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分文章范文

时间:2023-03-27 01:34: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缘分文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缘分文章

篇1

(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渡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此时,由于劳动和设备已经充分利用,因而要使产量再增加已经不可能,过渡的需求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

(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即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为供给型通货膨胀,是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造成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大致有:工资过渡上涨、利润过渡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三)需求和成本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

在实际中,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因各种原因同时推进的价格水平上涨,就是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假设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动开始的,即过渡的需求增加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又成为工资上涨的理由,工资上涨又形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四)预期和通货膨胀惯性

在实际中,一旦形成通货膨胀,便会持续一般时期,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通货膨胀惯性,对通货膨胀惯性的一种解释是人们会对通货膨胀做出的相应预期。

预期对人们经济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导致通货膨胀具有惯性,如人们预期的通胀率为10%,在订立有关合同时,厂商会要求价格上涨10%,而工人与厂商签订合同中也会要求增加10%的工资,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单位产品的成本会增加10%,从而通货膨胀率按10%持续下去,必须然形成通货膨胀惯性。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货膨胀必将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影响。如果社会的通货膨胀率是稳定的,人们可以完全预期,那么通货膨胀率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很小。因为在这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各种名义变量都可以根据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从而使实际变量不变。这时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唯一影响,是人们将减少他们所持有的现金量。但是在通货膨胀率不能完全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将会影响社会收入分配及经济活动。因为这时人们无法准确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名义变量,以及他们应采取的经济行为。

(一)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

通常借贷的债务契约都是根据签约时的通货膨胀率来确定名义利息率,所以当发生了未预期的通货膨胀之后,债务契约无法更改,从而就使实际利息率下降,债务人受益,而债权人受损。其结果是对贷款,特别是长期贷款带来不利的影响,使债权人不愿意发放贷款。贷款的减少会影响投资,最后使投资减少。

(二)在雇主与工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

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工资增长率不能迅速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从而即使在名义工资不变或略有增长的情况下,使实际工资下降。实际工资下降会使利润增加。利润的增加有利于刺激投资,这正是一些经济学家主张以温和的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发展的理由。

(三)在政府与公众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众

由于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名义工资总会有所增加,随着名义工资的提高,达到纳税起征点的人增加了,有许多人进入了更高的纳税等级,这样就使得政府的税收增加。但公众纳税数额增加,实际收入却减少了。政府由这种通货膨胀中所得到的税收称为“通货膨胀税”。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实际上是政府对公众的掠夺。这种通货膨胀税的存在,既不利于储蓄的增加,也影响了私人与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三、主要结论与对策

国家中央银行,如中国人民银行、美联储,可经由设定利率及其他货币政策来有力地影响通货膨胀率。高利率(及资金需求成长迟缓)为央行反通胀的典型手法,以降低就业及生产来抑制物价上涨。

然而,不同国家的央行对控制通货膨胀有不同的观点。例如说,有些央行密切注意对称性通货膨胀目标,而有些仅在通货膨胀率过高时加以控制。欧洲中央银行因在面对高失业率时采行后者而受指责。

货币主义者着重由金融政策以降低资金供给来提高利率。凯恩斯主义者则着重于由增税或降低政府开支等财政手段来普遍性的降低需求。其对金融政策的解释部分来自罗伯特?索罗对日用品价格上涨所作的研究成果。供给学派所主张的抵抗通货膨胀方法为:固定货币与黄金等固定参考物的兑换率,或降低浮动货币结构中的边际税率以鼓励形成资本。所有这些政策可透过公开市场操作达成。

另一种方法为直接控制薪资与物价。美国在1970年代早期,尼克松主政下,曾试验过这种方法。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是,这些政策与刺激需求面同时实施。故供给面的限制(控制手段、潜在产出)与需求增长产生冲突。经济学家一般视物价控制为不良作法,因其助长短缺、降低生产品质,从而扭曲经济运行。然而,若能避免因经济严重衰退导致成本升高,或在抵抗战时通货膨胀的情形下,这样的代价或许值得。

参考文献:[1]艾慧.中国当代通货膨胀理论研究.上海财经出版社.

[2]曼昆著,张帆、梁晓钟译.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0-15.

篇2

“呜~~”杨慧哭了。因为正巧这时,她母亲去世了,无依无靠(她姐姐上学和家里没有联系)。只好接着上武术班,在那:

休息时间:“爆炸性新闻啊~听说我们班来了一位帅哥(名:冷追风),不错吧!”现在的杨慧根本把这些就听不进去........

放学的路上:“你怎么了?一见到你就无精打采的,没事吧?交个朋友?”对,这是冷追风说话。“哦。你好,我叫杨慧,可以做朋友。”打这以后,他们在班里成了一对“情侣”(只是让杨慧还是那么冷漠,因为杨慧心里文轩的影子不断重现..)

休闲时间:“唉,你,干嘛老盯着冷追风不放,神经病!”“就是。”“就是啊干嘛呀!”杨慧还是那样静静地走,没什么变化。这时,不知是谁用拳头打了杨慧一拳,“啊,你干嘛!有病啊!”“你有病你有病,谁让你爱我的冷追风,活该!”一场战斗在所难免.........

篇3

关键词:热电偶;热电阻

Abstract: temperature is thermal power plant thermal control system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ameters in decades rapid development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easuring technology, measuring equipment from a single function to multifunction, intelligence, accuracy. Based on today's large thermal power unit by application of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device of the type, basic structure, measuring principl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temperature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components of fault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method of thermal control specialty construction for my company personnel in the unit start-up process to make a technical guidance.

Key words: thermocouple; Thermal resistance.

中图分类号:TM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概述

温度信号是热电厂热力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参数,通常一台600MW的火电机组约有1000点左右(北仑百万机组有3000多点,其中锅炉壁温2000多点),占各类测点总量的30﹪左右,而且测量范围广。因此测量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机组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高效性。

热电偶测量装置

热电偶是火电厂中最常用的温度测量元件之一,其优点是:

1)测量精度高,因热电偶直接与测量介质相接触,不受中间介质影响。

2)测量范围广,常用的热电偶从-50~+1600℃均可连续测量,某些特殊的热电偶最低可测 -269℃,最高可测+2800℃.

3)构造简单,使用方便,热电偶通常有两种不同的金属丝组成,而且不受大小和开头的限制,外有保护套管,用起来非常方便。

1.1.热电偶的工作原理:

两种不同成份的导体(称为热电偶丝材或热电极)两端接合成回路,当接合点的温度不同时,在回路中就会产生电动势,这种现象称为热电效应,而这种电动势称为热电势。热电偶就是利用这种原理进行温度测量的,其中,直接用作测量介质温度的一端叫做工作端(也称为测量端),另一端叫做冷端(也称为补偿端);冷端与显示仪表或配套仪表连接,显示仪表会指出热电偶所产生的热电势。热电偶实际上是一种能量转换器,它将热能转换为电能,用所产生的热电势测量温度,对于热电偶的热电势,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1):热电偶的热电势是热电偶工作端的两端温度函数的差,而不是热电偶冷端与工作端,两端温度差的函数;2):热电偶所产生的热电势的大小,当热电偶的材料是均匀时,与热电偶的长度和直径无关,只与热电偶材料的成份和两端的温差有关;3):当热电偶的两个热电偶丝材料成份确定后,热电偶热电势的大小,只与热电偶的温度差有关;若热电偶冷端的温度保持一定,这进热电偶的热电势仅是工作端温度的单值函数。

1. 2热电偶的种类:常用热电偶可分为标准热电偶和非标准热电偶两大类。标准热电偶是指国家标准规定了其热电势与温度的关系、允许误差、并有统一的标准分度表的热电偶,它有与其配套的显示仪表可供选用。非标准化热电偶在使用范围或数量级上均不及标准化热电偶,一般也没有统一的分度表,主要用于某些特殊场合的测量。标准化热电偶我国从1988年1月1日起,热电偶和热电阻全部按IEC国际标准生产,并指定S、B、E、K、R、J、T七种标准化热电偶为我国统一设计型热电偶。目前大型火电机组中比较常用的热电偶是:1)(K型热电偶)镍铬-镍硅热电偶镍铬-镍硅热电偶(K型热电偶)是目前用量最大的廉金属热电偶,其用量为其他热电偶的总和。正极(KP)的名义化学成分为:Ni:Cr=90:10,负极(KN)的名义化学成分为:Ni:Si=97:3,其使用温度为-200~1300℃。K型热电偶具有线性度好,热电动势较大,灵敏度高,稳定性和均匀性较好,抗氧化性能强,价格便宜等优点,能用于氧化性惰性气氛中。广泛为用户所采用。

