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兹华斯的诗范文
时间:2023-03-26 03:03: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华兹华斯的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华兹华斯;我们是七个;语言;自然;童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65-02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湖畔派诗人”之首。在其代表作《抒情歌谣集》的第二版中,他对他的诗歌进行了定义,他认为一首好诗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情感。这种情感是自然而然流露出的,是在强大的宁静中追忆起来的情感。他的诗描写和关注的多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诗中的语言虽然看似平淡、朴素,却给人以返璞归真的感觉。
《我们是七个》是华兹华斯于1798年写的一首抒情叙事诗。这首诗的开头描写了一个单纯的孩子,他有力的呼吸,挥舞着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四肢,过着他快活的时光。他真的懂得什么是死亡吗?由这个问题出发,诗人记述了他与一个八岁的农家小女孩的对话,带着读者进入了儿童的心灵世界。
下面就从诗中的语言,诗中的自然和诗中的童心三个方面进行赏析。
一、诗中的语言
尽管华兹华斯的体裁各异,诗体多变,但在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清新、隽永、朴素、亲切的气息。这种语言特色不但与18世纪新古典主义者诗人擅用的工整优雅、警句格言迭出的英雄双行体截然不同,而且与同属于浪漫主义时期的布莱克,以及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济慈等人也大相径庭。正如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第二版中对诗歌的定义那样,他的诗多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用的都是普通老百姓生活中的语言,故其语言也较为简单,朴素,这使得他的诗读起来朗朗上口,不晦涩,且简单易懂。
比如本诗,整首诗共十七节,前三节讲述了诗人偶遇农家小女孩,简单的描述了一下小女孩的外貌及穿着,剩下的十四节全是诗人与小女孩的对话。描写小女孩外貌时,简单的几个词“一头茂密的卷发,头发像杂草”、“她就是个乡下孩子的样子,但是她的眼睛非常非常漂亮”,就勾勒出了农家小女孩的特征――外表普通,心灵单纯,美丽。在下面的诗人与小女孩的对话中,更是体现了简单朴素,清新易懂的语言特色。诗人在诗歌中描写小女孩的回答时,先是她“惊奇地向我张望”,而后又是“随口回答”,然后是“回答得又快又利索”,最后是“坚持回答”。这一连串对小女孩语气的描写,简单而直接,却能使读者对小女孩的形象有深刻的认识。诗中语言虽简单,却有返璞归真的感觉。
二、诗中的自然
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又是“湖畔派诗人”之首,他追求浪漫,热爱自然。华兹华斯深受流行于19世纪的一些哲学思想的影响,其中包括启蒙主义运动,卢梭“回归自然”的理论思想以及泛神论,从而使华兹华斯形成了自己对自然独特的认识: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关系,自然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自然是人类的良师,朋友和保护者。在他的眼里,自然才是真善美的完美体现,才能给人以生命的真谛和领悟。自然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因此华兹华斯的诗歌无不体现着他对自然的这种情结。
虽然本诗并没有像“Lines Composed a Few Miles Above Tirtern Abbey”那样描述大自然的风景,但在诗中,他写道“She had a rustic, woodland air. And she was wildly clad.”她就是个乡下孩子的样子,胡乱穿几件衣服,一身山野的气息,就是这样一种自然的美,”Her beauty made me glad.”诗人被震撼了。这既描写了他们所处的环境,又间接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在下面的和小女孩的对话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自然风景,但是在对话中,当诗人问小女孩兄弟姐妹几人时,小女孩回答道:“我们是七个,两个去了威尔士的码头,两个去了海上工作。”让人联想到浩瀚无尽的大海。在诗人纠正小女孩他们是五个人时,小女孩反驳道:“坟堆看得见,青绿一片”“离我家门口二十步左右”“两座坟相挨相靠”。通过小女孩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虽然逝去的人不再具有肉体,但是灵魂长存,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里体现了诗人“天人合一”的自然情结。只有在大自然中,人的灵魂才得以永生,才能给人以生命的真谛和领悟。
三、诗中的童心
真正优美的诗歌必然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显露。华兹华斯很小时就喜欢独自在田间漫步,欣赏大自然美丽的风景,思考自然与人生。童年的经历,对其儿童观的形成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所提出的“儿童乃成人之父”以及“灵魂前存在”的观点是其儿童观的核心内容。
本诗中讲述的童心,是本诗带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开篇第一句写道”A simple child”一个纯洁的孩子,仅此一句,就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儿童的爱怜与欣赏。在诗中的第四节,诗人问小女孩她兄弟姐妹共有几人,她说我们是七个,两个在威尔士的码头,两个去海上,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在她家附近教堂的墓园里。在这个小女孩的心里,分不清生与死的界限,她自己还常常到那织自己的毛袜,常常带着她的碗到墓园里,独自地吃,独自地唱,唱给她的在土里长眠的哥哥姐姐听。虽然他们静悄悄地没有回应,但在小女孩烂漫的童心中却不曾感到生死间有不可思议的阻隔。所以,尽管诗人一再纠正女孩,说他们只有兄妹五人,但小女孩却断然否定道:“不,我们是七个。”简单的话语,执拗的语气,虽然幼稚,却反映出儿童的天真和对亲人无尽的爱。在诗人看来,儿童虽然对世俗事物懵懂无知,却保持着内心的纯洁与天真,在成人的世界里,却缺少了这份纯洁与天真。诗歌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儿童的怜爱,更体现了诗人对儿童的热爱,对童真的赞美和对儿童时代的向往。在当今社会,人们的很多情感或许会变淡,情感变淡或许会减少许多失去的痛苦,但是,很多情感,我们是无法改变的,很多信念我们会一直执着的。就像那个小女孩,一直坚信“我们是七个”,无论身处何方,经历何事,唯一不变的是“我们是七个”,天上,人间,只要是你在心中。这里正体现了诗人的儿童观――“儿童乃成人之父”。在诗人看来,在文明社会中保持对自然的虔诚,成人后保留一颗童心,是实现完美人生的必要条件。
总之,诗歌以对话的形式,用简洁、质朴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童真的赞美和对童年的向往。华兹华斯对儿童时代的留恋和对童真的赞美,使得诗歌超出了纯粹写景咏物的范围,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体现了诗歌真正的美。
参考文献:
[1]郑侠.解读华兹华斯的诗歌《我们是七个》[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10:122-124.
