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阅读答案范文
时间:2023-04-02 06:0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黄河颂阅读答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萦绕()烙印()
狂澜()澎湃()()
2.《我的中国心》作者___________,《在希望的田野上》作者___________,《黄河大合唱》作者___________,节选自___________,该歌词由___________谱成歌曲。
3.这三首歌词抒发了不同的感情,《我的中国心》抒发了___________的感情;《在希望的田野上》表达了___________的感情;《黄河颂》歌颂了___________的精神。
4.《我的中国心》歌词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抒写 ,第二层说明 ___________,第三层表达________________。
5.说说你对下列歌词的理解。
⑴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⑵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
⑶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6.联系《黄河颂》的内容,说说你印象中的“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包括哪些精神?
7.精读精练。
⑴阅读《我的中国心》,回答下列问题。
①歌词反复提到的中心词是什么?它在表达上各有什么作用?
②唱歌人的身份从哪里体现出来?
③“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中“虽然”与“依然”是什么关系?
④长城、长江、黄山、黄河在这里指什么?
⑤“重千斤”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⑵阅读《希望的田野(片断)》,回答下列问题。
①“田野”指什么?
②为什么用“希望”修饰?
③“我们的理想”是什么?
④诗人认为如何才能实现理想?
⑤“为她打扮,为她梳妆”一句中为什么用了“打扮”,还用“梳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二、能力拓展。
1.阅读下面的歌词,回答相关问题。
天 路
屈 塬
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
看到神鹰披着那霞光
像一片祥云飞过蓝天
为藏家儿女带来吉祥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哎……
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
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
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冈
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
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
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哎……
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
青稞酒酥油茶会更加香甜
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
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
⑴这首歌中的“天路”具体指什么?
⑵歌词第一段押什么韵?并请找出这一段中的韵脚。
⑶“天路”的建成对藏族人民有哪些益处?请用歌词中的句子回答。
2.阅读下面新闻及附图,回答相关问题。
昨天是北京、西宁和成都出售进藏列车车票的第一天。成都、西宁开往拉萨的列车票在几个小时内就所剩无几。北京西站在开售不到半小时硬卧车票就宣告售罄,软卧车票上午售空,而硬座车票至下午4时还剩余50多张。
(选自“人民网”)
附:一名旅客购得的车票
⑴请为这则新闻撰写一个标题。
⑵从这张车票中,你获得了哪些主要的信息?(写出三点即可)
本期参考答案
《〈歌词三首〉课文精练与能力拓展》
篇2
一、微课教学的基本思路
简单解释,微课所指即教育者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来设计出时长在五至十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以供学生自行下载学习。此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学资源的实际作用,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化地完成学习任务。如今,伴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微课教学方式也出现了明显变化,在之前的教学视频基础上额外增加教学课件、课后习题以及教学反思等多项内容,进一步完善初中语文课程的资源数据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与学习能力精准地查找课程信息,全面降低语文课程难度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
二、微课教学的具体应用
1.利用微课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课程教材中包括很多经典的文章,其中蕴含非常丰富的思想情感。然而,由于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认知水平比较有限,因此他们很难凭借自己的能力来准确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内容,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教育者可以运用微课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出真实的学习情景,将课程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例如,教授《黄河颂》这一课程时,由于很多学生都没有看到过黄河美景,因此他们无法准确理解作者想要通过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内涵。为此,教育者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来为学生播放一段黄河美景的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看到黄河的壮丽,在强烈的视觉刺激下,学生会对文章内容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他们的印象,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2.利用微课来向学生展示课文结构
教授《穷人》这一课时,对于初中生来说,此篇文章的结构过于复杂,如果仅凭课堂中的有限时间就想让学生完全理解掌握文章内容,是具有较大难度的。为此,教育者可以科学利用微课教学模式,将课文中的某个内容作为教学切入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在《穷人》这篇文章中,最独特的即结尾部分:丈夫终于作出了收留两个孤儿的决定,当桑娜拉开帐篷,丈夫看到并排而坐的四个孩子时,他的心中是怎样想的呢?他是否会埋怨妻子没有事先和他商量呢?他是不是会夸赞妻子的这一举动呢?作者并没有给我们准确的答案,教育者可以借此机会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作者为什么没有写出准确的结局呢?你觉得是写出来好还是不写出来好呢?通过这一问题,学生的探讨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出来,托尔斯泰并没有将文中主人公的美好心灵用文字加以展示,而是通过留白的方式让读者自行判断。由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育者可以通过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文学艺术效果来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3.利用微课来引导学生感受教?W意境
