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说明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23:09: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说明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课堂;教学;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是一堂课的开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一定要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下面就以《太阳》为例,设计几种小学常用的导入。
一、谜语竞猜,巧妙导入
进入课堂,教师出示关于《太阳》的谜语,让学生猜出谜底,教师稍作解释。
谜语参考:
有位老公公,一幅圆面孔,有朝一日不见它,不是下雨就刮风。
强调太阳的外貌和它与气象的关系。
早晨东边出,傍晚西边落。永发光和热,万物离不了。
强调太阳的习性、特征以及它与万物的关系。
二、歌声飘扬,乐教导入
音乐有渲染情境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用一段和课文内容相关的音乐导入课文,可以创设一个轻快自然、和谐融洽的教学情境。
歌曲参考:
《种太阳》: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长大以后能播种太阳,一个挂在南极,一个挂在北冰洋,一个挂在白天,一个挂在晚上,啦啦啦种太阳……到那个时候,世界将变得温暖……
紧扣太阳的光芒可以温暖世界每一个寒冷角落,照亮每个黑暗角落的特征。
《七色光》:太阳太阳,给我们带来七色光彩,照得我们心灵的花朵美丽可爱,今天我们成长在阳光下,明天我们去创造七色世界。啦啦……七色光,七色光,太阳的光彩。
紧扣太阳与人类和世界的紧密关系歌唱。
三、旧知新解,故事导入
故事导入,有温故知新的功效。
童话故事《太阳偷懒》:太阳正常升起的时候,人们不正常工作,不珍惜时间,偷懒去玩乐,太阳生气,也偷懒不出来了,庄稼也不生长了。后来,人们冷得受不了,也没有粮食吃了,就开始呼唤太阳。于是,太阳又高高兴兴地升起,人们也高高兴兴地工作,再也不偷懒了。
此童话紧扣太阳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特点进入课文。
神话传说《弈射九日》:古时候,曾经有十个太阳一齐出现在天空。他们逞威自私,给大地带来了严重的旱灾。于是,天帝派弈去管理他们。弈用箭射掉了九个的时候,天帝想起太阳对人民有功,急忙派人暗中从弈的箭袋中抽走了一枝,因此天空的太阳还剩下一个了。
这个传说中太阳的形象和文章中的形象完全相反,正反对照引入课文。
篇2
九甲小学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情况说明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市、全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会议精神,创建更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根据平未指办字〔2020〕1 号文件《平坝区创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 环境工作方案》,结合相关上级会议精神及学校工作实际,现将相关工作汇报如下:
九甲小学接教科局通知后,及时成立文明礼仪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专人负责文明礼仪工作。把文明礼仪工作作为一项教学常规来抓。首先要求教师上好每一节文明礼仪课,打好基础、形成氛围。学校充分发挥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橱窗等文化宣传阵地,大力宣传文明礼仪。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内容有明确的主题,内容充实,能真正起到引起师生的共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老师们还利用少先队活动课、《品德与社会》课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教育,结合《中小学生守则》、有层次有针对性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指导和文明养成教育,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入手,使学生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应该这样做”,让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礼仪贵在实践,为充分实践礼仪知识,我们举行了“感恩父母”、“大手牵小手”、“争做文明小天使”等教育活动,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提高了文明礼仪教育的成效,学生从亲身体验中明白礼仪的重要性,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其次学校成立了家长学校,不定期召开家长会,沟通信息,传达学校对家长的要求,全体教师也不定期地进行家访,切实做到在学校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同时,加强家长的榜样教育力量,使他们也能在一点一滴中,在举手投足间,对子女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我校围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狠抓校园建设,开展师生共讲礼仪,整合德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实行全员育人,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风气育人的良好氛围。
篇3
1 趣味导入,激发兴趣。说明文相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内容枯燥,即使是文艺性说明文,它也没有小说那样有动人的情节,没有散文那样优美的意境,没有诗歌那样有和谐的韵律,因此学生对说明文大多没有多大的学习热情,因此课堂导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者可在这方面狠下一番功夫,可以运用图片,可以运用故事,也可以运用音乐,要在开课之时就能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教师在导课时,要尽可能紧扣文本内容,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一开课就对文本产生兴趣,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被视为经典的钱梦龙老师执教的《中国石拱桥》课例:钱教师首先出示“中国石拱桥”教学挂图,让学生不看课文,说明大拱和小拱的位置关系,学生一下子热闹起来,有说“大拱两边的顶部有四个小拱”的,有说“大拱两边各有两个小拱”的,有说“桥身的左右两边有两个小拱”的,同学们心有所思,口不能言,急欲看书,这时教师才让他们打开课本,体会“各有”与“肩”字使用的准确性。