[2]王盈盈.华兹华斯诗歌的浪漫主义――诗歌《We Are Seven》评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07:36-37.
篇2
摘 要 英国浪漫主义桂冠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歌彰显了回归自然,崇敬自然,热爱自然的主题,记录了诗人体味、体察、体验、体悟自然的生态维度。本文从生态美学的角度来挖掘华兹华斯诗歌中的美,以重新认识华兹华斯以及他的诗歌。
关键词 华兹华斯 诗歌 生态美学
华兹华斯被誉为湖畔诗人,他认为大自然是人生快乐、智慧之源头,他厌恶城市文明与冷酷的金钱关系,他寄情于山水,从大自然中得到慰藉。他用诗歌作为武器来捍卫人类与自然之爱的关系,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关怀,赞美自然的魅力,体现了自然性、整体性、交融性、主体间性的生态之维。华兹华斯的诗歌抛开了自我,融入自然,开放了全部感官,从而扑捉到自然发出的一丝一毫的信息与美。
一、华兹华斯诗歌中“自然性”生态审美原则
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歌承担起了为自然代言的使命,歌颂自然之美、之情、之爱。华兹华斯的诗歌充满了对大自然的崇敬,体现了大自然的辉煌与智慧。华兹华斯在《水仙花》中,这样来描写到,金色的水仙花迎春开放,/在树荫下,在湖水边,/迎着微风起舞翩翩。/连绵不绝,如繁星灿烂,/在银河里闪闪发光,/它们沿着湖湾的边缘/延伸成无穷无尽的一行;/我一眼看见了一万朵,/在欢舞之中起伏颠簸。水仙、树荫、湖水、微风、繁星、银河、湖湾等自然景观并置,形成了一副生态自然之美的风景画,体现出对自然本身之美的爱。而在《麻雀窝》中,华兹华斯用其情谊与爱与自然建立平等的关系,在人与自然之间架起了生态平等、和谐、关爱的纽带。总之在诗人的眼中,自然不是人认识的客体,而是成为了与人平等的主体;自然不是人利用的工具,而是与人互相尊重与爱的共同体。生态批评与审美是自然物本身的美和这种美的感知过程。由此可见,华兹华斯在其诗歌中用生态审美的眼光关怀着自然,感知着自然。
二、华兹华斯诗歌中“整体性”生态审美原则
华兹华斯在《致杜鹃》中用一幅整体的生态画面诠释着整体美。杜鹃鸟的歌声在山丘飘逸,流淌到聆听者的心怀,飞入那关阔的幽谷,抚摸着青青的草地,万物彼此融通,交织成整体性生态和谐的美好画面。《致蝴蝶》中,诗人从小到老一直这样,当看到彩虹就勃勃心跳,他希望永远保持儿时的天真,因为儿童是成年人的父亲。情境化为一,从一生成多,多最终归为一,这一就是自然大地的童真,正如道家思想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法自然的整体动态的和谐观念无不流淌在华兹华斯的《致蝴蝶》中。
三、华兹华斯诗歌中“交融性”生态审美原则
在《水仙花》中,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 /高高地飘游在山谷之上, /突然我看到一大片鲜花, /是金色的水仙遍地开放。“我”置身于自然万物,与其共存,相互关照,彼此交融。同时不难发现,物我之间的交融敞开了自我认识、自我情感,从而摒弃了自我观念、自我理性、自我经验,本能地与自然共呼吸,彼此启发,领略自然的智慧。华兹华斯在自传体长诗《序曲》中追忆了童年的经历,同时在于大自然交流共融的过程中发现,自然其实最接近上帝,自然感化、净化人性,纯洁人的孤寂情感。人与自然交融的审美可以克服人的孤寂,超越物化,达到自然“他者”的彼岸。华兹华斯诗歌无疑反映了生态批评与审美的交融性原则,唤起了人们感知自然的力量,鼓励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享受自然与人美好的关系。
四、华兹华斯诗歌中“主体间性”生态审美原则
华兹华斯的诗歌是与自然的对话和交流,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主体间的互动生成,从而生成了丰富的想象,生成了无限的美好,生成了对现实的超越,生成了对未来的憧憬。在《我好似一朵孤独的云》中,诗人在诗歌最后写道,后来多少次我郁郁独卧。/感到百无聊赖心灵空漠;/这景象便在脑海中闪现,/多少次安慰过我的寂寞;/我的心又随水仙挑起舞来,/我的心又重新充满了欢乐。人与自然彼此为伴,相互安慰鼓励,物我合一,人与自然相遇、相交、相爱,并敞开自我怀抱彼此,这正是生态审美的主体间性原则的彰显。诗人与自然契合在一个主体间的第三空间,在这里,传统二元对立形而上的逻辑大厦倒塌,一个开放和包容性的空间展开,生成着无数的可能性;在这一空间里,一切皆有可能,这里没有绝对的权威,也没有终极的意义,这里只有变化的可能性及不断的生成。华兹华斯中诗歌主体间性还体现在诗人通过和自然交流来超越现实处境,实现诗意的栖息。在《无题:我曾在陌生让你中间做客》中,华兹华斯写道,我曾在陌生人中间作客,/在那遥远的海外;/英格兰!那时,我才懂得/我对你多么挚爱。
篇3
1、他的抒情诗中用朴素且生动的语言直接将感情表达,解放了当时冗杂含蓄的语言风格,不仅对当时社会,而且对现代社会也有很大的意义。
2、体现大自然对其诗歌的创作所带来的无穷的灵感源泉,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以及其对返璞归真生活的追求。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新人类”的诞生
制作这款学习小游戏的想法源于培训团队成员的一次饭后闲聊。考虑到公司的大多数员工都是80后的职场新人,我们在想是否可以设计一个卡通人,模拟员工在工作中可能经历的种种难题、挫折、成长、收获,通过一些从真实中抽象出来的故事场景,用互动答题的游戏方式来引起大家的学习兴趣呢?
