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课件范文

时间:2023-04-07 13:19: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桃花源记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桃花源记课件

篇1

会计信息化是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运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为此,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大纲应能发挥这一导向作用,教材应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充分贯彻现代会计管理思想和会计信息系统设计理念,教师应具备会计和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这也反映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以及会计信息化的学科特点。但我国高等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建设仍有待进一步改进,笔者近期对我国部分高校的会计信息化学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会计信息化专业设置“标签化”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设置了财务会计学专业或会计信息化专业。而且均把会计信息化课程没置为专业主干课,由此可以看出会计信息化学科在财务会计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会计信息化专业同传统财务会计学专业相比,对师资、教学设施等办学条件的要求更高,但会计信息化专业设置却与办学条件负相关。专科高校更倾向设置会计信息化专业,而本科高校则相反。尽管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市场定位和不同的人才培养层次,但确实有不少学校脱离办学条件,热衷于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部分高校的会计信息化专业同传统的会计专业相比,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方面并无差别,会计信息化实际上只是贴着“电算化”标签的财务会计专业。

(二)会计信息化学科目标定位不准,教学秩序“无纲可循”目前,教育界对会计信息化学科的功能定位的认识已趋于一致,会计信息化也已不是早期的会计核算的电子计算机化,而是企业资源计划(ERP)的基础和重要组成。有些高校开始改称为会计信息化,意在拓展会计信息化学科的内涵,使其由会计核算型向会计管理型和决策型转变。但在会计信息化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会计软件设计能力与会计软件应用能力的关系,学生会计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在会计信息化学科中如何定位,与会计信息化相关的课程如何设置等远没有达成共识。由于认识不一,导向不明,没有一套权威的教学大纲,教师要么把会计信息化变成了软件编程课程,要么变成软件演示课程;学生常常顾此失彼,无法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准确定位。我国不少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应用水平仍然停留在手工模拟的EDP(电子数据处理)阶段,这与高等学校对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不无关系。

(三)会计信息化教材建设滞后,“拿来主义”盛行目前会计信息化教材体系比较混乱,知识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会计软件业的快速发展。这种现象是当前会计信息化学科目标不确定和师资结构单一的真实反映。虽然教材体系的创新源于实践的不断创新,但又不能不受制于教师的需求水平。目前,高等院校普遍将通用会计软件的演示版作为会计信息化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课件的现象也令人担忧。从教学的角度看,“说明书”式的通用会计软件演示版有诸多局限性,没有兼顾教学规律要求。

(四)会计信息化师资知识结构单一,“因师施教”现象普遍高校会计信息化师资的基本特征有两个:一是师资知识结构单一,二是专职教师数量不足。这也是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随意选择教学内容,而不受教学大纲约束的原因之一。师资知识结构的单一性。主要源于对会计信息化的会计学属性的片面理解。由于现有师资的配备大多是按传统的手工会计知识体系设计的,不少教师缺乏对会计信息化理论的系统研究。对“复合型师资”内涵把握不准,又强化了师资结构的单一性。长期以来,过分地强调教师个体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培养,而忽视了师资整体上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构建。事实上,在信息化社会,只有极个别教师才能达到真正的“复合型知识结构”的要求,寄希望于通过个体的“质变”实现整体的“质变”是不现实的。

二、会计信息化学科建设的改革

会计信息化课程建设每一个层面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准方向,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明确会计信息化目标导向。在此前提下,着重解决师资问题。

(一)以课程目标导向建设为中心会计信息化的会计学属性决定了其教学导向是以会计为主,计算机教学为辅。其教学目的绝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逐个模块地去设计和编写程序,而是要让学生在编程过程中,全面理解会计管理思想,形成科学的会计信息系统设计理念,准确把握信息化会计业务流程的完整概念。

(二)规范会计信息化大纲建设教学大纲是落实专业培养目标,指导课程教学方向的基本工具。一本好的教材可以弥补教师知识的不足,同样,一名好的教师也可以弥补教材的缺陷,但其前提是必须要有一套成熟的教学大纲在其中发挥导向和协调作用。鉴于此,教学大纲首先应当体现学科培养目标;其次,教学大纲的制定不能由任课教师一人包办,而应由学科组集体讨论通过。避免教学大纲制定过程中的随意性;再次,大纲一旦确定下来,教师必须严格按照大纲要求组织教学内容,任何一本教材都不可能涵盖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全部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材内容加以提炼和取舍,并融入新鲜的知识和自己的经验;最后,要保证大纲的先进性,一个好的教学大纲。可以弥补教师知识能力的不足。改变某些教师只会“教书”的坏习惯。

