦表述
1、生命的神秘倒影—《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
《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又译《双生花》、《两生花》,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后期大放光彩的代表作之一。从这部作品开始,基氏的镜头主角不再定位于男性,而是更温和细腻地进行女性精神世界的描述。生活在波兰与法国的两个年轻女孩被一个神秘的木偶师联系在一起。两个名叫维罗妮卡的女孩素未谋面,却冥冥中感受到另一个自己。有一天,波兰的女孩在演唱途中意外死去;法国的女孩像预兆般地放弃了自己的歌唱事业。在邂逅一个叫做亚历山大的木偶师之后,她跟着两条奇怪的线索追到了那个木偶师。在亚历山大的影集里,她看见了波兰的另一个自己。
这部作品中有着基氏强烈的宿命论基调。在不同的空间,相同的时间,两个姓名、面貌、身体、爱好都几乎一模一样的女孩,究竟是否是同一个人,从始至终都未给出过答案。灵魂相通的两个女孩,仿若世界上另一个自己,无法解释,观众也如此。基氏自己也曾坦言这部片子就是在讲述一些难以名状的不合理的感觉、预感及各种关系。②
亚历山大是片中两个女孩命运的操纵者,木偶正是这两个女孩的化身。片中那个在他手中跌倒的芭蕾舞女演员,就像是“被抛到”这个世界的两个女孩,在命运绳索的操纵下,黯然倒下,存留着灵魂。他是这部片子中未知神秘的全知者,是个无所不在的控制者,他一定程度上利用了法国的维罗妮卡的感情,令她跟随他丢下的线索而寻来;另一面,他却也让法国的维罗妮卡在偶然中看见定格的他人存在中的自己。基氏在这种追寻内心戏的世界中,极力靠近他的对象,他渴望创造以及触摸这种看不见的内心世界。亚历山大着上帝职责,却无法给予善意的爱。这是否就是他自《十诫》以来逐渐放弃对上帝的质疑,而只是悲悯地注视人类的心境写照。
这个有关无名力量的故事,将宿命沉厚感与感性的情节叙事发挥到了某种极致。在存在与感知本质这些理论的夹缝中,基氏将神秘主义作为对人的思考读解。影片最后,维罗妮卡回到了家乡,站在父亲家门口,将手轻轻放在树干上的镜头无疑是种和解与希望。在起初充满金色光线如同歌剧一样的一场戏中,维罗妮卡仿佛就被某种神秘力量召唤。这神迹虽然给予过她希望、失望、痛苦、哀怜,但最终带给她的还是希望。可以说,波兰的维罗妮卡的死亡给了法国的维罗妮卡生命的延续,这种神秘的力量会伴随她终身。
2、爱的自在性匮缺—《蓝白红》
《蓝》是一个关于自由与不得的故事。影片从一场车祸开始,女主人公朱莉失去了丈夫和孩子,她极度痛苦而自杀未遂,于是开始想要同过去隔断一切记忆联系。她变卖房子,扔掉丈夫生前一切作曲的作品,甚至和丈夫以前的合作者发生关系,以证明自己已经重生。基氏在这里开始直言:《蓝》中的囚牢是由情感和记忆共同造成的。这个时候的朱莉似乎获得了忘却的自由,然而记忆却如影随形地跟着她,无论她怎么渴望摆脱过去,都不能忘怀心中的伤痛。爱是种牢狱,亦或是种自由。主人公渴望追寻的是没有记忆、没有欲望、没有工作或承诺的自由生活;然而她对母亲说“我现在只有一件事可做,那就是无所事事。”她意图逃离却怎么也躲不开命运的旨意。她相信逃离会使她享有自由;但这场奔跑的前提是人力不可抗拒的暴力已然夺走了她曾经拥有的“陷阱”或“囚境”:爱、友谊和怜悯。剥夺发生之后,她仍然被囚禁,被情感和记忆所囚禁。③《蓝》的最后,朱莉无声无息地迎来了生命的新篇章。克制而含蓄的表现正是基氏对于人性思考探讨的主题。这种悲观承载的痛苦是无法挥散的。 转贴于
《白》在讲一个“平等”的故事,主角是一个敏感而多舛的男人。主人公卡洛因为生理缺陷遭到妻子的离婚请求,失去了所有的财产。从法国流浪至华沙,经历了一系列哭笑不得的状况后,他意外地获得了一笔财富和生理能力。于是他筹划了个复仇计划。结局却是夫妻二人感受到自己其实深爱着对方,却因着阴差阳错,只能在监狱中相望。这个既天真又精明,颇有点卓别林式性格的青年人,苦苦地寻求平等,然而这样的平等实际上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不平等。在波兰,每个人都想比别人更平等。它说明了平等是不可能实现的:它和人性相矛盾。卡洛的流亡之路从西方始向东方,在波兰获得了他想要的一切:资本。渴望和妻子的平等,渴望在事业上以及物质上的平等在这个时候达成了契机。精心制造的“平等”实质是某种报复,也是某种欲望作祟。然而两个人在其中都意外发现,这根本不是一场平等;因为他们相爱,却陷入自己布置的僵局。
