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神贯注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3-21 05:11: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全神贯注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紧密结合;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064-02
【教学片断情景再现】
......
1.品尝文味,从读学写
1.1师提出品读要求: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勾画文中最能反映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句子,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句话或半句话写下自己的感受或体会,再入情入境地读一读。
1.2生默读勾画品味。师点拨:读的时候你要想象你已经来到了罗丹的工作室,想象罗丹工作时的样子。他的动作,他的神态都出现在你的眼前,就像看电影一样。
1.3全班交流汇报。出示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这段话,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塑像的?让我们具体地来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抓住罗丹的动作、神态来描写他全神贯注地修改塑像的?
(1)"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这句话,边读边想象一下此时的情景,还可以边读边做做动作。
生:自由地朗读这句话,想象情景或做动作。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读着这句话,你的眼前好象出现了怎样的情景?能试着做一做吗?生:自由回答并表演
师随机采访:请问罗丹大师,您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是在做什么?生:......
师;这位大师,我听到您嘴里叽里咕噜的,您在说什么呢?
生:......
师:刚才我看到您的眼里闪着异样的光,您是有什么新发现吗?
生:......
(2)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
师:自由地读读这句话,边读边做做动作。
生:练读。
师:谁来边读边做做动作?指名表演读。
师:我们一起来边读边做做动作。
师:看着这个省略号,你好象还看到罗丹在做着什么动作?
生:我好象看到他有时歪着身子,有时蹲下去,有时左看看,有时右瞧瞧。
......
(3)一刻钟过去了……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
师:自己再好好地读一读这句话,边读边想:此时,你的头脑里好象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生:我好象看到罗丹越来越投入了,他不停地挥动着抹刀雕刻着......
(4)大约过了一个小时……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师:自由地朗读这几句话,想一想:如果你就是罗丹,此时,你真想说什么?
生:现在,她多美呀!这才是杰作!
......
指导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小结,朗读第二自然段。
2.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2.1同学们,作者通过细致地观察罗丹修改塑像时的动作、神态,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大雕塑家罗丹全神贯注地工作的情景。接下来,请同学们也来学习这种写法,先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我们班的小书迷是怎样看书的,再试着用一段话描述出来。
2.2生表演
2.3你能试着用几句话描述一下刚才看到的画面吗?老师这儿有个写话提示,看一看,再试着说下去。(出示写话提示)
(1)xxx真是个全神贯注学习的人,只见她......,一会......一会......
(2)xxx学习真专心啊,你瞧,她......
2.4指名说,其他学生认真听,听完帮忙补充或修改。
2.5同桌相互说。
2.6在写话本上完成写话。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并学习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态度;难点是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神态、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练习写话。教学中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尽可能地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学会运用,使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主要体现了以下两点:
(1)以读为本,品味文字。我主要抓住重点段(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以读为本,通过多形式的朗读来品味语言文字的美,通过对描写罗丹动作、神态等的句子进行品味,感悟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全神贯注的工作品质。
(2)读写结合,学以致用。阅读重在积累,积累了才能更好地运用。"阅读教学要把写挤进去。"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我们读者眼前之所以有如此清晰的人物形象,来源于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了细致地观察,生动地刻画。于是,自然过渡到身边熟悉的人的情景,练习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来描写的方法描绘人物,阅读与写作进行了有机结合。
那么怎样进行读写结合呢?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几点浅见。
