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的爱国诗范文

时间:2023-03-24 19:41: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天祥的爱国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天祥的爱国诗

篇1

师:我国的历代王朝中,南宋是极弱的一个王朝,先期被金入侵,后期被元灭亡。可是,在南宋历史上,却涌现了许多英雄人物。如:岳飞、辛弃疾、陆游,还有我们即将要学习到的文天祥

师:请结合注释和投影了解一下文天祥。

(投影)

文天祥(1236――1282),字宋瑞,二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理宗宝佑四年(1256)举进士第一。

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长驱东下,文于家乡起兵抗元。

次年,临安被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往敌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拘,后得以脱逃,转战于赣、闽、岭等地,兵败被俘,坚贞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

能诗,前期受江湖派影响,诗风平庸,后期多表现爱国精神之作。有《文山先生全集》。

补题理解诗意――

师:一代名臣,杰出的文学家,他在这首诗里想要向我们传达什么呢?请同学们诵读全诗,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诗补个题目。

(生读诗,思考)

生:我觉得应该补上人名和时间,可是时间不清楚。我就补――(文天祥)过零丁洋。

生补充:我知道,书注中有,是祥兴元年(1278)。

师:好,一位同学抓住叙事的要素补题,一位同学预习很细心。请继续。

生:(文天祥)过零丁洋(叹零丁)。

师:在前人的基础上添加感受“叹零丁”,你说说你的依据。

生:颈联有诗为证:“零丁洋里叹零丁”。是说文天祥在被俘之后押经零丁洋时感叹自己孤苦伶仃。

生:(文天祥兵败被俘)过零丁洋(叹零丁)。

师:结合诗句说说看。

生:“干戈寥落四周星”。兵器稀少,兵力薄弱,与元军苦苦抗战四年,最终兵败被俘。

师:“寥落”书注解释为“稀少”。你们能说说带有“寥若”的词语吗?

(生思考,查词典)

生:查到了!“寥若星辰”,意思是稀少得就像早晨的星星。指为数极少。

师:同学们,抗元的人就像早上的星星一样稀少,可叹!南宋朝廷一直就有主战派和主降派在抗争,此次兵败,元军统帅张弘范威逼利诱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了这首诗作为回答。可赞!

生:老师我可以在同学们的基础上补:(文天祥兵败被俘)过零丁洋(叹零丁)(有感作诗)。

师:“有感作诗”好!还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生:惶恐!他在惶恐滩头心情恐慌。

师:对啊,惶恐滩前有大海,后有追兵,形势十分险恶。

生:以死明志,视死如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都有一死,只留下一颗炽热的丹心光照史册。

师:那你们读读题目,看有什么不妥呢?

(生读)

生:我发现“叹零丁”与“有感”有矛盾。“有感”包含“叹零丁”感受,但诗中还有其他情感。

师:你很敏锐!好,我们再齐读补好的诗题――《文天祥兵败被俘过零丁洋有感作诗》(板书)。

师小结:同学们着重抓住文天祥起兵抗元的个人经历和兵败被俘后的感叹,以及他表明的宁死不屈的决心补题。有思考,有创意。

探讨英雄形象

我们一起来激情朗读我们合作创作的题目――《文天祥兵败被俘过零丁洋有感作诗》,并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师生激情诵读诗歌)

师:现在你在诗中又读到一个怎样的文天祥呢?

生:我读到了一个宁死不屈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抒胸臆,表达自己面对生死,无所畏惧。

生:我读到了一个饱经风霜、身世坎坷、又有一颗赤胆忠心的文天祥。他饱读诗书中了进士,可是为了反对侵略,保家卫国,他走上了战场。我在资料上查到,他听到元朝派出大军,要消灭南宋,他听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产,招募起了3万壮士,组成义军进行抗元。

师:你预习真的很认真。很会搜集资料,并学有所用,令人佩服。继续――

生:我读到了一个能文能武的的文天祥。他饱读诗书,中了进士,留下了很多诗文。他还带兵抗元,指挥战斗。

师:诗中提到他自己读的什么书?

生:一部儒家经典。

师:儒家的代表人物和经典的作品你们知道吗?

