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日记带翻译范文

时间:2023-04-08 03:38: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英语日记带翻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英语日记带翻译

篇1

national day is coming.how are you spending the vacation?do you have an exciting plan?some of my pen pals told me their plans.

percy form changsha,hunan.

i am going to guilin. my aunt lives there.i am staying at my aunt's house.she is showing me around the beautiful city.iam taking so恩平婚介网[*]me photos.i am sure i'll have a good time there.

mary form wuhan,hubei

i plan to visit beijing for vacation.there are many places of interest in beijing,such as the great wall ,tian'anmen square,ect.i'm going to beijing by plane.it's very fast.i plan to stay in beijing for five days.

国庆计划

国庆节马上就要到了。你会怎样度过这七天假日呢?你有没有一个让人兴奋的计划呢?我的一些笔友告诉了我一些他们的计划。

篇2

初中英语周记一

The winter holiday began today. The Spring Festival will come soon. So my sister and I decided to help our mother to clean the room.

In the afternoon we began the cleaning. We first dusted the walls. The walls turned white soon, but the tables and floor were covered with dust. Then I cleaned the tables while my sister swept the floor. The room became bright and clean. We were very happy.

Then my sister did some washing. With my help, my sister first washed clothes, then some shoes.

Finally, we finished the work. "What time is it now?" she asked. "Oh, it's six o'clock! It is time for Mum to come home. We must prepare the supper. Be quick!" I said. Just then our mother came in. When she saw the room clean and bright she was very happy. "You are my good daughters!" she said with a smile on her face.

Now I was very tired, but I was very happy, because I had done something tbr my mother.

翻译:寒假的第一天

今天开始放寒假。春节快到了,我和姐姐决定帮妈妈做一次大扫除。

下午大扫除开始。我们先掸墙上的灰,墙很快变白了,但桌面和地板上布满了灰尘。于是,我抹桌子,姐姐扫地。最后,房间变得干净亮堂了。我们很高兴。

接着,姐姐开始洗衣服,我在一旁帮忙。洗完衣服,姐姐又洗鞋。等全干完了,姐姐问:“几点了?”“哟,6点了!妈妈要回来了。我们得做晚饭了,快!”我说。这时,妈妈进来了。她看见房 间既清洁又明亮,非常高兴。她笑容满面地称赞道:“你们是我的好女儿!”

我虽然很累,但很高兴,因为我为妈妈做了一点事。

初中英语周记二

Yesterday was my birthday.I was so happy because all of my friends come to celebrate it with me.They bought me lots of gifts.And my parents cooked delicious food for us.The moment they sung the song happy birthday to you,I could hardly hold my tears.I was moved deeply.Well that was a great birthday part and I grew older.I knew that I should learn to take care of myself and I was not a child any more.That was my birthday.

3,,Today I was very happily today! In the morning, it was very fine! Then I climbed the mountain with family, the air on the mountain was very fresh, the flowers plants and trees on the mountain all seemed extremely beautiful. In the afternoon, I went to friend's home to play, the friend entertained me warmly, showed me a lot of books of his , listened to his CD for me , then also asked me to eat a sumptuous dinner. Coming back home in the evening, family and I sat and watched TV together, we were returning and eating the fruit while chatting, the whole family was happy and harmonious!

译文:今天我过得非常开心!早上,天气非常好!于是我和家人一起去登山,山上的空气非常清新,山上的花草树木都显得格外美丽。下午,我去了朋友家玩,朋友热情地招待我,给我看了他的很多书,给我听了他的CD,然后还请我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晚上回到家,我与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我们还一边聊天一边吃着水果,全家其乐融!

初中英语周记三

One Sunday my mother (Mother) had (made) me take my little young brother to the a trip to the country. She bade me take good care of him.

While we were walking along the road, the sun was shining brightly and the breeze was blowing gently. We saw the beautiful flowers smile (smiling) at us and heard the birds sing (singing) their sweet songs on the trees. The scenery was indeed very pretty (beautiful).

When we felt tired, we returned home. We saw Mother (our mother) wait (waiting) for us at the door.

有一个星期日,我母亲叫我带小弟弟去乡村游历。她吩咐我要好好照料他。

篇3

一、当前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1.写作的主要问题

①用汉语思维方式写作。例如:

This photo is my take.

The dumplings have many kind.

②语法错误多。例如:

What are the woman teachers doing?

Linda often do her homework in the evening, but this evening she watching TV.

③写作内容贫乏,层次不清。

④标点符号误用。例如:

I like apples、bananas、oranges and so on.

I’m a middle school student。

2.问题形成的原因

①师生角色定位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学习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机械的、被动的接受过程。在英语写作中,这种师讲生练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

②忽视对语篇体裁图式的输入

在写作之前,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是有效写作的重要输入途径。然而,一方面教材本身忽视对写作教学中不同体裁的语篇图式结构的编排,另一方面不少教师重句轻篇,没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语篇思想的发展脉络,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

⒊重视写作结果,忽视写作过程

我国写作教学的基本模式是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然而许多调查表明多数学生对教师的批改并不认真阅读,教师的辛勤劳动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出现“教得累、学得苦、效果差”的局面。这种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重点放在写作的最终结果上,传统的“成果写作法”是完全基于“写作最终作品”的教学,绝大多数的写作教学忽视了“写作过程”,结果导致了其作品缺乏一定的思想深度。

⒋写作目标把握不准

一些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写作要求,在写作时偏离主题或张冠李戴的情况十分普遍。

二、提高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1.落实好“写”的常规训练

教师应以现行教材为依托,利用单元对话、语篇材料、图表、课后练习等形式加强写作练习。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单元对话指导学生学习书面表达。以《Go for it!》 7B Unit 11课文对话为例:

—What do you think of soap operas, Mark?

—I don’t like them.

要求学生用第三人称改写。例如:

—What does Mark think of soap operas?

—He doesn’t like them.

2.加强仿写练习

采取“学生阅读——学生仿写——学生修改”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仿写。仿写包括仿写句型结构、仿写英语应用文体的结构形式以及仿写课文内容。通过仿写句子,可使学生们注意到汉语与英语在表达方式、句型结构以及语序上的区别,可以避免学生们根据汉语随意翻译的现象,培养学生们的英语语言意识和英语思维习惯,最后达到能灵活运用英语的程度。 英语常用的应用文体包括书信、e-mail、日记、通知等,而中英文在格式上的要求是有差别的,学生们只有通过多次仿写练习才能熟练掌握。仿写课文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语言知识和句型结构,指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思路等。

3.加强扩写练习

以7B Unit 12 为例: 学生分组讨论自己所写的家规或校规,集中形成两篇范文。要求学生根据所给出的家规或校规,给家长或校长写一封信,提出你对这些规定的看法或合理性建议。