A.选好"结合点"。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如何由读向写自然过渡,这之间需要有一条线、一座桥。这线、这桥就是结合点。结合点要根据单元读写训练重点和文章的自身特点而定。
(1)据单元读写训练重点而定。单元读写训练重点是单元读写方面的知识点,它渗透在单元内的课文中。依据它进行读写结合,正合教材编排的意图,能够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根据文章自身的特点定。根据文章自身特点,确定阅读课中的习作教学目的,会使结合的针对性更强一些。
例如:《桂林山水》一课中写桂林的山和水两部分的方法都是先拿桂林的山(水)与其他地方的山水作比较,而点出桂林的山和水与众不同,然后又先概括一句桂林的山(水)有什么特点。这两部分是容易让学生模仿的,结构明显,层次清晰。我在让学生学习过本文后,仿照此文写了《南湖》《鉴湖》等。
还有一些文章空白也可以成为结合点。文中的省写或略写处,我们称之为"文章空白"。如《小小摄影师》一课,结尾没写出小男孩后来怎么样了,老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续写结尾。
B.多角度、多形式。读写结合没有统一的模式,固定的形式,应该角度灵活,形式多样,一般有以下几种。
(1)仿写。①仿写句子。②仿写片断。如文章开头、结尾、过渡段等③仿写整篇。对于一些构思精巧,文辞漂亮,很有特色的文章,老师可以让学生写整篇。如:《桂林山水》一文采用了"总――分――总"的谋篇布局,可采用此方式写整篇文章。
(2)缩写。一般适用于长篇文章。如学习课文《普罗米修斯》,指导学生抓住"盗取火种""受到惩罚""得到解救"这三大板块进行理解,再让学生抓住要点进行缩写,学生就不觉得困难了。
篇2
关键词:道德经;涌现哲学;中庸理论;低碳生活;绿色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6-005-2
新教育形势又提出了新的哲学命题:规范办学与质量提升的关系;特色发展与课堂教学的关系;高考桎梏与教学创新的关系。破解诸命题需要理念的更新和工具的创新,基于“道生”理论、涌现哲学、中庸理论、低碳生活等哲学思想以及我校长期的绿色教育实践而创生的绿色智慧在澄清、矫正当前教育“时弊”方面有极独到的见解和实践路径,成为我们实现高效低碳教学的重要工具。
一、穿越时代的哲学思想引领绿色高效课堂
哲学是探求事象本质的学问;学科思想是贯通学科整体、揭示学科本质、促进学科发展的哲学思想;二者有交集。学科思想往往是上位、集约的知识,是学科之“道”。如地理学科的人地关系、整体性原理、时空事象统一规律等,它们有“完满、自足,不受制于它物的简单性”的特质。老子《道德经》揭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理。涌现是从简单规则出发,演化成复杂模式的过程(飞利浦·D·克莱顿)。“道生”理论与涌现哲学异曲同工,“道”与“简单规则”对应,“万物”与“复杂模式”对应,“生”与“演化”对应,是过程与方法,与新课程强调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理念不谋而合,揭示了教学的特征和规律。基于学科思想和简单规则(即道)生成妙趣横生、变幻无穷的知识图谱,提高知识集约度,显现学科思想,点化学生意识,使学生进入玄思、内省的状态,展示了高效低碳教学的诱人画卷。
二、“考前知识浓缩、考中现场优先、考后反思建模”三大策略成为穿越题海的普渡之舟
学生困惑:做了许多题,碰到新题又不会做了?笔者沉思:为什么要沉溺于题海?有没有穿越题海的普渡之舟呢?
高考“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易、中、难题3∶5∶2的比例配置,以及“80%左右的答案可从材料中直接或间接读取”的研究发现,告诉我们完全不必以“题海之苦”来换“高分之果”,而取“现场优先策略”全神贯注于现场解析,与“考前的知识储备、考后的反思建模”策略相辅相成,成为穿越题海的普渡之舟。
(一)考前将知识浓缩于结构图谱的知识储备策略
蕴含哲学思想的三大结构既是知识的普遍结构,也是解题的共通结构,只要深刻理解并熟练迁移就能使学习和解题变得简单而有趣。
【2011年江苏高考题】27.图15为北非简图,图16为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14分)
(1)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的差异是 。
试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分析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
(6分)
(2)乙地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有 (3分)
(3)该地区大多数城镇分布在沿海的主要因素有 (3分)
(4)影响该地区陆路交通布局的主要因素有 (2分)
【参考答案】(略)
【解题过程】第1题可直接从图16读取;借“风水地”结构和气候图谱可解“气候差异及原因”;借“自然—人文”结构及其图谱可破第2、3、4题。
(二)考中全神贯注于现场资源分析的现场优先策略
现场资源包括试题提供的全部信息,乃解题之“本”,而“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成为答案“生”成之“道”。如选择题题干与题肢无非就是“对立或统一”关系,取“统一”弃“对立”;综合题就是建构围绕“核心”信息演绎、与“问题”关系统一的推理链。“对立统一”的哲学观还使学生将“题干—题肢”、“信息—问题—答案”作为一个分析单元进行“系统—整体”思维,摒弃顾此失彼的陋习。全神贯注于现场分析既可读取80%左右的答案,又不分神于无谓的紧张和失分于思维定势。
如何现场现学试题提供的新知识、新概念是准确解题的关键。如2012年江苏高考试题中就有“雪线高度、岩层的埋藏深度、土地利用的集约度”等新概念。
【2012年江苏高考题】图5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9~10题。
9.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A.褶曲隆起 B.褶曲凹陷 C.断裂下降 D.断裂上升
【解析过程】“岩层的埋藏深度”是新概念,但考生往往因心理紧张忽视解读而生误解。图像中“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线”会因思维定势于平时练习中的“岩层分布形态”而误解。全神贯注于现场分析,则能清空定势,根据“岩层的埋藏深度”概念将岩层分布情况重绘于地形剖面图上,答案即水落石出。
教会学生如何发现试题提供的“核心”信息,围绕“核心”如何用想象演绎、与常识相接、借“整体性原理”推理而建立“条件—问题—答案”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应对开放性试题的普遍之法。
