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17 00:36: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篇1

[HTH]一、设计理念[HT]

1.重视朗读,在多种方式的朗读训练中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以理解内容、领悟情感为经,以读写训练为纬,实现读写与情感的相携共生。

[HTH]二、课时教学目标[HT]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李博士与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2.凭借文中的关键词句,品味表达效果,读写结合,体会“跨越海峡生命桥”的含义。

[HTH]三、教学重、难点[HT]

凭借文中的关键词句,品味表达效果,读写结合,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HTH]四、教学流程[HT]

(一)关注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全班齐读课题。

2.复习文中的关键词语:白血病余震捐献骨髓得救。

3.运用上面关键词语组成一两句话,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写事的文章一般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即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篇课文,事情的起因是什么?哪几段写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呢?

5.小结。

(二)关注事情起因,学习文章开头的写法,品味语言的生动性(学习1―2段)

1.品读文章开头的写法(学习第1段)。

(1)作者是怎样写文章开头的?

(出示第1段)

1999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

(2)指名读。

(3)文章开头就一句话,交代了什么?(时间)如果把“早晨7时30分”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小钱生命垂危,时间紧迫)

(4)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开头还运用了反衬的写作手法。

(5)小结。

2.品味语言的生动性(学习第2段)

(1)这篇课文语言非常生动,请同学们自由大声朗读第2段,边读边找边划你认为写得特别生动的句子。(学生自学)

(2)谁来谈谈,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特别生动?指名说。

(3)重点品读: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如果我把这句改成这样: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即将结束,唯有骨髓移植,才能让他活下来。行不行?为什么?

这是比喻句,这句话中形象地把小钱的生命比作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对于一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来讲,凋零就意味着失去一切,而唯一能使他走向生的就是骨髓移植,更加突出地展现了骨髓对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语言生动,形象!

(4)指导对比朗读。

(5)小结

(三)关注事情经过,品味语言的准确性,学习文章构段的方法(学习3―6段)

1.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1)这篇文章语言不但生动而且用词还很准确,自由朗读3―6自然段,哪些词语特别能体现李博士和台湾青年无私奉献的精神,把它们画出来。(学生自学)

(2)合作学习:同桌交流自己画出来的词语。

(3)指名汇报交流结果。

(4)小结汇总学生找出的词语:“同一时刻”“此刻”“静静地”“此时此刻”“仍然”“沉着”“一次又一次”“终于”“连夜”“奔波”

(5)引导学生品读第六段中逗号的妙用,体会时间的紧迫,感受李博士的无私奉献。

(6)出示李政道的图片,介绍李博士,再次体会生命桥的含义。

(7)小结。

2.学习文章构段的方法

(1)作者运用准确的词语对事情作了描述,让我们能感受到了李博士与台湾青年的无私奉献。还有一个办法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无私奉献,看作者是怎样构段的。

(2)出示第4段、第5段。

第4段: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第5段: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认真观察,这两段有什么相同之处?

两段中都把“但是”及前面的文字去掉,去掉前与去掉后的句子对比,哪句话让你更感动?

当时台湾青年应该去干什么?应该这样去做但没这样做,所以作者用了“但是”,有了这个“但是”转折,更加凸显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抛在脑后,感受到了平静背后的不平静和那份沉甸甸的爱。感受海峡两岸人们的血脉亲情。

小结:写让人感动的事情时,先写困难,再写做法,这样写出来的事情会让别人觉得更感动。

(四)关注事情结果,体会文章写法

1.在无私的关爱、期待与付出中,最后事情的结果怎样?

2.读最后一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写事情的结尾的。

3.总结写法:交代事情的结果后,可以写自己的感受,这样文章更精彩。

篇2

一:对展示课的点评

一年级凌颖老师主讲的《ai ei ui》是一节扎实和常规的拼音教学课。亮点如下:1、创设了乐学的情境。老师用直观形象的图片、用扳手腕的游戏、用儿歌、用图片、用富有亲和力的语言和激励性的话语,为学生创设了乐学的情境,注重了学生情感的激发。2、三个拼音的出现方式,老师颇具匠心、自然巧妙。3、注重指导学生一年级拼音书写的规范性。稍显不足的是,由于是回头课,孩子们熟知了所学内容,因此,我们没能更好地看到学生由不会到学会的过程。

