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舞记阅读答案范文

时间:2023-03-30 17:46: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观舞记阅读答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观舞记阅读答案

篇1

语文是美好的,对话使得语文阅读更神奇、更美妙!如果你用心去阅读,就能走进文章的境界中去,就能读出文章的情趣和韵味,就能有自己的感受和体悟,并逐步达到心灵上的共振,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新课标已明确昭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我们要意识到,“对话”就是阅读者与文本自由平等地“面对面”倾心交谈,我们只有大胆地与文本对话,才能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深意,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读出其真正的意义和价值。读者是阅读的主体,任何文章,如果没有阅读者的阅读,就只能算是一个没完成的文本。在课堂上,同学们不应做“听记”教师、编者、教参的“标准答案”的记录员,而应强化“自主阅读”的意识。如张晓风在《行道树》中所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度给予我们。”面对人格化了的“行道树”,你是否读出了很多很多的“自我”呢?你或许会想到自己:学习是痛苦的,有时不得不与心爱的运动场告别,不得不将最爱的玩具放到一旁……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个性化”阅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带有自己鲜明的主观色彩和个性特点的阅读方法。同学们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权利和阅读自由,要珍视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如在阅读《白兔与月亮》时悟出的道理便可以是“横看成岭侧成峰”:有的同学从中想到“要能够发现和欣赏美,不可抱有占有的态度”;有的认为“美好的事物应该大家共分享”;有的认为“拥有非分之财就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而后又有同学提出“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的疑问,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感受。既然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不同,对同一读物自然会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对文章的解读本应是多元解读、个性解读,正如苏联图书馆学家鲁巴金说:“读书就是借助他人的思想,开发自己的思想。”

另外,新课标还要求教师“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探究性阅读是指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探究的阅读活动,改变被动接受,单纯吸收的读法,平等地审视教材,把课文当作探究对象。孟子的“不尽信书”、袁枚的“复而发明”和朱光潜的“法官式批评”都是提倡批判性阅读的。探究性阅读是指只要读者有所发现和创新,就该肯定;而创造性阅读,是在充分发挥主体精神、充分尊重个性的前提下,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陶行知说过:“创造是每个人能做到又必须做到的事。”因此,创新不是专家的专利,每个人都能行。当然,我们也不能把阅读创造看成脱离文本的随心所欲的“自由理解”,我们的阅读理解和体验必须是与文本相联系的,否则就丧失了“阅读对话”的品格。

在阅读《咏雪》一文时,同学们可以参与当时的讨论,也用文言句式写出一两句对白雪的描述:“撒糖空中差可拟”“棉絮纷飞差可拟”“樱花飘落差可拟”“未若鹅毛当空舞”“来若天仙散百合”“未若玉屑静静落”“未若玉蝶翩跹舞”……相信同学们的答案一定精彩纷呈。比如有的同学就从雪的颜色和下落方式考虑,认为谢朗的“撒盐空中差可拟”写得好,而也许你觉得谢道韫的回答更为机智,柳絮和雪花都有轻盈的特点,都是飘飘洒洒,纷纷扬扬的,而且具有美感。甚至你还可以跳出课本,觉得同学写的“未若鹅毛当空舞”比“兄子”“兄女”的回答都要好,因为这句不仅形象,且有气势……教师应提倡同学们采用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方法,像坡所用的“八面临敌”法,“每次以一意求之”,对文学形象进行多元思考。阅读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在这种碰撞中迸溅出来的“火花”就是读者在阅读中的真知灼见。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师生互动;《观舞记》

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以学习汉语言文学、掌握基本阅读和写作技能为基础,在思想层面上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使他们在感知世界的同时,树立起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理想,进而为人类进步事业贡献力量。因此,教师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迫切地投入学习的旅程中,不断地充实自己,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尤为重要。笔者结合了自己在《观舞记》的具体教学实践,初步探讨了在语文教学中形成良性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

一、精心设计预习内容,把教师主导课堂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入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育前奏直接影响教育过程的推进和教育结果的取得。[1]在语文教学中,精心设置问题,认真组织学生预习课文尤为重要。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应根据文本精巧地设置具体问题,而不是浮光掠影地只涉及字词或相关背景介绍。因为肤浅的、无关痛痒的问题,只会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甚至引起他们的抵触情绪。在讲授《观舞记》之前,笔者就一直思考:如何在讲台上将这美奂绝伦的舞台艺术呈现得惟妙惟肖?如何把用文字表达的视觉效果转化为学生的主观感受呢?备课期间笔者想方设法希望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这异域文化的风情,进而掌握冰心那高超的文字技巧。最后笔者采用了教学“实战”的形式,即让学生课前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后,就当堂进行演讲比赛,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话来介绍印度文化并描述印度人民是如何轻歌曼舞的,同时给予奖励项目等。果然,孩子们都跃跃欲试。其实,《观舞记》的立意并不太深,但出现了很多生字新词,这就需要学生们推敲文句和字词。为了顺利完成描述印度舞蹈的作业,学生们都用心揣摩分析文章,大家都自觉地把生字新词摘抄在预习本上,认真严谨地组织语言,试图把它们充分地运用到自己的演讲中。所以在他们的预习本上,不但包含了书上要求掌握的内容,还加入了自主学习的内容。后来,同学们带着精心准备的大量资料和满心的期待在憧憬着这节语文课。事实证明,学生们的预习效果极佳。这节语文课不仅整体气氛活跃,内容丰富生动,而且充满了趣味,从始至终贯穿着浓郁的人文气息。直到下课,大家还意犹未尽都沉浸在了浓郁的异国文化风情中。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无捷径,但教师的教学艺术却有“巧”“拙”之别。譬如,对于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有人誉之,有人贬之。其实,问题的实质不在多媒体本身,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有效利用它。用的恰到好处,教师如虎添翼;使用不合其宜,身体如生赘疣。使用多媒体,怎样才算合宜、才算恰到好处?关键就在于教师如何利用高新设备,设计出“新招”。有些教师认为,现在教师很懒惰,上课不写板书,只依赖于投影仪、大屏幕等现代设备的使用。在《观舞记》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并不只是单调地使用它做背景介绍,或做出图片展示,而是在情节设计上也下足了功夫。例如在讲课过程中,笔者并不急于展示舞者的相关图片,而是在引导学生分析完舞者美丽动人的外貌,让学生先联想一会后,再出示图片,并与内心想象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结果学生们都惊叹于眼前这位倾国倾城的舞者。这样,多媒体的使用既省去了一些冗长的讲解,节省了时间,又强化了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视觉感知,给学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随即,笔者与学生们共同欣赏了印度舞蹈的视频,共同品味着书中舞者那婀娜的舞姿。如临其境的视觉效果胜过千言万语,这样再让学生去品读课文,大家无不为冰心高超的语言艺术所折服,无不为光辉灿烂的印度文化所倾倒。

