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长江的古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21 14:49: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长江的古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杜甫《阁夜》)
3、“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杜甫《长江二首》)
4、不将真性染埃尘,为有烟霞伴此身。带日长江好归信,博罗山下碧桃春。《寄题罗浮别业》【唐】高骈峡中即事【唐】廉氏清秋三峡此中去,鸣鸟孤猿不可闻。一道水声多乱石,四时天
5、色少晴云。日暮泛舟溪溆口,那堪夜永思氛氲。
6、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江雪——柳宗元
7、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8、李白也没有少写三峡:“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9、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早发白帝城——李白
10、巫峡【唐】杨炯三峡七百里,唯言巫峡长。重岩窅不极,叠嶂凌苍苍。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美人今何在,灵芝徒有芳。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11、峡中即事【唐】廉氏清秋三峡此中去,鸣鸟孤猿不可闻。一道水声多乱石,四时天色少晴云。日暮泛舟溪溆口,那堪夜永思氛氲。
篇2
【关键词】小学;古诗;教育
一、用讲故事的方法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
鲁迅先生说过,“知人论事”,才能正确理解作品。每一首诗都是与作者的思想、经历密不可分的,而作者的思想、经历又无法脱离“社会”这个大背景、大环境。古诗的时代背景距现代很远,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要做到细致、深入地了解尚且不够,何况是不谙世事的小学生?教学中只简单地介绍作者无疑显得太过苍白机械,而将作者写诗有关的背景内容以小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不仅能提起学生兴趣,而且对学生理解诗歌有着极大的帮助。
二、适时提示,“点”“面”结合,理解古诗的主要内容
为了押韵、平仄的需要,古诗的词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甚至有时一味按字词顺序根本无法讲通。而且古诗语言简练,以字作词,随着时代变迁许多词意与现代汉语词汇迥然不同,这些都给学生理解古诗造成了困难,成为望诗生“厌”的原因。教学中释词、顺句、连篇,循序渐进,才会渐入佳境,才能品其妙处。
(一)释词。对于难以理解或查不到的意思的词,教师可以适当的点拨。如《山行》一诗中,对“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寒山”一词的理解。“寒”是“冷”,那“寒山”是什么意思?教学这个词时应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描写中去感知:时值深秋、草木凋残、山石森森、秋风瑟瑟,冷不冷?所以,“寒山”指“深秋时,草木枯黄的山”。
(二)顺句。词意通了,然后由学生独立思考,练习顺句。在顺句时,除提醒注意词序外,对一些初次接触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也要提出来讲,避免学生误入歧途。如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按字面意思当为“秦朝时候的明月,汉朝时候的边关”。但是众所周知,明月千古一轮,边关万年不变,“秦汉”之说由何而来?若点明这是修辞手法中的“互文”,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疑问则迎刃而解,学生也会恍然大悟。
(三)连篇。让学生用一段话,把诗句意思完整的说一下。但要注意的是,古诗中常常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决不可停留表面,而应深入内里,究其实质。因此古诗教学中,重要的是把握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能只抓住一两个词语不放,以偏概全,本末倒置。
三、读中感悟
(一) 初读
初读要指导学生读懂诗句,读通全诗。首先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着重进行旁批。古今义不同的要批:如《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中的“之”,这里用作动词,相当于“去”,学生不常见的古汉语单音词要批,如“辞”,告别;尽,消失。地理名词要讲清:送别的地点――黄鹤楼在武汉,孟浩然要去的地方――广陵,也即扬州,前者在长江上游,后者在下游,故有“下扬州”。然后引导学生由字到词,由词到句进行对译,使学生了解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送别的情景,在春光明媚的三月,李白站在黄鹤楼目送诗人孟浩然远去,孤独的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滚滚的长江水流向远方。这时,抓住送别的地点黄鹤楼这一富有诗意的地方介绍时代背景(当时正值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李白正年轻快意,孟浩然已诗名满天下),还可利用多媒体把黄鹤楼展示在屏幕上,黄鹤楼飞檐重阁,雕梁画柱。辅以讲述,黄鹤楼是天下名胜,传说中有仙人乘鹤于此憩驾,也是两位诗人经常饮酒作诗,流连聚会之所,启发学生想象,风流的时代,风流的诗人,风流的地点,送别像一首愉快而自由的畅想曲,学生初步感知这首诗明快的意境。
(二)细读