二年级汪伟老师主讲的讲读课《从现在开始》。亮点如下:1、充分表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整节课看到了学生自己读、自己说、自己评、自己做的环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积极。2、注重了学法的迁移和指导,运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处理大致相同的“猫头鹰”、“袋鼠”、“猴子”争当大王的教学内容。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能力。3、体现了快乐的课堂。每个学生戴的头饰,学生分角色地表演,老师充满感染力的语调,多媒体适当的运用,为课堂增添了不少趣味和快乐。本节课美中不足的是:(1)老师要进一步加强普通话的练习;(2)老师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发言;(3)随文识字要继续加强。

三年级张慧老师《找骆驼》,整个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尤其对三年级学生:(1)由出示主要内容的提纲来提高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2)由回顾文前编者的问题来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的习惯;(3)由文中词语,到相关的扩词的联系,由文中的语句到相关句式的练习培养了学生迁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4)由文中的结论到引导学生追根溯源的思考和分析等这些方面,说明了张老师在教学中把握住了三年级词、句、段的教学重点。但由于多媒体课件出现了一些问题打乱了老师的思路,让老师有些紧张,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发挥。学生精彩的朗读反衬得老师的点评有些平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教学环节却被老师单一、缺少感染力的语调所掩盖;整个课堂氛围显得沉闷了些,缺少生机和活力。建议:1、多磨砺自己,多增加面临实际教学事件时需要的教育机智,多一些驾驭课堂的能力;2、进一步丰富语言,要想感染别人,首先要感染自己。

四年级周蓟榕老师主讲的《巨人的花园》,前半部分讲的是美丽的花园,后半部分讲荒凉的花园,前半部分老师的情感很平淡,给我们的印象也不深刻,后半部分老师的感情、语言渐入情境,所以,老师的配乐范读、引导学生读都很煽情,在老师的带动下,学生的读书也入情入境了许多,这一点是周蓟榕老师最大的进步。本节课,从教学设计上,老师采用了中年级段以读促学的教学模式:初读整体感知,细读合作探究,品读品味想像,研读体会感情。值得商榷的是:(1)还是没能看到学生更加精彩的品读(2)学生回答问题时稍显雕琢过多的痕迹。

五年级王雪老师主讲的《桂花雨》,这节课让人印象最深的是停电后,王雪老师仍不慌不忙、有条不紊继续进行的那份从容和镇定,尤其是老师对桂花雨的那段范读,即使没有音乐的渲染,也让整间教室浸润在桂花雨的芬芳里,让人陶醉,所以课文还需美读才能焕发出“美的辐射力量”。从教学设计上,王雪老师以八次“香”字统领全文,以“摇花乐”来体会儿时趣、思乡情,由景及事到抒情,关注了高年级段对写作方法的领悟和赏析。在“摇花乐”这一教学环节中,老师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情境唤起情感体验,用不同的方式去读文本、去想像,逐层深入,读书的效果一次比一次好。但也还有以下几处值得商榷:(1)就全文而言,读的还不够,尤其是对“香”字的品读不到位,课堂上读书的还没出现(2)文本蕴含的思乡情体现还不浓郁,因此学生上台的表演显得有些嬉戏,缺少了质朴的真情实感。所以王老师还要多深入教材,潜心备课,方可抓住脉络,这样,教学艺术才能更上一层楼。

五年级王灿老师主讲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我们有感于王老师标准、流畅的普通话;有感于王老师能用自己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与范读为大家创设了一个丰富的情境;有感于王老师对文本教材整体的把握和驾驭的能力。所以,课堂上洋溢着激情,洋溢着感动和欢欣的情愫。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以姚明回答记者的话,“还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呢?”导入课文,以板书启发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小钱是不幸的,有是幸运的”为切入口,浓墨挥洒,以学生个性化品读的方式,以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意思的方式;以“大地震图片”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方式;以合作、探究、研读等方式,一步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最后学生的齐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节课老师还需思考是:1、如何把老师的讲更多得变成引,如何把老师精彩的语言变成学生精彩的回答,如何更好地体现以学定教,以学生为主体?教学需要反思,才能更加精益求精!

