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儿子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18 06:07: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三个儿子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复习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一个词语“胳膊”;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能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一问题。
【教学重点】
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并能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要这样说。
【教学难点】
懂得“只有孝敬父母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桶满满的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揭题:
(小黑板出示课题)
2、师:小朋友们,老师先要考考你们上节课生字学得怎么样?谁来接受考验!
课件出示:
既 然 嗓 子 拎 着 水 桶 晃 荡 走 走 停 停
胳 膊 沉 甸 甸
师:大家真不错,把词语都记住了!
二、自读自悟三位妈妈说自己孩子的话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井边,这一天三位妈妈一起去打水。他们边打水边说话,他们在说些什么呢?请小朋友们快速浏览课文,划出三位妈妈讨论的内容,划好后自己读一读。
2、学生浏览课文,划出三位妈妈说的话,并读一读。
3、学生交流反馈。可以一名学生也可以请三名学生说说妈妈谈论自己儿子的话。
师逐句出示:
一个妈妈说 :“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又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这个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4、师:小朋友们,你们看看这三位妈妈在谈论什么呀?
生1:在谈论他们的儿子。
生2:他们在夸奖自己的儿子。
5、师:那就请你当当妈妈,来夸夸自己的儿子吧!
(生自由读读三位妈妈说儿子的话)
三、朗读交流,发现阅读乐趣
师:谁来当当妈妈说说自己的儿子!
1、出示:
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⑴ 学生读到第一个妈妈说的话。
⑵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妈妈的话?
(学生自由说说理由:很骄傲、很自豪)
(师板书:第一个 既聪明又有力气)
⑶ 谁能读得更自豪些?
(指2生读)
⑷ 你觉得他们哪里读得好?
(其余学生尝试评价,师做适当引导)
⑸ 我们一起来当第一位妈妈夸夸自己的儿子吧!
(齐读)
过渡:
第二位妈妈眼中的儿子是怎样的呢?谁来夸夸。
2、出示:
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⑴ 学生当第二个妈妈夸夸自己的儿子。
⑵ 师:从他的朗读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生1:我知道她很自豪。
生2:我知道她的儿子唱歌很好听,所以她说得那么自豪。
(师相机板书:第二个 唱歌好听。)
⑶ 师:谁也想来试试?
(指2~3生读)
⑷ 师:你觉得他们哪里读得好?
生:她的“谁也”读得特别重。
师:是啊,“谁也”读重了夸奖的味更浓了。
⑸ 师:我们一起来夸夸吧!
过渡:
前两位妈妈眼中都有位优秀的儿子,那第三个妈妈呢?
3、出示:
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⑴ 学生当第三个妈妈说说自己的儿子。
⑵ 师: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听出来,他跟前两位妈妈说的不一样?
生1:语气一点儿也不骄傲。
生2:因为她的儿子没什么特别的地方,所以她读得非常平淡。
(师相机板书:第三个 没什么特别的地方。)
⑶ 师:原来是这样,怪不得你会这样读,那这特别的地方你指的是什么呢?
生1:是指没有像前两位儿子那样的特长。
生2:她的儿子很普通。
⑷ 师:谁也想来读一读!
(指名2生读)
⑸ 齐读!
过渡:
现在,我们都了解了妈妈谈论的话题,我们连起来读读吧!读时你可以把自己当成妈妈在说自己的儿子。
(齐读)
四、理解“老爷爷说的话”
1、师:请小朋友们数一数,这里共有几个儿子?
(生:3个)
2、师质疑:可最后在旁边的老爷爷却说:“三个儿子?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课件出示:三个儿子?)
(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3、师:你有什么疑问?
生1:明明有3个儿子,怎么只看见一个呀?
生2:这一个儿子指的是谁?