三、巧妙设问,循循善诱,形成师生的良性互动

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能否与学生产生共鸣。在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巧妙地设问,并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不失时机地予以启发诱导,引导学生顺着教师预设的思路去思考、分析问题,对于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观舞记》的教学重点中,有两个重点句子需要学生理解和感悟。若是直接提问学生:“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显然学生对这种提问法毫无兴致,因为这样提问问题缺少启发性,其结果很可能就是教师机械地写下答案。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放完印度舞蹈视频,还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就趁热打铁,让他们表述卡拉玛姐妹舞蹈时的情态,或找出文中的具体句子作为答案。结果,他们立刻说出了本课需要理解的重难点句子:“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笔者进而引导他们理解:当舞者忘我地投入时,此时的舞蹈已不仅仅是技巧之舞,更是心灵之舞。课堂进程中,笔者采用这种自问自答的探究方式,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又提高了他们自觉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着,笔者就提及刚刚放映的舞蹈视频,与学生交流感受。这样,在与学生自然地互动中,自然举出课文第十九段第二个难句,并提出问题:“为什么看到她们的舞蹈,就会深刻地感受到印度深邃的文化内涵?”真可谓曲径通幽,水到渠成!教师直接提问,固然会节省时间,但那种填鸭式教学,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使教师真正与学生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只有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才会高效地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只有让学生学会思考,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教学。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笔者认为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就是在教师的启发、激励及创设一系列科学的教学程序下,在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中得以实现的。只有教师善于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从而达到知识的双向流通,这样的教学过程才是真正素质教育的体现。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对话活动 指导引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87-01

从本质上看,阅读教学是一种对话活动,是学生跟教师、文本及作者之间的对话。这种活动质量的高低,完全跟教师的指导与引领有着密切联系。在对话活动中,教师要扮演好指导者与引领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触摸文本,获取自己的感悟,进而跟教师、同伴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分享。

1 发挥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作用,营造学生与文本交流的和谐氛围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阅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的过程。有了这样的交流,学生才可能与他人就文本进行相关的思想分享与观点碰撞。但是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受传统观念和思维局限的影响,阅读教学中,学生对作品很少有自己的见解,把书本视做权威,从不发表或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只是重复书本上的话语。另外一种表现,就是过于依赖教学参考书、教学辅导材料,采取“拿来主义”把课外教辅用书的解读当作自己的理解。笔者常常发现,在课堂上教师一提出某个问题,学生总能回答得头头是道,但这些答案都来自于学生手头五花八门的教参、教辅,学生其实并没有进入与文本的交流。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迷信教师的标准答案,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常常不是通过与文本交流获得答案,而是琢磨、猜测标准答案,等待标准答案的公布。教师一旦把答案公布出来,不管符合不符合自己的阅读体验,一概无条件地接受。本来应该是双向的交流,成了一方对另一方的全部接受。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当追求学生与文本交流的和谐与有效,要求学生把文本视为与自己平等的“朋友”,平视它而不是望而生畏,要能够真正地深入到文本的字里行间,并通过自己的解读实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与作品全方位的交流中――而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前提条件之一是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以平等的心态阅读作品,以自己个性化的感悟去解读作品,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的交流才是和谐的、有效的。因此,语文教师要深刻领会并贯彻落实新课程倡导阅读活动理念,鼓励、引导学生直面文本,用一双慧眼去触及作品的语言文字,用敏锐的心灵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温度,要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感悟,珍视自己的思维成果,进而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思想上的启迪。

2 发挥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作用,确保交流与研讨向着正确方向发展

和谐并不意味着“放羊”,任学生海阔天空地闲谈。一些老师错误地把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简单地理解为老师放手,让学生随便地学习。笔者常常发现在课堂交流环节,教师面对生生之间出现的争论、辩解,表现得无所适从、束手无策,或者是置之不理。小组内开展交流活动时,组员或者信马由缰地乱说一气,议论的内容偏离了文本的重点,所要探究的问题相去甚远;或者有的学生为了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固执己见,不愿接纳别人的观点。表面上看一片热闹,气氛热烈,实则脱离了讨论的中心内容。这样的交流讨论并非和谐。

课堂交流活动离不开教师适时的引导。没有了教师的指导,课堂交流就不会走向和谐。在交流活动中,教师应切实发挥指导和引领作用,让学生的交流讨论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如一位教师执教《伤仲永》这篇课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仲永悲剧的造成,谁应当负主要责任?大部分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仲永的父亲。”教师疑惑地问:“真的吗?”这一追问立即引起了一场争论,学生基本上分成两派,一派认为主要责任确实在仲永的父亲身上,一派认为主要责任应该由邑人来负责。两派各执一词,都说出了令人信服的理由。此时如果教师不加控制,学生仍然会争论不休。此时,教师就要适时介入,作出准确的恰如其分的评判,作出正确引导:其实,不论是邑人还是仲永的父亲,对仲永的悲剧形成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的适时介入,能够确保交流与研讨向着正确方向发展,学生才能从对方的意见中吸取合理的部分,来完善自己的认识,对课文的主旨以及作者的局限才会有深刻的领悟与认识。

3 发挥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作用,提高交流与研讨的质量

新课程改变了以往师讲生听的灌输模式,沉闷的教学气氛一度被改变,学生讨论交流的积极性似乎很高,但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讨论交流缺乏必要的引领和指导,交流讨论的质量仍不尽人意。譬如,笔者常常发现一些教师安排学生品读课文,但究竟怎么品读,品读的具体要求是什么,从什么地方入手,以怎样的角度品读,等等,都没有给出明确的要求和相应的方法指导,这样做只能导致学生学得糊里糊涂。发挥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作用,就是要给学生指明一个交流与研讨的方向,让学生有的放矢、有“法”可循。如笔者教学《观舞记》这篇课文(第二课时),首先要求学生好好品读一下语言文字,看看作者是如何来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姿的。学生自读课文,笔者则在教室里来回巡视,捕捉学情。约10分钟过后,笔者要求学生就文本语言的表达形式或艺术性这一方面分小组交流。学生开始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笔者先后深入各小组了解情况。如第一小组一生说“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这句话写得很好…… 一生说从“粲然”一词感觉到她们长得很美丽。还有的学生说课文用了许多精彩的比喻句,描写了姐妹俩的出神入化的舞姿。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围绕交流的话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抑或是针对某个难点问题进行争论;或者锁定重点章节的构思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讨论交流,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潜入文本,从内容和形式了领略到了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之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篇4