(三)创新会计信息化师资建设

教师肩负着传承教育思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知识结构单一、专职教师数量不足。严重地制约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因此,构建复合型师资知识结构是会计信息化师资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师群体复合型师资知识结构的形成有赖于教师个体专业知识的差异。教师个体之间知识差异越大,互补性也就越强,“复合型师资”结构则越有可能建立起来。即教师群体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建立应当从扩大教师个体知识差异人手。而在现行高校人事管理体制的框架下,教师资源在院系之间的流动仍然要受较大的限制。因此,教师群体复合型师资知识结构的建立又要打破常规,改组现有封闭的教研室,成立更加开放的学科组。尽管当前的教研室模式也是按学科配置教师资源。但由于其教师来源主要局限于院(系)内部,随着某些学科,如会计信息化向复合性和边缘化方向的发展,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弊端已经显现。而学科组是围绕学科组建的。可以打破系与系之间的界限。值得注意的是。会计信息化师资不仅存在总量上的不足,而且“结构性”短缺的特征也十分明显。师资专业结构同课程设置结构不对称,教师数量的相对不足很大程度上是由专业盲目设置所致。因此,师资建设还应当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优化专业结构。

(四)创新会计信息化教材建设

应当重新审视教材体系。增加系统设计思想训练的内容,培养系统分析能力,突出财务决策支持。要注意把握编程知识的“度”,只要学生能够用特定的程序语言形式把会计管理理念、系统的设计思想、系统结构明确表达出来即可。此外。还要注意教材的前瞻性,就会计信息化教材而言,其内容要根据会计软件技术的发展情况及时更新。

此外,也不能将会计信息化简单地理解为ERP。ERP只是计算机辅助会计管理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其他具有财务管理功能的软件也是会计信息化不可缺少的内容。如Excel同样可以实现商品化财务软件所具有的编程功能。在日常的工资计算、报表处理等方面的功能非常强大,而且更灵活、更实用,对软硬件等会计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因此,在会计信息化教材中应当体现Excel等内容。

三、会计信息化课程建设相关问题

会计信息化课程建设不到位,造成了教学管理秩序的混乱,前者是“因”后者是“果”。但教学管理对课程建设的“反作用”也不可否认,而且课程建设本身就是教学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篇2

【关键词】科技型公司 企业文化建设 体系

一、引言

企业文化自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引入中国,30年来受到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长期关注和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也在各企业不同程度引起重视,一批优秀企业和知名企业相继建立起了有自己特色的、较完善的企业文化体系,并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积极作用。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和企业员工在生产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群体意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近年来,国内外众多研究和大量实践表明,企业文化与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对于科技型企业来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型公司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科技型公司企业文化是公司的软实力,是科技型公司的精神支柱,在科技型公司中树立优良的企业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怎样建设优良的科技型公司企业文化体系是每一个公司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科技型公司企业文化的内涵

科技型公司企业文化是整个企业文化按照行业划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型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是我国打造科技强国,建设一流高科技企业的主要内容之一。科技型公司企业文化虽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具有丰富的内涵,渗透予科技型公司的一切经营活动中,对科技型公司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科技型公司企业文化是科技型公司成员所共同持有的理念和期盼,科技型公司里个人以及小组的行为举止通过这些理念和期盼有效的塑造,形成一种日积月累的科技型公司员工个性,这些日积月累的个性体现在科技型公司的信仰、观念和价值观、态度等公司成员的共识当中和工作方式、工作气氛、工作行为等科技型公司成员的办事方法当中。

从狭义的角度讲,一个科技型公司所形成的自己所独有的经营习惯和模式是通过经营过程而得来的,这种习惯和模式影响着科技型公司中的成员,从而形成一种崇尚的风气,体现在市场中就形成自身的个性风格,这种表现即是科技型公司企业文化,而究其内涵,科技型公司企业文化是科技型公司企业使命所表现出的理念的客观反映。从广义文化讲,科技型公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因为每个科技型公司的文化具有自身的个性特点,同时,科技型公司企业文化也是行业文化重要的一方面,又是生成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基础,科技型公司的根基是科技型公司企业文化的建设,脱离了根基,科技型公司的经营活动就会陷入盲目性。

三、科技型公司企业文化的来源

科技型公司企业文化是可以是学习而来的,是员工共同知晓并遵从其原则的共同理念。可以表现为可见的行为,而不仅仅是文字的表述,其文化标志及其意义是相互关联的,表现为科技型公司企业标识、行为规范等诸多方面。

而科技型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往往从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以及技术出发,结合科技型公司的规章制度和价值观念、行为标准以及经营宗旨,获得一定的具有典型代表特征的行为标志、通过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总结与提炼及修订最后形成具有一定个性的企业经营理念和行为方针,为科技型公司的发展提供指导。

一个优秀的科技型公司企业文化是基于个性、基于科技型公司企业战略、基于商业准则、基于人性的。上述四个共性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也是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在构建科技型公司企业文化的过程中,首先找出企业的组织个性和企业家的精神个性,然后对接战略,最后从人性和行为准则层面上进行提升和完善。

四、科技型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功能

科技型公司企业文化一般来说也具有五大功能,即凝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塑造形象作用功能等。凝聚功能表明科技型公司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之所在,凝聚功能往往通过科技型公司精神文化建设来实现。导向功能是科技型公司企业文化中的企业规章制度和管理要素对于科技型公司企业管理的引导作用。激励功能表明的是科技型公司企业文化通过酿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对员工起到激励作用,激励功能往往通过科技型公司制度文化建设来达到。约束功能表明科技型公司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影响力对于员工的日常行为规范起到一个规范性作用。塑造形象功能对于科技型公司企业的外在表现和客户认同有很大的意义,塑造形象往往通过科技型公司的物质文化建设来达成。