生:孔子的《论语》和孟子的《孟子》。

师:孔子和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生:孟子有“舍生取义”之说。孟子倡导“仁”。

师:对,在孔子提出“杀身成仁”的基础上,孟子也提倡“舍生取义”。核心是两个字:“仁”和“义”。好,继续。

生:我读到了一个爱国的文天祥。祖国山河破碎如风中柳絮,飘忽不定,个人身世如雨中被打的浮萍,漂泊无依。但是他依然毫不屈服,慷慨就义。

师:好。你从颔联中读到了当时的南宋朝廷危在旦夕、文天祥自己家破人亡。国破家亡之际,他的最终抉择凸显了他的爱国情怀。颔联描写得多形象啊,用了什么修辞?

生:比喻,把国家命运比作风中柳絮,自己身世比作雨中浮萍。十分悲惨。

师:唐代薛涛有咏《柳絮》诗句: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柳絮,无情之物啊。而浮萍呢?“漂泊浮萍本无根。”无根之物啊。

师:同学们,你们读出了一个英雄的文天祥,他就像神一样光照史册。可是,他还是人啊,一个普通人应该有的情感他有没有呢?

生:有,他也惶恐,他也感叹孤苦伶仃。

生:他巧用地名,将地名与自己忧虑不安的心情巧妙结合,对仗非常工整。

师:很棒!这一联已经成为经典。诗人回首当初兵败江西,从惶恐滩撤离,前有大海后有追兵,形势非常险恶,再看今日被俘,自己老母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自己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真是无限悲苦。诗人将往日的体验与今日的感受交错在一起,心中的悲愤自然是难以名状的。你们能读出这种悲愤吗?

生:“说惶恐”和“叹零丁”要重读。

师:请你读一下。

生朗读情感饱满,重读部分语速缓慢而拉长。

师引导同学们动情共读颈联与尾联。

探究英雄缘起

师:好!我们通过探讨和朗读感受到了英雄身上也具有普通人的情感:他惶恐!他也感叹!同学们,这就是人的本性。他是人而不是神!可是正是因为他是人,他却做出了宁死不屈的壮举,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思考,摇头)

师投影:

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击元兵入侵,兵败被俘,拒降不屈,殉难于燕京。就义前在衣服上留下这样的绝笔:

“吾位居将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军败国辱,为囚虏,其当死久矣。顷被执以来,欲引决而无间,今天与之机,谨南向百拜以死。

其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丞相文天祥绝笔。”

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诵两遍。

生举手:我发现文天祥深受孔子和孟子儒家思想影响,他是个真正的读书人!

生:他以天下事为己任,不能救国家和百姓于危亡之中,他深感屈辱,曾经想用自杀来表明心志。

生:他对国家充满感情,就义之前还面向南宋朝廷百拜,心中只有国家,他不愧为民族英雄!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理解文天祥吟诵的千古名句了吗?他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真正做到了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就让英雄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请记住这是文天祥用生命谱写的赞歌!请齐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是我个人最满意的:自创问题。第一:探究英雄文天祥;第二:探究英雄人性的一面;第三:探究英雄性格形成的缘由。即从“英雄――普通人――英雄”,三步探究,追寻英雄缘起,了解儒家文化对文天祥的影响,进一步体会文天祥的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爱国豪情。

篇2

关键词:文天祥;白鹭洲学院;启示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119-02

千年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中,文天祥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概被后人万世敬仰。千年绵绵不绝的江西地方书院中,白鹭洲书院以其浓厚的爱国主义传统和崇尚气节而闻名于世。文天祥与白鹭洲书院,二者在宋理宗宝三年(1255年)发生了交集,这一年,文天祥20岁,入白鹭洲书院就读。尽管在书院学习的时间只有一年左右,然而,文天祥思想抱负的形成,生活道路的选择,与他在书院受到的熏陶教育密切相关,其后来常自称“某青原白鹭书生耳”[1]23。后人访谒白鹭洲书院,诗文多感慨系之:“自昔庐陵地,名贤史册香,文章宗永叙,节义重天祥,滟滟清波漾,振振白鹭翔,江公风范在,千古仰遗芳”。