K型热电偶不能直接在高温下用于硫,还原性或还原,氧化交替的气氛中和真空中,也不推荐用于弱氧化气氛中。2)(E型热电偶)镍铬-铜镍热电偶镍铬-铜镍热电偶(E型热电偶)又称镍铬-康铜热电偶,也是一种廉金属的热电偶,正极(EP)为:镍铬10合金,化学成分与KP相同,负极(EN)为铜镍合金,名义化学成分为:55%的铜,45%的镍以及少量的锰,钴,铁等元素。该热电偶的使用温度为-200~900℃。E型热电偶热电动势之大,灵敏度之高属所有热电偶之最,宜制成热电堆,测量微小的温度变化。对于高湿度气氛的腐蚀不甚灵敏,宜用于湿度较高的环境。E热电偶还具有稳定性好,抗氧化性能优于铜-康铜,铁-康铜热电偶,价格便宜等优点,能用于氧化性和惰性气氛中,广泛为用户采用。E型热电偶不能直接在高温下用于硫,还原性气氛中,热电势均匀性较差。1.3热电偶常见的故障与分析:1.3.1.热电偶测温元件的故障原因及处理方法有哪些?

1.3.1.1 故障现象一。热电势比实际值小。

原因分析:

1)短路。

2)热电偶接线盒内接线柱间短路。

3)补偿导线因绝缘烧坏而短路。

4)补偿导线与热电偶不匹配。

5)补偿导线与热电偶极性接反。

6)插入深度不够和安装位置不对。

7)热电偶冷端温度过高。

处理方法:

1)经检查若是由于潮湿引起,可烘干;若是由于瓷管绝缘不良,则应予以更换。

2)打开接线盒,把接线板刷干净。

3)将短路处重新绝缘或更换新的补偿导线。

4)更换成同类型的补偿导线。

5)重新接正确。

6)改变安装位置和插入深度。

7)热电偶的连接导线换成补偿线,使冷端移开高温区。

1.3.1.2故障现象二。热电势比实际大。

原因分析:

1)补偿导线与热电偶型号不匹配。

2)插入深度不够或安装位置不对。

3)热电极变质。

4)有干扰信号进入。

5)热电偶参考端温度偏高。

处理方法:

1)更换相同型号的补偿导线。

2)改变安装位置或插入深度。

3)更换热电偶。

4)检查干扰源,并予以消除。

5)调整参考端温度或进行修正。

1.3.1.3故障现象三。测量仪表指示不稳定,时有时无,时高时低。

原因分析:

1)热电极在接线柱处接触不良。

2)热电偶有断续短路或断续接地现象。

3)热电极已断或似断非断。

4)热电偶安装不牢固,发生摆动。

5)补偿导线有接地或断续短路现象。

处理方法:

1)重新接好。

2)将热电偶的热电极从保护管中取出,找出故障点并予以消除。

3)更换新电极。

4)安装牢固。

5)找出故障点并予以消除。

1.3.1.4故障现象四。热电偶电势误差大。

原因分析:

1)热电极变质。

2)热电偶的安装位置与安装方法不当。

3)热电偶保护套管的表面积垢过多。

4)测量线路短路(热电偶和补偿导线)。

5)热电偶回路断线。

6)接线柱松动。

处理方法:

1)更换热电偶。

2)改变安装位置与安装方法。

3)进行清理。

4)将短路处重新更换绝缘。

5)找到断线处,并重新连接。

6)拧紧接线柱。

2.热电阻测量装置

以热电阻为测量元件的温度测量装置在火电厂中尽次于热电偶,普通型热电阻价格比热电偶便宜,同时低温特性较好,测量精度高于热电偶,主要用于检测低于200℃的测点。目前主要在火电厂中运用在风机、磨煤机等大型转动机械电机的电机温度,(同时根据各个电厂的使用爱好,有的电厂选择热电偶)一台600MW的大型火电机组热电阻的使用率大概有200-300点。

2.1热电阻测量元件

2.1.1热电阻工作原理

热电阻是中低温区最常用的一种温度检测器。它的主要特点是测量精度高,性能稳定。其中铂热是阻的测量精确度是最高的,它不仅广泛应用于工业测温,而且被制成标准的基准仪。

与热电偶的测温原理不同的是,热电阻是基于电阻的热效应进行温度测量的,即电阻体的阻值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特性。因此,只要测量出感温热电阻的阻值变化,就可以测量出温度。目前主要有金属热电阻和半导体热敏电阻两类。金属热电阻的电阻值和温度一般可以用以下的近似关系式表示,即Rt=Rt0[1+α(t-t0)]式中,Rt为温度t时的阻值;Rt0为温度t0(通常t0=0℃)时对应电阻值;α为温度系数。半导体热敏电阻的阻值和温度关系为Rt=AeB/t式中Rt为温度为t时的阻值;A、B取决于半导体材料的结构的常数。相比较而言,热敏电阻的温度系数更大,常温下的电阻值更高(通常在数千欧以上),但互换性较差,非线性严重,测温范围只有-50~300℃左右,大量 用于家电和汽车用温度检测和控制。金属热电阻一般适用于-200~500℃范围内的温度测量,其特点是测量准确、稳定性好、性能可靠,在程控制中的应用极 其广泛。

2.1.2热电阻种类

(1)精密型热电阻:工业常用热电阻感温元件(电阻体)的结构及特点。从热电阻的测温原理可知,被测温度的变化是直接通过热电阻阻值的变化来测量的,因此,热电阻体的引出线等各种导线电阻的变化会给温度测量带来影响。为消除引线电阻的影响同般采用三线制或四线制。(2)铠装热电阻:铠装热电阻是由感温元件(电阻体)、引线、绝缘材料、不锈钢套管组合而成的坚实体,它的外径一般为φ2~φ8mm,最小可达φ1mm。 与普通型热电阻相比,它有下列优点:①体积小,内部无空气隙,热惯性上,测量滞后小;②机械性能好、耐振,抗冲击;③能弯曲,便于安装;④使用寿命长。(3)端面热电阻:端面热电阻感温元件由特殊处理的电阻丝材绕制,紧贴在温度计端面。它与一般轴向热电阻相比,能更正确和快速地反映被测端面的实际温度,适用于测量轴瓦和其他机件的端面温度。(4)隔爆型热电阻:隔爆型热电阻通过特殊结构的接线盒,把其外壳内部爆炸性混合气体因受到火花或电弧等影响而发生的爆炸局限在接线盒内,生产现场不会引超爆炸。隔爆型热电阻可用于Bla~B3c级区内具有爆炸危险场所的温度测量。

2.1.3热电阻的信号连接方式

热电阻是把温度变化转换为电阻值变化的一次元件,通常需要把电阻信号通过引线传递到计算机控制装置或者其它一次仪表上。工业用热电阻安装在生产现场,与控制室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热电阻的引线对测量结果会有较大的影响。目前热电阻的引线主要有三种方式1二线制:在热电阻的两端各连接一根导线来引出电阻信号的方式叫二线制:这种引线方法很简单,但由于连接导线必然存在引线电阻r,r大小与导线的材质和长度的因素有关,因此这种引线方式只适用于测量精度较低的场合2三线制:在热电阻的根部的一端连接一根引线,另一端连接两根引线的方式称为三线制,这种方式通常与电桥配套使用,可以较好的消除引线电阻的影响,是工业过程控制中的最常用的引线电阻。3四线制:在热电阻的根部两端各连接两根导线的方式称为四线制,其中两根引线为热电阻提供恒定电流I,把R转换成电压信号U,再通过另两根引线把U引至二次仪表。可见这种引线方式可完全消除引线的电阻影响,主要用于高精度的温度检测。热电阻采用三线制接法。采用三线制是为了消除连接导线电阻引起的测量误差。这是因为测量热电阻的电路一般是不平衡电桥。热电阻作为电桥的一个桥臂电 阻,其连接导线(从热电阻到中控室)也成为桥臂电阻的一部分,这一部分电阻是未知的且随环境温度变化,造成测量误差。采用三线制,将导线一根接到电桥的电 源端,其余两根分别接到热电阻所在的桥臂及与其相邻的桥臂上,这样消除了导线线路电阻带来的测量误差。一般都采用三线制接法。热电偶产生的是毫伏信 号,不存在这个问题。

2.1.4.热电阻测温元件的故障原因及处理方法有哪些?

