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内心独白范文
时间:2023-03-28 02:4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我的内心独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一个独自一人在角落里哭泣的我
我,一个小丑一般的我,
心里很清楚怎么样心里的孤僻也不会消除
但仍旧奢望我是会被眷顾的一个,
有一天阳光会照到我的身上
让我感受到温暖,快乐
让我的心灵得到一丝的安慰
不知这是不是奢望
也许注定要一个人走下去
篇2
一、“内心独白”和“内心视象”是舞台判断的两个支柱。
1、“内心独白”简单地说就是“心里的话”,也可以说是“一种想法”或“一个念头”的语言化。人在思维判断时,内心是充满着思想活动的,即所谓的“内心独白”。在表演中组织好内心独白,可以帮助演员进行准确的判断。
――组织内心独白时,力求准确
演员在分析剧本,撰写“角色自传”时,角色的思想脉络、人物性格、贯穿行动线等,都已经心中有数了。在具体实施每个行动时,必须根据人物的性格,分析他对待这个事件或这个人会是什么样的态度,这个行动的目的是什么,会想些什么方法来制定相对准确的内心独白。在《阿称石》中,我扮演寡妇莲嫂,每年的鬼节都要到河边来放“河灯”,以表示对丈夫的怀念。祭奠了“丈夫”,放了河灯以后,准备回家了,这时她的内心独白是什么呢?排练时我设定的内心独白是:“你这早死鬼,你害得我好苦啊!”这段独白也符合规定情境和角色心态,情绪也很饱满。但是当我忧心忡忡、步履艰难地迈上了一级又一级石阶时,演出节奏显得拖沓。导演看了后提醒我:这样演符合这个人物的性格吗?是呀!一个熬过多少苦难,为生存挣扎了多年的刚烈寡妇,她早已习惯了没有男人的生活,更何况这可能是第七次第八次放河灯了。她此时不会那么想,也就不会有那样的内心独白,后来我选用了“死鬼,没有你我也活得很自在”的内心独白。于是引出了象例行了一项任务以后的轻松,哼着小调,悠闲地走上了石阶的一连串的形体动作。这样既体现了人物的个性,又有了鲜明的演出节奏,在演出中产生了很强烈的效果。由此可见,在一个行动中,可能有很多心理活动,也可以产生多种“内心独白”,演员必须反复琢磨,多次实践选择相对准确的内心独白来体现人物的心态和性格。
――组织内心独白时,力求简短精辟
生活中人的思想活动是很复杂的。舞台上的思维判断受到时空和演出节奏的制约,不可设定过多的内心独白,所以在组织内心独白时,必须选择精辟简短的一句话或几个字激发内在情感,促进你的舞台判断,从而增强行动的积极性。我曾看过不少次《刘海砍樵》,很喜欢“大姐”这个角色。其中有一段戏是:众姐妹趁刘海打盹时偷看刘海,胡大姐赶走众姐妹自己却偷看起来,当众姐妹发现后群起而攻之,使大姐陷入无地自容的尴尬之中。每次看到这里时,总觉得可以多点什么。排练这段戏时,我仔细分析了大姐此时的心态是很复杂的:一是她很爱慕刘海,但秘密被揭穿;二是大姐是众姐妹的头,有失体面;三是她不该赶走众姐妹自己却独自偷看。用一句什么样的内心独白来体现这种尴尬呢?后来我选用了“何得了,穿泡哒”的内心独白,表演时真的感受到了那种无地自容的感觉:全身僵直,两个眼睛成了对子眼,形成一个短暂的停顿。当胡大姐从惊愕与窘迫中清醒以后,我的内心独白是“我为什么不能看”,一本正经故作镇静地一跃身起来,以大姐的身份,领导者的气势把众姐妹哄下台去。这样就比只单纯地表演“羞死人了”较深刻,从而得到了前辈同行的一致赞许。
――接受对手的内心独白,促进有机交流
演员在台上讲的是台词,表演的是潜台词,一切形体动作传达的是内心独白,整个演出中演员几乎是在不间断的内心独白中行动。在与对手交流中,除了准确表达自己的潜台词和内心独白,还要能理解和接受对手给予自己的内心独白。从台词的角度来说除了研究自己的台词,表达潜台词的意思,还应该研究对手的台词,丰富自己的内心独白。
2、“内心视象”就是心里看到的形象。比如在看小说时,作者以文字描述的一个场景或者一个人的形象,通过想象在心里所出现的一个立体形象,这就是内心现象。
――想象要具体才能产生清晰的内心视象。
演出中演员一定要通过想象在脑海中出现清晰的图像。比如郭建光的一句唱词“朝霞映在阳澄湖上”。在演唱时你的内心一定要看到“一泓平静的湖水,天边有轮硕大的红太阳,阳光照在湖面上金波荡漾”的美好景象,这样的美景使你感到心旷神怡。而这种情感也会在你的眼里反映出来,在你的声音里流露出来,从而又调动了观众的想象,产生同样美好景象的内心视象。
――“内心视象”可以激发内在情感
人们常说“触景生情”,生活中看到的经历的情景是实实在在的,但舞台上发生的情景却是假设的。演员可以从内心视象中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获得激发内在情感的推动力。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的“情绪记忆”指生活中人各种情绪的体验式记忆,这种“情绪记忆”首先是从内心视象的记忆开始的。即所谓只有“触景”才能“生情”,这个“景”就是内心视象。
――“内心视象”必须招之即来
生活中出现的内心视象经常是时隐时现的,在舞台上要想马上有剧情相印的内心视象,确实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演员必须注意生活的积累,平时观察生活时留意各种场合,情景以及自身经历的情感变化,并把它们收入到记忆的宝库里。在塑造角色时,就可以回忆起来类似剧情的情景来。
二、真听、真看、真想(感受)是产生舞台判断的最好方法。
篇3
人物描写是写作中最常见的一种写作方式。想要成功地进行人物描写,需要注重观察与发现。想要刻画出生动的人物形象,需要多种方法,心理描写时不可或缺的一种描写方法。心理是人物内心的活动,是无声的语言。人物内心世界,指人物内心的喜、哀、乐、忧伤、犹豫、嫉妒、向往等复杂的感情。在写人的文章中,恰当地描写人物心理,可以更有效地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思想。
在实际的写作中,常常会出现一笔带过的心理描写。如“语文课开始了,这节课讲评试卷。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得不好。试卷拿到手,我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这段话简单地说了自己的心情是“紧张得要命”和“很是伤心”,心理描写过于粗略抽象,没能细致地描写出真切的内心感受。读者读完之后也没法产生共鸣,到底是如何紧张?伤心程度又是如何?我们并不知晓。如果要使读者产生共鸣,就必须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具体地刻画。那么如何进行具体的心理描写呢?常见的心理描写方法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一、直接描写,就是直接描写自己的内心变化。主要又可分成三种:内心独白、幻觉描写和感觉描写。
1、内心独白。内心独白,就是自己对自己讲的无声的话。小学生写作,大多采用第一人称(“我”或“我们”),采用这种人称作文,就不能用“他想”的形式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因为“我”不可能钻到别人的脑子里去看。人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会对自己讲不同的话,反映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把特定状态下自己对自己讲的话详尽地描写下来就能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也就是内心独白。一般情况下,内心独白要加上“想”、“心说”等提示语。例如要描写上个例子中那位同学的紧张心理就可以这样写: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上帝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玩手机,不看电脑,不打游戏机了。唉!都怪我自己,考试前还不认真复习,还趁爸爸妈妈不注意偷偷玩手机。老师啊,求你大发慈悲让我及格啊,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求您了!”通过内心独白,把一个紧张等待着发试卷的“我”的形象跃然纸上,也可以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我的心情。再例如《穷人》中安娜的心理活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通过内心独白,把安娜当时的状态写得非常具体,也可以从中看出安娜的善良,体现人物品质,丰富人物形象。这一方法也是进行心理描写最常用的方法。
2、幻觉描写。幻觉是反映人物心理的一种特殊而又新颖的表现方式。它常常是一种尚未有过,却可能出现的生活现象的形象表现。“似乎看到”“仿佛听到”“好像在说”都是这种方法中常用的词语。人在超过正常情绪的范围内,眼前或耳边会有虚幻的画面或声音,把这些详细地描绘下来,就能十分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同以上文等待着发试卷而过度紧张的“我”,由于过度紧张:“我好像看见满试卷鲜红的叉组成一张巨大的网向我卷来,使我不得动弹,不能呼吸。我又仿佛看到了老师满面的怒容,仿佛听到了父母悲伤的叹息声和旁人的嘲笑声。声音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快要不能动弹了。”通过幻觉描写,“我”的紧张更加具体了,也使读者更加感同身受。
3、感觉描写。通过直接描写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状态,直观地让读者去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情,体验会更加深刻。继续上述的例子,如果我们可以继续写下去,这时发卷的同学向我走来了,我的心“扑通”、“扑通”跳得飞快,眼睛紧盯着同学手中的卷子。他走到我的跟前停了下来,我的心“呼”的一下吊到了嗓子眼,呼吸也仿佛停止了,血液“哗”全涌到脑门上。通过这样的心理描写,读者也跟着“我”同呼吸,共命运。这是成功的心理描写,让读者能够最大程度上去感受“我”的心情。
二、间接描写。直接描写能够直截了当地反映作者的心理变化,如果能够借助语言、神态、动作反应内心的的变化和通过环境描写去间接反映人物心情变化,也会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1、用神态、语言、动作反映内心的变化。人的情绪,能够通过语言、神态中表现出来。语言、行动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人物的心理通过语言行动向外界传达。通过抓住人的形态的变化来刻划心理活动,不失为一种高明的写作方法。例如:试卷静静地反躺在桌上。我用有点颤抖的手去掀试卷,一个鲜红的“4”字映入我的眼帘,我的手一抖,试卷又合上了。我一咬牙,把手伸到试卷底下,用力一翻,随着“啪”的一声,我看到了我的分数――48,可怜的“48”,我“唉”的一声便瘫在了桌上。
篇4
关键词:意识流 艺术风格 理解
Abstract:The great work of Ulysses has been famous for its being of great recondite. It is a representative work of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This paper would like to appreciate i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version., verifying its maintaining the style of the original and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Discussion is also provided as to some improper expressions in the translation.