名著阅读如何考查?综观2009年各地语文中考试卷,有关名著阅读的试题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出现了许多有创意的新题型。本文举其要者,略加梳理,以飨读者。

一、写颁奖词

题目1:(2009年湖北省恩施市)《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写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联系相关内容完成下面习题。

(1)简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经过。

(2)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英雄行为写一段颁奖词。

题型简析: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颁奖晚会打造了一场盘点年度精彩、彰显人间正气、震撼众生心灵的盛宴,其“颁奖词”堪称颁奖仪式的点睛之笔。用“颁奖词”的形式考查考生对名著的阅读理解,有创意,有时代感,在考查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更突出考查了考生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备考方略:1.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注我们这个时代,关注我们这个社会,心存感念,学会感动。2.“颁奖词”不同于人物简介,也不是空洞的评价,要抓住人物事迹和性格中的核心,述中有评,评述结合。语言要精炼,高度概括;要优美,有文学色彩;要扣人心弦,富有感染力。3.在课标推荐的课外读物中,有重点地深入了解几个典型的文学形象,积累写作素材,做到有备无患。

参考答案:(1)唐僧师徒取经路上经过一座高山,山中的妖精“白骨夫人”想吃唐僧肉,又惧惮唐僧身边的徒弟,因此她先后三次变幻成斋僧的村姑、寻找女儿的老婆婆及老公公来欺骗唐僧,伺机下手。可每次都被火眼金睛的孙悟空识破。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前两次被她逃脱了真身,第三次在土地山神的帮助下终于打杀了这个妖怪,让她现出了原形。(2)你火眼金睛让妖魔鬼怪原形毕露。是你不畏艰险一心除妖保护师父,是你意志坚定为取经大业无怨无悔。

二、写辩论词

题目2:(2009年湖北省黄石市)我校九年级一班在阅读《三国演义》时,对关羽这个人物有了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你会怎样辩驳反方观点?不超过150字。

反方:我方认为,关羽跟从刘备,颇失忠义。华容道上,放走曹操,以私废公,埋下祸根,使敌人死灰复燃,再起兵戈。留守荆州。一意孤行,破坏孔明“东和孙权”的战略原则,以至损兵折将,失地陷城,使蜀国大伤元气,最终走向灭亡。他是一个自私自利、刚愎自用的人。

正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简析:辩论词是“敌我双方”在唇枪舌剑的特定情境中,用来反驳对方从而树立自己观点的语言表达形式,这种题目具有极强的思辨性,重点考查考生对名著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辩驳说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备考方略:1.理清对方主要观点,抓住其要害,针锋相对,驳其不周,攻其不备。2.自我立场要坚定,观点要明确,并从原著中找出支持己方观点的具体事例,达到事实胜于雄辩的效果。3.注意双方关系,是辩论而非战斗,语言要简洁、生动、形象、有说服力,要得体,不能“辱骂和恐吓”。因为是口语交际,还要尽量做到口语化。4.乎时加强辩论的实战演练。

参考答案:略。

三、撰写对联

题目3:(2009年河北省)选取《西游记》、《水浒》、《童年》、《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五部名著中的人物和相关内容,为给出的上联拟写下联。

上联:贝多芬呕心沥血谱名曲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简析:对联文词精炼,形式工整,平仄协调,是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对联来考查文学名著阅读能力,既是考查考生对特殊艺术形式的表达能力,也是对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

备考方略:1.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对联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上联和下联,必须内容相关,上下衔接。结构完整,句式一致,字数相等,平仄相合,词性相对,语言简练。2.仔细分析上联的结构特点。按照对联的要求。写出下联,如“身残志坚,保尔唱响生命曲”的结构是“人物性格(成语)-主人公(姓名)-作品主题(动宾式)”,那么下联也必须契合这一结构。3.世事洞明皆学问,平时要多留心生活中的各种语言表达形式。

参考示例:一、唐三藏跋山涉水求真经二、阿廖沙千辛万苦度童年

四、写荐书理由

题目4:(2009午福建省厦门市)名著阅读。

(1)凭借你阅读《格列佛游记》的体验,从下列地名中选出格列佛没游历过的一项。( )

A 小人国 B 车迟国 C 大人网 D 慧国

(2)吴承恩《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有许多神奇之处。请从下列提示中任选一个,简述其相关故事情节。

①发现“水帘洞”②获取“金箍棒”③炼就“火眼金睛”

(3)有位著名教育家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都应该读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什么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这部小说值得一读呢?请任选角度,联系原著谈谈你的看法。

题型简析:三道题目均是要求写荐书理由,不同之处在于第1小题给了一定的选择范围,第2、3小题则设计了特定的情境和主题,荐书的范围可能会超出课标的范畴,但更能反映出考生的阅读面。无论哪种类型,都要求考生在短时间内迅速选择,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不仅考查丁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考查了考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

备考方略:1.审题要准确,紧紧围绕题目提供的信息源选择书目,组织推荐语言。2.推荐理由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让对方心悦诚服,不能说一面之词,更不可强词夺理。3.密切关注荐书的对象,分析对方的需求,揣摩对方的心理,荐书理由要有针对性,不必面面俱到,语言表达要委婉、得体。

参考答案:(1)B(2)例一:有一天,群猴在水边洗澡,顺流而上发现一股瀑布。石猴率先跃入瀑布中,发现瀑布后有个天然的大石洞,他就率领群猴入住其中……例二:石猴想要一件合适的兵器,就去找东海龙王。试用了几件兵器都不满意,最后他看中了龙宫的定海神珍铁,便取来做他的兵器……例三:美猴王大闹天宫被抓,太上老君将他关到八卦炉中。他在炉中被煅烧了七七四十九天,没想到不但没被烧死,反而炼成了“火眼金睛”……(3)例一:此书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方式,这种写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饱满。譬如,小说将保尔在疾病缠身、丧失了战斗能力的严峻时刻,内心绝望、动摇以及最终战胜自我的全过程刻画得非常细腻感人。例二:这本书的名言警句很多,能激励我们成长。如:“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例

三:本书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保尔这个具有钢铁般意志的人物形象。譬如:保尔在手术之后,医生诊断他将双目失明、失去劳动能力。但他没有就此消沉,反而计划写一部关于英勇的骑兵师的中篇小说……

五、阅读感悟

题目5:(2009年福建省莆田市)请在横线处填上相应故事的寓意。

(1)《伊索寓言》中的故事篇幅短小,寓意深刻,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狼和小羊》的故事说明对恶人做任何正当的辩解也是无效的;《农夫与蛇》的故事说明――;《龟兔赛跑》的故事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丑小鸭》的故事,并写下你阅读这一童话后的一点感悟。

