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物理现象范文
时间:2023-04-01 10:5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奇妙的物理现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把兴趣比作动力的话,那么方法与技巧就是动力源,笔者在最近执教苏科版“奇妙的物理现象”过程中对此深有体会,先欲以此文抛砖引玉。
1以“奇、妙、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观察,让学生领略物理之美
在第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激发学生参与物理学习的表象兴趣是必须的,因为,表象兴趣能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最佳的效果投入到物理课堂之中,而且观察是学习物理的第一步.因此,教师在第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达成两个关键点:
(1)在确保实验本身安全性的前提下,创设奇妙的、趣味的、好玩的,甚至是刺激的实验给学生,让学生被实验现象深深地吸引住,以此促使学生表象兴趣的达成。
(2)学生的兴趣来了,笔者引导学生把兴趣的着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的观察中,看看学生能发现多少奇妙的、好玩的、趣味的、刺激的现象,比一比、赛一赛,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主动参与观察,并且注重观察的仔细性、全面性和深入性,让学生在实践的活动中感受到观察的重要性、必要性和价值性.比如笔者就如下的实验来激发学生观察。
[TP12CW46.TIF,Y#]
实验:在横梁下边用细线a悬挂一质量较大的金属球,金属球的下面用同样的细线b悬挂一小木棒,如图1所示.当用手猛拉小木棒时,会被拉断的细线是哪一根?当用手慢拉小木棒时,会被拉断的细线是哪一根?
这个实验现象的出乎意料,使学生深入思考,不仅激发了学生观察的兴趣,更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奇妙、神秘之处,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参与物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2以“问、导、引”方式启发学生的提问,让学生探究物理之美
认真仔细的观察是开始物理学习的第一步,有了仔细的观察、奇妙的发现,我们才能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一旦发现物理实验现象的奇与妙、趣与怪以后,教师要马上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在兴奋点的促动下,参与到现象的质疑与提问之中,让学生在现象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努力提出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而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就要达成以下三个环节的启发:
(1)对于不善于提问的学生群体或个体,我们要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看到的现象进行提问,比如你看到这奇妙的现象想问些什么呢?等等。
(2)对于已经参与提问的学生群体或个体,我们把学生所提的问题引导到现象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规律上来,让学生注重提问的方向性.比如学生发现“吹电风扇会感到凉快”这一现象后,有些学生会提问:电风扇为什么能让人感到凉快?此时教师就可以追问学生,如果电风扇不转动也会让人感到凉快吗?这样的追问能一下子让学生明白,人感到凉爽的原因是吹风而不是电风扇这个家电,因此应该提问:“为什么吹风能让人感到凉快?”这样的问题更具有科学性。
(3)对于已经提出较好问题的学生群体或者个体而言,教师要引领学生提出更具研究价值的问题,促使学生探究兴趣的初步激发,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严密性、科学性.让学生在问题提出这一个环节就需要分析事物现象所蕴含的知识与规律、价值与导向.比如上面一问中,学生已经提出“为什么吹风能让人感到凉快?”时,我们可以再次追问学生,凉快是一种感受,我们在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凉快能测出来吗?其实凉快的原因是因为哪个物理量发生了改变,此时学生会很快想到凉快是因为温度降低了,于是把问题改为:“为什么吹风能让温度降低?”
3以“思、做、析”的活动引领学生的探究,让学生揭秘物理之美
篇2
一天,弟弟和我在小园子里面对这猛烈的太阳,突然想起前几天刚学过的“光的色散”,于是对弟弟提议说:“我来表演个魔术吧!”弟弟笑道:“你?我还就有点不信了呢!”此时此刻,弟弟也许正等待着看我笑话,而我已准备好在他面前展示我这几天来修炼物理的成果!