4、师:老师也很疑惑,请小朋友们赶快到课文中去找找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读课文,找找答案)
5、反馈交流。生自由说说后来发生的故事,及三个孩子的表现。
(师相机出示: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
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
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6、师:请小朋友们好好地读一读这三句话,读好后请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己读一读,想一想)
7、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不用给予肯定,指导朗读这三句话。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这三句,知道三个孩子的不同表现。
8、师:读得真好,特别是那个“沉甸甸”,你想告诉大家什么?
生:我想告诉大家这桶水很重。
师:课文中还有一句话描写水桶很重,请你找一找。
9、出示:
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师:老师这儿也有一桶水,我们也来感觉一下这桶沉甸甸的水。
(4、5生试)
学生试后,教师作记者采访学生提水后的感受,相机理解词语:晃荡、走走停停。
10、指导写字:
师:是呀,这么重的一桶水,胳膊都痛了,我们来写写“胳膊”着两个字吧!
⑴ 课件出示:胳膊(带田字格),学生观察字形,说说注意点。
⑵ 学生各试写一个,教师巡视。
⑶ 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评价,进行对比。
⑷ 教师范写,边写边指导,重点指导“膊”。
⑸ 学生再次练写。
师:小朋友们,我们写了一会会儿字,胳膊就开始酸了,而妈妈们却还要提着这满满一桶水,我们再来体会一下妈妈的辛苦吧!一桶水可重啦!
(引读第8自然段)
这时,迎面跑来三个孩子,一个孩子……
(引读三个孩子的表现)
11、看着这桶沉甸甸的水,再看看这三个孩子的表现。你明白老爷爷说的话了吗?这一个儿子指的是谁?又为什么要这样说?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吧!
(同桌讨论)
12、交流反馈,学生畅所欲言。
13、教师小结:是呀,一个真正的儿子,他懂得妈妈的辛苦,他会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
五、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1、师:如果你是他的妈妈,你可以怎么夸自己的儿子呢?
课件出示:“我的儿子 。”
学生尽情夸赞。
2、师:看来,这位儿子并不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你觉得我们的板书哪里需要改一改吗?
师按学生要求将板书第3个儿子的下面补上:
孝顺、懂事
3、齐唱《天下游子同此情》,感情升华。
师:是呀,老师也希望我们的同学能成为这样的子女。在我们德清也有一位大孝子,他叫──孟郊。让我们借着一曲《天下游子同此情》来赞扬一下所有的孝子吧!
(师生齐唱《天下游子同此情》)
【板书设计】
三个儿子
第一个 既聪明又有力气
胳 膊
第二个 唱歌好听
篇2
一把握课堂教学的生成点
我们要把学生看作重要的资源因素,让学生在与教学环境、教学文本、教师以及同学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生成”。课堂教学有一些“生长点”。把握好这些“生长点”,有可能成为一节充分生成的课。
(一)在学生的需求中“生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一个十分深刻而带根本性的命题。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课堂上要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反映,必须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
我们欣喜地看到,有的老师开始重视学生的质疑,并把学生的质疑作为课堂教学展开的依据。一位老师在教学《三个儿子》时,鼓励学生在反复读课文的基础上质疑问难,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有:
1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2为什么那个妈妈不夸自己的儿子?
3一桶水那么重,妈妈拎着都很重,儿子怎拎得动?
