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顾孤寡老人范文
时间:2023-04-06 03:05: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照顾孤寡老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黄莲芸和王信达原来都是浙江省宁波市江东碧城社区七里垫村后西河的村民,作为街坊,两家人关系一直处得不错。后来因为一场意外,王信达的父母先后离开了人世。在王信达19岁时,因眼神经萎缩医治无效导致终身双目失明,这对他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我们两家是邻居,从我小时候懂事起,妈妈和其他邻居就开始照顾王阿伯。”黄莲芸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黄莲芸也已经长大成人,看着母亲为了家庭忙碌非常心疼,“当时也是为了减轻妈妈肩上的重担,我就主动提出以后由我来照顾王阿伯。”这一照顾就是20多年。
“1986年,王阿伯生了一场大病。从那时开始,他的身体就越来越差了,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更让他难以独自生活。”黄莲芸说,王信达身体不舒服了,只要打一个电话给她,她就放下手里的活儿陪着他去看医生。渐渐地,照顾老人几乎占据了黄莲芸所有的业余时间。
因为糖尿病,老人要少吃带糖的东西,黄莲芸给他做的饭菜也更加清淡。这么多年来,王阿伯家里的肥皂、洗衣粉等生活用品一直没有断过。只要生活上缺少什么东西,黄莲芸总是第一时间将东西补齐。
“他眼睛看不见,除了没有安全感外,就是买的衣服他都不中意。”黄莲芸悄悄地说,“他会把钱分开装到口袋里,20元、10元、5元都是放在不同的口袋里。所以他的衣服和裤子都要有好多的口袋。”正是这个原因,之前黄莲芸给王信达买的衣服,老人都不是很喜欢,有时候甚至会抱怨。干脆,黄莲芸把自己的缝纫机拿出来,为老人量身做衣服。
最让黄莲芸开心的是,每次把新做的衣服拿给王信达,老人总是高兴得合不拢嘴:“阿琴手真巧,我最喜欢穿阿琴做的衣服和裤子了。”
“还有4条新短裤和几条长裤没有穿,老人就去世了。”她有些伤感地说,“有时候想到家里那台缝纫机,总是会想到王阿伯快乐的笑容。”说到这里,黄莲芸的眼泪流了下来。
2013年2月起,王信达的身体越来越差。3月初,他日常生活也无法自理了。黄莲芸担心晚上没人照顾他,在征得老人同意后帮他请了个保姆。有一天晚上11点多,保姆打电话给黄莲芸,说老人有些神志不清。黄莲芸两口子和几个邻居就赶紧把老人送到了医院。
在住院期间,黄莲芸天天给老人擦身、洗衣服、喂饭等,常常忙完了老人的事情,才反应过来自己还没给孩子做饭。黄莲芸做的点点滴滴,王信达全部都用心记下了。“有一天,他拉着我的手让我帮他料理后事,好几次当着社区工作人员的面表示要把房子留给我。”黄莲芸说到这里时,眼眶再次湿润了起来。
篇2
一
在山东临沂市罗庄区罗西乡涧沟涯村,有一位40岁的村民叫刘书义。小时候,由于家里穷,兄弟姐妹们多,他仅上到小学三年级便辍学了。别看他大字不识几个,但他从小就心地善良,乐善好施,是远近闻名的“大孝子”。说他是大孝子,并不是单指他孝敬自己的父母,而是他义务照顾9位孤寡老人的事,深受左右乡邻们称道。
事情还要从头说起。20多年前的一天下午,当时只有18岁的刘书义从地里干完活回家,在村头水井边看到村里年迈的五保老人、瘸子刘兴贤挑着一担水,踉踉跄跄、步履蹒跚地朝家走,但走出没多远,便摔倒在地,额头上也碰出了血。刘书义连忙放下肩上的镢头和筐,帮老人将水挑回家。回到自己家后,刘书义心想,这些缺儿少女的五保老人,虽然村里无偿地给他们提供了粮食、柴草,但他们年龄毕竟大了,生活已很难自理,极需要有人照顾。那一晚,刘书义整整一夜没睡着觉,他扳着手指头,将村里的五保老人一一数了个遍:有盲人孙富有、孙富才兄弟俩,全文广、全氏夫妇,刘大爷、刘氏等孤寡老人。第二天,当他将自己准备义务照顾这些孤寡老人的想法告诉父母及家里人时,立即遭到了全家人的坚决反对,父亲摸了摸他的额头,上下重新打量了他一番,奇怪地对母亲说:“这孩子最近有点不对头。”
尽管这件事没有得到家里人的支持和认可,但刘书义有个倔脾气,那就是自己认准的事,别人用九头牛也拉不回来。
二
别看刘书义不识字,他却在脑子里给自己画了这样一张“值日表”:清晨,给每位老人水缸里挑满水,帮老人打扫卫生;中午,将这些老人的脏衣服收集起来,到河里去洗;晚上,为这些老人推碾磨米磨面。每星期为老人剪一次指甲,洗两次头,洗三次脚。这只是他照顾老人的一个基本框架。凡是遇到老人生病了,他往往连地里的活都扔了,一天24小时陪伴着这些孤寡老人,为他们喂药、做饭,替他们端屎端尿,像亲生儿子一样伺候着这些老人们。
有一年秋天,村民刘德丕和妻子刘氏,全都染上了传染病,加上年事已高,连起床的力气都没有了,吃喝拉撒都在炕上。屋里的臊臭味熏得人鼻子疼,刘氏与前夫生的几个子女都嫌脏,连个招呼不打就走了,再也不肯回来,老两口连口热水都喝不上。刘书义得知这个消息后,马上来到刘德丕家中。当他推开刘家房门的时候,他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刘德丕躺在炕上,脸色蜡黄,额头上地瓜沟似的皱纹里盛满了细密的汗珠,正抱着肚子仰躺着,不停地,妻子躺在旁边垂泪,床上全是屎尿。看着病人解大便痛苦的神情,刘书义对老人家说:“三哥(乡里人的辈分),我用手指头给您抠吧。”刘德丕费力地摇了摇头,死活不依。刘书义动情地劝他:“三哥,论年龄您比我大一大截,您往后就把我当成您的亲生儿子吧,现在顾不得那么多了。”说完,挽起袖子,就忙着给老人家解裤子,并端来了屎盆子。从此,刘书义一直照料着这两位老人,直至数年后老两口去世。
三
