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范文
时间:2023-03-25 06:15: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了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2000年,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号),要求各中小学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此后,《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2015年,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迫切性
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信息化、全球化及互联网的发展变革了人类世界的工业生产方式、交流沟通方式、学习教育方式。教育领域内,一方面,学生的信息素养、利用科学技术处理问题的能力成为个体为未来更好地适应职场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必备技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中因此增加了关于信息素养的课程;另一方面,随着科技进课堂的发展,教室内的多功能媒体逐渐增多,教师教学的辅助设备日益更新,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教师利用新兴技术教学的能力增强。[1]为满足学生的需求,改善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了我国第一个有关教师专业能力要求的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下文简称《标准》)。2005年,教育部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下文简称《计划》),该《计划》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为宗旨,借此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基础教育、教育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配合该《计划》的执行,同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下文简称《培训大纲》),该大纲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建立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基本制度。然而实践中,由于年龄、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在面对计算机、互联网、投影仪等现代教育技术时,中小学教师因职前培养中未接受相应的现代技术教育,年龄较大或地域偏僻的中小学教师并不具备相应的教育技术能力,青年教师虽然较老教师相比有更多的经验,但仍未达到熟练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要求。[2]因此,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成为全国中小学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问题分析
国家自2005年启动《计划》以来,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已在全国22个省、市展开。经过全国各省市学者的调研,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对于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有了提升。[3]然而,在深入调研之后,我们发现现行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培训方式过于单一
根据调查发现,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方式主要分为以下两种:“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骨干培训”采取的是从各个学校抽调一批骨干教师到培训单位参与集中式的“面对面”培训,骨干教师回到工作岗位以后,“以点带面”地对该教师所在学校的教师进行培训;“全员培训”即学校内所有的教师都参与培训学习,以弥补“骨干培训”的不足,此种培训方式多借助于网络培训展开。目前各省市网络培训硬件建设已基本满足教师的需求,网络培训已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4]无论是“骨干培训”,还是“全员培训”,都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骨干培训”中,一方面,参与培训的教师要脱产培训,自身的教学任务受到干扰,长途奔波下的短时间的集中培训效果遭到质疑;另一方面,参与培训的教师因个体差异所接受到的信息量不同,回到学校后,培训内容的二次转述会部分折损,“以点带面”培训的有效性降低。“全员培训”中,由于各地资源条件、学校硬件设施、学校管理方式、教师个体水平的差异,网络培训可能受到网络速度的影响,培训内容的更新、培训内容的质量难以满足不同水平教师的需求。
(二)培训内容未能满足教师需求
按照《培训大纲》开发出来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教材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版本,已出版的两版教材都采用“文字教材+配套光盘+网络培训平台”的“三维立体化”的教材建设模式。然而,在教师实际操作中,由于互联网信息更新速度的加快,全球信息流动速度的提高,计算机技术普及程度的扩大,固化的、统一的教材难以满足教师不断变化的需求。再者,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核心是学习应用某项技术,但是在网络培训中,这部分内容往往以文本式的材料呈现,无技术指导难以满足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的需求,无法达到提高教师对教育技术与教学改革整合的能力。
(三)培训过程中缺乏教学交互问题分析
网络培训中,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实现了远距离的授课,节约了相应的资源,实现了规模化学习。但是,培训过程中的教学交互问题成为难以克服的缺陷。在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中,一方面,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具备特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的术语,如果教师不能将其理解透彻,将难以进行相应的操作;另一方面,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存在着大量的、繁杂的技术操作步骤。在培训过程中,部分学员认为培训中导师对于专业问题的解释太少;技术操作过程中,出现了缺乏技术细节指导而影响培训质量的问题。即使设置了答疑环节,因人数众多、问题参差不齐、时间限制等原因,无法有效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5]
(四)培训后期缺乏继续学习的支持系统
职后培养中,中小学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培训后期缺乏继续学习的支持措施和环境。面授培训中,教师仅仅能在培训期间接受专业人员的指导,短时间内,教师缺乏充足的反思与回馈时间,未能将学习内容完全内化,无法将自身的教学与培训紧密结合起来。结束培训之后,如果教师需要帮助与指导去完成后续的深入学习,则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员或技术、设备的支持。网络培训中,由于培训网站中关于教师学习内容的评价及反馈的更新速度较慢,教师无法及时获取自身学习效果的反馈。培训结束后,则会出现信息资源网站、相关软件无法继续使用的问题。此外,由于中小学教师自身获取资源及信息渠道的限制,教师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技术问题或专业问题,学校及教育部门无法及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与专业指导。缺乏完善的支持系统是导致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滞后的重要原因。
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优化策略
在“十三五”教育信息化的倡导下,为了解决上文中提到的问题,笔者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尝试性地提出了以下优化策略:首先,针对中小学教师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倡导相关培训部门改革培训模式;其次,从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视角出发,呼吁培训部门及各教育区、学校完善支持系统;最后,建议教师个体树立“反思型”教师的职业生涯目标,制订个人的专业能力发展计划。
(一)培训部门改革培训模式
“骨干培训”与网络培训的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与缺点,为了改善单一的培训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当前,部分培训部门开始尝试新的培训模式。1.“翻转培训”的课程培训模式。该培训模式以近年来新兴的“翻转课堂”理论为基础,提出培训前针对教师进行调研,根据教师在实践中的需要确定培训的主题,而后以特定的主题划分培训的内容,并将此培训内容制作成固定时长的教学视频,将其上传到培训网站。因此,参与培训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找寻相关内容的学习,培训部门在固定时间内安排专业教师在线为参与培训的学员提供相关学习内容的解答。完成培训后,配套进行在线能力测试,检验学员的学习效果,并给予反馈。[6]2.“混合式”学习的培训模式。深圳市罗湖区根据该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现状,尝试了“混合式”学习的培训模式。该培训模式将网络培训和面授培训结合起来,根据学员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设计培训内容;培训内容按照主题划分为进阶的单元,学员根据自身的情况,操作控制条,完成培训内容的自主学习。在面授培训过程中,主讲教师可针对学员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式讲授,有针对性地解决学员的问题。[7]两种培训模式都实现了满足不同能力培训者的需求,避免传统培训模式一刀切所带来的问题。
(二)相关部门完善支持系统
无论是培训过程中,还是培训结束后,完善的支持系统是支持学员进行学习的必备条件。完善的支持系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网络培训、自主学习中所涉及的硬件和软件设备;二是学员学习过程中人际互动关系的支持,即学习小组或学习共同体。1.创新网络学习空间。第一,相关部门要完善硬件、软件设备支持系统,满足学员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着重完善网络培训多功能的个性化学习平台建设,设计简洁适用的网络平台。第二,技术部门要完善网络学习平台的功能,建立学习空间应集成网络教学、资源推送、学习生涯记录等功能,以便学员及时地监测学习效果,复习、巩固学习内容。2.人际互动关系的支持系统。近年来,随着教师教育与教育管理研究的逐步深入,教育学界越来越重视“非正式组织”“学习共同体”“知识建构共同体”在学习中的作用。因此,学校及培训部门应联合各界的力量,建立相关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及学习的共同体,通过线上服务或线下讨论等方式为学员的学习建立软性的人际资源,切实提升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水平。
(三)树立反思型教师的职业目标
上述方法都是从外部因素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寻找优化策略,但是事物的发展往往需要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两方面的作用。因此,中小学教师自身的内驱力才是促使其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在终身学习的时代,中小学教师自身应采纳行动研究的方法,树立反思型教师的职业目标。第一,基于个体日常的教学及学习,增加对于自身教育技术能力了解的环节,认识自身的优缺点;第二,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中,反思日常的教学活动与培训内容之间的联系,找寻改善自身教学行为的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第三,培训结束后,教师应尝试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利用所学习到的教育技术,并测量教学效果,逐步改进教学方法,做到灵活自如地利用教育技术为教学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在信息时代,计算机、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催生了后喻社会,而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必须走在时代的前沿,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以应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挑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是一项长期的改革工程,单凭一己之力难以完成,必须强调政府、社会、学校、教师之间的合作,才能达到教育信息化的目标。
作者:马涛 单位:本溪市教师进修学院
参考文献:
[1]InanFA,LowtherDL.FactorsAffectingTechnologyIntegrationinK-12Classrooms:APathModel[J].EducationalTechnologyResearchandDevelopment,2010,58(2):137-154.