五、科技型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体系

关于科技型公司企业文化体系也是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等三个层面构成:首先,企业精神文化。科技型公司企业文化精神层是科技型公司文化组成的核心层,科技型公司精神层的理念的统称为企业理念体系(企业理念系统或企业经营理念)。一般由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愿景、企业宗旨、企业精神等组成;其次,企业制度文化。科技型公司制度文化包括科技型公司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这些规章制度所遵循的理念,一般包括人力资源制度、管理模式、组织建设以及控制与长效机制等,还包括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等;再次,企业物质文化。企业物质文化的构成包括:厂容,企业标识,厂歌,文化传播网络还包括企业的品牌形象等方面。科技型公司企业的精神文化层为企业的物质文化层和制度文化层提供思想基础,是企业文化理念的核心;科技型公司制度文化层约束和规范精神文化层和物质文化层的建设;而科技型公司物质文化层为制度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提供物质基础,是科技型公司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三者互相作用,共同形成企业文化的全部内容。

六、科技型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篇3

关键词 生态移民区;沙地治理;规划;造林技术;宁夏固原;寨科乡吕套村

中图分类号 S7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158-01

1 治理区概况

吕套村位于寨科乡以北50 km,治理总面积2 190.33 hm2,现有耕地面积546.60 hm2,林地686.67 hm2。辖贺山庄、黄岔、二岔和吕套4个自然村。属黄土高原暖温半干旱气候区,昼夜温差大,灾害性天气多。沟壑纵横,地面切割破碎,黄土丘陵、黄土塬、谷地、山地、近山丘陵相间分布,为砂壤土、湘黄土及黏性棕钙土壤。年平均气温6.2 ℃,年平均降水量330 mm,春、夏季降水偏少,主要集中在7―9月,占年降水量的67.7%,无霜期152 d。

2 治理的意义

宁夏中部地区35万生态移民工程是当前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也是一项重大的生态保护工程。原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程,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基础,坚持移民和恢复相结合,全面提升生态建设质量。2011年底,吕套村813人,人均纯收入为2 000元,远远低于原州区人均纯收入。为改善该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对该村实行整村搬迁。搬迁后耕地546.6 hm2。按照生态移民迁出区植被恢复建设方案,有计划地对该区进行人工造林,予以治理。

3 治理的原则及规划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整体规划,区域种植,统一管理;规模化种植,集约化、产业化、市场化经营。坚持生态优先,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在生态移民迁出区沙地治理生态示范项目533.33 hm2,营造以刺槐、山桃、柠条等为主的水土保持林466.67 hm2,营造以红梅杏、文冠果等为主的生态经济林66.67 hm2。

3.1 治理区的立地条件

该区土壤类型为砂壤土与湘黄土,植被类型为草甸植被,海拔1 630~1 960 m,且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沙化类型为中度。

3.2 治理区的整地方法

整地方式包括鱼鳞坑、带子田、节水槽整地,地形破碎的地段采用鱼鳞坑整地:口径为80 cm×60 cm,在鱼鳞坑中间挖宽30 cm、长40 cm、深40 cm的沟,将挖出的死土培埂,活土回填沟内,反坡15°,坑间密度2 m×2 m,生态林栽植密度2 505株/hm2,沿水平线呈“品”字形排列。在地形整齐平缓的地段采用带子田整地造林:沿水平线挖宽1.2 m的反坡带子田,里低外高呈反坡状,其间距为3~4 m。

3.3 种苗筹划

3.3.1 种苗规格。为了确保工程质量,苗木必须选用Ⅰ、Ⅱ级根系完整、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危害的优质壮苗。具体为:柠条:籽粒饱满、无病虫害危害的种子。山桃:二年生,地径≥1.5 cm,具有3个以上的分枝。红梅杏:二年生嫁接苗,苗高≥70 cm,地径≥1 cm。刺槐:二至三年生,地径≥1 cm,苗高≥50 cm。文冠果:二年生苗,地径≥1 cm,苗高≥50 cm。

3.3.2 种苗的用量及来源。按照规划设计方案,治理区共需柠条种子2.5 t,需苗80.8万株。其中,文冠果5万株,红梅杏6万株,刺槐55.3万株,山桃14.5万株。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降低苗木成本,根据治理区的土壤、气候条件,造林苗木以招标方式在当地采购,起苗前灌足水,待土壤墒情适合时起苗,用泥浆蘸根,塑料薄膜包装,开沟假植灌水,及时栽植,减少长途运输过程中苗木失水、灼烧等因素造成的损失。

4 造林技术

4.1 造林密度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通过乔灌搭配,加大混交林营造比例,充分发挥造林地的潜力,采用植苗造林和播种造林相结合的方式造林。生态林种植密度2 505株/hm2,株行距为1 m×4 m或2 m×2 m;生态经济林栽植密度1 665株/hm2,株行距为2 m×3 m。植苗造林时,用塑料膜护顶,ABT生根粉、泥浆蘸根,置于栽植穴,确保根系舒展、树体直立、排列整齐自然,且要做到“一提二踩三覆土”,截杆深栽,栽后树盘覆膜,刷漆、涂白、在苗木根茎处围土堆防鼠兔危害;柠条在6―7月雨后或墒情较好时进行播种,先在坑外沿挖长20 cm、宽10 cm的播种穴,每穴点种10~15粒,覆土2~3 cm厚,3~5 d后出苗整齐[1-2]。