2.1.4.1故障现象一。仪表指示值比实际温度低或指示不稳定。

原因分析:

1)保护管内有积水。

2)接线盒上有金属屑或灰尘。

3)热电阻丝之间短路或接地。

处理方法:

1)清理保护管内的积水并将潮湿部分加以干燥处理。

2)清除接线盒上的金属屑或灰尘。

3)用万用表检查热电阻短路或接地部位,并加以消除,如短路应更换。

2.1.4.2故障现象二,仪表指示最大值。

原因分析:热电阻断路。

处理方法:

1)用万用表检查断路部位并予以消除。

2)如连接导线断开,应予以修复或更换。

3)如热电阻本身断路,应更换。

2.1.4.3故障现象三,仪表指示最小值。

原因分析:热电阻短路。

处理方法:

1)用万用表检查短路部位,若是热电阻短路,则应修复或更换。

2)若是连接导线短路,则应处理或更换。

3.结束语

现今测温测量装置在火电机组中运用比较广泛,从机组运行的稳定性来说,总是希望测温测量装置有非常高的可靠性和满意的测量精度,为了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在火电机组建设前期,根据测点的位置和应用选择合适的测温测量装置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李春茂.电子技术应用.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

[2]吴万奋.快速热电偶测温误差综述.中国测量技术,2006,(6).

篇4

关键词:换热器 膨胀节 裂纹 质量控制

1、引言

某单位制造了一台带有膨胀节的换热器,在膨胀节与筒体连接的对接焊缝焊完后不久,即在焊缝热影响区发现了一条300mm长的贯穿裂纹。在修补该裂纹时,裂纹又沿着周向扩展到大约960mm长。针对该膨胀节的焊缝产生裂纹的现象,我们做了必要的试验并对可能造成裂纹产生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分析。

2、试验与分析

2.1 膨胀节的材料

经过审查膨胀节壳体材料的质量证明书和检验记录,确定其材料为Q345R,经过具体的理化性能试验看出,原材料质量证明书上的化学成份与复验的化学成份基本相同,说明材料没有用错,但是材料的力学性能出入较大,尤其是冲击功数据。

2.2 硬度测定

对膨胀节的母材及焊缝热影响区做了硬度(HB)测定,结果显示,焊缝热影响区的硬度大于母材的硬度,说明焊缝热影响区由于淬火作用而发生硬化,这使得初始裂纹顶端附近的断面韧性下降,对断裂强度影响很大。

2.3 膨胀节的压型制造

该膨胀节的成型方法是用一个圆环整体压制而成。制造工艺过程要求:先将圆环加热,翻内孔(即φ819mm的孔),然后把下模翻转,下面朝上,冷压圆环外孔(即φ1186mm的孔),成型后进行正火处理。

经核查,该膨胀节制造时没有完全执行制造工艺,而是先冷压,在压制过程中胎具破裂,就直接用火焰加热压制,由于火焰加热的时间及温度很难控制,压制后又没有经过正火处理,致使其产生了较大的热应力、组织应力和内应力,这些残余应力应是导致裂纹产生的主要原因。

2.4 膨胀节的焊接工艺

膨胀节与筒体组焊的焊接工艺为:采用手工电弧焊,焊条为E5015(结507)、φ3.2mm,焊接电流为90~130A,焊接电压为22~28V,焊接速度控制在150~250mm/min[3]。

2.5 断口分析

裂纹产生在膨胀节上,距焊缝熔合线2mm左右,断口附近的材料没有明显的变形,断口平齐,具有明亮的光泽,呈晶状断口,这表明为脆性断裂。

2.6 金相分析

经对膨胀节裂纹处进行金相分析。其金相组织为珠光体和少量的铁素体,晶粒度为5级,并有0.5级硫化物及1.5级氧化物夹杂物。从显微组织可以看出,该处是过热组织,晶粒有长大倾向,并产生少量魏氏体组织,该组织的出现使材料的塑性和韧性显著下降,根据cottrell理论[1]提出的临界条件:

σf≥2μrd-1/2/ksy (1)

式中:σf—断裂临界应力;μ—剪切弹性模量;r—表面能;d—晶粒尺寸,晶粒度;

ksy—与晶粒度有关的材料常数,代表一个晶粒屈服之后,使邻近晶粒屈服所需增加的剪应力量。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其它条件不变时,随晶粒尺寸d的增大,断裂临界应力σf下降,因而发生脆性断裂危险增加。

2.7 膨胀节焊接的残余应力分析

膨胀节的直径与壁厚之比较大,其环缝中的应力分布与平板对接相类似,即焊缝区会发生轴向缩短和周向收缩,从而引起剪力Q和弯矩M增大,其结果是使膨胀节中产生轴向的残余应力σx及周向的残余应力σt。

2.8 膨胀节的焊接变形

2.8.1 横向收缩变形

在焊接结构中,横向收缩比纵向拘束形成较大的拘束应力,导致产生裂纹。由于实际板厚B为8mm,小于临界板厚Bc,因此冷却后膨胀节的横向收缩可由下式[1]计算:

ΔW=αq/CρB (2)

式中:ΔW—横向收缩;α—线膨胀系数,取10.76×10-6mm/mm℃;

q—线能量,取16000J/cm;C—比热,取0.12J/g℃;ρ—密度,取7.85g/cm3。

将各值代入上式得:

ΔW=2.38mm 说明膨胀节焊缝冷却后的横向收缩量为2.38mm。

2.8.2 角变形

除了产生横向收缩变形外,母材还会产生角变形,由于沿板厚方向加热不均匀,塑性变形不同,横向收缩不一致,于是板件将以焊缝为轴心转动而产生角变形,其角变形可用下式[1]求得:

β=0.0176tgα/2 (3)

式中:β—角变形;α—V形坡口角度,取60°。

将该值代入上式得:β=0.01

说明膨胀节的焊缝冷却后产生了0.01弧度的角变形,其变形很小。

2.9 质量管理分析

从质量管理的角度,经调查分析,发现该膨胀节制造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工艺纪律,车间施工人员和专职检验员也未在过程中进行跟踪督促检查或者中间环节的巡查,只是在每一个工序完成后进行完工检验;没有对工人进行定期的培训,以提高工人的质量意识、自觉性和责任感。

质量保证体系责任人员也应该深入到制造现场对质量体系的运行、产品重要零部件的组焊等重要环节,在制造过程中进行有效地监督检查,使质量保证体系在制造单位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并实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使产品质量得到有效地控制。

3、结语

从以上的试验与分析中可得出如下结论:该膨胀节产生裂纹的主要原因是该膨胀节在制造过程中没按照制造工艺进行制造,热成形后没有正火处理,使其具有了较大的残余应力;在焊接接头中,热影响区又存在着较高的残余拉伸应力,同时此区也是材料性能发生变化的区域,加上热应变时效脆化的影响,最终促使材料产生了脆性断裂。

综上所述,膨胀节的制造必须严格执行产品工艺及焊接工艺,同时,也充分说明了对膨胀节等重要零部件制造过程实行过程质量检验控制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 孟广哲,贾安东.焊接结构强度的断裂.机械工业出版社,1986年.