学生了解诗的大意后,要抓住色彩浓厚,形象鲜明的诗句,进一步学生引导学生悟情明理,体会诗的意蕴。如诗的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是什么样的季节?细究何为“烟花”?结合学生学过的词语“烟雨”一词,学生可理解为描写的是那看不尽,也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美景。“烟花三月”是春意最浓的时候,这样景美,人也美,情呢?读诗的最后两句有一细节,李白送别友人的时间是很长的,从目送孤帆到消失在碧空,又到“唯见长江天际流”,正是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一往深情的表现。
(三)精读
古诗语文凝炼,炼句择语,在文学长河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辉煌。教学中,要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语言的表达方式。诗中“之广陵”与“下扬州”互换,诗句用韵反不合辙了,题目也口语化了,整首诗读起来不顺口。又如“烟花三月”中“三月”前用“烟花”一词平中见奇,假如用“阳春”或“春花”代替“阳春三月”只点明了时间,“阳春三月”有一点色彩感,但那种春意荡漾的氛围就不那么浓郁了。
四、注重拓展,将古诗活学活用
(一) 依托诗歌主题,横向拓展。
如《咏柳》一诗学习完毕,可设计拓展如下:
教师可于此提问:“二月春风”好像精巧的剪刀,除了裁出柳叶之外,还裁出什么?你能不能也用诗句说一下?学生可能会回答:裁出了粉红的杏花(一枝红杏出墙来),裁出了绿绿的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裁出了鲜艳的桃花(竹外桃花三两枝)……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模仿诗句自己创作。
(二)依托作者创作,纵向拓展。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168-01
古典诗词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对于小学生来说,古典诗词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学生的思想和人格的重要途径。在当代,古诗词也一直在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但由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不明,其教学被边缘化,教学研究也大多止于感性的经验总结。尤其是小学阶段,是为提升语文素养打下基础的关键阶段,深化这方面的研究对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一、引导讲解,理解古诗词的意义
为了押韵、平仄的需要,古诗的词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甚至有时一味按字词顺序根本无法讲通。而且古诗语言简练,以字作词,随着时代变迁许多词意与现代汉语词汇迥然不同,这些都给学生理解古诗造成了困难,教学中释词、顺句、连篇,循序渐进,才会渐入佳境,才能品其妙处。
1.释词。对于难以理解或查不到的意思的词,教师可以适当的点拨。如《山行》一诗中,对“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寒山”一词的理解。“寒”是“冷”,那“寒山”是什么意思?教学这个词时应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描写中去感知:时值深秋、草木凋残、山石森森、秋风瑟瑟,冷不冷?所以,“寒山”指“深秋时,草木枯黄的山”。
2.顺句。词意通了,然后由学生独立思考,练习顺句。在顺句时,除提醒注意词序外,对一些初次接触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也要提出来讲,避免学生误入歧途。如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按字面意思当为“秦朝时候的明月,汉朝时候的边关”。但是众所周知,明月千古一轮,边关万年不变,“秦汉”之说由何而来?若点明这是修辞手法中的“互文”,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疑问则迎刃而解,学生也会恍然大悟。
3.连篇。让学生用一段话,把诗句意思完整的说一下。但要注意的是,古诗中常常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决不可停留表面,而应深入内里,究其实质。例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的最后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只按字面意思理解,学生很可能认为诗中“儿童”天真好客,诗句表现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而诗中要表达的,实际上是作者重踏故土,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苍凉慨叹,笑中有泪。
二、重视品读古诗词,在品读中感悟魅力
诗歌是富于情感的,诗歌的语言美必须通过反复体味才能领略得到。朗诵是体味的基础,也是它的具体表现之一,而读诗又可分为三个步骤:初读、细读、精读。下面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加以说明。
1.初读
初读要指导学生读懂诗句,读通全诗。首先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着重进行旁批。古今义不同的要批:如《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中的“之”,这里用作动词,相当于“去”,学生不常见的古汉语单音词要批,如“辞”,告别;尽,消失。地理名词要讲清:送别的地点——黄鹤楼在武汉,孟浩然要去的地方——广陵,也即扬州,前者在长江上游,后者在下游,故有“下扬州”。然后引导学生由字到词,由词到句进行对译,使学生了解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送别的情景:在春光明媚的三月,李白站在黄鹤楼目送诗人孟浩然远去,孤独的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滚滚的长江水流向远方。
2.细读