我激动地跑进房子里,迫不及待地把窗户打开了一条缝隙,让一缕阳光穿过缝隙射进屋子里。拿出准备好了的三棱镜,让那一缕阳光径直地打到三棱镜上,经过三棱镜的两轮折射,阳光从三棱镜的另一面射了出来。此时,弟弟在旁边偷笑着,静静的等待着我失败的到来。
这一刻,我的心是紧张的,因为在上课的时候,我怀疑过这个实验的真实性,现在弟弟还在一旁注视着我。
篇3
【关键词】 实验教学;观察物理现象;生动幽默;丰富情感;讲述故事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杨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1.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
例如,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可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又如在讲授水不善于导热的内容时,在装满水的大试管里,放入一条小金鱼,并用网状物将其隔在试管的底部。当在试管上部加热直到沸腾时,底部的鱼还在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水不善于导热。当在试管底部加热时,不一会小金鱼就会肚子朝天—死了,这说明水传热主要是通过对流来实现的。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2.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悬念,然后通过授课解决悬念。
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精神健旺,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如在讲动量和冲量时,让两支相同的粉笔分别从同一高度直接落到桌面上和落到有厚毛巾铺垫的桌面上,可以发现直接落到桌面上的粉笔断了,落到厚毛巾垫上的另一支却完好无损,老师由此引人动量和冲量知识的讲授。
3.用具有惊险性出乎学生意料之外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类的兴趣与好奇心紧密相联。培养好奇心的关键在于使新信息的刺激出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外,即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例如,在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可用一个单摆来做实验。先将摆球拉个较大的角度使之贴近眼睛,人站着不动,然后放手,使单摆摆动起来。很多学生都替老师担心,生怕摆球会碰到老师的眼睛。实验结果却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通过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为下一步解决”为什么”作好准备。
4.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跟物理实验联系起来,使学生感悟实际生活的奇妙和规律性。
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例如,在讲到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时,利用电影《刘三姐》里”抛绣球”的故事,并准备好”绣球”进行实验,一定会引人人胜、妙趣横生。抛”绣球”时,只有”绣球”和接球人的连线是”绣球”在该时刻的切线方向时,才能够接到”绣球”,这个方向就是”绣球”在该时刻的线速度方向。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记得牢,直到几年后,有些学生还说这个实验很有趣,印象深刻。
通过演示实验,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可以使学生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增加”实用时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师授课时要有良好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1.生动风趣,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
例如,在讲”核外电子离核越远能量越高”时,向学生打比方:”这好比你们小时候还是婴儿时,你爸爸将你抱在怀里;你学会走路了,你爸爸将你牵在手上;你再大一点,你爸爸则说:’走,外面玩’。”又如在讲楞次定律时,可以这样比喻:在被太阳晒过的烂泥塘里,当人踩上去时,稍硬的表面会阻碍你下沉;当下沉后,你想拔出腿来,烂泥又会阻碍你拔出腿来。再如,在讲理想气体等温变化的微观解释时。可这样比喻:你们班五十人,在教室里显得很挤,容易产生碰撞;而当把你们放在大礼堂时。碰撞的机会就减小了。
2.教师授课时,要有丰富的情感,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情趣。
丰富的情感,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也是教师道德情操的要求。一个教态自然的优秀教师,走进课堂应满脸笑容,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能增强他们的理智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
教学一方面是进行认知性学习,另一方面是情感交流,两者结合得好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简单的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恐惧心理。当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融洽、和谐、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时,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
3.讲述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故事,论初中说明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介绍物理学史的发展、物理学家的情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如”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会使学生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如”爱迪生和白炽电灯”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了科学家的成才之路,并深深地体会到”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一道理。
4.教育学生留心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现象中感知物理意义。
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物理定律和规律都是从观察中发现的。例如,牛顿通过对苹果落地的思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通过观察吊灯的摆动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例如,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尾巴—铁链?在干燥季节里,在黑暗中脱下化纤衣服,往往能看到火星闪烁,这是什么现象?通过引导,学生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有一位学生问过我,在他家附近的抽水站,当通电抽水的瞬间,会发现几根通电导线抖动起来,为什么呢?我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思索,最后使他恍然大悟。