这个想法让我们兴奋,可是如何才能设计出这样的一款游戏?从产生念头到游戏实际成型,我们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
收集职场最佳实践知识,整合并提炼出知识推送重点;
编写游戏的故事剧本,构思游戏的逻辑结构;
确定动画表现形式、游戏主角及场景设计;
定案执行,利用微信平台设计游戏;
游戏测试,问题反馈及修正等。
最先诞生的是这款游戏的男主角,名字叫卡卡。这个小伙儿是东北人,20出头,典型的80后职场“新人类”,大学毕业后进入UP公司工作,担任市场部高级文员。和大多数80后一样,卡卡作为一名职场新人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他的身上有爱学习、爱思考、爱创新、爱生活等积极元素。他希望和大家成为朋友,共同克服职场难题,成功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尽早成为一名专业的职业经理人。
卡卡刚诞生时,形象的设计还比较简单、平面。当热爱平面设计的实习生小沈加入到“卡卡创作小分队”后,卡卡的形象逐渐精致和生动起来,而且被赋予了性格。之后,团队又设计了卡卡的小伙伴Lili以及更多的人物。
目前,卡卡这个人物不仅是本款游戏的男主角,也延伸成为了银联培训中心公众微信平台的小编,他还为银联的培训代言。未来,他甚至有可能成为一个智能机器人,实现更完美的学习交互体验。
移动化的渠道
目前,E-learning、M-learning、移动APP都已经不再时尚,最新的热点是微信应用。大多数的公众微信平台被用于单向的信息传播,而我们更看中的是学习者的自发式交互。玩家可以通过发送关键词来获取知识点,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卡卡升职记”通过公众微信平台,只要关注“银联培训中心”的订阅号,发送关键词“kaka”,就可以随时随地在游戏中进行学习。针对这款游戏,我们做过一次玩家的体验调研,参与的200多人中有189人认同交互式的学习方式,认为它有价值。
在通过微信进行碎片化知识传播的同时,我们还将玩家引导到E-learning平台上进行系统性的学习。例如,“卡卡升职记”每一集都会推送一个有代表性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同时提醒玩家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相关的管理技巧,可登陆“银联网络学院”(),在“领导艺术”栏目和“管理进阶”子栏目里浏览更体系化的课程。
游戏化的体验
“卡卡升职记”作为一款游戏,其吸引力从何而来?玩家的“兴趣”何以产生?“参与”如何实现?
有趣才有吸引力。“卡卡升职记”的设计在于借助游戏的模式,在任务中自然地植入知识,帮助玩家在跌宕起伏的模拟游戏情景中完成基于问题式的交互学习。在未来的设计中,或许会给玩家提供挑战性更强的使命和量身定做的学习任务。这些任务既能由单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多人一起参与。
有价值才有吸引力。“卡卡升职记”的核心是向玩家推送课程知识点,在内容设计上提供的是接地气的职场“干货”。同时,游戏设计团队对培训内容的组建进行了拓展,推出了“卡卡学业务”环节。该环节更加侧重于培训与业务的结合,由行业内的专业老师提供素材支持,以指导玩家对业务知识的实际应用。
创造简约而细致的参与法。在游戏互动过程中,玩家可通过简单的“关键词”触发每一集游戏,同时回复“答案编号”,参与互动答题。答对会给出通关密码,答错会给三种逻辑路径选择――知识点讲解、重新作答、场外求助。
在游戏中,我们允许玩家判断失误或选择错误,这并不表明整个晋升的失败。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学习到实在的知识点,获得成功的,能更加自信地在现实工作中接受挑战。
我们注重游戏成就系统的设计。每一集顺利过关后,都会获得下一集的通行密码;全部通关后,可成功晋升至更高级别。游戏同时设计了终极大抽奖环节,抽奖密码是一季(共五集)的通行密码之和。很多玩家会为了集齐密码再重新玩一遍,不断地实验抽奖密码。这进一步增加了游戏的挑战性和对玩家的黏性。
整个游戏情节和过程的设置,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与参与性。真正吸引玩家的是游戏所创造的趣味性。趣味性激发了玩家的参与性,成为吸引玩家不断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碎片化的内容
相信一些朋友常常会思考该如何利用好宝贵的碎片化时间,也有一些朋友抱怨自己的时间被碎片化了。
比如,阅读一本书,还没看完一页,就拿起手机看看朋友圈,然后继续阅读,过两分钟又拿起手机回复评论,于是,一本书的阅读时间就“被碎片化”了。
之所以称之为“碎片化”时间,是因为这种类型的时间并不是长而完整的。比如,我们想用手机玩个小游戏,这并不需要我们抽出特定的时间,只需要用每天的碎片时间来玩就可以了,比如等车、坐车,甚至睡觉前等等。据一项调查显示,用户一天之内的APP使用率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上升,直至晚间9点左右达到顶峰。而其中占据比例最多的是游戏、社交及图片分享和新闻、杂志。
银联培训中心从培训课程推送游戏化的模式入手,思考如何让培训对象的碎片时间变得有价值。“卡卡升职记”的推送很好地利用了培训对象的碎片化时间,一周一季,每季推出五集,每天一集,一集只用5分钟的时间。这样,玩家玩一集轻松的游戏绰绰有余,同时还可以学习到我们推送的实用知识点,既有趣、简约又有实效性。“卡卡升职记”做到了将“碎片化”的培训内容趣味性地融入宝贵的“碎片化”时间里。
如此碎片化的内容又该如何管理呢?如果说,碎片化的知识是积木,那么,想要建构一座知识大厦,还需要进行系统化和结构化的规划。
“卡卡升职记”的培训内容设计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分别是办公技能类、通用管理类、商务礼仪类和银行卡知识类。每季都会从这四类知识库中提炼五个知识点作为挑战,碎片化地推送给玩家;每一季结束后再将知识点进行汇总。玩家可在银联培训中心的公众微信平台回复“kakazs”,体系化地温故而知新。
这是一个“体系化的知识库建构―碎片化的知识点推送―用户体系化的知识梳理”的知识传递和管理过程。做到了“碎片化”后再“聚合”,将碎片化的部分重新整合。可以说,未来的碎片化也是整合化。
社区化的互动
“卡卡升职记”推出后,农商行的培训经理正巧来银联培训中心交流。在谈到他们的员工如果对游戏中的问题持不一样的观点时,员工就会一起探讨答案,这其实也是一种自发性的社区建设。
在“卡卡学业务”的设计过程中,游戏团队初步探索了垂直社区的建立。在第一季“金融IC卡学习季”中,增设了“我要提问”和“心动分享时刻”两个环节。关于业务知识方面的问题,玩家都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得到回复,还可以和专家老师进行互动,同时也可分享自己在金融IC卡方面的经验。
通过这一尝试,我们发现玩家在特定的业务知识方面,有交流、分享的欲望。这时就需要创建一个社区,为感兴趣的玩家创造一个合适的、自由交流的互动场所,使他们能就相同的话题展开深入的讨论,从而增强玩家参与创造内容、分享内容的积极性。这也是未来“卡卡升职记”与“卡卡学业务”需要不断探索和创建的社区化模式。
“卡卡升职记”是对未来培训移动化、碎片化、游戏化和社区化的创新尝试。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新人类”(80后),有其独特的行为模式和需求。如何顺应他们的需求,让他们对培训如痴如醉,相信银联培训中心的游戏化学习能为此创造无限的可能。
篇5
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印度半岛的佛教在传播的过程中,逐渐从神坛走向民间,这个过程包括佛教的传播与演化。佛教的传播应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方面是佛教在印度本土的传播,另一个方面是佛教的向外传播,即所谓的“佛教东渐”。