学生了解诗的大意后,要抓住色彩浓厚,形象鲜明的诗句,进一步学生引导学生悟情明理,体会诗的意蕴。如诗的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是什么样的季节?细究何为“烟花”?结合学生学过的词语“烟雨”一词,学生可理解为描写的是那看不尽,也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美景。读诗的最后两句有一细节,李白送别友人的时间是很长的,从目送孤帆到消失在碧空,又到“唯见长江天际流”,正是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一往深情的表现。
3.精读
古诗语文凝炼,炼句择语,在文学长河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辉煌。教学中,要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语言的表达方式。诗中“之广陵”与“下扬州”互换,诗句用韵反不合辙了,题目也口语化了,整首诗读起来不顺口。又如“烟花三月”中“三月”前用“烟花”一词平中见奇,假如用“阳春”或“春花”代替“阳春三月”只点明了时间,“阳春三月”有一点色彩感,但那种春意荡漾的氛围就不那么浓郁了。
三、拓展延伸,在提升内涵中融情
古诗词产生的年代久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风格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加之学生的阅历又太浅,要准确把握诗歌作品情感,仅仅拘泥于课文必学内容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以及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教师要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观,让作者情、学生情在拓展延伸中融合,拓展的渠道有三种:
1.课前收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2.课堂交流:课堂交流是对信息的整合过程,也是认识深化、情感深化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在对话交流中导情。例如,某一老师在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时,围绕“愁”字提问:你知道谁为愁做过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愁的名句?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老师对学生问题导向性的拓展延伸,是对愁文化的深层次认识。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小学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是经过专家学者在浩瀚的诗词海洋中千挑万选出来的,是适合当代儿童学习的精品。大都是声情俱佳的动人图画,具有意境美、图画美、动感等特点,是陶冶性情,培养想象力的好教材。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探索出古诗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笔者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认识和尝试。
一、重视古诗“背景”的价值,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境
学习古诗,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诗境和感情。如《春夜喜雨》一诗,诗人杜甫在创作此诗时,因陕西旱灾严重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已有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浓,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这样,学生了解了诗的写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诗,就会水到渠成。
二、加强朗读教学,培养学生语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教学中要采取范读、齐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也便于学生熟记背诵。
三、嚼字品词,加深理解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如《梅花》一诗,学生通过对“凌寒”“独自”“唯”“遥知”“暗香”这几个词的理解,很快就会知道这首诗是在赞美梅花,因为它不畏严寒,散发着芳香。如果我们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就能体会诗人炼字遣词的技巧。历来受人赞叹的《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将“绿”换成另一个字,是否更好?在学生得出自己的答案后,再告诉学生作者曾试用“来”“到”“入”“过”“满”等字,使学生领悟到这些字都不如“绿”字有形有色,“绿”字写出了春风的能动性,立刻可以染绿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
四、多元教学,尊重个性化理解,大胆创造
(一)讲诗。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讲话”的时间让学生交流、介绍课外所读的古诗,通过查阅图书、上网查询等方式解读诗句内容,帮助自己“胸有成竹”,从而得以上台表达出对诗句含义的理解,达到“自圆其说”。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古诗的自主性,而且延伸拓展,加大阅读量,真正把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深植于儿童的脑海,日积月累,聚沙成塔,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古诗教学中,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写作的能力。
(二)改诗。小学阶段的古诗,大多是写景叙事之作,只要稍稍想象,都可以将其改写,或景物片段,或故事小品,如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可以让学生将彩云、江流、船行的变化以及猿猴在山上的生动情景加以描写,将一幅长江三峡的美景跃然纸上,《赠汪伦》、《望庐山瀑布》等都可以这样做,这实际上是由读到写的转换,这对习作能力的提高有着现实意义。