4“沉甸甸”是什么意思?……
老师发现第1个问题绝大多数学生都提到,教科书上的“学习伙伴”也提出了这个问题,于是建议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问题来研究。通过深入阅读,不仅解决了重点问题,也连带解决了其他的一些问题。第3个问题是教师原来没有准备的,但学生提出了很好的见解:尽管儿子也拎不动,但能帮妈妈拎一段路也是好的,可以减轻妈妈的劳累。在课结束前回顾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大部分已经解决,学生感到满意,也增强了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
(二)在尝试和探究的活动中“生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要把自主、合作、探究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需要组织探究性学习,对于实现语文教学三维目标,有着明显的作用。在探究性学习中,由于结论不是现成的,学生会有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往往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一年级《操场上》一课,有“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6个词语。教师要求学生在小小组里把它们分成两类。通过全班交流,教师发现学生有三种分法。学生的理由是:第一种分法,左边是用球的活动,右边是不用球的活动;第二种分法,左边是两个字的,右边是三个字的;第三种分法,左边是用手的活动,右边是用脚的活动。教师肯定了三种分法都有道理,然后着重引导学生研究第三种分法,从中感悟表示用手动作的字用“提手旁”,表示用脚动作的字用“足字旁”。这种教法与教师直接揭示规律相比,虽然多花了一些时间,却生成了一些重要的“副产品”,如学生知道了有的体育运动主要是用手的,有的体育运动主要是用脚的;有的词语是两个字的,有的词语是三个字的――这些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并非没有认识价值。更重要的是,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从小感受到解决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思路,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只有一个,这恰恰是中国人传统思维模式中十分缺乏的思想方法。
(三)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中“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应当放飞心情,感悟生命的历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应当是平等、互动的过程。
在课堂“对话”中,教师要真心实意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发现他们思想和语言的闪光点。孩子虽然幼小,却常常有让老师心灵震颤的时候。一年级教学《两个鸟蛋》时,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这个小朋友拿了两个鸟蛋玩得那么开心,你想对他说什么?”老师设计的意图只是要求学生像课文写的那样,提醒他鸟妈妈一定在焦急不安了。没想到有位小朋友说:“他要是把蛋打破了,两只小鸟就死了。这是两个小生命。”教师没有料到一年级的小学生也能从生命的高度看待玩鸟蛋的事,非常感动,马上说:“我们都爱惜自己的生命。我们也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惜小鸟。”我们看到,正是这种平等的对话使“教学相长”。
(四)在适度拓展中“生成”
语文课程应当开放和充满活力,这就要求我们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素养。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开放如何适度,常常会引起争议。二年级的一个班级学《北京亮起来了》一课,读到“长安街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的汽车,灯光闪烁,像银河从天而降”一句,有学生提出银河是什么,立刻有几个学生举手要求告诉他。有的说银河是星星组成的,有的说银河很宽很宽,还有一位学生说我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于是老师就让他讲了这个故事。这位学生讲了一分多钟,讲得很生动,其他学生也听得很专心。
过去我们往往把这样的随机拓展看成是不“紧扣教材”而加以否定,而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应当得到肯定。因为在自主学习中,“旁枝逸出”是完全正常的。试想我们自己在读书、查找资料时,有时需要的东西一时没有找到,却旁观涉猎,得到了一些“副产品”。这些“副产品”积少成多,触类旁通,歪打正着,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上了用场。现在,我们认识到了语文学习不是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三为生成而预设“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我们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不要预设,而是改进预设。这种预设更多地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精神生活。正如叶澜所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这种生成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我们的备课要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有怎样的体验、解读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答案、练习会出现什么错误……在此基础上教师怎样肯定、鼓励、引导、矫正等等。
《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就是一种为生成的预设:
(一)学生默读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估计学生的问题有:
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为什么说地球像一叶扁舟?
为什么说地球是渺小的?
为什么要用很小很小来形容人类的活动范围?…………
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随机点拨:哪些问题书上没有答案、哪些问题之间有联系、哪些问题需要重点思考。
(二)引导学生自主释疑。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读书并寻求答案,组织学生汇报,在随机汇报中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以下几点:
为什么说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为什么人们要随意毁坏地球资源?
以上问题可以通过引导点拨,集中到对课文第4自然段的感悟上去:
1读第4自然段,想像自己看到的画面。
2补充阅读材料《地球上的一天》。
(三)从向地球母亲诉说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
为生成的预设具有下面一些特征:
1从机械的直线式程序走向灵活的分支式、板块式程序。直线式程序难以包容课堂教学的复杂多变,我们在做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到会有哪些不确定因素,出现哪些不同的发展方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简单,一节课的教学板块以3―4个为宜。
2从“西洋画”走向“中国画”,讲究“留白”的艺术。西洋的油画画布上布满油彩,而中国画常有大块的“留白”,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两种画法的不同中悟出些什么?小学的一节课时间不长,要让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尝试、拓展开放,就必须留有余地,不能安排得满满当当,更不能下课铃响了还要“拖堂”。课堂里有时间多,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做做练习、看看课外书,不是很好吗?