从18岁到40岁,整整22年的时间,刘书义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这些孤寡老人,由一个满头乌发、朝气蓬勃的小伙子,熬成了一位未老先衰、饱经沧桑的中年人。在这20余年里,村里有的人靠做生意发了财,有的人靠办工厂起了家,有的人靠外出打工赚了钱,有的人靠养殖致了富,而刘书义却把农余时间几乎全用在了照料老人身上,家徒四壁,一贫如洗。村里及周围的人知道此事后,有的对此很感动,但也有人说他“中了邪”,神经不正常,风言风语时刻困扰着刘书义及其家人。更令刘书义伤心的是有的亲人、朋友因为他照顾孤寡老人,害怕受拖累,跟他断绝了来往,真正使他感受到了那句“穷在大街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古训。同时,他的婚姻生活也蒙上了阴影。在他到了适婚年龄时,尽管热心的村民经常为他介绍对象,但姑娘们一听是“傻孝子”刘书义,都花容失色,落荒而逃。等到刘书义近而立之年,才有人将邻乡的一位患有痴呆症的姑娘介绍给了他。刘书义的父母怕夜长梦多,匆匆帮刘书义办了婚事。新婚之夜,当刘书义和新娘商量让她支持他照料孤寡老人时,新娘只是望着他“哈哈”地傻笑。刘书义一下子明白了,他将妻子紧紧地揽在怀里,流下了辛酸的泪水。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使刘书义放弃照料孤寡老人的信念,反而更增添了他挑战世俗的决心和信心。从此,他照顾老人的劲头更足了。
1994年6月,村里的盲人孙富有病危后,刘书义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老人身边,为老人喂药喂饭,替老人端屎倒尿。因为孙富有的弟弟也是盲人,两个人一辈子都没结婚,根本无法互相照顾,为此,刘书义撇下了妻子和只有一只眼的残疾女儿,搬到了孙富有家里住。刘书义在床前伺候孙富有足有四个多月,他地里的庄稼因此荒了也毫无怨言。
有一天,刘书义看到孙富有老人的病情稍微有了好转,便告诉老人家,他去责任田里看看,很快回来。就在刘书义走了没多长时间,孙富有老人突然病情恶化。旁边帮忙的热心邻居急忙为孙富有穿上寿衣,这时孙富有的嘴还在一张一翕,眉头紧皱,似乎要说什么。经验丰富的邻家大婶以为孙富有害怕黄泉路上缺钱花,急忙将一沓10元的人民币递到他手里:“他大叔,这是你路上花的钱,你放心走吧。”可谁知,孙富有艰难地摇了一下头。这时,旁边有人提醒说,孙富有有一个石雕的精致烟嘴,是老人家一生的钟爱之物。邻家大婶将烟嘴塞到孙富有的手里说:“他大叔,烟嘴给你找来了,这下你可以安心走了。”孙富有的脸色骤然显出焦躁不安。忽然有人提醒说,是不是因为刘书义还没有回来?邻家大婶急忙吩咐人去田里喊刘书义。
当刘书义急匆匆来到老人身边,握着老人那枯柴似的手时,孙富有那双圆睁的盲眼才赫然闭上,眼窝里几滴泪水顺着嘴角滑落下来,心脏慢慢地停止了跳动。在场的人目睹着此情此景,全都流下了泪水。
四
如果说刘书义义务照顾孤寡老人的情节感天动地的话,那么,他为孤寡老人送终尽孝的细节却足以义薄云天。
1996年6月,刘大爷的病情突然恶化。刘大爷是刘家本宗,论辈份,刘书义喊他大爷。老人鳏居多年,无儿无女,身体也很差,双目几近失明,刘书义一直精心照料着。
从医院转回家中后,刘大爷意识到自己的寿限已到,他将刘书义喊到床前,吞吞吐吐地说:“书义,我,我有一件事想求你,不,不知当说不当说?”望着骨瘦如柴的刘大爷,刘书义含着泪说:“大爷,你讲吧,只要我能办得到,就不会让您失望的。”刘大爷断断续续地说:“书义,我……我不行了。我一辈子……无儿无女的……也,也没存下一点钱,死后,恐怕连件寿衣都……没有,到,到了阎王爷那里,也,也是个穷鬼。”刘书义一下子明白了大爷话中的意思。但刘书义也很犯难,因为此时的他早已债台高筑,为给残疾女儿治病,刘书义已近倾家荡产,根本没有余钱给老人买寿衣。但当刘书义看到老人那渴求的神情时,最后还是认真地说:“大爷,您放心,我明天就去为您买。”
第二天,当刘书义将寿衣、寿鞋送到老人手里时,刘大爷感激得老泪纵横。他哪里知道为了给他买这套寿衣、寿鞋,刘书义忍痛把猪圈里喂了不足4个月的小猪卖了。
10天后,老人带着满足离开了这个世界。刘书义又出钱按当地的殡葬风俗,为老人举行了简单的葬礼。
五
篇3
据了解,西牌楼社区“老年人白托中心”还办有老人食堂,社区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每天都可以在食堂吃饭。“年纪大了,外出买菜、做饭不方便,以前一个人在家经常一天只吃一顿饭,夏天菜易馊,冬天菜易冷。”80岁的冯祖益高兴地向我介绍,“自从有了社区老人食堂,像我这样的孤寡老人每餐都能按时吃饭,而且不用自己掏腰包。其他有儿女、有退休金的老人在这里吃饭每餐不超过5元钱。中餐和晚餐都是三菜一汤,每天菜的花色品种都不一样。”
西牌楼社区位于长沙市酒吧一条街后面,处于解放西路、湘江大道和五一大道之间,面积0.15平方公里。社区常住人口达4000多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528人,其中90岁以上高龄老人3人,孤寡老人10人,特困老人20人,残疾老人9人。过去,这里演绎着都市生活的两极分化:一面是一掷千金的酒吧奢华生活,另一面是贫寒、疾病交加的孤寡老人清苦生活。
“一定要想办法改变这些孤寡老人的生活现状。”4年前,西牌楼社区负责人就下了这样的决心。为了筹建一个老年人活动中心,居委会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自行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
2006年8月,西牌楼作为居家养老试点社区,正式成立了“老年人白托中心”,首批前来“白托”的便是社区10位“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赡养人)老人,他们除了免费享受社区提供的中餐和晚餐,还能在这里进行休闲娱乐,并获得社区医疗、卫生护理等服务。不久,社区其他老人和邻近社区的老人纷纷来电、来人咨询。一些老人因子女白天不在家,有时干脆就出钱在这里搭餐。