人们传播佛教是通过两种形式进行的:一种是佛教教义的传播,另一种是佛教人物形象的传播。就后者而言,佛教人物形象的传播是以一定媒介并借助一定的形式进行的。例如,雕塑图像、绘画图像就是最为主要的两种方式。正因如此,佛教与陶瓷材料及其塑造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佛教世俗化是指佛教在传播中逐渐与世俗文化结合的过程及其结果
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发生在印度半岛的宗教,是为了破除婆罗门教在印度的政治统治而出现,并逐渐形成的一种世界性宗教(一般认为,世界三大宗教为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由此可见,佛教一开始就为自己的世俗化埋下了种子:产生佛教,实际上,就是为了反对婆罗门教的政治专制统治。换句话说,佛教从神坛走下,变成世俗化仅仅是时间问题。因为,只有将宗教披上神圣的外衣,才能确立它不可动摇的地位,从婆罗门教分离出来的乔达摩・希达多是十分清楚这一点的。尽管佛教将自身宣传得极其神圣,可是,它依然露出了破绽,这是由其十分鲜明的目的和动机决定的。
乔达摩・希达多竭尽全力地反对婆罗门教,并殚精竭虑地创立了佛教,可是,他并没有看到佛教世俗化带来的繁华景象。这正应验了“前任栽树,后人乘凉”的俗话。而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统一了印度半岛,并实现了武力争夺人口和土地的目的。此时,尽管被征服者已经俯首帖耳,但战争也将孔雀王朝拖得筋疲力尽而不能再战了。于是,阿育王采用“休养生息”的策略替代了“穷兵黩武”。
然而,与被征服者罢战言和并“休养生息”,必须要安抚人心。这样,当年,乔达摩・希达多为之终生奋斗的结果自然成了十分疲惫的阿育王渴望稍事休息的“枕头”。阿育王采用了佛教教义,以佛教的道德为国家的正式规范,即采用说教的方式替代武力,并用和平方式来建设繁荣的国家。从此,“佛祖释迦被奉上神灵的地位,佛教艺术作为宣传教义的工具产生,并随着佛教的兴盛而兴盛,随着佛教思想的蔓延而流溢四方”。就这样,孔雀王朝成为政教合一的国家,这于佛教世俗化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二、佛教世俗化是佛教与人们日常文化生活结合的结果
“佛教东渐”是最富有戏剧性意义的。东方许多王朝都希望如当年阿育王那样,以佛教为国家政纲,形成政教合一的施政形式。如果分析其中深刻的原因,不难看出,当年阿育王将乔达摩・希达多奉为神灵,实际上已经将他从神坛拉了下来。于是,在佛教经过的地域,人们纷纷效仿当年的阿育王,利用各种媒介传播佛教教义,并使之广布而深得人心。与其强行说教而使人诚服,还不如广造佛寺与大树佛尊,并将广大有思想不良倾向的人吸引到佛寺,让他们跪在佛祖面前来做预前“忏悔”。因此,“佛教东渐”的最伟大成果,就是实现了这一政治安抚的目的。
另外,佛教世俗化是佛教与人们日常文化生活紧密结合而演绎出的多种表现形式,它直接成为世俗的人表达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与各类政治集团大树佛教人物形象宣传佛教教义以安抚人心的目的相比,世俗的人将佛教教义和佛教人物形象直接用于生产和生活,更显得诚实可靠。这种行为的继续发展及其衍生,不仅使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也使社会经济逐渐繁荣。“佛教在拥有更为广大信徒的同时,其自身也被崇尚者依据自己的精神和现实利益需求,进行新的诠释和熔铸,进而导致了中国文化的熔炉中生成了一种奇妙的现象。”实际上,在“佛教东渐”中,佛教为中国崇尚者的阐释是更加具有创造性的。隋唐以后,尤其是宋、元、明、清之际,随着佛教大众化传播,寻常百姓与佛渐渐结下了亲缘。唐代就逐渐产生了专业画家绘制佛教内容的绘画队伍,也产生了较前朝更加丰富的以佛教题材为基础的绘画作品。宋元以来,文人画的兴起与卷轴画的兴盛,越发加快了佛教绘画的创作与在民间的传播速度。于是,各类工艺美术也竞相将佛教人物形象作为他们生产和出售的对象。在工艺美术领域,人们逐渐广泛地利用金属、漆器、木雕、石雕、陶瓷、泥塑等媒介和表现形式,将塑造好的佛教塑像放置在门楣、厅堂、书桌、书架等人们认为是适合环境中,这与放置在佛龛中并加以焚香的目的或文化语义是完全不同的。
于是,利用各种物质材料所塑造的佛教人物形象被人们视作一种工艺美术品,这就愈加使佛教走向世俗化的“深渊”。
三、真实的目的和动机
与石窟造像时代不同的是,采用各种材料制作佛教人物形象已经是一种具有经济利益目的和动机的行为。各类工匠制作这样的佛教人物形象,是为了自谋生路或养家糊口;组织生产与制作这类佛教造型形象的个人或组织,是将它作为商品出售,来赚取经济利益。仅仅以他人易于接受的言辞或说教来赢得更多顾客而已。在买方看来,为了不亵渎神灵,将买称作“请”,实质上是一种裸的商品买卖行为。以上种种综合构成佛教在中国世俗化之后的文化本质。因此,德化窑瓷工大量制作瓷质的佛教人物形象,是为了赚钱盈利,是商业化运作的一种模式。
在德化窑,人们利用陶瓷来塑造佛教人物形象与其他地区人们利用石、木、泥、漆等材料制作佛教人物形象的目的和动机没有本质区别。正是德化窑瓷工利用优质的陶瓷材料制作了别具一格的佛教造型形象,才在东南一角树立了陶瓷文化的一个典型。
明代德化窑白瓷成为佛教世俗化表达的物质媒介,而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成为支撑其不断进步的重要因素,还有,与当时相适应并相匹配的是商品经济环境。
在商品经济支配下,结合陶瓷生产技术与产品销售为一体化的商品经济文化,是工场手工业时期主要的社会文化特色。为此,任何与商品经济文化相适应的社会事务和现象,都得到合理的解释与定位。反之,任何与商品经济背道而驰或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社会事务和现象,都难以在社会环境中生存与发展。换句话说,在商品经济社会环境中,一切的社会化生产都披上商品经济的外衣并合乎规律地发展起来。
总而言之,佛教在世界范围内的世俗化,是分地区、分时间、分领域展开的,它具有政治文化色彩、意识形态色彩、艺术文化色彩、经济文化色彩等,不管怎样,都不能脱离它的本质特征,即佛教已被利用,用于商业活动。
四、结语
篇6
春节刚过,市委召开十三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研究部署事关二市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动员广大干部职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地大势强,富饶秀美、平安和谐”的巴州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XX年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极为重要又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在克服困难中取得新成绩的一年。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州各级党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的重大决策部署,主动应对挑战,积极化解风险,全州经济稳中有进、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建设扎实推进。预计全年完成生产总值587亿元,增长8%;地方财政收入31.9亿元,增长37。4%净增8.59亿元,比“xxx”规划26.5亿元真的奋斗目标多收近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1亿元,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5787元,增加549元。