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夫的故事续写范文

时间:2023-03-15 21:26: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渔夫的故事续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渔夫的故事续写

篇1

"你这个魔鬼,你这是撒谎啊,刚才我救了你,你却对我恩将仇报,现在你又向我求饶,你就死了这条心吧。"渔夫说完之后就气愤地走了。

渔夫回去之后,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妻子和儿子,并对他们千叮咛万嘱咐千万不要去捞魔鬼。可是谁又知道,渔夫的妻子是个贪婪的人,于是她趁渔夫在家的时候到海边捞魔鬼去了。

她拿着鱼网往海里一撒,就捞到了盛魔鬼的那个胆瓶,还没等她揭开封印,魔鬼就说:“ 渔夫啊,你这次又捞到我了,你和我是多么的有缘啊,快点放了我吧。”渔夫的妻子说:“魔鬼,我不是渔夫,我是他的妻子,我记得你对他说过:他要是救了你,你就做他的仆人,是吗?”

篇2

一、 在课文留白处做文章

小语教材大多是意蕴深远、文质兼美的课文,有的语言精炼隽永,部分内容写得较为简略,其实是作者在叙述描写时特意留下的空白,这些空白处为学生提供了想象与思考的空间。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实现对文本的充实,使之更丰满。例如,五上《迟到》一文的结尾是:“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爸面前。爸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这是著名台湾作家林海英的文字,清新质朴。前文对父亲严厉的形象刻画已经相当细腻而传神,但唯独在描写父亲冒雨送夹袄和铜板的段落描写却很简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是我,接到父亲送来的花夹袄和铜板,会有什么样的反映呢?按照前文中刻画父亲的描写方法,把想到的写下来。于是,有的学生这样写道:“接过父亲送来的夹袄和铜板,我的手颤抖了,眼泪不由地夺眶而出”;还有的学生根据以往生活经验,这样写道:“接过父亲送来的夹袄和铜板,我再也忍不住了,扑进了被雨水浸湿的爸爸怀抱,失声痛哭起来……”从学生自己的视野看这件事,从他们自身的想法去体会这件事,给出这样的空白补充,既可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又实现对阅读空白的召唤;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训练人物描写的方法,何乐而不为呢?

二、 在课文结尾处做文章

细心的语文教师会发现,教材在很多课后练习中,经常有这样的题目,让我们把这篇课文进行续写。这种小练笔,既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形象特点,又能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如六年级教材《穷人》一文,教完课文,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结尾情节续写故事,学生写道:

“桑娜拉开了帐子,床上的两个孩子正在睡梦中甜甜地笑着。渔夫走近一看:呵,两个小家伙睡得正香啊,唉,她们还不知道自己的妈妈已经永远地离他们而去了。哦,可怜的孩子。渔夫伸出自己长满硬茧的双手,正准备抚摸孩子的笑脸,忽然又迟疑了一下,把手缩了回来,他一定是怕自己粗糙的手把孩子弄醒了。”

这个片段描写,是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去想象,然后写下来的故事后续,不仅从情感上是一种延伸,更为精彩的是对渔夫心理活动以及动作的准确描写,透过这样的描写,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善良的渔夫形象,这与课文所塑造的形象如出一辙。说明学生是能够从不断的朗读中体会到渔夫的形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读写结合得非常好。

三、 在关键语句处做文章

有些课文中隐藏了某些关键语句,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放大,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把掌声分给她一半》一文中,刻画了孙晋芳“朝夕苦练”球技的动人情景,只是写了孙晋芳在三伏天练球的场面。那么,孙晋芳在其他时候又是怎样刻苦训练的呢?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将“朝夕”二字放大。学生想象情境后写道:

“寒冷的冬天,冷风嗖嗖地吹在人们的脸上。球场上,一个穿着红色球服的运动员正在握着手掌垫球,冰冷的排球落在她的手腕上、手臂上,生疼生疼的。热气从她的嘴里不断地呼出,可她没有停止,一直垫到几百个。”

通过补写,学生明白了为什么孙晋芳高超的球技是与她辛勤的苦练分不开的,从而增强了学生对孙晋芳的了解和敬佩之情。

四、 在课文语句重复处做文章

有些课文,从表面看比较浅显,但是仔细研读,就会发现,其实在文字的背后,还有着更深层的东西等着我们去挖掘。比如,《小英雄雨来》是六年级上册的课文,文章十分感人。仔细研读这一课,会发现课文中描写雨来勇斗鬼子的部分,有两个相似的句子。① “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② “没看见。”两个句子都有一个“没看见”,那么,此时他在想什么呢?我在此处设计的练笔,可以让学生走进雨来的内心,感受他不说出李大叔的坚定决心,从而对感悟雨来的英雄形象,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篇3

关键词:练笔 想象 展示习作个性 仿写 改写

小练笔是一种特殊的作文形式,因为它对格式、内容和形式都无特定的要求,具有广阔性、丰富性,可写自己的感想,可写自己的体会,可以写诗歌、散文等。总之,随心所欲,无拘无束。

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就是用笔写话,它是生活的需要。作为习作内容有效补充的小练笔,应视为提高作文水平的经常性的练习活动,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好方法。

大家都知道,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切不可忽视。因此,我们可以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自然地从读学写,读写结合,抓紧、抓好、抓实小练笔的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则会不断提高。那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是如何把读与写巧妙结合,达到练笔的目的,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的呢?