在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利用微课教学模式的影音演示功能,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让他们对于文章内容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更加深刻的认知。例如,教授《赤壁》这一课程时,教育者可以通过微课在课堂中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观看一段《赤壁之战》的视频,在课堂中营造出真实意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中的每分每秒。
篇3
一、“课前知识储备”是基石
知识储备是学生课前做的必要工作,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石,因此,课前做好知识储备,至关重要。就内容来讲,语文课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内容着手:1.学生已经学过的和将要学习内容相关的旧知识回顾。如学习《最后一课》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小说的有关知识,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2.与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如学习《吆喝》一文时,让学生事先了解: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时代里,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学生通过与生活经验的联系,初步了解吆喝的特征,有助于了解课文内容。3.对新知识的预习和必要的资料的准备。如学习《观舞记》一文,提前让学生搜集印度婆娑舞以及印度佛教的有关资料。4.文言文重点储备文学常识、重点词语的理解、句子翻译等等。做好课前知识储备,就要做好结构化预习,完成“问题导读评价单”。一般应在学习课文前1-2天布置,按照“查、划、写、记、练、思”六字诀,把书读透。这样,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写出读书时的感受。
二、“问题引领”是线索
作为高效语文课堂的关键之一,解读目标之后的“问题引领”是自主学习的任务驱动,并作为一条线索,贯穿下面的环节。在问题设计上,教师应该结合自己的结构化备课和学生预习统筹安排。学生通过结构化预习,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给教师,教师进行整合。如《爸爸的花落了》一课,有三组学生通过结构化预习都提到这样一个问题:“英子的成长与父亲有什么关系?”学科助理向教师反映之后,教师立刻调整了预设,将问题列入到“问题解决评价单”中。这样,这课需要探究的问题有:1.从全文看,爸爸是个怎样的人?体味文章表达了“我”对父亲怎样的感情。2.“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3.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4.英子的成长与父亲有怎样的关系?“问题引领”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落脚点,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达到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的目的,因此,问题引领是一条贯穿“自学、合学、对学、展学”的红线。
三、自主学习是主体
构建主义认为:知识不是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主动建构的。“RQE”语文高效课堂的目标是学生能积极自主地学习,享受成长的快乐。学生有了“问题引领”的任务驱动,会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勾思相关的信息,在课本中做好批注,独立完成对问题的思索,同时记下自己对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困惑,以便在合作交流中解决。可以说,“自主学习”是高效课堂的主体。学生在有限时间里(一般是8-10分钟)解决问题,对问题的答案如不满意可再次看书进行补充,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知识本身的价值与美,获得一种成功的愉悦。
四、交流展讲是平台
“展讲”即展学,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后的交流与展示,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到台前展示学习成果,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思考,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可以纠错、质疑或补充,以便引导不同观点在课堂中交流、碰撞、分享。展讲时要讲清问题的信息点,如《黄河颂》一文,交流“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黄河黄河的英雄气魄”这一问题时,一定要抓住“黄河气魄”和“哪些方面”两个要点回答。展讲还要讲清应用了什么知识,要讲清思路,如概括某篇叙事类记叙文的中心,学生先要说清主要写了哪些事情,反映了人物的什么性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里读出来的等等。展讲,是一个平台,不是念答案,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对问题的理解,其他人通过补充、质疑、论辩等形式将问题引向深入。通过展讲交流的平台,实现的不仅是学生思维的碰撞,更有思维形式与方法地不断借鉴与自我纠正。
五、训练评价重实效
“训练评价”这一模块在语文高效课堂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检测课堂质量的形势和手段,因此,训练评价一定要突出实效性。训练的内容可以是语文基础知识积累部分,如字词、诗句、汉语知识等,也可以是包含相关知识点的课内外典型题目的训练。如《春酒》可以设计细节描写的课外语段阅读,深入品味细节描写的作用。此外,训练的内容还可以是紧扣学习重点的小练笔。如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设计了运用外貌描写的方法,给本班师生“画像”,以此加深学生对外貌描写的理解和运用。上述内容可以单独训练,也可以结合阅读理解综合训练。评价的形式可以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或教师评价,无论哪种形式,都应该以激励性语言为主,对学生学习思维品质做出客观的评价,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思维训练;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090-01
初中语文课堂,应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这一创新教育基本教学理念,不断的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激趣的学习情境,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觉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勤于创新,那么学生创新精神就会得到不断弘扬,学生创新水平就会得到不断提高。
一、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兴趣,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新的潜在动力。课堂教学中,语文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导入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能否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可以采用设情境、讲故事、找答案、发异议、定方向等办法,引起悬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诱使他们认真细致的思考。如教学七年级下册《黄河颂》,先通过投影或放映剪辑影视片的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与悲痛,让最形象的画面直接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憾。然后在播放轻音乐《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中,讲诉我们农村中的抗日英烈事迹,再,以直接诉诸心灵的方式深入感染学生,让没有家园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的学生很快能听懂黄河的倾诉,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掷地有声的爱国誓言。可以说,巧妙的导入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会吸引学生步入佳境,在强烈的兴趣驱使下迸发学习热情,诱发创新意识。