4.2 加强管理,强化监督

4.2.1 幼林抚育。造林当年,对整个造林工程进行检查验收。第2年,根据验收结果,对造林成活率达不到85%的地块,或虽达到85%以上而成块状死亡的,都应在造林后的1年内进行补植。补植时要经过局部整地,选用同龄、同级大苗精心栽植,确保造林成活率达到85%以上,保存率达到80%以上。

4.2.2 加强病虫鼠害防治及人畜危害。要采用生物、物理、化学相结合的措施,加强林木病虫害防治,采用人工捕打措施加强林区鼢鼠的防治。特别要加强封山禁牧力度,严禁放牧、开垦林区的毁林行为发生。

4.2.3 加强护林防火力度。聘任专职护林人员严格管护,签定管护责任书,划定区域落实到人,明确责任,实行管护责任与工资挂钩。加强林区的护林防火工作,做到死看死守;在作业区各主要出入口和居民区设护林防火警示牌、警示旗和护林防火标语,谨防林区火灾发生[3-4]。

5 产生的效果

根据实地调查,科学论证,固原市原州区寨科乡吕套村沙地治理示范项目增强了植被固土能力,遏制了土地沙化程度,控制了黄土丘陵区的水土流失,提高了土地生产能力,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良好。

6 参考文献

[1] 苏斌.沙地水分性质及其对造林的影响[J].科技风,2012(12):195.

[2] 王学文,何俊勇.准噶尔盆地南缘沙地梭梭无灌溉造林治沙模式[J].农村科技,2013(1):65-66.

篇4

一、创设课堂导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精彩导语,如投石激浪,开启学生智慧大门,启迪思维火花;如戏剧序幕,引人入胜,令人心驰神往;如巨大磁石,吸引学生眼球。语文课文中,有着许多脍炙人口的精彩传说,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悬疑故事,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多姿多彩的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课堂导语背负着酝酿情绪,引人入境的责任,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以及强烈的求知欲,为语文教学的进行奠定基石。我们应该结合文本内容,根据不同的文体采取不同的导入法。对于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尽量设置悬念,诱导启发学生质疑解惑的想法。如在学习《天上的街市》的时候,可以联系课文内容,为学生讲一讲“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然后利用“牛郎织女”故事,结合课文内容设置疑问:“在课文《天上的街市》一文中,作者所讲述的牛郎与织女的生活是否与神话故事中的一致,其结果是怎么样的?”通过利用民间广泛流传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创设出课堂的导入,设置疑问,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尽快进入课堂角色,积极探索问题的答案。

二、适当使用媒体资源,创设学生活动情境

语文教学活动要想更顺利地开展,并不能单单依靠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还应适当地使用有助于教学的用具,比如,录音机,磁带,小黑板等。当然,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在教学中更喜欢用多媒体教学。适当运用多媒体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比如在教授《桃花源记》一文的第一课时,我先通过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感知作者情感,再通过课件展示生字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然后由教师引导提问,学生的质疑,整个教学过程紧扣教学目标,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效。第二课时,通过展示渔人从发现桃花林,到桃花源等一系列图片以及播放录音,让学生顺利地回忆起文中的故事情节,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试着描述出来。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当然,多媒体只能充当教学的辅助,要适度使用,不能作为主导。

三、引导学生品读语言,领悟奥妙

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之一,是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去品味文中的语言。只有细细品味,才能够悟出语文的魅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如对下列语句的品味:

例一,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

例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两句古诗都是送别诗中的千古佳句,都写得情真意切,情景交融。若仔细品味,便会发现尽管诗中表达的内容相似,但表现手法是有很大差异的。例一突出一个“望”字,望了又望,望久了以致把眼睛望花了。而例二则不同,虽然作者是站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乘船到广陵去,也同样是望了又望,只望见孟浩然乘坐的船沿长江东去,一直消失在天边,但却不见一个“望”字。其奥妙之处在于没有“望”字,却有望的内容,望的意味,望的感情。其精妙之处着实令人为之叫绝。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感知语言的有效途径。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果在诵读的过程中,为师者能引导学生把握好字句的停顿、语速、语调、重音和轻读,学生就会从中感受到语文特有的美。比如教读《变色龙》一课,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品味好警官奥楚蔑洛夫对同一条狗的称呼,一会儿是“疯狗”,一会儿是“名贵的狗”,一会儿是“下贱有胚子”,一会儿却又变成“娇贵的动物”,学生就会从中感受到文中的主人公对狗咬伤人的处理,对狗的称呼语态度完全是受狗的主人的身份主宰的。听说这是寻常人家的狗咬伤人,就摆出貌似公允,秉公处理的架势;而听说是将军家的狗时则摆出谄上欺下的臭架子。这样学生从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认识到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趋炎附势、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人物,其令人作呕的形象就会跃然纸上,令人回味。