[2]袁同庆.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3]徐冲.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研究——反思型教师的成长[D]:[硕士学位论文].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4]岳宏伟.非正式学习视角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5]孔维宏.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5):65-68.
篇2
关键词: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信息化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034-02
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教师教育能力发展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在网络大数据的浪潮中,教师应积极地提高自我的专业素养,学习并运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将现代教育技术完全地融入课程教学中去。教师培训作为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了提高自我教育技术能力的机会。
一、影响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因素
教师想要提升教育技术能力,有两个途径。
第一,自学成才。有一定教育技术基础的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网络平台或网站搜索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内容。这种方式的缺点在于搜索的内容零散,缺少权威性、系统性。
第二,参加相关培训。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并且可以分享大家的经验和教学成果。笔者认为,当前的教育技g能力培训存在如下问题。
1.面对面的培训,需要参加者时间统一、地点统一。有些情况还需要异地培训,如要对全省的所有中小学教师进行一次轮训,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
2.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参与培训的一线教师,在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以及对教育技术能力认知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培训机构通常情况是按照大众式的培训方式进行的,不能做到以人为本,使得参训教师无法得到个性化的帮助。而且,面对相同的培训内容,不同水平教育技术能力的参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会产生培训速度过快或过慢的情况,使得培训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不强。最终直接导致很多教师参加完培训,仍无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水平,使得培训形同虚设。这样的培训,不仅是对国家资金的浪费,也是对受训教师时间的浪费,使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无法得到提高,从而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3.为了培训而培训。当前的培训大多不是按照学员的实际需求而制订的培训方案,教师只是听从领导的命令而参加培训,甚至是一些教师本应参与培训,但因教学任务等,只能找其他人顶替。参训教师为了完成任务而参加培训,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得到调动,培训成了走过程、应付公事。这样的培训只能让参训教师感到厌烦,达不到培训组织者的预期目的。而且,培训机构对参与培训的所有人员安排了统一的培训内容,而参训的教师无论在年龄、学科,还是学习能力及经验的丰富程度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别。然而,相同的培训模式无法保证每位教师的需求,使得教师无法与培训“合拍”。
二、信息技术发展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提供了良好条件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突破了传统的学习模式,终身学习的提出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只要你想学习,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各种终端进行学习,如手提电脑、iPad、手机等智能终端。与此相比,教师的培训方式也在逐渐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从前那种集中面授培训带来的培训人数、培训时间、培训地点的问题,已经再也不是问题了,而作为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教师,更应该及时地汲取新的知识、技能,以适应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变革。
为了保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达到良好的效果,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培训内容如何确定,“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结合本地区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特点,从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另外,还需要结合本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水平、未来几年内信息化资金预算等经济因素。信息技术培训的目的在于课堂应用,培训内容涉及的内容不接地气,那只能是“走马观花”,让培训者无从下手。
第二,选择信息技术培训内容,从硬件条件出发,考虑软件培训内容。
这些年教育信息化发展很快,教师的课堂引领“利器”从最早的幻灯片到投影仪、电子白板到触摸一体机,学生参与课堂的工具从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发展到现如今的iPad。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为教学资源的获取与共享,提供了内容、技术上的强力支持。所有这些为提高课堂学生参与度和教学效果的教育技术条件,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为传统课堂的革新提供了硬件条件。
依托于硬件条件,各种教育教学软件得以在校园、教室中得到部署和应用。特别是这几年随着无线网、智能手机APP等的广泛推广,更加方便地实现了教师到学生点到点的信息通道,并成为新的应用发展趋势。
教育技术培训内容的确定,应该从本地区学校具有信息化硬件条件出发,结合软件运行的硬件条件、信息化硬件环境来确定信息技术培训内容。
第三,培训本身应该是一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的机会。
既然是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培训应当采取能够体现信息技术先进性的方式。以笔者这些年参与的暑期远程研修为例,可以说是信息化教育应用的成功案例,每年通过培训平台参与培训的人员达到几十万。通过这个平台,参训者可以直接观看在线视频、在线作业、在线参与讨论,指导教师可以查看本班每名学员的学习进度、在线批作业、点评、出电子板报。培训平台打造了一个学习社区,让每名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
篇3
论文摘要:笔者通过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过程,对培训中出现的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进行了分析,从范畴、目标、内容体系等方面对信息技术培训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认识进行纠正和澄清,并提出了在教育实践中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措施。
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这是建国以来我国颁布的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里程碑的大事,将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006年,相应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开始在全国中小学教师之间推开。
2009年11月,作为培训试点省辖市——安阳市第二批学员之一,笔者通过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远程培训平台,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以往进行的信息技术培训相比,这次培训无论从培训形式,还是从培训内容上来看,都有较大的差别。信息技术培训注重的是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操作,这次培训注重的是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设计思想,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对教师关于教育技术的理解和如何基于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整体上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培训,完成了从信息技术培训走向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转变。下面是笔者的一些培训感悟及浅见。
一、端正思想,纠正和澄清认识误区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块中有一项作业是:我所理解的教育技术。笔者浏览了小组讨论学员发的帖子,发现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存在着误区,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等同起来,认为信息技术就等于教育技术。一位学员这样认为:“教育技术就是在教育领域所涉及的技术都应用出来,目前感觉接触比较多的就是,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所讲内容。”其实辅助教学是教育技术应用的其中一个方面,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也很重要。教育技术能力更多的是对我们教学的辅助和把握作用,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一个理念和方向。还有学员认为教育技术应该是教学手段和方式的运用,从挂图到幻灯片再到多媒体的运用,从纸质教案到电子备课等。这种认识偏重于技术,是有失偏颇的。按照这样的认识,必然会走到信息技术培训的老路上去,其做法是以信息技术培训取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对此认识我们必须加以纠正和澄清。
1.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在学科、对象、研究范畴上是不同的
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信息,研究范畴是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教育技术则属于教育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研究范畴则是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这里所说的合适技术,包括现代技术、传统技术、有形的物化技术和无形的智能技术,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是指信息技术,但是决不应把这里的“合适技术”仅仅理解为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培训目标不同
信息技术培训是要使被培训者具有信息技术素养,即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其中,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指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信息的能力。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则是要使培训者具有教育技术素养,即具有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其中,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指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也就是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的能力。