这一做法,立即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起来,学生也有一种新鲜感,对课文的学习也处于兴奋状态之中,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2 抓住对象,学习方法。说明方法是说明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如何进行说明文教学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在平时的说明文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让学生找出文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但是如何分析其作用呢?我们往往没有作深入的思考。首先要弄清说明方法与说明对象之间的关系,并思考为什么要使用这种说明方法?有时候一个地方综合使用几种说明方法时,还要考虑为什么要综合使用几种说明方法?还能不能用别的说明方法?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了。如《生物入侵者》一文中“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这句话,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其说明对象,单就这句话,我们只能看到此句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我们也就只能看到这个句子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但是只要我们深入分析一下这句话的说明对象,我们就不难看出,这里还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并且知道了使用这两种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生物入侵者的危害,进而让学生理解了说明方法的作用。
3 依据文本,学习语言。任何文体的阅读教学,都离不开语言教学。孟苓荃老师曾经这样说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只是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半,还要继续下一半的理解过程,即对文章的形式和语言形式的理解过程。阅读教学,只有把理解课文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与理解课文和语言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中的阅读。”说明文语言教学应如何进行?说明文语言教学,要依据文本自身的特点,决定语言教学的侧重点。可以抓住文中关键词语进行删改比较,让学生体会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可以让学生反复揣摩文中所引用的诗词文句,并展开想象,从而体味本文语言的诗意美及说明对象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善于根据文本自身的特点,从而决定语言教学的重点,而不是笼统的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4 灵动机智,生成课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学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是灵动机智的,这样才能在“教学预设”的基础上生成灵动的课堂。此次大赛各位选手充分显示了各自的教学机智,从而使每节课显得灵气而生动。如教学《生物入侵者》时,有学生说到“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这句话让他读出了美国人对天牛和红蚂蚁的不喜欢时,教师可以不强硬的指出作者的意图,而可以让学生再读一读,读出这种不喜欢,再逐步将课堂引向深入。
5 读写结合,促进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学的目的归根结底是要能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努力探求一些促进学生发展的方法与途径,读写结合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顾振彪先生认为:“写作与阅读结合,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这句话道出了读写结合训练的目的所在。
篇4
关键词:说明文 教学 有效取舍 案例
关于说明文,《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说明事物情况或道理的文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只有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正确把握“说明性课文”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一.案例描述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投影,让学生感知麋鹿的外形特征。
(1)教师每出示一幅图便请同学们猜一猜会是什么动物。(依次出示:第一幅:麋鹿的角;第二幅:麋鹿的脸;第三幅:麋鹿的蹄子;第四幅:麋鹿的尾巴。)
(2)组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呢?出示完整的麋鹿图片。
(二) 自读课文,了解特点
自读课文,按三个方面,相互交流——
1.外形:奇特,“四不像”。
2.生活习性:(1)草食性哺乳动物;(2)角的特点;(3)尾巴特点;(4)蹄子特点;(5)毛色;(6)自然繁殖力。
3.传奇经历:(1)麋鹿在我国几乎绝迹的原因;(2)流落国外的麋鹿的境况;(3)返回故乡的麋唐正茁壮成长。
(三)品味语言,掌握方法
品味给你留下印象的这些语言文字,看看有什么特点。
准确具体:
(1)词语运用准确:“……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乌邦寺里饲养的18头麋鹿生长良好……”(品味“放养”和“饲养”的细微差别)“……数十头麋鹿被陆续盗往欧洲……”“……流落在国外的麋鹿大部分相继死去”(品味“陆续”和“相继”的细微差别)
(2)数字说明具体:“……有人在北京南郊发现了120头麋鹿……”“……乌邦寺里饲养的18头麋鹿生长良好……”“……这里的麋鹿已增加到400多头……全世界麋鹿总数估计已逾千头。”“……39头选自7家动物园的麋鹿返回故乡……”(不仅数目具体,年代也十分准确)
简明扼要:
(1)“它们常在水中站立、跋涉、潜游和觅食……”(品味一个词说明一种活动习性的简明)
(2)“麋鹿的毛色在夏季是棕红色的,冬季脱毛后变成棕灰色。”(不加修饰,直白明了)
生动形象:
(1)“天色微明……警觉的麋鹿迅即蹦跳着遁入草丛……”(一段生动的语言描述,在读者面前展一幅优美而神秘的画面)
(2)“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更增添了它的神秘。”(外形描写形象,用古典小说的内容,增添麋鹿的神秘)
(3)“麋鹿结束了它们大半个世纪在海外漂泊不定,颠沛离的生涯,开始了回归故土、回归自然的新生活。”(把麋鹿比作流落海外受尽磨难的游子,读来既辛酸又庆幸)
二.案例分析
1.把握特点,定准目标。