Key words:Stream of consciousness; style; understanding
世界著名的出版社“蓝登书屋”在90年代曾经作过一次评选活动,即选出本世纪100 部最佳英语文学作品,结果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荣登榜首。《尤利西斯》将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空间浓缩到1904年都柏林一天的生活中。以极为简单的情节和时空跨度,体现最深厚宽广的意识流内涵,覆盖了都柏林生活的每一个侧面。哲学,历史,政治,心理学都有所触及,被评论者称为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一本“现代派的圣经”。
尤利西斯,即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英雄奥德修斯。乔伊斯以它命名,反映了他的作品在人物,情节和结构上于荷马神话故事的对应关系。乔伊斯认为,在表现对生活和人生的探索方面,《奥德赛》是全部西方文学的源头和基石。小说取名《尤利西斯》表明本书和《奥德赛》一样,也是一部史诗,然而是记录现代人的史诗。 它以借古讽今的手法所要表现的,恰恰是现代社会的全部生活和全部历史,也是当时西方社会道德与精神文明的深刻写照。
《尤利西斯》可以说代表了意识流文学的高峰,又是第一部非英雄主义文学的杰作,他为现代文学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从而无可争辩地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英语文学著作。
乔伊斯在写作《尤利西斯》的技巧上做了许多引人注意的大胆创新。作者运用不同色调的语言和表现手法描写不同的人物和场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如:乔伊斯为了表现莫莉的心理活动,用了很大篇幅写她的内心独白,不分段落,没有任何标点符号,充分体现了人物的意识在自然流动。但由于它的晦涩难懂,以至于中国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萧乾先生在40年代就将其称为“天书”,后来和夫人文洁若一起把它翻译成中文,于1994年4月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尤利西斯》译本还有人民文学出版社同年9月出版的金堤译本。《尤利西斯》的两个中译本的问世,可谓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和译界的一大盛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译著《现代小说中的意识流》,译者程爱民、王正文在文中也提及了部分该文的翻译。正是由于翻译家们的辛勤努力,中国人终于可以看到了汉译本的《尤利西斯》。让还无法领略到《尤利西斯》原文的奇特与精美的大多数中国人,至少在汉译本的《尤利西斯》里,感受到了现代汉语优美的可能性。现就此几译文试做评析。
一、原著艺术风格的体现
乔伊斯笔下的人物有许多独白,且时断时续,或叙或吟,令人读之短气。这是典型的意识流叙事手法,它一反成法,即有起、有结、有呼、有应、有提掇、有过脉、有顿拙、有勾勒,词不全而文圆,语不连而意接。从美学观点而言,乔伊斯的妙处,正在于“入不言兮出不辞”。其笔下的内心独白之美,真所谓“然言止而意不尽者尤佳,意到处而言不到,言尽处意不尽”。
《尤利西斯》中,作者不作为中介向读者提出“他说”、“他想”之类的引导词,或作出任何解释、论述和评判性的说明,而是将意识直接展示出来,既无假设的听众,又不是针对读者,这种直接内心独白的典型例证,可见于该书的最后,描写莫莉;布鲁姆躺在床上的一段内心独白。如:
Yes because he never did a thing like that before as ask to get his breakfast in bed with a couple of eggs since the City Arms hotel when he used to be pretending to be laid up with a sick voice doing his highness to make himself interesting to that old faggot Mrs Riordan that he thought he had a great leg of and she never left us a farthing all for masses for herself and her soul greatest miser ever was actually afraid to lay out 4d for her methylated spirit telling me all her ailments she had too much old chat …(Ulysses,871)
这是一段典型的直接内心独白,但其中夹杂了“he”和“she”多次,足见乔伊斯笔下的直接内心独白与间接内心独白有时是相互融合,交相为用的。试看以下三种译文:
金堤译(下称金译):真的因为他自从离开城标饭店以后还从来没有这样过要在床上吃早饭还要两个鸡蛋那阵子他常躺在床上装病说起话来都是病恹恹的贵族腔调都是为了哄那个一捆干柴似的老太太他自以为把她拢络住了谁知他一文小钱也没有给我们把她的钱统统交给人家为她自己和她的灵魂做了弥撒了天下最抠门儿的守财奴连自己喝的搀假醇假酒都舍不得花那四便士老跟我叨叨。
萧乾、文洁若译(下称萧、文译):对了因为他从来也没那么做过 让把带两个鸡蛋的早餐送到他床上去吃 自打在市徽饭店就没这么过 那阵子他常在床上装病 嗓音病病囊囊 摆出一副亲王派头 好赢得那个干瘪老太婆的欢心 他自以为老太婆会听他摆布呢 可她一个铜板也没给咱留下 全都先献给了弥撒 为她自己和她的灵魂 简直是天底下头一号抠门鬼 连为自己喝的那杯搀了酒精的酒都怕掏四便士 净对我讲她害的这个病那个病 没完没了的絮叨。
程爱民、王正文译:是的他以往从未干这种事让人把早饭送到床上来还要几个鸡蛋从住在“城中之臂”旅馆那时起他总装出卧病不起的样子说起话来也有气无力的把他当殿下侍侯想引起那干柴似的老女人里奥尔丹太太对他的兴趣他想他比她跑得快得多而那女人却没留一个小钱给我们所有的钱都为她自己的灵魂做弥撒花掉了十足的吝啬鬼平日里连花四个便士买点用甲醇变性的酒精都舍不得一天到晚总是向我述说她的小毛病。
此段中的几行文字,作者旨在表现主人公不连贯的飘流着的意识,而不是一种具体思想,文中的“他”指何许人,作者未做说明,更未做任何评论,换言之,作者已“引退”,未做“介入”。三位译者在翻译的过程当中,也没有做任何说明、阐释、和评论,都表现出了意识流小说中变化莫测的人物心理因素,其间直接内心独白与间接内心独白时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为用,错落有致。就文学翻译的本质,鲁迅早在《“题未定”草》一文中说:“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解,二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在译文中,不难看出译者一直努力做到“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但细读之下,不难觉查到原文中许多词语,不同译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迥然有别,理解也稍有不同,如:sick voice 三者分别译为“病恹恹”、“嗓音病病囊囊”、“有气无力”。金译的“病恹恹”与后面的贵人腔调相搭配,显然颇具雕凿之功;萧、文译“嗓音病病囊囊”则显有点造作,程、王译“有气无力”则显较自然。其后的“doing his highness”,金译“贵人腔调”较为传神,萧、文译“摆出一副亲王派头”也很形象,但程、王译“把他当殿下侍侯”与前后连接起来时令人感到有失偏颇。
由此可见,意识流小说重视人物的内心真实,现代小说的作者在人物描写中,擅长让人物通过意识流以人物自己的语言――内心独白来传达人物本身的性格特征,译者再现这些人物时,尤应尽量体现人物语言性格美学特征,应对人物的性格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务求什么人物说什么话,以求“说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
二、对原文的理解和传达
翻译过程主要包括理解和表达。表达只是翻译的最终结果,而作为产生这一结果的操作过程中的理解才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可以说,表达的不贴切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理解的不透彻的结果。奈达曾指出,“翻译中的大多数错误似乎都是源于对源语文本理解的不彻底。”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也曾提出一个重要的翻译论点:“理解也是翻译”,及翻译不限于不同语言之间,而且包括一种语言之内的理解。我国古代文言文的今译,实际上也是翻译,今人读古书也如此。以此推衍,一个译者读一本“天书”似的小说,例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一如今人读古书,甚至由于文化的差异,理解此书的难度只有过之而无不及。至于一个译者,其首务是如何理解它,即“破译”其中杂乱无章、残缺不全的句式、变异晦涩的语意、混乱不堪的意识,否则无法进行翻译。事实证明,要真正理解意识流小说很难,尤其像《尤利西斯》这样的作品。难怪有“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了。
请看下列例子:
A kidney oozed bloodgouts on the willowpatterned dish: the last. He stood by the nextdoor girl at the counter. Would she buy it oo, calling the items from a flip in her hand. Chapped: washing sausages. And a pound and a half of Denny’s sausages. His eyes rested on her vigorous hips. Woods his name is. Wonder what he does. Wife is oldish. New blood. No followers allowed. Strong pair of arms. Whacking a carpet on the clothesline. She does whack it, by George. The way her crooked shirt swings at each whack.(Ulysses,70)
金译:在一个柳树花样的盘子里,有一只还在渗血的腰子:最后一只了。隔壁的姑娘站在柜台前,他就站在她旁边。他会不会也买腰子?他正照着手上的纸条念要买的东西。皮肤糙了,洗涤苏打。还要一镑半丹尼香肠。他的目光落到了她的健壮的臀部上。那一家姓伍兹。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妻子老了一些。新鲜血液。不许人追。胳膊很有劲。抽打着搭在晾衣绳上的地毯。她可是真抽,乖乖。抽一下,歪着的裙子就摆一下。
萧、文译:一副腰子在柳叶花纹的盘子上渗出黏糊糊的血:这是最后的一副了。他朝柜台走去,排在邻居的女仆后面。她念着手里那片纸上的项目。也买腰子吗?她的手都皱了。是洗东西时使碱使的吧。要一镑半丹尼腊肠。他的视线落在她那结实的臀部上。她的主人姓伍兹。也不晓得他都干了些什么名堂。他老婆已经上岁数了。这是青春的血液。可不许人跟在后面。她有着一双结实的胳膊,嘭嘭地拍打搭在晾衣绳上的地毯。哎呀,她拍着可真猛,随着拍打,她那歪歪拧拧的裙子就摆来摆去。
