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的诗范文
时间:2023-04-11 21:32: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教师的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3、北虏坏亭障,闻屯千里师。 —— 杜牧《雪中书怀》
4、偶应非熊兆,尊为帝者师。 —— 刘基《题太公钓渭图》
篇2
【关键词】古诗教学 术语概括 文本 微观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B-0107-02
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进行一些笼统的、空洞的概括,尤其是常常引用一些专业术语,以此替代具体的文本分析,这样的教学往往是机械无效的。要教会学生真正读懂诗歌,必须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内部,进行微观分析,才能真正弄清楚那些专业术语的内涵。本文以王维的《山居秋暝》和杜甫的《登高》诗歌为例,探索古诗教学中的“术语概括”与“微观分析”。
一、高中古诗鉴赏教学的隐忧
古诗鉴赏课到底该怎么上?这确实是让很多语文教师困惑的问题。孙绍振教授在《名作细读》一书中这么说:“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讲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学生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不正是我们教师要讲的内容吗?如果深究下去,这些一望而知的东西,也往往是很多教师不去深究而照本宣科的东西。
当前高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很多教师只停留于一些大而空的分析,满足于用几个专业术语来概括,诗歌的“专业鉴赏术语”太发达,导致我们在运用这些术语解读诗歌的时候,往往把一些困惑点给掩盖了。比如说起李白的诗,我们就会说“洒脱豪放,瑰奇浪漫”,提到杜甫的诗歌,言必称“忧国忧民,沉郁顿挫”,可“豪放浪漫”的背后,有没有细腻的情感?“沉郁顿挫”的风格是怎么回事?学生往往不得而知,有时是知其名而不知其意。真正的古诗教学不应该是这样,我们所缺乏的不是鉴赏诗歌的知识,而是进入文本进行微观分析的手段和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对诗歌本身进行微观分析。
二、《山居秋暝》教学的“术语概括”与“微观分析”
(一)对《山居秋暝》的传统解读
高中必修教材中选录了一首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我们总喜欢引用苏轼的话来评价王维的诗歌“诗中有画”,确实,讲王维当然要讲到“诗中有画”,可是怎样才叫“诗中有画”?《山居秋暝》中最能体现王维“诗中有画”特点的是颔联和颈联,许多参考资料都是这样概括的:这两联描写了一幅秋雨后,青山清朗,天气凉爽;明月透过松林撒落静影,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流淌;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荷塘里渔船在莲蓬间行驶的画面,营造了清新、恬静、淡远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喜爱自然和向往归隐生活的情感。这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
上述分析是不是稍显空洞而虚弱?“描写了……的画面”就是“诗中有画”吗?哪一首写景诗不是在描写画面呢?“营造了清新、恬静、淡远的意境”就是“诗中有画”吗?哪一首诗没有意境?
当然,另一种分析要好一些:这两联的景物描写,动静相衬,视听相兼,俯仰Y合,具备了画的各项要素,的确具有画的特点,写出了山间居民宁静悠闲的日常生活图景,不但画意盎然,且流溢着诗人陶然其中的怡悦之情,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但是,这种分析同样具有“程式化”的味道。在古诗教学中,往往是这种“总结性”的归纳有余,而具体细致的分析不足,原因是这种模糊的话谁都会说,也很保险,不易出错,而一旦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很多老师就进行不下去了,一是太耗时,二是太考验一个人能力了,包括知识积淀、语言表达,包括能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其实最关键还是需要教师真正读懂文本。这样说来,“动静结合”“视听相兼”“具备了画的各项要素”等描述都是十分抽象的。那么,该怎么讲好呢?
(二)品味诗境,对诗歌进行“微观分析”
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最早指出:“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诗是一种有声的画。”古希腊著名诗人贺拉斯也说过:“诗歌就像图画。”就是说,诗与画之间必有其共通点。“画”是一种视觉的艺术,其特点主要表现在色彩和构图,而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是听觉的艺术,那么“诗中有画”的意思就应该是指诗歌体现出“色彩美”“构图美”和“音韵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构图尤其美丽。雨后空山,天色已暝,而皓月当空;群芳已谢,而青松如盖。素月、苍松―― 这是画的背景或远景,色调是素净的。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山石、清泉―― 这是画的主体或近景,淡雅的背景之上一抹亮色。诗句意象排列远近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构图之美。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体现了“诗是一种有声的画”。竹林之所以喧闹,是因为浣女浣纱归来;莲叶之所以摇动,是因为渔舟顺流而下。按常理,诗句应是: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但诗人却巧妙地运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充分调动读者想象―― 脚步声穿林而过,竹叶沙沙作响,银铃般的笑声回荡在静谧的山中,这该是一群活泼美丽的少女浣纱归来吧?莲叶轻摇,摇开了一条水路,原来是渔舟顺流而下,也许那渔夫还一边划着桨,一边还唱着渔歌呢!美好的山村夜景图中,加入了人的活动,顿时鲜活生动而更加美好起来,这种美好不仅体现在“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还体现在通过语言的“对偶”来达到一种音韵的和谐。
通过“微观分析”,“诗中有画”不再只是学生一听到“王维”时本能而懵懂的反应,学生终于明白“诗中有画”原来是指诗句所表现出来的色彩、构图、音韵等方面的特点,相信以后再读王维的诗歌,学生的感知器官会变得敏锐起来。
三、《登高》教学的“术语概括”与“微观分析”
(一)对《登高》的传统解读
高中选修教材中杜甫的《登高》,也是一首极易用术语概括代替微观分析的诗歌,全诗如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相信大多数老师在课堂上一提到杜甫的诗歌,很多学生就可以脱口而出八个字:忧国忧民,沉郁顿挫。是学生对杜甫的诗歌有研究?非也,老师如果进一步追问何为“沉郁顿挫”,也许没有几个学生能说得清道得明。事实上,教学杜甫的诗歌并不容易,因为杜甫的诗歌风格注定了他的诗歌与我们的教学对象―― 学生有着时代和情感的阻隔。学生口中的“沉郁顿挫”纯粹只是一个诗歌术语,不会有更多的内涵。因此,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此时便成为学生一望而知其实一无所知的东西。
《登高》可讲的东西很多,如“特定的意象表现秋天的特点”“颈联十四字难易一字,字字有深意”“情景交融”,等等,这些都是多数课堂上会涉及的内容,而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却往往一语带过,讲不透。其实,进入文本分析,杜甫的这一诗风在《登高》中就有很好的体现,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这首诗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个术语。
关于“沉郁顿挫”,教参的解释是:形容杜甫作品的风格,“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真挚。“顿挫”指诗歌的音节的音调随着感情的波澜起伏而抑扬亢坠,也指抒情方式回流婉转。“沉郁顿挫”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藏,语势有停顿转折。
这样的解释是不是很抽象?要真正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这样的术语概括是不够的,必须进入文本进行微观分析。
(二)挖掘意蕴,对诗歌进行“微观分析”
《登高》的前四句最能体现“沉郁”的特点。很多老师是这么分析这四句的:这四句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人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油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这样的分析固然不错,但如果能进入到诗句中分析,我们会发现更丰富更广阔的意蕴。首先,作者把自己的情感置于一个广阔的背景:天高地迥,落木萧萧,长江滚滚,“无”二字让人似乎看到天地之间满眼都是飘飘扬扬的落叶,这当然是夸张,却体现了空间的广度;而“不尽”的长江水则写出了时间的长度和深度,增添一种历史的深邃感,因为在古人看来,江水是永远绵绵不绝的,是历史最好的见证。而“萧萧”“滚滚”两个叠词的使用,则更增添了一种雄浑的气势。这四句,从空间的广阔,到时间的深邃,不仅仅是视野的开阔,而且有诗的精神气度―― 悲秋而不孱弱,有浑厚之感。此为“沉郁”是也。至此,我们可以给“沉郁”下一个定义了,沉郁即“深沉而磅礴、激越而又抑郁”的文学风格。
后四句,陡然从宏大的天地之间回落到个人的命运上来,深沉浑厚的境界看似缩小了,格调由此而变得低沉,这在情感上就有了一种回流之势。此乃“顿挫”是也。也就是说,“顿挫”就是“停顿转折”之意。值得一提的是,此处的“顿挫”之感,非但没有使全诗变得小家子气,反而有一种起伏跌宕之势,更增悲凉之感。这是因为杜甫善于把自己的痛苦放在尽可能宏大的空间中,从而使他的悲凉显得并不渺小。这就形成了杜甫诗歌独特的风格―― 沉郁顿挫。
