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家乡景物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23:04: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介绍家乡景物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导游 ; 介绍 ; 主题 ;快乐作文 ;系列活动
快乐作文,是通过对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培养,使习作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们自发自觉的行动。也就是说,学生能够把学习生活和日常交往中的快乐、苦恼等感受,乃至对生活中酸甜苦辣的细微体验,主动诉诸恰当的语言文字,写出有血有肉、有感而发、生动耐读的文章,达到阅其文知其心,体现“文如其人”的精神,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叶老)。这才是快乐作文的真实目的和深层意义所在。快乐的写作永远伴随着无穷的创造。“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对写作一旦产生兴趣,他就会把这种兴趣内化为一种动力,自觉地去乞求,探索与创新,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
结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我创设了一系列的主题实践活动,在活动内容的确定上,我针对学生的实际,对教材的“习作教学要求”、“口语教学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要求”进行综合考虑,采取“利用、选择、改编”的方式,结合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按照“用游戏的方式来模仿成人生活”理念设计出能够和作文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题实践探究活动”。如在小学语文第九册作文教学中我以“学做小小导游员”为主题,安排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系列活动之一――导游尝试:安排学生对家乡的风景、名胜或其他方面值得参观的地方进行调查了解。然后,按照九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的安排,开展一次“小小导游员”角色扮演活动――一人做导游,为全班其他“游客”介绍家乡绍兴某一处风景名胜或值得参观的地方。
系列活动之二--学习导游知识。以“了解导游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为目标,开展主题课外阅读和资料收集活动。组织学生讨论:在导游应具备的各方面基本知识当中,小学生可以学习并做到的是对家乡的景、人、物、事的了解。
系列活动之三--为自己学校做一次导游。角色扮演:为来校参观的客人做导游。介绍要点:介绍校园的一处景物或建筑。组织学生对校园内自己喜欢介绍的一处景物、一处建筑进行实际观察,抓住自己认为值得向“客人”介绍的景物或建筑的特点。同时,开展调查访问活动,细致了解与相关景物建筑相关的人或事,选择出值得向客人介绍的内容。学生对观察、调查了解到的资料进行组织,整理,并撰写“导游词”。写好以后,现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让其他同学当客人,给同学“导游”,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然后,作修改。最后,全班开展“为客人做导游”的活动。
系列活动之四--介绍家乡的人。为“客人”介绍家乡的人。绍兴是个名士之乡,历来人才辈出。我组织学生研究家乡的历史名人、现代名人或自己认为值得向“客人”介绍的人物,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他们的感人事迹、他们为家乡、为祖国作出的贡献等。将自己了解到的内容写下来,为“客人作介绍”。并结合写人文章进行写作。
系列活动之五--向游客介绍家乡绍兴近几年的巨大变化。组织学生开展家乡变化调查采访活动。每一个同学或一个小组的同学选择一个角度;对家乡实际的观察、调查访问,了解家乡在“某一个方面”的发生的变化。调查访问结束,小组进行交流。每个人针对他人的调查主题,提供自己了解到的信息,同时也丰富自己的资料。将自己了解到的、感受到的家乡的变化写下来。写好以后。班内进行“向游客介绍家乡变化”的“预演”。
篇2
周老师执教的是苏教版第四册口语交际《学会转述》,大致流程如下:首先,游戏导入,生生传悄悄话,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兴趣非常浓厚;其次,学习文本内容,明确转述要求;再次,游戏巩固,师生进行电话转述,此时,学生情绪较为兴奋,表达欲望强烈;最后,事先安排某老师进教室传达通知,请学生转述。通过巧设情境,达到巩固练习、学以致用的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的本质是交际,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存在于交际之中。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作者的对话,对话要认真地听,要有自己的感悟、想象和情感的参与,这就是一种双向互动的交际。所以,阅读教学应该是“以读为主,进行讨论交流”。这里的“讨论”就是口语交际。作文是书面表达,呈现出来和读者交流,这也是一种交际。管建刚老师就把作文的交际本质属性最大化,用交流激发学生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把作文变成学生自己要做要交流的事情。当然,识字写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是为书面交际服务的,是书面交际的必要工具。毫无疑问,所有这些交际都离不开情感活动。
那么什么是口语交际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进行。”我认为,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手段(工具)是口语。没有交际,口语交际就不存在了。
基于这些认识,从这一节课的教学,我想到了几个问题,提出来和大家一起共同思考。
第一,十多年前的说话课中就有看图说故事,那么口语交际课的看图讲故事和过去说话课的看图讲故事是一回事吗?
我曾经听过一位老师执教一年级口语交际《借铅笔》。老师提问:“同学们,图上画了哪两个小动物呀?”学生大声回答:“小猴和熊猫。”“两个动物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小猴向熊猫借铅笔。”“小猴会说些什么?”“熊猫又会说些什么?”……这样,老师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学生就图说图,一一解答,好似隔靴搔痒,与己无关,一个个神情淡漠,兴味索然。
很显然,这位老师对什么是口语交际课,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操作不甚了了,仍然把口语交际课当做看图说话课。这样的情况在现实教学中并不鲜见。
口语交际课与说话课最本质的区别是突出语言的交际功能,是听说双方互动的过程,“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由此可见,“双向互动”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特别要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不像上述案例中的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式互动,而应该是教师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文本话题,想方设法创设多种情境,使学生在丰富的、符合生活实际的情境中,唤起对生活的体验,激发浓厚的交际兴趣,积极地参与到融情境性、生动性、实践性于一体的师生、生生的双边或多边的交际活动中。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素养。为了使口语交际内容更具有直观性或启发性,教材为每一次的口语交际都配有精美的插图,我们切不可“一叶障目”,将口语交际异化为看图说话训练。比如上述案例《借铅笔》,只不过是个“例子”、“引子”,以此训练学生在向他人借东西时,双方如何进行准确、得体的表达。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以“小猴”、“熊猫”的身份直接进行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互动,还可以此拓展、创设多种情境、模拟多种身份、设计多回合序列性的活动,从单一到多样、从浅易到复杂,在循序渐进的互动中,让学生的表达渐渐丰富、深入。
第一,口语交际所需要的交际情境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师生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怎样的?难道只是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只是老师对学生所讲故事的评价吗?