“除了在家吃饭、睡觉。我们天天都来这里过集体生活。”刘老告诉笔者。为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社区开展了一系列服务:与王府井影院签订协议,开设老年人电影专场,定期组织老年人免费观赏影片;针对部分老年人喜爱书画艺术的情况,与兴兰堂艺术博物院合作开设了艺术鉴赏、老年人书画培训班:发动辖区内爱好盆景花卉的老年朋友开展“‘秀’园艺”的盆景花卉展活动……
篇4
立足本职:突出医疗专业志愿服务
朱建宏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技师,1967年出生于农村的朱建宏从小受家庭慈爱的熏陶,乐于做好事,帮助他人。在西安上学期间,带领同学常年照顾无儿女的王曾吾老夫妇,帮助晕倒在马路上的一位老人就医,受到周围群众和学校师生的好评。工作后,同事的爱人擦窗户时不慎从三楼坠下,骨盆粉碎性骨折,他和3位舍友,在一个月时间里,白天上班,晚上轮流照顾,受到省工会的表扬。
朱建宏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热衷于社会慈善公益事业。2007年就参加了陕西省慈善协会医疗志愿者服务队,如今朱建宏已是陕西省慈善协会志愿者总队副队长,陕西金星慈善志愿者。
长期以来,朱建宏利用业余时间,全身心投入到慈善公益活动中。他组织带领的这支成立最早、专家最多、队伍最大的医疗志愿者服务队,经常走进陕南陕北农村,对当地医务人员培训,建立不走的医疗志愿者服务队。在秦巴山区开展智障儿童贫困医疗救助活动,为国家贫困聋儿人工耳蜗抢救性康复项目实施手术,每年有100名耳聋儿童免费接受治疗和培训。在西安及周边地区,他带领的这个队每年走进敬老院、孤儿院、福利院、老年公寓和街道社区、广场车站, 利用“春节、六一、重阳节”“三八节”开展义诊、咨询、讲座、宣传、免费发放医学科普资料等活动。举办免费义诊活动200余场次,免费为患者诊病、咨询10多万人,发放医学知识宣传资料50多万份。志愿者专家们多次在中省市媒体作“键康知识”讲座。
目前,该院开展的“向日葵计划――让爱点亮希望”志愿服务项目,以交大二院医院119名医务志愿者和100余名医学生志愿者为主体,开展癫痫、脑瘫及智力低下患儿的义诊、基层医师培训、康复训练指导,让患儿走向希望。此项目已在2015年12月s获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中荣获银奖,也是陕西高校附属医院首次获得国家级志愿服务奖项。
朱建宏不仅为做好西安交大医疗志愿者服务队工作跑前跑后,他还组织指导发展省直志愿者服务队,目前已达170多支,成为三秦慈善志愿服务活动中的重要力量。
全力救助:让四岁“聋哑”安安说了话
地处秦岭深处的佛坪县大古坪村,是熊猫和羚牛等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但这里也是贫困山区,有不少村民因自然灾害、重病困扰仍生活在贫困之中。自陕西省慈善协会志愿者总队了解到该村情况后,一批批慈善志愿者服务队进山扶贫济困,向贫困村民和学生送米面油、衣服、书包及学习文具;建慈安桥,修慈安路,捐赠汽车,销售山货等。
这个村4岁的聋哑孩子安安十分可怜,当她出生刚8个月时,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外出打工。家中85岁爷爷、79岁奶奶都是步履蹒跚、语言迟钝者,他们把安安带到会走路已属不易。一家独居,距村委会5里路程,没有母爱,没有小朋友的安安,几乎与世隔绝。
2010年3月21日,朱建宏在得知安安状况后,他立即组织带领医疗志愿者专家来到深山义诊。朱建宏把安安抱在怀里,送他糖果点心,放收音机音乐,观测他的反应;查看他的内耳,看看有无畸形。他与主治医生孙斌又将安安同他父亲带回西安交大二附院进行免费详细检查。
安安来到医院后,耳鼻喉科医生护士极为关照,每天有两名志愿者照顾安安,团支部发动团员为安安捐款;致公党二院支委宋金辉教授送来了慰问金;九三学社还为安安送了一套品牌衣服。先锋志愿者服务队也给安安送来了钱和慰问品。
科主任许珉教授和心理行为科主任王亚萍教授等,对安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确认小安安听力正常,至今不能说话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语言环境,同时也存在智力障碍和语言发育迟缓等问题。这就是说,孩子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语言培训,是可以说话的。
为了能让安安继续在西安做康复治疗,朱建宏、王瑞等为安安父亲找到了一份工作;心心智障幼儿园的张笑强院长为安安免费入住。
经过康复训练,现在8岁的安安能开口说话,能与他人简单的交流,众多志愿者无不为此感到欣喜。朱建宏非常关注安安的康复和生活学习,不时打电话了解情况,邮寄礼物。
奉献大爱:陪伴孤寡老人过大年
陕西省第二届“三秦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三大节日”扶贫帮困活动,是省慈善协会与市县联动,连续15年大规模开展的春节向城乡困难户送温暖、“六一”向贫困儿童 送爱心、重阳节向贫困老年人送关爱。全省每年数万名志愿者带上慰问金、慰问品和义工服务,登门入户慰问贫困户、孤寡老人,贫困儿童。
“三大节日期间,担任慈善志愿者总队副队长的朱建宏,每年都组织带领志愿者进院、走村、串户登门服务。春节里,他们不但转送爱心企业家和爱心人士捐赠的米面油和购物卡、春联、 贺卡,还帮助老人打扫卫生、理发、贴春联、做饭菜,陪伴孤残老人吃年饭过大年。
2012年大年初一,朱建宏带着30多名志愿者驱车150公里,在大荔县安仁镇敬老院陪伴老人过年。被看望的五保孤贫老人们拉着他的手说“做梦都没想到,省城会有素不相识的志愿者来看望我们,还看病、演节目、包饺子、陪着吃饭……”老人感动地流下了热泪。此次志愿者陪伴老人过年轰动了安仁古镇,镇委书记田建平高度赞扬志愿者陪五保老人过年,感谢他们为老人送来米面油、棉衣、棉鞋和生活用品等。
2013年春节,朱建宏与志愿者带着米面油来到西安昌仁里社区陪伴孤寡老人过年,75岁的孤寡老人张凤翔感慨地说,往年我最怕过年,看到别人家团圆,自己孤单,心里不是滋味。现在有这些志愿者陪着过年,我们非常开心”。