“诗中有画”“沉郁顿挫”之外,还有很多的诗歌鉴赏术语,这些术语能够高度凝练地概括诗歌的内容、特点、情感等,但正因为凝练,往往掩盖了诗歌本身丰富的意蕴,掩盖了学生读诗歌时的困惑。要知道,每一个简练的术语背后,都有值得挖掘的丰富内涵,这都是学生所应该知道而又“未知”的内容。
因此,教学诗歌,专业术语的概括固然需要,但更迫切需要的,是术语背后的微观分析,只有进入了文本的具体分析,诗歌的专业术语才具有可感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英语诗歌;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73-02
一、英语诗歌教学的意义和现状
在现代大学教育中,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英语诗歌的学习是十分必要和极为重要的。作为西方社会的重要精神产物,诗歌这一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其历史政治经济等诸多文化信息,是了解西方历史演变的有效途径。同时,诗歌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呈现的迥异多元的倾向特征也是诗歌教学的重点,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和提升其认识水平。对于英语语言文化的学习掌握有着重要意义,可以促进学生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符合新时代对于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所以,英语诗歌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必须加以重视,进行有效而全面的研究和探索,以达到所期望的教学效果。
当然,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不同类型层次的院校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是否开展、如何开展和检测其英语诗歌教学等问题有着不同的思路和理解,也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手段。虽然很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此表达了支持赞同的态度,但是具体实施中,却并未真正实现诗歌教学本身的目标,而是出现了很多的困惑和争论。尽管这在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是必然的,但是必须看到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学生远离诗歌,不愿不能与诗歌亲近,无法理解英语诗歌学习的价值;部分教师忽视诗歌,认为英语诗歌的教学费力不讨好,意义不大,或是将其视为一种教学手段,可有可无的“添加剂”,甚至从应试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肢解”,进行所谓的重点归纳。这些都造成了目前英语诗歌教学的困境。所以,有必要对英语诗歌教学的主要方面进行剖析,理清思路,探讨有益的方法或可行的手段。
二、英语诗歌教学的本质和关键
要开展英语诗歌教育,必须认清其本质,准确进行定位。英语诗歌教育是以英语为语言载体,以诗歌作品为核心的教学活动或过程,是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对作品有效的阅读之后进行客观评述的过程,也是在理性思维指导下,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思想艺术特点的过程。因此,必须抓住两个关键:(一)强调语言基础。英诗的教学兼有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需要有效地利用相关的英语语言知识进行作品的分析理解和归纳表述。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克服一定的语言障碍和困难,让其更直接全面地感受诗歌艺术的魅力,使其更自然顺利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打消其抗拒、畏难的消极心理,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诗歌的赏析。借由必要的语言点的提示和疏通来避免因语言知识缺失而造成理解上的模糊、歧义和不通;(二)注重诗歌常识。把诗歌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自然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诗歌素养。在日常教学中,逐步地让其了解诗歌常识,理解基本概念、熟悉主要流派、把握诗歌特点和技巧。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对诗歌形成正确的认识,可以做出基本的判断和分析,并结合自身的经历感悟进行评价。适当的诗歌知识的介入才能揭示诗歌本质,让学生具有对诗歌更深刻更全面的把握,而不是停留在表层的感受表达上。当然,英语诗歌,特别是英美诗歌,传统深厚、流派众多、形色各异,在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的同时,也对教学双方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教学中,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进行教学设计,采取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诗歌,如何去理解诗歌,并在赏析诗歌的过程中,得到关于自身,乃至生命的启示。
三、英语诗歌教学的原则
英语诗歌不仅传统悠久,流派众多,且名家辈出,名篇迭出,值得认真研读者众多。所以,在教学中,如何安排教学内容、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手段也需要细致深入地思考探索,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感悟英美诗歌的真谛。
(一)以兴趣为支点,激发学习欲望
任何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离不开学习者本身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诗歌知识的传递、诗歌作品的解析或者诗歌历史的讲述都需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梳理分析,结合其学习心理和生活体验,找到切当的切入点,来引发学生的求知心,而不宜生硬地进行灌输或宣讲,以免损害学习热情。这一原则应贯彻这个英美诗歌教学过程,在具体的实施中,根据教授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和安排,才能达到期待的教学效果。
(二)以历史为线索,串联诗人诗作
英语诗歌教学因不同的教学实践者,不同的教学材料,可呈现不同的风格和效果。但就大多数学生而言,在接受这一教学内容前,是不具备完整系统的英诗知识体系;对于英诗的体验是稀少的、零散的、片面的,多停留于感性认知的表层,没有诗歌阅读赏析的正确方法和技巧,无法触及诗歌的本质和真义。所以,首要的教学任务之一便是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英诗的知识框架,勾勒其发展线索,梳理各历史阶段和主要流派。依借历史,将众多不同诗人诗作有机地连成一体。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英语诗歌历史观,辨明潮流间兴衰承接,洞察风格更迭来由,体悟诗风同异缘由,进而可了解过往,理解当下,展望明天。因此,虽然英诗讲解离不开精彩纷呈的诗人或诗歌深入阐析,更不可缺对其发展演变的把握。
篇4
第一阶段,理想的世界很精彩,现实的世界很无奈。
二0XX年五月,我到充满贵族气息的佛山玫瑰园幼儿园实习,园长对一脸自信的我委以重任,让我担任了一个小班的主班工作。也许是受到赏识的缘故,我工作起来特别干劲十足。这个班刚开始才7名幼儿,最后发展到有21名幼儿,都是刚入学不久的新生,每天上学都是哭哭闹闹,刚从校门出来的我把自己最大的耐性与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都用上了。也真凑效,孩子们慢慢地安定下来了,家长们的脸上也渐露满意的笑容。这时,我两个月的实习期也在忙碌、繁琐却又很有点洋洋自得的感觉中到了结束的时候。有了实习的经历,我对参加幼教工作可谓信心百倍了。
七月,如火的骄阳伴着对幼教工作热情如火的我迈进了小榄镇第三幼儿园的大门。幼儿园安排我到大一班当副班老师。第一次走进教室,我被眼前四十多个小脑袋吓呆了,但我还是竭力让自己用最平和的声音向全体幼儿作了自我介绍。可是,一天的工作结束后,我的心从沸点降到了冰点。那天晚上躺在床上,只要一闭上眼睛,耳边便是孩子们的吵闹声,眼前则是他们满室地走走跑跑的身影,我的脑子一片空白。大班的孩子呀,加上人数多,我觉得我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和在实习时积累的那一丁点经验根本派不上用场。但是,第二天我还是必须面对现实。
可是,现实告诉我,它是残酷的。大班的孩子已是很有主见的“小大人”,他们的思维方式与小班幼儿大不相同,看着我对他们束手无策的样子,他们更随心所欲了。我讲课,孩子们有的在聊天,有的在搞小动作,我又是表扬又是批评,可就是不起作用。眼看着班中的纪律、学习等各方面都每况愈下,我困惑了,难道我是那么无能吗?于是,我在自我反思中气馁了,我在当班时变得沉默了,我尽量不去“管”,让配班老师去“管”吧,因为我害怕我管不好会适得其反。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更让我心灰意冷。
我班有一个小朋友叫承承,每天午睡时都很难入睡,且经常干扰其他小朋友。一天下午,承承又在辗转反侧地迟迟未入睡,且把旁边的小朋友弄醒了。我提醒了他好几次,他都依然故我。我有点冒火了,刚好在备课,就用拿着铅珠笔的手指着他想“训斥”一番,岂料笔尖碰在承承的嘴唇上,唇上的皮破了,还渗着血丝。这下可糟糕了,我是又慌又乱,不知如何是好。放学的时候,我因为去制作教具没跟承承的家人见面,配班老师也不知发生过这件事,结果没向小朋友的家长作解释,第二天,承承的爸爸向园长“告状”了。
面对家长的投诉,我流泪了,那一刻我感觉到我的泪珠特别特别的冷,一直流到我同样冰冷的心里。一整天,我的心像堵着一团乱麻,那天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走出教室,又是怎样回宿舍的,当时只有一种感觉是清晰的:真希望地上能裂开一条缝让我钻进去,我不干了!
