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闻先即制人范文
时间:2023-04-03 08:36: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吾闻先即制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频谱感知
作为认知网络的主要核心技术之一的频谱感知技术,其目的是要发现在时域、频域及空域的频谱空洞,进而供认知用户机会式利用频谱。频谱感知技术可以分为基于干扰的检测、主用户信号检测和协作检测,目前的频谱感知技术主要是基于主用户发射机检测,其频谱感知方法主要又分为匹配滤波器检测、能量检测、循环平稳特征检测三种。
1.1.1匹配滤波器检测
如果主用户信号是确定性信号,那么在加性高斯白噪声(AWGN)条件下最佳检测器就是匹配滤波器,它可以使输出信噪比达到最大。匹配滤波器检测的优点是能快速度准确检测主用户是否存在,但是,此方法需事先知道授权用户的信息,对授权用户需要专门的接收器,必须定时和频率同步。此外,计算量也较大,若先验知识不准确,则匹配滤波器的性能会大大下降。
1.1.2循环平稳特征检测
通常,无线通信信号都具有循环平稳性,而噪声和干扰则不具有这种特性,因此可以通过循环平稳特征检测法来检测主用户信号是否出现。该方法能从调制信号功率中区分出噪声能量,可以在较低的信噪比下进行检测信号,但其计算复杂度较高。
1.1.3能量检测
能量检测是最简单、最为经典的信号检测方法,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能量检测法相对简单、易实施,另外,它为非相干检测,对相位同步要求低。但是,该方法在低信噪比情况下的检测性能较差,易受噪声不确定性的影响,且不能辨别主用户类型。
1.2频谱共享
无线认知网络的频谱共享是指次用户在不影响主用户的前提下与其共享一段频谱,是认知无线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其目标是有效管理对主用户的干扰,并提高频谱的机会利用率。频谱共享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次用户之间的频谱共享以及次用户和主用户之间的频谱共享,可根据架构、频谱分配行为等因素可大致分为三类:
(1)基于网络架构
基于网络架构通常可分为集中式频谱共享和分布式频谱共享。集中式频谱共享是由某个中心服务器根据全局信息计算和执行整体二级用户网络的空闲频谱分配。每个二级用户独立进行频谱感知,然后将感知到的信息发送到中心服务器,由中心服务器综合对这些信息分配到空闲频谱。与集中式频谱共享不同,分布式分配将认知终端看作是一个自治的智能体,每个认知终端根据自己获得的频谱信息计算和决定如何使用这些空闲频谱,分布式分配主要应用于无中心服务器的场合。
(2)基于频谱分配行为
基于频谱分配行为又可分为协作式频谱共享和非协作式频谱共享两类。协作式频谱共享考虑到各节点间行为的相互影响,即每个节点都会与其它节点分享自己的感知信息;而非协作式频谱共享则不考虑其它认知节点间的干扰。在实际应用中,协作式方案要好于非协作式方案,更接近整体性能的最优化,在一定程度上更为公平,同时也提高了吞吐量。
(3)基于接入技术
现有大部分基于接入技术研究针对认知无线电商用进行的,主要采用基于填充式共享方式,即只针对主用户未使用频谱下进行的,基于完全检测信息下对主用户的干扰最小。
1.3动态接入
与传统的固定频谱分配方式不同,动态频谱接入技术是一种动态自适应的频谱管理方式,能更好的利用已有的低效的频谱资源来满足无线通信服务。动态频谱接入方式可分为以下三种策略模型:
(1)动态专用模式
动态专用频谱管理方式保留了现有的频谱管理策略结构,即主用户有着对频谱资源的独占权;但它们不仅可以自由选择其所使用的技术,还可以选择其所提供的服务。
(2)开放共享模式
开放共享模式这种频谱管理方式得益于无线通信的发展,该技术能够使得不同的系统共存,而且相互之间不会产生严重的干扰,因此,不需要对频谱资源进行独立的授权。
(3)多层接入模式
多层接入模式可以看作是动态专用模式和开放共享模式的一个折中,与动态专用和开放共享模式相比,多层接入模式更符合现有的频谱资源管理策略和无线系统。此外,频谱正交的接入方式与频谱重叠相比去除了次用户发射功率所受的严格限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信道容量和吞吐量,而且有着更广泛的应用。
2结束语
篇2
【关键词】 认知无线电网络安全 模仿主用户攻击 阻塞攻击
频谱感知技术是认知无线电网络中的关键技术之一,精确地获取可用频谱信息是认知无线电网络工作的前提。认知无线电网络面临的安全问题众多,本文从频谱感知环节数据信道这个攻击点介绍现有的安全威胁和隐私泄漏问题,
一、模仿主用户攻击(Primary User Emulation,PUE)
在认知无线电网络中,授权的主用户可以随时利用所分配的网络频段,当主用户不使用其授权频段时,频谱资源为空闲状态,认知用户便可利用这些频段,而当主用户重新占用频段时,认知用户需要及时避让[1]。
这就需要认知用户对频段连续地进行感知来检测主用户的出现。模仿主用户攻击是指攻击者通过在信道上发送模仿主用户信号特征的信号,从而使认知用户误认为主用户存在而将数据信道判定为繁忙。
如图1所示,模仿主用户攻击可以被分类为自私攻击和恶意攻击。自私攻击是指一对用户以模仿主用户特征的信号进行相互通信;恶意攻击是攻击者在信道上连续发送模仿主用户信号特征的数据分组,以阻止其他认知用户的接入[2]。
模仿主用户攻击是认知无线电网络面临的一个重要安全问题,如何精确地区分主用户信号和认知用户信号,以保证感知数据的准确性是认知无线电网络中的一个重要技术挑战。
二、阻塞攻击
对频段感知、分析、决策之后,认知用户便可利用分配到的可用信道进行通信。但由于可用信道信息的公开性,攻击者可以随机或有针对性地选择某些可用信道进行阻塞攻击,此时,尽管认知用户分配到空闲的可用信道,也不能进行正常通信。
或者攻击者亦可模仿主用户的信号,使认知用户误认为主用户出现从而进行信道切换。
该攻击导致的结果就是多个认知用户在此信道上的通信都因被攻击者阻塞而被迫跳转,认知用户对此信道使用的反馈结果会造成信道质量差的经验积累,从而减少此信道的分配,因此,恶意用户可以使用此信道进行通信,从而达到攻击目的。
参 考 文 献
篇3
关键词:认知无线电;干扰温度;功率控制;信噪干扰比
中图分类号:TN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10)01-050-05
Power Control Algorithm for Cognitive Radio Based on Interference Temperature
HU Zhilun,HE Shibiao,ZHANG Xinchun
(Chongqing Communications College,Chongqing,400035,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interference temperature model,the problem that the cognitive radio users and owners should meet their own quality of customer servicewhen sharing spectrum is changed into a non-linear power control optimization problem.A global optimum power allocation algorithm is explored based on the iterative algorithms and Lagrangian theory.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indicate that the algorithm both can satisfy the primary user of the interference temperature tolerance,and make users access to a good cognitive noise interference ratio,increasing the system throughput.