本段起句的两句,完全是作者自己的叙述,而不是Bloom 自己的内心活动。第三句Wife is oldish,似乎是作者的叙述文字,但又可能是Bloom想到女主人而发。在内心独白中,作者的介入方式,往往是难以察觉到的,因为作者的语言与人物语言已融为一体,即使最细心的读者也难以区分,孰为作者语言,孰为人物语言。因此,在这段客观叙述和内心独白并列使用中,对于译者而言,是一个理解与翻译的难题:究竟第三人称和第三人称说的话分别出自谁之口,该如何掌握人物的语言和个性特征。在两译文中,如:“Wife is oldish. New blood . Now followers allowed.”金译为“妻子老了一些。新鲜血液。不许人追”,遵循了原作的风格,与原文之精简文本相符,把自由联想空间留给了读者。萧、文译为“他老婆已经上岁数了。这是青春的血液。可不许人跟在后面”。由此可见,萧、文译的理解与前者大致相同,只是考虑了读者的因素,加了诸如“他”、“已经”、“这”、“可不许”等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另外,对于“Wonder what he does”,两者也有不同理解,分别译为“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和“也不晓得他都干了些什么名堂”。相比之下,后者显得更合情合理。
让我们看下一个例子,看译者如何理解原文并把它传达给读者的。
Dead side of the street this. Dull business by day, land agents, temperance hotel, Falconer’s railway guide, civil service college, Gill’s catholic club, the industrious blind. Why? Some reason. Sun or wind. At night too. Chummies and slaveys. Under the patronage of the late Father Mathew. Foundation stone for Parnell. Breakdown. Heart. (Ulysses,119)
金译:这半边是死的,这条街。白天景况萧条:地产人、无酒旅馆、福尔克纳铁路旅行指南、公务员预备学校、吉尔书局、天主教俱乐部、盲人习艺所。为什么呢?总有点原因吧。太阳,或者是风。晚上也冷冷清清。打零工的,当婢女的。在已故的马修神父的庇护下。帕内尔纪念碑基石。衰竭。心脏。
萧、文译:街的这半边死气沉沉。就连白天,生意也是萧条的:土地经纪人,戒酒饭店,福尔克纳铁路问讯处,文职人员培训所,吉尔书店,天主教俱乐部、盲人习艺所。这是怎么回事呢?反正有个原因。不是太阳就是风的缘故。晚上也还是这样。只有一些扫烟囱的和作粗活的女佣。在已故的马修神父的庇护下。巴涅尔纪念碑的基石。衰竭。心脏。
原文中无一完整的句子,作者给读者的只是许多名词性的词组,其间不使用任何连词,形式上完全并列,而且语言单位无语法关系。两译各凭自己的想象,凭自己的理解,进行了审美判断。且瑕不蔽瑜,各有千秋。前半部两译者都为原文作了许多敷色,金译仍追配原文,”如“这半边是死的,这条街”, 力摹原文,甚至包括句型。萧、文译则企图进行梳理,使其逻辑化或明晰化,如“街的这半边死气沉沉。就连白天,生意也是萧条的。”对比之下,金译增色过多,给人以阐释过度之嫌,有累赘感。如将“Sun or wind. At night too”译为“太阳,或者是风。晚上也冷冷清清。”后句中的四字词大可不必,一如原文。萧、文译则尽量使句与句、句与字之间逻辑化,如“这是怎么回事呢?反正有个原因。不是太阳就是风的缘故。”但此为译者自己的语言,因此,似乎有译之过度之嫌。
请看下一例:
…and then I asked him with my eyes to ask again yes and then he asked me would I yes to say yes my mountain flower and first I put my arms round him yes and drew him down to me so he could feel my breasts all perfume yes and his heart was going like mad and yes I said yes I will yes. (Ulysses,933)
萧、文译:于是我递个眼色要他再向我求一回 于是他问我愿意吗 对啦 说声好吧 我的山花 于是我先伸出胳膊楼住他 对啦 并且把他往下拽 让他紧贴着我 这样他就能感触到我那对香气袭人的啦 对啦 他那颗心啊 如醉如狂 于是我说 好吧 我愿意 好吧
金译:于是我用眼神叫他再求一次真的于是他又问我愿意不愿意真的你就说愿意吧我的山花我呢先伸出两手搂住了他真的然后拉他俯身下来让他的胸膛贴住我的芳香扑鼻真的他的心在狂跳然后真的我才开口答应愿意我愿意真的
这是《尤利西斯》最后一章的最后一句。这整个的一章,无标点,无任何形式上的停顿,连成一体,一气呵成。它所要表现的是人的内心的真实世界,人的流动的绵绵情感,也是最能体现意识流的风格特点。两译文均传神达意,另人叹服。读起来跟原文一样朗朗上口,情意绵绵,韵味无穷。此句用意最深的一词“yes”,在句中反复出现,意蕴有浅至深,层层推进。萧、文译根据译者个人的理解译为“对了”、“好吧”,显得较为灵活,只可惜作者给它进行断句,无异于加上了标点,使它偏离了原文的形式风格,又不大符合汉语习惯,俨然画蛇添足。相比之下,金译把它译为“真的”,并且全文一贯到底行云流水,毫无生硬之感,使译文读者得到了与原文读者几乎同等的感受。
综上所述,笔者赞成以下观点:萧、文译文笔通达流畅,犹如行云流水,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发挥了汉语的优势,文学气息浓厚,可读性强。另外,侧重于读者对译文的理解。但有时阐释过度,限制了读者的自由联想,脱离了原作的风格。而金译似乎从头到尾都受着“读者等效”论的左右,虽然理解比较准确,但往往表达不佳,准确有时就变为无效了。又正因为译者的理解深入,所以,在许多微妙之处,较好地在形式与内容方面再现了作者的风格。总之,两家译文,瑕不蔽瑜,交相辉映,各有千秋,堪称典范。
参考文献:
[1]刘大魁:《论文偶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金堤译:《尤利西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3]萧 乾、文洁若译:《尤利西斯》,译林出版社,1994。
[4]程爱民、王正文译:《现代小说中的意识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5]谢天振、查明建:《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Nida.E,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7]George Steiner,After Babel,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篇5
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细节描写必不可少,而心理活动就是细节描写中重要的一部分。心理活动有如人物无声的语言,它能够把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等直接表现出来,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物的个性特征。
【技法指导】
写好心理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学会运用内心独白。所谓内心独白,就是人物将某种环境下的内心想法,自言自语地说出来。在不同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中,一个人往往会自言自语。如满分作文《打造蓝天》中的片段:
那天我和他争得面红耳赤,最后不欢而散,各自回到寝室。不知道现在他怎么样了,碰上这样的天气,瘦弱的他会不会感冒?他总喜欢在病中逞能,不知道这次怎么样?想着以前的形影不离,吃饭时两只碗总是并排在一起;想着以前在一起嬉闹,从没有红过脸,而这次却出现了这种局面,可明明是他做错了事啊!唉,我应该对他耐心点,为什么非要吵呢?
看,当文中的“我”和他吵架后,“我”的担心与自责都是通过“我”的自言自语表达出来的,片段将一个初中生的内心的真实、真挚呈现了出来。
一般而言,内心独白之前可以加上诸如“想”“心里说”等提示语。
二、学会运用幻觉心理。幻觉心理指的是人在特定的环境中因为紧张、恐惧、兴奋等产生的心理活动。如满分作文《我最好的朋友》中的片段:
每当夜深人静,伏案疾书遇到难题时,我想过要放弃,但是耳畔仿佛又想起了爷爷的话:“爷爷相信你一定行!”于是,我重新振奋精神,又开始新的学习征途……
在“我”的幻觉中,爷爷的一句鼓励竟然让“我”振奋精神,从侧面体现了爷爷对“我”的关爱。人在特定的环境下,耳边或眼前会出现虚幻的画面或声音,将这些内容描述出来,就是人物当时内心活动最真实的写照。
三、学会运用细节心理穿插。细节心理穿插指的是在特定环境下,人所产生的复杂的心理波动或情感波动。如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中的一段:
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脱鞋?”一转念,忿忿想道:“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弄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
主人公陈奂生因为花了五元钱的大价钱,所以随意践踏招待所的东西,充分表现了他的自私和狭隘。作者运用了细节心理穿插,将陈奂生从“犹豫”到“大摇大摆”的心态呈现了出来。运用细节心理穿插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描写,进行剖析和评价,既可以表现人物此时此地的心理活动,又能概括人物一段时间内的心理变化。
【范文示例一】
天生胆小
柯馨茹
“宝贝,快来帮忙!”爸爸的大嗓门从厨房里传了出来。
“哦!”正待在房间里抱着书本使劲“啃”的我赶紧答应。
“把垃圾袋送楼下去。”爸爸随手递给我一个大大的黑色塑料袋。什么?听了这话,要不是靠着厨房门,我都差点被吓晕过去了。别看我大白天生龙活虎,就像景阳冈上的武松似的,可一到晚上,绝对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乖乖在家待着做淑女。
“唔……唔……”我使劲挤着眼眶,想挤出两滴“伤心泪”。唉!可这不争气的眼泪呀,该来时竟不知跑哪儿去了,真是太不给我长脸了。
“怕呀?那就别去了。”爸爸窃笑着对我说。
“谁怕呀!”糟糕啦,想捂嘴都来不及了!这才发现,原来我还有这么个“优点”,嘴巴的反应竟比脑袋快。咳!我不情愿地穿上鞋子,提起垃圾袋,磨磨蹭蹭地出了门。
黑洞洞的楼道里,安静得可怕。为了防止那怦怦乱跳的心蹦出来,我把手按在胸口,然后,踮起脚,轻轻地往楼下走。越往下走,楼道越黑。“太可怕了,太可怕了……”眼前黑漆漆的一片,对于我这个想象力丰富的人可真是要了命了。我浑身上下直冒冷汗,连鸡皮疙瘩也都紧急集合了。
不好!转角那儿立着一个高大的“怪物”,就像一个穿黑衣的“鬼影儿”……我赶紧闭上眼睛,心里直嘀咕:“完了,完了,要小命了,咋办?咋办?”情急之下我一扬手,猛地将满满一袋垃圾狠狠地扔了过去。
只听“啪”的一声响,半天没了动静。我使了好大的劲儿,鼓起一点点勇气,将眼睛睁开一条缝,“啊……”走道里灯火通明,声控灯?晕!瞧把自己给吓的,我连走道里有声控灯这事儿都给忘了。
借着明亮的灯光,看看被我砸在转角的垃圾,我……我……我一转身,借着灯光还没熄灭的工夫,一溜烟儿地往楼上奔去。呵!那速度,估计连美洲豹也未必能赶得上。垃圾等明天再收拾吧,先保住小命要紧!
