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译汉句子范文
时间:2023-04-04 10:45: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英译汉句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句子翻译;英译汉;错误分析
翻译在教学中被广泛地用作外语能力的测试手段。它不仅被用来测试翻译能力,也被用来测试对语法、词汇等语言结构的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等语言能力。本文选取了我校英语专业专科生期末精读测试答卷中的汉译英句子翻译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了其中50份答卷作为样本,对答卷中英译汉的句子翻译进行语法错误辨识、分类和汇总。
一、研究目的
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对我校英语专业专科生英语翻译中的语法错误进行辨识、分类和统计,了解学生常出现的语法错误有哪些以及其发生频率,以找到行之有效的语法和词汇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研究对象
笔者选取了我校2013级英语专业专科生作为研究对象。该级学生已经完成了精读课程及其他基础课程的学习任务。
三、研究步骤
1.期末测试。
2013级英语专业全体专科生统一参加第四学期精读期末测试(闭卷);考场由全院统一编排,考场内考生人数30人以内,考生序号由监考教师临时更换。
2.答卷评阅和抽取样卷。
考试结束后,学生的测验试卷由同一位教师评阅。笔者随后随机抽取了1班1-25号和2班1-25号共50名学生的答卷作为研究样本。
3.数据收集。
笔者对样本中5个汉译英句子翻译进行语法错误辨识、分类和统计,找出此次研究所需要的详细资料和数据。此次期末测试中的汉译英5个句子重点涉及要求掌握的词汇、短语和常用的几个基本时态以及助动词情态动词的用法等。笔者依据传统的语法错误分类方法,将错误分类设计为以下几种:动词、名词、代词、形容词、冠词、介词、连词和句式法使用错误,其余的错误不列入其内。
笔者依据以上原则对50份样本译文中出现的语法错误进行研究,发现了214个错误。具体错误数量和所占比例从多到少依次如下:动词类型错误数112个,占总数的52.3%;名词类型36个,占16.8%;句式类型24个,占11.2%;代词类型14个,占6.5%;形容词类型13个,占6.1%;连词类型7个,占3.3%;介词类型4个,占1.9%;冠词类型1个,占总数的0.5%。
以上分布显示学生的译文中出现的错误由多到少排名前三的依次是:动词错误,名词错误和句式错误。下面对以上三类词类错误中的错误类型进行分类。
(1)动词错误。动词错误又细分为9类。其中动词形式的错误主要是动词作谓语时动词形式的错用,包括主谓一致问题。具体错误数目和所占比例如下:动词形式错误数22个,占总数的19.6%;情态动词7个,占6.3%;助动词23,占20.5%;系动词14个,占12.5%;非谓语动词8个,占7.1%;时态5个,占4.5%;语态5个,占4.5%;动词搭配错误23个,占20.5%;动词误用5个,占4.5%。以上分布表明:动词搭配错误、助动词误用和动词形式错误出现频率几乎一致,占据前三。但是笔者发现动词搭配错误出现率虽然最高,该错误却主要集中出现在同一句子同一个动词上,余两类错误在5个句子的汉译英答卷中皆有出现。
(2)名词错误。名词使用方面的错误为36,位居第二。名词类型错误又细分为4类。具体错误数目和所占比例如下:名词单复数形式错误14个,占38.9%;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的错误使用0;名词误用21个,占58.3%;名词所有格错误1个,占2.8%。以上分布表明:名词误用错误位居第一。在此,名词误用指名词意义不贴切或用错。由于该翻译部分未涉及不可数名词的问题,所以没有找到到不可数名词使用错误。
(3)句式错误。 学生句式方面的错误比较多,位居第三。句式类型错误又细分为3类。具体错误数目和所占比例如下:语序错误1个,占4.2%;句法错误13个,占54.2%;句子成分残缺或多余错误10个,占41.7%。
此次汉译英句子中简单句4个,但是学生在句式方面的错误比例较大,不容忽视。研究中,笔者发现句式方面的错误集中出现在2个简单句上。此外,通过对各个小点之间的错误数目比较,笔者将错误数目位于前八的几项汇总了,具体错误数目从多到少依次如下:动词搭配错误和助动词错误23个,动词形式使用错误22个,名词单复数和系动词使用错误以及代词误用各14个,句法错误13个,句子成分残缺10个。
篇2
作者简介:娄延学(1960-),男,辽宁朝阳人,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文学学士,教授级高级讲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摘要】汉语句子的英译是一个由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创造性过程。本文就这一问题从英语的基本句型、时态、语态、固定词组和搭配结构及修饰语的位置这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完成这一过程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注意的问题,对于英语学习和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英译;句型;时态;语态;词组;修饰语
【Abstract】
The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is a creative process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This essay probes into the problem from five aspects of patterns ,tense ,voice ,set phrases ,and the position of modifiers .It indicates the principles to follow and keys to the problem .It is of guiding meaning for English learning and translation practice .
【Key words】 Translation into English; Patterns; Tense; Voice; Phrases; Modifiers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273-02
所谓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美国的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20世纪60年代末给翻译的定义作了说明:再现原文的信息而不是保留原文的结构形式。汉语的英译是译者将汉语文本转换成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英语文本的活动。汉语的句子,在理解时,容易识别、容易分析;在英译时,也较容易重构并转换成与之对应的英语句子,可以说汉语句子是较为理想的翻译单位。但是,一些英语学习者,特别是初学者却对汉语句子的英译颇感头痛,觉得像老虎吃天,无处下口,对于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更是有如堕入五里雾中。对于这样一个由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创造性过程,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注意哪些问题,如何进行呢?本文拟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这一问题。
一、熟练掌握英语的基本句型
要把汉语句子译成英语,首先必须熟练掌握英语的基本句型。在着手翻译之前,细心阅读,反复推敲原文,直至正确理解其精神实质,确定应该使用的英语句型。尽管英语语言丰富,句子结构也千变万化,错综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以下五种基本句型。
1.S+V2.S+V+P3.S+V+O4.S+V+IO+DO5.S+V+O+C
以上五种句型中,S是主语(Subject),V是谓语动词(Verb),P是表语(Predicative),O是宾语(Object),IO是间接宾语(Indirect Object),DO是直接宾语(Direct Object),C是补语(Complement)。第一句型的动词是不及物动词;第二句型是系动词(Link Verb)加表语;第三句型为及物动词加宾语;第四句型为及物动词加两个宾语,间接宾语先出现,而后是直接宾语;第五句型为及物动词加宾语再加补语。由此可见,这五种句型是依据动词的功能划分的,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动词。关于这五种句型,试举例如下:
1. 鸟飞。Birds fly.(第一句型)
2. 她成为律师。She became a lawyer.(第二句型)
3.不幸降临到他身上。A misfortune befell him.(第三句型)
4.她给我一个苹果。She gave me an apple.(第四句型)
5.打雷使牛奶变酸。Thunder turns milk sour.(第五句型)
这五种句型可以通过不同的语法手段加以扩大,使之成为千变万化的句子,表达各种各样的思想。句型扩大的语法手段之一是分句的并列。如:
1.虽然没说什么,但是她的眼神却有责备我的意思。
She said nothing but her eyes were reproachful.
2.银行倒闭,因此债权人都破产了。
The bank broke and so the creditors were ruined.
句型扩大的另一语法手段是增加修饰语和使用从属分句,也就是说利用从属分句来使思想表达复杂化。如:
1.阳光对人体很有好处。
Sunlight is of great benefit to the human body.
2.他因为睡眠不足感到有点头晕。
He was a bit dizzy as he hadn't had enough sleep.
两种方法同时使用,可以用于更加复杂的句子。如:
3.翻译好比女人——漂亮的不忠实,忠实的不漂亮。
Translations are like women——when they are beautiful they are not faithful, when they are faithful they are not beautiful.
4.他们打起精神往前走,身子疲惫已极,脚都抬不动了,但他们必须前进。
Exhausted, they struggled forward, their steps dragging, but they had to push on.