Keywords:cognitive radio;interference temperature;power control;SINR
0 引 言
认知无线电是一种新的智能无线通信技术,能够依靠人工智能的支持,感知周围的无线通信环境,根据一定的学习和决策算法,实时自适应地改变系统工作参数,动态地检测和有效地利用空闲频谱[1]。理论上允许在时间、频率以及空间上进行多维的频谱复用,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频谱和带宽限制对无线技术发展的束缚,使频谱利用率有了很大提高。
认知无线电根据与它的操作环境进行交互而改变传输参数,最终目标是通过认知和重配置获得最好的可用频谱。由于多数频谱已分配,这样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与法定用户共享频谱而不对其产生干扰。为了更好地量化和管理干扰源,2003年底FCC提出了一种新模型――干扰温度模型[2],如图1所示。这个模型使得人们把评价干扰的方式从大量的发射机中的操作转向了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的以自适应方式进行的实时互活动。同时设定了保证主用户系统能正常工作的“干扰温度容限”,该门限有主用户系统能够正常工作的最坏信噪比决定认知用户作为授权用户的干扰,一旦累积干扰超过了干扰温度容限,授权用户系统就无法正常工作;反之,可以保证授权用户与认知用户同时正常工作。因此,认知用户要共享频谱必须满足用户服务质量(QoS),对主用户而言,重要一点是所受干扰不能超过其容限,对认知用户要满足其传输时最小的信噪干扰比(SINR),这就要求对认知用户在干扰温度模型下实施功率控制。
图1 干扰温度模型
进一步,在多用户传输的认知无线电系统中,功率控制不仅受到干扰温度容限,还受可用频谱空穴数量的限制,并且在认知无线电系统中,由于每个分布式操作的认知用户的功率分配是造成干扰的主要原因,功率控制问题是个交互影响的复杂决策过程,在现有的通信系统中使用的功率控制技术,并不完全适用于认知无线电网络。文献[3]提出了一种基于频谱感知信息的功率控制算法,将测量到的主用户接收机信号的本地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近似为认知用户与授权用户之间的距离,从而相应地调整认知用户的发射功率,该功率控制算法可以实现在不干扰授权用户的情况下工作,但没有考虑认知用户正常工作时的约束条件,即最小的信噪干扰比(SINR);文献[4]针对干扰温度理想模型和普通模型,运用贪婪算法、拉格朗日对偶理论,分别提出了CAGM和CAIM算法,该算法能在干扰温度容限条件下有效控制认知用户功率,但算法较为复杂,难以实现。基于此,在上述功率控制算法基础上本文通过设置效用函数和代价函数,运用迭代算法和拉格朗日理论,探讨了一种近似最优的分布式功率控制算法。
1 系统模型
本文考虑了一个如图2所示的系统模型,每条通信链路都包含有一个非授权发射机和接收机,并且都有相应的链路增益,同时链路之间也相互影响。系统中每个非授权用户的信噪干扰比(SINR)定义为:
γi=giipiσ2+∑i≠jgijpj(1)
式中:gii(i=1,2,…,n)表示第i条链路中发射机与接收机间的增益;gij(i=1,2,…,n;j=1,2,…,M;j≠i)为第i条链路中的发射机对第j条链路中的接收机的增益,pi为认知用户i的传输功率;σ2是背景噪声。
由图1中的干扰温度模型及其定义知,认知用户在与主用户共享频谱时,对其产生的干扰不能超过允许的最大值,即应满足式(2):
∑ni=1pig0i≤T(2)
式中:g0i(i=1,2,…,n)为认知用户发射机对主用户的增益;T为主用户的干扰温度容限。
图2 系统模型
2 问题描述
在共享频谱进行通信时,认知用户和主用户都要满足自己的服务质量(QoS),文中用一个与信噪干扰比(SINR)有关的效用函数来表示认知用户的服务质量。于是可用式(3)来描述在满足最小信噪干扰比和干扰温度容限的条件下,最大化用户服务质量这一问题。
(P1)maxp∈ψ∑0∈φui(γi), φ=1,2,…,n
s.t. γi≥γi0i
∑ni=1pig0i≤T
(3)
式中:ψ={pi,i∈φ0≤pi≤pmaxi};γi0为目标信噪干扰比;T为干扰温度容限。
由于用户之间的相互影响,对每一条实际的链路不一定都存在有效的方法来求解问题(P1)。这里可用二中择一的方法来求解,在满足干扰温度容限的条件下,牺牲其中一部分链路的效益,以支持其他链路用户的服务质量[5],而且所有链路也不都一定是同时工作。于是不妨假设链路l中的用户正在通信(可能有其他链路的支持),干扰信噪比(SINR)改写为:
γl=gllplσ2+∑l≠jgljpjbj(4)
其中:bl定义如下:
bl=1,正常通信(可能有其他链路的支持)
0,其他(5)
相应地,问题(P1)可以转化为下式:
(P1)*
maxp∈ψ∑l∈φul(γl), φ=1,2,…,n
s.t. γl≥γl0l
∑nl=1plg0lbl≤T,bl∈{0,1}(6)
式中:bl是一个二进制数取值,为0或1,使得在求解过程中不能对(P1)*中的相关表达式求导,这样求解上述问题(P1)*较为困难。考虑用一个取值在[0,1]的连续变量ql来代替二进制变量bl,ql表示链路l接入的概率,(P1)*就转化为一个连续函数的求解问题,这样只需对某一具体链路l进行分析,不用求解整个复合链路,即求解过程就变得相对容易。(P1)*可进一步用式(7)表示:
(P2)maxp∈ψ,q∈肌l∈φul(γl)+vl(ql),
φ=1,2,…,n;=[0,1]
s.t.γ*l≥γl0l
∑nl=1plg0lql≤T,ql∈[0,1](7)
目标函数中vl(ql)是一个关于ql的可导、递增的凹函数。平均信噪干扰比为:
l=gllplσ2+∑l≠jgljpjqj(8)
3 最优分布式功率控制算法
由上述分析知,目标函数和干扰温度约束关于认知用户的服务质量信噪干扰比γi是不可分开的,也即关于发射功率pi是分不开的。对于分布式功率控制,需要解除原始变量之间的耦合以及干扰温度的约束,据文献[6]可用如下思路求解:
(1) 通过求解对偶问题解除干扰温度约束,将约束转为无约束。即将问题(P2)转化为凸函数优化来求解。
(2) 通过信息交换和变量替代解除效用函数中变量的耦合。
3.1 变量的分布式更新
为求解上述问题(P2),先将相关变量作如下转换[7]:
y*l=l=log yl,q*l=log ql,p*l=log pl
ul() = ul(y*l)=ul(eyl)
u*l(p*l)=ul(epl)
v*l(q*l)=vl(eql)
相应的变量范围为:
ψ*={p*l,l∈φM≤p*l≤log pmaxl}
*=q*l,l∈φ-M≤q*l≤0
式中:M是一个无穷大的变量,并且ymaxl≤(pmaxlgll)/σ2。
令:
ξl(p*-l,q*-l)=σ2+∑j≠lelog gll-pj+qj
这样问题(P2)中的限制条件可用下列式子描述:
f1l(y*l,p*,q*-l)=y*l+log ξl(p*-l,q*-l)-p*-l-log gll≤0
f2l(p*,q*-l)=log γl0+log ξl(p*-l,q*-l)-p*-l-log gll≤0
f3l(p*,q*)=log(∑lg0lep*l+q*l)-log T≤0(9)
相应地,最优化问题(P2)可转化为一个凸函数进行求解,即在上述条件下求:
maxp∈ψ,q∈肌l∈φul(γl)+vl(ql)(10)
3.2 变量的二元分解
针对上述的凸函数问题,特采用二元分解的算法来求解[7]。考虑二元函数:
D(λ,μ)=max∑l∈φul(γl)+vl(ql)-∑l∈φlλlf1l(y*l,p*,q*-l)-∑l∈φl μlf2l(p*,q*-l)(11)
式中:λ,μ为拉格朗日因子,进一步地,式(10)可分解为下述两个式子来描述:
D1(λ)=max[∑l∈φu*ly*l-λly*l]
D2(λ,μ)=maxp∈ψ,q∈肌l∈φ[(λl+μl)pl-(λl+μl)log(∑j≠lgljpjqj+σ2)]+wv*lq*l(12)
上述两式同时还应满足干扰温度容限f3l(p*,q*l)=log(∑lg0lep*l+q*l)-log T≤0。由于二元函数D(λ,μ)在定义范围内不可导,不能应用梯度算法来求解。根据文献[8],可采用次梯度的方法来求解。首先定义两个迭代函数:
μl(t+1)=[μl(t)+αf2l(p*,q*-l)]+
λl(t+1)=[λl(t)+αf1l(y*l,p*,q*-l)]+(13)
式中:t为迭代次数;α(t)为迭代步长;[x]+=max{x,0}。
3.3 基于干扰温度的功率控制
在共享系统中,任何一个用户增大发射功率会使其他用户的效用降低(在其他用户的发射功率不变的情况下)。这样,受到影响的用户也通过增大发射功率来提高自己的效用,于是,最终的平衡点是处在一组各个分量都比较大的功率向量上[9]。
为了使各个用户以较低的发射功率进行通信并且可以获得更高的用户服务质量,为系统引入一个代价函数表述使用系统资源(耗费的功率)需要付出的代价,从而使模型达到一个更为有效的、用户所需的全局最优解。实际上,自我优化常常会产生降低他人利益的外部影响,而代价机制就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种有效工具[10]。结合本文定义如下代价函数:
R(p*,q*)=∑l∈φ{(λl+μl)p*l-(λl+μl)log(∑j≠lgljpjqj+σ2)+wv*lq*l}-kmax{f3l(p*,q*l),0}(14)
式中:k是代价变量。上式分别对p*l,q*l求导有:
R(p*,q*)p*l=λl(t)+μl(t)1-∑j≠lgljpl(t)ql(t)∑j≠lgljpl(t)ql(t)+σ2-kθplqlg0l∑j∈φ pjqjg0j(15)
R(p*,q*)q*l=wv*lq*lq*l-[λl(t)+μl(t)]∑j≠lgljpl(t)ql(t)∑j≠lgljpl(t)ql(t)+σ2-kθplqlg0l∑j∈φpjqjg0j(16)
式中:θ=0,∑j∈φpjqjg0j≤T
1,其他。这样对于任一链路l上的认知用户,正常工作(由其他用户的支持)的概率为:
ql(t+1)=explog ql(t)+βR(p*,q*)p*l|p*=p*(t),q* = q*(t)1e-M(17)
其发射功率为:
pl(t+1)=explog pl(t)+βR(p*,q*)q*l|p*=p*(t),q*=q*(t)pmaxle-M(18)
式中:β(t)为迭代步长,迭代过程中直到算法收敛为止。
4 仿真分析
为了验证算法的收敛性和有效性,结合图2所示的系统模型,其相关参数设置如下:
设链路数n=3,背景噪声σ2=3×10-5 W,主用户接收机处的干扰温度容限T=3.5×10-3 W;链路增益由gij =10-2×d-2ij,gi0=10-2×d-4i0给出。系统效用函数为:∑l1-1eλl2+1102×ql。迭代步长α=0.05,β=0.1,目标信噪比γl0=12 dB。图3仿真分析了算法的收敛性,经过200次左右的迭代后,3条链路的认知用户发射功率和接入概率都趋于平稳,达到一个固定值。需要注意的是迭代步长的选取对算法收敛性影响很大,本文通过遗传算法来选取合适的步长,由图知在适当的步长和满足干扰温度容限的前提下算法具有很好的收敛性。
图3 算法收敛性
篇4
关键词:文献聚合;高层次创新人才:指标体系
0、引言
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和地区竞争力的中心内容,是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本推动因素。人才是人的能力的总和,包括人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品质、动机以及学习的能力。创新人才是指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合理的能力结构和健全的创新人格、能以创新思维打破常规,创造新成果、新技术或新方法,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人才。人才对促进经济发展、资源配置平衡的重要作用已为人力资本理论所证实。在全球化迅猛发展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新经济增长的核心资源。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全球化竞争中能否取得并占据主动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人才的规模和水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水平、科技层次与其创新人才队伍状况密切相关,培养与引进创新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人才成为所有国家或地区优先考虑的问题。对于今天的大多数组织来说,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面对一个动态、复杂和充满激烈竞争的环境,获取、开发、使用以及保持一支关键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已经成为每个组织都需要面对的严峻问题。而实践中对于人才的管理实践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整体的人才管理战略也没有完全实施。