5.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其实,中学生感到学物理难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更大。因此,给学生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
篇4
1.融入环境,观察思考,激活创新意识
(1)分组学习,融入集体,营造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
在小组中,以理解为主,多多讨论交流,加深理解。在自然、轻松、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发现自己对奇妙的物理的兴趣点,开发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屋里的的学习中,带着问题去学习,不断地探索未知的世界,是学习这门自然科学最重要的方法。
(2)结合物理实验,增加对各种物理现象的好奇心
探寻未知世界,是人类的本能,所以好奇心也是我们学习最大的动力。因为好奇,我们才有了创造性的思维,这创造性的思维,引导我们去寻找合适的方法,去揭开种种奇妙的物理现象的神秘面纱。因为有了好奇心,我们才能把种种的异想天开变成了可能,这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我们每个人提出的要求。
(3)通过典型人物、典型事例激励自己
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许许多多伟大的科学家在对科学的探索中,告诉了我们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学习、批判和质疑,比如牛顿、比如爱因斯坦。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多多的了解历史上的科学界,他们的成长历程,他们的童年趣事,坚定我们的创新思维,使我们勤思考、敢质疑。
2.重点开发自身创新思维
(1)通过多种媒体,多种渠道多方面学习
我们现在的高中生,接触知识的来源和渠道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直观。我们的物理课堂也更多的增加了多媒体教学,在多媒体课堂中,我们要集中注意力,多观察多思考,尤其注意书本不易表达的知识环节,在多媒体课堂重点掌握。多媒体课堂直观、有趣,是我们加深理解,拓展思维的好帮手,我们要多多加以利用,课上多思考,运用科学的方法,发散思维,展开想象,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2)多动手,多试验,多观察
物理作为自然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自然也少不了实验环节。各种实验是科学理论最真实的表达,在学习过程中,加深记忆,加深理解最好的方法就是亲自动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参与,多动手;在实验过程中反复推敲,在别人实验时多观察,从而掌握各个环节,发现细微的差别,这也是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的好时机。
(3)通过课外活动和生活点滴,加深对物理现象的理解和思考
素质教育的开展,让我们有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而各种物理现象在我们学习生活中可谓无处不在,所以利用好课外时间,也是我们更好的学习物理的重要因素。比如在我们使用各种电子产品时,就可以结合电学知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课内的知识点。
(4)课外习题的多重解法是多角度学习的法宝
我们的物理学习,少不了要做大量的习题,同学们在习题的练习中,尤其是在各门功课作业繁多的情况下,往往会缺乏思考。要么为完成任务而做题,要么用题海战术训练自己,大家往往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很多习题存在多重解法,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题思路也随之变化,我们所运用的知识点也有不同,有时候殊途同归就是这个道理。这样,我们可以在一道习题中,运用好多个知识点,通过这种方法,全面掌握所学内容。更重要的的是我们在此种习题中,提高了学习效率,在繁重的课业生活中解放初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比之掌握知识,我们更重要的是找到正确的方法。
3.在学习过程中,相互答疑解惑,在实验中敢于质疑
我们在物理学习中,考虑问题在一定的时间内,往往只能在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而不同的人考虑问题的角度也会有所不同,那我们的学习小组中就会集中不同的解题思路,我们在提出问题是,同学们一起思考,然后汇总,这样我们就会在短时间内找到几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再加以归纳总结,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或者用不同的思路去思考,为自己的思维找到新的角度,这样我们就会不断的增加我们的创新意识。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在他的思路上共同解决,发现错误及时纠正,一个人的好方法大家都可以掌握,多个人的错误,我们也不会再犯。
我们的实验是帮助我们理解理论知识的,也是帮助我们提出问题和质疑的。在我们创新教育背景下,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无非是通往终点的一条路而已,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更何况路本身就是存在的:而提出问题是主动的找到一个方向,是我们思维的出发点指向正确的终点,是我们主动思考与探索的基础,方向正确,方法是我们一起努力终将会解决的,而失去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就像迷失了方向,进步谈何容易。
4.利用所学知识,发挥创造才能
我们的生活中,方方面面都用得着物理知识,很多时候能够正确的运用这些知识往往会是我们的生活恒便捷。在我们运用了这些知识之后,往往永远不会忘记。所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的小发明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更能培养我们的创新思维。例如,我们在课外曾利用玩具车上的废旧电机改造迷你风扇;利用光学原理制作儿童潜望猫眼等等。还有许许多多的有意思的小发明,是我们从物理学习中找到乐趣,也使我们更加的喜爱物理这门课程。
篇5
一、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1.用随手可做的实验引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悬念,激发思索的欲望。
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如在讲动量和冲量时,让两支相同的粉笔分别从同一高度直接落到桌面上和落到有厚毛巾铺垫的桌面上,可以发现直接落到桌面上的粉笔断了,落到厚毛巾垫上的另一支却完好无损,老师由此引人动量和冲量知识的讲授。又如在讲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时,可用易拉罐做成"水流星"实验,按照常规认识,当易拉罐运动到最高点时,水必往下洒,但从实验结果看却出乎意料之外,水并没有下落。接着使转速慢下来,学生们会发现慢到一定程度后水会下落,接着提出问题:要使水不落下来,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引入课题,使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用出乎学生意料之外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人类的兴趣与好奇心紧密相联。培养好奇心的关键在于使新信息的刺激出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外,即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比如,在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可用一个单摆来做实验。先将摆球拉个较大的角度使之贴近眼睛,人站着不动,然后放手,使单摆摆动起来。很多学生都替老师担心,生怕摆球会碰到老师的眼睛。实验结果却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通过此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为下一步解决"为什么"作好准备。