参考文献

篇5

1. 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是一节课教学的开始,好的导入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习的热情,化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而多媒体形、声、色兼备为我们的导入设计提供了多种样式。只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每篇文章都有一个切入点,只要依据切入点,充分发挥多媒体特有功能,不难设计出经典导入。如《核舟记》中切入点就是核舟“神奇”,在教该课时,我制作了动画小片断,孙悟空在蟠桃会上偷吃了仙桃,不慎把一只桃核丢入人间,一衣着明朝服饰的男子拾起,精雕细刻一番。然后教师问:“你们想知道上面刻着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学生急于知道答案,兴趣高涨,劲头十足,对文章斟字酌句,不放过每个细节和每个疑点,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化为强大的学习内驱力。

2. 超越时空阻隔,再现社会背景 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只有深入了解背景,才能深刻把握作品的内涵和思想。文言文距学生生活实际和经验太遥远,学生又无足够的历史知识和人生阅历,根本无法想象、理解创作的历史背景。往常我们只是作一个简单的口头介绍,学生只能似懂非懂地泛泛理解。而多媒体以其广阔的材料来源渠道,为生动的课堂教学气氛提供了保证,既可通过网上下载图片、资料、影视……如《桃花源记》内容固然容易理解,但其作品产生的重大意义,不易讲解,通过多媒体收集、剪辑并展示晋代内乱纷争、贫富悬殊、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奔腾的战马,隆隆的鼓鸣,震天的厮杀声,让人感受到金戈铁马的浑沌岁月;尸横遍野的战场,颓废残破的房屋,衣衫褴褛的逃亡者,让人感到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灯红酒绿,笙吹筝鸣的豪宅,沿街行乞,啃食树皮的流浪者,让人感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贪富不均的残酷现实。有了如此形象生动的图片感知,情感得到初步体验。再来联想到《桃花源记》中描绘祥和的图景,结合教师讲解,学生不难体会到这正是当时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和生活追求,而众多画面都可从网上影视中下载、剪辑。

3. 灵活朗读,情趣盎然 朗读训练对于分析内容、加深理解、掌握古语言特征有着重要意义,它是文言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步。古今汉语诸多方面的差异,给朗读增添了不少难度。我们往往采用反复范读,领读的形式,但收效甚微。利用多媒体多渠道展示及可控制等特征,我们可以开展多种方式的朗读训练形式。

3.1 图像创设情境。生动的图画能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以韩愈疾书作序为主画面,辅以水印董邵南骑着瘦马,独自在荒原中慢行,朗读时配以凄楚悲怅的《二泉映月》,此形、此声、此景,易引起学生的朗读的兴趣和想像。

3.2 音乐渲染氛围。音乐是心声,是流淌的情感。最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我们可充分利用音乐感染学生,如《出师表》中,表现了诸葛亮拳拳报国之心,与对汉主刘禅殷殷关切之情,让学生在哀婉、沉郁的《三国演义》主题乐曲中朗读,能有效地表现情感,剖露赤诚之心。使学生读得有声有色,如诉衷肠。

3.3 循序渐进,熟能生巧。朗读是不断强化训练的过程,开始我们放大音量让学生跟着读,熟练了,适当调低音量读,继而关闭朗读,只留下音乐背景。读得不准确处,又可灵活地放大音量,这样学生尽可放开胆量,毫无顾忌放开嗓门朗读,在不知不觉中记忆。

3.4 图文结合,形象生色。如《小石潭记》通过播放采辑到的与文章相切合的石潭风光,让学生边读文边欣赏优美风景,目观此景,如亲口所绘,情趣盎然。

4. 观图生义,促进理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形象思维是一切思维的源泉。对文言文中的古景、往事学生难以设想,何况又有语言的阻隔。我们若能逼真生动地再现文中内容,先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搭建思维平台,更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像,更能促进他们对内容的把握。如《三峡》中,利用多媒体下载及软件制作直插云霄、连绵不绝的山峰,湍流不息、势如奔马的江水,一泻千里、银光闪亮的瀑布,矗立山巅、婀娜多姿的松柏,渔夫的晚唱,猿猴的长啼……学生在欣赏三峡旖旎神奇风光时,无形之中对文中的内容有了初步形象感知。再如《狼》,先演示flash编制的动画情节,再分节重播,并在之前显示与片断相关的句子,边观图边解析句子,实是主动探索、发现的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记忆。

篇6

陈天保在致辞中强调,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保护知识产权不仅是促进自主创新、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推进科技创新、保护创新成果、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法律保障。增强科技工作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发挥科技团体和科技专家咨询调节作用,推进司法工作者与科技专家的合作,搭建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是加强和推进全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迫切要求,也是优化自治区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建立知识产权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途径。

陈天保指出,内蒙古科协作为全区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聚集了自治区自然科学各专业领域的高层次专家,智力密集、人才荟萃。广大科技工作者既是科学技术成果和知识产权的创造着,更是科学尊严、科学道德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捍卫者,通过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作用,为优化自治区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建立知识产权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作出积极贡献。