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决定了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将贯穿于创新型国家建设漫长过程的始终。由于我国区域差异的巨大性,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人才队伍的评价是制定人才政策的前提与基础,国内大多数省(市)为吸引、激励人才出台了各类政策,但到目前为止,对于人才建设的评价仍没有形成一致性的结论。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考察人才队伍建设状况的指标体系。然而,由于地区的差异性,不同地区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如何客观评价一个地区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状况,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文献聚合方法,利用已经发表的相关文献材料,通过分析文献材料的研究结果,结合相关研究结果并联系研究需要得出可信度较高的结论。文献聚合方法不是简单的记录和统计,是一种加工再创造的过程,尤其在各个文献的说法存在较大疑义时,该方法能够以文献数据为基础,更为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涉及到创新、人才等多个方面,相关研究集中在区域创新能力、城市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等多个方面,建立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评价体系,文献聚合法是一种可以借鉴的研究方法。
1、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内涵
关于人才的界定并没有一致性的看法,最早关于人才的涵义,是麦肯锡咨询公司在1998年以“人才的争夺”为主题展开的,认为“人才是人的多项能力的集合,包括固有才能、技能、知识、经验、智力、判断、态度、品质、动机,以及学习的能力”。如今,正如像人才的内涵一样,高层次创新人才也是一个较为难以界定的概念,可以说,高层次创新人才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
高层次创新人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其影响范围而言,高层次创新人才具有相对性,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均具有相应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对于高层次创新人才也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即使在同一国家、同一时期的不同层次的区域,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识别标准。一般来说,从内涵上讲,高层次创新人才主要是指对经济、科技产生重大影响、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即高层次创新人才需要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并作出特殊社会贡献的特征;从外延上讲,高层次创新人才主要是那些从事知识创新的拔尖人才、从事技术创新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从事知识传播的教育人才和中介服务人才以及从事知识和技术应用型人才。
2、数据来源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对高层次创新人才进行界定,进而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对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评价指标的研究还没有发现,不过与其相近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根据研究主题的不同,主要集中在区域创新能力、城市竞争力、城市人才竞争力等12个方面的评价研究,通过在CNKI数据库中查询并筛选,找到共计40篇文献。
在对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方面,赵希男(2009)等或者从知识流动所涉及的创新内容视角或者从知识管理本身因素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
在对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方面,王桂新(2002)等或是从要素本身以及环境角度或是从投入产出角度对城市竞争力进行了评价研究。
在企业竞争力评价方面,曹丽娜(2010)等从人才存量素质、人才匹配效能以及人才发展环境3个一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作了评价研究。
在产业竞争力评价方面,李元(2002)等从竞争实力、竞争潜力以及竞争环境3个维度共计23个指标建立了评价指体系。
在地区竞争力评价方面,李宝新(2001)等构建了包含整体实力、经济发展、资源状况以及社会发展4个一级指标、37个三级指标的评价体系。
在区域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上面,沈春光(2009)等从人才投入、人才产出以及人才环境建设3个方面,计17个三级指标建立了评价体系。
在人才竞争力评价方面,王顺(2004)等对人才竞争力以及人才环境竞争力作了评价体系研究。
此外,与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状况相关的,学者还对科技人才创新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政策、高校人才竞争力、企业人才竞争力以及城市人才创新力作了评价研究。
纵观以上评价研究发现,由于研究对象不同,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以下就结合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相关的内容,综合上述文献研究结论建立评价体系。
2.2 评价方法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CNKI查找到的文献,共计40篇文献。研究基于以下假设:如果文献中使用某一指标作为评价指标之一,则在该指标上得分记为1,否则记为O;当某一指标在多个领域的评价研究中同时出现或出现其相近指标时,该指标得分也记为1,否则记为0。
当研究对象较为相近时,筛选原则是比例性指标优先于数量指标。本文所使用的文献聚合法,即选择已经发表的文献,通过聚类分析找出一致性的意见,作为最终确定指标体系的基础。文献聚类的过程主要体现在指标的筛选、合并过程中。文中所合并的指标主要有:
“人才总量、人才数量”统一为“高层次创新人
才总量”;
“人才密度、人才数量”统一为“人才比例”;
“专利申请量、每万人专利授权数、专利授权量占申请比例、研发人员发明专利数、研发人员人均发明专利数”统一为“专利授权数量”;
“科技论文数、研发人员人均科技论文数、万名研发人员科技论文数、每十万人平均发表的国内论文数”统一为“国际国内论文总量”;
“国家认定技术中心数量、普通高等院校数量、国家级重点学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实验室数量”统一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数量”;
“GDP总量、GDP增长率、人均GDP”统一为“人均GDP”;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统一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房价指数、城市人均住房面积”统一为“城市人口城市化水平”,等等。
共筛选、合并组成18条评价指标(见表1)。研究使用SPSS16.0作聚类分析,选择分层聚类。
3、结果与讨论
3.1 二级指标的聚合
通过对文献指标的聚合研究发现,指标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见图1),指标高层次创新人才总量、专家学者人才比例、高层次管理人才比例以及高技能人才比例,同属一类,可命名为对高层次创新人才数量、结构的考察;其余指标又可以分为两类,高层次创新人才国际国内论文数、专利授权量、研发经费投入、人均GDP、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人口城市化水平为一类,可命名为对高层次创新人才效能、人才社会环境的考察;人才流动总量、人均教育科学事业费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图书馆藏数目、在校研究生数、科教经费占财政收入比、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机构数量指标是对高层次创新人才流动、人才文化环境以及人才经济环境的考察。以上指标基本上反映了人才队伍的总体情况。
3.2 一级指标的聚合及评价体系的确定
利用上述方法,对评价指标作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人才文化环境、人才社会环境与人才经济环境同属一类,人才资源、人才效能同属一类,而人才投入、人才流动同属于一类。结合前面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具体评价指标,可以发现无论是对人才总量的考察还是对人才结构的评价都可以用人才资源概括,对人才投入、人才产出以及人才流动的考察可以用人才效能概括,对人才经济环境、人才社会环境以及人才文化环境的考察可以用人才环境来概括,最终形成一个包含3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创新的过程包含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的内容。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评价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竞争力(competitive,ness),而竞争力的评价很大程度是评价生产力水平(Pmductivily)。生产力水平是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效率(Efficiency)意味着如何用最少量的资源投入创造最大的产出。因此,评价对象包含了效率(Efficiency)和效力(Effectiveness)两层含义。
此外,竞争力还必须转化成实际的经济利润,最终显示出国家或地区的竞争效果。因此,评价对象包含了生产力水平、效率和盈利能力三个方面的要素。因此,这里通过生产力水平来衡量投入和产出关系,进而衡量地区的创新人才竞争力水平。
然而,投入因素不仅仅包含人力、资本等直接的因素,还包含了环境等内容。因此,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评价体系应当包含人才本体(人才资源)、人才效能和人才环境三层涵义。从这个意义上说,上述依据文献聚合方法建立的评价体系基本上是合理的。
此外,科学的评价体系需要指标及其权重两个部分构成,指标体系建立之后,还需要给予分配权,重才能使评价体系最终具备操作性。指标权重的分配一般有主观赋值法和主客观结合法,为了得到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权重分配一般选择主客观结合的方法,如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神经网络、主成分分析法等从而减少因主观偏见造成的误差。