六年级王孝彬老师主讲的《穷人》,亮点如下:1、导语幽默风趣,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课堂充满了平和、宽松、愉悦的氛围。2、本节课王老师以“5+2”为切入点,以主人公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为重点,又以“5+2”为升华点来设计教学过程,结构新颖、耐人寻味。尤其是采用了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去领会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打乱顺序的5句话,相关动作、神态的描,拆字理解,标点符号的体会等。这节课较之前而言,王老师有了很大的进步,很多问题引导的多,而不是直接告知学生,学生参与多了、自主学习多了、思考的空间多了。但也还有以下几处值得商榷:(1)本文是讲读文,在整体性的把握上略显不够(2)齐读方式略显多,重点句段可再加强品读(3)以穷人为题可让学生找找主人公生活的窘境,以更能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4)结尾处可以以歌曲《好人一生平安》来升华、渲染!

张德方老师和汪蕊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两节国学课,让我们也大开眼界,浸润着经典作品的芬芳,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张老师《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中,张老师浑厚、响亮、富有磁性的声音及鼓励学生读书、回答问题时富有亲和力和启发性的语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次,张老师广博的知识面,对相关知识的拓展也让我们耳濡目染,同时,张老师在介绍不同的词牌时,能化难为易为生活中的歌曲时,让我们也听到了张老师的歌声,看见了他刚劲有力的粉笔字。这些都展示了张老师很好的语文素养与潜质。值得商榷的是:本节课在教学结构的设计上还需进一步调整,建议为:第一环节导入时可让学生介绍一下对赤壁之战的了解;第二环节读书的教学安排可按张老师的设计进行,适当时老师也展示一下范读;第三环节理解意思,可让学生对照注释,先理解这首词的意思,同位间说一说 ,疑难处老师帮助讲一讲,通过检查要达到学生都能理解这首词的意思,第四环节体会感情和相关的拓展。

汪蕊老师主讲的《弟子规》这节课,就教学结构安排而言,针对二年级孩子来说,很合理。做到了深入浅出,环环相扣,寓教于乐,达到了一定的思想教育作用。尤其是用“孔融让梨、孟母三迁、程门立雪”三个小故事引入国学,让人耳目一新。其次,汪老师的教读也让人印象深刻。同时,课堂上的拼音读、开火车读、争小红旗读、学生拿卡片找朋友齐背等形式很好,让整个课堂读书的氛围非常热烈。第四个特色,为帮助学生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老师穿插了一些小故事和动画视频,丰富了文本内容,让学生感到通俗易懂,容易受到启迪。稍显不足的是:在理解作品时,稍感整体性欠佳,老师一句句牵着学生去理解,生怕学生不会。可让学生对照注释再结合译文让学生说一说,尽可能地让学生说出每句的意思,看学生理解的怎么样,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举例说明自己的理解,然后再穿插老师的小故事,效果会更好一些。

这两节各有特色,但对译文理解的重视程度还要加强。语文课玉国学课的共同点:都加强对文本的朗读,都注重对文本内涵的把握,都渗透对文本情感的体会,都有相关的拓展点,但语文课更侧重于字、词、句、段、篇等语言文字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训练,而国学课则倾向于朗读、理解、背诵,更侧重于文本的内容和思想性统一的体会,更需要以诵读、以理解为基石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更让学生明白:哦,国学中的经典作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航向标,是指示灯,进而能够引导学生引起思想上、行为上的一些改变。国学课也是让我们学校开设的单一的“周学一语、“日行一善”的理念贯穿在丰富的国学课堂中。所以,国学课要“倡简”、“务本、“求实”、“有度”。国学课首先要解决的是:1会背原文2会背译文。国学课堂可以体现“五个一”:读一读、看一看、说一说、背一背、谈一谈。

二、给老师们的建议:

1、对一、二年级老师的建议:1、识字是首要任务,阅读教学是识字的基本途径,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2、识字方法很多,要让学生用自己最习惯最喜欢的方法识记汉子,激发兴趣。

2、对三、四年级老师的建议:1、三年级承担了写段的教学任务,所以教学文本时要分析写作特色,初步掌握写作方法;2、三、四年级承上启下,不能忽视生字词的教学,识字、写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仍然是需要关注和把握的重点。

3、对五、六年级老师的建议:1、加强品读,注重效果2、以学定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老师主导性3、在领悟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及写作方法上还需加强

4、作为语文和国学老师都要进一步“三个加强”:(1)、加强普通话练习;(2)、加强语言的感染力;(3)加强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及必要时教师要养成教学生读书的习惯。

三、一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