篇5

论文摘 要: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健康成长已是当务之急,有必要就青年教师成长的过程、成长的主客观要素等问题做深入研究和探讨。  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步入到“大众化教育”,每年有大量青年教师加入到教师行列,已不像早期高等教育那样从给主讲教师当助教开始,全程听主讲教师课、给学生上辅导课或参与部分实验(践)指导课工作,约经一至两年时间实际锻炼,才正式登上讲台。现今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根据《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全省201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0%,到2020年毛入学率上升到50%,每年急需大批青年教师直接登上讲台已是不争事实。要指出的是,绝大多数青年教师在读书时未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既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熏陶,又缺少教学过程实践锻炼。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指出的,要实现规划目标,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数量充足、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而师资队伍建设又必须将培养青年教师放在首位。以下笔者就青年教师成长过程、成长的主客观要素等问题,做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一、青年教师成长需经历三个阶段

刚踏上教师岗位的青年教师,常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对教学内容把握不足。易受知识面窄、教学经验不足、对授课内容琢磨不够的影响,不能由浅入深、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课堂教学停留在记忆性水平,达不到理解性高度。二是课堂教学方法欠佳。不能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不注重启发、精心提问、讨论互动,枯燥的授课方法引起学生主体性缺失,师生沟通交流受阻,课堂难以活跃,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三是个别青年教师爱岗敬业精神不足。受社会影响,心燥气浮,急功近利,对教书育人使命认识不足,责任心不强,精力错位。经调查与跟踪,发现青年教师成长需经历三个阶段。

(1)磨合阶段(经历1至2年)。本阶段任务是了解教学工作要求,摸索教学规律,初步掌握教学方法、手段,熟悉教学工作规范,核心是过好教学关。

(2)适应阶段(约经3至5年)。已经历了一定的教学实践,情绪稳定,与学生建立了感情,已适应教学要求。本阶段希望业务进修,提升各方面能力,向教学骨干目标迈进。

(3)成熟阶段(历时6至10年)。这时已掌握了教学基本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许多人已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得到学校领导和同行认可。本阶段渴望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总结教学经验,对教研教改和科研工作有浓厚兴趣,希望晋升高级职称,成为专业带头人或二级学院的教学(或科研)领导。

二、影响青年教师成长的两大要素

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有两个要素:一是主观努力内因,二是客观保障外因。

(一)主观努力是第一要素

主观努力应体现于多方面,但首先要在掌握课堂教学技巧、摸索合适教学方法、学会师生之间沟通、坚持系统听课四个方面狠下工夫。

1掌握课堂教学技巧

讲课技巧涉及方方面面,应把握好三点:

(1)备好一门课。备课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归纳总结式授课方式,将书本上的知识点有选择性地整理出来并按内容讲授的先后进行排序;第二个层次是提炼消化式的授课方式,将知识消化吸收后凝聚于心,教师通过自己的理解将教学内容转化为通俗、生动的语言;第三个层次是更高层次,对书本知识运用自如,出口成章,与社会实际、自然现象融会贯通,旁征博引,激发想象,引人入胜。

(2)让学生听懂。非是易事,其原因:学生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努力程度差异、文理学生合班更是难上加难等。为此要“四个考虑”:①考虑讲课内容的预备知识足够性;②考虑所讲授内容的通俗、精炼性;③考虑讲课过程的循序渐进性;④考虑如何帮助学生获得问题答案。

(3)提高学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前进动力,能激发学生探索、求真、创新。为此可采取的方法有:①能用形象手段体现课程内容的就尽量不用文字;②选择实例时要选取学生所关注的热点或已听到过但未能给出解答的实例;③要知道学生想什么、关心什么,讲课内容才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提高兴趣。

2摸索合适教学方法

再好的教学内容若缺少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去配套、实施,就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青年教师应把握好六个要点:

(1)课件与板书设计的有机结合。两者有机结合,既直观形象,又便于回顾、突出重点。设计课件时要避免大段文字,应图文并茂;必要时可采用视频,但应适度。

(2)语音和语调的科学调节。语音要有高有低,语调要抑扬顿挫,既娓娓动听,又具亲和力。

(3)理论联系实际。坚持高职教育理论“必需、够用”的原则。讲课要注意联系社会、学校、生产环节的实际,使学生感到学习理论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感到课程的学习内容可用、能用、实用,激发出积极性。

(4)口头表达。功底深厚、知识扎实的人往往有突出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很高的说话艺术。

(5)脱稿讲授。只有对教学内容娴熟,才能做到脱稿讲授,才能施展肢体语言的魅力,教学思路才会一气呵成。具有过硬的教学能力一定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加深师生感情,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

(6)启发式教学。别以为所有的教学内容只有通过教师讲授,学生方能掌握,要善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设置情境或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和评判,发挥好教师的“导演”作用,既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又体现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3学会师生之间沟通

师生首先从语言沟通开始,通过彼此信任,最后达到精神上的沟通,教学就能取得最好效果。应把握好三个要点:

(1)给学生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仪容仪表端庄大方,有良好教风,遵守教学纪律,做到身教重于言教,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2)调节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与否,取决于教师是否有亲和力。师生互动不能拘泥于一问一答式,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敢于提出不同看法。有时可采用换位方式,鼓励学生大胆担当教师角色,与其他同学开展互动。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式必然会升华为师生精神上的沟通。有利于教书育人,有利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承认学生有差异,仅是差异,没有差生。从爱护学生出发,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使其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学有所乐。关爱学生、帮助学生、善待学生。 转贴于

须知,教学虽有客观规律,但规律运用在过程中,也会形成鲜明个性,呈现教师的教学风格,这是人们常说的“教无定法”。教学要因人而异,在课堂内容把握、课堂组织形式、课堂气氛调节、内容细节处理等方面要结合任教班级学生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实际,切忌盲目模仿、生搬硬套。

4坚持系统听课

以学生身份听课和以教师身份听课,不仅出发点不同,而且感受、收获大不相同。虚心向老教师、同行学习,不耻下问,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系统听课感受教学团队的关爱。

(二)客观保障至关重要

青年教师成长,主观努力虽是前提,但客观保障也至关重要。

1培育优良的校园环境

一方面要营造一个融洽、友爱、民主、和谐的校园环境,构建师生员工团结奋进、广开言路、宽松适度的工作环境,就会产生“良禽择木而栖”的效应,青年教师就会领悟到自身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另一方面要有一个严谨的教育教学环境。

2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1)开展岗前培训。学习高等教育的相关理论、高职教育的理念和人才培养的目标,了解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学校教学工作规范、教学文件编写、教学方法和手段等。不能停留在听讲环节,还要组织讨论、集体备课,参加试讲,名师点评,过好岗前培训关。

(2)培养教师能力。做好以下方面工作:①实行“导师制”(或“助教制”)。指定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指导老师,对其教学全过程进行跟踪、指导,帮助他们制定与实施教师的职业人生规划。②开展课堂教学观摩比赛。③举办“名师讲座”。④鼓励在职修研。⑤吸收他们参与骨干教师的教研教改、科研项目工作。⑥激励青年教师创造条件参加校外学术会议或到名校做访问学者。⑦分批到企业锻炼。承担学生实习指导工作、熟悉企业生产工艺或流程、参与技术开发或技术服务等。

(3)发挥名师、督导人员的“传、帮、带”作用。教学名师的敬业精神、师德风范、工作业绩是全校师生所公认的,“榜样”会给青年教师增添前进的动力;教学督导员在教学全程监控中,贯彻“以导为主、以督为辅”的方针,坚持“热情地导、科学地导”的原则,抓住大好时机对青年教师“传、帮、带”;“首席教师”“金教鞭”教师的教学示范作用,也为青年教师树立了标杆。

3发挥教研室(专业)的教学团队作用

教研室(专业)是青年教师参与各项教学活动最多的基层教学单位,教师们共同组成一个教学团队。教研室(专业)主任应经常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多召开集体备课会、多开展教学示范课等教研教改活动,让青年教师尽快掌握教学基本规律,过好教学关,提高教学能力。

三、结语

我国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是否能够实现,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而师资队伍建设则有赖于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与壮大。青年教师的职业理想是其成长的动力因素;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理念是其成长的关键因素;教学、科研和服务等能力培养是其成长的核心因素;创建优良的校内环境(校园环境、领导风格、规章制度、图书资料、仪器设备、民主与和谐氛围等)是其成长的外部因素。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有着十年办学经验,历来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通过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的努力,昔日的青年教师已是教学的中坚力量,涌现出一批校内的“首席教师”、广东省教书育人先进代表、全国“金教鞭”奖获得者等。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怠速不稳;故障;机理;原因;排除

发动机怠速不是一种速度,而是指发动机一种工作状况。在发动机空转时,完全放松油门踏板,这时发动机就处于怠速状态。发动机怠速不稳现象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正常怠速运转不稳定,发动机发抖,转速不均匀,总有熄火倾向,加速时有回火现象或怠速转速不能调低,调低就熄火.另一种是快怠速不稳或没有快怠速,突出表现为停车时不能开空调,一开空调就熄火。造成发动机怠速不稳的故障原因也是多种多样,怠速控制中的问题确实给我们汽车维修人员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如何对待,如何分析,如何排除怠速控制中所发生的各种故障,是摆在汽车故障维修和诊断面前的一个课题。