如【必修Ⅲ第一章第四节】“西气东输对调入区、调出区分别有怎样的影响?”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确定“气”乃“核心”信息,将“气”以“作为能源(自然资源)”、“作为洁净能源”、“通过输气管道建设”对调入区(长三角)、调出区(西部地区)分别有何意义的系列之问,用“常识+想象”将“气”的“环境、经济、社会效益”补实,答案应然而“生”,思路深刻,结构清晰,广谱迁移,无须死记硬背。
“现场为道、为本”的思想,既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哲学观的体现,又能破除思维定势、心理紧张、熟题易错的怪圈,成为破解“题海战术”的良策。
(三)考后必须建立回归反哺机制的反思建模策略
做完任何题目都要回归学科思想和基本结构,充实知识图谱,建构解题思路,建立回归反哺机制,强化“基本结构”的生成功能,强化“知识图谱”的实用功能,犹如体育基于简单的动作和必要的规则,在训练反思中强化技能和提升智慧。
三、随身携带的心智程序成为穿越课堂的思维之“道”
(一)思维模式:随身携带的心智程序
思维模式是大脑建构的心智程序,是对思维过程的提炼机制,是主体把握客体的概念框架。
传统的教学往往采用“读—讲—填—划—记”单一线性模式,而绿色高效课堂则采用“提炼要素—拓展联系—彰显结构”的非线性、深度理解模式:基本概念是什么?哪些要素构成?要素之间、前后知识之间、与学科基本结构之间有怎样的联系?着力培养学生揭示事物本质的思维模式。
如教学必修Ⅲ《区域的基本含义》时,当“区域”概念呈现后,教师通过“气候图谱”的整体性联系,将“地—风—水”结构展现面前,将“区域”提升到“道”之地位。气候图谱、联想景观、联系区域的主要特征形象生动而深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不必死记硬背。
在“区域产业结构”教学中,教师进一步将“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添加进“人文要素图谱”,使学生明白自然地理条件是相对稳定的,而人文地理要素是不断丰富、发展和变化的。
将区域产业结构差异“传统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发展水平较高区域”纵列,然后与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进行比较,要求同学们分析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分组讨论后同学们得到了前者是同一时期不同区域的横向比较,而后者是某一区域沿着时间轴的纵向比较,强化了“时空事象统一”的学科思想。)
必修Ⅲ第一节课就印证了三大基本结构的普遍性、科学性和适用性,纵横穿插于不同的教学时空,将不同的知识概念和相互关系统一到基本结构上来,变成学生头脑中“简化了的假设”,形成积极正确的思维定势,成为“随身携带”的智慧程序,通过“道生”策略,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丰富性深刻地揭示出来。
(二)思维结构:现象到本质的智慧中介
思维结构是世界结构的反映,是要素之间的联系,是思维要素(即语言、材料、问题)与思维功能(答案或方案)之间的中介。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思想为绿色高效课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世界呈现的事象、我们所学的知识或面对的问题都属现象范畴,知识规律、正确答案和合理方案等属本质范畴。“看”的机制就是利用“具有兼容、中介、统摄性”的思维结构,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过程使问题与答案达成统一的过程。
地理知识或试题一般是“图—文”二元并呈,它们以“现象态”纯粹直观地呈现于学习者面前。如何通过思维结构达致“本质”?第一步须从现象中抽取要素,建立“现象—要素”结构;第二步对要素用准确的语言定义,建立“要素—定义”结构;第三步须对整体特征进行推论表征,建立“现象—本质”结构。
如必修Ⅲ分析图1-8,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解析过程】首先请同学们阅读题目,分析题中有哪些要素?(知识框架的搭建或试题的分析一般都由学生自己来分析表述,教师聆听并予纠偏,比教师自顾自地讲解要省力、低碳、高效得多。)
同学们已经能够基于“城市发展”的“要素—定义”结构,自主得出“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本质特征。
解题完毕还要归纳“答案完整”的特征模型:一结构要完整,从“图、文”二元中完整地抽取要素。二定义要准确,“要素与定义”要匹配,与题目要求吻合。三本质要呈现,从“现象—要素—定义”中揭示整体特征。该模型是“结构决定功能”系统论思想的地理化,使学生明白“结构完整(结构)才能确保答案正确(功能)”的道理。
绿色高效教学将道生、涌现、中庸、低碳理念引入教学,充分挖掘知识或试题背后的思维含量和价值体系。用哲学引领教学,教学就变得本质和简单;用集约的普遍结构贯通学科整体,教学就变得有思想和灵气;考前将知识浓缩于结构图谱广泛迁移于不同的教学时空、考中将思维集中于现场解析建构“信息—问题—答案”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考后建立回归反哺机制的反思建模策略,“考前、考中、考后”三大策略相辅相成穿越题海的普渡之舟,“现场优先策略”使解题变得踏实而从容;随身携带的心智程序、智慧中介的思维结构,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学习成为思维游戏,绿色高效课堂收获着智慧和精神的双重卓越。
[参考文献]
[1]王瑞.解读《庄子》哲学中的“身体”[J].江淮学刊,2009(01).
篇3
《黄鹤楼送别》片段: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
师:这句中哪个词深深地印在你的心里?
生:伫立
师: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生:伫立是李白长时间的站立岸边目送孟浩然。
师:说的太好了,同学们想想,李白可能站了多长时间呢?
生:两三个小时
师:肯定有
生:半天
师:有可能
生:一直站到天黑
师:半天也好,一直到天黑也罢,李白为什么站那么久呢?
生:因为他舍不得孟浩然的离开。
师:是呀,一个“伫立”让我们感受到李白的那份依依惜别之情。
生:我感受最深的词是凝视。
师:同学们说说怎样的看才是凝视呢?
生:是认真的看。
生:是全神贯注的看。
:同学们说的很好,凝视的意思就是目不转睛的看,但此时此刻,你觉得凝视还是什么样的看呢?