一、白鹭洲书院的教育造就了后来的文天祥

江西地方创建书院,始于中唐而盛于宋。南宋时随理学的发展,书院逐渐成为学派活动的场所。书院大多是“民办公助”的形式,或由地方政府出面筹建。书院教育采取自学、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书院教学与官学的不同,在于它的特点是为了教育、培养人的学问和德性,而不是仅仅为了应试获取功名(当然也不反对科举)。

白鹭洲书院由江西吉州知州江万里于南宋嘉熙五年(1241)创办。江万里,字子远,号古心,江西都昌人。他是朱熹再传弟子,出林夔孙门下,“少神隽,性峭直,遇事敢言”[2]22,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正直官员。白鹭洲书院,位于今江西省吉安市(古称庐陵或吉州)东面的赣江中,因其地处江心,双水夹流,早在北宋,人们就借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诗句,称赣江中的这一块沙洲为“白鹭洲”。白鹭洲江水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幽静别致,是求学穷理之佳地。书院创办后,江万里明白,育人目标与教师遴选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他给书院确立了读书做人的标准:要求学子诵书须心领意会,切莫为应付课试而心浮气躁,做人应坦荡廉洁,切莫为贪图名利而丧志失节。在没有合适的人担任山长(书院里主持讲学的人)的情况下,作为知州的江万里就亲自授课。后离任时正式聘名儒欧阳守道做白鹭洲书院山长。此后,接任书院山长的,也都是品德高尚的名硕醇儒,不只山长,邀请到书院讲学的也都是各界大儒名家。自江万里创办白鹭洲书院后,首开庐陵良好学风,使得学子能以读书穷理、针砭时弊、振兴国家为己任,这影响和促进了庐陵人忠直不屈品格的形成。白鹭洲书院开办以来最为成功的是培育了以文天祥为代表的一大批爱国志士,如刘辰翁、邓光荐、罗开礼、刘子俊、王炎午等。

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天祥,又字宋瑞,自号文山。南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五月初二日出生于江南西路吉州庐陵县顺化乡富田寨(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乡文家村)。文天祥自幼就在父亲文仪“蓄书山如”的“竹居”书斋接受着严格的家庭教育。理宗宝元年(1253年),文天祥18岁,在家乡参加了科举乡试,成绩优异。20岁那年,文天祥因为仰慕江万里而进入其创办的白鹭洲书院学习深造。

文天祥进白鹭洲书院学习时,正值欧阳守道为书院山长。欧阳守道字公权,号巽斋,吉州人,他品行正直,学识渊博,是南宋著名的教育家,曾任吉州白鹭洲书院山长,长沙岳麓书院副山长。在白鹭洲书院,欧阳守道继承并发扬了江万里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品格,坚持倡导务实学风。在欧阳守道看来,把理想寄托于个人入仕而忘记国家民族的耻辱,是气节丧失的表现。他鄙视那种醉心科场,逐名图利的士风,认为学子们如果自幼在这种以追求个人利益为目的氛围中成长,自然为日后不能保持名节留下隐患。假如学子都以科举致仕为治学之鹄的,必将忘记求学之真谛,必然会成欺世之伪士。欧阳守道认为知识分子沦为游末之士、吏青之士与盗窃之士,成为蚕食百姓、鱼肉乡里之人,这是读书人的耻辱与国家的不幸。因此,他在讲学中一边抨击时弊,一边要求学子们培养浩然之气。他认为这种浩然之气人人有之,不必外求,只需内养,它能使人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面对物质利诱和困苦磨难而毫不屈服动摇。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责任感,被深深地烙印在门人弟子身上。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白鹭洲书院一年来的求学,文天祥在经史方面受到了严格、规范的训练。欧阳守道的教益及其高尚道德与精深学识让文天祥耳濡目染,日夜浸润,获益匪浅。其后来在给欧阳守道的祭文中赞扬先生之学“求为有益于世用,而不为高谈虚语,以自标榜于一时”[1]23。可见欧阳守道的思想对文天祥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文天祥用自己的言行扩大了白鹭洲书院的声誉

宋代是个奢靡而积弱的社会。尽管当时的科技、文艺、经济非常发达,可从皇帝至士民,都崇尚纸醉金迷、肉林酒海的生活,国防实力却羸弱不堪。尤其到了南宋,国家更是处于内外交困之中。