1.怠速控制机理

在怠速控制系统中,首先电控单元(ECU)根据节气门位置传感器、车速传感器确定发动机是否处于怠速工况。然后ECU根据冷却水温度传感器、空调开关及空档起动开关所采集的信号进行综合运算,并将其所决定的目标转速与发动机的实际转速进行比较,确定一个最佳的怠速转速控制量,驱动怠速控制装置增加或减少空气量,实现对怠速空气量的控制。怠速控制原理框图见图1。

图1 怠速控制原理框图

1-冷却液温度信号;2-A/C开关信号;

3-空挡位置开关信号;4-转速信号;5-节气门位置信号;

6-车速信号;7-怠速控制装置

2.怠速控制方式

怠速控制的实质是对怠速工况下的进气量进行控制,虽然进气量控制的方式及所采用的控制装置随车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根据怠速进气量控制方式的基本特征仍可分为2种类型:

(1)节气门直动控制方式

节气门直动控制方式示意图略。它通过怠速控制装置4直接控制节气门的开度,进而控制空气通路的截面,以调节怠速时的空气流量,实现怠速控制。

(2)旁通空气道控制方式

旁通空气道控制方式示意图见图2。它通过怠速控制装置4控制怠速旁通空气道3的截面大小,进而调节怠速时的空气流量,实现怠速控制。

1-节气门;2-进气管;3-旁通空气道;4-怠速控制装置

3.发动机怠速不稳的原因分析

汽车是由电控系统来控制发动机怠速大小的,因此,引起怠速不稳的原因较多,也比较复杂,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混合气过浓或过稀

发动机在怠速工况下,出现混合气过浓或过稀是由于进气量过少或过多所致。由于ECU是通过控制进气量来控制怠速的,因此,混合气过浓或过稀会导致发动机怠速不稳。影响进气量的主要因素有:一是怠速控制阀有故障,二是喷油器滴漏或堵塞,三是节气门及进气道积垢过多,四是进气管漏气,五是排气系统堵塞。

(2)点火不完全

点火不完全是由于点火系统出现故障造成的。点火系统故障会造成混合气的燃烧异常或无法正常点火燃烧,部分气缸燃烧不完全或失火,使发动机怠速运转不平稳。影响点火不完全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火花塞故障,导致混合气无法正常点火燃烧;二是高压线故障,导致点火能量不足引起混合气异常燃烧;三是点火提前角失准,由于传感器故障,ECU不能准确地确定点火提前角的大小,造成点火过早或过迟;四是点火模块故障,使点火能量不足或者火花塞不能点火,造成部分气缸燃烧不完全或失火。

(3)传感器信号不正确

在怠速控制系统中,ECU根据传感器的信号来控制怠速的高低,如果传感器信号失准,ECU就无法对发动机进行正确的怠速调节,就会造成发动机怠速不稳。常见的传感器故障有:一是空气流量传感器无法测出真实的进气量,造成ECU对进气量控制不准确,导致发动机怠速不稳;二是氧传感器失效,不能把排气管中的氧浓度信号正确地反馈给ECU,使喷油量不能得到修正,进而在怠速时供给发动机过浓或过稀的混合气,导致发动机怠速不稳;三是水温传感器失效,不能给ECU提供正常的发动机温度信号,使喷油量不能得到修正,造成混合气过浓或过稀,导致发动机怠速不稳;四是怠速开关不闭合,虽然发动机是在怠速工况下,但是ECU却误判为发动机处于部分负荷状态,于是ECU控制喷油器的喷油量增多,造成混合气过浓,发动机转速上升。

4.发动机怠速不稳的故障诊断方法

在进行故障诊断时,应首先了解汽车出现故障的现象,然后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根据故障的原因查找故障所在部位,最后对故障进行诊断和排除。在诊断发动机怠速不稳故障时,一般应遵循先外后内、先简后繁、代码优先的原则,按下述步骤进行:

(1)进行故障自诊断。要特别注意有无怠速开关、水温传感器、空气流量计、氧传感器、怠速控制阀的故障代码。

(2)检查点火正时及各缸火花塞、高压线、分火头是否工作不良。若有分火头烧蚀严重、高压线断路、漏电或火花塞积碳过多都会使点火电压低,能量小,从而使发动机工作不良,怠速不稳。

(3)检查水温传感器在不同温度下的电阻是否符合标准值。

(4)检查空气流量传感器是否正常。

(5)检查氧传感器工作是否正常。

(6)在怠速运转中拔下怠速控制阀线束插头,检查怠速控制阀工作是否正常,是否有积碳卡滞或堵塞。

(7)检查燃油系统和进气、排气系统是否正常。

5.发动机怠速不稳故障排除实例

5.1故障现象

一辆凌志L400轿车,冷车起动后怠速稳定,起动后大约半分钟,发动机怠速开始发抖,转速在600r/min~1000r/min之间游动。

5.2故障诊断与排除

首先,用跨接线跨接发动机舱内连接器的TE1和E1端子,从组合仪表上的CHECK灯读取故障代码为13,25和26(13为G或NE信号异常,25为空燃比过稀,26为空燃比过浓)。为避免以前的故障码没有清除,接着清除故障码,然后再起动发动机,踩下油门踏板,故障现象依旧,CHECK灯亮。再读取故障码为25,26。此时可初步断定为氧(λ)传感器出现故障,用诊断仪检查λ传感器,观察发动机运转情况,大约半分钟后,发动机开始出现抖动,转速在600r/min~1000r/min之间游动,氧传感器输出电压却仍保持在500mV不变,因此判断可能是氧传感器的温度不够造成氧传感器不能正常工作。而造成氧传感器温度不正常的原因可能是氧传感器加热线圈损坏。用万用表测量氧传感器加热线圈的电阻值为无穷大,说明氧传感器加热线圈已损坏。更换氧传感器后试车,故障排除。

5.3故障分析

氧传感器只有在温度达到300℃以上才能正常工作。为了使氧传感器尽快达到工作温度,氧传感器都带有加热器。如果氧传感器加热线圈损坏,就会造成发动机冷车时,氧传感器由开环控制转入闭环控制,氧传感器信号电压一直处于500mV左右,使ECU误认为发动机工作在稍浓的混合气状态下,于是ECU减少喷油量,使发动机转速过低,造成发动机怠速在大范围内游动。

6.结语

总之,发动机怠速不稳故障是汽车的常见故障,其原因也较多。随着汽车电控技术的不断提高,发动机怠速不稳故障的原因和故障排除也会更加复杂。但是,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发动机怠速不稳的原因,利用先进的专业检测仪器和汽车维修人员长期的经验积累,此类故障的准确诊断和排除仍然是能够做到的。

参考文献:

篇7

实习号 : 115

实习时间: 10,12周

金工实习报告

为期两周的金工实习结束了,但带给我的感受却永远的留在了我的心。我们知道,“金工实习”是一门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是高等院校工科学生学习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方法和技术,完成工程基本训练的重要必修课。它不仅可以让我们获得了机械制造的基础知识,了解了机械制造的一般操作,提高了自己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而且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锻炼,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了工程素质。对我们来说,金工实习是一次很好的学习、锻炼的机会,甚至是我们生活态度的教育的一次机会!

在我认为实习的本身目的就是锻炼我们的动手能力以及对工业知识的基本认识。它不同于课本教育,因为它有我们动手操作的空间!我之所以对实习有一种说不出的留恋,是因为我早已被老师们幽默的讲解和生动的描述所吸引。一个简单的瓶瓶罐罐,要想知道它是怎么来的,是要颇费一番功夫的。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早已习惯了那些现成的东西,在用的同时,也不会多想它究竟是如何得来的,如果偶尔有人问起,也会很不以为然的说,这不是我们所应该知道的。现在才知道这种想法是多么幼稚,从而也让我知道了为期两周的金工实习对我们是多么重要!