一位老师执教人教版三年级口语交际《介绍家乡的景物》一课,由于生活环境狭小,家乡的知名景物有限,几乎只有一处,已经为全体学生所熟知,大家的话题自然都集中在介绍同一景物上,当一两个学生介绍后,其他处于疲沓状态,一个个精神萎靡……
虽然教材中的口语交际编排图文并茂,自成一体,一练一得,但如果我们仅仅做教材的执行者,按部就班地教教材,就使口语交际教学走入死胡同。教材编得再好,难免百密一疏。同样是教学《介绍家乡的景物》一课,另一位老师就巧妙地创设情境:“同学们,暑假快要到了,我的一个侄子跟大家同龄,今年暑假刚从国外回来,要到咱们这儿来游玩,谁能做小导游向他介绍介绍我们这儿好看好玩的景物?”由于创设了真实的生活情境,具有了实际意义,又是向同龄人作介绍,大家兴趣倍增,情绪高涨,各自扮演好角色,在小组内、大组内有声有色地练习。接着,老师进一步拓展教材,向外延伸:游览了咱们的家乡后,他还想到祖国的其他地方游玩,你能向他再介绍一处景物吗?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打开了思路,结合课内外学到的有关内容,声情并茂地向远道而来的客人作了介绍。五彩斑斓的生活中处处有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要打破课内课外的壁垒,不拘泥于教材,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广阔的天地之中,要结合课外阅读课、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进行灵活的、多样的口语交际活动。
篇3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让学生了解本地的风俗民情、文化资源,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引导学生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把自己的耳闻目睹表达出来,使作文言之有物。这是个强化摄取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又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拥有众多的信息中,选择、比较、提炼,由仿到创,由单项到多项进行表达技能的训练。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情、意、行的发展;有利于诱导情趣、激发爱心、开发智力;有利于面向全体,奠定基础――即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优化作文教学。如在让学生介绍家乡特产的作文时,我课前先让学生做一个调查,了解我们的家乡有哪些特产,这些特产的特点是什么?学生通过了解,知道了我们家乡的特产有很多,主要是水产品。因为我们这里有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洪泽湖盛产鱼、虾、螃蟹等水产品。很多孩子是渔民的出身,对鱼虾很熟悉,不仅知道怎样捕鱼,还知道怎样烧鱼,所以写起作文来真是有血有肉,情真意切。比如有位同学在《家乡的特产》一文中写道:我的家乡坐落在洪泽湖畔,这里物产丰富,风景秀丽,人民勤劳。……洪泽湖是我们的母亲湖,她呵护着我们,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儿女。洪泽湖盛产鱼虾,鱼的品种很多,有草鱼、银鱼、鲤鱼……最著名、也最好吃的是鳊鱼。冬季来临,家家都要备上一些鳊鱼,撒上盐腌制一段时间,拿出来晾晒,等到过年的时候,拿一条鳊鱼配上花生米或雪里蕻红烧真是天下美味,叫你吃了还想吃……因为写的是孩子们熟悉的事物,他们总能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二、收集素材,营造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
要想写好作文,搜集素材非常重要。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定出每周至少做一两件事,如每日听新闻、每日观赏自己喜欢的少儿节日;每天写几句路上见闻、感受;读一段简短的文章;写一张钢笔(或毛笔)字;逛商场等。这样花较少的时间,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会改变学生过去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思维懒惰的习惯,取而代之的则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种摄取材料的本领,同时也自然丰富充实了写作内容。新鲜的事物会使学生情趣倍增,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我尽量把握好每周的语文活动课,为学生营造说话训练的氛围,效果突出。例如“日记宣读”,让学生把自己做的事用日记记载下来,读给全班同学听。再如以“我学会……还学会……”为题,让学生至少学会两种操作(包括生活自理、家务、学习方法),先说说再记录下来,并进行评议,比谁的本领大,看谁的句段写得好。以“我来当主编”为内容,做手抄报,自写内容,自绘插图,自行设计版面。最后把每人的作品在班会展出,大家共同赏析。此外,还可通过“名人名言荟萃”,“自编故事”、“焦点访谈”、“新闻联播”等活动,使学生从活动中学会生活,学会关心时事,学会尽责,学会交际,学会创造,也学会写作文。
三、范文引路,讲练结合――让学生有法可循
无论做什么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作文也是一样。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范文,给学生提供模仿的依据。
我的做法如下:
一是看范文,先仿后创。小学生习作,往往首先从模仿开始,但模仿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训练作文的方法。范文引路,由模仿到创造,是小学生习作的一条规律,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范文的来源有三处;①课本里的文章;②从课外阅读材料中挑选;③教师的“下水”作文。学习范文进行指导,应先让学生了解范文的思路、写法和值得学习的语句,再明确仿什么?怎样仿?实践证明,范文一方面能使学生学到写作的技巧和优美的语言,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丰富想象。范文引路,学生有样可学,有路可循,容易把文章写好。如学习《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在讲读课文时,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弄清楚作者到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的景色如何?作者是怎么写的?让学生知道游记应该有一定的游览顺序,随着地点的变换而变换写作的角度。学习课文后我让学生写一写我们的校园,要求学生有顺序的写清楚校园的景物,大部分学生能做到“移步换景”,有一定的叙述顺序,具体的介绍了校园的景物。
二是讲知识,教方法。中高年级学生的习作要求有一定的难度,对一些知识要作必要的讲解。如审题、选材及组材、列题纲、开头结尾、过渡与照应等。对作文题涉及到的重点知识,要有针对性地强调。如写“比赛活动”,需掌握的知识有两点:①把比赛经过写具体,②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材料。我紧扣范文,告诉学生凡是写“比赛”一类活动的文章,多数按“赛前、赛中、赛后”的时间顺序安排材料。写“经过”注意三点:a抓特点。b抓层次。既写场内双方,又写场外观众;c抓人物神态、动作和语言。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活动课时我特意安排了拔河比赛,比赛前我特意强调了拔河要注意姿势,如后面的人站的时候脚要抵住前面人的脚,身体要稍微后仰,下蹲,用力要一致等等,事后作文,很多学生不仅写出了队员的神态、动作,就连拉拉队员的神态,动作也写的惟妙惟肖。
篇4
【关键词】真;激发兴趣;体验认识;真情实感;习作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何为“真”?“真”即真实,跟“假、伪”相对;“真”亦是指本性、本源。小学习作中的“真”,具体应该体现在习作的内容和情感的表达上,要反映现实中的真人、真事、真情实感。真实是小学习作的生命,没有真实,作文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习作要“必须寻得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习作的前提是“要诚实地写出自己的话。”叶圣陶先生道出了作文教学的真谛。这就要求我们在习作训练中应该训练学生写真事,写真话,在生活中去求“真”、求实、求是,成为一个真正的人、高尚的人。小学习作训练中的“真”,不但是习作教学的生命,也是人性最本质的一个重要显现。即或是习作训练允许想象虚构,那也是在符合生活的真实和儿童的思维逻辑的前提下,创造艺术的真实的表现,是让艺术的真实更具美的魅力。
一、第一学段:说话、写话求“真”,激发兴趣感知“真”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写话中提出:“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儿童的心理特征决定了小学低年级写话教学要从培养兴趣入手,即从“引发兴趣――激活兴趣――发展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为后来的习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低年级写话训练引趣的主要方法有创设情境引趣、课题引趣、音乐及图画引趣、实物引趣、动手操作引趣、猜谜引趣等等。
生活为习作的源泉,学生的观察是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从儿童的特点出发,充分利用孩子们爱玩的天性,引导学生以观察为手段,从儿童感兴趣的内容入手,使学生既达到说话训练的目的,又获得真正的感知。第一学段说话、写话训练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才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说与写是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的关系,是由语言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