二、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教师在课堂上应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尽可能找出许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纠正思路狭窄的缺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学生的思路狭窄,严重阻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纠正学生思路狭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想象力是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的活动,因此我们说想象是创造力,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通过作文教学培养想象力。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幻想性、假想性”的命题作文,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开拓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通过课文结尾培养想象力。有些课文的结尾,嘎然而止,余意未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想象的余地。培养观察力是发展想象力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获得有关的表象和情节的依据,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丰富画面的形象和情节,使画面活起来;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告诉他们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要启发他们观察主要的现象与环节,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展开创造性想象,具体合理地想象出与观察对象有关的内容。只有这样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得到训练,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培养。
三、鼓励质疑与讨论,培育创新思维萌芽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该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我在教学《木兰诗》时,我鼓励学生提问,一个学生的提问很独特:“诗中说,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难道木兰12年没洗脚吗?古代女子是裹脚的呀!”我表扬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花了一周的时间,我终于在《陔余丛杂》中查到:躬足“条目”:躬足,始于南唐宫中,有一窈娘,喜欢打斜足,宫女学她,到了宋朝才流行民间。而木兰生于南北朝,距北宋有370多年的历史,显然不裹脚。学生听了这解答,提问的积极性更高了。
同时,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切合学生实际的方法,根据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活跃的特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争论、辩论,这样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努力营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自由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学生讨论中,教师不应过早评论,过多限制,应该允许有不同意见,互相补充争辩,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开展农村特色的语文实践活动,学以致用,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真正语文能力的形成就是要学以致用,真正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就是要能运用创新思维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真正培养起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得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对于农村初中来说,可以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简单易行,也适合农村初中开展。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以让学生真正形成创新思维能力。语文实践活动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法。如古诗赏析、办手抄报等。这类活动能使学生加大阅读量,扩大知识面,引发他们的新观点,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又如举办主题班会、辩论会、社会热点问题讨论等。在这些活动中,因可随意交流、辩论,氛围宽松,常使学生的思想闪现“火花”,甚至超越教师。这类活动既拓宽了学生思路,又让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篇5
【摘要】要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就是要体现语文课的“语文味”,从而达到高效课堂。本文就结合笔者的教学心得和平时听的一些常态课例,来谈谈如何才能上好一堂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关键词】高效课堂、语文能力、课堂创新、语文味
【正文】
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做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
一堂好的语文课不仅仅是老师能活跃生动的讲解,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生的思维,而是要通过老师学生的自主教师的调动来保证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上好语文课呢?其实好的语文课,就是要充满“语文味”。
何谓“语文味”?“语文味”就是要求教师在语文课上充分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一节好的语文课,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作为语文课,首先就是让学生感兴趣,尤其从课文中去产生兴趣。我认为,我们可以把字词教学放到调动学生兴趣的手段上来。因为每节语文课,我们都希望学生能积极积累文章中的字词句,通过积累理解,主动去进入思考。思考字词在文章中的作用,从而感悟,在以后的阅读及写作中有很大的帮助。很多初中老师会忽略对学生的字词教学,语文教学一定要夯实基础才能更有效地进行下一步教学。也只有这样将基础放在首位的课,才能称之为“语文课”。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才能真正的获取语文知识,受到思想的启迪,从而得到情感的熏陶,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然,要上好一节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我们老师首先就是要备好课,在备课时也要紧紧围绕语言文字训练设计教学流程,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听、说、读、写训练,促使学生在一堂课中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更备学生。备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思维以及学习的主动性。
接下来,就浅谈如何将“语文味”在课堂中体现出来。
一、扎实基本功。
(一)重视书写