重要的安全

今天是实习的第一天。刚到实习地点,我们便被要求去看一个实习安全方面的录像,录像里详尽的播放了许多工种的实习要求,像电焊气焊,热处理等。看着许多因不按要求操作机器而发生的事故,再加上老师告诉我们的以前发生的类似事件,我真的有点害怕,许多人也和我有同样的感受。老师看出了这一点,就告诉我们,只要按照正确的方法,掌握要领,是不会发生事故的,于是我明白了,规范的操作,是安全的重要保证!而以后的实习过程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10天的时间我们没有发生任何的安全事故。

注塑挤塑

作为高分子专业的学生,塑料本应是我们最最熟悉的事物,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在这次的注塑挤塑实习中,我突然发现自己的知识是如此的浅薄!原本认为与自己最为贴近的事物实际却是如此的陌生!那些在我平时看来都是很平常的东西,突然间都变得那么神秘!这一课给我的印象很深,它让我很自然的就想,生活所用的一些东西如喝水用的杯子,超市里各形各样的塑料瓶子,它究竟是注射成型呢,还是挤出成型呢?这些都是很平常的问题,也许你会觉得可笑,但是在此之前我却从未想过。还有老师幽默的讲解,让我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这些虽说我们离开它照样过活,但是会给我们以后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

铸造成型

铸造也是一项非常辛苦但却能锻炼我们许多技能的工种。要让那些没有形状的沙子和泥巴变成我们想要的东西是要我们好好的动一动脑筋的,它需要的不仅是我们的体力,还要我们的耐心,来不得半点马虎!一整天下来尽管我们都给累得腰酸背疼,但是看到我们的辛苦换来的成果,心里就想其实那也不算什么!只是连我们自己都会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么一堆东西在我们的精心加工下竟可以变成如此漂亮。此时我相信了,世上其实是可以有奇迹发生的,只要我们用心。铸造成型,可以说完全是对小时侯玩泥沙的回味。不过这次除了那份冲动的心外,更需要的要算是细心加耐心了。看起来就这么简单的四部1造下沙型2造上沙型3打通气孔4开箱起模与合型。但是要想做出让大家叹为观止的模子来,不通过反反复复的修整是不可能得到的。有时候妙笔能生花但有时候也就是因为你的一点点修补让你前功尽弃,因此你是选择百尺杠头更进一步还是知足者常乐就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难题,它就像你人生中的岔路口,没个人都是在经历了无数个岔路口的决折之后才能到达生命的最高点。

薄板加工

薄板加工算是金工实习里比较危险的了,因为操作工具都是些很锋利的东西,操作对象是一片金属板,要在这片金属板上划线,然后用剪刀剪裁,时刻都有划烂手的可能。但由于作品比较有趣,是一个铁皮盒子,大家的热情还是很高的。但做起来就不是那样了,划线难,剪裁更难,一不小心剪错了,真是欲哭无泪。但是看到自己剪的完美的配件,又有一种成就感。当自己做的铁盒装配成时,真是百感交集。金工实习的目的可能也在此,让我们体会到成功与付出的关系。最激动人心的那一刻,就是铁盒合上时,你可不要小看这一关,这一关最困难了,前面所有的失误都会对这一关产生影响,能不能合上,是对铁盒的最重要的判定。

最后,当我们把自己辛辛苦苦得到的成品捧在掌心时,心里那种喜悦真是难以言表的,现在,那个小铁盒还摆在我的书架上,每当看到它时,我的心中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

实习感受

“痛并快乐着”――用这句话来形容短短10天的金工实习再恰当不过。这次实习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经验,它还培养了我们吃苦的精神和严谨认真的作风。

此次金工实习使我们学到了很多书中无法学到的东西。它使我们懂得观察生活,勇于探究生活,也为我们多方面去认识和了解生活提供了一个契机。它是生活的一种动力,促进我们知、情、意、行的形成和协调的发展,帮助自我完善。有些老师不只教我们金工实习的内容,还教我们如何学习,如何做人,让我们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篇8

从我的角度,这个导演第一次拍戏,其实跟我没有什么学生之类特别的关系,更多的是从导演对这件事的执着上,觉得非常难得。因为确实从剧本开始,找我看了剧本,后来就说自己要开始拍戏了,但实际上后来资金出了问题,自己掏自己的钱,一点一点的把这个电影去做完。而且花了很长时间,一个人自己去把电影里所有的工序都走了一遍,自己剪片子。当然后面肯定还是有有很多人去帮他,包括录音、音乐,肯定也是有很多人去帮这个导演。从我的角度,我其实也是这么一个概念,在担任这个监制的时候我是不会收分文的,更多的是对导演的帮助。

第一次做导演真的是非常难。而且在这样一个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自己掏钱去拍电影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可能每个导演都有这么一个第一次的经验,从我这个监制的角度,我更多的是在电影的剧本阶段,包括电影剪完了以后在剪辑的时候给了一些意见,从专业监制的角度实际上做的工作并不多, 实际上监制应该每一个步骤都要去把关,包括演员、进度,所有的这些东西。

从监制的角度来说,在制作上,肯定会有一些不满意,不满意主要就是说成本太低了,拍摄的时间也不够,制作上有一些粗糙的地方。但是从我的角度,在电影最重要的剧本阶段还是有不错的底子。包括王景春等几个演员,有他们的表演,可能在电影最重要的部分,包括整个电影的故事(我一般比较强调故事,强调演员的表演),我觉得在这方面电影实际上完成了它的预期吧。而且比我原来想象的,第一次剪完了,我看的时候觉得有点不尽人意的感觉。

篇9

关键词:热传导油系统 膨胀槽高温 膨胀槽改良 锅炉系统

一、热传导油系统简介

热传导油系统是有机热载体导热系统的俗称,因其加热均匀、温控准确、运行压力低、传热效率高和环保等优点,越来越多地被用在染料化工、树脂化工和医药化工等需要加热过程的行业。热传导油系统的组成如下图所示,主要包括锅炉(加热器)、循环泵、用热单元、膨胀槽(高位槽)、储油槽(低位槽)、注油泵和过滤器等部件。

二、传热介质劣化原因分析及有效措施

作为热传导系统传热介质的热传导油长期工作在高温条件下,它在系统中主要发生两个方面的劣化:

(一)在锅炉内的加热管内壁,由于局部高温导致油品发生热裂解,进而形成结焦和积碳;主要措施:①系统设计合理,保证热传导油有足够的流速,能够在热管内形成紊流;②选择粘度适当、热稳定性好的热传导油;③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保证“启动时:先启动循环泵,再点火加热;停机时:待油温降低到80℃以下,再停止循环泵(也就是防止所谓的“闷烧”)”。

(二)氧化变质生成油泥,并导致酸值升高。措施相对比较简单,因为虽热传导油的工作温度很高,但是整个系统近似密封循环系统,只有膨胀槽上排气管与氧气接触,因而防止热传导油发生氧化变质的主要措施有:①防止热传导油与氧气接触,可以采用膨胀槽通入氮气密封;②控制膨胀槽内油温,降低油品氧化变质的速度。根据《有机热载体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要求,膨胀槽内油温应该控制在70℃以下。

然而从行业了解到的现实情况是膨胀槽油温普遍高于这一要求,大多数在8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0℃。我们都知道,油品氧化速度随温度升高而显著加快,大概温度每升高10℃,氧化速度会加快一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膨胀槽油温变化,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来避免膨胀槽油温过高,以降低油品的氧化速度,延长油品的使用寿命。

三、膨胀槽高温分析和改良方法

根据大量的行业经验,膨胀槽高温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膨胀槽温度接近回油温度,比如回油温度220℃,膨胀槽温度达到200℃以上。发生这种状况最大的可能性是膨胀槽内热传导油参与了系统循环中,因而膨胀槽内油温与循环系统内的油温接近,最终导致整个系统内的热传导油严重氧化,粘度急剧增大,状如沥青,在常温下几乎流不动。为什么膨胀槽内的热传导油会参与到主系统循环呢?传统的热传导油系统有一个典型设计,就是膨胀槽通过膨胀管与回油管上的油气分离器相连,而装在膨胀槽顶部的辅助排气管则与系统的出油管相连,这种设计的好处是排气快速,煮油周期短。但是这种设计有一个潜在风险,就是煮油排气阶段结束后往往因为人为疏忽忘记关闭排气管上的阀门,导致膨胀槽内热传导油通过膨胀管和排气管与主系统相连,形成了一个小的循环系统,参与到主系统热传导油循环中。这个问题最简单的解决方法就是把辅助排气管接到回油管上,这样一来,膨胀管与排气管两端的压力一样,就可以避免形成小循环系统,更加不会参与到主循环系统中。这种改良措施在实验中达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后来在许多新系统在设计安装时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纷纷把辅助排气管安装到了回油管这边。