第二阶段,即使面对需要勇气,在放弃与面对之间,我终于选择了面对。
正当我“万念俱灰”的时候,园长与同事们向我伸出了关爱之手。园长并没有因为有家长投诉我而对我“另眼相看”,而是淳淳善诱,耐心引导。同事们也没向我投来异样的眼光,而是热心地开解我,帮助我,迎着她们信任与支持的目光,我的心又如经过一冬的干旱而再度沐在春雨中的土壤一样湿润了。我明白选择放弃是弱者的表现。在困难面前,我终于昂起头选择了面对,我的工作与生活又再度扬起了自信的帆。 第三阶段,播种一分努力就有一分收获。
我虚心地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我学会了观察、学会了与孩子们如何交朋友,我认真地设计每一次的教学活动……。渐渐地,孩子们变得“听话”了,上课也专心了,我更成了他们的大姐姐,你看,他们总爱在课间跟我说悄悄话,还有帮我捶捶背、帮我扎辩子,还从家里带他们喜欢的书与我一同分享……每天,只要与孩子们在一起我感觉到我的周围流淌着的是温暖和惬意的空气。
这就是我参加幼教工作一年来的“写真”,它既朴素又丰富多彩,它平淡而又让我心有体会。此时此刻,对幼儿教育这一朝阳事业,我是衷心地想说——我正用心爱着你。
关于幼儿园教师演讲稿工作着是美丽的,追求着是幸福的,
成长着是快乐的,收获着是喜悦的 !
20XX年的盛夏季节,我结束了三年的幼师生活,开始了人生征途上的新起点。那时的我如刚羽翼丰满的小鸟,向往全新的天空,我似乎看到了刚开垦的地上长出了生机勃勃地幼苗,荒芜的心田里绽开了姹紫焉红地花朵。带着对明天地憧憬,我踏上了幼教岗位,在这一方角落,一片绿地,我得到了一些启示、一些收获。我在这里开始起步,开始成长!
我的心,在这里寻找着天空……
我的心,在孩子的眼里找到了奔流的源头水!
我不是诗人,不能用漂亮的诗句讴歌我的职业;我不是学者,不能用深邃的思想思考我的价值;我不是歌手,不能用动听的歌喉歌咏我的岗位。然而,我是教师—— 一名幼儿园教师,我要在我脑海中采撷如花的汉语词汇,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诗篇;我要用深深的思索,推演我心中最奥秘的哲理;我要用凝重的感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迷人的颂歌——爱。
爱到底是什么呢?爱是一种依靠,一份牵挂,一种奉献,一份获得。五年来,我在获得爱和奉献爱的过程中,懂得了爱。
在爱的指引下,我完成这项工作更加成熟,更加得心应手,孩子们也在爱中溶化了,久而久之,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段音符,孩子们都和我有了默契,能心领神会。当我辛勤的汗水浇灌在孩子身上时,当我汗流颊背,口干舌燥时,我发现孩子们忽然长大了,懂事了,聪明了. 孩子的心就像那洁白的羽毛,是那样的一尘不染。他们的调皮,他们所犯下的错误,只是他们在成长中不可缺少的音符。在错误中他们会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他们的调皮只不过在引起你的注意,他们是多么聪明的小家伙!当我们经历过成长的风风雨雨,经受过人情冷漠的时候或许我们对自己的那份童真早就忘却了,也就忽略了孩子那双纯真的眼睛。所以当他们的调皮撞在我们心情烦躁的“刀口”上就会引发我们心中的怒气,变成可怕的“狮子”让孩子感到颤栗。其实您想了没有或许我们不经意的发火就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其实孩子是上帝派给我们的可爱天使,他们是欢乐的传播者,想想我们所丢失的童趣,你怎么忍心再去剥夺孩子快乐的权利呢?
对孩子我们永远要爱多于索取。只要用心去感受你身边孩子带给你的不同惊喜,你都会有意外的收获。微笑会让孩子觉得你是太阳;爱会让孩子对你产生信赖;宽容会让孩子变得轻松。试着用童真去体会孩子的世界你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五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我来说,却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峥嵘岁月。五年的暑往寒来,晨昏暮霭,在经历了痛苦与欢乐交织,泪水与汗水相融,失败与成功相伴之后,我为自己是一名幼儿教师而骄傲。我深深地体会到,爱是人类特有的最伟大的情感,如果说亲子这爱是基于血缘关系的本能的爱,那么老师的爱则更多的是博爱,因为,教育是无选择性的,所有的孩子都有责任获得爱。爱是我对教育事业的承诺。我将不断创新,探索,让我的每一个孩子获得最大的快乐和进步。因为爱是老师最美的语言。
如果生命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依然会执著地选择幼儿教师这个职业,因为我爱孩子,我爱我的工作,我愿意为她付出,为她奉献。因为,在平凡而充实的工作中,我以自己对幼教事业的满腔热情,诠释着幼儿教师的职责。
我无悔于我的选择——青春无悔,生命也无悔!