3.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培训内容体系不同
信息技术培训教材围绕各种信息处理技术展开,尽管信息技术培训中也涉及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软件利用和教学自动测评等教学应用的内容,但目的是将这类教学应用作为案例去验证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实用性与有效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材则是围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展开。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涉及信息技术的内容,但目的是利用这类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以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二、立足教育实践,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影响到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如学习资源的呈现方式、学习过程的组织。由此产生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即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整合”并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在充分考虑实际教学的情况下,利用信息技术的辅助与渗透,从而实现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而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内容等选择合适的工具。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以先进的理念做引导,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而且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立足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依据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达到对不良的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从而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教育要求。
三、增强创新意识,提升教育技术能力
这次初级培训虽然结束了,但对于整个教学来说,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参加培训的教师应当以此次培训为契机,反思过去的教学方式,以创新意识、综合意识、反思意识为立足之本,打破以往只重知识不重育人的传统教育思维模式的束缚,以教育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为切入点,切实研究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对教师来说,提升教育技术能力的根本目的就是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从信息技术培训到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转变,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综上所述,教育技术是一种能力,是具有技术含量的教学能力,信息技术培训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供了基础,从信息技术培训走向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必然的,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最终受益者是学生,其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教育技术能力 培训方法 教学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地快速前进,教育技术已备受人们的关注,当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高校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和高科技现代化新型人才的重任,如果想培育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首先要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下一番工夫,只有教师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一、我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状况
笔者对我校60名在编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0份,回收6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58份,有效率为96.7%。现将有关情况分类分析如下:
从我校教师的年龄结构分析,我校教师基本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从学历结构上分析,92%的本科以上学历。调查发现,我校有65.5%的教师没有用过或者很少用现代信息技术授课,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一现象很不乐观,值得我们思考。62.3%的教师使用office只处于初级阶段。对于教师们的课件制作与应用水平,71.4%的教师的课件制作处于不会和尝试阶段,说明教师们不能有效自如地利用课件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多数教师只会做简单的PPT(PowerPoint),课件内容比较单一。由问卷发现教师在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方面最想学习的是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尤其是课件制作。在应用网络技术方面,教师基本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进行简单的资源查找,对下载资源的方法有一定的欠缺,对专用下载工具的应用知之甚少。对网络空间,如百度空间的应用鲜为人知,对已经下载的网络资源的处理没有合适高效的方法。由此说明我校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面还是很薄弱的,但是我校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积极性很高,所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势在必行。全国各地相继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各学校信息化硬件建设驶上快车道,信息化教学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校园网、多媒体教育、班班通甚至平板电脑等进入校园。中央到地方组织了各种各样的相关培训,如英特尔培训等,年年有计划,年年有培训,但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培训像是为了完成任务,拿到继续教育学分。
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策略
培训方法多样,培训技巧多变,要使校本培训达到既定的效果,采取的策略是非常重要的,策略即设定目标,并制定实现目标的途径,兼有战略和战术两层含义。是在具体目标实施中,具有相对稳定性、持续性和可操作性。主要形式表现为实现目标制定的一系列制度,也就是说策略具有很强的制度化。经过多年校本培训探索,我认为校本培训应该采用以下有效策略。
1.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培训人员队伍。
培训人员的水平决定着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质量。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目的是让教师有效使用教育技术手段和数字化资源进行教学,对绝大多数施训者和参训者而言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如果施训者只有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知识,而没有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则无法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因此,施训教师必须既具有信息技术技能,又拥有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保障培训质量和效率,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按照国家有关新一轮培训的要求,确定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的资格,建立一支高素质培训队伍,确保培训质量与成效。
2.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保证校本培训顺利实施。
在制度制定中,一定要依据教师自身特点和教师学科特点、专业结构和年龄差距提出一定的要求,把教育技术培训成绩作为教师工作考核内容。根据教师职业生涯理论和教师成长一般规律,对新教师、一般教师、骨干教师、名师等不同教师层次开展不同的培训,兼顾多种层次的差别性,与不同科级教师分别会商,制定出各自不同专业发展目标要求和培养培训方案。为照顾一部分教师的学习困难,尽量使他们不掉队,学校应该体现管理上的弹性,实行限时完成作业、允许多次补测、开展自愿组合的互帮互学等措施,调动教师积极性,确保培训质量。
3.建立教师教育技术校本培训的激励机制。
没有激励,就没有动力;没有激励,就没有前进方向。校本培训要注意研究教师参加培训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因的相互作用,从满足教师需要出发,对教师优秀课件作品进行表扬奖励,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营造氛围,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激发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内驱力,使教师认识到培训是教师的权利,自觉参与是培训成功的关键。
4.建立并强化教育技术校本培训的评价机制。
评价是对目标完成效果按照一定规则和制度进行合理有效的测量。一般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校本培训中,定量评价主要体现为教师的培训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阶段测试成绩和科研研究成果等,定性评价是隐性的,主要体现的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信息素养的提高,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方式的改变,教研教改的态度等。校本培训一定要建立完整的可操作性的评价机制,我校在校本培训中为了有效评价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专门为每一个教师建立教育技术培训成长档案,要求每一个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技术培训学习的电子包,形成成长档案和学习电子包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再结合省市县相关教育技术培训,形成以校本培训为主、继续教育为辅的动态评价机制。
总而言之,校本培训要有灵活的方法、有效的策略,确保校本培训进行和达到预期效果。校本培训一定要走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怕走弯路,不怕出错,有志者事竟成,这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兴笃.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题学习网站设计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05).
[2]李海莲.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6).
[3]李艳如,范新星.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新发展[J].软件导刊,2012(02).