小学作文起步以趣引“真”,注重学生认识“真”的可感性。小学生第一天入学开始,就可以根据教材的《入学教育》开展说话训练,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又能为以后的读写奠定良好的基础。可利用拼音插图进行看图听话、看图说话、看图表演说话,以及问答、练习说话、对话练习、绕口令练习等方式。由学拼音过渡到学汉字时,应注重以字扩词、扩词成句外,教师还应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特点,运用猜谜语、编字谜等方式,激活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当进入二年级后,学生的字、词、句的能力已有了一定的发展,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编故事,写短文,记短小的日记。在学生已有的故事、童话的基础上,启发他们编写故事或者续写故事,同时还可以引导他们多观察,将身边发生的事编写成小故事,鼓励儿童介入生活,反映生活中的真善美。
低年级学生的习作训练是以真为基础的,这时的习作(说话、写话)内容要求真实,从小培养学生说真话的好习惯,表达学生的真人、真事与真情实感。
二、第二学段:写片段,多观察,练笔寻“真”表现“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这一学段要求学生“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周围世界,写出内容比较具体的片断”。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形成了“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段的训练在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上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一阶段的习作教学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观察体验入手,表现儿童的童趣、童情的“真”来。这是习作本质上的“真”,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与喜欢说的话。
以“真”促观,培养学生认识“真”的全面性。第二学段习作对观察的要求很多,观察的方法很多,观察的前提是“真”。如果没有“真”,观察也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如三下园地五习作,要求学生用一两件事写写父母对自己的爱,也可以写写发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间别的感人的事,要表达真情实感。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全面细致又要捕捉特点,并要调动想象,在加强心灵感受的基础上。采用多角度和单角度相结合、常态和非常态相结合、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观察方法,全面观察客观事物的真,才能使学生在第一次成文的习作训练中言之有物,也就是言之有真。
怎么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表现“真”,这就需要老师的教学智慧。上课的时候,老师要让学生明白抓住顺序,细致、有重点地观察,促进对“真”的理解。如人教版三下园地一的习作,教学时,首先应该让学生选好自己要介绍的一处景物;然后要求学生能够抓住景物的特点介绍,同时在介绍的时候要有一定的顺序,比如由远到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由外到内等,还有时间顺序;在介绍家乡的景物时,心中一定充满了自豪感、喜悦感,那么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可以把你对家乡热爱的真情自然而然地融入作文中去。
三、第三学段:写成篇,体验认识表达“真”
篇5
1丰富生活,指导学生获取作文的材料
叶老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要解决学生“没有材料可写”这一作文中最大的困难,老师就必须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指导学生作文如何从内容入手。
1.1开展活动。
为丰富学生的生活,老师可根据作文的训练要求,结合学校的专题教育,利用班队会、课外活动时间,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活动,并努力使思想教育和作文训练同步。如为配合学校开展以“学雷锋、学赖宁”为中心的学英雄、讲礼议、创文明的教育,我设计了“读介绍英雄的书籍”、“讲有关英雄的故事”、“唱颂扬英雄的歌曲”、“学英雄的优秀品质”等系列主题活动。“读介绍英雄的书籍”,要求学生查找有关书籍,利用课余时间自学阅读,并认真作好笔记;讲“有关英雄的故事”,要求学生在故事会上人人讲一个不同英雄或同一英雄不同内容的故事,力求做到脱离书本,声情并茂;“唱颂扬英雄的歌曲”,要求学生每人唱一首颂扬英雄的歌曲,或独唱,或小组唱,或表演唱,然后举行演唱会;“学英雄的优秀品质”,要求学生在学校尊师守纪,勤奋好学,关心集体,做学校的小主人;在家中尊老爱幼,勤俭朴素,学做家务,做家乡的小主人;在社会上大做好人好事,送温暖,搞调查,提建议,做家庭的小主人。然后举行系列活动事迹报告会和成果展览。通过开展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增进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为学生作文“有话可说”作好了铺垫。
1.2参观访问。
当学生对某些题材缺乏细致了解时,可指导学生到实地去参观访问。如,我们学校位于市儿童公园附近,班上所有学生都去过儿童公园,可一写有关儿童公园的作文时,却写不清楚,写不具体。可见,他们平日对一些景物观察没有留心,对一些游乐设施了解不具体。作文前,我就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再次游览儿童公园,并布置学生回来写游记。游览时,我指导学生注意观赏园中的花草树木,逐个了解各种游乐设施的名称、特点,认真观赏园中悬挂的字牌,重点观察几处并作好笔记。回来后,稍作指点,大多学生都能写出内容具体的好文章。又如,沙头角镇退休工人陈观玉,几十年来如一日,做好人好事,不为名不图利,多次受到上级的嘉奖,被人们誉为“九十年代的活雷锋”。利用假日,我组织学生登门采访。回来后,让学生写《值得敬佩的人》这篇作文。通过调查采访,学生既受到了教育,又丰富了。
1.3观察积累。
这里的观察,不是指一般的对事物即兴观察,而是从积累的角度进行较长时间的定向观察。老师指导学生观察积累要狠下功夫,要有意地锻炼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这才是解决学生写作缺乏材料即“治本”的有效措施。指导时,老师要培养两种学习能力。一是学会从观察中发现以前未发现的事物特点;二是学会记录这些新的发现,并加以合理想象,通过整理、分析,转化为作文材料。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观察积累,充实了材料仓库,必定会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
1.4阅读积累。
学生作文材料有来自直接的生活,也有来自间接渠道的生活。经常组织指导、鼓励学生阅读书报,收听广播,观看影视,从他人他地区的社会生活、自然生活的报道与介绍中增长见识,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验,并触发联想自己的生活,形成作文材料。这样积累吸收得越多,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
1.5创设情境。
作文指导课上,为帮助学生作文,老师可创设一些情境,利用多种媒体指导学生作文,让学生观察录像、幻灯片,听录音或动手演示,也可进行课堂素描,拼图剪贴,观察图片,或小实验、小制作等。让学生动手演示,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用口描述,拿笔记载。
2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和恰如其分、准确表达自己意思的能力,做到言必达意
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真实,才能使人感动。要使文章的思想感情真实,用词造句变要准确、实在、恰如其分。小学生习作在有了材料,能审清题意,有好的立意,能选择和组织材料的情况下,扶起笔来往往喜欢滥用华丽的词藻、激昂的语句,熟不知适得其反,而使文章华而不实。要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要经常重视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能力和恰如其分,准确表达自己意思的能力,做到言必达意。培养这一能力可以从口头回答问题、书面回答问题、造句写片断等多方面进行逻辑训练,要求把积累的词语、佳句灵活地运用,能写出通顺、连贯、具体的句子,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经常练,反复练,从而达到说话、写话、具体生动、形象、恰如其分地准确表达自己意思的能力。
3培养小学生审题,确定中心的能力
篇6
【关键词】写作 观察能力 观察兴趣 观察方法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做饭需要菜米,作文需要材料。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没有材料是写不出、也写不好文章的。那么,怎样才能获取写作材料呢?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培养观察能力,从而解决学生作文“言之无物”、“无米下锅”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培养观察能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儿童学习的强大动力,只有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主动、持久地去认识世界,从而在快乐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要观察需先激趣。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呢?