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可以从很多地方体现,当然一首漂亮的字可以是我们的门面。在新环境下的教学中,我们很容易忽略传统教学的重要性。然而语文课如果老师不在黑板上板书,那学生就难以直观关注教师的课堂。当今时代“写好汉字”已成了一个热门话题,民众关注的热点。我们不能忽视汉字美。写好汉字,已成为关系到中华文化自信、文化传承、民族凝聚力提升甚至国家文化安全的大事,写字教育就是爱国主义教育。所以老师应该把字写好,尤其是语文老师,我可以写好粉笔字和给学生的评语,这不仅给学生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也是用行动在教育学生:爱汉字就是爱祖国,努力做到: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
(二)重视朗读
语文课,要听到朗朗书声并不难,但是要听到老师的范读声可能就难了。很多老师习惯于让学生听朗读带或者看着视频听着朗读,虽然很直观,但是却体现不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其实教师范读,学生朗读,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你对课文的理解,将情绪带入到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跟着你的朗读去体悟情感,更能体现一个语文老师对课堂的重视,对文本的理解。
我在上《黄河颂》一诗中,我没有让学生听朗读,而是让学生站着,看着黄河的视频朗读,学生从一开始的拘谨到气势澎湃就是一个观看视频自我领悟的过程,再接着通过穿插写作背景及战争的画面让学直观的感受到本诗的写作目的,学生再读诗歌,那种气势就更足,民族自豪感更强。读完诗歌,本诗的内容情感学生更容易把握。而最后,我再范读诗歌,学生听后更为震撼,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三)重视对教材的处理。
相信对于教材重难点处理,我们的老师不存在问题,但现在语文课大多数学生还不太感兴趣,教师也就不能达到教学目标。究其原因还是跟课文教学的实效性有关。很多老师会混淆自读课文和精读课文的教学方式。将两种文章用相同的方式教,学生没有机会自主学习,从而导致阅读能力无法提高。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在课堂上阅读,教师做适当指导即可。
自读课文与精读课文不一样,我们在自读课文教学时要大胆放手!针对这点,我就结合自己听过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来谈谈。本文作为自读课文,但执教老师却一直围绕着文本精研细磨,忽略了教材安排略读课文的价值所在。如果能围绕着“‘我’的情绪变化?之间的联系又是什么?”等这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运用精读所学方法展开讨论交流,便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学生的思维会得以拓展,对文本的处理也会有不同的方向,学生不仅有阅读的方向,通过文章也有了写作的指导。作为自读课文,就应以学生自主阅读、解读、鉴赏、感悟为主,引导阅读从中感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其体验阅读带来的快乐,从而爱上阅读,那么课堂也就不存在死气沉沉,也不会成为无效课堂。
二、注重能力培养。
(一)更新教学思路
1.对基础知识的掌控
扎实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如生字词教学。结合以前的教学经验来谈我采用最多的是“猜谜”法,这种游戏的方式,更直观、简单。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猜谜”将字词放进文章内容,通过创设语境去理解。在完成本堂课教学的任务的同时,也让学生的文化底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加深。
2. 关注课前预习,在课堂上适时进行检测。从上期教学看,利用课堂五分钟来进行预习检测,从一学期的教学效果看,学生的学习习惯得以改善,学生更能主动学习。
3.重视单元导读,让学生自己从单元导读中提取学习目标,从而能做到心中有数,自然对课堂的把握就从容不迫,学生的从容就能更好的掌握课堂内容。
现在,不论是哪门学科都越来越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不仅要求我们教师努力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还要努力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或方法让学生爱上思考。
(二)更新教学方式
语文教学,重点是读中品、品中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文字生动,充满童真童趣,读来寻之无迹、品之有味。我在教这篇文章时,引导学生欣赏语言,尤其是在百草园的片段,现在的学生很少有农村的经历,我们在教学时指导学生读,然后品,在读中“品”“品”中读,在“品”中培养学生的语感,熏陶学生的情感,积累了语言更感悟了文章的情感。
再如七年级下册我所讲的《台阶》,我们从“老”悟出儿子对父亲的情感,又从“老了的父亲”回忆到“年轻时的父亲”他的付出,更能体现儿子对父亲的那种同情和心痛。尤其是对“父亲的脚”的片段。当时我出示了文本中如下文字:“他的脚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泥沙,他的脚总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再配上父亲的双脚的图片,学生更直观的读出了父亲年轻时的辛劳、忙碌、艰苦和贫穷。结合这一特点,课堂我给足学生时间自己寻找“年老时父亲的表现”和“年轻时父亲的辛劳”,父亲一生都在为造台阶作出努力,他的勤劳朴实谦卑让而自己感到心痛,于是课堂就圈成了一个圆,简单的题目设计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学生的训练便落到了实处。
三、以生为本。
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到辅导作用,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学生们可以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认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不但要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还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更应当注重能力的培养,要关注学生的表现,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尤其在自读课的教学中,我们应当把任务分配清楚,阅读时当有任务,目标要明确,设置问题得由易到难,让学生爱上阅读,愿意阅读。每读一次都要有所得,然后从深层次去理解文章内容。
如我在教《再塑生命的人》一文时,我所设置的第一个问题是:“海伦凯勒是个什么样的孩子?”由此展开课堂,打破从莎莉文老师来入口的教学。学生在读第一遍时可能不能感受到莎莉文老师的伟大,在学生们自己阅读文本后,会发现曾经的海伦凯勒和后来的海伦凯勒有着天差地别的变化。尤其是在我提出“如果你们是海伦凯勒,你们最想说什么?做什么?”这一问题时,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不仅语言表达得到训练,更多课堂内容有更深层的理解。其实,学生回答完这两个问题时莎莉文老师的形象就跃然而出了,老师便不用花大时间讲解莎莉文老师的付出,学生便能找出。这堂课,我让他们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对于那些独到的见解,我表现出支持与赞赏。当然也有学生有不适宜的答案,我会进行适当的引导,要让他们在有独特体验的同时,还要有正确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总之,这堂课,我们不仅有语言能力的训练,还有写作的训练,基础的训练,让课堂更具“语文味”。
四、重视创新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所以,在语文课堂上,就要为学生营造新颖的环境,从观察身边的小事小物开始。作为一名从教十余年的教师,可能很多课文都已经上过多次,如果理念不更新,教法不更新,难免会失去对教学的热情,也会失去对语文的热情。我们要在语文这片大海中稳步前进就要有勇气迎接新的思想。我认为,所谓的创新不是在教学手段的电子化或者先进化,而是对课文或课堂内容的处理上的先进化。尤其是作文课,如果没有创新,作文就像模板一样发展,学生的思维根本无法打开。所以我在上作文课时,我往往会即兴创作小作文,从片段,甚至从句子上着手,让学生能从片段生成文章,这也是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过程。