3.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跟物理实验联系起来,使学生感悟实际生活的奇妙和规律性。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例如,在讲到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时,利用电影《刘三姐》里"抛绣球"的故事,并准备好"绣球"进行实验,一定会引人人胜、妙趣横生。抛"绣球"时,只有"绣球"和接球人的连线是"绣球"在该时刻的切线方向时,才能够接到"绣球",这个方向就是"绣球"在该时刻的线速度方向。通过此实验,学生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记得牢,实验很有趣,印象深刻,记忆久远。
通过简单演示实验,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具体,可以使学生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师授课时要有良好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1.老师授课时,生动有趣,可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的情感,可激励学生的学习情趣。
如,在讲"核外电子离核越远能量越高"时,可打比方: "这好比你们小时候还是婴儿时,你妈妈将你抱在怀里;你学会走路了,妈妈将你牵在手上;你再大一点,妈妈则说:’走,外面玩’。"又如在讲楞次定律时,可以这样比喻:两人在打憋,想进不让进,想出不让出;再如,在讲理想气体等温变化的微观解释时.可这样比喻:班上有五十人,在教室里显得很挤,容易产生碰撞;而当把你们放在校大礼堂时.碰撞的机会就减小了。
教学生动有趣,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如:在讲势能时,可对学生说,当天花板上有一根鸡毛向你头顶上落下时,你将怎样?学生肯定会说: "这有什么可怕的。"如再问,若你头顶上的电风扇落下呢?学生一定会下意识地手摸头顶, "那还不快跑"。从而说明物体的势能和质量有关。在讲势能和相对高度有关时,可以用从桌上跳下来和从楼上跳下来进行比较,课堂效果会不言而喻。
讲课时,在适当的时机故意讲错,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记得牢。例如,在讲到绝对温度的单位是“开尔文”时,故意说成“就是发现进化论的开尔文”,讲完后,学生们先是一楞,然后几乎全班同学齐声回答“那个是达尔文”,这样,整个课堂气氛就都活跃起来了。
教师授课时的语言、声调、动作要富有感染力。准确的措词、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柔和的声调、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表情融为一体,可使学生在4 0分钟内不仅学到物理知识,而且还有一种美的享受。在对物理概念、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进行叙述时,要做到抑扬顿挫,都要求教师根据具体内容进行精心设计。
3.讲述物理学史故事,科学趣闻等,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介绍物理学史的发展、物理学家的情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如"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会使学生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如"爱迪生和白炽电灯"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了科学家的成才之路,并深深地体会到"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一道理等等。
4.教育学生时刻留心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现象中感知物理意义。
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物理定律和规律都是从观察中发现的。例如,牛顿通过对苹果落地的思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通过观察吊灯的摆动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在干燥季节里,在黑暗中脱下化纤衣服,往往能看到火星闪烁,这是什么现象?通过引导,学生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
5.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当一个人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其实,中学生感到学物理难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更大。因此,给学生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课堂上,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难的问题不应提问差生,以免他们由于答不出而处于尴尬的境地,从而产生自卑感。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每单元授课完后,要认真进行单元归类复习,精心设计测试题,对于较难的题目在复习时可进行一些暗示,使他们在复习时具有针对性,在测试时获得一定的成功,从而激发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兴趣。
篇6
一、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高中物理教材资源是物理教学最基础的资源,是学生进入物理知识殿堂的阶梯,我们必须深入挖掘,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合理利用,切忌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编排去教学。为便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必要时要灵活地对教材上和配套练习册上的资源进行整合与加工,以提升教学效率。比如,教材和配套练习册上的一些插图,既可不局限于本章节的教学中,还可灵活地运用其他课堂上,达到一图多用、旧图新用的目的等,便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同时,温故知新。
二、积极开发远程资源
网络已成为当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网络上的信息资源浩如烟海,高中物理教学资源不过是其中的一粟而已,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这些远程课程资源补充教材资源的不足。同时指导学生有效利用远程课程资源,比如网上有十分丰富的关于物理的故事、物理学家的经历、特殊的物理实验、物理与现实生活关系等信息,要求学生浏览摘录,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能加深学生对高中物理学科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在这些资源的影响下,学习物理的热情会更高,物理在学生心目中也就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象牙塔中圣学,而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科学。
