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家乡古诗范文

时间:2023-03-24 16:58: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念家乡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念家乡古诗

篇1

1、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译文: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2、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3、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一、紧扣题材进行教学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诗歌题材丰富,有反映古代儿童生活的,有描写边塞生活的,有体现祖国山川美景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诗歌的题材相机拓展。如教胡令能的《小儿垂钓》,针对这首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歌我们可引入袁枚的《所见》或崔道融的《牧竖》:“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和《溪居即事》:“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这些古诗对古代儿童生活霎间的神态、动作描绘得极其自然、逼真,使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古代儿童形象跃然纸上。教贺知章的《咏柳》时,可引入张谓的《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或陆畅的《惊雪》:“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晖。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虽然所描述的景物不同,但它们手法相似,诗中新奇贴切的比拟和比喻,通过赞美柳树、早梅、雪景,讴歌了大自然的无限创造力。让我们领略了祖国山川的一幅幅美景。这样拓展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这些诗歌表现力的理解,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对照写法进行教学

在我国丰富的古代诗歌中,虽然不同诗人的作品风格各异,但不少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是极其相似的。有借景抒情的,有咏物言志的,有借物喻理的……通过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反衬等各种方式描绘现实中的不同景物、事物和人物,以表达感情,抒发事理。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从这些诗歌的表现手法上着手拓展,使学生从不同诗歌的相同表现手法领会诗人所要传达的意思。如教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在朗读诗歌,理解诗的大意后,学生对诗中借“深夜灯、阵阵风、阵阵雪、嘈杂的声音”等来烘托诗人从军离乡那种思念家乡的心情有了初步的感知。然而,小学生难有这样远离家乡、远离家人的经历和体会,这种文字传达的信息不像音像那样直观、那样形象。这时,我们教师可再引导他们了解高适的《塞上闻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通过一遍遍地朗读,分析,学生知道诗人是以听羌笛声而“心想形状”的形式描述,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想到故乡梅花之落,思念自己的故乡。衬托出战士身在异地,夜宿他乡而难以入睡的愁郁、思乡心情。通过分析、比较,学生很快领悟到两位诗人采用了相似的白描手法,向我们传达了将士们无尽的思乡之情。

篇3

2.第一行和第三行都是写诗人 看 到的,第二行和第四行都是写诗人 想 到的。这首诗主要写出诗人 思念家乡的心情。(想 思念家乡 看)

十、把下列句子排成一段通顺的话,并读一读。

①他可喜欢石头啦。

②李四光爷爷是我国的地质学家。

③常常忘了干别的事。

篇4

1.能有感情地诵读《长相思》,并积累有关乡愁的诗句。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向榆关、心系故园的思乡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思乡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初读感知,了解词意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有许多诗人词人饱含深情地写下他们的故园,请同学说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故园又是怎样牵动着他的愁绪呢?

(二)根据要求,读准《长相思》

1.自由朗读。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2.检查: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 3、读出味道: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注意把握朗读的节奏。

(三)联系背景,读懂《长相思》

1.长相思,思的是什么呢?(故乡)

找出相关的词句,课件出示这句――

(课件: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你能根据注释说说这句词的意思吗?

3.由此可以看出,词人的心,在哪儿?

(板书:心系故园)

词人这么思念故乡,那他一定是远离了故乡的。他人在哪儿呢?身向何处?到词中找到相关的句子。

4.在康熙二十年,三番之乱平定,国泰民安。第二年三月,康熙出山海关到盛京,也就是现在的沈阳告祭祖陵,祭祀祖先。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侍卫随行。这首词就是纳兰性德从北京到沈阳途中写下的。

人离家乡越来越远,心却更加思念故乡了。齐读这一句。谁能说出这一句的意思?

5.此时此刻,夜深了,他站在营帐外,看到了什么呢?(千帐灯)

为什么夜深了,仍然营火闪烁、无法入睡呢?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就是夜深千帐灯的原因所在。因为思念家乡,夜不能眠啊!

(四)小结

师:身向榆关,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思乡之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拓展延伸,领悟词情

1.此时此刻,词人想念着家乡,家乡的亲人可能在做什么呢?(也在思念他。还可能在干什么呢?)

(在皎洁的月光下聊天,小孩子们在追逐嬉戏,朋友在喝酒吟诗……)

好一派宁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哪!

