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猫的影评范文
时间:2023-04-08 11:37: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功夫熊猫的影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消费者的信息来源可能包括个人、商业(广告、海报等)、公众(大众媒体、颁奖机构等),或者经验。一般来说,消费者接触最多的产品信息是来自营销人员所操控的商业来源。而另一方面,对于消费者最有效的信息则多来自个人来源。更多的情况则是商业信息与个人信息相结合。②
“功夫熊猫”就是这样,开始了他的“功夫之旅”,轻松拿下北美票房两亿多美元,中国国内的票房十天创下九千六百万元③,还没完,这还不包括那些从其他途径观赏“熊猫”的观众以及延迟放映的四川地区。
功夫熊猫制作团队“出招”
认识消费者――定位目标市场。主流的动画电影早已超出了吸引小朋友的境界,梦工厂当然深谙此道。要想吸引“大”观众,仅凭纯熟的3D技术、熟悉的青蛙变王子的故事情节、重量级的主角形象是远远不够的。了解观众想要什么是至关重要的。好莱坞所擅长的,就是为观众提供一个美好的夜晚,一个舒适的娱乐环境,一个舒服的什么都不用多想的境界。都市的快节奏生活让很多观众期望一种平静和欢乐。很多剧评家或文人博客都对这种熊猫“西用”的做法颇为敏感,认为这伤害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威胁了中华民族的文化④。也许吧,可是中国什么时候才能把自己的国宝打造成功夫明星呢?其实,也许好莱坞们并没有这么想,他们看中的是这样一个未被发掘的角色,而如何制造出惊人的票房才是他们更热衷的,他们知道他们的观众想要什么,即使让他们的观众发现他们的笑料是多么地程式化、多么地老套、多么地好莱坞,没有关系,愿意掏钱到影院去看就好。
产品设计与定位。中国的熊猫――世界的熊猫。杜骏飞曾从艺术文本的角度,提出“契合”与“游离”的概念,他指出,“契合”指的是文本符合受众经验和自然想象的部分,而“游离”则指的是文本超出受众经验和自然现象的部分⑤。艺术信息与受众经验的契合是传播的基础,而对受众期待的艺术信息的游离又是展现创造力的绝好机会。从这个角度来看,功夫熊猫的创作无疑是“契合”与“游离”的良好搭配。
中国的功夫――世界的功夫。功夫片早已不再是中国电影的秘密武器,外国人会功夫,现在连这个胖胖的有着绿色眼球的外国熊猫也成了“龙武士”(Dragon Warrior)。中国的功夫走向世界,无疑也让中国观众更增加了骄傲和自信。
大腕配音。无疑,这是最具炒作力量的,大腕配音从来都是好莱坞动画电影的炒作热点。
院线,大众媒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当功夫熊猫“新鲜出炉”的时候,好莱坞们就等着看票房成绩和观众的表现了。当然,如何让观众更多地了解这部耗时五年之久、耗费上亿美元的动画巨制就更是好莱坞的拿手小菜了。大众媒体“狂轰滥炸”,从台前到幕后,从“推迟上映”到“抚慰伤痛的情书”,从“后史瑞克时代”的到来到熊猫续集采风,等等,一切话题皆是话题,只要有曝光的机会,就有火爆的场景。
至于院线,大肆的宣传,火了电影,更带动了上座率,不亦乐乎。
观众与影评人“接招”
自功夫熊猫上映以来,对它的谈论就没有停止过,也许是熊猫惊人的票房让它成为“众矢之的”,有人“欢喜”,有人“忧”。谈论的焦点主要是熊猫这一文化现象,影评人(当然不包括营销方策划之内的),敏感的文人,以及“小老百姓”,通过报纸、电视、个人博客等方式,抒发自己对熊猫的看法。很多人怀着忧国忧民的思想,大骂功夫熊猫的“丧权辱国”,观看者的“崇洋”,中华文化的“内忧外患”;更多的欣赏着、把玩着、回忆着梦工厂带给我们的喜悦。仅新浪熊猫专题上有关熊猫的讨论帖子就有86页之多,观点鲜明,喜欢的超级喜欢,厌恶的也至少欣赏过。更有很多个人博客奋起抵御赵半狄等“不可理喻”抵制熊猫之流。
结语
与上映不久的国产动画电影《真功夫之奥运在我家》相比,《功夫熊猫》在营销上更为成熟,特别是他们所熟谙的口碑营销。
当内地电影还沉浸在自我吹嘘、自我炒作的玄景之中时,国外的电影更多关注的是观众的感受,愿意接受的是来自他们的讨论,比如《金刚》在拍摄时就开通博客,积极吸收观众的意见。当内地电影还把中国功夫视为自己的特色时,西方的功夫电影正在崛起,还有赶超之势。当内地电影还在打着爱国主义旗帜的时候,现在的年轻观众早已习惯和深谙于好莱坞的手法,并深深为之倾倒。这些恐怕不仅仅是改善拍摄技术、增加明星阵容、提高媒体曝光度能解决的问题。当观众对国产电影完全漠然时,就是中国电影的悲哀。
庆幸的是,近年中国电影不乏有力之作,票房也在不断复苏。如果中国的电影能够多多学习西方电影的营销方式,排除对文艺片和动作片存在的商业上或艺术上的偏见,相信一定有既叫好又卖座的中国电影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不能让中国的国粹成为外国人宣扬他们文化的载体,成为他们挖取财富的工具。
注 释:
①李芳龄译:Mark Hughes,Buzzmarketing:getpeopletotalk aboutyourstuff,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②菲利普・科特勒、乔安妮・雪芙著,陈庆春等译:《票房营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③新浪娱乐,2008.7.1,ent.省略/m/f/2008.07.01/10102082694.shtml
④北京日报:“熊猫西用”是喜是忧?省略 2008年6月19日。
⑤杜骏飞:《弥漫的传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篇2
好莱坞最新动画片《功夫熊猫》,正在席卷全球观众的钱袋。6月6日在北美公映,《功夫熊猫》首个周末就收获6∞O万美元,超过了好莱坞历史上所有动画片的此项票房纪录。迄今,这部影片在全球已经拿下了近2亿美元的票房。这只熊猫6月20日“出口转内销”来到中国后,亦是备受关注,好评如潮,一周票房就逼近亿元人民币大关。专业影评人认为,该片有望打破1998年美国动画大片《花木兰》创下的全球3亿美元票房的纪录。很多人称这是梦工厂自《埃及王子》之后最成功最有艺术感染力的一部作品。一只熊猫引发的大电影经典案例就此诞生。
一只”偷来”的熊猫为好莱坞带来了爆棚的票房价值,让我们的文化界人士既无颜面,又不得不深刻反思。中国国宝和文化等中国元素屡屡被“中为洋用”且大获成功,原因是什么?中国人应该怎样整合和营销中国元素?我们的电影人和营销人应该向好莱坞学什么?
大国崛起:中国文化价值的源泉
相信产生力量。正如《功夫熊猫》中龟大师的话,从来就没有意外,相信,要相信,相信才能成事。可是为什么要相信中国?
所有看过《功夫熊猫》的人都知道,这部电影全部由中国元素构成。从电影名称开始,功夫、熊猫、山水、太极、庙会、书法、针灸、卷轴、汉服、斗笠、兵刃、牌坊、庙宇、宫殿,鞭炮、轿子,甚至瓷器上的纹路,都是典型的中国符号:动物们吃的是面条、豆腐和包子,用的是筷子;猴形、鹤形、蛇形、虎形、螳螂是中国传统武术中颇具特色的拳法。最让人叫好的,是贯穿通篇的中国写意山水风格: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云雾缭绕的隐逸山林,这幅浓郁的东方古韵景象被梦工厂在3D世界里完美地呈现出来。据悉,其外景景观的原型就是丽江和桂林。
《功夫熊猫》的剧情也是中国式的,几乎是香港老武侠片的翻版:一个可敬可亲的师傅,一个背叛师门走向邪路的忤逆之徒,一群忠于师傅的新徒弟,以及一个不小心丑小鸭变金凤凰的幸运主角。就连引起一切矛盾的导火索,也是香港老武侠片中常用的套路――一本武功秘笈。可以说,《功夫熊猫》就是一部彻头彻尾由中国元素构成的动画片。
为什么纯粹的中国元素组合,《功夫熊猫》能大获成功,并且有望创造全球动画片票房新标杆7这里当然有好莱坞自身品牌的因素,有美轮美奂的3D制作,有好莱坞成熟的市场运作,但是有一个最重要的大背景许多人忽视了,这就是,中国崛起了,中国强大了,中国受到了全世界前所未有的关注,所以,中国吃香了,中国值钱了!
事实上,电影中国热以及好莱坞中国热近年来愈演愈烈:从多年前《星球大战前传3》到中国取景,到《面纱》《黄石的孩子》等片在中国拍摄,并大部分启用中国本土演员;从《功夫之王》的“中西合璧”,到《木乃伊3》以“中国故事”为主,一次胜过一次。用中国元素赚钱,《功夫熊猫》不是第一个,也绝对不是最后一个。
有人天真地以为这是老外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情有独钟,错!其实是他们发现了中国元素中蕴藏着的巨大商业价值。
中国在2007年已经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将在10年内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有着5000年深厚积淀的灿烂文化,谁不重视中国谁的脑袋一定有问题。这才是《功夫熊猫》成功的最大背景!