(三)画诗。小学阶段的孩子对画画特别有兴趣。我们在教学之后让学生把自己所想用具体的图画表现出来,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意境。如《登鹳雀楼》,让学生通过群山、大河、落日、高楼、色彩的对比在画面的铺陈,感受画面的壮阔雄浑,心旷神怡,这也比简单的读写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演诗。古诗词语言凝练,其中故事情节强、人物形象丰富的古诗特别适合表演。如《悯农》,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扮演农民耕种的情形,促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容易加深了内心体验。
(五)写诗。古诗词语言高度凝练,而且是一种十分优美的语言,教师也可尝试让学生将古诗改写成意境优美的现代文。如《赠汪伦》,有个学生就是这样改写的: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在长江渡口将要远行。突然岸上传来了嘹亮的歌声,诗人走出船一看,原来是汪伦一路踏歌而来。他们四目相对,无限深情。船即将远行,船头的诗人怎么也不肯进舱,一次次抱拳施礼,岸边的送行人更是依依不舍,举起手臂不知挥动了多长时间。这样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
(六)用诗。教学之后,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文中的绝妙佳句。创设恰当的语境,合理地运用诗句,化消极积累为积极积累。如:“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是啊,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我们的日子呢,却是一去不复返。不留住今天,永远期盼着明天,幸运会向你招手吗?又如在春雨时,我们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冬雪时,我们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篇5
但由于古典诗词用的是古汉语,写作的内容距离学生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差很大,学生对古诗词感到陌生。学生学习兴致不高,甚至产生了畏惧、惘然心理,学习被动,课堂效率低下。因此,多年来,我一直在探讨提高高中古诗词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通过实践我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乐学,是最好的方法。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呢?笔者主要从下面四个方面探讨实践。
一、强化诵读,以“读”激趣
古诗词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仄交错组合,抑扬顿挫,具有美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所以我国古人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就是诵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说明了诵读在古诗词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学古诗词,首先要从诵读入手。诵读是进入诗的意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而诵读分范读、齐读、分组读、个别读、交叉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课堂上,教师动情的朗读,不但能为学生正音,而且能读出诗中的音乐美,读出诗人的情感,让学生受到感染,从而使学生萌生模仿、学习的兴趣。老师范读完,然后通过领读、分组读、交叉读、齐读等形式多样的诵读,能很容易把学生带到诗词的意境中感悟诗词的韵味。如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那一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等对八种琴声的描写时,诵读诗句语气的缓急轻重,能准确地传送出琴声的特点,朗读诗句就如同听到动听的乐声,真是美妙得无与伦比。
二、引进竞争,用“赛”激趣
高中生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有竞争意识。基于这一点,课堂上,激发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的重要举措。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主动自觉地学习,我常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让学生分组在课前收集与诗词相关的资料,给搜集得多、讲得好的同学加“平时素质”量化分,哪一组做得好就可以得分。结果同学们各显神通,有一种在知识长河中遨游,其乐无穷的感觉。这比老师主动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的效果强多了。各种竞赛,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古诗词的课堂也变得灵动而高效。
三、创设情景,借“想”激趣
古诗词的语言十分精练,往往短短的一句就包含了丰富的内容,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去想象,合理地补充情节,补充画面,丰富诗的内涵,就能领会诗的意境,同作者沟通情感,唤起共鸣。所以我在教学古诗词过程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课文,面对面与作者或诗词的主人公对话,在空间和时间上缩短读者与作者及主人公之间的距离,使远古的画面走进学生脑海,使古代人物的思想注入现代的内容,使学生觉得新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例如,教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我让同学们在脑海中描绘出这幅画面并口头简单表达出来。经过短暂的思考,很多同学都有所收获:本词描写的是“大江东去”的长江水非凡的气魄,勾勒“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三国古战场特定的险要地形等等,我又点拨学生上黑板或在座位据“境”作画。同学们纷纷欣然动笔,描绘出一幅幅气势磅礴的写意画。