二、正确地判断时态
句型确定以后,第二步应考虑时态,这也是决定句子翻译是否正确的关键一步。英语有十六种时态变化,动词的动作可以发生于四种不同的时间,表现四种不同的方式。而汉语则无时态变化,往往通过时间副词表示时间,时态助词表示方式。在汉语动词前加"现在、曾经、将要、曾将"就相当于英语的"现在、过去、将来、过去将来";汉语动词前加时间副词"经常、正在、已经、一直"和动词后加时态助词"着、了、过"就相当于英语动词时态的"一般、进行、完成、完成进行"四种方式。在进行汉语句子的英译时,可通过句子中的时间副词和时态助词来判明应该用哪一种时态。如:
1.他现在正在隔壁房间睡觉。
He is sleeping in the next room now.
2.他们将战斗到取得彻底胜利。
They'll fight till they gain a complete victory.
3.我已经买好了飞机票。
I have bought my flying ticket.
4.我一直盼望着有机会看这部电影。
I've been hoping I'd have a chance to see the film.
5.他经常晚饭后散步。
He often takes a walk after supper.
有时汉语句子中,并没有时间副词"经常、已经"等或时态助词"着、了、过",这就要通过句中的其他时间状语或上下文来判明时态。如:
1.孩子们每天早晨七点上学。
The children go to school at seven every morning.
2.他们完成计划比预料的早。
They fulfilled the plan earlier than they had expected.
3.瞧你干的事。
Look what you have done.
三、准确地判断语态
在汉语句子英译过程中,肯定了要使用的句型,确定了正确的时态之后,下一步应判明是否要用英语的被动语态。在这两种语言中,汉语的被动语态和英语的被动语态相差甚远。汉语借助于词汇手段表达被动语态,而英语则表现在动词的词形变化上,即"助动词b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在进行汉语句子的英译时,汉语句子中如出现"被、受、由、给、挨、遭、让、为(所、是)……的、加以、有人、人们、我们、大家、据说、据了解、据报道、据估计"等词时往往译为英语的被动句。如:
1.她明天将被送到医院去。
She will be taken to hospital tomorrow.
2.人民大会堂是在一九五九年修建的。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was built in 1959.
3.这一问题必须予以处理。
This matter must be delt with.
4.有人看见他从办公室走出来。
He was seen to go out of the office.
5.据了解这一地区有丰富的资源。
It is known that the areas are rich in resources.
有时在汉语句子中并没有上述词汇的出现,这一点值得特别注意。在进行这类句子的英译时,就要从主谓语的关系上去分析,如果在逻辑上有被动关系,就译为被动句。如:
1.一定要。
Taiwan must be liberated.
2.计划必须尽早执行。
The plan ought to be put into practice as soon as possible.
但是,还应注意到,有些汉语句子虽然形式上像被动结构,实际上是把主语省略了。这种句子译成英语时,还是应当用主动结构。如:
1.今天的报看了没有?
Have you read today's newspapers?
2.这个句子最好这样翻译。
We'd better translate the sentence this way.
四、熟练掌握英语的固定词组和搭配结构
在句型、时态、语态确定之后,另一个不应忽视的问题是英语中的固定词组和搭配结构,他们在使用中往往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意味着汉语句子的英译还必须建立在对大量固定词组和搭配结构的掌握上。在进行汉语句子的英译时,要仔细观察,认真研究,以判定在翻译时是否要使用固定词组和搭配结构,并且要判断出在较多的近义结构中,使用哪一个为最妥,这样才能译成标准的英语,避免中国式的英语。
1.我找人把我的表修理了。
I had my watch repaired.(have+宾语+过去分词)
2.成功恃乎毅力。
Success depends on perseverance.(depends on)
3.我要把儿子培养成为一个科学家。
I will make a scientist of my son.(make……of)
4.我们认为那件事情你当然是完全知道的。
We took it for granted that you knew the whole matter.(take……for granted)
5.他惯于做这样的事。
He is used to doing such a thing.(be used to +动名词)
五、正确处理修饰语的位置
在进行汉语句子的英译时,还有一点必须认真对待、正确处理,那就是各种修饰语在句中的位置。汉英两种语言,就修饰语的位置来说,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以下从两个方面就其主要差异阐述如下:
首先,汉英两种语言的定语都是对名词等进行修饰的,汉语中专有名词在描绘形容词和名词修饰语之前;而英语中的专有形容词总是最靠近所修饰的词。并且,汉语中越能说明事物本质的定语越在前面,规模大小和强弱的定语在后面,英语则相反,说明事物本质的定语靠近所修饰的名词。如:
1.党的坚强领导
strong Party leadership
2.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to establish a new international economy order
3.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
a modern powerful socialist county
4.一位朝鲜的青年舞蹈家
a young Korean dancer
5.中国的古代作家
the ancient Chinese writer
上述例句可以看出,在英语中,冠词一般都放在其他定语的前面。另外,由代词表示的定语也大都放在别的词表示的定语前面。而代词中all与both又总放在别的代词前面。如:
1.我们伟大的祖国
our great motherland
2.我的所有朋友
all my friends
对于含有一连串前置定语的汉语句子,由于英语既有前置定语,又有后置定语,翻译时就要视其情况将某些成分后置。如:
1.戴着眼镜的老教授是我们的校长。
The old professor in spectacles is our president.
2.美国没有工党,工人也没有自己的任何其他群众性的政治组织。
There is no Labor Party in the USA, nor have the workers any other mass political organizations of their own.
其次,在状语的位置方面,英语后位状语多半是汉语的前位状语。并且在一个句子中如果方式、时间、地点状语连续出现时,汉语句子的顺序是"主+时状+地状+方状+动+(宾)";而英语则常常位于句末,顺序相反,其结构为"主+动+(宾)+方状+地状+时状"。如:
1.我们每天在教室努力学习英语。
We study English hard in the classroom every day.
2.她每天早晨在室外高声朗诵。
She reads aloud in the open every morning.
时间、条件、让步、原因等状语从句在英语中可前可后,而在汉语中常常位于句首。如:
1.如果我有时间,明天就去那里。
If I have time, I shall go there tomorrow.
或译为:I shall go there tomorrow if I have time.
2.虽然天色已晚,他仍继续工作。
He went on working though it was very late.
或译为:Athough it was very late, he went on working.
在汉语中,时间、地点状语的顺序是从大到小,英语则相反,顺序是从小到大。如:
1.我的女儿是一九八〇年七月五日下午四时出生的。
My daughter was born at 4 PM on the 5th of July, 1980.
2.他在伦敦附近的一个小镇上工作。
He works in a small town near Landon.
3.他住在湖北汉口汉江路107号。
He lives at 107 Hanjiang Rd, Hankou, Hubei.
以上从五个方面论述了进行汉语句子英译时,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注意的问题。鉴于汉语和英语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各有其独特的用语习惯和思维特点,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 我们应该考虑到汉英两种语言的丰富、灵活、多样性,从而采取灵活的方法, 不论是直译还是意译, 只要是符合"忠实、通顺"的翻译原则, 都是可取的。我认为对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可以先采取直译的方法,再进行加工润色,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用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子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钱哥川.翻译的技巧.商务印书馆,1981.
篇3
关键词:英汉句子;结构分析;翻译技巧
英汉两种语言在段落布局、语篇模式和句子结构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为不能正确把握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很多人无法准确进行翻译。因此,了解并正确认识英汉句子结构,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英汉句子结构的异同
英汉两种不同语言可以互译,是对这两种语言进行处理的结果。要实现对不同语言翻译过程中的,我们就要首先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对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句子结构,我们同样需要了解其异同点。
1.相同点
英汉两种语言,虽然分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但其句子结构有不少共同点。这些共同点首先体现于构成句子的基本元素,即词类相同。其次,英汉句子的基本成分相似。
2.不同点
英汉句子结构的相同点构成了两者互译的前提,但要准确地
进行翻译,我们还得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其不同点具体表
现在:
(1)英语句子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英语句子每个分句通常只有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汉语句子则可以有多个谓语。复合句是英语的特色,而连动句、流水句是汉语的特点。
(2)英语句子通常先总结后分说,汉语句子通常先分后总
英语句子往往是句首封闭、句尾开放,先总结个人感受、事情的结论、推断等,然后才叙述所发生的事情;汉语句子则是句首开放、句尾封闭,先说事、后总结。
二、理解句子结构差异,把握英汉翻译的技巧
在理解和掌握了英汉句子结构差异的基础上,我们进行翻译
时就应该有针对性地采用一定的技巧来进行准确的翻译。具体说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
1.找准主干
因为英语句子是一个以主谓结构为主干的分层构架结构,在翻译时,只要把握了其主干,也就把握了其主要意思,翻译时就不会造成理解上的偏离。
如,I agree that I shall not during, or at any time after the termination of my employment with the company, use for myself or others, or disclose or divulge to others including future employees, any trade secrets,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or any other proprietary data of the company in violation of this agreement.