4、结论
任何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一项系统的过程,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更是如此,从指标的选取到权重的分配,再到最后数据的收集、评价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本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其一,在现有对竞争力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利用文献聚合方法通过研究相关文献建立了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评价体系框架。
篇5
【关键词】 高血压 肥胖 血脂紊乱 糖耐量异常 年龄 患病率
a baseline investigation of the prevalence and distributing feature of hypertension,central obesity,dyslipidemia and igt in various age group population in guangxi:a pilot study report.(xiang lei1,2,huang hui1,lv zeping1,et al. 1 guangxi jiangbin hospital,nanning,530021,china. 2 institute of geriatrics,beijing hospital,ministry of health,beijing,10073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and distributing feature of hypertension,central obesity,dyslipidemia and igt in various age group population in guangxi. 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conducted to survey 1251 people randomly selected in two communities in 2004. blood pressure,blood glucose,serum lipids and body index etc were measured and diagnosed by international or domestic diagnostic criteria.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hypertension,central obesity,dyslipidemia and igt increased along with the rise of age in the groups under 70-year-old,then decreased in older groups. the prevalence of centralobesity,hyperglycemia,hypertension,hypercholesteremia,hypertriglyceridemia,high serium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olesterol,low serium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olesterol were 31.3%,22.7%,27.5%,35.2%,40.8%,4.8%,15.9% in men and 42.5%,19.0%,30.0%,36.4%,31.3%,23.2%,19.3% in women respectively.the prevalence of hypertension,central obesity and low serium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olesterol between men and women had statistics significance(p=0.002,p=0.0001,p=0.0001,respectively).conclution the baseline prevalence rate of hypertenstion,central obesity,dyslipidemia and igt in various age group population in guangxi was high and increased along with the rise of age.this result implied that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should be taken to prevent those diseases.
【key words】 hypertension,central obesity,dyslipidemia,igt,age,prevalence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带来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增多。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的等危症和危险因子有:年龄、高血压、肥胖、血脂紊乱、糖耐量异常等[1-4]。因此,探讨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相关疾病患病率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分布的基线数据,以便为降低心脑血管病对中老年人生命和健康的危害提供相应的数据参考,是十分重要的。本组采用横断面随机整群的抽样调查方法,于2004年5月至8月,在广西部分居民社区进行了高血压、肥胖、血脂紊乱和糖耐量异常在广西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分布的基线数据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研究对象来自2004年5月在南宁市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其中两个社区的40岁以上人群107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15例,女性460例,年龄在40~90岁之间。该人群为“广西干部群体重大慢性疾病发病基线数据库”的pilot人群。为探索中老年人群中这4种心血管疾病的等危症患病率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分布,以描述年龄增长对高血压、肥胖、血脂紊乱和糖耐量异常患病率的影响,另外采用随机抽样的原则,随机抽取90岁以上老人176例为调查对象,其中男性44例,女性132例。共计调查1251例,其中男性659例,占研究对象的52.68%。
1.2 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按统一的调查表格入户逐人调查登记。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采集血样三部分。问卷中包括既往病史、膳食、体力活动、社交活动和不良嗜好等内容。对90岁以上老人的问卷包括90岁以上家族史、90岁以上老人健康和疾病史等内容。90岁以上家族史定义为:①至少有父母一方存活到90岁以上;②至少有一同胞存活到90岁以上。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和血压测量。血压测量采用汞柱式血压计,根据美国心脏协会推荐的方案调查,取调查时3次血压测量均值作为个体血压值。测量身高、体重时脱去鞋帽,只穿单衣裤,并计算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2(cm2)。测量腰围(wc)时取立位,取肋弓下缘与髂骨嵴最高点连线的中点用皮尺测量。空腹过夜8~12小时,次晨取空腹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ria法,抽血后置-20℃保存,批内cv3.6%,批间cv7.2%)、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血尿酸(ua)等生化指标。空腹抽血后即口服葡萄糖75g,2小时后抽静脉血,测定餐后2小时血糖(pbg)。
1.3 诊断标准
①高血压按2003年jnc ⅶ诊断标准[5]:高血压定义为sbp≥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dbp≥90mmhg或2周内服用降压药者。②糖尿病按1999年who诊断标准[6];将高血糖定义为fpg≥6.1mmol/l。③血脂按国内血脂异常建议[7]:tc≥5.72mmol/l为升高,tg≥1.70mmol/l为升高,hdl-c≤1.04mmol/l,女性hdl-c≤1.30mmol/l为降低,ldl-c≥3.64mmol/l为升高。④中心性(腹型)肥胖按亚太地区标准[8]:腰围>90cm(男性)、腰围>80cm(女性)。
1.4 统计方法
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由双人核对输入微机,导入epiinfo 2002进行核对,用sas 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本次共调查样本1251例,其中男性659例(52.68%),女性592例(47.32%),年龄40~100岁,50~60岁组人群构成最大(43.33%),70~90岁组构成最小(2.32%)。
2.1 基本情况(见表1)
2.1.1 肥胖指标 40~70岁间无明显变化趋势,女性70~90岁组bmi开始显著性下降,男性90岁以上组腰围显著减小。
2.1.2 血压 收缩压随龄增长趋势明显,男性和女性均从60~70岁组开始显著升高(p<0.05),90岁以上组最高(p<0.05)。
2.1.3 血糖 40~90岁间呈随龄增长趋势,50~60岁组男性和女性fbg显著升高,女性60~70岁组达最高(p<0.05),70岁以上组下降至正常水平。男性90岁以上组fbg下降。
2.1.4 血脂 40~70岁间呈随龄增长趋势,女性tc、tg、ldl-c、hdl-c四项均在60~70岁组达到最高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男性ldl-c 70~90岁组达到最高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均值超过正常范围。
2.2 按年龄、性别分层后高血压、肥胖、血脂紊乱、糖耐量异常患病率(见表2)
2.2.1 腹型肥胖 40~70岁三个年龄段男性、女性患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0岁以上女性较前三个年龄段患病率显著降低,90岁以上男性患病率为零,与90岁以下各年龄段男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2 高血糖 女性50~60、60~70、70~90岁三个年龄段患病率逐年升高,均较40~50岁年龄组患病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70~90岁患病率最高,较40~5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3 高血压 60~70、70~90,90岁以上三组男性与女性患病率较40~50岁年龄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4 血脂异常