篇3
关键词:几何;学习困难;长宽高;精神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3.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0-0069-01
常常会有一线数学教师在谈论一个话题,为什么有很多初一学生对几何学习一筹莫展?经调研与分析,发现学生几何学习的困难主要体现在:概念理解困难、定理记忆困难、逻辑推理困难和书写规范困难等。
一、几何学习困难原因分析
首先,教师方面。第一,课堂交流形式过于单一,上课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学生动手机会少,导致学生解题技巧不娴熟。第二,教师过度使用多媒体。第三,教师忽视学生的差距,没有关注到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第四,对学生的学习困难前期估计不充分。其次,学生方面。第一,学生遇到新的学习内容,存在畏难情绪。第二,学生主动意识欠缺,没有及时扫清学习道路上的障碍。第三,学生知识不扎实,没有把基本的定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最后,学科特点。第一,初中几何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二,几何入门,需要学生逐步建立空间观念,体会数学思想,要求学生具备反思能力。
二、解决几何学习困难之“长宽高”策略分析
(1)解决问题之广度。首先,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刚接触新事物,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学习几何好比是学习一种新的语言,要多给学生提示一些小窍门,如表示两条线段相等,可以在线段上做相同的2个小斜线;两个角相等,可以做两个一样的小括弧。其次,教师要化生硬为灵动,化普通为神奇。几何入门学习的内容大多比较枯燥、生硬,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吃力,如果教师能给学生打一些恰当的比方,不但会使课堂生动,而且会使教学事半功倍。比如,有一个重要的数学模型∠1+∠2=180°,∠3等于∠1的一半,∠4等于∠2的一半,求∠3+∠4的度数。对这个问题,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个故事以调动注意力并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古时候有个很有钱的财主,临死之前把财产180万两银子分给两个儿子A和B、两个女儿C和D,如果两个儿子分到的钱一样多,两个女儿分到的钱也一样多,大家猜想下,A和C共可以分到多少钱?”通过这一生动的举例,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上述数学模型,甚至是恍然大悟。再次,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体验学习几何的快乐,让学生喜欢上这门优美而充满智慧的学科。教师要通过开发校本教材,多提供一些学生熟悉的、有趣的和有意义的素材,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最后,教师要重视数学符号。数学符号是一门独特的语言,如入门时刚接触的“S”“”“∥”等符号,可以使解答更加准确、简明,数学抽象思维可以通过数学符号的恰当应用得以体现,而符号是这种形式得以实现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符号就没有数学。
(2)解决问题之深度。首先,教师要尽可能地分层设计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参与到课堂的探究活动中。如学生在学习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后,可以让学生尝试以下四个层次的题目。A层:长度为10、11、12的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B层:长度为3、5、7、10的线段,可以构成几个三角形?C层:a.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2、5,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b.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10、15,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D层:a.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为5、x、4,求x的取值范围。b.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为x、x+1、5,求x的取值范围。其次,问题情境的创设考验着教师的智慧与经验。一个有创意的情境,可以使课堂灵动起来。如“同角的余角相等”,学生刚开始应用时会感觉不顺手,教师可以创设情境:现在甲同学和老师共有90元,乙同学和老师也共有90元,请大家猜想一下,甲和乙两位同学身上的钱一样多吗?学生马上心领神会。再次,课堂上要经常进行变式训练,对一些有价值的题目要适时适当地拓展,这将极大地扩展课堂教学空间,让学生跳出题海,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解决问题之高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本身就应该高屋建瓴,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首先,教师要用现代教育理念武装自己。课堂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从而加强学法指导。其次,教师要重视数学思想。学生一旦领会数学思想方法,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较强的稳健性,并超越数学从而影响学生的个性品质和精神世界,形成信念。最后,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重要的数学模型,体会几何学习的规律,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三、结束语
解决几何学习入门困难的策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实践证明,只有教师、学生都行动起来,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广度、深度和高度三个方面入手,便可以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克服入门障碍,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精神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他们投入到后续的快乐的几何学习之旅。
参考文献:
[1]杨婷婷.论数学思想方法与题型教学孰轻孰重[J].中学数学教学,2015(04).