作品简介:___________________

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简析:阅读感言其实也就是读后感,不过不是一般的感受,而是更加强调读者心灵的真切感悟,语言表达上更多些抒情意味。题目不仅考查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考查考生的心灵感悟能力和人文关怀。

备考方略:1.要在认真阅读名著的基础上,用心体会,深入理解。准确把握作品的主旨和人物的精神世界,2.选取最能触动人心的感受点,既然是“心语”,就是独特感悟,真情流露,就要打动人心,引起共鸣,不可泛泛而谈。3.语言要有高度的概括性、抒情性、感染力,如果是仿写,也不必一味机械模仿,而要写出自己的心声。

参考答案:(1)即使对恶人仁至义尽,他们的邪恶本性也是不会改变的;奋发图强的弱者也能战胜骄傲自满的强者。(2)简介:《丑小鸭》讲述了一只又大又丑的小鸭子,一出生就伴随着别人的嘲弄和歧视,但是经历过种种挫折和打击之后,他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感悟:人只要有梦想,那么困难就不再是困难了。

六、文本分析

题目6:(2009年广东省)阅读理解。

不知怎地,外祖父忽然来了,像是从天花板上掉下来似的。他坐在床上,用冰冷的手抚摸我的头。说道:

“你好,小爷子……你倒是说话啊,不要生气了!怎么,你怎么啦?……”

我很想踢他一脚,可是一动弹就疼。他的须发显得比平时还红,脑袋不安地摇晃着。放光的眼睛往墙壁搜索着什么。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山羊形的甜饼、两个糖角、一个苹果和一包青色的葡萄干,他把这些东西放在枕头上我的鼻子跟前。

“你瞧,我给你带来的礼物!”

他弯下身来吻了吻我的额头,然后,一面用僵硬的小手――染了一手黄颜色,特别是弯得像鸟嘴似的指甲更显得黄――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一面谈起来:

“我当时对你太过分了,兄弟。我火得厉害;你咬我,抓我,也把我惹火了!然而,你多挨几下并不算倒霉,我都记在账上!你要知道:挨自己亲人的打,这不算屈辱,是受教训!不要让外人打,自己人打没关系!你以为我没挨过打吗?阿廖沙,我挨的那个打啊,你连做恶梦都没梦见过。我给人家欺辱成那个样子,大约上帝看见也套掉泪!结果怎么样呢?我这个孤儿,叫化子母亲的儿子,熬出头了,当上行会的头儿,手下管很多人。”

他那端正干瘦的身体轻轻靠着我,他开始讲他的童年时代,他的话沉重而且结实,轻巧流利地一句跟着一句。

他一直讲到晚上,临走的时候,他亲切地和我告别,我才知道外祖父并不凶恶,也不可怕。我一想起他曾这么残酷地毒打我,就难过地流泪,并且总也忘不了这件事。

(节选自高尔基《童年》,刘辽逸译)

(1)外祖父毒打了“我”一顿,现在却来看望“我”,并和“我”说了这么多话,他的目的是什么?

(2)从选段可以看出,“我”对外祖父的感情是复杂的。在“我”的眼中,外祖父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童年》中的其他情节具体分析。

题型简析:题型朴实无华,从文本人手,让考生研读、体味、揣摩、品评,进而把握语言表现技巧和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是阅读文学作品的基本功。阅读名著要做到精读和略读相结合,紧扣文本本身,着眼语言分析,这个题目具有很好的导向性。

备考方略:1.平时养成精读的习惯,对名著的重点篇章段落反复阅读,深入思考。尤其是对典型人物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要重点关注。2.回答问题要紧扣题目的要求以及提供的文本材料。不能漫天铺开。不着边际。3.掌握鉴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加强赏析文章的写作训练。

参考答案:(1)提示:如果只写外祖父很后悔打了“我”,这理解是不完整、不恰当的。这是一个名著阅读文段。名著阅读文段本来就是要求你对原文有所了解,然后,再根据上面提供的文段来答题。如果没有读过原文而只根据上段理解,那么,“后悔”说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你读过原文,你就会对外祖父产生怨恨的基本印象。在这里,外祖父并不是后悔,他有他的“哲学”。他已经习惯于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在他看来。自己身世多舛,童年的经历让他已经习惯于打人了,他不会因打了阿廖沙就痛改前非的;他的教育方法就是打。所以,外祖父的目的,一是为了安慰“我”,叫“我”不必太伤心;二是希望“我”理解他的举动,叫“我”不要记恨,他也有自己的苦衷;三是他的打是有道理的。他要警告“我”。有一点是要说明的,文中“我”这时是了解到了更多外祖父的身世,对他表示理解,但这并不影响外祖父来这里的目的。(2)提示:一、先答总体的:残暴、慈爱。二、对“残暴”具体化:教育不得法(待人)。注意,要联系原著(或上文段)情节。三、对“慈爱”具体化:教“我”读书,上文有“轻轻靠着”等。再提醒,一定要联系原文。此外,写他专横等亦可。

七、综合考查

题目7:(2009年山东省烟台市)名著阅读。

(1)班级开展“读名著说人物”活动。请你从下面三个人物中任选一个,仿照示例,对其作简要介绍。

李逵 鲁滨逊 保尔・柯察金

示例:所选人物:孙悟空

简要介绍: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他机智勇敢、爱憎分明;他曾因不满天庭的统治而大闹天宫,表现出他的桀骜不驯和反抗精神。

所选人物:____________简要介绍:____________

(2)在这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混含着由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街上仿佛已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他不知怎么是好了,低着头,拉着车,极慢地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身上挂着一层黏汗,发着馊臭的味儿。走了会儿,脚心和鞋袜黏在一块,好像踩着块湿泥,非常地难过。本来不想再喝水,可是见了井不由地又过去灌了一气。不为解渴,似乎专为享受井水那点凉气,由口腔到胃中,忽然凉了一下,身上的毛孔猛地一收缩,打个冷战,非常舒服。喝完,他连连地打嗝,水要往上漾!

