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课文全解范文

时间:2023-03-25 10:44: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北京的春节课文全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北京的春节课文全解

篇1

2012年1月10日,一大早我就来到办公室,今天要做北京数字学校(BDS)初中语文学科录课教师的培训动员,我打开电脑检查培训用的材料,材料是我起草的《备课指要》《课型体例》和《录课规程》。没一会儿工夫,我们中学语文教研室的主任刘宇新老师来了,他和我重新推敲了那三份材料,又做了点补充和改动。刚过8点,能容60人的会议室差不多坐满了,几乎都是熟面孔,是来自9个区县的市(区)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会议一开始,刘宇新老师打趣道:“北京市初中语文教师中的‘名流’差不多都来了。咱这可是一屋子‘名人’啊!”在座的老师们禁不住笑了。刘老师接着讲了这项工作的背景和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接下来,主要由我和老师们一起学习《备课指要》《课型体例》和《录课规程》。我首先向各位老师解释了我们基教研中心中语室为什么编制《备课指要》《课型体例》和《录课规程》,因为这次录课不是名师们各自为战,拿出“拼盘”,而是共同做一份课程“大餐”,为北京市的初中学生提供系统的、优质的语文课程。各位名师当然也应该教出自己的特色,但作为“集团作战”,还要遵循必要的秩序和规则,也就是基于《备课指要》《课型体例》和《录课规程》开展录课工作。近4个小时的培训会结束了,不少区县的老师们并没有散去,而是就地讨论起录课分工和流程。老师们很兴奋,但也感慨:这个春节可有的干了,龙年春节注定是个沉甸甸的春节!

1月19日:海淀备课会

培训会上给相关区县下达了根据《课型体例》为十二种课型编写教学设计样张的任务,其中海淀区分到了两项任务:一是“阅读新授课”,一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前天与海淀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褚群生老师通电话,她说分配给他们区的两个样张已经编出了初稿,希望市里的教研员给把把关。1月19日上午,我和刘宇新老师、王彤彦老师来到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和海淀区录课团队一起进行备课研讨。负责编写阅读新授课样张的是101中学的北京市骨干教师王金玉,她备的是《散步》一课。金玉老师快人快语。她说她一直以来比较喜欢纲领性的备课,因为这样会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给自己、给学生更广阔的现场生成的空间,但是这一次不同,下面没有学生,只有三台摄像机。她说她这次备课是前所未有的细,细到每一句话的设计和每个词语的选用,细到每一个环节的转化和勾连。她说她按照《备课指要》的思路,给《散步》一课设计了一个核心问题。文章的开头写“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我的母亲”是我的长辈,为什么不放在最前面写,以示尊重呢?她说她没有采用一长段的抒情话语来导入课堂,而是以这个疑难问题来驱动课堂,采用“问题驱动——问题解决——梳理总结——拓展迁移”的授课思路。大家对金玉老师的样张给予了充分肯定,这样设计看似讨论的是一个问题,实则研读了全文,问题既激起学生的疑惑和探究的兴致,又指向该单元的核心阅读能力“如何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因此这是一个好问题,一个“真”问题。但同时也给她提出改进建议,备课备精细没错,但真正讲课却要疏密有致,要留出“空白”和“疏阔”之处,比如可以抛给学生不同的答案思路,请他们判断,让他们剖析,给他们的思维以呼吸和舒展的空间和时间。讨论到尾声时,我们一起攒了两句话,一句是“虚拟的课堂,真实的交流”,一句是“眼前是镜头,心中有学生”。

1月21日:电话煲

今天,人在山东老家的我,接到了3个来自北京的长途电话。先是门头沟区教研员李玉兰老师,她想让我们中语室在正月十五前去和他们备一次课。而后是刘宇新老师的电话,他亲自写了两个样张:《中国石拱桥》和《古代英雄的石像》。第三个电话是海淀的褚群生老师打来的,她说19号的备课会之后,他们又进行了讨论,已经把海淀两个样张的修改稿发到我邮箱了。接电话的同时,我还收到了石景山区张菁老师、房山区刘桂兰老师的手机短信,短信内容当然是祝福,但也不忘附一句:“我们区编写的样张已发到您邮箱了。”仔细读完四个样张后,我为每个样张都写了“样张解读”,连同样张一起发到了我们的公共邮箱。其中一段解读意见是这样写的:“这份样张教学的针对性更强了。一是问题的设计有针对性,问题瞄准的是学生的阅读困惑、偏差或盲区,瞄准的是童话阅读的核心能力。二是问题的解决有针对性,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不是教师径自得出结论,而是为学生提供几种可能的思维模型,通过剖析这几种思维模型,提示思路,给出方法。这样的问题解决就不是‘空对空’,是落地的实打实的解决。建议每位老师在确立问题、解决问题时,都要考虑教学的针对性。”一天就这样在接电话、收短信、读样张、写意见中过去,明天就是除夕了,会不会还响起长途电话的铃声呢?