关于幼儿园教师演讲稿带着浓郁改革气息的阳光,轻轻地照耀在幼儿园的土地上,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孕育着300多个昆明的未来,昆明的希望。我幸运地成为了其中的一名耕耘者。
2012年7月,天空一片明净,我满怀着希望与理想来到了昆明站幼儿园,开始了我将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幼儿教育。
走进教室,原本期待的是看到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可是眼前的一堆景象让我大失所望:迎面扑来的是分贝极高的噪音,眼睛里被塞满的是横七竖八的孩子,整个教室简直就是一个超级大卖场,恍惚间我听见一个小得不能再小得声音说:“孩子们,我们的‘超市’关门了,请小朋友们把货物归位!”声音虽小,但是顷刻间噪音消失了,只剩下物品搬动的声音。我寻着那清泉般舒心的声音望去,一位和蔼的老师正微笑地看着这混乱不堪的场景,显得十分满足。
20XX年7月,天空依然很明净,太阳懒懒的照在寝室的窗子上,从百合窗的缝隙中挤进的几丝光线,贪婪的在孩子的脸上允吸着,我带着和那位老师同样满足的笑脸,看着熟睡中的孩子,感觉我也很满足。
一天我教孩子们画雨滴,正讲的起劲,QQ就开始画了,本来打算表扬他,可走过去一看,他画的竟是一片模糊,我皱起眉头假装生气的说“QQ,你在画什么啊?”“老师我在画雨啊!”我真的生气了大声说“有一片一片的雨吗?”QQ努力睁大他的大眼睛说“就有,下宝宝雨时雨象白糖;下老师雨时雨象线,下爸爸雨时雨象一面墙,一片一片的到处都是!”说完他又自顾自的画了起来,剩下惊奇的我在独自脸红。于是,我决定等下雨的时候在来上这节课。终于下雨了,我请QQ来为我们讲雨,夏天的雨,正如QQ所讲,由宝宝雨变成老师雨,最后变成了发火的爸爸雨!每个孩子都听的十分仔细,有的还伸出手感受“发火”的雨,然后若有所悟的点点头。回到教室,孩子们开始了他们雨的历程,一刻钟后,各种各样的雨便呈现在我眼前了。我不禁在想,要不是为了孩子,我会为了雨的形状而去等候一场雨吗。
自从我发现长时间的上课,使得幼儿的精力不能很集中,于是自创了变调发声法上课,这不仅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也为我的教学活动增添了更多的色彩。“father father mather mather …… ”这“怪异”的朗读声,随着被阳光包裹着的笑,越飞越远,一直飞到天的尽头……
篇5
论文关键词:教师 狼性教育意识 重构
一、引言
狼性教育是指通过对狼的性格及其优秀品质进行剖析。形成一种狼性教育的意识.以狼为榜样,促使学生形成个性开放、敢于挑战、不断超越的优秀品质,教育他们成为强者。现代的人类社会竞争异常激烈.其程度不亚于动物世界中的弱肉强食,迎接我们下一代的将是一个空前发展的、复杂多变的、充满竞争和富有挑战性的世界。想要在这个空间里获得生存,除了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高超技能外,未来的人才们还需要具有这种狼性气质,在社会竞赛中才不至于像羊那样一触即溃。我们的学校教育需要这样一种狼性意识,将学校变成学生进入社会的演习场.而不是学生学会享受的安乐窝。
二、狼性教育的缺失
中国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大多还是属于专制型、保姆型,经常对学生说的是“这不行”、“那不准”.像小羊羔一样“听话”的学生是最受教师喜欢的.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人生轨迹一成不变地发展成长。这种“听话”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棱角完全被磨平了。造就的“人才”是:大学生的学历、中学生的能力、小学生的心态、幼儿的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气质、性格“软”化。
很多中国教师扮演着鸡妈妈的角色,处处为学生包办代替,对学生进行的是不明智的爱,其实这种情况比那种没有情感投入的严厉管教都更糟。教师们认为只要学习好什么都好.这种教育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教育方式,造成了学生过于柔弱、内敛的性格,依赖性强,只会像羊一样抱怨命运,采取消极避世的生活态度,缺乏最起码的努力争取的韧性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2.危机意识淡化。
我们的学校教育习惯用正面材料教育学生,对学生进行的是一种怡然自得的教育,在学生的眼中,似乎现在是悠然享福的良辰佳宵.教师很少对他们灌输危机意识.导致学生形成一种安逸的心态,缺乏居安思危意识,缺少进取的内动力,没有为迎接激烈的社会竞争做好准备的思想。
3.竞争心态异化
弱者嫉妒的出路是伤害,强者嫉妒的选择是竞争。学生由于良性竞争意识的缺失,当他们无法实现某种欲望,达到某种目标,便无法接受对手比自己强的事实,嫉妒对手。甚至攻击和丑化对手,以伤害别人达到目标。
4.意志品质“惰性”化。
现在的大部分学生知识面较广,脑子灵活,但是“懒”,做事情没有耐性,缺乏毅力,喜欢立竿见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不肯钻研,读书怕吃苦,遇事容易烦。另外,现在的学生自制力差.容易受外界的干扰与诱惑。在任务的完成上往往不能做到锲而不舍,有始有终。
三、教师狼性教育意识的重构
基于对学生出现以上问题的分析.教师需要改变羊性教育的思维。教育需要一种狼性意识,按照狼的标准对学生进行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良好人格品质的形成。保证学生在优胜劣汰的残酷竞赛中能够生存下去。
1.教师教育的强者意识。
“性格决定发展,心态决定命运”。要想成为真正的强者,首先要有强者的气质和心态,只有具备了强者的心态,才会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但是我们经常听到学生的抱怨:为什么我不出生在亿万富翁的家庭?为什么我不是智力超群的神童?……其实,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这取决于人的心态。作为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和为人准则外。更要从小塑造他们狼的性格,培养他们的“强者气质”。
首先是自信的建立。狼的那种舍我其谁的气质支撑着它们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去。同样,在人类社会中,面对挑战和各种竞争条件,充满自信心的人容易取得成功。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强者气质塑造的首要环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自我感觉良好”的意识的培养,给予更多的肯定和鼓励,使学生感受到自我上进的成功喜悦,从一点一滴的进步中培养起自信的品质。其次,具有强者气质的人就是成就动机强的人,它是十分必要的推动力量和维持因素.这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合理平衡归因,正确归因,这是塑造较强成就动机的关键。最后,要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好胜心强的人,总是力求做到:今天的我要比昨天的我好,明天的我更比今天的我强。教师要多创设相应的刺激环境。多运用激励的语言、合理的竞争气氛促使学生进取内动力的形成。
2.教师教育的危机意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狼的一生充满艰辛,时刻处在危机状态.为了生存.必须具备高度的危机意识,时刻准备应付危机,所以它们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强,经常能化险为夷,战胜对手。德国著名的人类学家与教育学家鲍勒诺夫告诉我们:“危机是一种打断日常生活的因果链而直面人生的突发事件和精神状态,每当危机出现时,人将直面自己的处境,并深切地面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无疑,这是教育应该抓住的‘节点’。”
教师要有教育的危机意识,通过运用教育手段,创设相应的刺激环境,展示事物的危机因素.以促使学生危机意识的形成,进而成为进取的内动力。教师要让学生多了解社会,认清现在社会形式.最大限度发挥“危机驱动”作用,让学生产生一种“健康的担心”和紧迫感。使他们成为一只狼,时刻警觉内外环境的变化。以便在危机到来之前.及时觉悟。
3.教师教育的耐性意识
“入门靠虚心,深造靠恒心,天下无难事,只要有耐心”。在动物界,狼的耐性是首屈一指的。狼在追踪猎物时.有时一连几个星期不休息,耐心地等待和寻找着战机,不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决不放弃对目标的执着和追求。
在现实生活中.成功与失败有时就在一念之间,成就最钟情于那些能够持之以恒的人,无论学习、工作、生活,都是这样。耐性是对人意志力的最好考验,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主要指的是指自制力和坚持力。学生生活的世界很多彩也很复杂,由此产生的需要和欲望也多种多样,往往抵不住诱惑。这就需要教师提出种种要求,一方面促使他们去完成应当完成的任务.另一方面又限制他们去参与不应当参与的活动。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这种客观要求越来越多、越严格,就会促使他们的自制能力与坚持能力的逐步提高。
4.教师教育的尊重意识
“尊重对手,正确超越”。孩子有嫉妒心,说明他们有向上的欲望。只是他们无法实现这种欲望,无法接受对手比他强的现实,有时做出一些诋毁对手的举动。教师要教育学生克服这种错误的心理,学习狼,尊重对手,学习对手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学会嫉妒正确的发泄方式,在嫉妒面前选择竞争,摒弃伤害,塑造学生“永不满足”“敢于超越”的强者心态。另外,尊重对手,也要了解对手.不要单凭一番争强好胜的热情去和对手一争高低。狼在发动攻击之前总是先了解对手、摸清对手,以己之长。搏敌之短,最终事半功倍。教师一定要帮学生形成这种良好的心理习惯,避敌锋芒,攻彼之短,战胜对手。
另外.教师要避免一些对学生的不公正的待遇。学会尊重学生.因为教师的不尊重在学生眼里是让他们“毫无还手机会”的软暴力,会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投下一缕抹不去的阴影。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感情.尊重他们的隐私.让学生在被尊重的环境里健康地学习和成长。
