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范文
时间:2023-03-16 21:14: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吃透材料,整体把握。确定材料的主旨,要从总体上去把握,揣测命题者的态度是褒还是贬,弄清命题者的真正意图。从总体上去把握,就是要研究材料中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揣摩好对象,品味好词句,把握作者隐含的思想倾向。对于那些寓意性的材料,就要找出与材料的类比点,这样才能准确地立意。《毁树容易种树难》以树喻人,《清源与活流》应明确“源”与“流”的关系,然后找类比点――国家的建设,治学,人际关系等,都有源与流的关系。同样,《回声的启示》讲的是自然现象,但暗寓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若以善待别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为中心,就能准确把握材料的寓意。在平时的作文训练和考试中,我们要善于借助联想,对生活、学习中的现象与材料中的事例加以比较分析,找出可类比的“点”,以此来确定中心。类比的过程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事及理的过程,这里的推理过程仍然离不开对材料总体的把握和驾驭。材料作文,有时是一题多材。材料多,寓意广,提炼中心时就必须顾及各则材料的“共性”,否则便会顾此失彼,不能周全而偏离题旨。“共性”如何找?可先分析各则材料蕴涵的道理,然后通过比较,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由表及里,深入挖掘,提炼出各则材料共同的中心。
2.善于抓住关键词语。关键词语往往是“文眼”,它蕴涵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材料作文一般有多项“指令”,这些“指令”往往以“关键词”的面目出现,考生应当努力抓住这些“关键词”。如一则材料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人问球王贝利,你最满意的进球是哪一个?贝利答道:“下一个。”“下一个”三字掷地有声,既体现出贝利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涵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这个关键词,立意与命题便不成问题。那么,怎样抓“关键词”呢?南京师大何永康教授的建议是:(1)要一个词一个词地在心中默读考题,强迫自己静下心来,把试题中的每一个字看清楚;(2)找出“关键词”后,先用铅笔把它们圈出来,这样可以有一个“物质依托”,防止在“心里盘算”时丢三落四,审题结束后,再用橡皮把铅笔圈过的痕迹擦去。
3.透过现象看本质。当前我们所接触到的材料有不少是寓意性的,这类材料的审题立意难度较大。针对这类材料,学生要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要把材料所揭示的寓意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深入准确地把握材料所隐含的深刻哲理:从动物看人类,从自然看社会,从平凡小事看人生大道理,并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予以分析,使文章立意深刻,独到。
篇2
一、描述类的材料
这类材料以叙述、描写为主,在审读时要注意材料中的形象、事件、语言(关键句),这些都可以表现为材料的角度。而在立意时则要抓主要形象,抓主要事件,抓主要形象或与主要形象有关的语言。
例: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属于描述类的材料。题目要求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紧扣材料的含意或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材料中有老鹰、乌鸦、牧羊人和牧羊人的孩子四个形象。其中主要的形象是“乌鸦”,因为它最能表现材料的主旨和命题意图。材料中有老鹰抓走小羊和乌鸦学老鹰没有成功,被牧羊人抓住两个事件。其中主要事件“乌鸦学老鹰没有成功,被牧羊人抓住”,因为它最能表现题旨和命题者的意图。材料中的语言是牧羊人及其孩子所说的两句话,虽然牧羊人及其孩子不是材料的主要形象,但是他们的话涉及到主要形象乌鸦的行为,是材料的关键句,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可以作为审题立意的角度。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这则材料的核心内容是乌鸦的行为,可以用“由果溯因法”、“抓关键句法”从下面几个角度立意:①给自己准确定位;②反对盲目模仿别人;③保持自己的风采;④别忘了自己叫什么;⑤适合自己才最好;⑥敢于尝试;⑦敢于挑战自我;⑧敢于正视困难。
二、议论类的材料
这类材料在审读时要注意材料中提供的观点(看法)。这类作文不求结论的一致性,在审题立意时既可按照材料中提供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即赞成或反对),也可以拟出自己对材料中话题的有关看法。
例:生活中,有人好问,有人不问;有人主张有疑就问,有人主张三思再问。问天问地,问古问今,“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这就是一则议论类的材料,材料中提供了关于话题“问”的几种观点(看法)。题目要求以“问”为话题作文。审题立意时既可选择材料中提供的观点作为自己文章的观点,如,肯定材料中的第一种观点为“好问”,也可反对第二种观点“不问”而主张“要问”,也可主张第三种观点“有疑就问”,还可赞成第四种观点“三思再问”。也可拟出自己对“问”这一话题的有关的看法。
三、描述+议论类的材料
这类材料由描述和议论两部分组成,在审题和立意时重点抓议论部分,从议论部分的语句中把握材料的主旨和命题意图,或者扣住话题和标题定出作文的观点。当然写作时可以概括描述部分的主要内容用作自己文章的开头。
例:一位专门从事蝴蝶研究的生物学家在研究蝴蝶从蛹中挣脱出来的过程时,发现其艰难程度令人怜悯。他的妻子实不忍看到蝴蝶出蛹的艰辛,于是就用手术刀在蛹上轻轻划了几道痕迹。当她看到蝴蝶轻松从蛹中出来时,欣慰地笑了。可是不久他们就发现,经“帮助”的蝴蝶身体特别肥大,翅膀特别小,根本飞不起来。
其实,这个真实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孩子的成长又何尝不是这样!父母的过度,反而剥夺了孩子的生存能力。
篇3
关键词:作文;准确审题;快速立意
我觉得拿到材料,尤其是记叙性材料,应该做到以下两方面。
首先,要关注有几个对象。一般来说有几个对象就可以有几个写作的角度,我们审题立意时最好能抓住主要对象,因为我想这也是出题者希望看到的立意方向。
其次,我们要逐个地研究对象在材料中的行为以及行为产生的原因甚至是影响。简单地说,就是追问每个对象“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有的材料还可追问到对象这个行为“有什么影响”,当然“影响”就包括好的或者不好的方面。
在这样的思索中,材料借助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想要传达的含义一般会很清晰地显露出来。
我希望通过这样具体的逻辑问题设置,让材料作文的审题变得更可操作,让学生在平时的作文课上感觉思考更有方向,能很好地准确审题快速立意。