三、立足校本资源,挖掘实验教学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在相应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对于高中物理学科而言,更是如此。物理源于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其所探究的也是自然中的种种规律。物理实验实际上就是模拟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方式,并进行探索,以此来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从古到今的物理学研究莫不如此。所以,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掌握物理知识,效果远比天花乱坠的讲解好。
挖掘实验教学资源的作用多多:
1.树立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
好奇永远是人们的共同特征,物理实验可将种种生活中的奇妙现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如人体带电、力的合成等实验,学生能在最短时间内深入了解物理学科的实用价值,不仅满足了好奇心,且能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
2.掌握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
物理实验必须按程序规范操作,如指导学生进行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热光源下的旋转实验等,学生按程序一步步进行实验,既掌握了实验的方法,还从中领悟到学习物理的思想方法,这样,学生学习物理时就不至于陷入误区,而会自觉地按照科学的方法去学习。
3.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是学生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思考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科学抽象,从而获得科学结论的一种实验,基本流程是“问题――实验事实――科学抽象――结论――应用”。我们知道物理知识的获得依赖于大量的探究,指导学生掌握探究方法,主动建构知识也就特别重要。而探究的核心是思维,是提升学生思维素养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物理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关注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探索,遇有疑难及时点拨启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新知功能。
4.认知物理现象与问题之间的联系
高中物理课堂上大量的演示实验,一方面向学生展示了日常生活中很难用肉眼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如“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演示实验等,为课堂教学创设必要的认知情境;另一方面科学而有效地简化了复杂的物理现象,如“静摩擦力的相互性、弹力的相互性”等演示实验,将抽象的物理现象直观化、简单化,有助于学生在观察中抓住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的本质。当然,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认知实验所展示的物理现象与所要说明的物理问题之间的联系。利用演示实验是为了展示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抛开次要因素,抓住主要矛盾。所以,演示实验必须尽量使要突出的现象展现出来,设法减少对I-Ⅳ的实验现象的发生,从而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效率。
5.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现在,绝大部分学校基本上都配备了实验设备,但为了丰富实验器材的来源,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必要养成学生主动改进每一个演示实验的意识和习惯,而不是简单地满足于现有的实验设备和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法,要求学生经常尝试用身边的废旧物品自主开发新实验或改进原有实验装置。为此,我们在备课中必须认真研究各种实验器材,想一想一些常规的器材有无其他用途,是否能借用和替代等,提高验效率,然后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一些器材自主尝试实验,这样不仅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开发课程资源须注意的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开发与利用物理课程资源,重点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开发和利用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科学的学习方法能规范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程序,从而确保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结论的科学性;合作精神则要求学生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团结互助,共同探究,共同进步。
篇7
关键词:物理;教学;案例;设计;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173-01
一、课程设计背景
这是一节概念课,不好上。如果按照传统的上法,将是一节乏味的概念课。新课程将这一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整合,首先在引入概念时都用了学生身边的例子,比如上下课,在操场跑步等说明了身边的事处处体现着物理现象,接着通过运用较多的对比来增强学习的细致性,比如时刻和时间间隔,路程和位移,矢量和标量,通过对比,更能认识清楚每个概念与其它概念的细微差别。既增强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又增加了课堂的情趣。我在处理这一节内容时,除了根据教材要求,运用学生上课下课时间导入外,还让学生从教室门口走到后窗户进行演示路程和位移的差别。但我认为采用教材的导入还不够,若能把整个的行走过程都对应上各组概念将会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更对应。
二、教学过程
上课时,我按照设计好的顺序,首先请两个同学从教室门口走到后窗户处,其中一个同学蒙眼走,遇到障碍停下,喊1、2、3继续走,同时让每组一个同学给他按秒表计时,并且记录时间。两个自告奋勇的出来表演,还有同学自动出来充当障碍物。整个课堂在轻松中进行,我发现学生的热情开始被激发起来,但还没有达到对概念的推进。然后请各位同学绘制该同学的行走路线,组内评比,推出大家认为好的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同学们把刚才的记录活动绘制在数轴上,请每小组推出代表作上来展示。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展示。继续推进,能不能把课本的三组概念在整个的活动中贯穿,小组一起讨论出最好的联系方法,全部的同学都认真的像讲故事一样的把这些枯燥的物理量附近刚才的活动中去,然后推选出本组的选手汇报,对于表现好的同学全体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课堂气氛达到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到课程内容上。
三、反思与评价