首先,依托词语大胆想象,创编故事。语文课程标准在低段对写话的要求是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从低年级开始,我每天都会给学生布置一个常规作业;用你今天从课文中学到的词语写一个句子,从文中选几个词语写一段话,或用1--2句话记下生活中的一个镜头。当批改到学生的这份作业时,我会在每个学生的作业旁批上一句鼓励的话,如"这段话写得有趣","这段话写得有画面","这段话写得有真情","真是会思考的孩子","你的想象办真丰富","这个童话故事写得有情有景"等等。因为老师的用心对待,学生的积极性大大调动,有个别性格外向的孩子还总在你批改作业时间问问你,自己今天的句子写得好吗?如此云云等等。这样的训练,长此以往,为以后的习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其次,依托文本,展示习作个性。

(1)仿写句子。学生习作,仿写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它能让学生将学到的写作方法和好词好句加以充分运用。如学了朱自清的《匆匆》在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方法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法,写几句话,如用"......时候,日子......"句式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仿写,学生写了"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从嬉笑声中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等等。这样的训练,体现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学习过程。

(2)仿写文章的表现方法。如学习了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的课文《"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这一组课文中对三个人物的描写。作者抓住其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显示了作者在人物刻画上的功力、突出表现了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进行描写是学习尘作的弱项,在阅读教学中,我采用读、说、演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而这时,学生也有了说与写的欲望。我让他们仿照本组课文的写法用一段写几段话,写身边有鲜明性格特点的人。有的学生侧重动作的描写,写出了小伙伴的特点:有的学生侧重神态的描写,写出了一贯工作认真的妈妈;有的侧重语言的描写,写出了幽默风趣的爸爸;有的学生则多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用,写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改写。教学《舟过安仁》,可以让学生抓住铺、弄想象,未见牧童,先闻其声,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情。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的是牧童累了,想躺下休息?是喜欢月夜的景象,想好好地欣赏一下?是高兴了,想与月亮有个交流?这种情景不禁让我们浮想联翩。在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想象,从而体会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因为有了课堂上充分的想象、说。在改写时,学生又一次与文本交流,与作者共鸣,深入理解了文本,感受到了作者这样表达的语言美和音律美。

(4)续写。如给出开头,让你接着写写故事如何发失、发展,结果怎样,或延伸文尾式的叙写。如《穷人》一课的续写,想象丈夫回来后,看到桑娜从西蒙那抱回的两个孩子,故事会怎样?在学生了解了故事的背景,深刻感悟了桑娜及渔夫的善良,他们对文中桑娜一家产生了极大的同情,在读、说、议中,学生的写作欲望被调动,心里有许多话对桑娜一家说,在这里趁热打铁,学生的习作效果也非常好。如有的学生想象到因为又多了两个孩子,从此渔夫的运气特别好,每天都能网到许多鱼;有的想桑娜也找到了一个当裁缝的活,每天都有做不完的针线活;有的想桑娜去帮人洗衣服,后来生意越来越好,开了一家洗衣店,养大了七个孩子等等。由此可见,学生想象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桑娜和渔夫的勤劳和心地善良,他们被深深地感染了,打动了。

(5)缩写。缩写要对原文进行大量的删减和压缩,或去掉一些描写内容,或删去次要内容。抓住要点,适当改写,保持原文的基本面貌,如主要内容、层次结构、表现手法。弄懂了缩写的原则,理解了课文,可让学生对《景阳冈》、《草船借箭》等长文进行缩写。一是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概括能力,二是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练笔的目的。

篇4

关键词:扩写情节;文尾延伸;畅谈感受;假想迁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292-02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有一段新鲜的表述,让我眼前一亮:“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我清楚地记得,实验稿的课程标准中是没有这一表述的,只是在评价建议中提到一句——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写作材料,多种途径中提到了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特别是近几年,我们都能在各级的公开、示范课上看到了语文老师对读写结合的重视。亦有相当一部分是出自形式主义者的追求,不知道其所以热觉着没了这个读写结合的环节是一节课不可划缺的一部分。但笔者认为,教材上的课文,都是典范之作,不乏名家明篇,语言精炼,意味悠长,学生般都有偏爱。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从阅读教学中进行积累,并抓准切入点将之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学生写作进行练习实践,巩固从阅读中获取的写作知识。因此,每教一课,我都会注意根据课文的需要,借助学生学习课文的余兴,巧妙设计不同的小练笔,引导学生轻松作文,从而落实课标的相关要求。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基于《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下的 “读写结合”策略:

一、扩写情节

由于表达的需要,课文中的某些情节有时会有跳跃性,或写得相当简单,甚至略去。为了发展学生的确良发散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背景、体裁、作者思路、情节发展,把那些比较概括的句子或片段加以扩充、拓展,使之更加具体、更加详尽、更加生动。如《凡卡》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收拾鱼本无规则可言,从尾巴弄起,就要挨打,这是老板娘的无中生有、无理取闹,表现了她的凶残本性。在学生对此谈完深刻的感受之后,当学生为凡卡打抱不平时,及时转话题:“凡卡多惨啊!你能用你的笔描写出那老板娘的丑恶行为吗?”而且要求学生从人物的神态、动作、对话、心理等各方面进行想象,把凡卡受虐待的全过程写出来,要突出老板娘的凶狠毒辣和凡卡的可怜无助。在同情的基础上,学生心中燃起对老板娘极度不满的火焰,因而展开想象已轻而易举了,写起片断来也文思顺畅,在这样的情节训练中,学生感情激动,写作热情高涨,发散思维也得以发展。

二、文尾延伸

语文教材上好多课文结尾意犹未尽,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读写的起点,展开想象的翅膀,根据原文的情节进行续写。一方面,可作为课文阅读理解的延伸;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扩散性思维和想象思维。续写因为原有故事的依托,所以难度不高,学生也很乐于参加。

如《穷人》结局:渔夫和桑娜抱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当读完这篇课文,孩子们已被渔夫和桑娜的善良所感动,凭借这点,及时激发学生进行想象:当抱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后,他们一家的生活又会怎样?由于大部分同学都有一个美好的心愿,希望他们能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因而想象一触即发,有的想象在渔夫无意间捞到金子,他们从此过上美满生活;有的想象渔夫勤劳工作下,他们总算捱过艰难的日子等,个中情节曲折离合,耐人寻味。

三、畅谈感受

“从心理学的角度定义,语感是主体对作为客体的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表现。”思想内涵是文章的灵魂。在课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机地引导学生写学习心得体会,有助于语感能力的培养。因此,当遇到思想内涵深刻的文章,在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后,可以让学生把品味语言的所感、所思、所悟、所得记录下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如《将相和》,我设计《我想对你说》的题目,任由学生选择文中的任一个人物作为对象,加以想象,抒写自己的情怀。通过谈感觉,学生从中体会自己形成语感的过程和方法,进而养成感受语言、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强烈的语感能力;又能在生动的想象作文中促智力发展。

四、假想迁移

“为迁移而教”“为创造而教”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迁移是创造性思维的主体,它实质是准确、有效地提议已有的经验去分析解决问题。而提出假想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方法和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原文的事物特征,调动表象储备,把思维由甲迁移到乙。既有助于引导学生在深刻思索中养成沉着思考的习惯,又有助于灵活学生创造思维。因此,结合语意深刻的文章,我总喜欢引导学生以《假如我是——》,《假如我到——》等等,在假设中学会反思,学会分析事物的真善美。如《我的战友》一课写的是以生命的代价严守纪律的伟大精神。但由于背景时代相差甚远,部分学生对的行为不了解,于是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假如我是》为题,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作。在写作中,学生通过反思后,对的伟大精神无不表示赞同。这就是合理的读写结合引发的创造思维的跳跃成功。

另一种迁移,其实可以说成“仿写”。文章的片段,是全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练好文章的片断,是写好作文的一种重要训练途径。小学语文课的每篇课文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文。它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学习了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我抓住这个时机,在有规可循的情况下,经常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或仿写其结构、或仿写其特色的语言、或仿写其表达方法。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我引导学生着抓住人物的外貌去感受人物特点,也体会到作者在这样的外貌描写下所赋予的情感。继而,我让学生抓住一人的外貌仿写这个片段。孩子们通过练笔,学会了抓住人物的特点写,并在其中蕴含了对这个所写人的相关感情。总之,通过此策略的运用,我认为仿写片段的练习,实质上是在更大范围从深度和广度上对学生进行写作知识和方法的渗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结合课文进行想象作文训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但是,实际作文教学中,我们也不要忘记应根据材料和学生情况而制定训练形式,灵活运用,循序渐进,切忌拘泥于固有模式。

参考文献:

篇5

一、丰富表象,开阔想象

表象是想象的基础,想象的水平依赖于表象的数量和质量,头脑中储备的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深刻,而丰富的表象来自于对直接和间接生活的大量接触、认真观察。因此,要努力扩大生活领域,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多看―看图片、电影、电视,看人、事、景、物,看大自然的绚丽多姿,看社会的蓬勃发展示;(二)多听―听电视新闻,英雄的报告,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叙谈;(三)多问―采访先进人物,寻找名胜古迹;(四)多动手―做家务,搞小实验,小制作,种花、养鸟;(五)多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报杂志。

二、培养情感,激发想象

想象是在一定情感的诱发下产生的,情感是想象的动力和翅膀,如何培养情感呢?