2014年春节,朱建宏与爱心大姐邱华在盐店街的孤老陈耀东做饭菜,吃年夜饭。90岁的陈老,是黄埔学会会员,曾到过缅甸抗日,是志愿者经常帮助的对象。邱华女儿还给爷爷送了个红包,祝贺他又添一岁。老人说:“今年是我过得最热闹、年味最浓的一个年。 ”
多年来,朱建宏带领志愿者在春节期间陪伴孤残老人过年,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称赞他是“雷锋志愿者”。
精准服务:打造“一元关爱”慈善项目品牌
2012年春节刚过,在西安做餐饮生意的广东未芝朗私房菜餐馆老板何卓远,三年如一日向92岁孤寡老人崔玉英提供1元餐的故事感动了整个西安古城。2月7日,省慈善协会与《华商报》联合发出倡议,在西安推行“一元关爱计划”,征集爱心商家,为8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和特困老人提供“一元就餐、一元买药、一元洗衣、一元理发、一元打车”等关爱项目。随后,省慈善协会再次向全省推广“一元关爱计划”项目。
在陕西省慈善协会高度重视下,由朱建宏主抓打造的“一元关爱计划”项目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如今,“一元P爱计划” 项目花开各市,全省已有1340个爱心店实施,超过万名老人受益。时任省长赵正永对慈善事业发展寄予厚望。“一元关爱”活动在全国引起广泛反响,人民日报、央视、北京、东方、广东、凤凰等卫视多家新闻媒体前来深入采访报道。此项目2014年荣获第二届中华慈善突出贡献(项目)奖。
而在这成效的背后,朱建宏付出了艰辛,流出了汗水。他常到实施一元关爱店走访,带领志愿者与一元关爱店和孤寡老人做服务对接,多次与一元关爱发起人何卓远一起看望崔玉英老人,亲自向孤寡老人送一元餐。2012重阳节,他和甘露慈善志愿者们在慰问孤寡老人后,将6位老人接到“一元关爱店――西安西稍门好来素食馆为老人们过重阳节。此后,每年重阳节他都和老人一起过节日。
篇5
暑假如期而至,这是我大学的第一个长假。作业也由以前的暑假作业变成了现在的。回到家后,我脑海中马上闪现出帮助孤寡老人的念头。
我们村东头就住着一位姓王的孤寡老人,虽然我和他没有什么亲戚关系,但论起来,我还应该叫他一声爷爷。他本来有三个儿子,但不幸的是都在时期去世了。本来还有一位老伴相依为命,也在去年因病去世。现在只有他一位老人家孤苦无依,也没有什么亲戚。在我小时候,我们村比较穷,不说电视机少吧,就算是电也经常停。在夏天的夜晚,我们几个小孩子经常缠王爷爷给我们讲故事。他的故事生动有趣,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带来很多乐趣。
六月二十日早上,我刚吃过早饭就拿上打扫的工具来到了王爷爷家。快过年啦,我也为他老人家打扫一下卫生,让他也干干净净的过个年。王爷爷起的也很早,他已经吃过饭正在洗碗。王爷爷的听觉能力已经大大不如以前,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我的来意说清楚。老人家听了很高兴,先是推辞,在我的一再坚持下才答应。一间小小的房屋里除了一张床和一张桌,几个小凳子外还杂七杂八的放了很多东西,这就是老人家所特有的节俭习惯,现在很少有年轻人能够做到。我先把屋子里的东西整理好,毕竟年龄大啦,身体行动不便,屋子很久没有整理啦。然后我把垃圾全部打扫出来倒掉。整理好他的家务又帮他擦洗了家具。帮王爷爷整理家务是我的目的之一,另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陪老人家聊天。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最可怕的并不是死亡,而是无亲无友无人聊天的孤独。王爷爷年纪那么大了,在没有亲人的情况下,自然也就很少人愿意光临这位孤寡老人的住所。毕竟王爷爷已经八十多岁,听觉也不好,说话也不如以前那么清楚。他略带伤感的说:已经一个多月没有人来我家啦,我现在啥也不能干,平时就是看别人打牌。现在眼也不行啦,看不清,听不见。下雨的时候就只能呆在家里,一天从早到晚一个人也没有。人老啦,谁还愿意跟一个老头子聊天啊!说着说着,老人的泪就掉了下来,这就是孤独的可怕。经历了那么多风雨的人,无数的苦难都没有能让他掉下一滴泪,但孤独就把这位老人折磨的泪水直流。临走时我答应王爷爷以后有空我就会来陪他聊天。小时候我们听他讲故事获得了快乐,现在我听他诉苦衷,却能给他带来温暖。新年的第一天,我大清早端了一碗水饺来到忘爷爷家。天还没有亮,但王爷爷屋里的灯已经亮了。小小的房屋显得跟整个村子格格不入,好像荒山野岭中一间古老的庙堂。我坐了一会就走了,老人这一次脸上一直挂着笑容,整个人也精神了许多。我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情轻松了许多,这是我最有意义的一次暑假作业。
这次社会实践给了我一次很好的社会生活体验机会,让我看到了孤寡老人的孤独和社会对他们照顾的不够。增强了我的社会责任感,身为一个大学生不仅要有努力学习,好好工作的决心孤更要有为社会,为祖国分担压力的行为。同时这次社会实践也让我品尝到了帮助别人所获得的乐趣。
篇6
今天早上,我怀着高兴的心情来采访爸爸。爸爸挺着胸,穿者十分朴素,直着腰,脸上两颗炯炯有神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远远的看去,爸爸的精神十分好,一看就知道是一位饱经风霜地人。
我提问:“爸爸,你能接受我的采访吗?” 爸爸一听,就说:“我还真有一件让我一直记忆犹新的少先队员的故事呢。记得在1980年,我上小学五年级,少先队组织准备在雨花台烈士陵园旁建一个红领巾广场,建广场的钱完全靠少先队员们自己捐献。把这个广场建在烈士陵园旁,就是因为要让红领巾们牢记先烈们的嘱托,也让红领巾广场成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时学校号召我们来捐款,我们又没有零用钱,就把家里的牙膏皮、废纸和空瓶子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然后把这些钱存起来,捐了上去。红领巾广场还有我的一份贡献,想想真是满自豪的。”