陆毅作了《我国专利管理理念及专利战略制定》的专题报告;徐睿霞就全区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情况进行通报;各行政执法单位的代表分别就专利行政执法实务和商标行政执法实务及前沿问题作了报告;会议针对如何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多元化纠纷机制问题进行了研讨。

篇7

一、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倾听学生意见、多关注学生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学生的课堂表现我们是经常要注意的。以前教师备课,可以比较详细地规划用多少时间、先介绍什么,然后再讲解什么,接下来如何练习,最后再总结等等。现在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课前就很难预测学生某个环节到底花多少时间合适,因而教案只能是一个大致的估计,在语文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和解读。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就不应该过分强调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与教师的完全吻合,对于学生的独特思维方式和新奇独到的见解,教师要善于发现、肯定和引导,否则,会在有意无意之间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比如:在分析“孔乙己”中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时,有的学生从人性方面去思考,认为“反抗”是本能的“挣扎”,我觉得教师也不能一口否认,不能老用传统的方式认为,对于孔乙己的“反抗”意义,一定要让学生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去认识。读“桃花源记”时,有的学生只被文中那宁静、优美的意境陶醉了,并没有领略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满现实又幻想超脱现实的淡淡哀愁”,在一定的意义上,这样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妥。

二、教师要注重设计导语和引导学生全面阅读材料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和兴趣是积极追求知识的一个前提,是学习的先导。凡是学生感到新奇或有兴趣就会引起注意,学习就会有成效。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设计一个好的导入环节,设计一个好的开场白,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将学生引入良好的学习情境之中。例如:教学“小石潭记”这篇课文,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石潭竹林的浓密、山林的偏远、声音的柔弱等自然景致的美好与难得,引领学生亲历课文意境,学生看完画面后,带着喜悦的心情并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接着,教师可创设对话的主导问题,譬如:作者在找到小石潭之前用了哪些动词才可以见到小石潭的真实面目,让学生动脑思考一系列动词的准确性与情感性。教师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要注意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二者的和谐统一。

篇8

1 信息化技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使用误区

1.1 信息化技术只是教学辅助手段

教师对信息化技术手段的盲目崇拜,导致有些教师放弃了课前深刻钻研教材的机会,而把过多精力放到了制作课件上,尤其是在公开课上,教师为了展示自己制作课件的水平,花费大量时间制作了多幅美伦美奂的幻灯片。曾经有一位教师,在40 min的一堂公开课上,放映了25张幻灯片图片和资料,其中还特意添加了超级链接。整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这位教师在播放和简单解说,学生充满新奇的目光欣赏美景,而课本中优美的文字描述却被抛在脑后,听课的教师后来忍不住质疑,这位教师担任的是“课堂的引导者”还是“放映员”?学生到底在这堂课上学到了什么?

1.2 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不能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

计算机多媒体在视听冲击上有长足的优势,有的教师在语文课教学设计时,往往喜欢用展示图片、影视片段或播放音乐来代替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桃花源记》时,不是让学生阅读课文,透过文字去体味桃花源的美景,而是用已设计好的或动或静的图片来表现课文内容。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可以说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结果,观文者不披文又怎能入情呢?语文学习需要对文本进行品味、对情感进行体验,这是无法用观看一两组画面、听一首歌曲能实现的。特别是小说、散文,它们被人们所喜爱,缘于文学特有的模糊性,其中的情、意需要学生通过品读用心去感受,用想象去揣摩。若一味追求视听效果,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将被弱化,形成定向思维。

1.3 信息化技术教学不能代替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作为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方面,也是语文教学中的核心之一,现代信息技术虽然以其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优势吸引学生,但容易淡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教师人格力量的熏陶作用,使课堂上只有知识的流动和学生机械的反馈。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公开课的感情渲染,在学习课文内容时,播放一些悲伤的音乐,并且教师在范读时自己感动得眼泛泪光,有些心软的学生自己也跟着哭,而一下课,学生就抹干眼泪,笑着去玩了。他们其实并没有从课文中真正体会到悲伤,不明白老师为什么流泪,他们哭也许是看见老师哭了,也许因为听了哀伤的音乐。人的感情表现应发自内心感受,自然流露出来才真实。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感动,单靠哀伤的音乐、悲伤画面、教师的“表演”,只会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显得被动和做作,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也显得非常失败。

2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考

2.1 巧用信息化技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创设一种使学生主体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唤起和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先决条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学《李将军列传》一课时,教师在揭示课题时采用了形象生动的情节剧《李广射虎》,再现了课文的重要情节。在播放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眼睛紧紧地盯着屏幕,生怕漏看了什么。然后笔者让学生谈论:“《李广射虎》中,李广为什么会射中了一块大石头?”大家议论纷纷,争先恐后地回答。

有的说是因为李广力大无穷,有的说是因为晚上天黑漆漆的,他看不清路边的东西……学生因喜欢情景剧而对学习内容变得非常专注。这时教师适机地提问点拔,学生畅所欲言,把教师的问题较轻松地回答出来,对于文章的内容也有了较清晰的认识,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在这次教学活动中,不仅学生有了全新的感受,参与教师也有同感。有的教师说:“这样的课堂,时时有动画相伴,节节有音乐相随,学生怎么会不感兴趣呢?”