1、丰富见识,提高认识。教学中要通过不同形式、多种途径来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见识,使他们逐步提高认识,及早树立是非观念,能够鉴别事物的好坏、美丑、善恶,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起相互的爱憎、好恶的情感。

2、创设情境,激感。教学中可以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现场表演,生活展现和媒体播放等手段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处在感知、动情、想象的美感氛围中,从而达到培养情感,激发想象的目的。

3、参加实践,发展情感。通过开展“学雷锋、做好事”、“学科学、动动手”,“绿化校园、种花植树”以及各种作文实践活动,可以逐步培养起学生的义务感、荣誉感,爱科学、爱作文等情感。

三、加强训练,强化想象

学生想象的翅膀能够搏击风浪,“思接于载、视通万里“,教学中必须进行多种多样的训练。

1、讲说图意。图画给学生提供了进行想象的直观表象,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外的彩图、插图来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的想象,构思故事展现景物,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然后借助语言文字再现出画面的蕴含。

2、合理延续。有的课文所写的事情虽然完结了,但事态还可以继续或有新的发展。可以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延续的起点,并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来想象新的局面,构思新的情节,使它合理延续下去。教学《穷人》的结尾,可通过设问来引发想象:桑娜拉开账子后,渔夫会怎么做或说?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现在怎么样了?他俩会商量些什么?然后以《桑娜拉开账子后》为题,进行续写。

3、拟人遐想。拟人就是把动植物或非生物想象成有思想、有感情、能言行的人的;遐想就是凭借现实实物的刺激,自由的思索,尽情地想象。训练时注意寻找事物间相同之处,构想出具有双重性的新事物―既具有现实物的特征、功能;又具有其本来的属性。如教学标点符号以《标点符号的自述》、《标点家里吵吵闹闹》等为题,让学生自编童话。

4、角色表演。选择适合表演的课文,深入领会,组合或分解情节场面;确定扮演角色,准备简单的道具,孕育临场台词、动作和神情,练习角色表演。教学《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小英雄雨来》等课文,可以引导学生一试,让他们在实际表演中受到感染,加深认识,发展想象,锻炼才干。

四、积累词汇,活跃想象

想象活动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并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积累了丰富的词汇,才能准确地描绘不同的形象。具有同样想象力的学生,由于词汇的掌握和运用不用,语言表达能力不同,其想象的表达时有丰富生动与枯燥乏味之分,不论是字词、阅读和作文教学,都要充分重视语言因素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描绘各种形象的词汇,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活跃学生的想象。

教师的语言是启发学生想象和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如果用正确、清晰、生动的语言来形象化的描绘新事物,有助于使教师的内容有学生头脑是形成鲜明、生动的形象,活跃学生的想象。如果教师语言呆板,概念化,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难以调动和活跃学生的想象,所以为了活跃学生的想象,教师首先要注意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

篇6

一、仔细观察,广泛阅读,积累丰富的想象储备

1.观察入微,储备素材

叶圣陶说过:想象不过是把许多次、许多方面的观察所得融为一体,写成一件新鲜的事罢了。由此可见,想象是以丰富的生活为基础,以细心的观察为前提的一种再创造。观察力和想象力有直接的联系。观察力薄弱的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就差,想象贫乏,想象的准确度也比较差。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让其头脑中积累丰富的表象,学生的想象也就越开阔,越深刻。

生活,是习作的源头活水。我们务必培养和指导学生学习观察、学会观察,让学生通过日记等形式,随时记录下生活中个性鲜明、特点突出的人和事。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不断汲取时代的活水,为写作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素材。

2.课外积累,吸收精华

由于小学生经历不够丰富,亲身实践的机会也不多,事物表象的积累也就受到了局限。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提倡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让学生吸收文章中精华。要让学生持之以恒有意识地多读书,读好书,勤做读书笔记,这对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也只有这样,想象才有依据,储备才有品位,情感才会脱俗,才能达到古人所说的“厚积而薄发”的境界。

二、立足课堂,潜心指导,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

学生有了充足的表象储备,还要学会如何调用这些储备。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当中潜心指导,持之以恒,聚沙成塔。

1.借助实物,启发想象

(1)看图想象。在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插图,教学当中不要忽视这些插图。这些插图非常直观,是最能调动学生头脑中的已有储备进行想象的材料。《草船借箭》文中的插图,画的是诸葛亮和鲁肃在船舱中把酒畅谈,船舱外箭如雨下的情景。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让学生根据插图,想象曹操发现诸葛亮的船队时怎么想怎么做。在《月光曲》一文的学习中,要使学生从课文中体验出面对大海的感受,一定要有想象的能力。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图像作为想象的依据,则可能会天马行空。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了“水天相接”“海上月出”“微波粼粼”“轻纱微云”“狂风巨浪”“惊涛拍岸”等图片,以静止的图片去激发学生已有的积累,鼓励其有依据地进行想象。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再和课文对照学习,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2)听音想象。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都会用音乐去创造情境。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难免心中会有所感,有所想。印象非常深刻的一节课是《月光曲》。我给学生播放了《月光曲》的片段,结合多媒体课件播放的一组图片,让学生利用自己见过的情景展开想象,要用语言文学来描述,要讲得有声有色。

有的学生这样描述:“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大风一阵接着一阵,巨浪一个接着一个扑头盖脸地打来。大海怒吼了!‘轰’的一声,一个巨浪拍打在岸边的岩石上,成了无数朵晶莹透亮的浪花。此时,‘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学生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啊,《黄河大合唱》也用上了,可见学生平时的积累也确实有了用武之地。