???妈妈听完爸爸的故事,呵呵地笑了起来,说:“我也有很多少先队员的故事,但是最让我难忘的还是小时候照顾一位孤寡老人和打扫电影院的事。在通往学校的一条小路上,总能看到一位孤单的老人一个人坐阳台前晒太阳。老师听说了这件事,就让我们每星期三,下午放学早的时候,到那位老人家里去收拾收拾房间,和老人坐在一起说说话。那时物质非常的匮乏,连豆花儿都是很难得的,但每当这时,我都不会忘记住在我们旁边的脸为孤寡老人——给他们带一些吃的。那时候学校组织我们去看电影,看完之后总有一个班级会留下来,在电影院里帮工作人员一起打扫卫生。有一次轮到我们班,打扫后,工作人员热情地表扬了我们。我的心里乐滋滋的,干活时的劳累都消失得一干二净了。
???这次采访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篇7
失明大嫂谢恩,把五角星刻在拐棍上
1990年的一天,孙茂芳因偶然扶盲人丁翠萍过马路,而与之相识。
得知丁翠萍丈夫下岗,孩子因交不起学费而无法上学,每天都到菜市场去捡菜叶……孙茂芳心头一阵隐隐作痛。此时,他已经是总医院副政委,每天都有许多事情要忙,但当天下班后,他还是一路打听着找到了弓匠胡同丁翠萍的家。
看到丁翠萍一家三口住在7平方米的小屋子里,吃的是白水煮青菜,一个馒头三人分,孙茂芳就从身上拿出几百块钱,强塞到丁翠萍手中:“再穷不能穷孩子啊!咱约定一下,以后我每个月发了工资,先给你们家100元。”
此后10年里,孙茂芳从没忘记履行自己的承诺。后来随着物价上涨,孙茂芳还提高了对丁翠萍家的捐助金额。
平时,孙茂芳每周都会带着学雷锋小组帮丁翠萍做家务。丁翠萍的眼病不时复发,孙茂芳就经常带她到同仁医院挂号看病。
丁翠萍对儿子说:“你把孙爷爷肩章上的五角星,刻在我的拐棍上吧。摸着它,我就会走向幸福,走向光明。”
瞒着妻子行善,用私房钱义养18个“爹娘”
孙茂芳从参军入伍至今,一直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照顾一些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并资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
起初的8年,孙茂芳是瞒着家人做这一切的。因为他和妻子的收入并不高,考虑到长期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物帮助别人,妻子会有意见,孙茂芳决定暂时向她保密,私设一个“小金库”帮老扶困。每月工资发下来,他只上交70%,剩下的30%以各种理由偷偷地留下来“入库”;单位发的大米,别人带回家里50斤,孙茂芳只往家扛25斤;单位发的奖金、写文章挣来的稿费,他也统统放进“小金库”;每天下午5点半就可以下班回家的他,直到晚上7点还跟妻子说“在单位加班”,其实他是去照顾那些老人和残疾人了。
时间一长,妻子还是发现了孙茂芳有秘密瞒着她。“妻子给我岳母做了几件丝绸棉袄,我偷偷地全部送给了几位一直照顾着的老人。”妻子知道后十分生气:“竟然背着我养了十多个‘爹娘’,都能站满咱家的小院子了吧!”
为了解开妻子的心结,孙茂芳将妻子领到了自己单位附近的高奶奶家。高奶奶拉着他妻子的手,说着孙茂芳多年的付出,不禁老泪纵横:“七八年了,他经常带着松软的饭菜过来照顾我,陪我说话,我牙口不好嘛!每一次生病,也都是我这个‘儿子’陪着去医院……”
妻子被感动了,从此以后开始全力支持孙茂芳做好事。“每天下班后,她会主动到几位老人家中搞卫生、做饭,心比我细。”孙茂芳说。
有了家人的支持,从l997年起,孙茂芳每月从工资收入中拿出500元建立了“家庭助困基金”,后来增至1000元,用于资助残疾人和特困生。
孙茂芳夫妇双双退休后,家庭收入减少,但对困苦之人的帮助一直延续着,基金不够用时,他们就从日常开销中支出。
孙茂芳还在几十平方米的家中,专门设立了一张“救急床”。18年来,这张床帮助200多名来京看病的外地人解决了燃眉之急。
从入伍参军一直到退休多年后的今天,50年来,孙茂芳先后照顾了18位孤寡老人、11名残疾人,资助了33名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为此,老人花掉了50多万元,这是他和妻子大半辈子的积蓄。
照顾孤寡大妈17载,拒收千万房产
在孙茂芳赡养的18位孤苦“爹娘”中,被他照顾17年的王炎老人最难“侍候”。
17年前的一天,73岁的王大妈脚趾溃烂流脓,孤寡一人的她,只好自己一瘸一拐地来到总医院看病。
孙茂芳看到老人费力地挪动着脚步,忙上前搀扶……陪老人看完病,孙茂芳又把老人送回了家。见王大妈家又脏又乱,屋里甚至结了蜘蛛网,孙茂芳问老人:“家里就您一个人?”王大妈点点头。“那我请几个人帮您搞一下卫生。”王大妈没理他。
孙茂芳也没管老人同意不同意,当即请来几个不当班的大夫和实习医生,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几个小时过去,这座拥有10个房间的四合院变得干干净净。
这时王大妈开口了:“你们不好好看病,到我家来干什么?”
听了这话,年轻的实习医生们感到很委屈,没想到辛苦了半天,不但没喝上一口水,还换来老人这样一句毫不领情的埋怨话。孙茂芳却对他们说:“老人的态度,表明我们的工作做得还不够,你们先回去忙吧,我留下来看看。”
闻到老人长时间没洗的脚散发出阵阵恶臭,孙茂芳小心翼翼地把老人畸形、流脓的脚趾一个个掰开,用温水认真清洗,再小心地将每个脚趾缝擦干。当时天已凉了,看到窗户缝没糊,孙茂芳一边糊窗户,一边向王大妈承诺,今后会一直照顾她。老人却冷笑一声,说:“我不相信当兵的!”
此后,照顾王炎老人,就成了孙茂芳的一项日常工作。但王大妈对孙茂芳仍心存戒备,经常冲这个“不速之客”发脾气,甚至为难他。孙茂芳给她买来西瓜,她嫌不甜;买来牛奶,她嫌凉;端给她的开水热了点,她就不高兴地喊:“你想烫死我啊!”