篇5
关键词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18-0023-03
Analysis of Contents Composition of Teacher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ilities Training in Normal Universities//Song Guanghui
Abstract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bilities training is widespread concern t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domain.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discussions for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bilities situation of the teachers in Normal Univers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asonable composition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bilities training content about teachers in normal universities.
Key words normal univers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bilities of teachers; 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design
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Zhoukou, Henan, China 466001
在基础教育领域内,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这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里程碑性的大事,将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1]。它在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成为职业素质的核心要素已形成广泛共识。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中有部分院校也在进行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而高等师范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技术的合理应用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并且与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创新人才培养、终身教育等问题紧密相关[2]。课题组从对河南省周口、商丘、安阳和洛阳4所师范学院在职教师毕业院校的统计结果发现,32.3%的教师来自非师范类院校,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相对匮乏,即使是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教师,其教育技术应用情况也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需要通过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来提升高等师范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以促进其专业发展和提高师范教育质量。
1 高师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为了了解高师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课题组根据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制定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大纲,结合高师院校教师的特点,从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等4个方面设计20多个问题的调查问卷,以周口、商丘、安阳和洛阳4个师范学院的专业教师为样本,在中文、外语、数学等与基础教育紧密相关的院系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4份,有效问卷372份,有效率96.9%。
1.1 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
调查显示,11.9%的教师认识不到现代教育技术对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撑作用,认识不到运用教育技术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对教育技术学习和培训持有排斥心理。另外,在对教育技术能力是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定位上,大部分教师的态度是肯定的,但也有20.4%的教师认为不是。
1.2 教育技术基本知识
高师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基本知识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1.3 教育技术基本操作技能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技术基本操作技能(教学软件使用与管理技能、教学媒体使用技能和专业技能)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1.4 信息化教学能力
高师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状况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2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内容体系构成
调查结果显示:部分高师院校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态度和应用存在偏差;以信息技术基础应用为主的文字处理、信息通信与交流工具、学术期刊检索工具、搜索引擎工具等的应用较为熟练;而对媒体处理工具、媒体选择策略、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基于学科特点的课件开发工具、基于师范生的教育技术应用示范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评价、信息化教学实施等能力比较薄弱。因此,课题组依据河南省内师范院校不同级别、不同层次教师的教学需求,参照调查内容,以模块和活动来组织培训内容,共分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教学资源创建、信息化教学4个模块,总计32个活动内容。
2.1 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模块1)
教师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培训共包括9个活动:活动1,了解教育技术能力在教学和科研中的作用;活动2,理解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活动3,了解师范院校教师具有指导学生合理应用教育技术能力的意识;活动4,了解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活动5,掌握信息化教学的基本内容;活动6,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活动7,理解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在教学中的应用;活动8,了解网络课程开发与制作知识在高校教学中的发展和地位;活动9,了解智能技术、绩效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2.2 教育技术基本操作技能(模块2)
教师教育技术基本操作技能包括教学软件使用与管理技能、教学媒体使用技能和专业技能,按内容组织的活动可分为7个活动:活动1,了解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活动2,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活动3,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配置合适的软硬件环境;活动4,图片处理软件(Photoshop)的使用(可选学);活动5,视音频处理软件的使用(Premiere)(可选学);活动6,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使用(概念图、思维导图、博客等)(可选学);活动7,结合学科利用媒体素材处理工具进行示范教学(学员活动)。
2.3 教学资源创建(模块3)
本模块围绕信息化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分为5个活动:活动1,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活动2,电子讲稿的设计与制作(可选学);活动3,Authorware的使用;活动4,Flash动画的制作(可选学);活动5,Dreamweaver或Moodle的使用(可选学)。需要说明的是,选学并不代表学习内容的难易和重要程度,而是学员根据自身知识结构现状和学科特点来决定。
2.4 信息化教学(模块4)
信息化教学模块围绕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评价、信息化教学实施分为11个活动:活动1,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及要求;活动2,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活动3,研习教学设计案例;活动4,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式(结合学科);活动5,结合学科应用标准化教学设计进行示范教学(学员活动);活动6,结合教学活动多角度进行自我评价;活动7,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理论;活动8,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及目标定位;活动9,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活动10,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开展案例示范教学;活动11,应用适当的技术和评价工具开展对学生的评价。
3 结语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同时也会对师范生的教育技术应用起到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由于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与组织能力、信息交流工具的应用能力,较好的信息化硬件教学环境的支持,高师院校教师通常被认为应具有较高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但实际上这种能力只是教育技术能力体系中的部分内容,而以信息化教学能力为重要体现的教学设计能力、媒体处理及基于学科特点的课件制作能力、面向师范生的教育技术应用指导与示范能力等方面则存在较大差距。面向高师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当然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会涉及培训能力标准、培训内容体系、培训模式、培训评价等诸多环节的内容,这些将在课题研究中逐一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组织;主讲教师;培训效果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4-0084-04
为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从“十五”开始,全国各地都在陆续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目前,多数省市还在进行教育技术能力的初级培训,而少数发达地区已开始了中级培训。关于培训的实效性,始终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许多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使培训工作不断完善。应该说,一路走来,这项培训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教学整合意识进一步增强,并开始形成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规范,这为一线教师进行有技术含量的教学打下了基础。[1]
不管是初级还是中级培训,笔者都或多或少地参与过,并于前段时间有幸跟随一些地区的中级培训项目管理组到各区县进行跟踪调研,与当地的项目负责人及主讲教师、受训教师进行座谈、交流,了解培训成效和今后一线教师培训的需求。在此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问题表现
1.机构设置方面
从承担一线教师培训工作的各个区县的组织机构来看,主要是教育信息中心或教师培训机构,少数区县有教研部门的协助,这与以往的信息技术培训项目基本一致。因此,与我们反馈、交流的组织机构负责人多为主抓本区县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领导。这让人明显地感受到,似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与教学研究部门关系不大。
2.培训教师筛选方面
作为贯彻落实培训精神和要求、担负培养广大一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中坚力量——主讲教师,其观念、认识、能力、素养等因素将直接决定培训项目能否达到预期目标,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动广大教师参与新课程改革。表1为被调研地区591名主讲教师(占本项目绝大多数)的学科专业构成情况(单位:人)。
从表中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和网管电教两类人员合计358人,占总数的60.58%,其余人员多为中小学一线教师,而且,这些教师都是临时抽调的。这说明:其一,在培训中,至少一半主讲教师可能仍会以信息技术操作为培训内容的侧重点;其二,主讲教师不分学科教学,受训教师不分专业学习,弱化了学科特征。那么如何能让培训走近学科教学、走近教师需求呢?