第二种情况较为普遍,就是膨胀槽内油温高于规程要求的70℃,达到80℃以上,甚至超过100℃。怎样才能有效降低膨胀槽温度呢?膨胀槽高温的唯一原因就是过多热量通过膨胀管及其内部的热传导油传递给了膨胀槽内部的热传导油。如果能够阻止或降低这种热量传递,应该就可以降低膨胀槽温度。理论分析,热传递是通过热辐射、热传导和热对流三种方式来实现的。对热传导油系统来讲,辐射传热基本上可以忽略,传导和对流才是主要的传热方式,而且两者是结合在一起共同作用的。一般的系统都是采用一条内径相同的常通管作为膨胀管的。如下图左。在这种情况下,传导主要是通过油分子微观运动来传热的,而对流则是通过油分子的宏观运动来传热的,也就是沿着管壁的油品温度较低,会下降,管中心的油品温度较高,会上升,从而形成了热对流。对于一个连续运行的系统来说,膨胀管内部的对流是一种稳定状态下的自然对流,它所产生的影响远比传导大得多。行业里遇到此类问题普遍的做法是升高膨胀槽高度,而且认为越高越好。实际上,升高膨胀槽高度,相当于增大了膨胀管内部压力差,增加了膨胀管长度,对于降低热传导的影响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对于一个稳定的运行系统而言,膨胀槽内油液产生的压力与回油压力相当的,如果膨胀槽高度过高,必然导致回油压力增大,循环泵背压也会增大,从而增大循环泵功耗,降低循环泵使用寿命。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系统压力过大,产生更大的危险。因此,膨胀槽的高度应高于系统最高处2米左右为宜,这可以根据系统回油压力和热传导油密度来计算。 既然对流传热的影响更大,那么为什么不从仰制对流着手呢?我们都知道对流传热的效果只与其流动状态有关。简单讲,仰制对流传热最好的方法是改变管径和流动方向等。最后构思出了如下右图的设计方案,并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令人欣喜,膨胀槽的温度从120℃左右降低到了50℃以下。

四、总结

从改良后的膨胀管部位示意图不难看出,最大的改进只是在膨胀管上增加了一个类似油气分离器的装置,也有人把它称为缓冲罐。而膨胀槽高度等都未发生变化。我们认为这个装置的主要作用是:

(一)该装置分别在高位和低位连接两段膨胀管,形成了一个类似“U”型管的装置;同时该装置的内径比膨胀管内径大很多,至少在两倍以上。这两个变化实际上破坏了膨胀管内油液的自然对流,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对流传热产生的影响。

(二)该装置拥有更大的散热面积,可以在该装置上把油温尽可能降低,减小了对膨胀槽内油液的影响。

(三)该装置上加装了辅助排气管,可以把膨胀管内的轻馏份气体快速排出,也会降低膨胀管内油温。

篇10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三语习得;障碍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11-0073-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4.019

1 . 引言

第三语言(L3)习得(简称三语习得)指除了学习者的母语和已经掌握的第二语言之外目前正在学习的一种或多种语言(Jessner, 1999)。它的研究缘自欧盟在政治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奉行多元化语言政策,促进外语教学,培养多语种人才的社会和教育背景,并随着第二语言(L2)习得研究的深入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目前国内针对语言习得更多关注“二语习得”,对多元文化语境下少数民族学生三语习得“缺失”实证和理论研究。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外语学习是双语情境下的三语习得过程,习得语言顺序为L1(母语:维吾尔语)L2(汉语)L3(外语,一般为英语),这一过程不仅涉及双语正向迁移和双语逆向迁移,也涉及三语正向迁移和三语逆向迁移,三种语言文化相互迁移、影响、促进或干扰,加之学习者层次类型的不同(民考民、双语班和民考汉)等诸多因素,使得地缘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学生的三语习得极具特殊性与复杂性。这一过程也表明L2在L3习得中的意义,在新疆地区,民族学生总体还是通过L2习得L3。前期问卷调查研究显示(学习动机与个案研究),少数民族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即――内在动机很高,有很强的外语学习需求;前期个案对比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学生的三语习得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却又有诸多的阻碍因素。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如此浓厚的兴趣得以夭折,使得其语言习得能力难以提升和持续发展呢?鉴于此,本研究针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以维吾尔族为例)进行特色调查与研究,从地区差异,社会语言环境(社会环境、语言环境、家庭环境、教学环境),语言类型距离,外汉语学习时数,文化差异,情感心理等诸多方面对影响L3习得成效的相关因子进行分析并检验其相关性,力求找到不同阶段三语习得存在的问题、习得障碍的层面、程度和原因,通过研究力求提供反馈和有效对策,旨在提升少数民族学生三语习得能力,提高民族地区外语教学效果。

2 . 研究设计

2 . 1 研究问题

2.1.1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三语学习需求调查

2.1.2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三语习得现状调查

2.1.3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三语习得障碍归因分析

2 . 2 样本选择范围

在新疆六所高校开展了调研,受试者随机抽取。对不同年级非英语专业的不同类型维吾尔族本科生(民考民、双语班和民考汉)188人开展了问卷调查;对新疆高校从事一线教学的45名英语教师(民汉)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南北疆地区以及首府的小学、中学、高中和大学开展了对学生44人(民考民、双语班和民考汉)及相关部门负责人、教育专家和英语教师(都包括民汉)36人的个人访谈;对一所高校的三名维吾尔族学生(民考民)进行了个案研究;调研范围涉及面较广,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三语学习情况,从而使三语学习的研究更具延续性。

2 .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调查、个人访谈、个案研究的方法收集数据。问卷对影响L3习得的诸多变量做了具体设计以检验其相关性。发放学生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8份,有效率为94%。发放教师问卷45份,回收有效问卷45份,有效率为100%。访谈少数民族学生44人,访谈相关部门负责人、教育专家和英语教师(民汉)36人。

3 . 研究结果与分析

3 . 1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三语学习需求调查

数据显示,81.4%的学生认为民族的进步和发展需要掌握母语、汉语和英语等多种语言,认为多种语言文化学习对语言水平和语言认知有很大帮助。同时,孕育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学生也独具语言天分,在听说上表现较突出。

从学习动机和个案的调研数据分析,少数民族学生对外语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学习英语主要还是内在动机起主要作用,有较强的外语学习需求。

3 . 2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三语习得现状调查

在188个样本数据中,民族学生来自经济和教育基础较薄弱的城镇农村共占比65%,占到绝大多数,且父亲母亲的文化程度偏低。普遍意义上就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三语习得现状来看,由于生源地等诸多因素和学习者层次的复杂性(民考民、双语班和民考汉),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基础包括汉语和外语都较差,三语学习费时低效,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具体来说,在有些学校,由于民考民和双语班学生高考不考外语科目,没有开设外语课,即便开设了由于师资不达标、学习内容很简单等造成学习者外语底子薄,学习目标不明确。又由于语用环境的缺乏,三种语言学习十分吃力。这和当地的社会环境、语言环境、教育教学环境和家庭环境都有关联。

3 . 3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三语习得障碍归因分析

3.3.1 语言类型距离

维吾尔语、汉语和英语分属截然不同的语系。维吾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的突厥语族,汉语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族,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不同语系的语言有各自不同的语言文字特征,产生于完全不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之中,在语音、语调、词汇构成、语法结构、语言习惯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由于母语(L1)、汉语(L2)和英语(L3)三种语言的相互冲突、迁移、影响、作用或干扰,民族学生在外语习得过程中必然会受到不同语系的语言差异的影响,要在三语中进行概念选择、语码转换和认知加工,L3习得过程经历三层语码转换,并受到汉语水平的制约,这势必会带来更多的负迁移和语言障碍,对学习者的输入和产出速度及效果产生影响。

3.3.2 文化差异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英语学习时既要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又要受到英语国家文化的影响,加上自己的本族语,三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产生的文化碰撞和文化迥异远远比汉族学生深刻,容易造成比汉族学生更多的“文化诧异”现象,他们学习英语的过程是其母语、汉语和英语三种文化交互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文化认知的转换,这样会给少数民族学生带来更多的文化差异和文化障碍。调查发现,所有的教师问卷都认同文化教学对语言习得的重要意义,认为中西文化教学融入对L3起到积极的作用;97.7%的民族学生认为了解文化背景有助于语言学习,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更好地应用语言,利于有效沟通。