2008年,84岁的王炎老人得了白内障,孙茂芳背着她去医院,守在病床前整整15天。
老人眼睛恢复光明后,特别高兴。谁知乐极生悲,她刚回到家,又不小心撞断了腿,从此卧床4年之久。其间,孙茂芳每天去老人家中喂饭喂药、端屎端尿、洗衣服刷尿盆,毫无怨言。
2012年,已经88岁的王炎老人,握着孙茂芳的手动情地说:“宝贝儿,你就是我这个孤寡老太太的贴心小棉袄。我要好好看看你,报答你。”老人颤颤巍巍地从床铺下摸出一个笔记本,又摸出一张自己的旧照片,解释道,年轻时她在协和医院当护士长,既漂亮又有文化,但总被兵欺侮,因此她对当兵的一直有敌意。而在那本日记里,她则用英文记载了孙茂芳十几年来照顾自己的每一件事!最后,老人郑重地对孙茂芳说:“你父亲去世时,你都没回去,守在我身边,我不让你好事白做。我要走了,我有几十万块存款,还有前人留下的这套四合院,都归你了。”
但孙茂芳谢绝了老人馈赠的存折,以及那套价值上千万元的房产,他认真地对老人说:“我有责任照顾您一辈子,无权利要您一根草。”见孙茂芳坚决不肯接受,临终前,王大妈将遗产捐给了国家慈善机构。
篇8
我和许静相约见面的地点就是当代商城一楼的服务台。刚到服务台的时候,我的眼球被一张报纸吸引住了,报纸是当代商城出版的内部读物,版面正中央刊登着一张图片,是当代商城的志愿者们为附近社区的一位90岁高龄的孤寡老人宋玉芳祝寿的画面。老人坐在正中央,志愿者坐在两边,他们每个人的手里拿着一个字,合起来便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房间的桌子上摆着一个大蛋糕和几个装着切好的蛋糕的纸碟。志愿者们为了让宋大妈开心,还别出心裁地在一次性纸杯上系上了红彩带,给纸杯着上了节日的盛装。
其实这样温馨的画面其实已经在宋大妈的家中持续了13年。
13年的关爱与陪伴
当代商城是在2000年成立社区青年志愿服务队的,与双榆树社区合作,照顾社区的孤寡老人。而许静是同年毕业,并进入当代商城的。当时许静所在的团支部就承担起了照顾社区孤寡老人宋玉芳大妈的任务。
双榆树社区就在当代商城附近,许静只要下班有时间就去看宋大妈。除了陪老人过节、过生日之外,每次去宋大妈家里,都要帮宋大妈打扫卫生,采买些生活用品,还要为老人量血压。社区居委会经常为老人提供几项免费的体检项目,每次接到消息,许静都会提前去接大妈体检。在早些年,大妈住的家属楼还不通电梯,而宋大妈还有多年的腿病,上下楼非常吃力,所以每次下楼的时候许静都得背着大妈下楼。狭窄的楼道里,许静怕周围的墙壁和障碍物磕碰到大妈,总是走得小心翼翼,累得满头大汗。
最近几年,宋大妈住的家属楼终于通了电梯,许静只要一有时间就推着轮椅带宋大妈到附近的小花园逛一逛,陪大妈散心。逢年过节,许静还亲手给大妈包饺子,并给她送去。13年来,许静的工作几经变动,但她对宋大妈的关心和照顾却一直没有减少,反而感情越来越深了。
这13年中许静和宋大妈之间发生过许多难忘的故事。许静回忆,有一次晚上八点多的时候她突然接到了宋大妈打来的电话,“看见大妈的电话,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大妈不会出了什么事儿了吧!”许静回忆着,她当特别着急,不出所料,接通电话后,大妈在电话中虚弱地说:“闺女,你快过来一趟吧,我身上总是一阵儿一阵儿地发冷。”许静知道,大妈家中没有其他人,于是她和当班领导临时请假后赶紧跑到了宋大妈家。“一进门,看见大妈裹紧被子倚在沙发上,脸色很不好,再摸摸大妈的手,手心里都是汗!”许静回忆,“我问大妈哪里不舒服,她就说很冷,还不停打喷嚏。”于是许静先给大妈量了量体温,见温度正常,有赶紧量了量血压,血压也还算在正常的范围。又询问后才知道,是大妈下午开窗给房间通风的时候着凉了。家里的药都放在抽屉里,可是宋大妈根本看不清楚药盒上的字,更不知道该吃多少。许静马上联系上了当代商城医务室的大夫,询问了对症的药和药量之后,干净到抽屉中找药,但大妈家中没有感冒药。于是她马上跑到药店,把药买了回来,然后喂大妈吃药。
“这虽然不是什么大事,但那天的经历特别让我心酸。我喂大妈吃药的时候,大妈哭了,眼泪就落在我手上。这样一个90岁高龄的老人这么多年都这样孤苦伶仃的生活,很少有人去真正地关心她,爱她,我们对她的关心和陪伴还远远不够!”许静说。
“坚持”最感动
许静对宋玉芳大妈13年如一日的关爱的事迹,使许静被评为“2012年感动海淀十大人物”。也许很多人觉得关爱一位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老人并不是一件多么奇怪、罕见的事情,但是13年来坚持去照顾一位老人,却很难做到。
“坚持”二字是当今年轻人最缺乏的特质,很多年轻人做事仅凭一阵激情,激情过后当初的痴想也多数半途而废。照顾老人本身就是一件十分需要耐心的事情,更何况是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但许静却心甘情愿。
如今,许静也有了自己的孩子。照顾孩子分散了许静很大一部分经历,为了能让大妈不感到孤独,许静就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并制定了照顾大妈的轮流制度。“为了让大妈习惯新志愿者的照顾,我都会事先告诉大妈,并且带着新志愿者一起去大妈家给大妈介绍。这样大妈的身边就能经常有人陪伴了,孤单也就少了。”许静说。
在宋大妈的晚年生活里,许静也许是她最为念念不舍的孩子。在那件原本冷清、沉寂的房子里,许静和她带去的这些年轻的志愿者,是老人最大的期盼。每次老人见到他们,总会笑得合不拢嘴。如今,宋大妈已经雇了一个钟点工,可以免去大妈平日间吃喝的麻烦,但许静一去,还是要帮宋大妈收拾一遍屋子,逢年过节还是要给大妈包饺子。“这已经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许静笑着说,“都已经做十多年了,如果突然间不让我去了,我真的很难适应。”
篇9
敬老院社会实践总结【1】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出一份力,让敬老院的老人感受社会的温暖。
因此我们去了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去看望孤寡老人。
逝者如斯夫,暑假已悄然而至,我们也开始着手准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平时,整天呆在校园里,做惯了笼中的金丝鸟,这次终于有机会去实践,大家都欢呼雀跃,纷纷出谋划策。
有人提议去西湖,有人提议去敬老院,有人提议去支教,还有人建议去工厂参观。
最终经过商议,我们组决定去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看望老人。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许多相关故事一直广为传颂。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
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他的举动,在村里传为佳话。
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
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因此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义无反顾地要将美德传递下去。
而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距离学校只有几十分钟的车程,来往十分方便。
更何况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可动用的资金是有限的,因此金钱是我们的首要考虑因素。
来到这里,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锻炼,老人需要社会的关心,社会也应该给予这些老人一定的关注。
敬老爱老应该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常抓不懈的工作,我们当代大学生有必要和老人们多交流沟通,明白老人的苦处、难处,这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
老人,他们是社会的弱者,可曾经他们也是社会的创造者,祖国之栋梁!到敬老院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将自己活力释放的同时,我们感到一种充实。
这些活动很好的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一方面培养当代大学生关心他人,敬老爱老的美德,另一方面也是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锻炼自己,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关心他们,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其实,作为一名志愿者,我们理所当然要献出一份努力,给老人带去关爱、欢乐和温暖,树立榜样,营造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风尚。