《红》是关于博爱的主题。在基氏看来,我们真正关心的还是我们自己,即使我们在关注别人的时候,我们想的还是自己。年轻美丽的模特瓦伦蒂娜是个热爱生活天真浪漫的女孩,无意中撞上了邻居退休老法官的小狗,在和老法官的接触中,无意发现老法官有着监听的嗜好。年轻的奥古斯特似乎是老法官的缩影,他经历了老法官四十年前经历的一切。于是影片最后,有意无意地,一直错过的奥古斯特和瓦伦蒂娜在一起。而老法官也曾对瓦伦蒂娜意味深长地说过“或许你就是我没能遇上的那个女子。”如果说《蓝》在说“自由而不得”,《白》在说“平等而不能”,那么《红》就是在述说“爱怎么可能”。基氏一直在用反向主题来叙述关于自由平等博爱这三个主题。红的主题是虚拟的,因为奥古斯特并不能证明是否真的存在。如果老法官晚出生了40年,这一切又会重演;那么是否可能弥补以前在某个地方犯下的错误?如同一个苹果切了两半,再把另一个一模一样的苹果也切了两半,那么一个苹果的一半跟另一个苹果的另一半永远无法拼成一个苹果。这正是爱之不能。
三、生存关照的悖论叙事
《十诫》的整体意义要比十条戒律相加的总和更大。电影《十诫》并不是简单地对应十条戒律,而是一部片子可以有几条戒律的综合。他在这十部关于道德和死亡的短片中,将人类生活可能遇到的伦理困境描述得淋漓极致。在他的眼中,不管人们住在哪里,普遍都很孤独。最让人们烦恼的就是孤独,而且在这点上人们最会自欺欺人。于是,他眼中的人物总是会陷入生命中无法驱逐悖论的境地中,他们自由的痛苦就藏匿在这些选择伦理中。他们有选择和选择不的自由,但是无论选择哪种,迎接他们的都是生存的痛苦。这种自由的伦理必然是艰难的伦理。他们无法对自己的行为恰如其分地归类,它们的本质和面对的态度都是他在《十诫》中探讨的。这些普通人生命中的神秘和不可逆,是基氏最为关注的地方。不同于萨特的“从虚无走向虚无”,基氏更讲求的是运用自我的意志去面对和接受来自生命中的考验,用自己的上帝去拯救自己,才能进入生命中另一重领域。
《三色》和《双生花》中每一个主体都是孤独的,每个生命个体在遭遇生命破碎和精神困境时,在基氏悲悯的眼中,并没有流入一味的绝望和沉溺;相反,人类通过与他人和自我的相互和解,寻求到普世中平和的意义与欢乐。这些普通人活着并将继续活下去。在基氏那里呈现与关怀的并不是简单的两元价值或是刻板道义,更多的是悲悯和宽恕,对人类的期待与阐释。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孤独者的世界中,来处已然消失,归所不曾觑见。拯救—结束孤独的可能是如此地脆弱、迷茫。那是一种伯格曼表述的最新版本:人们对于他人痛苦的冷漠、无动于衷,将使他们遭到一份“普通的惩罚:孤独”。只是基耶斯洛夫斯基不再期待那位“沉默的上帝”会再度传出“爱的福音”。因此抱着一份伯格曼所不具的索福克勒斯式的悲悯,但他的悲哀与绝望比伯格曼更加深重而广漠。④■
参考文献
①③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P57、65
篇10
[关键词]视域;地位团体;民族;种族;性别
正如儿童没有自己的语言一样,儿童也没有自己的文化。新时期中国儿童电影的文化内涵说到底是化在儿童电影中的折光反映,这个折射窗口就是儿童影片中的儿童文化视域。化只有进入儿童的文化视域才能在儿童电影中得以表现,并被儿童观众所接受。要廓清儿童电影的文化内涵,揭示儿童文化与化的内在联系,应该从解剖影片中儿童文化视域的结构入手,把握了这一结构,就把握了影片表现文化的深度结构模式。新时期中国儿童电影中儿童的文化视域主要有三个维面:地位团体维面;民族、种族维面与性别维面。这三个维面构成儿童观察生活、认识世界的三大视角,它们错综交叉,构成儿童的文化视域之网。
一、新时期儿童电影中儿童文化视域的地位团体之维