宋宝四年(1256年)正月,在白鹭洲书院受业的文天祥赴京城临安(杭州)参加省试。临行前,文天祥写了一首《次鹿鸣宴诗》。“礼乐皇皇使者行,光华分似及乡英。贞元虎榜虽联捷,司隶龙门幸缀名。二宋高科犹易事,两苏清节乃真荣。囊书自负应如此,肯逊当年祢正平”[1]24。诗描写作者取得了贡士,但其抱负不在于徒取空名(高科),而是保持住清节。这与一般只以猎取功名为目的的考生相比,确实不同凡响。经过省试,二月初一日,礼部发放初榜,文天祥榜上有名。五月初八日,21岁的文天祥参加了集英殿殿试。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文天祥“读书不忘报国”,面对朝廷的内忧外患,在回答理宗皇帝殿试题中的“人才乏而士习浮”这一问题时,他痛陈时弊,指出了士习不正、气节沦丧与国家人才衰败的重要关系:“何谓人才乏乏?士习蛊之也……士习厚薄,最关人才。今之士大夫之家,有子而教之,方其幼也,则授其句读……父兄之所教诏,师友之所讲明,利而已矣!其能卓然自拔于流俗者,几何人哉?心术既坏于未仕之前,则气节可想于既仕之后……厚今之人才,臣以为变今之士习,而后可也。”这个论述是深刻的:在唯利是趋的教育制度下,有几个能自拔于流俗呢?结果只能培养出趋炎附势之徒,而不是安邦治世之才,只有改变学风才能造就真人才。应该说,文天祥这一番对于人才与教育的论述与其在白鹭洲书院的亲身体会密切相关。从“心术既坏于未仕之前,则气节可想于既仕之后”的论述中,不难看出江万里与欧阳守道的教育思想对他的深刻影响。由于文天祥的“御试策”切中了时弊,提出了改革方案,表述了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是卷古谊若龟镜,忠肝如铁石”[1]32。凭借这篇策论,文天祥被理宗皇帝亲点一甲第一名――这造就了吉州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理宗感怀于白鹭洲书院培养了文天祥这样优异的人才,特御书“白鹭洲书院”匾额赐给书院悬挂,自此,白鹭洲书院名扬全国。

尽管在白鹭洲书院就学的时间只有一年,但书院和先生对文天祥的影响却从未中断。作为江万里的再传弟子,文天祥后来在给江万里的信中说:“某在门墙诸孙辈行中,而所以蒙钧天造就,知爱绸缪,出乎诸先生之右。”[3]95这说明文天祥深受江万里思想的影响。后来江万里任湖南安抚大使时,仍不忘对时任湖南提刑的文天祥进行勉励:“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1]69。江万里感叹自己年事已高,不能为国效力,把挽救危局的希望,寄托在文天祥身上。文天祥没有辜负先生的期望,用自己的言行践行了老师的教诲:在国家危难、外族入侵、人心涣散、社稷将倾的严峻形势下,作为一介书生的地方官,文天祥毁家纾难挺身而出,以九死一生的气概,与元军展开了殊死的斗争。当他不幸兵败被俘,又以浩然正气,顶住了敌人的威逼利诱,死节不降,文天祥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什么是“正气”。正是因为培养出了名动天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白鹭洲书院后来更是名震天下,与庐山白鹿洞书院,铅山鹅湖书院并称江西三大书院。

在白鹭洲书院的榜样引领下,遍及吉州城乡的千百书院相继建立繁荣起来。在千百书院培育下,“庐陵士子科举成名,学者成林,作家成派,仕宦成群,著述成山,志士成仁,使庐陵文化千年昌盛,成为江西文化的重心所在。因而世人称吉安为‘文章节义之邦’”[4]124。仅南宋宝四年一科,全国举进士360人,吉州就占39人。兹后一发不可收拾,仅状元就出过17名(自文天祥起),进士出过2700名。正如《白鹭洲书院志》所言:“自文忠公创书院,而后制科飙举,名硕云蒸,几宇内之半。”[3]94