篇6
动态篇
减负出实招 学习重效率
为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国各地教育管理部门采取多种措施、以多种方式,切实贯彻减负要求。
河南省教育厅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公办学校非正常跨区域招生到2014年减少到10%以下,学校不得以跨区域为名收取择校费,严禁“奥数”与任何义务教育学校招生挂钩,坚决禁止任何“占坑班”。今年5月底之前,河南各地教育局还将对“占坑班”行为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和治理。辽宁省教育厅也下发通知明确强调,严禁将“奥数”同入学挂钩,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辖区内各学校招生行为和招生过程的监控,及时查处相关违规办学行为,严肃追究相关教育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青海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义务教育学校“减负万里行”活动,青海省教育厅要求各州(地、市)教育行政部门与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之间、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与义务教育学校之间要签订规范办学行为、落实减负要求责任书,建立义务教育学校减负工作考评制度。重庆从新学期开始,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素质教育深入实施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在全市中小学全面实施以实践大课堂为重点,以科技、阅读、演讲、书法、英语等教育为抓手的减负提质“1+5”行动计划。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河北省教育厅决定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家庭作业公示制度,要求各学校每天中小学生的家庭作业要向社会公示,并限定各年级学生作业量,完成作业用时最多不超过90分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教育局,也从今年起在中心城区部分小学低段试行布置分层次的弹性作业和不留书面作业的试点工作,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
(郭炳德 刘玉 胡航宇 周红松 蒋夫尔/文)
经验篇
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到“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从关注学生的书包、眼镜、脊椎,到关注学生的心理负担,在“减负”这一系统工程中,处于学校管理一线的校长们关注哪些问题,有哪些思考、策略与行动?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济南市部分中小学校长。
“减负”减什么——减掉那些本不该有的负担
“减负”究竟减什么,校长们各有独特的理解和看法。
济南市光明街小学校长程涛认为,“减负”就是要减掉不该有的负担,分解必须承担的负担,承担适当的“负担”,其主攻方向就是要减掉那些本不该有的负担,而那些本不该有的负担,主要来自于“低效课堂——过重负担——学生厌学”的恶性循环。“因此,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就掌握了‘减负’的主动权。”程涛说。
济南二十六中邱国华校长认为,学生的负担可分为外加负担、自寻负担和身体负担、心理负担。“减负”需要在减掉不合理外加负担的同时,巧妙地将应该承受的外加负担转化为学生的“自寻负担”,提高其主动承受合理负担的积极性和能力。“身体负担只要按要求规范办学即可初步减轻,而过度的心理负担则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个人多方联合缓解。”邱国华说,如何减轻家长层面的外加负担,已成重要课题。
济南市营市东街小学校长房彩霞认为,“减负”的主阵地在课堂上,课堂“减负”的关键则是给教学目标“减肥”。因为不明确、不突出的教学目标会冲淡教学重点、浪费学生的时间,势必会增加学生课后的负担。因此要让教学目标“轻松上阵”,该抓的抓住不放,该放的放手不抓,有的放矢地上好每一节课,提升课堂的效率。
“减负”如何减——改革不合理的评价方式
那么,在校长们看来,“减负”究竟应该从何下手呢?
“起初的‘减负’,更关注量的减轻。”济南十二中校长杨江红说,“在新课改大背景下的‘减负’,更关注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改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师生关系,因为高质量、高价值的教学活动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即使学负荷没有减少,学生也会感到比较轻松,这是一种更积极意义上的‘提质减负’。”
济南市阳光100小学校长史俊认为,学校可以通过课程整合、教研改革和家校携手来减轻学生负担。“因为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小学课程门类过多。”该校以国家课程为主线,整合重组、二度开发三级课程,让课程从书本走向学生的生活。同时,要让家长参与学校课程改革,了解学校教育,教师、专家型家长、陪同型家长及校外专家要四级联动,家校携手“减负”。
济南市北大槐树第二小学校长张善亮认为,改革教学评价是学生“减负”的一种有效策略。“评价是最为敏感的风向标。但当前教学评价主体单一,过分关注结果,内容以偏概全,方式片面,主要是学校管理者以考试成绩来奖惩和管理教师。这些不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最终会导致学生不堪重负”。
更多的校长还是将“减负”的主战场锁定在课堂上,期望通过“增效”来“减负”。济南市新世界小学校长董庆峰介绍,该校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习惯和能力,提升学生学习内驱力,从而让学习成为一种“甜蜜的负担”。济南市纬十路小学校长安士刚介绍,该校通过合理分组、分工协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及那些压力大、负担重、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孩子,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着力打造“解放儿童心智”的课堂,减少课外作业和重复练习,从而减轻学生过多的精力消耗和心理压力。
“减负”前景何在——改变可以改变的现象
“说到‘减负’,虽然常会有‘千言万语,不如莫言’的感慨,但教育工作者只能迎难而上。”张善亮说。虽然校长们全力以赴探索“减负”之道,但面对“减负”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校长们谨慎探讨更多的还只是“一种可能的策略”,而不是完全可以减轻学生负担的办法。
武汉市武昌区棋盘街小学校长谢玉萍认为,学生负担过重,其原因主要是应试体制主导教育模式及低效的教学过程所致,同时,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独生子女强化了家长的选择,社会舆论推波助澜。“减负”的关键是教师和校长队伍的机制改革,难点是招考制度、学生素质评价以及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改革,要研究适合学生发展的体制机制。“武昌区教育局明文赋予学生‘十项减负权利’,规定教师‘十项减负责任’,推行‘绿色减负’理念,是种有益的探索。”谢玉萍说。
那么,学生是不是没有负担最好?杨江红说,研究早已表明,适度的学习负担可以增强认知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程涛认为,关键问题在于我们有没有让学生感觉到负担的意义,比如一个爱学数学的孩子绝不会把解难题当成一种负担,因为绞尽脑汁的痛苦将被破解难题后的快乐所取代。学生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成长的。
“要学会放弃我们不需要的东西。”史俊认为,面对“减负”顽疾,显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可以药到病除、妙手回春。教育者只能接受不能改变的现实,改变可以改变的现状。(魏海政/文)
案例篇
案例一:
北京市教委的“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八项措施”3月19日起正式实施。减负令实施后第一周,记者实地走访多家中小学后了解到,北京的中小学校已明确了“减负提效”的态度,各城区学校已全面实施且动作力度都很大。但是,家长和老师对此次教学改革的持续性表示担心,一些学校的校长也坦言,只要有考试选拔制度存在,减负就很难真正实现。