这篇教学设计,使我们认识到,说明性课文,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这类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了解有关知识,主要是课文介绍的某个事物的知识;二是课文的说明方法,主要体会课文所采用的说明方式和文章语言以及结构特点。只有把握说明性课文的特点,定准教学目标,才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重点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2.激发兴趣,灵活教学。
说明性课文大多是平实的说明,学生学习起来往往觉得枯燥乏味。因此,教学时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面教学设计中,一开始就利用麋鹿长相的与众不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进入课文的学习,对本课的学习起到很好的激趣作用。但学生的兴趣往往难以持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材大胆取舍,选择突破口,点面结合,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枯燥讲读给学生带来厌倦情绪,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3.学习语言,“意”“文”兼得。
说明性课文有它的语言特色:生动、准确、通俗、形象而又富有情趣。教学时要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体味揣摩,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学到表达方法。说明文还有自己的结构特点,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学习常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这类文体的行文结构,为提高学生的阅读和习作打好基础。
篇5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3-0053-02
一提到说明文,学生就会想到这种文体语言具有科学性、准确性等特点。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往往使师生在课堂教学中产生一种枯燥无味之感,致使说明文课堂教学毫无趣味,达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解决说明文课堂教学存在的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在说明文课堂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提到现代教育技术,农村教师往往脑海里就会想到投影仪、白板、电脑等教学工具,现在我们把这些统称为多媒体。多媒体的特点就是信息容量大、传输快、清晰度高、可视性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对改善说明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益,有着巨大的作用。
第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弥补老师在说明文教学技能上存在的一些不足。记得1996年笔者所在学校举办语文组青年教师基本功预赛,当时指定好所有参赛的语文老师上一堂题目为《松鼠》的说明文课。笔者当时就动了一些脑筋,准备画一张松鼠的画进行课堂教学,可是画来画去,画的不像松鼠,老鼠倒有点像,心里很郁闷。以前读书年代,美术课基本没上过,哪里会画,只好请班上一个会画画的学生帮忙。现在使用多媒体就弥补了这个不足,笔者在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说明文时,就制作了一个课件,上面配有鲜艳的红花图片,并配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歌曲。如果是在以前,这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由此可见,多媒体真的能弥补老师教学技能上存在的不足。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作为一名教师,你不可能样样都擅长,当我们进行说明文课堂教学时,你不会唱歌、不会画画不要紧,只要你会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它就会挺身而出帮助我们语文老师,实现课堂教学上的一个又一个突破,创造课堂教学的辉煌。
第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营造出愉快的课堂氛围,让老师轻松地教,学生开心地学。传统的说明文教学仅仅用粉笔板书教学要点,再加上说明文内容不如小说情节生动,没有散文的语言优美,这就决定了传统的说明文教学必然枯燥无味,学生越听越昏昏然。如果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说明文一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简单化,学生便会感觉趣味无穷。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说明文课堂,能让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说明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他们的疲劳时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笔者刚参加工作不久时,曾上过一堂《宇宙里有些什么》的说明文教学课,由于地处农村的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有限,他们对这篇说明文中涉及到的恒星、行星、星云等知识非常陌生。当时笔者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课上感觉学生的学习少了一种激情,学生就好像炎炎烈日中被暴晒的柳树一样有气无力,以致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大打折扣。自从有了电子白板之后,再次上这堂说明文课,笔者通过多媒体视频播放的展示功能和动画演示功能,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声音和图像资料,强化学生感知教材的亲切感,弥补学生形象思维的不足和知识的缺陷。课上学生如同步入太空一般,去领略宇宙中的神奇和美丽。过去与现在的对比,让笔者深深体会到说明文课堂教学引进现代信息技术的重大意义,它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让学生爱上了语文,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真正提高了说明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第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真正打造“学的课堂”模式,使高效课堂不再是一句空话。前一段时间,笔者有幸参加了在二甲中学举办的语文特级教师论坛活动,活动中听了好几位专家的课,如黄厚江上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凌宗伟上的《听听那冷雨》等。笔者发现各位专家没有一人开设说明文文体的课,几位专家都没有使用电子白板,但上出了很高的水准。