我们只要能找出该句的主句为I agree,其后为宾语从句,就可以大致理解该句涉及的内容为同意某协议,然后再分层理解。
2.理顺关系
在理解句子主干的基础上,我们要做的就是合理理顺句子中
其他修饰成分和主句的关系了。按照汉语的语法规则,一般定语都置于被修饰的名词前,而状语则置于谓语动词之前。把握了这一基本原则,我们再看上面的例句,就可大致确定:作为状语的
during,or at any time after the termination of my employment with the company,及for myself or others与in violation of this agreement,在翻译为汉语时就应该置于谓语use(使用)前,而作为定语的of this company则置于被修饰的any other proprietary data之前了。
3.综合调整
在找准了句子主干并理顺了定语、状语等句子成分和主句之
间的关系之后,我们再将其进行适当的综合调整,就可准确地进行翻译了。
通过以上英汉语言异同的比较,我们知道,它们互相转换的可能性是其本质和主流,只要把握其共同点进行翻译,遇到个别差异时再做部分或局部的调整,那么英汉互译就并无任何神秘感,而可以自由而灵活地实现了。
参考文献:
[1]汤静芳.商务英语翻译[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2]邢公畹,仲哲明.语言学概论[M].语文出版社,1990.
[3]张梅岗.实用翻译教程[M].湖北科技出版社,1993.
篇4
关键词:“进舍规则” 水文数据 浮标法 VBA
Microsoft Excel办公软件具有很强大的数值运算处理能力,但现有的内置函数并不能满足水文工作中所需要的“进舍规则”修约。如果仅靠人工的计算,则会浪费人力、降低效率;若利用Excel中绑定的VBA(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语言自定义函数就可以轻松实现“进舍规则”的修约。
下面以Excel计算浮标法测流为例,用VBA来解决“进舍规则”的问题。
一、“进舍规则”的修约形式
根据《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与判定》(GB/T8170-2008)规定,水文资料使用“进舍规则”的修约形式:[1]
1、拟舍弃数字的最左一位数字小于5,则舍去,保留其余各位数字不变。
2、拟舍弃数字的最左一位数字大于5,则进一,即保留数字的末位数字加1。
3、拟舍弃数字的最左一位数字是5,且其后有非0数字时进一,即保留数字的末位数字加1。
4、拟舍弃数字的最左一位数字是5,且其后无数字或皆为0时,若所保留的末位数字为奇数(1,3,5,7,9)则进一,即保留数字的末位数字加1;若保留的末位数字为偶数(0,2,4,6,8)则舍去。
5、负数修约时,先将它的绝对值按照上述1~4规定进行修约,然后在所得值前面加上负号。(以下程序并没有涉及到负数)
二、VBA程序及注解
该程序是以Excel程序内置函数为基础来完成的。定义符合“进舍规则”的函数名为round1(目前能用于浮标法测流量的部分虚流量计算,若要用于其他计算则需修改取值范围),该函数定义a,b,c,d,e,f为整数,并分别赋予为操作数字x的整数、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十万分位及百万分位部分。
打开Excel,按Alt+F11即进入VBA语言,插入模块,输入以下代码:
Private Function round1(x As Double) As Double
Dim a, b, c, d, e, f As Integer
a = Val(Fix(x))
b = Val(Right(Str(Fix(x * 10)), 1))
c = Val(Right(Str(Fix(x * 100)), 1))
d = Val(Right(Str(Fix(x * 1000)), 1))
e = Val(Right(Str(Fix(x * 10000)), 1))
f = Val(Right(Str(Fix(x * 1000000)), 2))
If x >= 100 Then
If b = 5 And c = 0 And d = 0 And e = 0 And f = 0 And (a Mod 2) = 0 Then
round1 = a
Else: round1 = Round(x, 0)
End If
ElseIf x < 100 And x >= 10 Then
If c = 5 And d = 0 And e = 0 And f = 0 And (b Mod 2) = 0 Then
round1 = a + b / 10
Else: round1 = Round(x, 1)
End If
ElseIf x < 10 And x >= 1 Then
If d = 5 And e = 0 And f = 0 And (c Mod 2) = 0 Then
round1 = a + b / 10 + c / 100
Else: round1 = Round(x, 2)
End If
Else
If e = 5 And f = 0 And (d Mod 2) = 0 Then
round1 = a + b / 10 + c / 100 + d / 1000
Else: round1 = Round(x, 3)
End If
End If
End Function
三、VBA程序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使用前先将表的精度调整成为“以显示精度为准”;
2、调整Excel安全设置:在Excel选项中点开信任中心设置,在宏设置中降低安全设置即可;
3、这种定义函数只能针对一个特定的表格,若要用于其他的表格,则需另存为“加载宏”。
基于Microsoft Excel VBA语言建立的“进舍规则”自定义函数应用于水文数据的处理,大大提高了水文工作的准确度和工作效率。该函数具有简洁、方便、精确度高等特点,若对该程序近一步修改,可广泛适用于整个水文数据处理,进而使水文数据处理的质量与效率大幅度提升。
篇5
【关键词】 英语语法 英译汉 时态 英语长句
作为一名有多年教学经历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师,我发现学生在英语专业学习中,还是把基础语法知识学习当成一个很大的障碍来对待。虽然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应该基本完成的,但是很大一部分学生还是感觉知识框架模糊,知识层次混乱,甚至有些学生达不到入门的程度。比如一些学生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没有时态的概念、主谓一致不敏感、英语句法中复杂句式例如定语从句等分析不清等问题,严重影响学生在大学阶段提高英语的基础技能。
基础翻译课是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包括英译汉、汉译英、口译等几大类型课程,每门课都会开设一到两个学期。专业课程设置之所以这么重视翻译课程,是因为翻译课程在学生英语基础技能听、说、读、写、译这几方面当中,是最难和实用性最强的。说最难,是因为翻译是涉及两种语言技能的实践活动,即使想做好最简单基础的翻译实践,也需要两种语言深厚的基本功底,比如语法、词汇、甚至是文化方面的知识;说到最实用,翻译实践能力强,其实会给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提供更多更宽的就业机会和领域。但是通过各种翻译课程开设的情况的总结,发现学生在翻译方面的能力还很薄弱的,尤其因为语法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影响翻译的效果和能力。现就翻译中英译汉为例,列举一些学生在英译汉实践过程中因语法而产生的一些问题,并就其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1. 英语时态对英译汉实践的影响
时态指动词的形式与它所描述的动作或状态发生的时间之间的关系。“时”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态”指动作的方式状态。英语动词的时间有“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和“过去将来时”四类;从动作方式又可分为“一般式”、“进行式”、“完成式”和“完成进行式”四种。这就构成英语动词的十六种时态。 英译汉时主要采用加进表示时间的词来表达英语中的时态概念。如:I had known two great social systems. 那时以前,我就经历过两大社会制度。 (这里除了用“过”字外,还增加了“那时以前”,强调过去某一时间以前已经完成的动作。如果汉语翻译中不增加时间状语的话,整个意思就转变了,扭曲了原文的本意,也无法达到翻译忠实的目的。)
在翻译实践中要避免因为英语时态知识掌握不好带来的困扰和问题,进而提高英译汉的翻译能力,就要对英语的十六种基本时态以及时态之间的交叉使用有一个彻底而通透的了解和掌握,在英译汉的翻译过程中,做好第一阶段的理解过程,区分英语原文中使用不同时态表达的不同意思,最后才能扫除因为时态影响造成的翻译能力低下的障碍。
2. 英语长句结构对英译汉实践的影响
众所周知,与汉语(意义语言)不同,英语是一种结构语言,结构的合理性和清晰性的掌握对英语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所以英语语言在结构上可以无限复杂,一个段落中可以有几个结构非常的繁琐的长句。 所谓长句,就是一个大的句子当中,可以穿插几个诸如定语从句、宾语从句、分词短语、同位语从句等复杂成分。在英语翻译的学习过程中,英语长句的翻译属于英汉翻译中难度较大的一个方面,它往往让许多初学者不知所措。英语长句的特点主要有:结构错综复杂,逻辑性较强,层次及附加成分颇多。在翻译长句时, 首先,不要因为句子太长而产生畏惧心理,因为,无论是多么复杂的句子,它都是由一些基本的成分组成的。其次要弄清英语原文的句法结构, 找出整个句子的中心内容及其各层意思, 然后分析几层意思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 再按照汉语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正确地译出原文的意思, 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例:For a family of four, for example, it is more convenient as well as cheaper to sit comfortably at home, with almost unlimited entertainment available, than to go out in search of amusement elsewhere.