四、培养探究,拿“比”激趣
新课标强调指出,要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我们语文教师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这方面,我较多地采用比较鉴赏的形式,把内容或形式相近或相对的两篇或一组诗词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鉴赏,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维,使认识更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例如,同样是表达“愁情”,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写出了愁之长,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写出了愁之重。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学会了在诗词鉴赏的时候运用想象与联想再现画面,并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深入感受、品味诗词的韵味之美。这样的比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增加了学生的文化积累,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篇6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乡感情。到了《涛声依旧》就成了这样: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觉,又回到你面前。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能否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这首歌曲是很具诗意的流行歌曲,它继承了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同时,在意蕴上又有创新。“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在时空承继上顺流而下,顺理成章。“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这拟人化的写法似乎比“夜半钟声到客船”还要传神。“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与诗句比,同中有异: “旧船票”,更多了一份思念的感情。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宋代诗人林升显然是讥讽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奢靡之风。可《中华民谣》却是另一番意境。
山外青山楼外楼,青山与小楼已不再有,紧闭的窗前你别等候,大雁飞过香满楼。听一听看一看想一想,时光呀流水你匆匆过,哭一哭笑一笑不用说,人生能有几回合。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我在风雨之后,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大雁飞过插满头,南北的路你要走一走,千万条路你千万莫回头,苍茫的风雨何处有?让长江之水天际流。
林升那种愤懑的情绪在这儿完全没有了,《中华民谣》恰似一首贯穿了悠久历史的时空乐章,蕴含着新时代的节奏气息的古老民族的心声。五千年的沧桑,荡涤着历史巨浪的尘埃,却不像许多作品那样呐喊疾呼,而像一位走过风霜的历史老人,安详和缓地娓娓道来,令人倍感可亲可敬。熟悉的诗句,平和的曲调,幽幽诉说着中华民族千年的风韵。仿佛间神思随着《中华民谣》登上黄鹤楼,置身浩渺烟波,远望长江之水天际流……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的《巴山夜雨》两次用到“巴山夜雨”,这是渝州(重庆)秋季日晴夜雨的特色,孤枕听雨,必定会撩起乡思闲愁,真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什么时候才是我的归期,反反复复地询问,却无法回答你。远方是一个梦,明天是一个谜,我只知道,他乡没有巴山的雨。
许多年修成的栈道在心中延续,许多年都把家写成一种永远的美丽。推不开的西窗,涨不满的秋池,剪不断的,全是你柔情万缕。
又是《巴山夜雨》,同样的名字,同样的乡情。所不同的只是思乡的地点不同,环境不同,前者是在“巴山夜雨”中思乡,诗人在渝州,后者是思念家乡的“巴山夜雨”,作者在外地。这沉甸甸的思乡之情啊!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老朋友孟浩然乘船东下扬州,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 ,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对李白来说,这是带着向往之情的离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歌曲《烟花三月下扬州》又是怎样的情趣呢?
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哪?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 古诗词 复习
近几年来,中考试题对古诗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在继承中发展,在探索中创新,在改革中提高,不断向着科学、客观、高效的目标迈进。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二合一的中考迫在眉睫,我们该怎么复习呢?