生:饱含深情的看
生:依依不舍的看
生:满怀祝福的看
……
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再三告别之后,孟浩然终于离岸登船,而李白
生(齐):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
师:船已到江心,孟浩然的身影已模糊,而李白
生(齐):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
师:船越行越远,只在水天交接处留下一点白帆,而李白
生(齐):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
师:最后,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能看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而李白
生(齐):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
篇4
关键词:经验;积累;提升
一、浓浓的师生情怀
三(3)班的学生活泼好动,聪明可爱,喜欢表现自我,可惜有不良的学习习惯,特别是有几个学生总爱说话、搞小动作,顽皮捣蛋。有时令人头痛,但有时觉得他们很可爱――懂得关心爱护别人。例如,有一天,我们班有一位学生林××生病了,突然,他吐了满地脏东西,那东西真恶心,许多学生看都不敢看一眼,甚至想呕吐。而林×进同学马上递纸给他擦干净,林耀×、李××、罗××等同学分工合作,一会就把地板清理干净。又如:
今天,上数学课,我一走进课室,感到特别的安静,他们坐得端端正正等候老师来上课。我心想:怎么啦!难道我走错课室了吗?
于是,我微笑地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很开心,你们终于能正视自己,改变学习态度。”这时,谢××同学站起来说:“老师,请您坐着给我们上课吧!您辛苦,您带病给我们上课,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不辜负您对我们的期望。”听了那段话,我心里甜滋滋的,我的孩子是那么的爱我,使我感到了无比的安慰和自豪。原来,他们是从三(2)班哪里打听到的,利用下课时间,全班同学商量好的。这节课,虽然我生病了,但他们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好像吃了什么灵丹妙药似的,这节课,我越上越起劲,全班同学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津津有味地品尝数学的味道和乐趣。
这节课,我上得特别开心,因为学生的爱给予我无比的动力,最使我感动的是“老师,您辛苦啦!”
二、兴趣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对小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切实可行的好方法。课堂上引导学生动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拓展思维空间,结果,就会轻而易举地解决教学难点。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单位之间的关系和几时几分的读写是教学的重难点,如果单凭听老师说,学生是难以接受的,而且会觉得枯燥无味。因此,我就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具进行教学,课前布置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钟面,让学生自己了解钟面的构造:钟面上有12个数字,是如何排列的,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分为5个小格,共有60个小格等。课堂上,让学生通过拨动时钟学具的时针和分针,知道秒针走得最快,时针走得最慢,分针走一圈时,时针走了一大格,很快得到时与分之间的关系是1小时=60分。又通过与同学合作,一人报几时几分,另一人在学具上调拨出来,就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很快地掌握了知识,突破了重难点。
又如,在“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教学时,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模型,学生要思考观察身边什么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什么物体的表面是正方形,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共同特征,又有什么区别呢?第二天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到课堂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讲解,每个学生已有体会,与同学交流,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地发言,这样的课堂能不充实、活跃吗?因此,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动手操作,学生就会兴趣大增,学得轻松,记得牢固。如,在教学中适当的时间插入“猜数学谜语”环节,可以给学生减压,让学生轻松一下,更好地集中精神投入学习,越来越喜欢上数学。
三、游戏练习,培养兴趣
学完了“亿以内数的认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精心安排了这样两个比赛进行练习。第一个比赛是看谁读得快而准,游戏规则:组长(轮换做组长)在计算器上随意按出一个多位数(八位或以下)。让一个组员读,其余组员检查,轮流作答。在规定时间内,看谁读的题目对的最多为胜,胜者奖励一颗星。第二个比赛是看谁写得快而对,游戏规则:组长(轮换做组长)随意读出一个多位数(八位或以下),让一个组员写,其余组员检查,轮流作答。在规定时间内,看谁写的题目对的最多为胜,胜者奖励一颗星。
这节活动课,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为每位学生都想成为胜利者,所以学生拼命地去努力抢答,有时,小组成员的意见有分歧,便进行一场激烈讨论争议,甚至请我帮忙解决。快乐的时光过得特别快,还有10分钟就要下课了,我示意终止比赛,但他们说:“等一下,我还要说。”比赛结果,我宣布胜利者是王××、苏××等,下面学生窃窃私语:我不服气,下一次肯定要“打倒他”。