2.引文拓展

而词人在向着山海关进发的途中,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叨叨,有的只是――山一程,……

这里,没有孩子的追逐绕膝的天伦之乐,有的只是――山一程……

这里,没有皎洁月光下和家人相偎依的幸福,有的只是――

这里,没有和朋友一起欢聚时的喝酒吟唱,有的只是――

是呀,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

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

三、质疑问难,升华主题

(一)学生发问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去从军,为的是什么呢?

──什么时候能结束使命回家去呢?

──你在行军途中,有没有发生什么令人高兴的事呢?

……

(二)亲人发问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妻子、父亲、儿子、兄弟、朋友)

师引读:

长亭外,古道边,杨柳依依,依依不舍的妻子深情地问他──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萋萋,天真的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他──

长亭外,古道边,秋风瑟瑟,头发花白的老人问他──

(三)作者反问,升华主题

师: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说说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长相思的什么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四)小结

师:就这样,作者把自己对故园的无际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长相思》中。这就是作者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原因,这就是作者为什么那个梦会破碎,那颗心会破碎的原因。

师:现在,知道纳兰性德的相思为什么会这么长吗?让我们带着这种长长的思念,再读――长相思

师:让我们带着对故园无限的思念,深情地背出这首词――

四、作业

1.收集摘录有关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2.以《长相思》为内容,制作自己喜欢的书签.。

板书:

长相思

纳兰性德(清)

思乡

篇5

《乡愁》是初中语文教材一个单元中的重点课文。其内容可以分四节,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在这首诗中,人生的几个阶段都在每段的起始明确提出。

从这首诗的分段上来说,每一小段都代表着人生的一个阶段。作者以时代的不同作为这首诗的四段。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了一个具体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时空的变换,让整首诗的描述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一开始描写从小离开,与母亲互通书信,把所有的乡愁都铭记在邮票上。成人之后,因生活所迫,与亲人聚少离多,从而把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船票上。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诗至此处,读者不禁会想,世间还有什么样的离情比死别更令人断肠?有,那就是乡愁!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乡愁》作为现代诗里面的一个典型,无论是在诗的内容还是整个节奏上,都反映着当时社会的种种现状。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很多思乡情结的诗歌。《乡愁》这首诗的作者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当时社会的影响下,又加上作者本人的国人情怀,所以就创作了以乡愁为主题的诗。在这首现代诗的词句当中,表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沉淀。从《乡愁》这首现代诗中透露出的思念之情,更具有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结。从古至今“思乡情结”是每个国人心中思念之所在。“乡愁”也是在我们国家和国人之间永恒不变的旋律。

篇6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古诗教学应用

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传统的古诗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古诗的学习觉得枯燥无味,失去了学习兴趣。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就要打破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网络媒体的出现为古诗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网络媒体实现了教学资料和教学信息的共享,增加了教学的知识容量。同时,灵活方便的交互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大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爱学。新课标也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网络媒体的介入提供给学生与所学古诗有关的背景材料,为学生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情境,使学生对所学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以教学《望庐山瀑布》为例。课始,学生点击进入“背景介绍”,了解庐山是我们江西省的一个旅游胜地,它以风景秀丽著称。庐山山脚下的瀑布更是远近驰名。画面上随即出现游人纷纷前往观赏庐山瀑布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产生了也随游人一同前往的兴趣。接着,学生点击进入“画面欣赏”,学生眼前立刻出现了一幅幅动态画面: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香炉峰上的云雾像紫色的云烟袅袅上升;巨大的瀑布如挂在山腰的江河,飞泻而下。学生在流水的“哗哗”声中仿佛已来到庐山脚下,与诗人共赏这壮丽的景色。他们激情高涨,思维活跃,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古诗的描绘当中。当教师板书课题“望

庐山瀑布”时,学生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庐山瀑布好壮观,值得我们去歌颂、赞美。”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古诗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教学,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多媒体课件的精心设计和准备却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只要轻轻地点击鼠标,就在极短的时间里使学生看到清晰的画面、形象直观的视频、古诗的解释等。教师有步骤,有秩序地教学,从而避免手忙脚乱或顾此失彼,赢得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教师在一堂古诗教学课中,既完成了诗句的理解、朗读、背诵和训练,又对学生介绍了作者的生平事迹和古诗写作的背景等,使学生提高了朗读水平,增强了审美情趣,也使学生对诗人、作品、古诗的风格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所以,要想提高古诗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就需要教师把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应用到古诗教学中。这样我们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