三、启示

尽管当代大学面临的现状与古代书院已经大不相同,但在人才培养以及学校发展的目标上与古代书院基本是一致的:那就是争取培养一流的人才,争取成为一流的大学。白鹭洲书院的教育理念,培养了一大批像文天祥这样的爱国志士,影响了一代代后辈学人;以文天祥为代表的后辈学子们所表现出来的浩然正气与爱国之举,对当时社会和后世均产生了巨大影响,反过来又让白鹭洲书院享誉全国。从白鹭洲书院与文天祥相互影响、相得益彰的史实中,我们不难看出:在书院这种中国古代大学形式中,书院大师们的办学胸襟与识见在人才培养与书院发展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培养出的优秀人才反过来又对书院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书院教育对我们当前大学的人才培养与学校发展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一是大学需要洞悉教育规律的教育家以及大师才能培养出拔尖人才;二是好的大学校长能有力地促进学校的发展;三是优秀毕业生有助于提升母校的声誉,大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校友。

参考文献:

[1]修晓波.文天祥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高立人.白鹭洲书院志[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篇3

"古人留给我们什么呢?古人留给我们的,有价值连城的古董,那是无可比拟的艺术品;古人留给我们的,还有枯燥乏味的文言文,那是同学们最恨的东西;古人留给我们的。更有无数谜题,引发科学家的探索。

古人留给我们的,很多很多,但是能表现出古人的智慧及高尚精神品质的,是诗!诗,古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诗中爱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被掳后的宁死不屈让人们赞叹不已。从这句诗中可以表明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以及文天祥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和崇高的民族气节!表现出强烈爱国情感。诗中友谊""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使我们读出诗人与友人汪伦之间的友谊至深至纯,也可以读出诗人对游人的恋恋不舍之情。诗中哲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蕴含了新事物将代替旧事物的深刻哲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表达出作者远大的理想与志向。诗中勤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激励人们,让人们知道只有勤奋,能吃苦,才能有所成就。这句诗被一个个未来的栋梁之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诗,是人们寄托感情的阶梯,使人们写出自己所想,作出自己所感。诗,为当时的社会推出无尽的人才,也为今天的我们引出无尽的栋梁之才。"

篇4

诗中概述了自己的身世命运,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表现。

《过零丁洋》是南宋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的人生赞歌。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最后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千古名句,广为流传。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文天祥:男,汉族,吉州吉水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著《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宋理宗宝佑时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被害。

所做贡献:

在强敌入侵,国土沦陷,生灵涂炭的危急时刻,他自卖家产,组织义军,举兵抗击蒙古铁骑。为中国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财富。《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还有《集杜诗》200首以及《十八拍》和少量的词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庐陵八景”历史悠久,景观奇异,是一串闪烁庐陵文化光辉的明珠。自古以来,赣江就是“黄金水道”。伫立于赣江、禾河交汇处的神岗山,日夜可以观赏江中点点白帆,百舸争流之美景。古南塔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位于吉州区回龙桥,倚江而立。每当桃汛晴天,登塔俯视,塔影倒映江中,如云龙升腾,颇为壮观。华岭松柏翠绿,百草葱郁,生态环境优美,溪水长年不断,潺潺流水悦耳动听。清朝初年,江西道守施润章汇散水为泉,至今水丰,嵌砌挡土墙中的“金牛泉香”石刻匾额,立于吉州区沿江路,历经沧海桑田,仍然完好无损。“白鹭文澜”由始建于南宋的白鹭洲书院引生,因位于江中,读书声与波涛声共鸣成景。东城位于罗湖桥一带,岸浜桃梅千株,冬梅春桃,含苞吐蕾,绚丽灿烂,赏心悦目,美不胜收。“螺峰霞照”闻名遐尔,每当日出日落,俯视赣江而赏得“朝霞灿烂,晚霞尤丽”。

??“庐陵八景”绚丽多彩,表现了人文园林之美,蕴涵了庐陵文化之美,是自然景观与传统文化的和谐统一。自唐至清,文人学士,英雄名臣涉足“八景”者众多。由此而产生的千古诗文达60余篇,作者40多人。颜真卿、苏轼、文天祥、杨万里等就是杰出代表。“庐陵八景”不仅自然景观优美,而且是艺术、是文化。其内涵博大精深,其表现优美典雅,其精神刚正义烈。“八景”的外表内含展示了丰厚的庐陵文化底蕴,是吉安的风景园林精品。