说句不是玩笑的玩笑话,《功夫熊猫》为什么火?因为有一个强大的中国在给它当“托儿”!
越是中国的,越是世界的!只有在中国强大到再也不能被忽视的前提下,这句话才成为真理。
在全球经济的火车头司机都由山姆大叔变成孔夫子时,是到了坚信中国文化、中国元素可以获得世界性成功的时候了!
现在,正是蕴涵5000年深厚沉淀的中国文化全面崛起和振兴的最好战略机遇,文化将是我们最有力最深邃最持久的武器。
想象力:中国电影缺失的灵魂
以往很多国内业界人士抱怨,之所以内地观众不爱看国产动画片,是因为观众对传统的文化元素太熟悉――从小就听就看孙悟空的故事和小画册,长大了再看动画孙悟空,新奇感弱了。《功夫熊猫》给持这种说法的人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
憨厚可爱的熊猫,明明比好斗的孙悟空、比在东西方文化中含义不同的“龙”都更适合卡通开发,也更适合担当今天“和平崛起”的中国全球文化大使。中国的艺术家也有得天独厚的创作条件。但究竟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中国电影人没有在这条艺术创造道路上取得突破?
于是又有人说,我们缺乏资金和技术。
否!我们什么也不缺,除了想象力!
想象力是电影创作,甚至是所有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灵魂!而要有想象力,就必然要学会破坏性创新!
《功夫熊猫》的导演斯蒂芬森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大熊猫,饰演熊猫阿宝的杰克・布莱克也从来没有来过中国。这不要紧,他们不需要所谓的“真实”,他们需要破坏性创新,而这时他们的想象力和诚意派上了用场。
他们要做的,只是运用好莱坞的机制、思想,想象力和技术,对拿来文化进行杂交创新,打造让全世界都叹为观止的作品效果,再包装后推向全世界,然后,等着分红。对电影商品生产商而言,拿来主义、娱乐主义和商业至上是他们的标准线,完全没有边界。
所以,没有国界的《功夫熊猫》一开始就让中国观众惊喜:梦工厂以往所有影片的LOGO都是一个坐在月牙上垂钓的小男孩,而这次却变成了一个穿唐装的猴子。片中角色名字也一改惯例,直接采用中文发音“乌龟”“师父”。在以往中国功夫片中,武林高手都从动物身上得到启发,这次梦工厂反其道而行之,恢复了这些招数的真身,让虎、鹤、猴、螳螂、蛇担当江湖高手。
《功夫熊猫》横扫全球,反衬出中国电影文化视野狭窄,思维禁锢,缺乏发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试想,如果让中国导演拍摄《功夫熊猫》,阿宝很可能变得“憨态可掬”,绝对缺乏想象力。“难道老外不知道熊猫的爸爸应该是熊猫吗?这就是差距!我们故步自封,眼看着人家随心所欲,自己还在裹足不前。看完《功夫熊猫》才发现,中国导演和西方导演相差最大的不是技术,也不是能力,而是想法。”上海复旦大学的一位老师一语中的。
同样,《功夫熊猫》中阿宝抢肉包子练功的情节在中国导演手里也很难出现,熊猫明明是吃竹子的,怎么会为了肉包子而拼命呢?
这正是问题的关键。
只有打破内心的固定思维,突破禁忌,大胆想象,电影艺术才能获得巨大的生命力。
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10年过去了。我们不能只是捶胸顿足、痛心疾首,我们需要中国电影艺术想象力的“雄起”!
主旋律:在中华民族的骨骼里
电影是艺术,是商业,也是文化和价值的载体。任何一部真正成功的电影背后,都蕴藏着一个精神主张,亦或称普世价值观。
电影的价值观或主旋律究竟应该是什么?
我们先看看《功夫熊猫》吧。《功夫熊猫》颇有中国传统文
化的价值神韵,它是一个中国元素包裹的励志故事。
一个笨熊猫偶然得到机会担当救世主的角色,并最终打败了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打倒的叛逆者。片中熊猫阿宝跟反派角色残豹形成鲜明对照。熊猫无心成为“神龙大侠”,却得到神龙秘笈,但秘笈竟是一片空白。残豹天生是练武奇才,却一心为争夺秘笈而丧失了自我。最后阿宝顿悟其实根本没有什么秘笈,只有找到自我,方能达到最高境界。这是中华佛教的哲理,是中国文化里最为典型的大道和普世精神。
代表功夫至尊的龟仙则反复强调“相信”:从来都没有意外,相信才能成功。这种价值观和哲学韵律与现代社会的成功学、励志学、心灵学等一脉相承,非常容易引起共鸣。
艺术,一切的形式,都可以造“假”虚构,完全没有关系,但是作品要表达的“核”必须地道!而这个“核”正是一个民族骨骼里的东西,是世代相传的文化,是共享共识的精神!
自由、正义、英勇、进步、国家、责任,这就是美国大片推崇的普世价值,也正是美国大片能在价值观层面畅通世界的关键因素。
中国是大道“始祖”:礼义仁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法自然:厚德载物;和为贵兼爱、非攻,等等。这些中国文化精髓,恰恰与全球共识的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理念相吻合,没有国界,可以在全世界畅通无阻。这些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但遗憾的是,思想内容的苍白恰恰是当代中国电影的“短板”。
在一个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的国际屏幕上,我们到底能为世界奉献什么样的精神大餐?
我们的一些艺术家们把创新用错了地方,他们在人类的核心价值观上、在民族积淀的精神上迷失了方面,江湖、谋杀、情仇、、神秘主义等,曾一度成了中国大片的主流价值倾向。很多所谓的大片已经没有价值观可言,披着中国历史的外衣,纯粹变成错落不堪的纠葛和打打闹闹,只剩下大牌明星和华丽的商业形式了。
其实导演斯蒂文森对《功夫熊猫》的成功秘密已经一语道破:“和所有好莱坞动画片一样,我们希望这部电影有好笑的台词、夸张的动作,但是一定要有一个很好的主题――‘战胜你自己才能战胜别人’,这是中国古代哲学里提到过的。所以我们觉得这部电影的内涵是很中国的。”
什么是真正的主旋律?主旋律就在中华民族的骨骼里!浸透中华民族骨骼的文化就是中国电影的主根系!
中国电影要真正崛起和成功,一定是根植于中国大道和价值观。当年《卧虎藏龙》的成功,从根本上看,正是李安对“无招胜有招”的中国哲学精髓的精准把握和透彻表达。
超级整合:好莱坞商业奇迹背后的功夫
功夫片是中国电影人在好莱坞树起的一面金字招牌。梦工厂这回却打着功夫的幌子拍出了地道的中国味。这正是好莱坞电影人的智慧:跨越时空的超级整合力。
以梦工场为代表的好莱坞是一个纯粹的商业帝国,商业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其他的只是手段和途径。好莱坞电影题材的匮乏、急需扩大的市场容纳和膨胀野心,引发了电影产业的国际化资源融合之路。《功夫熊猫》就是好莱坞又一次跨国资源整合的经典。
好莱坞是世界电影的大脑,但它从来没有标榜自己100%是原创。《功夫熊猫》是100%的中国元素整合,这是典型的好莱坞式整合的成功。
说起功夫喜剧,中国观众很容易联想到成龙和周星驰。《功夫熊猫》导演之一史蒂文森公开承认的确向两人偷师。为了让《功夫熊猫》里的中国功夫获得全世界的肯定,影片里的熊猫阿宝完全脱胎于成龙――丰富的表情、夸张的肢体、随拿随打的幽默式武功,成龙的绝技全部安放在了熊猫阿宝的身上。《功夫熊猫》还请成龙为“猴王”配音,借势借到极致。而阿宝从天而降摔在地上的狼狈样子,则和周星驰的招牌动作如出一辙,甚至在最后的大决战中还能看到周星驰“踩脚趾”这样的耍赖招数。
《功夫熊猫》向李安也借鉴颇多,阿宝头戴遮住眼睛的斗笠,身穿披风,走到小店中,要了一壶酒,几个人来找茬,于是动起手来……这就是《卧虎藏龙》的玉娇龙。在表现功夫的手法上,站在树梢上,腾空飞起外加劈腿,这都是《卧虎藏龙》里李安教给美国人的中国功夫。
即便是《功夫熊猫》的配乐作者――奥斯卡奖得主汉斯・季默和约翰・鲍尔,也借鉴了不少谭盾的中国曲风。片中的音乐主要是以管弦乐为主,中间加入了几段笛子、二胡等中国传统乐曲,既不会让中国观众觉得太西化,也不会让西方观众觉得太陌生。
可见,《功夫熊猫》是一个彻底的中国元素之集大成者。好莱坞都在大大咧咧、“明目张胆”地整合全球资源、“疯狂抢占”中国文化宝库赚钱,我们为什么还跳不出自己的思维圈圈?