一、明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要求
1、课程目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背诵优秀诗文80篇,推荐背诵古诗词34首,其中课文23首,课外古诗词背诵11首。
2、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阅读的评价建议: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3、中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古代诗文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初中阶段语文课程所要求的重要内容,需要学生认真学习和吸收。古代诗文的阅读以课内为主兼顾课外,优秀诗文的背诵限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
二、背诵(基础积累)阶段
将诗歌知识形成板块,必须要有厚实的背诵基础,这一阶段非常重要,如果基础不牢固,背诵不够熟练,下一步知识结块就无从做起,所以,第一阶段复习以背诵为主。教师先给学生印发《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背诵的古诗词分布表》,学生对照相关的篇目,把以前学过的诗歌背诵梳理一遍,生疏的诗歌重点复习。每节语文课前复习2_3首诗歌,每周复习15首左右。老师布置背诵内容时,要有意提示与其他诗歌的联系。譬如:背诵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可与的《卜算子·咏梅》比较,并提问学生“你还知道哪些咏梅的诗句?”学生讨论后,找出了王冕的《墨梅》《白梅》、林逋的《山园小梅》、王安石的《梅花》。比较难理解的诗歌,尤其是一些很感性、很具文采、风格特色明显的文章,需要老师用心去感悟,抓住要点,能走进去又出得来,然后简明扼要地给学生提示一下重点内容,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在课堂上感染学生,提高学生背诵诗歌的兴趣,形成自主阅读背诵的好习惯。
三、整理(系统梳理,知识结块)阶段
有了背诵作基础,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把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复习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把分散的知识综合成一个整体,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1、按照诗歌内容分块。描写春天(春花、春风、春草、春雨……)的古诗句;咏物(雪、莲、柳、梅……)的古诗句;描绘边塞风光的古诗词;表达雄心壮志的古诗句;壮志未酬的古诗句;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句;抒发积极向上精神的古诗句;惜时的古诗句;与诸葛亮有关的诗;按内容分知识块,同类内容组成一个知识版块。譬如:描绘边塞风光的古诗词就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塞下秋来风景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按诗歌的意境分块。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与“雪上空留马行处”一样,令人回味无穷。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有诗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的《明月几时有》中与之意境相同的诗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相同意境的诗句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按诗歌的写法(比喻、对偶、互文、用典、动静结合、想像与联想的妙用等)分块。例如:运用典故的有: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动静结合的古诗名句有: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像。”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可以形成的知识板块,举不胜举,异彩纷呈,这需要教师在备课上多下功夫,才会有计划地给学生提要求。有的知识板块,学生能列举出近301、句子,如“咏月”名句。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去背诵、思考、归类、书写和练习,学生亲自去感知知识,互相交流切磋,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四、巩固检测(能力提升)阶段
篇8
鲍亚民
“ 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于以情写景,以景抒情,这首《夜宿山寺》诗描写的是山中的一座小寺院。从诗的语句看,诗人只是写了一座小寺院,但仔细咀嚼,山寺的静穆,环境的净谧,以及超脱凡世喧嚣的佳境,都给人以充分想象的余地。味外之旨,正是作者抒发的厌弃世俗,向往自由的情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外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在苏州城西。张继在肃宗至德年间曾游苏,本诗当作于此时。寒山寺是佛寺名,在枫桥西一里处,传说因初盛唐时疯僧寒山曾住此寺,故名。全诗以“愁”为诗眼。写景写声,动静相应,由实写到虚伸,渺渺余意更在诗句之外,抒发了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破山寺,即兴福寺,今江苏省常熟市北。常建 的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最能体现全诗主旨的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颔联意境尤其静净,诗旨在于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寄托自己借山水遁世的情怀。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诗中 “摇落”即零落。“旧垒”指吴公台。这是一首吊古诗,其中“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两句诗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相同的气韵。