这是一节很有意义的课,通过这样的比赛活动,既能满足学生好胜心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玩乐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培养了数感。
总之,教学经验贵在积累和提升,坚持写随笔,有助于加快专业成长。教学反思是一名教师成长的关键,一名教师能经常做到反思,就可以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参考文献:
篇5
非常有幸我参加了胶州市班主任心理辅导技能培训,为期五天的班主任心理学习结束了,这次培训是面向胶州市中小学教师就心理咨询方面进行的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先后学习了林春老师培训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和郭勇老师的心理咨询培训,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深刻体会到,要做好学生工作,仅仅依靠满腔的工作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讲究学生工作的艺术,这种管理的艺术可以具体附载到研究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上。在这次学习中,我感受的最大是,这次培训我有了自己的教学经历,专家老师提到的案例感到非常的熟悉,因此,我的学习兴趣是很高的,感受也是很深刻的,具体为:
一、不要过多的、过早的给孩子贴标签。
某个同学“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不认真、差生等”,往往就给孩子贴上某种印象标签,学生长期就认同了,达不到转化教育学生的目的,相反的,我们应该是去赞赏他,激励他,正面引导,塑造孩子的积极观念,消除消极观念,在孩子来说形成一种心理暗示。不能恶语批评嘲笑孩子。孩子是夸大的,表扬大的。对于问题学生,要引导他们去发现自己的优点、长处。
二、老师、家长要学会倾听,处理学生问题不能简单粗暴。
1.全神贯注地听。 2.不仅用耳听,也要用心听;3.要有所分析的去听。
教育孩子要善于等待,多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百千次的呵斥责骂,不如一丝的情感触动。
三、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注意的方面。
1.一定要把自己定好位,自己就是老师,不是家长。譬如有的家长说,把学生交给您,打也行,骂也行,作为老师,千万不能这样认为,千万不能越权,避免给自己带来麻烦。
2.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少批评。
3.教育方式上要注意,不要在其他人面前批评孩子,给家长说话要注意,要婉转,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不要人为地与学生制造湾沟。
4.教育要用语言,不要用肢体语言,更不能暴力及暴力语言(讽刺、挖苦) ,对异性学生不要用肢体语言,孩子们都很敏感。
篇6
(《如何说 孩子才肯学》,[美] 阿黛尔 法伯,伊莱恩 玛兹丽施著,霍雨佳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
本来是以一种任务观念来读阿黛尔 法伯和伊莱恩 玛兹丽施合著的《如何说 孩子才肯学》一书,可当静下心仔细阅读时竟然爱不释手,扔下手头所有的事情,全神贯注地读完了整本书。
这是一本引进版权翻译出版的美国亲子教育的畅销书,也是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和家长所期盼的教育类读物。该书既有非常先进的理念,又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书中主人公是一位经常遇到问题的年轻教师,她与同事以及父母志愿者一起,通过不断的探寻和讨论,寻找到了与学生沟通的有效方法。书中罗列的沟通技巧、对话场景和令人一目了然的卡通漫画,让读者很快便能领会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每天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帮助家长和老师解决当今教育孩子时遇到的一大棘手问题――在这个充斥着各种娱乐和享受而又自由反叛的年代,如何激励孩子在学习上拥有最大积极性。书中提到许多方法,如吸引孩子合作、培养孩子自律、激发孩子创造力等等。但令我感触最深的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因为,接纳孩子的情绪是与孩子建立良好沟通的开始。
不管是作为老师还是一个10岁男孩的母亲,我反思自己的行为,有很多地方确实做得不够科学。如面对孩子作业不会做这种问题,我总是不耐烦地说:“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没动脑子啊!上课都在干什么?自己想!”其实老师或家长也可以这样说:“是吗,那么难,让我来看看,嗯,确实有点难,不过我想你好好想想就能完成了。”其实这样就是你接受了孩子的畏难情绪,并鼓励他,这样孩子才会试着自己解决问题。书中讲道:“孩子的情绪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当他们情绪良好的时候,他们的表现也好。”如何帮助他们获得良好的情绪?接纳他们的情绪。我一边读书,一边在想,自己是否接纳过儿子或学生的情绪?有,但大多数是在无意中做出的,或者说是一种本能的驱使。更多的时候,我将孩子的情绪忽视掉或是否定掉了。
一直以来,我总觉得教自己儿子最难。明明是好话,是激励儿子的话,为什么他听过之后,反而会产生厌学和逆反情绪呢?比如儿子说,今天作业真多。我说,不算多,抓紧时间写就行。他立刻变得烦躁起来,并反驳,再抓紧时间,作业多还是多;比如儿子说,笛子老师教的新曲子很难。我说,不难,多练几遍就行。他撇撇嘴说,只会纸上谈兵;比如他喜欢科幻类的书,而我一定要他多看作文类的书。很多事情,没有对错之分,就算有对错,也要允许别人的想法存在,这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我是懂得的。可是我为什么要否定他的想法和感受呢?我担心他因作业多而厌烦不想写;我担心他因曲子难而畏难不想练;我担心他只读故事书,而不读知识性的书。结果适得其反,他变得越来越反叛,越来越敌对,我和他的沟通几乎全是大声的骂、眼泪和顶嘴。