终于到家了!我累得跟搁浅的鱼儿一样,只有张着嘴巴喘气的份儿了。这哪是去扔垃圾呀,简直是去玩命。正要叫门,不行!不行!我这狼狈样儿,准让爸爸笑掉大牙,怎么说也这么大个人了,说出去多丢人呀。嗯!先定定神,我把已提到嗓子眼儿的心慢慢地平复下来,再清清嗓子,装作无比轻松地大叫一声:
“我回来了……”
嘿!那阵势,如王者归来。
点评
作者将天黑之后扔垃圾一事写得妙趣横生,让我们读来忍俊不禁,这得益于大量的心理描写,如:当爸爸让“我”扔垃圾时,“我”怕天黑的胆怯心理通过内心独白的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
【范文示例二】
夜,静悄悄
叶倩
“嘭!”沉重的带门声夹杂着不满,似乎在向我宣战。孩子她爸靠在床背上深深地叹了口气。纵使心中有千万个委屈,在这个寒夜里,我也只能在黑暗里缄默不语。只因为,我是孩子的后妈。
床边均匀的鼾声在空荡的房间里像钟声般回荡着,我翻来覆去难以入睡。隔壁房间的灯还亮着,我知道,这是她――那个可怜而又倔犟的孩子的习惯,她害怕黑夜。此刻,她睡着了吗?她是否会为刚才与我的“战争”作“总结”?唉!我也不想这样的。
一缕风从窗外悄悄溜进来,寂静中传来几声响动,是什么声音?我打了个寒战,不由得掖了掖被子。声音好像是从她那边传来的,不会是她在咳嗽吧?怎么回事?声音怎么越来越频繁了,孩子,你感冒了吗?
披衣起床,站在这扇门前,我却不知道是否该推开它,里面的一切对我来说太陌生了,只因门上那张刺眼的纸条:闲人勿进。一阵冷风吹来,纸条簌簌作响,像在提醒我,这个房间并不欢迎我。
该不该进去呢?房间里的声音似乎在拼命压抑着,我的心也跟着压抑着,5秒,10秒,15秒……再也容不得多想了,孩子的身体要紧。
我颤颤而坚定地推开门,被褥的轮廓告诉我,她冷得缩成一团。一阵冷风直往我身子里灌,好冷!唉!这孩子,这么大的人,晚上睡觉连窗户都忘了关,真让人担心。
咦!孩子肩头的被子似乎快滑落了,我得帮她掖好,不然又得受凉了。唉!刚才她肯定哭过,不然枕头也不会这样湿……她的眼睫毛在颤动,或许,她还没有睡着,她只是用她最可怕却又最无助的方式来抗拒我。一直以来,她在我面前都很倔犟,而实际上,她很脆弱,她也很希望有人关心她。
轻轻地掩上门,我的心比刚才平静了许多。透过窗子射进来的几束银色的月光,使这个夜晚显得很静很静。
“孩子,做个好梦!”我转身对着缩在被窝里的我的女儿说。
篇6
我一直以为,疯子其实并不疯,只不过是厌倦了人世的狂妄与虚伪,把自己禁闭在一个人的内心独白里,游戏的面对人是人非。这是,总会让我想起那个故事——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抓回一只幼鹰养在鸡笼里,幼鹰与鸡一起啄食,嬉戏和休息。长大之后却没有了翱翔于天的愿望。这时候总会暗暗揣测幼鹰是否把自己禁闭在一个人的内心独白里,从最开始的挣扎到后来的无所谓了,无所谓禁锢,无所谓闲适,无所谓世事的狭小,还有什么可以放在他的心上,去念念不忘呢?
当阳光跳跃进窗户时,我总是将自己比喻成那一只幼鹰,总是觉得自己生活在阳光很少的地方,只能远远看见阳光炙热的燃烧在城市上空,自己却只能蛰伏在某个角落。
我不知道这几年我到底经历了多少悲伤,才会使翻滚在心中的忧伤慢慢发酵,无处扩散,最后占据整个世界。就如那只幼鹰被捉之后曾想逃离,想自由到最后无力挣扎时转变成波澜不惊的平静,穿越生命如同穿越流水的悲哀。
我记得自己以前很快乐,可以天真面对一切,那时候总是向往小丑,可是后来我才知道,其实他们并不快乐。像我像幼鹰一样带着面具,虚假的活着,一旦揭下面具,笑靥如花立即变得伤痕累累。
直到学会画画。初三的年华是不同的,带着混带着疼,年华逝去。偶然间看家别人画画,那时候学画画学服装设计悄悄在心里扎了根发了芽,像一株阳光带来无限温暖。在那之前每晚都会失眠,在大片大片的梦靥落尽的一瞬间,总感觉恍然如梦,碰射出无数个光源体,游走在黑暗之中瞬间感受到白炽灯般强烈的白光,就像被囚禁在地下千年的野兽,被骤然而至的白光而刺透了双眼。而那无尽的梦靥终究在那抹阳光到来之时打破。
不再把自己比喻成幼鹰,才看清楚原来他只知道向命运屈服,它忘记了挣扎的努力,它放弃了梦想,让人感到不耻而唾弃。因为绘画,我找到了目标,找到了力量。幼鹰的行为终将我明白人生要奔跑奋斗才有希望。
面对逆境,也要想翱翔于天际,遇风雨作搏斗,让疯痛洗髓我的筋骨,让危险磨练我的意志:想傲笑于苍穹,与命运作抗击,让激情燃烧我的肺腑,让畅通我的血脉。不想做静卧涧底的石子,随流水飘飘荡荡,随波逐流:不想做漂流天际的浮云,随清风摇摇摆摆,无追无随,
人生应当有追求,指尖穿过的流年带来虚幻的梦,似真似假,似梦似幻,张开双手,左手轻触的右手,流年穿过带着忏悔,带着悔恨。
幼鹰若能努力拼搏,便能遨游天空,未来的路,与风雨拼搏。
篇7
关键词: 《红字》 角色独白 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DA)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M.A.K.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作为话语分析的一种有效工具,具有可操作性。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不只是社会过程和结构的反映,它同时也构建了社会过程和结构,而话语分析的主要任务之一就在于透过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遮蔽,在广泛的社会文化生活过程中重现、诠释或解读文本和话语的真实意义。总之,意识形态为社会中各种不同团体的态度提供了认知基础,同时,也促使这些团体达到一定的目标,获取相关的利益。
《红字》是霍桑的代表作,作者将其内心深处清教徒的思想完完全全地反映在作品中,这本书是美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在创作这部作品时,作者有意识地将大量《圣经》的原型“移植”到作品中,文中的3个主要人物代表了亚当、夏娃与撒旦之间对立的2种原型。在这部作品中,主要角色的独白不在于向旁人提供信息,而在于反映人物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在通过对自己的提示中,找到自己应该走的路,并在道德约束下举步维艰的前行。本文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评价手段对《红字》主要角色的内心独白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挖掘这部具有宗教象征意义的作品背后的意识形态。
本文接下来介绍评价手段并借助其对人物内心独白进行深入分析。
作者或说话者在表达对现实世界中各种事物和事件的观点和态度时,有多种实现手段,其中评价性手段是主要的一种。评价是作者或说话者对实体或命题的观点、态度和情感的体现,换句话说,评价不只停留在语言的表层意义上,而是通过表层意义看深层的意识形态(包括评价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汤普森(1996)认为,“评价是任何语篇意义的中心部分”。因此,对任何语篇人际意义的任何分析都必须考虑到评价,由此可见评价在表达语篇人际功能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由于评价理论考察与价值观密切相关的语言表达,因此对评价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语篇的意识形态。汤普森(1996)还认为大部分评价意义是通过词汇选择来实现的。在这部作品中,评价性词汇的频繁出现与一定社会团体的意识形态有着密切关系,这些评价性词汇的使用促使整部作品产生了思想、情感和态度的共鸣。接下来,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主要人物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
我把这部作品分为3个时期,它们分别是:狱门到小鬼和牧师为第一个时期,即惩罚与复仇的酝酿时期;医生到迷惘中的牧师为第二个时期,即赎罪与复仇的实施时期;新英格兰的节日到红字的显露为第三时期,即重生与复仇的终结时期。
第一时期:惩罚与复仇的酝酿
这个时期共有15段独白,分别来自齐林沃斯、丁梅斯代尔和海丝特。作者在这个时期里很好地引入了故事,他把人物的内心世界描写得恰到好处,评价性词汇的运用让读者直观地看到人物的心理特征。反面人物的复仇,男主人公的同情,抑或女主人公的迷惘都得到了完美的描述。
反面人物齐林沃斯对海丝特的仇恨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他的心理独白中:
“这样她将成为训戒罪恶的一个标本,直到那个丑恶的字刻在她的墓石上为止。不过,她的罪恶的伴侣没有和她一起站在台上,我总有点不开心。但是他会被人发觉的!――会被人发觉的!――会被人发觉的!”(“Thus she will be a living sermon against sin,until the ignominious letter be engraved upon her tombstone.It irks me,nevertheless,that the partner of her iniquity should not,at least,stand on the scaffold by her side.But he will be known!――he will be known!――he will be known!”)