3.培训内容方面
在问受训教师“中级培训给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时,几乎所有受训教师都说是多媒体素材处理和课件制作技术;问“中级培训与以往的类似培训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时,许多教师说不上来。这或许是培训后时间太长造成淡忘的缘故,也或许说明:一是受训教师对纯技术操作内容感兴趣;二是在培训中主讲教师没有给受训教师带来观念的转变和认识上的提高,因而没有留下深刻印象。
目前,全国各地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使用的教材主要有两种:一是由何克抗教授主编的《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版·中级)》,共有9个主题,其中只有4个主题涉及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分别是主题2—教学前期分析(部分内容:知识可视化工具)、主题5—教学资源素材收集与加工、主题6—教学资源的集成与整合、主题8—对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评价(部分内容:Excel在教学统计中的应用);[2]二是由祝智庭教授主编的《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版·中级)》,共有8个模块,其中涉及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主要是“模块5—创建并利用主题资源”。从培训的目标和教材内容篇幅看,侧重点一目了然。
4.培训后的应用方面
在问到“培训后对教学工作有什么促进作用”时,多数教师认为提高了课件制作技术,教学手段多样了。在笔者的提示下,一些教师说到了规范的教学设计。这说明培训中学到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知识没有真正内化为促进教师有效开展日常教学工作的能力。尽管座谈的只是各区县受训教师中的少数,但也能由此反映出培训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问题分析
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归结起来只有一个,那就是相关部门对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本质和新课改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没有真正达成共识,以至于在操作环节出现了偏差。这在全国各地区的初级培训中普遍存在。
《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是建国后我国颁布的第一个教师行业标准,这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发展的深入推进。为贯彻落实这一标准,教育部专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这是新一轮国家级、强制性并涉及上千万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其核心是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也就是在信息化社会里“如何进行教学的能力”,这是大、中、小学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具有的能力。因此,从本质上讲,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完全有别于信息技术培训的一种在信息化环境下把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步骤进行科学而具体规划的教学设计能力培训。[3]而且,这一过程还必须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与具体学科特征、要求相结合,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学科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看,能够真正胜任或适合这种培训的组织机构和教学人员应该是各级教学研究部门和研究人员,如学科教研员、学科带头人等,他们才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主力军。理由如下:
篇7
1、提高了教育信息技术的素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第一天的远程教育培训就让我感觉到:做为一名教师要做的还远远不只这些,教师的教学是一门科学,需要研究。教育信息技术也是一门科学,更要研究,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与教育信息技术整合的问题。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教师的成长也离不开教育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新问题,特别是中老年教师。信息技术使老师面临着如何成长,如何应对的问题。通过此次培训,让我认识到,学会把信息技术应用在学科教学中能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学生明白易懂,特别是思维导图让教学过程更明朗化,为我的教学增添了光彩,使我对课程发展、教育信息技术有了新的认识。
2、提高了专业知识水平
这次给我们培训的老师,他们的教学经验,专业知识水平,敬业精神都是一等一的。经过他们耐心细致的讲解,让我认识到学无止尽,自己的专业知识、学科理论等水平还有待于不断地提高。特别是30多天培训所学到的东西,要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不断地复习、巩固、运用。真正的把教学和教育信息技术整合,融会贯通。
3、教育理念不断得到更新
通过30多天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使我逐步更新了远程教育教学观念,了解了先进的教育科学基本理论,在教学活动中更能如鱼得水、调整自身的角色和教学方式、方法,把素质教育贯穿到学科教学过程中,贯穿到班级管理中。在培训期间,老师们组织我们分小组研讨优秀的教育教学课例、教学设计、课题研究等,使我们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也使我们发现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需解决的根本的问题,发现了各自在教育教学中的差距与不足。
4、教育教学理论掌握得更为系统
篇8
【论文摘要】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文章从近几年笔者参加的四川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际出发,分析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构建了以评价和培训过程监控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
2005年4月教育部部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近年来,教育技术领域里的很多专家学者通过努力地研究和探索,围绕培训,已经形成了培训大纲、培训教材、培训模式、培训平台、培训评价方法、培训资源光盘、模拟考试系统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已经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然而,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尚无成功的经验可供参考,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体系亟待完善。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有很多基本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正因为如此,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才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首先在于保证国家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基本要求,其次是从机制上确保培训质量,促进培训质量效益的不断提高。…毫无疑问,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将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体系的完善做出重要的贡献,必将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一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
1标准
标准规定了培训质量应该达到的程度或水平,它是培训工作的依据,是衡量培训效果的尺度,也是对培训学员进行考核的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从四个能力素质维度进行了规定,一是意识与态度;二是知识与技能;三是应用与创新;四是社会责任。标准提供了一套包括“培训、考核和认证”在内的完整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机制,从而为尽快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与素质提供有力的支持。
2培训教师团队
培训教师团队是培训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主体,是培训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其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培训方法对保证培训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一支信息素养高、专业能力突出、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团队,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因为培训内容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组织与实施培训教材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理解并运用;培训方法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探索与创新;培训管理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支持和参与。
培训团队教师的组建可能通过教师联聘的方法,精心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包括培训师资队伍和培训管理队伍。成立培训教研室,教学主任1人,教学秘书1人,要明确主讲教师职责,助教职责,辅导老师职责。教学主任职责:全面负责教研室的培训工作:定期检查和督促培训计划的实施和完成情况;开展评教评学活动,经常进行检查性听课,并收集学员意见,掌握每位主讲教师的教学效果:负责组织集体备课、试讲等教学活动;负责培训效果的分析和总结等。教学秘书职责:负责检查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勤情况,定期检查培训任务的完成情况,收集学员意见并进行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主讲老师职责:必须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对分配的教学任务不得推诿,并按各项培训制度的规定认真完成;在培训过程中要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学员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答。