该句的骨干结构为it is more … to do sth than to do sth else. 是一个比较结构, 而且是在两个不定式之间进行比较。其余部分比如with almost unlimited entertainment available, 是插入成分,作状语;it 是形式主语,真正的主语是不定式成分 to sit comfortably at home,同时这个不定式短语也是比较的一方,而比较的另一方是句子中另一个不定式短语 to go out in search of amusement elsewhere.在理解和翻译的过程中,要把比较的一方不定式短语 to sit comfortably at home 所带的修饰部分,with 介词短语加进去,而且主干结构中有两个词由as well as 连接:cheaper and convenient考虑进去,再以汉语陈述的规则作基础,翻译整个句子,结构和意思都显而易见了。
这个句子我们可以翻译为:譬如, 对于一个四口之家来说, 舒舒服服地在家中看电视, 就能看到几乎数不清的娱乐节目, 这比到外面别的地方去消遣又便宜又方便。
再比如:Many analysts suggest that this added pressure disproportionately touches the women,who already carry major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own children.
在这个句子中,首先要考虑suggest这个词的意思,根据从句中动词的时态,suggest不是建议的含义。然后考虑句子的结构,是suggest 后面一个宾语从句,宾语从句中一个成分又带了一个定语从句,由who 引导。在结构清晰的情况下,再根据词义理解全句的含义并翻译出来就不难了。
可以翻译成:许多分析家认为,对于那些已经承担了繁重的养儿育女责任的妇女们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小结
综上所述,英语基础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对翻译实践的影响有多么重大,本人仅对英语语法中时态和长句两方面进行简单分析,如果很多具体的英语语法知识掌握的扎实,对翻译实践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也应该得到英语学习者的充分重视,希望本文对正在英语语言学习道路上产生困惑的学生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实用翻译教程 冯庆华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篇6
【关键词】翻译意识;英语写作;中式英语
一、引言
笔者在批阅学生的英语习作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是中式英语泛滥,很多句子可以“还原”成优美、地道的汉语,但估计讲英语的人会不知所云。这个现象给我们的启示:其一,学生在用英语写作时,大脑中经历的是一个先用汉语谋篇,再把汉语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一些学生在拿回改后的作文时,指着标有问题的句子反问笔者,“这句话的汉语意思没有问题啊”?可见要铲除令人啼笑皆非的中式英语决不是一朝一夕的写作辅导培训能解决的问题,是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的。其二,大量存在的中式英语问题使我们认识到,既然汉译英过程是学生英语写作中必然的客观存在,我们也就不要要求学生以现有的英语水平,直接用英语去思维写出英语作文。其三,教师的任务是如何使学生的这种不可避免的汉译英的过程更加自然、顺畅。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生学习英语原文时练就的英译汉的基本功,离不开大量的双向翻译实践中所培养出来的一种翻译意识。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不少学者在翻译与写作的关系上进行了研究。秦文华认为“由于英语写作与翻译,尤其是汉译英之间的密切关系,翻译教学可以与英文写作相辅相成,力图在提高学生英文思维能力与英文写作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英汉语之间的互译能力”(2006:62)。庞常青和李莉提出有必要进行英汉翻译与写作捆绑式研究与教学,认为“英语写作的过程同样是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2008:80)。刘世荣认为“基于汉语思维上的翻译,在中国学生的写作中,或多或少是存在的”,“只有正视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充分发挥翻译在写作特定阶段中的桥梁作用,才能真正将英汉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不断缩短翻译的过程,减少翻译的时间,逐步走向用英语思维,写出高质量的英语文章”(2010:82-83)。其实林克难教授早在2003年提出的应用英语翻译原则“看易写”中,就强调了“看”的重要性,“我们之所以在应用英语翻译领域,中国式英语触目惊心,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正是我们的译者恐怕从来没有看过一份类似情景下的英语原文材料”(2003:11)。这一原则虽然针对应用英语翻译而言,但其中所揭示的翻译与写作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
三、翻译意识的培养
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养成以翻译促理解的习惯,形成边翻译边反思的意识。系统长期的英译汉、汉译英训练是解决写作中中式英语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翻译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过程。这就给大英教师的授课提出了一个新的重点。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单词学习,课文理解,话题讨论之后,拿出一定量的时间,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就一些充分体现英语行文特点的句子或段落进行英译汉练习,引导学生翻译出准确自然的汉语,并在这个语言转换过程中,把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成果介绍给大家。在翻译意识培养,进而英语思维形成的过程中,母语始终起着特殊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得到更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母语对外语学习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两种影响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王立非、文秋芳,2004:205)。母语在外语学习者学习的不同阶段会产生正迁移或是负迁移。负迁移体现为中式英语的形成,其实这正是教师翻译教学的切入点。郭纯洁、刘芳在传统的迁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用“母语参与”来涵盖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整体作用并进行了动态研究(1997:37)。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应该说相对于英语母语的教师,汉语母语的教师在讲授翻译技巧时,在如何有针对性地避免中式英语方面是有优势的。
四、教学中的操作
在最近的授课中,笔者将“以翻译促理解,培养翻译意识”的理念付诸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开始一些学生在上课时带着教参,英译汉练习时总是偷偷地读现成的译文。笔者于是鼓励大家把不同版本的教参引文摆到桌面上,甚至把教师用书的译文也给学生。因为翻译成汉语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让大家学会怎样翻,翻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翻出什么样的译文才是合格的等等。这架势颇象一本英语原著的几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偶尔还会有一些吃惊的“发现”。诸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四册第七单元课文中的一句话:“Andtoensurethepopulationswere‘pure’,thestudywasconfinedtogroupsthatwereintheirpresentlocationsasof1492,beforethefirstmajormovementsfromEuropebegan-ineffect,ageneticphotooftheworldwhenColumbussailedforAmerica”。教师用书(第一版)的译文是:“为了确保种群的‘纯正’,这项研究将对象限定于目前的生活区域仍与1492年,即在来自欧洲最初的大规模迁移之前相同的那些群体。这实际上就是一幅真实的哥伦布驶向美洲时期的世界人口基因分布图”。学生们都感到译文中冗长的定语好像令人费解,而“真实的”一词不知译自何处。对于这句话,师生共同提出的译文是:“为了确保种群的‘纯正性’,这项研究将对象限定在自1492年至今生活区域没有变动的那些群体,因为自1492年起欧洲开始了大规模的向外迁移活动。这实际上就是一幅哥伦布驶向美洲时期的世界人口基因分布图。”这样翻译的训练使学生对原文加深了理解,并感受到英语句子行文的特点。
五、建议的写作课教学模式
如果把英文写作课,或者称之为翻译与写作捆绑课作为一门独立开设的课程的话,笔者建议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对前述教材写作指导部分的补充和扩展。笔者建议的写作课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如下。一个学期教师可以确定几个方向的作文题目。每个题目找几篇长短适宜的英语文章,几篇文章中相关的实用短语或搭配可以互相参照补充。这些文章供学生英译汉练习之用。在汉译英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该话题的汉语段落,力求汉语自然,思路清晰。要求学生做指导下的“作文”。最后进入真正的命题写作阶段。学生们有了汉译英,英译汉的练习基础之后,应该说是训练有素,提笔时会充满自信,才思泉涌,中式英语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得以避免。笔者提出的写作训练的新模式,简言之,是让学习者首先接受某一话题的英译汉训练,然后进行汉译英形式的限制性写作练习,最后进入相关话题的自由写作阶段。应该说该模式的设计体现了接受性技能和产出性技能相结合的原则,集科学性、趣味性和学术性为一体。六、结语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不应仅停留在理解和欣赏的层面,而应进一步在不断反复的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中揣摩翻译的方法、技巧,同时不断反思“要是先给我中文,我能写出这样的英语句子吗?”教师指导下的英译汉-汉译英-英语写作这一过程,期待是能有效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郭纯洁,刘芳.外语写作中母语影响的动态研究[J].现代外语,1997(4):31-3.