这段独白运用“标本”、“罪恶”、“丑恶的”、“罪恶的伴侣”这4个评价性词汇,表明了齐林沃斯在这个时期对人们惩罚海丝特的做法表示赞同,也向读者们表示他对海丝特的恨意之深,也暗示了他不满意人们仅仅用一个红色的A字作为惩罚,他恨不得用尽世上所有的痛苦来折磨这个女人,让她的罪恶永远得不到解脱,直到迈进坟墓。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反面人物的出场带着一种深深的复仇心理,为接下来的复仇实施埋下伏笔。
主人公丁梅斯代尔的心理特征在这个时期表现为对海丝特的同情与对自己是否应该承担责任而犹豫,下面来看一下他的独白:
“她不肯说!”(“She will not speak”)
“女性的心真是有着惊人的力量和宽大!她不肯说!”(“Wondrous strength and generosity of a woman’s heart!She will not speak!”)
“惊人的力量”及“宽大”的使用,对丁梅斯代尔此刻的心理进行了完美的描述,他对海丝特的惩罚表示同情,但是矛盾的心理使他不知道是否该为她辩护,一方面他害怕海丝特说出孩子的父亲就是自己,另一方面又不忍心让她一个人承受所有的惩罚。通过这几个词表明了他对海丝特的敬佩,也暗示了这个时候的他还没有做好赎罪的准备。
作者完美地描述了这个时期主人公海丝特对自己追求爱情的举动不被人们理解,且感觉前途未卜的心理特征,以下是她的独白:
“又要遇到什么魔障吗?”(“What evil thing is at hand?”)
“魔障”的使用表明了海丝特现在的心情,她无法理解为什么勇于追求幸福的自己会遭到如此的惩罚,难道人世间真的没有所谓的真理么?此时此刻,她已经将胸前的红A字抛置于脑后,因为对心灵的惩罚远远大于肉体的惩罚。她似乎已经看不到任何光明,也不知道如何才能走出心理的阴霾,她把任何即将到来的事情都视为灾难,不知道何时才能解脱。
总的来说,第一个时期为接下来的2个时期即将发生的事件做了铺垫,向读者交代了这个时期3个主要人物的心理特征,即齐林沃斯的仇恨、丁梅斯代尔的矛盾及海丝特的迷茫。
第二时期:赎罪与复仇的实施
这个时期共有27段独白,人物的独白向读者展现了他们心理特征的转变,齐林沃斯、丁梅斯代尔与海丝特的心理特征分别从复仇、犹豫与前途未卜转变为惩治、赎罪与重拾希望。
这个时期,齐林沃斯的注意力从海丝特转到丁梅斯代尔身上,他的独白表现了他的心理特征,即势必要惩治海丝特罪恶的伴侣,以下是他的独白:
“这个人,”有一次正在这样情形下,他自言自语地说,“虽然人们都把他看得很纯洁,而他也象是一身灵气,但从他父母身上却继承了一种强烈的兽性。让我们向这一矿脉的系路再掘进一点去吧!”(“‘This man,’said he,at one such moment,to himself,‘pure as they deem him――all spiritual as he seems――hath inherited a strong animal nature from his father or mother.Let us dig a little farther in the direction of this vein!’”)
“纯洁”、“灵气”、“似乎”和“兽性”这几个评价性词汇的使用表明了齐林沃斯对丁梅斯代尔的评价,他知道牧师内心深处绝对不是他表面看起来那么的纯洁与超凡脱俗,也暗示了他即将对牧师采取心理战的进攻,势必要挖出埋藏在他内心尚未引爆的炸弹。
“这些东西我还没有看见过。我发现这些草生长在一座没有立碑的坟墓上:除去这些丑恶的草以外,再没有别的东西来纪念那个死人了。这些草是从他的心脏里生出来的,也许是象征着那跟他一起埋葬的某种丑恶的秘密,那最好是在他活着的时候就应当自白出来的。”(“They are new to me.I found them growing on a grave,which bore no tombstone,no other memorial of the dead man,save these ugly weeds that have taken upon themselves to keep him in remembrance.They grew out of his heart,and typify,it may be,some hideous secret that was buried with him,and which he had done better to confess during his lifetime.”)
这段话虽然是齐林沃斯与牧师的对话,但是具有相当深刻的暗示,与其说是对话,不如说是齐林沃斯的独白,他向牧师暗示自己对海丝特的仇恨,也表示对共犯没有受到任何惩罚的不满。仔细分析“丑恶的草”、“丑恶的秘密”及“自白”这几个词之后,我们甚至还可以看出齐林沃斯对牧师的指桑骂槐,表明了自己将成为这两个罪人的终结者。
在这个时期,丁梅斯代尔的心理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前一时期的犹豫不决转变为主动与海丝特一起向上帝赎罪,他的心里独白如下:
“我――你们眼见穿着牧师黑袍的这个人;我――登上神圣的讲坛,面孔苍白地朝着上天,替你们向最高的全能之神传达音信的这个人;我――你们认为日常生活有如以诺般圣洁的这个人;我――你们以为在人间的途径上脚步留下一道光明,许多巡礼者追随着我便可被领进仙界里的这个人;我――亲手给你们的孩子施行洗礼的这个人;我――曾经在你们的临终的朋友身边念了告别的祈祷,从他们离别的世界对他们微弱地响起‘亚门’之声的这个人;我――你们的牧师,你们如此尊敬如此信任的这个人,完全是一团污秽,一个骗子!”(“I,whom you behold in these black garments of the priest hoold――I,who ascend the sacred desk,and turn my pale face heavenward,taking upon myself to hold communion,in your behalf,with the Most High Omniscience――I ,in whose daily life you discern the sanctity of Enoch――I,whose footsteps,as you suppose,leave a gleam along my earthly track,whereby the pilgrims that shall come after me may be children――I,who have breathed the parting prayer over your dying friends,to whom the Amen sounded faintly from a world which they had quitted――I,your pastor,whom you so reverence and trust,am utterly a pollution and a lie!”)
这段内心独白中使用的所有批判性词汇如:“神圣的讲堂”、“面孔苍白地”、“污秽”、“骗子”等,表达的意思均与牧师自己在世人面前展现的形象背道而驰。在世人面前,他是如此一个不会犯错,甚至没有瑕疵的牧师,他是上帝派来用其圣洁的心灵引导人们走向光明的使者,但是他也是违背了上帝意志的人,他的心灵受到了谴责,不论是上帝的谴责还是自己的谴责,他都无法面对,唯一能做的就是带着他人世的躯壳赎罪。这段独白表明了他的决心,他决定与海丝特一起赎罪,直到上帝原谅他们的那天。
“我又感到欢喜了吗?”他自觉惊异地叫道。“我以为欢喜的芽在我的心里已经死掉了!海丝特呀,你对于我比天使还好!我似乎已经把疾病、罪污、愁苦的身子,丢在森林落叶上面了,再站起来一切都已焕然一新,带来了新的力量来荣耀那慈悲的上帝!眼前的生命已经好得多了!为什么我们没有早点想到这个呢?”(“‘Do I feel joy again?’cried he,wondering at himself.‘Methought the germ of it was dead in me!O Hester,thou art my better angel!I seem to have flung myself-sick,sin-stained,and sorrow-blackened――down upon these forest-leaves,and to have risen up all made anew,and with new powers to glorify Him that hath been merciful!This is already the better life!Why did we not find it sooner?’”)
这段自白发生在牧师与海丝特见面之时,牧师顿时发现生活又有了希望,“欢喜的”、“疾病”、“罪污”及“愁苦”这几个评价性词汇表示他在重新遇到海丝特之前的生活,说明了他已经对生活不抱期望,除了赎罪之外,没有任何事情能让他重新找到生命的意义。“天使”、“荣耀”与“慈悲”表示了他对他们的重新相遇的欣喜之情,他不再觉得上帝抛弃了他,反而发现他们的团聚是上帝的伟大与仁慈的体现,更加坚定了他们在上帝的眷顾之下一起赎罪的决心。
这个时期,海丝特找到了继续活下去的理由,她的心理从迷惘转变为重拾希望,以下是她的独白:
“我们不要回头看,”海丝特・白兰答道:“过去已经过去了!现在我们何必还要留恋呢?你看,我要除掉这个符号――跟这个符号一起,什么都除掉了,像从来没有过这回事情一样!”(“The past is gone!Wherefore should we linger upon it now?See!With this symbol,I undo it all,and make it as if had never been.”)
“回头看”、“过去了”与“除掉”这几个评价性词汇说明了海丝特在他们重逢之前的生活,她不愿回想更加不愿延续下去。在重逢前,抚养小珠儿是她唯一的赎罪方法,现在他们重逢了,她能感受到牧师的爱,知道她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为了赎罪而活着的人,她要忘记过去,重新燃点生命的希望。
这个时期人物的心理特征起了微妙的变化,齐林沃斯从憎恨海丝特转向牧师,他的所作所为都为了揭穿牧师的面具,让他受到惩罚,这一个时期是他实施复仇的过程;牧师从矛盾的心理转变为赎罪的心理,他决定与海丝特一同赎罪,抛弃世俗的看法,寻求上帝的谅解;海丝特从对惩罚的迷茫转变为主动赎罪以期达到心理的解脱。
第三时期:重生与复仇的终结
这个时期共有11段独白,不论是齐林沃斯对复仇实现的满足,丁梅斯代尔对世俗惩罚的接受,抑或海丝特负罪心理的释放,都是人物心理特征的重大转变,人物的心理在作者的笔下从幼稚逐渐转变为成熟。下面分别对人物的独白进行分析。
这个时期,齐林沃斯的复仇就要实现,他的心理特征只有微妙的改变,即从惩治转变为势必终结他们的生命:
“除了这个刑台以外,再没有这么一个隐秘的地方――高的地方也罢,低的地方也罢――你能够逃得过我的了!”(“There was no one place so secret,――no high place nor lowly place,where thou couldst have escaped me,――save on this very scaffold!”)