篇4
孩子一出生就占据4份天时6分地利,天时是遗传因素,地利是环境因素,因此我们的教学是在给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引导和扶助,是培养和完善学生后天能力的一种手段或途径,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素质。通过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得到发展。
1利用课堂教学的“黄金分割点”让学生拥有一种快乐有效的学习生活
从前,海边住着一个有着一流捕鱼技术的“老渔王”,生了三个儿子,从孩子懂事起,他就让孩子整天跟着自己,手把手地教给他们一流的捕渔技术,他教得很仔细,孩子们学得也很认真,然而直到“渔王”年老了,三个儿子的捕鱼技术依然很糟糕,“老渔王”百思不得其解。一位老者告诉他:其实你的错误很明显,你只教给了他们成功的经验,而没有让他们体验错误的教训。其实,老渔王还有一个错误,就是没有让孩子经历、体验经验形成的过程。的确受传统的教与学观念的长期影响,老师们的“老渔王”做法,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操作技能单一,积极化程度也明显不够。因此,以课堂教学为主线的当代教育模式中,应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式,进而调动学生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养扎实、严谨、灵活、高效等多种学习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实践操作能力。
对小学生来说,他们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动手实践过的东西。按“黄金律”,课堂教学时间按6:4分配合作学习时间和独立练习时间,即课堂总时间(40分钟)×0.618≈25(分钟)为小组合作学习时间,以学生为本,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各种因素,发挥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对信息进行开放性的分析、推理,提出各种不同解决方案,亲身实践、探索和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磕磕绊绊,拨乱反正,于各种方案中作出恰当的选择。
如在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中的第三单元“繁忙的工地”----三角形认识中的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中,教学设计成学生看的见、摸的着的物化了的实践活动:老师让学生自己准备塑料小棒和小剪,采用操作实验,验证“三角形任意三边之和大于或第三边”,在活动中,学生自然分成学习小组,把小棒随意剪成三段,开始围三角形,结果有的围成功,有的没有围成,小组的合作使他们发现了问题:不是任意三根小棒就能围成三角形,那么什么条件下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条件下不能围成呢?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了:两个短边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或围不成三角形,只见有的小组用两根短边分别连接到第三边的两端,那两个短棒伸长着脖子 ,可怎么也够不着对方,有的小组则先让两根短棒手拉手,然后再连到第三根小棒的一端,尽管两根短棒携手直逼另一端,仍然围不成一个三角形。小组在实物投影的演示过程中,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大胆猜测,提出如果两短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应该围成三角形,但是他们并没有草率得出结论,而是又对自己的猜测进行了严谨的验证;这时本课的焦点出现了:老师故意用肯定的语气说出,如果两短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也应该能围成三角形,学生随口附和,几乎异口同声!石子投入湖底,刹时又泛起层层波纹:不能!能!然后就有学生不顾一切地冲下来,主动参与这一问题的投影演示,只见他俨然一位学者,沉着地将两短棒分别连接到第三根棒的两端,然后徐徐地下落,平接起来,结果与第三根棒平行了,接着我不解地问:“这是个三角形吗?”……
在动:静=6:4的课堂时间分割中,独立练习时间占大约15分钟,用15×0.618≈9分钟的时间巩固知识,大约6分钟的时间修正、总结,在修正的过程中,要有效利用错误资源,错误出现后,老师提示:大家听明白这位同学的发言了吗?引起注意,其他同学就会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使问题得到修正,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
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在再创造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知识、方法,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促进了个性的发展,教学节奏流畅、高效。
2课堂教学动与静的合理调配 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有人说“生命在于运动”,也有人说“生命在于静养”,其实动与静都是不可缺少的。课堂教学中在关注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和习惯,俗话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