4.利用图画学写书面表达

新教材图文并茂,材料丰富。每个单元相关话题中的图画大大激发了学生用口、笔来表达思想的欲望。

5.利用课后练习学习书面表达

词组的汉译英,句子的汉译英,有连词成句,有把几个简单句改写成并列句、复合句,还有做采访,写请假条,记日记,回复书信、写电子邮件,看图写作等练习。

三、正确处理写作与其它英语技能之间的关系

篇4

一、创设语言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英语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学生能否学好英语的关键。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并不断强化其优点。这就需要开展一定的英语教学活动,例如:喜欢动口的学生多让其表演英语小故事,听力好的学生复述别人的话或者英语录音等等。这样,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学英语用英语的环境,使学生在兴趣中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再比如常设置英语墙报 、英语画刊等,并号召学生开办“英语角”,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习惯和氛围;利用善于绘画的学生绘制教学挂图,让其常有成功感和自豪感。并经常使用多媒体等创设情景,最大限度地创设会话环境,使学生把学习英语当做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自然而然地有一种自我追求,自我提高的兴趣和动力。如在教授动词“prefer”时,利用多媒体最大限度地展示所学过的英语名词,既起到了复习的作用,又提高了英语听说的能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而要持续不断。教师应设计好每一节课,使其有趣味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尽量多扬少抑,哪怕这个学生仅仅取得一点进步。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谁都爱听好话,表扬的话。有利与学生成长的好听的话,老师常说常讲。一句表扬和鼓励,一个真诚的目光,一句善意的面带微笑的责备,也许能给学生彻夜难眠的欣喜,也许能使学生化悲痛为力量,也许是学生一生的转折点。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活学生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探求知识,使之成为乐之者。

二、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著名作家巴金说得好:“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的培养开始”。要想学好英语,就要学好英语的五大技能,即听、说、读、写、译。1.听的习惯。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婴儿期母亲的亲切温柔的话语声中长大大多在不断的将近一年左右的“听”的练习中学会了简单的话语。可见“听”是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也是学习英语使用最广泛的手段之一。现实生活中很多现象也说明听力差的人语言表达能力也不会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每节课都要进行听力训练。另外,听写课文也是一个很有效的练习听力的好方法。2.说和朗读的习惯。中国人学英语最常见的就是“哑巴英语”,这是学习语言最大的障碍,我们只有认真训练学生的大声朗读的习惯,向《疯狂英语》的作者李阳学习,让学生明白读比写更重要。我们只要每天坚持朗读,持之以恒,就能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另外,大量的、准确的朗读能够促进听力和口语的进一步完善,而广泛的朗读更能充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3.培养写作习惯。英语学习必须以听和读为前提,但要真正掌握英语,形成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仅靠听和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说和写来检验和促进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的形成。在我国以往的英语教学中,“哑巴英语”可谓人所共知的现象,比如许多大学生毕业以后,却无法和外国人正常交流。而最近这些年随着听、说不断受到重视,写作反倒成了学生的难题。所以要特别重视写作能力的训练,只有让学生多写多练,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4.培养翻译的习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赌物思词,即见到某个物体就去思考这个英语单词,并与别人交流之。还可以引导学生用英文写日记,这样自然而然地就把用汉语思考出来的语句翻译成了英语,久而久之,就养成了翻译的习惯,也养成了用英语思考的习惯。由此,学生的大脑就反复不断地思考和复习了所学的英语知识,也就生活在了他们自己创造的英语语言环境中,正如学习我们的母语的过程一样。只要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有什么语言他们能学不好呢?

篇5

【关键词】高中英语 阅读课 图式理论

一、引言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逻辑推理判断能力,要让学生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同时强调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背景,理解文化差异并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运用各种媒体资源拓宽阅读渠道,提高阅读兴趣。

以上这些对我国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可以说是挑战。因为英语在我国属于外语,没有真实的语言环境,很多同学的英语学习都是在教室这样的小环境中进行。而且,自上世纪50年代起,英语阅读教学多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先教单词,再分析语型、翻译课文、解释语法现象。课后要求学生们熟记单词和语法、背诵段落。这种传统的自下而上阅读模式重知识、轻能力,语言输入量偏小,忽视阅读技能的训练,忽视分析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忽视作者的态度情感。单一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被动的学习方式,学生养成了逐字逐句阅读习惯,熟知文章里的单词,能够分析句型,却说不出主题思想,不能进行推理、判断,不知道文章的行文结构、段落间及句子间逻辑关系,也很难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本文将用图式理论解释阅读理解过程,以及如何运用该理论来提高教学效果,以达到新课标对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二、图式理论概述

图式(schema)最早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他曾在书中写到,人对世界的认知是与个人的已知信息联系起来的。后来应用在各个领域,其中包括外语教学领域。特别是对阅读教学影响较大。图式理论认为,任何文本本身都没有意义,阅读是读者从自己先前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提取相关图式,与文本所提供的信息互动,从而建构并储存新的图式的过程。读者已知图式越多、越完善,与文本信息产生的互动就越多,理解能力就越强。由此可见,阅读是读者调用加工已知图式的积极过程,而不是仅接受文本图式的被动过程。而外语阅读存在于不同层次,包括记忆、意译、推理、应用词汇、语法、和社会文化,大脑中是否有相应的图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理解能力。因此,英语阅读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词汇语法层面,而要深入领悟作者意图和文章主旨层面。

根据图式理论的观点,阅读理解过程中,读者需要及时调用、激活和丰富的图式被分成三类: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内容图式 (content schema)和形式图式(form schema)。语言图式指读者认知结构中与阅读材料中词汇、语法特征互动的知识模块;内容图式指有关阅读材料所涉及的各种背景知识;形式图式是指文章类型、组织结构、修辞等有关知识。阅读理解程度取决于读者大脑中这三种图式与文本的三种图式相互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基础英语教学中,教师们重视语言图式,忽视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误导学习阅读习惯,影响阅读效果。因此,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重新认识阅读理解过程,重视三种图式的共同作用,帮助学生对阅读文本准确、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三、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课中的运用

1.阅读前联系课文,激活学生已有图式

在阅读课前,教师需要让学生课前预习,布置适当任务帮助学生激活头脑中与课文相关图式,丰富原有图式结构。可采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布置学生课前看与课文相关电影,准备在课堂上分享感想。或让学生查找课文人物背景,在课堂上介绍。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使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或短片,引出课堂教学的内容。如在阅读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三Unit 5 “A trip on the true north”前,可以通过PPT播放带图片的测验:What language(s) do Canadians speak? What is the capital of Canada? What is the national animal of Canada? How many “Great Lakes” are there in Canada and what are they?等,使学生回忆并建构有关加拿大的城市或动物的已有图式,通过这些方法,产生与文章的互动过程。

2.丰富学生的内容图式,扩展学生知识面

高中英语教材涉及文学艺术、历史人物、科学技术、环境保护、体育卫生、政治等各个领域,体裁有记叙文、说明文、小说、传记、书信、日记、诗歌、戏剧等,内容十分丰富。在教学中,教师激活学生已有图式外,还要结合教材内容,补充一些与之相关的背景知识,即内容图式。

例如阅读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1 “Anne's Best Friend”时,可以向学生用英文介绍Anne的背景――她生于二战期间德国,1933年,因希特勒采取反犹太人政策,安妮一家不得不迁往荷兰。由于迫害日益严重,安妮一家只好躲在阿姆斯特丹的秘密住处里。再如,在阅读必修二 Unit 3 “Andy---The Android”时,同学们除了了解到足球机器人,还可以向他们介绍礼仪机器人、排爆机器人、“手推车”机器人、地面军用机器人等等。经过日积月累,学生头脑中各个知识领域的图式才会越来越丰富。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每单元话题,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有的放矢地介绍一些相关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范畴,为日后阅读打好基础。

3.指导学生建立形式图式,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形式图式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框架和主题思想。英语的主题句(Topic Sentence)一般都在段落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把所有段落的主题句归纳总结就是整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在新闻里,其段落按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安排,往往在第一段里提及六要素。在议论文里,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段落间的连接词快速了解语篇和段落要点。例如阅读必修四Unit 5 “Theme parks---fun and more than fun?”时,读第一遍时采用泛读形式,通过找出每段中心句了解文章结构为总――分结构,第二遍采用细读形式,找出每个主题公园的theme,location,activities,slogan。最近,让同学根据这些关键词设计一个自己的主题公园。这样,运用这些形式图式来指导阅读技巧,教师仅仅教授阅读方法,而不帮助翻译句子,使学生的阅读变得自主积极,使理解更具有层次性。

四、结束语

总之,在阅读分析研究中,图示理论有着切实可行的指导作用。在阅读课教学实践中,关注三种图式的相互作用,将阅读的文化性和实用性结合起来,发挥学生阅读创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枯燥的英语阅读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这无疑将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 胡春洞、戴忠信. 英语阅读论[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2] 马艳侠.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4).