纵观历史,中华文化的长处就在于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洋为中用”是中国文化先辈留下的宝贵财富。可惜的是,我们的文艺界在这方面缺乏突破精神和整合创新能力,反而让洋人对中国文化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中为洋用”的开发,并大发横财。
篇3
就目前而言,好莱坞电影在华多数由本土电影公司进行宣传发行。这期间,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皆存在。观其原因,业内资深人士文硕曾说:“中国的电影营销较之好莱坞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对现代电影营销方法和策略的认识和把握明显落后,缺乏有效的执行力;营销队伍整体素质欠佳;与传统企业进行策略联盟,共同开发电影市场的观念不强;盈利模式单一,难以有效地发动一场“海陆空”立体作战的现代电影营销战争。电影企业必须从观念和方法策略上反复学习实践,按国际水平提高自己的电影整合营销水平,同时张开双臂,拥抱好莱坞和非娱乐企业。”
到底,好莱坞电影进攻中国本土市场,发行手段更重要还是内容精神更重要呢?本期,《影视圈》杂志将与你一同探寻好莱坞神话背后的故事。
入乡随俗 顺应市场
经过不断摸索,中国影人开始逐渐意识到宣发方式对电影的深远影响力。从本土影片来看,国内主要以举办首映式、炒作影片周边新闻、加大各传统媒体的广告投放力度为主,网络软宣传、利用强势平台互动手法为辅。这其中有些为效仿好莱坞的成功模式,有些则为顺应本土市场,催生出的新型营销手段。
但同样的手段,换汤不换药来“对付”海外大片是否也马到成功?全球叫好叫座的影片到了中国是否会“水土不服”?中国本土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的“博弈”长久以来火药味甚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念的什么经,参透这点,或许对中国本土电影未来之路,甚至海外营销法则大有帮助。
拉式营销
推荐指数:
成功案例:《变形金刚》系列
失败案例:《丁丁历险记》
拉式营销,指借由电影本身强势的品牌力,制造市场轰动,令媒体与消费者提前预热,主动期盼。近年来,比较典型的案例当属2011年《变形金刚3》的热映。
仔细研究不难发现,《变形金刚》系列主要针对出生于1980-1988年左右的人群,也就是俗称的“80后”。在什么都讲怀旧的今天,儿时倾心的动画片被改成电影自然市场火暴,相关的周边产品诸如玩具、卡片也一再升值,电影未映市场先热,派拉蒙影业恐怕已经摆好茶水坐等数钱了。
不出所料,尽管后有《飞天》、《杨善洲》围追,前有《建党伟业》堵截,《变形金刚3》登陆国内,仅一天内,票房仍逼近一个亿,一周内,更持续热度达到4亿元人民币左右。即时,“圈内电影人的吐槽马甲”在微博上贴出一份《关于进一步做好建党90周年展映活动的新思路》文件的照片,其中显示,有文件中明确表示:为了认真贯彻六部委下发的“认真组织观看电影《郭明义》、《杨善洲》和《飞天》 的通知”,除了组织包场的方式以外,在零售场次推行“双片连映”和组合套票的方式来进行放映。人们不仅嬉笑,大概国内某些电影都要倚仗《变形金刚3》来冲票房!当然,这也只是网友茶余饭后的若干笑谈,但笑谈背后足见本土观众对《变形金刚3》的拥护与爱戴。
像《变形金刚3》采用的拉式营销,打开市场的力度大,效果显著,缩短耗时又节约成本,绝对是制片方和国内发行公司喜闻乐见的宣传手法。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任何影片都可使用此招,本以为会再创经典的《丁丁历险记》国内票房仅为1.3095亿元人民币:美国童话就是美国童话,国情不同,环境有别,在中国,没戏。
推式营销
推荐指数:
成功案例:《猩球崛起》
失败案例:《铁甲钢拳》
推式营销,指适用于未建立起口碑的电影。其可通过各种媒介平台,主动将作品推向市场,目前大部分电影产品采用的就是该种营销传播法。
但如果策划不周、营销不力,很容易难以立足于市场。这里相关专业人士提到了2011年底的《铁甲钢拳》。万榕书业创始人路金波曾在微博中说:“《铁甲钢拳》的海报是片方愚蠢的自杀行为。影片动人的是父子情。这片名、海报、广告语简直就是说‘女人们别来看啊’。若一个产品得罪了女人,就等死吧。‘铁甲’和‘钢拳’同义反复,还易联想到《钢铁侠》。片方事前若请我讲一小时课,收费10万,但票房至少涨1000万。”
的确,如果分析《铁甲钢拳》在国内的票房失利,大概与其宣扬精神的偏差不无关系。从影片内容来看,梦工厂主打温情牌,描写由休格兰特饰演的父亲与儿子坚持不懈拿下机器击冠军的故事。整部影片充满希望和斗志,无论故事编排抑或演员发挥,都给人带来无比震撼的励志精神。然而,在国内的宣传上,却并未找准要点,反而仅将略显笨重的机器人跃然纸上。究其原因,中国观众喜欢视觉刺激的东西,当年《幸福来敲门》倒是主打了温情牌,结果票房并未理想多少,“如果主打动作、科幻的东西,至少可以满足于部分观众的需求。”影评人释凡向本刊坦言。
因此我们了解,拉式营销虽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海外电影宣传手法,但要做到娴熟,找准作品精神,了解中西方观众口味,才是重中之重。反观叫好又叫座的《猩球崛起》,海报主题明确,宣传口号响亮:让人类看清自己,切勿自大、破坏生态。在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今天,观众顿觉得趣味十足,颇有以第三方视角旁观人猿大战的好奇心,口碑也自然不断提升了。
联合促销
推荐指数:
成功案例:《功夫熊猫2》
失败案例:《小鸡快跑》
犹记得《变形金刚3》里一句:“Please let me finish my ‘Shu hua’ milk first(请等我喝完舒化奶再说).”令影院内一片哗然。大概此时观众感叹最多的便是:这家企业掏了多少钱啊,能进驻到《变3》的台词里去!
我们可以称此为广告的“软性植入”,也可将这种手段的前期称为:电影与企业的联合促销。联合促销是电影营销的一种合作模式,近些年被广大商家好一顿追捧。
同样的营销手法,以《功夫熊猫2》为例。2008年,《功夫熊猫》在国内斩获1.8亿元人民币的票房和极佳的口碑,而《功夫熊猫2》在此前基础上具备更加精良的制作和有趣的剧情。上映两周以来,《功2》已打破多项票房纪录,借此由头,惠普方面自然不会错过这样一个“大好时机”。惠普宣称,《功夫熊猫2》使用了 100 TB 的数据,整体渲染时间从2500万小时增加到了 5500多万小时,惠普工作站为艺术家们的辛勤创作提供了坚实稳定的保障。其后,若迈进惠普各处卖场,不难发现,《功2》海报张贴各处:买惠普电脑,送《功夫熊猫2》彩壳――互惠互利,实现共赢,这一战,打得漂亮。
对于电影来说,联合促销则意味着获得更多额外的电视与平面广告宣传,以及出现在全国各个卖场和公共场所的机会,扩大了电影本身的广告宣传效果,也利用自身价值完成与合作伙伴的互惠互利。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每个企业都能完美地与电影契合,不留神间也许就等来法庭的一纸诉状。
几年前,汉堡王和梦工厂联合促销电影《小鸡快跑》,前者在广告中打出“救救鸡,吃个华堡吧”的口号,当即引起Chick-fil-A的极度不满。多年来Chick-fil-A的口号就是“多吃点鸡肉吧!”他们认为汉堡王不该模仿别人的已注册的行销概念和有版权的宣传词。然而,汉堡王的发言人解释他们的口号是受《酷鸡大逃亡》启发,片中的鸡为了不被宰杀,冒着生命危险逃离养鸡场。其后,Chick-fil-A于2001年7月正式发函给汉堡王,宣称下一步将采取法律行动。
其实,不论营销模式如何,充其量只隶属于电影宣传的一种手段。除此以外,好莱坞大片进驻国内,其选定的档期、方向仍是关乎电影上座率本身的重要因素。相关发行人员表示,在国内,仍旧以“暑假档”、“贺岁档”为主,找准时机,迅速上位,才是好莱坞大片一针见血的“侵略”方式。
整体制作水准上乘
2011年,中国影坛大事件非《失恋33天》莫属:投资不足千万,票房破3亿,打败同期《丁丁历险记》、《猩球崛起》、《铁甲钢拳》三部好莱坞电影。人们不禁疑问:对于中国市场,好莱坞电影正在逐渐失去号召力吗?好莱坞电影的制作水准是否在逐渐下滑?对于这样的猜测,影评人释凡称:这只是《失恋33天》题材、档期选得好,“正好赶在光棍节,观众需要爱情片,对这个题材是有需求的。”
其实,我们不得不承认,好莱坞电影无论制作或宣发较之国内还是严谨并且成熟的。其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开启了电影的辉煌历程,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完善,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水准。当年,《阿凡达》的大举入华便是最好的例证。
在当时,中国影坛还未出现相对成熟的3D技术。而《阿凡达》的出现,仿佛给中国本土影坛开了一盏明灯。事实上,3D技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存在,待到《阿凡达》的横空出世才引起了一场大的技术讨论。好莱坞著名制片人Andre Morgan称,3D不过是一种更好的拍摄机器,如果电影现在全部使用3D进行拍摄,那就要求导演和演员做出最好的电影,不能让观众尤其是中国观众花了一百多块钱,结果还是看到了一部平庸之作。“我现在最担心所有人都跑去拍3D,而忽略我们要如何更好地使用3D。”