篇6
关键词: 马丁・路德 教育观 教师观
马丁・路德(1483―1546),16世纪宗教改革家,德意志新教路德派的创始人。生于埃斯勒本,出身寒微,家教严格,幼年在天主教会所办的拉丁学校上学,青少年时曾在“共生弟兄会”的学校就读。1501年进入爱尔福特大学深造,开始广泛接触各种学术研究。在经历一次生死体验后决心进去修道院做修士,想以苦修的生活平息上帝的愤怒而取得内心的平安。取得博士学位后受聘于威腾伯格大学,开始其教学生涯。1517年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攻击罗马教廷,否认罗马天主教教教会和教皇的权威,开始发动德国的宗教改革。
路德曾说:“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厉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1]国之命脉,端在教育。而在教育过程中,起引导作用的教师更是重中之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路德曾引用他儿时学校的格言:“误人子弟与对妇女行凶同罪。”[2]但路德认为:“忽视并玷污不朽的灵魂,乃是一种尚无人认识、并且永难赎回的罪孽。”[3]相比之下,后者所犯之罪就要轻得多了。虽说路德提出这个问题的背景是针对当时的德意志首长和参议员的,但可看出路德对教育的极度重视,以及对施教者的严格要求。在此本文根据路德有关教育的论著探讨路德的教师观。
一、马丁・路德的教育观
教育是教师存在的根基,什么样的教育体系会相应地产生与之相符的教师。因此在讨论教师之前首先要看路德的教育主张。
有关路德的教育主张主要集中在《论送儿童入学的责任》、《为基督教学校致德国市长和市政官员书》两篇论著中。他所提出的教育改革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张普及教育与强迫义务教育。
路德认为儿童是由上帝所赐予的,因此家长受托于上帝最大的任务是教育子女成为信仰上帝的人。主张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结合起来,并指出家长送子女入校读书是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且主张由国家和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强制那些拒绝履行此项义务的家长送子女去接受教育。路德强烈呼吁各邦诸侯和城市统治者关心教育,兴办学校,担当起教育组织者的职责。认为教育事业不仅是为了教会的利益,还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因为,“即使没有灵魂,没有天国和地狱,只有世俗的事务需要考虑,也必须设立良好完备的学校,以培养长于治国的男子和善于理家的女子”[4];国家和政府应通过教会推进教育事业,家应掌握教育权,并推行普及义务教育。路德的这种政教通力合作举办教育的理念,对欧美各国近代教育的变革有着深远的影响。
2.批评当时学校教育的不良现象,提出改良建议。
路德猛烈抨击了旧教统治下的学校教育的种种弊端,强调学校教育对世俗国家,社会生活,以及个人的重要意义。指出当时的学校就像是牢房,教师像暴君和狱卒,学校的教材不当,教法不佳,教育内容单一、死板,等等。主张学习应该在富于乐趣的情境下教学,提出用当地方言教育为主。路德为此翻译过德语版《圣经》。
3.强调尊师重道。
对于教师这个职业,路德是非常尊重的。因为只有教育才能让德意志的未来更加光明而不至于重新跌入黑暗之中,国家的繁荣兴旺深受教育发展的影响,而作为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地位的教师,路德把它看作“世界上最高尚的工作”。路德说:“在全世界,连异教徒也不例外,要想使国家兴旺,学校与教师都是不可少的。”[5]
路德著作中透露着教师对于教育的重要之处,改变了那个时代人们以往对教师的态度,也引发了对教师观的变化。
二、马丁・路德的教师观
1.强调教师地位的神圣性。
对教师地位的神圣性要先从路德神学思想“信徒皆祭司”说起,这一思想延伸带来的职业观消除了中世纪职业的圣俗之分。他认为在上帝面前任何事物都具有地位、价值和荣誉,这其中当然包括教师这个职业。路德提出:“应该及时赞扬所有上帝任命的职业和工作,而不是为了一个而鄙视其他。”[6]当时的社会受中世纪风气影响,教师这样的“世俗职务”是不被重视的,人们对教师的工作持有偏见,教师的地位是被轻视的。他抨击当时的人们只关心世俗的需要,而对教育孩子――这件因借着为上帝和世界而服务的神圣的、使人敬慕的职务却漠不关心,谴责人们被世俗欲望填满了,只想着怎么满足自己的肚腹,怎么获取更多的世俗需要。针对这种情况,他提醒当时的讲道者要经常对人们,包括教师及他们的学生讲述上帝规定的岗位和职务的光荣和可敬,使得教师的地位被认可,通过强调其职务被上帝祝福和喜悦的方式,让人承认教师地位的神圣性。
2.强调教师职业的重要性。
对路德而言,教师的地位是仅次于教士的,是上帝所宠爱的。路德曾说:“假如我放弃虔诚和我的其他职责,我将愿意去当教师,因为我知道教师位置是最有用的,最重要的。”[7]他认为教师对社会的贡献不亚于牧师,然而“勤劳的、虔诚的教师,他们热心地训练和教育儿童,他们没有得到充足的报酬”,[8]呼吁社会关注教师。路德认为世界上最高的美德之一就是忠实地去教育别人的孩子。教师专心致志教导儿童付出的劳动和心血,以及教师的品格,是不能用言语来描述,也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路德列举教师的重要性的理由主要表现在:第一,父母大部分时候意识不到教育子女的重要性。第二,绝大多数家长没有孩子教育的资格,更多的是给孩子提供身体的需要。第三,即使父母有资格并愿意教育儿童们,也因为家庭和工作事务无法有更多的精力分配到孩子的教育身上,除非聘请私人教师,但是大多数的家庭是负担不起的,因此公立学校教师是绝对不可少的。有些孩子天资聪颖,却因为贫困请不起家庭教师而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这是国家和社会的损失。因此,国家就应当担负起提供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提供经费给学校及老师,重视教师的职责和培养,这样国家就不会蒙受人才凋零的损失。国家的建设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优秀的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被后人称为“真理的教师”的路德在威登堡大学担任教职工作,这让路德对教师这个职分所应具有的基本素养有着自己的见解。少年时的路德就读的学校是由天主教会控制的,当时的学校盛行体罚和严酷的训练,路德在传记中描述当时的学校好像“地狱和炼狱”,“在学校单单一个早上,无缘无故的我竟要饱尝十五记藤鞭,并且要罚出课堂背上木驴,一点功课也学不到”。[9]对于这样严厉的教育方式,路德除了厌恶没有其他。少年时代的这段经历让他特别指出旧学校中充当教师的僧侣根本不适合做教育和管理学生的工作,因为他们不懂正确的学习和教学的方法,并且对最基本的学习内容都一无所知,“他们只不过是一些杀害儿童的凶手罢了”。[10]路德认为如果没有好的学校及老师,宁愿青年人不求学也比接受错误的教育要强。因此他认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当是德才兼备的。
在知识上,路德认为教师应学识渊博,精通语言、历史。路德除了重视语言和历史课程外,还希望儿童能接收到声乐、器乐和数学的学习;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当具有多种才能,等等。
在态度上,教师应对学生温柔和蔼,尤其是面对可塑性高的儿童时。路德认为儿童生来就具有追求知识和喜欢玩耍的爱好。这种爱好是不应该受到阻止的,而应通过各种恰当的方法去满足。教师要了解儿童身心的发展特点和个性,保持和儿童一样的幼稚,要参与他们的活动。应该热爱学生建立和学生的亲密的关系,为教育教学夯实良好的基础。但热爱学生不是放纵式的爱,而是要求“在鞭子旁边应该放着苹果”这种严厉又温和的方式。
在教学方法上,对儿童采取直观的方法,譬如强调运用各种生动的对话形式来丰富儿童的语言学习。用音乐激发儿童的情感。路德曾为初等学校编写了《教义问答集》,在其所翻译的德语《圣经》中安排了很多的插图,方便儿童直观地理解信仰。因此,他也被誉为“《圣经》直观教学之父”。
4.教师的选取和培养。
路德认为良好的教师是需要进行系统训练的,强调需要选拔最聪慧、最贤良、最能干的青年来进行专门培养,使之成为知识广博、精通音乐,态度温和、教法上佳的优秀老师。路德说:“有前途的可能成为有才华的教师、传道士和工作者的最聪明的学生,应该让他们在学习多呆一段时期,或挑选出来专门学习。”[11]
马丁・路德一直强调好好训练孩子是一种何等伟大的事业。因此不遗余力地提倡学校教育,强调上帝赋予教师神圣和重要的使命。路德也因他自己求学时代所有痛苦经历及自己优秀的教育天赋,阐释了自己心中合格的教师的理念。不可否认,路德的教师理念是为了坚固和推广宗教教育和建设的,但路德也不否认和排斥在普通教育上的应用。路德所主张的教师问题是很有预见性的,超出了他那个时代的教师观。虽然今天教师的地位在提升,但是还是没有达到路德所提及的那般高。国家重视教育,提高教师的地位,是为了造就更多的人才,他们对国家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对于教师自身的修养和素质,路德提出的条件在我们当今强调分工的时代看起来是极为苛刻的,如精通语言、历史和文艺等,虽然无法完全达到,但可以努力接近这些目标,表现出教师这个职业不断提升的理念。知识是教师的基本素养,然而教师更重要的是人格健全,因为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灵魂的影响者,所谓上行下效,教师良好的人格对学生的成长更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当以身作则。
时代在前进,相信我们的社会将更注重教师的地位,同时,教师也应尽自己的职责与本分。每个职业都有它的光荣与使命,何况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可见的物质与财富是很重要的,而更为重要是看不见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塞缪尔・斯迈尔斯.品格的力量[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1.