篇6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为进—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为了达到这—目的,必须突出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这—特点,即教师要运用实践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听、说,读、写,并且做到坚持听、说领先。因为语言首先是有声的语言。口语是第—性的,书面语是口语的记录,是第二性的。听、说、读、写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由于听说能力提高了,学生在阅读时速度因而会加快,也就促进了阅读能力的提高,培养听说能力也有助于巩固所学语言知识和提高读写能力。如果是学生听得懂,说得出的东西,就很难遗忘。学生听得懂、说得出口的东西,写成书面的也就容易多了。

一、围绕听写夯实基础,优化听说读写训练

在几年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我—直坚持听写这—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在初中不再是听写一些简单的词、词汇,而是在听写一些课文中典型的句型的同时,重点指导训练学生听写连贯的,语言浅近的短文、小故事之类。这些材料既短小精悍,又有—定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经常性地为学生提供这方面的材料,在—定程度上克服了我们在传统教学上比较侧重于读写,听说相对薄弱这—倾向。在重视读写、重视笔试的同时,我们也不会放松听这—关,也不会造成学生只会读读写写,听不懂,说不出的不良后果,为学生进入高—级学校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然而,只是听写,毕竟是形式单调、呆板,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围绕着听写,可以进行—连串的练习,例如,材料是—篇短文,可以先由教师慢慢地朗读,读完后提出一些理解性的问题或正误辨析题,看学生是否听懂了。然后逐句听写下来,再给学生—些时间朗读、准备。最后可以提供—些提示性的词汇,让学生复述或者背诵。这样也就进行了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训练,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语言实践的机会。

二、紧绕课文教与学,深化听说读写训练

课文是教学语言知识和训练语言技能的综合材料,课文是学生听、说、读、写练习的大本营,是进行课堂实践最好的语言材料,也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点。围绕课文教学,也可以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例如,初中英语课文大都较长,许多课文都可以用缩写的形式,概括大意,把缩写成的材料,先读给学生听,作为新课文的介绍,在学生熟悉课文,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口头复述课文,也是—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概括、整理语言的能力,把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变为语言技能,从而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我在教学中常在黑板上写些提示性的词汇,让学生依据提示的线索、次序,借助启发性的词语复述课文。有时为了扩大训练面,也可以分成几小段进行口述,每小段由—个学生口述.为丁不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而失去积极性,复述时可采用多种形建交替或混合使用。如口头书面相结合,教师可要求学生先口头复述,再进行书面呈现,这样就保证了复述效果的质量,又进行了书面表达的训练,即听、说、读、写的训练。

为了强化记忆课文中的—些语言点,我还对课文中的一些句子进行了还原翻译训练。采用的次序为:listeningtransiatingrepeating,即先由教师讲一句课文中的重点句型或含有重点词、词组的句子,让学生听懂后将其翻译成汉语,再重复一遍,帮助学生掌握了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巩固了所学的语言知识,又使学生在45分钟内得到了大量的训练。学生牢固地掌握了这些语言点后,也就不必再去做大量的单项选择题了,避免了“题海战术”的教学方法。

三、常把图文相结合,强化听说读写训练

纵观几年来试卷,其中“压阵题”均为书面表达题。几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关键在于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学习语言的基础训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常采用口头作文、看图作文等形式,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如,在写发言稿、口头通知、日记等材料时,先让学生口头表达,学生自己修改,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引导,给一些比较典型的句子、句型等让学生模仿,力求帮助学生用上句型。切忌直译,拖泥带水。等学生意思表达清楚,读后文字通顺再写下,就是采用先说后写、说写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了说话对书面表达能力形成的垫底作用。整篇写好后,让学生通读几遍,读也是写的基础。有的学生感到写作难,其原因之—是读得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得朗朗上口,写起来就洋洋洒洒了。

篇7

[关键词]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8-0062-02

英语教育的目标正在从语言能力转向沟通能力,从注重单一技能转向注重多重技能的综合能力培养。《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指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的目的为: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奠定基础。

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其中,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正是在这种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下孕育而生的。笔者曾担任多场实用英语口语大赛选拨赛评委,同时,先后两次负责学院选手赛前辅导工作并在2007年指导学院代表获得第四届实用英语口语大赛广东省赛区一等奖。以下笔者将总结以往经验并根据实用英语口语大赛的特点提出相关的培训对策。

一、“实用讲演”培训对策

实用讲演的内容为150字左右的应用性文字,参赛选手抽选准备15分钟后进行脱稿复述。根据选手的语音语调、流利程度及朗读表情进行评分。根据这一标准,笔者从语音训练、内容风格、识记背诵三方面对选手进行了相关培训:

1.模仿策略提高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好的发音可以给听者留下好的印象。演讲时发音应清晰、流畅、响亮,节奏有起伏、有快慢、有轻重,才能形成口语的乐感,才能悦耳动听,引起受众共鸣。通过要求选手模仿VOA慢速英语听力和电影原声带,提高选手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2.指导学生识记背诵的方法,加强自述、复述的训练。

指导学生识记背诵的方法,即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关键词来辅助记忆;在了解结构层次的基础上背诵,背诵时心口并用,达到“使其言皆出吾之口”,“使其意皆出吾之心”。加强学生限时自述、复述的训练,让学生大量阅读相关文章,然后进行理解性和记忆性的训练。

3.把握演讲内容,定准演讲风格。

实用讲演内容包括欢迎辞、会议主持人讲话、节目主持人讲话、导游辞(日程安排、景点介绍等)、答谢辞、告别讲话、欢送辞等。不同的演讲内容应体现出不同的演讲风格和感情基调,如会议主持人的讲话要让听众感觉轻松而高效;欢送辞则要让听众感受到演讲者的诚挚和依依不舍。

二、“现场描述”培训对策

参赛者抽取一幅表现某一情景的图画、图表、广告等,根据给出的说明进行3分钟的口头陈述。分别从内容、条理、语言三个方面评判选手表现。比赛已经从语言的比拼向思想的比拼发展,除了基本的语言能力,这部分对选手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有更高的要求。

1.快而准,抓住图表关键信息。

图表就像是“数字地图”,可以让看的人一目了然。成功的演说者应该就这些数字、图表加以诠释,让听众即刻掌握这些数字之间的关系。针对在校学生对图表分析相对薄弱的现状,笔者整理了大量雅思学术类写作、BEC写作以及公司报告的图表、示意图、曲线图对选手进行专项训练,强化其在短时间内观察、分析、抓住图表关键信息的能力。