“隐秘”、“高的地方”、“低的地方”、“逃得过”及“绞刑架”,从这几个评价性词汇可以看出,齐林沃斯的最终目标就要达成,他终于揭开了牧师的面具,将他逼上绝路,尤其是“绞刑架”这个词,它表面上有绞刑台的意思,其实也暗指他会不惜一切代价终结牧师的生命。
这个时期,丁梅斯代尔的心理也有微妙地转变,即从心灵的赎罪转变为接受世俗的惩罚:
“我们破坏了的法律!――此地如此可怕显露出来的罪恶!――你只能想着这些!我怕!我怕!也许是,我们既然已经忘记了我们的上帝――我们既然已经彼此侵犯了对方灵魂的尊严――所以便不能再希望来世的会面,在永恒和纯洁中重新结合。上帝明了,他是慈悲的!在我的痛苦中,他尤其明显地表明了他的慈悲。他使我在胸上负着这燃烧的痛楚!他把那个阴森可怕的老人派遣了来,使那痛楚永远如火烧一样!他带我到这里来,使我在胜利的耻辱中,死在人民的面前!只要这些痛苦缺少了一点,我便永远无救了!赞美他的圣名吧!完成他的意旨吧!别了!”(“The law we broke!――the sin here so awfully revealed!――let these alone be in thy thoughts!I fear!I fear!It may be that,when we forgot our God――when we violated our reverence each for the other’s soul――it was thenceforth vain to hope that we could meet hereafter,in an everlasting and pure reunion.God knows;and He is merciful!He hath proved his mercy,most of all,in my afflictions.By giving me this burning torture to bear upon my breast!By bringing me hither,to die this death of triumphant ignominy before the people!Had either of these agonies been wanting,I had been lost forever!Praised be his name!His will be done!Farewell!”)
“法律”、“罪恶”、“慈悲的”及“火烧的痛苦”,所有这些评价性词汇都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是世俗层面,一个则是心灵层面。在世俗层面,他勇于承认自己的罪行,且承担自己的罪过;在心灵层面,他一直都是上帝的追随者,他的所作所为无不是向上帝赎罪,请求他的原谅。
这个时期,海丝特的心理从重拾希望转变为向上帝祈祷,她不理解世俗的惩罚为什么不能给他带来最终的解脱,以下是她的独白:
“我们不能再会了吗?”她俯下面孔靠近他的脸,悄悄地说。“我们不可以在一起度我们不朽的生命吗?一定的,一定的,我们已经用这一切的悲苦彼此赎了罪!你用那双明亮的将死的眼睛遥望着永恒!然后把你见到的告诉我!”(“Shall we not spend our immortal life together?”“Surely,we have ransomed one another,with all this woe!Thou lookest far into eternity,with those bright dying eyes!Then tell me what thou seest?”)
“不朽的”与“永恒”表示了海丝特对牧师的爱情不会磨灭,即使两人身处异地。但是她直到最后还是无法理解,为什么经过了这么多的磨难与长时间的赎罪之后,上帝还是不能原谅他们的罪行,而她现在能够做的事只有祈祷,祈祷来生他们能够在一起。
这个时期人物的心理特征都完完整整地体现了出来,齐林沃斯的复仇心理得到了实现;丁梅斯代尔的赎罪心理得到了解脱;海丝特的负罪心理得到了释放。
《红字》在人物、情节等原型上体现出来的内部冲突和矛盾,深刻地揭示了霍桑本人的宗教理念和矛盾,在批评清教严酷不近人情的同时,作家又不自觉地采用他的基本立场和理念来评判他笔下的人物和处理他们的命运。也许正是作者对人物完美的心理描写使得《红字》具有无比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耐人寻味的心理特征。
参考文献:
[1]霍桑著.侍桁译.红字[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2]李战子.评价理论: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和问题[J].外语研究,2004,(5).
[3]杨信彰.语篇中的评价性手段[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4]何宜芮.对小说《红字》中人物角色的分析――从人际功能中的情态系统谈起[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5]黄国文.语言与语篇功能[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篇8
心理,又叫心理活动,指的就是人物想些什么,是怎么想的。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下产生的想法、感触、联想等思想活动和内心世界进行描写。人物心理描写,又分为描写自己的心理和描写他人的心理这两种形式。心理描写能够直接叙写人物的七情六欲,把单靠外部形象难以表现的人物内心感受揭示出来,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立体化,从而让作品内容显得更为完整和真实。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有一种比海更大的景象,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就是人的内心世界。”人物心理活动的复杂多样,决定了心理描写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一、直接刻画,交代人物心理。采用这种方法,一般常用“我想、我心想、我感到、我认为、我觉得、我想到、我回忆、我思索着”等带有标志性的词语来表达。当然,同学们也可以不用这些词语,直接通过文章中人物的内心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这种方法,是同学们最常使用的心理描写方法,但不易写出新意。
二、人物内心独白。这种描写人物心理的方法,是用抒情的笔法来展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斗争。一般使用第一人称,犹如电影中人物思考时的画外音,是倾吐衷肠、透露心曲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用幻觉巧妙地折射人物的心灵。幻觉是反映人物心理的一种特殊而又新颖的表现方式,它通常是一种尚未有过、却可能出现的生活现象的形象表现。
四、用神态、语言、动作反映人物内心的变化。一个人思想的波动,往往能够从他的语言、神态中表现出来,语言、行动是人物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人物的心理通过语言、行动向外界传达。抓住人物的形态变化来刻画其心理,不失为一种高明的写作方法。
五、用环境描写自然地折射人物内心的感受。在小说、戏剧、散文和记叙文中,环境描写是不可缺少的。恰当的环境描写既能对刻画人物、反映主题起到很好的作用,又能增添文章的美感;同时,还能衬托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
一
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脱鞋?”一转念,愤愤想道:“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弄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
他饿了,摸摸袋里还剩一块僵饼,拿出来啃了一口,看见了热水瓶,便去倒一杯开水和着饼吃。回头看刚才坐的皮凳,竟没有瘪,便故意立直身子,扑通坐下去……试了三次,也没有坏,才相信果然是好家伙,便安心坐着啃饼,觉得很舒服,头脑清爽,热度退尽了,分明是刚才出了一身大汗的功劳。他是个看得穿的人,这时就有了兴头,想道:“这等于出晦气钱――譬如买药吃掉!”
啃完饼,想想又肉痛起来,究竟是五元钱哪!他昨晚上在百货店看中的帽子,实实在在是二元五一顶,为什么睡一夜要出两顶帽钱呢?连沈万山都要住穷的;他一个农业社员,去年工分单价七角,因一夜做七天还要倒贴一角,这不是开了大玩笑!从昨半夜到现在,总共不过七八个钟头,几乎一个钟头要做一天工,贵死人!真是阴错阳差,他这副骨头能在那种床上躺尸吗!现在别的便宜拾不着,大姑娘说可以住到十二点,那就再困吧,困到足十二点走,这也是捞着多少算多少。对,就是这个主意。
(选自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
选段文字在刻画陈奂生的心理时,既有直接描写,又有间接描写,如:“站住犹豫”“愤愤想到”等属于直接刻画心理,“究竟是五元钱哪”等于“做七天还要倒贴一角”“睡一夜要出两顶帽钱”,这些文字属于人物的内心独白,这几处的直接描写,写出了一向勤俭节约的陈奂生花了五元高价之后的心疼,他患得患失,而“立直身子,扑通坐下去”的动作描写则间接地写出了陈奂生由于出了高价之后,对招待所的物品从十分爱惜变为任意作践,表现出农民自私狭隘、目光短浅的性格特点。
二
天气好的时候,楼房的南墙根下,常坐着一位老人。老人实在是太老了,已属耄耋的那个层次,头上捂顶帽子,看不出头发已稀疏花白到了什么程度,一张核桃样的脸,皱纹深刻地密布,嘴巴瘪瘪的,连鼻子都抽缩在一起了。尤其苍老的是那双眼睛,总是空茫地大睁着,迎着风,迎着太阳,不怕那阳光多么强烈刺眼,看来老人已经失明了。
老人是钟点工扶出来的,来了就坐在那张不知谁家丢弃在这里的一张木椅上。钟点工安顿好他,就转身走了,听说她照料着好几位老人。晒太阳好,可以补钙,老年人太需要补钙了。
引人注目处,是老人身前几步远的地方,有一棵树,桃树。桃树不高,却还粗壮,树干足有饭碗粗。春天的时候,桃树会有几天的繁闹,盛开的花朵会引来蝶舞蜂唱。可那样的日子毕竟短暂,花谢了,叶绿了,叶子也终要飘零,北方的冬季太漫长。在枝叶干枯的日子,树杈上便搭挂起长白的大葱。大葱伴老人,倒也贴切,虽是叶枯皮焦,心却仍活着。老人一天天地越发老迈,那葱也一日日地越发枯缩。
(选自孙春平《老人与葱》)
■
选段中作者以葱的环境描写来折射老人的内心,如:“大葱伴老人,倒也贴切,虽是叶枯皮焦,心却仍活着。老人一天天地越发老迈,那葱也一日日地越发枯缩。”此外,选段对那一棵桃树春夏繁盛、秋冬干枯的描写,也衬托出老人孤独的生活状况。
三
小时候物资生活匮乏,生活水平低,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回好吃的,偶尔改善一下,也只是油星大点而已,但也不能敞开肚皮吃。
那时候最大的理想就是吃肉,可在那个年代,只有过年杀猪时才有猪肉吃,所以此理想几乎成了奢望。退而求其次,眼睛就盯上了鸡蛋。
家里养了几只花母鸡,鸡窝成了我一天里去的次数最多的地方。当热乎乎的红皮鸡蛋拿在手里,我高兴地飞奔着跑向母亲。时间一长,哪颗鸡蛋是哪只鸡下的,我一看便知。
母亲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高高地挂在房梁上。每到做饭时,我守在厨房帮母亲的忙,眼睛却不时地瞟上几眼高高在上的鸡蛋,心里多希望母亲能将它摘下来,取出几颗鸡蛋来,香喷喷地吃上一回啊!