所谓地位团体是文学社会学的一个概念,社会上一切由不同的职业、阶层形成的具有不同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社会团体,都可称之为地位团体。每个家庭中的成员都有不同的职业、分属不同的社会阶层,具有不同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因此家庭既与它所属的社会阶层、阶级保持紧密联系,它又是一个独立的最小的地位团体。儿童是家庭的产物,他的生存状态与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家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状况。他的文化视域则主要受家庭这个地位团体文化视域的影响。即便是多媒体时代,儿童认识世界也不是从抽象的符号开始,而是从具体的形象入手。近在他们身边的父母与家人是与他们的生活、情感关系最密切的形象。父母带着深厚爱意的一言一行对儿童的感染力最大,记忆最深,也是儿童最喜欢模仿的对象。来自家庭的地位团体文化意识就是在家人与儿童的耳鬓厮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传递给儿童,这是儿童接受文化传承最古老、直接和有效的渠道。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看,三岁以前是儿童行为习惯形成期,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就成为儿童行为的自然,影响儿童的一生。童年又是儿童文化视域的形成期,地位团体文化视域一旦被儿童所接受,就成为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出发点和他文化视域的基本维面,成为他日后认识世界的深度模式。比如《金蝴蝶结》中的朵儿认为妈妈给她买的中国娃娃最漂亮,这一审美判断是她的,同时也折射着她所在家庭的地位团体视域。朵儿出身于军人家庭,父亲是某部火箭基地的工程师,母亲是随军的军医,他们常年不在朵儿身边,坚守在祖国的西南边疆,为的是使祖国的载人火箭早日升天,实现国防现代化。他们的爱国热情对朵儿的熏陶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朵儿说中国娃娃漂亮,既寄予着对妈妈的想念之情,又是对妈妈的审美眼光的肯定,因为娃娃是妈妈买给她的;而朵儿的同学则说她的芭比娃娃比朵儿的中国娃娃更漂亮,这既是朵儿的同学的审美判断,也是她的家庭的地位团体文化视域的外显。朵儿的这位同学的父亲是个大款,她自然是班上吃得好穿得好的孩子,在玩具上也追求高档次。在有钱人眼里自然是越值钱的东西越好。朵儿的同学称赞芭比娃娃漂亮是因为穿在穿娃娃身上的衣服漂亮、头上戴的金蝴蝶结更漂亮。这种视阈的本质仍是值钱的就美,这种审美观显然与她所受的家庭影响一脉相承。其实两个孩子所处的文化大环境并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审美情趣却如此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家庭影响大相径庭。表面上看两个孩子是各执己见,互不相让,而本质上她们是在竭力证明并维护各自地位团体文化视域的真理性。儿童视域与地位团体视域实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金蝴蝶》通过一个平凡的生活细节,将儿童的地位团体视域做了最质朴而又深刻的表现,可谓小中见大。对儿童文化与化之间的关系揭示得入木三分、举重若轻,水到渠成。
又如《微笑的螃蟹》也表现了两个不同地位团体中的儿童不同的地位团体意识。宫晓娅听说阿斯卡尔的父亲为保护集体的两只羊冻坏了自己的腿,她颇不以为然。她对阿斯卡尔的爸爸说:“就算一只羊值300元钱,你为了两只羊――600元钱就冻坏了自己的腿,你的命也太不值钱了,你太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了。”阿斯卡尔却认为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一个牧民的本分。尽管两只羊值不了多少钱,也是两条生命,生命的价值是无价的,能救助时总该竭力救助。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价值观同样是他们的家庭地位团体文化视域的反映。宫晓娅的父亲是某养殖公司的总经理,应该说,根据一个人的业绩来看待一个人的价值,这是现代企业的管理者都要遵循的原则。宫晓娅耳濡目染学会了父亲看问题的方法,以生意经的眼光来看阿斯卡尔父亲救羊的事,她的结论自然是否定的,阿斯卡尔的父亲是新疆地区的普通牧民,牧民与他所放牧的羊群之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每一个生命的降生都会给他带来喜悦,都会给集体带来财富。羊就是老百姓的衣食之源。他对羊的感情阿斯卡尔从小就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所以他能理解父亲为什么能在暴风雪来临之际,奋不顾身地救助两只羊。宫晓娅与阿斯卡尔属于两个差别悬殊的地位团体中人,她如何能理解一个老牧民的感情呢?这部影片同样是通过生活细节将儿童不同的地位团体视域的冲突作了细腻的展现。