对自己的孩子也好,对自己的学生也好,我总是对孩子们宣扬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观点和表达自己情感的权利,然而实际上,每当孩子们表达他们的感受时,我总是驳回,跟他争论,我在潜意识里说:“你这样想是不对的,应该听我说。”反思自己的教学,何尝不存在这样的现象呢?为了完成自己的预设,课堂上给了学生多少自由表达的机会和时间呢?给了那些学习速度较慢的学生多少思考等待的时间呢?往往是一个优秀的学生答对了,便迫不及待地进行下面的教学环节了。这样的教学带来的后果是班级的两极分化不断加剧,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越来越不畅通。
谈了这本书后,我突然强烈地意识到,与孩子交流时认可他的情绪在沟通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当我们成人感到伤心或受到伤害的时候,我们最不想听的也是建议、大道理、心理分析或者别人的看法。但是,如果有人真正在聆听,如果有人认同我们内心的伤痛并给我们一个机会来聊一聊我们的困扰,那么我们会感到伤痛在减轻,困惑在消除,我们会更有能力面对问题。对于孩子来讲,也一样,如果他们得到了别人的理解,那么他们同样可以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这种富有同情心的话语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对大部分人来说,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我们的感受通常都是遭到否定的。所以我们必须通过不断学习与练习,熟练地掌握这一接纳性的新语言,从一些细节上来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如:全神贯注地聆听孩子说话;用“嗯”“我知道了”等语言来认同孩子的感受;把孩子的感受用适当的词表达出来;借助想象满足孩子的愿望……
篇7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言语形式决定(或者说深化)言语内容的案例,可见文学的创作过程中,形式对内容表现的重要意义——怎么写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形式问题。回到我们语文教学层面,就是要突出强调学生学习“怎么写”的重要性。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不论国文、英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便是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便是要重视语文的形式与方法。”但关键是如何在实践层面让学生领悟文本内部的语用规律和言语“秘妙”,并且能自觉地在特定场合做出得体的表达,甚至个性化、精妙的表达呢?是加强语言形式的分析,还是大量增加“指向写作”的训练?前者要防止离开内容导致的课堂枯燥和人文失落,后者则要警惕机械低质量的练笔导致的急功近利和课堂失位。笔者以为,阅读教学要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地位,充分利用文本教学资源,找准“语用”训练的最佳切入点至为关键。我们不妨试试“比较”这一策略。
【案例一】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全神贯注》教学片段
课末,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中印象深刻的词句,并默写(或抄写)在本子上。
师:课文中有一个句子,我觉得大家要再加深印象,一起来听写这个句子。写之前,先听老师读两遍,边听边记,记到心里去。等老师读完两遍,你也记住了,这个时候再拿起笔来写。这样做,就叫全神贯注。
师:(读句子两遍)“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
(生写句子,之后打开书校对)
师:请拿起笔,把“一刻钟过去了”圈掉。
(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啊!”学生不肯圈掉)
师:态度坚决一点,圈掉后,我们再读一读句子。
生:(读)“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
师:能不能圈掉?
生:不能。总觉得抒发不了“激动”的感情。
师:问题很严重。
生:句子中的“越干越有劲”和“更加激动”,是与时间有关系的,前后不一致。
生:有了“一刻钟过去了”,才能感觉到时间过得特别长。
师:看来不行啊!来,在你圈掉的话下面加上几个“”,表示要恢复原句。
(学生迫不及待地拿笔加注“”)
在这堂课中,学生对于罗丹全神贯注的体会,关注了文中表示时间的词句,但体会不深。针对这一点,教师通过让学生在听写的句子上圈去“一刻钟过去了”,来比较其存在的意义。这一看似不经意的比较,其实巧妙地促使学生对文本的语言进行反思,使原来的无意识变成有意识,学生自然地去思考文本特殊的言语形式在言语内容上传递出了怎样特殊的意味,产生了怎样特殊的表达效果。于是,有了“总觉得抒发不了‘激动’的感情”“句子中的‘越干越有劲’和‘更加激动’,是与时间有关系的”“有了‘一刻钟过去了’,才能感觉到时间过得特别长”等语用规律的体验。
【案例二】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巨人的花园》教学片段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理解了正是因为巨人“赶走了孩子们、砌起围墙、竖起告示牌”等原因,使曾经“漂亮的花园、孩子们的乐园”变成了“荒凉的花园”之后,课堂上出现了以下场面。
师:同学们都对巨人说的话印象深刻。现在请你把巨人赶走孩子们的三句话合在一起读一读,你还有什么发现?(生读)
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可是巨人又发脾气了:“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
生:我发现巨人真的很生气。
师: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生:巨人说的三句话中都用到了一个“滚”字。
生:三句话中都用了感叹号……
师:噢!你还关注了标点符号。
生:我发现巨人一次比一次生气,越来越生气了。
师:哦!你的发现又进了一步,你为什么这样说呢?其他同学也想想看。
生:因为我发现三句话中作者的提示语有变化,第一句是“很生气”,第二句是“又发脾气、训斥”,第三句是“大声叱责”,感觉越来越生气。
生:我发现巨人说的话一句比一句短,特别是第三句,我们知道人生气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的……
师:这个发现了不起,同学们有这样的体会吗?