“学校全都动真格的了”
记者了解到,3月18日,东城、西城等城区教委在北京市规定的八项措施基础上还公布了各区县学校的实施细则。东城区强调,学校教师不得随意提高或降低教学难度;不随意提前结束课程和搞突击教学。而西城、海淀等区将会对学校有督察和专项指导。
记者也从东城、西城、朝阳、海淀区内的多家中小学校了解到,此次减负令实施的力度比以往都大,有老师称“学校全都动真格的了”。广渠门中学副校长崔楚民介绍,学校多年来致力于减负方面的改革,这次减负令下达后,学校将借助此机会系统地强化和完善此前的减负措施。
“我们以前一直在等待时机解决周末补习的问题。过去家长、学生要求学校做一些培训,学校总是下不了决心把租赁学校场地的培训机构清除出学校。现在,对参加社会培训机构的学生,我们一律建议他们不要参加,也不在校内出租场地给培训机构。”西城区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分校校长陈国才表示。
学生和家长方面也反映,减负令实施后作业真的少了很多。花家地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告诉记者,现在每天回家后作业半个小时内就能做完了,过去花的时间则要多一些。
中学的减负力度也没落下。十三中分校初一郭姓学生表示,过去历史、地理等副课也有作业和考试,现在只有主课有作业了。过去作业要做到晚上11点,现在两个小时内也能做完了。“那些自我管理能力强的学生一个半小时就能做完。”
“减负提效”成学校关注重点
与以往减负不同的是,这次提出了提质减负的要求,学生主要靠高效课堂获得知识。这对师资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广渠门中学一初中英语老师介绍,减负令实施后老师工作量变大了。现在每节课都要有具体效果和目标,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非常明确,老师必须在课前挑选重点内容给学生。再针对学生分层的特性,老师要先做练习册,筛选合适的题目布置给学生。但针对一些学习好的学生,在题目总量控制的原则下,布置一些选择性题目,让有能力的学生自己选择去做。
“我现在是焦虑并快乐着。”海淀区一重点中学初三班主任表示,以前给学生布置很多作业给学生补课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别的学校别的老师都是这么做的,若自己不做就会怕学生的成绩垫底。“现在挺好的,这次减负令执行力度很大,海淀区的学校全都落实了,周围的老师也没再给学生补课了。我觉得这样对学生都公平了。”她说。
上述班主任表示,老师更愿意花时间去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此前课多、要批的作业多没有时间。但他担心的是,此政策能否持续下去,若实施了一段时间后再不了了之,学生再找补回之前没去学的东西会更辛苦。同时,减负令之后学校对于老师的考核将会采用什么方法也不清晰。
“学校不会把学生成绩直接和老师考核挂钩”。张治齐校长介绍,花家地小学已采用了新的教师考核体系:合格率保证、优秀率提高。不搞班级排队,不搞奖金挂钩。“过去考核老师是看一个班有多少高分,平均分多高。现在是看这个班的分数在原有基础上有没有提升。另外,更注重考核老师的师德,安全管理、对学生公平对待、家校沟通是否顺畅,辅导是否耐心等。”张校长说。
■学校探班
时间:3月21日下午2点
地点:石景山区北京九中初中部
“作业不多,大概1个小时就能完成”,在采访中,不管是初一的学生还是初三毕业班的学生都表示作业很轻松,“有必做题,也有选做题,一个小组的同学在课后也会互相交流。”初三(10)班的张铭说。张铭是物理组组长,在物理课上,每个小组会就当天上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或习题进行讨论,每个小组会有一名同学上台“讲课”。初三(10)班的吴萧喜欢化学,也常有上台“讲课”的经历。“同学们都听懂了我会很有成就感,有时也会有同学站起来反驳我。”吴萧笑着说。
学生们所提及的“必做题”、“选做题”,“上台讲课”是北京九中初中部早就开始探索的作业配餐和“532”课堂教学模式,而这些探索的目的正是给学生减负,同时提高学习质量。
早在2008年,北京市教委“减负令”时,北京九中初中部副校长周玉华就开始思考如何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教学效率。在定期的调查问卷中周玉华发现,学生、家长反映有些学科的作业量大、难度分层不明显、老师间缺乏配合。“作业是否也能像配餐一样,实现各学科的相互配合呢?”生物老师出身的周玉华有了这个大胆的设想。
初一语文老师李淑敏举例,比如语文这堂课讲端午节,而英语课正好也涉及中国的传统节日,那语文老师和英语老师就联合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搜集端午节的相关中英文资料。这就是作业套餐。
在推行作业套餐的实验班,除考试科目外,非中考学科也实施作业配餐方案,“把历史、地理、生物融合在一起,向文综的方向发展,更好地衔接高中阶段的学习”。周玉华说,在每学期开学初,以年级为单位,任课老师根据教学内容、课标要求及学科特点,统一设计本学科在本学期的研究性学习的作业。
作业配餐为学生减了负,对老师的要求却更高。老师布置作业时要精选习题,要有层次性,“允许”学生选做,有一定的开放题、创新题。作业上交后,老师的批改、评价方式也会有不同形式。
此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对老师提出更高要求。
初三政治老师曹明花坦言:“在一开始推进改革时,觉得额外工作量大了好多,但随着新模式的实施,我们发现,获益的不仅是学生,老师的教学水平也大有提高。”年轻的物理老师高飞就尝到了甜头,精心设计的导学案,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可以讲得更精、学生也可以把知识点学得更到位,课后也不再需要太多习题,学生成绩表现还不错。
地点:东城区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
时间:3月21日
“以前我们早上7点多就来学校上自习,5点放学。现在我们已经改成8点20上课,下午4点20放学了。老师留的作业也比以前少了。”3月19日起,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已经开始执行北京市教委下发的“减负令”,初一学生张甜甜(化名)说,“爸爸妈妈没有给我报补习班,回家后我就看一些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大概九点多睡觉。”
“其实,给学生减负,也一定程度给我减负了。”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初一年级语文教师游淼住在东三环,离学校较远,每天早上从家到学校大概要用一个小时。过去7点多就要来学校,她不得不在早上5点半就起床,连吃早饭的时间都没有。
“今年开学后,学校开了好几次会,强调给学生减负。这要求课堂效率得提高,作业也得保证效果。我们的工作量其实是增加了。”游淼说,从去年开始学校在初一和高一年级试开教改课程,课堂采取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预习、讨论来解决问题,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提高课堂效率。“前几天我们讲《黄河颂》,学生需要搜集与黄河相关的诗句以及黄河保护条例等。而这些工作我需要比他们做得更详细,准备得更充分。同时,在留作业时我也需要精心挑选。”
至于“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规定,该校之前就做到了。“我们初中的体育课早就由国家规定的3节增加到4节。”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教学副校长封学英介绍,“文化课也由45分钟缩短到现在的40分钟,从而延长课间操的时间。”
地点:东城区广渠门中学
时间:3月21日上午9点35分
上午9点35,广渠门中学操场上有几个班的学生正在上体育课,男生在进行足球比赛,还有一些学生在练习排球。足球比赛场地不时传来加油助威的叫喊声。9点50左右,体育课结束。初一年级的学生聚集在操场上开始跑步,每个班领跑的同学扛了班级旗子,五颜六色的旗子在操场上迎风飞舞。广渠门中学副校长崔楚民介绍,由于学校运动场地有限,只能分年级进行课间操锻炼。
记者了解到,在减负令实施后,广渠门中学根据教委的要求新推出了切实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6条规定。学生体育锻炼这项就在规定中有明确要求,“确保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体育课不得占用。”对于北京教委规定的学习时间不得超过8个小时,初中年级每天7节课,每周34节课;初中年级作业总量不得超过1.5小时等规定中都有明确提出。
除了按8项减负要求解除期中考试外,广渠门中学6项规定中还提出,可以增加随堂小测试。考试形式要多样,包括纸笔考试、口试、考核、考查、作品展示及实践动手考试等。