作者观赏前朝古迹的零落,不禁感慨万端。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中间两联写古迹零落,游人罕至之悲凉。末联写江山依旧,人物不同。最后两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三国吴时,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作者曾公亮(999-1078),字明仲,泉州晋江(今属福建省)人,北宋时期的政治家。诗题为《宿甘露寺僧舍》,但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寺院的建筑或历史,诗中更没有一点儿佛教所倡导的清静淡泊、超脱尘世的意味,作者的真实本意是以甘露寺所处的地势为立足点,借以展现祖国江山的辽阔,尤其是长江的雄伟,同时也抒发作者本人豪迈、进取的胸怀。作者采用了极度夸张的描法,使全诗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这首先是作者颇有诗歌艺术的想象力:小小的枕头却装着浩然的云气,而由于云气,遥远的千山万峰也近在身边了;低矮的木床下面却响着松涛之声,而由于松声,仿佛千沟万壑的风声也都响在耳边了。这样的诗句,没有艺术的想象是写不出来的。至于“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就更是突发奇想、神来之笔了。其次是用语的夸张:写山就是“千峰”,写沟就是“万壑”,写浪之大就是“银山拍天”,写江之涌就是“开窗放入”。正是由于语言的夸张,造成了境界的开阔、气势的宏大。但是由于描写对象本身的阔大,读来并不觉得空疏虚浮,故作惊人之语,而是给人以生动逼真、振奋有力之感。作者在诗歌艺术表现方面的大胆实践精神是值得称道的。
篇9
摘要:古诗富有涵养,极具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适于大声诵读与细细品悟。不过,观察眼下的古诗教学,用时不多,形式单一,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本文旨在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从一个角度出发,简略谈谈强化小学古诗教学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古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支奇葩,语言凝炼,含义深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目前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的现状却不甚理想。本人在此抛砖引玉,就一些小学古诗教学的具体做法,与大家交流。
一、反复吟诵,陶冶性灵
马克思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对于处在审美能力形成阶段的小学生来说,短小精练、节奏优美、形象生动、内蕴幽远的古诗正是积累审美经验的绝好材料。通过吟诵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进而增加其艺术修养。
如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只需简单疏通字词,在反复吟咏之间即可体味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以及身为子女应该感念亲恩,报答慈母的良好规劝。
又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落日黄河,景象苍茫阔大,绝无常人日薄西山的消沉之气。后两句写眼前实事,平易通俗,却呈现出勃发的进取精神。通过大声吟诵,学生即可心领神会。
二、入情入境,体验情感
对古诗的教学,叶圣陶曾经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志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话。”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诗歌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们就像一串灿烂的明珠,在世界艺术宝库中放射着独特的光辉。古诗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意地教古诗,细细领略古诗的韵味。
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我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再引导学生演一演“獐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中的獐,让画面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学生在扮演诗中角色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描绘出而生活中又有的声音动态想像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也成功体验了诗的意境。学习完这首古诗后,我采用以诗引诗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外把学过的《村居》诵一诵、画一画,学生在似曾相识的意境再现中,再次体会到了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和诗人热爱春天的情感。
三、联系旧知,展开想象
知识学习的同化理论认为:一切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牢固地掌握学过的知识,并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将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在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时,我让学生联系曾经学过的诗歌《瀑布》,展开想象,训练说话,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作品,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的飞流瀑布图。那么,怎样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磅礴雄伟的气势呢?在学生欣赏意境、感受美景时,我设法让学生联系《瀑布》,巧妙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和铺垫。在学生感受“瀑布挂前川”时,让他们想象真是“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在学生体会“飞流直下三千尺”时,让他们想象发出的巨大声响“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冲到潭下,溅起一团团水雾,随风扬起,“如烟、如雾、如尘”。这样,学生找到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感受得深,理解得透。