生:我发现第三句的提示语与前两句不一样,前两句在前面,第三句放在了后面,我感觉巨人越来越不耐烦了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他等不及就说出来了……
师:真是一个精彩的发现,这些都值得我们在写文章时好好学习。
师:有了这些了不起的发现,我们一定能读好这三句话。来,让我们用声音、表情把这些体会表现出来。
(生 自由练读、师生对读、个别读)
……
在这个片段中,对话的主题明显已经不是“内容的读懂”了,而是语言文字的表达。我们知道,文本中的语言是客观存在的,但往往只有联系起来思考,才会发现“语言使用者”的表达意图,而这往往需要教师的介入助推——学生把文本中散落的三句话聚在一起一比较,马上有了“巨人很生气”“越来越生气”的发现。这些发现来自于对句子中相似字词、相同标点的捕捉,以及对于句子长短、说话人节奏、语势的关注。这样,教学就走出了内容分析的胡同,引导学生从表达的角度进行审视,教学也就进入了语义学背后的语用学的范畴,直面“语言使用者”的意图、心理状态、情感状态以及相关联的言语行为。
【案例三】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军神》教学片段
学生围绕“为什么称为军神”开展批注交流。教师发现学生的回答、交流大都聚焦在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缺少对其他细节(主要是沃克医生)的关注,于是,有了以下调整。
师: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但是你发现没有,其实文中写沃克医生的语句一点也不少,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来写沃克医生呢?同学们先把这些语句找来读读,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学生朗读、小组讨论)
生:写沃克医生的句子表明这次手术很危险。
生:写沃克医生的语言、动作、神态,其实是衬托了的刚强。
师:比如——
生:比如“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沃克医生是军医,见过大场面,但还是双手颤抖,额上汗珠滚滚了。这就很好衬托了的刚强。
……
师:说得真好!如果说写是正面描写的话,那么写沃克医生就是——
生(齐答):侧(反)面描写。
师(笑):不叫反面,叫侧面。
师:回想一下,在我们学过的课文里也有过这样的描写吗?(学生交流)
师:(示意学生看插图)当时的手术台边,还有一个女护士,我们能不能结合刚才的学习,想象一下女护士的动作、神情,从侧面来衬托一下的刚强、坚毅?(学生动笔写话)
生:护士站在一旁,她端着器材的手微微发抖,她看着那双抓着白床单、青筋暴起的手,心中不免为捏了一把汗。端着的盘子也因为紧张过度而发生“嚓嚓”的声音……随着手术的进行,器材抖动得更厉害了。
……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根据学情有了三项调整。一是把沃克医生与进行比较,用“故事的主人公是,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来写沃克医生呢”引起学生的思考,进而感受侧面描写的“秘妙”;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也有过这样的描写吗”,在比较中求同——侧面描写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接下去顺势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引导学生从插图中女护士的视角,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一段话。这样,“语用”训练就找到了最佳的切入点,并且,凭借对课文言语内容的感悟与言语形式的理解,使语言运用有了内容与形式的支撑。这与离开形式纯粹从思想情感出发的读写结合有本质的区别。
篇8
关键词:职高政治;抓重点;重时事;抓课改;勤反思
职业高中学生文化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许多学校的录取分数从前几年的400多分下降到目前的“来者不拒”,甚至在中考前就动员“后进生”报考职业高中,与许多小中专或私立专科展开了抢生源的大战。更有甚者,这些后进生的家长,一方面,抱怨孩子的成绩太差,上不了好高中;另一方面,又对职业类学校挑三拣四,徘徊不前。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许多学生带着自卑的心理踏入职高校园。他们认为自己中考失利、成绩欠佳,很丢人。但是,来校后,周围同学都是彼此彼此,有的甚至还不如自己,于是沾沾自喜,甚至放任自我,无视校规、校纪,有意无意搞点课堂小破坏。而一些比较积极的学生认为自己是来学技术的,以后必须凭技术吃饭,但是,他们过多重视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而对文化课,尤其是对没有升学压力的政治课,缺乏积极学习的内驱力。
于是,为哄着学生好好上课,许多政治教师使出了浑身解数,但效果仍不甚理想。我觉得政治课即使被看成副科,我们也要上得“扬眉吐气,讨学生喜欢”。
一、抓重点,灵活删减内容――让学生不生厌
政治教材中有很多的内容,对于职高生来说不太实用。只需要让学生去了解,而没有必要去深究和研讨。对于这样的内容,我们要大胆割舍、酌情删减。比如,在学习《法律基础知识》时,可重点关注《民法》和《刑法》的学习。而其他的章节,如:《宪法》《行政法》《诉讼法》《经济法》都只要求学生做个简单了解即可。我认为,与其让学生有畏难情绪而心生厌倦,不如抓住重点,学一点会一点。对于职高生来讲,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实用、在于理解、在于融会贯通。
二、重时事,有意增加内容――让学生不死板
政治课反映时代变迁、紧跟社会发展。脱离时事的政治课无疑是死水一潭。而职高学生大多思想活跃,渴望了解更多社会上的热点。因此,在政治观点和原理的学习中,贯穿时事政治的内容很有必要。作为政治教师,必须不断地“充电”。只有做到了博闻强记,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信手拈来且游刃有余。除了教师的备课、上课体现时事的元素外,还可以集中在课前5分钟,开展每日时报及点评。让学生轮流播报每天发生的时事新闻,并加上学生自己的评论。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关注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抓课改,调动学生主体――让教师不被动
传统的照本宣科或填鸭式灌输,只会让教师越来越被动,学生越来越没创新精神。相反,教师积极贯彻课改精神,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才能打造有序和高效的课堂,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在我的课堂中,我会在探究性问题的设计上下大工夫,比如:问题的层次性、难易度、探究的价值等都必须认真考虑。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多动脑、多看书、多阅读、多说话、多交流。老师只是这一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评价者。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兴致才能调动起来,在与同学的相互探讨中才能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其中,教学中的讨论交流环节最关键。教师在课前预设的问题再精致,课上也有生成的一些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掌控好自己的课堂,既不能打击学生研讨的积极性,也不能放手使课堂秩序陷于混乱。
通过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小组内的畅所欲言,学生沟通了思想,澄清了问题,纠正了错误,达成了共识。学生欢喜多多、兴致多多、收获多多!