[2]林克难,籍明文.应用英语翻译呼唤理论指导[J].上海科技翻译,2003(3):10-12.
[3]刘世荣.英文写作与翻译[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3):81-83.
[4]庞常青,李莉.试论英汉翻译与写作捆绑式研究与教学[J].职业,2008(9):80.
篇7
一、实验设计
本研究选择了单一受试者。受邀的3名受试均为英语专业本科生,并具有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包括112小时的笔译课程和64小时的口译课程,属于语言学习者。之所以选择语言学习者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有声思维数据来了解受试所在年级学生的翻译能力。受试的L1(第一语言)为汉语,L2(第二语言)为英语,其中未有语言表达缺陷者或双母语者。受试的选择遵循自愿、匿名保证等原则。受试基本信息见表1。实验中选取了一段中文和一段英文的商品说明。原文的理解难度应当适中:太简单了不能体现受试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别;太难容易影响受试的情绪,使其悲观消极应付敷衍,进而影响翻译过程中有声思维数据的客观性。实验中所用的英文商品说明原文出自Sony公司所生产的低音扩音器2011年版的使用说明,中文商品说明原文选取了中国大陆同仁堂生产的六味地黄丸2011版的使用说明。两段说明材料均保留了一些英汉各自的语言特点。两段材料中各选取了八句话,一方面考虑到有声思维实验客观上要求所选取的翻译材料难度不能太大,另一方面考虑到实验时间不宜太长,宜控制在一小时内,以减少时间过长对于实验数据的影响。原文基本信息见表2。
(一)研究方法与实验程序
本实验采用TAPs与回想式访谈相结合的分析模式。以TAPs数据统计翻译单位与翻译策略的分布情况,在讨论和分析中结合回想式访谈。在试验准备阶段,受试者要先接受有声思维的培训,主试对受试进行一对一培训,使受试了解试验要求和注意事项并进行实验训练。培训中采用了一段包头市本地方言来进行有声思维示范,让受试者进行从方言到普通话的语内翻译练习。在培训中主试对报告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并作一些必要调整,同时在培训过程中,受试可以熟悉实验场所及其设备。在正式实验开始前,主试会给受试一段英文商品说明进行热身练习。当受试进入比较自然的状态后,主试将需要翻译的商品说明文字稿交给受试。本研究中两段商品说明分开发放给受试,即当受试完成一项翻译任务后,再把另一段给受试。实验过程中主试不能干涉译者的单独翻译过程,主试负责用录音设备记录受试所说。两段翻译任务完成后,受试接受采访,其中涉及的问题有:有声思维是否影响你的翻译过程?如果有,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在进行有声思维报告时,多大程度地反映了自己的思维过程?在翻译过程中你的翻译单位更多的集中在哪个层面?就翻译策略来讲,你最常用的是哪类翻译策略?对于实验所用的商品说明,你翻译的难点在哪些方面?自己认为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二)语料分析方法
1.数据处理。本实验包括两种数据:有声思维数据以及对受试的后继访谈。有声思维数据在实验完成后要撰写成文字稿,在转写过程中,有声思维数据中包括的一些翻译步骤(阅读、停顿、重复、修改、评价、策略)也要进行相应地标注。
2.翻译单位的数据统计。翻译单位的切分标准遵循Jaa-skelainen的定义,重点关注受试的注意力单位,将翻译单位划分为M(词以下)、W(词)、P(短语)、C(小句)、S(句子)、D(句义)共六个层次。如果受试以查阅词典的方式来解决某个词或词组的翻译,单位即为词或词组;如果受试在整体把握句子的时候,夹杂着反复考虑解决单词翻译的步骤,则将句子和词的单位各统计为一次。这样就可以比较方便地统计出该受试在进行该文本翻译时分布在不同语言单位上的翻译单位数量。
3.翻译策略的数据统计。本研究中参考Lorscher所列举的翻译核心元素建立编码。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核心元素包括RP(发现问题),VP(报告问题),SP(寻找办法),SP(问题解决),PSP(问题初步解决),SPN(问题暂时未解决),SEARCHSP(问题遗留),SPa,b,c(问题部分解决),MSL/MTL(原文/译文复读),REPHR.SL(原文重释),REPHR.TL(译文重释),CHECK(文本检查),OSL(原文重组),OTL(译文重组),REC(原文阅读),[TS]com(文本评价),T(直接翻译),ORG.(文章总体把握)。
二、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翻译单位的统计与分析
3位受试翻译2篇文本时运用的翻译单位统计如表3所示。将受试的汉译英和英译汉两种翻译方向的翻译单位合并统计后,汇成柱状图进一步分析的情况如图1所示。根据表3和图1,笔者发现译者翻译时采用的翻译单位有以下特点:其一,同一译者在做英译汉与汉译英时所采用的翻译单位的百分比存在明显差别。这说明原语文本对译者翻译单位的选择有一定影响。其二,受试的翻译单位多分布在词和词组上,考虑最多的是如何翻译特定词语,对于短句、句子以及语篇层面的翻译单位把握不多。这说明英语学习者使用的翻译单位比较小。其三,英译汉中以词为翻译单位占受试所采用翻译单位统计总量的62%;汉译英中以词为翻译单位占受试所采用翻译单位统计总量的32%。这说明英译汉中以词为翻译单位的比例较汉译英高,进一步说明母语向外语与外语向母语的翻译单位分布有明显差异。
(二)翻译策略的统计与分析
1.翻译策略核心元素的统计与分析。本研究将参加者所使用的潜在翻译策略要素就英译汉与汉译英中分别进行统计。潜在翻译策略是与原始翻译策略相对的概念,包括MSL(原文复读)、MTL(译文复读)、REPHR.SL(原文重释)、RE-PHR.TL(译文重释)、CHECK(原文检查)、OSL(原文重组)、OTL(译文重组)、REC(原文阅读)、T(直接翻译)等。3位受试翻译2篇文本时运用的潜在翻译策略的核心元素统计如表4和表5所示。将受试的汉译英和英译汉两种翻译方向的翻译策略合并统计后,汇成柱状图进一步分析的情况如图2所示:根据表4、表5和图2,我们可以看出翻译策略核心元素分布的一些特点:英译汉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翻译策略核心元素是复读原文(MSL)与重释译文(REPHR.TL),出现的频率分别是18次和15次;汉译英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翻译策略核心元素是复读原文(MSL),重释原文(REPHR.SL)与重组译文(OTL),出现的频率分别是29次、11次和17次。本次实证研究中复读原文成为运用最多的策略,是因为受试虽然具有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但对商品说明这种科技文体的翻译并不能驾轻就熟。同时,英译汉中的重释译文与汉译英中的重释原文说明无论何种翻译方向,重释更多的都是汉语,这一现象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受试对外语的敏感度相对较低,用母语表达更自然、有效。
2.翻译策略类型的统计与分析。以上对翻译策略核心元素的分析可看出,核心元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系列核心元素组合成的翻译策略构成了受试实际运用的翻译策略。本次试验中受试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Type1:RP-(-P)SP/SEARCHSP发现问题后,受试很快找到(初步)解决办法或意识到问题难以解决。Type2:RP--SP-(-P)SP/SEARCHSP发现问题后,受试开始寻找(初步)解决办法,结果受试很快找到(初步)解决办法或意识到问题难以解决。Type3:(RP)--VP-(-P)SP/SEARCHSP发现问题后,受试口头报告问题并很快找到(初步)解决办法或意识到问题难以解决。Type4:(RP)-(-SP)--VP-(-SP)--(P)SP/SEARCHSP发现问题后,受试口头报告问题并开始寻找(初步)解决办法,结果受试很快找到(初步)解决办法或意识到问题难以解决。
篇8
翻译不是生硬的“对号入座”,但也不是难得“高不可攀”。在翻译的过程中,理解是前提,表达是以理解为基础的。只有正确理解原文的语言结构,才有可能产生正确的译文。当然,翻译也不是无章可循的。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就初中生如何做好英译汉翻译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点教学建议,试图通过分类讲解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几类翻译技巧。
一、语序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结构的不同,在面对一个英语句子的时候我们要教会学生先分析语言结构,然后再判断翻译时是否需要对句子的个别词语进行适当调整。