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几年过后,中国影坛纷纷播种了3D电影的种子,时机成熟后,果实虽遍地,却良莠不齐。拿近期的《大闹天宫3D》来说,噱头大于效果数倍,多半观众走出影院感觉失望可惜,“除去感情分和怀旧分以外,这部电影再无可说之处。”电影一开场,水帘洞缓缓打开的一刹那实在美绝,然而,之后一些碎裂飞溅的画面以及人物的表情,却始终缺乏一种立体的动态感:孙悟空和他的小猴子们像是纸片人,在3D布景里跳来跳去,极像水粉剪纸的镜框画;纸片人物和3D布景冲突,令整体画面失衡,不但没有呈现浑然一体的景象,反倒像是东拼西凑的急功。
比较下来,国内制作水平仍旧欠缺水准,这也不怪观众格外偏好好莱坞大片。后者在视听上通常追求大场面、大特效,炫美镜头切换间,观众寻得一种无与伦比的审美享受。这些,注定好莱坞电影在本土成功的同时,实现在中国乃至全球的视听娱乐最大化垄断。
主动亲近中国市场
从当年Bruce Lee(李小龙)到如今Jackie Chan(成龙),美国影坛从不缺少华人面孔;从彼时《花木兰》到此时《功夫熊猫》系列,中国元素正逐渐渗透好莱坞电影的各个角落。对于美国观众来说,东方尤其是中国,总富有某种神秘气息“勾引”其一探究竟;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本国文化通过电影的形式传播到世界各地,绝对是一种骄傲和自豪。洛杉矶资深影评人帕特里克・古德斯坦曾说:“好莱坞电影题材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 随着海外票房收入在好莱坞总体票房收入所占比重的日益提高,各大电影公司制作非美国题材影片的兴趣与日俱增,备受关注的中国元素则是这种全球化浪潮的一个缩影。”事实上,好莱坞注重亲近中国市场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商务部就曾为帮助美国电影业开辟海外市场而进行详尽的调研――中国是其调查的首要目标之一。
不可否认,13亿人口的中国市场对好莱坞极具诱惑力。美国各大电影公司近年纷纷通过在中国投资影院,邀请中国影人参与非中国题材影片拍摄……其实,这些做法不外乎一个原因:试图实现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培育,使其有朝一日像欧洲、日本那样成为主要的海外市场。
虽好莱坞胸怀大志,却也不代表其在华畅通无阻。说到底这和中国的引进、审核制度不无关系。所有的进口片要走这样一个程序:由好莱坞制片公司把影片送给中方看,然后再由中方把挑选出的影片送回国内审查;之后,如果得到批准,中方公司将和美方签合同;最后,合同签署完毕,中方会把影片拿去译制。接下来是第二遍审片、交给电影发行公司发行……这样一个程序走下来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有些冷门、小成本影片在这个过程中会错过档期、扩大成本,因此,最后能剩下的影片其实寥寥无几。
篇4
好莱坞电影的跨文化传播行为并非是走马观花的,相反,好莱坞导演对于中国文化的探究十分细腻。拿《功夫熊猫1》这部电影来举例,电影处处体现出中国的传统思想。来看一下,“乌龟大仙”的几句台词,“你的心就像湖水,如果波澜起伏,就会模糊不清,但如果平静下来,解决之道必然自现。”;“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未可知,我们可以把握的,是当下。”乌龟代表了中国道家思想,反身而诚,静心观物。“乌龟大仙”也成为这部电影中的最高权威,挑战这一权威思想的“太郎”恶有恶报,悟到这一思想的“阿宝”最终从一个小人物变为武林大侠,这里又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格物致知。同时,“孟娇虎”、“猴哥”、“螳螂”等人物,分别代表了中国武术的各个门类。再看电影中出现的中国饮食、服饰、楼台亭阁,做工都十分考究,如果不是对中国文化非常精通,很难达到这种令人信服的效果。借用中国符号,让电影充满异域特色,但电影终究没有传递中国传统思想和中国人固有的价值观念,取而代之的仍然是弘扬西方价值观。当然,好莱坞电影并非将西方价值观提拔到一个很高的地位,基于好莱坞电影的娱乐性特征,它正是将自己的本土观念植根于平民视角的故事当中,潜移默化,最终唤醒人们带有浓郁西方观念的思考。像塔伦蒂诺的电影《杀死比尔2》中,女主角碧翠丝到中国学习“白眉道长”的功夫,到冲绳取得服部半藏的刀,影片中还涉及到了中国的阴阳之道,讲究善恶转换,因果报应。但随着碧翠丝用中国功夫击杀了昔日爱人比尔,留给观众思考的并非阴阳之道,服部半藏刀或白眉的武功,这些就像塔伦蒂诺手中的玩偶零件,而将这些零件穿连在一起的,是塔伦蒂诺想传达的女权主义思想,西方电影研究者将其归类为女权主义对男权社会的挑战。在中国,父权社会拥有绝对的权威,法家与儒家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电影中关注的道家思想,却为解决女权危机提供了依据,道家的阴阳互补,阴极则阳,阳极则阴,此消彼长,对立统一,无性别差异成为女权主义电影创作的手段,因为“道”可以使女性的部分特质超脱于某些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规律,因而,碧翠丝杀死了代表父权社会最高权威的比尔,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塔伦蒂诺运用中国元素,也让审视东方文化的西方观众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
二、好莱坞电影对中国观念的消解
1、好莱坞电影拥有一定的文化市场
过去的一段时间,好莱坞电影灵感的独有来源是欧洲电影。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平等的交流,因为一段时间内欧洲电影影响着美国电影,而欧洲思想是“美国化”后再输入到欧洲电影中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的文化产业就是对世界文化的吸收与再出口———从世界各地的文化中吸收不同成分融合到自己文化中然后再把它们出口到世界各地。当美国制造的大众文化产品行销世界时,人们很少注意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文化也正大量涌入美国。以商业、市场环节为首要考虑因素的好莱坞,在对他者文化经典文本进行转述时并无刻意的主观文化入侵意图,只是为取悦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从而最大限度赢得市场,这种文化现象只是其带来的客观效果之一。好莱坞电影运用中国元素却无意或有意产生“文化入侵”的原因之一是好莱坞文化立场的“坚定”。从好莱坞电影来看,带有西方人文思想,并非就是隐含政治手段。文化立场直接关涉电影所传播的文化价值观念、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所展现的审美价值。从每一部好莱坞电影中都能找到“自由”、“博爱”、“平等”等观念,这是西方的对电影创作者的价值观的影响。反观,好莱坞电影并未像《赤壁》、《无极》那样为了开拓海外市场,而简单地通过模仿来迎合国外受众。虽然《花木兰》、《功夫熊猫》运用了大量中国元素,但其文化立场并未改变,故事中的道德前提始终作为电影精神主线的中心,这也是电影创作者手段和目的不同的体现。因此,好莱坞用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标准来打量和改造异域传统的民族题材,并按照他们娴熟的商业逻辑来进行运作,推向世界。
2、好莱坞面向国际市场,缩小受众审美距离
篇5
1957年,上海电影译制厂(简称“上译”)成立。半个多世纪里,上译累计译制了49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多部故事片,其中包括《简・爱》《魂断蓝桥》《追捕》《佐罗》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名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这些电影在中国风靡一时,中国译制片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译制片大受欢迎之时正是中国对外开放初期,国人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和渴望。加之当时的文化产品不足,很容易出现万众追捧的现象。再打吐当时译制片制作者对作品精益求精。呈现出的作品相当于一次高质量的再创作,也使得那―时期的译制片成为了公认的经典。
原声电影大行其道
如今,不少人选择借助中文字幕来观看原声电影。荧幕“好声音”也渐渐为荧幕“好字幕”所取代。
原声片代替译制片成为如今流行的电影放映方式是有原因的。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当初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和渴望已逐渐淡化.热情度也随之降低。其次,中国人的外语水平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有的人已经不需要翻译就能看懂了,想学外语的人也会选择原声电影来看。此外,文化产品日益丰富,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计划时代的译制方式被市场化的选择所替代,译制片的影响力也慢慢淡化。再加上现今网络的普及,以及字幕组的兴起,也使得观看原汁原味的外语电影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
配音界崛起新生代