首先,观察的事物本身要有一定的吸引力。按照初中阶段的写作要求,所选择的观察对象,应该具有新奇性、复杂性。如果让学生观察的对象过于熟悉、简单,就会使他们产生厌倦心理,不愿意去观察;反之,如果观察对象过于陌生、复杂,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距离太远,不但不能引起观察兴趣,还会使学生产生紧张和回避反应。
其次,教师生动恰当的引导,也能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如:要写“我爱你家乡”这篇作文,老师可以先用一系列问题激起学生认识热爱家乡的强烈愿望:故乡的美景有哪些呢?一年四季,故乡的景色各有哪些不同?故乡的景美,人更美,那故乡中有哪些著名的人和事,让你为之动容呢?……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地观察家乡的景、人、情。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尽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独立地发表意见,说得好、说得对,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说错了,说得不恰当,及时进行纠正,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二、教给观察方法,学会多维观察
生活是多姿多彩,丰富美丽的。初中生由于认知的原因,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把生活的丰富多彩全描绘出来。这就要老师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去体验生活,描绘斑斓多姿的生活画卷。有以下几种方法值得初中生运用。
1.按顺序观察法
顾名思义,观察景物要有一定的顺序,要根据观察事物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观察顺序。一是观察要注意空间顺序,这种顺序的使用,一般用于观察建筑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方位顺序,或者叫游览顺序。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凡尔赛宫》等都是采用空间顺序。这种顺序的运用,首先要选好立足点,然后要按照一定的方向去观察,注意前后景物的方位关系,便于移步换景。二是应注意突出观察的重点。如观察某个建筑物,首先给你印象最深的,在整个建筑中最有特色的,应该作为文章的重点介绍。如,观察某一个学校,可以重点介绍校园中心的主教学楼。观察戏院,应重点观察表演的舞台等等。三是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可以按照从早到晚的时间变化观察景物,或者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观察一年的变化。例如,让学生写《家乡的四季》。春天,可以带领学生观察花草树木的美丽及其生长变化;夏天,带领学生观察充满情趣的夏夜和体验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秋天,带领学生观察硕果累累的果园和丰收的田野;冬天,带领学生观察那银妆素裹的雪后世界。然后,让学生按顺序、有重点地把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
2.抓特点观察法
(1)写人物。除了写这个人的外貌之外,还要抓住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反映这个人物的性格、心里特征。同时所选取的事例,也要能与这个人的性格特征想吻合。如,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文章材料选得好,它充分表现了司马光聪明过人的特点。
(2)写动物。要抓住最能表现动物特点的特征来观察,例如写孔雀,就要重点观察孔雀美丽的羽毛,尤其是孔雀开屏时的美丽瞬间;再如,观察长颈鹿,就要重点观察长颈鹿的长脖子,突出它高而长的特点。
3.比较观察法
比较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比较分两种,同类事物的比较叫类比;不同事物的比较叫对比。例如观察莲花,在引导学生观察时,可以拿同类事物竹子与其比较,让学生抓住莲花“中通外直”与竹子笔直的外形类比,突出莲花高洁的特点。再如让学生写作文《寻找“雷锋”》,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寻找生活中的好人好事,也可以通过一些不文明的现象的观察,对比凸显好人好事的伟大。
4.想象、联想观察法
在观察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如,指导学生由风筝飞得高联想到自己的远大理想,把风筝看作是理想的象征。还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长大后也要驾驶宇宙飞船飞向太空。
三、学写观察日记,培养良好习惯
一个人把自己在每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事情、感想和见闻有选择地、真实地记录下来,这就是日记。坚持写日记,可以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和写作素材;有助于培养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我在学生乐于观察,会观察的基础上,指导他们把每日通过观察得到的见闻、乐趣、感想等写成观察日记,并定期开展日记欣赏活动。
1.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
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有助于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我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时必须做到以下四点:①确定内容,注意观察。自然观察日记内容广泛,动物植物、环境气象、天文地理,一切自然界存在的现象都是自然观察日记的内容。观察中,一定要注意季节的变化,时间的推移,生长的习性。动手实验从正面、侧面,比较、反复观察中,弄清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最后确定自己熟悉、了解的来写。②中心要突出。每篇观察日记都应围绕突出的中心来写,不要像记流水账似的又杂又散。③要写出自己的感受,并且描写要具体细腻。④要注意及时性。要把观察到的事物和人物及时写下来,不要过两三天再补记。
2.开展日记欣赏活动
开展日记欣赏活动,不仅能使学生之间互相借鉴、互相提高,而且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平时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定期开展以下三种日记欣赏活动:①日记诵读。各班找出日记写得好的同学,让他们把自己的作品读给大家听。②日记传阅。各班找出不但内容好,而且字迹工整的日记,让同学们互相传阅。③日记展览。学校橱窗专门设一专栏,展出优秀日记。还可以打印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推荐报社发表。
写观察日记和开展日记欣赏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这样,学生的作文材料日积月累,写文章的时候,就有话可说,把需要的生活材料“取”出来,按照它本来的样子“重演”起来,有了这“活”起来的生活图画,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会得心应手,生动形象。
篇7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片段作文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8-075-01