[2][3][6][7][8][10]马丁・路德.为基督教学校致德国市长和市政官员书[M].教育思潮与教育论著选读(下).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127,127,111,115,114,127.
篇7
《长大后我成了你》是宋祖英演唱歌曲,所属专辑《好日子》。
2、《教师礼赞》
《教师礼赞》是由杨军作词,李燕作曲的一首献给教师节的歌曲。
3、《同一首歌》
歌曲《同一首歌》由陈哲填词,孟卫东谱曲,蔡国庆演唱版本收录于1997年《20世纪中华歌坛名人百集珍藏版——蔡国庆》、2003年《感谢》 、2009年《蔡国庆国庆——歌样年华三十年》、2012年《蔡国庆演唱歌曲精选》专辑中。
4、《教师颂》
《教师颂》是赵彩屹演唱的歌曲,作词是倪永东、王维。
5、《园丁之歌》
《园丁之歌》是居山植的音乐作品,收录在《小学教师的青春旋律EP》专辑中。
6、《感谢有你老师》
此歌由歌手澎恰恰演唱,所属专辑《吾爱吾师》
7、老师呀老师,像老朋友一样,你给我一句话,就打开我一扇窗,你给我一个微笑,我就浑身是力量。——《老师》林妙可
8、在我人生中有许多许多老师,他们教会我各种各样本事,我总是想做天下第一,但我总是接不住老师飞来的粉笔。——《Teacher》王绎龙
9、亲爱的老师啊,好想叫您一声爸爸妈妈,可是爸妈还没叫出口,眼里却先含着泪花。——《老师》李文华
10、老师啊我亲爱的老师,你是那样的伟大无私,生活再多坎坷,工作再多迷惘,你对我的教导,我会一生珍藏。——《老师》刘和刚
篇8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师教育观;终身教育思想
终身教育思想是当今世界的一大国际教育思想,在各国学者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积极指导下,终身教育思想在全世界迅速发展,对全人类的教育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实践起到了促进作用。终身教育思想对全球教师教育带来了深刻变革,人们对教师教育的认识也不再局限于师范教育,而是通过终身教育的理念认识到教师教育的连续性与终身性。笔者通过对终身教育思想视野下教师教育观的解读,让我们对教师教育有深刻本质的认识,并能有所启示。
一、终身教育思想评析
(一)终身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终身教育思想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20世纪20年代英国最早在一份成人教育的报告中提出“人人终身受教育”的说法,随后在1994年该国的法令里便有了终身教育这一概念。经过20年后,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才比较系统地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论,朗格朗在1965年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上首次阐述了终身教育的原则,这标志着终身教育思想的诞生。自终身教育思想诞生至今已有40多年,40年中终身教育思想不断发展,并形成了国际性的思潮。纵观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这种思想从最初的理念构想走向了教育实践,并最终转向政策性与法制化的探索与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推广终身教育思想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60年代后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终身教育思想作为在教育工作方面的一大重要思想,并出版了有关终身教育思想的一些文献。教科文组织并多次召开有关终身教育的研讨会使世界各国的人们深化了对终身教育的认识。今天,终身教育思想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指导思想,并且通过立法手段加以实施。各国也在不断探索终身教育的多种模式,终身教育已经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
(二)终身教育思想的特点
毋庸置疑,终身教育思想是传统教育的突破,并且改写了传统教育的定义,使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传统教育把教育局限于学校教育之中,学校教育之外的教育受传统教育所排斥,学校教育的完结也就意味着个人教育的终结。而终身教育思想打破了传统教育思想对教育的狭隘理解,指出教育是一个连续性,不间断的完整过程,教育必须贯穿于人的一生。终身教育思想有四个全新的教育目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因此,在终身教育看来,教育应该是从认知到做事,再到与他人协作,最终学会适应多样化的社会环境来生存。我们也可以从以下这个表中看出传统教育与终身教育比较之后的特点见表1:
由此看出,终身教育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才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终身教育的思想拓展了人们的教育视野,冲破了传统教育的藩篱,促使人们认识到了教育终身化和构建个人终身学习体系的必需。
二、终身教育思想下的教师教育观
(一)教师专业持续发展
教师作为施教人员,自身的专业发展是决定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师专业发展也是教师适应时代进步与教育发展的需要,而教师教育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从终身教育思想的视角来看,教师教育必须贯穿教师人生的各个阶段,并提供教师一生各阶段的生存发展的多方面教育服务,使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个人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终身教育思想破除了传统的教师教育观,不再把教师教育局限于教师职前的培养与教育,而是形成了教师职前教育,入职培训和在职教育三个阶段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教育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于1966年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强调了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出教学工作要求教师在一生中持续不断地发展自己,使自己的专业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因此,终身教育思想倡导的教师教育就是要实现教师专业持续发展提供渠道,创造平台,使教师的专业素质与个人综合素质得以提高。更重要的是,终身教育理念下的教师教育促使教师自觉地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在这样的内在驱动下,教师不断学习,钻研教学,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无疑是终身教育视野下教师教育观的一个集中体现,明确了教师教育的一个目的就是促使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从而保证了教育的总体质量也使教师不断进步。
(二)教师教育的连续性与一体性
终身教育理念倡导的教师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教育三个阶段。在终身教育思想看来,只有具备这三个环节才是完整的教师教育,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育。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师教育是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形式,强调的是教师职前的师范教育,从而割裂了教师教育的连续性与一体性。终身教育思想倡导的教师教育观则着眼于教师教育的连续性与一体性,强调教师教育只有具备这种特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育和满足教师的自身教育需求。在这样的教师教育体系下,教师的职前、入职和在职三个阶段的教育成为一个整体,贯穿教师一生的职业生涯,尤其是把教师的在职教育视为教师教育的重心。教师从这种连续性和一体性的教师教育中不仅稳步提高了专业素质,还发展了自己的综合能力,促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终身学习者。毋庸置疑,实施连续性和一体性的教师教育,使教师内在地构建了自己终身学习的体系,顺应了当代教育发展潮流。
(三)激励教师积极主动自我地完善自我