2.填补留白,引导续写

(1)填补留白,丰富想象。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或因表达的需要,省略了一些内容,留下“空白”。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用好这些留白处,巧妙地激发学生开展想象,用创造的才智为这些留白添补亮丽的色彩。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字配合,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有些课文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往往用省略号留下空白,让读者去联想,去补充。如《穷人》对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后惊恐不安的心理做了细致描写:“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5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他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这里,连用了四个省略号,实际上留下了需要我们去仔细体味的四处空白。在教学此处时,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艺术的再创造,用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把文中留白处合理、恰当、具体地填补出不同内容来,揭示这些留白的蕴含,发掘文章的艺术美和人物的内在美。

(2)引导续写,展开想象。续写是属于给材料习作练习的一种方式。它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理解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穷人》这篇文章:“‘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这样的结尾意犹未尽,我们心中不由得加上一个省略号,我们也不禁会问,渔夫和桑娜能否坚持下去呢?西蒙的两个孩子知道他们的身世后有什么反应?七个孩子以后的成长如何?故事的最终结局又会是怎样的呢?这就有了续写的需要,激发我们有兴趣把这个故事延续下去。

3.创设情境,开发想象

篇7

一、归纳点睛式

教师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可加深学生对课文重、难、精彩点的把握,强化学生印象。如教《景阳冈》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水浒传》不愧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在《景阳冈》这个故事中,作者用神来之笔,抓住了人物的特点,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塑造了一位勇敢机智大无畏且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打虎英雄。”通过老师归纳式的结语,学生对武松的形象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

又如讲授《背影》这篇文章时,到了课堂尾声处,可以运用总结抒情式的语言来介绍:“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诗中母亲为儿子一针一线,细细密密缝补衣服的镜头,表现出母爱的细密绵长、深沉博大。这个镜头成为耸立在人们心目中母爱的丰碑。”通过这样的小结,既突出了文章的重点,又让学生回味了文中饱含深情、优美动人的语句,从而让学生再次感悟文章的魅力。

二、延伸畅想式

有些课文是悬念式结尾,事情发展会出现各种结局。在结束课文时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设计各种结局,能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如《皇帝的新装》新课结束时,要求同学们展开想象:“游行大典后,皇帝回到宫中会怎么做?特别是对骗子和那两个孩子。”学生定是兴趣盎然,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穷人》这篇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同情、关心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收养其孩子的故事,反映出他们善良、美好的心灵。文章以“‘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这样的具体言行作结尾,没加半句评论,却更显其意味深长。教学到此处正是课结束时、我们可以用这最后一句作为故事的开端,续写故事。这样能帮助他们打开思路,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益处的。

三、余音绕梁式

教师借助相关的文艺作品或多媒体等,在课堂原有气氛的基础上,于课尾巧妙引入,便能使课堂再起波澜。一位教师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趁学生还沉浸在父爱子、子恋父的父子深情这至真至纯的人情美中,课尾让学生轻声深情地诵读文中描写背影这一特写镜头的句子。然后,自己饱含深情地吟起坡那令人回肠荡气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使学生再次联想起“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霎时,一种豁达与理解,洋溢于胸。教《观潮》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利用音响和生动的画面,化静为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钱塘江大潮震耳欲聋的响声、汹涌澎湃的气势。看完录像,我让同学们精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钱塘潮状态、气势、声响等方面的语句和段落。通过反复诵读,结合刚才所看画面,体会文字的准确传神之处。这样从画面到文字,再由文字去联想画面。反复玩味。在回味中体会语言的神奇和精妙。课上完了,同学们还在议论、回味。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引导开拓式

课本上涉及的内容广泛,天文地理,诸子百家,若不适当拓宽教学内容,会把学生引入了一个十分狭小的认知天地。因此,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很有必要。例如学习《少年闰土》一文,它是根据鲁迅的小说《故乡》节选出来的,课文描写了一个健壮朴实、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结束教学时,我把学生引导到课外阅读领域,指导他们去找《故乡》,争取阅读,了解全貌。又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使同学们加深了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对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无比痛恨。

五、设疑点拨式

这种方式是教师在结课时,或为下次上课留下伏笔,使教学内容自然地进行过渡:或在下课前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留给同学思考,将课堂进行延伸。如教《塞翁失马》一文将近结尾时,教师问学生:“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是不需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要求学生课后相互讨论。结尾质疑可以理解为课后延伸的质疑,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进行思想教育。

篇8

关键词:想象在情深处;想象在情境中;想象在实践活动中

《新课标》中说:“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情境,让学生写一些来自内心想象的东西,写出真实的内心世界。

一、诱发想象在情深处

新的小学语文大纲明确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语文教材第十册中安排了“事物和联想”、“展开合理的想象”两个重点训练项目,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依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紧密结合阅读教学,充分利用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获得的情感因素,抓住时机,通过多种作文形式,诱发联想和想象,拓宽思路,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例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通过阅读教学,学生对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个个唏嘘叹息,满腹悲愤,跃跃欲试,一副非要砸破旧世主,救小女孩于火热之中的气势。教师及时抓住学生这一情感的燃点,布置练笔《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了我们中间》,启发他们展开合理的想象,把你对小女孩的同情,对沙皇的痛恨及你的美好愿望融于其中。此时,学生的思维如决堤的洪水,奔发想象。