笔者当时就想倘若上说明文的话怎么办,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人翁地位?笔者认为如果能使用多媒体教学说明文,就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的效果。笔者所在的农村初中,作为生活在农村的学生,他们都有喜欢直观形象的心理。为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构造“学的课堂”模式,在教学《凡尔赛宫》一文时,笔者先让学生在网上自己搜索有关凡尔赛宫的资料。很多学生都找来了凡尔赛宫的精美图片,他们对所看到的景色赞叹不已。此时,笔者再顺水推舟,对学生说本课我们将随着作者一同到凡尔赛宫去游览一番,于是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书。由于一开始就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激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学生的求知欲大大增强,整堂课都积极主动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并且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锻炼。
由此可见,在说明文课堂教学中引进现代教育技术,确实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在说明文课堂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第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所讲的知识要准确科学。
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不是一个人,如果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出现了错误,那么造成的后果就非常严重。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力求知识的准确性,不允许出现一丝一毫的知识性错误。
第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不仅要符合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教师制作课件是为了辅助课堂教学,这就决定课件不仅要有形式,让课堂热热闹闹,更重要的是要有价值,有实际用途。如果在制作课件时,教师没有从教学内容出发,更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那么在说明文课堂教学中使用课件,学生会更糊涂。
第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要注意和备课相结合。
篇6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解说事物或事理的特征和本质的文章。教学说明文,要求教师要有说明文的文体意识,突出文体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一.对当前说明文教学的问题审视
1.“文体性”“语文味”彰显不够,等同于记叙文和科学课
小学中年级教材中的说明性文本,一般以喜闻乐见的童话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对话等形式介绍了身边的新事物,如《航天飞机》《水上飞机》等。有的老师在教学时把他们等同于一般的童话故事来组织教学,把逐字逐句品读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来实施,却忽略了说明文的文体特点:通过阅读文本,认识说明文的文体特点,了解相关知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认识说明文的文体和记叙文、散文、诗歌、议论文的不同之处,为今后的阅读打下基础。
说明文的文体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品析词句的方法,搜集资料的方法,模仿表达的方法等“语文”的东西。有的老师往往纠缠于对文本中出现的知识进行反复解读,却忽略了语言文字训练,把说明文阅读课上成了科学知识课。如,一位老师教学《神奇的克隆》纠缠于克隆的“有性、无性繁殖”等专业技术探究,殊不知这是学生的认识水平所达不到的,不管怎么讲,也是讲不清,讲不透的。把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语文味淡了。
2.表达方式“被忽略”,品味语言“公式化”
我们在教学时除了要帮助学生理清所说明的事物的特点,文本蕴含的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关注说明文特有的表达顺序、文本结构以及语言运用。一名老师教学《麋鹿》,分析了文中写麋鹿生活环境、外形、生活习性、传奇经历几个方面内容后,带领学生沉浸在国家落后,麋鹿遭殃的愤慨中,有的学生情绪激动,痛斥当时社会黑暗,,与本课作为说明文的文体以及价值取向相去甚远。而对于本课生动准确形象的语言和层层递进的结构等表达方法却没有认真体会。
有的老师在引导学生品味这样写的好处时,学生的回答总是停留在公式化的层面。如,这句话用了某某的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文章更生动、更准确,更形象。似乎所有的说明方法的好处都可以用这样的句子来回答。其实,说明文的语言也充满了魅力,闪耀着“言语智慧”。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中,“家常便饭”“集体大逃亡”等词语的运用,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说明文鲜明、形象的语言特色。
二.文体意识观照下,对说明文教学策略的思考和探索
1.凸显文体意识,寻找“最佳价值点”,确立准确的教学目标
(1)凸显文体意识,确定文本解读的视角
说明文的文本特性决定了其教学内容选择的艰难,这对教师的文化科学素养、学科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笔者以为,说明文的文本解读的视角应该立足于语文课标理念和对说明文的要求。体现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并兼顾学生的学情需要。课标第三学段目标指出,要“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依据课表理念,结合学生实际需要,进行文本解读,就避免了把说明文上成其他文体或者科学课。
(2)找寻最佳价值点,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
建构说明文文体的阅读方法和表达方法的“言语智慧”才是说明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最佳价值点”。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几篇说明文的教学,了解了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学会了如何阅读说明文,明确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正确分清使用的说明方法以及这样写的好处,能理清说明文的顺序和结构,那么,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肯定会得以提升,实现了说明文的教学价值和教学目标。 如第十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小学语文观摩交流活动同课异构《只有一个地球》中,澳门老师就把目标定位为:了解文章体裁,区辨说明方法。了解文本内容,明白“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保护她”这一中心。能联系实际和课外知识,写出自己的感想。这样的目标定位,彰显了说明文的文体意识和教学价值,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又兼顾了知识技能、方法情感的目标。说明文应该上出说明文的味道,彰显说明文的文体性。