崔楚民表示,减负不是把作业量减掉,而是要减掉没有效率的、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任务。因此学校对于作业有八字原则规定:一要适量,初中总量不超过1.5小时,单科半小时以内;二要分层,学生学习能力不一样,学习好的学生吃不饱,弱一些的做不完。会针对全部学生布置一些必做题目,和部分可选择做的提高题;三要限时,布置作业时告诉学生完成作业大概需要多长时间,若规定时间做不出来,老师要分析当天课堂教学是否有问题,学生可以不做,第二天老师帮助辅导;四要开放,不同学科作业布置不同要求,有些学科布置实践性、动手、研究性作业,上交周期长;最后要发展,研究类、调查类作业,让学生设计问卷,形成调查报告,这种综合性强作业,对学生交往能力、运用数学能力都是一种考核,学校也很看重这些锻炼。
对于减负实施效果,广渠门中学都会进行调查。学校每周都会对作业量进行调查。崔楚民介绍,为了持续跟踪学生的反馈信息,学校设置了学情指导中心,学情调查每个礼拜做一次,一次做一个年级,每个班随机抽一些学生利用中午半小时做调查。学校会根据调查结果做出实时反应。
崔校长也承认,减负令实施后,在家长方面确实也存在一定阻力。为了保证家校沟通顺畅,学校已通过书面形式、短信平台、年级会的形式向家长进行了说明。
在初一年级办公室,一位初一英语老师兼班主任向记者介绍,减负令实施后老师工作量变大了。学校对老师也加强了培训,要求教学各个环节精细化管理。在备课环节,主干学科每周要有两小时以上的集中备课时间,每次备课都要研究上周教学中源自于学生作业、随堂测验中反馈出的真问题。每次备课都有个专题,每个学科在每个学段的核心知识点是什么等要研讨清楚。对教学设计重点难点的认识和突破采取的方法,老师要交流分享。
记者随机向一名初二女同学了解到,她的作业回家大概做一个半小时就能完成。该女生表示,自己家住得远,一般父母早上7点半就送她到学校了,8点前学校没有安排课程,她会在教室里晨读和交作业。下午4点就放学了。“放学后我会在学校和同学聊聊天,晚上回家才做作业。”该名学生表示。
■“提效”措施
广渠门中学:设计学案教案系统
记者了解到,广渠门中学这学期工作重点是强化备课组功能和责任。保证整体作业系统设计的科学性,当天作业一定是当天所学内容重点的巩固和强化,克服作业布置的随意性。为此,学校正在制定和完善符合学校特色和学生特点的学案和练案系统。学案即根据教学设计有几个步骤的练习。练案即当天的作业是什么样的。学案、练案和教材以及教学进度是对应的。
“现在初中化学、数学、高一数学、高二英语、高三数学、英语用的都是自己的学案和练习系统。社会上高质量的教辅少之又少,很多题目不符合现在课程要求和北京地区考试要求。我们下决心弄一套自己的东西。”崔楚民副校长表示,由于涉及6个年级,十几个学科,整个系统预计要3年多时间才能完成。
北京九中:作业配餐和“532”课堂教学模式
北京九中初中部副校长周玉华介绍,作业配餐就是将作业的布置方式从内容上分为3种:一是基本的“必做作业”,二是“自选作业”,三是“拓展作业”,内容包括探究问题、社会实践、读书笔记等。学生根据不同层次,可在必做作业之外进行选择。作业的时间总量控制在1.5至2小时之内,各学科作业相互搭配。
与作业配餐相配合的是被周玉华称为“532”课堂教学模式,“指在学习内容方面,50%的知识要学生自学和小组学习学会;30%的知识要通过展示交流学会:20%的知识要教师教会。在时间分配上,50%的时间安排学生预习自学和小组学习:30%的时间呈现学习成果,教师点评提升;20%的时间进行检测落实。”新的教学模式要求老师重新设计导学案,想好如何引导学生的小组学习,如何将问题、知识点串接起来,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如何对课下作业进行总量控制,如何根据学生的需求分层。
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全校问卷调查
为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每年的11月,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都会举行大型的问卷调查活动,全校3 000多学生全部参与,要回答几个方面的问题,反馈老师的课堂教学情况。比如:你对学校的课堂教学是不是有兴趣?你觉得学校老师是不是既教书又育人?你认为学校老师的责任心怎样?在客观题选项中有ABC3种答案,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不满意。也有主观题,学生可以直接陈述自己的意见,选自己最想对某个老师说的话。
花家地实验小学:研发时间测量工具和报题系统
花家地小学开始研究设计作业时间测量工具。据悉,做时间测量工具还要分为短期测量工具和长期测量工具。短期测量就是学生自己测量做题的起始时间,老师布置3道题一共需要多少时间;半个小时能做出3道题中的几道题。长期测量是,一次给孩子留100道题,每天只做半个小时,这半个小时内能做出几道题,不许超时,做多少是多少。
花家地实验小学校长张治齐表示,通过短期和长期测量工具结合,老师大概能清楚学生的总体学习程度,再根据这种程度布置每天相应的作业。
此外,针对作业布置量,花家地小学还开发了老师报题系统。校园网服务器上有公共平台,每个老师都把作业报上来了,学校方面进行日报日审作业数量和质量。每个学段的教研组长会监督布置作业的量,只有教研组长签字了老师才能把作业放到服务器上,校长再抽检作业量情况,把作业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校长观点
别把学习负担妖魔化
陈国才,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分校校长
不要简单拿学习时间长短、学习程度强弱来判断学业负担。不按学生成长规律来做事才是负担。
孩子成长都有整体性、自主性和差异性的基本规律。整体性是指孩子的身体、学业、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不是单一的。自主性是指人的发展除了环境、遗传外,还有个重要点就是自我选择。此外,孩子之间是有差异性的,学习任务肯定要有差异性要分层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是超越了这些规律办事,家长的高期望值,违背了这些规律,致使学习是超时间、超负荷的。
国人的人生观标准,单一而且绝对化,要追求成功。对学习改变命运的渴求在这个时代更强化了。所有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上北大清华,每个家庭的孩子承担了这种高期望值,就算学校减负了,孩子的负担也不会减下来的,学校不补课家长会让孩子去外面补课。因此,减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转变观念。
同时,我们不要把学习负担妖魔化,必要的负担是必须有的。成就学业是孩子在这个阶段必然的责任和义务。想学好就会有负担,这一点没有民族、地域和文化差异。
减负不能以牺牲“质”为代价
封学英,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教学副校长
减负的关键在于观念的改变,减负可以减量,但不能以牺牲“质”为代价。从去年起,我们学校开始在初一和高一进行课改,采取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课堂上80%的内容由学生预习、搜集资料、讨论,老师只是适当点拨,这样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另外,老师的观念也要转变。学生减负可能就需要老师负重。开学之后,我们给老师开过大会小会,强调减轻学生负担是老师的责任。有些老师可能思想上想为学生减负,但由于业务不熟,并不能达到减负的目的。个别老师过去留作业比较盲目,有些作业比较重复,这样是耽误学生的时间。现在老师留作业需要精挑细选,同样也能达到过去作业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扎扎实实地做好备课、上课、辅导等各项工作。
其实,过去学生学习时间长,早上7点多就开始学习,晚上做作业到十一二点,非常疲惫,也影响第二天的学习。学习时间短,提高学习效率,效果可能更好。至于作业时间等问题,涉及一个怎样量化的过程,这点我们也在摸索。
(来源:《新京报》 赵谨、孔悦、缪晨霞/文)
案例二:
马芯兰,全国特级教师,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积极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实验,在实践中创造了以“开发学生智力,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目标的独具特色的“马芯兰教学法”。
“马芯兰教学法”依然有活力
日前,在北京朝阳区星河实验学校六年级(1)班的数学课上,记者旁听了一节教学大纲上没有的课。40分钟一节课,老师讲授的时间只有25分钟,剩下15分钟是学生们的练习时间;老师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从不同角度提问,让学生们自己推导出知识之间的联系;虽然一节课的知识容量很大,但老师却没有给学生们留课后作业……
坐在教室后排听课的马芯兰,一边注视着学生们的课堂表现,一边小声地对记者说:“这样的课上一年,我的学生到了初中,数学也不会有问题。”
67岁的马芯兰,是星河实验学校的创校校长。2007年3月,从工作了40年的朝阳实验小学退休后仅3个月,她就接到了朝阳区教委的返聘,让她建立一所实践“马芯兰教学法”的实验学校。第一年招了11个班、300多名学生。6年过去,星河实验学校发展为一校两址,已有1 000余名学生。
星河实验学校的迅猛发展,再次证明40年前就在全国推广的“马芯兰教学法”,依然具有活力。