我对这一堂课有两个想不到,第一个想不到就是一个同学蒙眼的小活动原本是要增加一些课堂气氛,没想到课堂气氛会那么热烈。第二个想不到的是原本很枯燥的概念课会上得那么活。新课程提出“知识与技能”,即学习物理的概念、定律、模型、理论及实验技能等,认识物理科学对社会的影响;“过程与方法”,即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动手实验,学习科学方法,体会科学思想,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激情,感受自然的和谐与奇妙,领悟其中的意义,养成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三维目标”,在“三维目标”中必须以“知识与技能”为载体,重视“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地实现三维目标,必须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为教学问题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达成课程目标打下基础,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从本次公开课的导入所产生的效应可以看出新课程理念下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
1、身边的课程资源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源泉
学生最熟悉的现象莫过于身边的物理,对身边的物理现象感兴趣,是学生的天性。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接近学生的经验,这样创设出来的问题情境才有亲切感,才会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一个小小的蒙眼比赛活动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性和感受性就是很好的例证。
2、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抓住如下几个要素
(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整合课程资源
由于学生的起点、能力等不同,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现有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创设符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探究活动找到一条最佳的入题“路径”。
(2)问题情境应与“焦点问题”相配合
焦点问题就是所研究的事物或对象的主要问题。确定了焦点问题就等于确定了探究活 动的主攻方向,便于把注意力集中于被研究的问题上。因为问题情境是为“焦点问题”服务的,所以问题情境的创设不能与“焦点问题”相脱节,应讲究“针对性”和“实效性”。
(3)问题情境应考虑到知识的传授也要考虑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为了能让教师更好地通过引导学生围绕焦点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在活动中体会,在体会中感知,让学生蒙眼结束顺便就可以说一下,蒙眼走的困难联想到盲人生活的不易,所以应该更要学会关爱残疾人,他们的确比我们不容易。我们每次说情感态度的培养,而这个不应该是刻意的说教,体会后更能明白,感受远比说教来的更猛烈。
篇8
关键词:演示实验;探究;外力作用下的振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3-0074-4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的基本定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物理学离不开实验,同样,物理教学也离不开实验。教学中常用的实验形式是演示实验,它是为配合教学内容由教师操作演示,学生观察其现象而创设的,深受学生欢迎。演示实验的作用不言而喻,它能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它既能引导学生观察,又能启发学生进行思考,配合讲授使学生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以“外力作用下的振动”实验教学为例,介绍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1 教材分析
“外力作用下的振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4第十一章《机械振动》第五节的内容。教材首先介绍了振动物体的固有频率的概念,再从能量的角度分析阻尼振动,进而通过实验探究了受迫振动的频率与驱动力频率的关系,最后利用实验探究了受迫振动的振幅与驱动力频率的关系,从而认识了共振现象。
2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几节对机械振动的学习,已经知道了振幅、周期、频率等描述机械振动概念的含义,对机械振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有了初步认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关于共振的一些现象,但认识仅停留在表面,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另外,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频率、振幅和音调、响度之间的关系,这些都为本节课实验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实验掌握物体在做受迫振动时其频率跟驱动力频率的关系,以及受迫振动的频率与物体固有频率接近时振动的特点。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亲身感受参与的活动很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一些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直观且生动有趣的实验,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及共振,从而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共振现象。
3 教学目标
3.1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固有频率、阻尼振动的概念,阻尼振动图像的特点。
(2)知道什么是受迫振动,知道受迫振动的频率与驱动力频率的关系。
(3)知道什么是共振以及发生共振的条件,并能解释常见的共振现象。
3.2 过程与方法
(1)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探究和证过程中掌握观察、总结、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
(3)经历科学规律探究的过程、认识探究的意义、尝试探究的方法、培养探究的能力。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受迫振动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的意识。
(3)体会自然现象背后的奇妙规律,培养求知欲及学以致用的精神。
4 教学方法
主要通过激趣导学法、实验探究法、观察思考法、精讲点拨法,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5 实验器材
龙洗、音叉、受迫振动演示仪、自制共振演示仪、共振音响。
6 实验教学过程
6.1 趣味实验导入
【实验演示】 故作神秘,为学生带来古代的脸盆,在盆里放少量的水,教师双手快速有节奏地摩擦龙洗的双耳,盆中的水会发生剧烈振动,甚至喷出水柱。请学生观察神奇的实验现象,而这节课的学习和探究,可以揭开这一奇妙现象的神秘面纱。
【设计目的】 通过趣味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
6.2 积累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1)固有频率
【实验演示】 取出一支音叉(如图1所示),敲打使其发声。引导学生仔细听声音的音调。改变敲打力度,引导学生听音调有没有发生变化。换另一个振动频率不同的音叉,重复上述操作。
【设计目的】 通过分析可得同一个音叉两次敲打音调相同,与敲打的力度无关,而不同音叉的音调不同。从初中学习过的音调和频率的关系入手分析,即每一个音叉都有其固定的振动频率,这个频率与振幅无关,从而引出固有频率的概念。
(2)阻尼振动
【实验演示】 取出一支音叉,敲打使其发声,引导学生注意听声音的变化。学生可以听到音叉的声音响度在减小,但音调并没有变化。并提出问题: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你能否画出音叉振动的图像?