1.顺序一致。大部分的主语从句和宾语从句,在翻译成汉语的时候,一般不需要改变它在原句中的顺序。如,Whatever is worth doing should be done well. 任何值得做的事情都应该做好。I don′t know that he swam across the river.我不知道他游过了那条河。这一类翻译是最简单的,学生一般不会出现错误。
2.顺序需要调整。在英语中,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和条件等的状语(从句)位置比较灵活,既可放句首,又可放句尾,但在翻译成汉语时我们应作适当的调整。如,Miss Wang has been working in this hospital since she graduated from college.王女士自从毕业之后一直在这个学校工作。since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比较灵活,放在句首和句末都是完全正确的,但在汉语中,我们是万万不能放在句末的。又如,Fish can′t live without water.这里without water提供的是一个条件,在汉语中我们习惯将条件放在句首,所以,这句话翻译成汉语应是:没有水鱼就活不了。在做这类句子翻译中,我们要先通过大量类似句子的呈现,让学生通过翻译发现规律,自己分析得出这个结论,以后再翻译这类句子应该不会成为难题。
定语从句以及介宾短语做后置定语本身就是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知识点,学生在理解句子结构的时候本身问题就多,翻译自然也就难上加难了。针对这一问题,学生首先要做的就是分析句子的结构,找出句子主干,理解句子的大体意思,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调整语序。如,The man who is standing by the window all the time is Mary′s father. 这个句子是个含有定语从句的复合句,先引导学生找出句子的主干是The man is Mary′s father. who引导的定语从句是用来修饰中心词the man的,所以在翻译成汉语时按照汉语思维修饰成分应放在中心词前面,正确的译文应是:一直站在窗边的那个人是Mary的父亲。
二、省略
翻译不是一个词对一个词的相互转换,把英语翻译成汉语一定要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与英语相比较,汉语里代词(尤其是人称代词)和连接词(尤其是并列连接词“和”)用的不多,因此英译汉时,应避免过多地使用代词和连词,以免造成译文的生硬不自然。如,The average American changes his or her job nine or ten times during his or her working life.正确的译文应该是:普通美国人一生中换九到十次工作。两个his or her均不翻译。They have courage and do not give in easily. and在翻译时也省略不译,所以正确的译文应该是:他们有勇气,不轻易屈服。
此外,英语里有冠词,汉语没有,在英译汉的过程中,不定冠词(a, an)除了表示“一”这个数量概念时需要译出之外,其他情况往往省略。定冠词the在英译汉时,如果名词前不加“这个、那个”就能清楚表达意思,那么the就可以省略不译。如,The use of English is sometimes a necessity.译文是:使用英语有时是必须的。定冠词the和不定冠词a都不译。
英语中有大量的介词,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一定每个词都译,表示时间、地点和与名词搭配的介词都可以省略。这些比较简单,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做出判断。
三、词性的转换
英语和汉语在词的分类上大体相同,词类的语法功能也相差无几,然而,翻译时句子却未必能英汉对应,词类转换是经常出现的。囿于大多数中学生的水平,他们在做这类翻译时往往考虑不到这点。所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传授学生这方面的知识,要多通过例句的呈现来达到学生理解的目的。常见的词类转换有动词、名词的转换和形容词、副词的相互转译。
1.英语中具有动作意义或动词变来的名词都可转译成汉语动词。如,They are waiting for a sight of the Queen passing by.我们将这句话翻译成汉语则是:他们在等候观看女王经过那儿。sight由英语句子中的名词转变成了汉语句中的动词。又如,We can house you if the hotels are full. house是动词,但在翻译中也可转换成名词,即:如果旅馆都客满了,我们可以给你提供住处。
2.由于英汉两种表达方式的不同,有些形容词和副词之间也可转换,有时这种转换是随着动词和名词之间的转换完成的。如我们已经将英语名词转译成汉语动词,这时与其相关的形容词应转译成汉语副词。同样道理,当把英语动词转译成汉语名词时,修饰该动词的副词应转译成形容词。如,The students may be happy to read the newspaper(形容词).学生们十分高兴地阅读报纸(副词)。
与英语句子只有一个谓语动词相比较,汉语里动词用的比较多,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英语的不少词类都有可能转译成汉语的动词,这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积累。
当然,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没有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捷径,技能的习得需要我们细心观察、不懈努力。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翻译技巧的同时也要让学生记住翻译是英语学习技能之一,需要学生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不断反复地训练才能习得。在日常学习中应该多进行英汉对比,多背诵经典名篇、好词好句,并且尽可能多地了解英美文化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翻译技能。在教师的谆谆教导下和学生的孜孜努力下,英汉翻译不再会是一个让学生望而生畏的难题。
参考文献:
[1] 万彪等编著,《高级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篇9
关键词: 英语原版电影 大学英语教学 英译汉 开放式教学 电影字幕
翻译活动的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深刻透彻地理解原作,二是把原作的全部内容忠实地、完整地用另一种语言传译过来[1]。就此来看,优秀的译文与原文在内容和形式上应极其吻合,没有太多伸缩的空间。但实际上,原作的内容含义往往非常复杂,既有直接含义也有含而未露的含义;文体不同的作品,理解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不同的受众群体对译文的形式和内容要求也不尽相同,因而翻译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可供讨论的内容极多,这就为开放式教学提供了基础。而实行开放式教学有利于改善现有的翻译教学模式,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大学英语中英译汉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进行交际,并增强自主学习能力[2]。就提高学习能力和增强信息获取能力而言,培养学生读懂、听懂英语原材料并将其转化为母语的能力(即英译汉能力)十分重要。
但受教材编写、师资配备、课时安排、教学模式等因素的限制,英译汉教学一直是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薄弱环节[3]。而现有教材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尤为突出。一方面,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更注重读写和听说,有关英译汉的内容多作为读写教程的附加补充部分,以介绍增译、减译或词、句转换等具体翻译技巧为主;所举译例也为说明相应翻译技巧而经过刻意挑选,基本不容质疑,没有探讨的余地。另一方面,现有翻译教学模式比较陈旧,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体会不到翻译的乐趣[4]。此外,受现代语言教学理念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强调用目的语开展教学,在教学中少用甚至不用汉语,虽加强了学生的英语语言输入,却减少了他们对英汉转译的直观体验。
二、开放式英译汉教学模式与教学材料的改善
1.开放式英译汉教学。