“马芯兰教学法”,是把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共同点和不同点,按照知识内在的联系及规律进行组合,将540多个概念归纳成十几个基本概念及“和、差、倍、分”4个重点基本概念,将11类应用题总结成4个基本类型,组合成教学的基本环节,从纵和横两个方面重新调整,并组合成新的知识结构。
除了采用“马芯兰教学法”精心组织的文化课,星河实验学校的不少课程都是学校组织优质教育资源研发的独家课程。对照北京市教委的“减负8条”,星河实验学校实现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作业量以及学生评价等方面的要求。
减负就是不让学生受苦
跟马芯兰一起工作过的教师们都说,马校长有一种特异功能。她的学生,谁今天感冒,谁今天能考100分,她都知道。马芯兰说,这其实不是什么特异功能,而是一个教师和她爱的学生之间特有的感应。如果一个教师真把学生放在心上,就会第一时间知道他们的状态。
40多年前,区里临时组织了对全区学生的抽测考试。马芯兰班上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吓得脸都黄了。马芯兰说,当时就下了决心,一定不让学生被学习难住。从此她开始钻研教学法。那段时间,小学数学1至12册教材被她放在床头像看小说一样翻来覆去地读。最终形成了注重知识基本联系结构的全新教学法。马芯兰说:“我不愿看到学生学习吃力、考试紧张。学生有好、中、差之分,这是客观存在的。那你为什么就不能把落后生改变过来,让他不落后?六七岁的小孩儿就说他落后,要落后一辈子。面对这些必然要去摸索、去创造、去改革。所以40多年了,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没让一个学生掉队。”
现在社会上有一句口号,叫“赢在起跑线上”。马芯兰说:“这条起跑线究竟在哪儿?2岁、3岁,还是小学一年级?我反对教育脱离学生特定年龄阶段的认知规律,脱离学生的资质个性。那样的教学法,人为地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我观察过在墙角玩蚂蚁的孩子,虽然被太阳晒得满头大汗,但是孩子还在那聚精会神地玩,一点儿也不觉得苦。为什么?因为他在做感兴趣的事,当然不会觉得苦。采用我们的教学法,虽然每节课的内容都是新的,教师讲课使用的教法,却是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贯穿始终的。学生始终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始终关注知识的结构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他们是在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去接触新鲜的知识,所以总能感觉思维的快乐,当然就不会认为这样的学习是负担。”
减负首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
早在1995年,全国就有20多个省市区的2 700多所学校推广并采用了“马芯兰教学法”。她根据自己教学改革的实践,撰写了100万字的论著。现在,马芯兰几乎每天去听年轻教师的课,听到不对时就上去讲。她认为,对年轻教师就要手把手去带。她带的教师,要求不仅要有神,还要有魂。增效减负,核心是把孩子的时间还给孩子。学生必须干的事情引导他干;学生不喜欢的事情不让他干。要通过教育让孩子有一种兴趣、理想和抱负。让他们从不会学到会学,然后到爱学,再到上瘾,最后成才。教师要帮助学生实现这个过程的转变。对教师来说,把学生教得最棒最快乐。而好的教学法必须是把学生认知结构、学科知识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有机融合起来的教学法。
马芯兰说,搞教育就要沉下心来,一个好校长,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教学上。办学校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质量。质量从哪里来?就是抓教学、抓课堂。在课堂上都学会了,课后还需要补课吗?
马芯兰认为,如果仅从教育部门内部寻找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或许当前中小学校的课程设置、教材编辑、师资培养以及对师生的督导评价都有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地方。例如,哪些课程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核心课程,而不因为“时髦”轻易变动;教材的制订应更多地采纳教学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开设一门新课程的时候,师资培养能否提前布局等等。
“减负与增效的关系并不是一个低要求与一个高要求的关系,增效是减负的前提。只有教育部门理清导致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原因,更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才能减轻。反之,如果没有高效的教育教学,而单单从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作业量上做具体的减负要求,则很可能达不到政策设计的初衷。”马芯兰如是说。
(施剑松/文)
探索篇
3月28日下午,在北京一零一中学信息中心的一间会议室内,一个名为“如何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小型专题研讨会正在进行。
自从日前北京减负“八条禁令”出台后,一零一中学高度重视并付诸行动。学校成立了4个初一年级减负课题组,分别是调查组和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实证组。短短两个小时的座谈会,让记者印象最深的是3位实证组组长的发言,3位年轻老师在介绍完各自小组的调研情况后,几乎不约而同地提出他们对减负的困惑。
语文组陈树成老师在发言结束前,非常郑重地向来参加研讨会的海淀区教委和区教科所的领导发问:“作为一名年轻老师,我非常支持市里和区里的减负政策,但是,关于减负我有3点困惑。”
“我的第一个困惑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必须相应减少课本知识的量,而这个量到底有没有标准?”陈树成说。他担心,如果学业知识点不减少,也没有标准,那么减负政策到底能坚持多久,就要打个问号了。
针对社会上有专家提出,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分层布置作业的做法,陈树成也有困惑:“对学生分层,有没有标准化的数据,如果没有,我们要对学生分层布置作业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不科学性。”
与参加座谈会的不少家长一样,陈树成对减负的最大困惑是:学生减负能否做到所有的学校都能“一盘棋”?陈老师的言下之意是,如果不能保证所有学校都减负,那么,当这一届学生到了将来的升学考试时,就难免会出现“谁减负谁吃亏”的现象。
“再说,要想从根子上减负,必须真正下决心改革中考制度。”陈树成说,“我曾亲自做过中考试卷,虽说题目难度不太大,但题量却相当大,我埋头快速答题,也只能勉强在规定时间内答完。这样的试题分明就是鼓励学生解题要熟练,如何才能做到熟练,只有反复做题,这不是变相鼓励题海战术吗?”
尚晓嫚老师领衔的数学组在初步实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减负增效”的6条措施,即:“精讲解时间,增作业效率;精提高技巧,增思考时间;精讲授方式,增互动时间;精知识教学,增评价时间;精教学调控,增激励表扬;精作业布置,增题型训练。”
但是,在汇报结束前,尚老师也同样提出了她对减负的困惑,她说,减负因人而异,应当承认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是有差异的,对老师布置的作业量,有的学生可能会觉得重,而有些能力强的孩子就会觉得很轻松,如果政策过于强调“一刀切”,是否缺少科学性?
英语组的纪志杰老师在发言时中气十足,他是从保证课堂效率、严格控制作业量、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教育、布置个性化作业、鼓励学生在表演中学习英语、改进作业评价方式等6个方面进行汇报。他说:“鉴于初中生积极活跃的特点,教师可以把书本中的知识搬到生活中来,让学生开展短剧表演,模仿课本交际情景。这种活动形式非常受学生们的欢迎。英语学科可以少布置书面作业。”
不过,即便是对减负充满信心的纪老师,在发言结束前也很认真地提出他对减负的困惑:“如果学校都按照市里和区里的要求落实减负政策了,但是,家长们却在课余给孩子报很多课外辅导班,怎么办?而这种情况似乎有了苗头。”
“为什么要把学生课余的时间塞得那么满?为什么不能让我们的学生每天开开心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副校长程翔在总结时的反问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