四、抓住关键,再现意境
诗歌的意境就是诗人内在的“情”(意)与外界的景物(境)有机结合而创造出来的鲜明、生动、含义深刻的生活画面。诗人往往依靠它蕴蓄丰富的内容,寄托强烈的感情,以启发读者展开联想,去领会言外之意,并从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在教学古诗时,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诗句去分析其中丰富的内容,领会诗人强烈的感情,并从中发掘出诗中的深刻含义。要做到这一点,再现诗歌的意境是个关键。怎样再现诗歌的意境呢?这应从分析景物入手,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在头脑中形成鲜明、完整的景象,再逐步引导学生去品味,感受意境中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例如《早发白帝城》是李白在唐乾元二年春天遇赦,离开白帝城乘舟东下时所作的。全诗采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创造出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艺术画面:晨曦初露,彩霞满天,从白帝城飞出一叶扁舟,沿着滚滚长江顺流直下;两岸猿声,不绝于耳;层峦叠嶂,夹道迎接……好一幅“长江三峡行舟图”啊!看来全是写景,诗人是怎样在写景中抒发自己的感情呢?我们可以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来再现这个意境。诗一开头,诗人用一“辞”字,把告别白帝城时的气氛写得十分自然而亲切,接着用“千里江陵一日还”相对照,表现了诗人轻松愉快之情。猿声用“啼不住”修饰,足见诗人心情的喜悦。而以“轻”饰“舟”,足见诗人心情的轻松。通过这些关键词、句的点染,使形象充满了感情,意境也自然生辉,读来流利酣畅、潇洒自在、欢情满纸。诗人披霞乘舟,顺江东下的鲜明形象便历历在目,其欢快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描绘了诗歌的“境”,点出了诗人的“情”。学生的想象自然融入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
五、见缝插针,大量读诵
低年级的学生大量诵读古诗,不但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而且古诗中关于思想、理想、情感、意志等方面的见解,在潜移默化中必然会在他们心中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效应,左右他们的内心世界,有效地启迪儿童想象,净化童心。
篇10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万物萌生的季节,背诵着这样的诗句,伴着歌声和笑声,我们上路了。
每天清晨,我带着孩子们读儿歌、童谣,读古诗和儿童诗,浸润在诗人对春风、夏雨、秋月、冬雪的描写中,感受着物候的变化。同时,伴着诗情、诗境,我们与千百位古代优秀作家一道观赏名山秀水,陶醉于田园风光,在体察和涵咏中学着感悟大自然。吟诵着那些万古流芳的佳句,感受着华夏先民淳朴的民风、真挚的情感和机敏的智慧,我们的每一天都充满了诗意。
“散作满河星”是我们诗词之旅第一站的名字,也是我为孩子们编辑的第一本国学经典读本的题目。在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蒙学范本《三字经》,然后是40首绝句。那真是一段令孩子们骄傲的时光,每有来校听课或考察的老师,孩子们在正式上课前必要把这本小书递于客人手中,骄傲地说:“请您抽查,您选择任何一页、任何一句,我们就能把后面的悉数背诵出来。”接下来的展示当然会赢得老师们的掌声和赞叹。孩子们背诵积累的热情很高,如果说这样的激励太过肤浅,那么品味诗情应该是孩子们学习古诗内在的源泉了。
我们非常喜欢《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孩子们问我诗词之旅第一站的名字为什么选用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呢?我告诉他们这来自于诗的意境,在诗人善于发现美的眼中,那微弱的一盏渔灯在风中散落成满河的星光,是一种静谧的美。它告诉我们,生活中是不缺乏美的,但需要发现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心灵。
哦,孩子们明白了。于是,一株小草开始引起他们的怜爱,因为“草色遥看近却无”;他们开始体会夜的幽静,因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开始感受大自然的广袤,因为“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我们还变换着方式读翁格的《暮春》,给自己的同桌读一读,男孩、女孩互相读一读,老师和同学们互相读一读......“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我们用这样的方式互相劝慰,不要有太多抱怨,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不要悲观,振作起来,希望就在前方。春游时,在鸟语花香的郊外,我们吟诵“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我们用这样的方式与林中的鸟儿应和,与温柔的春风对话,给诗句扎根的土壤,让游玩多一份感怀。
“情”是“诗”的灵魂,有了对诗情的体味和感悟,我们的诗词之旅就不会苍白无力,寻“美”之路就不会枯燥无味。
白居易和张九龄虽然都是唐代的诗人,但却生在不同的时期。有意思的是孩子们总喜欢把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与张九龄的《答陆澧》放在一起来诵读,说前者正好在问友人“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而后者恰好在答“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不管山高路远、大雪飘飘都要去拜访,这该是怎样的一份友情,而夜幕下、雪纷飞,红泥小火炉旁的一对朋友推杯换盏那又该是多么欢乐与温暖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