3培训前期调研
通过前期的调研工作可以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更贴近中小学教师教学第一线。目前国内主要的培训机构是高等师范院校组织培训工作,部分培训方案不足调查研究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因此在制订培训方案前培训机构组织教师团队进行培训调研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前期调研对整个培训工作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
4培训后管理
目前,由于缺失对受训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后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支持、教学监督和教学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绩效。is]培训学员}}{现培训时“激动”、回家时“摇动”、返校后“不动”的现状。采用怎么的方式对参加培训后回到教学岗位的教师进行统一管理,以真正促进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的话题。
5资金保障
教育技术培训不同于其他培训,它涉及到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培训。高技术,高投入,费用很高。建市健全以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首先政府要加大投入,拨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支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
二构建基于评价和培训过程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
国家标准gb6583对质量保障(qualityassurance,qa)的定义是“为使人们确信某一产品或服务质量能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必需的有计划、仃系统的全部活动”。
我校从2005年起对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进行研究和实践,在充分认识该体系的意义、分析国内外培训质量控与评价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培训质量形成伞过程相天素的系统思考,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建了一套基于评价和培训过程为核心的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有力地促进了培训质量的提高。
该体系包含培训过程的三个子系统、一个质量评价系统、一个培训支持条件系统。这要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形成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1培训前的h标和制度体系
培训前期调研作为一种体制要坚持下去,通过调研获得的数据和信息是制订培训方案乖内容的重要依据。前期调研工作必须以培训内容及培训对象作为调研的主要内容,同时征求教师对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教师团队组成、培训方式及培训于段上的荩本要求。学员学习需要分析是培训前的莺要一作,因为培训的主体是中小学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他们的学习风格及学习需要,了解他们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制定的培训方案和内容才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训目标具有前瞻性、实用性、任务性,以问题为本,视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培训内容,把现实问题研究和教育实践指导引入理论培训中,实行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学校可利用已何信息技术资源,通过能者为师、专题受训、行动研究、教学反思、远程教育等培训模式,采取师生互动、头脑风暴、小组活动、白。t活动、自我评价、课外延伸等活动方式,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育技术和学校实际的最佳结合,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2培训过程质量保障系统
针对培训信息反馈相对滞后,问题反映出来后往往只能在下一轮培训中才能加以调整的培训现状,该体系要求实时全程培训质量监控与评价,并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进行决策和处理。培训过程不再是仅由最终结果来控制,而是随时对培训过程进行控制,这样对培训问题响应和处理的周期能够大大缩短。如可以通过对培训内容进行调整,改进培训方法等多种于段保证培训质量。培训指导委员会、教研室、教学主任通过和学员座谈的方式、查看教师撰写的培训曰志等方式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要求,及时进行调整培训方案,以期达到培训的目标。
教师培训质量学员测评,培训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模拟试题了解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和能力的提高程度。培训期间的每个晚上安排有学员的自由上机练习或专题研讨,安排2-3个专门教师进行辅导或教授主持。对当天培训的内容进行强化,如发现多数学员对某个问题有疑问,培训目志进行记录并告诉第二天培训老师进行适当补救。案例分析、成果汇报等活动通过录像,微格教室等设备帮助学员发现问题,找到解决办法,提高教学水平。
3培训后质量保障系统
培训结束后,通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远程支持系统给学员提供智力支持与咨询服务。主讲教师的e—mail、qq号码等都告诉学员,学员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远程协助、电子邮件或qq等方式取得学习团队的联系和帮助。
4培训质量评价系统
评价让更多的人成为评价的主体,建立学员、教师、管理者、指导委员会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通过问卷、班级培训日志、学员座谈等形式监测培训的有效性。
评价主要采用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是依据一定的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的旨在促进评价对象不断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它注重评价对象本身的发展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使评价对象在不断的自我发展中实现教学目标和自身价值。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学员的全面发展,除了对知识与技能进行评价,还对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发展的评价。(2)关注学员的个体差异。(3)强调评价的过程性。(4)强调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从单向转向多向,建立学员之间、小组之间、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5)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如考试成绩、小组作品、成果汇报、出勤情况等等。。。
5培训支持系统
篇9
【关键词】混合学习;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B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2―0027―05
一 混合学习的内涵
1 混合学习概述
混合学习目前还没有权威的定义,李克东[1]教授认为“混合学习是人们对网络学习进行反思后,出现在教育领域、尤其是教育技术领域较为流行的一个术语,其主要思想是把面对面(Face-to-Face)教学和在线(Online)学习两种学习模式的整合,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方式。”何克抗[2]教授指出“所谓Blended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将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简单而言,混合学习可以看作面对面的课堂学习和在线学习两种方式的有机整合。混合学习的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学上就是要采用不同的媒体和信息传递方式进行学习,以实现最小的成本和最高的学习效果。[3]
2 混合学习的设计模型
Josh Bersin 认为混合学习过程主要包括四个基本环节:(1)识别与定义学习需求。学习者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因此在混合学习中需要对学习需求进行识别与定义。(2)根据学习者的特征,制定学习计划和测量策略。学习者的特征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学习风格、原有知识及技能结构、智力水平等,混合学习需要根据学习者的特征,制定具有适应性的学习计划以及确定的测量策略。(3)根据实施混合学习的设施(环境),确定开发或选择学习内容。混合学习基本形式是面对面与在线学习的混合,基本设施通常指实现在线学习的设施,由开展混合学习的单位建设,还应考虑带宽、电脑的配置,学习管理系统的限制,时间的约束等。(4)执行计划,跟踪过程并对结果进行测量。该过程是混合学习的最后阶段,主要是执行学习计划,跟踪学习过程,并对学习结果进行测量,以确定是否达到预期目的。[4]
RIT混合学习设计模型是由Rochester理工学院(RIT)所提出的一种混合式学习设计模型,在该模型中,认为混合学习是将面授学习和网络学习活动相结合,以纸质教材和在线课程两种资源支持学习活动。[5]
二 混合式培训的设计原则
1 以培训目标为导向
在混合式培训的设计中,也要以培训目标为导向,以保证培训在目标方向前进。培训的目标来自于培训的需求。
2 将培训内容与学习者经验、水平相结合
调查了解学员当前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教育技术能力、教学经验等,将教学内容与学员的实际需要和兴趣相结合,才能确实满足学员的培训需求。
3 提供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资源和工具
在混合式培训中,相当多的时间是学员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因此,提供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资源和工具,以保证混合式学习有效实施。
三 培训设计
1 定制培训内容
根据培训目标,培训学员当前具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选择和制定培训的具体内容。培训内容的设置是保证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整个培训活动的重要支撑。
2 定制培训环境
在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的共同作用下,需要为培训创建培训环境,该培训环境应该包括所需的物质环境以及人力资源,诸如多媒体教室、网络学习平台,在线辅导教师等等。
3 开发培训资源