我们这样认识问题目的不在于将儿童的文化视域唯地位团体化,而在于揭示长久被各种儿童文化意识所遮蔽的儿童文化与化间的联系。以前我们过于强调儿童文化的独特性,强调儿童文化与化的区别,殊不知儿童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以家庭为核心的地位团体文化时时包围着儿童,并对他们施以强有力的影响,甚至成为儿童文化视域的基础维面。《金蝴蝶结》和《微笑的螃蟹》的文化价值正在于,以慧眼敏锐地发现了社会地位团体间文化视域的差别,以及化视域对儿童文化视域的重大影响。这正如路易一让・卡尔韦所说:“一种出身,一种血统,这个由祖先构成的‘身体史前史’意义不大吗?我们在此认为,出生在某一阶层和某一文化中不是没有后果的,系谱树的这些枝丫有助于我们明白一些事情,什么事情?这些微不足道的归属关系叠加起来,就为形成人格做出了贡献。”《金蝴蝶结》和《微笑的螃蟹》的文化价值还在于,表现了先进地位团体文化对落后的地位团体文化的克服,从而对儿童施以良好的文化影响。朵儿的同学在收到朵儿寄来的漂亮的金蝴蝶结以后,很惭愧当初错怪了朵儿拿了芭比娃娃头上的金蝴蝶结,与朵儿相比她太小气了点;宫晓娅的价值观在新疆处处碰壁之后,她终于认识到世界上有比金钱更有价值的东西,那就是爱,后来她真心实意地帮助阿斯卡尔的妹妹治好了耳聋,与阿斯卡尔成了心心相印的好朋友。从而使儿童电影发挥了净化人的灵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作用。
二、新时期中国儿童电影中儿童文化视域的民族,种族之维
新时期中国儿童电影中的儿童文化视域除了具有地位团体维面而外,还具有民族、种族维面。那是因为儿童除了属于家庭团体之外,还属于民族和种族的团体。民族与种族的文化视域除了遗传的渠道之外,还有家庭与社会多种传播渠道,从儿童出生的时候起,就向他们发出信息,影响他们的灵魂与视域。儿童文化视域的这一维面在新时期以来的表现少数民族儿童生活的电影中表现极为突出。比如《熊猫小太阳》中的珠玛是个藏族少女,她虽身为哑巴,却从来不自卑。她认为人不说话,思考问题的时间就多了;她的一件旧衣服穿破了,她没有丢弃,而是将它烧掉,以便让旧衣服的灵魂升天;当熊猫闯进她家时,她认为这是菩萨带来的朋友,要让它在这里多玩几天。她还送给熊猫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小太阳”,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欢乐,珠玛还将熊猫当作家里的一员,带它去参加村里藏民的婚礼。汉族女孩文泉同样喜爱大熊猫,她的爸爸就是为保护大熊猫而牺牲的。但是她爱大熊猫的方式与珠玛绝然不同。在大熊猫将要回到哪儿去的问题上,文泉主张送大熊猫去卧龙自然保护区,这样最安全。珠玛却认为让它呆在笼子里很不舒服,大自然才是它真正的家,最后孩子们一致决定送熊猫回山。当乡亲们听说送熊猫回山的孩子们要在山上过夜时,都非常担心。有的汉族干部主张派人进山接应,藏族同胞却认为山神会保佑孩子们平安,于是一齐向山神祈祷。无论是珠玛与文泉爱熊猫的不同方式,还是汉族干部与藏族同胞之间的分歧,都鲜明地表现出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视域,在这里,同一个民族中儿童与成人之间的文化视域差别并不大,而不同民族间的成人或儿童的文化视域的差别却很大。这再一次表明,儿童没有自己的民族视域,他文化视域中的民族维面完全是域民族维面的翻版。