农业丰产丰收,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实现新突破,库尉一体化迈出坚实的第一步,基础设施、房地产、矿产开发投资比重加大,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继续加强,库尔勒市建设成全国文明城市。“平安建设年”活动富有成效,争创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四连冠通过初体验。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全州各族干部群众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结果,凝聚着二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心血和奉献。在此,我代表州委、州人民政府向在座的各位,并通过大家向二市全体职工表示亲切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今年是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实施“xxx”计划的关键的一年。州委八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和自治州“两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做出了全面的部署,提出要围绕“三大目标”,加快实施“二十字”战略布局,抓住重点,扬长避短,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多投入、快产出、保增长,力争提前一年实现“xxx”规划的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等主要指标,推动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包括二市在内的全州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二市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xx和xx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自治区党委对市工作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处理好屯垦和戍边、特殊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市和地方三个重大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更大的发展。
一要更好的发挥推动改革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大军的作用。越是在经济发展面临较大的困难的时候,越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从全州经济专业化分工、产业间协作这个大局来谋划发展,坚定不移地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在巩固和做强特色农产品加工、纺织等优势产业的同时,围绕钾盐、煤炭、电力、石油石化等产业的发展,多带动力强的骨干项目,大踏步推进新型工业化。要继续抓好库西工业园区的综合承载能力。州委、州人民政府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二市的发展,全面落实市工业企业地方税收返还政策,进一步完善互惠互利机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交织、融合发展。要着眼于建设高标准节水灌溉、农业机械化推广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特别是要在转化升值、创立品牌上下功夫,不断扩大特色农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要认真贯彻xx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深化团场改革,加快社会主义新型团场建设,促进职工持续稳定增收。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大好机遇,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和市的支持,加大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增强经发展后劲。要坚持不懈抓好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千方百计地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好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干部职工。
篇7
论文摘 要:王国维被人们称作中国文化和文论的但丁。《人间词话》终结了传统文论,而《红楼梦评论》又开启了现代文论。《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是“境界”,以“真”为审美标准,以自李白至近代词人的著名词作、词论为依托,将自己的美学标准和美学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王国维著作《人间词话》中包含了他对词论、词品、词人、词史等各个方面的独到见解,四者交错,而以“句”品词,就“格”论人,复由诗而词,由词而曲,窥文体之兴替盛衰。《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而以“真”为审美标准,提出了“隔”与“不隔”等美学观点,这些既是王国维评价古今诗文成就,判别文学真伪的基本准绳,也是他以“境界”说建立其理论体系,超越于前人“兴趣”“神韵”等论说的美学基石,可以说“境界”既是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也是其思想的归宿。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引用了自唐代至清代的著名词人的近百首词句及众多词论著作中的名言名句,来阐述自己的美学观点,或批评或褒奖,通过自己对美学独特的观点对这些词作进行逐字逐句的品评,大到时代的文学创作审美倾向,小到具体作家具体作品的具体字句,都有自己独到的标准和观点。
一、词论:“词以境界为最上”
《人间词话》开篇名义,将境界视为核心,“词以境界为最上”,境界不仅是词之“上”,而且是词之“本”。“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自有名句”[1] ,有境界之词是时代之绝唱,词中之翘楚。其著名范例“‘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通过北宋词人宋祁的《玉楼春》以及张先的《天仙子》中独特的用字用词,分别将沉郁和活泼的境界全盘托出。
“境界说”继承了古代传统文论的审美标准,同时又有所突破,王国维在提出“境界说”以后,不仅把境界当成艺术创作的根本,还当作判断作品好坏的最高标准。
此外,王国维对于“境界”,有其独创的观点“三境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2] 。“三境界”曾被王国维写入《文学小言》,分别引晏殊、柳永、辛弃疾词中的名句构成。这是借此论学,或者说是以词中名句喻为学之志,是从诗词、艺术的意境来通至人生、生命的境界。王国维的诗词鉴赏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活动、审美的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生命与人生的存在方式。