根据培训需求和培训内容定制相应的培训资源。培训资源的设计、组织与开发对培训活动能否顺利进行,能否得到相应的培训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 定制培训策略
培训策略的定制是实施培训的关键。在混合式培训中,为培训活动选择适合的培训策略包括面对面教学和网络教学两个部分,主要用到的策略有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自主学习教学策略和协作学习教学策略等。
四 广东药学院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混合式培训实施方案设计
1 分析学习需求,确定培训目标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份,回收22份,有效问卷22份,回收率达73%,问卷有效率为100%。教师们普遍反映信息技术在教学和备课中具有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节省备课时间并提高效率的作用,如下图所示。
关于授课使用方式或者运用多媒体时,多媒体课件,尤其是PPT的使用率是最高,其他媒体或者方式如专题学习网站,网络课程、网络课件应用的情况很少,如下图所示。
我院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还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会用到信息技术,但是教学方式比较匮乏,主要是利用多媒体平台展示课件,创设情境,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处于初级水平。
在培训方式方面,60%的教师选择采用面授和网络培训的方式,40%的教师选择面授培训,没有教师愿意采用全部的网络培训进行学习,如下图所示。
学校共有四个校区,地理分布分散,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完全采用单一集中面对面培训很难满足相当一部分教师接受培训的需求和接受培训教师后续学习和获得支持的需求,进而影响培训的效率。
通过对教师的实际培训需求的调查和分析,我们确定如下培训目标:采用混合式培训,通过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学习、基本技能的实际训练和优秀教学案例的示范研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增强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 培训内容和学习形式
通过对以往教师培训的分析,认为培训内容要和教师的工作需要紧密联系,以激发学习者内在的学习动机。在内容的设置中要根据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差别和内容的难易程度,分为不同的学习单元模块,让教师根据自我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学习。通过对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所期望的培训内容的调查得知,教师们希望在参加的教育技术培训中,得到以下内容的学习:音频、视频的编辑,网页的设计与制作,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网络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网络教学资源的搜索与利用,演示文稿的制作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如下图所示。
将内容分为初、中、高级,教师可以根据已有的教育技术水平灵活的选择不同的内容学习。在每个单元中,结合具体案例学习,将教育技术理论融入到信息技术技能的学习中。例如下表中数据:
学习在Excel中将上表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出如下更为直观的图,如图6:
用戴尔的金字塔理论对其解释:在各种媒体中,语言文字最抽象而图表是相对其更直观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以上例子使学习者即学习信息技术技能(如何在Excel中将数据转化为更直观的图表)又学习了教育技术理论。
3 实施混合式培训的环境和资源
(1) 培训环境
本培训需要进行集中培训的多媒体教学课室,需要进行网络学习的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全校建有多媒体教室78间,所有教室都配置有高清晰度的投影机和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中心拥有多媒体机房,而且学校于2007年7月正式购买了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为网络化的培训提供了实施平台。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是一个提供虚拟学习环境,补充课堂教学和提供远程教学平台。该平台拥有一套强大的核心功能,使教师可以有效的建立和管理课程,制作课程内容,生成作业和加强协作。平台中的协作工具提供了实时同步的交流互动,支持文本聊天环境和完全的虚拟教室。教师可以选择任一环境安排协作学习。除了文本聊天,虚拟教室提供协作白板、问题和解答集锦以及退出教室功能。学习者可以参与实时课程和讨论。为了支持小组协作,教师可以使用小组工具建立不同的学生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文件交换区(与小组成员共享文件)、讨论区和虚拟教室(与同学和教师一起进行实时讨论或共同完成任务)以及给小组成员发送信息的小组邮件工具。学生可以同时属于多个小组。教师能够为不同的小组分配不同的作业和项目。平台中的讨论区支持多议题的异步讨论。教师可以围绕不同的主题设置多个论坛,并嵌入到合适课程中。学习者可以张贴讨论项,并能够修改、删除、匿名留言和添加附件(包括视频格式)。论坛内容可以根据议题、作者、日期或主题排列和浏览,并支持完全搜索。学校具备混合式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硬件环境,我们要充分利用的网络环境和网络学习平台的条件,将面授培训和网络化培训方式结合,扩大培训收益面。
(2) 培训资源
如果说硬件环境是基础,学员和教师是核心,那么培训资源就是确保混合式培训成功实施的关键。学习资源是学习者进行学习的物质基础。在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学校已经具备网络学习的硬件条件,使用BB网络教学平台自带软件环境。因此,对学习支持服务的软硬件环境不做考虑,主要考虑的培训资源是在线课程。本校以BB平台建立了在线培训课程和网络学习环境,如下图所示:
五 结语
在培训实施方案的设计中,我们以混合学习思想和混合学习设计模型为基础,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网络环境和学习平台,建设学习资源,提供在线学习支持,保证网络学习和面授学习质量。培训活动是一个系统,培训设计方案的实施效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需要更深入细致的研究,而且培训方案的设计是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的。
参考文献
[1][3] 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
[2] 田世生,傅钢善.Blended Learning 初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7):7-11.
篇10
关键词:项目管理;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绩效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5-097-03
项目管理作为一种科学的而又全新的管理模式开始逐步走进企业培训、教育培训工作中,它的引入,为未来培训业管理上的创新将注入一笔新鲜的活力,不断推进培训行业的日臻成熟和完善。
所谓的项目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对项目进行管理,把项目作为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用科学的手段将系统、方法和人员结合起来,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由项目负责人负责,团队共同实施,完成项目各项工作,有效完成既定目标。
一、当前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存在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步人了信息技术时代的同时对教育的改革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及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培训,尤其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在这次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全面推进新课改和大力提升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要战略意义,是加快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途径。
当前,关于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已在各省市全面展开,各地区、学校、教师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认识、看法及重视程度也逐步提升,并对培训进行了相关经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培训过程中制约培训的问题也逐步呈现,呈现出多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般来说大致呈现两种情况:第一,是沿用传统的培训观念和认识,对培训需求、培训设计和管理的不重视,培训整体过程谈不上科学、有效;第二,虽已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但在培训实施过程中难以找到切入口,在管理上也缺乏系统的工具手段,具体可归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培训管理“短板原理”;二是培训效益不高,未能很好解决现实问题;三是培训欠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培训现实状况及培训存在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必须寻求新的培训方法、培训策略与手段解决当前问题。本研究则试图将项目管理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二者之间进行联结和融合解除上述出现的不良症状,并认为项目管理能很好地解决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育培训领域所亟待需要管理科学的引人。
二、项目管理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应用重要性和可行性探析
作为贯穿培训始终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管理,传统经验式的做法已愈来愈不能满足培训管理的要求。把培训作为项目开展管理,实施项目管理即规划、设计、开展和控制是必要的,由此以期改变当前培训现状,规范和科学化培训,实现过程的动态化管理,确保培训目标的实现,保证培训质量和培训效益的高绩效完成。
(一)项目管理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应用的重要性