在此,我们呼吁更多的志愿者行动起来,通过实际行动,传递爱的接力棒,给老人们带去物质支持和精神关怀,让老人家们感受到我们广大志愿者的爱心。
敬老院社会实践总结【2】
前言:我是长沙民政商学院市场营销1133班学生李婷,在XX年2月4日至2月10日我前往张家界市慈利县xx镇敬老院做了关于敬老院孤寡老人生活的实践调查,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活动内容
有一种悲伤叫白发人送黑发人,有一种孤单叫茕茕孑立、形单影只,有一种伤害叫先天残疾、后天不完整,有一种痛苦叫低智低能可是,有一个地方它以最大的延展性给这些不幸一个温暖的怀抱,让他们也有一个家、一个归处。
这个地方就是敬老院,收容孤寡老人的敬老院。
活动原因: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实践能力,了解社会,所以布置了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因为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xx镇新建的敬老院,所以我将活动地点定在了敬老院。
我的实践:本来一开始就打算找院长盖个章,照几张环境照证明我去过就完事了的。
但是第一次去时我并没有见到院长,因为先天有老人去世了,遵循他的遗愿是葬在家的旁边,可是他又无儿无女,所以他就去那帮他料理后世去了。
当然,我这是后来才知道的。
在当时我向一位在外散步的老人介绍我的来意后,他很热情的想别的老人介绍了我,别对我的到来特别开心他们看到了我带的照相机后,表示了希望照相,。
在那半天我和老人们相处得很开心,所以我决定杨按照学院的要求去做这个实践。
在随后的几天中,我每天所做的事情就是帮他们扫地和陪他们聊天,但是他们自己都很早就把地扫完了,所以我主要做的就是陪他们聊天。
二:调查资料:
xx敬老院简介:
xx敬老院于2XX年底正式注册成立,投资近三十万,新装修改造成医疗、休闲、养老、托老的较为完善的综合性老年服务中心,推动社会福利、现代化进程,切实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的问题。
xx敬老院位于小学后面的山顶,院子占地面积虽然很少,但是,院外的面积还是极为宽广的,绝对是老人们休闲散步的好地方。
农村孤寡老人的敬老院生活:xx敬老院现有22位老人,爷爷奶奶皆有,他们都是没有直系亲属的孤寡老人,是各村送过来的。
在院里多人间的寄养模式可供老人休息,房间内配置整套床上用品,并且每位老人敬老院都会分发各季的衣服,老人们不用担心温暖问题。
另外,每间房间配置电视,也保证了老人们的精神生活。
敬老院内也配有医务室,以保证老人不用为外面医院、药店高昂的医药费发愁就可以及时的看到病。
一日三餐有专门的厨师料理,餐餐有肉吃,荤素搭配得当,老人们只需在政府惊心为他们准备餐厅似的小食堂就可吃上热乎乎的饭菜。
小小的敬老院里应用尽有,生活空间舒适、安全,孤寡老人没有后顾之忧的享受着生活。
老人的普遍资料:
xx敬老院大都是孤苦的五保户 ,他们缺乏亲情等幸福体验,情感淡漠,他们长期缺乏家庭这一亲合、博爱、依附与合作等美德的培养所,加之身心的缺陷、知识与能力的匾乏、际遇的坎坷和社会情感关怀的不足,许多孤寡老人产生孤僻和冷漠等性格障碍。
他们怕寂寞却不与他人交往沟通,渴望关心与慰藉却很少主动为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希望得到同情却对他人的痛苦麻木不仁。
根本原因是农村孤寡老人生存资源的匾乏、社会支持网的疏松以及心理上的极度弱势和行为偏差,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公平和人道在文化制度理价值观念和社区习俗等方面的缺失。
三,调查结果:
(一)在进敬老院之前,我一直以为老人们在这里会过得比较幸福快乐。
因为老人们在这里衣食无忧,又有工作人员照顾,老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
如,他们可以在院里走动一下,可以晒晒太阳,可以坐在院里聊天,有的老人还会摆弄一些乐器。
但是,通过对老人的调查发现,事实上并非如此。
和我聊天的一些老人反映,很多老人自进入福利院以来,基本上就没有走出去过,对于大部分老人而言,他们吃过饭后多是呆在自己的屋里,偶尔会出去坐坐,晒晒太阳,少数经济条件比较宽裕的可能会打打麻将,但大多数老人们彼此间很少交流。
(二)在此次调查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老人们好孤独!我注意到,当我去看一位奶奶时,紧挨着她坐下并开始聊天时,老人的眼神充满绝望,似乎她马上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一般。
此时,我分明感觉到,老人是多么渴望能健康的生活,多么渴望有人能关心他们啊!然而,作为晚辈,我们又给了他们什么呢?除了基本的生活照顾,有多少人能够关心并满足老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呢?
四,调查体会:
(一)此次调查让我收获了很多,了解到福利院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其精神上的无助。
我想,我们应该多抽出一些时间到福利院来看望老人,多陪他们聊聊天,多给他们带来一些欢笑。
事实上,当我们向老人向他们说学校的事时,从老人们不时爆出的欢笑声和掌声中,不难看出,对于我的到来,对于我们这样的活动,他们还是非常欢迎的。
(二)调查所发现的问题:
1、少数老人生活不积极,生病了不配合治疗。
2、老人们的休闲活动极少,除了看电视就只有散步,不利于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3、老人们很孤单。
4、福利院有些地方得不到认真落实。
而且,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着种种突出问题,如:覆盖面窄,标准过低,保障范围不全面,保障方法简单且未能体现人文关怀。
五,我的建议:
1、随着全社会养老事业的不断广泛深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对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培养责任意识是很重要的。
这能够在工作中让她们的压力变为动力,让激情热情释放出来,熔化在工作服务中,真正对待老人象自己的父母一样,细心、热心、用心,全面提高服务水平,真正落实好敬老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把制度和职责结合起来,全力营造养老、尊老社会氛围,达到构建和谐社会之目的。
2、在允许的情况下,探索全社会养老的新路子。
广泛宣传,大力倡导,让那些有钱人、企业家、社会各界奉献一点、捐一点,缓解资金不足的矛盾,改善敬老院条件,又能够带动社会养老尊老的良好风气对敬老院事业作出了一定贡献。
4、现入院居住的老年人,均体弱多病,年龄偏高,急症和顽症、重症较普遍,他们住院成为最棘手的问题。
所以要改善医疗条件。
5、整个敬老院内固定的标语、宣传内容少,建议有适合墙壁、四周、长廊等悬挂、书写标语、口号及有关敬老、爱老的喷塑画等,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同时发挥他(她)们各自的能动性,能唱的就唱、能说的就说、能拉的就拉,让院民积极参加到各种活动中去,丰富他(她)们的文化生活。
6、因为xx敬老院的下面就是学校,所以院里的负责人可以跟学校的领导沟通一下,组织学生多去敬老院给老人送温暖,因为老人最渴望的就是爱
敬老院社会实践总结【3】
目前,我们身边老人的生活质量比较差,他们缺少关爱,缺少文化娱乐,我们利用团队的优势,组织大家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并带一些生活必需品和水果,给他们表演节目,带去温暖。
再精神和物资上尽我们的一份力。
为了体验生活,我们一行五人,:xxxx开始我们的实践生活。
十月二十八号,中午一点,我们五人连同其他志愿同学在学校北教学楼宣传栏处集合,出发前,我们集体合影了一张,让照片把此刻的岁月留下,飘扬的旗帜定格在温暖得太阳下,,激情的召唤。
我们迎着东方走向了麻丘镇敬老院,当我们经过长长的瑶湖大桥时,顿时感到天朗气清,心胸开达,充满了豪迈之气,我们每个人都忍不住用全身的力气大喊,仿佛自己的人生将在此刻开始走向成功。
有一种雄心想与天工比天高的冲动,毕竟我们闯过独木桥的艰辛在此得到回报,尤其是来自甘肃的段利鹏和来自青海的张永环,他们疯狂的喊出心中的压抑气息。
毕竟谁都努力过,谁都不太容易,此一刻我们彼此心意互通,都想为自己的人生拼搏一番。
一路上秋风习习,正值收割稻子的时候,一路的稻香,一路的鸟鸣,一路的歌唱,一路的热情,在阳光中弥漫。
丰收的喜悦让罗占征唱起了他们家乡的民歌虽然我们听不懂他在唱些什么,但是我和冯文都在努力为他鼓掌,难得释怀一次,何不尽兴痛快呢?