不过,配音演员并未随原声电影的大行其道而淡出舞台。在配音界,以“8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正悄然崛起。曾七度为哈利・波特配音的吴磊生于1982年,在网上拥有固定的粉丝群体。在他的配音目录中,不仅有哈利・波特系列,还有蝙蝠侠、功夫熊猫、冰川时代、怪物史瑞克等成规模的作品集。2013年,吴磊不仅出现在《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配音名单中,他还担任了热映大片《雷神2》的译制导演。
篇6
“凌晨三点,马丁内兹酒店里充溢着烟气与汗臭。钢琴演奏已经结束,服务生已经精疲力尽,酒吧里的人却迟迟不愿离去。他们必须待在大堂,至少待上一小时,最好待整个晚上,直到某些事情发生。然而,戛纳电影节已经开始四天了,什么都没发生。人们坐在不同的桌子旁,想着同一件事:遇到贵人。漂亮女人们等待着制片人到来,他会爱上她,给她在下一部电影中安排一个重要角色。一些男演员也在彼此谈笑,仿佛置身事外,目光却时不时溜向门口。有人会来。有人必须来。”
这是巴西著名作家保罗·柯艾的一本被翻译成42种语言的小说《孤独的赢家》。小说虽是虚构的,但这个纪录片般敏感而锐利的瞬间捕捉却是非虚构的。戛纳小镇貌似平淡的一瞬被作家提炼压缩后,变成十面埋伏的猎场。“有人会来。有人必须来。”这大概是衡量一个影视节最重要也是最微妙的一个标准。所有人都昂然翘首,期待着好运光临,命运从此扶摇直上……
其实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在面临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所以才需要大张旗鼓地宣传,不惜血本地启用大牌明星助阵,互联网时代各种横空出世的标题党恰好验证了人们的浮躁,必须要用各种噱头和刺激性标签才能换来观众的一次回眸。早年问,辫子戏在外国比较好卖,那是因为“辫子”作为文化符号比较符合老外对于“乡土中国”的印象。但是,时代在向前发展,中国的国力与国际影响力亦在逐步提高。世界看亚太,亚太看中国。中国在输出电视剧创造海外GDP的同时,也需要输出一种全新的中国形象。影视节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影视节目的交易博览会,它承载着贸易之外更重要的内容。我们该如何办一个世界级的影视节?如何在影视节上向海外买家推销自己的文化产品?如何在为期7天的时间内达到“有人会来。有人必须来”的瞩目效果?我们不妨去西方的影视节走一圈,负笈取经,师夷长技以制夷。
负笈的第一站就是欧洲。因为世界的三大电影节都在这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奖杯即图腾。其实,中国也是这么回事,比如金鸡、百花、金爵、金鹰、白玉兰……还有刚刚落下帷幕的四川“金熊猫”。在我看来,中国众多的影视节中,“金熊猫”的名字起得最好。一个影视节的名字就要简单、好记、并且烙着纯正的中国印记。即便是对一些缺乏地理常识、分不清亚洲各国文化差异的老外而言,也能熟练地把熊猫和中国划上等号。
“金鸡”“金鹰”“金熊猫”“金棕榈”“金狮”“金熊”……原来英雄所见略同,大家都在使用同一个概念。概念这种东西,不怕旧,就怕传播滞缓。每年的年底都是颁奖的高峰期,正好赶上“奖窝”,因为年末可是大小“盛典”撒欢的时候,什么音乐盛典、网络盛典、年度人物、精英人物、魅力人士……为什么某奖项颁的是水晶苹果,而不是常见的奖状奖杯呢?大概主办方自己也觉得师出无名,颁起来着实底气不足。还有一个年度人物奖更省钱,直接把照片嵌在玻璃框里,要多寒碜有多寒碜。与这些热闹却无内涵的奖项相比,“金鹰”和“金熊猫”简直可以标榜自己是国宝级的。但是话说回来,概念毕竟不是万金油,更不是杀手锏,因为概念这东西,你有我有谁都可以有。真正体现能耐的地方还在于如何去栽培“概念”这颗种子,使之生根发芽,乃至开花结果。简言之就是说你要有独树一帜的东西把自己从芸芸众生中区别开来,一言蔽之就是要鹤立鸡群。
奥斯卡就不用说了,虽说只是美国版的金鸡百花,但它是好莱坞的年度作业,同时也是全世界电影爱好者的豪门盛宴,而之前的金球奖一直被当做奥斯卡的风向标。
戛纳电影节带着巴黎左岸的知识分子气息,一向以充满艺术气氛且不受政治左右而著名。诞生以来,它一直都是时代的风向标,立志要捍卫雄心勃勃、独特出众的项目;为草根电影人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且尊重不同品味。中国第六代导演的许多作品都曾在这里展映并获奖,他们拍摄下一部作品的资金也通常由戛纳电影节和各种电影基金会提供。
和戛纳唱反调的则是捷克的“水晶球”奖,该奖项带有很浓厚的政治色彩,拥护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反对资本主义,因此它在政治立场上比较偏左,其实只要看看中国在该电影节上所斩获的作品便可见一斑:《钢铁战士》《白毛女》《新儿女英雄传》《人民的战士》《祝福》《聂耳》《良家妇女》《女儿红》。
威尼斯电影节毋庸置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电影节,又称为“电影大师的摇篮”。它以“新、奇、快”发掘天才导演而著称,是它成功挖掘了黑泽明、沟口健二、萨蒂亚吉特·雷伊、让·雷诺阿、劳伦斯·奥利弗、侯麦、戈达尔……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李安的《断背山》都曾问鼎“金狮奖”。
虽然同为国际A类电影节,伦敦电影节却有些人微言轻,好在它比较识趣,知道自己吸引不了一流的作品和人才,索性就评价一些在其他国际电影节上得过奖的影片,虽是“二手电影”,但凭着日精于勤的选、评、奖,伦敦电影节竟也混成了“电影节中的电影节”。
至于圣丹斯电影节就更不用说了,是全世界低成本电影爱好者的乐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布莱尔巫女》不就是因为跃过“圣丹斯”这个龙门才得以展开世界巡回吸金大法吗?
以上列举,纯属抛砖引玉,不置褒贬,仅作示范。希望能学以致用,使之拥有独一无二的标签,因为唯有这样才具有辨识度和存在的意义,才能从芸芸众生中跳出来,跳到一个崭新而杰出的高度。其实,最能体现一个影视节核心价值观的环节就是奖项的设置。除了最佳男女演员、导演、编剧等万变不离其宗的奖项之外,总还有一点别的东西!它能体现你的主旨和三观。就拿戛纳来说吧,一种关注大奖旨在介绍国际新晋影人带来的原创性和不同的作品;电影基石奖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高校;国际影评人周奖主要展出尚不为人所知的世界各地新人导演的第一部或第二部作品。三个奖项虽然参评门槛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鼓励和发现新鲜面孔。如果说“金棕榈”是承上——表扬成名才俊,那么这些花边奖项就是启下——提携新鲜血液。至于“天主教人道奖”和“同志棕榈大奖”——仅从名字便可以感知到浓得化不开的人文情怀。
成功的关键在于良好的制度。“制度”这个词在近两年一直被诟病。仿佛它是一个限制人身自由的牢笼。而诺斯认为“制度是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讲,它们是为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
就拿电影节的激励政策来说吧,有些电影节最大的奖励就是掌声和鲜花;有些除了掌声和鲜花之外还有一笔丰厚的奖金。毫无疑问这笔奖金是对电影人作品的一次奖赏。这笔奖金如何处置当然是获奖人的自由,但是法国敢于说不。在法国人看来,奖金是对你下一部作品的资助——正是因为你上一部的优秀才让我做出对你无条件的信任与资助。因此,在获奖者下一步作品没有具体动静之前,这笔钱暂时由政府或基金会管理。这种体制或许并不具备全球推广性,但它确实能起到一定的防范与监督,让载着电影荣誉的金币能一直流淌在电影的池塘里。
香港国际电影节不是A类,论资排辈它甚至不及上海国际电影节,但好在香港影人比较务实,从不好高骛远。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把香港变成国际电影中心地之一,密切本港与世界电影工作者问的联系与交流,并使香港电影界人士及观众了解世界影坛的发展。目的是使香港的电影成为城市的名片得以在全世界。事实上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世界认识香港最直观的方式就是李小龙的功夫片,而今更是要把这种传播方式发扬光大。但是香港对于电影的拨款却缺乏对应的机制。导演刘伟强就曾发出质疑,“不能仅仅给艺术片赞助,而是要多投资中型影片,令市场活跃。以前政府都有基金资助小型片或者艺术片,但聚集不到观众,成效不够大。”而陈嘉上则认为要用商业的眼光经营,不然就是浪费税收,“韩国、英国、法国都有成功例子,不过是从很生意、很商业的角度去做这件事,做得不好就浪费税收。我一直强调不要当资助是援助,如果好似援助那样就救不了市,赞成政府投资要有回报。业界也要自律,钱花了要赚回来。”
在我看来,在热钱遍布中国的今天,我们影视节的策划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平台来募集更多的资源。中国热钱那么多,策展人完全可以指点金主,帮助影人。绝大多数的影视节,奖金都是来自企业赞助。但是在这之前,我们力所能及的是就在评奖体制上做得更精致一些。
拿艾美奖来说吧,“参选作品必须在上一年的6月1日至本年5月31日期间在无线和有线电视上播出,而且必须让全美范围内至少51%的观众收看到,黄金时段是指每日下午6点到次日凌晨2点。”“所有正在参赛的节目必须向学院缴纳一定的费用,个人参赛者需缴纳125美元,而组织参赛则缴纳450美元。”这些是不是可以直接拿来,洋为中用呢?