1.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核心组成项目管理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为一项教育教学活动,同样遵守教育技术的五个范畴: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管理作为五个范畴之一,渗透、涉及并贯穿整个活动始终,并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为培训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具有显著的项目特性,其管理特性与项目管理无论是在过程设计还是方案实施都具有很大的吻合和契合度。因此,可运用项目管理的相关理念和手段开展培训管理,这不仅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内在要求,同时项目管理作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有必要引入实施项目管理来规范培训活动管理。其具体关系表现如图1所示:
2.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迫切需求科学化、规范化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政府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加大投入,如果保证培训项目执行,实现预期目标,成为当前各级各类部门和培训机构急切关心的话题。
管理是确保教师培训项目顺利实施的坚定基础,加强培训管理是当前教师培训的内在发展要求。当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缺失合理的管理和监控,培训表现出管理系统结构杂乱、培训被动等诸多问题,同时也逐步引发受训人员、培训过程以及培训结果等系列问题。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加强项目管理应作为实现培训目标,推动培训项目的良性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引入培训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机制,有利于实施培训项目管理日益逐渐成熟、规范和科学化。
3.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亟待突破
变革培训现状,突破传统培训模式,关键在管理,管理是培训的内在要求,从管理人手,实现培训项目的突破和绩效的显著提高。至今,项目管理无论是在理论发展还是技术应用都较为成熟化,应用于诸多领域,并形成自己独特的可操作性策略、系统方法和技术工具手段,这对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而言,是值得借鉴的,应用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项目管理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应用的可行性
1.理论上的可行性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自身所具有的项目特性,与项目管理特征相比,二者之间具有共通的属性,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项目开展实施和管理。
(1)明确的培训目标和项目的针对目的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为实现明确的目标而采取各项任务和活动的项目。同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标又不同于平常的教学活动,它除了实现特定的教育教学的目标,具有更为特殊的目的,即针对某一主题开展培训,如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就是针对教师信息技能的提升而展开的。
(2)特定的培训对象和项目的独有特性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具有特定的培训对象,主要是针对中小学教师开展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活动。其培训项目有别于其他项目的独特性。培训项目具有特定的培训时间、培训目的、培训对象、条件等因素。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要素,对其实施特定管理。
(3)培训的整体特征和项目的系统属性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为实现某一目标而由一系列教学活动组合在一起的完整的整体,是内容的综合、目标的综合、过程的综合等。这些活动的综合在实施过程中不是无序的,而是成系统化的,通过系统思想的设计,科学、合理地综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良性项目生态,最终形成培训项目系统化设计方案目标。
2.实践上的可行性
培训实施项目管理的优势:其一,注重效率,项目管理主要通过系统化管理来改实现项目培训绩效,注重项目的质量,强调在特定时间内、特定范围下完成特定的项目目标和任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一种注重效率的活动i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培训目标,这一点培训与项目的理念和思想是一致契合的。其二,强调效果,项目管理是以管理为主线,以结果为航向,注重项目最终完成质量和效果。对培训实施项目管理,有利于变革传统培训模
式,解决现有培训效果的转化问题,提升培训效益,避免培训流于形式。
运用项目管理理论对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有效弥补了现行培训管理制度的弊端,转变培训观念,采用项目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设计的思想,从宏观和微观上重新设计整个培训流程,重建培训管理制度,为新一轮教师培训奠定坚实的研究基础,实现培训的跨越式发展,因此,从现行教师培训看项目管理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上的应用,在实践上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
三、运用项目管理。提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绩效
鉴于对项目管理在教师培训中可行性和必要性应用的深人分析,加之笔者曾参与实践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相关管理工作,并经过不断反思总结,笔者提出并建构了基于项目管理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应用体系结构: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管理集中贯彻了过程方法论原则,融培训过程设计与培训管理于一体,构建一种培训模式清晰、操作实施简易,并能有效保障培训目标的实现、培训任务的完成、培训绩效的提高的教师培训体系框架。该体系主要通过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实践实施、过程监督、评估反馈等五个方面从宏观上对培训项目进行整体架构,然后针对每一部分再从微观方面进一步透析设计,以此来保障并提升应用项目管理实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的绩效。
在实施教育技能能力培训项目的过程中,要提升培训效果和效益,树立品牌形象,重点需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培训需求分析调查,确定培训方案
1.走访各中学教学机构,开展调查研究
积极主动方位各中小学教学机构,与学校进行有意义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各自需求以及教学一线所需求的培训专业技能。通过培训需求分析,总结培训具体需求信息,及时规划或调整培训计划方案,保证培训项目能够有效满足教学需要。
2.3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培训实施项目管理的可行性
对于不便访谈的学校可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情况,另外可以对参加培训的学员开展调查,他们大多具备一定的专业教学实践经验,他们自己更加明确自己的需求信息,对于学员本身的问卷调查作为获取培训需求分析的一手资料最为直接和有效。因此在开始本培训项目之前,对参与培训的教师开展问卷调查,可以有效地调整本次培训的计划。
3.关注前沿动态,保证培训的与时俱进
培训的设计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纳入本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了解专业培训发展方向及培训所面临的难题与困惑,以此来指导培训项目,有目的有计划地行事,确保培训与时俱进。
(二)开展培训实践,提高培训绩效
培训实践的顺利与否直接影响培训质量的高低,培训过程要始终贯穿质量第一主线,在培训实施阶段重点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依据成人学习特点设置培训课程
在进行了有针对性培训需求调研之后设计出了实用、有效的培训方案,而在设置培训课程教学的时候还需要充分考虑到成人培训学习的特征。培训学员层次、学历水平不同,所参加培训的类型、采用的培训方式也不尽相同,此外培训学习具有周期短、任务重、送培单位要求高、培训内容涉及广泛的特点,把握学员及培训学习的这些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设计出让学员满意的课程。
2.合理配备师资结构
培训重在解决一线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由此在培训教师选择上要注意内外结合,合理培训师资结构。为了满足教学实践需求,尚需要一线教学指导专家,这些专家都是具有丰富现场经验的高级职称教师。同时,还需要在校聘用校内年富力强、教学经验丰富、高学历、高职称的中青年教师为培训授课的主体,这些教师大部分都是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授,是所从事领域的专家,在该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他们的课程多以理论基础和前沿讲座为主,能让学员把握专业前沿,引领他们走在领域的前端。
3.做好培训与教学后勤服务
培训过程的服务是纷繁繁杂的,概括来说主要包括教学与后勤两方面。教学服务是核心,后勤服务是辅助。教学服务需要做好根据教师及学员实际情况设计培训内容和选择培训方法、指定合适培训教材等工作。后勤服务较为烦琐,培训教室的合理布置和现代化教学设备的配备培训活动的组织,甚至对生病或遇到困难的学员的问候和帮助、协助学员生活困难等,所有这些细致的服务都会直接影响到每位学员的身心感受,从而影响学员对培训项目‘的整体评价。这就要求培训管理人员在培训实施期间密切关注学员学习生活的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细心管理、精心服务,具有较好的服务意识。因此,受训学员对培训项目的综合满意程度主要取决于培训活动过程中的服务水平,与其效果直接相关。
参考文献:
[1]李娟,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远程教育网络课程开发研究 [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吕俊,从项目管理角度入手提升培训质量[J],继续教育,2008,(8):43-44.
[3]王晓阳,基于项目管理的跨文化培训研究[D],上海:上海外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苟萍,引入项目管理机制实现新型教育培训管理模式[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1):38-40.
[5]陈小微,孙祯祥,李金磊,绩效管理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后管理中的应用[J],开放教育研究,2007,(3):56-58,
[6]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l8/95/inf013495,htm,2004-12.
[7]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