走着、走着、一步、两步、三步身边的208公交车不时得鸣笛,众多的轿车和长途公车仿佛都在为我们欢歌,终于在马路的一侧,在一座低矮的古朴的青灰色的房屋龟缩于此,在破烂的围墙内外,喧嚣与寂寞对比如此鲜明,让我不禁感叹,再怎样繁华的地方,依然还有角落里沉睡着孤寂与无奈。
接下来就是我们准备已久得文艺节目了,首先我们合唱了一首《歌舞青春》。
个个唱得神采飞扬,反正再怎么难受得也不是自己,然后我们再一曲《夕阳红》奉献给各位老人,祝他们老友所乐。
节目之后,我就拿着相机到二楼帮他们摄影了当做留念。
段利鹏和罗占征来了一个正步走,特别认真但是很搞笑,冯文和张永环来了一手军体拳,引着爷爷奶奶们哈笑不止。
节目完后,我们便于爷爷奶奶们促膝长谈,与他们共舞,其中有一个奶奶在舞台上一曲未了又来一首,始终不肯下来,弄一个台下一个想唱红歌得爷爷急了,老是张嘴又闭口。
唉!人老心不老,或许在孩子们当中,他们的嘴角才会上浮。
爆竹声中,我们身后起了尾尘,每一个心中都有了一份沉重,在我走的时候,瞥见了墙壁上还有其他学校的团体的赠品。
再回首,老人们都手拿我们赠送的礼品目送我们,眼中有一种光亮。
走了,他们的一生将要走完了,他们有太多的辛酸和泪水,我们的欢声笑语只能带来片刻的忘记忧伤。
我们该做些什么?每个人都在深思。
篇10
1999年,高中毕业,在他当投递员的哥哥影响下,到城区投递组应聘当一名投递员,从此便坚守在这条风雨邮路上,开始了无怨无悔的征程。11年来,他奋发进取、勇于奉献、尽职尽责地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传递声音,为群众架起信息沟通的桥梁。他先后被评为福建省邮政先进报刊投递员、市新突击手、市邮政服务标兵、先进个人、顺昌县劳动模范和技术创新能手等称号。今年来,他又光荣获得市劳动模范和福建省五四青年奖章二项荣誉。
救“死信”助亲人团聚
“邮递员同志,谢谢你啊!”4月10日,当顺昌县邮政局投递员把几经周转寻访多日的信交到独居老人张宗贵的手中时,老人感激地说:“我以为这个世上再也没有亲人了,是你又帮我找了回来。”
原来,后山路这位独居多年的张宗贵老人在历经数次的搬迁后,逐渐和外地唯一的亲友失去了联系,当这位亲友的“寻亲”信件多次被退回后,特意致电该局领导,希望能帮忙重新联系上老人。得知此事后,主动请缨。一有时间他就查对新旧址,询问小区居民,查访知情人,终于找到了这位老人,当珍贵的家书交到老人手中时,老人流泪了。
11年来,共投递报刊、信函近400万件,无一差错、无一丢失损毁、无一有理由申告、无一安全事故,实现“零差错”及“零投诉”。投递中,每当遇到“原址查无此人”的疑难信件时,他不是简单地按规定一退了之,而是利用休息时间到居委会和公安局户籍科,认真核对准确的地址和门牌,多方询问查找直到再次妥投。他就是本着这种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共让375封“死信”起死回生,送到收件人手中。
结“对子”温暖老人心
所在的投递组是市级青年文明号服务窗口,他做为“青年文明号”负责人,身体力行参与青年文明号的创建工作,不断丰富创建内容,不断创新创建形式,带动班组同事积极参加“青年突击队”、“抗震救灾募捐”、义务献血等公益活动;带头资助贫困学生、慰问孤寡老人,以实际行动诠释着青年文明岗的职责。
3月,开始负责北门社区的投递工作。留意到一些年事已高的孤寡老人行动不便,便主动与他们结成对子,从这以后,年近七十、行动不便的二位孤寡老人张宗仁、魏接稿的生活变了样:门窗坏了有人修,生病了有人照顾,水费电费有人帮助缴,就连订的报纸也有人递到自已面前。几年来,一如既往默默地关心着老人的生活,经常上门嘘寒问暖关心帮扶老人,为他们捎带米、油等生活用品,代缴水电费、电话费、汇款,代(寄)领包裹,也逐渐成为他服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悠悠数载真诚的付出,让老人感动不已,双方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多年的优质投递服务,使得在投递县政府大楼单位中形成良好的口碑,提起他来无不交口称赞。政协有位退休老同志,单位为他订阅了报刊书籍,到单位取报刊时,缺报短刊的现象时有发生,得知这一情况,立即把他的报刊转投到家中,让老人不用再跑单位也能如期收到。“通过投信送报,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退休干部刘忠明如是说。
重“细节”征订报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