终身教育思想倡导下的教师教育观注重对教师的自我完善,即教师教育必须成为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促使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积极自发地完善自我。作为终身教育的主体,教师已深刻认识到,由于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个人凭借某种固定知识和技能就能生存的观念已成过去,人只有通过终身教育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技能水平,才具有存在的价值。而教师教育作为教师个人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必须得满足教师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传统教师教育注重的是教学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但却忽视了教师个体的学习需求和个性特征,使教师缺乏专业发展的后劲,难以成为优秀的专家型教师。终身教育思想下的教师教育则要激励教师主动自发地完善自我,并朝着终身学习的目标迈进。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能否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已成为教师能否不断取得进步的一个前提,那些没有树立起终身学习观念的教师随着社会的进步势必要被淘汰。因此,教师要成为真正的终身学习者,教师教育就必须是一个能激励教师成长和调动教师学习主动性的过程,并且教师在这一过程之中,持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技能与人格。终身教育视野下的教师教育就是要促使教师成为终身学习的先行者,积极主动地完善自我。
三、结合我国教师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
(一)终身教育的理念尚未深入到教师教育中
我国的教师教育中缺乏理论的引导,特别是终身教育的理论尚未深入到教师教育实践中。这主要体现在教师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把终身教育思想中的终身学习理论与教师教育相结合。很多教师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缺乏对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的理解。这主要的问题在于教师对终身教育理论没有本质地把握,他们只是把教师教育视作一种形式化的东西,没有把自己作为终身学习的主体去接受教育。此外,实施教师教育的机构和施教者也并没有很好地结合终身教育的思想进行教师教育。我们不难看到,很多教师教育还是过多地着眼于教学技能与基本教育理论的灌输。教师始终处于被动的状况之下,很难认同自己作为终身教育主体的身份。因此,终身教育的思想尚未深入到教师教育的施教者与受教者之中,使教师难以以终身学习者的身份来参与,自然成效并不明显。如何使终身教育思想深入到我国的教师教育中,这是一个关键,只有具备了相应的理论基础,教师教育实践才可出成效。
(二) 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缺失
所谓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如前所述指的是教师教育中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教育的连续性和同一性,整个教师教育呈现为一个开放和一体化的体系。之所以说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缺失,主要是针对整个教师教育体系而言,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教育缺乏衔接,相互分割,没有成为一个一体化的体系。我国现今的教师教育还是注重学校教育,即教师教育几乎成了职前培养的“终结性教育”。入职培训和在职教育都得不到足够重视,尤其是在职教育。许多教师在工作多年之后都没有机会去接受在职教育,而随着自身专业水平的停滞甚至是退化,对教育质量的负面影响也愈发明显。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的问题就很突出,许多地方没有针对农村教师在职教育的机制,许多农村教师的职后教育就已经中断,这对农村教育质量的影响是可以想象的。其次,我国教师教育中职前、入职和在职教育分属不同的部门负责,这些部门与机构相互隔离,缺乏衔接与沟通,发挥不了教师教育的整体系统功能,导致了教师教育体系的滞后与一体化程度低。如何解决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同样也至关重要。
(三)教师教育偏重技能,总体质量不高
特别在我国教师的在职教育中,偏重技能与效率优先就已明显。虽然教师专业化的思想已经深入到我国的教育领域,但教师的专业化往往以效率与技能相连。尤其在中等教育中,为了提升学校的升学率,教师往往就要强化教学技能,以应试为导向提高相应的教学技能,而对教育的真正目的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却没有深刻认识。单以强调技能与效率的教师教育模式不可能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因为这样的教师教育模式没有让教师认识到自己是作为终身学习者来受教育,使教师缺乏对专业发展终极目标的理解与认同。以强化技能和注重效率的教师教育注定不能使教师实现专业持续发展,也难以实现教师终身学习的目标。因此,教师教育的实施部门和个人,不应在工作中急功近利,唯独强调成效,而忽视教师教育的终极目的。
(四)教师教育保障机制的不健全
终身教育理念下的教师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体系,其运行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机制作为保障。当今世界许多国家为了确保终身教育的实施,通过立法或制定政策来保障。如美国有《终身教育法》,日本也颁布了《终身学习振兴法》,法国作为终身教育思想的发源地,把终身教育思想作为该国的教育指导思想。因此,这些国家的教师教育有了法律和政策的外部保障,确保了教师教育的良好运行和总体质量。但目前我国的教师教育保障机制还处于初步建设中,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我国目前尚未有相关法律来保障教师享有教师教育的权利,也没有一整套教师教育质量保证的机制和教师教育的标准。因而无法保障教师终身教育的顺利实施和健全发展。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我国必须建立起教师教育的保障机制,即制定相应的教师教育法规和建立科学的教师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此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应尽快完善对教师教育的管理,逐步形成对教师教育的行政监督机制。
结语
终身教育思想倡导的教师教育观注重教师的专业持续发展,强调教师教育的连续性和一体性,并成为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但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审视我国的教师教育,发现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在长期内阻碍了我国教师教育发展,致使我国教师教育的质量不高和发展滞后。因此,要逐步解决我国教师教育当中存在的上述问题,需要全社会来关注教师教育,群策群力,力求使我国的教师教育更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罗明东等主编.教育学:当代教育一般性问题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509-512.
[2]郑金州.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63.
[3]雷丹.终身教育思想对教师教育内涵及发展模式的要求[J].中国成人教育,2006,(6)6.
篇9
2.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3.春雨,染绿了世界,而自己却无声地消失在泥土之中。老师,您就是滋润我们心田的春雨,我们将永远感谢您。
4.我是一棵绿树,沐浴着智慧的阳光,在您知识的土壤里,茁壮成长.天的深情,地的厚爱,铭刻在我心里,生生世世,永不忘怀。
5.老师,您是海洋,我是贝壳,是您给了我斑斓的色彩 …… 我当怎样地感谢您!
6.老师,您还记得我吗?那个顽皮而不懂事的孩子.当您收到这张心意卡时,就想我又来到您的身边.您的教诲,是明朗朗的阳光,照在我的心田里,让我青春之花开放
7.踏遍心田的每一角,踩透心灵的每一寸,满是对您的敬意。
8.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
9.有如从朔风凛冽的户外来到冬日雪夜的炉边;老师,您的关怀,如这炉炭的殷红,给我无限温暖。我怎能不感谢您 ?
10.老师,您启迪我真正领会了大自然的恩惠,从此我读懂了每一瓣绿叶,每一片彩云,每一个浪花。
11.对于您教诲的苦心,我无比感激,并将铭记于心!
12.敬爱的老师,您的教诲如春风,似瑞雨,永铭我心.我虔诚地祝福您:安康,如意!
13.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恩无穷期。感谢您,老师!
1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桃李芬芳,其乐亦融融.祝福您,节日愉快!