2.专业词汇、表达法的积累

大量的积累、背诵常用的表达句式、专业词汇,可以帮助选手在第一时间把图表的意思准确、专业地表达出来。如有条件,组织选手参加一些商务演讲活动或观摩相关视频,让学生无论从言语表达和态势语运用上都能更加专业到位。

三、“情景交流”培训对策

参赛者抽取一个题目,由母语为英语的一位主试对参赛者进行3分钟的一对一的现场交谈。交谈内容通常涉及一般日常交际、企业介绍、产品介绍和涉外业务等方面。情景交流部分是对选手的语用能力、快速反应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知识面的综合考验。要结合平时的教学,有意识的培养选手运用英语的习惯。

1.强化听说,实战演练。

加强听说技能的培养是有效交流的前提。首先,教师平时应注重加强示范性训练。教师规范的语言表达,是培养学生口语的最好示范。准确明晰具有科学性;循循善诱具有启发性;生动活泼具有形象性;幽默诙谐具有趣味性;抑扬顿挫具有和谐性。有规范的语言输入才能加速学生语言的输出。其次,坚持收听VOA、BBC等,一方面可锻炼听力,另一方面也可加深选手对时事新闻、英美文化等的了解。

除了听,还要创造说的机会。英语课堂、英语角、口头日记、同伴演练、英语聊天室等,都可以帮助选手应用目的语进行有效地交流。

2.优化选手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加速知识更新。

在平时的课堂设计中,教师不应将授课内容局限于课本语言材料,而应当增加适量新鲜的、有争论的、来自真实社会生活的材料,或者将教材固有的内容、背景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启发选手回到当下,进行思考。

3.澄清问题,礼貌回应,恰当使用幽默。

交流的过程中,难免遇到一时听不懂得问题,千万不要胡编乱造。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有礼貌地澄清问题,例如“Sorry, do you mean…?”或“I beg your pardon?”让整个交流无障碍地继续下去。整个过程,都应表现得礼貌大方,回答要与角色身份相吻合。沟通的过程中如能恰到好处地展现选手的幽默风格,将会让整场的表现更为完美。

除了针对比赛三方面内容的培训对策,选手的选择,态势语的使用、心理素质的训练等方面也是培训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总之,培训教师如能把握好比赛的性质和特点,在平常教学中充分意识到语言的实用性,赛前对选手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定能帮助选手在实用英语口语大赛中超越自我,更重要的是,激励学生更加积极自主地学习英语,应用英语。

参考文献

1 Connie Gibson.英语演讲实训指南[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 宿玉荣、王 帆.英语演讲比赛参赛指南[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篇8

关键词:高职英语;厌学;愿学

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而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英语应用能力成为众多用人单位招聘的必备条件,这也给高职英语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让高职学生对英语感兴趣,如何让他们自愿的学习英语成为一个难题。本文现通过分析学生英语学习心理,对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探究一二。

高中英语,“应试”是重点,“压力”是难点。学生对英语既惧又怕,没有兴趣学习英语,继而产生了“厌学”情绪的苗头,完全为了分数而学习。到了高职院校, “自主”成为了英语学习的重点,“兴趣”则成了难点。学生从沉重的应试包袱中解脱出来,英语学习从强制学习变成了自主学习,没有了教师的时刻约束、耳提面命,加上“英语只是基础,能过关就行,专业用不上”的心理作祟,“厌学”情绪陡然高涨,偶有兴趣而学之。虽然部分学生对新的环境新的老师好奇,对英语学习也有一定的期待值,出现了“愿学”的苗头,但“厌学”仍然占据着龙头之位。如何让所有学生从“厌学”转为“愿学”,还有待英语教师积极探索。“愿学”的关键在于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与推动,我就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教学方式多样化

1.英文歌曲、英文原声电影赏析

高职学生对于年轻人所热爱的英文歌曲、电影有着浓厚兴趣,故而从这方面入手,将这些元素揉进课堂教学中,与课本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产生兴趣。例如:在讲授Modern Education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们欣赏《公主日记》,在轻松的气氛中体会中西方教育的不同,并借此提出问题: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education, 学生在看电影时,已身临其境的体会到西方的教育,结合自己现在所接受的中国教育,展开了激烈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自主地完成了这一课的教学任务,同时也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2.“愿学”带动“厌学”

高职英语基本都是大班教学,我把每个班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小组组长定为愿意且主动学习英语的学生,让他们带动组员,尤其是“厌学”的组员,在完成任务的工程中,以主动带被动,让“厌学”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例如:让学生准备一次麦当劳兼职的场景再现,选取小组中的部分同学做麦当劳临时员工,另外一部分承担乘客的责任。由于通过课文讲解已经知道了如何销售和购物,组长很容易就能将任务分配下去,然后由组员共同协助,完成这个虚拟情景的表演任务。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学生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热情,每个人都充分投入到了自己的角色当中,很快就掌握了这一课的知识点。

二、关注时尚、网络

高职学生对于时尚,尤其是网络十分感兴趣,因为兴趣就是促使“厌学”转变为“愿学”的主要因素,教师从这方面着手,更容易将学生带入课堂,带入英语的学习氛围中。在讲解reproduction一词时,有学生问到:“山寨版”怎么翻译?可以用这个单词吗?我立即抓住学生产生兴趣的瞬间,告诉他们,这个词只能用来表示复制品,如果想要表达“山寨版”,可以用copycatting,学生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对于我讲解的这个单词也能够记忆下来了。当然这个方法还需要教师们平常多做积累,准备充分。

三、教学场地多变化

高职英语在教学时,根据需要将普通教室和多媒体教室结合,让学生在场景的变换中消除视觉的疲劳,对下一次课的内容充满期待,“厌学”情绪得到抑制,愿意参与到新的学习任务中来。另外高职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经常需要到实训室亲自动手,将专业理论运用于实践,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目的。而高职英语就是为了将来学生就业时,能运用到实际工作场景,所以英语课也可以从教室脱离出来,搬到实训室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英语的实用性,产生“愿学”心理,自觉主动地将英语运用到实践中去。例如:针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教师在讲授了空间、方位布局的描述以后,让学生在实训室,虚拟一个场景:与外国客户见面,用所学的英语简单表述出自己所设计的效果图。

四、习惯培养转变化

从网络上褪墨的博客里借鉴的“一个月培养一个好习惯”的方法,将英语学习培养成一个习惯,从“厌学”、对英语不感兴趣,到缺少了它,就会很难受,自然而然地转变为“愿学”。那么如何培养呢?在这一个月里,让学生确定英语学习的明确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英语?然后再制定出这个月的日历表格,将每天完成的英语学习情况记录在表格中,时间不用要求过长,可以视个人情况增减。例如:每天用15分钟时间看一段英语笑话,然后讲给同学听。每周再做一次回顾,查看自己一周来的完成情况,如果每天都坚持了,并且完成质量较高,不妨给予自己一定的奖励。一旦这一个月的英语学习习惯坚持了下来,那么英语就变成了学生每天都会做的,如刷牙洗脸一样的普通事情,学生会自觉自愿的去学习英语,自然也就从对英语的“厌学”心理转为了“愿学”。