再如,学习了《穷人》一课后,我根据课后“思考、练习”的要求,安排用二、三百字续写桑娜拉开帐子以后的情景,让学生带着对桑娜、渔夫美好品德的敬佩,对西蒙和孩子的悲惨命运的同情,大胆想象,他们带着这种情感,把自己的美好愿望流露于字里行间,让桑娜一家历尽艰辛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西蒙的孩子也知恩图报,有所出息。学了《小音乐家扬科》,抓住感情的极点,又练写了《扬科,我送你一把小提琴》。实践证明,渗透教材,抓住学生情感深入,及时练笔,使学生带着情在想象中遨游,激发了思维,拓宽了想象的空间,使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以上这些习作中,他们跨越时空与国度的限制,超越了生与死的界限,赋予人们新的生命,充分表达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憎恨,对今天幸福生活的无比热爱。故事情节曲折生动,较有新意。

二、诱发想象在情境中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抓住生活中生动的情境,诱发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想象的欲望。小学生由于受生活的限制,思路往往比较狭窄,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抓住机遇,创设具体情境,诱发学生大胆合理地想象。

例如,秋天到了,校园里大大小小、形形的树叶飘然而下,这是一片缤纷神奇的世界,很容易引起学生无限的遐想。我拣了几片形状、颜色不同的树叶来到教室,同学们瞪大了明亮的眼睛,七嘴八舌地猜测着老师的行为。我告诉他们:这是秋天送给我们的礼物,是我们请来的“客人”。你看那满地的落叶多美呀,它们像什么?同学们纷纷地举手:像手掌,像海星,像金鱼的尾巴,像飞舞的蝴蝶,像姑娘的花裙子,像孙悟空抖落的毫毛……,他们的情绪被感染,思路活跃起来,我便顺水推舟,进一步诱导:同学们,当你置身于这斑斓的童话般的世界里,你会想起哪些故事,产生怎样的联想?请你编个故事写下来。此时他们借助情境,展开想象,进入一个个童话的世界里。《大树妈妈的爱》、《绿叶的回报》、《秋妈妈的礼物》、《槐树爷爷的愿望》、《树叶与蚂蚁》、《不知回报的小山羊》等20多个故事,内容不一,情节有趣,无不展示他们美好的心灵。

冬天到了,大雪飞扬,这是一个圣洁的世界,在这种境界里,学生会产生无限的遐想,你就给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讲述冬天的故事;春天,万物复苏,这是新生命的起点,就让学生尽情发挥,去想象春天美丽的故事;夏天,一切欣欣向荣,风云突变,让学生尽情畅想,描绘夏的故事。总之,要抓住时机进行练笔,使学生的想象在情境中飞翔、升腾,在天地万物中驰骋定型,这样以来既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也丰富了想象力,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诱发想象在实践活动中

开展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想象的热情兴趣,是成功有基石。有趣的实践活动,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他们的想象激情,从而使想象的内容活灵活现。 有时甚至使他们兴奋得手舞足蹈,收到一石激千浪的良好效果。

例如:小制作想象作文,让学生利用各种材料,动手制作自己喜爱的小东西,并根据制作的内容编一个故事。作业布置下去,学生各自忙活起来搜集制作材料,创意设计,动手制作,想象作文。这一过程不但训练了学生动手创新能力,而且激发了想象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当我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讲讲其中的故事时,我惊异了:《猫和金鱼》、《小青蛙的哭诉》、《王伟与大海的故事》、《美机――黑魔怪》、《阿拉法特爷爷的手机》等50多个行动活泼的制作,丰富、传奇的故事,跨越了国界,驰聘于天地,表达了他们对美与丑的认识,爱与憎的情感。

值得注意的是,想象必须以客观现实为基础,合乎事物的发展规律,展开合理的想象,学生在作文中,要围绕中心,展开合理的想象,背离文章的中心,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任何想象都是毫无意义的。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知识经验贫乏,情绪易激动,对事物的考虑欠周全,往往想入非非。毫无根据地凭空想象,轻则不合情理,重则闹出笑话。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用科学的眼光去洞察事物,思考人生。还可以通过写《二十年后的我》《假如我会飞》《我的理想实现了》等畅想作文,启发学生想象自己未来的新形象,寓思想教育于其中。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实践也证明,在小学生习作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写出有新意、有活力的文章,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在作文天地里自由遨翔。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主编:包南麟.上海教育出版社.