这类影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民族视域与种族视域有一部分是重叠的。比如热爱动物,与大自然保持和谐关系,不仅是藏、汉两族人民的民族意识,而且也是华夏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观念,因此表现一、两个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也就是表现了华夏种族的文化意识。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人民长期以来一直和睦相处,这一点在《熊猫小太阳》中也有表现。藏族老爹的家除了有珠玛这个女儿之外,文泉也是他的干女儿,一个回族孤儿后来也成了藏族老爹的儿子。藏族老爹的家正是中华各族儿女和睦相处的缩影。影片通过这个情节弘扬了华夏种族的“合”的文化意识。
《红象》是又一部集民族文化视域与种族文化视域重叠聚焦的作品。影片以埃尼族老人讲会飞的红象的传说开头,接着引出埃尼族少年阿依罗、塞罗和傣族女孩依香不约而同去寻找传说中的红象的森林探险,结尾以三个孩子找到红象告终。影片的重头戏是森林探险。一路上,他们既看到了林中美丽的景象,也不小心掉进沼泽地,好在他们团结奋斗才逃过一劫。最惊险的要算遇到了尖牙利齿的豹子,然而正是在这危急时刻,他们看到了昼思夜想的红象。红象的出现使豹子望风而逃,孩子们才转危为安。红象救了孩子们,孩子们后来又救了被困在陷阱中的小象。这时,红象以长鸣的方式表达它对孩子们的感激之情,小象则跳起舞来,还和孩子们玩起了捉迷藏。红象跪下一条腿,让孩子们爬到它的背上,背着他们走出了森林。儿童与大象共舞,人与自然和谐,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陶醉的理想境界! 《红象》是一个寓言,将华夏种族“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通过埃尼族与傣族儿童的现代探险故事表现出来,使种族意识与民族意识再度重合。《红象》对西双版纳少数民族独特的生活景观也作了传神的再现,比如三个孩子用竹筒做饭、乘一段旧木头过河、在树上睡觉等,都体现出森林之子人性中最自然的一面。对我们重新认识自然与人的关系不无启示。
《我是一条鱼》在表现种族文化方面独辟蹊径。它不以表现某个民族的个性为主,而是将点子打在对一个种族的文化心理的深入开掘上。像打井一样,影片采掘的生活面并不宽,却以对种族文化心理的深度挖掘见长,影片的节奏感正是通过对主题掘进的不同深度层层显示出来的。第一乐章提出问题:人是鱼变的吗?人死后能否再变成鱼?这是影片中的少年想要搞清楚的问题,也是华夏种族世世代代都在探寻的人类起源与归宿问题。它以陆小春祖孙两个的一段对话被提了出来,可惜在陆小春还没有找到答案的时候,爷爷已经去世了,他在陆小春心中形成一个巨大的悬念。第二乐章叙述这个问题在陆小春请教长辈马常有的时候得到深化。马常有告诉他:“人是鱼变的,当人走向陆地以后,不需要鱼鳍和鱼尾了,就进化成人的双手和双腿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南极冰山融化,有一天,人类会由陆地走向海洋,那时人的双手和双腿还会再变成鱼鳍和鱼尾。至于你爷爷死后变成鱼,那是因为你爷爷打了一辈子鱼,欠鱼的东西太多了,所以他死后自己变成了鱼。”马常有与爷爷的说法大同小异,但是加上了一些现代元素,并且把问题延伸到人类未来的归宿问题。马常有与爷爷认识上的共同点在于,他们的认识都出于一种古老的直觉智慧,甚至有一种转世和因果报应思想。马常有的一番人类过去、未来谈似乎让陆小春明白了许多,但他又好像什么也没明白。悬念更加深了。第三乐章是陆小春有幸参加了横渡海峡的游泳比赛,途中他看到有一条鱼总是在离他不远的前方游着,鱼成了他的向导,他就跟着鱼向前游。终于胜利到达彼岸,创造了一个13岁的儿童横渡海峡两岸的奇迹。这时他猛然感到这条鱼正是爷爷变的。在游泳途中他还感到自己的手和脚变成了鱼鳍和鱼尾,他也变成了一条鱼。这种直感立即与爷爷、与马常有完全贯通。这一结尾表明以爷爷和马常有为代表的华夏种族的传统思维方式――直觉已在当代少年陆小春身上重新闪现光芒,成为他理解和感悟华夏种族由来与人类未来的最高智慧。这时祖先的灵魂就活在当代少年身上。正是相通的血脉、相通的思维方式,将种族的过去与未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部影片正是当代儿童灵魂深处不断响起远古回音的艺术表达。它对种族视域的表现更加内在而深刻。