【设计目的】 引导学生分析,音叉音调不变,说明振动的频率不变,响度变小,说明振幅变小,根据这一特点画出音叉振动的图像,进而引出阻尼振动的概念。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出阻尼振动的特点――振幅尽管在减小,但其振动频率不变,它是由振动系统决定的,也就是刚才所学的固有频率。
(3)受迫振动
启发思考:阻尼振动最终要停下来,怎样才能产生持续的振动呢?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要产生持续的振动,需要给系统一个驱动力,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个问题,借助于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请学生观察实验器材的结构。
【实验演示】 将受迫振动演示仪置于讲台上。以一定频率的力摇动摇杆,请学生仔细观察物块振动的频率和摇杆的频率。增大(或减小)摇杆的频率,请学生再次仔细观察。
【设计目的】 引导学生,引发层层思考,既而引导出驱动力、受迫振动的学习,并且总结出受迫振动的特点――受迫振动的频率总等于驱动力的频率,与系统的固有频率无关,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可以借助例题加强对受迫振动的巩固理解。
6.3 研究共振现象
启发思考:受迫振动的频率和固有频率没有关系,那受迫振动的振幅和它的固有频率有无关系呢?
【实验演示】 将如图3所示的自制共振杆演示仪置于讲台上,请学生观察实验器材。依次拨动几个杆,让学生观察不同长度的杆的振动频率,长杆频率低,短杆频率高,长度相同的杆振动频率相同。然后,用力拨动某一杆A,并提问:
A杆做自由振动,为什么其他几个杆也都振动起来?(原因是A杆通过摆动片给其余杆一个驱动力,使其他杆做受迫振动,所以这些杆的振动频率都和A杆一样。)
请学生继续观察,为什么做受迫振动,几根杆的振幅却不一样?哪些杆振幅相对大一些,哪些相对小一些?问题可能出在哪里?抓住关键,杆的固有频率不一样。
【设计目的】 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得出驱动力的频率等于系统的固有频率时,受迫振动的振幅最大,这种现象叫做共振。教师和学生一起画出共振曲线,借助例题加强对共振的理解。
6.4 结合生活,升华意义
(1)解释龙洗现象
【原理】 当两手搓双耳时,相当于产生两个振源,当振源的振动频率十分接近龙洗的固有频率时,就会产生共振,使得振动最强烈,使水溅起。
(2)声音的共鸣
【原理】 两个音叉的固有频率是相同的,当一个音叉发声时会与另一个音叉产生共振现象(如图4)。
(3)风的共振:播放视频。
(4)趣味实验:共振音响(如图5)。
【原理】 音响的底座是一个振动源,将音响放在固有频率与所播放音乐频率相近的界面上时,会产生共振现象,出现“让桌子一起唱歌”的奇妙现象。
(5)历史上的共振:塔库马大桥。
【解释】 当风从桥的侧面吹过来时,会产生一个周期性的作用力,当作用力的频率与大桥本身的固有频率相等时,大桥发生共振,导致桥损坏。
6.5 课堂小结
利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对所学知识M行复习小结,主要强化刚学的概念,可以通过习题来加强巩固,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本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下转第80页)
(上接第76页)
7 教学反思和评价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真正地学好物理,必须让每个物理概念都能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而不是只停留在文字表面。演示实验正是为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服务的,它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物理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教师把现象直观、结果精彩的物理实验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时,学生的心灵将产生极大的震撼,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物理知识的勇气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们的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课本中涉及到的实验要做,而且还要想方设法在教学过程中多设计一些演示实验。
本节课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针对每一个概念都设计了相应的实验进行引入,这样既可以使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形象直观,突破教学难点,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课堂里的实验器材操作简单,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为了使实验现象更突出,笔者还自制了共振杆演示器,演示效果很好,现象很明显(自制教具的过程其实也是使自己更深入理解知识的一个过程)。
另外,本节课还设计了趣味实验,如龙洗,还有最近比较流行的共振音响,这些新奇的事物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最后,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共振现象(如风的共鸣,洗衣机的抖动等),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物理教学应该让实验引领课堂,让智慧飞扬,让科学流行起来。
参考文献:
[1]鲁世明.新课改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J].物理教学探讨,2011,29(5):23-25.