2.2.4.1 高tc 女性60~70岁年龄组患病率最高,与40~50岁年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40~50岁年龄组患病率最高,90岁以上组患病率最低,与40~50岁年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4.2 高tg 女性50~60岁年龄组患病率最高,与40~50岁年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40~50岁年龄组患病率最高,60~70岁开始降低,90岁以上组患病率最低,与40~50岁年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4.3 低hdl-c 女性40~50岁年龄组患病率最高,与其他年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呈随龄增长趋势,90岁以上组患病率最高,与40~50岁年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4.4 高ldl-c 呈随龄增长趋势,女性60~70岁年龄组患病率最高,与40~50岁年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呈随龄增长趋势,无显著性变化。
2.3 高血压、肥胖、血脂紊乱、糖耐量异常等疾病标化患病率(见表3)
经我国2000年城市人口年龄性别构成标化,高血压、肥胖、血脂紊乱、糖耐量异常这四种疾病患病率由高到低分别是:腹型肥胖36.8%,高tg 36.1%,高tc 35.8%,高血压28.7%,高血糖20.9%,高ldl-c 17.6%,低hdl-c 13.8%。按性别构成标化,男性和女性四种疾病患病率高低顺序不完全相同,但是,排在前三位的都是腹型肥胖、高tg、高tc这三项。性别间比较,高血压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p=0.002);腹型肥胖、低hdl-c的患病率女性均显著高于男性(p=0.0001);而高血糖、高tc、高tg和高ldl-c这四项的患病率男女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高血压、肥胖、血脂紊乱、糖耐量异常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的等危症,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其发病率在逐年迅速增加。因此,对这些疾病的研究和防治成为我国当前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3.1 腹型肥胖 患病率为36.8%,与近年对同年龄段的其他研究结果相近[9],40~70岁间无明显随龄变化趋势,可能与本组调查对象年龄为40岁以上的年龄构成有关,70岁以后男女患病率都有所下降。患病率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001)。2002年济宁市的一项调查显示腹型肥胖的患病率高达48.44%,腹型肥胖患病率高可能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体力活动减少有关[10]。
3.2 高血压 在interasia—中国的研究中,35~74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27.2%,估计35~74岁全国现有高血压患者1.3亿,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加[3]。本次调查结果与interasia相近,高于2000年南宁市调查的高血压患病率[11]和2002年调查的全国平均水平[12]。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有明显上升趋势。60岁前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60岁后患病则女性高于男性,总标化率女性高于男性(p=0.002),这与2002年的全国调查结果一致。以收缩压升高为主,有文献[13]报道高sbp是老年人总死亡率和心血管病病死率很强的、连续的独立正相关因子,而dbp则不是。
3.3 高血糖 患病率高于2002年调查的全国平均水平,本次统计延用1999年who诊断标准:空腹血糖损伤(ifg):fbg为6.1~6.9mmol/l,若使用2003年ada诊断标准(fbg为5.6~6.9mmol/l)[14],高血糖患病率将更高。70岁前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升高,这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一致[15]。男女间差异无显著性。
3.4 血脂紊乱 男女患病率排在前三位的都有高tg、高tc这两项。高tc、高tg和高ldl-c患病率分别为35.8%,36.1%,17.6%,明显高于2002年调查的全国平均水平5.9%、15.7%、7.2%。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随年龄增加有逐渐增高趋势,女性这种趋势较为明显。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随年龄变化趋势男女不同,男性呈下降趋势,女性有随龄增长趋势,中年男性患病率高于中年女性,老年女性高于老年男性。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呈随年龄增长的趋势。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40~70岁呈随龄下降趋势,男性患病率普遍低于女性(p<0.05)。
【参考文献】
1 misra a,khurana l,et al. obesity 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8 nov;93(11 suppl 1):s9-302.
2 kai t,arima s,taniyama y,nakabou m,kanamasa k.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 of lipophilic and hydrophilic statins on serum adiponectin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mild hypertension and dyslipidemia:kinki adiponectin interventional (kai) study[j].clin exp hypertens. 2008 oct;30(7):530-540.
3 顾东凤,jiang he,吴锡桂,等.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和控制状况[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37(2):84-89.
4 guangdong diabetes socitety of medical association. a survey of diabetes mellitus among in patients in guangdong province[j]. zhonghua yi xue za zhi,2006,86(12):815-818.
5 chobanion a v,bakris g l,black h r,et al.the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detection,evaluation,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the jnc 7 report.ⅶ j[j]. jama,2003,289(19):2560-2572.
6 who.definition,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part1: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geneva:who.1999. available at:http://www.staff.ncl.ac.uk/philip.home/who-dmg.pdf. accessible in jan 2005.
7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390-419.
8 tan ce,chew sk,ma s,et al. can we apply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adult treatment. panel definition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to asians[j]. diabetes care,2004,27:1182-1186.
9 覃保瑜,刘红,夏宁,等.南宁市老年人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7,26(8):624-626.
10 渠宏毅. 济宁市居民超重和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j]. 中国保健(医学研究版),2007,15(24):8-10.
11 徐永芳,覃羽乔,郭琳芳,等.南宁市居民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19(6):912-914.
篇6
武禹襄(1812~1880)武士太极拳创始人,姓武,名河清,字禹襄,号廉泉,河北省永年县人。祖辈世代传文习武,兄弟三人,两兄皆进士后任职,禹襄自幼习文好武,性孝友,侠尚义,乡秀才,廪贡生,候选训导。约1850年同乡杨禄禅(1799~1872)自河南温县陈家沟学艺返乡,禹襄兄弟爱其术而从学陈氏老架太极拳,得其大概。1852年禹襄亲赴河南,从温县赵堡镇陈清平学习陈氏新架太极拳二路月余,得其精妙,并从长兄武澄清处得王宗岳《太极拳谱》,读后大悟。在钻研太极拳陈氏新老架势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会贯通,创出姿势紧凑,动作舒缓,身法端正,步法轻灵并要求内气潜转,以气成式的太极练法。此式既不同于陈使老架和新架,也不同于杨氏大架和小架,自成一派,后人称之为“武氏太极拳”。
武氏研究太极拳,创试验之法,每招致乡勇以自验其技,并反复笔录修订,故拳式中式势可用,无一空架。
武氏一身虽然研究太极拳术最为精深,但终以教读自任,故此拳传人甚少,只传其甥李经纶(字亦畲)技艺最精。
武氏论著较多,先著后有《十三式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式说略》、《四字秘诀》、《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武氏著作皆根据其本身体验而写成,所以已故著名武术家顾留馨先生称武氏著作为“简练精要,无一浮词”。
李亦畲
李亦畲(1832~1892)是继太极哲人武禹襄后,为太极拳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一代宗师。
李先生名经纶,字亦畲。河北永平人。咸丰元年(1851)为岁贡生,候选训导,同治举人;性敏慧,工小楷,得其书者,多珍之。父名世馨,字诒斋。同治间军兴永年修城竣池,举办团练,世馨助之力为多。亦畲有弟承纶(字启轩)、曾纶和兆纶。亦畲和启轩皆从母舅武禹襄习太极拳,亦畲最有成就,启轩其次。
亦畲于1853年始从刚由河南之行返里的禹襄习拳,兴趣盎然,精心钻研,以至放弃仕进,身体力行数十年而能神乎其技。
郝少如先生生前论太极拳艺时,常以亦畲先生举例,尝曰:“太极拳不在先天之力大小,而在天之巧,能备‘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技,则能以己之小胜彼之大,亦能以耄耋之年胜力大气勇的青壮年”。此说,以亦畲先生的拳艺为最有力之证。亦畲身材短小,高仅1.60米,且双目高度近视,然拳艺精微巧妙,打手发人备极分寸,能置靠椅寻文外,发劲投入安坐之上既无跌落,又不使椅摇动。与人打手,全以意气之变化令力大气勇者腾空而出,使人无不心悦诚服。经过亦畲千锤百炼的实践验证所铸成的拳论,亦是其驾驭精湛太极拳艺的体现。
相传,亦畲表弟苗兰圃为清武生,很有臂力,一日两人饮酒,酒酣时,兰圃问:“人言我兄拳技甚善,能打人乎?”亦畲曰:“若弟欲一见证,请击来。”时亦畲手扶椅肘而坐,兰圃则笑趋之前,以两手按其两肩,并尽力下按其曰:“能让我动弹平?”亦畲以两肩发劲,且发一声“哈”字,曰:“你坐下吧!”兰圃随之坐于对面的凳上,然亦畲大笑。兰圃钦服而曰:“兄双手未动。竟使我被击出数尺,且安坐于凳上,诚如所传,神乎技矣!”