三、新时期中国儿童电影中儿童视域的性别之维
新时期中国儿童电影中儿童的文化视域另一个重要维面是性别。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儿童的性别差异人们是承认的,但是在新时期以前的中国儿童电影中,对儿童的表现常常处于无性状态,也就是说,在银幕上儿童的文化视域中缺少性别维面。直到新时期这种无性话语才被性别话语取而代之。将儿童的性别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加以表现,这是中国儿童电影的文化内涵越来越深刻的表现。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表现儿童的恋母情结;二是表现儿童性意识的觉醒;三是挑战传统的男尊女卑意识。比如《为什么生我》即表现了男孩松松的恋母情结,松松在父母离异后,和爸爸生活在一起。他非常想念妈妈,常违背爸爸的禁令,偷偷跑到妈妈工作的医院去找她。妈妈见了松松总是给他买好吃的东西,还带他到公园或她住的地方去玩。他最喜欢妈妈给他买的积木玩具,为此他还挨了爸爸的打。当爸爸相对象,将他藏在楼上,假装他不存在时,他感到非常委屈,更加想念妈妈。有一次他丢 了家里的钥匙,爸爸上班还没回来,他无法进家门,于是跑到妈妈的住地去找她。当他隔着玻璃窗看到他妈妈正在一个他不认识的孩子,旁边还有一个陌生男子时,他才真正尝到被剥夺了母爱的滋味,于是他拿起泥巴向玻璃窗砸去。影片以一系列情节和细节生动揭示了隐藏在松松潜意识中挥之不去的恋母情结,谴责不负责任的婚姻给无辜儿童造成的精神创伤。
《草房子》、《我和乔丹》等影片表现了儿童性意识的觉醒。《草房子》中的男孩桑桑虽然只是个小学生,可是已经有了懵懂的性意识。当蒋一伦老师与白雀姑娘恋爱的时候,他是信使,有一次竟因为好奇偷看他们的信,结果意外弄丢了信,以致造成二人关系破裂。这是桑桑的好奇心惹的祸;当纸月转学到他们班以后,他喜欢这个美丽温柔的女孩,于是想方设法想引起她对自己的注意。放学时,他先跑到纸月路经的桥上等候,纸月一过桥,他故意装作没发现她的样子大声背诵诗歌,夏日的一天,他竟穿着棉袄在操场上走来走去,惹得大家哄堂大笑,其实他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让纸月注意他,多看他两眼,当他发现纸月在放学路上总会遭到一伙坏孩子的围堵和挑衅时,他挺身而出,宁可自己挨拳脚,也要保护纸月不受欺负;每逢天下大雨,纸月无法回家时,校长――桑桑的爸爸总要让纸月留住在自己家里。这时桑桑会快活地在大雨中边抡雨伞边大声唱歌。这些情节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一个男孩对异性同学纯洁无瑕而又略带性别意识的感觉,这正是儿童性别意识的萌芽。
《我和乔丹的日子》则堂而皇之地表现少年的性意识的觉醒。影片中17岁的田小波是个篮球迷,一天他在操场上见到一位漂亮女孩,目光立即被她吸引,心中顿生爱慕之情,于是他情不自禁跑向这个女孩,向她作自我介绍,表示愿意与她交往;当他应邀去参加女孩的生日派对时,他花了不少时间打扮自己,出现在派对上的他俨然一副帅哥模样。为了讨女孩欢心,他还谎称自己是校篮球队员,拿出模拟乔丹签名的背心赠予女孩;在校篮球赛场上,当他发现自己心仪的女孩也来观看比赛时,正坐在看台上的田小波心中很为谎言被揭穿而感到无地自容。后来他发誓一定要积极努力,并真正成长为一名校篮球队员。田小波的喜怒哀乐与他的成长都与这个女孩有关,充分表现出花季少年性别意识的觉醒,影片准确地把握了少年男女的初恋感觉,将它表现得栩栩如生,直逼少年男女的潜意识深处,张扬了银幕上儿童文化视域的性别之维。
在表现儿童性意识的影片中,价值最高的是向传统的男尊女卑意识挑战的作品。如影片《上学路上》的主人公王燕的妈妈提出只供弟弟上学,不供她上学。因为她是个女娃,读多少书也没用,嫁出去就是人家的人。然而王燕却非常渴望读书受教育。于是王燕决定暑假自己去挣学费。这个过程尽管很坎坷,但是她想尽办法、不怕吃苦,终于在开学的那一天凑够了学费,为自己重新赢得受教育的权利。王燕的行动有力地批判了传统的男尊女卑意识,表现出当代女孩自信、自立、自强的道德风尚和银幕上的女性儿童新的性别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