王国维的“境界说”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美学观点,就是“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朱光潜在《诗论》中评价王国维的“有我”和“无我”的分别是一个“很精微的分别”,但“所用的名词似待商酌”,而且“优美”和“壮美”是叔本华所提出的美学概念,在文学艺术创造中,意志摆脱了物我之间的利害关系,所创作的作品是优美的;相反,作家、艺术家受意志的困扰,不能摆脱物我之间的利害关系,所创作的作品就是壮美的。
二、词品:“词之雅郑,在神不再貌”
由此,王国维得出一个超卓的美学结论:“词之雅郑,在神不再貌”,我们评价诗人的高雅与浅俗,不是只看它外在的形式,更主要是看它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以“真”作为衡量标准,王国维将自己对词人的喜好表现得一览无余。显然,在形式与内韵的关系上,王国维更重视后者,他所谈的“忧生”“忧世”“雅量高致”“赤子之心”等,都是对一个词人内在性情境界的鉴赏,这是王国维《人间词话》所标举的一种重要的人生美学情致。 转贴于
以陶渊明的诗歌为例,如李泽厚所说,“他创造了超然事外,平淡冲和的艺术境界。”在他看来,不是外在的轩冕荣华、功名学问,而是内在的人格和不委屈以累己的生活,才是人生正确的道路。所以只有陶渊明,才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感叹和政治忧伤,都在对自然的爱恋中得到安息。
三、词人:“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必有高尚伟大之人格”
《人间词话》中,对词人的评价很中肯,然而,作者喜爱的词人显而易见,从对他们的评价中,作者不自觉地流露出自己的“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必有高尚伟大之人格”的观点。
王国维对李后主李煜的推崇,他按照“一代又一代之文学”的文学进化观,认为“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为验证,旨在说明李煜的词“以血书者也”,突出“神秀”,因为李煜的词写真性情、真感慨,写出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心声,超出了宫廷,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去,写恨言愁,意、境两浑,扩大了词的境界。
他在《文学小言》里提出文学有二元质,即“景”和“情”,所谓境界,就是情感与景物的融合,而李煜之所以受到他如此高的评价,也正是因为李煜在抒感时的境界,没有失去赤子之心,保持了一颗真挚的童心。
还有一位五代词人为王国维所喜爱,就是被王国维称为“开北宋一代风气”的冯延巳,他的词虽然也写男女之间的离愁别恨,但是摆脱了“花间派”词人对女性容貌服饰的表面性的过度描绘,着重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以及对人生意义的体验,含蓄婉约,情深笔细,清新流丽。
同样受王国维推崇的,还有“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评价“少游词境,最为凄婉。陶渊明和纳兰容若也是王国维眼中“真”的代表,尤其以纳兰容若为例,王国维对他的评价相当高,“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源于他“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所以“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总之,《人间词话》不仅用境界来描述和揭示艺术的本体、精神、创作手法,还用境界来描述和揭示人生的精神境界,把艺术、审美与人生实践结合起来论述,形成了一种表达模式,这无疑是王国维对中国美学的一大创新[3] 。
而他所提出的“境界说”和依据“理想”和“写实”区分,构成“境界说”的“有我”“无我”“造境”“写境”“观我”“观物”“主观之诗人”“客观之诗人”等文学审美标准,开启了“一代之文学”的新理论,而王国维也称得上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新文学理论的先驱,是近代中国放眼“宇宙人生”,把传统的文学艺术,包括抒情的诗词和叙事的戏曲、小说,在理论上从封闭推向开放,从守旧引向创新,从古典转为近代的第一人。
参考文献:
[1]陈鸿祥编著.人间词话人间词注评[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篇8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教师专业化发展;问卷调查;思考;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0-0016-03
河北省从2009年秋季开始实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可以说,这一轮课改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教育理念新、教学能力强的专业师资队伍。新课程改革凸显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紧迫性,也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和机会。2010年和2012年,我们先后对河北省高中新课改实施中的教师专业化状态做了两次问卷调研,看到了成绩,更发现了问题。据此,对普通高中教师专业化建设和发展进行了一些思考,形成了一些认识。
一、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必须强化教师专业伦理,提高认识水平
教师已被确立为专业人员,已不再是仅为生计而奔波的单独个体,而是按照一定的专业伦理标准进行活动,进而解决人生和社会问题的社会不可分割的一分子。教师的专业首先应是教育,其次才是学科。这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首要认识问题。
目前,对教师专业化问题已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认为“教师专业伦理”是指教师为维护职业声誉,在从事教育、教学这一专业活动时所必须遵守的一套基本的制度化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是教师职业社会及其专业伦理性的集中表现。教师专业伦理是应教师全面专业化的要求提出来的,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必然要过渡为“教师专业伦理”。然而,道德只关涉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而伦理则关涉形成共同体的内部所有成员及他们依据社会规范进行的互动,因此,伦理比道德的范围更宽,外延更广。
但是从调查得知,有七成多的教师没有选择教师专业化内容中应包括的专业伦理。而知道专业伦理含义的教师也只有23.90%。
请看相关调查数据。
您认为目前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迫切需要增强哪些方面的能力:(可多选)
A.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
B.教育科研能力
C.驾驭课堂能力
D.自我教学反思能力
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您认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应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可多选)
A.专业知识 77.70%
B.专业能力 80.44%
C.专业伦理 36.91%
您知道教师专业伦理的含义吗?