①以上文段节选自名著《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

⑦下面文字介绍的是该部名著中的另一个人物,请你写出“她”的名字。

她曾被一个军官抛弃过。后来她与他(即上面文段中的“他”)同住在一个四合院里,两人渐渐产生了感情。最后,她因难以忍受苦难生活给她造成的屈辱而自杀了。

“她”的名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简析:这是一道综合性的名著阅读理解题,既涉及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又涉及对名著人物、情节的理解把握,同时以举办名著阅读成果展示这种综合性学习活动贯串始终,考查考生对活动方案的创造性设计能力,是对考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检验。

备考方略:1.名著阅读有助于语文知识水平、语文基本能力的全面提高,读是前提,读是基础,读是关键。2.做到读写结合,正如题目中提到的,阅读名著既可以开阔视野,也可以提高写作水平。3.开卷有益,课外多翻翻文学报刊或其他读物,对搞好语文实践活动、提高综合能力一定大有裨益。

参考答案:(1)答案略。(评分:说明人物出处及主要特点1分,介绍一个情节1分,指出此情节表现的人物性格1分) (2)①骆驼祥子老舍②小福子

八、简答题目

题目8:(2009年江苏省苏州市)名著阅读。

(1)《西游记》中孙悟空偷吃蟠桃、盗饮御酒、窃走仙丹被捉住之后,又发生了哪些事他才被降伏的?

(2)《格列佛游记》中利立浦特小人国有哪两种宫廷游戏?表演游戏的是哪些人?

题型简析:这是一道简答题,主要考查了考生对《西游记》和《格列佛游记》这两本名著的内容情节的理解,是对《新课标》中推荐名著的考查,这就需要考生认真阅读名著文本。

备考方略:1.对《新课标》推荐的12本名著认真地列表阅读整理。2.做本题时应该抓住本题所要求的内容去思考。3.做到语言简洁,要点得当。

篇5

阅读下面的楚辞,回答后面的问题。

渔 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lǚ)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①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f其r②?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③,受物之汶汶④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あ荻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注]①(括常:搅混。②哺(bǔ)其糟而f(chuò)其r(lí):哺,吃;f,饮;r,薄酒。③察察:洁净。④汶汶(wèn):玷辱。⑤鼓ぃyì):打桨。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认真查找并仔细概括。

答案: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特立独行的人;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能力,回答此题与上题相似,先要寻找标志,快速定位。将描述渔父的句子找出来并认真分析概括。

答案:文章还塑造了渔父的形象。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3.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回答时要注意阅读原文,在文中找答案,屈原与渔父的形象在作者心中形成对比。二者相互映衬突出中心。

答案: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注意据题意找出相关语句,加以概括。而作用方面,应在整体阅读,在总体把握的前提下进行作答。要对给定的材料进行整体阅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层次与内容,明确基本信息。

答案:第一段: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遇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张本、铺垫。

【技法指津】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和《楚辞》犹如两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们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学双璧”。上期我们讲解了《诗经》的阅读。那么,怎么阅读《楚辞》呢?

一、比较《楚辞》和《诗经》

1.具体内容上,《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而且《楚辞》中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操与《诗经》是一脉相承的。“真”是《诗经》的切实表现,“奇”是《楚辞》的形象展示。古朴的春秋时代氛围和温婉的中原风气给予《诗经》众多平民作者淳朴的思想意识,他们用简洁平实的语言创作出和谐自然的诗歌;纵横洋溢的战国时代氛围和奇异的楚地风貌给予屈原丰富的想象力,他怀着对国君的诸多复杂的情感写下《楚辞》。《诗经》所反映的是各阶层的人,特别是平民(包括奴隶等下层劳动者)真实的生活和情感。而《楚辞》为文人士大夫所作,表达的多为士大夫阶层对现实的情感流露,多为抒情言志,如屈原的《离骚》就是他遭逐之后苦闷之情的表述。

2.在语言上,它们也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诗经》以四言为主、篇幅短小、用词凝练,运用词头词尾、叠音词,语言朴素,呈现出简洁精练、和谐中正、平实自然的特点。《楚辞》以六言为主,篇幅较长,多状貌语和虚字,运用楚地方言、以奇花异草为喻,感情热烈却不乱章法,呈现出铺张渲染、恢宏奇丽、激奋沉郁的特点。而且《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气助词“兮”“些”等。

3.在表现手法上,《楚辞》继承了《诗经》的赋比兴,但在此基础上做了重大开拓,也把赋比兴发挥应用到极致。辞家们往往寄情于物,托物寓情,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融为一体,创造出许多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形象。在《离骚》中,屈原笔下描绘的善鸟香草、恶禽臭物、灵修美人、虬龙鸾凤、飘风云霓、高冠奇服、玉鸾琼佩……它们或配忠贞,或比谗佞,或媲君主,或譬贤臣,或托君子,或喻小人,或示超俗,或表追求,这些都已不再是作为喻体或借以起兴之物的客体,而是融合了主体情感、品格和理想的象征,成为蕴含艺术趣味的意象了。这突破了《诗经》以借物抒情为主要特征的比兴手法的局限,这是一种突破,一种创新。在中国传统诗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口而诵,心而悟

相较于《诗经》阅读的“口而诵”,《楚辞》阅读要讲究“心而悟”。就是要求我们在专注地读时,心专注地想,这样才可能“悟”,“悟”不仅仅是理解,还要有自己的感受和心得。在读《离骚》时,只有联系屈原的坎坷经历,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其中的情感汹涌和涨落。

一方面,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张描述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另一方面,诗中又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写到草木的地方甚多:或用香草(白芷、秋兰)作为妆饰的材料;或用香草(椒、桂、薰、芷)隐喻贤臣;或用种植香草象征培养人才。写到“美人”时,用男女之爱来象征君臣、朋友之谊。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明白屈原作为楚辞的创始人和发扬者的伟大之所在。作为政客,他“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深得楚王信任。然而在“举世混浊”的时代却要保持“唯我独清”,必然会受到排挤,于是在那个“众人皆醉”的国度里,独醒的屈原就注定被放逐,最终只能投江而死。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楚辞,回答后面的问题。

怀 沙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①。兮杳杳②,孔静幽默。郁结纡轸兮③,离O而长鞠④。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

\方以为圜兮⑤,常度未替⑥。易初本迪兮⑦,君子所鄙。章画志墨兮⑧,前图未改。内厚质正兮,大人所盛。巧不圪猗幔孰察其拨正。玄文处幽兮,瞍谓之不章{10};离娄微睇兮{11},瞽以为无明{12}。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皇在@兮{13},鸡鹜翔舞。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夫惟党人之鄙固兮,羌不知余之所臧{14}。

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怀瑾握瑜兮{15},穷不知所示。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材朴委积兮{16},莫知余之所有。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丰。重华不可]兮{17},孰知余之从容!古固有不并兮,岂知其何故也?汤禹久远兮,邈而不可慕也{18}?惩违改忿兮,抑心而自强。离O而不迁兮,愿志之有像。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19}。