下面以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为例。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烟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这则材料中的对象有三个:探险者、蜡烛、蝴蝶,其中探险者和蝴蝶是主要对象。
首先分析探险者:
探险者的行为——无意中来到山洞、点燃了几支蜡烛、屏住呼吸、放轻脚步。
探险者行为的原因——探险、对洞中环境不清楚、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
探险者行为的影响——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将行为、原因、影响一一解读并对应来思考,不难看出,探险者们对蝴蝶的惊扰是无意的,也是懂得爱护自然的,但是客观上又确实影响到了蝴蝶的生存环境。由此我们可以从人类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不经意的伤害也会给自然带来伤痛,人类保护自然要更用心的角度入题。
然后分析蝴蝶:
蝴蝶的行为——一个人烟罕至的山洞、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
蝴蝶行为的原因——(材料中没有明说,但是从“唯恐惊扰了”中我们可以推测蝴蝶是受到了“惊扰”)。
蝴蝶行为的影响——(从“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推测选择了“适宜”的环境居住、让探险者“若有所悟”。
蝴蝶受到人类的惊扰后选择了它们认为适宜的地方栖居,这可以说是一种自我保护,那是不是还可以看成是蝴蝶不愿意受到打扰,守住了自己的宁静,因为蝴蝶本来就生活在人烟罕至的山洞,我们是不是还能想到归隐的古代名士、想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坚守心灵净土的真正的学者们。当然换个角度还可以写敢于寻找新天地等等。
我们据此还分析过很多的记叙类材料,发现是个不错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做分析时,有的材料、句子并不是它表面表达的意思,有可能含有较丰富的内涵,我们不能忽略对句子本身内涵的把握。
例如,下面是江苏徐州市2013届一模的一则材料:
有一天,主人问笼子里的画眉鸟:“你想回到大森林去吗?”
画眉说:“为什么呢?我住在笼子里,吃喝不愁,每天还可以唱唱歌,晒晒太阳。”
主人说:“可是森林里有美丽的花草、清新的空气,还有广阔的天地。”
于是主人打开了笼子,把画眉鸟放回了森林。
一年以后,主人在森林里遇见了画眉鸟。
主人问:“森林里的生活怎么样?”
画眉说:“好是挺好,就是这笼子太大了,怎么也飞不到边儿。”
从画眉鸟的角度:
行为——我住在笼子里,吃喝不愁,每天还可以唱唱歌,晒晒太阳(说明不想回森林),这笼子太大了,怎么也飞不到边儿(说明它认为自己还在笼子里,只不过是个大的找不到边的笼子)
原因——从“主人问笼子里的画眉鸟”可以知道它本来就生活在笼子里。
影响——主人的话说“可是森林里有美丽的花草、清新的空气,还有广阔的天地。”画眉鸟并没有享受到主人期待它拥有的“广阔的天地”。
由此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个人生活环境(圈子)对思想有限制;内心的限制是最大的束缚,我们要敢于打破惯性思维;思想上了紧箍咒,永远得不到自由等等。
关于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江苏专用的《大一轮复习讲义》上,给我们学生推荐了四种主要方法:
①从关键句入手;②从分析原因入手;③从作者的情感倾向入手;④从辨析关系入手。
篇4
那么,怎样准确把握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呢?下面,我将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付诸笔端,权作为一块引“玉”的“砖”。
1.找关键句、关键词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两年后,在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山田本一又获得了冠军。山田本一在他的自传中这么说:“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几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四十几公里处的终点线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这则材料的关键句是两句,“四十几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以及“凭智慧战胜对手”。其实第二句中的“智慧”归根结底还是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是对第一句的总结,所以立意重点分析第一句即可。
这则材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
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注意两者应该是递进关系而非并列关系,因为近期目标的终极目的是远期目标的实现,近期目标是将远期目标分步实施的一种手段,近期目标是实现远期目标的基础。千万不可将立意定位为“树立目标要切合实际”等方面,应该是“如何实现目标”这方面。
大困难与小困难:与上面的立意相似,只是将在实现目标的途中遇到的每一个阶段视为小的困难,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跨过了每一个小困难,那大困难就迎刃而解了。
目标量化、化整为零:目标远大可以激发力量,但如果目标太远,就会使人气馁甚至沮丧自卑。山田本一的方法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艺术。化整为零可以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加强人们做事的能力。
2.多选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
还在念大学的时候。雅科布・格林与威廉・格林兄弟俩的脑子里一直萦绕着这样一个假设:几百年来,流传在民间的故事或许与人类发展的历史暗藏联系。为此,兄弟俩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共收集整理出八十六个传说,但他们无论如何也找不出这些传说和人类发展史的联系。于是他们把厚厚的笔记往书架上一搁,又开始了其他工作。
后来,一个朋友偶然发现了这本笔记,立刻联系了柏林一家出版社,把这些故事结集出版。这本故事集至今已经再版两万多次,印刷量超过一个亿,曾被四十多个国家翻译成五十多种语言。这本故事集就是世界各国儿童耳熟能详的《格林童话》。
这则材料的立意角度很多,例如:
是金子总会发光:这是讲的《格林童话》的价值。
偶然中的必然:虽然是朋友偶然的发现,但正是因为它独特的魅力,所以才必然成为经典。
持之以恒地探索终会有收获:格林兄弟为这部作品付出极大的心血与努力,尽管他们的初衷并非如此,但执着的探索终究会带来回报。
3.多则材料即可单独立意,也可寻找共性
一棵在深山里长了好多年的大树,被修剪了枝叶后移植到城市新建的公园里。人们围着它,议论着。
甲说:“没有这次修剪,它不会被人赏识的。要被人赏识,就要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
乙说:“修枝剪叶,伤根破皮,到这里还要重新扎根生叶,还要适应环境,一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啊!”