A.知道 23.90%
B.含糊地知道,但说不太明白 51.20%
C.不知道 24.90%
第一次调查时,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占53.36%,教育科研能力占36.83%,驾驭课堂能力占21.66%,自我教学反思能力占13.89%;到第二次调查时,其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占56.54%,自我教学反思能力占53.20%,教育科研能力占50.53%,驾驭课堂能力占49.62%;而知道教育伦理的仅占23.90%,认识含糊或根本不了解的竟占76.10%。
调查数据显示了三个问题,第一,一年多来,除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外,其它方面都有了成倍的提升,说明教师专业化发展正在向深层次迈进;第二,自我教学反思能力由原来的倒数第一,排到了正数第二,说明教师在实现专业化发展道路上找准了路子;第三,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轻视专业伦理,对专业伦理这个根本性问题认识淡漠。
由调查和社会共识可见,我们必须强化教师的教师专业伦理,提高认识水平,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高中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进程,提升高中教师整体的专业化水平。
二、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要进一步提升校本教研的层次
由两次调查可见,在一年多的课改实践中,校本教研的层次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相关调查结果如下。
在1314份有效调查问卷中(以下统计均以1314作为基数),省级示范性高中占83.26%,市级示范性高中占7.91%,城市普高占8.14%,农村普高占2.05%;按学校所在地划分,位于乡镇的占8.90%,位于城郊结合部的占13.55%,位于城区的占78.69%。(第一次调查这些数据为: 有效调查问卷1325份中,省级示范性高中占87.20%,市级示范性高中占7.64%,城市普高占0.96%,农村普高占4.20%;按学校所在地划分,位于乡镇的占13.62%,位于城郊结合部的占11.95%,位于城区的占74.43%。(其中,比例累计大于或小于100%,是因为有重复选择或漏选,以下同。)
具体来说:
(一)教师对新课程的认知情况
这说明,教师对新课改的信心更足了。
(二)教师与外界的交流情况
这说明,校长的理念更开放了,对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的渠道更宽泛了。
您对高中新课程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提升通过什么途径获得(可多选)。
A.学校定期组织的校本研训
B.自学(书籍、报纸、期刊、网络等)
C.外出学习与交流
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上图显示,在第二次调查中,教师们对外出学习与交流、自学、校本研训三项内容的地位认识由第一次调查中的分列一、二、三位,变为了三、一、二位。这说明,开始时迷惑、不知怎么办而强烈希望外出学习与交流,现在已经知道该如何做了,关键在如何落实;教师已经认识到自学(书籍、报纸、期刊、网络等)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首要因素,其次是校本研训,只有研究较深层次的问题才需进一步外出学习与交流。这是高中教师一年多来最明显的进步。
(三)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情况
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有(可多选)
A.校本教研主要为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
B.校本教研含有主题研讨、理论学习等深层次内容
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上图显示,在第一次调查时,校本教研中以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为主要形式的占61.36%,校本教研中含有主题研讨、理论学习等深层次内容的占16.08%,到第二次调查时,校本教研主要是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占81.43%,校本教研含有主题研讨、理论学习等深层次内容占51.22%。调查显示,这两项都有了很大变化,在传统的校本教研内容没有减少的前提下,主题研讨、理论学习等深层次内容增长了两倍多,说明一年多来,校本教研层次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两次调查结果显示,校本教研的关注点,第一次主要是新课改理念的认识和理解问题,第二次则主要是新课改理念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的落实和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如何实现专业化发展等深层次的问题。
但仍有近一半被调查者所在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仍停留在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低层次水平上。
可见,加速教师专业化进程,还要进一步提升校本教研的层次,丰富其内涵,强化其深度,以确保教师专业化水平向更高水平迈进。
三、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要进一步加强各项制度建设
就河北省高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状况看,要实现整体较高水平的专业化,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1.对准新入职教师追加教师资格考试。从2012年开始,依据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河北省作为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省份,对2012年新入学的师范生,在毕业时,还要进行教师资格考试,以严把教师入口关。从长远来看,这对全省教师队伍整体的专业化是一个非常利好的举措。高中校长一定要把这一精神传达到每一位教师,增强在职教师的使命感。
篇9
南华寺座落于韶关市区东南22公里的曹溪之畔,六祖慧能在这里创立了禅宗,是佛教禅宗的祖庭。1983年,南华寺最早一批被国务院定为国家重点寺院。
禅宗是中国的独创,是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印度佛教只有禅学,没有禅宗。相传达摩从印度来到北魏,提出一种新的禅定方法。达摩把他的这一禅法传给慧可,慧可又传给僧璨,然后传道信、传弘忍。弘忍之后分成南北二系;神秀在北方传法,建立北宗;慧能在南方传法,建立南宗。北宗禅秀不久渐趋衰落,而慧能的南宗经弟子神会等人的提倡,加上朝迁的支持,取得了禅宗的正统地位,因而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慧能也因而为成为禅宗实际上的创始人。由于从达摩到慧能经过六代,故传统旧说将达摩视为“初祖”,而把慧能称为“六祖”。