于是我一天盼、两天盼、三天还盼,盼来盼去,盼到的是母亲拿上篮子去赶集,把鸡蛋换成了柴米油盐钱。那时不光我们家是这样,左邻右舍也大都如此。鸡蛋要攒起来换钱,过年杀猪也要把好肉拿去卖掉,换回一年的生活费用。剩下的猪下水、猪血等杂碎,才是自家人吃的。就是这些上不了席面的东西,父母也舍不得吃,都留给了我们几个。好歹也是肉啊!吃到嘴里,香得我们差点忘了姓啥。
盼不到吃鸡蛋,我就盼着自己生病。只要生病了,母亲就会柔声问我想吃什么,我就“理直气壮”地说想吃炒鸡蛋。此时母亲总是笑呵呵地抚摸着我的头:行啊,只要炒鸡蛋能治好我女儿的病,我天天给你做。结果不用天天做,只吃一顿,我就显得精神了许多。父亲就笑呵呵地调侃我:我闺女得的是馋病吧?呵呵。
(选自青衫《鸡蛋里的滋味生活》)
■
作者以“鸡蛋里的滋味生活”为主线,按时间顺序叙写了自己从小到大吃鸡蛋的过程和感受。选段文笔细腻,叙写真切,读来让人倍感亲切与温暖。其中有多处作者的心理描写,有内心独白,也有幻觉。如:“心里多希望母亲能将它摘下来,取出几颗鸡蛋来,香喷喷地吃上一回啊!”“盼不到吃鸡蛋,我就盼着自己生病。”带给读者以无限的回味空间,多么让人回味的童年啊!多么温馨的家,多么慈爱的父母啊!
■
一、下面一段文字中作者用“紧张”“伤心”来形容自己的心理,过于抽象,请你运用上面提到的几种心理描写的表现形式之一写一段文字,文字中不要出现“紧张”“伤心”等字眼。
数学老师走进了教室,拿着昨天考试的试卷。我心里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试卷终于发到我手上了,我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
示例:内心独白――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保佑我吧!我再也不踢球,不看电视,不打游戏了。唉!都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偷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老师啊,手下留情,你让我过了这一关,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
幻觉描写――我好像看见满试卷鲜红的叉组成一张巨大的网向我卷来,使我不能动弹,不能挣扎。我又仿佛看到了老师满面的怒容,仿佛听到了父母失望的叹息和旁人的嘲笑。
言行描写――试卷静静地反躺在桌面上。我用有点颤抖的手去慢慢地掀开试卷一角,一个鲜红的“4”字映入我的眼帘,我的手一抖,试卷又合上了。我一咬牙,把手伸到试卷底下,用力一翻,随着“啪”的一声,我看到了我的分数──48,可怜的“48”,我“唉”了一声便瘫在椅子上。
环境描写――天阴沉沉的,不时刮来阵阵冷风。风刮到我身上,我就不由自主地打寒战。教室里静悄悄的,只听见“沙沙”的发试卷的声音。“哗啦!”我的心随之猛跳了一下,一个同学不小心把书碰到了地下。同桌的试卷已发下来了,72分,看着同桌哭丧的脸,我不由得心里直打鼓。
二、刻画心理的方法很多,可以运用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等展现人物的心理。请运用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写一写人在“高兴”“发怒”时,神情(尤其是表情)有什么不同的特征,并把它描述一下。
示例:高兴――每逢高兴的时候,他就容光焕发。他那矮小、结实的身体像充了电似的精神十足,使他的两眼和皮肤增添了令人难以相信的光彩。
发怒――他真的发怒了,一张原本白净的脸涨得通红;额上静脉突起,眼睛瞪得圆圆的;牙齿也咬得嘎吱嘎吱响……
三、请根据下列情景写一段人物心理,要求描写时要能抓住情景特点合理刻画。
一个人在家停电了。
示例:好不容易才把作业做完,突然停电了,外面一片漆黑。这可把我吓坏了。我坐在那里缩成一团,仿佛四面八方都有袭击者,又仿佛有无数双奇怪的眼睛在盯着我。我想摸索着去找火柴,可又不敢。不去找吧,这样等下去更可怕。太难熬了!我壮着胆子来到外屋,摸到火柴,点燃了蜡烛。黑暗的屋子里亮了许多,这下我的胆子大了点儿。干什么呢?用读书来排除心中的恐惧吧。对,就这样做。我坐上床,轻声地朗读起课文来,但书中的内容却怎么也装不进脑子里,我老是在想:“爸爸啊,妈妈啊,你们快点儿回来吧!”
四、请你根据以下的成语解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借助一个具体的场景来表现人物的那种心情。
篇9
真黑,这是一夜里最黑的时候。小吕一时什么也看不见了,过了一会,才勉强看得见一点模模糊糊的影子。小吕忽然觉得自己也疲倦得不行,有点恶心,就靠着糖槭树坐下来,铁铣斜倚在树干上。他的头沉重起来,眼皮直往下耷拉。心里好像很明白,不要睡!不要睡!但是不由自主。他觉得自己直往一个深深的、黑黑的地方掉下去,就跟那月亮似的,拽都拽不住,他睡着了那么一小会。人有时是知道自己怎么睡着了的。
忽然,他惊醒了!他觉得眼前有一道黑影子过去,他在迷糊之中异常敏锐明确地断定:——狼!一挺身站起来,抄起铁铣,按亮手电一照(这一切也都做得非常迅速而准确):已经走过去了,过了小石桥。(小吕想了想,刚才从他面前走过去,只有四五步!)小吕听说过,遇见狼不能怕,不能跑,——越怕越糟;狼怕光,怕手电,怕手电一圈一圈的光,怕那些圈儿套它,狼性多疑。他想了想,就开着手电,尾随着它走,现在,看得更清楚了。狼像一只大狗,深深地低着脑袋(狗很少这样低着脑袋),耷拉着毛茸茸的挺长的尾巴(狗的尾巴也不是这样)。奇怪,它不管身边的亮光,还是那慢吞吞地,不慌不忙地,既不像要回过头来,也不像要拔脚飞跑,就是这样不声不响地,低着头走,像一个心事重重,哀伤憔悴的人一样。——它知道身后有人么?它在想些什么呢?小吕正在想:要不要追上去,揍它?它走过前面的路边小杨树丛子,拐了弯,叫杨树遮住了,手电的光照不着它了。赶上去,揍它?——小吕忖了忖手里的铁铣:算了!那可实在是很危险!
小吕在石桥顶上站了一会,又回到糖槭树下。他很奇怪,他并不怎么怕。他很清醒,很理智。他到糖槭树下,采取的是守势。小吕这才想起,他选择了这个地方休息,原来就是想到狼的。这个地方很保险:后面是渠水,狼不可能泅过水来:他可以监视着前面的马路;万一不行,——上树!
小吕用手电频频向狼的去路照射。没有,狼没有回来。
无论如何,可不敢再睡觉了!小吕在糖槭树下来回地走着。走了一会,甚至还跑到刚才决开过,经他修复了的缺口那里看了看。——一边走,一边不停地用手电照射。他相信狼是不会再回来了;再有别的狼,这也不大可能,但是究竟不能放心到底。
可是他越来越困。他并不怎么害怕。狼的形象没有给他十分可怕的印象。他不因为遇见狼而得意,也不因为没有追上去打它而失悔,他现在就是困,困压倒了一切。他的意识昏木起来,脑子的活动变得缓慢而淡薄了。他在竭力抵抗着沉重的、酸楚的、深入骨髓的困劲。他觉得身上很难受,而且,很冷。他迷迷糊糊地想:我要是会抽烟,这时候抽一支烟就好了!……
(节选自汪曾祺人生小说选《异秉》,甘肃文化出版社)
篇10
【主角】丽丽
【配角】可可、乐乐、小胜、晨晨、心理教师
【道具】四张桌子、五张椅子、一块桌布、一部电话、一副面具、一个玩偶、几本书
【辅导目标】
1.明白“看到的”不等于“真实的”,有时候人们会戴着无形的“面具”。
2.了解沟通的重要性,学会主动沟通,化解矛盾。
【剧情简介】
父母感情出现危机,对丽丽的关注越来越少,丽丽拼命表现以取悦父母,但是父母的注意力似乎并不因此而转移到丽丽身上。丽丽内心孤独寂寞,非常羡慕她同班的好朋友们,尤其是对她的好朋友可可,已经达到了嫉妒的程度。但是丽丽用所谓的坚强掩饰着自己内心的伤痛。不知情的朋友们经常在丽丽面前谈论自己与父母,不管是朋友的大吐苦水还是洋洋自得,对于丽丽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刺激,丽丽终于爆发。朋友对丽丽的无礼十分生气,而丽丽的“无所谓”导致了朋友对她的排斥。在心理课中,心理老师让学生明白了表面现象不等于真实的道理,并通过“真心小木木我对你说”的活动,让学生们说出自己的心声,化解了丽丽和朋友们之间的矛盾。
第一幕
道具摆设:四张桌椅,前后两行,为避免挡住后面同学的表情,前后桌椅摆放错开些。
多媒体投影图片:早晨的教室
(早上,学生陆续来到教室,乐乐先进入,放下书包。可可踏着轻快的步子,蹦蹦跳跳,脸上很开心地进入教室。)
可可:嘿!(吓唬乐乐)
乐乐:可可,早啊,今天怎么这么开心?
(可可盯着自己的鞋子跳天鹅舞,乐乐看得眼花缭乱。)
乐乐:哇!新鞋哦!好漂亮啊!你在哪里买的?
可可:中百啊,我妈买给我的,花了三百多块呢。
乐乐:这么贵啊!
(同时,丽丽面无表情地进来)
乐乐:(一把拉住丽丽,略激动地)丽丽,可可的新鞋真的好漂亮!
(可可伸出脚,左一下右一下地炫耀。)
丽丽:(勉强露出笑脸)是挺好看的。(回到自己的位置)
可可:(转头面对丽丽,幸福状)我妈给我买的,花了差不多四百。
(丽丽的脸黑了下来。)
乐乐:(凑上去)我也让我妈给我买一双去。
可可:(附和)好呀好呀!