三、展示古诗场景,感受诗人的创作情感

古诗词创作一般情景交融,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如何让古文知识、历史知识、生活体验欠缺的小学生体会到几千年前诗人在古诗中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呢?此时,教师就应该运用电教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古诗场景。

如,马致远的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作品内容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叙述诗人时逢秋日黄昏,在异乡漂泊的愁苦、悲凉、孤独之情。如何让小学生学习《天净沙・秋思》这首古诗词,如何让小学生体会到诗人当时独自在外,失意、痛苦、悲凉、孤独之情?此时我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了两幅场景:第一幅图片中几根枯藤缠绕着凋零了黄叶的老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在寒风中破败的农家小院。在第二幅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骨瘦如柴的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缓缓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余晖,这本是飞鸟回巢、牛羊回圈、亲人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愁肠满怀,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呢?通过这两幅图片的展示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哀情和愁苦之情。然后,我现场引导学生:“此时,你们能体会到作者那种思乡的情感吗”学生在这种特定的场景下,很自然就会想到:在秋日的黄昏,作者独在异乡孤苦伶仃,一个人是多么思念家乡呀!从而更进一步体会到:正因为寂寞和落魄,触景生情,诗人才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最后,我又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受去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学生很快就读出了那浓浓的游子思归之情。

四、展示古诗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语调轻快,充满了喜悦之情,张继的《枫桥夜泊》充满了旅途的愁苦之情,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反映出浓浓的爱国之情……这里,每一种心境都与诗人作诗时的境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们常说“诗言志”,想要把握古诗的情感基调,体会诗句背后的内涵,就必须去了解诗人写作时的历史背景,与诗人的心境进行沟通。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则可以为学生提供极为丰富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篇7

关键词:意象;画面;意旨

“意象”最早见于20世纪初形成的西方意象主义。意象派认为,“意象”既是被感知的客体,也是诗人对它的体念;二者再由准确的不加修饰的词语表达出来。作为思想内容的载体,词语本身意义莫大于此。庞德给意象下的定义是:“意象是在一刹那间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

简言之,“意象”是由“意”和“象”组成的,这里的“象”就是客观事物,而象外之象就是“意”。何为古诗词的意象呢?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括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物,还包括了作者的情思。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也曾指出,“诗人应该选择‘特征’的东西”,也只有‘特征’的东西,才能给读者深刻、鲜明的印象,迅速真切地唤起读者的想象、联想。”因此,在意象教学中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种思维方式,即诗中意象是什么,形成怎样的画面,用这个意象想要传达什么,最后初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我们认为,意象捕捉在古诗词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抓住意象来生成形象画面

古诗中出现的意象一般不止一个,而是一连串,且这些意象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由景物、颜色、远近等组成的一幅幅画。在古诗教学时,老师首先要让学生找出其中的意象,然后指导学生按作者的情感流露把这些意象串联起来,犹如身临其境。不妨来看两首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前一首,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写,诗中句句都是意象,处处有景,也处处活动着诗人的身影,移步换景,景中有人,如入画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是一曲优美的春的颂歌!教学时,教师就要让学生寻找出一连串意象,然后指导学生从中整理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后一首,前四句是诗人眼中的环境风物。后四句是诗人抒诉这样特定的环境风物中的心情。告诉学生:诗当然需要特征鲜明的景物,更要知道人其实也是人事,也是不可少的一部分,物画与人画相互对应、交织构成了鲜活的动态画面。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在智力发展不完全的情况下,好动不好静。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个年龄特征,授之以正确的阅读方法,配以适当的多媒体教学,这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很必要的。

二、抓住意象理解写作意旨

明朝的诗评家胡应麟说过:“古诗之妙,在求意象。”意象是诗歌构建的材料,意象就是我们研读的重点。因此只有在感知并领悟意象的基础上才能把握诗歌内容,进入诗歌意境,感知诗人情感,领会诗歌主旨。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上阕意象:秋、雁、边声、(号)角、嶂、长烟、落日、孤城。从上阕这些意象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雄浑悲凉的塞外秋景图。下阕意象:浊酒、羌管、霜、白发、饮酒、泪。这几个意象的摄入,作者意在表现这样的感情:浓霜遍地的夜晚,随着悠悠羌笛之声,白发将军陷入了深沉的悲慨之中,由于思念家乡,久久未能入眠,流下了忧国思乡的热泪,这壮志难酬的悲痛和思念家乡的愁苦,一杯浊酒又如何能够消除呢?通过找出诗词中的意象,让这些意象“站出来”倾诉它的含义,本文的要旨便不攻自破。