大作文写作训练与片段作文写作训练密不可分。片段作文训练是夯实大作文的基础,要写好大作文,必须要先写好片段作文。片段作文训练是一种“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活动,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单项写作表达能力,是把细致的观察思考和写作结合起来,逐步提高,小步前进。片段作文有训练的具体方法、计划和要求,形式上有抓住课文中某个细节或片断,结合作文要求加以分析,让学生运用某种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有根据课文情节,合理想象,加上或延伸课文中的情节,再造细节进行续写;有让学生学过的某篇古文或古诗词,把其中某个局部扩展成一个段落;还有引导学生或从景物方面加以描绘,或从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展开想象的具体描写;或就某个事物以说明形式写一段话,介绍其特点;或要求展开想象,合理补充一些情节,用现代汉语把古诗文改写成记叙文,等等。片段作文训练有明确的目标,有具体的措施,分步推进,逐步提高。七年级以写人写事为主,八年级以状物说明为主,九年级以叙述议论为主,同时适当增加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等训练。
在指导学生进行片段作文训练时,原先我采用的是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教师出题――学生写作――教师讲评。教学中我发现,这一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写作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导致学生写不出话,只有硬着头皮写,结果作文内容空洞,思维迟缓僵化,更不用说语言优美富有文采了。时间一久,学生就会“谈文色变”,把片段作文训练看着一件苦差事。此时我明白了,要提高片段作文教学质量,就必须放活教学方式,即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现有的班班通设备,优化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调动学生作文内驱力,激活学生的写作灵感,让学生由被动写转为主动写,变“要我写”变为“我要写”。
利用班班通进行片段作文训练,就是利用美术直观形象,和电脑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优势,根据写作的内容和要求,在屏幕上展示一幅幅鲜活的、精美绝伦的画面。学生看到这些画面,一时间不禁心旷神怡,惊慕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一有兴趣,发言就会热烈,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引导,教学就会达到满意的效果。
如写《我看到了大海》这片段作文,本人利用班班通,在屏幕上展示了几幅大海的景象,引导学生从近景、远景、天空、海面等角度来细致观察大海景色,从形、色、声、光、动、静等多方面来下笔描写,发动大家讨论,这几幅图,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怎样来描写,具体使用些什么词,要用什么修辞手法。由于一幅幅画面就在眼前,学生都能七嘴八舌,讨论热烈,尽量想出词汇,用上修辞手法来描写。很快,一个个“分镜头”就集体形成了。
如写海面,原来很多同学用“波涛汹涌”、“一碧万顷”来形容就没什么词了,可现在却描绘得很具体形象。有的说:“大海像一望无垠的青翠的草原”,“水面翻起了一朵朵银白的浪花”,“带着腥味的海风吹拂我们的脸”,“海上飘着薄雾,像给大海披上了一件银色的纱衣”;有的观察到了动景:“海浪轻轻地拍打着岩石,像母亲的手抚摸着自己怀里的孩子”;有的听出了声音:“海水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轻柔的刷刷声”,“海面上,海鸥一面振着翅膀飞翔,一面高声的歌唱”;有的能从触觉方面说:“在软绵绵的沙滩上走,脚底下痒痒的,却又觉得舒服得很”等等,这些学过的词汇到这里都派上了用场。通过观察图片和发言后,教师就总结,写景状物,首先要进行细致的观察,然后要调动一切手段来描写,观察点可以交换,一方面(如外形)没词了,再从其它方面(如色、声)去写,这样,文章就会丰满多采,就会生动多了。
再如,写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本人就显示出“田地里悠然吃草的老牛”、“旷野中扬蹄飞奔的骏马”、“花丛中辛勤劳作的蜜蜂”、“土墙边团结协作的蚂蚁”等画面;写自己喜爱的一种植物时,就显示出“带刺的仙人掌”、“微风中的柳树”、“操场边的小榕树”、“走廊旁的三角梅”等画面;介绍某处景点,就显示出“美丽的池塘”、“公园里的一角”、“我们的操场”等画面;介绍某个建筑物,就显示出“家乡的桥”、“我们的教学楼”、“我们的饭堂”等画面;要求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的意境,就显示出“身穿古装的陶渊明扛锄采菊,悠然见南山”等画面。这些都是来自学生生活里的最熟悉的的东西,在经过屏幕的“直观”的美的再现,学生写作的兴趣一下子就提高上来,在加上同学的讨论、教师的点拨,写起来就自然成理成章了。
利用班班通进行“直观”片段作文训练的结果,很多学生都能在课堂上顺利地完成习作,特别是平时写作基础较差或“谈文色变”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对写作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写作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反映这样写片段作文比较具体实在,不会摸不着头脑。学生学到的写作知识能直接运用,既锻炼了观察、想象能力,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还能使学生受到艺术的美的熏陶。这是平时坐在课堂里“空讲”所不能达到的。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若显示的是动态的画面,那教学情境更妙不可言。
[ 参 考 文 献 ]
[1] 夏梦.圆你一个放胆梦[J].新作文(初中版),2011年Z2期.
[2] 萧袤.从“作文”到“创作”[J].金色少年,2010年01期.
篇8
我们农村小学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作文指导难,作文评价就更难啦!我们用心评价,孩子无心反思,我们随便应付,孩子毫无反应。孩子麻木的态度反馈给老师,老师便会产生消极的情绪,而这情绪又必将返回到孩子身上。于是乎,孩子写得辛苦,老师评得痛苦,习作评价到底怎么啦?我常听老师们念叨自己的困惑:
困惑之一:评价时间到底怎么安排?无奈,只能来个课后统评……
农村老师课时较多,担任的科目也多,常常忙于备课及其他作业的批改、评价,精力不足,面批几乎是一种奢侈,只能课后统批。批改一次作文最起码也要四五天,批完后发下去,孩子已经等的花儿都谢了,他们几乎忘记本次习作的构思或内容了。像这样迟来的评价,让习作教学大打折扣,又谈何点燃孩子的习作热情呢?
困惑之二:农村孩子有这种能耐吗?不信,还是自己亲自出马……
很多老师不相信农村孩子的能力,或者根本没有注意对孩子们评价能力的培养。孩子们被拒于评价之门外,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然而,那么多作文本折腾得老师够累,批着,评着,也就模糊了,最后只能跟着感觉走,应付了事。没有精妙的评价来刷新孩子习作的页面,孩子热乎乎的作品常常被冷处理。这又谈何培养孩子的习作兴趣呢?
困惑之三:评价哪有那么多的讲究?算了,打个等级加点评语……
通过几次四项规范达标检查,我发现很多老师都是采取分数或等级加评语的终端评价方式。评语很多都是些 “中心不明确、记叙太笼统、态度不认真、内容不具体、离题重写”等评判性而非指导性的评语。这些评价孩子看不懂,不明白问题所在,根本无法着手修改。这样又怎能提高孩子的习作能力呢?
琢磨出新招:我们在反思中践行
农村孩子虽然阅读积淀不多,不及城市孩子见多识广,但他们并不笨。可为什么咱农村习作教学的进步却如此缓慢呢?我认为原因之一是我们没有激发孩子习作的潜能。那怎么激发呢?途径当然很多,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来谈谈怎样通过评价激发孩子习作兴趣,提高孩子习作能力的三点策略:
策略之一:关注差异,链接课堂内外,让当面评价得到实现。
有一项调查表明,80%的学生交给老师作文后,急切地需要老师的评价,尤其是希望得到肯定的赞扬。当面评价批改作文,针对性强,便于因材施教,能快速提高孩子们习作的能力和水平。但每个孩子都采取面批不太现实,我们可以采取抓两头,带动全班学生。
1.优秀作文当堂当面评价,示范引领。此环节是培优环节。擅长习作的孩子往往写的速度快,写出来的文章相对生动、具体,基本上可以当范文,当然也会存在瑕疵。待到他们一停笔,我会即刻选出特别出色的一两篇作品,请作者读,让全班孩子都能进入欣赏、评价中来。读完后,让其他孩子说说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把那些精彩生动的片段、新颖独特的题目、与众不同的开头、耐人寻味的结尾、以及散落文中的好词佳句拎出来给大家欣赏学习。这就给习作中等及中下孩子一个示范引领的作用。哪些地方你还有更好的建议?孩子们畅谈之后立即进行示范评价,指导他们修改文章的基本方法和要领。让优秀的习作锦上添花。