3.3.3 外语(L3)学习情况

(1)外语课开设情况

调查了解到,很多学校在初中阶段为民族学生开设了英语课,到了高中阶段,由于民考民和双语班的学生高考不考英语科目,便取消了英语学习,使得外语学习出现了“断层”,缺乏连续性。从学生步入高校分级分班情况数据表明,预备级的有95人占比71.4%,所占比例最大,分到一二级的仅占28.6%。可以认为,学生进入高校后外语学习又从零开始,费时低效,影响整体水平。

(2)每天学习外语时数(指课外学习)

数据显示,课外每天不学英语或学习英语一个小时的有103人,占比55.1%,比例最大;2小时之内的有71人,占比38%;3小时及以上的占比6.9%。总体而言,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普遍较少。而语言习得时间长短和水平程度可以直接影响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效果,即大量接触目标语及高水平的习得者往往涉及更多的语言正迁移,习得效果优良。

3.3.4 汉语课开设情况、开设时间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由于双语教育教学在新疆的普及和发展,L2在中小学的开设时间普遍较早,有的在幼儿园就已开设,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总体效果欠佳。新疆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是通过L2习得L3。数据也显示,在理解英语词汇时,民族学生选择经常或有时会借助母语或汉语的占比83.8%,认为汉语对英语的学习有很大帮助的占比94%。这些都说明地缘背景下汉语对少数民族学生外语习得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如果少数民族学生不懂汉语或者汉语水平低下,在外语学习中理解与接受上就会表现得相对迟缓,给L3习得带来障碍。同时,采用非参数统计列联表方法检验两个变量关系,数据表明汉语开设的时间早晚对汉语和英语学习有显著影响作用,开设的时间越早,对L2,L3学习的帮助越大。

3.3.5 外汉语等级考试对比

以大学二年级学生的MHK级别(MHK,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新疆高校要求民考民和双语班学生需取得MHK三级甲将准予获得毕业证)和大学英语四六级为例,不同类型学生与通过英语级别的差异性分析显示,民考汉的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最高,无论是英语四级还是六级,他们的通过率均高于双语班和民考民的学生,而双语班学生汉语水平低于民考汉学生而高于民考民学生,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高于民考民学生。民考民学生的汉语水平相对最低,英语过级率也最低。可以看出不同性质人员的汉语水平与英语级别存在显著性差异,MHK级别越高,外语的通过率越高。另外,从调研学生的高考入学汉语成绩分析也说明了这点:若L2高考入学成绩较高,则L3习得效果和成绩较好,反之亦然,两者呈正相关性比例趋势。可见,二语习得水平能有效影响三语习得效果,研究也发现二语在三语学习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已学语言知识有助更多语言的习得(Yan-Kit Ingrid Leung,2009)。

总体来说,除民考汉的学生外,民考民和双语班学生无论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还是在高等教育阶段,由于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考试目标和学习目标,外汉语等级考试通过率很低,从一个侧面暴露出三语习得严重的阻碍因素。

3.3.6 教材使用情况

调研显示,基础教育阶段使用的外语教材内容较简单,而大学基础英语的教材又相对较难,如词汇量很大,难以驾驭,且所学的词汇用不上,难以衔接,出现“断裂”现象。72.63%的教师认为使用的教材不合适,建议教材要符合少数民族学生的情况,简单实用,建议通过调查编写和他们中学英语水平相衔接的教材。

3.3.7 情感心理

调查显示,社会各方,包括学校、教师、家长、同学和朋友对外语学习关注度不高,没有制定明确的教学和考试目标,致使个人不能确定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加之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不当,造成自身动力不强,信心不足,缺乏学习的毅力和耐心。81.8%的学生虽然有着良好的外语学习动机,对三语文化的差异具有好的感知力,由于三语学习的跨度较大,焦虑感不断累积,成就感逐步消失,耐力和兴趣也逐步消退。另外,由于英语学习相对汉语来说欠缺语言环境,实际运用机会少,学生边学边忘,从而影响了三语习得效果。

3.3.8 高校师生、教育管理者和专家对外语教学所持的观念、建议及相关信息

(1)教师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所调研的高校数据显示,外语教师趋于年轻化,职称、学历、学识理论与教学实践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81.8%的教师最近一次参加培训的时间段集中在近十年,需要加强培训,不断更新理论和实践技能。

(2)师生三语习得理念分析

调查发现,97.73%的师生都认为L1和L2的语言基础和语言学习水平对L3有影响,体现在语音语调、词汇、句法、语用等多个层面,即:若L1、L2习得能力强,则对L3有促进作用,L3习得效果优良,反之亦然。原因是平衡双语者有利于L3习得,三语或多语的学习对语言习得有帮助,学习者具有更多语言学习经验、语言敏感性更强,他们可以从L1、L2和L3的相似性来获得更大的正迁移;77.78%的教师认为语言类型或语言距离和语言学习相关,母语、二语和三语分属不同的语言类型对三语习得会带来较大的影响。同一语系或语言距离相近则利于诸如语音、词汇、语法的认知,学习起来更加容易些。

学生认为由于接触英语时间短,没有语言环境,边学边忘;另外缺乏少数民族语言的英语学习工具和学习资料,因而学习阻力较大,如维英版词典、教科书、课外阅读书籍等,这些可以帮助他们借助母语直接习得外语;从英语中最难学的技能数据分析,对于民族学生而言,语法是最大学习障碍,其次是写作、翻译和阅读;从影响英语学习效果的因素分析表明,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大班授课是最影响英语学习的因素,其次是学习兴趣、语言环境和教材内容的难易度和趣味性。

(3)教育管理者和专家访谈结果分析

从宏观上讲,新疆是西部欠发达地区这一客观事实,是形成障碍的不利因素之一。另外,合格的双语师资、三语师资、专业英语师资欠缺,现有师资教学能力参差不齐,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手段相对滞后,难以满足教学需求,致使英语教育教学水平相对偏低,由此造成民族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汉语水平高低不一,学习状况两极分化严重。由于前期阶段在师资配备等层面造成的外汉语底子薄弱,直接影响大学阶段的L3学习效果。从而可以看出,中小学阶段的汉语师资配备同样不合理,不符合民族学生的语言认知规律,给之后的L3学习潜伏了障碍。

4 . 结语

上述综合因子使得民族学生浓厚的兴趣得以夭折,造成其语言习得能力难以提升和持续发展。对少数民族不同类型学生的三语习得研究结果发现,非平衡双语者三语学习没有呈现出按掌握语言数量的增长而语言习得得以发展的趋势。学习者的基础语(L1,L2)或目的语(L3)的语言能力都较弱,语言产生能力的自动化程度较低,致使他们的语言认知能力也较弱。

针对新疆如此庞大的少数民族学生L3习得的研究无论从研究队伍、研究层面和范围、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都相对匮乏,然而,新疆三语教学和多语现象日趋普遍,对少数民族学生三语习得成效进行实证研究有利于提升其语言习得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符合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和整体素质提高的现实需要,对于我国三语习得研究和外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研究旨在抛砖引玉,以唤起教育工作者对多元文化语境下少数民族学生三语习得研究的关注,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外语教学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教学实践,并对语言文化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Cenoz, J. B. Hufeisen & U. Jessner(eds.)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Third Language Acquisition: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s[C]. Cleveland: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2001.

Cook V. Multi-competence and the learning of many languages[J]. Language, Culture and Curriculum, 1995.

De Angelis, G. Third or Additional Language Acquisition[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7.

Hardly, A. Teaching Language in Context[M].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3.

Odlin, T. 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2001.

Ringbom, H. Lexical transfer in L3 production[A]. In J. Cenoz, B. Hufeisen, & U. Jessner(eds.), 2001.

Scott Jarvis & Aneta Pavlenko.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M]. New York: Routledge, 2008.

Spolsky, B. Conditions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OUP, 1989.

Watson-Gegeo K. A. Mind, language, and epistemology: Toward a language socialization paradigm for SLA[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4.

Yan-Kit Ingrid Leung. Thir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Universal Grammar[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9.

杜学增.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变异: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和方法[M].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2012.

胡文仲.英语教育自选集[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李珂.三语习得及其对新疆多元文化背景下英语教学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9).

刘承宇、谢翠平.第三语言习得中的跨语言影响的心理语言学研究[J].当代语言学,2006(4).

刘懋琼.浅析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