2.1多说是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说理是理解的表达,学生多说理可以了解学生对算理的理解的程度如何。因为只有理解清楚才会说理透彻、解答正确。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开展“说一说”、“议一议”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地去创造学习,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在具体操作中学生经常会碰到疑难问题,单凭自学很难解决,于是就要引导他们分组议一议,以求相互之间对不理解之处得到启发和帮助
2.2多动手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最佳途径。随着人们对现代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一认识的更深入,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动手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而且懂得如何去获取知识,有效地培养了创造思维。
如学生在研究“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合作学习后,有学生提出:三角形是否还有这样的特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有这样的发现或是猜测,令人非常欣喜,当然要解答这一问题也很简单,让学生多画几个三角形,量一量就解决了,但我把它作为实践作业留给了学生,我相信他们会带给我更多的信息、智慧和更大的欣喜。这一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会令他们自主走进生活,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更加主动地参与实践,真正做到全身心的投入到实践活动中,以理解数学、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样通过实践,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形成技能,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
做、思、述结合,培养综合实践能力。操作活动是手与脑、手与眼、手与口的协同活动,并对客观事物的感知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应将动手操作与观察、思维等紧密结合起来。在指导学生操作时不仅引导怎样摆、拼、数、算,还将获得的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综合,以促进智力活动的内化。让操作、思维观察、表达相辅相成,让做、思、述真正融为一体,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篇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通过按一定的顺序抓住人物主要特征进行外貌描写。
2、使学生懂得外貌描写应该体现人物性格。
3、指导学生运用一定写作手法和技巧,抓住人物特征进行较准确、具体的外貌描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每天当老师走进教室,就可以看到大家一张张如花瓣一般可爱的面孔,总会给我带来好的心情,老师很想将大家美好的瞬间定格,化为永恒。画家可以用画笔去描绘,摄影师可以用相机去拍摄,而在语文课的我们该怎样留住这美好的瞬间呢?
2、这节课我们要一同走进“人物外貌描写”。那你知道什么是“人物的外貌描写”吗?大家请看大屏,齐读。
(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等。)
二、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抓住人物外貌的特征
1、知识导引
怎样才能写好一个任人物的外貌,让他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呢?别着急,下面向同学们展示现场一位同学的外貌,大家猜猜测他是谁?
“圆圆的脸上长着一双大大的眼睛,一个鼻子十分可爱。穿着一套整洁的校服,戴着一条鲜艳的红巾,脚穿一双运动鞋。”
师:为什么猜不准是谁?(没写出特点来)
师:这也是咱们很多同学在进行外貌描写时的通病,就是千人一面,写眼睛不是炯炯有神就是水汪汪的,不然就是葡萄似的,而且还是大眼睛。鼻子都是不大不小的,鼻梁高高的;脸蛋都是红扑扑的,这些套词把同学们变成一个模样,就像是复印机复印出来的,刻画的人物缺乏个性特征。不符合生活真实。所以说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首先要抓住人物的特征。那什么是特征呢?(自己独有的不同于别人的。)
再看一段外貌描写,大家猜猜写的是谁。
“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一身青不青、蓝不蓝的大领长袍,提一柄九齿钉耙。”(猪八戒)
师:为什么是猪八戒?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师:看来《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的确技高一筹,他抓住了猪八戒的外貌特征,使猪八戒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人物。
通过以上两例得出结论:外貌描写要抓住人物特征。(抓住特征)
2、实战训练
师:下面请大家看一幅图片(孙悟空、哪吒),说说他是谁?他有哪些外貌特征呢?