再说艾美奖的评奖细则。艾美奖评奖投票时采用组别划分的制度。电视艺术与科学学院现有会员大约一万人。这一万多名会员按照不同的领域被分为26个功能组别,包括:动画、艺术指导、选角、舞蹈、摄影、商业、服装设计、导演、电子摄影技术、工程发展、发型设计、照明指导、标题设计、后期制作、音乐、告示、表演、画面编辑、节目编排、混音、声音编辑、特殊视觉效果、技术指导、录像、声音表演、编剧。各个会员分属自己职业特征归属的领域。初期提名的截止日期到了之后,委员会将制作一份关于所有参选节目的问卷发给各个会员。会员将回答好的问卷寄给独立的会计师事务所——恩斯特和杨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统计。每个组别的前5位成为最终提名节目。本着宁缺勿滥的精神,部分奖项的最终提名有时会少于5名。确定了最终提名名单之后,委员会召集会员中的志愿者组成评委团(无报酬)对参选节目进行审查并确定各个组别中的最佳节目,同样的,所有评委都能对节目组别进行评选。这些志愿者通常都是本组别中公认的专家和权威。真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如此缜密的流程才能确保奖项的含金量。值得一提的是,在2013年的四川金熊猫国际电视节,我们亦请到了艾美奖的评委,但据说老爷子每部电视剧只抽样看上几集乃至十几分钟便匆忙打分,事实证明我们只是把别人的盘子拿来,却把里面的披萨换成了馅饼。
最后来点轻松的吧。凡是稍有档次的影视节,都会有一个神秘的套间。这在美剧《丑女贝蒂》中有所展现,财大气粗的时尚主编都要来这个神秘的套间寻宝。一切只因为那里面的东西都是免费的——我意思是所有的东西都是免费的。包括咖啡机、手机、数码相机、化妆品、手表、手袋、服装、珠宝、饰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童话里,彩虹的尽头会藏着一罐金币;影视节,红地毯的尽头会有“礼品屋”等着你。
篇7
关键词:动画素描;教学;传统因素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224-01
美术是用视觉的方式表现艺术思想,是一种运用不同形式和风格进行造型的艺术。而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绘画形式,在人类的发展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传统意义上的素描即单色绘画,是相对于彩色画而言的绘画的总称。素描有别于水彩、油画,是一种重于线条的表现方式,以线条的粗细轻重来描述物体的明暗深浅,并且无需考虑物体的色调色值,画面借由明暗光影的衬托来突出主题。因此素描为高校视觉传播设计范围内的平面设计、网页设计、动画设计、动漫设计等领域培养具有草图创意和表现能力的未来设计师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障。在以上所列的专业中,动画专业在我国高校起步较晚。动画的概念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动画片,动画是一种综合艺术,它是集合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该专业对于基础课即素描、速写、色彩的要求也有其特殊性。作为动画专业造型基础课程的动画素描教学,是以素描为基础的一种新生的设计素描。这是一个新的基础课程,它源于传统素描却有异于传统素描,是一门“承前启后”的课程。动画素描的教学内容即是传统素描基础课程的升华又要能衔接后面的动画相关课程,(例如:角色设计、场景设计……)能为动画专业的相关课程起到启蒙作用。
一、传统素描与动画素描
传统素描是绘画的基础,其本质是以简单的工具进行朴素的描绘,准确而又概括地,生动而又深刻的表现对象。其目的首先应该是培养学生获取造型的素质和能力。让学生学会用造型的眼光去看、去认识、去感受物体,并把这些感受通过灵巧的双手用恰当的造型语言方式来表达出来。其次传统素描是为创作服务的,有什么样的素描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创作果实。通过完整和科学的造型训练,使学生的素描能力真正的为未来的创作和设计服务。迪斯尼的编辑兼设计师、插画家理查德・凯尔赛(Richard Kelsey)曾苦口婆心劝告立志学习动画的人“先学绘画,以后必然会有机会做动画的。”这也说明传统素描的重要性。而动画素描是记录、体现设计构思意图,使构思形象化的手段。素描能够迅速准确的捕捉瞬间形象,这就要求动画设计者应该坚持画速写和素描,以培养学生生动活力和形象的思维能力。从这一点上看,“动画素描”不是传统素描的彻底背道而驰,而是使传统素描得到进一步发展,从传统素描中提取有益的因素,根据动画创作自身的特点,导入一套有利于动画专业发展,并能使基础素描的训练能够成为今后动画创作的阶梯,使素描真正服务于创作。而动画素描对传统素描的改进,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是思维方式的转换,即动画素描不再是简单的描摹对象,需要大家学会归纳提炼对方的特征,是从写实到提炼夸张的思维过程。要求在短时间内从“被动”写实的思维方式转换到“主动”的思考提炼夸张的绘画思维方式,并要达到一定的学习效果。因此无论是传统素描还是动画素描,就其训练的基本原则而言,要求是一致的。如整体的观察方法与表现造型的形式的要素、结构、透视与构图等规律的要求是一致的。在具体的运用中,关键是取舍侧应该有很大的差别。
二、传统教学与动画素描
传统素描的教学一般强调在静态中寻找形体的内在与外在形式,以及表现手法等。其表现方法一般是定好整体的比例,并从大体结构向细部逐渐深入。分出明部暗部中间色,强调转折部分的结构。刻画明暗交界线的变化,画面要求体积感强,线条匀称。学习方法要求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抓住重点,有重点的学习;注意预习和复习;适当的休息和娱乐可以缓解压力调节心态对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多相互交流,交流是获取知识的很好的方式;资源共享。相互交换,自己的资源才会更多;愉快的学习。愉快的心情能保证好的学习质量,能让人更轻松。温沙・麦凯说过:“如果能重新来,我首先要做的就是完整地学习绘画技术。我会研究视图、和穿衣的人体,而且在人体周围画满背景。”这说明传统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学习者必须继承。而近几年来,由于动画产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素描教学已不能适动画专业的发展需要,因此,有些专家受20 世纪80 年代兴起的“设计素描”的启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动画素描的概念。动画素描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掌握对所想所思所见的形象和动作及过程运用绘画的手段准确的表现出来;体验、收集不同现实生活资料作为今后创作设计的来源。此外,由于动画素描是在传统素描的基础上加以提炼而来的,在造型观察方法上,与传统素描有相同的地方,如观察比例、透视、结构、构图等规律的要求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在动画中往往根据故事的发展,要求画出动作的全部过程,一个关键的动作情节往往需要几幅画的分解组合才能表达出来。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善于静态、整体地观察物体,更需要学会用动态的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动作和运动过程。具体要求学习者打开思路放下心中的包袱轻松的绘画;养成随时记录周围事物和场景的习惯;掌握高效、准确,简洁的绘画造型技巧;树立整体概括的观察意识,培养整体绘画方法;用心去感受和思考对象,对其进行提炼、夸张、赋予生命和个性,感受从写实到创作的思维过程。
三、传统文化与动画素描
中国历史博大精深,其传统文化元素丰富多彩。主要运用在动画素描设计中的中国元素主要包括民间建筑和衣冠服饰。例如,在拍摄《花木兰》时,迪士尼特意组织相关设计人员游览中国的名胜古迹,因此动画中很多背景和细节都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妆饰上则采用的是唐朝仕女状的风格。而我们也经常能够在国产动画片《美猴王》中找到类似于古代皇宫、古代寺庙的背景造型,这些都来源于中国传统元素的民间建筑。其中的角色造型大都简洁、凝练,以中国京剧脸谱为元素进行设计,并根据不同正反面角色进行脸谱的处理设计, 带有很强的传统国画白描色彩。此外,动画素描在完成过程中还用到的中国元素有十二生肖,这是中国传统题材, 有大量以其为原形进行的民间艺术创作。当然,人们在继承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 从本土传统文化中寻找动画素材并不是一味照抄, 如果仅把一些传统文化式样和表现形式直接搬到素描造型上, 思维也许永远禁锢在固有模式中。这就要求艺术家在借鉴中国传统文化时, 能够在对选题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构思,可将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时尚相结合, 从而进一步拉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距离, 让赋予传统文化魅力的动画素描为更多人接受并喜爱。例如,迪斯尼动画大片《功夫熊猫》就是一部很好地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加以创新的成功之作。虽然整部影片至始至终展示的都是中国传统元素,如熊猫、功夫、筷子、面条、唐装、灯笼等,但是故事剧本并没有完全借鉴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神话等题材,而是对中国元素合理地借鉴和故事的再创造,创新出符合美国大众文化需求的故事情节。这种模式符合了美国大众的价值取向和文化需求,同时也使迪斯尼动画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传统因素在动画素描的发展过程中的确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动画素描与传统因素的关系既传承又创新。在高校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需要在基础教学中不断地总结、创新,适应人才培养需求。笔者仅希望抛砖引玉让更多人关注动画素描教学中的传统因素,既不要抛弃传统,也不用因循守旧,一味照搬传统。
参考文献:
[1]彭玲.动画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丁海祥,姚桂萍.动画概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3]陈雪映.浅谈动画电影中的传统文化要素[J].电影评介,2008(18).