2.品析说明语言,扎实语言训练,提升言语智慧
(1)仔细推敲,研读品析说明方法之妙
“抓住要点,了解文章基本说明方法”是课标对说明文的唯一一句要求。我们在引领学生品读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以及这样写的好处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应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进行品味。
如笔者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一课,品读“这座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一句,学生对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的精妙之处表达不清。于是,提出为什么作者选择40层高的摩天大厦作比较?如果选择300米的高塔做比较会如何?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40层高的摩天大厦在城市中可见,即使没有那么高,通过其他高楼大厦作为参照物,也能有具体的形象。如果选择300米的高塔做比较,则不能显示金字塔的高,反而显出金字塔很矮,这样的比较就起不到效果,从而感悟到说明文言语的智慧。
(2)联系实际,借鉴运用说明方法之趣
学了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许多学生有试一试这种表达方法的冲动。这时,教师要趁热打铁,抓住这一语言运用训练的契机,借鉴文本中的说明方法,在实践中进行运用。笔者教学《埃及的金字塔》,进行了一次课堂小练笔。选择学生熟悉的家乡名塔阿育王塔进行介绍。
海清寺阿育王塔名片
【位置】花果山进山处不远的大村水库旁。
【外形】塔高40余米,仿阁楼式,九级八面,塔的东、西、南、北四面,各辟一拱状门,其它四面各隐出一扇直棂窗。
【年纪】兴建于宋代天圣元年(1023年),至今已近千年。
【特点】1.结实。经历过郯城1668年8.5级大地震的洗礼,至今不歪不斜;2.壮丽。水色山光,白云塔影,使游人赞叹不已。
请根据名片内容,用上合适的说明方法,改成一段说明文。
海清寺阿育王塔
在花果山进山处不远的大村水库旁,矗立着一座宝塔,它就是海清寺阿育王塔。这座塔兴建于宋代天圣元年,至今已有近 年的历史(列数字),是苏北地区现存最高和最古老的一座宝塔。
这座塔高 (列数字)相当于 (作比较)。塔共 级 面,东、西、南、北四面,各辟一拱状门,其它四面各隐出一扇直棂窗。这座塔十分结实, (举例子)。这座塔还很壮丽, (形象描述)。
虽然只是简单的填空,但是此项语言训练体现了非连续性文本(名片)和说明文的转换,又训练了学生运用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能力。促进学生用规范、简洁、准确的最具说服力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3.发掘文本知识趣味,引领课外阅读,培养科学精神
(1)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
说明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其教学过程中必须具有知识的趣味,同时又不失语文味。比如《神奇的克隆》一文,克隆的神奇魔力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读这样的课文会很自然地激发他们的猜想,对于生活中的多种现象他们甚至会有想试一试的冲动。“人可以克隆吗?”“假如你被克隆了,会怎么样?”这样的问题敲打在学生的心坎上,阅读的兴趣自然大增。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说明文中蕴含的“情趣”“理趣”,这样,学生对这种文体就不会再存有陌生,而是成为一个引发阅读期待的源点了。
(2)引领说明文的课外阅读
我们发现,课外订阅的《小哥白尼》《我们爱科学》《科学画报》等杂志深受学生喜爱。这些杂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寓科学科普知识于生动鲜明的图画中、故事中,把抽象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形象直观起来。这些杂志就可以作为教材的拓展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中学生对潮汐发电站、建立海底城市特别感兴趣。老师就可以把学生引向课外阅读,通过上网或者阅读课外书了解新科技,培养科学探索精神,还可以指导学生把研究成果以科普作文、制作专题报纸和剪报、设计科学园地等形式展示出来。
自觉的文体意识不是单纯地具备某种文体知识,它是一种综合性语文素养。说明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特殊的教学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文体特征,善于发掘其中的教学价值,捕捉其中的语文味道,通过精心地解读与设计,让学生喜欢学,学得好。
参考文献:
[1]李政涛.回到语文教学的原点[J]语文教学通讯 2012.2C。
篇7
所谓三点一线,就是把初中作文练习分成随笔、大作文和小作文三个板块,各块进行不同侧重点的练习,然后按步骤由易而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随笔
要想让初中生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必须让他们敢写,要想让学生敢写,首先要解放思想,进行一种不打分的宽松的练习。随笔就是这种练习的最好方法。每天花上十多分钟的时间,写一段不拘一格的文字,实在写不出可以抄一段自己欣赏的文字,让他们每天的这一练形成一种习惯,培养起一种兴趣。
思想问题解决了,接着要考虑的是写什么。一切身边发生的事都可以成为叙述的对象。看一次电影或电视,读一本有趣的书,得到一份自己喜欢的礼物,买到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有趣的事、难忘的事、有感触的事……生活中的烦恼、思想上的困惑、父母的唠叨……留心自己身边人的举动、描摹他人的各自个性等等,一切的一切皆可入文。处处留心皆学问。
鲁迅先生说,要“留心每种事情,多看看”。这里的“留心”、“多看看”就是留心和研究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新事物。我经常把学生的优秀作文读给学生听,学生们很喜欢听。每天十多分钟写一段话,所写的内容尽管有限,但持之以恒,可使学生完成一个敢写——有写——能写的过程,同时也为完整的作文积累起丰富的材料。
大作文
不同文体有不同文体的格。议论文的基本格是起承转合;读后感的基本格是引议联结;记叙文的基本格是起因、发展、和结局;说明文的基本格是抓特征,按次序。其他文体也都有各自的基本格,在使学生掌握了基本格的基础上,再从拟题、章法、语体三方面进行格的强化训练。
1.因文设题,解题