孙悟空:(他身穿金光闪闪的战袍,头戴金冠,手持从东海龙宫掠来的金箍棒,显出一副威武霸气的样子。一对火眼金睛炯炯有神,透露出铲除一切妖魔的决心。浑身透露出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
哪吒:(他脖子上套着乾坤圈,手持火尖枪,脚踏风火轮,威风八面。)
小结:自然界中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我们在进行外貌描写时一定要抓住人物独有的外貌特征。使认识他的人看到你写的内容能猜出他是谁,不认识他的人也能想象出他的样子。
(二)进行外貌描写时要按一定的顺序。
师:从以上三个经典人物的外貌描写中,你还发现了什么?(按一定顺序)
师:按什么顺序写的?(猪八戒和哪吒是从上到下;孙悟空是整体到部分)
(三)进行外貌描写时要注意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1、知识导引
师:进行外貌描写时要抓住人物外貌的特征,还要按一定的顺序,此外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请大家再看一幅图,你知道它是谁吗?
师:从图片中你能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勇猛.粗暴 .性子急.凶悍)
师:由此看来,从外貌描写中不仅能了解人物的外形,还可以知道什么?(反映人物性格)
2、实战训练
师:大家喜欢我们的任课老师吗?他身上最吸引你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让我们通过一段外貌描写来表现老师的某一方面的性格特点。
学生练习后展示评价
师:透过外貌可以了解人物的性格,我们在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时,也要注意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样我们可以更深入的领会人物的神韵,如果通过我们的描写,可以让读者了解人物的性格,那我们的习作就是成功的。
(四)、进行外貌描写时要注意反映人物的内心情感
1、知识导引
师:那么,外貌描写还有什么作用呢?
请同学们读下面几段文字,揣摩所表达的心情:
(1)、除夕晚上,儿子、孙子都来到她身边,她满脸皱纹都舒展开了,就像盛开的瓣,每根皱纹里都洋溢着笑意。(幸福心情)
(2)、一天,她的老伴儿病倒了,她脸上珠网般的皱纹更深了,两道眉毛拧成的疙瘩锁到一块儿了。(着急、发愁)
(3)、她望着老伴儿的遗像,嘴唇微微抖动着,刀刻般的皱纹里,流淌着串串泪(伤心、悲痛)
师:从这三段描写中,你又发现了什么?(反映人物的内心感情)
师:这三个例段有什么共同点?
(都抓住老人的皱纹来刻画的,皱纹是老人的特征,作者注意到了这一年龄段的特征,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三段描写非常精彩,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实战训练
师:前两天,我们进行了单元检测,当看到成绩时,每个同学的心情是不同的,有的眉飞色舞,神采飞扬;有的情绪低落,垂头丧气,我们能不能通过外貌描写来表现一下人物当时的心情呢?
(五)进行外貌描写时可适当运用修辞手法
师:抓特点是为了做到形似,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感情是为了深入了解人物,此外,要是外貌描写更生动,还应该要注意什么呢?
那就是要妙用修辞(比喻、夸张、排比、引用等)
例:你也带孩子,人家也带孩子,你带的孩子又脏又瘦,人家带的又白又胖。
你也带孩子,人家也带孩子,怎么你带的就跟才从垃圾堆拣出来的似的,人家带的就像才剥壳的鸡蛋心子,又白又光鲜。
讨论: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更加生动形象)这样的好处是如何实现的?(恰当运用修辞)
2、巧用手法
读读以下句子,你能运用修辞让外貌描写更生动吗?
(1)、他个儿高高的,长得很瘦。
(2)、她很爱笑,一笑起来就会露出洁白的牙齿。
(3)、他的眼睛很小,却很有神。
三、做游戏:猜猜他(她)是谁?
1、认真观察描写教室中任何一个人的外貌,抓住他的外貌特征,或性格特点,或内心感受。不要写名字,写好后读给同学听,然后一起猜猜他是谁?
2、展示。3、评价
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