篇9
关键词:兴趣;质量;高中物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131—01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也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一)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例如,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可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
接着让两个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
(二)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悬念,然后通过授课解决悬念。如在讲动量和冲量时,让两支相同的粉笔分别从同一高度直接落到桌面上和落到有厚毛巾铺垫的桌面上,可以发现直接落到桌面上的粉笔断了,落到厚毛巾垫上的另一支却完好无损,老师由此引人动量和冲量知识的讲授。
(三)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跟物理实验联系起来,使学生感悟实际生活的奇妙和规律性。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例如,在讲到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时,利用电影《刘三姐》里抛绣球的故事,并准备好绣球进行实验,一定会引人人胜、妙趣横生。抛绣球时,只有绣球和接球人的连线是绣球在该时刻的切线方向时,才能够接到绣球,这个方向就是绣球在该时刻的线速度方向。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记得牢,直到几年后,有些学生还说这个实验很有趣,印象深刻。
通过演示实验,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可以使学生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增加实用时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师授课时要有良好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一)生动风趣,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如在讲理想气体等温变化的微观解释时.可这样比喻:你们班五十人,在教室里显得很挤,容易产生碰撞;而当把你们放在大礼堂时.碰撞的机会就减小了。
(二)教师授课时,要有丰富的情感,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情趣
丰富的情感,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也是教师道德情操的要求。一个教态自然的优秀教师,走进课堂应满脸笑容,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能增强他们的理智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
(三)讲述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介绍物理学史的发展、物理学家的情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如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会使学生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如爱迪生和白炽电灯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了科学家的成才之路,并深深地体会到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一道理。
(四)教育学生留心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现象中感知物理意义
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物理定律和规律都是从观察中发现的。例如,牛顿通过对苹果落地的思 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通过观察吊灯的摆动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例如,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尾巴——铁链?在干燥季节里,在黑暗中脱下化纤衣服,往往能看到火星闪烁,这是什么现象?通过引导,学生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有一位学生问过我,在他家附近的抽水站,当通电抽水的瞬间,会发现几根通电导线抖动起来,为什么呢?我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思索,最后使他恍然大悟。
(五)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篇10
论文摘要: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从加强实验教学和教师的授课艺术两个方面讲述了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也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
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例如,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可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又如在讲授水不善于导热的内容时,在装满水的大试管里,放入一条小金鱼,并用网状物将其隔在试管的底部。当在试管上部加热直到沸腾时,底部的鱼还在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水不善于导热。当在试管底部加热时,不一会小金鱼就会肚子朝天死了,这说明水传热主要是通过对流来实现的。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2.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悬念,然后通过授课解决悬念。
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精神健旺,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如在讲动量和冲量时,让两支相同的粉笔分别从同一高度直接落到桌面上和落到有厚毛巾铺垫的桌面上,可以发现直接落到桌面上的粉笔断了,落到厚毛巾垫上的另一支却完好无损,老师由此引人动量和冲量知识的讲授。又如在讲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时,可用易拉罐做成"水流星"实验,按照常规认识,当易拉罐运动到最高点时,水必往下洒,但从实验结果看却出乎意料之外,水并没有下落。接着使转速慢下来,学生们会发现慢到一定程度后水会下落,接着提出问题:要使水不落下来,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引入课题,使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
3.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跟物理实验联系起来,使学生感悟实际生活的奇妙和规律性。
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例如,在讲到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时,利用电影《刘三姐》里"抛绣球"的故事,并准备好"绣球"进行实验,一定会引人人胜、妙趣横生。抛"绣球"时,只有"绣球"和接球人的连线是"绣球"在该时刻的切线方向时,才能够接到"绣球",这个方向就是"绣球"在该时刻的线速度方向。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记得牢,直到几年后,有些学生还说这个实验很有趣,印象深刻。通过演示实验,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可以使学生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增加"实用时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师授课时要有良好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1.生动风趣,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 转贴于
2.教师授课时,要有丰富的情感,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情趣。
丰富的情感,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也是教师道德情操的要求。一个教态自然的优秀教师,走进课堂应满脸笑容,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能增强他们的理智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
3.讲述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介绍物理学史的发展、物理学家的情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如"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会使学生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如"爱迪生和白炽电灯"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了科学家的成才之路,并深深地体会到"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一道理。
4.教育学生留心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现象中感知物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