有必要指出的是,优美的诗词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密切相关。要想真正彻底地读懂一首古诗词,还须了解它的作者。比如,在教学《行路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了解李白在创作这一组诗歌时的背景。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抓住诗歌中的“拔剑四顾、停杯投箸”等画面,体会诗人苦闷、豪迈的思想感情。在教学《相见欢》时,先了解李煜是一位后来沦落为阶下囚的皇帝,这样通过“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诗词中的“西楼”“月如钩”“梧桐”“清秋”等有鲜明感伤情绪的意象来理解诗人痛苦和离愁的感情,体会到一个亡国之君的孤独形象,从而为准确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三、抓住惯用意象形成能力

诗词中的意象,是融合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许多意象经过人们感情的长期积淀,有着独特的情感内涵。

如,“圆月”“明月”往往成为人们盼望亲友团聚、表达美好祝愿、向往美好生活的寄托。王建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苏轼于中秋许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心愿。而“残月”则更多的是别离的象征,李煜的“月如钩”,勾起的便是深深的离愁。类似的还有“柳”象征了送别,梅花、、翠竹来喻隐士君子,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咏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如“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等等。

因此,通过积累了解一些意象的涵义,能成功帮助我们学习鉴赏诗歌。

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整合相关意象的诗词句,创造出该意象的一个浓重的学习氛围和情境,让学生沉浸其中,把个体的意象转化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将有助于理解诗词的意境。学生通过对一些常见意象涵义的了解,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对内容、对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就很容易理解,对古诗词的初步赏析也不成问题。

篇8

关键词:文化词语;“中国风”;文化精神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139-01

一、包容博大的精神

“中国风”歌曲中从歌词上看,包容了古典诗词。“中国风”歌曲中有一部分歌名就是古代的词牌名,如:如梦令、水调歌头、钗头凤等;有些歌曲的歌词直接是古代的诗词,如《幽兰操》、《水调歌头》、《满江红》、《黄鹤楼》、《念奴娇》等;也有歌词中出现宋词中的名篇名句的,如《声声慢》、《苏州河》等。但是大部分歌词中有许多取自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出现的词语,歌曲《东风破》歌词中的“一盏离愁/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这里面的旧地、月圆、烛火、琵琶、枫叶、古道、荒烟漫草、娘子、篱笆、古道等意象中包含多个文化词语。这些词语叠加在一起,使这首歌词有了诗般的含蓄隽永。再如《娘子》中:“娘子娘子却依旧每日折一枝杨柳/你在那里在小村外的溪边河口默默等著我……相思寄红豆/相思寄红豆”。“杨柳”在古诗词中通常是离愁别怨的象征。“红豆”则意喻为相思。正是通过这两个典型的富有中国文化含义的词语,把歌曲的隽永意味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二、爱情、追求幸福的精神

在“中国风”歌曲中,爱情是永恒的主题。不论是取材名著《牡丹亭》的《在梅边》(王力宏)、取材《西厢记》的《西厢》(后弦)、取材梁祝故事的《蝴蝶》、取材《红楼梦》中的《黛玉笑了》;还是《东风破》中的“红豆”,《发如雪》中的“红颜”,《花满楼》、《梦红楼》中的“鸳鸯”,《逐梦令》中的“伊人”、《幻蝶》中的“比翼双飞”,亦还是《新贵妃醉酒》、《长恨歌》中杨贵妃和唐明皇的爱情悲剧,及《梁祝》、《蝴蝶》中的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追逐爱情、追求幸福、热爱生活、是“中国风”歌曲永久表达的主题。

三、爱国主义精神和弘扬民族气节的气概

《乱舞春秋》中“九州”地图被人们切割成三块而分开的痛心,《龙拳》中“长城”、“黄河”、“泰山”、“长江”、“龙”这些象征着中华民族形象的描述,《龙的传人》中对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这些歌曲中处处流露出爱国的情结及书法了民族气概。此外,这些“中国风”歌曲里面有与中华传统武术有关的武术的“金钟罩”、“马步”、“双节棍”、“回旋踢”、“耍花枪”、“降龙十八”、“铁砂掌”、“杨家枪”、“铁布衫”、“任督二脉"等(《双截棍》),有属于中国传统民居范畴的“老街坊"、“弄堂”、“白墙黑瓦"(《上海一九四三》);有传统食品“冰糖葫芦”、“水饺”、“手擀面条”;有与传统习俗有关的“春联”(《上海一九四三》)等等。歌词中使用到的这些传统词语不但是对传统文化的宣扬、对民族的认同,同时也透过传统词语来传达出了爱国情感,《双刀》中“被雨淋湿的唐装”、“旗袍”,《龙拳》中长城是“五千年来待射的梦”,“等待英雄,我就是那条龙”。这些词语处处体现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弘扬民族气节的气概。