2.平庸作文课后当面评价,指导修改。此环节是扶弱环节。课后召集习作后进生,一对一地对他们进行评点。对他们的评价主要以激励为主,培养他们习作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找出平庸习作中不平庸之处,肯定成功,并适当点拨,指导修改。后进生的指导比较难,指导时可让他们欣赏优秀习作,或者摘录优秀习作中的佳句填充到自己的习作之中去。如本学期第一单元习作《介绍我们的家乡》,鲍晓芳同学不知如何写作,作文本中只写下这一句:“老师,我不知该怎样写作文,家乡也没什么特别的。”课后,我把她叫到办公室,问她家乡在哪里,最美的景物是什么,她摇摇头说自己根本没有觉得家乡有什么值得写。于是我问她我们的学校怎么样,他认为学校春天最漂亮。但要怎样把学校的美表达出来,这对于他来说,还很难,我只好带着她到学校操场上欣赏一番,指导她捕捉白玉兰花、紫荆花、柳树等这些美丽的景物来写出学校的美丽,并给她提供一些描写这些景物的好词佳句,教她文章可以怎样开头,如何结尾。这样一番指导,她逐步领悟写作的窍门。
3.中等作文课后结对评价,互评互改。一个班级,习作那么出色的孩子不多,那么薄弱的孩子也不多,中等生的数量最多,面最广,我们总不能对他们置之不理,但课堂的教学时间又极其有限,于是我在班级中建立帮扶互助――即拜师机制,让习作优等生与习作中等生结对,习作中等生与习作中等生或后进生结对,让他们在帮扶互助中评价、修改,让小老师给他们评价、指导,并让他们互相学习对方的作文,小老师与他们水平比较接近,他们的评价必定更能让他们接受。这对于小老师来说,无疑也是提高能力的过程。
虽然当面评价的对象不多,但抓两头当面点评,既培优又扶弱,使优秀的作品在课堂点拨指导下更出色,并且能够带动其他孩子。课后这样对后进生当面评价指导,又让他们得以领悟。结对互助小组之间互读互评,也能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这样操作所花的时间不会太多,但效果不错,这就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当面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
策略之二:讲究多元,拓宽评价主体,让互评促进习作发展。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触,每次作文,精批细改,从错别字的更正到标点符号的使用,从同义词的辨析,到文句章法的协调,眉批、总批,细细评点,面面俱到,唯恐有遗而误人子弟。可孩子们拿到作文后,往往只看一下分数,并不留意那些红色的评语和文章中修改过的病句、错别字、标点符号等。由此可见他们对老师的终端评价没兴趣,那么,我们就该发挥孩子主体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评价的过程,做好作品定稿前的过程性评价。
1.学生自评自改。叶老曾说“让孩子自己评价作文,这是一种本职的复归,是真正的为‘不需要教而教’”。因此,孩子不仅是一个被评的客体,更应是评价的积极参与者,是学习的主体。自评自改安排在优秀习作评价之后,对照自己的习作,变“评学生作文”为 “指导学生自评作文”。写好作文后,我立即要求他们至少要大声阅读两遍,这里读的作用很大: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斟酌词语,修改不通顺的句子,删去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但这项工作得从低年级段开始抓。低年级段着重指导孩子们从错别字、标点符号和句子是否通顺方面进行评价;中年级段着重指导学生评价文章是否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写作,想象是否奇妙等方面;高年级段着重指导学生从如何布局谋篇,让文章更具体生动方面进行评价。学生自评自改习作,是作文评价的最高境界。只有学生参与了作文的评析,亲身去体验,去感受,才能激起强烈的作文兴趣与作文欲望。
2.集体共评促改。这个环节,安排在作文评讲课上,选择典型片段,把这些片段投到屏幕上,组织全体孩子一起来评价修改。引导他们对照本次习作的要求共同评说,讨论评价文章的亮点在哪里,存在的问题在哪里,可以怎样修改,然后示范修改,边改边说明,让学生直接感知评改作文的全过程,为后面的互改习得方法。这个过程是集思广益,共同提高的过程。
潘长珂同学写了《美丽的学校》一文,他是这样写的:我有一个美丽学校,操场四周都是花草树木。其中,百玉兰花最漂亮。它白白的花瓣和里面的花蕊。它的香味是闻不到的。还有紫荆花,才长出花骨朵儿。柳树的枝条长长的,上面长着嫩绿的叶子。啊!学校真美啊!
我让学生评价,学生很快就指出要害:①他没有把白玉兰花的美丽写出来。②既然认为白玉兰花最美就可以只写这一种花,把她写详细、具体……针对同学们提出来的建议,我要求他们献计献策,他们想到了好多办法:①可以通过写出花的颜色、香味、姿态来反应白玉兰花的美;②可以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来写白玉兰花;③可以模仿《荷花》的写法……
学生的评价是比较精到的,提供修改的策略也是好样的,有了这样的良方,我要求他们提供一些具体的好词佳句来修改,并立刻在屏幕上打出来。以下是学生对“学校里,百玉兰花最漂亮。它白白的花瓣和里面的花蕊。它的香味是闻不到的。”这个句子修改后的语段。
“今天,我一走到学校门口,就感到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我迫不及待地跑到白玉兰树下。‘哇!白玉兰开花啦!’我忍不住大叫起来。这么多的白玉兰花在高高的枝头上绽放,似乎在向我们展示它的美丽,又好像是在和我们比美。它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穿着毛茸茸的外衣,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有的才展开五六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黄褐色的小刺球一样的花蕊。朵朵白玉兰花像一只只洁白无瑕的玉铃在风中摇晃着,侧耳倾听,好像那清脆悦耳的铃声从风中传送过来。远远望去,白玉兰花像被白云染过似的。在阳光的照耀下,皎洁如雪。”
这个环节,学生思维最活跃,课堂上常常飞溅起他们思维碰撞的火花,这既让学生发现作文中的不足之处并得以改进,又使优秀片段得以展示,提供模仿的范例,全班同学都能有所收获。这种全班交流式的互动性评价参与面广,利于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
3.小组互评互改。习作是提高孩子交往沟通的方式,应该让它成为学生表情达意的途径,那么,他的习作就应该有读者,有听众。包括他自己,他的同学,老师和家长,在集体互动评改之后,我会要求孩子们在四人小组内互相朗读自己的习作,相互评价时写下自己个性化的修改意见。在虚心汲取他人习作优点的同时,又认真负责地指出不足之处。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习作能力,又能在比较中认识自己的不足,真正达到取长补短。
4.教师精评再改。习作评价的最后环节应该由老师进行把握,在批阅习作时,尽量将眉批与总批相结合。习作中不具体的内容通过眉批建议孩子如何写具体,句子不通顺的地方如何写通顺,句子中错别字圈出来让其改正。竭力寻找孩子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标点、一个词语用得好,都要去肯定,给他画上大红波浪线,并且告诉他好在哪里。这可是孩子们最想看到的符号,这样的句子能成为他们永恒的记忆。著名作家王旭锋说得好:“儿童们写的东西,就是天使说的话。孩子们说得不太好是正常的,说自己的话才是最重要的。”放大优点,放宽要求,这一环节中,用恰如其分的评价,有针对性的建议孩子们对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习作技巧进行评价指导。在这几次评价与修改之后,学生可以定稿,把习作写进作文本中,这时的习作一定比原作更精彩、更生动。
策略之三:侧重激励,提高评价热度,让习作的情思飞扬。
习作评语是通向孩子心灵的隧道,是传达教师对学生圣洁无私至爱的平台。裁判式的、冷冰冰的评语严重打击孩子的习作热情,挫伤了孩子习作的积极性。因此,评价要尊重原作,写上充满人性化、个性化的评语。
1.评价语言如阳光般温暖。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应该用阳光般的心态去欣赏孩子的作品,用阳光般的评价来温暖孩子们的心,让他们在阳光的沐浴下习作,感受一份“我习作,我快乐!”的悠闲与乐趣。这样,他们一定也能让我们收获一份阳光般的灿烂。这样的评语可以怎么写呢?