乱曰:浩浩沅湘,分流汩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怀质抱情,独无匹兮。伯乐既没,骥焉程兮。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20}。定心广志,余何所畏惧兮?曾伤爰哀{21},永叹喟兮。世浑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22}。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注]①汩(gǔ)徂:急行。{2}(shùn):通“瞬”,看的意思。{3}纡轸:委曲而痛苦。{4}离O(mǐn):遭忧患。鞠:困穷。{5}\(wán)方以为圜(yuán):把方的削成圆的。\,削。圜,通“圆”。{6}常度:正常的法则。替:废也。{7}易初:变易初心。本迪:变道。{8}章:明也。志:记也。{9}(chuí):人名,传说是尧时的巧匠。蓿zhuó):砍,削。{10}蒙瞍(méng sǒu,蒙叟):瞎子。章:文彩。{11}离娄:传说中的人名,善视。睇(dì,弟):微视。{12}瞽(gǔ):瞎子。{13}@(nú):竹笼。{14}臧:通“藏”。指藏于胸中之抱负。{15}瑾、瑜:均美玉。{16}委积:丢在一旁堆着。{17}](è):遇。{18}邈:遥远。{19}大故:死亡。{20}错:通“措”,安排。{21}曾:通“增”。爰(yuán)哀:悲哀无休无止。《方言》:“凡哀泣而不止日爰”。{22}爱:吝惜。

1.请探讨这首诗让后人产生共鸣和敬慕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在语言上有何独特的艺术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6

阅读教学中,教师遵循“对话”教学的基本原则,合理设计对话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正确设置对话的话题,增强对话意识,营造对话情境和氛围,寻找对话阅读教学成功的规律,发掘对话的闪光点,中和“对话专业户”和“对话困难户”两个极端,这样长期下来会使课堂效率最优化,事半功倍,教师也会远离“吃力不讨好”的尴尬局面。对话和阅读教学功效成正相关的关系,高效的课堂一定是师生用心灵在对话,气氛融合、教学相长的。反之,用不好对话,或者形式意义上的对话不仅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使教师逐步产生职业倦怠,成为“带着镣铐跳舞”的舞者。阅读教学由于是读者、作家、作品、世界的四维统一,所以也能够为对话教学的展开提供良好的课堂氛围和条件。对话不是简单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而是教师和学生对文本深层次的挖掘,师生一起寻找答案。课堂讨论在师生平等基础上,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这样语文课就不会沉闷乃至无效。

二、阅读教学的对话实现

1.对话的基础: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效果的重要决定因素,它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双方地位平等的基础上,从而在教学活动中互惠,相互尊重,彼此了解、承认,共同遵守教育的规律和教学活动的规则。教师放弃话语的霸权,由课堂操控者角色化为与学生地位平等,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行解读文本。当然,这不是说教师就一定要放下身份,对学生放任甚至卑躬屈膝去维护师生关系,教师“并不是放弃权威,而是作为社会控制形式的权威理智化”。学生也由教师的对立面解放出来,站在教师的同一条线上,共同进步,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在“作家—作品—读者”的三角关系中,能动的发挥主观作用,形成文学审美意识。这样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便是一对新型的和谐关系,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和知识的再创造和升华。

2.对话的重点:文本的动态解读

在上述提到的三角关系中,首先教师是一个读者角色,并且教师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和文学素养,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他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谈感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懂得欣赏文本的视野,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在新的文本中有自己的期待视野和自己的价值判断。此时,文本或者说作品便是以客体的形态呈现在主体教师和主体学生的面前,被解读,被审美,形成了一个客体世界,会有一个历史性的动态生成过程。任何文本都存在着空白和未知域,它使作品“召唤结构”得以可能。这种“主体—客体”的活动关系促成了文本意义的动态生成。接受美学上提出了“期待视野”的概念,阅读就是在读者的期待视野和作品的召唤结构中动态完成的。由于每个阅读主体的文化背景、人生阅历不同,所以教学中不存在完全一样的文本解读,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到的了《易》,道学家看到了,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就是这个道理。传统的阅读教学过分强调作家和作品,忽视了读者,导致了阅读教学的枯燥和机械。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阅读分析来代替教师的阅读实践”要“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新观点、新见解,鼓励学生体会阅读的快乐,形成文学审美。

3对话的方式:合作和沟通

对话是教学活动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主体之间进行交流的根本方式。雅斯贝尔斯说:“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的对话与敞亮,这种我和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说,任何中断这种我和你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猥琐”。这个教学活动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合作进行,需要在反复沟通下达到最优的效果。没有合作,力的作用有可能是无用功;没有沟通,教育结果只会是一盘散沙。师生一起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下多沟通、多对话,相互启迪,相互促进。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师站在讲台,学生台下端坐认真记笔记”的模式,让学生也过把教师瘾,互换位置,从新安排学生坐席的位置,依据课堂内容变换形式,让学生由外到内感到上课是一种享受。用心对话,真诚的帮助学生,而不是让教学仅仅服务于考试。

4.对话的原则:尊重和宽容

篇7

一、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新的教育改革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必然提高,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一专多能,综合素质过硬,给课堂带来新鲜感,有活力的教师。我始终认为,要让学生喜欢政治课,必须首先让学生喜欢政治老师,那么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呢?我想这个老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教学理论常规教学手段外,还要具有能歌善舞、表演才能、绘画、幽默感等艺术素质也必不可少。这些艺术素质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品位,还可以使教师具有吸引力和活力。如,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设计一些好的板书,在课堂上使用幽默的语言,适当穿插一些时政故事、课堂上歌曲的导入应用等。这样,每一节课学生们都精神饱满,情绪高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重新修订后的初中政治课本,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讲道理浅显明白,每一课都有一些动人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和事例,有较完整的“阅读与思考”资料。有形如“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填一填”、“比一比”、“试一试”、“做一做”的小栏目,还有活动设计。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有兴趣去读,并且大体上都能读懂。在让学生阅读时,可先根据课文内容,教学要求,设定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也可让学生自己去设计问题,寻求答案,解决问题。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限定学生阅读时间、阅读方式。有的课文需要细读的,学生要勾画重点,思考问题,给的时间要长一点,有的只要学生大概了解一下内容的,就让学生跳读一下即可。

三、倡导合作精神,开展探究性学习

要让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关键是教师角色要转变,即由传授者变为引导者、促进者。在教学上力求体现民主性、平等性,创设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氛围。倡导一种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精神,让学生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进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放弃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多看、多问、多想、多讲、多行。重视每一位同学的见解,赏识他们每一点进步的思想火花。对一些问题的思考,鼓励同桌学生合作求答案,同桌之间时有争议,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鼓励同桌同学经常互查学习笔记,互查作业情况,互相监督,共同提高。