四、勤反思,总结经验教训――让教学更精彩
一般来讲,教师在备课和上课的环节上相对重视,而忽视教后反思和总结。其实,这对个人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学习都很不利。政治教师一般都是一人代几个班的课,相同的课程内容,在第一个班上完总会留下一些遗憾,那么,课下一回想,就会对某个环节和做法进行调整,使知识体系更合理、学法指导更科学。
还有,不同的班级,因专业不同、学情差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采用上肯定有变更。这些变化和调整,其实都反映了教师已经将反思作为一种习惯。只是,教师需要注意,必须勤于反思,对于调整和更改的部分,必须在教材和备课本上有所记录和修改,以便积累过程性资料,也有利于自己的下一轮教学。
篇9
1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领悟到,小学生的学习习惯许多是受教师行为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的。特别是在低年级,由于学生年龄小,各种感官很不成熟,感知觉能力较弱,所以自主学习能力差,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就会相对偏低,作为教师就要不厌其烦、循循善诱地多引导、多扶持、多示范、多演示。
首先,教师板书一定要规范、整洁,解题、计算认真不马虎。日久天长,学生模仿老师也就形成了书写、计算方面的良好习惯。其次,教师应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说到做到。比如,就拿检查家庭作业来说,教师说什么时候检查就一定要什么时候检查,不能因一时疏忽忘记检查或干脆不检查,这样,就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让一些胆大的学生乘机钻空子,下次作业偷懒不做,觉得反正老师也不会发现。长此以往,一些学生慢慢就会养成不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的不良习惯。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学习习惯的每一步做起,自始至终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都要以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引领、感染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持之以恒,以涓涓细流汇成浩瀚江河,功到自然成。
2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讲习惯
听讲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课堂上,精力要集中,不做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要认真倾听老师的点拨、指导;二是指要认真地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对他人的观点、回答能做出评价和必要的补充。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生在讲的过程中,让其他学生注意倾听,这一点非常重要。只要有学生发言,就一定要调动全班同学的注意力,直到大家都全神贯注、准备认真听讲的时候,才会对发言的学生说:“好了,开始讲吧”。天长日久,学生不仅学会了倾听,学会了捕捉信息,学会了判断,学会了交流,继而逐步会反思矫正自己错误观点的习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奠定了基础。
3训练学生养成注意力集中的习惯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驾驭课堂,稳定住学生注意力的能力。我针对低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把课堂教“活”,有时我会走到学生中间,利用眼神、动作提请学生注意;如不便走下讲台,可用暂时停止自己的讲课,引起某些学生的注意,收拢其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邻座同学也可以协助提醒。
篇10
一、过分强调人文性,忽视工具性,弱化了语文自身的能力培养
由于新课标强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突出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和地位,于是在语文教学中,不注重语文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讲解训练,忽视学生读、背、写能力的培养,而是想方设法出花样,脱离文本,架空分析,忽视能力,抛弃训练,这样一来,语文彻底被“异化”了。
作为真正面目的语文必须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有机融合。教学中也应该如此,该精讲的语文知识还要大力讲,反复讲;该训练的方面还需要训练,不能因为怕偏离人文性,而忽视语文的工具性。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提高读写能力是他们学习语文的最基本要求,要让他们先学会掌握语言表达的工具。有了基本的语文功底,然后才能谈上审美、素养等方面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语文素养,也才能谈得上人文素养,语文课要始终坚持以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为语文教学的根本,这是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毋庸置疑的。
二、过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淡化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纪律观念
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教师要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等,把学生当做有一定潜能的人,努力挖掘他们的潜能。但是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人们不愿看到的现象:课堂上,教师准备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看书、讨论,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问题也没有适当的启发和指导。教师一味地让学生讨论,表面看来比较热烈,但究竟他们在讨论什么很难知晓。殊不知,有些学生在自由讨论时,东拉西扯,脱离讨论探究的问题,结果是一节课结束了,问题还没有解决。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很少,甚至没有,既浪费时间,又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注重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又要强调教师的点拨与精讲作用。
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是师生的共同协作,双方智慧火花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特别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的精彩点拨,优美语言,精辟论述,透彻分析,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有一个明确的方向目标,便于教师掌控整个课堂,更便于掌握学生讨论时是否脱离讨论话题,可以及时地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也有助于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和组织纪律观念。
三、过分追求课堂形式的新奇,忽视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教师课堂关注对象严重错位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扩大课堂容量、提高学习兴趣、呈现教学内容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部分教师为了追求课堂形式的新奇,在上一些公开课、示范课时,把大量的课前备课时间用于课件的精美制作上,而无暇去备教材、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一道教学程序都通过电脑演示出来。但要知道,电脑终究不如人脑灵活,因为设计的程序不易更改,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只能把时间更多地关注在课件的播放切换上。尤其是对操作课件不很熟练的教师来说,只能小心翼翼地操作,全神贯注地呵护。于是,课堂上本该被关注的学生这一主体却被忽视了,整个课堂变成频频切换画面的课件展示会,从而使教师课堂关注对象严重错位。
四、过分强调赏识教育,忽视必要的批评,贬低了表扬的价值,不利于学生积极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