丙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何必要离开自己的故乡呢?”……
这则材料可以从甲、乙、丙以及综合四个方面来考虑,每个方面又有若干立意角度。
甲:改变环境可以带来成功;努力表现最好的自己;酒香也怕巷子深;抓住机遇推销自己。
乙: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生活不是完美的,总有些缺失;改变需要付出代价。
丙:酒香不怕巷子深;坚守自我,内心丰富;适应环境,打造自己。
综合: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有各式各样的想法;横看成岭侧成峰。
多则材料如果能找到三者的共同点,当然最好写共同的角度,综合的角度,但如果三者没有共同点,或者共同点很不好找,那么就在单则材料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立意来写,不必拘泥于非要找一个共同特点来。
4.敢于反弹琵琶,推陈出新
过年时,有相关祝福字样的苹果的价格,可以是同样品质苹果价格的两倍,并且更加畅销。
本来普通的体恤衫,在上面印上了与流行文化相关的文字或者图画之后,不但价格可以更高,而且更加好卖。
很多旅游区和城市,努力发掘和自己有关的历史名人、名句、名故事,为的是吸引更多的游客或投资。
这三则材料的共同点就是“文化”,所以立意为“文化带来产业的发展”、“文化效应”、“文化与社会、经济的关系”等等都可以,还有的同学将着眼点放在“创新精神”的角度上,阐述印字苹果、流行文化体恤衫、将名人作为城市名片的行为是一种开掘创新意识,这样做既提升了产品、城市的品味,也带来了经济效益,这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实际应用。当然,这种观点也差强人意,也是可以的。上面的两种观点都是从正面看待这些现象的。
但有一部分同学目光就比较敏锐,看到了这些所谓文化繁荣背后的虚假与隐忧,他们将此立意为“什么是真正的文化效用”“文化泛滥”“文化市场化的悲哀”“文化流俗”等反弹琵琶式的观点。这些角度令人眼前一亮,批判式的论述更令人振聋发聩。难道苹果上印字、体恤上印流行语、城市以名人为标志就真的实现文化提升、文化传承了吗?想必背后真实的意图还是经济利益的驱使,而来打着文化的幌子,这种现象不更令人痛心吗?如果我们的文化传播与传承要靠这样的方式,那将是文化的灾难。所以,我觉得,反向批判式的立意更出彩。
5.联系现实,聚焦时代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
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这则材料很有现实意义,体现出了时代精神。材料的主旨是生态与发展的关系,其实也可以适当地延伸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方面。可以这样立意:
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环境更要可持续发展。
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放小鱼是为了捉到大鱼,是为子孙后代造福。
舍与得:舍弃眼前小利,才可能有更大的收益。
篇5
一、新材料作文教学现状
新材料作文这一新型的作文写作题材符合了当前我国新课改的要求,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了学生作文的全方面发展。新材料作文与以往的其他作文形式有着很大的差异,要求学生根据对材料的理解找到文章的写作主旨,自行进行命题,这一形式的作文写作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当前新材料作文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第一是师生没有做到协调统一,教师在进行材料作文讲述的过程中只是一味的进行讲解,没有结合学生当前学习的实际情况和学生产生课堂上的互动,使得学生对新材料作文的写作意图没有真正的做到理解。第二教学方法落后,教师在进行新材料作文的讲述时还沿用传统的讲课思路,主要讲解写作的理论性知识,没有做到培养学生写作的积累和内涵训练,导致学生的作文水平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第三,没有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新材料作文讲解的过程中没有抓住教学的重点,使学生不能够正确地进行审题和立意,在审题时往往出现偏差。
二、提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根据材料确定写作的思路
进行新材料作文写作,最重要的就是作文的立意,只有对材料进行深刻的理解,才能够确定写作的思路。因此,为了学生能够有效地开展材料作文的写作,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认真地阅读材料,并且要充分掌握材料中表达的重点思想,从而真正地理解材料的含义。例如,教师在讲解故事型材料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正确分析,并且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路的扩展。例如,有这样一个寓言类材料。在黑暗中,石头对钻石愤愤不平的说:“我不明白为什么人们都那么喜欢你,把你视作宝贝,在黑暗中你和我又有什么两样呢?”钻石说:“是的,在黑暗中我们都一样,不会发光,但是我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这时,天空中露出了一丝星光,钻石立刻变得璨璨生辉,甚至比星光还要更加耀眼。这篇文章的立意是要正确认识自我,并且要善于借助外力来成就自己,吸收别人的长处并且为我所用,从而成就真正的自我,并且学会欣赏他人和正确对待他人。在寓言类材料的写作过程中,只要能够抓住材料的因果关系,就能够正确的进行运用,并且快速的进行思路的构建。
(二)对命题角度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确定
在进行材料作文写作时,写作的角度在作文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角度的选择需要对材料进行深入的理解。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写作的难度相对有了一定的增加,尤其重视考察学生的审题立意,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中的内容,进行选题思路的确立。因此,教师在进行选题立意讲解的过程中,应该把讲述的重点放在立意上面。材料作文中多以文字性的材料和图片为主要形式,这些引导性内容是作文写作的关键,既涉及了一些有用的信息,又涉及了一些多余的信息进行迷惑学生,影响着学生的思维状况。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对材料进行审题立意的方法,并且学会筛选有用的信息,进行最佳角度的选取。有这样一段材料:林肯小的时候,父亲低价买了一处农场,但是由于山头有很多石头,母亲建议搬走,父亲说搬走的话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了,小山头和大山是连在一起的。有一年母亲和我们一起干活,决定把石头搬走,我们开始挖那块石头,不久我们就把那块石头搬走了。这则材料的命题角度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父亲的角度,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放大挫折或困难,把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另一方面可以从母亲的角度进行分析,应该敢于去尝试,并且要怀有必胜的信念和勇气。
(三)审题立意应该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
语文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进行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过程中,也应该与生活联系起来,这能够提高作文写作内容的真实性,并且能够防止言论的空洞。所以学生在进行材料作文写作中应该对材料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并且审题应该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例如有这样一则写作材料。孔子有一个学生救了一个孩子,并且接受了孩子父亲的感谢,孔子认为他的做法是正确的,认为只要冒着危险去救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接下,这样会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挖掘立意,认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践行道德的过程中和利益是不发生冲突的。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写作手段,并且教会学生理清写作的思路,锻炼学生分析材料和理解材料的能力。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篇6