篇9

【关键词】 想象力;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智力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他们认识世界的能力,而且能为发展学生在写作中的想象力,提高表达能力开拓思路,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当前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想象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课文中会出现很多言简意赅的句子,但包含的内容却很丰富,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到文中情景,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力。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文中词句和语言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情景的设想及各种场面、自然景色等可以查找一些类似的图片通过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文中所描述的场景,促进学生对文中词句的理解更加具体、生动,更容易理解文中内容。如《一面五星红旗》一课描写“我”艰难处境的场面,出示一组词语:筏子、鼻子、无影无踪、荒无人烟、身无分文。指导学生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大家猜想一下,可以互相PK。经过设想,学生头脑中出现了一个已经饿了三天,没有了食物,没有了方向感,身上、头上还带着伤,拖着沉重的步子艰难地行走在荒芜人烟的大山里的人物形象。他多想喝上一杯水,吃上一顿饭,多想得到朋友的帮助啊。于是接着出示第二组词语:无奈、冷漠、平等交易、趔趔趄趄、出医疗费。接着想想又发生了什么?看看同学们想象的画面,一个三天三夜没有吃东西、身体还带着伤的留学生;一个看到老板手里的面包就两眼放光的饿小伙;一个急需救命稻草的小伙子;可就这样的一个人拒绝了老板所说的“平等交易”,也就拒绝了能解决饥饿疲劳的面包,于是趔趔趄趄的走了。于是老师的一句“他是要拒绝生命吗?”文章中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这种词语的想象就是再造想想,再造想象对于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有很大的帮助。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可以通过课件的形式利用多媒体展示小兴安岭的物产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变化,让学生感受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在让学生感受小兴安岭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时,又分别出示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优美的风景图,使学生如临其境,对小兴安岭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至此,我让学生练习类比想象,与我国的许多风景名胜进行比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续编文中故事情节,展开想象

语文教学中有些课文的结尾言犹未尽,十分含蓄,可根据文中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文末未直接表达出来的情节让学生展开想象写出以后会出现的状况,这样会激发学生的联翩浮想。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我会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启发学生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想象出明确的结果。如在教学《穷人》一课时,文章结尾是桑娜拉开帐子,告诉丈夫:她已经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过来了。故事到此结束,已经让学生体会到了渔夫和桑娜的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我特地安排了续编《穷人》的故事这一环节,让学生讨论“西蒙死后,两个孩子被桑娜夫妇收养,他们能不能长大成人?长大后他们将过着怎样的生活等等?”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地表达。在教学引导下学生经过讨论思考,都认为孩子一定会健康成长,长大成人,为社会创造一定的财富。然后就以作文题目《孩子的未来》为题要求学生展开想象,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的同时,未来的孩子会是一种怎么样的状况?让学生把故事续编得合情合理。根据学生的作文内容看到学生所写的结果各不相同,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想象十分突出,写出了桑娜夫妇勤劳、善良,无微不至的照顾孩子的情节,在他们的照顾下孩子长大成人,而他们逐渐老了,孩子都很孝顺,友爱;有的长大成人功成名就,有的当起了大老板,有的担负了社会的重要角色,他们不仅把桑娜夫妇接到了城里,还为儿童捐助了大量的物资设备等等。通过对故事情节的续编,培养了学生的大胆想象能力,更有利于孩子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采取不同的措施丰富学生的想象

创造性读写结合由阅读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激发创造思维,主要的形式有续写、扩写、改写、读后感、文章评论等。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在课外阅读并非遇文便读,要将作文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把阅读材料作为写作的对象,如涉及日常生活方面的、涉及文化生活方面的、涉及国内外中重大新闻方面的报刊时文。要求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包括文学,哲学,历史,科学著作等。这对提高学生的精神品质和文化修养是大有益处的。利用课外阅读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各种表象,如果说,想象是表象的重新安排和组合,那么观察和阅读就是表象的吸取。教师应经常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如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参观、访问、游览,组织学生进行有意的阅读等。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小学生想象力的途径很多,主要有课外阅读、写作、绘画、手工、雕刻、科技制作等。学生的精神品质和文化素质提高了,就会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想象力也会随之提高。

四、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方法很多,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语言的内容,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利用教学主阵地,综合利用多种方法,抓住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积极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给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翱翔于蓝天,未来更辉煌,明天更美好。

参考文献

[1]张凤玲.浅谈阅读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J].学苑教育,2013(02).

[2]崔时朝.加强立体图形教学培养空间想象能力[J].青海教育,2004(Z1).

篇10

【关键词】儿童;精神成长;绘本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3-0047-02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开设绘本阅读课,组织学生阅读高水准的图和文,给学生以视觉上的美感体验,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观察、想象、表达等认知能力。同时,绘本故事所蕴含的情感、事理,也会给儿童带来心灵的愉悦,让儿童获得精神层面的成长,并有助于他们人格的形成和健全。基于儿童精神成长的绘本阅读教学,是指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教师以儿童的精神成长为立足点,使他们在理解绘本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与绘本进行精神对话,促进其精神的丰盈、灵魂的净化和人格素养的提升。

一、绘本阅读对儿童精神成长的重要意义

绘本中的图画生动形象,内涵丰富,通过图画来叙述故事,表达情感体验。对于儿童而言,在阅读绘本故事的过程中。他们能够潜移默化地得到情感的熏染和精神的浸润。笔者认为,绘本阅读对于儿童的精神成长具有如下意义:

1.提升儿童的认知能力.促进儿童对自然生活的理解

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儿童的观察、想象、思维能力等认知以及语言、审美能力都会得到发展。此外,绘本中丰富的自然生活资源还可以增进儿童对自然生活的理解,丰富其对自然生活的整体认知。

2.唤醒儿童的生命意识,丰富儿童对自身生活的体验

绘本阅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可以引导他们浸润在具体的故事情境中,获得心灵的启迪和教育,丰富儿童对自身生活的体验。事实上,阅读故事就是儿童经历别人所经历过的事情,这种经历的理解和内化需要儿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儿童在绘本阅读中获得的认识和理解反过来又会促进其对自然生活的理解。