篇10
(赤峰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在“文化热”和“素质教育”的社会大背景下,中国文化史是目前各大高校都在开设的一门课程,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规划实施,中国文化史课程的改革也势在必行。针对这门课的特点,改革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两个方面。
关键词 :中国文化史;教学改革;内容;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258-03
目前,各大高校几乎都开设了中国文化史这门课程,无论是院系内部的选修课,还是全校的公选课,在现下“文化热”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这门课已经成为历久弥新的一门课程。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进步,高校的课程也在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中国文化史这门课程也不例外。本文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两方面来探讨。
一、教学内容
中国文化史,顾名思义,就是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这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二是发展脉络。文化含义广泛,既可以包括“小文化”的范畴,又可以包括“大文化”的概念。“小文化”即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大文化”即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既有物质文明,又有精神文明。而发展脉络,既是每个具体文化体系的发展脉络,又是整个文化的发展脉络。所以,单从文化的概念上看,文化也是一个非常庞杂、内容涵盖量非常大的体系。但是,中国文化史这门课程在高校开设的时候,一般都是36课时的选修课,最多是54学时。这么短的时间内,如何合理的安排好每个部分的内容,让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深入探寻中国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脉络,确实是一件非常不易之事。因此,在讲授《中国文化史》的时候,教学内容的设定是非常必要的。
现在关于中国文化史的书目非常多,①每一本书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文化史做了系统的论述。而且,高校的中国文化史一课基本上没有规定的教材,这就为授课教师的自由发挥提供了空间。一般在教授《中国文化史》时,基本上是按照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来论述,即按照文明进程中里程碑式的文化创造及特点,将整个中国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分为8个阶段:
1.夏王朝建立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是我国文化的起源阶段,重点介绍各个史前遗址,这不仅是我们探寻文化起源的重要证据,也是我国先民在物质、精神、社会组织等方面的具体体现。
2.夏、商、西周时期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是我国文化的形成和初始阶段。重点介绍夏商时期的神本文化和周代的文化维新。
3.春秋战国时期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是我国文化的轴心时代。重点介绍百家争鸣以及诸子思想。
4.秦、汉时期为第四阶段,这一阶段是我国文化的发展阶段。重点是秦代的文化一统和汉代的思想统一。
5.魏晋南北朝时期为第五阶段,这一阶段是我国文化的大融合和大发展时期。重点介绍这一时期多元文化的形成以及文化成就。
6.隋唐五代时期为第六阶段,这一阶段是我国文化的大繁荣阶段。重点介绍唐文化繁荣的原因、宏大气魄以及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
7.宋辽夏金元时期为第七阶段,这一阶段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阶段。重点介绍宋代的士族文化和市井文化、元代的的文学以及辽夏金少数民族文化。
8.明清时期为第八阶段,这一阶段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总结阶段。重点介绍明清两朝对古典文化的大汇总。
这样的课程内容的设置,在实际教授起来,要想完成教学计划,每个部分几乎都是蜻蜓点水,一扫而过,该深入的地方没有时间去深入,学生感兴趣的地方也没有时间去具体讲解,所以,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针对这种情况,应对中国文化史这门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以期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一)文化史的线索可简介
文化史的线索为第一部分,这一部分简略介绍即可。因为中国文化史的发展脉络同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几乎是一致的。由于大部分学生从小就接触中国古代史,因此,对于历史的发展还是比较熟悉的。因而,这一部分可以一带而过。然而,文化史毕竟不等同于古代史,所以,在这里,需要重点强调的是每一个阶段的文化重点。这样,学生对每一阶段重点的内容有所了解,有利于之后具体教学的开展。
(二)选取典型性的文化特征
在每一发展阶段中,可以选取其中具有典型性的文化特征来做深入的探究。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深入学习的求知欲,又能使这门课有一定的深度。譬如,在进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史讲解的阶段,不用把诸子百家都一一讲解清楚,我们可以挑选其中的某一学派来做一个专题讲解。以儒家思想为例,儒家学说对于古代甚至现代社会都有很大的影响。课堂上可以从《孔子》这部影片谈起,对儒家思想的产生、其内容和影响做重点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思考儒家为中华文化提供了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具体的仁爱、自强、正义这些核心价值观,在当时的社会又有什么具体的意义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举一反三,道教思想、墨家思想,甚至杨朱之学,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其具体的思想内容是什么,对古代文化甚至我们现代的社会,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样一来,课时的安排适中,学生既有学习的时间,又有思考的时间,还有深入探究的模板。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讲的就是这样的教学方式。
(三)学问与现实对接
学以致用,以古看今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在进行文化史学习的时候,要始终贯彻这一思想。所以,在讲解文化史的每一阶段时,要尽量与现代社会的思想、状况等结合,古今结合才能使这门课真正活起来。譬如在学习周代文化的时候,周礼是一个庞杂的体系,其中有很多的礼节早已废止,我们现在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但是其中有些礼节仍然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如周代的婚姻“六礼”②就是其中之一。婚礼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那么,究竟哪些婚礼仪式是属于周代“六礼”的范畴之内呢?六礼在几千年的朝代更替中,又有哪些变化呢?带着这些问题,对周代六礼进行讲解,古今对比,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对现代的婚礼进行渊源追溯,使得学问与现实能够真正对接。
(四)尽量缩短学习古代文化的距离感
由于时间跨度较大,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化的时候,往往存在着距离感。因此,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尽量缩短这种距离感,要让学生真正深入其中,才能学有所悟。举例来说,现在央视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风靡一时,这部纪录片也受到了很多学生的喜欢,而饮食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在学习中国文化史的时候,不妨以此为题,做一个专题探讨。这个部分可以放在宋代文化上来讲解。宋朝时期的市井文化兴盛,其主要表现形式,除了文学艺术之外,饮食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宋代的市井饮食,大多记录在宋人的笔记小说之中,还有一部分是以诗文、绘画的形式流传下来,如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吴郡志·风俗》、宋人梅尧臣的诗歌《河豚鱼》、南宋画作《斗浆图》等,不论是记载的各地小吃,还是吟咏的美味、描绘的市井贩卖煎点汤茶药的情形,无不栩栩如生。以《舌尖上的中国》开题,先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层层展开,通过对宋代饮食文化的介绍,使学生对宋代市井文化有了一个极深的印象,还可以借此引导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史进行探讨。
这样一来,教学内容的安排相对来说比较合理,可以解决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
二、教学方式
要想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除了教学内容之外,教学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
现在的教室一般都配备多媒体,多媒体对于现代化的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图片和影像往往是文字的必要辅助和补充。中国文化史尤其如此。比如在学习史前文化的时候,遗址的介绍是必要的,但是单靠一组组的数据,学生无法想象具体的情形。这个时候,多媒体的作用便凸显出来,在数据的旁边配上适当的图像,既直观,又能助于学生的理解。举例来说,在介绍后岗一期文化时,距今五六千年以前河南省濮阳西水坡(在河南濮阳市西南)的45号大墓中,壮年人尸骨旁边的随葬物为蚌壳摆成的虎、龙和鹿。这3种动物的形象不难想象,但是在几千年前的遗址中出土,用蚌壳摆成的虎、龙和鹿的具体情形,假如不用图片的话,相信很难有学生会想象的跟实际出土的一样。再如,在讲解秦代文化统一的时候,秦始皇的“车同轨”措施,大家都不会陌生,但仔细探究“车同轨”的含义,相信会有不少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假如在多媒体上放上一组照片,即今天河北省石家庄附近的井径秦皇古道,这条古道保存了秦始皇时期道路的原貌,在这条古道上,车辙痕迹又长又深,肉眼一看即非常明显,这样一来,不需要教师讲解,相信学生也一定能明白“车同轨”的含义。除此之外,还可以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简短的资料片,利用视觉的冲击,加强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深入理解。
(二)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现在的教学改革提倡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角。这就对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式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文化史这门课,很多的内容学生会很熟悉,因此,在新的教学改革形势下,可以最大范围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如讨论课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之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简单讲解一下,然后鼓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阅读文献,等下一节课的时候,进行一个班级的大讨论。比如在学习魏晋南北朝文化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魏晋名士”的探讨。这一时期,社会上有“品评”的风气,那么,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也做一个“品评”,品鉴这一时期的名士,说说自己的一些看法。然后,可以让学生做总结,也可以教师自己做一下总结,这样一来,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还是以主动的形式参与进来的,效果应该比教师满堂讲解要更好一些。
(三)鼓励学生自己讲课
还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自己讲课。同讨论课一样,教师先布置好要讲解的内容,然后学生自己准备,或是做教案,或是做课件,第二节课的时候,鼓励学生自己到讲台上去讲解。主动讲解和被动接受,其效果差别巨大。通过这样的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勇气。
(四)写读书笔记
学写读后感也是锻炼学生的一种方式。与中国文化史相关的书籍数不胜数,在学习到具体的某一问题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进行读书笔记的写作。鼓励和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献书目,通过阅读,进行读书笔记的写作或者重点的摘录。教师要及时、细心的对读书笔记或摘录进行批改,这样,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都会有所了解,对学生来说,既扩大了阅读面,也进行了思考,一举两得。
由于学生知识量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欠缺,因此,不论哪种教学手段,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应尽量充实自己的知识量,对学生进行认知的引导,逐渐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对于中国文化史这门课程来说,需要改进的方面还有更多,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中国文化的魅力在每个学生的心中绽放,也希望通过改革,让我们的高校课堂更加充满活力。
注 释:
①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南京钟山书店,1932;陈登原.中国文化史.世界书局,1935-1937;顾康伯.中国文化史.上海泰东书局,1924;王云五.编纂中国文化史之研究.商务印书馆,1937;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200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路明书店,1949;吕思勉.中国文化史.新世界出版社,2008;冯天瑜,等.中国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李山.中国文化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陈辉.中国文化史.科学出版社,2010;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胡世庆.中国文化通史.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吴荣政,王锦贵.简明中国文化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