??“白鹭文澜”因为建在“白鹭洲书院”而闻名。洲上若隐若现于茂竹中的半月池、道心堂、中山院、古吉台、风月楼、云章阁等古典建筑,与读书声、波涛声的共鸣,丰富了洲上人文氛围的构成。白鹭洲既是读书之地,又是拜谒先贤之所。在这里可以登风月楼,远眺群山青翠,俯瞰赣江碧波,唱江山如此多娇赞歌,立读书成才报国之志。这个神圣的教育基地和旖旎的自然、人文景观形成了景、人、诗的和谐统一。“胜迹千年开大陆,中流一柱砥狂澜”、“鹅湖鹿洞寻常事,不信风流限古今”,真实地反映了庐陵文化的特征。美丽的“螺峰霞照”展现了“川明天光净,潇洒若园娇”之形体美。峰顶上的宋文丞相忠义祠颂爱国志士,树人生正气,百姓无不敬仰,香火极为旺盛。人们在赏美景时,既能受到庐陵文化的熏陶,又能学到文天祥的品格。

篇7

一、挖掘词句 情理并融

从语言文字入手,用风格独特、耐人寻味的语言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古人云,“文以载道”或“文以明道”,“文道统一”。其实,这正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教师将知识的传授与思想的教育,在教学中“天衣无缝”地予以结合,通过各种文章的阅读与教学,从字里行间、人物言行、事件经过、思想感情等多方面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接受前途理想、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等教育,从而体现“文道统一”的实质。课堂教学中,如结合课文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对学生及时予以启发诱导,能收效显著。

譬如教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只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点睛之句,便能让学生读懂宁死不屈、笑赴刑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爱国情怀和豪迈气概!

二、分析人物 领悟真情

纵观现行初中《语文》课本上的诸多人物形象,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人物形象作为社会道德的化身,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过对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以及他们内心世界的剖析,挖掘他们身上所具备的高尚品质和可贵精神,可以潜移默化地净化学生的灵魂,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和体验“人物”的甜酸苦辣。

譬如,教读王愿坚的小说《七根火柴》,作者以“火柴”为线索,对无名战士的动作、神情作了形象生动的描述:“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教学中,启发学生仔细体会这个无名战士忠诚的崇高品质,谁不为之动容,为之热泪盈眶呢?这样,让这种人物的高尚情操去感染学生,“撞”开他们的心扉,占据他们的心灵,就能使他们形成美好的人格品质,增强他们献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及其文明古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崇高信念。

三、品读名句 感悟真谛

在教材中,有许多名人名句、格言警句和寓含人生哲理的语句,大多都是伟人、名家思想品质的升华,言简意丰,深刻隽永,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如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又如保尔・柯察金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等等。通过学习这些名言警句,使学生明白应当怎样做人和如何敬业,才能找准理想与人生的最佳坐标。

四、发挥想象 体验豪情

在教学中,诱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用祖国壮丽河山的自然美陶冶情操,领会意境。诗歌语言优美而凝练,往往一句诗就是一个特写镜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只有反复吟咏、想象,才能品味出其中的诗情画意,感受其中独特的意境美。如一代伟人的《沁园春・雪》中有这样几句:“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是描写北国壮丽雄伟的雪景,意蕴丰富,气势磅礴。教读时,要求学生思考文中的“望”字,写的却是超出视力所及的范围。尽管作者的观察点很高,但也无法望及“长城内外”和“大河上下”,显然作者借助了想象。而且,原本静止的“山”和“原”却又“舞”又“驰”动了起来。作者为什么要这样“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呢?通过讨论分析,逐步引导学生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使学生为祖国“江山如此多娇”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