又相传,时有一镖师途经永年,闻亦畲拳艺而请人介见。见谈后,镖师言欲观其技所长。亦畲曰:“太极拳无硬功可见,其奇妙因敌变化,君倘击我,则我长立见。”镖师初不肯,亦畲曰:“然君终不能识太极拳之貌矣。”镖师曰:“如是,则我宜一试,幸恕不逊。”亦畲曰:“甚善。”时亦畲立身屋中,静待之,镖师即鼓足勇气奋击,亦畲则不避不让,以胸臂承接其来劲,镖师忽身起腾空跃上四尺许,然后掷于壁下,下仆于正倚壁间的床上而晕眩得丧魂落魄,许久不能动。及时拱手谢曰:“我今乃知太极拳之神妙也。”不敢复试而去。
亦畲承袭禹襄格物致知之法,常招致门客,择其力大气勇者相扑,总结实践,以明其理。其孙李槐荫于1935年出版的《廉让堂太极拳谱》的序中亦写道:“此谱系先祖晚年所著,中经多次修改,方克完成。每得一势巧妙,一着诀要,即书一纸贴于座右,比试揣摩,不断实验,逾数日觉有不安应修改,即撕下,另易他条,往复撕贴,必至完善而始止,久之遂集成书。”亦畲著有《五字诀》《撤放秘诀》《走架打手行工耍言》《太极拳小序》及《跋》等。王宗岳、武禹襄拳论皆为博大精深的结论性论述,亦畲拳论虽然亦以言简意赅的精炼语言概括总结,但较之为具体而详尽的延伸,如禹襄“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躯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的论述,即为结论性术语。亦畲的“心静,身灵,气敛,劲整,神聚”《五字诀》则不仅阐明了其必要性,而且还衍伸其具体的行工实践之法则;对求得听劲、舍己从人、借力打人的呼吸之道(非人体的口鼻呼吸)、运用整体之劲、神聚、神气间的关系、虚实、运化关键和开合时行气运劲等理法的总结,阐发,皆是较前人更为具体而详尽的精彩论述。
其《撤放秘诀》以“擎、引、放、松”四句精要之语,将“借力打人”的演练过程,概括得淋漓尽致。其《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以九个“欲要”之句,对获得“引进落空”,千斤的技艺阶梯,作了非常精辟、确切而透彻的论述;并阐发了“走架和打手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原理。亦畲先生以理论于实践高度统一的渊博太极拳学识,为后人留下了进一步具体化的经典性拳论,使太极拳的理论与实践内容更臻丰富和完善,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新的光辉。
亦畲出生望族,且为文人,不以拳师自居。放弃仕进后,以经商为业。后又从次弟曾纶习种牛痘技术,因二兄弟救活患儿甚多,而得广平府太守为其开诊行医,先后20余年。故其一生授术极少,惟同邑郝和(字为真)能传其精微巧妙。当郝和技成后,亦畲每遇来访比试者,辄令其相试。
亦畲于1880年、1881年间,将王宗岳、武禹襄拳论及其心得亲笔手抄三本:一自存,一交弟启轩,一交传人郝和。近代太极拳界各流派人奉之为经典和极其重要的史料,为我国留下了一笔珍贵的财宝。
李宝让
李宝让,字逊之,生于1882年,卒于1944年。李亦畲先生的次子,是武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由于李亦畲晚年得子,对逊之倍加体贴和爱护,并把武式太极拳艺和秘诀全部授于逊之。因此,在拳艺上逊之的造诣是相当深的,加之逊之先生天生悟性好,父亲的言传身教,倾心相授,使逊之完全继承了武式太极拳的衣钵,并发扬光大。
李逊之不满6岁,便在父亲的督促下开始学练武式太极拳。开始因年幼贪玩,常受到亦畲先生的训导和体罚。但不久逊之就迷上了太极拳。每日上午习文,下午习武,常常与哥哥李石泉推手较技,精于拳艺。李家世代书香门第,平时给人的印象又似个文弱书生,都
以为他不懂太极拳,其实逊之的功夫早已达到上乘水平。
有一次,赶会期间,来了不少亲朋好友,街对面有一恶棍出言不逊调戏一女子,逊之出门迎接客人时发现此事,心中不平,于是上前好言相劝。恶棍不但不听,而且冲他大声喊叫,让他少管闲事,逊之再劝,恶棍举拳朝逊之打未,只见逊之略一闪身,轻轻一拨,恶棍便跌出一丈开外,来了个嘴啃地。恶根一看不好,爬起来溜走了。这时,乡邻好友才发现他是个武林高手,身手不凡,不愧是李亦畲的后代。
逊之先生平时为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不少乡邻要拜师学艺。在选择学生的时候,逊之首先注重人品的好坏,他不但传学生们武功,而且教他们做人要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忠诚老实,不说假话,学太极拳是为了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不可好勇斗狠,打架闹事,使学生懂得学武的目的,要求学生继承和发展武式太极拳,不能让拳艺失传。教导学生们耍勤学苦练,多加揣摩,严守身法,保持先辈们的特点。并且明确指出有了正确的练功方法,只有下苦功夫去练,没有什么近路可走,功夫是在老师经常的指导下苦练出来的。李逊之在自己的练功过程中,不断地总结新的内容和练功方法,比如用绳子系住双手固定在脖子上,不用伸缩来发放人。他讲出武式太极拳的抽丝劲和缠丝劲是相互之间联系的,能掌握抽丝就有了缠丝劲。从神气方面讲抽丝是直的,可是这一转手,一转身,腿转、腰转、两臂也随之转了,就形成了缠丝,产生了劲路。
李逊之先生身杯绝技,拳艺卓越,但从未仗武欺人。他待人热情,为人和蔼可亲。他最得意的门徒是他的族孙李锦藩,并将其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使武式太极拳后继有人。李逊之在晚年时仍不断地探讨新的内容,研究拳法的奥妙所在,著有《初学太极拳练法述要》,《不丢不顶浅释》,《授艺精言》等拳论。是文武并重,德才兼备的一代太极拳大师。
郝为真
郝为真(1849~1920)名和,字为真,河北永年人。他体貌魁伟,敦厚坚毅,嗜好武术。观看李亦畲打手后,遂改从李亦畲学习太极拳。他勤学苦练,六年如一日,李亦畲观其诚笃,遂悉心授。自此,郝为真功力日进。民国初年,郝为真去北京访亲友杨健侯等,卧病逆旅,孙禄堂为其延医治疗,郝为真感其诚,遂授以武氏太极拳。郝为真有四子,惟郝月如得其拳艺。当时武、李两家为书香门第,不以传拳为业,很少有传人。郝月如则开始以教拳为业,武氏太极拳得以通过郝家父子向外传播。如今,郝为真所传太极拳经过发展创造已自成一体,人们称其为郝氏太极拳。
孙禄堂
孙禄堂(1860~1933)天资聪颖,勤奋好学,9岁丧父,家中一贫如洗,由老母抚养成人。他喜爱武术,曾拜一位江湖拳师学习少林拳术,时间虽短,但他好学苦练,练得一身好功夫。11岁时背井离乡,去保定一家毛笔店做学徒。13岁时孙禄堂拜河北省名拳师李魁元为师,学习形意拳,同时文武兼学。两年后,孙的武艺出类拔萃,李魁元便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师傅郭云深继续深造。
不久他便把形意拳的真功学到手。然而他并不满足,还继续寻师学艺,到北京跟八卦掌名师程廷华学艺,由于孙禄堂本来功底深厚,又得程师竭力指教,苦练年余,尽得八卦掌的精髓。为使他经风雨见世面,广识神州武林各派之精华,追本求源,挣脱师法樊篱,日后自成一家,便诚恳地劝他离师门去四海访艺。1886年春,孙禄堂只身徒步壮游南北11省,期间访少林,朝武当,上峨嵋,闻有艺者必访之,逢人较技未遇对手。1888年他返归故里,同年在家乡创办了蒲阳拳社,广收门徙。
孙禄堂早年精研形意拳,师从李魁元,复从郭云深,共十一年,其间又得宋世荣、车毅斋、白西园诸前辈亲授,加之孙禄堂天资弥高、性情恬谈,故孙之形意拳功夫能超逸前代,功臻冲空化境。继而孙禄堂为了研究拳与《易》之关系,又从程廷华研习八卦拳数月,多有心得,技艺精深,但丝毫无自得之意。年余后,程廷华称赞道:“吾授徒数百,从未有天资聪慧复能专心潜学如弟者。吾与弟意气相投,故将余技尽传之。弟生有宿慧始能达此。
1907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久闻孙禄堂武功绝伦,由此聘他为幕宾,同往东北,1909年孙随徐返回北京。1912年孙禄堂在北京遇太极名家郝为真。郝将自己所习太极拳之心得传于孙禄堂。此时孙禄堂武功卓绝,德高望重,誉满京城。1918年孙禄堂终于将三家合冶一炉,融会贯通,革故鼎新,创立了孙氏太极拳,卓然自成一家。同年徐世昌请孙禄堂入总统府,任武宣官。1928年3月,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孙受聘为该馆武当门门长,7月,又被聘为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孙禄堂晚年,正值列强环伺,国力衰微,民族危亡日趋严重,在外侮面前,孙大义凛然,在他年近半百时,曾信手击昏挑战的俄国著名格斗家彼得洛夫,年逾花甲时,力挫日本天皇钦命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举击败日本5名技术高手的联合挑战,故在武林中不虚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的美称。
郝文桂