四、思念家乡、热爱国土的情怀

《牡丹江》中的“牡丹江弯了几个弯/小鱼儿蹦上船咱们不稀罕/捞月亮张网补星光/给爷爷下酒喝一碗家乡/牡丹江弯了几个弯/小虾米蹦靠岸咱们没空装/捞月亮张网补星光/给姥姥熬汤喝一碗家乡。”中出现的“牡丹江”,爷爷下的酒、姥姥熬的汤、虾米蹦岸,渲染出浓烈的家乡情怀。方文山作词的《大敦煌》采用了“驼铃”、“梵音”、“石窟”、“壁画”等词语突显敦煌文化;郭敬明作词的《蜀绣》,用了“蜀绣”、“芙蓉城”、“羽毛扇”等文化词语表现成都的魅力;喻江作词的《湘江的笔画》,用了“湘江”、“洞庭湖”、“岳麓书院”等表现湖南的地方特色。这些文化词语犹如地标一样,让人们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了地方文化,展示了热爱家乡的情怀。另外,在周杰伦歌曲中出现的姥姥和的“水擀面条”、烧柴煮的“水饺”、当年酿的“豆瓣酱”都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思念家乡的情怀。周杰伦《龙拳》中出现的“龙”、“长江”、“黄河”、“泰山”、《双刀》中的“唐装”、“东方”、《双节棍》中出现的多种武术名称,以及小虫《龙文》中的让人引以为豪的一撇、一捺、一弹、一横等,都是中华儿女深爱这片土地,思家重土的体现。

五、小结

“中国风”歌曲中的文化词语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这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和发展的精神,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研究这些文化词语,并把这些文化精神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古诗词 类别 鉴赏方法

诗词鉴赏是高考必考题目,分值为8分。对于很多考生来说,这类题目很不容易把握,得分率很低。究其原因是很多学生缺乏鉴赏的技巧,读不懂其中的意蕴,不能领悟作者的情感。

要读懂古诗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古典诗歌从题材和内容上可分为很多类型 ,我们可以借助类型知识来把握诗歌的题材,从而确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我们熟悉了诗歌的这些知识就如同拿着一把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的帮助。

1.咏物诗

自然界的万物大到山川河岳,小到花草虫鱼都是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诗人往往借此表达情感,抒写自己的志向。咏物诗一般有三个特点:①题目有“咏”字②意象主要有“柳”“竹”“松”“梅”等③手法多为托物言志、比喻、象征、拟人、对比。鉴赏这类诗歌应抓住所咏之物的特征,透过所咏之物把握诗人的情感,做到“不即不离”。

2.边塞诗

以描写边塞风光及反映边疆将士奋勇杀敌,誓死报国,思念家乡等思想感情为基本内容。这类诗歌的主要意象有:边塞、大漠、长城、楼兰等。例如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首诗的意象有:雪山、孤城、玉门关、楼兰,找出这些意象再结合最后两句话分析出该诗的思想感情为戍边战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3.送别诗

这类诗歌主要抒发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坦陈心志的送告白。这类诗歌常用的意象有:柳、长短亭、南浦、灞桥等。且题目中有“送”、“赠”、“别”等字眼。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的是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激励和劝勉。

4.思乡诗

封建社会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抱负很多人不得不离开家乡,这一去山高水阔不知何时才能回家,敏感的诗人身处他乡无处不起故园情。这类诗歌的标志性特征是〔1〕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念亲,日暮思归。〔2〕托物意象:明月、大雁、杨柳等。〔3〕因梦寄情:如,“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4〕触景生情:如“何事因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5.怀古诗