对于不理想的文章,可以用含蓄委婉的语言指出其不足之处,让他们在亲切温馨的评价语的提醒下,修正其不足之处。
文章的缺点是字不美观,像鸡找食吃时东扒扒西啄啄留下的印子。以后可要注意哦!
在你这篇习作里,我想找一个好词佳句,简直比大海捞针还要难。
人物对话时脸部表情没有描写,难道他们是用橡皮泥捏出来的吗?
人物对话结束后,你总是不打双引号关门,难道你平时穿衣服不系纽扣?
对于习作消极被动者,我们需要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去鼓励他们,让他们在热切期待的评价语的鼓舞下,心中激起习作的兴趣。
不要总担心自己比别人笨,只要努力去做,你的梦想迟早会实现的,老师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灵感从来不喜欢拜访懒汉,好好努力哟。
勤奋勤奋再勤奋,当你的名字出现在我们班的作文集上的时候,你会觉得吃点苦是值得的。
老是写不出什么内容,是因为你付出的汗水还太少,以后多读书,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写文章就会有内容啦。
对于优秀的文章,我们要用精当美妙的语言去欣赏他们,让他们在热情洋溢的评价语的感召下,点燃再次创作的激情。
这般丰富的内容,简直和作家写出来的差不多呀!
流畅生动的语句,好似庐山瀑布,飞流直下,通顺极了。
题目新鲜,像春天的竹笋,又嫩又脆,让人忍不住想看下去。
句子读起来非常流畅自然,仿佛炎热的夏天,喝了一瓶冰凉的冰镇汽水,痛快极了。
2、评价途径要丰富且多样。在作文评价时我们要对孩子们多种方式的鼓励。我是这样操作的:首先采用多种类型的评奖活动,如学生个体纵向比较有进步的颁发“进步奖”,作品构思新颖想法独特的颁发“创新奖”,文章特别出色的奖励“写作之星”等;接着把优秀的学生作品在班刊和校报《书苑》中刊出,再组织学生参加其他报刊、杂志的投稿;然后,将佳作分类收集并编集成册,争取在每学年的最后阶段把优秀作文汇编成作文集(孩子们捧着自己的作文集,赏读着身边同学的精彩美文,格外亲切,格外认真);最后,带领孩子们把所有取得的荣誉存放在自己的成长记录袋里(没有荣誉的,可以把自己的好词佳句抄在“采蜜本”中珍藏在记录袋)。
但这一些展示似乎都是为优等习作设置的,各级各类展示中他们独占鳌头,再各个舞台上尽显风流,可习作后进生仍然很少有崭露头角的机会,这是不争的事实。为了能让习作后进生也能够有展示的机会,我在班级里设置几本精美的采蜜册,让孩子们把作文本、日记本中自己写的好词佳句抄到采蜜册上,让全体孩子一起分享。孩子们在借鉴别人习作的同时,体验自己的进步、成功与快乐。这样的评价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孩子习作的积极性定能得到提高。
篇9
【摘 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语文教师要对学生加强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学会架起生活与作文之间的桥梁,让孩子们的作文走进生活,让丰富的生活充实孩子们的作文。
关键词 生活;兴趣;挖掘素材;抒写生活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烫手山芋。为了解决小学生害怕写作文,讨厌写作文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架起生活与作文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回归到生活中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轻松抒写生活。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作文是需要激情的,这里的激情就是一种写作的冲动。它是兴趣、信心、期望等的整合。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上进,想把自己的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动力。
千百年的农村文化,农家风情,有其独特的风格,富有强劲的生命力。如婚俗寿礼,建屋立柱、乔迁庆贺等农家庆贺节日,他们有自己的方式:杀鸡宰鸭、捕鱼捞虾,走乡邻、访亲友,喝上两盅,常常乐得开怀大笑。农家的节日,不仅有“五一”节、国庆节、元旦和春节,还有更具农村特色的清明节祭祖、插柳枝,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元宵闹花灯、还有包饺子、接财神、贴春联等等。在不同的时节,农民用的是不同的庆贺方法。习作前帮助学生弄清其来历,使学生了解民俗、感受民俗、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习作。
二、走进生活,挖掘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农村为学生提供了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优越条件。农村孩子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中:青青的田野,浩瀚的大海……这些美好的事物,丰富了孩子们对美的感受。山上采野花,田间烤红薯,树荫下摘花生,喂鸡养鸭……无穷的趣事,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大自然亲近,使他们增长了见识,充实了生活,这些都是城里孩子无法相比的。为发挥农村孩子的这些优势,我恰当地把学生作文的目光引向广阔的空间。引导他们学会观察事物,感受生活,例如:教学“介绍熟悉的景物”我请家长配合带孩子到家乡的海边游玩,孩子有了亲身体验,写起作文就轻松多了。农村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可成为习作对象,有位老师的作文教学别出心裁,以石头为话题,很自然地和学生聊了起来。在农村石头对小学生来说再熟悉不过,学生自然有话可说。石头都会说话,更何况是朝气蓬勃的学生?
三、巧架桥梁,抒写生活
学生掌握了大量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并不等同于就能写出生动感人的好文章了。要把具体形象的事物转化为抽象的语言文字,绝非易事。生活仅仅是写作的一个入口,“只谈生活,不谈技巧”的作文常常词不达意。如何让学生用习作来表现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教师和学生付出巨大的努力。我在教学中试着从以下几方面架起生活与作文之间的桥梁。
1.拓展教材联系生活
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我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外出打工,孩子们常常会思念自己的父母。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时,我引导学生回忆与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同学们踊跃发言,其中有一位女同学是这样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啊,转眼间一年的重阳节又到了,半年前与妈妈分别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记得妈妈要去广东的前一天夜晚,我总跟在身旁,她出去我跟着,她睡觉我伴着,而且我还紧紧地捏着她的手,生怕她即将离去。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了,发现妈妈提着包已跑出了家门,我连头也没梳,散着发就在后面追……”这样的描写最感人,学生也能说真话、实话。
2.抓住生活畅所欲言
只要留心生活,学生都可能看到或听到许多形形的事情,这些事情或令人振奋,或令人沉思,或令人不解,或令人捧腹。引导学生随时随地留意并记下这些事情。,就等于为他们开辟了极好的作文“题材库”,也诱发他们对身边偶发事件的关注,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学生柳燕婷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看到路边的老树长出新绿,由此联想到生命力的顽强。于是,她写下了《小芽的启示》一文,由于角度小、题材真,表达了孩子的真实体验过程,在县小学生生命教育征文比赛中获一等奖。
3.阅读积累笔下生花
叶老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多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是学生汲取人类思想精华,提高思想认识的有效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虽然农村小学条件有限,图书室不健全,但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料进行阅读。学校可充分发动教师、同学捐书,开展人人每月捐献一本书的活动,充实班级图书角,这样,就能保证农村孩子的阅读量,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如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或摘抄一些优美的词句段篇,或写读后感,以求读后总有收获。当学生真正把读书当成如同吃饭一样寻常,作为生活中的一件平常随意之事,那么读书的机会自然也就多了,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定会拥有广博的知识。作文思路开阔,下笔自然有神。
篇10
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有的电影一开头就牢牢地吸引了人,让人迫不及待地往下看,而有的电影刚开头就乏味之极,让人看了昏昏欲睡。自然,看完前者后人们会再三再四地赞叹并悠然神往,看完后者后人们会再三再四地摇头并大呼上当。
这可真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只因开头不同,结果也就会大不相同。这足以说明,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创作,重视开头并确保开头出彩乃是一种大聪明、大智慧。
写作文也是如此。我们的教学实践就曾再二再三地提醒过我们,对于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头疼的就常常正是这个如何开头的问题,即,面对作文题总觉得无从下笔,他们虽然也知道好的开头是作文成功的一半,可就是手足无措,开不好头。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给作文开头呢?让我们看看古今中外写作大师是怎样论述怎样操作的吧!