标题因文而异。我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透过这一“眼睛”,我们要能一眼就看到文章的体裁,这要做到因文设题。记叙文标题大多着眼于人物、事件、环境,用形象思维;议论文标题着眼于论题、论点、论据,用逻辑思维。诚如是,标题才会具有鲜明的文体特色,给人以鲜明的第一印象。
所谓因文解题:就是根据文体要求去识题辨题,记叙文重“记”,议论文重“议”,说明文重“说”。拟题训练和解题训练,从格的角度讲可起到短、平、快的效果。
2.因文变法
章法是指文章的谋篇布局,就是组织安排结构层次的法则。不同的文体表达主题的方法不一样,它要求采用的章法自然也不一样。议论文要求以立论鲜明,论证严密的章法去突出中心;记叙文要求以构思新颖,剪裁精当的章法表现主题;而说明文则要求层次分明,条分缕析的章法说明事物。正因为文体决定章法,所以通过章法训练,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可提高学生因文变法的能力。
3.因文用语
语体因文体而异。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求用语鲜明精当,力透纸背;记叙文以叙述为主,要求用语具体形象,生动感人;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求用语准确简明,语序分明。语体训练就是培养学生根据不同文体变换语体,使语言表达切合文体要求。这种训练的重点是抓好两个环节:一是使遣词造句切合文体,适合环境,二是如何根据文体选用表达方式。
小作文
常听到语文老师发这样的感叹:学生作文假、大、空。选材面太窄无新意,内容太空,不具体。针对这样的情况,对每周一作的小作文,我提出了以下要求:
1.着眼于现实,写身边的事
很多同学认为,现在的学生生活面太窄,整天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读书——吃饭——睡觉三位一体,生活平平淡淡,接触的尽是日常小事,既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也没有许多曲折离奇的情节,这些材料都不典型。其实,许多生活小事只要精心选择,写到文章中去它便会像金子一样耀眼。朱自清的《背影》就选材来说,也不过是摄取自己与父亲在南京车站离别时的情景,但那真挚的父子之情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所以说,只要留心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就会发现很多闪光点,这样实实在在的事能给人一种清新爽朗之感。
2.用真情,讲实话
文贵有“情”,这情是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是发自肺腑的切身感受。有一位寄宿生在作文中记叙了这样一件事:一个星期天学校放假,由于家中有事,当天没有返校。星期一早上,父亲一大早就起床,冒着蒙蒙细雨骑车十多公里将他准时送到学校,然后父亲还将赶回去上班。在父亲将匆匆离去的时候,他对父亲说:爸爸,雨天路滑,小心点……他将这篇作文在班上宣读时,许多同学眼中噙满泪花。
真情实话最动人肺腑,充满真情实话的文章不但能感动自己,也能感动他人,小作文中完全可以放手一写。
3.学会以小见大的手法
篇8
一、在新课导入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从新课导入起就应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意入主课堂,为充当主角作好心理准备。因此,新课的导入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快而有效地吸引学生”为立足点。一方面教师要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学生,抓住学生的兴趣,同时要在深入地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抓准能让学生兴奋的点,在新课导入的时候从实际出发充分的利用这些资源确立引入的方法和手段。
例如,我在上《三峡》一课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你们游过长江三峡吗?很多同学说,没有到过,那我就说,你们想不想去游玩啊?他们齐声都说:“想”(学生顿时来了劲,各个跃跃欲试),那么今天我们就请郦道元为我们当导游,乘坐“长江三号”游轮去游三峡喽。就这样一场生动的导入就拉开了新课的序幕。试分析这个导入,我采用游玩这种方法对学生极具吸引力,也很快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正因为有了这个好的开头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课堂,促进了教学的流畅性、生动性和效率性。
二、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教育心理学表明,人的情感体验往往是由具体的情境所决定的,青少年有很强的好奇心,生动良好的情境对青少年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因此,创设恰当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关乎一节课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创设出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联的教学情境就十分关键。
例如,我在上《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先播放歌曲《懂你》,请学生听后谈谈:“歌词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表达的情感好不好?好在哪里?”“这首歌与所学的课文有联系吗?”…由这些话题导入,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与课文相配,让学生更深沉的体会母爱的伟大。
三、置学生于主体地位
在教学时,确定好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告诉学生后与学生共同决定是学生自己学还是老师讲,使学生感受到被尊重的愉快,从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中。在自学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可以互相交流,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勇敢地说出自己的见解,不论对与错。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各抒己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平等相处。亲师就是信其道。
例如,我在上《中国石拱桥》这一课时,因为这一课是说明文,我首先提问:1、这篇文章的文体是什么?2、大家知道介绍一座桥怎么写?要运用哪些方法?学生回答不出来,然后我再介绍有关说明文的文体知识:说明文的定义、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然后让学生用这些知识去分析课文。
四、给学生足够自我表现的机会