篇8
这两年往英国走得多,英国的电影院也进去了好几次,感触颇多,随手记下,和国内的电影娱乐环境作个比较。
3英镑一张电影票
首先是票价。国内电影票价虚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当然,这也有客观原因。全国整体银幕数量较少,使看电影并没有成为老百姓的一种日常业余生活形式,加上盗版猖獗,进电影院并不是绝大多数人的习惯。这就导致整个电影工业的不景气,投资者对市场没有绝对的信心,就不会花大价钱开那么多的电影院,从而银幕数量仍然不足以支持每年产出的所有影片,更不要说把商业电影、艺术电影分级播放了。这种恶性循环,使得国内的电影票价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以杭州、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为例,平均一场电影的票价约为人民币70元;从全国范围来看,平均约在50元。以当年国内票房最高的影片《英雄》来计算,该片全国票房约为2.5亿元人民币,平均票价50元,全国观影人数约为500万,仅占中国13亿总人口的0.4%。而只要过千万元人民币的影片即可算是成功,观影人数仅为20万,占全国总人口0.015%。
那么我们看看英国的电影票价。平均来讲,在英国上映的影片,无论是英伦本土作品或是好莱坞大片,票房能够超过3000万英镑即可算作是票房大卖的成功作品。可是英国的电影票价平均仅约为3英镑,也就是说,一部成功的作品观影人数可以达到1000万人,占英国总人口的17%。而像哈利波特系列那种超级大片,票房可超过7000万英镑,即观影人数达到2300万,超过全国总人口的40%。这种比例和国内比起来,简直让人惊讶得合不拢嘴。
很明显,英国愿意去看电影的人比我们多。那么,是因为他们比较有钱吗?我们再看另外一个数字对比。按大城市中产阶级计算,国内人均月收入可达到5000元人民币,平均一张电影票50元,占月收入的1%;英国人均月收入2500英镑,平均一张电影票3英镑,仅占月收入的0.12%。那么,我们可以轻易看出为什么电影票便宜。
还有,对比一个数字。国内一张电影票50元,一张盗版碟最贵10元,看一场电影的钱可以买5张盗版碟,看5部电影;英国一张电影票最贵5英镑,一张正版DVD(没有盗版)最便宜10英镑,买一张正版碟可以看两部电影。如何选择,不言自明。
我们还可以看看英国电影院的票价制度。虽然国内现在已经有例如周二半价、早场半价等各种优惠措施,但是由于原价过高、优惠场次少等原因,这种优惠并没有真正起到刺激市场发展的作用。而在英国,票价是非常灵活地在变化的。例如,最贵的时段是周末晚上,最高可达到6英镑每场。但是,只要你看一场,就能得到一张优惠卷,下一场无论你什么时候来看,都可以凭卷打一定的折扣。而平时的价格则更低,折扣更大。这样一来,几乎每一场观众都愿意到电影院里去看了。
贴片广告,精彩的开胃菜
在英国看电影,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的贴片广告。英国电影院很有趣,如果你要看的一场影片预告的是晚上8:30开演,那么你大可磨蹭到9点钟再走进放映厅,因为正片前半个小时左右的广告和电影预告片是雷打不动的。和国内不同的是,这么长的广告时间,并没有任何观众提出异议。相反,很多人还会特意早点来到电影院,就专为了看那些创意精彩的广告,以及那些可以点燃他们观影欲望的预告片。这些形式被认为是非常正常的营销方式,而且由于广告和预告片都是制作精良、噱头十足,所以从来不会被看作是累赘,相反是正餐之前很好的一道开胃菜。
而且,这些广告片和预告片也是分级的。例如,你去看一部被定为PG-13(13岁以下儿童需由家长指导观看)的影片,那么你不会在广告和预告片中看到任何高于PG-13级别的镜头。甚至是同一条广告、同一款预告片也会根据正片的级别剪辑出不同的版本,针对不同的人群放映。
成熟影评和成熟观众
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电影评论。电影评论,尤其是掌握了大众话语权的公共媒体的评论,对一部电影上映后的成绩好坏其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同时需要两方面的责任感:一方面是媒体,必须能够保证自己的权威性以及独立性,不能沦为电影公司和发行方的喉舌,必须是客观、公正地对一部电影的优劣作出评价,或者说,仅仅是在技术层面向读者、观众充分地介绍影片的情况,由观众自行根据个人口味去选择观看,而不应该成为一种鼓动或者相反,刻意地贬损;另一方面,在媒体评论具有其自身权威性的基础上,观众也应该用自己手中的真金白银做出选择,通过市场的选择引导整个电影工业的生产走向更为成熟和合理的方向,而避免出现大规模的高票房、低口碑情况,这只能给整个电影工业带来长远利益的损失。
篇9
中国电影水准之裹足不前,从刚刚结束的第67届戛纳电影节也可以窥出端倪。曾几何时,华语电影是这座海滨小城的常客,张艺谋、陈凯歌、姜文都曾走上闭幕式的颁奖台。那时候华语电影的创作力和世界是同步的。反观近几年,华语电影已经越来越难入围戛纳电影节的竞赛单元。是中国电影人对电影节拿奖已经感到不屑了吗?这种论调实在是太自欺欺人。其实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当前中国电影的艺术水准已经沦落到二三流的位置。
虽然在竞赛单元交了白卷,但张艺谋的《归来》在特别展映单元放映,王超的《幻想曲》也入围了“一种关注”单元,好像看上去也不差?但一部部看过才不得不承认一个难堪的事实,这两部影片在戛纳的芸芸众片中几乎是垫底的水准。
《归来》之前高调宣布入选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后来名单公布后竟然发现没有它。出品方的解释是戛纳方面要求影片作世界首映,但为了先让国内观众看到,片方放弃了竞赛单元。这是敷衍国内观众不了解国际电影节规则的借口,事实正如电影节艺术总监福茂所说:“我们认为,展映单元就是最适合这部影片的位置。”
《归来》在戛纳放映多场,从现场观众(主要构成是媒体人和电影工作者)的反应来看,的确有一些人被影片感动得掉下眼泪,但也有较高比例的观众提前退场。在国内对《归来》有一种普遍的意见是,不论张艺谋拍得如何,他在电影中表现了的悲剧,这就是成功。对此我不能同意。首先,对电影的评价仍然要回归到电影本身,若因为电影以外的政治因素给影片打鼓励分,似乎并不利于电影创作水准的进步。其次,此片对的表现――当然我们不得不将审查的因素考虑进去――也是避重就轻,尤其在责任追究的问题上,即使无法质问真正的始作俑者,那又何必让受害人来主动揽责呢?这正是影片所持的滑稽立场。对于不了解的人来说,这难道不是非常严重的误导吗?再联想到张艺谋同样关于的前作《山楂树之恋》,该片感怀了残酷时代背景下的清纯,同样让我对张艺谋的创作动机产生疑虑,到底这种球有什么意义呢?反思不可能存在,控诉不会被批准,这,我们姑且都算到审查尺度的头上好了,但没有反思和控诉的电影对同是受害人张艺谋来说,拍出来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张艺谋在世界影坛扬名立万,是靠他独树一帜的造型感和色彩运用,来透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这个创作方向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终止了,之后的张艺谋尝试各种类型实验,大多谈不上成功,反倒暴露了不少审美缺陷,如《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之类。近来张的兴趣集中在通俗情节剧上,《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和《归来》都是这种类型。
通俗情节剧总是寄希望于用夸张的情节和人物性格来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从情感调动上来说,《归来》一片中个别场景是有效的,观众的眼泪验证了这一点。这也许得益于巩俐和陈道明的卖力表演,而剧作给他们提供的空间并不够。比如说,陈道明扮演的陆焉识一直无法用真实身份回到妻子的身边,他装作一个“念信的”,反而有机会常伴她左右。这时陆焉识便面临一个抉择,是继续装下去呢,还是坚持用真实身份去说服妻子?但对像这样的关键转折点,影片却轻轻放过了。我们看到陆焉识的确作出了选择,可是却不知道他的内心经历了什么挣扎。影片就这么耗完后的一个多小时片长――片中唯一的激烈冲突来自开场后不久的火车站抓捕,之后观众的心理就始终处于松弛状态,最后令人产生“电影竟然就这么结束了”的感觉。
如果说《归来》还只是平庸的话,另一部中国电影《幻想曲》就堪称拙劣了。首映之后,听到两个中国记者说他们的感受,一个说难看得差点哭了,另一个说整个过程如坐针毡,为华语电影感到羞愧。我深表认同。这部影片就像一部订制的“艺术电影”,它用到很多标准化的艺术电影风格策略,比如静止长镜头、在戏剧冲突的时突然打断、多组线索碎片式平行剪辑、用电视画面作为反讽……但是,每一种策略都像是不属于导演自己,而是从一家名为“艺术电影元素大全”的超市货架上直接取下来再拼装成的。影片令我们相信,导演一定是位艺术电影的爱好者,他囫囵吞枣地看过很多大师杰作,然后从每个人那里“学”了一招,凑成他自己。
片中有的场景处理显然没什么目的,或者说是在剥削噱头。比如,影片借人物的口和电视画面多次提到中国在奥运会上的突出表现,对照现实中走投无路的平民,这种对比手段实在太过刻意且老套,不知道已在多少“地下电影”中用过,导演津津乐道于这种表现手段只能说明他没有动脑筋。
就在《幻想曲》放映的前一天,达内兄弟的《两天一夜》上映,两部影片在部分情节上存在巧合,都是关于一个困境中的女人四处求告,但达内兄弟的处理不知高明多少倍,女主角每次见到不同的人影片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没有一点生搬硬套的感觉。
在第二天的《法国电影》场刊上,《幻想曲》只获得两位影评人的打分,给的都是非常中庸的两星(我认为这是非常保守和客气的做法),也就是说,在戛纳,影评人几乎不关注这部电影。
但中国电影在戛纳缺少关注度吗?并不是。
篇10
一、 《熊出没之夺宝熊兵》成功的原因
(一)制作技术过关,实现超立体感官
《熊出没之夺宝熊兵》使用了3D技术,大手笔的投入使硬件实力得到明显提升。动画电影制作方第一次将卡通影片提升到专业表演的层面,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接受了专业知识的培训,这就使得影片中的人物拥有可爱的声音、搞笑的动作和丰富的表情,进而使观众感受到高品质的立体感,这将国产动画电影的创作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二)老少皆宜,适合大众的观赏水平