元代乔梦符说:“开头要像凤头。”小巧精美。
《文心雕龙 章句》中说:“好的开头如蚕长抽丝,找准了线头,便会长抽不断,源源不绝,否则就会梗塞受阻。”
托尔斯泰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第一句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个哲理诗似的开头,为整部作品定下了抑郁悲凉的调子。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一句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就为全文的写景抒情定下了“淡淡的哀愁”的基调。可见,出色的开头在全文中具有特殊的功效。开头定调是一种能力、一种技巧。它来源于写作者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和对语言的高度概括能力。只要开头引人入胜了,才能让读者爱不释手,迫不及待地看下去。
显然,忽略开头意味着糊涂,轻视开头意味着浮浅,从不钻研开头的技巧,无疑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不可原谅的重大失误。
二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开头又快又好呢?
让我们联系我们的语文教材,细品几个最常见的开头技巧吧!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要求写作者对准靶心,这个靶心就是题目或文章的中心。点题、解题均可。此法是文章切题,中心突出,最宜考场作文。如《海滨小城》“我的家乡在广东是海滨的一座小城。”简明精炼印象鲜明、娓娓地叙述,亲切地入题。又如《我的妈妈》“我有一位勤劳善良的妈妈”,阅卷老师看开头便知文章主题是要表现妈妈的勤劳和善良,下文应围绕“勤劳”、“善良”来写。
(二)提出问题、吸引读者
作文一开头就提出一个令读者感兴趣的问题,吸引读者读下去,而问题答案正是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那时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设下悬念,吸引人阅读下去。又如《爸爸戒烟》的开头,有着多年吸烟历史的爸爸,这几天忽然对着香烟毫无兴趣了,这是为什么呢?这个设悬念的开头一下子切中标题,又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三)说明情况、介绍背景
这种开头要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四要素”,使读者了解故事的背景,有时还可以交代时代背景、人物出场背景等。如《飞夺泸定桥》“一九五三年五月,北上抗日的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要夺取的泸定桥”。这样开头就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使读者了解了故事的背景。再如《将相和》“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仅用一句话,就交代了时代背景。
(四)借用故事、引起下文
就是用一个故事或者用一个传说引起下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例如《太阳》“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下有十个太阳,晒得大地上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其实,太阳离我们有三万万里远……”。作者借用一个古代的神话传说,引出太阳有哪些特色和作用。这种开头落尾就紧扣中心,使读者对作者的写作目的,现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从而激发阅读兴趣。
(五)描写景物、引出人物
描写自然景物,烘托环境气氛,是为引出人物服务的。如《小英雄雨来》“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小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河边上有个小村庄,芦花开的时候,……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十二岁的雨来就是这村的。”当你读了这清新、优美、明朗如画的开头,若不急着往下看才怪呢!如《少年闰土》、《草原》、《穷人》等课文都属于这一类型的好例文。写作时,描写景色和环境要真实、典型。
总之,作文开头的方法很多,究竟采用何种方法才最出色最有效,要根据文章的主题、题材、风格等诸多因素来选用。
三
那么,究竟该如何解决好开头难的问题呢?怎样才能引导并帮助学生做到善于开头,精于开头呢?
笔者认为有两个重要的途径。
一是要通过广泛的阅读,细细揣摩并学习天下好文章的开头方法,正如杜甫的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好的开头方法看多了,记多了,写起来自然有的是榜样,有的是参照物,再也不会因无法开头而抓耳挠腮、叫苦不迭了。
二是要有的放矢,精心设计,坚持做好关于开头的单项训练,
方法一:只写开头。写作前先出示作文题,反复强调开头的重要性,然后要求学生写出三至五个不同的开头,并由学生自己为这些不同的开头打分,让学生在比较中辨析这些不同开头的短长与优劣,老师批阅后再择最优者细细点评。如此久而久之,自然会引导学生掌握文章开头的方法。
方法二:先由老师提供若干不同的开关方法,再让学生根据他的不同理解和不同需求做出选择/。
如写作《回忆》一文时,我就曾出示过如下几个不同的开头样式。
(1)见过大海吗?它蓝得像天,它美的像梦,我的回忆就与大海有关。
(2)知道贝壳吗?它明亮极了,它美丽极了,我的回忆就像这迷人的贝壳。
(3)有件事让我难忘,提起它我总会热泪汪汪。
(4)有过许多难忘的时刻,它们总是那么清晰,想起来总是历历在目。
(5)有人说,儿时的回忆都是甜的。我不信,因为我的回忆就是苦的。
(6)“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每当我唱起这支歌。总会想起她我有好朋友××。
(7)我的回忆像珍珠,亮晶晶的。信不信?不信,我这就说给你听。
(8)笑是什么?笑是阳光。这是我的真实体验。这体验,是美好的回味告诉我的。
再如写读后感时,我曾提示过一个重要的思路:请认真揣摩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他的意图是什么?理解并认准了这一点,感悟也就基本上“准确”了。然后我出示了以下几个不同的开头:
(1)读完《××》,掩卷深思,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名言:……
(2)是在一个……的时刻,我读完了小说《×××》,我的思绪也随之飞了起来。
(3)“……,……。”这是××说过的一段话,对于这段话,我曾将信将疑过,但看完作品《××》后,我就不再怀疑,因为我找到了答案。
(4)长期以来,我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间题:为什么……?读完小说《××》后,我明白了……
(5)……对吗?如果不对,为什么?我一直回答不好这个问题。
(6)与哲人对话是件极美好的事,可是,茫茫人海,何处有哲人?我的理解是,好作品也是哲人,品读好作品必有美好的收获。
(7)×××是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对此,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究竟谁的理对,小说《××》作出了巧妙的回答。
(8)“好文章是灯,能点亮愚者的双眼,”这话真的对吗?
(9)许多人说,《×××》写的好。我可却偏要说:未必。为什么?请听我的理由。