郝文桂(1877~1935)字月如,少时体质孱弱,三岁犹倾欹,及十余岁,习太极拳,颖悟异常,体力转强。月如既得家传,又从李亦畲读书,常观其演势及打手,益有所悟,年二十,已通晓太极拳之意,练习之不若其父之勤。其后,或在军幕,或司税收,所至辄思物色颖悟弟子尽授以学,不可得。1929年,孙禄堂任江苏国术馆副馆长于镇江,荐月如为教习,年余,共事者或嫉之,月如乃辞职去南京。时南京有为真之弟子李香远,1930年至南京授拳,江苏张士一和陕西冯卓从学焉。1931年,月如至南京。人莫知其拳之内蕴,惟士一与卓识为真传,二人既从受学,且为揄扬,从学者日众,然或月余即去,惟张士一、徐震、冯卓相从为久。1935年春,由士一言于中央大学校长,得聘为兼职教员。其年秋,患足肿,至11月而剧,子少如方在上海授拳,闻讯去南京侍疾,半月而月如殁,年仅59。
月如教人之法,谓须先求处处协于规矩,久之习惯成自然,明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自能应敌从容而运动如转圜。所谓规矩者,即武、李所传之身法。身法之目有十:一曰提顶,二曰吊裆,三曰裹裆,四月护肫,五曰松肩,六曰沉肘,七曰含胸,八曰拔背,九曰闪战,十曰腾挪。十者皆得而协调,则一举一动,十三势俱备。十三势者,以拥(扌履)挤按、探捌肘靠为定向,进退顾盼定为因循,开合虚实,纯任自然。十者皆得而协调,则一举一动,无时不中正,而身体各节亦无处不灵活。因此,月如授初学者专重矫正姿势,以外引内,由内及外,使内外合一,少有不合,辄令更演,以此授动作甚少,常于三五日内止授一式,而仍以欲速则不达为言。学者不解其意,不耐久习,以是中辍者累累,然月如终不改其教学方法。遗稿有《太极拳图解》约七万言。
魏佩林
魏佩林,中国武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魏佩林先生是继郝为真、李逊之之后承前启后的一代太极名师。
魏佩林先生(1913年-1961年)河北省永年县广府东街人氏,兄弟四人,排位第三,两个哥哥儿时因病早逝,自己也少年体弱,令尊让其练拳习武,强身健体,早年曾习多种拳术。
1932年经赵俊臣先生(赵蕴园之父)介绍,与刘梦笔、赵蕴园、姚继祖,从学于武式太极拳同创人李亦畲之子、近代太极拳名家李逊之先生门下,修练武式太极拳。
魏佩林在老师的严格要求和精心指导下,练拳非常刻苦,架子天天数十遍,杆子天天粘缠抖,推手处处意在先。每晚从师父家回来后仍不休息,在自家院内直练到后半夜,一招一势反复琢磨,务求精湛。就是在生活最困难时期,仍坚持每晚练拳到五更天,功夫豁然贯通后仍然如此,数十年如一日。
魏佩林先生一生没有从事过其他工作,专研太极拳,把练习太极拳视为己任,把传承太极功夫视为夙愿,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用在拳艺上。因此深得武式太极拳精髓,有“臂上困鹰、指震黄牛”之太极上乘功夫。达到与人推手,能随心所欲,对手像皮球一样任其拍来拍去,身不由己。如要发放挨手似触电,放人有方向,跌位在意中,能轻、能重的太极高深造诣,在永年一带被视为传奇人物。
1959年邯邢武术比赛,先生被聘为副总裁判长,同年被国家体委聘为太极拳教练,准备次年赴京就任,不幸于1961年初英年早逝。
魏佩林先生生前身怀六大绝技:
1、有臂上困鹰,极精微卸劲的随动功夫;
2、有指震雄牛,无坚不摧的深厚内力功夫;
3、有拍皮球,无立锥之地的填空入骨功夫;
4、有出手扔人放人如触电的惊弹功夫;
5、有搭手制人,拿人不能动的阴阳平衡功夫;
6、有隔肉振骨,隔肌伤内的透内功夫。
魏佩林先生一生研习和传播武式太极拳,常往返于邯郸、邢台、峰峰、鸡泽等地传艺,在本县刘营、刘宋寨、马军营一带长期义务授拳。针对学员在推手中劲路单一、顾此失彼的情况,创编“浑圆活步推手法”。结合教拳实际,改进教学方法,如“太极拳身法尺度”“发劲准头法”“身体相应法”“内劲阴阳互变法”“见劲找劲法”等。
篇7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学,其基本精神就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人,如何成人。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他们所关心的都是人的发展、人的生活意义。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虽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着注重实践能力而淡化人文修养的“工具人”倾向,这必然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所以人文教育成了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内容。依据职业教育的培养规格和培养目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在职业教育中的人文导向主要表现在形成学生的道德人格、社会人格、自由人格三个方面上。
一、对学生道德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1世纪对从业人员道德修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而加强道德修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所谓道德品质,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内蕴和体现。它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即一个人在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持续的素质,怀有自觉动机的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
由于“先天不足”的原因,职业院校学生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人文知识缺乏、文化素质较差,价值观念扭曲,价值取向变形等现象,他们更多地表现出自然人的陋习和恶习的一面。如贪玩厌学、玩世不恭、自我约束力差、公德意识淡漠、缺乏远大理想、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至上、对校园主导文化有一种自然的对立心理等,所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在如何促进人的道德人格形成的问题上,儒家文化中有两方面的内容值得我们借鉴。
1.将人的感望转化为支持道德完成的力量
在儒家文化中,孔子最为关注的就是个人的修身。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就在于人具有道德;这是人的本质,否则人与动物就没有区别。所以在我国古代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以修养道德为“成人”的重要途径。只有先修身,然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修身”和“平天下”联结起来,把造就人格看成是建功立业的出发点和先决条件。修身,实际上就是正心,要养成完美的人性。在人性中,有支持“成人”善的一面,也有阻碍“成人”恶的一面。儒家始终坚持将人的感望转化为支持道德完成的力量。人的感望主要指、追求舒适和物质利益的欲望等。儒家认为这些就是人性中的“恶”,是与成人背道而驰的力量。如果不对这种力量加以消除,不把它转化成为对于成人的支持,人就不可能成人,其形成的人格是不真实的,是虚伪的。这样的人是小人。
儒家将仁义道德定为人的本质,而人的自然本性便成为人性的对立面,即坚持人的自然本性就不是人,而表现出后天修养的人性才是人。它要求人们拒绝自然人的“非人”,崇尚修养的“真人”。所以儒家不仅要求人的理性追求道德,而且要求人的感性也要追求道德,达到“乐之”的程度,即“好德如好色”。孔孟提出的“寡欲”,即不要把满足物欲、作为人生最大的追求和最大的快乐;荀子提出的“养欲”,即以礼养欲。无论是寡欲还是养欲,最后的目的都是要使人在欲望的满足中,处处体现出对于道德的合理追求。这样人的感性就得到了净化,感性与理性就得到了和谐统一。
2.以美辅德升华人性
审美教育,对于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修养完美理想的人性,创造合理美好的人生,有着重要的作用。儒家认为,道德人格转化为审美人格,其关键在于对人的感性教育。“诗教”和“乐教”恰好是一种安顿人感性的理想方式,是针对人的感望而进行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中“文”就是美育,是一个人艺术修养的感性显现;“质”是一个人的精神实质,是道德与学识的充实。“文”不能脱离“质”而单独存在,脱离“质”的“文”不过是一个空虚的外壳,没有生命的活力;“质”也不能脱离“文”而单独存在,“质”不仅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它还要表现在一个人的感性显现上,否则“质”就没有了载体。本质和文采对于君子都是同等重要的。“诗教”和“乐教”在安顿人的感性上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即音乐和艺术不是压制人的感情,而是激活、唤醒人的感情。二是“诗教”和“乐教”既为人的提供了泄导的途径,又可以规范和提升人的感性。人的欲望若长期得不到满足,会造成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严重对立。这种泄导不是将人的情感引向实际生活,而是将它引向一个虚幻的、超功利的对象上,将人的感性安顿在人性而不是动物性的层面上,使人的感性从一种反成人的力量变成一种支持成人的力量,以消解这些感情中所具有的反人性、反道德、的性质。