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从“厌学”转变为“愿学”,这条路充满了坎坷,还有待各位英语教师的正确指引。只有完成了学生这一心理转变,才能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真正掌握英语应用的技巧。所谓一理通而百理明,学生在对英语学习的心理转变中,也能对专业学习产生一定的辅助作用,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如何学习专业课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篇9

孩子犯错了,打吧

老大嘟嘟是金星从医院捡回家的,他刚出生就被遗弃,抱回家时才3天大。嘟嘟两岁时,金星又抱回了5个月大的女儿妮妮,妮妮还没满周岁,她又接回了小三。一年一个,金星还没做太太,就先做了妈妈。

小三一岁时,在从法国回上海的航班上,金星邂逅了汉斯,一个在上海的法国公司工作的德国人,有一张严肃的日耳曼脸。这个日耳曼男人不久就成了嘟嘟、妮妮和小三的父亲。他知道金星不能生孩子,但愿意跟她一起照顾、教育已有的3个子女。在结婚前,金星就直截了当地告诉汉斯:这个家里,孩子的地位永远是第一位的,孩子比你更重要。

汉斯加入后家里就乱了,金星跟汉斯说英语,汉斯跟孩子说德语,金星跟孩子说中文,语言环境一团糟的结果是,孩子一张口,中文里夹着英语,英语里又往外蹦德语单词。结果是汉斯在那年夏天顶着烈日到复旦大学报名学汉语,学得很努力,但说起中文总有点怪腔怪调,尽管能用中文跟孩子交流了,但仅限于说大家都觉得愉悦的话题,一旦到了用中文批评孩子的时候,3个孩子马上模仿他的口音反攻——“你的发音有问题。”

汉斯来家的时候妮妮和小三还小,接纳他倒是很顺利。4岁的嘟嘟已经学会了吃醋,汉斯有次开车时把手搭在坐在副驾的金星手上,嘟嘟马上从后排一把拍开了汉斯的手:“专心开车。”

过了没几天,嘟嘟在桌子上把脑袋磕了,哭着去找金星:“我早就说了别把这个德国人带回来吧,你看我脑袋都磕了。咱家的狗也是法国的,把他们都运回欧洲去吧!”

这稀奇古怪的理由让金星乐了,脑袋磕了跟德国人有啥关系,德国爸爸又跟法国狗有啥关系?当然,跟一个4岁的孩子去解释婚姻是没用的,于是金星这样告诉他:“他挣钱,而且挣的钱全都交给我,你要这个钱不?”嘟嘟抹抹眼泪:“钱多不?”金星点点头:“不老少。”嘟嘟转身走了:“你早说啊!”

知道这番对话的朋友都说金星不该这样糊弄嘟嘟,但金星的回答是,有时候是没办法跟小孩子讲道理的,他们太小,连词汇都还没有能力完全理解,怎么去讲长篇大论?先用他感兴趣的东西糊弄过去,等他大了,不需要讲什么道理自己就能领悟,这样才轻松。

在教孩子上,夫妻俩有分歧,汉斯是坚定的体罚孩子反对者,哪怕孩子再淘再皮,也绝不会对他们伸一根手指头,只是跟在孩子们屁股后头用夹生的中文翻来覆去说教。金星是行动派,嘟嘟在幼儿园把小朋友打了,回家后她二话不说抓过嘟嘟先往屁股上来几下,打完了再说事儿。3个孩子不怕汉斯,就怕金星。

汉斯老是灌输体罚孩子不对、打孩子不好诸如此类的理论,金星也不反驳,趁着汉斯回国探亲的时候,把嘟嘟塞给了他,让他带着嘟嘟去德国走亲戚。

汉斯回国那阵儿,每天都打电话给金星,一谈到嘟嘟就欲言又止。金星问他:“是不是嘟嘟又淘气了?打吧!”汉斯嗫嚅半天,说:“这是在德国,打孩子犯法的。”

父子俩终于回了上海,金星去机场接他们,一进大厅就看见嘟嘟把一辆行李手推车当滑板在玩,汉斯在后边满头大汗地边追边叫他下来。金星站在手推车前面,说了一句话:“嘟嘟,回中国了,可以打孩子了。”嘟嘟马上老实了。见嘟嘟一秒钟变乖孩子,汉斯问金星:“打孩子真这么有用?”

汉斯终于成了打孩子的拥护派,但仅限于心理接受,还是下不去手。他成了家里的检察官,每当孩子犯了他觉得应该受体罚的错误,他就会一五一十向金星提起公诉,然后由金星来执行裁决。多半是打屁股3下或者打手心5下,金星打得雷声大雨点小,汉斯观赏行刑,大有做父亲的成就感。

不让参加家长会的家长

很多做了父母的朋友问金星,自己家一个孩子都能把两口子累得半死,3个孩子怎么搞得定?金星的回答是,累是因为太把孩子当回事,实际上,孩子越多管理强度越小。

就拿吃饭来说,3个孩子从没出现过谁要哄着喂着吃的状况,全都争着吃抢着吃,还会为了某一道味道格外好,但菜量格外少的菜你争我夺。这是金星的招数,她经常会玩点饥饿战术,控制孩子爱吃的菜的菜量。养孩子这么久,她还没遇到过孩子不好好吃饭的情况。

再比方,很多家长外出时把孩子扔在家里会牵肠挂肚,金星可没这顾虑。有时想看电影了,跟汉斯手牵手门一关就走。3个孩子在家自治,老大管着老三、老三牵制着老二、老二又因为擅长打小报告约束了老大。看完电影吃罢宵夜回家时,就能看到很和谐的一幕:仨孩子玩得太累,全都躺在客厅的地板上睡着了,老二枕着老大的肚子,老三靠着老二的腿。

看起来金星似乎很图省事儿,但在有些可以省事儿的事情上,她却又特别喜欢自找麻烦。小孩子哪有不生病的,一旦孩子病了,金星就很忙碌。感冒这样的小病,是绝不图省事买西药给孩子吃的,一定要去中医院抓中药,回家煎好了连哄带灌让孩子吃。偶尔发烧了,轻易不打退烧针,采取物理降温,头上顶个冰袋,再用棉球蘸了酒精全身涂抹。

她知道去医院打针见效最快,也知道让孩子住院最省心。但她更知道医院动不动就过度治疗、滥用抗生素。她宁愿自己麻烦点儿,甚至让孩子多受点罪,也要保证他们接受的是最无碍健康的治疗方式。

但这些东西是孩子们现在还理解不了的,所以在他们的心里,金星这个妈妈对他们不够好。有一次闲扯时不知怎么聊到了小鸟依人这个词,金星转身问汉斯:“我是小鸟依人型的吗?”嘟嘟插嘴道:“是,愤怒的小鸟。”金星乐了,她觉得这说法很有创意。

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金星管教起来就更省心了。嘟嘟9岁时,金星跟他说:“儿子,妈妈建议你从现在开始写日记,养成一个好习惯。”嘟嘟马上吐槽:“你不知道我们现在的学习压力有多大吗,你不给我减负反而增加我的负担?”