一、品味语言,提炼观点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剔透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是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2013年高考新课标卷Ⅰ作文试题
单从材料语言方面看,商人和老切割师各说了一句话。商人的话语中揭示了钻石切割的两种可能:一是切割成功,钻石增值;二是切割失败,损失巨大。商人的话并不是本材料的重点,只是为后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告诉我们:切割钻石存在风险。在众切割师不敢动手的情况下,老切割师与众不同,他周密设计,亲自指导,一举成功,老切割师的一番话要仔细品味――“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传达了这样一些内涵:第一,面对风险,不能退缩;第二,成功需要具备诸多条件,如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第三,“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则是从做事的心态方面阐述的,只有不计得失,不虑成败,才能游刃有余。学生要由老切割师的一句“切割心得”放大到人生万事,谈勇气、写心态都是好的立意。
二、分析行为,提炼观点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2013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试题
材料中主体对象有探险队和蝴蝶,我们可以从两者行为角度分析。第一,探险队的行为。第二,蝴蝶的行为。
三、探究结果,提炼观点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2013年广东省高考作文试题
慈善是一种美德,富翁对三家的施善行为,却有截然不同的三种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去分析原因;三个家庭不同的选择,是怎样一种心态,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都能提炼出新颖的立意。第一个家庭面对捐助是感激、高兴,认为捐助是富人应该做的,是无偿的,容易助长依赖、不自重心理;第二个家庭犹豫接受,声明偿还,体现较强经济意识,能够知恩图报;第三个家庭谢谢好意,拒绝接受,注重尊严,有骨气,有自强意识甚至对富人不信任。综合起来看,同一行为,结果为何不一样,我们可以试问:施善方式是否妥当,能不能既帮助到别人又考虑到受捐者的心理,施善是否应该仅仅停留在金钱、物质方面,有没有一种精神关怀或能让穷人学到技术走上富裕的方法,如何处好富人与穷人的关系,穷人不再有仇富心理而是与富人和谐相处等。
篇7
关键词: 范例式教学法 新材料作文 审题立意
新材料作文,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多元文化”、“多元解读”和“个性化学习”等新的学习理念,突破了“千人一面”的习惯性思考方式,在高考中被广泛采用。“多元解读”在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中,可以理解为“多角度立意”。因此,角度选择的层级性及最佳角度的确立在审题立意中是至关重要的。针对这一论题,笔者使用了范例式教学法,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范例式教学法的基本原理
“范例”一词来源于拉丁语的“exemplum”,意思是“好的例子”、“典型的例子”。范例式教学是由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克拉夫基等人创立的。它是一种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能依靠特殊的(例子)掌握一般,并借助这种一般独立地进行学习”①的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法要求老师在教学中选择典型范例作为教学内容,通过精讲“范例”,引导学生掌握出规律。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所习得的规律和知识自主学习,进而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目的。
二、范例式教学的实例
大部分新材料作文的要求都是这样表述的,即“全面理解材料,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全面”就是要求看到材料的多元性,就是要从多个角度看问题,不要一叶障目。而“一个侧面、一个角度”就是要学生懂得抓住多元内涵中的核心立意。
福建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有“切合题意”和“符合题意”之分,所以对于一则可以多元立意的材料,首先要明确从哪几个角度切入。其次要分清多元矛盾的主次,选择材料中的核心内涵作为立意,达到“切合立意”的要求。当然,角度的选择要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规律。其中正向思维、逆向思维、整合思维是常用的思维模式,很适合作为多元材料的角度切入点,“多元整合”思维往往能做到有的放矢,全面深刻,是确定最佳立意的重要思维方法。接下来,笔者以下面这则材料为例,谈谈范例式教学法在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之角度的选择和确立中的运用。
范例式教学首先要找到合适的“范例”。笔者以2015年福州市质检的作文题目为范例(天寒地冻的夜晚,两只小鸡冻醒后望着皎洁的月光,天真地说:“要是我们能到月亮上溜冰那该有多好啊……”一旁的鸡妈妈听了,教训小鸡道:“以我尝遍的人生滋味告诉你们――你们以后的路会走得很苦的。”),其一,这则材料切合学生实际,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对于这则材料的内涵,学生能够把握和领悟。其二,这是一则可以多元立意的材料,可以以此训练审题立意中角度的选择和确立。
选择了“范例”之后,老师要精讲“范例”,认真落实“举一”的工作,为“反三”奠定基础。教师要先阐释清楚正向思维、逆向思维、整合思维的概念,然后结合材料进行示范。例如:第一,从正向思维的角度分析,可以肯定小鸡“天真”,赞赏其面对困境,存天真的念想,用美丽的梦想化解困苦的积极心态;也可以肯定母鸡“教训”的意义和面对现实之苦,勇于尝遍“人生滋味”的态度。从正向思维的角度可以有如下立意:莫要丢了天真;坎坷生活,诗意情怀;教训让人少走弯路;正视现实,品尝滋味。第二,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分析,可以否定小鸡“天真”,没有正视现实的危害。也可以否定母鸡的“教训”。因此,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可以有如下的立意:1.我们莫被“天真”模糊了双眼。2.大人要保护孩子的“童真”。3.大人不能用自己的“教训”,误导孩子未来的人生。4.他人经验不足为训。第三,从整合思维的角度分析。我们要辩证地分析小鸡的“天真”与母鸡的“教训”,它们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有可取之处,也有不足。评判二者,不可“非此即彼”,不要“厚此薄彼”,应该“相容互补”。据此,可以有如下立意:人生需要天真,但不要一味天真;人生要他人“教训”,但不能只听从他人,“人生滋味”还得各自去尝;“天真”与“教训”一样珍贵,二者不可偏废;梦想与现实并不对立,应该互补,要用梦想之光照亮现实。
经过老师的讲解和分析,大部分学生明白了一则多元材料可从正向思维、逆向思维、整合思维的角度分析,从而得出多个立意。而且在讲解和分析的过程中不难体会,从整合思维的角度出发,能抓住材料的矛盾性,整合角度往往是文章写作的最佳切入角度。