四、知行相统一,开好活动课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均安排了活动训练这项内容,并且规定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时间不少于总课时数的20%,其中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内容丰富,设计的许多活动有较好的操作性。有些小活动在课堂教学中便能进行,这些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育效果。课后的活动不是要学生重复书本上的名词、概念,去机械地重复那些知识,而是紧扣每课的教学内容的目标与要求,通过他们的认真思考去回答一些问题,去活动和实践一下,获得自己的体验,以达到巩固和提高认识、达到教育目的。

五、加强时政热点教育,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思想品德开卷考试,强调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点、原理、分析解决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做到以社会热点为主线,通过开设时政专题讲座,课堂五分钟时政演说、新闻会或从教材内容中直接渗透社会热点、重点、典型材料教学等方法,这样既扩充了课堂知识容量,又提高了学生认识水平,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满堂问”;妙招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现象少了,但“满堂问”现象却又多起来了,甚至一节课下来,全是师生的一问一答、碎问碎答,而学生并没有真正地树立问题意识,只是被动地跟着问题跑,思路狭窄,学习被动,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那么,如何才能走出“满堂问”的怪圈,引领学生打开思维,走向更为深刻、更为自主、更为高效的语文学习境界呢?

《散步》“同课异构”教学案例:

案例一:在歌曲《让爱住我家》中展现图片和歌词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朗读课文,带领学生学习字词,接下来进入分析课文环节,几乎全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齐答、或个答。

1.文章开头写谁在散步?

2.母亲愿意出来散步吗?为什么?

3.母亲为什么又出来散步了?

4.第四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儿子的话有意思吗?表现了小家伙的什么性格特征?

6.在散步中一家人有分歧吗?什么分歧?是谁解决了分歧?怎么解决的?

7.母亲改变了主意,表现了母亲的什么性格特征?

8.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9.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案例二:“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莫怀戚先生的美文―《散步》。这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教师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之后,屏幕展示本课的阅读活动:朗读――品情,朗读――赏景,朗读――析意。

活动一:朗读――品情

教师播放优美的背景音乐,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文中最能表现浓浓亲情的语句。之后,学生自荐朗读自己找出的语句或语段,教师从语气、语调、停顿等方面指导朗读技巧。

活动二:朗读――赏景

生齐读文中两处写景语段。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同桌探讨,师生交流。

活动三:朗读――析意

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意味深长的段落,默读体会,写出感悟。学生独立完成后,以“班级家庭”为单位合作交流,然后推选代表在班内展示交流,师点拨评价,并决出“优胜家庭”。(学校推广“班级家庭”管理模式,即每个教学班的学生以4―6人为一组,分成若干个“小家庭”,每个“小家庭”设“家长”一名,负责成员的学习、纪律等。)

最后,在配乐齐读中结束。

从“提问”的角度,对比分析以上两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案例一教师提出了9个问题,表面看来是不厌其烦、循循善诱,步步紧跟课文,实际上是问题过碎、过杂,而且大多数问题,学生几乎都能不假思索,脱口说出答案。没有真正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表面热闹,收效甚微。案例二教师并没有提出多少问题,而是精心地设计了三个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悟亲情,赏析美景,理解文意。课堂上有静静地思考,有热烈地讨论,有精彩地展示,有科学地激励评价。引领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亲身经历阅读过程,打开思路,训练思维,提高了语文素养。

案例二,是我上的一节示范课案例,同行老们都说效果好。这是我不断学习和摸索实践的结果。我总结提炼了摒弃“碎问碎答”不良教学习惯的三个小妙招。

第一招: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

所谓主问题,就是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的问题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阅读、思考、讨论、探究。也就是说教师提出的问题绝不能是简单的“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的问题,也不能是学生不假思索便直接说出答案的问题。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最好都能引发一次阅读思考、一次讨论交流、一次点拨评价。那么怎样设计主问题呢?我认为关键是要选好切入点,可以从题目、情感、细节等角度提出问题,同时也要关注到学情、重难点、思维的发散点等。比如针对《老王》一课的主问题:作者为什么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呢?”,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文本,分析两个主人公以及故事情节,才能回答。针对《秋天的怀念》提出主问题:你认为课文多处描写,有何深意?学生需要通读、跳读,了解故事情节、揣摩人物心理情感变化等,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问题提出后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不能一抛出问题,就让学生回答,或教师自己直接说出答案。只有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教师才能引导学生朝向正确的思维方式。

第二招:组织高效的阅读活动。

如果一味地研究问题的设计,有时候真得很难奏效,因为有的课文真的不是回答几个主问题就能读透的。我们可以通过设计阅读活动来替代提问。活动的设计必须立足于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设计的活动要体现浓浓的语文味。比如案例二,开始我是设计了5个问题,但总感觉浮于表面。后来,我想:《散步》这篇文章,篇幅不长,也不难理解,应该突出朗读,引领学生读出课文的句美、情真、责任重。所以我设计了“朗读――品情,朗读――赏景,朗读――析意”三个阅读活动,它们独成板块二,又彼此相连、层层递进。

我在语文教学中经常运用活动设计,尤其是篇幅较长的现代文和学生最怕的文言文,既能节省教学时间,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三招:精讲精练。

课堂教学不让教师“满堂灌”,不等于不让教师讲,精要的讲析还是必须要有的。比如细细地讲一个段落、认真地分析一个细节描写、美美地赏析一段景物描写等等。听一位功底深厚的语文教师行云流水般的讲解,会让学生感到如沐春风,兴趣盎然,进入一种精神陶醉的境界。记得自己读初中时,经常听高中部的同学说:最喜欢上李老师的语文课了,他讲得真精彩!有一次,听说课外活动时间,李老师在校园里讲唐诗宋词,我们初中部许多学生都去围观,李老师讲到动情处,眉飞色舞,我们听得津津有味,深受感染。从此,我就爱上了背诵古诗词!除了精讲,教师还要能设计出高水平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题,让学生举一反三,掌握语文知识,学会阅读方法。简言之,就是教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总之,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学习,练就深入研读文本的能力,才能做到不囿于教材,不囿于参考资料,而是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自己学生的学情以及教师本人的特长等,进行精彩讲解、问题引领、活动实施等,从而真正地走出碎问碎答、浅问浅答的课堂教学怪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9

而绘本教学活动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绘本作为教材,为提升幼儿阅读能力服务的教与学的全过程,是师生共同进步的活动。

一、绘本教学的意义

新《纲要》指出:“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的技能。”在绘本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可以发现绘本阅读对幼儿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绘本教学的实施策略