过了几天,金星掏出个I-Pad给嘟嘟:“为了让你每天能放松一下,我允许你每天用这个上半小时微薄,你可以把你每天的事情和想法写进去。”嘟嘟欢天喜地地接过I-Pad:“谢谢妈妈。”

等到老二老三到了该写日记的年龄,这台I-Pad就成了公用品,每人半小时,谁都抢着用,根本不用催,每个孩子的微博都写得认认真真。

金星说自己绝不是个老师喜欢的好家长。她规定孩子每天9点半必须上床睡觉,有一天嘟嘟的作业特别多,回家吃完饭就开始做作业,做到9点半还剩下一半。金星拿起笔在作业本上画了个大大的问号,写道:“老师,对不起,作业太多,孩子写不完。”然后签上自己的名字让嘟嘟就这么交了上去。

老师的反应很淡然,既没批评嘟嘟也没通知家长,因为已经习惯了金星这个特立独行的家长。班主任从不让她去参加家长会,因为只要她一去,就会问得老师哑口无言,大至应试教育的弊端、小到强制补习的错误……

活到老、养到老

3个孩子的学习成绩都不差,金星对孩子也不苛求门门优秀,只要能拿回80分以上的成绩单,她就会鼓掌表示祝贺。她对孩子有这么一句离经叛道的话:“考80分就够了,将来毕业了雇考100分的给你打工。”

金星不给孩子报任何补习班,老大喜欢暴力,说想学泰拳,金星准了;老二说想学画画,金星也答应了;老三说自己啥也不想学,就爱玩,金星就让他每天去玩。

虽然家里比较富裕,但仨孩子的日子一点不像富二代。最苦的是小三,从头到脚,从袜子到短裤,没一件新的,全都是捡哥哥穿过的。老二因为性别优势,有自己的新裙子,但牛仔裤、书包和运动鞋也得捡旧的。家里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老大穿上了新衣服,老三跟在屁股后面提醒:“小心点穿,别穿破了,我将来还要穿的。”老大经常狐假虎威地威胁弟弟妹妹:“你,给我倒杯水去,你,给我拿张纸巾,不听话的话,明儿我就把这鞋子穿个洞,让你们接穿破鞋子。”

家里有车,但孩子们从没享受过车接车送的待遇。老大刚上学时,学校离家两公里,金星让他自个儿步行上下学。第一天上学就没送,让他自己走,金星远远地跟在后边,像个特务,尾随到儿子进校门后转身回家。连续跟了3天,就再也不管了。等到老二老三上学后,老大就成了领头羊,带着弟弟妹妹一起走路去学校。

金星说,家里花在3个孩子身上的钱可能还没有普通人家一个孩子的开销高。比方说孩子的压岁钱,全部由她保管,一人一格,学费和买书的费用全都从这儿走。3个孩子每个月的零花钱加起来不超过100块,因为她觉得吃饭都在家里,水果零食也都有储备,孩子根本不需要自己花钱。

零花钱虽然少,但还得付出劳动。仨孩子在家都得干活,到了周末,刷碗的活儿就是女儿妮妮的责任,两个儿子跟着汉斯打扫鱼塘、收拾小花园,经常弄得满脸满身泥。老大还有外出工作任务,带着钱出去交水电费,拿了多少交了多少剩了多少回家报账。

家里没有卫视,所以基本上看不到什么电视节目,只能看碟片,金星只提供好莱坞英文原版碟。有朋友问她:“孩子这么小,能看得懂吗?”金星回答:“多看几遍就懂了。”

看英文原版的结果是,3个孩子的英语越来越棒,平时在家里,全都是用英语交流。孩子们的数学由汉斯辅导,但他看不懂应用题,孩子要先把中文的应用题翻译成英语,汉斯才能教他们。能将数学题翻译成英语,这水准已经非常不赖了。

汉斯于是有点吃味,自己的3个孩子,不会说德语多遗憾?他从德国带回来一箱子德语电影碟,据金星说,仨孩子的德语水准如今也很了得,扔到德国去生活的话,交流已经毫无障碍。

篇10

关键词: 汉语诗词 汉译英 翻译 诗意拙化

Abstract: Due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nationality and Western nationality in terms of thought patterns, cultures and language expressions, obscurity of the translated versions of Chinese poetry annoys the readers in choice of words or actualization of image, that is, the translated versions fail to “actualize” the images and essence of the original works, resulting in the readers’ inability to appreciate the indescribable beauty of the Chinese poetry and some regrets in aesthetic appreciation.

Key words: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image actualization

汉语诗词作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支奇葩,越来越受到其他民族的喜爱,甚至对西方诗坛都产生了一定影响。美国诗人雷克思罗斯就曾认为,“继波德莱尔之后,对西方诗歌影响最大的可能来自外面,来自中国与日本诗歌的译文。”[1]或出于传播文化的需要,或出于个人志趣的原因,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外诸多译者不辞艰辛,进行了汉诗英译的多番尝试。不少译作被评论家们称之为形神兼备、既“信”且“雅”的再创作典范。但即便是名家的成功译作也无法完全摆脱原语文化和语言存在与表达方式的影响,造成原作里意象与意境在译语作品中的剥蚀与褪色。

一、 不同语言词义内涵的差异和词语存在的不同形式造成拙化现象

1.词义内涵的差异造成的拙化现象

“中文诗大半‘句’成一单位,句末一字在音义两方面都有停顿的必要,……所以它是全诗音节最着重的地方”。[2]由于它是某一句段的终结标志,往往承载着一行诗特别着意的任务。“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Difficult it was for us to meet, and difficult to part/ Now the east wind has failed, and all the flowers wither.),[3]这两个诗句表达了李商隐对所爱之人忧思难忘的痛苦心情。“相见时难别亦难”,体现出对恋人的绵绵柔情。句末的“难”字,表明今后旷日持久、别后相思的苦痛及复杂的心态;“残”与“难”押韵,写出眼前景物黯然失色:东风无力,百花凋落,形成一幅爱情带走了春天的伤心图景。译文虽也表达了两句诗的基本意思,但还是留下遗憾:原文中一字千钧的力量,一定程度上分别被“part”与“wither”磨蚀掉了——“part”一词按简明牛津辞典的解释,其含义仅仅是“人们彼此间分离”;而汉语的“别”字,除表示“分离”外,又依据人们所处的各种不同情境具有多种意义,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惜别”,“痛别”,“拜别”,等等,古汉语中就有“别易会难”这样的成语,可见“别”的经历和体验自古便带给人们不尽的伤感与惆怅,于是以“别”为题的许多诗词歌赋传唱千古而不衰。在例诗中,诗人起笔便入主题,“别”字为诗眼,直击人心,“part”一词难有这种效果。“and difficult to part”更远远比不上“别亦难”的凝重伤感之情,也无法深切表现出“残”的凄凉蕴意。该诗的后两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Spring silkworm till its h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 A candle but when burned out has no tears to shed),[4]作者以到死丝方尽的春蚕与成灰泪始干的蜡炬,象征至死不渝的爱情和明知无望、仍愿担荷终生痛苦作执着追求的殉情精神,丝“与”思“谐音,为语义双关字。虽然英语中也有一些双关词,但能与汉语谐音双关词在语义上对应者,微乎其微,因而在翻译中或求“神似”以忠实于原文,或重“形似”以达至辞美的效果。上译便是忠实原文的一例。而另一译文为了追求“形、神”兼备的“化境”,着实下了一定功夫:Silkworm’s threads, like men’s longing thought, end only when death comes/Candles shed tears like men till they burn to their bottoms。[5]这一译文打破原文束缚,明确译出了双关的两重含义,但又似过于直白,与原诗含蓄的风格不符,让读者失去了想像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也令原作浓郁的悲剧色彩有所销蚀。另一首具有挑战性的诗作是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仅举后两句的两种译文:1.In the east the sun is rising/ In the west rain is falling/Can you see if it’s fair or foul? [6]2. The west is weiled in rain, the east enjoys sunshine/My gallant is as deep in love as the day is fine。[7] 译诗1中,“阴晴”的含义是明白的,因为译者此处巧用foul和 fair两个双关词,表达了“阴晴”和“善恶”之义,但读者无法从中领悟出原诗的言外之意;译诗2中,“情”和“晴”字都译出了,抑扬格六音步加上韵式aabb,基本传达了原文的形美和音美,但在意的传达方面仍有一定距离。诗中的“我”,通过天气的阴晴不定,表露自己在听情郎歌唱时的心情,一会儿欢喜、一会儿忧愁。她主要是以问的形式揣测对方心思。上述两译,可以说各有千秋,皆为上乘之作,但又都留有缺憾。于是有人建议加上注释:“晴”〔qing〕here is a pun. On the one hand it means “fairness of the weather”, and on the other hand it implies “情”〔qing〕,a homophone, which means “love”。[8]该建议的目的是为弥补译诗里的缺憾,但这种中英文混杂的脚注对不通中文的英美读者设置了一道新的理解上的障碍。