在充分的讲解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类”,鼓励他们寻找贵。克拉夫基认为:范例式教学涉及的内容始终包含一种内在的逻辑和一种内在的概念。这个内在逻辑和概念的获得,是通过“回逆再构”过程实现的。教师要故意让学生回到知识产生的最初阶段,让学生重演其形成过程,以一个发现者的姿态拥有它们。此时,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思考和重温,并且表达出来。经过认真思考,学生总结出如下规律,即一则多元性材料可以从正向思维、逆向思维、整合思维为角度进行审题立意;所谓正向思维,就是抓住多元材料中的正面价值或是肯定之处,即肯定、赞成、相信材料中对、好、合理、积极的一面。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多元材料所蕴含的道理不是十全十美,往往有漏洞或缺陷。我们可以从逆向的角度,对材料的观点或说法提出质疑,揭示其矛盾之处,提取出反面或否定的看法,即否定、反对、怀疑材料中不对、坏、不合理、消极的一面。整合思维就是全面地、辩证地看待事物、分析问题,既要看到正确、合理、积极的一面,又要注意不合理消极的一面,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
学生寻找出规律之后,教师要再提供一个“范例”,让学生运用规律和知识进行自主学习,进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于是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笔者选择了尼采的一首诗歌“处世之道”(别爬上山顶去/也别站在山脚/打从半高处看/这世界最美好。)作为范例,这首诗歌较之上一个范例难度有一些增加。
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讨论。学生按照刚才得出的规律,从三个角度立意。结果如下:第一,从顺向思维的角度立意,即相信、赞成、肯定材料中尼采的说法、观点、态度,赞同站在山腰看世界:山顶有高处不胜寒的弱点,山脚有目光短浅的短处,只有站在山腰看世界,才能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样最美。第二,从逆向思维的角度立意,即质疑、反对、否定材料中尼采的说法、观点、态度。角度一:赞同站在山顶看世界:生命是有高度的,要努力攀登道德,学识,事业的高峰,达到“一览众山小”的人生高度,这样最美。角度二:赞同站在山脚看世界:保持一种谦逊的态度站在山脚下,脚踏实地看世界,这样最美。第三,从整合思维思维的角度立意,即综合顺逆双方的合理与不合理的因素,提出更包容圆融的看法、观点、态度。立意一:多角度,多层次(站在山顶、山脚、山腰)打量这个世界,横看成岭侧成峰,善于变换不同的角度,世界便异彩纷呈。立意二: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所以站在哪里看风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看景的人”(处世的人)“心”要更美。立意三:“中道”与“极端”的人生哲理。从训练的结果看,学生能较好地运用规律进行审题立意。
当然,也有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生为了追求观点的新颖独到,走上片面、偏激的道路。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学会用辨证、发展的眼光看待分析事物。
三、范例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课前准备、课堂操作、课后反馈要三位一体。
范例式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中选好范例。理想的范例应该有代表性、典型性、开导性,使学生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符合学情,充分体现能力培养目标;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培养目标之间有适当的跨度。同时,选择范例时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注重实效。在课堂操作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教与学的共鸣。课后的反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要了解学生的动态,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以期精选更适当的范例作为课后巩固练习。
(二)遵循渐进性原则,注重由浅入深。
在范例式教学中,每一个范例都是个别,但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范例的设计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活动规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顺序,螺旋式上升。如:设计独立型材料审题立意范例时,可以按照由简单的叙事类(寓言、故事、对话类)到(社会现象类)再到比喻类接着诗歌类最后漫画类材料的顺序。
四、结语
在课程结束前,笔者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了检查和评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于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之角度的选择和确立的方法掌握得较好,无形中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范例式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范例式教学是一个序列课程,每个范例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关联的。如果教师将“范例链”有机地连贯起来,进而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链”,并通过问题的情境创设,启发学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那么范例式教学将会发挥更大的效用。
注释:
①杨成章,谢贤扬,李丽.语文创造教育学[M].重庆出版社,1999:91.
参考文献:
[1]王科.范例教学模式与教师角色定位思考[J].语文学刊,2007(9):162-163.
[2]陈基伟.西德“范例教学”评价[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5(1).
篇8
【关键词】材料作文 审题立意 准确
近几年,高考作文材料作文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审题难度越来越大,因此,练就“百步穿杨”“一箭中的”的本领,是广大考生必须具备的。
就全国卷来看,从2006年到2009年都是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比话题作文增加了限制性,可以很好的防止学生套作和宿构文章。同时审题难度增加,每年高考中写跑题或偏离题意的作文也不在少数,笔者归纳了几种审题立意的方法,以帮助广大考生能“一招制敌”。
要准确地把握材料概念的内涵,避免脱离命题范围。总的来说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要注意:①抓对象――材料中有哪几个对象?②分主次――几个对象孰轻孰重,材料重点写哪个对象。③抓关键――关于这一重点对象,材料中有哪些关键语句?④辨是非――这些关键语句是对是错、是善是恶、是肯定还是否定。⑤查原因――造成材料中的这种现象的原因。审题切忌:(1)任意扩大材料和话题概念的外延,脱离材料的含意。(2)话题,然后取其局部,以偏概全。(3)仅朦胧地理解相关材料和话题的概念,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4)抛开材料,另起炉灶。
审题立意,关键就是审材料。我总结出四种方法,即:(1)从材料的关键句入手来审题。(2)从分析中心人、物或事件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入手审题。(3)从材料里出现的人或动物对中心事件的看法入手审题。(4)从“主物公”自身入手审题。
方法一:从材料的关键句入手
先看2006年全国卷(乌鸦抓羊),此材料的关键句实际上是最后的一段,牧羊人和他的孩子对乌鸦的评价。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父子二人观点截然不同,显然有两种审题角度,即从父亲的角度或从儿子的角度就有两种不同的立意。从父亲来看,说它忘记了自己叫什么,可立意为:盲目模仿,自不量力,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从儿子的角度来看,说它可爱,可爱在哪里?应是它有勇气,敢于挑战,敢于超越“前鸭”的精神。可立意为:“勇于尝试”“勇于挑战自我”“勇于拼搏”“勇于超越”等。
方法二:从分析中心人、物或事件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入手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此材料的中心动物,我称之为“主物公”(化用小说里的主人公),是乌鸦,中心事件是“抓羊”,事件结果是“失败”,我们就来分析:乌鸦为什么抓山羊会失败?