3.激活儿童的情感体验.促进儿童精神成长

普希金说过,书籍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儿童在进行绘本阅读时,不仅有相关认知的参与,同时还伴随产生相关的情感体验,如愉悦、兴奋、难过、失落、同情等,这些情感的参与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绘本内涵的理解和解读,还能培养儿童豁达乐观、进取向上等积极的心理品质,进而推动儿童的精神成长,丰盈儿童的心灵。

二、基于儿童精神成长的绘本阅读教学策略

1.在敏锐观察中全面感知.丰富儿童的情感体验

绘本中的图画具有丰富的内涵,一册好绘本,必须在限定的篇幅内把故事讲得清晰明了。绘本的画者要善于运用分镜头语言,控制好故事的叙述节奏,同时,绘本的封面、扉页、正文、封底的设计均应有独具匠心的意蕴,只有这样,才值得教师带领儿童细细品味。

玛格丽特・怀兹・布朗的《逃家小兔》中讲述了一只小兔子和妈妈玩语言捉迷藏的故事。W生阅读绘本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细致、深入地观察图面中的人、物、场景,让儿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画面所描述的内容,理解绘本的含义。如绘本中有一页是兔妈妈在河里用胡萝卜钓小兔子,画面中没有一个字,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从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兔妈妈变成了一个怎样的渔夫?她又想用什么办法抓住小兔子呢?”这样,通过有效引导,孩子们就会尝试用稚嫩的言语表达这幅画面。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你从画面中还看出了什么?妈妈去钓的是小鳟鱼,可她为什么用胡萝卜去钓呢?”实践证明,敏锐地观察使学生对绘本的图画有更全面的感知和理解,有助于学生感受和体验绘本中所蕴含的浓浓亲情,促使学生真正进入绘本情境中,进而理解绘本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受到精神上的熏陶和浸润。

2.在大胆想象中进行自我构建,深入理解绘本内涵

绘本与纯文字故事相比,纯文字故事需要儿童借助较强的想象力去理解文本,而绘本阅读对儿童想象力的要求没有纯文字故事高,它能够通过具体可感的画面启迪儿童的想象力。同时,因为每一个儿童的生活经历不同,因此,在阅读绘本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儿童对绘本的不同理解,引导他们结合画面展开想象,猜想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变化。事实上,想象的过程就是学生依托画面进行绘本内容自我建构的过程,要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猜想,而非抑制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

贝丝・修姗的《小兔子等月亮》是一则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童话。故事内容为:当月亮还没有出来的时候,小兔子去问小花、湖水、小路时,都没有得到它想要听到的答案。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小兔子还可能去问谁呢?它们又会怎样回答小兔子呢?”由此,学生就会进入绘本情境中,进行大胆想象,学习创造性地表达,在想象和表达过程中丰富和深入自己对绘本内涵的理解。再如,教师还可以借助绘本中的图画,启发学生想象:“当小兔子睡着了,梦见月亮时,它会和月亮说些什么?”通过这样的拓展性想象,就为儿童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及个性化表达的机会。

3.置身情境中探究思考,积蓄精神成长的力量

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有效的情境创设可以将儿童带进绘本所描述的情境中,让儿童置身其中,从而帮助他们丰富对故事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儿童在绘本阅读过程中的思维训练,通过悬念设置、自主探究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对绘本进行深入地意义解读,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实践证明,学生对绘本的深入探究还会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涤荡学生的心灵,促进其精神成长。

艾兹拉・杰克・季兹在《彼得的椅子》中讲述了一个男孩的自我成长故事。当爸爸把彼得睡过的摇篮、高脚椅漆成粉红色给妹妹用时,彼得感到不安,担心父母不再爱他。于是他带着蓝椅子、狗和一些点心等离开了家,走到房子的外面。阅读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当彼得发现自己想坐那把小椅子时,才发现自己坐不进去了,他太大了。此时,小彼得会怎么想呢?”接着,教师可将学生带进耐人寻味的画面中,他们会发现,画面上的所有视线都集中到了尴尬万分的彼得身上。让人哑然失笑的是,廊柱上的玩具绿鳄鱼也探着头注视着彼得。再如,在彼得对爸爸说:“我们来把小椅子漆成粉红色,给苏西坐吧!”这页画面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从这句话中,你觉得小彼得有怎样的变化呢?从画面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细心的学生还会发现,彼得在爸爸的怀里,而妹妹在妈妈的怀抱里,正舞动着一只小手。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学生领悟到那是妹妹在感谢哥哥呢!这样,教师就引导学生在无声的画面中进行感悟和体验,让学生树立分享、合作等品质,为学生打开了阅读的另一扇窗户,也为学生的精神成长积蓄了力量。

4.在“读写绘”中延伸绘本,丰盈儿童的精神世界

在引导儿童阅读绘本时,教师可以在阅读后组织学生进行写绘创作,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图画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和体验,在模仿与续写、创作、绘画日记等创新表达形式中促进儿童精神世界的丰盈,由此了解儿童在心理、情感、道德等方面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