我们是少数民族地区,许多学生的在语文课堂上不会参与,不习惯参与。为了激励和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和动脑的习惯,教师要发挥启发、点拨的主导作用,创设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空间,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例如,在语文上,我搞了一个课前五分钟的演讲或讲故事,开始的时候,有的学生一上台就脸红,说话声音很小,跟蚊子叫差不多,有的学生说话都语无伦次了。尽管这样我也让他们讲完、说完。经过几次训练,这些同学的胆量大了,说话的声音也大了,话也说得流利了,而且还会声情并茂的说,这样在课堂上讨论问题和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就多了,学生参与的意识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
五、激励学困生
篇9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来说,做好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涵养,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许多作家、学者成功的经验表明,语文素养的提高,大都得益于大量且广泛阅读。新课标第一次规定了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并提出阅读速度的要求。这是对语文教育改革的一次突破,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较好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我想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怎样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
一、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披文而入情,读书重在激情。我们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一个喜欢阅读的教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利用一切适当的机会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如在教学《福尔摩斯的推断》时,我发现学生对福尔摩斯特别佩服,就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去收集、阅读有关福尔摩斯的文章。学习了《嫦娥奔月》后,让学生收集如《开天辟地》《女蜗补天》等许多中国古代有名的神话故事。这样有目的的进行课外阅读,既能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n外阅读的质量。
班级读书会也是小学生在学习伙伴间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重要形式,主要做法是:先引导学生用一段课外时间读一本教师或同学推荐的书,然后用一个集中的时间由同学和教师共同对该读物自由讨论,也可以交流一些同学的读后感等。可以让阅读成为游戏一样的童年生活。
此外,开展读书笔记评展、精彩诗篇朗诵会,以及利用影视作品开展影视主题活动都是营造阅读氛围的好办法,都可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自发性、有渴求欲的自我行为。
二、引导小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小学生在阅读中,面对身边各种各样的书,常常不知如何取舍,不知读哪一本好,也不知如何去读,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如果不重视,学生很容易对阅读失去兴趣,引导小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要注意以下几点。
小学生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同时,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都有限。根据这些特点,我精心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经典儿童读物,如《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的作品甚至迪尼斯的故事等。这些经典儿童文学书籍既是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外读物,又能促进他们完美地发展,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敞亮孩子的心扉,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三、指导小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张之洞曾经说过:“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小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受控因素小。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加强课内外沟通,拓宽阅读渠道
首先,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阅读方法,拓宽阅读渠道。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以课本为出发点,有计划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教学《新型玻璃》前,布置学生翻阅与课文相关,相近的文章、资料等。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学习兴趣大增,课堂上竞相发言。如有的同学说:“我想做一套这样的房子,它可以飞、可以潜水、还能冲出宇宙,寻找更新的世界。”有的同学说:“我想让每户人家都装上一扇智能门锁。把家庭每个成员的相貌、声音、指纹等信息输入电脑,它就能轻而易举地识别出来,只要主人触摸门锁,它便自动打开,对其他人则不理不睬。”各种有创意的构想如汩汩泉水涌出。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再读读原汁原味的作品或类似的书,使知识纵横沟通。
2.根据不同文体,进行分类指导
各种课外读物的阅读方法是不同的,应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怎样阅读连环画、童话、寓言、故事、小说、科普读物、优秀作文和少儿报刊进行分类指导。如指导学生读少儿报刊,运用浏览和细读两种方法。指导学生拿到报纸先统览全貌,大致了解有哪些消息和文章,然后选择重要的、新鲜的和自己感兴趣的细读。还教给学生根据专题收集资料剪贴、写摘要、做卡片的方法。
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小学生乐意阅读、有效阅读、享受阅读。在指导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
1.训练读书用眼的习惯
减少眼动次数,逐步扩大阅读视野,缩短注视字词时间,减少回视,这样既提高阅读的准确性,又能提高读速,形成默读习惯。
2.训练阅读时用脑的习惯
文章大体分三种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而这三种文章各有不同的阅读步骤,如:记叙文的阅读步骤为:文章题目―文章体裁―主要人物―时间―地点―事件―中心思想。每次,拿到记叙文的阅读材料时,边读、边思、边记这些要点,达到理解记忆。