因为它不顾自身条件(身子太轻,爪子不如老鹰锋利),盲目模仿老鹰,哪有不失败之理?从原因入手分析,材料的涵义是:盲目模仿别人,就如东施效颦,难免遭致失败。可立意为:“盲目模仿必败”“人贵有自知之明”“一切从实际出发”“理想和现实”“既要勇于尝试,又要讲究实际”“自我认知”“认识自己与他人”“聪明的代价”“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等。
我们再看2009年全国卷(兔子学游泳),首先来确定本材料的中心动物,“主物公”显然就是兔子。其次,我们看在兔子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即学游泳。最后,我们来看看这个事件的结果怎样,以失败而告终。那么,针对兔子学游泳有哪些看法都是立意的角度,或者你本人的看法也是立意的角度。
方法三:从材料里出现的人或动物对中心事件的看法入手
1.从教练野鸭来说
显然,不可否认,野鸭教练是一位相当称职的教练。他能把学习班的动物诸如小狗小龟都教会,而且他在兔子失败之后不乏鞭策和激励之语。他说:“我两条腿都能游泳,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9%来自汗水。加油!呷呷!”野鸭教练虽然认识到了成功需要汗水,却不考虑兔子(受教育者)的自身条件,盲目模仿是不可能成功的。从这一角度可立意“因材施教”“发现特长”“从实际出发”“要区别个性差异,抓住特长进行训练”。题目可以用《因材施教绽放精彩》《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如果认定野鸭的话是对的,写成“汗水铸就成功”,“付出就有收获”则就是跑题。
2.从评论家青蛙来谈
青蛙说:“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进行训练,而不发展特长?”显然这话是对的。青蛙强调扬长避短,针对特长训练。他看到了受教育者自身的特点,是兔子就让他奔跑是,是鸭子就让他游泳。可立意为: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优势;张扬个性。可写的题目有《让兔子自由奔跑吧》《让特长绽放光彩》《扬长避短》《扬“长”而去》等。如写成“正视自己的不足”“扬长补短”,就有点偏离题意。
3.从思想家仙鹤来审
仙鹤说:“生存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吗?”仙鹤到底是思想家,看问题深刻而全面。他能看到兔子(受教育者)既有自身的长处善于奔跑,又受先天的制约不善游泳这一特性,强调不要盲目模仿。但仙鹤并没有回避主观努力,重在强调多掌握一些适合自己的生存本领。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通往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此路不通,绕道而行改走他道,同样可以登上成功之巅。不要“一条道走到黑”,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以此可立意为:既要看到长处,也要看到不足,关键在于找准自己的位置;适合自己,才能成功,别人的成功不可复制。可写的题目:《条条大路通罗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适合的就是最好的》《让汗水洒对地方》《生存的技能不止一种》等。如写“全面发展”就偏离了题意。
4.从动物管理局(的做法)来立意
首先明确,动物管理局此做法虽然出于好心,但不符合实际。打着为了“全面发展”的旗号,却在扼杀动物的天性,不从动物实际出发,违背动物自身规律,违背人才培养规律。可引申到现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出的人才“样样通,样样不精”,不符合社会对专才的需要。目前社会分工更细,更需以培养专才为主。从此,可立意为:全面发展真好吗?不要求“全”责“备”,“门门通不如一门精”“一招鲜,吃遍天”。如写成“关爱与成长”则偏离题意。
方法四:从“主物公”自身入手审题,即从兔子自身的角度或你对兔子学游泳失败怎么看的角度来立意
从此角度来引申,你认为兔子应该怎么做?或者假定你就是兔子,你应该怎么做?可立意为:认识自己的长处,认清自我,勇敢做自己。可写的题目有《请给我一双自由飞翔的翅膀》,可谈在自己的一片天空里翱翔;可写《穿合脚的鞋子上路》,巧用比喻,显得语言优美,表达上可以加分。但此类题目一定要把其比喻内容揭示出来,自由飞翔的翅膀就是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是雄鹰就要翱翔苍穹,是蛟龙就要遨游大海。“合脚的鞋子”就是适合自己,只有发挥专长才能成功。如写成“让我做一只奔跑的兔子吧”,既形象生动又紧扣材料,这就是好的命题。也有同学写成书信体,以兔子的名义给教练野鸭写信,写成“给野鸭教练的一封信”,信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倒出自己的苦恼,亮出自己的特长,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只愿做一只奔跑的兔子。这种写法也是不错的选择。如写成“相信自己,永不言弃”就是跑题了。
篇9
[关键词]分层次 序列化 考场写作 审题立意 语言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17
在高三语文备考中,我们在作文备考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别的专题无法企及的。可是,作文备考始终是高三语文教师最头疼的一件事。学生缺乏写作兴趣甚至非常惧怕写作,写作文成了“憋”作文,并且“难产”出来的习作往往存在偏离题意、立意平庸、材料枯旧、结构老套甚至混乱、语言干瘪死板等弊病。正如马正平在《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中所说,我们的学生写作既存在动力性困难又存在能力性困难。
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两方面的困难,为考场作文有效增分?笔者的探索是:在高三开学伊始,将学生按语文综合素质大致分为中上层次和后进层次,针对他们的特点,采取序列化训练指导的方式,重点突破考场写作审题立意和语言形式两大难关,进而提高学生的考场写作能力。
一、基于学情的分层次序列化训练