五、创设情境 情满篇章

篇8

有一种精神叫毅力,它是一日曝晒十日寒的忍耐,它是三更起床五更眠的执著,它是志坚创业忘身残。我们无法忘记面对王屋太行两座屹立的山峰,愚公并没有退缩,带着一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着,最终感动了上天:我们无法忘记爱迪生在五千次失败后毅然接受现实,当被人问他何必有什么用时,他说:我知道了有五千多种材料不能放在灯中,最后发现了钨。是毅力推动着他们走向成功的巅峰。

有一种精神叫勤奋,勤奋是成功的动力和源泉,它是成功的保证。爱因斯坦曾说:w=x+y+z。w表示成功,其中的x就表示不懈的努力,不懈的拼搏,不懈的奋斗。子莹在很小的时候,便喜欢读书,他从朋友家借的书,为了可以读完,他将父母灯中的灯油倒进自己的灯中,看了一夜,最终为我们留下了“子莹学诗”的勤奋典故。勤奋伴随你一生。

有一种精神叫……

精神,一个人内心最高尚的部分,最纯洁的部分。

精神,一个人攀登高峰的垫脚石,走进成功殿堂的台阶。

篇9

关键词:高中生;古诗词;新课标

古诗词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意蕴幽远。诗词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在学生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语文能力的培养、文化素养的形成等诸多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新课标对中学诗歌教学作了明确的要求:“培养鉴赏诗歌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文学修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内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新课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针对以上所提到的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策略改进古典诗歌的教学:

一、培养兴趣,重视古诗词的教学的策略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张载如是说。老师可推荐经典诗歌,早读时间学生自主选择诵读吟咏;学生之间可针对熟读成诵的诗歌,交流感受及喜欢的原因;也可写不限字数的赏析性文字交流,校园教室应该定期张贴更换诗歌书法作品,学校班级定期举办诗歌朗诵比赛,课桌角设计每日一诗等。给古典文化一席之地,营造一个诗韵氤氲的大环境,努力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久而定见成效。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很早就体会到了诗歌“兴、观、群、怨”的作用。在当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教育中,诗词教学无疑就承载了培养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词的思想内容的使命。其次从近期目标在高考中取得语文好方面来看:古诗词在高考中占11分,诗歌鉴赏6分,默写5分,是高考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二、加深对诗词创作背景及作者资料的了解

诗词的创作背景及作者创作时的状况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学习文章作者的资料及文章创作背景是极其有必要的。如在作者处在忧伤困境时,所做文章大多为抒发悲伤情怀,并且借此表达自己的远大理想及幽怨的抱负。下面以一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如我们学习古典诗词《过零丁洋》时,要重点介绍作者的经历及本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文天祥,南宋末代爱国主义诗人,1277年在江西西阮兵败,经惶恐滩退守到今天的福建境地。于1278年被元军俘虏,囚于零丁洋的战舰中,1279年元军统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崖山守军,劝说张世杰投降,于是文天祥作了此诗。文中前两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讲述的是诗人对自己前半生的总结。在这种悲凉痛苦的环境下诗人作了此诗,表达了自己对大厦将倾的事实和无助心情,同时有对自己悲伤处境的感叹,那就是在诗词的中间四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虽然已经无能为了,但是也要有自己的气节及坚信自己心中的理想与追求,这就有了诗词的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通过这样的简单讲解,相信学生一定会对本诗词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白此诗的创作意图及中心思想,有助于接下来的细致化学习。

三、古诗词学习重视 “读”的策略

“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它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高中语文诗词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它同样离不开“读”,学生只有通过读,才能体会出诗的意境之美,才有可能自己去驾驭语言,理解诗意。

1.默读。默读是学生获到知识的主要手段。首先要在课堂上保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安静的默读时间。默读的过程是把诗词语言转化为内在的口头语言的过程,“此时无声胜声”。学生边读边思考,有利于对诗词的感知、理解、鉴赏和吸收。当然我们还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默读方法,教会他们克服动嘴现象、扩大视觉距离和幅度。同时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对默读效果的检查。这样才能培养学生“默而志之”的良好习惯,形成默读深思和猎取的综合能力。