儒家的修身理论,将道德作为人格的基础,让道德观念弥散整个社会。在个人与社会、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中,强调人性的升华,强调大公无私,强调每个人应该拥有的社会责任。崇尚社会群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应当在追求民族、国家的最大利益中实现自我,完善人性,获得永生。这些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淡漠道德,急功近利的思想,有着理想的纠偏作用。
二、对学生社会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社会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道德人格的基础之上的。形成社会人格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公与私、正直与邪恶之间的关系。现阶段在职业院校的学生中,有人格的倾向,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些学生行为受原始欲望支配,脾气暴躁,情感冷淡,不诚实,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淡漠,对是非善恶缺乏正确判断,常常违规范。儒家的入世观,更多地强调了做人的社会意识。如对于他人的爱心,对于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等,恰好与之相对,这其中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以及养成学生的浩然正气,是形成其社会人格的重要因素。
1.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儒家倡导的是一种积极入世哲学,其社会人格首先表现在人生事业上。孔子说:“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从孔子的“何有于我哉”中,可以看出他对于“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的满足感。孟子也说过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在孟子的三乐中,没有考虑个人私欲之乐,综合起来其实只有一乐,那就是以积极为封建宗法社会服务,完成个人对于宗法社会的道德义务为乐,除此之外,君子就不应该再有其他的志趣和快乐。儒家强调个人对于社会的贡献,而淡化了社会对于个人需求的关注,提倡丧失自我,将“私心”看做是“成人”的最大障碍。从儒家的角色人格和谐世人格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他们对于群体与社会的责任意识。其次,儒家的社会人格还表现在思想意识上的完全克服自我。“四勿”和“四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思维的发展,但是只要我们合理引导,它对于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融入主导文化,提高社会责任感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2.引导学生善养浩然正气
儒家的浩然正气,就是正义感以及由正义感而带来的自豪感的高尚人格。“生益于人,死闻于后”,是儒家关于人生价值和人的生命意义的具体概括。孔子以“仁”作为儒学道德的核心,同时也是儒家人生观的核心。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扬仁道,就是儒家人生的最高使命和最高价值。个人的道德修养,不仅仅是为了自我完善,更重要的是为了建立理想社会。孟子说:“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孟子•告子下》)孟子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宁可“饥而死”但“必以礼”。这是儒家高尚的人格,它要求人们要将自己所认定的真理放在个人的幸福甚至生命之上,随时准备牺牲生命而捍卫真理。孟子还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孟子•公孙丑上》)这种伟大的人格力量,构成了儒家人格刚毅的一面。为了真理,儒家可以“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
今天的社会人格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处理好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倡导中华民族精神,强调个人应该对社会、民族、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在这一点上,我们今天所持的义利观与儒家思想是一致的。所以,引导学生善养浩然正气是解决学生的信仰危机,引导学生明确活着的价值观的有效方法。
三、对学生自由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在职业院校中,关注学生道德人格和社会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模范遵守社会的共性原则,许多内容是建立在功利基础之上的。关注学生自由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则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宽容、和谐、超功利的人性,这对于培养注重合作意识的21世纪人才具有特殊的意义。
无论是儒家的入世思想,还是道家的出世思想,都非常关注人的自由人格的形成。儒家重视对人进行“包容万物”“和睦共处”“豁达宽厚”等教诲,告诫人们要善于团结,宽厚处世,与人为善。这对于提高学生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无疑是有着积极作用的。但儒家的自由人格是建立在角色人格和偕世人格的基础之上的,对社会有着强烈的依赖性。孔子主张“仁爱”,孟子宣扬“亲亲、仁民”,荀子强调“善群”,它所营造的和谐的人际关系,都是为了维系君主的统治,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特征。从功利性角度评判儒家的自由人格,就显得不自由了。
道家的自由人格是建立在超功利基础之上的。在《庄子》中,经常出现“游”的概念,所谓“游”,就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精神世界,它的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它没有功利目的。庄子认为,“游”是人的一种本质活动,它高于人的其他一切目的性活动,表现出生命的一种真实的本质状态,是对于生命的重视与珍惜,它不允许任何功利性外在的因素来破坏它,如金钱、名利等,这是对自由人格的一个重要的规定。道家给我们描绘了人与人之间“无欲”“无为”“无争”、彼此和谐相处、宽大为怀的理想社会。有了宽容之德,就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就能真正做到豁达大度以容人。庄子还认为,自由人格还应该是无为而又自然而然的人格。他对于一切功名利禄从不有意识地去争取,总是以宽容、和平的态度,对于万物和他人,没有任何的侵害性。任何的有为,都是不自由的,都受着身外之物的制约。不惜以戕害自己的生命来得到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是对自己实施“内刑”。自由人格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至乐无乐”,即至乐的快乐在于无乐,任何具体的快乐都不足以充分地表达它,它包含着所有的快乐却又远远地高于它们。
“无为”“不争”“宽容”是“和谐”的重要因素。我们常说“距离产生美”,就是告诉我们远离功利。因为只有超功利,才会出现真正的和谐,才会有真正的自由。要形成这样的人格,虽然带有某种乌托邦的性质,但它作为一种以超功利为价值目标的理想境界,对于引导人们追求以人际和谐为基本特征的社会远景,有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