《熊出没之夺宝熊兵》获得了观众的一致的好评,是因为它更加符合大众的观赏水平。在观看的影片的时候,小朋友们欣喜若狂,大人们也觉得非常轻松,这就改变了以往动画电影的模式。影片中的环节吸引着所有的目光,在欢笑的同时观众也感受着精彩和刺激,使不同年龄段人们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影片中主人公“强哥”是一个比较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他每天都辛苦的劳作,“李老板”每天都用电话遥控着他进行砍树。“光头强”在不同人的眼中有着不同寓意,比如白领可以在他身上感受到工作的疲劳,所以这比较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电影中的反面人物“光头强”也有善良的一面,他温情的一面是所有人身上都存在的,因此“光头强”角色的塑造比较成功。[1]
(三)情感丰富,传播正能量
《熊出没之夺宝熊兵》处处充满着正能量,将感动、亲情、震撼和欢乐融合在一起。影片中增加了一个角色“嘟嘟”,她是影片中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起到导火线的作用,使影片的情节更加的丰满和复杂。人与熊联合上演了搞笑、温馨的情感大戏,影片中的画面让人感觉惊险刺激、哭笑不得,且又感染着每一个,让观众觉得非常符合现实生活情景。
电影版的《熊出没之夺宝熊兵》将电视版中的缺点全部摒弃掉了,整个影片中充满了正能量,整部影片融合了正义、智斗、友情和亲情在其中。电视版的核心思想是绿色、环保,光头强是一个反派,他每天都在破坏森林;电影中的光头强改变了以前的形象,他变成了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他和熊大、熊二一起保护嘟嘟。为了救回嘟嘟他们与坏人斗志、斗勇,以前的矛盾关系发生了改变,变成了正义与邪恶之间的矛盾。[2]坏人的贪婪是邪恶的源泉,他们渴望得到遗产,最终使他们丧失了人性。影片所表述的主题就是金钱给人造成的异化和腐蚀,这样的主题比电视剧复杂,更能体现出社会化的特点。
二、 净化后的细节
影片中的光头强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电视版中的许多细节被净化了。猎枪变成哄嘟嘟开心的水枪,这也给角色背景增添一些内涵,光头强使用水枪来哄嘟嘟,这也表现出光头强自始至终都是在玩水枪。这样的修改,大人们会觉得非常的牵强,光头强用一把水枪追的熊大和熊二满森林跑,这与常理相背离。但是在孩子们的眼中,就会觉得非常的搞笑,这样的设定在今后的后续作品中应该延续使用。
语言方面也发生了改变,过去光头强都是大喊“臭狗熊”,影片中却使用了昵称“小熊熊”,这样也使得影片的暴力程度被降低了。电视剧中,随处都可以听到“臭狗熊,你给我站住”之类的话语,但是影片中却一点也没有,影片中会出现的暴力程度较弱――“小熊熊,你们气死我了。”影片语言的改变不仅受客观因素影响,还与故事的剧情有着直接的关系,影片中光头强、熊大和熊二他们是同盟,这与电视剧版的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不难发现这部影片是建立在同盟的关系基础之上的,暴力性的语言得到了弱化,这样光头强的称呼也会觉得非常可爱。
三、 光头强被好人化处理
长篇叙述二元对立世界观故事情节的时候,通常情况下都会引入新的反派人物,原来的反派通过好人化处理变成了主角的同盟,这样的叙事模式会经常的使用到,比如《哆啦A梦》中的胖虎、《猫和老鼠》中的Tom等。使用这样的处理办法表明,新反派人物的出现使原有的法则被打破了,需要有新的英雄来改变现实情况,从而使世界恢复到原来的和平中,影片中光头强角色的转变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
《熊出没之夺宝熊兵》使用了性能序列理论和普罗普的叙事模式,电视版的光头强是一个反面人物,但是电影中他却成为了好人。影片中小嘟嘟的出现,使光头强原来的生活全部打乱了,在一系列的巧合中光头强被警察当成了劫匪,同时真正的劫匪也在关注着他,因此光头强必须要躲开追捕。影片中一开始的时候,光头强多出了一种嗜好,那就是洁癖,这在电视版中却从来没有体现过,这也是从某一细节上对光头强的好人化处理,在影片中光头强扮演着英雄和受害者的角色。这时候熊大和熊二不再是主角了,它们被放在了次要地位,扮演着帮手和施惠者的角色。[3]它们在小嘟嘟被坏人劫走以后,与光头强结成了同盟,小嘟嘟的出现无疑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为了照顾小嘟嘟,原本对立的双方却变成了同盟一起与邪恶势力作斗争。尽管故事的表现手法有点老套,设计的悬念过于的程式化导致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皆大欢喜的结局却给观众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四、 类型的拼贴
《熊出没之夺宝熊兵》融合了《财神当家》和《宝贝计划》的故事框架结构。遗产的情节与《财神当家》完全相同,影片的过于相似,使得小朋友们都可以猜到故事的下文。剧情姑且不谈,影片的场景、语言和角色都可以让人达到“脱帽”的程度。光头强第一次看见小嘟嘟的时候会让人联想到《宝贝计划》的开篇情境;熊大和熊二潜入到光头强家的情境又和《功夫熊猫》中的阿宝初次来到翡翠宫的场景一致等等。对于《熊出没之夺宝熊兵》影片中出现这么多借鉴的地方,作者觉得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第一,国产动画电影的类型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目前,国产商业动画电影的制作环境比较的脆弱,受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国产动画电影仍然处于起步的阶段。影片使用类型化的叙事模式,使得《熊出没之夺宝熊兵》这部影片获得了丰硕的商业收益,这部影片在三天之内票房就到上亿元,这也是最近几年国产动画电影的最好成绩。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不是靠运气得来的,而是市场正面的回应了符合标准的动画类型片的成绩。该影片使用了许多类型化的拍摄形式,例如喜剧、动作片、特工片和警匪片等,假如只是简单的拼贴,也不会取得这样的效果。究其原因,影片在确保表层叙事连贯的情况下,对其深层次的含义也进行了明确的表达,故事结尾在阐述亲情的时候,尽管套路比较陈旧,但是也符合人们的生活规律,这也使得大人观众们可以较好的融入到故事的情节中。
第二,《熊出没之夺宝熊兵》与《喜羊羊与灰太狼》进行比较,前者的类型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已经向成熟的方向发展,这是这部影片值得赞美的地方,但是也意识到其中的不足,类型化叙事手法在使用的时候,存在着拿来主义的情况,需要进一步改善。《熊出没》系列电影自上映以来在创意上面使用的都是加法原则,怎样好玩就使用怎样的形式,觉得有用的就直接拿过来。《熊出没之夺宝熊兵》也是这样的思路,不仅仅添加了人物小嘟嘟,光头强也有了改变,他有了洁癖,同时还成为了机械研发的天才,制造飞机对他来说都轻而易举。这样的叙事手法完全的借鉴了《卑鄙的我》中的小黄人的研发天分。这一点上,钢铁侠也许是他们共同的模仿偶像,这样的情况在《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灰太狼身上也有明显的体现。[4]主要的问题是,影片中飞艇大战和飞机制造的戏份尽管很精彩,但是事先没有任何征兆,光头强直接开着自己拼凑的飞机就来了,这和早期拍摄的蜘蛛侠电影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或多或少的让人感觉有的错位。《熊出没之夺宝熊兵》这部影片出现这样的错位感,主要的原因就是这部影片没有自身的特点,过多的借鉴别人的精彩。从这一点上看,《熊出没之夺宝熊兵》就要比《喜羊羊与灰太狼》略差一些,在观看影片的时候,人们会不自觉的认为光头强和灰太狼之间有着太多相似的地方。这样的既视感,影片的制作组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尽量避免,不然角色的个性魅力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将创意叠加在一起,在一段时间内会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影片要想立足于不败之地就要有属于自身特定的魅力。只有不断的创新,影片才能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喜爱,紧随别人的脚步只能换取片刻的成效,要想长远的发展,就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实力,一味的拼贴不会获得永久的成功。
结语
伴随着国内电影市场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动画电影的整体制作环境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熊出没之夺宝熊兵》自上映以来取得了较好的票房成绩,观众对这部动画电影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熊出没之夺宝熊兵》的成功预示着国产动画电影的原创力在不断提高,国产动画电影要想走出国门,就要不断的挖掘原创力,以传统文化为背景进行着不断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倩.从《熊出没之夺宝熊兵》看国产“合家欢”动画电影的打造[J].大众文艺,2014(21):201-202.
[2]和水英.《熊出没》系列动漫电影的“小糊涂与不完美”――国产动画电影的美学张力与价值构建分析[J].电影评介,2015(12):26-29.
- 上一篇:推荐一本书作文五年级
- 下一篇:踏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