2.汉语叠音词造成的拙化现象

汉语诗词中叠音词在传情达意和构成审美意境方面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在对这种词的翻译过程里,译语的“复现”能力同样显得十分有限,也对诗词所蕴含的美感产生拙化作用。唐朝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写道:“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Across the sunlit river, clearly seen are Hanyang’s trees/ And Parrot Island’s teeming, fragrant grasses.)。[9]上句中叠音词“历历”,描述汉阳树木清晰展现眼前的情景,下句中用“萋萋”呼应,通过形容芳草茂盛来展现思乡恋故的情怀。由于两个叠音词韵母相同,且相互照应,因而显得甚为和谐自然,对情景交融、诗画统一的意象创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处如果不用“萋萋”这样的叠音词,任你再怎么绞尽脑汁选择词语恐怕也难以达到同样的艺术效果。尽管英文“Now”一词暗示了两句间的紧密对应关系,但却无法在读者的心灵图景上重构原语的意境。

此外,从“预期”理论的角度上看,后出现的叠音词照应前面的叠音词,也是汉语诗词所拥有的、极具独特而玄妙的艺术魅力的节奏形式,“有规律的节奏都必须能在生理、心理中印为模型,都必能产生预期”。[10]正是这种预期的实现,使得节奏带给我们愉悦的。而看译文,我们只能在理解意义的层面去把握诗的语言,这令我们的审美视角受到很大局限,无法像感受原语意境那般获得审美。如李群玉的《黄陵庙》中两句诗:“野庙向江星寂寂,古碑无字草芊芊”(In the spring stillness, the rustic temple faces the river /Teeming grasses grow among the ancient tablets, their inscriptions long effaced.)。[11]译文对原语诗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造性重构,但同时带来的拙化现象也令人惋惜。公正地说,这并非译者功力不及,实乃不同语言的不同的存在方式和表达方式使然。史奈德寒山诗第八首中“奚长石磊磊,涧阔草蒙蒙”(The valleys are long and strewn with stones/ The stream broad and banked with thick grass.),[12]译文里“strewn”一词意象为“散布”,常用于比较轻的东西,如落花、碎石等,用在此处没能表现出原文“磊磊”即“多石貌”之意。美国汉诗翻译家韦理给出另一译文:The valley so long and the ground so stony/ The stream so broad and the brush so tangled and thick.[13]译文一连选用了四个“so”,旨在突出“多”与“盛”,但给读者的感觉却是冗繁且牵强,脱离了原作两个诗句各语言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削弱了意象的感染力。

汉语诗词中这种叠音词使用手法,也深深打动甚至影响到了一些英语国家译著者,使其在自己的译作中不时创制出模仿或套用中文诗词的行文方式。如戴维·拉铁摩尔所译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两句:“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望相似”(Life of man age on age unexhausted /river moon year by year looking at each other.)。[14]译者的意图值得称道:从形式到内容,似乎把原语与译语的转换完成得天衣无缝。然而从译入语读者的角度审视这样的贴近,不客气地讲,此种中国式英语的机械模仿,严重地瓦解了原诗的意境。因而,与其如此生搬硬套,不如以平实朴素的手法进行翻译:Many generations have come and passed away/ From year to year the moons look alike, old and new.[15]只是这种力求达意的译句,仍然未能将诗人静静的心灵与眼前天地进行的神秘而又亲切的、悠然心会的唔谈加以充分构图与赋形,进而带给读者无限遐想与情趣。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Fletcher译为:Through endless Space with rustling sound/ The falling leaves are whirled-around/ Beyond my ken a yeasty sea/ The Yangtze’s waves are rolling free; Bynner 则译为:Leaves are dropping down like the spray of a waterfall/ While I watch the long river always rolling on.[16]显然,无论是哪一种译诗,都因使用了连词而未能把原诗里“阴阳对称型视象”——将两种相斥相异或相关的事物加以对称地建构而产生的视象——表现出来,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原文的对称美。

3.汉语诗词表达方式造成的拙化现象

不仅在叠音词上,就是汉语诗词中顶真续麻式的表达方式,也有译作者企图在形与神上与原语达成契合,如李白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首诗就像许多其它汉语诗词一样,虽然表面上是用最简单的语言写成,却是利用了古典汉语那种简洁和含混结合的敏锐性,暗示表面之下潜藏的哲理。庞德将这两句诗译成:Drawing sword, cut it into water, water again flows. Raise cup, quench sorrow, sorrow again sorrow.[17]这已不像英语了,这简直就是把中国字分别转换成英语单词罗列在一起。这种天真的大胆的创意严重地挥发掉了原诗中的意蕴和哲理。

译文在寻找与原语文本对应的语言形式上受到限制,同样造成汉语诗词蕴意的减损。如杜甫绝句:“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Two orioles amid green willows/ Are chirping/ A row of egrets high up the blue sky/ Is flying/ Western ridges crowned with long-accumulated snow/ Are framed in my window/ A boat coming from east Jiangsu Province far away/ Is moored outside my door.)。[18] “黄鹂”与“白鹭”,巧妙地利用了两个带颜色的动物名词,相互呼应,珠联璧合。译文根本无法体现出这种色彩鲜明的动感图景;以“江苏省”取代诗作中的“东吴”,这关照到了诗意的“信”——两个专有名词指同一个地方,却因未能现出“东吴”隐含的朝代更迭的沧桑历史背景而失掉了原诗里意境的“美”。诚如辜正坤指出:一切诗歌的特定妙蒂总根于特定的语言形式。汉语诗词之所以绝妙无伦,一个关键的因素即在于汉语本身无可替代的视角、音象、义象、事象、味象等存在方式。[19]将汉语诗译成英语诗,不仅要把语言译过来,“而且还要把诗意译过来,而诗意又是那么微妙的东西,在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倾注的时候,诗意会全部挥发。”[20]