2.2 巧用信息化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的目标一是教给学生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字;二是使学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是学生素质能力的训练,又是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一个过程。这样一来,语文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借助自己的智慧努力探索、不断建构知识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学生的理智和思维参与的过程。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道德规范的理解。

2.3 巧用信息化技术拓宽学习渠道,补充学习的材料和内容

随着课题实验的不断推进,使得互联网技术开始应用于教育实践,步入语文课堂,也把学生吸纳到网络技术应用的行列中。利用信息化技术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表现出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教学活动的交互性和协作性等特点。它打破了学生只能在学校听教师讲课学习的单一局面,大大丰富了学习和教学模式。网络技术步入语文课堂,一改以往的粉笔、黑板、口授的教学方法,使教师变主导者为组织者,师生变成了教学互动的双向活动参与者。

篇9

【关键词】语言;口语;书写;规范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身负重责。教师是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传递者,教师不仅要提高自己对语言文字规范的认识,也承担着让学生学习规范化语言文字的任务。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进行规范标准的语言文字教学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平时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读准字音,规范口语

汉字的读音千变万化,尤其是多音字、形似字、同音字是学生最容易读错和混淆。多音字如“强”表示“勉强”时读“qiǎng”,表示“倔强”时读“jiàng”,表示“力量大、程度高、坚强、使用强力、使强大”等意义时则读“qiáng”;“吭”表示“喉咙”时读“háng”,表示“吭声”时读“kēng”。我国面积辽阔、人口众多而且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共有七大主要方言区,而笔者教的学生大多是从小生长在农村,地方口语读音现象比较严重。如重庆方言“别个”普通话读音应读“别人”,“造孽”普通话应读“可怜”,“高耸耸的”普通话读音应读“又高又胖”,“吹垮垮”应读“聊天”,“丁丁猫儿”应读“蜻蜓”,等等。

在平时的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对多音字、形似字、同音字的训练和积累。(1)多音字的意义不同,读音也相应发生改变。因此要根据单个字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去判定它的读音,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将音义结合起来进行记忆。如“省”,意为“探望、问候,醒悟明白,反思自己的思想行为”时读“xǐng”,意为“节约、减免”时读“shěng”;再则多音字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不同而读音相异,所以可以根据词性变化来辨别读音。(2)形似字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形体相似,稍有疏忽就可能误读。所以将形似字分为“形似音异”与“形似音同”两类并归类整理,在教学中这是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3)同音字要注意它经常和什么字搭配在一起使用,表示什么意思,联系具体的语境,读准它们的读音,如“立竿见影”是指竖立起竹竿立即能看见影子,比喻立见功效。所以应是“竹竿”的“竿”,而不是“杆”。其次要有针对性地用普通话的标准读音来矫正所在方言区的读音,要将普通话的读音与口语的读音区别。

二、掌握字形,正确书写

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种有着丰富内涵且十分优美的文字,但是在当前分数挂帅的考试制度下,学生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且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过多或只注重学生分数的单纯提高,而忽略了汉字规范化的教学,使得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只注重各科知识的学习和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规范汉字的书写及运用。在当今社会中,语言文字的运用比较混乱,主要表现为乱造简化字,写错别字,使用不规范的简化字,使用已经淘汰的简化字、异体字等;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失范、逻辑混乱等。同时随着电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网络语言充斥于耳,对汉语的篡改、恶搞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因此,教师应加强学生写字教学。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有效地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它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

(1)根据语境推字。如“他俩为了迷惑敌人,化妆成夫妻”一句中“化妆”的意思是用脂粉等使容貌美丽,而根据语境,应是“假扮成夫妻”的意思,所以此处应该用“化装”;(2)以义辨形。如“毛骨耸然”,意思是见到阴森或凄惨的景象时,感觉恐惧,“耸”是高或引人注意的意思,所以应为“悚”(害怕);(3)结构推形。如“纷至踏来”,“踏”与“纷”对应,应当用表示“多而重复”的“沓”;(4)来源推形。如“世外桃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讲的是晋时武陵人捕鱼时发现一处长满桃树、桃花盛开的水源的故事,所以是“桃源”而非“桃园”。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正确、认真书写,努力作学生表率。上课的教案、板书、课件、作业批改和评语等不使用繁体字、异体字和二简字,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同时要强化写字的姿势,书写认真仔细。学校还要利用校报、版报及画廊为学生写好汉字创设环境,增强成功体验。

三、提高认识,为人师表

规范学生的语言文字问题必须要引起重视,而在现实的教师队伍中,有很多的教师汉语水平不高,部分教师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了解不够或知之甚少。首先,有些教师的教学常用语言不规范,在平常教学工作中,常听到一些音读不准或读错的现象,或是喜欢在教学中使用方言普通话。如“操守cāo”,读“cào”,“这zhè”读“zè”,助词,动词“地”,一律读“dì”等,不一而是。老师读错了,学生常常也会依样画葫芦,结果是一个班的“慢慢地dì”。笔者认识一位朋友,在家乡只念了十年书,便一直在异地学习,就业。但重庆话的口音非常重真是“乡音难改”。笔者想这与他在家乡求学时的语文老师是不无干系的。其次,书写不规范,书写笔画笔顺有误。如“辩论”写成“辨论”,“提示”写成“题示”等,再如“火”这个字,好多人喜欢按从左往右的顺序写,其实是错误的,正确的写法应当是先两边后中间。如果教师书写不规范,就会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贻害不浅。作为教师,要提高认识,为人师表。首先要认识到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重要性,认识到重要性,把思想落实到行动上。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156-02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