笔者面对的学生虽然大多数语文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学习习惯也不好,在全市参照系中仅属中下层次,但学生还是存有很大的差异。就以笔者今年高三接手的两个班为例,在2015届惠州市第一次调研考试中,这两个班学生中语文总分最高分为110分,而最低分只有33分,及格率仅有20.8%,总分60分以下的学生就占到12%。由于100分以上人数不到10人,且最高分只有110分,所以其实并不存在所谓优秀生。基于此,笔者依据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把学生大致分为中上层次和学困层次。中上层次的提升目标是语文总分115分以上,达到优秀层次,是为优等提升层;学困层次的提升目标则是语文总分90分以上,将其称为后进层。优等提升层学生的作文目标是48分以上,后进生的作文目标是43分以上。
分层以后,笔者开始通过序列化训练指导这两个层次的学生,对于占大多数的后进生群体,主要是通过自编学案等辅助材料依次对他们进行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方法指导,行文点题和扣题方法指导,记叙文、议论文文体规范,议论文分论点的确立方法指导,议论文的层递式、并列式、对照式结构方法指导,议论文例证法的运用等训练;对于中上层学生群体,则在后进生训练的基础上加上记叙文开头与结尾技法、构思技巧及曲笔技巧等的指导与训练。此不赘述。
二、分层次审题立意训练
开展分层次审题立意训练,后进层准确审题苦练扣题方法,优等提升层追求立意出新艺术扣题。
1.后进层学会准确审题,优等提升层追求新意深意
笔者首先从分析近三年各地高考作文题尤其是广东高考作文题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近年来广东高考作文“材料引……”型新材料作文特点,了解新材料作文题的审题要领。通过对2013年、2014年广东及其他一些省市高考作文题的具体分析,让学生真正了解新材料作文因材料的存在而形成的明确规定性和限制性;因其材料细节的复杂性、材料内涵的丰富性、材料思想的可辩性、材料倾向的模糊性等因素使作文立意角度具有多样性等特征,让学生明白准确审题的重要性。
当然,认识到了审题的重要性,要真正会做才不会恐慌。所以,笔者非常重视在训练中让学生一点一点地学会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一开始,在长达三周的时间里,笔者每天给学生提供一个精选的新材料作文题,对学生进行审题训练,不一定要求写成完整作文,只是要求学生思考材料主旨,写出审题角度并在全班交流,统一讲评,以打开学生思考材料的眼界与思路。在此过程中,力争做到让后进层次的学生能准确审题,找准自己的立意角度;引导优等提升层的学生在准确立意的基础上,能深入思考材料,打破常规,追求新鲜深刻的立意。在对每一个作文题审题立意的分析讲评中,笔者会在评语中或当众口头表扬那些能准确审题立意的后进学生,在评语或面批中指导那些优秀提升层的学生,对材料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进而获得新鲜的作文立意。
2.后进层练熟扣题方法,优等提升层讲究扣题艺术
在学生基本掌握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之后,后进生基本能围绕材料主题准确地审题立意,优等提升层学生在做到准确审题的基础上还能力求有新鲜、较为深刻的立意。笔者通过学生自己习作中的实例引导他们分析写作过程中扣题的重要性,继而印发《让你的作文亮起来系列学案之行文如何点题和扣题》,让各层次的学生学会点题扣题的基本方法。紧接着推出高密度的点题扣题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方法,并在随后的作文教学中反复强化点题扣题的意识。
在此过程中,对后进生的要求是熟练掌握在作文的标题、开头语段、论证段落的首句、尾段等处利用“字面重复点题”等方式高频点题,推荐这类学生采用“明点”的方式点题;要求优等提升层在这些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力争做到采用“字面重复点题”和“变奏点题”结合、“明点”和“暗点”结合的点题扣题方式,力求点题自然,讲究扣题的艺术性。
三、分层次语言形式训练
开展分层次语言形式训练,后进层练出结构美,优等提升层练出语言美。
在语言形式方面,基于学情,后进生适度放弃语言美,侧重追求结构形式美;而对于少数具有一定语文素养的优等学生,在语言形式上力求通过引导读与写的训练,练出作文的语言美。
在追求后进生的作文结构美方面,笔者主要通过编订印发并引导他们研习“让你的作文亮起来”系列学案之《行文如何点题和扣题》《议论文分论点的确立》《议论文的横列式结构》《层递式与对照式结构》等学案,让他们学会点题扣题、设置议论文分论点、掌握议论文的几种结构方式,进而使文章思路清晰,具有结构美。其中,对于读写能力特别差的学生,笔者特别强调点题扣题、层递式结构的训练。这不仅能强化他们的文章结构,主要还能帮助他们打开思路,有效地解决“写不完”“写不下去”等问题。在语言方面,力求表述准确、流畅,适度放弃对优美的追求。
在日常的备考中,笔者非常注重打通高考其他考点与作文的关系,做到融会贯通。学生的审题能力反映的是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和语言运用的备考过程中,注重引导他们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文意,启发他们进行深度思考。在与读和写都有关的一些题型题点(如压缩语段、语句补写、情景写作等)的训练与讲评中,有意识地打通语文备考各考点的关系,让复习效率最大化。
在优秀生的培养中,笔者结构美和语言美两手都抓,力求两手都要抓实。不过,除了强调点题扣题外,结构方面并不过多限制。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推荐这些学生阅读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主要是一些思辨性强、语言优美的散文,比如余秋雨、毕淑敏、刘亮程、刀尔登等人的散文集。另外,在开学之初笔者就倡议班上学生人手一份杂志,如《萌芽》《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月刊》等,鼓励他们对文本深入思考,同学间交流讨论,为写作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在单独或分组的指导中,笔者精选了一批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很有模仿价值的好文章让优等提升层的学生进行仿写,定期进行仿写讲评。一般采用面批和小组交流评价的方式,对他们的文章进行反复的修改、优化。笔者还鼓励并指导这一层次的学生尝试书信、实验说明、商品说明书、调查报告等创新体裁的写作。有两个学生练得有模有样,在第三次调研考试中分别获得48分、52分的成绩,信心倍增。