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抒发诗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壮志难酬的感叹,揭批统治者昏庸荒,以此借古讽今。怀古诗常用意象有“六朝”“金陵”“赤壁”“秦淮”等和历史相关的名城、事件或人物。常用对比、借景抒情、渲染烘托等手法。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身临古赤壁追忆周瑜抒发自己被贬有才无处施展的感慨。姜夔的《扬州慢》运用对比手法描写扬州今昔不同的景色,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

6. 山水田园诗

篇10

一、深情朗读,体会意象

诗词的字、句中蕴含着意象,未经朗读,难以懂得它的意思,更加无法理解其中的内涵,掌握作者传递的信息。所以,学习诗词首先要做的就是读,而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使其读准诗词,进而读懂含义。读准诗词要求学生准确读出字音,并且正确解读诗词中的字、词,尤其是常见的多音字。读懂的对象是重点的字词,并非整篇诗词,在理解重点字词的前提下,准确把握同音或谐音字表达的意象,才能连贯全篇诗词,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例如,在讲解《蜀道难》时,前两句起着统摄全诗的作用,它将诗的基调定为咏叹,但诗句体现了作者豪放的情感,所以在朗读时要有较强的声势。诗人通过散文化的句子,表达了自己仰望蜀道时的所见所想,这些句子是诗人强烈的感叹,仿佛自然地脱口而出。句首的 “噫吁唏”表达了作者的惊讶、诧异,而蜀道的高则通过“危”和“高”二字展现出来,“哉”和“乎”主要是作者的感叹,在朗读时可加延长音。学生在朗读时,先平缓、稍作停顿,接着升调继续读,这样能够很好地体现全诗的主旨。学生在朗读时还要有意识地把握各个意象。文字构成的意象并不是直观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解读文字,有条理地整合零散的客观物象,使其成为整体意象。比如,《春江花月夜》将一幅美丽的春江夜月图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将月楼、落月、江月、孤月、江潭、江水、江流、春江等物体和景物构成了光影和夜景,有机结合了人、花、夜、春几个重要元素。通过把握这些主要的物象,可以将其合成整体意象――春江夜月图,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充分感受与欣赏美景,并且体会游子人在他乡的孤独。

二、创设情境,感受意象

教师在开展高中语文诗词教学时,除了要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还要使其通过体会意象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诗词主题。意象是蕴含诗人思想的形象,寓意深刻,但它是空无的,并非真实存在,要准确把握意象,除了要具备较强的整合能力与想象能力,还要创设课堂情境,适当引导学生。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创设情境。

比如,在讲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由于诗词年代久远,学生在阅读时难以引起共鸣,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提前制作的课件,将赤壁景观展示给学生,使其通过直观地欣赏雄伟奇险的赤壁景象,观察浪花四溅的波浪、惊涛引起的水石相搏、高峭的陡壁、险怪的悬崖,可以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卷”“拍”“惊”“穿”“乱”等字的含义。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诗词的意蕴和自身感受。不同学生对诗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同时在对诗歌的理解方面也会有所不同,在对比及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逐渐发现诗词的意蕴,感悟作者的感情。如讲解《鹊桥仙》时,教师通过适当引导可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使其理解所谓“爱情”并不是要每时每刻都在一起,这样也会对其今后的人生形成积极影响。

三、拓展教学,丰富意象

把握诗词意象并不是短期内就能掌握的技巧,需要学生在较长时间内不断积累经验,丰富自身的认知,除了要依靠语文教材,还要积极延伸教材,实现课堂教学到生活和社会的拓展。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勇于探索,获取新的生活经验,不断丰富诗词意象。

一方面,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教会学生归纳意象,掌握各种意象代表的含义。比如是坚贞高洁的象征,元稹《》一诗中就曾使用该意象赞扬这类人。鸿雁是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象征,杜甫在《天末怀李白》中,就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鸿雁的身上。傲霜斗雪、生命力顽强是梅花的特点,陈亮的《梅花》不仅歌颂了梅花的品质,同时也是对具有这种精神的人的颂扬。除此之外,常见的古诗词意象还包括杜鹃、梧桐、莲花、松树、竹子、兰花等。

另一方面,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谐音字,使诗词意象更加丰富。诗人经常将自身感情蕴藏于诗词的谐音字中,比如“柳”和“留”是谐音,“柳”可用于表示挽留,所以向亲友送上折柳,就是表达不舍与挽留的意思,如《雨霖铃》与《折杨柳》就是典型的例子。又如“怜”和“莲”是谐音,“莲”经常用来表达纯洁的爱情与女子对男子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