2月3日:门头沟备课会

今天是正月十二,我和刘宇新老师前往京西的门头沟教师进修学校与门头沟区的老师们集体备课。门头沟区这次有5位教师承担录课任务,共录22节课,这些课有“阅读新授课”“单元复习课”“语言运用课”“名著导读课”等8种课型,占了12种课型的一多半。我们这次备课研讨就主要围绕“课型”展开。五位教师中,孟爱华老师年龄最长,55岁了,她是北京市特级教师,现在还教着两个毕业班的语文,并兼任班主任和语文教研组组长工作。工作了33年的老教师,教学早已游刃有余,按说不必再和老师们讨论什么课型,完全可以想怎么上就怎么上,但孟老师依然很认真地准备“综合性学习课”“口语交际课”“复习课”。这些可都是不好啃的“硬骨头”。孟老师说,她愿意接受挑战,愿意拿自己的课做“靶子”,愿意和大家交流和分享。她还说,这次录课推出12种课型,很有必要。只有录课教师把各种课型钻研透了,想清楚每种课教师该干什么,学生该干什么,录出的课学生看了才会真正受益。孟老师说得多好啊!12种课型是对语文学习诸领域的全覆盖,开发好12种课型,就是为学生提供12种语文学习的思维导图,就能促进学生会读、会说、会写、会复习、会活动……

2月14日:试录

今天王金玉老师要去东城教育信息中心试录《散步》。昨天晚上我跟金玉老师通话了半个多小时。她说她有点紧张。我再三对他说,没事的,要放松,要找回在教室里给学生上课的感觉。试录时,我们中语室几位老师因临时有其他任务没有去成,我基教研中心的朱立祥副主任和海淀的楮群生老师一直在试录现场。下午两点,我收到了楮老师的短信。她说试录很成功,得到了专家的肯定。晚上9点,我又给王金玉挂通了电话。她打开话头就收不住了,她说,试录那天,下面坐满了人,这倒没什么。害怕的是对一切程序都不熟悉,没有学生撑台,3个摄像机齐刷刷地对着,还要用眼睛找哪个摄像机的红灯亮着……心里说不出的紧张,顾了这边,忘了那边,刚讲5分钟,就被叫停了。紧接着,又来新的要求,让重新设计上课程序,并加上板书。老师们在那边等着,现场要重做课件,急没有用,躲到讲台边上的角落里,但依然是心神不宁。好不容易修改好了,又觉得刚才那5分钟录课时情感不够投入,角色拿捏得不好。但是,老师们已经重新入座了,只能豁出去了。录完后,监听的老师和现场的老师都说还不错。后来回想起来,觉得当时自己像是在说评书;儿子看到录像后,觉得像是在主持节目。但是自己知道,那不是在主持,也不是在说评书,但到底是什么角色呢?忽然自己也说不清楚了。我跟金玉老师说,能否辛苦一下把这些细节和感受趁着热乎劲写下来,我准备把它放在咱们的公共邮箱里让老师们参考。她一口应允。

3月24日:再培训

3月21日下午一点,我和刘宇新老师、王彤彦老师来到九十四中,九十四中和八十中是我们中学语文的录课点,今天我们要和两个录课点的技术人员一起对录课教师进行正式录课前的培训,培训现场就是九十四中录课间。50多位录课教师已经坐满录课间,时隔两个多月,这些面庞更加熟悉了。70多天时间里一起摸爬滚打,让我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愈来愈熟;这些面庞又是那么可亲可敬,每位“名师”在完成学校正常工作量的同时还承担繁重的录课任务,从无一句怨言。最令人感动的是金玉老师,她又一次毫无怨言地充当起研讨的“靶子”,走上试录的讲台。可以看得出,这么多同行带着期待的眼神坐在咫尺之距的录课间盯着她,她有点紧张了。每逢一处停顿或者口误,哪怕细小到难以察觉,她都主动停下来再重录,录课进程并不顺畅。刘宇新老师说,金玉老师对自己很苛刻,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从金玉老师这里感受到了现场录课的氛围,获得了很多启发,至于细微之处,我们再去改进。我接过话茬说,金玉老师是一个完美主义者,面对着这么多同行,她想展示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以至于一个很小很小的停顿她都极不满意,停下来重录。半天的培训结束了,人群还没散去,各个区县的教研员把两个录课点的负责老师围在了中间,他们在忙着和两个老师预约自己区试录的时间。

7月10日:录课

今天是上学期录课的最后一天,50多位老师都已相继登场,有的激情澎湃,有的平实亲切;有的录得快一些,有的录得慢一点,但大家有一点是共同的——一丝不苟的态度。我“泡”在八十中录课监听室的时间更长一些,监听室座椅旁边一本《新华字典》,也不知谁放在那儿的,后来不知谁又带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这两本工具书成了我监听的好帮手。即便录课前无数次审读过老师的课件和脚本,但真正录起来,监听者眼睛一刻也不敢离开监听室的屏幕,耳朵始终支着,只要发现“疑点”,就查工具书,上因特网,以最快速度核实正误,及时决定是否叫停。金玉老师在九十四中早已录完自己所有的课,她给我讲了录课期间发生的两个细节。一次正讲得眉飞色舞,忽听田老师在监听室那边大叫:“停!”是哪句话说错了吗?闪回一下,好像没有啊。纳闷间,田老师、褚老师从监听室冲了过来,指着我的头发说:“你讲得太投入了,头发都甩得支起来了。”还有一次,刚开始录课,刚刚写完课文题目,那边两个教研员就叫停了,一个说第一笔是“撇”,一个说第一笔是“捺”,求证了半天,才纠正过来。今天轮到我要录课了,我会不会也被叫停呢?我专门请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的刘燕老师监听我录课,她还真是丝毫不含糊,两节课各叫停了一次,纠正了两个标点符号。录完课后,她对我不好意思地笑了,我说,谢谢你,让我这个总是叫停别人的人也体验了一把被叫停的滋味。录完最后一节课,我给九十四中那边打了个电话,最后收尾的孟爱华老师也已全部录完。孟老师他们备课在最冷的寒假,讲课在最热的暑假前夕,从春到夏,一路苦辛,我能想象得出他们录完最后一课会是怎样地庆祝!

9月3日: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