乐乐:丽丽,你也让你妈给你买一双吧。
可可:是呀,是呀,买一双呀……
丽丽:(打断)你们烦不烦啊,都穿一样的鞋有意思吗?
(可可、乐乐对视,吐了吐舌头……)
可可:丽丽,你怎么了?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吗?(关心地)
丽丽:当然没你开心啦,前几天的数学考试我考了95分,都没你考59分开心!(讥讽)
可可:那……那是因为……你知道我数学差……每次都只考40多分,这一次就差1分就及格了,妈妈表扬我进步了。
丽丽:都不知道你怎么想的!考不及格还那么得意?还有你那双鞋(冷眼,眼睛下瞟),是因为数学考试你妈奖励你的吧?
可可:嗯………(低下头)
丽丽:换是我,我早找个地洞钻进去了,还拿来炫耀,真是丢人现眼!
可可:不是的,我不是炫耀(委屈)……我一直觉得自己很笨,很努力了却没成效。这一次成绩进步了很多,我觉得自己还不是那么笨……
丽丽:考试都考不及格,还不够笨吗?难道像猪一样才叫笨吗?
(可可差不多快哭了,趴在桌子上。)
乐乐:(生气地)丽丽!你过分了!
丽丽:用你管?(站起来)
乐乐:可可,我们不理她!(拽着可可下)
丽丽:不理就不理,谁稀罕!
第二幕
丽丽上前做内心独白:今天早上对可可,我似乎过分了,可是,谁又能理解我内心的难受呢?
独白的时间其他同学快速摆场景:四张桌椅并拢,铺上桌布、放上电话,旁边摆一张椅子。
多媒体投影图片:清冷的家
(丽丽家,丽丽懒洋洋地把书包往桌上一扔,整个人疲惫地倒在椅子上。)
(此时,电话铃响,丽丽精神一振,跳起来接电话。)
丽丽: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我现在就去做饭!(兴奋)哦……(情绪陡降),又不回来吃啊,那你……(电话“嘟嘟”声)。
丽丽:(握着话筒发呆)什么时候回家,我都好久没和你们一起吃饭了。(小声,幽怨地说)
(随后又充满期待地拨号码。)
丽丽:爸爸,我们考数学了,我得了第一名……我不要什么奖励,我只想你能回家和我一起吃饭……什么,你出差在外地?(电话“嘟嘟”声)95分又怎样?第一名又有什么用?(摔掉电话,拿着试卷撕了起来,用力丢在桌子上。)今天回到家,又只有我自己,我都已经害怕回家了,害怕家里空荡荡的感觉,害怕希望落空后的那种从内心发出的孤寂。妈妈回家越来越少,有时还住在外婆家,爸爸出差越来越频繁,有时还留在公司加班。我知道你们的感情出了问题。你们忘记了你们以前的幸福时光,但你们也忘记了你们的女儿了吗?(擦眼泪)我真的妒忌可可,她考得不好,爸爸妈妈会骂她。我多么希望爸爸妈妈也能骂骂我啊!如果……如果……我表现得让你们担心一点,你们是否会给我一点点关心呢?
第三幕
丽丽上前做内心独白:又是一天了,校园的路怎么那么漫长?周围的声音怎么那么刺耳?身上的书包好重!我的心好沉!
同时其他同学快速摆场景:撤掉桌布、电话,桌椅恢复原状。
多媒体投影图片:教室
(可可和乐乐等几个同学在说笑,丽丽走了进来,正碰见小胜不小心把作业本弄掉。)
小胜:(抬头叫)丽丽……
(丽丽理也不理地走开,小胜捡好作业本,追过去。)
可可:(高兴地欲打招呼)丽……(一下子又停下来)
(丽丽一脸漠然地坐下来,发呆。)
小胜:丽丽,快交英语作业,就差你了!
(丽丽慢吞吞地从书包中拿出了书本,趴在桌上胡乱写了起来。)
乐乐:丽丽,怎么作业还没有做完啊?
丽丽:关你什么事!(不耐烦地)
小胜:啥!大新闻啊,大新闻啊!好学生也不做作业……
丽丽:(生气)闭嘴!
小胜:(调侃)大才女,英语作业没做,数学是你的最爱,应该不会没做吧?
(丽丽从书包拿出本子,放到桌子上,小胜翻了一下,手舞足蹈起来。)
小胜:我们班天才果然是天才,连作业都是天书,一会儿看你怎么死!
丽丽:死就死,无所谓!
小胜:乐乐,可可,昨天的生物试卷家长签名了没?
可可:签了,妈妈说我各科都有进步,让我继续加油。
乐乐:我可惨了,成绩刚好及格,我妈骂了我整整一个小时!
晨晨:我也是,我也是……
小胜:这么夸张?我还好,成绩刚刚达到优秀,挣了点零花钱。(得意地)哎,丽丽昨天你的生物可是第一名哦,你爸爸妈妈奖励你什么?
丽丽:(“腾”地站起来,生气地把书本往可可桌子上一摔)你们够了没?还有完没完!(说完冲出教室)
(可可,乐乐,小胜吓了一跳,然后面面相觑。)
小胜:真是有毛病啊?发什么火啊?
可可:可能有什么事吧?
乐乐:有事就拿我们出气啊?我们长得像出气筒啊?那种脾气,谁愿意做她朋友?
小胜、乐乐、晨晨:就是!
第四幕
丽丽(内心独白):他们不理我了,我心里好难受,我知道我做错了,可是还有机会吗?(其他同学快速撤掉所有桌椅。)
多媒体投影图片:心理活动室
(心理活动室里,乐乐、可可、小胜、晨晨分散坐在地上,看见丽丽进来,都挤到了一起。丽丽坐到了远离大家的一边。乐乐、可可、小胜、晨晨围坐在一起相互交谈,窃窃私语,丽丽略微背着他们,在一边默默不语。)
老师:同学们好!
学生:(东张西望,寻找状)老师呢?(小声)老师,你在哪里?(大声)
老师:我在这里!(哼着《民兵进行曲》踏步进场,学生随着音乐鼓掌,开心地跟着哼起来,丽丽背过身子。)
老师(站定,平静地):同学们,你们说说我今天的心情怎么样?
学生:你戴着面具,我们怎么知道啊?(丽丽好奇地转过头来望了望。)
老师:(摘下面具,夸张地笑)那这样呢?(把笑容先朝向丽丽,再朝向学生们,最后朝向观众。)这样是不是说明我今天的心情特别好啊?
学生们:应该是吧?
小胜:也不一定啊,笑可以是装的啊,就像我,有时候不高兴,但是不愿让别人知道,就装成很开心的样子。
可可:(点头赞同)对,对,我有时也这样。
小胜:(指着自己的脸,笑)我自己都赶上专业演员了。
乐乐:对,就你特会装!
老师:是的,老师手中是有形的面具,而我们生活中却有许多无形的面具。(走向丽丽,抚摸她的头)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烦心事,我们常常因为种种原因,自己给自己带上无形的“面具”,明明不开心,却装作很高兴;明明很在意,却装作不在乎,这样就会产生很多的误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试着把自己的内心想法表达出来,大家说好吗?
学生(议论):啊?这样多不好意思啊!
老师:大家不要担心不好意思,我们请“真心小木木”来帮忙。(拿道具人偶)
老师:(装小木木,朝向丽丽)你好!(朝向可可他们)大家好!(面向观众)我是真心小木木,你们可以把我想象成你心中最想倾诉的对象,我可以帮你表达哦!(转向乐乐他们,点头鼓励)
(大家你推我,我推你,犹豫着,乐乐鼓起勇气上去。)
乐乐:(对着小木木)小木木,那天你无缘无故对我们发脾气,我们很生气,所以故意冷落了你,可是看着你整天闷闷不乐的(转头看丽丽),我们心里也很难受。
(可可上前接,乐乐回,丽丽的身子渐渐朝向朋友们。)
可可:小木木,你知道吗?好久没和你说话了。其实我有好多话想跟你说,我真的不想失去你这个朋友,可是你常常嘲笑我,让我觉得很受伤。(时不时转头看丽丽)我不喜欢这样,可是又怕失去你。我想和你和好,可是又怕被你拒绝,你能和我重新做朋友吗?(走向丽丽,看着丽丽,丽丽深深地低着头,老师上前接过玩偶,拍拍可可的背,给予安慰、肯定,可可下。)
老师:丽丽,丽丽,你也说两句吧。(点头鼓励,丽丽鼓起勇气接)
丽丽:小木木,很多事情都不是你看到的那样。你知道吗?在爸爸妈妈的眼中我似乎越来越不重要,尽管我自己是那么努力地表现得最好!很多时候,我多想告诉你们我内心的孤单与无助,可是我不敢说。我怕说了你们会看不起我,我怕被你们排斥,我装作不在乎,可是我心里真的好难受。(停顿,小声,哽咽)现在还来得及吗?我们……我们……我们还能和好吗?(面朝大伙,鞠躬)
可可、乐乐、晨晨、小胜:(扑上去围住丽丽)丽丽!
丽丽:你们不怪我了吗?
可可、乐乐、晨晨、小胜:我们不怪了!
丽丽:真的吗?
可可、乐乐、晨晨、小胜:真的!
可可:我数学不好,你以后要教我!
小胜:以后,我再也不气你了!
乐乐、晨晨:我们还是好朋友!
老师:(走过来)孩子们!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害怕被拒绝伤害,于是将自己的真实面目掩藏在面具之后,其实只要我们敞开心扉,就会发现更多的关怀和爱,我们的生活也将充满快乐!
自我反思
同伴关系是学生时代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人际关系之一,尤其在中学时期,同伴关系的影响有时甚至远超过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但是由于学生自身缺乏经验与社交技巧,以及青春期本身的特点,孩子们在与同伴交往中出现问题时往往采取被动等待以及自我封闭的方式。
在剧本编写上,我选取了学生交往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结合学生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个案背景,并接受了国家一级演员徐老师的艺术指导,使整个剧本生动、感人,而学生的演绎更是直击人心,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