四、分层次的作文评价
进行分层次的作文评价,对后进层作“低分高评价”,对优等提升层作“高分低评价”。
在分层次的作文教学中,一定要配合分层次的作文评价。高考评分是一把尺子,但教师平时的评价标准则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制定,平时作文评价的目的是促进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日常的作文评价中,我们总体应以肯定、鼓励为主,根据分层目标,还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分别选择最合适的策略和形式进行评价。如对优等提升层可采用“高分低评价”的方式,讲评时当众朗诵高分习作,在肯定优点的基础上,重点指出作文不足,对他们多提要求,使之不得沾沾自喜,鞭策继续提高;而对后进学生则采取“低分高评价”的方式,多肯定其进步与成功之处,使之看了评语不灰心丧气,而是受到鼓舞,继而能扬长避短。对后进学生的作文,亦可选取写得好的片段,在全班朗诵,大力表扬,肯定进步和优点,让他们自己跟自己比,增强自信心,尝到成功的甜头。这样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站在自己写作的“起跑线”上,各自向前发展,使全体学生都能处于“乐写”的情境之中,快乐地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在高考作文备考中,通过分层次序列化训练帮助学生打通考场写作审题立意和语言形式这两条“经脉”是操作性强且行之有效的。就以2015届笔者所带的两个班共118人为例,经过一轮作文分层次序列化训练,在惠州市调研三中已初见成效,作文平均分为417分, 43分以上人数比例占40.3%,48分以上人数比例占8.9%。对比调研一,进步是明显的。相信在二轮复习中再配合提升训练,学生个体作文成绩还能有所提升。
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在机缘巧合之下打通了他的任督二脉,练就了九阳神功和乾坤大挪移,从而成就一番英雄伟业。笔者的学生也许没有张无忌的天资,但笔者始终相信他们的可塑性极强,提升空间极大,只要备考得法,他们也能在作文上各有作为,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
[ 参 考 文 献 ]
[1]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李忠康.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篇10
给材料作文题型是高考作文命题题型中难度较大的一种题型,因为这种题型的命题所使用的材料可谓“五花八门”,写作者很难预测到。并且所给材料的主旨往往比较隐蔽地蕴含于材料之中,又加上写作角度错综复杂,所以,对考生来说,审题是写作之前令人头痛的头等大事。考生在写作时,由于审题难度比较大,这就给写作带来较大的解题障碍和思维障碍。虽然从所给材料领悟到的写作角度不止一个,考生看似不容易跑题,但是,考生如果不会分层次、巧归纳地认真审题,就可能导致高考写作中的“跑题”失误。而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写作的角度则相对比较容易把握,考生写起来也相对比较得心应手些,但这两类试题类型又比较容易导致猜中试题,特别是话题作文,考生容易犯宿构的错误。可见,每类试题类型都是各有千秋、各有利弊的。另外,每类型的作文命题样式一旦稳定下来,都将要保持它的连续性,因为它涉及到的考生都是比较多的。
综上所述,高考给材料作文中审题是写作的关键。那么,如何审题呢?这就要求考生首先要会对材料分层次、分类别、巧归纳、巧总结,把材料中所涉及到的写作对象进行分类归纳,然后再去选准角度,进而提炼合适的写作话题。可见材料作文题型在考查考生写作能力的同时,还考查了考生的阅读鉴赏、分析材料的能力。为此,我们可以采用逐步转换命题题型的方法,使给材料作文题型转换为比较容易把握写作角度的话题作文类型和命题作文题型,这样,考生就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了。对于这个转换过程,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审清楚题中所给材料之后,给材料分层次,归纳、总结出材料中的写作对象(包括主要对象和次要对象),接下来,选准写作角度,根据写作对象和写作角度,提炼出写作的话题,就可以将这种材料作文题型转换为话题作文题型,然后,命制出写作的标题,再将话题作文题型转换为命题作文题型。经过这一步步地转换,我们的高考写作最终都要归结到命题作文题型的写作上来。那么,高考作文的标题一旦命制好,考生就要围绕考生自己所命制的标题去构思行文(当然,对于命题作文来说,就不需要考生自己命制标题了)。首先明确一点,致力于文学创作的“未来作家”和想参加自主招生以及作文大赛的选手可以不学习我们文章中提到的技法,因为教育部命题中心的有关考试说明已明确指出:高考作文不同于文学创作,也不同于平时有关部门举行的作文大赛。
首先,我们要做到“细审题”。所谓细审题,首先要对所给材料一字不落地粗读、细读各两遍。通过读材料,我们要对材料所涉及到的写作对象进行分类归纳,从而为确立要提炼的话题选角度。
其次,我们要学会“选角度”。看题目中所给材料涉及到几个写作对象,围绕归纳出的几个写作对象,并把这几个写作对象分为不同类别。对这几个类别采用层层剥笋的方法进行分析。每个写作对象都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多角度探究,从而全面地把握写作对象,力求找到写作的最佳角度。
第三,我们可以从对材料的整体把握中“找话题”。分析了写作角度,我们可以从写作对象和写作角度入手去“找话题”。针对不同的写作对象,针对不同的写作角度,我们来提炼话题。例如,我们从安泰的角度出发,提炼出话题,就可以把材料作文转换为话题作文。这样,考生在写作中又回到熟悉的话题作文题型上来,写作的思路一旦打开,下面的立意、拟题等问题将胜券在握了。
第四,我们要自主“定立意”。当写作的话题确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话题寻找最佳立意,为写作定下一个整体构思核心。作家在写散文时要做到“形散而神聚”,说的就是上述道理。我们要寻找到的所谓最佳立意就是体现写作主旨的“精神,也即是我们写作时通常所强调的:你准备抒发什么情感,你准备表达什么观点与看法。因此,我们写作就要围绕我们所定的立意去构思,去选材,去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