二、 译语再造的意象偏离原文造成拙化现象

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地位,有人比拟为语义学中句子的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中国古典诗词是由意象和意象组合结构而成。作者把心中的意念,寄托于具象与非具象的艺术形象之中,表达出人生的感受,使意念成象,并以这个艺术形象去感动读者,唤起读者的想象与联想。这种意象具有广泛性和模糊性的因子,所以人们能体会到某一意象的内涵,却不能加以精确的量化或数字化,甚至难以用语言完整清晰地令意象毕肖无余。如贾岛诗《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Under the pine tree I asked the lad/ Where his master had gone./ “To pick medicinal herbs/ He said he had gone./” “He’s simply in this very mountain out/ In the depths of clouds/ His whereabouts are not known.”)。[21]此诗寓问于答,短短四句,三番问答,体现出访者对隐者之高洁十分景仰,情真意切。后两句诗的景观给人以朦胧美感,但“师”在何处,为访“师”、寻“师”不遇后情绪如何,这一切都“隐”而不露,其中的含蓄美皆由读者去吟味。上例译文,虽说将原诗意境大致表达出来,但由于英语表达形式的束缚,出现了四次“他”,使原诗的凝炼与朦胧之美以及“隐”的质感——“师”只出现一次,却句句都有“师”的影子——未能以朦胧的言语形式传达出来。

汉诗中几个意象的组合,并非只是意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内在因果的逻辑关系,而与之相对应的译语文体却暴露出乏力和欠缺,使原语意象的美感打了折扣。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远上”与“白云”相联,“石径”与“人家”有关,深秋里的枫林,在经过秋风秋雨秋霜的磨砺后,变成火红,胜过二月里绽放的鲜花。其译文为:“The rocky path sloped far up the chilly mountains/ There stood some cottages/ where white clouds had risen./ I stopped my cart, sitting therein to enjoy/ Looking at the lovely maple trees at dusk/ The real colour of the maple leaves with frost was deeper than / That of Second Moon flowers”。[22]以“maple leaves with frost”来对应“霜花”,即带霜的树叶,不免给人以寒冷的感觉,难以带给读者冷艳却弥坚的美感。译诗还消损了原诗里隐含的“秋风秋雨磨砺枫叶”的意义,意象之间的内在关系有所消弱。

时空跳跃式的意象组合,构成汉语诗词的另一美感特征。诗歌不是历史年表,更非日记,不能按时间顺序和地点顺序,细细记录。诗歌的跳跃性在于词语与词语之间,诗句与诗句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是跳跃性的,甚至是突变性的。目的是使几个画面在相互衔接之中,组合出一种印象,去感动读者。这种组合正好利用了人类视觉的延续性,以及感情变化的时间性,使一些看似无关却有内在联系的画面和意象,共同组成一种思想、感情、欲望和追求。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At the foot of the city walls of Yiyang/ Grasses are lush and green/ Gulley water is flowing east/ And turns west then./ Fragrant blossoms of trees are/ Of themselves fading/ Throughout the hilly journey/ Spring birds are vainly crowing)。[23]原诗四句,每句是一幅画面,一个意象。表面上看,草生城下,涧水复流,芳树花落,春山鸟啼,这四种意象并无必然的联系,但把这四种意象归结于安史之乱后,昔日繁华城市夷为荒凉寂寞之地的主题之下,便组成了令人无限怅惘的自然景象。译语表面上看以“at”引出地点,用“And”, “then”等词语表明彼此之间的关联,各意象似乎相合紧密, 但实际上由于是一幅平铺直叙式的意象群画面,萧条与冷落之意未能充分展现出来,原诗的味道便淡了许多。

汉民族的综合性思维,使得诗词构思方式和语言组织方式方面体现出悟性和意合的特征,而英语的构思方式和语言组织方式则更为突出理性和形合。汉语的意合无须借助词汇语法的衔接手段,仅靠词语和句子内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或靠各种语境和语用因素),便能构成完整的语篇和意象;英语则往往不能缺少词汇语法的显性衔接,即从语言形式上把词语句子结合成语篇和意象。这种差异导致在汉语诗词、甚至在曲与赋等形式的文学作品的英译过程中,原作妙境意蕴也产生流失现象。如马致远的名篇《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用三句十八字九个名词所指的物象构成了一幅秋天傍晚萧瑟苍凉的图画,表现出诗人漂泊羁旅途中彷徨愁苦的心境。九个名词无一虚词,九种物象极其和谐地组织在秋天夕阳之下。此境中之象,深沉高远,格调清逸。该作译文:Withered vines hanging on old branches/ Returning crow croaking at dusk/ A few houses hidden past a narrow bridge/ And below the bridge a quiet creek running/ Down a worn path, in the west wind/ A lean horse comes plodding/ the sun dips down in the west/ And the lovesick traveler is stil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24]为了充分表达原作中组合意象的关联性,译文使用了相当数量的有连接作用的词。尤其在空间层次、动静层次和音效层次方面,如“hanging on”, “returning”, “hidden past”, “in”, “still”, “and” 等。细细品味一下,缺少关联词的原作所呈现的意象是靠意合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展示了汉语语言凝炼、自然、朦胧、深远的美感,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述的,“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而译文要体现原诗意象的内在逻辑关系,只能借助于添加的一些词语或词语形式,不过这样一来,通过形合构成的意象在“复现”的过程里,不可避免地磨蚀掉了原曲的独有艺术魅力。

中国诗词中有些诗句无主语,增加了移情和现实情境的效果。中国诗歌传统是诗以言志,要求诗人以自我为出发点,但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是天人合一,而非主客分明,因而构成了诗词创作中“不隔”(王国维)的趋势,出现了“无我”之境或“忘我”之境。而西方诗歌则以“我”中心,诗句里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分明且同时显现。华兹华斯说“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我曾经像一片云朵般孤独地漫游),中国诗人则更倾向于说“行云流水”。

汉语语素的单音节性和组合的灵活性天然适合于“对偶”,中国人思维的虚实辩证又为偶意的形成提供了心理上的需要,因而虚实统一的对偶成了中国人特别喜好的艺术样式。中国诗词的意义排偶、声音对仗、句法结构交相印证便构成其异于西文诗歌的独特的创作与表达方式,所含蕴的音、意、形对称美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达到一种“和”的丰厚和均衡,使世人品味到汉语诗词“句句相衔”、“字字相俪”、“宛转相承”、“刚柔判象”的艺术魅力。相比之下,西文文法严密,不如中文字句构造可自由伸缩颠倒,因而难以象汉语诗那样将上下两句对得工整。

三、 结语

汉语诗词翻译过程中原语作品美感的拙化现象是否能够避免,译界比较认同的“补偿原则”可否消除这种因拙化产生的原作意象和意境的磨蚀?笔者以为,再高明的译者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拙化现象,想要原汁原味地在译语中再现原作的美感,恐怕最终不过是一种心向往之的理想而已,空留下一番望“汉”兴叹的感慨。

参考文献

[1]Kenneth Rexroth. Classics Revisited [M]. Chicago: Quadrangle Books, 1968.130

[2][10][23]朱光潜. 诗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49,92,159

[3][11]张廷琛. 唐诗一百首[M].魏博思,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221,227

[4][15]谢真元. 唐诗三百首鉴赏[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 389,2

[5] [8]马. 翻译批评散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169,163

[6]刘重德. 文学翻译十讲[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108

[7]许渊冲. 唐宋词一百五十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9

[9][18][21] [22] [23]唐一鹤.英译唐诗三百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3, 49,177,7,247

[12][13]钟 玲.美国诗与中国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2

[14][17]赵毅衡.诗神远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238,234

[16]龚光明. 翻译思维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392

[19]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