3.训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篇10
一、标题新颖
人类的思维具有方向性,人们解决问题时,习惯于按照熟悉的、常规的思维路径去思考,采用正向思维,有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然而要想收到新颖的效果,我们就应该反向思维,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见解,才能令人耳目一新。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在确立标题方面进行逆向思维,可以收到新颖的效果,吸引读者的眼球。
如笔者在执教三年级的学生写小练笔《生长中的烦恼》时,要求同学习作要写出新意,从题目人手,怎样才能新颖呢?笔者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来思考。有位同学说,他的烦恼是爸爸经常玩手机,没时间陪他一起玩。笔者引导学生从事情的导火线一手机人手,进行逆向思维。我们常规的思维是要爱护生活用具,不能任意损坏,因为这不仅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也是一种经济的损失。当我们逆向思考时,是不是就可以提出“砸碎手机”的观点?这个观点比常规的“爱护手机”更会吸引读者的眼球。进而引导学生以“砸碎手机”为文题,围绕“我的烦恼”这一中心构思要写的内容。通过提出“为什么要砸碎手机?”进行发散思考。同学们自然可以说出不少生活中的例子:爸爸沉迷于手机,没时间辅导我写作业;爸爸痴迷于手机游戏,耽误了工作;爸爸玩手机到深夜影响家人休息等等。再如,一般孩子都喜欢玩具,如果文题确立为《滚蛋吧,玩具》,一般人都不喜欢妈妈的唠叨,如果文题定为《好想再听妈妈唠叨一次》,相信这些打破常规的文题,更能令人耳目一新。
可见,新颖的标题,总是能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的眼球,扣人心弦,令人耳目一新,有想深入了解习作内容的冲动。要想达到标题新颖,就需要打破常规思维,进行逆向思维。
二、立意新颖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很形象地说明了事物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而人的认识同样具有独特性、差异性。同一座山峰,千百人写山峰,千百篇不同样。同样,当你碰到问题,如果按照常规思维,从前无法解决的,不如“反其道而行之”,从反面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去寻找出路,那么,一个很妙的聪明点子、一个很新颖的观点看法也许就轻轻松松地出来了。美国著名创造学家奥斯本也指出:“当人们思路闭塞,想不出解决的办法之际,有‘九条提示’可以对你的思想起‘激发’作用,其中之一就是‘颠倒’;即可否反过来?反转后怎么样?”这种从问题反方面进行多方思考的方式就是逆向思维,这样可以得到的新的认识。因此,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立意时,不妨从反向思考,确立一个新f独到的中心思想。
在常规的叙事文的习作教学中,教师总会引导学生确立一个正面、积极、向上的主题。从一件事上我们总会学悟出诸如不畏艰难,才会有所成功,坚持不懈才能有所收获,永不放弃才会驶向彼岸等道理。这些主题虽然都是积极向上的,但却司空见惯,不够新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反向思考,如失败并非成功之母,放弃也是一种美,谦虚不一定是一种美德,坚持不懈不一定能够成功等等,这样的立意,从一种观点的反向思考,得出的新论断,给人新颖的认识。围绕这些新颖的主题进行选材,相信学生也不难举出实例。比如,在笔者在一次习作教学中,有一位学生叙述了自己学滑板的经历,悟出了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笔者借机反问,如果有的孩子天生平衡能力较差,纵然付出了很多心血,学习的成效也不明显,这种情况,还要坚持下去吗?可见,盲目的坚持不一定能成功。同学们听了若有所悟。笔者借机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发掘更多新颖的见解。
可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从一件事、一个观点的反向进行思维,可以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和论断。以这样的思维方式进行立意,习作的主题才能更加新颖独到。
三、体裁新颖
全国著名特级语文教师魏书生曾对思维定式有过这样的愤慨:“人掉到缸里非得捞,打破就不行;称象非得拿秤,像曹冲那样用船称就不行。这是不对的,同一件事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为什么非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呢?”在小学习作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写作文时,最常见的是写叙事文。对于童话、诗歌、书信等其他形式是很少见的。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不在叙事文“这棵树“上吊死,可以大胆尝试新颖的体裁。
如笔者在执教三年级学生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学习文具时,平常会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说明文的形式来介绍,笔者引导学生另辟蹊径,采用第一人称自述,以童话的形式来介绍,相比常规,这种体裁更加生动、活泼、形象、新颖。再如学生进行小作文练笔,写成长中的烦恼时,笔者引导学生采用书信的形式道出自己的烦恼。采用第二人称的形式,更有利于学生像面对面交谈似的,倾心而出,自然流露。还有一些学生对诗歌、儿歌、童谣等诗歌体的语言节奏把握得比较准确,教师可以鼓励并引导学生大胆创新,书写诗歌。
可见,采用新颖的体裁,不仅可以使习作的结构形式更加新颖,而且可以使语言的表达效果更加生动、形象,更好地突出主题。
四、语言新颖
古人云:“信,词欲巧。”要想更好地表情达意,在语言的锤炼上,自然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才能使语言更加生动、新颖、幽默、风趣。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有限的词汇量,大都只会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进行表达。因次,语文教师可以从语言的锤炼方面,引导学生掌握一些使语言生动幽默的技巧,如巧用修辞手法,多积累比喻词、歇后语,反语等。
如在学生的习作中,表示内心很着急时,学生只会用“焦急万分”“很着急”等词,如果改用歇后语“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表达就更形象了。还可以采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如在表达提心吊胆时,可以采用诸如“心都提到嗓子眼了”的表达,夸张的手法,不仅使语言鲜活生动,而且表达效果更鲜明。再如,在写人的习作中,为了突出人物某方面的性格特征,可以采用运用动物特征来比喻某种人的词语,如“铁公鸡”“小馋猫”“白眼狼”“老黄牛”,用这些有象征意味的词语更能形象地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