一、创设自主舞台

(一)激发兴趣,培养自主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学生学习语文必须以兴趣为基础。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之前,笔者设计了一段话:"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的?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又是怎样描绘的?"然后让学生齐读这两首诗,慢慢进入"春"的意境中。此时教师直接揭示主题:"现在让我们一同来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景物的色彩、姿态的?"教师放映视听交织、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听读后由衷吐露出对春的感受……这样,学生就对学习本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意识。

(二)因势利导,引导自主学习

新课程课堂教学既是可预设的,又是动态生成的;既有课前筹划,又有课中"即席创作"。在这种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更需要教师积极主动的调控,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如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笔者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你从哪里体会出鲁提辖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我从他三拳打死镇关西的经过当中体会到的。"有学生马上回答。对这一较笼统的答案,笔者鼓励他后并引导说:"同学们再想想,如果从鲁提辖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去体会,是不是更具体?"在老师期待的目光下同学们认真地读、认真地想,最后归纳出以下方面:"巧救金氏妇女";"三激郑屠";打死郑屠后的语言――"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和他的心理活动――"俺只指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通过这样因势利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骤然爆发,既让学生深刻地了解了人物形象,又能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三)创设情境,尊重自主选择

学生主体的核心是自,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要让学生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如的词《沁园春・雪》,既有写景,又有抒情,气势磅礴而主题深刻。在教学时,笔者充分考虑到这首词的特点,鼓励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有的学生通过大声的朗读来展现词的气势;有的学生则采取绘画的形式将北国风光图展现出来;甚至有个别同学一展歌喉……顿时,课堂气氛愈加的热烈。通过这样多法合一的自主学习,学生有了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不仅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二、落实合作学习

(一)组合异质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意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和语文学科的特点采用了异质就近组合形式。即根据学生的差异,采用固定分组这种形式,同时尽量按照班级座位编排就近原则,将他们分成若干个异质小组,每个小组通常由四人组成,其中一名是优等生,也是这个小组的小组长,一名是后进生,两名是中等生,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每个小组基本上都是全班的缩影或截面。这种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不需将学生分出层次,也可减少学生相互交流中的心理障碍。

(二)组织合作交流

合作过程是一个思维火花碰撞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还应遵循主体性原则,"放""收"结合,让他们在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如在教学鲁迅的作品《故乡》时,为了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笔者组织了合作小组讨论交流:你对文中的人物是如何评价的?如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前后变化?杨二嫂的性格特点以及造成这种性格的原因?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人物的评价中认识人物,进一步理解了课文,进而凸显出这篇文章的主题。整个讨论过程,让学生显现了灵感的火花,品尝到了成功的果实。

(三)开展竞赛活动

学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他们喜欢竞争。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笔者正是抓住了学生的这种需要来进一步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的。如在教学马致远的元曲《天净沙・秋思》时,通过学习文中前三行所描写的九种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绘画设计,自己合理安排九种景物的位置关系。同时,要求学生结合最后点睛之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将作品的意境融入绘画中。通过这样的合作交流、学习,激励了学生大胆的想象,调动了每一组成员创新的积极性。

三、引发主动探究

(一)激发探究欲望

对于枯燥无味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与被动的,但如果能积极参与,往往事半功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在教学茅以升的说明文《桥梁远景图》时,笔者在课前就要求学生查阅课外资料,了解国内外各种有特色的桥梁,而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没有采用以往列表式或问答式的方法来教学,而是设计成"桥梁设计展示会",把学生分成若干合作小组,由各小组向同学展示世界各地造型独特、别具一格的著名桥梁。各"展示小组"的代表争先恐后走上讲台,场面异常活跃。这样,学生在掌握本课学习任务的同时又逐步养成了良好的探究习惯。

(二)提供探究机会

作为教师,我们要多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在教学文言文《桃花源记》时,笔者先出示一些学习方法:A.感情朗读;B.就课文内容或某个句子、词语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回答;C.在理解的基础上绘出桃花源的景色图;D.当一名导游,解说桃花源的风景和人文状态……然后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感兴趣的方法来自我探究,再小组合作学习。这样既可以实施个性化教学,也可以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意识和团体精神,从而达到"学会"为"会学"的目的。

(三)拓展探究空间

一节好课,应是言已尽而意无穷。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托,向纵向和横向延伸,设计富有研究性的练习,让学生课后去探究。在教学《诗经・关雎》后,告诉学生《诗经》中运用赋比兴手法记景抒情或表达美好愿望和生活的诗还有很多,要求他们课外去搜集这样的名篇佳作并摘抄下来与同学交流。通过延伸练习,拓展了学生探究的空间,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然,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际操作中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是短期的行为,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孜孜以求,悉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学习中定能内化知识成为基本技能,并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