(1)选择有阅读魅力的绘本。都说选好材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选择绘本首先要考虑绘本的内容是否适合幼儿阅读。幼儿的年龄特点是选择绘本的依据,幼儿的年龄、经验与画面里的内容相吻合,就会使之产生共鸣。在阅读共鸣中的欣喜或烦恼都会深深地影响幼儿的阅读情绪,而这些情绪则是他们能否自主阅读的前提与基础。因此,教师应把选择绘本权利还给幼儿,让幼儿自主选择喜欢的绘本。

例如绘本教学活动《我爸爸》和《我妈妈》,这两个绘本故事的作者是安东尼・布朗,他以神来之笔为我们精心描绘出一幅父慈母爱子乖、其乐融融、令人向往的和睦、和谐、快乐、美好的幸福家庭景象。“我爸爸”和“我妈妈”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理想的爸爸妈妈形象,成为他们崇拜的偶像、永远的最爱,成为“完美爸爸”和“完美妈妈”。这样的绘本内容十分贴近幼儿园孩子的生活。所以,孩子们在教学活动中会十分投入,并且积极表达,始终怀着一颗拥有如此棒的爸爸妈妈的自豪的心。这是两个成功的绘本教学典范。

然而,也有许多儿童绘本内容太过虚幻,对孩子来说不能具体化,不能很好地吸引孩子,从而影响了活动的质量。如绘本《风到哪里去了》,它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在白天结束时,问“风停了以后,它到哪里去了呢?”,他妈妈向他解释风没有停,只是吹到别的地方去了,让那里的树跳舞。然后,她循序渐进地告诉了孩子世上物质不灭的道理,只是在另一个地方,或者以另一种形式开始。像这样的绘本虽然意义深刻,但是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万物循环不灭的道理难以理解,因此,这样的内容放到实际的教学实施中可能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选择一本有魅力的,能吸引人的绘本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十分的关键与重要。

(2)挖掘有魅力价值的提问。“提问”是绘本教学活动中的精髓之一。如何让幼儿在绘本教学中“想说,敢说,喜欢说”,引导幼儿多角度地去理解绘本作品,应是绘本教学中的重点。优秀的绘本一般都配有色彩绚丽、构图精美的图画,这是吸引幼儿注意力的第一要素。而图画表现的故事则是吸引幼儿注意力的第二要素。教师可以借助这两个要素,让幼儿推测故事情节发展的趋向、人物的结局等,充分调动起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通过观察画面,运用已有的经验寻求最佳答案。合适的问题能促使幼儿开动脑筋,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3)处理好集中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幼儿园一堂课的时间都很短,教师要在这短短的时间中实施一个绘本故事的教学,其实是十分紧迫的。我们只能引导孩子对绘本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产生一定的兴趣和好奇。事实上,让孩子们能发挥自己才能充分阅读绘本的过程是要放在课后的。

如学习绘本《兔子先生去散步》和《为什么我不能》,由于时间紧张和绘本数量有限,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采取了引导幼儿总体感受绘本内容、初步激发幼儿兴趣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然而,课后孩子对该绘本很感兴趣,跃跃欲试想再边翻书、边阅读。于是,教师让大家传阅绘本:“今天第一组的可以在休息时间阅读,明天就传给第二组阅读。”这样,不仅保证了孩子们对绘本阅读的兴趣,还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更多正确、独立的阅读绘本方法。

篇10

一、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新的教育改革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必然提高,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是一专多能,综合素质过硬,总能给教学和学生以新鲜感和活力的老师。笔者认为要让学生喜欢思想品德课,必须首先让学生喜欢思想品德老师,那么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呢?这个老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教学理论常规教学手段外,具有能歌善舞、表演才能、绘画、幽默感等艺术素质也必不可少。这些艺术素质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品位,还可以使教师具有吸引力和活力。如可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设计一些好的板书,在课堂上幽默风趣的语言,适当穿插一些时政故事,课堂上歌曲的导入应用等。这样,每一节课学生们都精神饱满,情绪高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重新修订后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本,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讲道理浅显明白,每一课都有一些动人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和事例,有较完整的“阅读与思考”资料,有诸如“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填一填”、“比一比”、“试一试”、“做一做”等小栏目,还有活动设计。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有兴趣去读,并且大体上都能读懂。在让学生阅读时,可先根据课文内容、教学要求,设定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也可让学生自己去设计问题、寻求答案、解决问题。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限定学生阅读时间、阅读方式。有的课文需要细读的,学生要勾画重点、思考问题给得时间就长一点;有的只要学生大概了解一下内容的,就让学生跳读一下即可。一般情况,两者要结合起来。跳读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整体框架内容,细读部分章节有利于深挖内容的本质东西,拓展知识点。阅读以默读为主,但对一些需要强记的知识点,我们可以让学生大声朗读。对一些小故事,可让个别同学朗读或讲解,营造一定的教学氛围,以情感人、以理明人、以事励人。通过组织学生读书,养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学生自主进行了知识架构,价值取向和思维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倡导合作精神,开展探究性学习

要让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关键是教师角色要转变,即由传授者变为引导者、促进者。在教学上力求体现民主性、平等性,创设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倡导一种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精神,让学生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进步。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或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运用这种教学方式,要选取恰当的资源,以课本内容为重点,确立教学目标。选取教材内容,要靠近学生近发展区,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有所发展和提升,要恰当地提供学生探究的问题。探究问题的确立可先由学生质疑,然后进行选择,也可由教师质疑,然后组织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重在组织指导,适时参与,切忌主观地将学生的探究引入自己的思维定式。

四、知行相统一,上好活动课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均安排了活动训练这项内容,并且规定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时间不少于总课时数的20%。其中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内容丰富,设计的许多活动有较好的操作性。有些小活动,在课堂教学中便能进行,这些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育效果。课后的活动,不是要学生重复书本上的名词、概念,去机械地重复那些知识。而是紧扣每课的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他们的认真思考,去回答一些问题,去活动和实践一下,获得自己的体验,以达到巩固和提高认识、启发思想目的。

五、加强时政热点教育,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现在思想品德课考试,强调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点、原理、分析解决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做到以社会热点为主线,通过开设时政专题讲座,课堂五分钟时政演说,新闻会或从教材内容中直接渗透社会热点,重点,典型材料教学等方法。这样,既扩充了课堂知识容量,又提高了学生认识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六、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笔者善于将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通过运用图片、电视、录像、幻灯等多媒体教学设施,让生动形象的“图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让学生在积极思维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觉悟。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重点,真正把学生培养成学习的主人和生活的主人。

七、搞好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导首”与“尾伸”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搞好课堂教学需要处理的三个环节(导入语、教学内容、结束语),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显著成效。

开课前几分钟,学生的思维处于游离状态,政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导首”,使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教学内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