传统的英译汉教学通常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托,注重知识的传输。学生只需被动接受并简单模仿,无论师生间讨论如何热烈,最终仍以参考译文为标准,整个过程趋于封闭化。可以肯定的是,翻译能力不是教会的,而是练就的[5]。英译汉教学必须在知识传输的基础上给学生更多机会去思考和练习,让其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感受到翻译的乐趣。
本科阶段没有必要开设专门的翻译理论课程[5],因而也无需过于计较该采用何种具体的翻译教学法。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训练效果的方法都可采用,关键是要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开发的状态,谁都乐于参与,谁都可以发言,谁的观点都有被讨论的可能。这种情况有利于在师生、生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能使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语言合成的情境及文化背景,从而作出较合理的译文选择,长此以往,提高其翻译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培养专职翻译,而主要在于提高学生英、汉语言间的信息转换能力,从而有助于其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因此,培养学生的编译能力也是大学英语英译汉教学的重要一环。而在编译中,译者因某些特殊目的,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文的内容和形式[6]。这也为开放式教学提供了条件。
2.丰富英译汉教学素材,合理利用英语原声电影及其中文字幕。
现有教材翻译训练部分选用的译例多以句子为主,简单明了,涉及语境等非语言因素的不多,部分学生在训练中极易产生词典加语法就能搞好翻译的错觉。事实上,语境有时决定了对话语的理解,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意思。语境主要包含了文化、情景及交际参与者个人特点等因素,这些因素与语言结合在一起共同影响着翻译的过程和结果[7]。
英语原声电影恰可弥补传统教材在翻译语境上的欠缺,可以相对完整地提供翻译所需考虑的文化、情景、人物特点及情感等因素;中文字幕等同于参考译文,可供教学使用,而同一部影片往往有不同译本,其中文字幕不尽相同却各有千秋,为翻译教学提供了探讨的空间,有助于发挥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
三、开放式英译汉教学的具体实施:以利用英文原声电影及其中文字幕为例
开放式教学不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教学法,对教材也不作特别要求。现有教材中介绍的英译汉技巧是学生进行翻译的基础,但教材很难依靠文字完整展现翻译中的语境。相比之下,电影更能展现翻译所需的文化、情景及交际参与者个人特点等因素,是英译汉教学极佳的补充材料。且电影字幕有很强的编译效果,受译者个人经验和理解的影响明显,可能出现多版不同的译文。教师可收集整理好各种译本,在教学中加以利用。
以Kung Fu Panda(《功夫熊猫》为例,影片接近结尾处,豹子见到熊猫得知这便是神龙大侠并欲与之一战之前轻蔑地说:“You’re a panda.What are you gonna do,big guy?Sit on me?”
字幕(1):“你就是只熊猫。你能怎样,大块头?坐在我身上吗?”该译文中规中矩,基本符合教材中直译式的字、词转换。
字幕(2):“你就是只熊猫,能奈我何?泰山压顶吗?”该译文很好地融合了中国武侠文化,“泰山压顶”是武术技击招数,“能奈我何”也是武侠作品中的常用语,完全符合豹子武学大宗师的身份。
字幕(3):“你就是只熊猫,想干什么?一屁股坐死我?”该译文符合影片喜剧情景氛围,看之令人发笑。虽欠缺文化特色,却能表现出豹子轻蔑、不屑的情绪,尤其稍后决战中出现了熊猫肥大的臀部坐在豹子身上的特写镜头,更折射出译者在译文中增加“一屁股”这样信息的妙处。
教师可组织引导学生就语境、文化和课本中学到的翻译策略等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对英译汉所应考虑的因素作较完整的理解。由于没有标准答案,又是针对相对轻松的题材,学生可以更开放地思考和表达,进行开放式学习。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语言能力不尽相同,具体教学目标和所选用的材料(电影及对白)也有变化,根据教学深入程度,教师可实施不同的教学活动。
1.在以展示翻译技巧、介绍影响翻译的诸多因素为目的时,教师可主动列出几种不同的字幕译文,由学生就自己的已有经验和理解来探讨它们的优劣,教师只需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熟悉英译汉过程中应注意的方方面面。
2.在以训练实践为目的时,教师可以先隐去中文字幕,由学生根据已有的翻译技能给出自己的译文并阐述理由,师生共同对有代表性的译修改或再加工。最后逐一将不同的字幕译文展示给学生,任其与自己的译文作参照,并比较其优劣。发现自己给出了与电影字幕相似或相同的译文,或虽与字幕不同但得到师生好评的译文,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3.鉴赏和批评也是学习提高的方式。当学生的翻译技能和语言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会产生鉴赏和批评的需求。以此为教学目的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开专题时段让学生批评鉴赏电影字幕,也可在利用英语电影开展其它教学活动时(如听、说训练),见缝插针地开展英译汉批评鉴赏。一般说来,在批评和鉴赏中,每个人的意见都应得到尊重,教师应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自行思考和表达的机会。
4.任何学习都离不开课后自主学习,由于课时所限,更多的训练和思考必须留待学生课后去做。电影对白翻译的优劣往往由大量语句体现出来,教师可以挑出其中一些作课堂活动之用,将另一些留给学生作为课后作业。既可以下次课口头发言,也可以书面完成,兼顾性格不同、学习风格不同的学生,让所有学生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参与进来。
四、利用英语电影及其中文字幕开展英译汉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利用英语电影和字幕开展英译汉教学,有助于改善现有教学模式,但也需注意以下问题。
1.翻译标准要明确。开放式的英译汉教学不等于任意而为,必须要让学生明确翻译的一般标准。翻译时的侧重点不同,其译文可以不尽相同,但译文的产生必须以原文为基础,不能随意变造。
2.课时安排要适当。《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还特别强调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2]。翻译教学不宜占用过多课时,相关英译汉教学可以在利用英语电影进行听说训练或文化输入时适时开展。
3.教学材料要多样。英语电影及其中文字幕是翻译教学上佳的材料,但开放式教学对教学材料的要求并不是唯一的。师生都不应过于依赖电影字幕开展翻译训练,教学材料必须丰富多样,各种形式的材料只要有利于教学都可利用。
五、结语
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体到翻译教学,它既可提供翻译过程中所需考虑的语境、文化及特殊受众群体等因素,又能通过中文字幕提供侧重点不同的参考译文,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翻译活动过程。此外,某些电影字幕还具有较强的编译效果,有助于拓宽英译汉教学的尺度,让学生对翻译的理解不受教材所限。当然,开放式的英译汉教学活动还应以教材中关于翻译技巧的内容为基础,学生只有熟练掌握了具体的操作技能并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影响翻译的诸多因素,才能得出更令人满意的译文。
参考文献:
[1]乔曾锐.译论――翻译经验与翻译艺术的评论和探讨[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297.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3]陶满星.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英语原版电影――教学材料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及其意义[J].考试周刊,2010,(11)
[4]胡东平,王建辉.基于市场需求的翻译教学的混沌认识及其应对方略[J].外语界,2009,(4).
[5]刘和平.论本科翻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中国翻译,2009,(6).