禅宗创立之后,影响不断扩大,自身也不断发展,形成了曹洞、云门、法眼、临济、沩仰五大宗派(世称“五家”异花竞放的局面,它们不但取代了国内其人宗派的地位,而且还传播到国外。公元九世纪,传入朝鲜;公元十二、三世纪,又传入日本,并成为这些国家佛教的主流。此后,禅宗又自东亚传至东南亚乃至欧美等国。现在,每年都有大批国外的佛教徒前来南华寺朝拜祖庭。
南华寺始建于南北朝明的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据史料记载,是年印度高僧智乐三藏自广州北上,途经曹溪,“掬水饮之,香味异常”,“四顾群山,峰恋奇秀”,“宛如西天宝林山地”遂建议在此建寺。天监三年,寺庙建成,梁武帝赐“宝林寺”名。后又先后更名为“中兴寺”、“法泉寺”、至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宋太宗敕赐“南华禅寺”,寺名乃沿袭至今。
篇10
1.分类扩词:车的种类还有吗?(货车、客车、出租车……)
与车关联的名词还有吗?(车头、车胎、车轮……)
与车相关的动作还有吗?(候车、开车、塞车……)
2.补充积累:赛一赛,看谁说出的词语最多,哪类词语最多。
以上这个片段,让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将生字融入词语,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将已有的零散的关于车的词语分类组合成三个集成块。通过一个练习,学生脑海里三个丰富的词语库就初步形成了。最重要的是,通过导图清晰地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这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义、有条理地思考、准确地表达很有意义。这一板块的教学启示我:一图胜千字,图是最直观的语言,易读、易懂、易记。识字教学可以适当借助导图,把思维呈现出来。以下是笔者对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具体应用的一点思考。
一、以图解意,见归类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我们可以带领学生绘制思维导图,通过词语分类,体会不同用法,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导图能比较清晰地展现学生完整的思考过程,展现准确的学习思路,看到学生识字思维的条理性。
统编本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识字4《日月水火》一课,是象形文字的学习。怎样帮助学生提高象形字学习的兴趣,并积累更多的象形字呢?我们可以分四步教学。
第一步:看象形文字图片,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出示“日、月、水、火、山、石、田、禾”的甲骨文字形)在猜字游戏中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第二步:观察象形文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进行比较,发现古今字形的变化,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
第三步:古今字形结合记忆汉字。
第四步:绘制思维导图拓展。(家长帮助完成,小组交流汇报。)
这个导图设计意图有三个:其一是将本课和前面第三课的“口、耳、目”这三个象形字得以归整复习,明确象形字的属性。其二是古今字形对照进一步记忆汉字。其三是在家长帮助下将象形字的认读范围扩展。导图较直观地展现了学生目前已学象形字的“家族成员”,较清晰地展现了学生对以往学过的知识所进行的系统归纳和梳理,并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二、以图展思,见联想
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是学生展开联想的过程,合理的联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敏捷度。低段的识字教学中绘制思维导图,常常是围绕一个汉字一边想一边画,强调学生思想发展过程的多向性、综合性。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联想使这个汉字到那个汉字,从课内到课外,大大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范围。
如统编本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四季》一文中,“春”的教学片段:
1.借助拼音,学生正确认读“春”。
2.看见“春”字,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根据学生回答,绘制思维导图。
3.你想用哪些诗句来描绘春天的景色呢?(“竹外桃花三两枝,川江水暖鸭先知”……)
4.从课外书上读到过哪些描写春天美景的句子?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春天来了,大地换上了新衣裳……)
5.你还能记住哪些描写春天的好词?(春暖花开、桃红柳绿……)
6.想一想:还有哪些人与事与“春”有关?(春之歌曲、春之故事、春之景象……)
利用导图将与“春”相关的春之美景、好词、佳句、诗词来了个“头脑大风暴”,是高效的学习的一种手段。此导图清晰地将学生的联想轨迹可视化,以最大的开放性,从一个中心点开始向四周发散。可见,导图的独特结构,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丰富的创造力和联想力。
三、以图导延,见类比
一年级的学生识字时最大的问题就是“忘得快”。利用思维导图能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新旧知识无缝衔接。通过思维导图展示学生分析与综合的思考过程,可视其思维的深度。
如统编本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识字3《小青蛙》一课中,要求会认的字有“清、晴、睛、情、请”,并且“青、情、清、晴、请”要求会写。教学中,我抓住“青”字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一字开花”,将新旧知识整合,在类比迁移中帮助学生快速复习。
1.熟读儿歌,理解识记。(“河水清清天气晴,小小青蛙大眼睛。”……)
2.观察偏旁,明了字义。(和水相关,加三点水;和天气相关,加日字旁;和眼睛有关,加目字旁……)
3.老师示范做:清---清洁---我们的教室很清洁。
4.小组合作完成:1~2个生字的导图
5.课外延学:拓展“青”字开花的学习。(在家长的帮助下,绘制思维导图。)
从给“青”字加部首,到组词、说句子,用形象直观的思维导图来展现学生有条理的、清晰度极高的学习过程。教师“举一”,学生“反三”,从教师示范做、到小组同伴合作做、课外拓展做,一步一步放手,引导学生完成思维导图。而且这样的学习过程有非常强的个性化特征,体现个体思维的多样性。这种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