2.朗读。朗读是诗词教学中的一个常用的重要策略。“朗,明也。”(《说文》),朗的本义是明亮的意思。后又引申为指声音清晰响亮 。所谓朗咏,即发声响亮地吟咏、吟诵的意思。“读,诵书也。”(《说文》),即通过诵,而理解书诗词的意义。所谓朗读,就是清清楚楚地高声读诵,使诗词语气连贯而见情意。朗读在诗词教学中是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其心理过程特点是:视觉中心语言中心说话中心听觉中心阅读中心。这可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多种感官通道被利用起来了,它能充分发挥感知的积极功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四、开展“以写促学”的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1.“以写促学”是由王初明教授在革新外语教学时提出来的,它是建立在满足学生情感需要之上的一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写出自信,写出表达能力,获取成就感,它使学生开阔思路,提高自信,克服恐写心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指出的是,王教授倡导的“写”是指英语写作,通过写作来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笔者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尝试的“写”包括更广泛的内容:圈点批注、名句或片段赏析、缩写、改写、扩写、续写、仿写、评写、创作等,以此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勤动笔、多动脑的好习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经过实践,我深感“以写促学”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带来的巨大变化,是一种有效的、可操作的教学方法。

篇10

敬爱的全体老师,青年朋友们:

93年岁月坎坷峥嵘、93年业绩彪柄千秋、93年挥挥洒洒,写满了诗与歌,写满了汗水与失落,写满了成功与收获。93年历史的炬手浇铸了一个伟大的国度,同时,也谱写了一首子孙万代唱也唱不完的歌。歌的主题是“为了可爱的祖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就是《为了可爱的祖国》。

伟大的祖国母亲,

您在枪林弹雨中昂首,

您在烈士的血泊中掘起,

是您,扛起井冈山的大旗------披荆斩棘;

是您,点燃遵义城头的星火------前赴后继;

从此,苦难深重的中国啊,开辟了一个历史的新纪元。

您的胜利,

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骄傲,

您的胜利,

是五十六个民族的自豪,

忆往昔,那峥嵘的岁月,爱国青年丰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1919年5月4日,爱国的学生运动像火山一样爆发了。北京三千多名学生挥动彩旗,高呼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还我山东”的口号,直捣卖国贼曹当霖的老巢,放火焚烧了赵家楼。

“五四”运动是我国人民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一次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的开始。从此,城市里飘荡起战斗的交响;乡村里荡漾着凯歌的旋律;江河中扬起搏击者的风帆。穿过历史的烽烟,漫步历史的长廊,两千年的封建统治,百余年的殖民奴役。

长江在流泪,黄河在啜泣,

大地在颤抖,长城在。

然而,祖国母亲,孕育了多少英雄儿女,

爱国的仁人志士成千上万,爱国的青年如群星璀璨。

为了可爱的祖国,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有倡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有“革命军中马前卒”的邹容,有“我与我血荐轩辕”的鲁迅,有“宁可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有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出现在“五.四”运动的前头。

为了可爱的祖国,他们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曲生命的赞歌。

看今朝,这辉煌的年代,经过血与火无情的洗礼,中华这只雄鹰又振翅高飞了,优秀的中华儿女层出不穷,有为捍卫真理而宁死不屈的,有舍己救人的张华......为了可爱的祖国,体坛健儿在冲杀,女排姑娘在拼搏,为了可爱的祖国,多少钱侨居在国外的科学工作者毅然回到了祖国。

而我们,二十一世纪的青年,-------炎黄子孙,面对血染的疆场,铮铮铁骨,以英烈之躯换来的江山,谁不珍惜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圣土?谁不敬仰伟大的中华民族?

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祖国蓝图灿烂辉煌,祖国的前程令人向往.....

我们中新世纪的一代,要拥有“爱国之情”,树起“报国之志”,才能学成”“建国之才”,施以“效国之行”。

遥望天安门的五星红旗,大渡河的浪花在胸中涌起,聆听时代前进的交响,庐山风雪撩起我多少回忆......93个春秋寒暑,经历了多少暗礁、潜流、冰天、雪地......

是烈士的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我们都向着好,向着马列主义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此刻,我们站在腾飞的年代,仿佛又听到了、的教诲;仿佛又看到了井冈山的炮火,遵义的晨曦,我们青年队伍,精神抖擞,充满无穷的活力......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

五四的火炬,唤起民族的觉醒,

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

今天,我们攀登科学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