篇10
有教学就需要有评估,要评估就会有考试(金艳,2005)。测试与教学相辅相成,教学促进测试的效果;测试使得教学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具有良好的反拨(backwash)作用。这种关系来源于考试所带来的影响,即考试的后效作用(王凤,2011)。在过去将近20年的时间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中国英语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各个层面都重视了大学英语的教学地位(马继滨,2006)。1999年出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学生“译”的能力提出了要求,但不够明确具体,而且要求偏低。2002年起在全国实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并对“译”的能力分三个层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何立芳,2007)。至此,我国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翻译能力的培养要求,从无到有,从要求低到提出正式要求。当下,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关于翻译题的设置远远没有适应这种要求,即英语四六级考试没有对大学英语教学起到应有的反拨作用,其权重与现代社会对翻译能力的现实要求不符。
一、翻译题在历次四六级英语考试中的设置
自1987年9月第一次四级考试、1989年1月第一次六级考试以来,翻译题一直被放在次要地位。1996年1月之前,英语四六级考试从未考过翻译题型。
1996年1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翻译测试首次出现英译汉题型,此后,英译汉和简短回答题成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的“新题型”,并与传统的完形填空交替使用。在710分考题之前,即1996年到2006年6月17日间的23次四级考试中,此三种题型,完形填空出现13次,简短回答题出现7次,英译汉题仅出现3次(1996年1月,1996年6月和2000年6月)。英译汉在四级考试中因不是常考题型,且六级考试一次也没有考过翻译题,所以长期没有引起大学英语教学的足够重视。
2006年6月24日开始的710分制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才开始把汉译英作为常考题型。翻译题终于在重要的四六级考试中有了“一席之地”,但只赋予微乎其微的分值(5%),有不少学生都是直接放弃。该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句子、短语或常用表达方法的汉译英能力。这无意中削弱了翻译的潜在功能,在客观上给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造成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二、这种设置的缺陷
这种翻译题在英语四六级中的设置,必然造成一种趋势,即翻译教学一直以来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所谓现状,概括起来讲就是“四不”,即考试基本不考、教材基本不编、教师基本不讲、学生基本不练(赵丹,2008)。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大多数高校(包括笔者所在的学校)的翻译教学仍然处于一种可有可无、放任自流的状态(林景英,2008)。
国内目前流行几套教材,它们是《大学英语》、全新版《大学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大学体验英语》、《21世纪大学英语》、《新时代交互英语》等。通过对现行几套英语教材的研究不难看出,针对翻译训练的部分很少,尽管各版本的教材中都有“英译汉”或者“汉译英”的句子练习,然而远不能够达到翻译训练的基本要求,仅仅是造句练习的一种补充或是课文翻译的一种强化(林莉莉,2010)。在学生用书上,没有针对性的翻译技能讲解;教师用书上也仅仅提供了翻译练习的参考译文,这难免让人觉得翻译处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地位(王凤,2011)。
2008年根据教育部最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编写的系列教材《新时代交互英语(读写译)》不失为读、写、译三者的完美结合,尤其是翻译部分有独到之处,有专门的翻译理论、技巧和实践方面的基本介绍。《新时代交互英语(读写译)》由3部分组成:part a阅读部分、part b写作部分、part c翻译部分。翻译部分包括两方面内容:翻译策略(translation strategy)和翻译练习(let’s translate)。翻译部分将每个单元所要涉及的语言、语法的重点、难点及相关翻译理论和技巧都做了统一归纳,放入翻译策略部分,并冠以分类题目,提纲挈领地把本单元的翻译常识、技能融会在一起,后通过课后练习加以巩固。在编排和体例上比较注重讲解学生翻译中实际出现的问题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翻译练习中配有简要的注释,帮助学生掌握要点,做到学习和赏析并重,自学、自练、自我检测并行。“该书翻译模块以常用翻译技巧为先导,讲解翻译实践中易出现的问题,讲解时既有英译汉的说明,也有汉译英的说明,使学生通过讲解来学习翻译技巧。同时,以实践为原则,学生通过翻译练习掌握所讲解的翻译技巧”(罗选民)。但由于四六级考试翻译题设置的缺陷,使用该教材的高校老师上课也是一言带过,多是让学生自习,难免流于形式。
目前,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估,我国大多数高校采用的基本上是终结性的评估(期末考试成绩、四六级考试通过率),极少采用形成性评估(教学设计、实施过程)。加上老师的科研压力及高校扩招以后教师资源的严重缺乏,教师当然不够重视翻译教学,对翻译技巧的讲授缺乏整体的规划。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凸显出来:老师基本不进行翻译教学。
没有翻译题考试的压力,没有老师在课堂中的引导,学生当然就不重视翻译,这就形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翻译教学成了事实上的薄弱环节,翻译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灰姑娘”(王凤,2011)。2006年6月以后710分制四六级考试尽管设置了翻译新题型,但仔细研究,不难发现新四六级翻译测试只偏向于一般的短句翻译,没有大主题语境,名为翻译,实为补全句子,需添入的部分只有3到8个单词,考查语法结构、句型和词组运用知识(黄泽英,2010)。这给学生带来很大的侥幸心理,不能引起学生对翻译理论、翻译技巧的研习,学生普遍急功近利,觉得只要过了四六级就是成功了,至于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那是不重要的(张岚,2011)。
转贴于
三、改革翻译题在四六级英语考试中的设置是当务之急,改进考试对教学的后效
1.借鉴cet作文考试题型设置的历史经验。
在1997年至2005年间,为鼓励学生进一步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四级的写作部分设立了最低分的要求。四六级考委会自1997年6月起设四级考试作文最低分,即作文为零分者,总分即使达到60分(满分为100分)也不给予及格;作文得分低于6分者(满分为15分),在其总分中倒扣若干分(王守仁,2008)。从1990年起,为了保证作文考试时间,试卷分成两部分印刷:客观题部分为试卷一,作文部分为试卷二。到达规定时间后收掉试卷一,考生必须把最后30分钟时间用于写作文。1990年以后全国高校普遍重视作文教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全国作文分均值从4分左右提高到8分多(杨惠中,2003)。2006年6月以后,在710分制的四六级考试中,更是把作文放在考试的首位,即考试一开始就要求考生在9:10—9:40之间完成作文部分的答题。这种作文题的设置及变革充分突出了作文的重要的地位,不得不引起广大考生的高度重视。
2.借鉴cet简短回答题设置的成功经验。
在1996年到2006年6月17日23次四级英语中,简短回答题与英译汉成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的“新题型”,并与传统的完形填空交替使用。在这23次四级英语中,完形填空出现13次,简短回答题出现7次,英译汉题出现3次。简短回答题常在作文后进行,只给5分钟作答。为了突出这种题型,在710分制的2006年6月四级考试中,2006年12月六级考试中,该题型被置换成快速阅读题,且是必考题被放置在作文题之后,限定考试时间,即9:40—9:55,到达规定时间后收掉作文和快速阅读部分答题纸,广大考生应高度重视这种题型。
3.借鉴硕士、博士考试中翻译题型的设置。
四六级考试翻译题的设置应参考国内硕士和博士考试中翻译题型的设置。硕士考试有英译汉题,博士考试既有英译汉题,又有汉译英题。
4.对四六级考试中翻译题设置的思考,翻译题的分数权重可以同作文分数相同。
重新分配四六级考试分数权重,翻译题的分数权重可以同作文分数相同,基本平衡“听、说、读、写、译”五大综合能力在四六级考试中的权重。可以设想一下,如何在710分制的四六级考试的作文之后设置翻译题。提高四、六级考试中翻译题的效度(真正反映学生实际的水平),使考试更具科学性,最大限度地对非英语翻译教学产生正向反拨作用。翻译测试主要是对语言基础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进行考查。两者应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测试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翻译能力的各层次要求。根据测试目的适度调整题型设置,四六级考试中,翻译分值比例应适度提升,题型可扩展为对整句的汉译英或对小短文中稍长句子的英汉互译。这样既可以围绕语言基础测试适度渗透翻译技巧的考核,又可以提高师生对翻译的重视程度。四六级考试翻译题难度应合理过渡,可有效避免考生因能力遥不可及而消极放弃答题。同时考生也会因为试题具有可操作性,而在平时积极提高自身翻译能力(李淼,2010)。
2003年11月在北京交通大学举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研讨会上,教育部高教司张尧学司长在谈到教学评估时说:“总体上来说,四、六级考试对推动我国英语教学的发展和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是起了较大的作用的。”
1999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别提到了教学和测试的关系问题:“测试是贯彻执行教学大纲的重要保证。科学的测试结果可以为教学提供量化的反馈,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改进学习方法。因此,测试应以大纲要求和教学内容为基本依据。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实际语言能力的培养;测试中,更看重考核语言基础和语言应用能力,要采用一定比例的主观试题。务必防止应试教学倾向。”(段文静,2011)
在最近出版的《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一书(cheng,watanabe,and curtis 2004)的序言中,j.c.alderson指出:“考试的后效,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与其说是考试带来的,不如说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实现的。”alderson还说:“我们必须尽一切可能验证一项考试是否考了而且精确地考了应考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